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

2024-05-07

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精选5篇)

篇1: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

1、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变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社会变迁有哪些类型?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按社会变迁的规模,可划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整体的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变化,是各个社会要素变化合力的结果。局部变迁是各个社会体系要素自身及它们之间部分关系的变化,不一定与社会整体变迁的方向和速度一致。②按社会变迁的方向,可划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退的社会变迁。进步的社会变迁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带来社会物质和各种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变迁。反之,则是倒退的社会变迁。在社会变迁的实际过程中,二者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尽管人们对“进步”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和评判标准,但促进社会进步一直是人们研究社会变迁的主要目的。③按社会变迁的性质,可划分为进化的社会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进化的社会变迁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它是一种渐进的部分质变的社会变化过程,是社会有秩序的、缓慢的和持续的变迁。革命的社会变迁即社会革命,是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在社会革命时期,全部社会系统和社会结构解体、改造和重组,社会由一种形态迅速过渡到另一种形态。④按人们对社会变迁的参与和控制的程度,可划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自发的社会变迁指人类在很多方面对于社会变化的方向、目标和后果没有理性的认识,只是盲目地参与和顺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指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过程、方向、速度、目标和后果实行有计划的指导和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社会变迁都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内容有哪些?

社会学着重说明下列社会现象的变迁:①自然环境引起的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的过程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自然环境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依其自身规律演变,影响社会的变迁,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变迁。②人口的变迁。人口变迁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及人口流动和分布的变化。一定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人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的变化给整个社会的变化以极大的影响。③经济变迁。它包括生产力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量的增长和生产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内容之一,给整个社会变迁以决定性的影响。④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⑤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主要是通过人们的行为规范和思想体系表现出来。人们的社会活动都是程度不同地在价值观念指导下发生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往往成为整个社会变迁的先声。⑥科学技术的变迁。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结构体系中独立存在的知识系统,对于现代社会的变迁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一方面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政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促使现代社会变迁日益加速。⑦文化的变迁。这是分析社会变迁内容的一种综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包括因文化的积累、传递、传播、融合与冲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长和旧文化的改变。

4、社会变迁有哪些理论?

主要有:①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渐进的过程。表现为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地向前发展。法国社会学家A.孔德认为,社会是遵循固定的路线、沿着一定的历史阶段向前发展的,与理性发展的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科学阶段相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军事、过渡和工业三个阶段。英国社会学家H.斯宾塞认为,社会发展同生物有机体的进化相似,是一个内部“细胞”不断分化和结构复杂化的自我发展过程。现代进化论者认为,社会变迁是多向性的。首先,社会进步不是必然的,也有可能出现倒退;其次,进化是沿着许多方向发散进行的,没有固定的阶段、路线和方式;再次,进化的模式是多样的,不同水平、不同形态的社会,具有不同的进化或发展形式。②循环论。认为社会变迁是周期性的重复。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本格勒认为,社会的变化类似于人的生命循环,每个时代都有其产生、成长和衰老死亡的发展过程,社会历史将返回到最初的起点。美国社会学家P.A.索罗金认为,社会变迁是遵循一种“历史循环模式”进行的,社会文化发展的灵性、感性和理性三个阶段循环出现,社会学不可能再提出任何其他的社会发展规律。③均衡论。强调社会均衡一致和稳定的属性。美国社会学家T.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最一般的和最基本的属性,是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由社会一般的规范和价值维持和调整,表现了社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一致性、不矛盾性和稳定性。社会的相互作用体系一旦建立起来,本身就具有一种使原有状态保持不变的倾向。当某一部分因内部或外部力量造成整个社会失调时,社会系统的其他部分就会采取矫正措施,使社会恢复到均衡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帕森斯将进化论与均衡论结合起来,形成进化的结构功能主义。他承认,社会历史是一个进化的过程,表现为社会适应力的增强,即社会系统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并在系统内部分配这些资源的能力增强。社会要保持均衡的进化,最终取决于社会能否发展出一套新的、普遍化的价值体系,容纳与整合新的结构要素。④冲突论。冲突论的代表、德国社会学家R.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L.A.科瑟尔等人认为,应该将社会体系看作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最主要的社会过程不是均衡状态,而是各个社会集权为争夺权力和优越地位所进行的斗争造成的冲突。社会权力的资源是有限的,没有获得权力的人为了自身利益要求获得权力,已经掌握权力的人要防止别人夺走他们的权力并想获得更多的权力。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这种利益不可调和的冲突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变迁是必然的、急剧的,后果是破坏性的,任何宏观的社会变迁理论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已逐步转向对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社会、具体社区的社会变迁的研究,相继出现了现代化理论、发展社会学、社区发展理论等。

篇2: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

为了为群众服务和代表他们正确地意识到的利益,先进队伍即组织必须在群众中开展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例外地吸收他们中间的一切优秀力量,并且要随时随地仔细客观地检查:是否同群众保持着联系,联系是否密切。这样,也只有这样,先进队伍才能教育和启发群众,代表他们的利益,教他们组织起来,使群众的全部活动沿着自觉的阶级政策的道路前进。无产阶级政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和群众在一起。

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

革命是要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学习的,只有当千百万人万众一心、一致奋起的时候,革命才成其为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纪律是靠什么来维持的?是靠什么来检验的?是靠什么来加强的?第一,是靠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和它对革命的忠诚,是靠它的坚韧不拔、自我牺牲和英雄气概。第二,是靠它善于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首先是同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但同样也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联系、接近,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同他们打成一片。第三,是靠这个先锋队所实行的政治领导正确,靠它的政治战略和策略正确,而最广大的群众根据切身经验也确信其正确。

哪里有群众,就一定到哪里去工作。

在日常生活中改变党的工作方式,改造党的日常工作,使党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使党不但不脱离群众,而且日益接近群众,唤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发动他们参加革命斗争,这是一件最困难但又最重要的事情。

篇3: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韩国,放送产业,公益广告

以倡导、推介社会风尚及道德观念, 规范社会行为为基本内容和目的的电视公益广告, 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 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传播类型。其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表达内容, 不仅维系了广告延续人类消费文明的技术价值, 同时也在文化角度上重新阐释了广告的多元化内涵。因此, 为电视广告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 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商业价值之外的一块广阔天地, 并在当代社会中正产生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大众化传播影响。

吕蓉在《广告法规管理》一书中阐释说:“公益广告往往取材于社会, 针对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 而得出普遍性的规律或正面的观点得以传播、倡导, 因此许多公益广告都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可见, 公益广告在不同历史时期会针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来设置不同的公益主题, 并结合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热点问题进行公益传播。也就是说, 公益广告在伴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脚步前进而发展的同时, 其内容和创意本身也时时反映出一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韩国社会过去的一个世纪经历了一个急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近百年来, 韩国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变动可称之为“近代化”或“现代化”过程。具体表现可表述为:政治结构民主化、经济结构产业化、生态结构都市化、社会阶级平等化。而公益广告便成为承载这种社会变化的工具, 也是促进这种社会变动的原动力。本文试图通过对韩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性因素的整理和分析, 探讨在这样的环境变革当中, 韩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脉络。

一、韩国放送广告发展历程

自1900年韩国广告诞生以来, 其广告产业一直处于缓速稳定增长的状态。直到1960年, 韩国实行国家经济开发计划以后, GNP开始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同步, 韩国的广告产业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其产业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特别是1980年以来, 韩国广告产业规模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然而, 随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韩国广告业也随之受到重创, 产业规模大幅萎缩。其中1997年较1996下降约4.2%, 1998年下降幅度更达到35%。

《经济层面看韩国历史》一书中将韩国的经济发展史划分为六个阶段:资本主义形成期、轻工业成长期、重化学工业成长期、先进资本主义进入期、先进资本主义试验期、先进资本主义再发展期。而这几个阶段大韩民国政府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对韩国放送广告的产生、发展以及媒体的环境变化带来一定影响。具体来看:

(1) 资本主义形成期 (1945———1960) :韩国建国初期, 也是韩国国民经济体系形成期。战后初期的韩国, 经济规模还很小, 国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购买力不充足, 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极度缓慢。1956年开始, 韩国实行了现代化五年计划, 同年韩国最早的电视台———大韩放送 (HLKZ_TV) 正式开播, 开播伊始便制作播放了韩国首支电视广告。1959年, 釜山文化广播 (MBC) 开播, 同年播出了最早的广播广告。由于这一时期韩国整体消费水平所限, 电视机的普及率并不高, 广播是当时广告传播的一个主要载体, 而广告内容也基本以产品告知的形式为主。同期, 韩国最早的广告专业期刊《新广告》也于1960年创刊。

(2) 轻工业成长期 (1961———1971) :60年代以后, 韩国政府推行外向型开发战略, 确立并实施了以发展轻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开发计划。随着韩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成长, 媒体环境也有所变化。1962年1月1日, 韩国放送公社 (KBS TV) 开播, 1964年大邱放送公社 (TBC TV) 开播;1969年文化放送公社 (MBC TV) 开播, 随着这些电视台的相继运营, 韩国电视媒体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 电视广告数量也开始增加。

(3) 重化学工业成长期 (1972———1979) :70年代开始, 韩国政府开始实行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开发政策计划, 这种高度的以出口型经济为主导的政策使当时的韩国保持着平均每年10%的经济增长速度。在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同时, 西方资本主义商业文化的涌入也极大地促进了国民消费。在此背景之下, 广告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 开始受到政府的关注。也是在这一时期, 韩国产生了一批本土广告公司。例如:第一企划、联合广告等等。

(4) 先进资本主义进入期 (1980———1990) :在这一时期, 政府在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力开始弱化, 市场的自主调节力增强。从媒体环境来看, 电视这一广告传播载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特别是实现彩色放送以后, 彩色广告极大地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求。所以, 这一时期也成为韩国电视广告发展的一个转型期, 完善了产业体系、扩大了市场规模。

1981年韩国放送广告公社 (KOBACO) 成立, 同年9月“放送广告振兴咨询委员会”成立。“因为韩国放送广告公社独家垄断所有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 所以韩国广告业出现了结构性的变革。”

(5) 先进资本主义试验期 (1991———1997) :90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全盛时期。从媒体环境上来看, 不仅有首尔放送公社 (SBS) 这样的大型国营电视台开播, 同时有线电视等大批新兴电视广告媒体也日渐成熟。随着网络和有线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 这一时期的广告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是这一时期, 海外广告公司开始进入韩国市场, 在广告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 行业内部的竞争也越发激烈。

(6) 先进资本主义再发展期 (1998———现在) :韩国在克服了IMF经济危机后,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在各种数字技术发展和新媒体产业扩大的同时, 广告市场和产业结构也日益复杂化、细致化。”

二、韩国公益广告发展情况

韩国的公益广告产生于1980年, 即我们上面提到的先进资本主义进入期。从经济的角度上看, 这一时期的韩国开始由国家主导的管制经济体制向市场主导的自由经济体制转换, 以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化。

经济上的突飞猛进使国民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但此时的韩国政治统治和社会环境却陷入了极度混乱的状态之中。比如:环境恶化、资源浪费、过度消费、信誉度下降、法律意识淡薄、传统文化消失, 社会价值观混乱等等。另一方面, 来自全社会上下对实行集权政策的全斗焕政府的不满和批判声音越来越多, 对民主化的渴望愈发强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 改善和治理这些病态社会现象、实施政府对舆论的监督就显十分迫切。

为了解决以上社会弊端, 韩国政府以加强舆论导向为主要手段, 实施了一系列举措:1980年, 韩国政府制订了《言论基本法》。1981年, 韩国放送广告公社成立, 同年12月份, 韩国放送广告公社制作并播出了第一条电视公益广告———“储蓄带来美好明天”。

1983年, 公益广告振兴咨询委员会成立, 即今天公益广告协议会的前身。每年, 韩国公益广告机构协议会首先调查研究该年度民众最关心的问题, 并且同时向会员公司及个人会员征集公益广告活动的主题, 在专业公司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后, 确立公益广告的主题并委托会员单位对该主题的公益广告进行策划、制作和播出。因此韩国的公益广告总是紧贴社会现实, 真正面向广大受众, 传播效果十分出色。

同年, 公益广告第一次出现在报纸上, 标志着韩国公益广告进入媒体扩大时期, 1985年, 公益广告开始在剧场放映。此后, 公益广告又陆续出现在户外看板、车票、地铁、海报等等媒介上。

1988年以后, 韩国进入第六共和国期间, 伴随着首尔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功召开, 韩国步入国际化开放时期, 韩国政府的民主化、自由化制度改善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此之前的第五共和国时期, 公益广告的主题选择、内容制作、广告时长和效果评价等事项都要得到文化部的事前认证和批准。到了1988年, 韩国文化部的认证制度被取消, 并正式将公益广告发展咨询委员会更名为公益广告协议会, 成为韩国公益广告制作和发布的专门机构, 使得公益广告的主题选择以及表现形式等主要环节的自主性大大增强。这一时期的电视公益广告一改以往的抽象、死板的政治说教内容, 关注点逐渐拓展到现实问题。另外, 国家政策宣传类广告内容的数量也大幅度下降, 打击暴力、抵制毒品等新型主题开始出现。诉求方式也从最初的理性教育向感性诱导转变。

1993年开始的文明政府时期, 韩国政府取消了对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制, 特别是在加入OECD后, 韩国开始为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而努力, 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失败和金融产业发展失衡导致了国民经济的持续衰退。1997年, IMF亚洲经济危机爆发, 这一时期韩国社会个人破产、企业纷纷倒闭, 经济持续恶性循环, 国民对国家的信赖度也大幅度下降, 广告市场也随之开始萎缩, 相应的公益广告制作数量大量减少。

1998年开始的国民政府期间, 国家从法律和制度两个方面对电视公益广告的制作过程和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2000年1月公布的《综合放送法》电视节目编辑比例公告第4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各大电视公司平均每星期的公益广告放送时间要达到全部放送时长的0.15%以上……”这也标志着韩国公益广告开始了制度化运作。

从2003年以来, 政府开始参与公益广告制作, 许多法律、法规和制度都随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并做出调整。同时, 放送产业和通信产业实现融合、韩国放送广告公社职责的确立、民营媒体产业的产生、政府的广告公司认证系统的产生等等, 都使韩国公益广告产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和调整, 韩国公益广告不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播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 它以一种现代化产业链条的模式参与社会生产、消费, 推动了韩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见证了韩国广告的文化变迁。■

参考文献

[1]<韩>李大龙, 李明千:《现代社会和广告》, nanam出版社, 1986,

[2]<韩>《韩国广告产业的现在与未来》, 韩国发送广告公社出版社, 2007

[3]吕蓉:《广告法规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二版

[4]文春英:《外国广告发展史》,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5]王正在:《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5年第6期

[6]丁雪梅:《电视广告对文化建构的导向作用》, 电视研究, 2000年第5期

篇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原因之我见

其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的传统外交政策,被动地走入全球化的浪潮中。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列强的侵略开始由沿海渗入到内地。甲午中日战争使帝国主义的侵略更加深入到内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这样,在帝国主义渐进式的入侵下,古老的中国被裹进西式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人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其二,洋务运动以后,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开始,工业化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洋务运动加速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派对近代儒家的经世致用学说进行了改造,摒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既重农,又重工商,主张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把中国的近代化运动由军事领域扩展到社会经济领域,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可谓是历史一大进步。设立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这对长期禁锢人们头脑的儒家思想是一个冲击。洋务运动客观上输入了西方自然科学,为中国造就了一支具有资产阶级新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也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其三,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由于两千多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牢固、封建统治力量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再加上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不管怎么说,戊戌变法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国家危亡的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开创了利用报业作为舆论工具的先河,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四,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给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观念、世俗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用新式的礼服代替过去的翎顶补服。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社会出现了文明进步的新气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中国两千多年人治思想发生巨大的变化,依法行事的思潮随之传播。这些都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

其五,近代以来西方思潮的涌入使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生活习俗方方面面的变化。从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自强求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维新派“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促进了思想启蒙,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张謇等提出“实业救国”发展民族工业,到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民主”、“科学”思想,这些观念上的变化,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逐步与世界接轨。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此后,马克思主义更是使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篇5:简述社会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文学语言 变迁 现代文学 五四运动 形式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0-01

文学成为了语言艺术,而文学历史则成为了文学语言的变迁史,所以,分析文学语言的变迁对现代文学的形式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可是,长久以来,在学术界并未对语言变革以及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相互间的关联给予应有的重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已经由语言方向分析到现代文学的方向,也展现出卓越的成绩。这些成绩转变了以往不注重语言的现象,在基本乃至具体问题中产生了突破。并且,也具有十分明显的不足,则为一些成果只符合了宏观角度对关联的阐述,并未以语言变迁和文学形式相互间的关联进行评论。大部分成果并没有将语言变迁与现代文学体裁、形式的关联掌握清楚,仅仅将语言现象与文学现象相结合,而非真正分析白话文运动乃至不同阶段语言变迁对现代文学形式转变的影响。所以,只有将文学语言变迁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给予深入分析,才能够展现出身为语言艺术的现代文学发展史。

一、语言变迁变成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载体

中国现代语言的变革,总体而言则为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在五四运动初期,兴起了以简单、明了为方向的白话文运动。白话文倡导者提倡语言脱离以往的束缚,通过精准传达理念而让人更加容易听懂、明白。语言变革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具有着极为深入的影响。

1.文学语言发展的多元化

以中国文学发展史而言,所有阶段的文学发展均具备了各自的特征以及秉性,体现出的社会现实程度则各有不同,可是却均展现出文学语言的丰富性,具备了各种语言形式的表达与写作的方式。

2.人物语言的地方性

在文学发展史中,因为地域差异会产生文学作品的语言地方性特点。由于时代的变动,现代文学体现出的地方性不但表现在语言内容方面,也表现在文学地域、地方思想乃至风土人情方面,令所有文学作品均具有个性和本真。文学语言则成为文学家创作文学的主要工具,成为文学作品发展的基本载体以及构成基础。由于五四运动后普及了白话文,对现代文学运用普通话打下良好的根基。

3.五四后的现代汉语

在五四运动以后,新时期文学发展更为关注小说的写作,所有艺术家也更为注重发表小说。无论对于作品人物语言还是社会现实的探讨,均展现出白话文的语言形式。从整体而言,五四运动的出现,客观方面加快了小说这一文学方式由边缘化朝着中心化发展的状态,也加快了语言变革的速度,令白话文获得推广与普及。并且,以文学形式来看,小说这一形式也存在本身的文体需求,而且通过小说及童话而言,运用白话文的普通话方式相较于文言文而言,则更加容易理解,无论从想象空间还是情感表达方面而言,均更为直接,也更为感性。五四运动的对我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思想方面添加了新鲜的学业,反对旧思想,追寻民主,倡导新理念,这些思想的推进极大影响到语言的变革,成为现代汉语形成的重要元素。

二、文学语言的变迁对现代文学形式的影响

1.加快现代文学作品,凸显人文理念

现代文学开始于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所有文学派别的领导人均被西方民族思想所启迪,纷纷到国外留学,在国家危急时刻毅然决然回国发起运动,将封建统治思想推翻。这些先进分子对民族以及人文主义的追寻十分激烈,主张办报,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陈独秀则创办了《新青年》,并在报纸上与梁启超论战变法,他们提倡通过白话文进行写作,抛弃文言文的方式,白话文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改变了当时文学界的语言方式,语言的转变则变成中国近代文学的新篇章,语言变革的进程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直接作用,其注重排解人的情感乃至个性的展现,并且对文学人物的打造更加体现出作者的特征以及主人公的个性。五四运动之后,由于启蒙思想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愈发深入,需要以不同角度展现出人文主义,加快新文学方式的创新与设计,人文主义思想的写作方式获得了普遍推广。这一阶段的文学方式主要以现实主义为主要方面,并且浪漫主义文学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2.加快现代文学向唯物主义形式转变

受到五四运动以及白话文运动的影响,现代文学语言引发了全新的转变,这一转变逐步影响到现代文学的表达形式,文学创作方式由唯心主义迈向唯物主义,现代文学作品的所有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核心人物在思想上明显有别于五四运动前的革命家以及文学家。五四运动前推崇追寻内心,为艺术进行创作,属于唯心主义的产物。而五四运动后,文学作品更为关注以社会现实方向,对现实社会的一些不足进行深刻的批判,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并且,五四运动后产生了全新的理念,有些文学作家因为深受西方思想的熏陶,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虽然形式方面依旧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可是在诸多文学作品中会批判传统文化内的不正当文化,诸多文学作品均在创作形式方面具有了转变。这一阶段众多文学作家在创作作品时均透过描绘其他事物,以侧面批判现实主义,比如鲁迅的作品则透过大量描写事物体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3.加快现代文学写作形式丰富性的发展

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被语言变革所影响,在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中具有深刻的作用。五四运动后,现代文学写作方式更为丰富。现代文学写作方法在持续提炼中逐步构成了专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特有的现代文学理念,在语言形式中进行转变,通过自身特征对现代普通话的发展形式以及进程有所影响。现代文学写作当中,文学表现方法极为丰富,小说身为现代文学热衷的文学方式,已经变成文学范畴中重要的写作方式。并且,还包括散文、戏剧、剧本、诗歌、传记、论述文等不同方式。文学作品的丰富,令现代文学体系更加充实,以整体发展状况而言,语文变革带来了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前进,也加快了语言变革的步伐。

总而言之,文学身为人类思想进程中的成果,透过语言文字的方式,传达出所有文学作家的内心,展现出写作的现实。中国现代文学从五四运动后倡导白话文,取缔文言文的理念中脱颖而出,令现代文学的发展更加富有朝气,突出展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五四运动引入众多外来理念,为我国的哲学思潮的涌动带来了较大的改变,以此加快了文学论坛艺术理念的转变,为文学现代化的发展打下稳固的根基,确保了先进思想。优秀文学作品源于文字的使用、时代的背景乃至个人理念的追寻,而语言变革则变成完成文学发展的重要元素,令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更加富有内涵。

参考文献:

上一篇:父爱的作文:尊敬的爸爸下一篇:4个月宝宝睡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