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

2024-05-05

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精选6篇)

篇1: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

XX工业区集中区

“推进三化联动,加快园区建设”专题报告

(2010年4月24)

两年多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XX工业园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产业园区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主题,积极实施项目推动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心,突出抓项目引进、抓设施建设、抓环境整治,埋头苦干,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工业区实现了从无到有,由零散到初具规模,成效显著。在2009年全市项目推动总结表彰会上,我们工业园区建设荣获第一名。

一、工作与成效

(一)科学布局,规划引领发展。园区的产业发展立足于“西三角”和周边地区的资源优势,依托南充市现有工业基础和产业体系,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要求,将潆溪、XX两块工业区进行整合,组建XX工业集中区,科学设置功能分区,搞好产业布局,明确将机械汽配、新型建材和现代物流确定为园区的主导产业。加强与北部新城、兰渝铁路规划的衔接,将园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拓展至12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二期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注重引入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无污染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着力打造高品质、有档次、上规模的一流工业园区。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吸引100户企业入驻,培育发展20-30户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打造百亿产值工业园区和百亿销售收入机械汽配产业集群,建成川东北汽贸中心,辐射和满足整个川东北地区汽车消费市场的需求。到时,可实现年总产值160亿元,新增税金8.5亿元,解决3-5万人就业。

(二)高效运行,管理促进发展。XX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作为政府授权投资管理机构,下设建设指挥部和XX建设有限公司,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精简、高效、务实”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制定《管委会议事规则》、《XX有限公司章程》等10多个规范性管理文件,认真落实集中区“封闭运行”原则,对园区涉及的各种手续,由各部门现场集中办公,快速办理。园区成立物业中心和综治巡控队,组建园区党委,加强了党建、卫生和治安工作,为工业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快速建设,载体支撑发展。要加快发展,必须夯实平台。两年多来,园区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区按照“以园建园、以商补工、滚动发展、封闭运行”的工作思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改善区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截止2009年底,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亿元,开发面积5平方公里。修建主、次干道5.8公里,铺设水、电、气、通讯等管网25公里;提供工业用地1821亩,提供学校、医院、还房、商住等建设用地626亩;园区一期工程道路体系、管网体系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实现了“四通一平”,二期可开发区域7平方公里内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即将全面形成项目承载能力。

(四)大力招引,项目带动发展。项目是工业园区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园区招商引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目前,入园企业47户,投资总额50亿元。投资超亿元的企业8家,已有35户企业建成投产,年产值达40亿元。园区内初步形成了以机械汽配、新型建材、汽车销售及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五)全程跟踪,服务保障发展。集中区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服务,把服务作为园区的天职。理顺项目服务流程,建立从投资信息处理到项目洽谈、跟踪服务,以及项目登记备案、手续代办等“一站式”规范服务,以“办事认真、说话算数、服务到位”的理念,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帮助客商解决投资前和投产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专门设立现场服务中心、治安巡逻队等机构,当好服务企业的“110”,实行全天候保洁和24小时治安巡逻,营造出了亲商、安商、扶商、护商的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探索与体会

目前XX工业集中区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快园区经济的发展,必需从战略上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质量推进。进一步深化工业兴区的战略,并制定与之相应的园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配套政策、具体的制度和措施,使之不是流于形式的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上下真功夫,该放的要放得开,该管的要管得住,该服务的要服务好。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开放的活力。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城市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建立健全服务企业和推动项目发展的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园区跨越发展,使工业区逐渐建设成为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和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一)强化园区规划,树立高起点建设理念

根据规定,集中区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严格审核,务必使工业园区规划适应南充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形势,适应优化投资环境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要求。

一是加强园区规划。充分考虑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和工业、交通、商贸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发展的动态要求,统一规划,超前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设计。

二是与南充市区域经济规划有机结合。合理确定工业区的布局、功能、规模,调整优化XX工业集中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三是完善工业区规划编制,细化功能区分。根据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产业特点,科学确定其功能。以工业项目为主,适当考虑仓储、配送、金融、信息、购物、商住等功能。新建的企业原则上要进入工业区,同时鼓励城区工业企业异地搬迁改造。城市建成区工业企业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异地搬迁的,可在开发区、工业园区内提供新的工业用地子以安置。国有工业企业原有土地由市、区政府按规定进行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出让金收入优先用于安置职工和企业的发展。

(二)走集中集群发展之路,做优新型工业。

思路决定出路。实现工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内外一些强县(市)的崛起,很重要一条经验是兴办和引进了一批工业项目,从而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我区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工业化水平偏低。因此,我区在积极推进工农业统筹发展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坚持工业化为主导,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工业化拉动农业产业化。起步晚、起点低、总量少,是顺庆工业的三大“软肋”,也是工业弱区的显著特征。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好工业集中区。“工业化是顺庆推进跨越发展的必然途径,必须要用超常的气魄和举措推进工业兴区战略。”顺庆党政一班人拿定主意,果断决策。于是,根据“以规划引导产业、以产业聚集项目”原则,一个12平方公里的前锋工业集中区蓝图被科学规划出来。2007年8月,XX工业集中区正式破土动工。短短两年半时间,XX工业集中区建成厂房20余万平方米,“四通一平”土地2500余亩,开挖土石方1200余万立方米,修建主次干道6700米,铺设管网9500米,集中区总体用电专线、用水专管、用气专网等设施基本建成。集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5平方公里。先后引进新原机械、人本轴承、华塑控股、重庆铃半、科特阀门等15户新企业入园发展。

根据工业区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名牌产品为核心,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大公司。发挥产业集群吸附效应,以配套产业集群吸纳龙头项目的落户,由零及整,不断延伸夯实产业链。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品牌经营,积极扶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不断拓展品牌效应,建设品牌企业舰队,使品牌的无形资产在运动中增值,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机械汽配、新型建材两大主导产业的聚集和成长,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使集中区区成为南充品牌企业、规模企业更密集、产业竞争力更强的经济板块。

(三)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质量

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转变招商思路,拓展招商渠道,创新招商方法,提高招商质量。一是注重可持续发展,适当提高招商门槛,重点引进战略转移的大企业和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效益的高技术和新型工业化项目,走集约化、高附加值、生态和谐的发展之路。二是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抓好产业配套招商。突出主导产业,通过定向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重点引进关联度大、产业链长、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效应,积极引进相关产业项目和配套项目。三是注重招商队伍建设。随着各地区招商引资的激烈竞争,招商工作面临的难度比以往更大。应着力培养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招商队伍,改变仅仅“用政策吸引投资者来投资”的简单思路,深度挖掘顺庆潜在优势资源,吸引相关投资项目。四是建立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制定招商奖励政策,发挥专业招商队伍和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及时兑现招商有功人员的奖励。

(四)行政服务,优质高效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造适应市场经济的工业区体制环境。改变政府管理经济的模式,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审核制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加快形成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度高的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探索新型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按照国际惯例,在管理模式、机构、运行体制上体现“特”“精”“活”,采取“一站式”服务方式,倡导“亲商”、“富商”、“安商”政策,形成良好的投资氛围,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行开发区行政管理与招商职能相分离,成立集招商和管理咨询为一体的专业开发公司,开发区管理部门或业主可以采取委托开发和招商。工业园区不仅要作为独立法人进入市场,而且要作为融资的载体进入市场。

三、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园区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一是主导产业支撑不足。目前,园区35户“一个龙头、两个支柱”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真正具有竞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大产业。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目前,制约工业区发展的瓶颈还是建设资金问题,由于园区所处位置及地貌,导致了拆迁安置及场平成本极高,园区基础建设所需资金巨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预算将达20亿元,实际只完成了5亿元,仅占预算的25.%,资金缺口巨大。三是部门协调难度大。园区在规划建设管理、土地报批征用等审批环节上为入园企业的服务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个别职能部门在协助园区建设上,缺乏首位意识,加之专业人才缺乏,既没有形成奖惩机制,又无必要的手段和措施来调动部门服务园区建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致使园区在建设中与相关部门在工作衔接中出现被动局面。四是企业服务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我们对入园企业的服务还仅局限于证照办理、水电安装、解决生产建设中的矛盾纠纷等问题,处于“跑跑腿”低层次的服务状态,对如何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如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如何达产扩销增效,如何解决企业“融资”等关键问题研究较少,办法偏少。

(二)几点建议:

1、继续优化园区规划。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新的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和出发点,紧扣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转型和生态文明等新理念,修正原规划中园区的产业定位标准和发展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倡导招商工作由招商向选商理念过渡。进一步完善水、电、路、园区出入口等要素,增强园区的承载力。

2、继续加大园区发展支持力度,加强园区承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总结其他地区园区开发建设方面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我区实际,着眼于解决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而制定出实实在在的,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注重实效性的措施。一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多渠道努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成园区路、讯、水、电、气等“九通一平”的配套设施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二是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可解决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缓解园区部分企业贷款难矛盾。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积极争取和利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援助资金,用于产业园区的发展。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于自身“造血”功能还很微弱,融资渠道狭窄,财政投入有限,目前园区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建议市区财政每年都安排预算支持工业园区建设。

(3)加大协调支持力度。一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及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还房建设、土地开发、拍卖等上报审批程序多,办理时间较长,极大地影响了建设进度,园区不能真正实现封闭运行。建议市上简化程序或将部分职能权限下放。二是随着企业不断入驻及还房小区的建成,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现有电力设施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尽快修建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建议尽快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加快110千伏输变电站的立项、建设速度。确保二期开发建设进度。

XX工业集中区二0一0年四月二十五日

篇2: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

一、县域工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依托独特富硒资源优势和矿产品优势,科学规划指导,精心服务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板石、水泥、页岩砖、花岗岩为主的建材工业;以水电、煤炭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钡盐、电解锰为主的重化工工业;以富硒茶、缫丝、矿泉水、富硒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这些产

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并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加快了县域工业化进程。

1、全县主要经济指标。今年一季度末,全县企业个数8455个,同比增长3.13%,2008年底,企业个数8377个,同比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9.01%、7.01%。今年一季度末从业人数31882个,同比增长2.83%。2008年底从业人数31882个,同比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4.65%、6.64%。2009年一季度末完成工业增加值12504万元,同比增长19.07%,2008年底完成增加值39000万元,同比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55.2%、32.21%。2009年一季度末完成营业收入80645万元,同比增长28.17%,2008年底完成237796万元,同比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47.4%、30.14%。2009年一季度末上缴税金1375万元,同比增长10.44%,2008年底完成4575万元,同比2006年、2007年分别增长83.89%、40.04%。

2、县域工业园区及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我县现在工业园区一个,位于××县蒿坪镇,园区主要以发展富硒食(饮)品产业为主,园区计划在三年内建成全国最大的富硒食品加工销售基地。园区内现在企业958个,其中工业企业90个,规模以上企业7个,营业收入30029万元,分别比2008年、2007年和2006年增长66.87、85.56%和134.86%。

我县的硒谷生态工业园区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高起点、超前规划,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成为我县经济又一个增长极。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县重要产业,对于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茶叶加工、缫丝和魔芋精粉生产为主体的三大产业,现在企业个数646户,年收入31792万元,从业人员4007人。

二、近年来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依托优势资源加快项目建设。我县根据本地特有的富硒资源优势,选准富硒特色食饮品工业做为突破口,重点扶持富硒食饮品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从而实现富硒食饮品工业的全力提升。重视项目储备工作,落实项目经费,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精心策划项目,提高项目的可信度和成功率。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高科技新产品。如永华公司与西南农大魔芋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出生产1500吨魔芋精粉生产线和400吨魔芋胶生产线。洪田公司与西安医大联合,研制出果醋保健胶囊,产品已投入市场。

2、实行县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工作。每年初县上确定一个县级领导包抓一个项目,有关部门捆绑包挂,建立一批能抓项目,会抓项目的领导班子,配备一批能办实事的干部队伍。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充分调动各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对项目建设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奖励。对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影响项目进度的领导及干部,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形成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抓项目的氛围。

3、有好的服务措施。为落实县上确定的以壮大规模企业为重点,我局选择了10家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为重点包扶对象,深入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和难点,制定出协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针对有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我局对全县金融机构信贷政策进行研究,帮助企业完成市级龙头企业认证,办理相关手续,为企业争取银行贷款近2亿元。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管理,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到企业实地考察,并解决相关难题,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县富硒食品有限公司原料不足,基地建设滞后,我局提出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协会运作”的模式,精心组织,克服困难,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推广培训,有力破解了魔芋产业建设中的难题。

三、推进县域工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和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还有较大的差距。其存在问题是:

1、工业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2008年我县共有企业8377个,其中工业

企业221户,全部为小型企业,规模企业28户,其余193户为个体私营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45982万元,增加值为18926万元,税金1350万元。

2、企业技术含量低,缺乏创新能力。我县工业企业大多数是近十几年来创办的私营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规模普遍较小,再投入不足。企业产品中原材料、初级加工产品占的比重较大,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而经过精深加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新产品开发,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还有差距。企业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普遍盈利能力较差。同时存在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型人才。在人才挖掘、培养使用不够,人才积压浪费和人才缺乏问题并存,一方面全县小企业缺乏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大学生在家闲置和待业,而不能补充到企业中去发挥才干。

3、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问题。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实行货币从紧政策,不断加息,加上贷款门槛较高,而全县小企业又缺乏能够抵押的物品,贷款难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去年年底以来,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连续降息并相应降低了贷款门槛,对减轻企业负责,确保企业健康稳定经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融资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且贷款手续复杂,周期较长,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重点及措施

针对目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结合××特殊的富硒资源优势,今后我县要在富硒食饮品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上做为突破口,充分发挥××的富硒资源这一独特优势。大力发展茶叶、魔芋、果醋、矿泉水等产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使全县工业经济保持在年增长20%的增长速度。

到2013年末,全县企业个数达到13491个,从业人员78436个,工业增加值达到9.70亿元,营业收入59.17亿元,上缴税金11384万元。

发展重点:

1、加快富硒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三通一平建设,完善各项服务设施功能,积极主动招商引资,促进园区快速发展。探索园区建设的新方法、新模式,积极筹措资金,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抓好项目落实和企业入园,发挥园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2、优化发展环境,把外商投资环境当成重要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县域工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发展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为全县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抓好省市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规范办事程序,减少办事环节,探索企业收费“一费制”,对重点企业项目实行重点保护,提供一流服务。

3、全力做好重点项目工作。一是围绕推进县域工业化进程,在富硒食饮品、特色矿产品加工等工业中选择成长性好的企业,加大帮扶力度,协调解决做大做强的关键问题,发展多个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二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推出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条件较成熟的项目,组织一支队伍帮助加快进度。三是帮助企业引进技术和高新产品项目,实施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

4、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一是落实县政府《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突破发展的具体办法》中规定: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局牵头,组建全县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切实缓解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二是引导中小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强化信用建设。三是定期组织银企合作会,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发展措施

1、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领导。要实现阶我县工业经济突破发展,关键在领导,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全县抓经济、突出抓工业”的指导思想,是县、乡(镇)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把主要精力向工业经济倾斜。县上领导带头执行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分头行动,狠抓落实,要经常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深入项目建设现场,积极主动地解决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加强抓工业经济的力量,把精兵强将调集到工业战线上来,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领导,在全县范围内形成重视工业,社会各界支持工业的局面。

2、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好的舆论氛围。要通过报纸、电视等传媒手段,广泛深入宣传优化投资环境的重要性,让社会各界了解县委、政府对发展工业经济的信心和决心,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投资就是生产力”的舆论氛围。三是推进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相关职能部门认真查对和清理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清理和废止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文件,精简审批事项,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把机关职能转变到服务上来。三是完善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倾听群众和企业业主意见,严肃查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等违规违纪现象,多渠道开展监督活动,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围绕执政为民和服务群众的情况,对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公共服务行业进行监督,查处部门和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向企业“乱收费、乱推滩、乱罚款”,维护企业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3、加强工业经济人才队伍建设。全县上下牢固树立“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观念,着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要盘活现有人才。把懂工业经济,德才兼备的人才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乡镇和部门要配备懂工业的领导。每年要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干部到企业、到项目挂职锻炼,参与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并把挂职锻炼期间的表现作为提拔使用的主要依据。二是引进实用人才。在盘活我县人才存量资源的同时,要制定更加灵活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引进外地优秀人才,要积极开辟人才资源资本化的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的原则,使人才的智力因素同货币、厂房、设备一道以资本的开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外地人才成为服务××工业经济的“永久牌”人才。

篇3: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遭受重创。为摆脱危机的不利影响,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出一系列产业振兴计划, 全球产业发展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 成为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选择新的发展路径的战略重点。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 2014年, 广东的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 进入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阶段。从国际发展经验看, 这一阶段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都会加快转型升级, 原本依靠成本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 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大增;而居民消费结构也正从一般性的物质需求向“文、康、乐、寿”等高端服务需求升级。现代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GDP中的比重也快速提升。但由于香港一直扮演着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提供现代服务的主要角色, 广东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8%左右, 远低于国际上处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国家 (地区) 的水平 (一般60%以上) 。因此, 必须抓住机遇, 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 广东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尤为艰巨, 顺应产业发展规律, 加快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现代高端服务业, 对于提升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持总体经济稳定增长和提升竞争力,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

(一) 定义

——国际。现代高端服务业是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词汇, 国际上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释, 但欧美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 近年来, 围绕现代服务产业及新兴业态, 欧美发达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国家战略和发展政策, 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切实推动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家或区域的支柱产业。由一些国家的政府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与现代高端服务业最为接近的概念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美国商务部认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指显著依赖专门领域的知识, 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OECD指出,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技术及人力资本投入密度较高、附加值大的服务行业, 包括IT服务、软件服务、工程服务、数据库、管理咨询、R&D服务、广告、工业设计、医疗保健、广播影视和文化等。

——国内。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国内也是一个新概念, 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尚不明确。2012年国家科技部发布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 (国科发计〔2012〕70号) 对现代服务业作出定义:“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 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有学者认为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具有较强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升级, 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服务行业的集合体。深圳市政府在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 具有高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本投入、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力、高开放度、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山东省发改委在近期形成的《促进我省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 高端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以提高技术性、知识性和公共性服务为主的, 处于服务业高端部分的服务业。它瞄准的是高端市场、提供的是高端服务, 依托的是高端人才。

——课题组。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理论, 结合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 在近期实地调研基础上, 经过认真分析讨论, 对现代高端服务业做出如下定义:现代高端服务业指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 处于价值链高端, 具有较强的外溢效应, 能够有效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

(二) 特征

——知识、技术密集程度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对技术、管理、流程优化等战略性核心要素投入的需求巨大。从事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企业自身就是知识和技术的主要来源, 企业发展所需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是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

——产业发展潜力、空间巨大。现代高端服务业对物质形态投入品的需求越来越小, 受国内市场规模限制小, 开放度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低, 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巨大, 因而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

——不断催生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现代高端服务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其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中商务模式创新和企业经营管理能级提升的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传统服务业的运营模式得以改变, 形成新的市场形态和经营业态, 资源的不断整合和产业的更加专业化分工, 催生出大量的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和新产业。

——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现代高端服务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系数, 对相关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和带动性, 能刺激经济增长, 促进结构升级, 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经济运行, 增强发展软实力。

(三) 构成

在充分参考借鉴国内外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分类和范围界定的基础上, 结合省统计局现行的现代服务业年报分类, 根据课题组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理解, 将如下八大产业归类为现代高端服务业: (1) 金融业, 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租赁等; (2) 信息服务业, 包括移动互联网、网络信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物联网、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数据挖掘、手机媒体、云计算等工业化中后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新兴服务业; (3) 科技服务, 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 (4) 现代物流, 包括水运、航空、仓储、邮政、批零等; (5) 现代旅游, 包括高星级酒店、大型旅游景区、综合性旅游休闲设施、专业性旅游服务商、邮轮游艇、养生保健服务、大型旅游门户网站和旅游资讯集成商、旅游会展等; (6) 商务服务业, 包括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研发咨询等; (7) 服务贸易, 包括软件开发、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等国际业务; (8) 文化创意产业, 包括动漫影视、现代传媒、创意设计、会议展览、教育培训等。

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发展现状

广东服务业规模优势突出, 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现代高端服务业部分领域发展全国领先, 在制度建设、平台打造、业态发展、企业与品牌培育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见表1、2、3) 。

1.出台了一批政策文件。广东近年来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初步构建起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政策支撑体系。一是注重规划引领,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 (2009-2020年) 》、《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均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导向, 明确了金融、文化创意等重点发展领域;二是出台综合政策, 实施《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投资发展若干意见》等, 构筑服务业整体支撑;三是细化专项指导, 如《关于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实施意见》, 以及省发改委《关于加快我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工作意见》、省文化厅《关于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省知识产权局《关于促进我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若干意见》和省经信委关于生产服务业、电子商务、会展业的“十二五”规划等, 推动了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快速发展。

2.打造了一批发展平台。广东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平台的布局建设, 打造形成了多层次、多业态领域的特色产业平台。一是开发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 以及中新 (广州) 知识城等, 为广东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提供了综合性、全方位的高端载体依托;二是建设各类服务产业集聚区, 初步形成广州、深圳两个区域金融中心, 白云空港、宝安空港、广州港、深圳港等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 以及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深圳设计之都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服务产业基地, 其中深圳港2014年前三季度集装箱吞吐量1727.55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三, 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年研发创新产品近5500件、直接拉动工业产值约400亿元, 为构筑以珠三角为中心、粤东西北为辅助的现代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了坚实支撑;三是发展优质高效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建成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移动互联应用产业联盟等大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培育五行、创新谷等提供创业辅导、交流培训、筹资融资、产学研合作等孵化器功能的专业公司, 其中创新谷建成全国首个融合技术、产业、资金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国际化、专业化孵化器, 累计培训创业人员2万人次、投资孵化项目20多个;四是打造高端宣传推介平台, 培育出中国 (广州) 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 (深圳) 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 (珠海) 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品牌, 其中广州2013年会展总面积达53.22万m2、位列国内三大会展中心城市, 为加快提升广东服务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强劲推力。

3.培育了一批新星企业。广东通过建设服务产业良好营商环境, 培育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新星企业。其中, 深圳华侨城创新打造“华侨城智慧旅游系统”, 构建集合游戏、社交及电子商务功能的“中国智慧旅游在线”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拥有1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 年产值近10亿元, 获评“亚洲智慧旅游企业示范单位”和全球旅游景区集团四强;广州动景公司研发的UC手机浏览器全球下载量突破15亿人次, 月使用量 (PV) 超100亿, 拥有逾4亿用户, 是全球使用量最大的第三方浏览器;唯品会是美国纽交所上市企业, 率先在国内开创名品特卖电商模式, 拥有会员6600多万、合作品牌11000多个、独家合作品牌1400多个, 目前约占国内移动端电商总业务量1/3比例, 2013年实现净营收106亿元, 获评2012年度最佳电子商务企业、2014年度《财富》中国500强。

4.形成了一批新兴业态。广东注重促进服务产业创新发展, 推动服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涌现出一批具有坚实市场基础的优势服务业态与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服务业态。目前, 广东已经精心布局形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商务会展等为主体的优势现代高端服务领域, 2013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2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其中仅广州便拥有电子商务服务企业1800多家、电子交易额超过100亿企业10家, 有太平洋电脑、易网通、环球市场、唯品会、欢聚时代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上市企业。同时, 供应链、冷链物流、健康服务、移动视频、互联网金融、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正加快发展, 形成了优视、洛可可、久邦数码、中经汇通、梦芭莎等全国领先的新业态企业。此外还有紧跟市场需求出现的私人投资顾问、独立评估、信用调查等新型专业高端服务。

5.涌现了一批本土品牌。经过数年发展积累, 广东服务产业已经成功孕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本土品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国内首家动漫上市企业奥飞动漫的原创动画电影品牌“喜洋洋与灰太狼”是目前国内知名度最高、品牌价值最大的动漫卡通品牌之一;深圳华强的“方特”主题公园、《熊出没》等拳头品牌, 产品成功打入伊朗、乌克兰、南非等国际市场, 使中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第三个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出口国, 成为广东文化新兴业态中的亮丽品牌;林安物流作为“中国物流最具影响力品牌”, 拥有集物流信息交易、招投标中心、结算中心、第三方物流总部等为一体的“中国最佳物流园区”林安物流园, 以及运用“车讯通”等特色软件面向全国12万司机会员、5万多家企业开展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的林安物流网, 打造了物流业具有权威性的“广州 (林安) 公路物流价格指数”。

(二) 发展特色

1.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广东的现代服务业在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中不断发展, 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和腹地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现代高端服务业则通过发挥其强力的外溢性和渗透性, 推动制造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制造业产品功能和附加值通过高端服务业要素的融合大幅提升, 高端服务业依托庞大的制造业良好基础, 在生产与服务的良性互动中不断催新新商业模式和营利模式, 在满足制造业需求的同时获得显著成长。

2.依托全国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依赖与深入运用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特质之一, 而广东作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和信息化先导区, 具备相对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技术,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1/4以上、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互联网普及率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66%、居全国前列, 信息消费规模达6400亿元、占全国1/4以上, 尤其是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广泛, 为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各业态领域提供高效的信息整合与资源共享支持, 促进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先进经济形态快速发展, 进而拉动整个现代高端服务产业体系不断成熟完善。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东的市场化程度较高, 服务业主要领域的市场化特征也十分显著。近年来广东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专业服务人才培育、服务业对外交流合作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创新, 为优化服务业市场环境、激发服务业企业竞争活力, 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管理服务。广东民间资本投向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民营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在多个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中小微高端服务企业也十分活跃。

4.充分发挥开放先行区优势。优越的对外开放环境是广东推动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有利基础, 更是广东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突出优势。粤港澳台四地合作不断深化, 有效带动着广东在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及商务服务等领域的发展升级;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稳步发展, 极大延伸了广东在内陆的发展腹地;与欧美等海外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流, 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跨国合作平台, 持续推动着广东与这些区域之间在资源与市场的交流互补。广东利用改革开放先行区的优势, 为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作出先行探索, 营造了较高开放度的发展环境。

(三) 主要存在问题

1.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增强。相对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国内现代服务业发达省市而言, 广东在服务产业工作统筹, 财税支持、资金引导、人才引进、土地供给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存在一定差距。如上海、江苏都专门出台了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文件, 浙江设有省服务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及部分市、区服务业发展局, 2014年共安排信息、科技等八大类服务业重大项目310个、计划总投资3689.4亿元, 统筹效果、扶持力度都领先于广东。受制于重工抑商的惯性思维影响, 广东既有的扶持政策也难以完全落地, 突出体现在服务业税费负担较重, 22.3%的宏观税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 用电高于工业收费标准、尚未实现“同网同价”, 用地需求也难以有效满足。此外, 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对“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总部经济”等新产业概念, 缺乏统计界定及系统监测, 制约了对相关产业的分析评估与科学规划。

2.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广东的现代高端服务业市场仍然有待规范完善, 政府的市场监管行为需要加快向公共服务提供者的实质性转变, 文化、物流、信息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不少行业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政府部门间政策和管理不衔接、不配套, 企业多头申报、多头检查, 运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通关、商检等方面限制较多, 便利性有待增强;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服务、带动作用亟待加强;法律法规、诚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自身的市场化运营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仍有欠缺。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较大, 主要集中于广州、深圳和东莞等珠三角城市, 粤东西北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现代高端服务业的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3.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以及核心竞争力有待进一步确立。广东的服务业具有规模优势, 但在高端业态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尚未有效确立, 产业链深化与拓展不够, 如极具代表性的金融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高端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在2013年的占比分别为6.14%、2.84%, 明显低于北京 (分别为14.47%、8.97%) 、上海 (分别为13.07%、4.80%) 、江苏 (分别为6.44%、2.27%) 、浙江 (分别为7.89%、5.16%) 等省市, 在国际业务竞争方面也弱于邻近的香港地区。在各服务行业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培育和优势品牌的塑造, 以及对总部经济的打造与集聚等方面, 与京沪等地都有较大差距。

4.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有待进一步凝聚。高端人才是实现服务业由低端转向高端、由劳动密集转向知识密集的关键因素, 但广东的人才基础较为薄弱, 目前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455万人、高层次人才26.5万人, 2013年以来, 全省技能人才求人倍率一直处于1.4以上高位, 不足以支撑现代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服务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还存在体制创新发展不足、职业培训链条不完整、人才交流市场不发达等问题, 导致服务业高端人才供给不足。广东引进和留住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优惠政策也不突出, 存在着体制机制不顺、资金支持力度不够、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不足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上海、江苏等省市对高端服务业人才实施强有力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进一步削弱了我省对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

5.重大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现有的各类产业园、创新平台、交易市场等高端服务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 存在着资源集聚效应不强、配套保障措施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 公共技术、交易、行政、物流等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资源共享机制欠缺, 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 这些都制约着新业态孵化和企业的高端化发展。

6.金融支持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在现代高端服务业领域较为突出。相当部分服务企业如从事创意、商务服务等领域, 天然属于中小型企业, 尤其是初创企业往往存在有形资产少、发展风险不确定等情况, 难以有效获取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支持。政府对企业扶持政策大多以资产、人数为评估标准, 这些企业也被排除在外。针对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金融产品创新少, 对相关业态的整体支持力度不足。

明确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方向选择

(一) 发展路径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围绕加快转型升级, 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 坚持“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国际视野、市场主导”的方针, 充分依托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结合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发挥改革开放先行区优势, 突出核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扶持引导, 着力优化体制和政策环境, 推进平台载体建设,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创新发展模式, 着力打造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增长极, 促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满足民生发展需求, 把广东建设成为面向世界、服务全国、具有引领力、集聚力、示范力的现代高端服务业高地。

(二) 发展方向

——根据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围绕产业链条延伸, 选择有助于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 围绕“智慧城市、宜居城乡”建设, 选择有助于优质生活圈打造的民生导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根据广东省打造带动中国发展更强引擎的需要, 围绕珠三角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 选择有助于继续承担全国改革试验田历史使命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

(三) 发展重点

根据前述三个选择方向, 结合国家部署、广东省情及国内外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新趋势, 建议近期优先发展以下八大重点现代高端服务产业。

——金融业:把握国家批准广东建设自贸区重大机遇, 在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地探索外资股权投资企业开展资本金结汇、投资、基金管理、融资租赁公司兼营商业保理、人民币跨境结算等金融创新模式。支持粤港澳金融机构合作开展综合金融服务,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深港两地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 争取在深交所推出港股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支持地方商业银行发展风险投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收购与兼并、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投行业务, 逐步转变为现代全能型银行集团。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和产权交易所,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支持总部金融机构做优做强, 推动建立一批全国领先的省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与合作。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在广东省建设信息化平台、信息服务中心和数据备份中心, 打造辐射全国的金融信息服务基地。

——信息服务:突出发展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在线数据与交易处理、软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手机媒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重点领域。支持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发展壮大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 吸引更多高端项目落户广东。集中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大型数据中心等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业态示范工程。重点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较强创新能力的知名龙头企业和国际知名的信息服务品牌。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 建立现代信息服务产业联盟, 促进产业间渗透融合和市场供需双方的沟通衔接。

——科技服务:着力发展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在重点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建设完善科技服务产业体系, 提升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机构和创新驿站的核心服务能力。围绕科技服务产业基地搭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进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国家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 加强科技金融风险评估和防范。培育发展一批科技服务骨干机构、新型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现代物流:按照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规划的要求, 加快推进重点物流区域和联通国际国内的物流网络建设, 提升商贸物流、制造业物流和国际物流的服务能力。推进白云空港、宝安空港等枢纽空港物流园区建设, 提升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等沿海主要港口的物流集疏功能, 构建海、陆、空出省物流大通道。集中建设一批行业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基地, 重点推动现代物流技术创新,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建设南方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推广实施物流标准化服务示范工程。鼓励发展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储存配送平台。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 推动企业开展以托盘标准化为突破口的物流标准化建设。

——现代旅游:推动岭南文化旅游、滨海旅游、温泉旅游、森林江河湖泊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 加快培育邮轮游艇和低空飞行等高端休闲旅游、养生医疗和养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工业旅游、商贸会展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推动各地特色旅游集聚区发展壮大。擦亮广东“美食天堂”品牌。鼓励以华侨城集团、岭南集团等为代表的旅游企业发展成为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高端服务业务的龙头旅游企业。

——商务服务:重点发展企业管理、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经济鉴证、市场营销、专业会展、广告服务、中介服务等商务服务业。着力提升商务服务国际化和专业化水平, 集中培育本土大型专业服务企业和品牌服务机构。依托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大型商务型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培育一批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展会。吸引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落户广东。加强粤港澳商务服务业合作, 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创新。

——服务贸易:积极发展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系统租赁、系统托管等信息技术外包, 扶持发展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 大力发展金融软件外包、金融产品研发外包、金融数据处理与灾备外包、银行卡业务外包、财务核算外包等金融后台服务贸易, 积极开拓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机等新兴技术领域服务外包。深入实施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 推动服务贸易区域协调发展、服务贸易市场布局多元化发展。

——文化创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艺美术、动漫网游、数字设计、数字音乐、数字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及音像制作、平面媒体、广告与咨询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产业。弘扬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 促进文化创意与制造、科技、金融、贸易、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城、广东动漫城等国家级文化创意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扩大中国 (深圳) 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 (东莞) 国际影视动漫版权保护和贸易博览会等文化创意平台的影响力, 支持腾讯、奥飞、长隆、励丰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民营领军企业和本土品牌做优做强, 推动广东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新兴服务业态走向世界。

加快广东省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 探索建立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

建立健全与高端服务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推进机制及工作机制。加强对高端服务业发展的组织协调, 借鉴浙江等省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经验, 设立省加快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及下属办公室, 建立完善跨部门联席会议等协调机制, 加快制订出台省推进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 统筹推进全省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顶层设计、规划引导等工作, 集中力量破解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二) 突出现代高端服务业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

——抓紧制定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立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结合宏观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产业布局及考评等保障体系, 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体系, 实施目标任务分解到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

——注重区域、产业间战略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与国外、港澳台地区服务产业的分工定位、协调互补,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信息产业深度融合,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 引导各现代高端服务业态科学布局, 实现省内各区域错位竞争、集聚发展。

——建立完善与国家统计口径相对接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从统计工作规律出发, 明确相关业态领域的边界定位, 加快建立健全能够全面反映广东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统计制度, 加强对各业态规模、增速、结构等的连续性跟踪监测, 促进统计数据交流与共享。

(三) 加大财税金融与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引导。在整合服务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基础上, 研究设立扶持现代高端服务业专项产业基金, 合理设定分类扶持标准, 提高对重点业态领域、重大发展项目、集聚区建设的资助额度。

——制订支持地方和企业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税收扶持政策。借鉴江苏、浙江经验, 研究、落实服务业营业税差额征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税负。对重点发展产业企业给地方财力贡献的税收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以政府奖励形式反哺企业, 支持其加快壮大发展。充分调动各地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的积极性, 对地方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各重点产业对省税收贡献新增部分划定基数, 由省财政以奖励形式予以返还。

——建立多层次投融资支撑体系。加大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平台金融开放创新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等试验探索, 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 推进知识产权、股权、特许经营权等抵 (质) 押贷款业务, 引导广佛莞民间金融街与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对接, 鼓励民营银行、股权投资基金、财务公司、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机构与P2P等市场平台创新支持中小微服务企业, 支持优质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适时通过“新三板”、创业板等上市融资。

——进一步加强用地保障。修订完善符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需求的投资强度和用地标准, 逐步增加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建设用地比重, 对重点项目用地优先保障。鼓励各级政府将实施城镇规划和旧城改造中收购储备的存量土地, 优先用于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产业;鼓励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等前提下, 充分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现代高端服务业企业, 其土地用途可暂不变更。

——对被认定为高端服务业的企业实行用电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由各地自行安排, 制定服务业用电、水、气与一般工业同价政策的时间表, 尽快实现全省覆盖。

(四) 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集聚化发展

——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质量提升。进一步明确各集聚区的发展重点, 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保障, 切实增强集聚区的资源集聚力和产业辐射力, 打造若干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和核心竞争力的省级现代服务集聚区先进典范。

——把珠三角打造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现代高端服务业基地。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国家级功能区和中新 (广州) 知识城为引领, 深化广州、深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 联手港澳新 (加坡) 打造世界级高端服务创新中心, 支持两地争取国家资源, 大力引进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或国际组织和机构。引导现代高端服务业向珠三角中心城市集聚, 推进金融服务、交易平台等大项目落地, 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和结算中心入驻。

——推动建设区域性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集群。发挥珠三角现有产业基础优势, 盘活粤东西北特色地域资源, 有序推进现代物流园、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科技孵化基地等集聚区建设, 实施现代高端服务业强区 (县) 培育工作, 布局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高端服务业产业群, 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现代高端服务业示范区、示范行业。

(五) 提升重大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功能

——整合提升各类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整合现代高端服务业各相关综合服务平台, 加强部门合作、资源共享, 优化提升信息咨询、研发设计、产品认证、产权保护、创业融资、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和项目申报等专业化服务。

——推动大型会展平台发展升级。从技术支持、行政服务等全面着手, 重点提升广交会、文博会、高交会、动漫节、旅游文化节等会展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珠宝、家具等一批区域专业会展, 推动各层次商务会展平台发挥整体辐射作用。

——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融资、技术、设计、营销、咨询、管理、培训等服务支撑, 鼓励以连锁运营等模式推广优质基地与平台发展经验, 发挥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的外溢效应。

——推进高端服务业标准化。突出抓好八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新兴业态服务标准的制 (修) 订、实施和推广工作, 推进一批国家级、省级现代高端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 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单位。

(六) 完善现代高端服务人才保障体系

——创新现代高端服务人才利用模式。推广广东 (顺德) 工业设计园、深圳洛可可公司柔性引进和利用国际一流人才的方式, 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新技术突破地域障碍、降低整合成本, 推广以平台运营、项目合作、任务承揽等灵活形式整合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

——面向全球延揽现代高端服务业优秀人才。创造人才引进便利渠道, 扶持一批辐射全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重点引进高端服务创新团队、创业型领军人才、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实用人才;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服务人才, 加大对总部企业核心高管等领军人才的激励力度, 实施个税 (可以政府奖励方式代替免征个税地方所得部分) 、子女教育、住房等优惠政策, 全面构筑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的优越环境。

——加强服务人才市场化培训与专业化管理。强化市场化人才培养机制, 推动实施企业与高校、职业教育基地等联合培养人才, 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高层次服务人才培养基地, 定期选派优秀人才赴境外深造;创新各类专业服务人才资格认定与评价机制, 明确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可自行评定人才专业技术职称、相关管理部门承认资格, 探索与港澳地区及国外开展各类专业人员资格互认工作。

(七) 更加重视对新兴业态的培育和扶持

——加强对新兴业态的规划引导。评估选择发展潜力大、产业基础实、价值定位高的新兴服务业态, 制定出台专项产业规划与引导扶持政策, 加强市场准入、资金用地、人才培育等方面支持, 推动新兴业态成长为新的产业制高点、经济增长点。

——打造和延伸新兴业态产业链。鼓励企业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 加大研发投入, 在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领域谋求突破, 培育一批国内同行业中技术领先、业态创新、品牌创新企业, 打造引领产业高端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国内影响力的广东服务高端品牌。引导新兴业态中小微服务企业走“专、尖、特、新”道路, 密切与业内大型企业集团分工合作, 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八) 鼓励大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国际化发展

——加快现代高端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国际化进程。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 抓住广东获批建设自贸区的机遇, 推广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港澳医疗机构在广东执业试点工作经验, 加快推动电信、金融、保险、教育、文化及专业服务等原外资准入限制较严格领域扩大开放, 拓展高端服务业利用外资途径。扩大八大重点行业服务贸易出口, 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转移。

——鼓励外向型现代高端服务企业集团跨国发展。支持本土企业与国外和港澳台企业深入合作, 跨境实施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 在境外设立或并购研发机构、合作开展创新研发活动, 组织构建跨境服务产业网络体系, 提高现代高端服务业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利益分配地位。

(九) 营造法治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篇4:加快园区发展 助推经济腾飞

尧舜之乡 风景盛名

安徽省东至县在长江安徽段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辖29个乡镇,人口54万,面积3256平方公里。境内舜耕山(又名大历山),相传为舜躬耕之地,尧访舜时由此渡河,留下众多遗址和传说,县城遂称“尧渡”,自古就有“尧舜之乡”的美誉。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曾在东流种菊吟诗,现存有明代陶公祠。宋代诗人梅尧臣曾在此任县令,留有梅城。东至系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周馥、北洋政府总理许世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叔弢、民族工业创始人之一周学熙的故乡。

东至襟江带湖,生态优美。是首批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二十一世纪》试点地区,境内气候温暖湿润,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58.7%。有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升金湖、国家AAA级风景胜地历山、省级森林公园天台山、省级文化保护区东流镇、被誉为摄影家天堂的皖南山区最大东坞山瀑布群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

产业凸现 特色鲜明

东至县拥有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玩具、新型非金属材料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以东至香隅化工园区为龙头的化学工业、以东至华源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纺织企业集团、以东至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机械业、以凯林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木材加工综合加工业、以东至玩具总厂为龙头的玩具加工业、以辰鑫植物油厂为龙头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等构架了东至工业的轴心。农业已形成优质米、优质油、优质棉、食用菌、茶叶、禽畜、水产、经果林等八大农产品开发基地,并渐成规模。

“十一五”时期,是东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较快发展的重要时期。5年来,东至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实施“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战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2008、2009、2010连续3年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中位列二类县前列,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科学发展先进县”荣誉称号。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7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财政收入6.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38元,3次产业结构比为25.1:41.9:33.0。

香隅化工 助飞东至

安徽东至香隅化工园位于东至县香隅镇境内,距东至县城25公里,地处皖赣边界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交汇处,S327省道穿园而过,济广高速、东九高速在园区交汇互通。距杭州、南京、武汉车程均在4小时之内。2006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开发区,也是安徽省专业化工园区。2009年,安徽东至香隅化工园区被省发改委批准为安徽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安徽省共有9个园区被评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0年列入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程单位、安徽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园区第一批通过省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成果更新审核验收。2011年列入池州市千亿元化工产业群建设规划。园区的创办与设立主要依托原上海小三线留存下来的大量的基础设施、闲置厂房以及周边的土地资源,对全县的化工资源整合集中而成。

园区西北滨临长江,建有3个泊位的危化品专用货运码头,年吞吐量400万吨,常年可停泊5000吨级货船。南临铜(铜陵)九(九江)铁路,建有专用危化品货运站,安(庆)景(德镇)铁路、山海至安庆城际轻轨铁路即将动工。

香隅化工园内年产18万吨硝酸和12万吨合成氨的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江沿线的九江石化、安庆石化以及铜陵、南京等地的大型化工企业均可提供多种丰富的基础化工原料。明显的区位优势、方便快捷的交通、丰富的化工资源为园区的创办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园区规划建设始终遵循“规划先行、注重特色、滚动发展”的原则,按照示范区规划要求,大手笔、高标准规划园区。2009年第二轮规划调整按15.32平方公里编制总体规划,以35.55平方公里作规划控制。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后,为进一步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做大做强化工园区,按照“组团发展、拉大框架、增强功能、改善环境、提升档次”的发展思路,推进园区扩规和产业升级,总体规划面积扩充为50.55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面积35.55平方公里、配套服务区(化工新城)面积15平方公里,新的扩区规划申请已上报省政府待批,申报省高新区规划通过评审。目前园区已拉开框架面积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

积极引资 扩大产值

近年来园区积极发展合作企业,共发展协议引资企业44家,协议引资总额达85.1亿元(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业13家),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300亿元的销售产能。园区现有投产企业32家,全部为规上企业。现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科技研发中心2家,市级科技研发中心5家,省级以上新产品17个,技术专利300余项。

经过“十一五” 的5年建设和发展, 2010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02亿元,财政税收1.05亿元,规上企业31家(金禾实业、广信、普洛康裕、中山、龙华、智新、泰合森、昌明药业等。),分别是2005年的35倍、10倍和15倍。

园区一直坚持“三要三不要”的招商理念:即要符合产业政策、要安评、要环评,不要重污染、不要强刺激性气味产品、不要重金属和辐射性产品;充分利用国家级示范区的“金字招牌”,紧扣示范区规划对园区的产业定位,做好园区招商选资工作。

园区招商有五个方面的政策:

一是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作用,大力引进和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打造特色园区。

二是延伸产业链条,填充式招商,扩大规模效应。按照园区产业定位和总体规划,重点发展三条产业链,即以煤化工为基础的硝基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充分考虑园区产业链条延伸及上下游产品,高端指点,精心规划策划招商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寻找投资者,提高成功率。

三是在注重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园区准入标准,紧紧抓住园区被列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国家级示范区的机遇,充分彰显化工园区日益旺升的名气、人气,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扩大招商覆盖范围,梳理重点产业转移区域,紧盯长三角,拓展珠三角,对接跟踪中央企业和沿江、沿海大型化工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和发展项目。

四是结合园区实际,在重点巩固和做大做强化工产业的同时,通过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仓储、物流和生活配套区建设。

五是建立严格的项目考察机制。抓好招商项目的基础性工作和客户联系洽谈工作,选择适合园区特点、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成熟一个,签约一个,提高项目履约率。

深圳招商 硕果累累

12月18日下午,东至深圳招商会在深圳市举行,代县长孙革新在会上向参会嘉宾介绍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东至经济的战略性举措,在土地供应、税费征收、财政支持等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务环境提速增效,生产要素得以保障;香隅化工园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东流、胜利工业集中区累计拉开框架4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建成标准化厂房28万平方米,园区框架已经拉开,交通区位优势也更加凸显。

篇5: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大运量、大市场、大开发促进商贸业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建立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网络体系的要求,结合市委批转的《政协宜都市委员会2010年工作要点》精神,市政协常委会对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宜都位于长江中上游,是渝东鄂西的咽喉、三峡的门城,自然交通位置独特。港口、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随着三峡“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宜华、陆渔一级公路建成,宜都市将成为全省及中西部重要的物资换载、转运集散中心。近年来,宜都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带动了物流业的发展。2009年以交通运输、仓储为主的物流业产值达到21、5467亿元,占第三产业46%;占GDP11、4%,已经形成了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一、有较完备的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具有一定的物流服务功能。

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陆运输能力增强。全市公路货运车辆2400辆(不含农用车),核定吨位6800多吨;水路船舶82艘,总吨位34628吨。港口建设现有6个作业区,共有港口经营性企业54家,码头64座。生产用泊位94个,年吞吐能力2350万吨。宜华、陆渔一级公路、雅澧、鸦来公路,三级以上公路里程318公里。农村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通车里程达2280公里。铁路除焦枝线横贯我市外,还拥有两条地方专用铁路。第二、工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全市工农业货运总量达三千万吨。其中:化工产品150万吨、建材(水泥)350万吨、卫生洁具650万件、成品油5万吨、工业原材料900多万吨、煤炭70万吨、其它矿山建筑等材料(含砂石、碎石)750万吨。

农副产品水果近40万吨、其中:柑桔38万吨。食用油1、8万吨、茶叶近1万吨,蔬菜14万吨、渔业4.5万吨、生猪75万头,山羊26万只。

同时,我市工业产值已占GDP的50%以上,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第三、从事物流的企业由少到多,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物流企业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市从事物流的企业近180家,物流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第四、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务院和湖北省相继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物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二是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物流业发展,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我市提出了打造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和宜昌区域辐射鄂西渝东、连接汉沪的现代物流中心窗口区的目标。同时,有关部门也相应地制定了物流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物流业发展,使我市物流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总体布局不合理,规划相对滞后

我市物流市场传统上是以红花套镇、宜都市城区、枝城镇三大块为主。但在结构上又比较混乱,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原材料、煤炭、物资商品混为一体,致使物流市场没有完整形象。

我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相对滞后。至今还没有编制《宜都市现代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我市原商贸、交通部门制定的《宜都市现代物流和商业网点建设规划》、《宜都市港口总体规划》,这些规划不但过了时,落了后,而且缺乏相互衔接,操作性不强。

2、物流企业规模小、散、乱,资源浪费严重

我市目前物流企业普遍存在层次偏低、规模较小、就业人少,网点分散、秩序混乱的现象。

一是物流企业层次低、规模小。现有物流企业近200家,真正在工商注册仅27家,其中:注册资本过100万元的只有6家,10万元以下就有13家。宜都市物流运输除铁路、公路外、还要依靠长江、清江岸线港口,目前,红花、陆城、枝城沿江港口大小码头、货场有92家之多,最小的规模只有几百平方米,年吞吐量几千吨,致使港口资源没能有效利用。

二是物流企业比较零散、经营秩序混乱。由于历史原因,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市场经营主体长期处于分散、割裂、单

一、低效的状态。难以形成综合、高效、便捷的社会服务网络,严重地制约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壮大。

三是缺乏大型的工业基础原料供应的专业公司,缺乏为企业供销服务的专业物流公司。

3、物流业信息化程度低,设施设备落后

没有必要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技术手段、设施设备比较落后。

虽然目前宜都市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不少,但利用网络信息经营的不多,“人找车”、“车找人”现象突出,大多数经营方式还是依托手机联系,个别的挂靠宜昌,武汉物流信息部小范围经营,没有形成气候,发挥不了资源、信息共享的作用。

2009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77家,企业销售收入达210.76亿元。企业物流少则2万吨,多则达近20万吨,运输线路短则在国内各地,远到欧洲。企业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大型专业运输车队,导致企业物流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4、政策引导不够,行业管理不到位

物流业发展不仅需要好的政策环境,还要好的市场环境。近年来,我市在物流业发展上缺乏政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在物流规划、技术改造、查验通关、交通管制、工商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给物流企业的支持也不够。

尤其是对行业及市场缺乏有效监管,造成市场混乱,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企业经营成本增加。例如:目前宜都的码头、货场大小150多家,相当部分没有办经营许可证,大部分没能达标验收,经营中更没有部门监管,致使欺客、宰客,骗客现象时有发生,货物混装混堆严重,在安全生产上、环境保护上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三、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制定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物流业发展方向

现代物流业,涉及的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为此,建议我市在制定宜都市“十二五”规划时,市政府要结合我市实际,科学制定《宜都市现代物流业总体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引领投资,规范竞争,实现公路、水路、铁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在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时,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衔接:一是要注意与国务院、湖北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相衔接。二是要注意和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相衔接。三是要与三峡物流中心总体规划相衔接。

2、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快物流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建设物流集聚园区是整合物流资源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物流企业集约化、信息化经营的必经之路。按照我市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运输场站、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建设一批以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

根据我市实际,建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别在红花套镇、陆城城区、枝城镇建立三大物流园区。

一是随着三峡至宜都市红花套镇翻坝公路,沪蓉高速建成,大量货物、物资也将运至红花套镇港口周转。按照国家和湖北省物流业总体布局,在红花套镇依托岸线港口筹建物流园区,使该园区成为集装箱及散货码头、货场、停车场、仓库、冷藏库、信息中心。

二是在陆城城西建设集客运、公交、货运、仓储、饮食服务综合性园区,其功能主要为城乡客运分流,汽配、汽修、物资仓储、运输配送及为宜华、陆宜一级路过往车辆、汽车美容、加油、加气、汽车旅馆等综合性服务。

三是在枝城镇,依托枝城港口、火车站建设以化工、建材、煤炭销售、原材料采购,工业产品外运为主的物流基地和煤炭配送中心。

物流园区建设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积极探索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按股份制方式组建物流集团的新路子,培育龙头企业、组建物流集团。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内外物流“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管理经验,可以减少或避免物流园区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损失。三是经营方式上:在资金上可以采取多管齐下的办法,争取上级补助、政府扶持、企业参股、招商等多种形式进行;在土地征用上,可以利用租用、土地入股方式解决。

3、增加物流业投入,做大做强物流企业

物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要加快发展民营物流企业,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

对区域性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建设,建议由市政府加大项目建设投入。重点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

政府要引导现有分散、零乱的物流业企业,向物流园区集中,发挥规模效应,逐步把现有物流业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还按照建设大型专业市场的要求,重点支持和加快《宜都国际商贸城》和《清江商城》建设,使之成为宜都物流业的两大品牌企业。

4、改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加强物流业协调管理

现代物流业既是一项新型服务业,又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发展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建议成立市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工作;尽快制定宜都市《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细则》。

篇6: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主持词

同志们:

今天是春节假期后上班第四天,农历正月初十,首先我代表厅党组给大家拜个晚年。为进一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切实解决我厅机关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能力素质、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促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厅党组决定,从节后上班第一天起,集中三周时间在全厅开展“学先进、找差距、促转变、谋发展”专题教育活动。目前,厅各处室、各单位在贯彻传达1月29日厅务会议精神和学习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已全面拉开专题教育活动序幕。为加强学习动员阶段工作成效,全面了解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拓宽财政工作视野,认真落实省九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专题教育活动计划安排,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王永苏同志,给大家作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 引领三化协调发展”专题报告。

王主任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在基层工作多年。八十年代起一直在省委政研室工作,长年从事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先后对国

企改革、非公经济、城镇化、“三农”、产业园区等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理论功底深厚。下面请王主任给大家作报告,大家欢迎!

同志们: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既是一个新命题,又是一个新思路、新目标。王主任的精彩报告,让大家了解了“新型城镇化及三化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领悟了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整体思路,为我们如何运用财政政策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希望大家在会后深刻领会,认真思考,按照专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要求,认真搞好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为转入对照检查阶段打好基础。

上一篇:似水沉烟情意浓,如梦芳菲思念稠散文下一篇:职位常用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