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2-12-06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县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修水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呕心沥血、夙兴夜寐,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采取了一揽子办法,取得了卓然成绩。使我县工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初具规模。在今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工业园区更是取得了综合发展第一的好成绩。

今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和我县地理区位还处于劣势、产业集群还未形成以及2017年我县决战工业700亿宏伟目标的确定,需要我们再一次深入思考我县工业发展思路、模式、路径。

元宵节过后,我校本着锻炼教师、发挥咨政作用的宗旨,成立了修水工业经济发展调研组,并请来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吴志远博士指导,对修水工业经济进行调研。

我们的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工信委、国土局、矿业局、环保局、统计局、人民银行修水支行等单位调研,组织了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就业局等单位负责人和供电公司、裕发食品、凯达服装、辉运饰品、新中英陶瓷、华伟矿业等企业负责人座谈。

通过调研我们梳理出发展修水工业经济的三条建议和一些公共扶持政策,这些建议更侧重于思维层面,旨在开启多种视角,具体操作层面的做法还有待相关部门专题调研并制订措施。文中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坚持产业集群,优化区位条件,努力形成反梯度发展态势。

1、强化集群公共政策研究,坚持集群发展模式。加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制订和实施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度,坚定不移地走集群发展的模式。

过去,企业选址首先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更倾向于沿海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接下来,当劳力等成本控制不下来时,关注产品市场区位因素,产品市场销售量大的地区成为企业首选。现在,企业发展更趋向为集群发展。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发展可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产业集群也就成为最大的区位优势。产业集群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集群为近距离的相关或上下游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合作平台,成为吸引更多同行参与的“吸铁石”,集群的最大功能在于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低成本环境和创新环境。无数事实证明,集群才真正是企业成长的“摇篮”和“大家庭”。

我们可根据本地特色资源、市场需求、区域分工来大规模引进关联度大的中小企业,同时加大目前我县“两头在外”企业的“嵌入式”发展,加大对这类企业的补贴,重点支持这些企业信息化、企业家培育、蓝领工人培育以及工业物流等,增强其稳定性和本土化,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大量稳定性强且逐渐本土化的中小企业的存量成长为集群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同时,集群的形成还需要行业中的大企业的参与。大企业的形成既可依托已有中小企业的重组整合,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

从集群培育的角度看,如果产品差异性较大的企业大量扎堆,是不利于企业长期成长的。所以,我们要摒弃无序式的、面面俱到的产业布局,根据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本地资源优势,有选择地规划和打造若干专业集群。将支柱产业的摊子铺大了并不能降低县域经济风险,反而可能因资源配置拮据而导致整体陷入困境。

我们要尽快了解和掌握集群治理的先进理念和基本规律,可通过颁布地方性政策、制定各种战略计划以及开展促进集群创新的财政支持等方面帮助实现企业间良性互动,以此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坚持有限目标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鉴于我们工业积累和现状,我们要坚持有限目标的发展原则,注重区域专业分工,要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有重点地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可考虑对现有工业项目运行状况进行分类梳理,从历史和现状两个维度、从多指标分析入手,全面详细地掌握各工业项目在县域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再据对各工业产业进行排序并扶优限劣,逐渐凸显我县工业特色,营造主业优势,打造地方品牌。对我县来说,区域专业分工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发挥优势、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形成专业化经济格局的重要方式。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达产达标乃至实现工业经济总量的跨越增长。地方经济越专业、越特色,就越具有向心力,对后续资源的吸附能力就越强,地方经济规模就越可持续,才能真正做大做强,进而突出地方特色,做出地方品牌。

3、研究市场供求状况,锁定招商引资范围。长期以来,工业企业投资区位选择都十分关注运输成本因素,特别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修水因为地处山区,交通条件并不十分便利,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工业企业的投资意愿和积极性。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运行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特别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国内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已开始关注并满足国内市场,中部地区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中部地区市需求场规模将成为替代具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工业区位因素。修水地处三省九县中心地带,工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理念,扩大内需并以我县为中心辐射的中部地区市场应该成为当前修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所在。

当前,可以组织专门队伍科学、深入、细致研究以修水为中心的适度区域范围内的市场需求特征和市场潜能,并结合修水现有资源与条件,确定可供选择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而锁定招商范围,招商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被动或主动地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未来国内外企业跨区域布局时的重要影响力。我们可以主动谋划,要变被动招商为主动招商,积极引导长期以来“两头在外”运转模式的企业转向关注和研究内地市场,促使企业商业模式或商业战略转型,如果能实现这种转型,企业物流成本将大大下降,企业在修水投资的盈利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修水必将成为良好的工业投资聚集地。

4、优先抓好矿业产业集群。我县矿业经济发展主要瓶颈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不断强调科技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熟悉科技型企业的特点,不断优化并适应科技型企业所要求的区位条件。同时,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带动、以引入若干具有竞争合作关系的骨干企业为抓手,精心打造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矿业经济规模化、精深化、集群化发展。反梯度战略是不少欠发达地区跨越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可以在自然资源和基本的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胆发展和拓展矿业经济,在产业链打造上下功夫,形成局部优势,以此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创新思维,突破工业发展瓶颈

1、跳出工业发展工业。修水工业怎么抓?我们认为,有必要从

一、

二、三次产业内在关系中找到依据乃至办法。三次产业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又必然影响着三次产业包括工业各自的发展过程,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特别注重

一、

二、三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联动性。近年来,我县城市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就为我县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要继续坚持。

从实践操作层面看,可以形成以修水农业乃至旅游业优势、品牌和名气为抓手的工业经济。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营销修水区域品牌,通过修水区域品牌的提高,进而优化修水工业区位条件,带动工业发展。

一、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打造影响力,工业为

一、三产业奠定基础。

2、跳出修水发展工业。基于各地差异和经济的互补性,我们要主动谋求跨县资源的整合和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多赢共享的良性互动新格局。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对口支援的机会,另一方面,主动与周边地理优势地区、产业优势地区对接,参与区域分工。

我们可以赴周边地区广泛协调并征集意见,积极谋划政府间合作并由此带动政商全方位互动。一是可考虑将修水现代农业、旅游业发展与周边地区结合起来,支持并匹配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从而共享跨区域范围工业发展成果。二是可考虑在与周边对接过程中寻找工业分工的突破口,主动纳入周边工业分工体系,加大中间产品生产范围和规模。依托周边强势产业并与之配套,逐步形成低端集群,慢慢发育,渐渐由低端集群向高端集群发展。在此过程中,要未雨绸缪,建立良好的公共科技政策体系,支持集群的渐进升级,最终形成创新驱动的县域经济态势。待时机成熟,再通过周边寻求或直接寻求与外部更大区域范围的对接,进而实现在更大范围中寻找丰富的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企业资源等。

3、跳出融资看融资。越是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越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越依赖银行贷款投放,大量低效率企业的融资冲动往往不符合贷款要求。银行业是风险管理行业,银行的信贷对象是集约化水平高的经营主体和项目。所以,我县工业发展思路要逐步调整到企业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信贷融资问题不仅仅是融资本身问题,而是县域工业发展思路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低效率企业融资难问题恰恰在于低效率企业本身。我们要详细诊断修水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状况并提出有效的优化举措。

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融资问题的解决又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角度来抓,单纯的政银企对接往往难以奏效。优化整体金融生态环境就是培育和增强修水经济软实力。

三、强化工业发展软环境,培育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沃土。

1、打造企业家成长摇篮,培育商业文化。企业成长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阶段性,拔苗助长型的公共政策推动必然失效或扭曲企业投资行为。公共政策支持应从推动企业扩规模即达产达标向提升质量方面转变,更侧重于支持企业技改、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家及员工培训。

企业家是生产要素配置和投资的决策主体,企业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古往今来,经济生活中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贫困与欠发达状态的根本原因是人力资本的不足。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王国中的国王”,一批具有宽广战略眼光、积极的市场开拓精神、高超的管理创新能力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队伍将是修水工业经济腾飞的奠基者。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市场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也是经济欠发达县域经济中最稀缺的资源。

如何培育、开发并利用好这个最稀缺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由此可见,企业家的培养十分重要,应列入公共培训计划,建议在县委党校开设企业家培训专题班。可重点将返乡创业人员作为修水本土企业家队伍来打造,建立并搞活企业家协会,培育企业家间频繁的的互动交流学习机制,了解并政策上支持企业家成长,逐步构建修水主流商业文化,一个地方商业文化氛围的多少往往与一个地方经济繁荣程度成正比。如果说融资问题是我县工业运行面上的问题,那么,企业和企业家素质才是影响或制约修水工业运行内在的根本性问题。

2、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打造一支规模充足、稳定性强的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熟练一线工人队伍,使其成为企业乃至我县工业战线的生力军,并使其成为我县产业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这将是我县工业发展史上的一项战略工程。实践早已证明,产业工人队伍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是产业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基于此,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在已有各种保障用工招聘措施的基础上,还须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研究性地开展工作,拿出有效措施,大力培育蓝领文化,政企分工,制定中长期产业工人培育与激励政策,激励广大职工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逐步稳定并壮大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为我县经济发展建功立业。

3、从形象和品牌上抓工业。形象和品牌优势可以通过努力获取,并可大大缓解修水地理区位的不足。一方面,大力推进修水行政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法治建设力度,维护经济秩序,做出亮点,并通过各种媒体扩大宣传,形成舆论优势,以此来凸显我县本地特色,进而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形成吸引力。同时,当前要注意防范和避免非银行金融机构行为可能导致的县域经济风险。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修水地区形象塑造,做好区域营销,为大规模引入项目奠定基础。同时,可考虑从修水发展历史中寻找工商业文明成果和经济发展线索。

四、公共政策扶持重点

1、突出强调并从政策上支持“科技强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将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主导推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工业曾一度辉煌,就是因为我们敢为人先与科研结构对接,宁红和上海中医学院,康顺与景德镇陶瓷学院。为此,我们要重视科技创新政策。大力加强与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对接与联系,或扶持培育本土的科技中介机构。以此扩大我县科技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科技资源,逐步优化修水的工业区位因素,这对急需技改转型的传统产业企业乃至新兴行业企业的引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实行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上级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相关行业知名科技企业对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当前我们需要在推动协同创新广度和深度上有所作为,不拘一格地吸纳各种创新资源,大手笔借助外部创新资源快速提升我县创新能力,大量科技资源的汇聚将无疑对修水跨越发展形成巨大推动力。

2、加大对企业家和工人的培训力度,优化我县人力资源状况。我县有部分企业家多年来从“草根”到“贵族”靠得是自己的经验和不知疲倦的拼搏。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深知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具有时代发展眼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对企业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因素。解决好家族管理、企业运作、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企业家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同时,我县企业员工队伍也缺乏经常性的高水平技能培训。鉴于此,我们认为,相关部门宜迅速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调研,了解需求,政企合作,达成共识,制定相应的培训政策和制度。

3、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综观当今工业发展形势,信息化已成为改善工业运行状况、优化工业产能的重要关键手段,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是当今工业运行的基本特征,信息化既降低了工业运行成本,又改善了工业运行的效率,可直接将工业运行推上快车道,加大支持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弥补其因“两头在外”而增加的物流和信息成本。我们可以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刺激政策,逐步地帮助企业完成并运用信息化。

4、加大对区域物流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我县传统产业比重较大, “两头在外”企业较多,产品市场范围较广,工业企业对运输物流的依赖性较强,为实现由易到难地优化我县工业发展区位条件,物流业应作为当前修水最主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先导性服务业来规划、落实。物流业的先导性发展将有助于相应地改善我县工业区位中的其他条件,比如可扩大修水工业产品市场范围,降低工业运行成本。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受到了各界关注,宏观决策部门多次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全国性政策措施,我可以抓紧调研,掌握全面信息和数据,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同时,在国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配套支持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我县物流业发展。

第二篇:县工业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泾县工业经济发展有关情况汇报

根据市经信委调研活动要求,现将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工业企业1473户。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320余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0户、亿元以上企业8户。主要分布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通用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28个行业。全县工业企业就业人数2.2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员约11000余人。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二、一至五月份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1、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1至5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总产值23.37亿元,同比增长46.53%;累计完成工业销售产值22.7亿元,同比增长48.86%;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6.47亿元,同比增长33.9%,产销率达97.2%。规模工业用电量16162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25.9%。

2、规模以上企业个数逐年增多。2009年达到130家,目前又筛选10家企业准备进入规模企业,预计年底可新增规模企业15家,总数达到145家。

3、重点监控企业拉动作用明显。隆鑫铸造、榕航铸造和万顺球墨等3家重点监控企业共完成产值28047.2万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12%;尤其是电机生产较好,1-5月份产值达到36081.3万元,同比增长29.36%,产量达218万千瓦,同比增长45.33%。

4、工业投资比重加大、速度加快。1-5月份完成工业投资82255万元,同比增长59.28%,增幅位全市第三位。

5、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较快。重点推进南华电机工业园、50万吨精密铸造园、中小企业创业园、江浙科创园和职高实训中心、物流服务中心等“四园两中心”建设,加快推进东阳产业园、绍兴示范园建设。经济开发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兰山工业区申报省级工业园区进展顺利,同时,城西工业区、琴溪农民工创业园等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投入在加大,步伐在加快,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较好平台和很大空间。

(二)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融资依然困难。由于融资困难,部分企业举步维艰,难以实现更大发展,部分续建项目进展缓慢,新上项目开工率低,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

2、成本压力加大。一是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二是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变动和调整,造成外向型企业普遍效益下降。三是新《劳动法》实施,社保“三金”扩面征缴、土地使用税上调和工业用电等价

格上调等政策性因素增加了企业负担。

3、招工难。我县大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在用工待遇等方面与苏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有一定差异,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人才难以引进,中层技术管理人才和一线技工严重缺乏,造成新办企业招工难,部分老企业因人员流失开工不足。

4、土地紧张。我县属后发地区,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必须依靠加快发展,但每年分配我县土地指标不足200亩,远远不能满足新上项目需求,与先进地区“一刀切”的土地政策对后发地区显然不利。

5、产业产品和投资档次低。一是产业层次低。除目前的电机、铸造等产业层次和密度较好外,其他产业几乎处于松散状态。二是自有品牌少。我县工业产品国家级名牌仅1个,省级名牌12个,竞争还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三是产品档次不高。我县的工业大多是初加工的中低档产品,还有一部分是代加工,高精深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很少,以致工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四是投入层次低,规模偏小,财政贡献率不大,科技对GDP贡献度小。

6、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机制相对滞后,管理粗放的现象仍比较突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引人、用人、留人和管人机制还未建立。我县工业企业中除少数规模企业外,大部分企业仍沿用家庭式、厂长式的管理模式,有些企业甚至是作坊式生产

经营方式,制度简单、管理粗放,用人招人都有老板说了算,根本谈不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7、发展环境仍需优化。目前我县“一站式”服务还不够完善,办事程序仍需要进一步简化。少数部门没有做到积极主动为企业、为投资者和群众提供服务,缺乏工作热情,对能很快办妥的事或直接能办的事,还要等一等、放一放、拖一拖再办,特别是少数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向管理对象“索、拿、卡、要”的现象还存在。

(三)下半年工业经济发展预测

根据我县上半年工业发展情况、工业总量发展测算和增长走势分析,全年我县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

亿元左右,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左右,实现利税 万元左右,其中利润 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大约在30%-35%之间,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大约在28%-32%之间,实现利税、利润的增长幅度大约在24%-30%之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 个,5000万—1亿元的项目 个、超亿元的项目 个。

(四)下半年全县规模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及发展趋势 下半年新的增长点主要是安徽联友制造和泰威电气两个公司投产,可新增产值1亿元。

三、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一)工业和财政支持项目情况

1、重点工业项目。共16个,总投资111000万元人民币和1350万美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金丰矿业碳酸钙开采与深加工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2)年产14万吨碳酸钙精加工和3万吨亚纳米碳酸钙精加工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3)高品质冶金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4)年产26万吨矿山开采和10吨碳酸钙精加工项目,总投资1350万美元和9000万元人民币,已完成投资 万元。

(5)年产20万吨石英微粉生产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6)年产100万千瓦高压大功率电机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7)年产轧制2.5万吨金属复合板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8)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9)年产50万吨精密铸件铸造(二期),总投资4亿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0)包装盒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1)文体用品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2)电机及家电生产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3)氨基膜塑料及餐具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4)碳化球等冶金材料生产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5)东阳中小企业创业园标房建设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16)年产200万套高档油画笔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已完成投资 万元。

2、财政支持项目。共18个,总投资20534万元,已完成投资17665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340万元,实际到位281万元。

(1)技术改造项目。共6项,总投资7560万元,已完成投资614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164万元,实际到位105万元。

(2)技术创新项目。共5个,总投资4150万元,已完成投资370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68万元,实际到位68万元。

(3)节能利用项目。共3 个,总投资4495万元,已完成投资4495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70万元,实际到位70万元。

(4)中小企业项目。共4 个,总投资4329万元,已完成投资3330万元,政府专项资金计划38万元,实际到位38万元。

(二)列入省2010年工业投资导向计划项目竣工情况 共 17 个,总投资48127万元,可实现销售收入122714万元,利润17403万元,税金9655万元,创汇1750万美元。

1、皖南电机200万千瓦高效电机产业化项目(也称南华电机园项目),总投资12000万元,2008年建设。

2、皖南电机HD系列核电站用三相异步电动机与高效电机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08年建设。

3、皖南电机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500万元,2009年建设。

4、威能电机100万千瓦高压大电机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2009年建设。

5、宣纸集团传统宣纸产业化建设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2009年建设。

6、卧龙泵阀年产2000台大型砂浆泵技改项目,总投资2800万元,2008年建设。

7、卧龙泵阀氟塑料磁力自吸泵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2009年建设。

8、民生工贸年产30万套件新型复合材料技改项目,总投资3200万元,2009年建设。

9、春雅工艺品年产200万套高档油画笔和100万套笔刷技改项目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2009年建设。

10、江东科技年产14万吨碳酸钙技改项目,总投资2500万

元,2009年建设。

11、新维电机蓄电池车辆用交流牵引电动机的研发制造,总投资800万元,2009年建设。

12、红达电机年产20万台套高效电机配件技改项目,总投资1400万元,2009年建设。

13、新维电机以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及集成技术项目,总投资300万元,2009年建设。

14、祥盛科技年产300万套电脑外设(鼠标、耳机、有源音箱)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2009年建设。

15、乌溪金矿400t/d采选矿技改项目,总投资5898万元,2007年建设。

16、千年古宣厂区改扩建及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2809万元,2007年建设。

17、金泰农林年产300吨脱水笋尖综合加工项目,总投资1420万元,2009年建设。

(三)3月份全县集中开工项目情况

3月份,有6个落户项目在泾县经济开发区集中开工,分别是:总投资2500万元的金丰工贸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的天和泵阀制造项目,主要生产各类特种泵、阀门等;总投资3000万元的编织袋生产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的办公家具生产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的电机配件加工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的祥盛电脑配件加工项目,主要生产电脑音箱、耳机等电脑配件。6个

项目的总投资达到1.9亿元。

(四)重点企业投资情况和下一步打算

(五)制造业投资完成情况、特点及下半年投资形势预测

(六)下半年竣工投产项目情况

年内共有18个项目可竣工投产,总投资77680万元。分别是年产26万吨矿山开采和10吨碳酸钙精加工项目、年产200万打羽毛球生产项目、年产2万套气体分装项目、年产20万吨石英微粉生产项目、年产2.8万吨纱管纸项目、年产2万台套电机配件项目(扩建)、年产轧制2.5万吨金属复合材料项目(扩建)、宣纸燎草基地建设、棉纺加工项目、年产300台(套)电脑零部件加工项目、高品质冶金项目、年产50万吨精密铸件铸造(二期、续建)、年产14万吨碳酸钙精加工和3万吨亚纳米碳酸钙精加工、年产20万吨石英微粉生产项目、年产100万千瓦高压大功率电机项目、年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项目、年产200万套高档油画笔项目。

四、工业节能降耗总体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存在的问题。一是企业还存在对节能工作的意识不足,个别企业还没有把节能工作真正重视起来。他们只把眼光放在生产上而忽略了节能的重要性。二是资金短缺制约了企业节能工作的实施,因为只有企业有了足够的资金才能改进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达到节能的目的。三是小企业在节能方面投入较少。节能带给企业的效益不是很大,所以企业不原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节能工作上。

2、节能工作建议。一是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度。二是需上级政府部门投入一定资金,促进企业改进项目,达到节能目的。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能够利用工业废弃物,工业废液的企业,变废为宝达到充分利用资源的目的。四是成立泾县节能监察(监测)中心,监察(监测)中心编制问题建议在机构改革时予以考虑。

(三)采取的措施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强化节能工作认识。我们将进一步统一思想,牢

固树立抓节能降耗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念,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和复杂性,切实做好节能降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确保实现市政府下达我区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2、进一步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积极做好节能减排目标分解和督查工作,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同时,加大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考核和约束力度,对不能如期完成省、市、县节能减排目标任务的不得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3、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对新上项目做好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不准开工建设,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从源头上把关预防。发展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三低一高”产业,同时压缩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三高一低”产业。积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

4、进一步加强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帮助重点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建立和推行严格的节能降耗管理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节能的积极性。强化基础工作特别是统计工作,配备专职人员,将节能的目标和责任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情况,督促企业围绕降低重点产品能耗单位的目标开展工作。

5、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监察。规范企业的节能环保行为,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强化企业的节能降耗责任。认真指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帮助企业完善运行台帐和软件资料,提供有效的节能减排依据。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节能情况的跟踪、指导和监督,定期公布重点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督促企业围绕降低重点产品能耗单位的目标开展工作。

(四)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第三篇: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浙江大学赴瑞金博士生报告团

执笔:马俊英、陶颜 2007年8月

一、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背景

在今年的年初,国家批准包括瑞金在内的江西41个县市,比照西部大开发的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经济发展。这一举措,以更加灵活的区域发展机制,将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融入中部崛起战略。同这次西部大开发延伸政策一道出台的还有,南昌、萍乡、景德镇、九江等江西4个设区市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同一个区域,有针对性分而治之的区域发展模式,同样又是一次新的创新。

在近年来中部经济整体发展缓慢的情况下,中部同东部的发展差距日益增大,而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也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中部。因此,新政策的出台,将为包括瑞金在内的江西41县市,在税收优惠、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的契机。另外,江西本身良好的区位优势,也会相对其他中部省市“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吸引到三地投资和产业转移。

二、瑞金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带来的机遇

第一,低成本优势促进东部地区投资及产业转移。长珠闽三地的民营经济,近年来面临着日益匮乏的土地资源以及增加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等问题,发展条件的束缚已促使一批民营企业家进行更大范围内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整和。同时,伴随本地产业结构发展和升级的需要,长珠闽将更进一步承接来自国际、以及港澳台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瑞金将以更具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以及便利的地理区位优势、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的转移,成为新一轮的制造业加工基地。

第二,高新技术产业扶持政策带动产业升级。瑞金已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同时,传统企业的科技含量不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企业的带动和提升不足,而传统企业在技术改造、升级中也存在资金和技术上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利用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如税收、企业实验室建设等,鼓励现有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也对现有其他企业起到示范效应。另一方面,出台相关外购技术服务等支持性政策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因中小企业自行实现研发功能不现实,故在政策上缓解其资金和技术困难,鼓励其更加主动、积极的购买和利用先进技术和服务,实现产品、工艺等改造和升级。

第三,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化发展。瑞金已有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存在规模小,技术推广等问题,不能适应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原料供应环节,已有企业的原料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外地购进,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使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利益和机遇流失。以优惠政策培育瑞金农业大型产业基地的规模化、科技化、产业化进程,与此同时,大型龙头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带动农业产业

1 化进程的实施和实现,解决自身的原料供应链问题。

第四,产业基地政策性扶持带动瑞金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对于瑞金市来说,在吸引大量企业前来投资建厂的同时,各类企业组成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或同行业产业集群已成为推动工业化发展的新一轮力量。而目前这类产业基地,有资源禀赋、劳动力条件、土地低成本、税收低成本等优势,但缺乏资金支持,以及理想的合作伙伴。一方面,可通过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这类中西部大型建设项目的相关配套性工程,给予低息配套贷款的支持;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发挥桥梁中介,将有效的企业资源与瑞金大型产业基地有机结合,实现项目与企业的成功对接。

(二)瑞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一,新一轮区域间的同台激烈竞争。作为长珠闽三个经济先行地区的近邻,加之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瑞金的工业化发展将因为有了西部优惠政策的延伸,而比起其他中西部地区获得更多的契机,加快经济发展。然而,和瑞金一样,江西其他40个县市也同样获得了这一优惠政策的支持,大家都在新一轮背景之下思考如何去发展自身,也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在招商引资、地方政策优惠等层面面临激烈的竞争。同时,还将面临来自相对较发达的四个设区市的竞争,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融入新一轮地区间的竞争、合作和发展,而不被边缘化,需要长期的思考和努力。

第二,各类优势是工业化发展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交通、优惠政策等优势是工业化发展的硬条件,不可缺少。但与此同时,这类硬性条件在经济发达的长珠闽地区和江西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都具备。一个重要的体现在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尽管近年来面临各类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但这类地区仍然是投资的热点地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工业化发展软环境的成功营造。而软环境的建设也将是瑞金同其他40个县市竞争的根本,而不是实行在政策上恶性的竞相下调优惠税率等措施。技术、市场、劳动力素质、甚至包括文化、观念等软环境的营造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三,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在长珠闽三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部分水泥、造纸、纺织等污染性企业的转入,在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兼顾的发展要求下,一要强调引入企业的技术水平,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减到最低;二要实施有效的手段,包括技术和设备层面,促进循环生产、清洁生产工艺的实现。因此,为生态性工业发展的产业链配套发展,需要争取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三、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处于初步阶段

首先,瑞金市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处于缺损状态,尚未形成产业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五大主导产业分工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有限,资本积累速度较慢,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之间存在技术断层,原材料的产品结构与加工工业对原材料的需求结构之间咬合程度尚需提高。这种产业链的缺损,将导致上、下游产业之间难于通过互动和外溢机制来促进瑞金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产业的竞争力严重不足;其次,我们看到五大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目前研究、开发、示范、推广等科技支撑体系的四大要素都处于企业或有关部门的自发、零散的组织状

2 态,产学研官处在相互脱节的状态。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互动不足

瑞金城市化程度不高,未能与工业化发展形成良性互动。表现之一为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口较多,导致企业在办厂时面临工人短缺的现象。而这一点势必影响到工业化的发展。但反之分析,工业企业本身数量缺乏,对本地劳动就业带动力量弱,也是造成劳动力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有效的城市中心商业网点未能建立。城市的吸引力和集聚力,首先来自最初的中心区商业功能。改革开放之初的杭州武林地区,正是在杭州市政府的主导下,最先发展起杭州百货大楼这一商业购物网点,使得武林地区集聚起了一定人气。随后,伴随一系列的购物中心、大型连锁超市、银行、中介服务业、企业总部等进驻武林地区,形成了今天的武林商圈。而瑞金市中心城区的人气未能有效形成和集聚起来,商业中心网点欠缺规模化发展,外来商业资本缺乏,一个伴随竞争而充满活力的商圈结构有待及时发展。城市中心区商业功能的发展,和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的中心区商务功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而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也由此展开。因此,发展工业化的条件之一的招商引资固然重要,但城市化的打造对工业化的发展同样重要。

(三)工业经济发展中缺乏主导和带动性力量

瑞金现阶段的工业发展模式同“温州模式”的形成初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两者都有着以出口为导向、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生产方式。然而,另一点不同在于,在中小企业成长的同时,瑞金的工业经济中还伴随着大型产业基地和地方龙头企业的崛起,这也正是第二代“温州模式”的特点。

但是,工业经济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的发展,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协作和联系,形成了工业经济发展的“两张皮”现象。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地方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和当地的企业在行业层面没有太多联系,对当地工业的有效拉动力量不足;二是地方龙头企业本身也正处于企业内部成长和发展时期,尚未走向成熟。因此,形成一套上下游企业的投入产出链还需时日。三是瑞金的一些大型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前期建设还在进行中,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基地还未形成。因此,对本地企业和行业的资源整和只能随后进行。

四、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思路

(一)产业集群驱动工业化发展之路

从浙江等民营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到中西部地区的大型、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正在由产业集群这样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所引领。而产业集群从某种程度上也变成了区域经济实力竞争的一部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空间组织形式,集群内企业具有关联性和互动性,彼此共享资源、技术、信息等要素,共同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收益。同时,集群内企业通过形成一种竞争合作,分工协作的互动式关系,构成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业创新,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升级。

瑞金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工业园区内企业间上下游产业链的分工协作关系未能形成。在未来各类大型重化工、医药、水产等产业基地打造的过程中,引入相关上下游产业,与龙头生产企业配套合作是关键所在。同时,产业集群也应该成为未来进一步承接来自闽东南、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产业转移的重要空间组织

3 形式,吸收东南沿海先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经验,以产业集群而非单个制造业加工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结构转变、产业升级,打造出成功的“第二代温州模式”。

(二)积极打造高速公路产业经济带

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是继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发展力量。通过高速公路的时空优势,以高速公路道口或节点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发挥,促进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围绕高速公路建立起来的都市圈。对于三省通衢的瑞金市,交通条件的优越是发展高速公路经济带的一大优势;同时,近两年赣州一小时都市圈的发展,也是瑞金借以拓展经济发展思路的契机。而以都市型农业和物流业等高速公路特色行业的发展不足,没有有效利用起高速公路这一优势。

围绕都市型农业建立起来的大型农业种植和养殖基地,将调整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业收入。近两年反映都市型农业发展特点的蔬菜、蛋禽、肉类、乳业等产业在瑞金的农业发展中所占比例不高,且呈现负增长趋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度化有待进一步提高。物流业的发展也已成为瑞金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部分企业来说,流通对生产的作用已取代了之前的生产对流通的决定作用。同时,在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的过程中,也需要生产性服务业,诸如物流、原料供给等行业的配套发展,因此,围绕高速公路建立的物流园区等工业功能区亟待发展。

同时,借助于这次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延伸,相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产业转移,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通过高速公路的时空优势形成的高速公路沿线产业带。这将更进一步加强瑞金同其他省市的经济联系,因此,高速公路城市发展轴将是引导瑞金工业企业发展和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先行条件。

(三)发展新型重化工业产业基地

瑞金重化工业产业基地打造的过程中,将会面临三类优惠政策:西部优惠政策的延伸、国家对新型重化工业的政策倾斜、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同时,瑞金又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资源优势,因此,将会吸引到来自国有大型企业、民营企业等多元化资本前来产业基地投资的兴趣,发展大型产业基地大有可为。

同时,在周边长珠闽地区也在同时发展新型重化工业的背景下,瑞金应主动积极融入到整个重化工业的产业链条之中,成为其产业链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周边长珠闽重化工业基地形成对接可能性。

(四)适度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在瑞金大型特色产业基地打造的过程中,产业链上各行业、各企业在合作、生产的过程中,势必会引发对物流、研发、原料供应等配套产业的要求;同时,尽管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南昌、赣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但围绕瑞金自身产业基地建立的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将构成区域生产性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瑞金市工业经济发展相关建议

(一)重视和确立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如果将企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那么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成效将非常显著。这一命题,已经被浙江、福建等地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一方面,需要让

4 企业、企业家和员工逐渐形成担当经济发展重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积极进行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动地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与企业的交往过程中,放低姿态、找准位置,积极地为企业发展创造流畅和谐的服务环境。这一工作任重道远,目前已有江浙闽粤等地政府的实践经验可供参考。

(二)千方百计做好观念和制度创新

从世界各国以及我国工业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地区在从农业型走上工业化之路同时,必定经历一个观念与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工作关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工作繁重,时有反复,需要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采取有关措施,培育形成良好的区域社会文化氛围。通过观念的创新,不断清除不适应市场经济与阻碍工业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转变各种陈腐观念、小农经济观念及地方保守封闭观念,切实将“等跟学”、“等靠要”等被动执行、行政依附观念转变为主动思考、灵活调整、奋发拼搏、大胆创新观念,树立新的开放观、将相对封闭、自我循环、小富即安的观念转为以开放促发展、以开发促改革的观念。

(三)积极引领民营经济成长

瑞金目前的民营经济力量主要来自福建闽东南的民营资本,本地民营资本数量较少,且来自珠三角、长三角的民营资本也较少。 民营经济在瑞金的成长和发展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珠三角、长三角近两年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劳动、土地等资源和要素的成本也日益上升,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正在形成;同时,两地“块状”集聚经济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企业跨区域进行资源和要素的整合,形成新一轮生产和加工能力。因此,瑞金作为长珠闽地区的近邻,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同这三个地区开展更多、更深入的联系和交流,吸引民营经济进驻瑞金。

第二方面,瑞金本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融资难等一系列发展问题,而本地部分民营资本却在其他地区寻求投资合作项目。资本和项目的成功对接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桥梁作用,在农业产业化、旅游业、大型产业基地等方面实现民营资本参与生产和经营。同时,政府也可从有关方面争取,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鼓励有项目、无资金的企业,在涉及到政府鼓励发展领域,竞争获取相关创业基金的援助或低息贷款。

(四)逐步以“择商选资”替代“招商引资”

从工业企业数量来看,企业数量的缺乏是瑞金工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因为企业数量少,对正处在成长中的瑞金经济,缺乏重要的支撑性力量;同时,地方财政收入有限,不能更好的发展为工业生产配套服务的其他产业和设施;因为企业数量的缺乏,有效的上下游产业链也不能有效建立,现有各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过高;以上下游产业链构筑的产业结构整体质量不高,将进一步影响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造成未来招商引资难度加大。

对瑞金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来讲,量变和质变需要同时进行。第一,瑞金各类工业企业数量较少,量的积累势在必行;第二,增加工业企业的种类,拓宽发展各类工业行业,质的提升也必然进行。这样做一个重要的原因更在于为已有的企业提供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发展和合作的空间,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从而形成各类企

5 业配套生产、相互交流、信息共享的企业网络集群。 固然在这一过程中,各县市会面临激烈的招商引资争夺战。但结合本地工业发展的特殊情况,合理的选择需要优先引入和发展的工业企业和行业,促进本地工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将构造起更好的工业经济发展软环境,吸引未来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和发展。

(五)建立起卓有成效的人才体制

需要推动人才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高度重视本地人力资本存量的运用,采取积极务实的态度引进具有创新潜力的科技人才、拥有核心技术的专门人才和具备学识魄力的管理人才。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和强烈的事业发展氛围,是人才的人格和才华得到广泛的尊重。形成崭新的人才流动和优化配置机制,可以学习浙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管理使用方法。 (瑞金市中小企业局供稿)

第四篇:工业经济发展报告

一、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企业效益水平大幅度提高

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价)完成666.53亿元,增长14.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现价)227.37亿元,增长15.0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现价)86.75亿元,增长11.49%;重工业增加值(现价)140.63亿元,增长17.45%;轻工业增长速度落后重工业5.96个百分点;股份制经济工业增加值129.91亿元,增长18.36%;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152.17亿元,增长12.83%,其中:国有企业工业增加值71亿元,增长9.92%。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157.25亿元,增长12.65%,非公有制企业工业增加值70.13亿元,增长20.72%;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37.26亿元,增长11.92%。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37.68亿元,增长16.97%。产销衔接较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05%。利润大幅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45.9亿元,增长68.3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79亿元,增长76.39%。工业重点行业九升一降,这十大行业中除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下降16.85%外,其它九大行业仍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其中,九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30.58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5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9.60%,实现工业增加值187.35亿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15.7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2.4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达86.19%。主要工业产品中比2005年同期增长较快的有:卷烟(1.81%)、彩色电视机(0.55%)原煤(18.22%)、啤酒(37.71%)、数控机床(23台,增长27.78%)、化肥(62.37%)、中成药(26.28%)、轮胎外胎(4.24%)、水泥(22.18%)、焦炭(7.84%)、成品钢材(10.33%)、铝(59.26%)、钢芯铝绞线(3.44%)、铁合金(64.56%)、汽车配件(30.18%)、挖掘机(69台,100.84%)等。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的出口交货值为22.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3.57%,比上年同期降低1.14个百分点;完成的新产品产值为42.7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2.74%,占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70%下降到6.41%,下降了2.29个百分点。2006年,全年工业经济运行呈现出前高后低、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公有制工业、轻工业增长慢于重工业,重工业的主体地位不变。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中铝集团四期电解铝、中化开磷股份公司20万吨湿法磷酸、振华集团车用电子组件生产线等一批项目达产增效。海信液晶电视、贵州蓝天科大年产10万吨超磁致伸缩材料、华烽电动轮椅生产线等建设项目已建成投产。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开阳双开司黄磷尾气综合利用2万吨甲酸、兰花水泥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山东兖矿50万吨合成氨、中铝股份贵州分公司40万吨氧化铝扩建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黔能天和甲酰胺、贵州铝厂10万吨铝合金圆铸锭等项目已开工建设。企业竞争力增强,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贵州汇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重组后,产值和效益大幅增长。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取得进展

全市全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37.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92%。贵州汇通华城楼宇自控设备、贵阳黔峰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人体免疫球蛋白、贵州益佰、维康药业、汉方制药、同济堂制药、圣济堂制药等药业新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投产。全市72家医药企业2006年生产经营情况良好,生产总产值达62.98亿元,同比增长30.02%;工业销售额49.06亿元,同比增长35.51%;纯利润3.81亿元,同比增长43.35%。产值1亿元以上的有18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3家;单一产品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有15个;全市药业现有国药准字号药品1110个。全市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89.78亿元,同比

增长19.42%。全市完成技术更新改造施工项目共762个,同比增长32.52%。其中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56个,累计完成80.08亿元,占全市总投资89.2%。2006年,全市“三个一批” 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共30个, 技改项目运行良好的有:贵州大力士轮胎有限责任公司40万条全钢子午线生产线项目、开磷集团120万吨磷铵项目、清镇煤电公司45万吨/年煤矿坑口项目等10个开工及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贵州益佰杏丁、艾迪注射液生产线技改项目、险峰机床厂高精度轧辊磨床等10个项目已全部建成投产;10个达产增效项目运行良好,促使这批企业2006年实现产值165.45亿元,同比增长27.76%,实现利税36.59亿元,同比增长44.33%。认真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切实加强管理服务。其中:实施财政部产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项,获得资金支持280万元;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4项,获得资金支持320万元;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34项,资金扶持445万元;项目总投资8.7亿元,项目完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14.46亿元,利税26.14亿元。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集团建立技术中心。2006年,全市企业技术中心有46家,其中市属企业技术中心3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有2家,分别是贵州轮胎股份和贵州益佰,其余29家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有6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授牌。

2006年,贵州双开司综合利用黄磷尾气2万吨甲酸项目、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项目、贵州汇通华城楼宇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项目、威门药业贵州道地苗药“头花蓼”、同济堂制药淫羊藿中药材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新材料矿业耐高温多孔泡沫特种陶瓷等一批在建高新技术项目正在抓紧实施;贵州民族制药大果木姜子栽培及制剂技术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博士文化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数码相机图像打印彩色材料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宏宇药业年产500万瓶保妇康泡沫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债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申请到国债的高新技术项目有:贵州省小油桐生物柴油种植示范工程项目。

(三)非公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2006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251.1亿元,同比增长18%,对全市GDP增长贡献率达到58.4%;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2%;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0.08亿元,同比增长20%。30户重点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1.06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6.59%;实现税收5.7亿元,为年计划目标的107%。按照国家对工业企业新的统计口径划分标准,截止至2006年底,我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6户,其中:大中型企业有33户,轻工业150户,重工业176户。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6.51亿元,同比增长20.83%;完成工业增加值70.13亿元,同比增长20.72%。全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产值(现价)190.6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25%。全年累计工业产销率为88.07%,比上年同期降低1.36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4.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7%;实现利润总额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96%;实现利税总额170.4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2%;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62.99%。2006年,全市全年非公有制工业经济运行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非公有制工业增长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和公有制工业的增长。(2)非公有制工业占全市比重继续加大,较上年提高0.71个百分点。(3)主要非公有制工业行业增长较快。(4)由于受南方汇通世华微硬盘有限公司和京瓷振华通信设备公司产值大幅下降的影响,全市出口交货指和新产品产值继续下降。(5)工业产销率过低,主要受医药制造业工业产销率过低的影响。(6)各区县市地域的非公有制工业发展不平衡。(7)经济效益总体较好,但个别行业亏损严重。

二、2007年目标及任务

结合2006年完成情况, 2007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确保增长16%,力争18%。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00亿元,完成市重点技术创新项目50个,产学研项目6~8个。非公有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确保比上年增长17%,力争达到18%。纳入市节能降耗考核的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力争达到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比上年目标增长10%以上,达到180万吨。

(一)积极做好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围绕市政府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部署和预期目标要求,狠抓落实。二是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

警和分析。三是继续实行流动资金贴息政策,支持我市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的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四是着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抓好工业经济增长点的综合协调服务,确保工业经济增长点的顺利建设及建成投产。

(二)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支柱产业做大、高新产业做强、传统产业做精、劣势企业淘汰”的目标,不断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铝业、磷化工、煤化工、卷烟、特色食品、现代中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新材料等优势特色产业,强力推进70余个产业续建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建设30个新上产业项目。继续抓好开磷集团磷铵、贵州开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合成氨、黔能天和公司黄磷尾气发电、息烽合力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磷渣利用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快清镇电厂2×60万千瓦异地技改、贵阳卷烟厂异地搬迁、老干妈公司扩建工程、贵州轮胎年产40万条全钢载重子午胎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贵州詹阳多用途工程车技改一期、贵州威顿电子级磷酸生产、贵州劲嘉新型包装材料生产等一批项目。抓好开阳、息烽磷化工产业基地、清镇煤化工和铝工业基地、小河国产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白云铝工业和新材料等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龙洞堡食品工业园、扎佐医药工业园等建设力度,使之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四是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控,确保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降耗指标。

(三)努力促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坚持技术创新,严格禁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鼓励传统优势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进装备制造国产化。二是鼓励和引导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施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改项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企业自身竞争能力。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多渠道解决企业资金瓶颈问题,加大技改资金引导力度。四是继续抓好现有国家级、省级企业中心建设,重点帮助和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争取能有5~7个技术中心能通过国家和省级认定;争取完成产学研联合项目6~8项,强化产学研结合机制,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资重组和国企改革步伐

一是继续加大企业的改革改制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确保完成国企改革重组50户,力争完成60户。二是继续做好国有企业破产工作。按照“统一领导、规范操作、妥善安置职工”的原则,一方面积极稳妥的抓好国家批准的政策性企业破产项目的实施工作,按计划逐户实施,成熟一户,启动一户。另一方面继续做好依法破产企业的各项准备工作,予以适时推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保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三是认真贯彻落实我市《关于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五)着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开展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一是提升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高能耗传统产业,推广节能技术。二是制定《贵阳市节能监察办法》,对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高能耗企业、机关、商厦、宾馆等进行节能监测,强化节能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做好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四是做好“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目标的分解考核,做好“工业固体废弃物”首次纳入对区(市、县)目标考核工作。五是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森林“三剩物”、建筑废料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利用粉煤灰、磷渣、磷(氟)石膏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及新型墙体材料。

(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协调服务,继续加强对规模以上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的跟踪监控。继续做好市政府与国开行贵州分行确定的小额贷款平台建设工作,确保扶持贷款额达到3亿元,力争达到5亿元。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测算体系;继续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培训和信息化工作。

第五篇: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材料 加快工业发展是调优经济结构,促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期,我深入企业、基层,就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通过采取政策扶持、项目调度、工作讲评等举措,实现了工业经济较好发展。,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5亿元,比的亿元增长2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比的亿元增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万元,比的亿元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比的亿元增长%;实现规模工业利税25亿元,比的21亿元增长19%;区国税本级工业税收收入2424万元,占区国税本级总税

收收入的比重为%,所占比重比的%提高%;年末实有规模工业企业58家,其中自主创新型企业5家,同比增加1家;高科技企业11家,同比增加2家;全年工业总产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比的%提高%。全区工业企业安置就业人员2万多人。较好地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区人大下达的目标任务,荣获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先进单位市工业经济目标管理考核优胜奖。主要做了以下工作:抓项目建设,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通过突出重点,加强协调,优化服务,进一步推进了项目建设。中信新城、长沙电机厂、中电集团48所太阳能电池厂房及生产线、天鹅工业泵有限公司二期厂房、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长沙钢龙钢结构有限公司、龙盛实业、塑峰实业等8个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其中,中信新城竣工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长沙电机厂新厂主体建设基本完成,预计今年10月份竣工投产,年产值有望达到8亿元;天鹅工业泵二期工程已竣工投产,

扩大生产能力2亿元;钢龙钢结构有限公司完成厂区建设并顺利投产;塑峰实业万平方米的2栋商业用房已建成使用;长庆机电主厂房已竣工,将于今年5月投入运营;东方厨具完成全钢结构新厂房建设并投产;新引进的奥特莱斯、五田医药等5个项目相继入驻我区。抓园区建设,聚集工业经济发展的合力。近年来,我区举全区之力加快园区建设。夏书记、曹区长亲自对“两路一基地”项目进行部署和调度,亲自协调解决建设资金和拆迁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两路一基地”建设进度,全年共拆迁腾地1313亩,拆除房屋297栋,动迁人数1270人,中信绿化广场等9个项目全面完成扫尾工作,光伏产业项目拆迁工作基本完成。同时实现了6条道路的开工建设,总长公里,总投资达亿元。抓企业改制,激发工业经济发展的活力。一是认真做好了区属企业改制扫尾。区委、区政府加强调度,整合法院、规划、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等单位和

部门的力量,经过区企改办及各企业的共同努力,克服了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已基本完成了我区12家区属企业的改制工作。二是切实做好了市属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区移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市企改办要求,对接收的移交人员和资产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整理,建立了移交工作资料库,并已将移交人员分解到各街、镇,顺利完成了第二批市属改制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接收和分解安置工作。抓技术改造,培育工业经济发展的内力。一是以技改项目建设为切入点,加大工业投入力度。,我区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22%,企业荣获产品及项目专利26项。湖南开关厂的zf□-126/t-40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项目荣获省级技术创新项目;天鹅工业泵的高效节能大型立式斜流泵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长沙水泵厂的水泥涡壳泵项目和国浩工程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推广项目被评为市级技术创新项目。长庆机电与清华

大学合作研发2个新产品并投产,赢得了新的市场,再次被评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天鹅工业泵加强研发,新建立的大型水泵试验站解决了大型泵不能做真机汽蚀试验的难题,填补了国内泵行业空白,保持了省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三远钢结构改造引进了3条生产线,提高生产能力8000吨。二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重视品牌经营,搞好品牌策划宣传和名牌申报,努力打造拥有自主产权、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群体、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不断扩大“天心制造”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沙电机厂“长利电机”、长沙水泵厂系列水泵和长庆机电系列教学仪器等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名气,防火装备厂生产的防火防盗门、南泥湾食品厂的生鲜湿面、“采鲜园”蔬菜在全市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抓环境优化,拓展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一是制定奖励政策。,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从纳税贡献、新办企业、招商引资、创

优创新等方面对企业给予奖励。二是全力优化服务。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到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落实帮扶措施。区人大、区政协组织人员对企业改制、经济发展等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各职能部门加强了对工业企业的服务,去年共为区内企业争取上级各类扶持资金3800多万元。三是加强政企联系。组织召开了全区工业企业联席会,并就会上收集到的27个问题及建议提出了解决意见,明确了责任部门,做到了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企业满意度高,效果比较好。四是积极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肃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区工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是极其困难的一年,也是极富挑战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加剧,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这次金融危机对今年工业

经济影响超过去年,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将超过大型企业,同时我区客观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不大。我区区域面积在内五区中本已偏小,这当中还有大部分区域属市区中心地带。而向南拓展区域为省府核心区,整体规划偏向于发展第三产业。环保工业园存量土地也已不多,工业用地紧缺,发展空间受限,严重影响了招商引资,抑制了工业投入。土地制约成了我区工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企业融资难,发展内劲不足。虽然当前国家推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信贷政策,但由于融资门槛较高,我区企业大多系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融资实力薄弱,且部分企业土地是租赁的,缺乏贷款抵押前置条件,银行忌惮于企业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主要实施面向大企业、成熟企业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信贷的收缩;加之生产规模的扩大,加剧了企业

资金紧张状况,企业普遍反映流动资金比较紧张,融资比较困难。企业分布零星,集群效应。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依靠老南区时期的传统工业布局而生,分布较为零星,直接导致现有工业布局缺乏合理性,且知名品牌相对较少,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吸引现有工业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产业入区,很难产生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三、加快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攻坚克难、推动经济逆势而上的挑战之年。把强化服务作为主要手段,努力营造工业发展氛围。一是要统一思想。首先,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工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没有工业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保住了工业经济的增长,就保住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其次,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维护民生”的现实需要。我区工业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对劳动

者技能要求较低,且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抓好我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其在连接市场、繁荣经济、解决就业等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我区经济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区域城市化的建设速度依靠工业化来推进。工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城市是工业发展的载体。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走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路子。二是要提振信心。虽然当前的挑战前所未有,但发展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发展的优势和有利的条件:其一,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力度大。大规模的财政投入和低息贷款、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其二,“两型社会”建设支撑力度强。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方案全面获批,大河西开发区建设正在全力推进,我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机遇前所未有。其三,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速度快。沿海不少产业正在向中部转移,我市制造行业、汽车行业产业链正在不断拉长,节能减排、能源战略正在催促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这都为我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后发至上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三是要形成合力。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积极推进我区工业发展。首先,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与上级对接,用活用足省市优惠政策,确保我区工业经济得到上级更多支持。其次,要全力服务企业。通过建立由县级领导挂帅的联系企业制度、工业项目调度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和组织政企和企业间的联席会,第一时间掌握企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情况和我区工业发展各个层面的问题,并加以协调解决。把培育产业集群作为主攻重点,不断提升工业发展质量。一是纵向拉长产业链。依托骨干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以大带小的完整产业链条。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8研究所,正以自有技

术为龙头,以装备、硅材料、组件封装、下游配套产品为支撑,以太阳能电池片制造为核心,打造晶体硅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项目。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使其早日建成、顺利投产、形成集群。二是横向延展产业链。引导区内能够配套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不同的领域搞好链接,形成一个骨干企业支撑带动、专业化生产企业配套的产业链条和经营网络。比如长沙电机厂、天鹅工业泵、湖南开关厂、南方自动化、新兴电器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着力在产业配套、优势互补、集聚发展上下功夫,尽快构建形成配套完善、协作紧密、分工专业的产业发展体系。三是壮大中小企业群。一方面继续组织召开银政企座谈会,以项目为媒介,以政府为中介,向银行推荐企业,为企业发展争取资金。另一方面筹建天心小企业创业基地,主动承接核心大企业的配套环节,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产业配套的“内循环”,形成大小企业和谐共存的产

业链发展模式。把推动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方向,持续增强工业发展动力。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其加大科研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积极支持天鹅工泵、长沙电机等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引导企业牢固树立“抓产品关键抓质量、抓质量必须抓名牌、抓名牌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尽快提升自主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推广引进先进技术,并促其消化、吸收和创新,指导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先进工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为湖南长庆机电科教有限公司、长沙天成汽车配件厂和长沙市防火装备厂等企业申报市级技术中心提供扶助,重点发挥其科研优势,力争在优势产业的重点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关键技术和工

艺创新。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作用。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高新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重视抓好企业家队伍建设,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政治上给予鼓励,经济上重奖激励,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激励企业家成长、有利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节能降耗减排作为主要内容,努力创新工业发展模式。一是完善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性目标体系。把强化政府责任、完善市场调节、严格依法治理作为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重要保证,将节能降耗减排的阶段计划和任务目标,落实到重点企业、关键环节,引导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工作。二是加强新建项目准入管理。坚持环保优先,严格环境准入,项目优先考虑环境容量,企业优先考查污染指标,坚决避免引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严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污染排放,加快高耗能、

高排放行业技术改造,尽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对区内三远钢结构轻型钢机构生产线节能改造项目等节能项目,及时跟踪服务,积极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节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三是加快实施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领域抓起,积极探索产业循环式组合、企业循环式生产、资源循环式利用的成熟模式。同时加强“三废”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不断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实现积极增长、良性增长、和谐增长。把项目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大力强化工业发展支撑。一是开发储备一批好项目。在广泛了解、全面掌握本地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发展潜力以及所处的周边市场、资源情况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和开发储

备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良好、能够激发客商投资欲望的重大优势项目,形成高质量的项目库。二是引进争取一批大项目。加强与省市和东部地区的对接,谋划一批投资额度大、可研论证水平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说服力强的新项目,争取挤进上级的计划盘子;注意收集整理重大项目信息,特别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产业转移、资本扩张、产品配套的动态信息,加强跟踪联系,抢抓机遇争取,力争年内在引进争取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三是建设、竣工一批新项目。年内,对龙盛、塑峰、防火装备等工业项目,按照服务项目、服务企业、提高效率的原则,不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工作协调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项目建设的良好推进机制,确保开工项目早竣工、竣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见效。把园区建设作为主要载体,全力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园区是工业发展的载体,只有园区

的建设上去了,才能吸引到更多企业落户。按照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将下大力气抓好抓实园区建设。一是抓园区规划,促进建设提质。按照夏书记提出“把园区当城区建”的要求,突出抓好园区规划,提升建设品味,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与“省府新区”的对接,彰显三市融城核心园区的新形象。二是抓资金投入,促进建设进度。按照“拉通大路网。打通微循环”的路网建设目标,全年投入亿元左右,修建道路总长7700米。续建的5条道路年底全部实现竣工通车,拉通园区“三纵三横”大框架,根据项目建设的需要,适时启动5条道路的建设。同时加快电网、水网、气网、电信、排污、学校和公交场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并按照园区产业规划的定位,重点突出光伏产业、奥特莱斯及重大项目中信、长电等周边的配套。加快发挥这些项目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让投入的效果更明显,产出的效益

更显著。

上一篇:关于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下一篇:高一教育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