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2024-05-05

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精选6篇)

篇1: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近年来,玉门市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项目建设为主攻重点,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玉门市工业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006年,玉门市地方生产总值60.3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68亿元,第二产业46.41亿元,第三产业10.29亿元。玉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6.1:76.9:17.0。

一、玉门工业经济现状

(一)总体情况

2006年,玉门市工业总产值150.44亿元,同比增长21.75%;工业增加值44.19亿元,同比增长19.20%,占酒泉市58.8亿元的75%。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9.74亿元,同比增长4.91%;工业增加值3.36亿元,占酒泉市地方工业的14.48%,同比增长9.93%。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4.04%,拉动GDP增长13.11个百分点。地方工业对玉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4.37%,拉动玉门市工业生产增长0.84%。非公经济发展迅速,玉门市非公企业达到264个,注册资金达到3.52亿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分别增长18.7%和19.6%。以石油开采、冶炼为主导的石油化工产业稳步发展,玉门市原油开采量达到81万吨,原油加工量达到267万吨。纵向来看,“十五”末,地方工业增加值达3.05亿元,年均增长23.05%。

(二)主要工业企业

2006年,玉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个,资产总额195.91亿元,固定资产净值63.43亿元,职工27223人;工业总产值146.31亿元,占玉门市的97.14%;工业增加值43.22亿元,占玉门市的96.84%;当年销售收入126.57亿元,上缴税金6.29亿元。其中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5个,分别是:玉门油田分公司(123.06亿元)、中核四0四厂(10.49亿元,含华原钛白)、玉门润滑油厂(4.58亿元)、大唐八0三发电厂(2.42亿元)、莫高饮马啤酒麦芽厂(1.13亿元)。

在4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分产业看:(1)石油化工业占7个(以玉门油田和原河西化工厂为主),产值达127.92亿元, 工业增加值37.93亿元,上缴税金5.64亿元,占绝对主导地位;(2)电力产业占13个(包括风电、水电和八0三火电等),产值达3.76亿元, 工业增加值1.19亿元,上缴税金0.26亿元,是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3)农副产品加工业占8个,产值达1.89亿元, 工业增加值0.61亿元,上缴税金0.17亿元,以加工啤酒原料、饲草为主;(4)建筑建材业占7个,产值达1.41亿元, 工业增加值0.35亿元,上缴税金0.07亿元,以水泥和红砖生产为主;(5)矿选冶炼业占9个,产值达0.61亿元, 工业增加值0.20亿元,上缴税金0.05亿元,受国家产业政策、市场价格和电力供应影响,生产运行波动较大。(企业明细表附后)

分园区看:(1)石化工业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个,产值达128.35亿元, 工业增加值38.04亿元,上缴税金5.64亿元;(2)甘肃玉门经济开发区(玉门高新技术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个,产值达3.69亿元, 工业增加值1.17亿元,上缴税金0.31亿元;(3)建化工业区产值达0.58亿元, 工业增加值0.19亿元,上缴税金0.08亿元。(企业明细表附后)

(三)主要工业项目

一是清洁能源项目。(1)玉门市风力总装机容量达15.93万千瓦,建成洁源、大唐风力发电机组200台。昌马20万千瓦、三十里井子5万千瓦风电场将在今年开工建设。(2)玉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达9.43万千瓦,建成各类水电站19座。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疏勒河昌源水电站、月亮湾一级、二级和肃玉等4个水电站将在今明两年相继建成。

二是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玉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0家,年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带动产业化基地35万亩。建成10万吨优质饲草、2万吨高蛋白小麦、5万吨啤酒麦芽、400吨酒花浸膏、3000吨颗粒酒花、脱水蔬菜、精制油、皮棉等项目。

三是矿选冶炼项目。建成铁精粉采选生产线15条,年加工能力达94万吨,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海揽10万吨、龙泽10万吨、泰丰10万吨、海西10万吨、宝能10万吨、康达10万吨等生产线;建成铁精粉氧化球团生产线8条,总规模达到24万吨;建成鑫隆5万吨、勤峰3万吨生铁冶炼生产线2条,总生产能力达8万吨;建成雄关、大友、金力、冶元等锰铁、硅铁铁合金生产线4条,年产铁合金3.2万吨。

四是建筑建材项目。建成31万吨普通水泥、30万吨干法水泥熟料、5万吨钛白粉、5万立方米粉煤灰加气砌块、2亿万块红砖及石塑新型建材、板材、管材等建筑建材项目。

(四)在工业发展中已取得的经验

1、坚持项目带动战略,是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首要举措。这几年,玉门市工业经济之所以得到了较快发展,就是因为我们在工业经济领域

牢固树立了“项目为纲”的主导思想,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把发展抓项目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首要任务,坚持实行领导包挂、部门主抓、全民参与、严格奖惩考核的项目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玉门市上下抓工业项目的积极性。

2、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是实现玉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正确方向。近年来,我们努力构建地方工业经济新体系,并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方面寻求项目建设的突破口。但从效果来看,我们与玉门油田,与周边农垦团场,与省疏管局,与甘肃矿区的八0三发电厂等市域内的大企业、大单位合作建成的大项目最多,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最多,对玉门市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最明显。

3、坚持多渠道、多形式招商引资,是解决工业经济资金“瓶颈”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玉门市改制企业负担沉重,无力投资扩张,银行将玉门市列为信贷高风险区,靠贷款上项目已没有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招商引资已成为玉门市解决工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的主要渠道。特别是以商招商,可信度高,效果相对较好。

4、坚持发展工业园区,是聚集各种工业经济发展要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玉门市根据不同的区位和资源优势,规划、建设、整合了三个工业园区。随着园区规划、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机制的不断完善,园区聚集发展要素的作用逐渐显现,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工业项目从无到有,建化工业区工业项目从少到多,从小到大,建成了一大批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为工业项目的顺利入驻和工业企业的运行提供了重要平台。

5、坚持健全和完善扶持服务政策措施,是加快玉门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以“学温州经验,创宽松环境”为契机,玉门市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每年坚持针对工业项目建设、工业企业缴税和其它社会贡献进行公开奖励,激发了全社会兴办工业、做大规模、做强企业的积极性;对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加大服务力度,特别是坚持对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加快了城乡工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促进了乡镇工业的产业升级,使玉门市工业经济总体数量上得以扩张,质量上得以提升。

二、玉门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玉门市工业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还存在进展不平衡、效益不明显、制约因素较多等问题,主要表现在:

1、地方工业经济总量明显不足。2006年,扣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和原油加工业这一主导产业,玉门市其他行业仅增长4.9%,生产总量仅占玉门市的9.57%。相对中央、省属工业企业,地方工业企业规模太小,带动力不强,对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和社会发展推动能力较弱。从长期看,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一地一业”,将无法赢得宏观环境的整体改观,更无法实现工业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企业运行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弱。2006年,玉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8.98%。由于市场、资金、技术、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企业更新改造不快,新建成的项目大多不能达产达标,未能充分发挥效益。因为市场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产品积压,部分企业处于停产状态;因为缺乏资金,部分企业只有建设资金而没有经营发展资金;因为技术跟不上,部分企业建成时便需要改造;因为管理滞后,企业不能正常生产经营。

3、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全面。目前形成的新型产业和优势产业里,除了清洁能源工业,大部分都属于资源型、高耗能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较大优势。这类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对资源过度依赖,抗市场风险能力差,从而影响整个工业的持续发展。大量企业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淘汰类和限制类,整体竞争力不强。2006年矿产品价格低迷,造成停产、半停产企业多,生产大幅下降;部分农副产品如啤酒原料、棉花和饲草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超过原料供应能力,企业效益也不理想。

4、企业间经济协作不够,整体优势不明显。相关企业合作发展循环经济和联结延伸产业链可以赢得多方面的既得利益和长远利益。然而玉门市很多新兴产业得不到整合,规模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形成各自为阵,互相争市场、争原料、争优惠政策的状况。如整合小水电、风电,争取享受国家优惠电价的问题;如整合电力、冶炼企业实现电力企业达产,冶炼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问题;如啤酒花初加工和酒花浸膏加工企业未能实现产业链对接的问题;如钛白粉加工企业得不到硫酸供应支持的问题;如钛白粉加工企业大量的废酸渣未能由水泥加工企业利用,等等。还需要建立一定的平台,提供一定的渠道加以解决,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

5、工业园区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还不完善。目前建化工业区的总体规划,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及教育、卫生、金融等基本条件,与建设工业项目的需求差距较大;玉门经济开发区亟需解决电信、闭路电视入园及绿化、亮化、上下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石化工业园区还没有完全理顺市属和油田企业闲置资产管理体制。三个园区在管理服务机构编制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正式挂牌,亟需配置领导职数、专业管理人员和内部机构,完善运行机制的问题。

6、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宽松。一是由于电网设施容量相对较小,无法将玉门市风电、水电企业富余的电力全部输出,使其不能满负荷生产,也影响了下一步的扩容和新建。二是企业信贷环境依然偏紧,部分中小企业的在建项目因缺乏信贷支持而无流动资金组织生产经营。三是铁路运力依然非常紧张,影响了部分工业产品,特别是鲜货的对外运输。

三、今后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重点及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工业在玉门市经济工作中的主导地位,立足优势特色资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大政府指导和协调力度,持续推进区域工业经济一体化发展,巩固发展石化产业,做强做大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延伸农副产品加工,培育提升矿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等产业,努力增加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发展重点及目标

1、发挥三个优势

一是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立足“风、石、水、土、光、油”等特色资源,通过资源整合、规模开发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努力把玉门市建成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二是充分发挥闲置资产多、发展空间大的优势。玉门市区域内油田、矿区、铁路系统闲置资产多,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沟通,通过拍卖、折股、有偿使用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建好三个工业园区。加强园区的规划建设,通过完善配套设施,提高规模档次,突出园区产业特色,使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摇篮和基地。

三是充分发挥玉门市周边中央、省、市驻玉企业和单位多的优势。玉门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既要紧紧围绕国家产业政策,抢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积极寻求国家支持;也要创造良好条件,多形式、多途径招商引资,着力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进驻,特别是要树立地企共建、资源共享、联合协作的大工业理念,加强与玉门油田、中核四零四厂、各农垦团场、省疏管局、省洁源公司、大唐甘肃分公司等周边中央、省、市驻玉企业和单位的合作,充分利用其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力量雄厚的优势,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和培育壮大其它优势产业,通过促进区域工业经济大融合扩张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区域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2、抓好三个工业园区建设

玉门经济开发区要继续加快高新技术园区道路、绿化、亮化、上下水、供热、通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5年内实现道路畅通、路途亮化、通讯便捷、绿树成荫、广电入园的目标。要立足农产品精深加工、矿产品采选冶炼、清洁能源和建筑建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创新优势,壮大规模,走产业化聚集发展的路子,使高新技术园区的产业特色更加突出,技术优势更加明显,带动效能更加强劲。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5年内以大业为龙头的饲草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以上,以中汇为龙头的牛羊屠宰加工能力达到30万(头只)以上,以拓璞为龙头的酒花浸膏系列生产能力达到400吨以上,以莫高为龙头的啤酒麦芽生产能力突破5万吨,力争达到10万吨,以宏宇食品为龙头的脱水蔬菜系列产品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同时,努力开辟棉纺、乳制品、番茄酱等农产品加工业,做强特色,打造品牌,组建集团,聚集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在现有基础上,以洁源、大唐为龙头继续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建设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三是稳步发展矿产品采选加工业。以铁精粉和氧化球团为特色的矿产品采选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四是大力开发新型建材业。5年内力争使建材企业总数达到30家。

建化工业区要成立副县级玉门建材化工工业区管委会,配齐班子和懂经济、懂项目的专业工作人员,尽快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加快解决供水、供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逐步解决无学校、无医院和无金融机构及水权、地权的问题。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以焦化--炼铁和硫酸--钛白粉为两个主要产业链,建成年产14万吨的钛白粉、50万吨生铁、20万吨铸铁、60万吨焦炭、3万吨重铬酸钠生产线和配套的硫酸厂、热电厂、氯解厂和供水厂,并发展复合肥厂、水泥厂、铁红厂和污水处理厂,在未来3-5年内建成以化工、冶炼、建材为主,多业并举循环发展,年产值超过50亿元、利税超过5亿元,今后10年内在玉门市乃至酒泉市区域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工业经济聚集区。石化工业区要成立园区管理机构、配备人员,明确管理范围、运行机制、配套政策,理顺市属和油田企业闲置资产管理体制,做好闲置资产管护、盘活和利用,发挥好协调服务职能,做好为油田的服务工作,把油田作为最大的商来招,作为最好的项目来服务,共谋双赢。要服务好近2年内实施的8个工业项目:一是总投资4.2亿元的水电厂热电技改项目,包括新建2台双轴供热发电机组,2台高温高压煤粉燃煤锅炉及附属

配套工程,已于06年9月全线完工投产运行。二是总投资约5.6亿元的炼化厂改扩建项目。包括今年续建的年处理8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技术改造工程、新建的年处理2.5万吨的MTBE装置建设项目、年处理8万吨的苯分离项目、年处理15万吨的气体分馏和液化气脱硫项目等16个项目,正在逐次建设中。三是总投资3000万元的西部管道玉门支线工程。包括汽油、柴油、原油三条管线,总长度15.26公里。四是总投资2.35亿元的1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已完成设备安装和地下管网等土建工程,因国家能源调控政策因素,暂时停建。五是总投资4000万元的新疆冶元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铁合金生产项目。六是玉门老君庙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投资2957万元的40万吨特种水泥技改项目,于06年11月开工建设,计划于2007年5月建成投产。七是由玉门新纪元石化有限公司投资1160万元的2万吨蜡油处理项目。八是恒源油脂公司投资300万元的5000吨燃料油项目。

3、主攻五个产业

一要强化石化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继续把支持、服务油田作为重中之重,竭尽全力配合油田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油田项目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一方面要继续把支持、服务油田作为重中之重,竭尽全力配合油田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油田项目上游搞配套、下游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发展产业群。重点配合实施油田产能开发、石油炼化扩容及油田助剂、油井水泥等中下游产业产品开发,全面增强支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到“十一五”末,原油生产能力突破100万吨,石油炼化能力确保300万吨,力争达到500万吨。

二要持续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根据《甘肃省风电产业开发规划》,玉门区域内可开发建设的风电资源总装机容量达576万千瓦以上。充分发挥风、水、光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风电、水电、光电为特色的绿色能源产业。同时,整合风电、水电,享受国家优惠电价。重点实施昌马20万千万风电场、三十里井子5万千瓦风电场、疏勒河肃玉、月亮湾1级、2级水电站及3兆帕光伏发电、5万千瓦光热发电、7.5万千瓦热电联供和330kv升压站等重点项目建设,到“十一五”末,玉门市各类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

三要做强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继续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发展思路,以做强龙头、壮大基地、创名品牌为重点,加快建设以饲草、啤酒原料、果蔬粉、脱水蔬菜等为主的龙头企业,实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二次转化增值,推进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啤酒原料、棉花、脱水蔬菜等产业要真正做深,该整合的整合,该延伸的延伸。到“十一五”末,玉门市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带动建成农业产业化基地40万亩以上。

四要重点培育建筑建材及矿产品采选冶炼产业。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粉煤灰加气砌块、干法水泥熟料、新型墙体材料、石材加工、预制构件和其它装饰材料等为特色的建筑建材产业,到“十一五”末,建筑建材产业地方工业的贡献率为20%以上;大力发展生铁、锰铁、硅铁为特色的矿产品综合利用和采选加工业,培植上规模的、竞争力强的、具有集团效应的冶炼企业。到“十一五”末,各类矿产品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以上。

篇2: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培育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加强规划、突出重点、深化合作、务实创新,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张电子商务应用规模,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城市建设。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发挥政府管理职能,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电子商务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在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使企业成为电子商务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实施主体、运营主体。

——重点突出,协调发展。既要 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主要的人力、财力、物力,重点破除制约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又要牢固树立发展电子商务一盘棋的整体观念,协调统筹推进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方方面面,避免出现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短板。

——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率先在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中加速电子商务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电子商务营运理念先进、应用效果较好的行业和企业,并在全市各行业、企业中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各行业、企业后进争当先进、先进谋求再进,最终实现电子商务应用齐头并进。

——服务实体,依托实体。发展电子商务有利于改进传统商务模式,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发展电子商务不 1

能脱离实体经济存在,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于电子商务的物流业、电子金融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形成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齐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

(三)重点任务

——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扎实做好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工作,加强电子商务管理,强化电子商务应用理念,加快推进生产者、消费者上网工程,全力实施诚信****建设,严打网络欺诈、网络犯罪。

——做强做大电子商务及相关产业。着力培育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电子信息、物流、在线支付等产业,服务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直接应用电子商务的重点企业。着重扶持做强做大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尤其要重点扶持多语种模式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电子商务加速“两强一堡”建设。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网上贸易、网上营销、网上洽谈,确保外地、外国产品与服务融得进来,****本地的产品和服务推得出去,****成为集网上经济与实体经济交流合作为一体的桥梁和枢纽。

四、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只有快速发展电子商务,才更能在21世纪贸易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赢得与先进城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加强管理与规划

1.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统筹电子商务发展的专门常设机构,建立电子商务促进工作体系,在深入调研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负责统一规划、协调、部署和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消除电子商务行业割裂、政出多门现象。

2.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园区。坚持“引进吸纳一批、扶持做大一批、联合做强一批”的思路,充分发挥****作为面向西南开放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等综合优势,出台招大引强的突破性政策,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推动电子商务企业向专业园区集聚发展,形成电子商务发展的产业集聚效应,提升****电子商务产业化水平。

3.率先在重要领域推进电子商务。受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面条件限制,短期内在所有行业、全方位应用电子商务比较艰难。****市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信息化程度较高、比较重要、管理和经营特点比较适合电子商务发挥长处的领域,率先推进电子商务。比如新加坡选择了“贸易与股票交易、制造业与后勤业、金融与银行”三大领域首先开展电子商务。****可以先在政府采购、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冶金化工、花卉、民族文化产品、旅游、国际金融服务等领域先行一步推广电子商务。

(二)加强支持

1.加大对领军型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从行业准入、金融信贷、财税支持、科技扶持等方面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给予政策倾斜,视情况享受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等优惠政策。鼓励进行关联行业第三方平台的联合重组,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和集约化经营。积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性做法,建立完善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的扶持政策,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龙头,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业化或综合型第三方平台。

2.加强对电子商务支撑配套服务的扶持。搭建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对在***发展的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商、物流配送商、市场运行商、产品制造商、客户服务商、电子支付商等,在行政审批、土地、人事、3财税等方面,允许特事特办、一事一办。加强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大网络欺诈行为查处力度。

3.着力支持电子商务的示范应用和推广。在工、农、商贸、旅游等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率先全面应用电子商务,并享受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同等的政策优惠。支持重大的、应用示范效果明显的、带动性强的企业项目建设,以点带面推广应用电子商务。对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模式产生的营业收入,从财税上给予适度的减免支持。对在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中介机构以及示范性电子商务项目,市级财政视情形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加深合作

1.加强跨地区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领域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与周边国家及地区合作加快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与业务交流,拓展****电子商务发展的国际空间,促进全市电子商务的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加有关电子商务的区域性、国际性组织,参与区域性电子商务重要规则、条约与示范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2.积极寻求与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积极与境内外有关中介机构建立联系,逐步建立国际信息交流网络,广泛收集、整理和发布商务信息,为企业开展电子贸易创造良好条件。积极主动利用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的专业优势和业务优势,借力“中国供应商出口通”和“诚信通”,加强电子商务营销,大力拓展内外贸,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3.推动市内企业间合作。加强****“电子商务资讯专区”建设,4强强联合打造一个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高效实用、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引导关联企业构成业务协同的全程供应链,实现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的融合与集成。

(四)夯实基础

1.抓好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建立电子商务统计指标,使电子商务统计工作数量化、常态化、规范化,促进对全市电子商务发展分析、谋划的科学化、客观化、精确化,为规划电子商务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势,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加快建设****至国际互联网出入口的直达线路,形成汇聚西南、辐射西部的国际通信传输能力。尽快建成多方向出省光缆,积极争取国家在成都规划建设互联网直联枢纽。大力实施“三网融合”工程、“网络升级”工程和“无线数字城市”工程,夯实信息基础。加快企业信息化进度,推动企业电子商务提质提速。

3.大力培养电子商务的专门人才。鼓励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开设、革新电子商务专业及其课程。加大对既懂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又有金融、商贸知识的跨领域、复合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中学开展电子商务教育,做到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掌握电子商务的应用技能和相关知识。

篇3: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1 扩大开放的外部环境和业已启动的新一轮基本制度创新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天时之利

上世纪后半期起,世界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其发展的脉络大致是:先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产品和零部件,如纺织、食品加工或者是“三来一补”;然后是转移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如钢铁、机械、化工等;再后是继续进行以上两类转移的同时,也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一些成熟型、非核心的技术以及现代服务业。正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启动,中国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势头依然强劲,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十七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扩大的势头更是不可逆转。受其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纷纷把目光瞄准前景广阔的十三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在进军的地域选择上更青睐有利于扩大辐射半径的中部地区。此外,受区域梯度转移规律支配,在东部沿海先行地区,曾经的那种主要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劳动力来支持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着力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的趋向日益显现。所有这些必然地赋予了作为中部省份的安徽在今天的开放及承接产业转移上的双重内涵。

十六大尤其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又有了新的重大进展。在基本经济制度层面,强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让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强调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在社会和基本政治生活层面,强调“四个尊重”,特别是尊重一切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强调在新的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包括受雇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此外,更加务实地把制度创新的着力点锁定在各项具体的制度规则,特别是在那些有利于打破市场垄断、寻求公平竞争环境的制度上:颁布“36条”推进行业开禁、私产正式入宪、高票通过历经十三年酝酿讨论的物权法。所有这些共同地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有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基本制度环境。

1.2 独特的区位优势及较好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加快发展的地利之便

1)承东启西,连接南北。

安徽位于长三角腹地,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带,也是全国仅有的与三个东部省份为邻的二个省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国际知名学者几年前就有过“明天的太阳将从这里升起”预言。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安徽的交通和通讯都有了很大发展,便捷的铁路、公路、水路网络已基本形成。

2)经济总量居全国中等水平。

2006年,安徽GDP总量为614 1.9亿元,居全国15位,三次产业比重为16.7:43.3:40,城镇化水平为37.1%。处于全国前十位的主要产品有:油、粮、棉分别为4、6、7位;空调、家电、卷烟、纱分别为2、5、7、8位;硫酸为5位;十种有色金属、粗钢和水泥均为9位;原煤为10位。

3)良好的人力资源储备。

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注重教育的历史传统,安徽人口整体上素质较高,古往今来一直就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科技精英的重要输送地。目前,仅安徽农村就已转移出了1 040万劳动力(截止2006年底),其中跨省的达780万。这些外出的打工者善于吃苦耐劳,勇于拼搏进取。在收获打工报酬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一支极富潜力的人力资源大军,他们中已经并还会源源不断地继续成为建设家乡的创业者和劳动者。

1.3 软环境开始改观尤其是重商氛围的初步形成渐现了加快发展的人和之势

一般认为,投资环境大致有二个方面:一是有形的要素供给硬环境;二是无形的制度供给软环境,而后者又可再进一步分为政务环境、法制环境以及由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科学教育等非正式约束构成的社会人文环境这三个方面。应当看到,尽管进展比期待的缓慢,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还是给安徽的制度环境带来了较大变化;多年的耳闻目睹及不断反省反思,再加上东部地区的示范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已经产生了日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久违的创业冲动正在萌生。今天,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已日渐成熟,在“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全民创业”、“861行动计划”的强力带动之下,安徽正在成为一方颇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表1)。

资料来源:统计公报、安徽年鉴及政府网站

若是把以上“天时”概括为“开放+开禁”,那同昔日的东部相比,今天的安徽则拥有一种后发优势:所有制结构调整既有可能大大加快,又有可能更为均衡、高效——因为,至少有可能避免曾经的那种只给外资超国民待遇、而有意无意地压抑了民营经济的状况。若是把以上“地利”归结为“区位+资源”,那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安徽便更多地彰显出几分率先优势:曾经的发展洼地有可能要成为中部崛起的前沿阵地。不言而喻,开放+开禁下的这一崛起,其结果必然是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下的。

2 加快发展的基本思路

2.1 立足战略思维,统筹兼顾谋发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加快安徽非公经济发展而言,坚持统筹兼顾应具体注意三个层面。①非公经济发展与深化国企改革统筹兼顾。首先,只有国退才有真正的民进。安徽个私经济的相对弱小与国有经济至今仍然战线长、地盘大、退出慢不无关系。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占经济总量40%左右的份额表明了安徽非公经济相当程度还停留在“拾遗补缺”阶段(表2)。此外,唯有民进才能有真正的国强。民进也是国企自身发展的需要。没有民进带来的产权主体多元化,国企内部体制僵化、机制依旧,即使是目前尚有活力迟早也会被逐步窒息;没有行业开禁、民企进入,养尊处优的国企缺乏竞争对手,也就没有创新的动力和压力,即便是有过耀眼的辉煌也终将难以长久。②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统筹兼顾。作为欠发达的中部省份,安徽产业结构的基本态势当然是资源主导型特征明显,精深加工产品少,高新技术发展滞后。可若考虑到国有经济占据了经济总量的大部,上述的产业结构其实就是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安徽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实也就是国有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因此,在今天的安徽,两种内容不同的结构调整其实是相通和相关的: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是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手段和途径,所有制结构调整则可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结果。③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外部开放引资统筹兼顾。推进安徽省产业结构调整既要优化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又要优化产业内不同行业、企业间比例关系,这即是要推进产业的高附加值、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和高洁净化。完成这一艰巨任务特别是后一方面任务当然要加快国有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战略重组,还要拥有大量的资本和技术。然而安徽省弱小的民间资本目前根本无力承接战线过长的国有经济的较大规模退出。不仅如此,寄希望于这些资本进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原本就是逆比较优势的资源配置。别说很难如愿,即便侥幸进入了,其结果往往是“一股独大”,很难促成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根本变化。有鉴于此,坚持既对国外开放,也对省外开放,借助战略投资者的力量来加速结构调整,是又快又好发展的需要。

注:①为截止到2006年6月的数据; 资料来源:两省统计公报、统计年鉴及政府网站

2.2 以开放促改革,推动社会生活全面进步

目前,人们大都接受了这一看法:同发达省区相比,安徽的最大不足在制度软环境尤其是社会人文环境方面。谈及其中的原因,通常的说法是改革不够深入。然而,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认为,这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它与一个地区开放与否以及开放的程度如何紧密相关。事实上,对外开放从来就是一个在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和带动的同时,也要接纳与之相伴的制度文化的传播和渗透的过程。从东部的实践来看,历史上它们曾早早接受过开放的洗礼,打上过重商主义的烙印;而改革开放之初,他们的发展水平和制度环境与安徽的差距也不算是太大。但是新一轮的率先开放带来了外资大量进入,必然要求引进和建设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制度文化。这包括与新的产权制度、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相适应的各种法律规则,也包括宣传这些制度的各种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等),还包括在这些舆论导向下的认同新制度的社会心理以及生活和行为方式。曾经的传统底蕴再加上由新的开放注入的内生活跃因子,这些区域的制度文化变迁——这原本可是整个社会制度变迁中最缓慢、最困难的部分,事实上就被大大加快了。从这种意义上看,制度软环境的进步只是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原因。所以,开放对于今日安徽之意义决不只是招商引资和获得相应的技术溢出。对于一个落后闭塞的中部省区,对于已习惯于在其中悠哉悠哉过活的人们,开放可能更多的将是带来一种契机:暴露并冲击着体制上的诸多不适应,要求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得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只要这一过程能够不断地持续进行,曾经的路径依赖就有可能被逐步打破,传统的工商文化底蕴也就有可能得以逐渐激活,民众的创新和创业热情又可能重新涌动。所有这些,不正是我们一直渴望和企盼的吗?

2.3 以管理创新促效能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安徽正在努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效能问题是政府工作的作风问题,服务的质量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地区的政务环境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安徽机关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效能不高,当然有共性的制度上的深层原因,因此,它的彻底改进当然有待于全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深入进行。不过,安徽的效能问题可能还有自己个性的原因。它与各级政府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管理过于粗放紧密相关,换言之,它可能还源于人们在贯彻实施基本工作思路时,对操作的细节及技术不够重视。就推进非公经济发展而言,自2000年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相关厅局以政策法规形式下发的正式文件就不下20份。执行的效果如何?一个基本的评价是:文件很好,却未能都落到实处。这里的问题可能还是在文件本身。这些文件①可能本身就比较粗糙,缺乏操作性。它们有的只是抄抄发发,从文件到文件;有的只是初步点题,泛泛而谈;有的只是原则性要求,没有具体的机制设计。②可能执行起来会与某些人或部门的利益抵触,也可能尽管这部分人的利益并未受损,但却不能让其获利(其实,使每一项改革或创新尽可能少的构成对现有制度框架的重大挑战,本来就是改革顺利推进的秘诀)。③可能执行的成本太高,或是执行中涉及的部门较多,难以统一协调。④还有可能在设计时就很少考虑到相应的评价、反馈及监督落实环节。千万不可小视管理粗放的危害,一方面它事实上造成了逆向激励,因而进一步放大了作风不实、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由于失信于民,必然会带来政府公信力的下降。要把加快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提倡管理的精细化作为推进促效能建设的抓手。要知道,任何一种理念和创新都需要技术支撑,忽视制度创新的技术层面和机制构造,忽视细致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再先进的理念和创新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2.4 求真务实,为全民创业多办实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和精髓,对它的理解首先应当是党的思想路线层面上的,经典表述当然是毛泽东同志的那段名言。然而,值得探讨的是,实事求是是否还应该包括道德或行为准则层面上的含义,它是否还应该有这样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①讲真话,做实事,不尚空谈,求真务实;②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我们以为这应当是明确肯定的,事实上在今天的不少场合,人们已经是在这一层面来使用它了。如果这点能够成立,那么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当然要坚持实事求是,尤其是后一层面含义上的。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的安徽政坛却明显对此重视不够:大会小会官话套话空话不少;街头巷尾营造声势的口号常新。还有那些妙笔生花的报告和总结,一些外省市的同志都专程前来学习取经。这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反省和深思吗?

3 若干具体对策建议

3.1 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改组,深化国企改革

1)消除盲目乐观,增强危机意识。

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看法是,目前安徽民企虽然不行,可国企还是不错的。的确,安徽是有相当不错的国企,但从整体上看,这一不错却主要不是源于企业内部体制和机制上的不断创新。事实上,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制造业500强排序中,安徽的大哥大马钢就已比江苏的民企沙钢落后了10位,而海螺与雨润几乎就是平手(分列55和56位)。可以设想,随着各地民企的继续成长以及进一步开放吸引的跨国公司持续进入,曾经不错的局面还能维持多久?

2)加快国有经济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

按2006年年鉴数据,安徽登记的国企还有2.5万户,其中80%分布在除制造和金融以外的其他各业,仅从事批发零售业的就有10 375户。要下决心尽快结束这一局面。当前,制约退出的最大难点是成本筹措。对此,我们以为,首先要明确支付这一成本的必要和必然,并且长痛不如短痛;然后才是因地制宜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

3)加快进行省属企业的整合和重组。

有关部门早已明确,到2010年,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将由目前157家调整、整合为80~100家。与之对比,安徽省目前的近40家无疑是太多了,况且其中原本就有一些既不大也不强的,加快重组整合迫在眉睫。

4)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目前,尽管全省99.4%的国有大中型的企业都进行了公司制改革,但国有股的比例平均为59%[1],深化国企改革的任务依然艰巨。突破口仍然是产权主体多元化。要有勇气、有魄力精心安排部署几项大手笔操作,把一些优质的国有资产拿出来与外商(国外、省外)进行合作,以此来推进国企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的较大改观。

3.2 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对外开放

在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宏观大背景下扩大安徽的对外开放,至少要关注两个基本方面。①厘清现阶段对外开放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明确,目前安徽对外开放的首要任务是为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为此,在开放的具体方式选择上,应当量力而行,以引进来为主。此外,考虑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压力,在项目引进的整体部署上,要注重引资与选资的结合、提升(传统产业)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合。②与时俱进,调整现行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一是将外贸外资的数量导向转变为质量导向。外贸外资数量是开放的成就,而并不就是发展的成就。二是创造条件,争取尽可能地多获取技术溢出。对某些重要的产品和产业要既对外开放又对内开放,还要考虑同时引进两个以上的竞争者。此外,要注重强化利用外资中的合资方式。三是坚持以市场力量来吸引外来投资。切不可让本属于经济行为的利用外资变为追求政绩的政治行为。要允许各地利用外资的力度不同,进展有别,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利用外资当然也会不平衡。四是立足长远,逐步以平等的产业倾斜政策来取代现行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内资外资都能共同地服务于产业结构的升级。

3.3 为全民创业提供宽松的税收环境

1)确立藏富于民的税收理念。

全民创业的逻辑前提是人们有钱可创,有业可创。如果没有起码的原始资本,没有明确的预期收益,创业只能是一句空话。如前所述,我们的确需要花大气力引进外来资本,但归根结底,促成安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内在的本土力量。因此,有必要根据“欲取之先予之”的理念,对现行的税收方式进行相应的反思和调整。

2)尽可能地宽容、善待个体工商户。

目前可考虑,①尽快在取消专门针对个体户的集市贸易管理费和工商管理费。这二项收费源于上世纪80年代,二十多年过去了,已暴露出诸多弊端,应像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那样,尽快全面而不是有条件地取消之。②对个体户进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比如,对无固定经营场所或只是租用简单摊位的小商小贩,可允许他们无照经营,不收税费;对那些虽有一定门面可主要是利用家人从事经营和劳动,并未聘请雇工的个体户,可要求其领照备案,并可酌情一定期限少收或不收税费;对已有较大的固定门面、雇工4—5人以上(具体可视技术含量而定)且有相对成熟的经营业务的个体户,可实行严格的建帐收税。

3)通过努力,逐步让各类非公企业都享受平等的税收待遇。

目前,我国外资企业均已享受了尽可能多的各类优惠。就安徽而言,除了二免三减半并可相应延长外,省里还明文规定可以免征地方所得税以及按低限收取土地出让金。对比之下,本土的私营企业一是相应的财税政策少而空,例如在2007年3月以省政府文件形式下达的对36条的贯彻意见中,关于加大财税支持的部分仅是屈指可数的寥寥数行;二是仅有的一些优惠政策覆盖面十分有限,例如只是着重于那些提供了再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应当结合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比照现行的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性税收鼓励政策。

3.4 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经过多年的探索,对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央已经明确了按市场化原则进行的基本思路。具体做法,一是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动力,改造改组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及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地方性的金融结构;二是扩大利率决定的自主权,让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或机构能够以利率覆盖风险升水,并能够可持续发展。伴随这一过程,安徽的金融改革有进展,也有诸多不足:一是基层信用社改造或改组覆盖面比较有限,二是业已进行的改造或改组其本身也是初步性的,需要进一步推进和深化。为此①继续稳妥地在更大范围推进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引进民间资本发展中小银行,当然既可“新建”,也可“改造”,但相形之下,对现有风险不大、或是经过努力可以使其风险明显下降的各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成本和风险可能相对较小。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徽商银行的管理体制及法人治理结构。较为可行的方法是,抓住扩大金融开放的契机,引进境外银行资本和优质民间资本加盟,以此来稀释国有及国有背景资本的股份。③坚持金融改革的既定方向,明确锁定改制后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及发展策略。目前中国缺少的不是大银行,今天安徽最感融资困难的是那些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处与初创阶段上的各中小银行与其不切实际地与大银行盲目争夺市场份额,还不如把自己的目标转向更有赢利前景和广阔市场空间的中小甚至是微小企业。历史经验证明,只要定位准确、机制灵活,就会有竞争力,小银行也可以发展壮大。

3.5 加大对非公经济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除了人才外流,安徽人力资源分布的另一特点是,本土的人才精英大多积聚、沉淀在容量有限的公职人员队伍之中,发展非公经济急需的创业、创新领军人物明显供给不足。发掘、利用这批人力资源不仅可以支持发展非公经济,而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有利于逐步打破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意识。为此,①继续鼓励支持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到非公经济企业任职打工(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挂职锻炼)。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从事多种方式的创业和创新。创新人才及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机制。要既关注基本的理论知识层面,又关注面向市场而进行的服务于企业及经济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和开发,要将是否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以及是否对安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也作为评价的一个重点。提倡、鼓励科研人员同企业建立多渠道合作以及联合创新。强调具有产业前景的共性技术研究项目要由企业领衔或与科研人员(机构)联合申报。允许在校学生(本科生、研究生)休学创业。经学校批准,学习期限可适当延长。

3.6 改革现行的统计制度,完整、准确地反映非公经济的发展和运行

建立并完善对非公经济的统计制度决不仅仅是满足各级政府及部门宏观管理和决策的需要。它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建立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对统计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优化全民创业的舆论环境的当然组成部分。通过权威部门定期准确发布相关的统计信息,就是在以客观真实的数据来宣传全民创业的进展和成果。这既可以鼓舞、激励人们踊跃投身创业,也有助于人们根据相关信息形成相应的市场预期从而有利于各类非公企业进行经营和决策。对此,发达省区早已开始进行了。近几年来,苏、浙、沪等地的统计公报中都有相应的对非公经济的数据说明。相形之下,安徽的这一工作则较为滞后:一是可见到的有关数据少而不全,二是数据由多家提供,缺乏规范、统一,三是发布方式也不够规范,常常是由领导讲话、 报告披露或由新闻形式见诸报端。应当对已试行多年的民营经济统计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加强分工合作并规范、统一的基础上,定期发布相关统计信息,并将其纳入年度统计公报和年鉴之中。要让统计工作也为安徽发展非公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安徽年鉴编辑委员会.安徽年鉴[M].合肥:安徽年鉴社,200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R].

[3]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4]张卓元.完善新体制仍需大力深化国企改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

[5]张幼文.对外开放效益评估的主题与思路[J].世界经济研究,2005(8).

篇4: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林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164-2

林业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基础性产业,维护着生态平衡、国土安全,具有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和多重功能,能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我县林业经过5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正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过渡,实施林业产业化是实施林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五华县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是典型的山区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之称,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56.6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04.09万亩,疏林地1.20万亩,灌木林地7.64万亩,未成林地8.00万亩,无林地32.7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5.1%,森林活立木蓄积量461.14万立方米,林业产值68721万元。建设好新农村,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出路就在于发展林业产业化。

1 林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总体素质不高

我县林地面积大,林业用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73.9%,但其森林资源现状并不乐观,“三多三少”现象仍然存在。林种结构不合理和林分质量不优等问题还长期存在,乔木经济林、竹林占比重偏小,中齡林多,幼龄林和近成过熟林少,后备资源和可伐资源相对不足。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培育业缺乏项目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森林旅游业起步较晚,尚未真正形成规模。主要公路沿线人工杉木林全面进入间伐、主伐期,加上造林承包期到期不能主伐和间伐,以及林业本身体制机制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1.2 林业产业集约化经营能力不强

我县的林业产业化未能摆脱传统林业粗放经营的方式,森林分类经营、集约度难以达到现代林业要求,长期以来,因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靠天收”旧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大多数农户都把种树作为一项与生俱来的技能,而不将其作为一门科学来看待,对林业科技知识的认同偏低。在林地、树种、资金等有限资源的规划使用上,没有“科学、集约”的指导思想,缺乏系统性、合理性。

1.3 林业产业发展势单力薄,林农增收难

产业发展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大型龙头企业。林农增收困难,致使以种植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基础薄弱,难以支撑林业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实力、竞争力不强,缺乏支柱产业,拳头产品,对全县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较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象还很突出。

1.4 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林业产业技术力量薄弱,创新意识不强,林技培训和推广普及力度不够,推广网络不健全,力量严重不足。一些制约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久拖未解,严重制约了林业产业的发展。

2 加快我县林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及对策

2.1 科学制定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实施林业产业发展战略,做好林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打造150万亩生态公益林、60万亩速生丰产林、30万亩油茶、10万亩优质柿花、100万株珍贵绿化苗木等“五大基地”,以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和发展绿化苗木业、花卉业为突破口,拓展新兴产业,发展速生丰产林,巩固提高人造板和家具业。在西部山地丘陵地区,加快速生丰产林、名、优、特、稀经济林、柿花和油茶基地建设。西南地区,发挥好传统木材主产区的作用,发展速生丰产林、林产化工、毛竹、松香、木材、林果等加工业。中部沿江丘陵地区,重点建设好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珍贵用材林、油茶产业及森林食品生产基地。适度发展人造板、家具、松香及其他林副产品深加工。东南地区包括县属国营鸿图嶂林场, 重点发展桃驳果、巴戟、紫胶产地。县城周边地区,推进生态旅游产业,加大林分改造力度,形成多树种、多色彩、多层次的森林生态景观效果,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构建温泉、山地、森林和自然生态旅游黄金线路。利用本地自然风光、森林景观、民俗风情、历史文物、名胜古迹,发展森林旅游业。利用择伐迹地保留母树多,树冠营养面积大,开花结实多,发展养蜂业,提供蜂王浆、蜂蜜等蜂产品。

2.2 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培育龙头企业,以行业繁荣带动产业发展;开创品牌,实施名牌战略;加强林业标准化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认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教育与人才培养。坚持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走“公司+基地+农户”的林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大投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财政对优质种苗的补贴,对油茶林基地建设和林业龙头企业的种植业、养殖业、林产品加工项目等,积极争取财政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适当补贴。支持重点林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积极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及中小企业额贷款、林农联保贷款和森林保险等业务。落实林业税费政策,逐步降低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争取更多免税或减税政策。

2.3 进一步深化林业各项改革,理顺林业体制机制

一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构建林业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全力破解影响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构建现代林业体制机制,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获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发家致富的创业平台,充分释放120多万农民和356.64万亩林地的巨大潜力,为实现林业科学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科学利用人力资源。以依法理顺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和工作关系为根本,以创新林业管理机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探索林业执法、资源管理、公益服务管理新体制为重点,规范林业服务体系建设,按照新时期林业发展新趋势,依照现代林业发展要求,强化管理、服务等意识,转变单位职能,科学合理设置机构,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瓶颈”问题,促进林产业科学发展。

2.4 搞好技术服务,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扎实抓好林业产业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林业产业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林业产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在林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级林业科技部门本着“积极扶持、技术指导、配套服务、规范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为个体和私营造林者提供护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防治和种苗培育,以及相关林业技术培训等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五华县林业局.五华县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R].

[2] 五华县林业局.五华县2010年森林资源档案更新数据[R].

[3] 郭清和,黄杰辉.广州市林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思路与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2000,16(3):15-20.

篇5: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栏 目 树 形 导 航

您现在的位置: 尉犁县科技信息网 >> 专家顾问团 >> 专家顾问团 >> 正文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热★★★【字体:小 大】

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作者:佚名专家顾问团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521更新时间:2007-5-20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任务。党的十六大强调在农村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同时,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这一强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农村的一大创举,是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的一种形式,其间,农村集体经济仍然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在农村经济总体快步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止不前,有的地方对发展农村经济重视不够,导致村集体经济有名无实成了空壳,无力开展对农村生产经营的服务和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出现的一些矛盾,都与农村集体经济脆弱有关。

在我县,共有七乡两镇49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行政村),农村人口3.39万人,2005年人均收入4577元,在49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30个,占总村数的61%,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村4个,收入在5—10万元的村8个,5万元以下的18个,收入最高的村可达38万元,其余在几千元至上万元之间发展极不平衡。没有收入的村19个,占总村数的39%,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为此,县农经站对怎样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了调研走访,从接触到的群众和大部分干部中了解到,他们认为当前的农村工作比较难做,因为集体经济实力小,有的是空壳,所以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是找村集体或村干部解决,而是直接找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村干部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挑战。另根据调查统计,全县村级债务1298.5万元。而债权仅为735.06万元,债务大于债权,由此推断,空壳村的比例会更大。

在调查中,当问及农村工作难做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好有无关系时,多数干部认为有一定关系,他们说我们手中没钱无法为群众办事。当提及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切实为农民办实事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回答不上来。综上所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人心所向,但缺少的是清晰的思路和发展的路子。怎样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现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一、认识上必须清醒,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非常必要,意义重大,其

一、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包含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集体

经济。其

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有强而力的集体经济去为农民服务,去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否则农民增收难以保持稳定。其

三、进行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积累资金,而积累资金靠向农民摊派是不行的,因为违反政策,所以只有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是根本之策。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我们都要有清醒的认识,都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二、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村干部的素质,这种培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科学文化素质培训,可以通过农广校进行干部学历的培训,解决有些村干部文化偏低的现象。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进行培训,以利改变观念,更新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本领。三是强化岗位培训,利用县乡党校为阵地,每年对村的支部书记等主要干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市场经济知识,涉农法律和WTO知识。四是实行挂职锻炼的方式增长才干。选拔一些优秀的村支部书记或村主要领导到外县(市)去挂职,也可在本县发展集体经济较好的村跟班学习,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在实践中增长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三、拓宽用人视野,大力探索选拔村干部的路子,可选拔政治素质好,有经营管理能力,热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并愿意回报村的各类企业、经商人才当村两委领导,选拔县乡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中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到村级组织,也可选拔愿意带领群众致富的个体户、种植大户和党员经济人充实到村级组织,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推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县每年都有大量的农田林网化面积,经过多年的定植,已有相当一部分林地积累,目前,全县大田、路渠边种植的林带对增加集体收入潜力较大,可考虑这方面的挖掘。

五、进一步完善集体机动地、水面、果园、荒地等专业承包,为

提高透明度,可采用竞标的方式进行承包,增加集体收入,同时对承包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收足承包金。

六、采取多种形式盘活集体资产存量,对集体固定资产重新登记,对村属所有的砖厂、面粉加工厂、扬水设施(站)、农业机械、自来水厂、牲畜、林木、排灌渠道等集体资产明晰产权,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保证保值增值。同时要对闲置的房屋、村的靠街门面房等可采取收取租金的形式加以利用,从盘活资产存量上增加集体收入。

七、依靠区位优势增收,交通沿线或离县城较近的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服务业,增加一部分集体收入。

八、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的兴办村办小企业和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及服务实体。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可以从小做起,逐步发展,集体经济收入好,资金雄厚的村可以采取强村联合,兴办股份制联营公司进行产业化经营,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既为农民提供了服务,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九、充分利用农业项目资金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近年我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要加以充分利用,项目工程增加的土地、打出的机井等可对外承包,增加集体收入。

十、规范集体资金管理,严格控制集体资金的支出范围,在当前,首先是保证转移支付等村级资金落实到位,不得改变集体资金的性质,不能以集体资金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或解决其他的短缺,确保村有乡管村用。其次是属于村集体的应收欠款应及时签定还款协议,抓紧落实到具体债务人,坚决防止集体资金的流失,一但时机成熟,应及时抓紧进行回收,这是一笔可观的数额,收回以后,既解决了村里的负债问题,又壮大了集体经济。

十一、强化管理监督,进一步规范村干部行为,乡镇每年对村两委签订工作目标责任状,提出发展集体经济的量化指标和奖惩办法。做好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从开源节流上增加集体收入。

十二、按照新政办发(2004)128号文件精神,加快地下水和四荒资源的开发。目前,最有效和便捷的办法是每村能有一块集体经营的土地(200亩左右为宜),用于定植果园或对外承包,扩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这方面的工作需要政府出面协调。另外对清理出的企事业单位或公职人员占地,交还给村组织对外进行承包,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十三、提高待遇,强化激励措施,应对那些发展集体经济作出贡献,又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村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为村组干部添希望,增信心,鼓干劲。对政治素质高作为大的干部优先进行选拔,对在村组工作多年,年龄偏大且有实绩的同志,可通过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形式,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以提高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积极性。将村干部的升降去留与工作实绩挂钩。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工作机制。为了更好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乡镇在审批工资时有必要加大实绩工资的比例,使村干部的报酬与村集体收入直接挂钩。

当然,无论采取那种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需要认真严格的把握政策,处理好一些关系,做到既积极又稳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逐步积累,一是要坚持正确的途径,因地制宜,选择能发挥当地优势项目作为起点,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求增量”之路,切不可平调农民资产,坚决防止侵犯农民合法权益。二是要处理好壮大集体经济与管好用好集体资金的关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服务和惠及农民,与此相悖的任何做法都必须防止,要在严格管好的同时提高集体资产、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上级各有关部门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要给予多方面的鼓励,鞭策和扶持,努力做好促进工作。

专家顾问团录入:kjjqtxc责任编辑:kjjzcm

上一篇专家顾问团: 香梨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下一篇专家顾问团: 关于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管理登录 |

主办:尉犁县科技局尉犁县科技局办公室制作维护

篇6:加快玉门工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结合工作和学习情况,主要就如何促进我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做好市(县)级现代服务业工作谈点个人认识和见解。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和特征

目前,对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征和范围,无论是在理论、学术界,还是在市(县)服务业务主管部门,还没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分歧较大。

我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等需求,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盈利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现代服务业又称新兴第三产业,一般包括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等,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实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二、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不断营造服务业 1

发展的良好环境,服务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扩大,发展总体水

平和产业素质得到提升,服务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新兴服务业不断破题,生产性服务业已经起步,商贸流通、商务会展、宾馆餐饮业经营稳步攀升,旅游、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良性发展,房地产业的支柱地位渐趋明显,服务业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加,全市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2010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占GDP的比重25.4%,从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看,服务业从业人员约17152人,与第一次经济普查比增加2806人,增长19.6%。

(二)随着全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有些行业实现零的突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现代服务业只涉及房地产业、科技交流与技术推广服务业、教育、卫生和体育这5个行业,随着全市经济的发展,像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中的保险投资、商务服务业、家政、旅游地产等一些新兴行业也在我市落户开花,从无到有,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三、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我市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xxx市整体水平及发达地区相比,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一)经济总量还不大。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小,水平低,服务业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低,与发达地区相比,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存在散、乱、弱、小的现象,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201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而且还比xxx市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

(二)结构层次不高。全市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等传统生活消费领域,附加值、层次和科技含量较低,业态和服务方式老化。金融保险、物流、商务信息咨询、中介、科技、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都不大,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企业基本还是空白。城市、乡村旅游、休闲娱乐业还不够繁荣,特色街区和特色服务业规模还不大,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四、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

按照“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的要求,以打造商贸物流基地为目标,引进国内外知名大集团、大公司、大企业,快速培育投资多元化的商业航母,到2015年,由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基本建成秦巴地区仓储物流园区,形成“大商贸、大物流、大基地”格局。

五、加快发展我市现代服务业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引导作用。重点按照《xxx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尽快完善全市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项目布局规划。在此基础上,抓紧完成物流、旅游、大型市场的控制性

详规编制工作。抓紧抓好“中国天然富硒食品城”等重点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积极打造现代服务业的标志性工程。完善集镇服务业规划,加快服务业项目开发建设,提升农村集镇配套服务功能,推动城乡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现代商贸物流设施体系建设。加快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延伸商贸物流配送网点,重点培育xxx物流园、xxx交通运输综合物流园、xxx高速公路仓储物流园区为主的现代物流服务基地,建设xxx农产品仓储货运中心和高速公路进出口商贸区。到2015年,力争形成以市城为秦巴山区商贸服务中心,以xxx镇、xxx镇、xxx镇3个城市组团为商业次中心,以沿高速、快速通道为商业服务带的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格局。规划建设重庆新世纪百货xxx连锁超市,开展“万村千乡”、“家电下乡”、“双百”、“新网”等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超市+基地”、“超市+加工企业”、“超市+批发市场”等模式,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构建现代商贸新体系。提升星级宾馆档次,增强吸引入驻率。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品牌经营经营理念,重点抓好现代零售终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推广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

(三)突破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推动、社会参与联动、旅游品牌带动、大企业大项目拉动,统筹城乡旅游要素合理配置、旅游市场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城市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旅游产品改造升级。创新发展理念和发

展模式,统筹规划布局,积极将旅游服务业作为支持我市中长期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建设。认真落实配套优惠扶持系列政策,提高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和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积极开发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倾力打造巴山风光、巴山文化、巴山红军旅游品牌,力争2020年前把我市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全市最大的服务型支柱产业。

(四)加快信息服务业进程。提升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服务和应急通信、数据灾备能力,强化人口、金融、税收、统计和应急防灾救灾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发展移动宽带通信,建设“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到2015年,力争全市固定电话、移动通讯、广播电视、互联网络覆盖率达4个100%。

(五)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商务咨询、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等为重点的第三方物流体系,推进现代服务业的综合平衡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现代物流、中介等服务业,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调整升级。

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旅游、文

化、餐饮娱乐、文化体育、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创造宜居、宜业、宜旅的良好环境。拓展服务业新领域,积极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建立融资平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力争组建“xxx市农村商业银行”,促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及小额信贷组织建设。发展商务咨询、金融保险、村镇银行、网络银行、电子银行、网上证券交易和保险等等为重点的金融服务业。

上一篇:小区物业暖气试压的通知范文下一篇:宿舍楼安全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