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2022-09-01

第一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报告

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深入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句话、二十字”是一个体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综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区供销总社党员领导干部按照区委“蹲点调研摸实情”活动的统一部署,分别对下陈街道永胜村等村进行调研,现将相关情况形成如下材料。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着力打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如果把新农村建设比做一幢大厦,经济发展就是大厦的基础。如果经济发展上不去,再美好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近几年来,随着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步伐的加快,##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得到了提升,但横向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经济总量小、财政实力弱、人均收入不高、群众生活还不富裕。我们通过对联系村的调研,发现还有近1/3低收入人口和一些极端贫困人口。在这样的基础上搞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把抓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结合本地区情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从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动员组织群众投资投劳,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通过土地整理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拉动,使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有一个较大的改善,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二是立足优势,围绕效益搞调整,发展特色种养业。要以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依托,在蔬菜种植上下功夫,全力打造富民主导产业,尽快使水浇地每亩经济效益达到20000元以上。还要搞好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猪禽养殖,加快周转,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要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核心。三是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和“谁有带动能力扶持谁”的原则,鼓励规模小、实力弱的经营企业和公司外引内联,力争每个产业发展都挂靠一家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基地扩张规模,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建成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达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鼓励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效益。四是支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新载体,逐步实现特色产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五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六是发展劳务经济。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调查村劳务经济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过30%。不少打工者“一年解决温饱,两年换上新装,三年盖起砖房”。但是我们也看到,外出务工的农民还主要集中在“苦、脏、累、险”行业,其特点是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工资待遇低、风险大。七是今后要在劳务经济发展上,要从劳动力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着手,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整合劳动力培训资源,完善培训内容,健全培训机制,扩大培训规模,打造劳务品牌。要继续加大劳务输出工作力度,实现集中组织,规模化输出。与此同时,要加大维权力度,对外出劳务人员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保障农民出得去家门、学得到技术、有个好的经济收入。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村镇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改善镇容村貌。村镇面貌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改变村镇面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结合调研村的实际情况,以改善镇容村貌为切入点,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民群众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打开工作新局面。从目前情况看,相对城镇而言,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村庄建设浪费大,水平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新农村建设应当从改善农民最需要的生产生活设施着手,从“治缺、治乱、治脏、治空”上下功夫。治缺,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抓住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加快农村道路、电力、通讯、广播电视以及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治乱,就是要稳步实施村庄改造。按照节约用地、适度集中的原则,采取村民自愿、政府扶持、分批推进的办法,对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村组,实行整治改造,建设新型村民小区;实施村庄整体拆旧建新,建设新村庄;在人口集中、交通比较方便、经济基础较好的地方,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社区型农民新村。通过村庄整治,基本消灭特困危房户,每个村形成几个相对集中的居民小区。治脏,就是要改善生态和生活环境。全面开展改厕、改灶、改栏,突出抓好房前屋后、河沟池塘、猪圈牛栏、厕所粪坑等污染源的整治。对村组内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治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治空,就是要充实服务功能。以建立农村服务中心为主要形式,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整合社会力量,建设卫生医疗、村民购物、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幼儿教育、文体活动等服务点和公益设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通过“四治”,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村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美化、村貌整洁。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塑造农村文明新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发展农村经济,更要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和良好民俗的形成,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有一些地方健康文化缺位,赌博、迷信等不健康的文化使淳朴的乡风遭到破坏,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原因就是农村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农村文化,塑造农村新风貌,要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一要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以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重点开展“讲文明、改陋习、创新风、树形象”活动,依托各种讲座和培训,进一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开展“荣辱观”教育,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创评星级文明户、农民致富竞赛等多种活动,大力倡导文明新风,革除陋习,抵制迷信,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形成健康、文明、进步的社会风尚。在实践中注重引导干部群众弘扬诚信守诺精神,褒扬诚信典型、营造诚信风气,使重信、守信正在成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二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议在加强和完善农村党的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以促进村民自我管理为目标,成立农村红白理事会、计划生育协会、种植养殖协会、经纪人协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制定和完善村民公约,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建立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新农村。结合创建“平安村镇”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把维护社会稳定纳入镇村两级重要工作日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取缔邪教组织,教育农民树立“崇尚科学、关爱家庭、珍惜生命、反对邪教”的新风尚,维护安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为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注重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以民间文艺团体培育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支持力度,利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和农村集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民间文艺团体的发展;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对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农村“土生土长”的文化发展壮大起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为龙头,着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科学性。建设新农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必须“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句话的要求和全旗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积小成为大成;“先易后难、分类推进”,就是把经济基础好、交通条件便利、群众积极性高、工作难度不大的村作为试点,优先实施,以点带面,不搞全面开花;“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就是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村庄实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民风民俗和田园风光特色,不搞“多村一面”,不搞盲目攀比,不搞一刀切,方便农民的生产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机制为保障,着力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结合村镇实际,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二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涉及各个领域,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环节的紧密配合。要建立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做到新农村建设开展到哪里,部门的责任就落实到哪里,形成集中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三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能源交通、农田水利等新农村建设资金适度集中投放、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改变直接补贴的办法,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参与新农村的各项建设,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对新型住宅区、养殖区,实施集中供水管理,可以按市场化办法运作,充分调动镇、村、农民和民营资本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农民投劳、民营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要积极探索村民自主建设机制。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受益主体和创造主体。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通过村民推举党员、干部、农村能人中有声望、有公心的人组成新农村建设专门组织,政府指导其制定章程、建立制度、规范运作,支持其自主管理、民主决策,负责处理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维护好农民的自我管理权、规划参与权、整治决策权和经费知情权,保护好、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红楼梦中人0整理 谢谢下载!

第二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残疾人康复、文化和体育事业

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当前全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也是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更是谋划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我们要把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残疾人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解决好残疾人反映的突出问题,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努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残疾人群众满意工程,为推动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客观地看待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康复中心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康复训练、文化宣传、残疾人体育及保障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中心曾先后被国务院残工委授予全国“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被中残联、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全国特奥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文明单位、大连市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特殊贡献奖荣誉称号;被市直党工委授予“三先两优”先进党支部荣誉称号;年年都被市残联评为系统内先进单位。中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中心全面建设开始迈入最鼎盛时期。

康复训练已显成效。有128名聋儿接受了语训的训练,有67名聋儿达到三级以上康复标准,进入普通幼儿园或普通小学学习。为全市贫困聋儿捐赠、验配助听器307台,耳膜制作307只。检查听力920余人次,指导培训语训老师1105多人次,家长培训班24期,职业教育培训6000人次。有40名脑瘫儿童接受了康复训练,有效率达85%以上,有6名入普小、9名入启智学校。

文化宣传丰富多彩。有六名演员参加了全国首届残疾人文艺汇演并全部获奖;在第三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选拔了5个节目参加演出并都获奖;在第四届全国文艺汇演中,获一项三等奖;在“建国五十周年”全国残疾人歌手大赛中,获一项金奖。在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华北赛区比赛中,本市选送的4个节目全部获奖;两人获首届全国肢残人歌手大赛和首届全国盲人歌手大赛一等奖;在第二届辽宁省残疾人艺术调演中,选送的7个节目全部获奖;在第四届、第五届省残疾人汇演中,盲人电声乐队获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2006年成功承办了首届大连市残疾人才艺大赛颁奖晚会演出,大连电视台先后5次播放了晚会演出实况。2008

- 2

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应该认识到,毕竟我市残疾人康复、文化和体育事业起步比较晚、起点又低、底子很薄,与迅猛发展的全省乃至全国的一些同级城市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譬如:

康复训练欠规模。康复数量和范围没有形成规模,尤其个别偏远农村比较困难的残疾人亟需康复,还没有真正享用康复的成果;从事专业康复工作的康复医师和特殊教育教师数量比较少,现有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也亟待提高。这些问题影响了康复功能的提升发挥,制约了康复规模的再扩大和发展。

文化宣传欠规范。无特殊艺术人才信息网络,人才选拔机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出类拔萃的特殊艺术人才;无专门的文化训练场地,现有的音响及其设备面临更新换代;在特殊艺术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待遇等问题上无专门经费保障。这些都制约了市残疾人文化宣传的进一步普及和开拓性发展。

体育训练欠长效。无功能齐全、系统规模的综合项目训练场;无残疾人运动员信息资源系统,无选拔培养的正规制度和规程,部分优秀运动员苗子挖掘和培养错过了时机,运动员的年龄趋于老化,体育人才出现断茬,人才危机迫在眉睫;运动员的各种保障制度不完善,一些长远性、根本性问

- 4

政策惠及每一个0~6岁残疾儿童家庭。要以市残疾人康复教育活动中心为载体,与各医院、各区市县联合,建立起全市残疾人信息网络系统;协调卫生、教育部门落实特教学校和相关医院为康复训练定点医院,实行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建立残疾人儿童逐年递增的资源库,及时掌握各类学龄前残疾人儿童的信息资源,为全市残疾人儿童康复服务打基础。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宣传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的意义,营造浓烈的氛围。发动区市县残联康复专干的作用,进行调查摸底,确保一个不漏。面向全市所有区市县招收特困家庭的学龄前残疾人儿童,进一步扩大与拓宽对贫困聋儿及脑瘫残疾儿童招生的规模和拓宽聋儿和脑瘫班的招生范围,尽最大努力为贫困残疾人儿童免费提供康复训练、生活补贴和适配辅助器具,使需要康复的全体残疾人真正分享和谐阳光的温暖。

2、注重人才培养战略

加强和扩大软硬件设施和人才建设投资,建立一个具备单列市级水准的康复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每年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一定数量康复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及具备条件的康复机构进修学习,如利用长江新里程计划培训聋儿语训教师,利用中国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各培训基地培训康复治疗训练师(PT、OT、ST师等)、工程技术师等。鼓励机构内康复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所从事业务相近学科的在职学历教

- 6

费、生活补助费、学杂费,住宿费、路费等各种费用得到保障。

(二)加强文化建设,开拓文化助残模式

1、拓展残疾人文化宣传领域

广泛宣传扶残助残先进典型和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楷模,感召残疾人奋发图强、创业致富、奉献社会、促进残疾人事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荐本地区、本单位有关残疾人及残疾人事业的优秀新闻作品参加评选。要结合残疾人重大节日,积极开办残疾人专题栏目,从不同角度、大规模开展残疾人事业宣传,呼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残疾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扶残助残氛围。进一步宣传动员全社会都来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把握好残疾人实施项目的进程,制作具体规划,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发展多样化宣传手段,利用信息化大力宣传残疾人服务项目,发挥宣传画、宣传单、知识手册、宣传栏、广播、电视与报纸等宣传手段的作用,更好的为残疾人服务。

2、加强残疾人特殊艺术人才建设

组织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艺术、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残疾人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潜能。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特殊艺术人才。加强对残疾人特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组织选拔优秀节目和作品参加国内外残疾人文艺汇

- 8

人艺术团和各区市县的艺术人才就业尽可能集中安置在同系统或者同类的企业和单位,便于及时的集中训练和参赛。

(三)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永葆体育强市荣誉

1、建立运动员选拔的长效机制

在各区市县建立残疾人体育人才信息库,及早挖掘和选拔有发展潜能的人才,制定残疾人运动员选拔和培养的计划,指导基层残联、体育、教育等部门及社会方面如何选拔、推荐运动员,明确推荐优秀残疾人运动员的意义和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基层残联、体育、教育部门及残协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下基层选拔青少年运动员,并建立残疾人运动员人才库,形成残疾人运动员选拔的长效机制。协调各区市县体育局制定出相关政策,给具备体育运动条件的残疾人办理本辖区内公共体育场所(含院校)免费的证件,便于残疾人就近参加各类体育项目训练。组建市属残疾人各个项目的运动队,每年对信息库中有培养潜能的人才选拔、培训、选送到国家队。

2、创建“单列市”级的残疾人体育训练指导中心 尽快协调市政府有关部门,筹划市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中心建设方案,设立包括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的场地,集餐厅、宿舍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残疾人体育场馆。市残疾人体育训练中心,根据情况,每年适时选拔残疾人运动员进行集中培训,代表市

- 10

制定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政策性文件,利用奖励制度来解决残疾人优秀运动员的升学、就业等问题。最大限度的防止优秀运动员中退或外流,从而提高我市残疾人体育水平。

拓宽运动员就业安置渠道。在组织安置、自主择业、按比例安排就业等方面要有硬性的政策规定,市属运动队的残疾人运动员和各区市县的残疾人运动员劳动就业也应尽可能集中安置在同系统或者同类大的企业和单位,便于及时的集中训练和参加各种比赛。支持和引导运动员利用体育技能和其他技能创业,为运动员自主创业提供项目咨询、技术支持、培训指导等帮助。加大运动员伤残保险、奖学金、助学金、就业补偿和免试入学的支持力度,为优秀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总之,我们要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为主线,加快推进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广大残疾人最急需、最迫切、最现实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把拓展残疾人康复、文化、体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发现解决与科学发展观不符合、不适应的突出问题,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符合本市特点、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残疾人康复、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发展机制,促进残疾人事业又好又

- 12

第三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重建新彰明

彰明镇党委书记 任 伟

各位领导、同志们,“5.12”地震已经过去了5个多月了,但回想起当时的地动山摇,那情形仍历历在目。在这场灾难中,彰明镇遭受了重大损失,我们在废墟中安抚群众,艰难重建家园。10月伊始,伴随着河南物质上的援助,来自党中央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声音也传到了彰明。我们应该看到,在这个时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是对我们重建家园精神上的援助,有了这个学习实践活动,彰明的重建有了明确的方向。

我们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能使自己的观念得到更新,在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的村、社区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必然会在在基层工作中引入科学的管理、规划;我们的场镇单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会提高效能,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看到,我们当前的任务并非恢复一个旧的彰明,而是在重建工作中立足现在,放眼未来,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来建设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彰明。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正确认识机遇与挑战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

1 略思想。“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将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彰明实际联系,我们当然要问:“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彰明怎么办?”地震过后,不少房屋被毁,群众的衣食住行受到极大影响;工业方面,地震造成工厂大面积停产,现在虽在党委、政府的协助下恢复了生产,但产量仍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四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抓住灾后重建这一历史机遇,镇党委班子可以放开手脚大力发展经济,引起更多的关注,这是前所未有的。河南郑州作为我们的援建单位,不遗余力地立志帮助我们打造一个全新的彰明城镇;涪江三桥恢复动工,彰明的经济将面临一次大的飞跃;江绵轻轨的建设、江彰大道的奠基,道路的打造必将为彰明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随着交通的便利,新一轮的招商引资必将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一是城镇必将日新月异,农村基础设施必将进一步加强,二是抓住明月新城建设的机会,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三是工业园区扩建带来的机遇促进工业重建,进一步明确彰明的发展路线,工业强镇产业化富民;四是重建带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机遇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越来越明确地昭示彰明在未来地理、经济上的重要地位。面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我们该怎么做?只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在发展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才能避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才能在新的经济发展浪潮中从容应对,才不会在机遇到来时手忙脚乱。

二、强规划重建管,努力建设文化旅游明镇

有了思路,为实施科学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以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为指导,从彰明实际出发,坚持

2 规划先行,立足当前,兼顾长远,精心编制灾后重建,避免重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特别是解决好安置住房作为重中之重,鼓励群众自建过渡性安置房建设,努力解决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基本生活;坚持恢复重建与推进发展相结合,重点推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自力更生,生产自救,与国家支持、对口支援相结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强与支援方的沟通衔接,创新援建方式,调动多方力量,做到“输血”与“造血”、 “硬件”与“软件”结合、“过渡”与“永久”结合、“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努力把灾后的彰明建设得更加美好。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彰明重建规划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三年为恢复重建期,后五年为提高发展期。

(一)依托一流规划专家,搞好规划。按照高起点、高规格、着眼长远的要求,结合实际,利用优势,科学确定了14个重点工程,即是灾后农房建设,邀请了河南郑州规划设计院、市建筑设计院、市三甲级院进行总体规划,建设“文物城镇”,明确彰明工程项目,街道放线、地下管网和集中

2点的规划。重建小学(含幼儿园和成教校)、共4862m,紧急排危127处,恢复电力提灌站6处,农灌渠系修复4200米,搞好南江、昌明、儒林、福田四个村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城镇总体规划及旧城改造,彰明至彰明火车站三公里的道路改造,解决城镇供水,继续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敬老院维修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共需资金2100余万元。在编制好规划、确定好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与河南郑州联系接洽,赢得支持。

(二)切实加大对城镇建设的力度。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用好援建资金。推进街道绿化、亮化、美化。使功能更加完善,设施更加配套。彰明镇十分重视城镇建设,镇党委积极 3 协助援建单位,提供必要资料、数据,重建办人员与援建单位紧密配合,促进城镇改造稳步推进。

(三)加快过渡板房建设,按期恢复行课行医。卫生院、学校共建成板房403套,并于7月22日全部交付使用,为卫生院救治病人及学校复课提供了稳定安全的场所。同时,地处曙光3组、沙棠

1、2组的京明社区,用于群众生活居住的板房也已交付使用。

(四)加强集中规划点建设,发展特色农家乐,打造文化旅游名镇。加强集中规划点建设,保证集中点农房建设的质量,同时在布局上也做到多种风格相结合,在考虑资源集约的同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将使这些民居成为彰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加大对彰明本土农家乐翠柳园等的扶持力度,搞活旅游业,突出彰明经济增长新的亮点。

三、上项目抓增量建设工业强镇

发展彰明经济,提高彰明人民生活水平,加速工业化进程是硬道理。在招商引资问题上,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追求“丰厚”的短期效应,在对待工业发展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做到统筹兼顾、总览全局,对引进企业要严格审批,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杜绝引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确保彰明经济高速发展,良性发展。

地震后,企业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生产自救,在7月下旬,镇境内所有规模企业全部恢复生产。招商引资方面,新近引进了江苏溧阳德克利机械有限公司投资8500万元的螺纹钢项目、重庆客商投资1300万元的城胜节能环保砖项目和四川国丰建筑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昌明新居项目。目前,昌明新居项目已到位资金50万元,江苏溧阳德克利机械有限公司的螺纹钢项目正在洽谈中,城胜节能环保砖项目正在进行厂房建设,目前已经竣工投产。

四、重民生保稳定建设和谐彰明

4 大灾过去,彰明镇百废待兴,在这关键时刻,作为与发展同等重要的民生工作也必须得到关注。按照科学发展观,民生问题应与发展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分别抓”,这样往往顾此失彼。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想百姓之所想,做百姓之所需。

(一)是做好民生工作十件实事。一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结合河南援建,大力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下岗人员、失地农民再就业。二是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把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社区居民全部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把符合条件的“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并逐步提高集中供养水平。 三是实施教育资助行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解决好困难家庭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四是实施医疗保障行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证集体参合率达到95%以上。五是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借助江彰大道修建机遇,实现农村村道硬化。六是实施安全饮水活动。继续推进红层找水工程,解决五显、龙洞等村饮水困难的问题。七是实施农民工培训行动。加强农民工培训,提高出外打工人员收入。八是实施农村安居行动。结合农房重建,使全镇群众有房住,安全过冬。九是实施扶贫解困行动。解决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十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把关,杜绝引进高污染企业,保护彰明良好生态环境。

(二)全力抓好信访安全稳定工作,为灾后重建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群众工作办每周一对各种矛盾进行集中排查,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矛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对以前的信访问题客观调查,认真对待,积极化解;对因灾造成的新信访问题,讲明政策,宣传到位,及时化解矛盾。

五、强班子抓基层建设一流队伍

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在具体的工作中,机关党员干部从以往的有了问题再解决、等群众找上门的工作方式,真正转变为主动调查、主动研究,找出问题,及时解决,并在工作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做到用发展的眼光解决问题,对工作有长远计划,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工作的实效性。运用制度管理,层层抓管理,层层抓落实,力求在学习后彰明镇机关有新面貌,工作有新成效,真正做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灾后重建见成效。”

第四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促进地方职院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思考

张建安,熊建武,李圣春

(1.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益阳 413049;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株洲 412001) 【摘要】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在得到前所未有的显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认识偏差不到位、办学设施欠完善、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生存发展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高职教育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的科学持续协调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及其主办主管部门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加强内涵建设、创造办学特色、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学院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1

23【关键词】职业教育;地方职院;可持续发展;思考

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和地方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以来,通过实施“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我国高职教育,特别是地方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形成了一个地区1-2所、一个大的行业1所以上高职院校的网状格局,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毋庸置疑,反思这些年来地方政府和行业主办的高职办学,也出现了认识偏差不到位,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国家的高校布局和调整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导致地方出现投入不到位、办学设施不够、生存竞争压力大、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特色不鲜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等令人扼腕叹息的问题。因此,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地方职院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创新,迎接挑战,持续发展,已日益成为各级领导,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主办领导和院校领导自身需理性思考与决策并亟待科学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

办学定位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高校根据自身条件、职能、国家和社会

[作者简介]张建安(1964—),男,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熊建武(1962—),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李圣春(1984—),男,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需要以及学生需要,按照扬长避短的原则,参照高校类型和层次的划分标准,经过纵横向分析与比较,在清楚认识自己的根基,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角色,并确定服务方向、发展目标及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思考和规划活动。实践证明,能不能找准办学定位是各级各类学校能不能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致命性问题。那么如何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呢,我们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办学方向的定位。高职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针,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二是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型、科研型人才。三是社会角色定位。古人云: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是“万能型”学校,这就要求高职学校要找准自己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位置,融入当地经济的发展,切实地增强地方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制定并实施区域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提升规划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培训创业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目前,有些地方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现偏差,还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办学理念和教育制度,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建设、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师资配备、学生指导与管理等诸多方面都还处在摸索和建制过程中。他们打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旗号,实际上还是按照原来高等专科教育或中专模式或职高模式那一套在办学,把高职教育办成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型” 或中职类教育的“面包型”,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偏差。

这不仅是对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和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差异上的否定,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准确定位,而且也不利于地方高职院校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坚定正确的办学理念,找准办学定位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内涵建设

近几年我国的高职教育,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在数量、规模上发展很快,但相应的办学资源与办学能力却与之难以适应,地方高职院校与校址在省城的或者归属省一级政府与大型行业企业主办主管的高职学院相比呈现出相对滞后的状况,不利于地方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水平工作评估的要求和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实践表明,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达到适度规模后,其内涵建设自然应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一是要下狠决心建设一支与高职教育规律相适应的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要一手抓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一手抓“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一批有实力的专业带头人和拥有双师素质的骨干教师,同时,还要努力建设一支高效、精干、乐于奉献又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人员队伍。二是要重视科研工作,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科研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地方高职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探索“双证沟通”的新型途径;要进一步面向市场设置专业、调整专业结构;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改革,包括课程整合、精品课程建设。如果离开了科研作支撑,这些改革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效的。三是要加大投入,抓好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设施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观念,坚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坚持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加大实训投入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锻炼提高。四是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地方高职新形象。在校园既要努力结合地域特色的实际建设优美的自然景观,更要重视挖掘当地的文化积

3 淀,如益阳的“三周”文化、“国基”文化、梅山文化、湖湘文化、伟人文化等的挖掘、传播与熏陶,使益阳职院、益阳医专等学校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使之成为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校园,使之成为更有利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

三、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鼎力创造办学特色

所谓特色,简单讲就是独有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如果你有、我有,大家有,千人一面就难出特色,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实践经验证明,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应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首先,高职教育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普通高等教育担负着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面身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有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两者的办学定位明显不同。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在专业领域、个体劳动技能与职业能力等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要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就业市场赢得竞争的主动。相反,如果高职教育的发展步普通高教的后尘,或者办成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就会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

其次,对各高职学院,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来说,也应该有各自的办学特色,不可能千篇一律。因为,在办学领域和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同行竞争是最直接的,也是更残酷的。然而,同行竞争只要各有特色,就不怕出现你死我活的局面,反而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连锁餐饮业里的肯德基、麦当劳两巨头的竞争和发展就是有力证明。长沙民政职院和长沙航空职院,益阳医专、益阳职院与湖南工艺美术职院(院址:益阳市)在同一地域办学的生存合作和共赢发展也莫不如此。因此,各高职学院应该在分析自身学科与专业优势的前提下,结合办学历史与社会需要,特别是要紧扣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设特色专业、扶植特色学科,突出

4 地域特色,探索有特色的人才培养途径。总之,办学特色是地方高职教育的生命。有特色,才有活力。高职教育要立足在特色中体现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扩大自己的社会声誉与影响,这应是今后地方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四、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突出政府角色

在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政府应充当什么角色?这一问题很值得深思。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用两个关键词对政府角色作了较准确的描述,即在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强调“政府统筹”;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中,强调“政府主导”。

首先,政府统筹什么?具体来说,一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要求,统筹研究制定地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数量、规模、结构和整体布局;二是统筹高职教育发展政策,完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规范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行为,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促使用人单位优先录用取得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为高职教育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同时,要督导、规范高职教育机构的办学行为,维护正常的办学秩序和招生秩序,避免职业类学校间的“生源大战”和恶意竞争。三是统筹社会资源。政府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的作用,整合社会资源,追求高职教育办学效益的最大化,防止低水平重复,浪费本来就十分稀缺的优质高职教育资源。四是统筹资金投入。据测算,高校每增加一个学生需要投入经费4.5万元左右。近几年,高职学院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1999年比,如果按每校增加规模5000人计算,仅基本建设费每校就需投入2.25亿元。显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已成了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属非义务教育,适当收取学费,弥补办学经费不足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学费偏高,会让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急需职业培训的广大农家子弟可能因交不起学费而放弃就读。为确保高

5 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渠道、社会积极参与、学校多方筹资等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使“从200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逐步按生均经费标准落实公办职业院校经费,确保公办职业院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等振奋人心的势在必行的规定和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政府主导的作用如何发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快,但毕竟只有10年左右的历史,还算“新事物”,具有本国特色的高职理论研究还未定型,缺乏系统性,比较成熟的高职办学实践经验也不多,现阶段高职学院特别是地方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大多处于“摸石头过河”的状况。这时候就迫切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一是通过建设一批示范院校、骨干院校、示范专业实训基地,开发示范教材,引导高职学院的办学行为,少走弯路,降低改革成本;二是针对产学合作的难点,政府应通过立法手段,让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的研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教学运行过程、质量标准的制定和科研教学工作中来;三是面对高职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现实,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切实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制定激励性政策,出台各处优惠措施,充分调动以企业为主的社会各方投资高职教育的积极性;四是“双证沟通”容易凸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但又面临两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随着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在社会上不断“升温”,社会上各种培训机构纷纷“闻风而动”,有的纯粹以淘金为目的,靠卖证赚钱,泡沫“证书”、能力“渗水”现象滋生。如果不果断刹车,清除违规者,必然造成“证书”泛滥,给正在建立的国家职业资格制度和劳动就业制度带来巨大隐患。因此,政府应引导和督促行业制订标准,对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的机构进行初始资格认定,严把准入关;同时,要实施动态跟踪管理,通过检验评估,对条件不具备的机构要亮黄牌,责令整改,或直接取消其认证资格,对制假贩假证书的人员要绳之以法、严厉打击,以维护“证

6 书”的社会公信力。

职业资格认证工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证出多门”。目前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书》,有人事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证书》,也有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相关技能考试认证。此外,还有不少行业颁发的证书,如旅游业、商业、计算机信息行业等。证书多,表面看起来给学生提供了选择学习和获得就业技能的机会,事实上,学生因所学专业的限制真正的选择余地不大。“证出多门”,有时又互不认账,这样反而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为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成立综合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全国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推出类似银行系统的“银联卡”一样的新的职业资格证书,使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在不同部门间相互认可,全国通行,或直接与国际接轨,为高职教育实施“双证沟通”铺平道路。

五、地方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改革内部管理体制

随着地方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各校纷纷把系合并组建成为分院,或直接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改革。但囿于主客地方面的原因,相当多的分院仅仅只是改了名称,而管理功能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实际上是一个放大了的系。直接实行院系二级管理的学院,因办学经验与惯性问题,更多的是行政管理。学院和分院(系)之间的关系,责任、权利和义务不够清晰。一方面,学院领导管得太具体,分院(系)的积极性和能量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一方面,分院(系)过多依赖学院,发展的动力不足。于是,学院发展的压力主要落到了学校领导的身上。学校规模越大,领导负荷就越重。因此,应该改变领导方式,建立合理的权利分配结构,把管理中心下移,让分院(系)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要建立调动地方高职院校内分院(系)的办学积极性的体制机制,允许分院(系)提出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科重点,在学院总的方针下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允许分院(系)根据教师不同的贡

7 献确定不同的待遇。

除此之外,地方高职学院还要加快人事分配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只有这样,多管齐下,“四轮驱动”,地方高职学院才能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永葆青春,充满活力,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等职业教育学[M]. 舢头大学出版社,2003. [2].段文平.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研究[J].成人教育,2005,(12). [3].卢联珍,黄宾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03). [作者简介] [1].张建安(1964—),男,益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2].熊建武(1962—),男,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 [3].李圣春(1984—),男,益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助理讲师。 [联系电话与地址] [1]联系电话:张建安 0737-4625618 13873739388 [2]联系地址:湖南益阳市资阳区迎风桥镇新塘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 [3]邮编:413049

第五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心得

通过参加培训中心组织的科学发展观培训,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深刻感到: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一、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创立邓小平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两手抓 提供最新的原创免费范文!、两手都要硬”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等,使我们党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正是在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资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有的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导致发展的质量不高、后劲不足;有的国家则出现了贫富悬殊、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完成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加快经济增长和保护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其他国家走过的老路,而必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深刻总结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反映了当代世界最新发展理念。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分析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领域和方面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因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其三,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4、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合理保护环境、科学利用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以科学发展观来开创后勤保障工作新局面

管理是履行服务职责的重要工具,是改进服务的有效手段,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措施,只有管理科学,管理到位,服务保障才能有力,才能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优化服务资源配置,建设廉洁高效机关后勤提供有力支持。管理和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服务中有管理,管理中有服务。我们将立足培训中心工作的客观需要,突出服务这条主线,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在服务中体现管理,紧扣管理重心,改进管理方法,从管理程序和管理机制创新上狠下功夫,也要在管理中强化服务,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我们将按照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协调、运转机制,按照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原则,理顺上下之间、部门之间工作关系;明确职责分工,落实责任制,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提高管理服务快速反应能力。坚持按章办事,建立运转协调、管理规范、服务高效的工作机制,强化逐级负责制。

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培训中心后勤保障工作,着力解决当班员工的吃和住,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用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大厦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督促各部门强化部门管理。

培训中心:何丽 2008年10月31日

上一篇:小学生环保问卷调查下一篇:新学期新起点新目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