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2024-04-26

《走出沼泽地》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本学期我在全体教师中开展‘每学期阅读教育教学着作1本并写读后感读书活动’,我从学校提供的四十余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中挑选了一本,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出沼泽地》,认真研读,受益匪浅。书中所谈到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事例及原因和方法分析,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如身临其境,让我不知疲倦。更主要的是,这本书进一步提高了我对当代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书中谈到青春期的各种心理异常,如多动症、学习困难、抑郁、不懂人际交往、离家出走、迷恋网吧、结交不良朋友甚至暴力犯罪等。这些问题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学校,经常困扰我们老师,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护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必将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人生命运,也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复兴。

通过认真研读,我深刻的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是广泛而普遍的,它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基础。学生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健康的心理如同健康的身体一样,对于受教育者来说具有普遍意义,能够对他们个性的各个方面、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积极影响。书中例举了许多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对生活和前途失去了渴望的学生,甚至是被众人歧视的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原因剖析、方法指导、心理干预等方法,摆脱,并通过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命运的成功案例。这些案例和方法让我感动,它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许多不足,使我羞愧的感到自己过去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根本不是一个教育者。

书中谈到:近年来,我国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有明显上升趋势。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至少有3000万至5000万孩子存在行为问题。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据。心理健康问题,真正不容忽视,否则,害人误国。作为一名教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先从自我做起,像书中谈到的那样,以宽容的心态去疏导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考试压力,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应适当放手引导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正确方向去发展,对孩子不要给予严厉的批评和指责,多一些表扬与鼓励。让孩子们像海鸥一样,勇敢地,向着更高更远处自由地飞翔。正如书中谈到的一个案例:小伟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很不喜欢一个老师,因为那个老师很凶,学生们都怕老师,所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好。可自从他换了个懂得他心理需求的老师之后,他的成绩就突飞猛进。并且那次转折,()也使他有了以后的巨大成功。看看书中的一个个鲜活案例,想想自己以往的工作,确实有许多改进的地方。

这本书是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工作做得成功,要想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必须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给每个孩子予温暖和阳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由教书匠变为教育者;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国家、社会、家长、学生所需要的合格教师!

篇2:《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对于新教师而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也是一个要学习的难点。虽然在大学里也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对心理方面的知识多少知道一点,但是总是觉得不够用。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相应的问题学生,就不知道怎么下手。急需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让自己更好的来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来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走出沼泽地中写了很多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案例,也详细地写出了治疗的方案,对我有些帮助。()其中一个案例写的是小学生有攻击性行为的治疗方案。该学生有攻击性行为,源于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学生养成了唯我独尊,不顺我的意就出手打人的习惯,在经过谈话的引导后,学生慢慢改正了过来,并且帮助老师一起管理班级,让其他同学也喜欢跟他交往。

篇3:使《电工学》课堂教学走出沼泽地

1. 突出实用, 激发兴趣

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际生活, 《电工学》的实用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知识点的延伸, 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例, 突出学中做, 做中学。例如, 交流电路中的一些特殊规律不同于直流电路的规律,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最容易产生错误, 教师采用学中做, 做中学的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或仿真实验等, 增强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建立概念, 然后分析得出结论。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教学中还避开了学生的弱项, 尽量减少了繁琐的理论推导和定量的计算,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例如, 可以漏电保护器的漏电保护原理说明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应用;以收音机收音时选台的调谐电路说明谐振电路的应用。

2. 图文并茂, 吸引关注

从中职学生的年龄看, 他们大都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学中使用课件, 增加图文图表, 例如原理图、结构图、外形图等等, 辅以鲜明的色彩, 较之书本增加了可读性, 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也便于学生通过图表的对比增强记忆, 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目前, 中职院校多配备了齐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应将其充分利用起来, 在备课过程中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视频、图片、动画等, 以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提升《电工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 激发起学习兴趣。

3. 语言通俗, 彰显情感

晦涩的专业术语往往会使本就对学习存在“畏难”心理的中职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而教师若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 避免照本宣科地分析原理, 学生往往更容易理解知识。例如, 以手电筒为例分析电路的组成, 简单明了, 形象直观;再如讲解电源和负载的区别时, 以手机电池在使用中和充电中两种情况做比较;讲解50HZ工频电时, 以日本60HZ工频电为特列分析;从内容贴近生活, 从情感上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教学轻松愉悦。

4. 巧设疑问, 激发热情

对中职学生而言, 充分激发其学习兴趣, 是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电工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疑问,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通过设置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原理与现象进行思考, 从中引出核心知识点, 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验证理论与原理, 如此一来, 学生将对学习内容产生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讲解基本放大电路时可以设置为什么在电路中需要直流电源, 直流电源究竟起什么作用的疑问。学生回答过程中, 教师可以反复追问学生, 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最后教师再来解释直流电源的作用:一是确保晶体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二是补充信号放大后所需提供的额外能量。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出静态工作点的概念。

除此之外, 《电工学》中还有许多知识点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时教师们可通过比喻、类比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原理与现象, 在激发其兴趣的基础上使其对问题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如在讲解正反馈与负反馈时, 可举出这样的比喻:张三想去商场, 征求李四的意见, 如果李四反对就是负反馈, 如果李四同意且支持张三, 就是正反馈。

5. 降低要求, 激发主动

中职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往往成绩不好, 对学习缺乏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应充分注重其建立自信与兴趣的心理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根据大纲要求, 适当对教材进行删减, 降低对电路原理的分析, 减少定量计算, 帮助学生从定性分析、实际应用的角度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使其从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入手, 逐步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感, 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 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筛选出教材中最关键、对其今后学习与工作最有用的知识点, 减少其课堂学习中需要记忆的内容, 使其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对此, 教师可制作突出重点知识的幻灯片, 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就核心知识点进行语气上的强调, 除此之外, 结合教学资源对重点知识的原理与现象进行实验演示, 也是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 强化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是打破中职《电工学》课堂僵局的关键所在。对此, 教师们应在充分认识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的基础上, 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对课堂教学的理念、素材、方法等进行不断创新, 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 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成效。

摘要:《电工学》是中职机械制造、计算机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门课的教学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电工基础, 使其掌握必备的电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 中职《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课堂氛围僵化、学生兴趣不足的情况较为普遍。本文将就如何摆脱这一现状和提升《电工学》课堂教学成效提出一些思路与方法, 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工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唐卫忠.让电工学课堂教学活起来——中职电工学课堂教学法庶谈[J].新课程学习:下.010 (8) :72-73.

[2]张立生, 危水根.提高电工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 (2) :106-107.

[3]吴显金.提高电工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9) :101.

篇4:走出作文“沼泽地”

关键词:作文;现状;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9-081-1

作文作文,一说头疼。教者棘手,学生叫难。难怪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难中之难的作文教学困扰语文教学一年又一年。殊不知单从作文课堂学生的表情,就可知这绝对是一场心理的严峻考验。

写作为何如此尴尬,究竟我们的作文课,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该何去何从,令人深思。

一、不想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让我们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保持足够的动力,愉快的心情,也许还会有良好的结果。兴趣是驶向知识海洋的快艇,是探索知识宝库的入门证。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换言之,兴趣有动力作用。当学生对作文有了兴趣,就会在行动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精神,这时,他们会把写作看成一种愉快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一件苦差事。可见,兴趣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的学生如何失去了可贵的兴趣呢?

其实,很多学生一开始是喜欢写作的,也是有话可说的。写他们在意的人或事,并加诸自己的感情。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单纯的写实已不能满足写作的需要。老师需要更多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又要形式,又要内容,当学生不能很好的完成这种转变,当最初的表扬被批评取代,当自身的劳动得不到认同,失望和沮丧充斥他们的内心,被否定的不仅仅是写作,同时被否定的还有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巨大的挫败感一旦产生,不想写作也在情理之中了。

二、不会写

每每作文课上,最纠结的是学生或无话可说,或言之无物。各种抓耳挠腮,眼神空洞,最后迫于时间,草草交卷,还有甚者,整整一节课,一字未写,如此作文,何来质量。创作素材主要来自于生活,所见所闻及所感,这些生活点滴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创作的过程和结果。如果素材来源出现了问题,势必影响巨大。而据笔者所见,素材的缺乏,似乎显而易见,为什么呢?

学生生活的单一,使写作素材的丰富成为泡影。学习太强的功利性使得学生从小小年纪开始就只为成绩而奔波,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学习。家,学校,地点的单一又让学生的视野闭塞。没有以游戏为主的童年;没有简单劳动的乐趣;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冒险的刺激,哪来的素材的积累。就算是写个第一次××真好,写什么呢?做饭,洗衣,爬树,逮鸟,不会不会,不知不知。这是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你的任务是学习”,一句话剥夺了学生的多少天性,也掩住了他们的耳目。

为了让作文的结果最大利益化,迎合阅卷老师的审美,就显得极其重要。笔者从教以来,目睹着这种审美的变化。曾经热闹的文章风格,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的,引经据典的,谈古论今的……你方唱罢我登场。为求高分,师生们曲意奉承,好不容易回归质朴,没完没了的各种点题照应,依旧形式至上,晕头转向的可不止学生。

如何积累素材?

扩大学生视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庭,学校都应提供学生更多接触自然社会的机会。社会是大课堂,自然的熏陶和感染使人胸襟开阔,见识增长,教师的适时点拨也必然事半功倍,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道德准则,只有当他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只有当他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从文化典籍中汲取精华。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对更多的事情有更切实的体会,如何弥补这一缺陷,博览群书自是快捷有效,尤其是一些经典丛书。丰富的自然知识,复杂的人文情感,世俗的道德观念,应有尽有。读名篇,犹如和名家对话,其受益不言而喻。当然,在读书和积累的过程当中也不能忽略自己的认识,我们可以对书本内容进行再创作,给主人公写封信,改写文章结局,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创作一曲来演绎文章故事,如此看书,就和写作更近了。

学会观察。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叶圣陶老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有原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浮游无着的话”。这个真,就是生活本身的真。生活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再加上学生个体认知的不同,越发呈现出别样的色彩。所以用心观察必能不落俗套,也定能独一无二。学会观察,就能从平淡生活中汲取养分。当我们厌倦了千篇一律的削苹果,热牛奶,却又苦于无事可写时。生活将展开它丰富的画卷,必须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去体验,去观察,去发掘,去付诸情感,这时,你所拥有的许多,是这世上唯一的,你的妈妈,爸爸,你自己,生活,才真正成为创作的源泉。

篇5:走出心灵中的沼泽地作文

夕阳带走了它最后一抹光辉,天变得阴沉沉的。也许是这灰暗的凄凉的天空为夜色的来袭,或许也预感到风雨的将至。已经临近傍晚,可某种难以言明的东西像蛛丝一样,轻轻地却又粘粘地地缠绕在女孩的心间。在女孩的眼里,世界的一切都黯然失色了,她更不感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一阵冷风吹来,女孩不禁打了一个冷颤。

路灯撒下了金黄的,柔柔的光。女孩的心凉透了,眼前浮现的总是早晨的那一幕――母亲背着她偷看日记。想到这儿,女孩犹豫了一阵,她不想回家,因为她害怕。不知时候,女孩的手心感觉凉凉的。前方的路充满了未知,她却只能硬着头皮向前走去。

刹那间,一道闪电在女孩头顶上飞舞,只留下划过夜幕的弧线,拖出长长的遗憾。紧接着,闪电又哼着愤怒的歌出现在她的头顶上方。这回,附近林子上空来了大雷雨,树木凶恶地,威胁地低声讲起话来。女孩飞快地冲到不远处的屋檐下,雨淅淅沥沥,淅淅沥沥。那一声声听似欢快的叫喊,却颤动着她的心扉。从前的她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母亲对她的爱没有对她自己的多。她躲在无人注意且不会被嘲弄的角落里,守着一颗敏感高傲的心。为什么自己不也自私地在她将棉被盖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假装睡着了翻身,将衣服抖到冰冷的.地板上去?

这蒙着雨的夜晚,在女孩孤寂的心里,感觉到了她的叹息,雨小了。

女孩又踏上了漫无目的的旅途,不知不觉,她已经到了村口。她隐约看见前面不远处的路灯下有一个人站着。女孩漫不经心地向那里走去,那把伞下的面孔竟是她,母亲!她的纷乱的头发下映衬出一张憔悴,焦急的脸孔,怀中抱着的不是那件熟悉的棉衣吗?带着母亲体温的那件。女孩的眼里有些朦胧了,大概是雨水模糊了视线吧。

母亲焦急的脸变得生动起来,她轻轻地走过来,把大衣往女孩身上一披,“跟妈妈回家吧”,她说。女孩没有说话,撑起伞跟在母亲身后,她恍然发觉,母亲的背竟然有些弯曲了,是生活的弹簧在称量她的耐力吗?有一份不易察觉的感情,像流水,缓缓冲过心房,汇成潮水。

推开房门,女孩看见日记本静静地躺在书桌上,上面多了几行字,歪歪扭扭的书写,一看就是母亲的字迹:

孩子,妈妈的爱虽然粗鲁了些,却很认真。我们约定,保持你内心的独立,直至你愿与我分享。

约定?女孩似有所悟,她敲响母亲的房门,一推,门就开了,原来门一直开着……。时间可以磨去一些棱角,但也可创造一份温情。

在成长的历程中,当我们走入心灵的沼泽地时,我们和父母总是隔着一颗心的距离,因为心门关闭着。

篇6:女人,走出心理的沼泽

丈夫是不是有了外遇?为什么自己总是感到受忽略?为什么自己总有操不完的心?……于是你哀叹做女人难,做女人累。但你有没有自己反省过:有多少焦虑是不必要的?有多少操心是作茧自缚?走出迷失自己的心理沼泽,你会发现海阔天空,生活更精彩。

一、胡思乱想不如完善自己

女性的`细致、认真、敏感,使她们在某些方面比男性更有优势。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女性也有心胸狭隘、多疑、偏执、完美主义、情感脆弱等缺点。在我们心理咨询门诊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例子:

熔儿在搬家时偶然发现了丈夫过去的一本日记,了解到丈夫以前和恋人之间的一些事情,从此,她就天天审问丈夫这是怎么回事,而且她自己还把日记反复看了多遍,熟记在心,走到哪里,都会回想起丈夫过去是否和别人来过这里,做了什么,等等。这令她非常痛苦,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白天也无心工作。他们的孩子都上小学了,熔儿不想和丈夫离婚,但也不能原谅丈夫,就这样互相折磨,使丈夫也痛苦万分。

有许多女性虽然没有上述这样极端的行为,但她们也还是常常容易怀疑丈夫或男友的忠诚,把很多精力用于胡思乱想。她们不仅对对方缺乏信任,更缺乏自信。我经常问她们,人生的时间有限,我们拿多少时间来真正考虑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呢?我们是否值得把这么多的时间来想一些不相干的人和事呢?有些人听后会恍然大悟,觉得自己是应该多考虑自身的成长,与其像看贼似的看住丈夫,把自己折磨得心神俱损,容貌憔悴,还不如更关注提高自身素养,完善自己。

看人往往是看不住的,把握自己才最重要。自信、自爱的女人才有魅力!

篇7:《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心理知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化环学院于11月18日下午在1教学术报告厅为全院学生举办了心理讲座。政法系李霞云副教授为本次讲座的主讲,我参加了本次讲座后,得到的心得体会如下(怎样走出心灵的沼泽):

⒈要自知

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品质,对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对自己的外貌、成绩、能力、兴趣、爱好、情绪、动机等有正确的分析,既能认识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自己的不足;既能接受自己,包括接受自己的不足,做到自我悦纳;在别人的议论包围中既不会被赞扬、歌颂冲昏了头脑,又不会因为批评、责备而烦恼,能从别人的议论中汲取有益的东西,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丧失自我,也不孤芳自赏,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而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或过低地估计别人,就会事事处处感到不顺心、不如意,常常为嫉妒而烦恼,造成心理的失衡。

⒉要自理

知识贫乏,闭目塞听,就容易钻牛角尖,变得心胸狭窄;由于认识水平不高,看问题往往偏激、片面,为一点小事心烦、生气,这就要求同学不断学习,提高认知水平;要具有正确的感知事情的能力和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正确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惊人的记忆力;要知道,即使智力中下水平的同学,通过教育和训练、学习,一般也都能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我们要看到世界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要看主流,要准备失败、迎接困难,这样,当挫折到来时才会不怨天尤人、发牢骚,影响情绪;要学会看光明、看前途,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和平衡的心理,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

3.要自重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对生活、学习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心境总是处于满意愉悦的状态之中;要能审时度势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做到能上能下,才能在各种场合都应付自如,轻松愉快地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作用。

4.要自尊

在悦纳自己的基础上,能接纳别人,对别人既能观全面地评价,又不苛求不忽冷忽热,并且能体察他人的情感,热心情关注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正确处理好同伴之间、师生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团结意识较强,对人热情、诚恳,既不失原则,又有灵活性,既接受别人爱,又爱别人,对长辈尊重和关心,对同学同事热情友爱,对儿童和残疾人同情、尊重、爱护;具有处理矛盾的能力,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从而减少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融洽、协调一致、配合默契。

5.要自爱

篇8:《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对于初中生在学习科学时出现的心理障碍, 许多教师常笼统地归结为“学习不努力”、“理解不正确”、“方法不对头”、“学习能力有限”等, 殊不知这些学习障碍有很大原因是因为心理上出现障碍引起的, 所以如教师采取的解决方法仅仅是课堂反复讲解、个别谈话教育、增加作业训练, 甚至是严肃批评等, 因为没有打开学生的心理症结, 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甚至适得其反。而要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 则是对科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的种种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找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并寻找方法进行突破, 才能帮助学生走出科学学习的沼泽地, 主动有效地开展科学学习。

一、科学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初中学生科学学习心理障碍主要来源于科学知识既抽象又严格。科学知识是从具体的科学模型、现象中抽象出来, 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数学储备和思维能力, 所以像初一的同学在缺乏几何的系统学习情况下就很难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另外由于科学知识是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的, 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 就会形成错误概念。例如, 在理解物体的惯性是否与速度有关时, 同学们心理的直觉观念是速度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 学生很难理解同一辆车子惯性一样大, 但把大速度降为零的过程要比速度小时降为零的过程要长。由于学生直觉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影响, 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在中学科学知识应用的教学中, 学生常出现“一听就懂, 一做就错”的现象,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 往往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 “灵活”, 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 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式的消极影响, 提高应变能力。

例如遇到这样的问题: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皮球, 在同一水平面上以大小相等的速度, 同时将甲球竖直向上抛出、将乙球竖直向下抛出, 两球在地面上反复弹跳。运动中不计空气阻力, 与地面碰撞时不计能量损失, 则哪个球弹得高些?学生在碰到这样的练习时, 无法与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只会用头脑中的直觉来判断, 原来向上抛的甲球要弹得高些;其实只要将题中的情境与机械能守恒的知识联系, 结果就不一样了, 结合题中给的条件确定机械能是守恒的, 因为甲、乙两球初始的机械能是一样, 所以最后它们上升的高度也是一样的, 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表现的不能灵活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日益严重。在科学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不注意认识科学公式的含义, 而忙于做大量的计算性难题, 就易造成乱套公式、“依样画葫芦”的思维定式。另外, 学生往往因出现困难、错误学习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 也使科学学习中“难”与“怕”的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决。

科学新课程强调平时依据“三维目标”培养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考试中更是凸现考查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视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 培养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从科学本质上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等。然而很多学生的心理对科学的学习还停留在只要听听-画画-记记就可以了, 平常学习停留在表面的机械记忆, 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平常不重视在实验操作、科学调查等各项活动中锻炼自己能力, 考试时抱着侥幸心理或高估自己的科学实力。因为科学学习要求和学生对科学的认识的差异, 科学学习要求和学生对应采取的学习方法的差异等, 也容易使学生对自己的科学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二、科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的特点不尽相同, 作为主体的学生的心理素质、品质各不相同, 所以科学学习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各异, 具体可以概括为:

1.焦虑心理。学生的学习情绪深受成绩的影响, 学习成绩时好时差就较容易产生心理波动, 学习成绩好时, 对科学课极感兴趣, 成绩不理想时书本都不愿拿起;有些学生在科学知识应用中遇到困难时, 不能正确归因, 如遇考试成绩不理想, 就认为是身体不好等客观原因造成的, 避开探究自己主观心理问题;当进入科学的学习时, 面临“高原反应”, 不能正确处理引起心理障碍等, 都会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时产生焦虑心理;同时这种焦虑心理, 还来自学校、教师、家长及其他同学的无形压力。焦虑的心理, 是学习科学的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2.定式心理。心理的定式主要表现在还没有弄清题意时, 仅凭以前的经验, 主观地进行解答。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 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如练习:一个空心的铜球重5牛, 体积为0.6×10-3米3, 它在水中静止时所受的浮力是多少牛?有同学拿起笔就是套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F浮=ρ水V排g=1.0×103千克/米3×0.6×10-3米3×9.8牛/千克=5.88牛, 其实这里学生只要再仔细观察、细致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解题思路:这里的铜球重力已知量有用吗?为什么要强调求铜球静止时的浮力?铜球静止时到底处于什么状态?当学生仔细分析了这几个问题后, 就不难得到正确的答案:假设铜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 所受浮力大于重力, 铜球的状态将浮出水面最后漂浮在水面上, 故浮力等于重力为5牛。由此可见, 学生的心理定式, 不仅阻碍学生解决科学问题, 也不利于科学思维的进一步提高。所以, 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注重突破学生的科学心理定式显得非常重要。

3.急躁心理。学生心里渴望学好科学, 但由于学习方法、学习的意志力等原因, 在成绩上没有体现, 就表现出心浮气躁。做习题、思考问题时学生也表现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理,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有同学在做练习:如图电路发生故障, 发现电压表的示数相同, 但不为零, 若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小灯泡引起的, 则故障可能的原因是_____。他的回答是, 让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最左端, 则灯泡两端的电压就等于电源两端的。显然这位同学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并没有问题, 但是由于他没有认真读题、审题, 题目中提出的故障是在小灯泡上的这个条件被忽略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有同学未弄清题意, 未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隐含条件等, 如能消除学生的这些急躁心理, 将大大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

4.惰性心理。一般的学生遇到难题时, 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畏难的情绪, 于是大有学生心里想着就等着留给其他学生解答或老师讲解吧。分析发现这种不良的学习心理的产生和形成, 除了主观上的要求和努力不够外, 其实也表现出对关键信息的感知把握不准、思维的目标性不强, 观察只停滞在感知、表象上;对于关键信息, 不能经过认知体验形成解题策略, 思路堵塞, 久之, 也就失去信心, 更在心理上表现为惰性。

三、科学学习心理障碍的突破

1.学习心理效应, 了解心理障碍。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学习心理的知识, 调节自己的心理, 达到最佳状态适应科学学习。如在科学学习过程中, 很多学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刚学习科学挺有兴趣, 考试成绩也不错, 可是随着进一步的知识深入, 虽然与原先同样甚至更努力地学习, 但成绩就是不能进一步提高;有时还会出现上课走神, 练习看了几遍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学习效率低下等现象。其实这是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高原现象”。我这样向学生介绍“高原现象”:大家有没有听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 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经历三大境界:一者,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二者,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者,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的第二境界其实就相当于学习中出现的高原阶段。如果学生预先知道在科学学习中可能会出现“高原现象”, 就会在心理上安心地接受它的存在, 并会相应地采取对策:调整学习方法适应现阶段的学习。他们将更有耐心面对遇到的困境, 凭着攻关精神和百折不饶的勇气、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它。

2.培养科学意识、习惯, 摆脱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从另一方面分析, 是因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意识和方法存在问题, 教学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方法, 防患于未然。在意识培养方面, 旨在平常渗透, 但我是非常注重第一节科学入门课的教学的。我在上课时, 精心挑选实验, 如物理方面选用“神奇的储蓄罐”, 因为光的折射丢进的钱变小;化学方面用无色酚酞和氢氧化钠溶液画一朵小红花等。通过给予学生在感官上一些“Suprise”外, 更是为了冲击学生的大脑, 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是为了了解生活周围现象的本质和内涵, 应用科学知识能够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平常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它不仅是学生终生享用的能力, 也是解决科学问题所必需的。科学问题往往是设置在具体的情境中, 让学生捕捉题目中的信息, 如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 有的同学就连题意都看不懂, 更不用说解决实际问题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学习主阵地, 指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时强调“四个明确”:明确时间 (用几分钟) , 明确内容 (学习教材的第几页) , 明确方法 (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 , 明确要求 (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 准备教师检查) , 这样学生不但能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能真正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

3.利用习题变式, 破除心理定式。学生心理的定式, 常伴随着心理的惰性而存在, 主要表现为在还没有弄清题意时, 仅凭以前的经验, 主观地进行解答、演算, 结果往往出现错误却不知。

记得在区统测时, 出现这样一个练习:某溶液可能是由HCl、H2SO4、K2CO3、Mg 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若向该溶液中加入Ba (OH) 2溶液时, 产生的沉淀与加入Ba (OH) 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则原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____ (写化学式) 。

当然这一题对于一般学生来说算是较难的一题, 学生要根据图中分析出沉淀是什么, 为何加入Ba (OH) 2之初没有沉淀。当学生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 就发现HCl、Mg Cl2和HCl、K2CO3两组答案都对, 再根据原溶质在溶液不能共存而排除HCl、K2CO3。这样一番分析后, 学生是否掌握了呢?我又给出了另一个例题进行比较:

向Fe Cl3和H2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 (OH) 2溶液至过量, 并不断搅拌。在此过程中, 若横坐标表示Ba (OH) 2溶液滴加的质量, 纵坐标表示生成沉淀的质量, 能正确表示此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很多同学依赖定式思维想当然地就选C。其实在这一题中因为H2SO4和Ba (OH) 2反应生成的沉淀BaSO4, Fe Cl3并不能和沉淀Ba SO4反应, 且Fe Cl3和Ba (OH) 2反应生成了沉淀Fe (OH) 3, 故应选B才行。

追寻学生的心理路径, 学生之所以会选C, 一个原因是对这种“三角关系”的问题没有理清楚, 而且在心里更是缺少一种意志去探究问题的本质, 只是模糊地听取了老师的解说。所以老师通过认真的备课, 在采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的同时, 也以上题为例, 设置后一个类似的练习进行比较, 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 从而走出心理定式。

我们在上习题课时, 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等“变式教学”, 解决心理定式, 帮助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侧面, 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理解, 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借助教师智慧, 放松学习心理。科学是来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 老师也可在上课时多利用一些生活化的语言比方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如解决:质量相同的铁和锌, 分别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生成氢气的质量哪种多?质量相等的盐酸, 与足量的铁和锌反应, 生成氢气的质量哪种多?学生要分析这样在没有数据的题目比较出谁的氢气多的题目时, 会不知如何下手, 这时如果告诉学生, 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金属和盐酸的量的多少, 就像包馄饨时馄饨的个数取决于馅和皮的个数, 在第一个问题中因为盐酸是足量的, 说明金属量较少, 则氢气的质量决定于金属的多少。这样的生活化的比方, 使学生处理科学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科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里。

引起学生科学学习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破除的方法也因人而异, 可以各施其法。只要我们坚持关注学习主体学生的心理发展, 就能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自觉消除在科学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使其走出科学学习的沼泽泥塘, 主动、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

摘要:科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各种能力和心理品质;不仅要注重发展智力, 更要注重能力和心理的发展。由于科学知识既抽象又严格, 多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又缺乏实验等探究能力, 造成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 具体表现为焦虑心理、定式心理、急躁心理、惰性心理;笔者认为可通过学习心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习题变式、创设生活化情境等突破科学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关键词:科学学习,心理障碍,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刘儒.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7.

[2]樊琪.科学学习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排障,走出心理沼泽地

老年人心理疾病的3种信号

■失眠是心理障碍的主要信号之一,神经官能症和焦虑症者主要表现有超过30分钟仍难以入睡,睡眠不安稳;抑郁症者主要表现为中途觉醒超过30分钟,睁着双眼盼天亮。如果白天老人有类似的诉说,家属就应多留心观察老人的言行变化,必要时需就医。

■担忧过度也是一种心理病态,老年人总是担心子女出门会遭遇不测,孙辈会走失或得病,事由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或认为自己长瘤子了、得绝症了,无法摆脱对健康状况的怀疑,体检的结果常常是没有器质性病变。此时,多沟通交流,给予情感支持和鼓励安慰,是所有家庭成员都应尽力去做的。

■独居、丧偶或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年人更容易情绪低落,压抑悲观,尤其是刚退休的领导或骨干,突然觉得生活是灰色的,既无趣又无聊,不愿意多活动,甚至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无法控制自己反复做同一件事。这时候,老人自己要学会“寻开心”,创造机会多与朋友、同事聚会,找到能让自己重新振奋起来的兴奋点。小辈们应尽量挤出时间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社区应多多关心辖区内老人的生活状态,抚慰心理孤寂的老人,让他们能够重温亲情。

向心理医生求助为良策

专家介绍,并非所有的老年人都会遭遇心理障碍。它是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主要因素有生活节奏、社会地位的改变带来的心理变化,孤独感、情感失落、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缺乏,某些躯体疾病带来的病痛,婚姻、人际、家庭关系的变故和矛盾等。此外,心理障碍也有家族遗传倾向,包括性格的影响。某些营养素或微量元素缺乏也会诱发心理状态不稳定。加强自我心理调整,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不啻为应对良策。老年心理障碍者大多伴有各类慢性疾病,必须坚持治疗。

日常生活注意自我调节

对更多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的朋友来说,关键还在于对老年性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

首先是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每天练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觉前也应该活动活动腰腿,按摩一下足底等。美国《自然》杂志报道,1周3天,每次45分钟以上的快走运动,有助于维持较好的认知功能和保持愉快的心态。人体中最耗费氧的部位就是脑神经细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气给脑部,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化。—边走一边配合呼吸,可获得全身血流与脑循环顺畅的效果,自然就能预防健忘与痴呆,更能忘掉日常生活中的忧郁和烦恼。

另外,培养自己的爱好,多读书看报,或者练习书法、乐器对调节心理是很有效的。老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常与别人沟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静应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唉声叹气。

篇10:《走出沼泽地》读后感

小虎队又发飚了,这回的案子比上次更蹊跷。不信?好!就给你讲讲:帕特里克姑妈请小虎队去玩。小虎队欣然同意。帕特里克的姑妈有一架私人飞机。由于像一根萝卜,所以这架飞机的绰号叫“飞行萝卜”。在途中,飞机不幸出了故障,降落在了一个叫女巫沼泽的地方。小虎队发现此处有脚印,便留下帕特里克照顾他的姑妈。碧吉和路克随着脚印跟踪,到了一棵绞刑树下,发现脚印不见了。继而又有坏消息传来,帕特里克被绑架了。绑架帕特里克的是一群“红袍怪”,等到路克和碧吉返回的时候,发现帕特里克不见了,地上还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你们的朋友现在我的手上,如果要是走漏半点儿风声,你们的朋友就性命不保了!路克和碧吉非常着急,之后从女巫之家那里发现了许多线索,成功的将帕特里克救了出来。原来,那些红袍怪是大猩猩,因为被罪犯尤里用心片控制了。犯人尤里立刻被捉命归案了。三只小虎齐声高喊:小虎小虎,绝不马虎,小虎小虎,生龙活虎!第二个案子可不简单,不过,也给小虎队给破了。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三只小虎在跳蚤市场买到了一本《捉鬼秘籍》。

却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是一个人借给“鳄鱼”卡尔让他保管的。于是,“鳄鱼”卡尔到处招贴寻物启示。(“鳄鱼”是卡尔的绰号),小虎队来到死鬼城堡住了下来,不想有人装神弄鬼来吓唬小虎队们。小虎队报了警,警察捉拿了他们,小虎队又破了一个案子。我可真希望有小虎队的头脑啊!

篇11:小说阅读经典例文:沼泽地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 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么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

“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我默念道。

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4分)①画中的泥土精细而逼真,使人联想;

②草木郁郁葱葱,着色奇异,使人产生悲壮激情; ③作品给人强烈的印象。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身材魁梧,追求时尚,缺乏艺术鉴赏力,世俗、浮浅而又直爽。①借记者的口吻来介绍画家,串联故事,推进情节的发展;

②作为画家及其艺术所处社会环境的代表,反映画家的创作追求不为人理解的处境;

③以其对画家及其创作的漠视和藐视,反衬出画家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画作独特的艺术魅力;

④记者对画作的评价,与“我”的矛盾冲突,反衬出画家的艺术追求,有利于深化主题。

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4分)①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一幅题为“沼泽地”的油画(线索)展开的,提示故事内容;

②象征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险恶环境,更好地表现画家执著的艺术追求; ③表达艺术家在严酷的现实中要保持独特个性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深化作品主题。(通过画作的内容和给人独特的感受,隐喻艺术是艺术家生命存在和追求的独立形式,应该体现艺术家独特的情感体验、人格倾向和艺术风格。)作品主旨用意

④折射作者对画家内心“凄惨”挣扎的同情,对画家坚持独特认识及创作个性的尊敬。

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6分)第一次含意是:油画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第二次含意是:在艰难的处境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人生追求的作品更是杰作。

①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现实,给人深刻的印象;

②能够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反映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③有着执著的艺术追求和独特的艺术个性;

④能够给人带来激情和心灵的震撼,让人从中得到启迪。

1.“死了,是的,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死了„„”这句话除了有“画家老早就疯了”这一意思以外,还有哪两层含义?(4分)

①画家生前为焦躁和不安所折磨,沉浸在痛苦和危机之中无法自拔; ②画家及其创作生前已不为人所承认和理解,人们早已无视他及其艺术的存在。

2.文中几次写到记者的笑有什么作用?(4分)①记者的笑表现他的优越感。②也表现他的浅薄无知。

③对作者认识画家和画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④从侧面衬托了画家的伟大和画作的杰出。

3.结合全文,简析第一段画线句“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的用意。(4分)

①这幅画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画框简陋,说明不被人重视(暗示了画家生前死后不被人赏识、不被人理解的悲惨境遇),②先抑后扬(欲扬先抑),③为结尾肯定这是一幅真正的杰作做铺垫(对比)4.“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唯一报偿!”,从修辞角度分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反语(1分),对当时社会浅薄世俗,缺乏艺术鉴赏力,压抑埋没天才画家的讽刺;对画家敢于用生命去坚持自我个性的艺术创作,带给世人心灵震撼却不被认可的悲哀

5.第三段画线句,描写沼泽地上的草木是黄色的,踏上沼泽地会有没过脚脖子的感受,简述其作用。(4分)

①揭示沼泽地具有吞噬一切的力量,②草木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草木是黄色的,暗示(象征)画家险恶环境中的顽强地抗争,③反衬画家在恶劣环境中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6.文中三次审视《沼泽地》,概述“我”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①(认为作家出于某种癖好,故意夸张而)产生疑问。②感到画里蕴蓄着可怕的力量,产生恍惚的悲壮的激情。③(得知画家发疯过世)内心受到震撼,肃然起敬

④(体味到画或画家的内在生命力而深深折服)赞叹是杰作。

7.联系全文,评析小说中“我”眼中的画家形象。(5分)

①画家是一位不被世人理解却能坚守自我创作风格的艺术家形象。②他能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景象,用纯熟的技巧准确表现在作品中,③被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恶劣创作环境、社会环境)所折磨而痛苦忧郁甚至发疯。

上一篇:鸡足山九莲寺下一篇:通防副总工程师安全生产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