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2024-04-12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精选6篇)

篇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中共荆州区委

今年来,荆州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工业兴市”战略,按照“产业 兴园、园区兴工、工业兴区”的发展思路,以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扩张,以 产业发展推动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工业,初步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拍马纸品工业园、城南纺织工业园、学堂洲建材工业园等四大园区和川店紫 荆、郢城岳山两个工业小区。园区建成面积13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近1 00家,石油机械、造纸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 呈集群化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GDP23.5亿元,同比增15%; 财政收入1.4亿元,同比增27%;固定资产投资9.8亿元,同比增15 0%;外贸出口1660万美元,同比增113%;农民人均纯收入2023 元,同比增366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增31%;工 业增加值7.5亿元,同比增35.6%;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7.5亿元,五大产业完成产值2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5%和9 1%。全区工业经济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产业集群、效益提高的良好 态势。主要做法是:

一、抓规划引导,明确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规划是产业发展的龙头。荆州区立足已经形成的园区基础和产业特色,按 照高标准、高起点、高速度的要求,聘请华中科技大学专家,对全区未来五年 的园区及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定位。在园区布局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以九阳大道为轴线,北有拍马工业园,中有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南有城 南工业园和学堂洲工业园的古城西环工业带,规划建设总面积25平方公里。在产业布局上,逐步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打造成国家级石油机械制造业基 地;将拍马工业园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烟用品生产基地;将城南工业园打造 成集高新产业与轻纺工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将学堂洲工业园打造成为 “两湖”平原最大的新型建材基地。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抓好石油机械、造纸 包装、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的快速扩张。石油机械制造业,力争 年内实现产值25亿元,“十一五”末达到50亿元;造纸包装业,力争年内 实现产值14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轻工纺织业,力争年内产值 突破10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年内实现产 值12亿元,“十一五”末达到30亿元。同时,加快培育新型建材和高新技 术两大新兴产业,力争“十一五”末,新型建材业产值突破30亿元,高新技 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全区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

二、抓园区建设,搭建产业集群发展平台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为了解决工业企业规模小、布局散、园区档次低 的问题,今年来,荆州区从破解园区建设难题入手,举全区之力加速推进了园 区建设。一是破解“投入难”的问题。在区级财力较弱的情况下,财政预算内 优先安排700多万元,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园区建设资金。利用省市 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将园区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项目捆绑 申报,向上争取扶持资金2000多万元。成立国资经营中心,运用市场手 段,经营园区土地资源,以土地换资金。探索实行“园区共建、设施共享、项 目共引、税收分成”的政策措施,调动了入园企业、镇办、开发区和交通、电

力、通信等部门共同建园的积极性。通过“多轮驱动”,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难 题。在去年投入400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了5000万元。二是破 解“用地难”的问题。在国家严把土地供应“闸门”的情况下,随着四机厂、江汉建机、湖北四钻等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大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原四机工 业园的土地供应严重不足。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荆州区投资2000多万 元对企业周边的四新渔场、园艺场两家企业实行改制;对“园中村”的居民实 行补偿搬迁,建还迁房115套、9200平方米;对其它零散建筑实行产权 互换;对村集体企业废弃地实行集中购买,通过多法并举,新增工业用地20 00多亩,已形成了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的基本雏形。三是破解“建设慢”的 问题。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6个工作专班,仅一年多时 间,九阳机械电子工业园就建成了九阳大道、太晖路等7条道路,初步形成了 “一纵六横”的路网格局,完成了11万伏的电网改造,绿化、下水、管网配 套工程正在抓紧施工,年内可全面实现“五通一平”。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升 了园区对项目和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抓项目引进,增强产业集群发展后劲

项目是产业之基。荆州区始终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增强产业发展后 劲的主动力,通过抓招商、引项目来兴特色、强产业。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抓引 进。石油机械和造纸包装是荆州区两大优势主导产业,其中石油机械产业是全 省产业集群建设的重点项目。为了壮大优势产业,我们采取“延伸链条引项 目、填补空白找老板”的办法,先后引进了华泰石油、众力机械等一批产业关 联企业。投资4000万元的紫江喷铝、投资4600万元的众力机械、投资 2000万元的强盛石油、投资1000万元的宏源包装项目年内均可投产。首期投资1.8亿元的上海宝臣石油套管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上海姚记 扑克纸、投资1.5亿元的10万吨林浆项目也正在积极争取落户。二是依托 资源优势抓引进。学堂洲非耕地和沙石料资源丰富是荆州区的一大优势,利用 这一优势,先后引进了华升商混、中富管桩等8家投资过5000万元的新型 建材项目,其中有6家在建,4家年内有望投产。已投产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中 心预计年产值将突破3亿元。“大学城”科研人才密集是荆州区的独特优势,依托这一优势,引进培育了玉龙科技、华方软件、垃圾发电等近10个高新技 术项目。新型建材和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区产业发展的“新秀”。三是依托 客商团队抓引进。客商是我们重要的人际资源。通过上虞市原副市长陈樱牛和 荆州舜隆房地产公司老总金庆荣牵线搭桥,荆州区已形成了一支浙江上虞客商 团队。在这支团队的大力支持下,独立举办了(上海)项目推介会,现场签约 项目23个,协议引资达10.2亿元,目前已有4个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近期,这一团队引来的3位上虞老板将投资6亿元,在学堂洲征地1000亩 创建浙商上虞工业园。通过坚持不懈抓招商,今年上半年,全区共引进项目7 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7.6亿元,其中工业项目48个,到位资金3.6 亿元;入园项目46个,其中新开工项目37个,年内园区可新增投产项目1 5个。

四、抓骨干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规模

骨干企业是产业扩张的强力支撑。今年来,荆州区通过大力实施“32 3”工程(即培育3家产值过10亿元、20家产值过亿元、30家产值过5 000万元的企业),一手抓核心企业带动,一手抓中小企业配套,促进了产 业集群规模扩张和结构升级。一是壮大核心企业,增强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四

机、四机赛瓦、拍马集团、骏马纸业、荣海纺织等行业核心企业,扩大企业规 模,提升产品档次,创新管理机制,促使其加速成长为产业“航母”,带动关 联企业聚集发展。四机厂是荆州区石油机械行业的“火车头”,也是全省百家 重点企业建设项目。近几年,四机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企业发展前景十 分广阔。为此,我们积极引导和扶持四机厂向园区扩规,扩大产能,膨胀规 模。通过专门召开现场办公会,多次出面协调,帮助四机厂解决了西厂区扩规 所需的300亩用地;出资120万元对西环路进行整治,并将其更名为四机 大道,改善了四机厂物流货运环境。预计年内四机厂产值可达到18亿元,在 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四机厂”。环保治污是造纸 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今年来,荆州区投入资金2600多万元,实施了拍马 工业园治污工程,建起6座造纸污水生化、物化处理厂,实现了东西两线污水 的达标限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拍马、骏马两家造纸核心企业的可持续发 展。目前,全区核心企业对行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0%以上,预计年内产值过 亿元的企业将突破10家,上缴税金过千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3家。二是发展 中小企业,扩充产业总量。一方面,鼓励和促进龙头企业加速裂变,催生一批 专业化配套企业。湖北四钻是一家从四机厂分离出来的独立法人企业,主要为 四机厂配套生产各类石油专用设备及零部件,在四机厂的带动下,企业产值和 利税成倍增长,一跃成为全省先进民营企业。另一方面,依托核心企业带动,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聚集中小企业规模发展。目前,全区石油 机械制造业聚集企业23家,造纸包装业聚集企业26家,纺织印染业聚集企 业36家,农产品加工业聚集企业20家,新型建材业聚集企业15家。三是 推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引导石油机械、造纸、纺织行业加大技改 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 技术装备水平,使企业向规模型、效益型发展。上半年,全区完成技改投入 3.9亿元,实施过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12个。石油机械制造行业,四 机厂投资1.6亿元对压裂泵、高压管汇件两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进 行扩规批量生产;造纸包装行业,骏马纸业投入3000万元启动了纸品生产 线技改项目,项目投产后,集群纸品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以上,销售收 入过20亿元;纺织行业,织机总数已突破5000台,其中剑杆织机380 0台,纺纱能力达22万锭。传统产业通过技改提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

五、抓服务创新,优化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环境是第一品牌。荆州区始终把优化服务环境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 段,在坚持过去一些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 服务形式。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促成了园区工业项目规划 和建设手续市级审批权限的下放。荆州区以此为契机,对入园项目实行超前介 入、手续代办、跟踪协调,加速了项目入园。积极调整城南经济开发区管理体 制,剥离其社会职能,更好地发挥了开发区“招、建、管”的主体作用。扎实 开展“产业发展年”和“治三风、建功业”活动,搭建了机关干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建立园区投诉举报中心和经济环境监督网络,形成了投 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政府出资组建园区治安巡逻队,全天候开展治安巡逻,改善了企业周边治安环境。依托区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引导企业间广泛交 流与合作,强化了产业内部联系。财政列支50万元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向武汉中信银行争取贷款8000万元,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目前,有利于产业健康发展的区域软环境正在逐步形成。(本文系中共荆州市委三届二次全会典型发言材料)

篇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长发[2005]21号文件

2009-01-15 08:08长沙工业网

发展产业集群,办好工业园区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经济运行质量的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选择;是发挥区域性品牌效应,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为加快我市优势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兴工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我市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促进长沙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目标任务:各工业园区“十一五”期间工业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市规模工业增幅3―5个百分点。产业集群方面,到2007年初步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优势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40%以上。到2010年三大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业环境良好,配套服务完善,龙头带动有力,品牌价值扩大,竞争力明显提升”的目标。

3、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部门支持”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带动作用;坚持整合资源,分工协作,走专业化道路;坚持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

二、突出发展重点

4、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十大标志性工程企业为龙头,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产业集群核心。当前发展重点是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为核心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长丰集团、北汽福田等企业为核心的汽车产业集群;以LG、远大空调、伊莱克斯为核心的家电产业集群。

5、大力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加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变中小企业在产品工艺、内部管理、信息沟通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促进企业在质量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水平、技术工艺等方面上台阶,达到为大企业配套的要求。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配套企业,实施一批重点配套项目,围绕主机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配套协作。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按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的要求,加速构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优”的配套协作新型企业群体。

6、大力推进合资合作。创新招商方式,拓展引资渠道,搞好引进配套。要加大对零部

件制造业的引入力度,着力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采购中心、销售中心,争取跨国公司在长沙设立总部,吸引战略投资者。对进口依赖度高的配套产品,要着力引进国外知名厂家来长投资设立生产基地,或者以合资合股的形式创办生产专用部件的分支公司。注重吸引与本市产业有关联的国内外高技术、高增值企业来长沙落户。

7、加快建设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充分利用现有企业的优势,逐步建立铸造中心、模具设计制造中心、电镀中心和热处理中心等,走专业化道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协作服务中心,促使有比较优势的配套企业形成专业化、大批量生产和模块化供货能力。

8、着力打造“配套产业园”。建立园区产业配套体系,提升园区产业配套能力,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在工业园区内设立园中园,支持配套产业园搞好水、电、路等公共设施方面的建设,降低配套企业入园成本,逐步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明显、产业链体系完整、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各工业园区要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制定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的协作产业发展规划。

9、着力消除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障碍。全面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优化各类产业的股权结构,以产权的有序流转促进产业的有效集聚;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和低成本的配套环境;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市场中介组织,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加大发展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10、加大对工业园区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每年从工业发展资金中分别安排2000万元以上,用于工业园区建设贴息和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对进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实行低门槛政策。对新进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点工业项目以及对我市就业、税收、出口和经济结构调整有突出贡献的重大项目,其投资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年实现税金1000万人民币以上,从当年起3―5年内,返还其缴纳的土地出让金的30%―100%,其返还按所得税收比例,由市区两级财政分别承担;对经营期在10年以上,符合“安排本市就业人数1000人以上、投资次年纳税总额(不含关税和海关环节代征的其它各项税收)1000万元以上、年出口结汇1000万美元以上、对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牵动作用的重大项目”条件之一的,经市政府批准,在土地使用、地方奖励等方面给予特别扶持。符合上述条件的投资项目,根据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可分期交付土地出让金;在其投资达到总投资的50%以上时,土地部门即可办理土地证书。对新进工业园区的工业项目,凡市规定的行政性收费实行零费率,经营性收费减半收取。

11、加大配套专业园区建设扶持力度。凡新建的三大产业配套的专业园区或基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基础设施每投入1亿元,给予100万元产业集群配套专项资金补助。

12、加大三大产业企业投入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收购、兼并、重组我市三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免缴其股权、产权转让的全部契税,用于发展产业、安置职工。凡在长沙地区注册的三大产业工业配套企业,新项目投资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设备投资不低于50%,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项目,设备投资部份按5%,分或工作进度进行贴息或补助。县(市)区、开发区企业的项目,市里按上述标准的50%

安排贴息或补助,各县(市)区、开发区按1:1的比例安排配套贴息资金或补助。

凡为三大产业配套的工业企业的更新改造项目和新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含土地购置款)达到每亩150万元以上或每亩地产出达250万元以上,从项目投产的下起,由受益财政的同级政府(开发区管委会)按当年实际上缴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地方财政受益部分的30%奖励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生产,时间为连续三年。需新建车间和生产辅助建筑(不含办公楼、宿舍和其他商业性用房),属市、县(市)有权减免的建设规费,经批准,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在3000万元至1亿元人民币(外资按同期汇率折算)的,减免50%;1亿元以上(含1亿元)2亿元以下的,减免80%;2亿元以上(含2亿元)的,予以全免。

13、鼓励专业配套园区和企业做大做强。凡专业配套园或基地、专业化协作配套中心年配套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含5亿元),市政府一次性奖励50万元,年配套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含10亿元),市政府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凡三大产业的主机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企业的产品,比上年每新增1000万元奖励3万元。凡三大产业中配套企业(注册地须在长沙)连续三年在国内同行业中综合实力进入前十位或单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进入前三位的,市政府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

14、鼓励企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和省级、市级优秀新产品的企业,每个新产品一次性奖励企业及其有功人员3万元、2万元、1万元。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力度保护名牌产品,质量技术监督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力度,切实维护本地知名品牌产品的合法权益。

15、加大工业园区用地的支持力度。对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可成片征用,逐步开发;允许农村集体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或联营兴办各类企业;允许采取异地交换,只租不征等形式开发建设。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将土地拆成股份,在企业参股、入股或与企业联营。对进入工业园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配套工业企业建设用地,给予保证。对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和新进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免交新菜地开发建设基础、免收征地不可预见费。经批准的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基地内,需新建车间和生产辅助(不含办公楼、宿舍和其他商业性用房)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按财政收支两条线,先征后返,扣除中央、省有关费用后,剩余部分由财政返还园区和产业基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16、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改善中小配套企业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加大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担保机构从注册之日起经税务部门批准免征3年营业税。市财政从2003年起连续五年每年安排1000万元充实长沙市信用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根据担保机构每年对税收级次在本市的中小企业一年期累计担保金额(担保期不足一年的,按具体担保期限折算)进行1%补贴,具体补贴数额由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长沙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财政补贴实施办法》核定。积极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培育拟上市公司、开发新的资本产品和营造和谐的金融证券生态环境。积极推行票据融资,扩大抵押和质押贷款范围,大胆探索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

17、加大科技和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三大产业集群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开发核心技术,对新建立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企业20万元、10万元。三大产业集群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幅达到10%以上(含10%)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按规定据实扣除外,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年终报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创新人才制度,加紧培训各种技能型人才,帮助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有利于发展产业集群的高新技术人才、高级专门人才,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配套企业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特别是优秀人才提供便利和服务。

18、加大对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促进工业发展要素向工业园区聚集。切实抓好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做好城区基础设施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衔接,优先规划和建设连接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主干道(网)。政府拟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可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先行试点。今后凡是新建属于竞争性领域的重大生产性项目必须进入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市区老企业搬迁、扩建等原则上优先进区,并享受外来投资企业同等优惠政策。加大对煤、电、油、运、水以及制约三大产业集群发展的大宗原材料的调控力度,对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实行倾斜政策,由市经委不定期组织召开调度会,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生产要素配置问题。

四、切实加强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组织领导

19、加强对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工作的领导。把打造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园区建设摆在工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实行市主要领导对三大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重点配套企业项目现场办公工作机制,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市工业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发展产业集群办公室(办公室设市经委),负责指导、协调各区、县(市)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定期研究解决产业集群和园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负责督促、协调推进有关决策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20、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市政府每年组织1-2次全市性的配套洽谈会和分行业、专题性的洽谈活动。建立三大产业集群的配套信息网,加强主机厂和配套企业的信息沟通。各级政府部门要围绕发展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协作配套,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物流、环保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协调解决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中遇到的问题,使更多企业的产品进入跨国公司、大企业的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合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与支持。

21、加大宣传支持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三大产业集群和园区的宣传力度。电台、电视台对三大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发展要进行专题报道,报社要开辟产业集群和配套产业发展专栏,加大对工程机械、汽车、家电三大产业集群建设及重大项目的宣传报道力度。

22、制定长沙市发展产业集群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制定产业集群发展中长期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定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督查。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产业集群和配套协作工作,力争通过3-5年形成中南地区最具优势和影响的三大产业集群。

篇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群,高新区,发展

兰州市除国家高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 还有省级、市级乃至县区创办的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十来家, 另外还有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大学科技园区。各园区主导产业不明确、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招商引资政策不确切、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致使兰州市整体工业布局不能合理有效地规划布局, 难以形成产业集群。而产业集群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商业环境以及区域竞争力和创新的决定因素提出的, 它对企业、产业、区域, 乃至国家的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已经被国内外众多地区实践所证实。

1 科技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发展模式

1.1 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发展模式

对科技园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对科技园区的研究得以深入。迄今为止, 国外学者对科技园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 较有代表性的有技术创新理论、增长极理论、苗床理论、三元参与理论、网络组织理论、集群理论等。我国的科技园区 (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指经国务院或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旨在促进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形成和发展的特定区域。它是由高技术、高技术产业、企业组织和管理、高新区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所处环境、法律和政策供给等诸多要素组成的一个区域系统我国的相关学者和高新区的实践者们对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发展规律、未来发展方向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思考, 虽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 但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先进的发展模式、可行的发展方向。

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的形成, 都是特定区域多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 更强调区域特性。立足于区域视角, 综合产业、技术、人才、资源、体制机制、文化等多元因素, 科技园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可概括为:美国硅谷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印度班加罗尔的新业态模式、韩国大德研发驱动模式、英国剑桥的大学科技园模式、法国索菲亚的科学城模式和中国台湾新竹产业驱动模式。20世纪80年代,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我国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制定了“火炬计划”, 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创立则是实施国家火炬计划的重要举措之一。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中关村地区建立试验区;1991、1992年连续两年, 国务院对全国范围内国家高新区建设做出战略性部署, 一大批国家高新区相继建立, 国家高新区进入了大规模发展时期。截止目前, 国家高新区已达56个。站在区域的视角, 我国典型的高新区发展模式有:北京中关村特色的自主创新模式、上海张江科技园区的“产学研联合驱动模式”、深圳高新区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和西安高新区的内陆地区自主创新模式。

1.2 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分析和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目的, 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 研究主题大致涉及集群的成因、类型、经济绩效与竞争优势内部组织结构及其影响等方面从研究者的专业领域、理论基础、研究主题和目的等差异, 大致可以分为新产业区学派、区域创新网络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和战略管理学派。

产业集群按不同标准可归纳为不同的模式体系。如以内部市场结构为标准, 可划分为轴轮式、多核式、网状式、混合式和无形大工厂式5种模式。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 结合世界上成功的典范, 创造性地建设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而不能追求统一的模式。特别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是要发展混合式的集群模式。

1.3 科技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联机理

1.3.1 园区发展有赖于产业集群的形成

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集群内企业依据产业链的分工以及因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信任基础, 形成了非正式的合作契约。产业集群作为实现企业间有效协作的组织形式, 是推动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1.3.2 产业集群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传统园区的发展上, 人们更多地考虑的是自然资源、区位因素、科技优势等, 而对产业协同与关联的集群效应考虑得很少, 产业集群在园区的发展对此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产业集群是指具有明显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专业化产业集群。共生是中小企业为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以求生存和发展。因此, 共生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集群。在园区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将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空间优势。

2 兰州市各类园区与产业集群的现状

2.1 兰州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兰州高新区创建于1988年7月, 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规划面积为14.96km 2 (其中政策区4.7km 2) 。2005年10月, 市委、市政府决定将七里河区彭家坪和西固区范家坪18.82km 2的城市建设规划用地, 调整定点给兰州高新区纳入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进行重点建设。目前正在增容扩区向东部发展。2009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650亿元。

2.2 兰州经济区的发展现状

兰州经济区创建于1992年10月, 200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区。规划面积为9.53km 2。2003年6月, 市委、市政府决定对经济区安宁区实行区区合一管理体制年将经济区范围扩大为安宁区全部区域 (86.79km 2) 。目前正在增容扩区向西部发展。2009年技工贸收入610亿元。

市内省级开发区及其他园区还有兰州西固石化工业科技园、兰州皋兰三川口工业园区、兰州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园、兰州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及其他一些开发区和园区, 由于规模较小在此不再一一介绍。

2.3 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2.3.1 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石油化工产业列在各产业之首, 基本形成了炼油、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化肥、农药、精细化工、塑料加工等25个行业、27大类、400余种产品, 年产量达1463万t以上, 规模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基础。

2.3.2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装备制造业是兰州市工业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通用机械制造、电工电器、仪器仪表等为主体, 门类比较齐全、基础比较雄厚、具有较强实力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体系。

2.3.3 有色冶金产业集群

已初步建立区域煤、电、铝、炭素制品, 并延伸钢铁、铁合金、钢、铝、镍钴等新材料下游加工链, 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块状产业经济格局。

2.3.4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集群

生物产业已初步形成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泉, 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为重点发展领域, 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的发展态势, 生物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兰州市的支柱产业。

2.3.5 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产业集群

新材料、新能源、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正在以金川科技园镍钴粉体材料、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六大领域新材料的研发产业化为基础, 加快发展清洁能源材料、清洁能源电池。依托甘肃太阳能集热发电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国际太阳能促进转让中心, 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及其组件、太阳能集热发电技术与装备等。以中材集团、祁连山水泥集团为龙头, 加快发展节能、节水、轻质、环保新型建材等。

2.3.6 农产品加工业集群

根据兰州市的资源特点和发展现状, 在原有发展的基础之上, 正在以项目为中心, 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改造开发、引资合作、资本运营、资源整合, 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延伸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

3 兰州市产业布局发展规划

实施“大兰州”战略, 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围绕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 构建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产业相对集中、三次产业各有侧重、有利于区域资源共享的城市经济带。加快规划和建设兰州新区产业区, 以现代理念, 高起点规划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充分发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的契机, 推动各园区在整合协调中的发展, 加快推进企业“出城入园”, 引导产业集聚。对引进、新建企业和项目, 按照产业特征、园区功能划分, 原则上布置在兰州新区产业园及相应的开发区, 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4 以园区整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1 整合的必要性

园区和产业集群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一是园区建设越来越理性化, 试图寻找集群发展的机制, 以增强园区的竞争力;二是产业集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并试图园区化以满足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园区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载体和平台;

2) 产业集群是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

3) 产业集群对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4) 整合能使经济总量迅速增大;

5) 整合可集约利用土地。

4.2 整合的可行性

纵观国内外各类园区的发展, 大多数成功的园区都是具有主导产业的专业化的园区, 即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关联, 容易形成一些产业集群。兰州高新区有发展产业集群的几个优势条件, 如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创新孵化优势和产业优势。

5 整合的原则与方向

以园区整合推进兰州市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是“政府主导, 区县互动, 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 经过整合后的园区实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6 整合的方案设想与产业集群的形成格局

6.1 整合的方案设想

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 利用各园区的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集群的形成。第1类为核心区, 即国务院批准的高新区的区划范围;第2类为纳入高新区发展规划而投资开发建设的新区, 如七里河彭家坪装备制造业生态园区等;第3类为作为政策辐射区而整合的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 如西固石化工业园、兰州金川新材料科技园、兰州皋兰三川口工业园区、兰州九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第4类为各高校创办的大学科技园, 如兰大科技园、交大科技园、理工大科技园。

6.2 产业集群的形成格局

以园区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 招商引资为重点, 着力打造各园区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6.2.1 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形成以彭家坪装备制造业生态园区为主的产业集群。围绕汽车产业, 形成在兰州新区产业园以吉利汽车为主的产业集群。围绕大飞机配套项目, 形成在安宁区以飞控仪表等相关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6.2.2 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以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兰州石化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 建设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以中石油兰州石化现有炼油和石化生产装置为主, 依托区内水、电、汽、风、氮、氢气资源、储运及“三废”处理设施, 促进形成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以兰州新区产业园为主, 大力发展以的130万t/年乙烯裂解及合成材料、新材料加工等项目为主的产业集群, 并发展精细化工及石化新材料合成项目为主的产业集群。

6.2.3 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集群

发展以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中牧股份兰州生物制药厂、中农威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的研发、孵化基地。在榆中大力发展以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甘肃陇神戎发制药有限公司为主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集群。

6.2.4 新材料产业集群

依托国家西部新材料行动———兰州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 以兰州铝业、兰港石化、路博润、西脉科技等企业为龙头, 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在榆中的和平地区主要以贵金属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为重点, 金崖地区主要以发展钢铁与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为重点, 形成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蓝星公司多晶硅、特种纤维、聚甲醛等项目, 建设蓝星新材料基地。

6.2.5 特色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以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为龙头, 形成兰州特色农产品产业联盟;以高原夏菜、果蔬种殖等特色农副产品为重点, 形成兰州果蔬业产业联盟;以庄园乳业、雪顿乳业等乳品企业为引领, 做强做大区域性乳业品牌, 带动“种、养、加”一条龙产业发展;以黄河嘉酿啤酒、华润雪花啤酒、兰州顶津食品、莫高酒业为骨干, 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精品化生产水平, 培育发展成特色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

7 以园区整合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思路

7.1 加强规划引导, 保证有序发展

应充分利用兰州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 集中力量引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科学规划、合理配置各个园区的产业布局, 加快“一区多园”建设步伐, 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聚集高地, 努力建设科技产业优势突出、工业企业规模突显的“特色开发区”。

7.2 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集合园区经济总量

经过整合后的各园区可有效地集约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 用集约利用的办法解决土地资源不足问题。按照各园区的产业布局, 引导企业入驻到有关园区, 扶持其做大做强, 进而形成产业集群, 使有限的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7.3 明确各园区主导产业,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以园区主导产业为依托, 不断延伸产业链, 致力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积极推进专业化园区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要做好项目策划与包装, 围绕各园区的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 壮大产业集群。

7.4 促进产学研结合, 提高技术创新水平

充分利用兰州的科研和教育优势, 开展产学研之间的项目对接活动, 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机构进入园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企业孵化器为支撑、研发机构为源头的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7.5 创新管理体制, 强化效能建设

管理体制的创新应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园区经济关系的市场化、经济运行的自由化、产业发展的开放化。管理体制应趋向于“政府主导的多元管理”模式, 建立“管理法制化, 服务多元化”的新型政企关系, 发挥社会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来补充管理服务中的“空白点”。

7.6 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要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自建或联建专业孵化器, 形成以综合孵化器为基础、专业孵化器为核心的孵化器网络。

7.7 完善投融资体系, 打造中介服务超市

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 吸引和调动外来资本和社会力量投入各园区建设。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体系是园区实现高效管理、优质服务的重要基础, 要吸引、组织和协调各类现代服务机构, 打造中介服务超市, 实现资源共享。

7.8 提升人才吸引能力, 提供高端人力资源保障

篇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摘要:针对当前皖北工业园区没有以本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产业前后关联效应性不强,以及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文章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皖北发展;产业集群;工业园

皖北地区主要是指安徽淮河以北地区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及沿淮的寿县、霍邱、凤阳、明光、定远等五个县(市),总面积41 870.08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0%;总人口2 817.6万人,占全省的42%,地上有粮、地下有煤,完全可以用地大物博来加以形容。在皖北周边区域的苏北、河南和鲁南快速发展之时,皖北各地却长期落后。其共性原因是工业化进程滞后和服务业落后。认识是一致的,关键是如何做到皖北工业化提速和服务业的提升。

一、 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政府推进工业化、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当产业集中在特定区域持续增长时,会出现熟练劳工的市场、先进的附属产业和产生专门化的服务性行业,以及产生改进铁路公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因此,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是政府推进工业化、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皖北地区是我省乃至我国的重要煤炭、农业基地,富含煤炭和粮食等农副产品。所以,省政府应大力发展基于煤炭产业集群和以粮食为基础的加工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作为提升皖北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 壮大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皖北煤炭资源丰富。安徽煤炭保有储量是246亿吨,华东第1位,其中99%赋存于淮南煤田和淮北煤田。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做强做大煤炭深加工产业,延长煤炭产业链条,进一步壮大煤炭深加工产业集群。

2. 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1)皖北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皖北所在的黄淮海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该区域有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正因为气候适宜,粮食充足,生存较易,所以皖北历来都是人口稠密地区,皖北的人口要占到全省的近一半。

(2)农产品加工业是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地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有效的发展战略是鼓励那些具有最大总联系效应的产业优先发展,通过这个产业的扩张而产生引致投资,从而使整个产业都得到发展,实现经济增长。农产品深加工业是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地区总联系效应最大的行业。以粮食加工业为例,粮食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粮食,这将带动粮食作物种植地区农业的发展,扩大粮食市场,增加粮农的收入;粮食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粮食作为原材料,还需要先进的机器设备,这又刺激了机械、电力和电子产品的需求;而农副产品加工业生产的产品既可以作为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又可以直接进入市场,这又将带动运输、贸易、化工等行业的发展。

因此,发展以粮食为基础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不仅仅局限于能够推动粮食等农副产品种植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对农副产品等宝贵生物资源的利用,解决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3. 工业园区是快速有效实施地方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发挥的第一条件是产业在地理上的聚集性。由于工业园区具有基础设施配套、综合功能互补、行政运行高效和投资成本低的优势,已成为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同时,产业聚集形成的规模效应,使得园区企业得以共享由规模经济衍生的各种资源。专业化的分工和产业联系的邻近,使供应商与客户的沟通更加便捷,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灵敏,而且还可衍生出新的产业,使园区内的企业分工更加细化,协作更加密切,也就能提高集聚度,更加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 当前皖北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没有以本地特色资源为依托,建设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当前皖北由于没有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产业定位不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忽视区域的要素禀赋差异和资源结构,忽视区域产业系统的功能定位,盲目贪多求新,过于追求数量和速度,致使园区产业和区域资源特色不相适应,工业园区只是各类企业的简单扎堆地。因此,不但不能产生集群效应,反而相互争夺资源和区位优势,阻碍经济总体素质的提高。

2. 园区内企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层次低,产业前后关联效应性不强。园区招商引资时,见商就招、见资就引,不从当地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不注重企业自身的产业分工和配套协作,不注重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引进一些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的中小企业,造成园区内产业结构层次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状况。

3.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商品的集散、人员的往来,需要交通的强力支持。皖北近些年的交通状态较之从前是有了很大的改观。随着亳阜、合淮阜、泗许高速宿州段的相继建成通车,皖北基本建成了“四横两纵”的高速公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2009年的718公里,特别是泗许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进一步打通了皖北地区的东向出口,缩短了与长三角地区的距离。在铁路网方面,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等多条铁路实施电气化改造,运输能力大幅提升,随着京沪高铁以及沿线城市高铁站的建设,商杭客运专线、郑徐客运专线即将启动建设,快速铁路网也将覆盖皖北各市,其中开工建设的宿州至淮安铁路,既是一条煤炭外运通道,也是一条促进皖北、苏北两地经济和资源整合的“发展通道”,必将进一步提升皖北地区的区位优势。此外,阜阳机场的重新复航,也大大提升了阜阳及周边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但是与苏北、鲁南、豫东比,皖北的交通无论密度还是人均值均远远小于他们。皖北多年来发展慢与交通的落后就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仍然存在着县乡道路建设滞后,路况差、等级低、断头路多,交通不便,三级以下的公路占到皖北的九成以上等问题。

4. 污染问题严重,生态环保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1)单位能耗及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2010年,皖北工业园区单位GDP能耗、SO2排放、COD排放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20%、26%、100%,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比全省平均水平约高4%。

(2)水污染物排放现状。工业园区污水的排放导致皖北境内淮河干流水质65%左右存在不同程度污染,28.6%的水质重度污染。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同时也导致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氟化物超标现象普遍。

(3)挖煤会造成大量优质良田塌陷。据调查,每采万吨煤炭要塌陷土地3亩,预计淮北煤矿今后还要塌陷12万亩,许多村庄可能出现农田全部塌完,变成无地可耕、无处迁村的局面。

三、 促进皖北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重视园区产业规划和定位,突出园区特色发展。依托皖北地区煤炭资源优势,以系列化、专用化、精细化为发展方向,引进相关配套产业。

(1)重点建设以无机化工、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的淮南工业园煤化工基地,大力发展煤制乙二醇、煤制甲醇和煤制天然气等项目。

(2)建设以煤焦化、煤电化产品为主的淮北煤化工工业园基地,以临涣煤焦电化项目和南坪精细化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粗苯深加工和焦炉气制甲醇等焦化下游产品,进一步拉长煤—焦—化产业链条。

(3)建设亳州涡阳煤化工工业园,开发生产乙二醇、三聚氰胺、甲醇、二甲醚、聚甲醛等有机化工原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依托皖北主要农产品优势产区、特色农产品集中区,建设一批省级现代农业工业园,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以粮油、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等深加工为重点,强化质量和品牌建设。

在打造特色过程中要彰显竞争力,明确园区主攻方向。在招商引资时,制定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更多同类或相关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企业进驻,不断承接和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并补偿性地迁移出一些非相关企业,这样就可以较快地在园区形成产业集聚。

2. 建立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产业集群是一种聚集经济,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作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园区狭小的空间,商品的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企业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工业园区要发展产业集群,建立合理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对降低园区内企业的交易成本,促进集群内产品和服务与市场的对接,扩大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将起着基础性作用。

(1)加强公路路网建设。加快推动阜新高速、蚌淮高速、济祁高速等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连接线,形成内联外接、联网成片的高速公路网。加快国省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推进101、306、307等省道改线,完善衔接高速公路和县乡公路的干线公路,加快形成城际之间、城镇与高速公路之间的快速连接。

(2)提升铁路运输功能。加快京福高铁、合蚌客运专线、阜阳—六安、宿州—淮安铁路等项目建设进度。实施漯阜铁路复线电化及淮南、阜淮、水蚌线电气化改造等项目。推动宿州—淮北—徐州城际铁路、宿亳铁路、淮海铁路亳州—蚌埠段等项目前期工作。

(3)完善内河运输网络。整治淮河航道,重点推进泥河、新汴河、浍河等航道规划建设,加快涡河、茨淮新河等航道整治。

(4)完善航空机场网络布局。大力提升阜阳机场通航能力,积极推进蚌埠民航机场和亳州民航机场的建设。

3. 加强园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园区经济转型发展。转型发展,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质量上下功夫,在可持续发展上作文章。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皖北作为我省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

(1)围绕优势产业的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突破,全面推进园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着力推进生态设计,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比如,为实现煤炭的清洁生产、减少固体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可以利用洗选煤后剩下的煤矸石和煤泥建成电厂,既能消耗煤矸石和煤泥,又能发电;立足煤炭主业,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建设煤矸石砖厂。以煤矸石为原料,通过粉制加工、高压挤坯、自然焙烧,制成空心纯矸石砖块,达到无辐射、无污染的标准,实现“变废为宝”,每年消耗了煤矸石,节省了煤炭。

(2)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比如,工业园区的生产和生活污水可以经过预存、厌氧处理、气压沸腾、药物杀菌、循环净化等几个工序得到处理,使其并实现达标排放。污水处理后可以用于洗煤、地面消防、洒水、绿化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形成种植、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以推进循环经济、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环境信息公开,促进皖北工业园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战炤磊.基于集群视角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现代管理科学,2012,(3).

2. 杨保军.品牌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与应用.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 许家伟、乔家君、李小建.欠发达农区产业集群的演化分析——以河南省前孔场村为例.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4. 安丽.大连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思路探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7.

5. 张霞.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研究.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业企业孵育体系建设研究——基于集群租金的视角”(项目号:08CJ Y028);安徽省教育厅重点研究项目“以煤炭深加工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建设与皖北经济发展”(项目号:SK2012A0 01);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基地项目“安徽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项目号:ACJD1105)。

作者简介:芮世春,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四川大学管理学博士生;王永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篇5: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舟山船舶工业将率先在产业整合上有所作为。日前举行的舟山市政府第十二次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船舶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和《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实施方案(2012~2020年)》(下文简称 《实施方案》),这标志着舟山即将出台新一轮促进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集群发展的扶持政策,其也从中长期规划的角度为舟山船舶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根据此次通过的扶持新政,舟山将进一步强化“有扶有控”的政策导向,推进兼并重组,发挥特色优势,做强做优船舶工业,快速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和转型升级,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两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代船舶工业体系,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基地。而对于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兼并重组、推进转型、促进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若干意见》也明确了新一轮的相关扶持鼓励政策。

过去10年,舟山船舶工业经历了从迅猛发展到整合提升的两个阶段,2012年,其产值超过690亿元,是2003年的38倍。快速的发展让该市船舶工业逐步暴露出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产品档次总体不高、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然而,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舟山船海经济发展政策东风不断,使行业面临新的机遇:舟山在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区块之一;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的发展空间;船舶工业自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充分显现,形成了行业内部主动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

在此背景下,舟山将按照《实施方案》,在目前已形成的五大船舶修造集聚区块、四大船舶配套园区的空间布局架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船舶工业集聚发展,形成更为集中的几大核心区块,并确定海工装备、船舶制造、船舶修理、船舶配套、绿色拆船五大发展重点。同时,舟山将确定一批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并实行定期动态调整。根据舟山新区规划布局和淘汰落后产能的原则,该市还将确定一批因城市规划和区块功能调整,需要搬迁、关停和转产的船舶企业(项目),进一步提高船舶项目准入门槛,严格限制新上一般性项目。

篇6: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互动发展的意见

桂政发〔2010〕8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农垦局,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为加快推进我区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互动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园区对城市新区的带动作用和城市新区对产业园区的保障作用,提升城市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竞争力,推动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城镇化跨越发展的决定》(桂发〔2010〕33号)精神,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科学管理,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和城市新区建设相结合,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项目集聚和发展,力争“一年有新变化、三年上新台阶、五年有大发展”。到2015年,建成一批布局合理、产业集聚、特色突出、效益显著的产业园区,形成规划科学、用地集约、环境友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化新城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快、财政贡献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基地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二、主要任务

(一)认真制定、完善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引导新区与产业园区有序开发。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规划要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的整体性和科学合理性,优化用地空间布局,强化产业园区的主体功能,增强城市新区对产业落户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加大城市新区对产业园区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的推进和扶持力度。产业园区发展规划要明确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确定重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类型。加快服务配套设施不全的产业园区的规划调整和实施步伐,根据产业园区发展规模和实际需求,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设施,逐步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城市新区。对已明确的重点产业园区,各相关地方在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统一纳入规划,统筹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快推进城市新区道路、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按照“统筹发展、集约增长、适度超前”的思路,把产业园区的要素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新区整体统筹考虑,保证每年有足够的园区用地用于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城市新区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共建共享。尽快启动建设城市快速交通、轨道交通等产业园区与城市新区间的快速通道。加快城市新区科教文卫体以及商业居住等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新区的功能和产业园区的社会服务体系。

(三)加快城市新区、产业园区保障性住房建设。各市、县在安排年度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时,要优先考虑在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建设成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确保保障性住房按时、按量、按质完成建设,并优先安排产业园区的中低收入的独生子女户、双女结扎户、诚信计生户和其他中低收入的产业工人入住,配套相关的设施,尽快形成产业工人就近集中居住,带动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的人气集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以划拨的方式取得土地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鼓励远离城市的园区探索建设工业社区,按工业用地的标准供地。

(四)提升城市新区品牌效应,培育特色产业园区。城市新区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城市新区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引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产业特色强的高新技术型项目落户。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骨干产品为龙头,加快形成集中度高、关联度大、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支柱产业。要充分发挥落户知名企业和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围绕园区发展战略和定位,培育和形成园区特色,增强产业园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逐步形成产业国际化、集群化、高端化。以城市新区的品牌效应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园区独特的企业文化推动城市新区的发展。

三、重点推动中心城市新区建设与发展

(一)南宁市。加快五象新区建设。要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一是通过广西城市规划建设展示馆、美术馆、铜鼓博物馆三个重大公益项目建设,采取“一馆带一街”的组团布局模式,分别带动金融街、文化街、民族风情街建设;二是加快总部基地项目建设,发展总部经济;三是以保税物流中心为重点,建设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四是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城;五是建设广西体育城等。把五象新区建设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重要总部基地和南宁新的城市中心。

(二)柳州市。加快发展柳东新区。通过整合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整车生产区、汽配生产区、生活配套区、中心商务办公区、汽车职教区、第三方物流区等园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配套设施,将柳东新区打造为立足广西、辐射西部、影响全国的集汽车制造、贸易、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汽车城。

(三)桂林市。建设临桂新区。按照“离开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总体部署,形成产业发达、文明和谐、城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新区。临桂新区要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特别是要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将食、住、行、娱、购、会展商务等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临桂新区的发展。依托两江国际机场建设物流园区。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业、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航空产业等主导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级制造业不断积聚,推进机械、汽配、橡胶、医药、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升级换代,进一步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带动主城外围四塘、苏桥、两江等组团的发展,将临桂新区建设成山水文化、历史传承、生态环保和国际化元素突出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居住、旅游、创业投资的现代化桂林西部主城。同时,做好会仙湿地生态保护、开发、利用与临桂新区建设相联动,使会仙湿地成为桂林新的重要风景旅游区。

(四)梧州市。按照“改造河东旧城,建设红岭新区,开发南岸片区”的思路,重点发展梧州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工业区、赤水湾区等工业集中区,打造红岭、南岸城市新区。梧州工业园区以中恒制药、神冠胶原蛋白肠衣公司为龙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积极引入生物制药、食品、新材料、光电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为梧州市工业卫星城。苍梧工业区积极引进有色金属、冶炼、林化、医药等产业,尽快形成规模。红岭、南岸新区以玫瑰湖、苍海项目建设为依托,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建设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梧州高中新校区等公共设施,尽快形成集商住、商贸为一体的休闲区。

(五)北海市。重点建设海湾新城、铁山港工业区和涠洲岛旅游区。海湾新城组团建设以北海电子产业园为龙头,继续加大北海市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加工制造业,拉动连接合浦县城向南发展,初步构建集商贸、居住、休闲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于一体的新城区;同时启动冯家江新区的建设,发展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教育、艺术、会展、体育运动、旅游区开发等综合功能,为城市新中心的形成打好基础。以铁山港工业区为平台,加快石化产业园、冶金产业园、物流园、船舶修造基地和林浆纸产业建设,完善配套生活区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把铁山港工业区建设成为港、区、城一体化的新城区。涠洲岛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形成集海洋文化、休闲运动、海岛养生、南珠文化、主题娱乐、海岛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海岛旅游目的地。

(六)防城港市。着力打造沿海主要港口城市、国际旅游胜地。加快企沙钢铁冶金基地和行政中心新区建设。以钢铁基地建设吸引重型机械、能源、粮油加工、修造船及其他配套或关联产业聚集,加快建设园区道路、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尽快形成产业特色鲜明、配套功能完善的企沙半岛新区。建设沙潭江核心区,重点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加快码头运输、东港粮油加工区、大西南临港工业园等建设。

(七)钦州市。重点建设滨海新城。加快推动新区道路设施和功能性项目的建设。以茅尾海旅游配套设施项目为核心,启动辣椒槌组团;依托主城区,以商务区为核心,启动白石湖组团;依托科教园区,以院校建设为核心,启动沙井岛组团。通过筛选一批关键性项目作为起步区重点项目建设,引领滨海新城的开发建设,发展完善商贸金融、会展、居住、文化体育、科研教育、休闲旅游等综合性功能,逐步将滨海新城打造成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的核心城区。

(八)贵港市。重点发展城北新区。依托新的行政中心带动高质量的居住区建设,形成市级的商业服务中心。把城北新区建成集贵港市行政中心和地区性金融、商贸、文娱、教育科研、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区。

(九)玉林市。加快玉东新区建设,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建设成为玉林新兴产业的聚集地、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创业宜居的城市综合新城区。加快推进玉柴新区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为重点,建设成为世界级柴油发动机生产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及汽车配件基地、全国乃至全球柴油机研发、生产、检测动力城,城市工业经济和人居环境同步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龙潭新区,建设成为新型临港产业基地、综合物流保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商贸物流次中心;加快铁山港东岸码头的规划建设,完善玉林连接北部湾城市公路和产业园的路网,使龙潭新区成为创业新城和玉林经济发展新一极。

(十)百色市。建设龙景、六塘、迎龙三个新区。把龙景新区建设成百色市行政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带动居住社区的建设;六塘片区以铝深加工工业与研发基地的建设为主,迎龙片区以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为启动,带动商业批发与物流中心的建设,三个片区建设相辅相成,推动城市规模的扩大。

(十一)贺州市。结合电子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推动太白湖新区发展。产业园引进先进的铝电子产业和其他高科技产业,形成集聚效应;太白湖新区以太白湖公园、市文化中心、农民回建安置房、限价房建设等项目为带动,建设以市级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商业金融服务和行政办公功能为主,集居住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区。

(十二)河池市。按照“东西延伸、中间改造”的城市发展架构,重点加快城西新区、凌霄片区以及东部的百旺—肯旺片区,拓展城北片区建设。配套好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区社会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和完善城市路网和其他交通设施,重点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加快五圩工业集中区、东江工业区规划建设,适时、分期组织城区周边污染企业搬迁。推进“一江两岸”景观改造,改善城区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格局和自然景观。

(十三)来宾市。加快城北新区建设。要加强凤凰工业园、华侨投资区南区工业园承接产业转移和周边城市产业辐射的功能,扩大城北新区规模,加快建设区域性工业基地、适应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建设富有浓郁地方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十四)崇左市。尽快推动城南新区建设。城南新区要通过加快崇左(东盟)国际物流园、科教产业园区和城市工业区建设,开发和保护石景林公园、龙峡山森林公园,加快水口湖左江城区段的整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城市功能,使城南新区成为崇左市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集金融、教育、商贸、文娱、居住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用地保障政策。

1.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新区、产业园区倾斜。各市、县(市)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可对产业园区实行计划单列。列入自治区重点工程的产业园区重大工业项目用地,由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在分解下达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用海年度计划时统筹考虑,纳入所在市计划。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自治区“14+4”产业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依法优先予以调整。

2.提高新区、产业园区用地效率。新区、产业园区征用耕地不能在所在县(市区)、市实现占补平衡的,依法缴纳耕地开垦费后,可在本市或全区范围内实行异地占补平衡。产业园区方面,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对建成面积已达到审核面积80%以上的现有产业园区,可依法申请扩大园区。企业可采用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建设用地,降低企业一次性投入成本。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应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条件的项目及企业应退出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内用地用途不得随意改变。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和联营联办各类企业。

3.加强新区、产业园区建设用地管理。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内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项目的土地,可以通过划拨方式取得。对高新技术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企业等产品成长性好的企业,可在规定的年限内分期缴纳土地出让金。要简化报批手续,及时审批进区建设项目用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4.促进新区、产业园区集约使用土地。鼓励产业园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控制园区内住宅、办公楼等非生产性建筑和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鼓励中小企业通过购买或租赁的方式,进入标准厂房和多层厂房生产,以节约利用土地。对投资强度大、厂房设计在三层以上的工业建设项目,优先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减收或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禁止企业随意圈占土地,企业用地规模必须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用地定额指标和单位面积投资强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对超过定额的用地,予以相应核减。

(二)加大财政税收支持力度。

1.各市财政每年视其财力情况逐年增加投入新区建设和园区发展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新区、产业园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技改贴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考核奖励等。

2.建立和健全新区、产业园区的自我发展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在新区、园区收取的城市建设配套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优先用于新区、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对因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搬迁入园的工业企业,在其原有用地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由政府依法收回土地并按规定处置,所形成的政府土地收益可部分用于支持搬迁企业发展的产业园区建设。

(三)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1.建立银行与新区、产业园区经常性的协商联系机制。定期向金融部门推介优势企业和重点项目,争取信贷支持。协调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运用政策性资金支持新区、产业园区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积极探索推广资产抵押、动产抵押等信贷担保方式,解决新区、园区发展资金困难问题。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对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

2.积极争取和利用中西部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政府间和国际组织的援助资金,用于产业园区的发展。自治区支持工业企业、乡镇企业的资金要重点向产业园区内企业倾斜。有条件的园区应建立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企业扶持发展基金,为入园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3.各级政府可向新区、产业园区无偿划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资源代替直接资金拨付。鼓励新区、产业园区成立投资开发公司,具体运作筹集基金;支持新区、产业园区提供公共资源,吸引社会资金和专业公司参与新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4.鼓励各商业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根据新区、产业园区内不同企业的管理水平、负债比例、偿还能力等因素,确定不同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银行、新区(园区)、企业”三方封闭运行的土地质押、资产抵押等灵活多样的信贷办法。加快建立担保体系,缓解新区、产业园区部分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5.通过政府出资、对外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建立自治区、市、县三级融资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民营担保公司。鼓励有条件的新区、产业园区组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建设资金。积极争取新区、产业园区非上市股份制公司纳入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试点,完善创业投资进入、运作和退出机制。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或短期融资券,通过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积极推广BOT、PPP(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BT(利用非政府资金进行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型融资方式,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四)放宽新区、产业园区企业准入政策。

凡进入已经自治区、市批准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产业园区,且符合国家、自治区产业政策和产业园区产业导向的投资项目,除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必须前置审批、核准外,均可直接办理备案手续。对进入开发区、产业园区注册资本达到200万元以上,或注册资本达到50万元以上从事科研、咨询服务行业的企业,可申请直冠“广西”名称;国家和自治区重点项目企业、年出口额达到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持有驰名商标或著名商标的企业、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企业、产品属高科技的企业,以及国有科研机构,申请直冠“广西”名称不受注册资本限制。

(五)实行优惠的人才政策。

1.新区、产业园区内企业、科研机构引进急需的高级人才,除享受自治区现有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外,新区、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或管委会可以自行制定更加优惠的办法。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引进机制、评聘机制、流动机制。

2.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机构为新区、产业园区定向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和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到新区、产业园区创业。

3.对符合职称评定条件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新区、产业园区主管部门给予职称评定;对技能劳动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组织人事部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加强对新区、产业园区干部的培养,并纳入干部交流范围。

4.积极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和留学回国人员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到新区、产业园区工作,并由市、县级相关部门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和建立绿色通道为其配偶工作安排和子女就学创造条件。鼓励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到新区、园区创业,各类风险投资和创业基金应积极支持他们在新区、产业园区创业。各新区、产业园区要根据发展需要制定用工计划,根据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符合条件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六)健全创新和激励政策。

1.创新运作机制。支持城市新区、产业园区在行政职能、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行政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2.制定新区、产业园区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设立“全区十佳新区奖”、“全区十佳产业园区奖”,根据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销售收入、上交税金、出口创汇、安置就业、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对年度考核优秀的新区、产业园区予以通报表彰。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产业园区分别享有市、县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实行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对为新区、产业园区引进社会资金和项目的单位和个人,由新区、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或管委会按自治区有关规定制定具体的奖励办法给予奖励。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

上一篇:关爱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下一篇:办理正常退休手续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