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2024-04-10

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精选9篇)

篇1: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天刊登的这篇文章提出,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落实,要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并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伟大的实践呼唤和孕育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是顺应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必须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进一步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科学发展观主题是发展、关键在落实。

只有落实,才能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实践和行动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和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很快就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了学习贯彻的浓厚氛围,逐步深入人心,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绝非易事。当前,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发展观念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有的仍然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GDP增长,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对立起来,有的还在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的方式来谋求所谓的发展,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发展实践中。事实上,贯彻落实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使之符合客观实际的过程。只有在深入实践和认真落实的过程中,我们的认识才能跟上实践发展的要求,才能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与坚定性。

只有落实,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加剧等。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科学理论。但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际相结合,不落实到实践中,也不能发挥其指导作用、重要价值和巨大威力。学习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具体工作,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践中,才能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破解发展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只有落实,才能不断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理论指导和推动实践,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任何科学理论一样,科学发展观是一个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思想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因此需要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才能不断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并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这一理论。

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当前,重点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解决好就业再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上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问题。

把全面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只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把全面发展的目标变为现实,就必须在实践中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文明建设同和谐社社会建设的任务统一起来,一同部署、一同落实,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全面发展。

把协调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协调发展的任务很重。把协调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最重要的就是在组织和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时,在制定发展规划、实施发展政策、采取发展措施时,坚持做到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协调发展,关键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使人与物的发展协调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协调统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以及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协调统一。

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把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任务一同部署、一同落实。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要求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必须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必须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必须在发展循环经济上下功夫,大力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在加大环境治理上下功夫,彻底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必须在控制人口上下功夫,继续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建立和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障体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确保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就必须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构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方位保障体系。

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思想保障。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凝聚人心的旗帜。要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克服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就必须加强理论武装工作,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思想保障。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党的干部队伍是党的事业的骨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工作、各项任务,都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去实现。当前,干部队伍的素质从总体上与治国理政的要求是适应的,各级领导干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要看到,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论素质不高、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工作作风不实等问题。因此,要确保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良好的作风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是内在统一的。正确的决策和思路,须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来保证其落实。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就必须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事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

坚持不懈深化改革,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从实践来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些障碍,大都与制度、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有关。因此,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努力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从而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篇2: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1、增加收入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加强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石,张庄村集体经济早已是个空壳,因此,增强集体经济是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首要任务。村两委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在村辖域内,205国道南侧,利用闲散地块和河道沟渠垫土平整,对外转让,进行招商引资,并规划为工业小区,以此来壮大村集体经济。先后与10家企业达成出让协议,目前有3家企业已入驻工业小区。由于出让工业用地,村集体经济进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2、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确保农业增产增效。长期以来,由于张庄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洪涝和干旱灾害直接影响着农业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村两委及时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先后投资185万元,清淤沟渠18万立方米,建成1.5万立方米蓄水量的平原水库一座,并建成小型水利配套泵站3座,加大了蓄洪排涝能力,确保了农业轮作和春播抗旱的生产。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按照“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思路。采取“走出去看看,引进来示范”的工作出发点,打破已往的传统种养业观念。村两委成员先后到邢台、宝坻等地进行参观考察,今年春,投资20万元,引进40亩的大棚蚂蚱养殖项目,已获得成功,经济效益可观。在种植业上,村两委看准了无籽西瓜的发展前景,主动与浙江籍农商洽谈,去年底引进浙商资金120万元,占地面积300亩的大棚无籽西瓜种植项目,目前,无籽西瓜的销售量在天津、北京市场上供不应求。针对以上两个项目,村两委决定,今后在全村、全镇,乃至全区进行推广,使之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4、大力推进民营企业的发展。村两委班子6名成员中,有4人开办企业,两委成员深知每增加一个就业岗位,就是对张庄村一户村民的帮助。因此,把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建设,作为村两委班子的一项重要工作。村集体先后出资10余万元,对民营企业的水、电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完善。目前,张庄村有民营企业20家,比两年前增加9家,企业员工400人,比两年前增加200人。两年来,吸收本村新增就业人员近百人。

5、以村民中心建设为载体,全面提高村民的公共道德素养。党支部成立初期,党支部成员深深感受到,如何凝聚人心,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党支部认真调查研究,决定建立村民中心,为全面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构建平台。XX年,投资54万元,占地面积2564平方米的“村民中心”办公楼完工。红白理事会、民事调解会、道德评议会等民间组织相继成立,并积极发挥作用。还先后出资5万多元,购置了健身器材、文化娱乐用品和各类图书XX余册。村民中心的建成,不仅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文明素质,还增强了村民的向心力。

篇3: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任何一所学校的创办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模式之中,贯穿学校办学全过程。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精神与灵魂,反映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校改革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对学校各项工作起到导向作用。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是引领学校健康发展的航标。科学的办学理念需要校长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博览群书、勤于思考和反思、接受各种教育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敢于超常规的思考与探究,才能总结出新的科学的办学理念,才能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

一、如何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大放异彩,在注入教育活力,冲击传统教育理念的同时,带来了更多思考和启示。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转折点,“怎样办好学校”、“办什么样的学校”、“怎么办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问题摆在了学校管理者的面前。如何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个人认为要具备以下要素。首先要有政策理论基础,要以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为指导,在领会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树立现代教育观,思考形成怎样的办学理念;其次继承传统与创新,以学校优良传统和文化积淀为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思考适合时代发展需要,适合学校实际的办学思路;再次,观摩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经验。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发展思路是在观摩、学习中受到启发和感悟的,借鉴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将会开拓校长的思路,丰富校长的思想,从而使校长的办学理念有更深刻的思想高度,并且更充实;最后,要体现时代精神。科学的办学理念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是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而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

二、我校树立的办学理念

面对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校对办学理念做了深入思考和论证。在参考借鉴酝酿的过程中,一篇关于办学理念的论述让我深受启发,借此与大家共享文中提出的十大办学理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1)以人为本;(2)发展才是硬道理;(3)把每一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4)素质加个性,规范加创新;(5)学校的职责是服务;(6)大力实施文化治校方略;(7)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成为一座教育丰碑;(8)给学生一把金钥匙;(9)科研兴校;(10)打造学习型的团队。综合十大办学理念的思考,结合外出观摩学习的感悟,在进一步深入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相关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上,经校委会反复讨论,并征求教师意见建议后,我校确立了立德立志、成才成功,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为教师人生出彩搭台的办学理念。

“立德立志”。“立德”以十八大教育方针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指针。树人先立德,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作为德育工作的目标。“立志”就是每一个学生都有中国梦,做一个怀揣梦想、志存高远,从小爱国、从小立志报国为民,有梦想有志气的中国人。

“成才成功”。每一个家庭都希望孩子成才,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成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树立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长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在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为每个学生创建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舞台,哪怕是些微的进步,也要让学生体验到因努力而成功的快乐,在成功自信的发展中让学生走向成才之路。

“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内涵,是中小学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体现了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我校始终坚持的核心教育理念。我校始终要求教师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自己负责,始终奉行“一句话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位好老师同样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的教育感言,做一位好老师,做一位让学生幸福的老师。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要从细处入手,大处着眼,抓细节,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要时刻反思我们的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合学生的发展?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创建。

“为教师人生出彩搭台”。“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每一位教师都会怀揣教育梦走向岗位,为了帮助、引导教师实现自身价值,体验教育工作的幸福感和成就感,保持工作的激情和热情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就要为教师提供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的平台。让教师在出彩中坚定教育的理想;在出彩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出彩中圆自己的教育梦;在出彩中体现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

三、践行办学理念,实现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一)加强学习和强化,使办学理念内化为广大师生的共识和共同愿望。

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固然重要,但如何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成为全体教职工的集体信念与自觉行为更为重要。否则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成虚设的东西,不能引领学校发展。

科学的办学理念是时代发展中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智慧结晶,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创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职工中一些个体或群体会存在缺乏理解、缺乏信赖,会对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因此,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转变观念,加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全体教职工深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新的发展方向,校长要在全校教职工动员会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解读学校调整后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统一认识过程中做好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深入人心。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办学理念转化为学校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师的水平代表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学校首先应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进而成为培育学生的园地。一所学校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的发展。如果没有教师的可持续专业发展,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随着新课改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原始阶段,终身学习将成为教师的不懈追求。校长不能仅要求教师燃烧奉献,更要创造条件,为教师的成长架设阶梯,助其不断攀登;为教师搭建舞台,助其登台亮相、脱颖而出;帮助教师不断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使办学理念深化为学校持续发展的源源活力。

如何“创设适合每一个学生成长的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校园”,是校长思考最多的问题。

1. 构建家、校、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逐步实现家校教育无缝对接。

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定期召开好家长会,班主任要做好家访工作,建立家校联系卡,沟通学生在校和家庭情况,提出学生在家、在校的学习常规要求,使孩子在家长指导下,加快常规养成。全体教师要定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和家长一道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要充分发挥“家校联系”的作用,通过经验交流、致家长的一封信、微信、家校QQ群、家校共育网络平台等形式对家庭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引导。进一步探索现代教育体系下网络沟通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 实行个性化教育,形成办学特色,为办学理念的践行打造特色鲜明的亮点。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责任。为了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基础,学校开展了以“123”活动为主题的系列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了以“好书伴我成长”、“读书点亮人生”、“经典诵读”等主题的读书活动;成立了器乐、美术、舞蹈、棋类、剪纸、足球等兴趣小组;积极开展了适合学生发展的社团活动;开展了集艺术性、趣味性、健身性于一体的校园锅庄舞和功夫扇等特色活动;开发了适合低中高年级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为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了活力。

3. 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学校始终坚持“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水平”的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学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水平。规范的办学行为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国家颁发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杜绝乱补课、乱收费、乱征订等现象,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环节的管理,促使教师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三是加强教研活动,更新教学理念,推动新课改,构建高效课堂。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先后学习借鉴了杜郎口教学模式、四川华蓥市“自学互帮导学法”教学模式、北京团河小学“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我校已形成了低年级在“导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重学习习惯养成;中年级在“点学”中突出赏识教育,重学习方法指导;高年级在“互学”中发挥合作帮学实效,重学习能力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尝试“互联网+教育”教育教学模式,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走适合自己发展的教改路子,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五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地考评学师生的业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作为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是创新的根本;作为一名校长,先进的教育思想至关重要。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办学理念,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引领学校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校长办学理念的价值取向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2]秦岭.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3]林丽玲.好校长是这样炼成的.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

篇4: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双导师;双实践;模式

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国现代各行业的建设,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立国之本的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是教育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教育研究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更清楚地阐明了现代社会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教育与整个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由此更加明确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所谓的双导师双实践指的是,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指导的学习方式,既校内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操作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从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开辟道路,为在校教育与服务社会的结合开辟道路,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开辟道路。科学发展观在“双双”制中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1、“双双”制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

传统的教育模式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局限于教师课堂上的口传心授,局限于校园内的狭小空间而忽略了外面世界的广阔天空。尽管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理论水平人才,但是在他们充满理论的思维世界里,多数对于客观实际了解不够,或不够深入,或不够具体。一旦他们接触到具体实践,他们多数不能应对复杂的变化,无法适应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如同温室里的花朵,娇艳却不经风雨。因此实际情况给我们以启示,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应该深入到实际中去,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去教化和培养人才,因此“双双”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双双”制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结合指导的学习方式,既校内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理论学习能力,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就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社会实践环节,从而为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开辟通道,为在校教育与服务社会的结合开辟通道,为人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开辟通道。

2、“双双”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人的本质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去理解,人和社会是有机统一的,它要求在实现以人为本发展的同时还要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即要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继承马克思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要围绕教育的根本使命,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在管理分工时也突出了人的因素,即全面、发展、辨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并根据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特长进行分工,调动教师的主动创造性,为发挥其智慧和才能创造了机会和条件,从而使得“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在这一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和积极民主的教学氛围中。

3、“双双”制体现了科学创新的模式

“双导师双实践”是一种新型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模式,具有全新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校内外双导师相结合。校内导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各教学环节的关系及全部培养目标;校外导师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作能力、高尚职业道德,二者的结合让学生能够汲取更多的营养。

第二,突出长期实践的重要性。“双双制”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在实习教育基地跟随校外导师进行实际教学的见习或实习活动,具有长期性。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有毕业前短短几周的实习时间,很难让学生进入状态,也不能为即将到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学习与实践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平时的慢慢积累,“双双制”能够给予学生长期的实践环节,对培养实践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课堂与课外相互补充。课堂教育近乎纯理论的讲解,多数比较单调和乏味,而课堂以外的教育则是丰富多彩的。“双双制”教育模式给予准老师们更多课外锻炼和提升的机会,让他们在相对开放的空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挑战自我,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双双”制体现了可持续的形态特点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涉及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科技、政治等诸多方面。最初提出时是一种关于经济的发展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后来将其运用至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因而也就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同时又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保障。在“双双制”可以看到,它的实施会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连接成一个“生态”教育圈,使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在一个良性的循环中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可以看到,在这个循环中没有断层的现象出现,各方面都在这个循环反复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朝前发展着,每一次循环均不会妨碍下一次循环的开始。由此得出“双双”制在完善教育发展理念的同时,也在站在更高的层面体现了人类循环可持续之学说。

篇5: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近几年国家越来越注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为了加快经济发展,许多道路工程也在紧急建设中,这两项工作无论哪项都不可以停滞,根据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观与协调发展观,国家在不断地调整政策。

就我村镇内正在建设的福银高速南接线工程祥谦十字枢纽,我对其进行了调查,我总调查人数为30人,其中党员11人,职业有村干部、教师、农民和工人,年龄分布有:20~30 11人,30~40 7人,40~50 8人,50以上4人。并做了统计:

1、此工程给我村带来的影响:3/5的人为满意,仅5人不满意,虽没人选择很满意,但总体来讲它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2、给各家带来的影响:11人不满意,12人还可以,仅7个村干部选择满意,其原因是由于目前它的影响并不理想,关乎人们的眼前切身利益,则由于政策的一些不足,不满意之声比较大。

详情:

1、(1)征地后政府的补偿政策:14人不满意,12人还可以,4人满意,不满意均为工人与农民;(2)原因:农田赔偿大家几乎都表示满意,而住房赔偿与后续住房安排都有将近半数的不满意,其余也仅选择还可以,且年长者大多不满意,我想无论一个人去哪,最先要找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特别是对于年长者,他们在这个家中住了那么长的时间,突然间却要离开,而离开后的居所又不是他们所想要的,自然反应会比较大;(3)住房赔偿意见:几乎所有人都希望增加赔偿金和后期安置妥当,这应该就是他们的心声吧!

2、大家对此项工程给本村镇带来的未来仍抱着积极态度,我想他们由于眼前利益遭受一些损失有些苦恼,但着眼未来他们还是高兴的,但现在他们看来有些矛盾。

其实,对于此项工程我也查找了一些资料。

有关人士介绍,南台大道向北连接市区六一大道,从南台大道至福银高速福州南连接线南段,接上沈海高速公路,而且,可以疏导南向出入福州城市交通,缓解沈海高速公路福州段的交通压力。这条干线将是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建成后是福州城区通往闽南方向最为便捷的快速通道。具体情况有:从地图上看,经秀宅收费站的福厦高速公路,走向为向东凸起的一条弧线。据相关人士介绍,福银高速公路南连接线和螺洲大桥建成后,从南向出入福州,即可走这条“截弯取直”的新路,至少可缩短里程5公里;而市民如果是经南屿互通、或上街互通往南,车辆也可不再绕道青口,而在祥谦十字枢纽互通即可经南连接线后进入福厦高速公路,至少也将缩短里程近5公里。作为福州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螺洲大桥及接线项目将作为为福州南向进出城的主通道,合理分流乌龙江大桥的交通量,对推动福州城市向青口、滨海新城方向发展有重要作用。乌龙江江面开阔,江水清澈,周围自然景观优美,风光独特。尤其是龙祥岛上鱼塘星罗棋布,蔗田、水田、旱地、河流交织,犹如世外桃源。工程设计在尽量不破坏原有自然地貌,让道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前提下,以道路两侧的绿地为载体,注重引入“生态优先”等理念,逐步将螺洲大桥建设成为高品位的现代都市“绿色生态廊道”。按照福州“东扩南进西拓”的城市发展战略及“滨江滨海”的目标,越过乌龙江向长乐、闽侯等区域延伸,是城市的发展方向。螺洲大桥的建设,为福州向南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福银高速公路福州南连接线建成后,也将缩短三明、南平等闽西北地区通往闽东南沿海的里程和运行时间,这对有效提高国家高速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合理分流高速公路的交通量,确保沿海公路主通道安全、快捷运行,提高综合交通运输效率,对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项工程的完成无论是对福州市还是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将起到巨大的积极推动作用,正所谓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交通,路通了各种商品才可以进行流通,才能带动经济发展,这项工程使得福州与全国连接的更紧密了开阔其物品的销售市场,进而带动了经济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升温了,国家的经济不可避免的也会有所升温,国家经济发展好了,社会福利自然提高,从而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裕,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其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胡锦涛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然而,凡事都急不来,都需要一个经过充分准备的过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条道路同样也很漫长,正因其长,则不可避免的在建设之初,由于民众看不到实在的成果二心存疑虑,从而造成一些阻挠,在此次调查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对征地后房屋方面的问题有很大意见,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这些生于农村处在一个比较闭塞的环境中的人,当自己的房屋被拆除,而赔偿金额又不是很多,以后所住的环境又不熟悉时,对于本就惊恐的心,更是雪上加霜,造成一定的恐慌,难免不会蒙蔽他们的心,以至于他们为了争取眼前利益而做一些过激的事情,但我想,在国家的不断发展及宣传下,他们终会明白,并积极配合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及人民的积极配合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会越走越顺畅。

通过此次调研,我还想到一些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各国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降温,出现了大面积的裁员状况,许许多多的人为了找工作而没日没夜的奔波劳累,然而我却发现,国家为了维持各个地方的经济稳步发展来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反而大兴土木,建设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运输工程,为的是降低运输费,扩大各地物资销售市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抵抗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威胁,所以,就这些来看,国内运输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不降反升,同时,路桥专业的人才需求也相应扩大,都快成了冰天雪地里的一只梅花,如此耀眼与清香,对于我现在的土木工程专业,也许路桥方向会更快让我就业,因为它的机会多,但我同时坚信,只要学得好,去哪都会发光,都会有人用你,能否就业,其实最重要的是看你个人能力的高低。

就近几年的交通工程方面,我也做了调查,找了一些资料。为应对金融海啸,中央迅速调整宏观政策,适时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扩大内需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战略决策。中央政府公布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相继公布了近18万亿的投资计划。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央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137亿元,同比增长了40.4%。去年以来,中央4批新增预算内投资中共有约255亿元投向了公路建设,共涉及全国的47个高速公路项目、31800多个农村公路项目、部分国防交通项目以及6个进藏整治工程项目。

各省份响应国家的政策,也都加大了对交通工程的投入:(1)11月5日,在湖南省交通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湖南省交通厅党组书记陈明宪介绍,湖南交通系统将采取六大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是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全省经济发展。二是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建设。今年年底常吉、韶山高速公路通车后,湖南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2000公里,实现省会长沙和13个市州间的高速公路连接。三是加快水运建设。以提升与长江黄金水道对接能力为重点,增强长沙、岳阳主枢纽港和其他重要港口的集疏运能力。四是加快国省道路网改造以及农村公路和站场建设。五是加强大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湖南交通系统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抢抓发展机遇,今年已新开工建设12条高速公路。六是切实增强发展资金保障能力,充实交通发展资本金,多方筹措交通发展资金。

(2)从2008

年8月至2009年元旦,广西交通投资集团先后开工了六寨至河池、河池至宜州、玉林至铁山港、钦州至崇左、六景至钦州港5条高速公路,这5个项目总投资约300亿元,总里程达620公里。而每亿元的交通投资还需80万吨钢材、710万吨水泥和150万吨沥青,广西交通的加快建设已经成为广西拉动内需的强劲引擎。

由此可见,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刚刚到来之时,由于产品销路急剧减少而致积压,迫使运输业骤然降温,但是不久,国家便想出了解决方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其一便是发展交通,降低运输成本,让积压的商品售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周转问题,所以,在金融危机来袭时,交通工程仍是有发展前途的。

总之,这次调研总结了两点问题:

一、国家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加大建设交通,经济自然会随之回温,但两项并行,毕竟会使各项工作的进展速度有些变慢,因为一项出问题还会有时间可以慢慢考虑,但若两项同时出问题时间就有些紧迫,难免会做的不够好,不过大家给与一些时间终会解决;

二、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搞交通,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可以是“危”,也可以是“机”,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看到“机”。

土建四班 杨祁

篇6: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一、使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

众所周知,数学方法能提高对教育问题研究和分析的精确性和严密性,电子计算机则能对教育系统中复杂而大量的数量关系逆计算提供方便。因而把电子计算机和各种学方法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不但可以大大地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而且使得教育科学逐步地变成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硬”科学。这样,教育理论不再仅仅是一些观念和定性的说明,也开始表现为一些可以用经验和可检验的形式加以阐述的命题。数学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运用使教育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

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问题进行定量研究,数学方法已在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评价中加以应用,其中更多的是用于评价分析,既包括教育质量、教学质量评价,又包括对教改实验成果的分析。面对一些非常复杂的教育问题。开始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实施方案。

由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很多是没有明确外延的,因而教育科学成了一门非常复杂的科学,难以精确化。如教育本质的不清晰性、教育性状的不确定性、教育功能的相对性、教育内部联系的非线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主观性等等。虽说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解决了上述矛盾,然而正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上述矛盾又更加激化:一方面,严密的程序要求高度的精确;另一方面,机器所执行的任务日益繁难,使它面临的系统日趋复杂。正如查德所说:“当系统的复杂性日趋增长时,我们作出系统特性的精确,然而有意义的描述的能力将相应降低,直至达到这样一个阈值,一旦超过它,精确性和有意义性将变成两个几乎互相排斥的特性。”也就是说,复杂程度越高,有意义的精确化能力便越低。因此,要深入研究复杂的教育问题,寻找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而模糊数学的诞生,则把数学的应用范围从精确的领域扩大到了模糊现象的领域。模糊数学对事物的不确定的性质状态作数量描述,目的是要从模糊中求精确,以便获得与事物本来面目接近一致的参数。据此,把模糊数学引进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就是必然、可行而具实行意义了。因为这个方向会“减少对精确定量分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增加对大量人类思维和感知中不精确性的普遍性的承认”,而接受这一现实将增进“我们对人文系统特性的了解,有希望取得比极限在传统方法中可能得到的更大的实际发展”。

二、重视开展教育实验

当代教育科学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教育实验的广泛兴起。各种教育实验的出现,既是教育科学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研究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一环。

教育实验主要是根据研究课题的设想,在周密计划和专门设置的特定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特别组织起来的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能确定教育的某种影响因素与其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通过教育实验,既能检验预先设想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又能探索所要了解的教育现象的变化发展原因及其条件,还能鉴定教育或教学的某种方式、方法、内容、形式的效果,等等。此外,教育实验还具有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它对于认识教学规律、检验教育理论以及发现教育科学原理、方法,均有其他方法难以取代和匹配的科学价值。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要使教育科学能迅速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大力开展教育实验就成了一条较易摆脱旧教育体系的束缚,从而提出新的假说并加以验证的较为有效的科研途径。

三、使教育预测和教育回测并行相辅

教育预测是指对教育发展趋势和前景的科学预测。教育预测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教育预测,对于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就于1970年主持过一次实习研究。这次研究的课题是“19世纪80年代起的中学课程计划”。因为,该组织成员国遇到一些共同问题,并在发生同样的演变。这次研究的步骤是,先考察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而后考察因此在各门学科中将发生的变化。将影响课程计划制定的因素有政治方面的 (要求机会更加平等的压力) 、经济方面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适应能力更强的劳动力) 和社会方面的 (青年人要求课程计划更符合他们的利益) 。因此,迄今为止分别进行教学的传统学科,将来应该一组一组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学内容上的这些变化,必将伴随有时间分配上更大的灵活性 (更多的时间用于个别化学习和集体设计) 和教师职能的改变 (要教师做的是教学,但更主要的是组织学习过程,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学生的需要,以及对学习成功情况作出评估) 。新型的校舍、设备和教材也将是必不可少的。中学将是多种职能的,并且与社区的联系日益紧密;社区将参与学校管理,利用学校的场所和服务,并为各种活动提供资料。上述这些结论虽是在1970年得出的,但至今仍然适用。

四、重视利用科学理论来研究教育科学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 (统称“系统科学”) 几乎同时问世,“三论”所包括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三论”的出现,有助于教育科学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打破在教育论教育的传统思维方法,打破在教育科学原有的狭窄概念范围内打圈圈的自我封闭状态,有助于从方法论上提高教育科学的研究水平。

“三论”的方法论从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性的功能,达到最优化的目标,是从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中揭示整个系统的运动规律。据此,在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时,首先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正确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系统,而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组合。只有从教育系统内的部分与部分之间以及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进行整体性考察,才能科学地把握教育。教育系统是按一定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复杂的等级系统,不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简单相加的总和。因此,在研究整体结构时;要力图利用系统整体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附加量”来发挥和提高整体功能,避免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教育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五、重视各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现代科学发展的分化与综合,决定了以前那种就教育研究教育的方法只能是走向死胡同。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为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积极汲取和借鉴各种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加强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研究。20世纪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今天的教育科学研究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研究的对象愈来愈复杂,知识的抽象程度愈来愈高,直观程度愈来愈小。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不能简单地、直观地反映现实,而必须运用模型化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这种方法能够从各种科学方法中不断地汲取营养,迅速成长为一种全面的多功能的科学认识方法。它不是一种孤立的、排他的方法,它与几乎一切传统研究方法都有着天然的、紧密的联系;应用模型化方法的过程表明:只有在与其他科学方法结合的情况下,它才能完整地揭示系统的规律性和本质。在建立模型前,需要对系统原型进行考察,必须依赖于观察、实验等经验的方法;要积累和整理有关的资料,就要用到比较、分类等逻辑方法,在模型的抽象过程中,更是离不开对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手段,离不开想象、直觉等创造性思维方式;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处理,模拟实验的进行,必然与数学方法等相联系;最后,借助于模型的应用和检验所获得的信息,又将成为提出科学假说与建立科学理论的重要依据。总之,模型化方法的实际展开过程,几乎是把一切传统的科学方法联系和统一起来的过程,它自身也成为促进各种方法综合化,建立完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储祖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目标及其现状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7 (1) :50-55.

[2]刘志平.林金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探新[J].教育研究, 2008 (1) :43-47.

篇7: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1-0000-01

一、城市规划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1.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2.城市规划指导和促进房地产开发

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3.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高层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三、当前房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过度开发

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3.对公共开发的冷落

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1.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

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

五、小结

篇8: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在教学管理的理论分析中, 教学管理人员会发现很多在以前的管理中出现过的很多问题, 这就使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整理, 并探索相应解决的方法, 得到对教学管理的新的认识。然后把这些新的认识和以前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这就是教学管理工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过程。经过这样反反复复的实践和认识, 逐步地建立并完善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这种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 在很多方面效果明显。

1.1 高职教学管理更加正规、有效

教学管理人员要依据教学管理科学发展体系,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机构, 确立管理职责, 加强对教学管理工作法制规章的科学制定, 使高校教学工作有章可依。

1.2 在职教学管理人员工作水平随之提高

要想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 就必须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教学管理的科学发展, 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正确认识科学发展,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主动使用科学的、现代的管理手段,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教学管理人员还要能用科学发展观去分析解决问题, 用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武装自己, 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 明确教学管理中的各种客观规律, 在实践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式, 抛弃旧的经验管理方法。

2 科学发展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实施内容

高职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以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前提, 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 建立起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过程监控系统, 进而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2.1 教学管理决策系统

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核心, 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导着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一般来说, 由在教学工作的领导者作为教学管理决策, 他们在实践基础上形成一系列的经验和方案。由于教学管理主要依靠的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制造和加工, 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就是对教学信息的管理。此外, 除了需要科学的教学管理系统为指导, 完善的教学管理信息为基础外, 还要有教学管理控制系统做保障, 才能够让教学管理工作正常持续的运行。

2.2 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等。有可靠的信息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获取可靠的信息需要通畅的信息网络支持。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第一时间获取便于决策的可靠信息资源, 以便决策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3 教学管理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要符合教学客观规律, 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 总结并制定出一系列的教学管理规范, 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因此, 教学制度的逐渐完善, 能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因此, 科学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的教学管理工作, 实施科学的指导与控制是教学管理科学发展的关键。

3.1 严格进行管理

严格按照教学规章制度办事,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按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坚持严格的教学管理, 使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运行;二是进行持续性的管理。教学活动是长期的连续的, 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必须保持持续性, 不能有任何的放松, 保证教学管理的质量持续有效。

3.2 实行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 老师和学生都是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 教学管理也不能只追求严格管理, 而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 实行合理的激励机制, 调动师生的教学及学习积极性。注重在教学管理中运用科学理论, 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并努力去满足其心理上的合理需求, 将他们的需求和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完成教学过程。

摘要:教学管理实现科学发展, 是现代教学管理发展的趋势, 也是现代高职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需要。本文对科学发展在高职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效果、落实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篇9:把科学发展观真正体现在发展实践中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解决好为谁服务的问题

目前,高校建设不要搞成政府的“政绩工程”,也不应当成学校的“形象工程”,而应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建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校区建设应当体现的则是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为本。

在我校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党委和行政部门克服资金困难,顶住压力和非议,迎着困难,战略性地提出建设“规划科学化、功能现代化、信息网络化、后勤社会化、园林生态化”的富有全新内涵的现代化新校区。在具体规划中,学校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克服本本主义,按照我国现阶段的生活标准,围绕人的需要,适度超前的选定新校区的规划建设指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指导思想,规划上采取共享公共空间的办法,解决了运动场所数量问题,同时采用见缝插针栽植观赏乔木的方式形成生态园林,起到视觉隔离的效果,使得土地利用达到最优化。达到以最少的投人获得最大的效益;以科学的规划,实现最佳的园区布局;以综合利用,得到可持续发展。

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兼顾现实和长远发展需要

我国高校规划建设的技术依据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2年8月1日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规定了大学图书馆、实验室、计算中心、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属用房、学生食堂、教工食堂、风雨操场、学生活动用房等项校舍的规划建筑面积指标。其后,教育部对本科院校开展教学水平评估中的教学条件部分也是参照此标准编制的评估方案。我们认为任何标准都有其时代背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合理,事过境迁,十年后可能不合理。继续沿用这一指标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因此,我们在规划设计时除参照标准本身的条目和数值外,还认真分析标准的适用条件,规划对象的周边环境条件,以达到节约土地和房屋及设备的目的。比如学院食堂指标一项《指标》中规定生均1.1~1.2平方米,当时制定标准时(1992年洛学校学生人数较少,一般大学均在5000人以下,专业较少,教学活动相对集中,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教低,学校周边的社会服务规模较小,水平偏低,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就餐的同时系数较大,基本是封闭办学,学生的就餐率可以达到95%以上。而现在以上几项条件均发生了很大变化,学校规模大,一般本科院校人数均在一万人以上.教学设备和手段现代化,教学方式灵活.效率高,学校开放办学,学生的消费水平高,就餐的同时系数较小,一般在75%左右。所以沿用原标准将带来巨大的土地、房产资源的浪费。应该综合考虑上述相关因素,尤其注意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适当调整标准,以生均0.85~1.10平方米为宜。校医院、幼儿园等后勤用房更是如此,如果学校周边社会条件具备,可以利用,学校可以将其最小化。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也可以根据校情适当调整.以满足教学和生活要求为准。2000年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的重心也把单纯量化的“达标”换成了“满足教学需要”。这一变化也体现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

利用和发掘教育资源,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在新校区建设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校园规划的第一位来考虑,建设有文化内涵、“会说话”的校园,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要防止单纯的学校环境外部设施的简单扩大,而忽视学校环境育人内涵的丰富和提高。

新校区的环境建设要在总结长期积累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尤其是利用近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最新成果,努力做到最优化。我们在学校环境布局中,将学校的历史、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融入校园的宏观规划、建筑、景观、景点、绿化等环境建设中。使人身处其中,耳濡目染,自觉地接受环境带来的教育。

在新校区的建设中,我们将学院近六十年的历史形成的求真求实,艰苦创业。不断创新的精神融入新校园,将学院二次创业的精神融入校园环境。按照“校园无空地,处处都育人”的思想,在校园景观景点建设时,始终考虑突出景观、景点的文化思想内涵,突出环境育人的作用,用“美好的东西教育人”、“用历史警示人、激励人”。校园内。无论建筑还是景观景点都寓意深远,回味悠长。

“江畔朝阳”是校园内一道具有特色的靓丽的风景带。这个风景带是学校在建设哈尔滨校区最困难时期,由学校全体职工自发捐资近百万元整修的近400米江堤,并配置了书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惜辰台”。在这条景观带内的秀园中修建了风格独特的四个亭子:双层钢木结构的“望江亭”,取“望江东去,思我何从”之意。圆形亭和方形亭全部用俗称“草玉”和“晚霞红”的石材建成,圆形的镂石亭,取“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之意。方形的琢玉亭,取“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之意。联体的芳汀阁,取“汀于松江畔,芳在秀园中”之意。东湖中建了满江红亭子、“青春旋律”雕塑、背书江畔朝阳的“不倦石”等景点,昭示师生壮怀激烈、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江畔朝阳”风景带成为大学生活休闲、学习、活动的主要区域。

此外,还有省身亭、凌霄亭、桃李园等。这些园景有的是清末民初的遗迹,有的是出土的历史碑刻,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也从更高层次的历史深度激发学子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拼搏精神。

新校区的景观景点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绿化、休憩,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进而形成高等学府的文明风气,让他们置身于深厚崇高的文明环境中,把抽象的教育文明转化为活生生的现实情景,并自觉付诸于行动,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培养出健康向上的新时代大学生气质,形成学校特有的文明风气。

处理好发展和建设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我们在新校区建设中,遵照这一思想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校区资源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关系

科学的管理将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化,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最大的节约。我们在规划上做到统筹兼顾,通过建筑物的合理布局,管理上科学安排工作制和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教学生活设施、设备、资源,在物尽其用的同时确保运转流畅。我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如果在实现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时,能够集约地使用土地,就是对后人的巨大贡献。在

规划建(构)筑物合理布局的同时把管理作为规划工作的延伸,科学安排工作制和不同形式的教学时间,充分利用教学生活设施、设备和资源,在确保运转流畅的同时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实现向管理要资源。

我们把“运行管理”作为“新校区规划”的延伸,作为规划的一部分来考虑,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最终目标来开展规划工作。比如:高校食堂中餐由于就餐的时间过于集中,一般都很拥挤。我校食堂规模相对又小一些,规划上通过教学区、生活服务区的合理布局,减小峰值。管理上,通过错开不同教学区的下课时间来“错峰”,从而解决学生就餐拥挤问题。食堂通过分批上菜等细节管理,降低峰值等措施利用原有条件而改善了就餐环境。

2.处理好发展和环保的关系

在当前建设中,许多地方为求高速度、快发展。以破坏资源,影响环保为代价,有的虽然取得暂时的眼前利益,但为长久的发展留下了隐患,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惨痛的教训。作为社会文明首善之区的大学,必须要为环保做出表率。在发展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保护生态。而这种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发挥着影响,通过一代代不懈的努力,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环保的全民意识,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要倡导节约的生活方式。如节约水电、节约办公用品、节约粮食等;要自觉搞好环境保护,如中水回用,垃圾分类回收,资源的循环利用,资源的再利用,从而减少支出,节约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费,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在新校区建设中,采取了“节能——环保——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无论是土地、房产的使用.还是水、电、气、煤炭资源的利用,始终按照节能、环保、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雨污分流、分质供水、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到东湖内用于绿化浇灌用水,普遍使用节水器和节水装置。锅炉使用分层燃烧技术,加助燃剂,确保充分燃烧,最大限度地降低煤炭的消耗,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炉渣用于制造建材。校区使用节能电器,主要用电大户均安装节能控电装置。先进的节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构建了学校生态文明。

上一篇:关于芒种节气的句子(80句)下一篇:感师恩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