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简述

2022-07-10

第一篇:南京大屠杀的简述

地票的简述

摘要: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使得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成为解决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紧缺的关键。地票即是在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具体形式的探索中产生,作为一种典型模式,其在具有极大创新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所以,本文就对地票作一个简述。 关键词:

所谓地票,是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指标。企业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相同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地票制度。 1.地票的产生与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剧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合理分配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的巨大难题。为了缓解土地供求矛盾,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保护粮食安全、保持农业发展两方面考虑,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就显得尤为关键。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合理有序有效流转,实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挂钩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重庆市于2008年12月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农村土地交易所,并首次提出了“地票”的概念,旨在建立一个面向全国统筹配置城乡和区域土地资源交易平台。

因此,我国也就此出现了地票交易、地票制度等等的运用。而我们所说的地票制度,也就是地票交易里面一些规定和法则。

2.地票交易制度的方式和规则 2.1地票交易的方式

土地交易所主要从事地票交易。虽然地票交易主体没有严格限制,但交易活动必须在土地交易所内进行。交易方式上,地票持有者可以自己交易,也可以委托代理机构代理交易,土地交易所对申让方进行资格条件审查后,将待交易地票纳入交易信息库,并及时向社会发布,申购者从土地交易所公布的交易地票公开竞购,交易成功后在土地交易所进行交易确认,并到所在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备案。

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当然,地票在落地使用时,必须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办理征收转用手续。 2.2地票交易的规则

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申请耕地复垦,必须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成员代表同意,防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利益受到损害。二是凡农户申请宅基地复垦,必须有其它稳定居所,有稳定生活来源,而且有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复垦的书面材料,避免宅基地复垦交易后出现农民生活困难、流离失所的问题。

四个环节:首先,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规划,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其次,由农村土地权利人向区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复垦立项申请,经批准后复垦所立项的土地。第三,在土地复垦完毕后,复垦方向区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农村土地复垦质量验收申请。第四,区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组织验收,验收合格后,按照重庆市土地复垦有关规定,向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确认,并由其核发地票。

3.地票的意义

地票的建立,是我国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而地票交易制度设计又是其中的重大创新,它将在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 第二,促进城市反哺农村、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第三,促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巩固完善,依法保障农民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第四,促进城乡要素市场活跃,完善城乡现代市场体系。

此外,“地票”的出台占据了城乡统筹发展的先机.农村土地交易所的成立向城镇农村土地统一交易迈出了重要一步。“地票”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城镇开发土地供应不足与农村建设用地闲置荒废的矛盾。在地票制度推出后。农村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城镇的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制度化选择。使城镇的发展与农村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拆旧建新”,新型农村、新型的农村居民小区将取代自然村落,社区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耕地质量和数量得以保护,城镇发展得以健康进行,达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同时,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是,由于土地无法通过市场流通实现其价值,土地的价值无从体现。土地,是一个社会、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但市场对如此重要的资产的忽视,是市场经济的一个缺陷。在农业改造和土地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地票制度,首先使土地的价值得以在一个开放的市场中得到承认。这为拥有土地但并不富裕的广大农村居民打开了一扇大门。在“地票”制度的完善中。“地票”的价值和土地的特性、土地信息等联在一起,土地及其权利的价值将通过“地票”的市场得以实现.解决土地流转的制度瓶颈。更重要的是,“地票”使得城镇土地和农村土地在一个市场上得以无障碍地交易,打通了另一条城市“反哺”农村的渠道,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制度价值。

4.地票制度存在的缺陷

首先、农村土地交易主体。①复垦主体。重庆的土地复垦目前是由区县政府指定的建设用地复垦机构来运作的,其作为直接参与交易的主体,将单一的、分散的土地进行复垦。但复垦机构要一次性支付农民复垦费用和宅基地费用,担负的资金压力太大,如果分期支付,则有可能造成拖欠,也不利于农民复垦的积极性。②交易主体。地票的复垦主体和交易主体均是政府,农民从提供土地到取得收益时间相对较长,不能完全实现其作为权利人的相应权利。 其次,随着地票价格的走高,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在地票制度运行中获取的经济效益。尤其是要提高城市边被征地农民的收益,以市场价格为指导,对其进行合理的补偿,保护其权益不在“征地”过程中收到损害。

最后,在实行地票交易制度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减少不能影响农村发展。一方面,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等,为农村发展留足空间;另一方面,地票收益的分配要体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这一要求,通过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措施,促进农村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综上所述,解决交易主体与利益分配问题,地票交易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当务之急。改变以国家征地方式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使农民、农村集体组织真正成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利分配坚持体现农业农村发展与保护农民利益这一要求。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城乡统筹的土地规划,为增减挂钩提供交易平台、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和法律保护,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参考文献:[1]邱继勤,邱道持.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地票解析.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 [2]陈悦.重庆地票交易制度研究.西部论坛.2010,20(6). [3]姚佳威.重庆“地票”继续试.财经.2011,(2). [1]张晏.面对1.2亿亩建设用地缺口,民革中央呼吁——关键是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3. [2]郭振杰.地票的创新价值及制度突破[J]重庆社会科学.2009,4:71-75. [1]杨 涛,王雅鹏.农村耕地抛荒与土地流转问题的理论探析[J]. 农业经济导刊,2003,(05).

[2] 买晓森, 杨庆媛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分析 以重庆市沙坪坝区为例EJ]. 安徽农业科学,2007,(08). [3]杨德才.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5,(12). (4]倪 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6,(n ).

[5]史清华.农户家庭农地流转及形成根源[J]. 农业经济导刊,2004, (O1). [63黄宁生.广东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E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998.(04).

第二篇:简述自负的形成原因

无论是对青年教师,还是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自负心理都是需要我们警惕与重视的。那么自负这种自我意识的偏差又是如何在我们的个性中沉淀下来的呢?自负心理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生活中的一帆风顺。第二,片面的自我认识。第三,情感上的原因。

1 、自卑与自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如何协调好这种关系?

我们可以从实质、表现等方面来看自卑与自负的关系。自卑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其实质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负指那些自我心中强烈,优越感极强,藐视和不主动同他人交际的心理现象。其实质是高估自己。

自卑的表现是总觉得各方面低人一等,缺乏自信,悲观失望,心境恶劣。思想消沉,情绪压抑,心里不稳定,性格内向,孤独不合群,敏感脆弱。自卑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优点。即使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结果是白白丢失了可能成功的机会。自负的表现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只看到自己优点,看不到缺点,他们所追求的目标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

自卑与自负都是对挫折的不良认知与自我的不良认知导致出现的认知心理问题。无论是自负的人还是自卑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正确的。自负和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是前进的大敌,是失败的祸根,自负会使人远离成功;自卑则会使人消极悲观、丧失进取心甚至自暴自弃。自负和自卑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使我们远离成功。

如何协调好自卑与自负的关系呢?我认为应该自我调适,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卑与自负,建立积极的合理的自我评价观念。认清自我,修正理想中的我,改变不合理理念,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通过补偿与升华克服自卑心理。加强人际交往,悦纳自我但不高估自我,诚恳地接受批评,与人平等相处,提高自我认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我,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做一个自信但不自卑自负的人。

第三篇:简述北宋古文的发展

宋初文人多数是从五代十国入宋,如李昉、陶谷、徐铉等,他们入宋以后的散文与五代时相同,仍多为骈体,风格浮艳。

然而北宋作为一个新兴的权力高度集中的王朝,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便显得必不可少。这种需要反应于文字,就首先在最具有实用性的散文领域表现出来。因此北宋初期出现了古文运动的复兴。其中存在两种两种略有分歧的派别,一是以柳开、穆修为代表,另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

柳开、穆修等是纯粹把复兴古文作为复兴儒道的手段。柳开提出了把道统和文统合为一谈的观点,推重韩愈柳宗元,对后来的古文家有深刻的影响;他还把文看作是明道的工具,因此反对文体华艳,这种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的主张容易使文学成为道统的附庸,加上柳开为人狂诞,文字艰涩,因此响应者很少,没有对文坛产生实际影响。之后的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的古文,以继承韩柳文道合一的古文传统为己任。穆修刊刻了韩、柳文集来与当时西昆派骈体的风行对抗;而姚铉则编选《唐文粹》,其文章部分摒弃骈体,专录古文。柳开、穆修都曾尖锐批判晚唐五代以来流行的骈文,但他们所引导的方向却是另一个严重地束缚文学生机的极端。他们崇道、尊韩的主张完全限制在宣扬封建政治与道德准则的范围,所写的议论说理之文只是些枯燥的说教。因此他们的主张当时并不受欢迎。但穆修成功地培养了一些写作古文的弟子,如尹洙、苏瞬钦等人后来都成了古文运动的中坚人物。 而王禹偁的情况有所不同,他也强调文与道的关系,但他并不把道当作纯粹是外在的教条理念,而是与自己内在的追求、个人的性情联系在一起,这样文的应用范围就比柳开等所主张的广泛。他不满于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在散文写作上做了有益尝试,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又有意吸收了骈文整齐而具声韵之美的优点,形成了既自由流畅又有一定音乐节奏的新风格。王禹偁的文章既重视表现理念又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后来的散文主要是沿着他的方向发展的,他的文字风格再欧阳修、苏轼等散文家那里都得到了继承。

另外,宋初西昆派的文学有相当的缺陷,采用骈体,且在反应现实上过于狭窄。而曾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要在整个文学领域中建立“道”的统治,便将西昆派提出来做靶子,将他们从世道人心的意义上彻底打倒,以维护“道统”的神圣性。他的观念是要以道代文,甚至废弃诗文的艺术形式,使文章成为儒家经典、封建伦理的衍生物。

到了北宋中期,在宋代文学总体上处于衰退的情况下,欧阳修开始提倡诗文革新。对于宋初西昆体,欧阳修提出了较为公正的批评,认为西昆体反应的现实比较狭窄,但也有一些好评。对于骈体文,其持论也较公允,认为“其为功亦不易也”,而其缺点是在形式的严格限制下造成说理和叙述的不清晰、不畅通。在反对西昆体的同时他也反对石介的“太学体”,因为“太学体”对西昆体矫枉过正,文学修养不高,写古文走到极端,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上,他一方面承认道对文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反对过分偏激的主张。首先他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其次他文道并重,且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他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又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因此而大大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柳开等主要着眼于韩愈的道统,而欧阳修却重于继承韩愈的文学传统。在对待韩柳古文上,欧阳修写古文也以他们为学习典范,但他也并不盲目崇古,他主要着眼于发扬韩愈的文学主张,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从而抵制了尊崇和效仿韩愈走向辟怪险涩的文学风气。这样,欧阳修在理论

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宋代古文开辟了广阔前景。

而欧阳修本人的诗文创作在当时也具有典范意义。他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而且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有很大贡献,其作品体裁多样,除古文外,还擅长辞赋和四六。他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改造创造了文赋,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常用散体单行的古文笔法,且不求对偶工切,给该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他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这种文风更容易为读者接受,所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泷冈阡表》与《先君墓表》的主要不同

《泷冈阡表》是欧阳修依据《先君墓表》加以修订而改写成的。经过改写,文章在文字上有所增减改变。既有大段的增减,也有小处的改动。

先看几处较大的删改。

首先,由于《泷冈阡表》写于1070年,而《先君墓表》写于1053年,因此在《泷冈阡表》中必然增添了从1053年到1070年之间所发生的事的记载。如《先君墓表》是在欧阳修之母去世后一年写的,因此在写自己的身世时只写到“太夫人以疾卒于官舍,享年七十有二”,而《泷冈阡表》在这之后又增添了一段自己的事迹以及先人受封赏的情况,从“又八年,修以非才入副枢密,遂参政事”到“太夫人进号魏国”。这些事件都是在写《先君墓表》时没有发生的,因此在写《泷冈阡表》时要有所增加。

第二就是“于是小子修泣而言曰”到“不辱其先者,其来有自”一段的增加。由于欧阳修写《泷冈阡表》时已到了晚年,是他去世前的两年。与他写《先君墓表》时他还颍州任较低官职不同,这个时候,欧阳修已算是功成名就,并且使其先人受到封赏,因此他可以发出对善有善报的感叹,并且对自己的一生有所感慨。这是由于所处境况不同,而且因年龄和经历上的差距,因此会有这样一段增添内容。

第三处就是两篇文章的结尾有所增减。在《先君墓表》最后有一段“修窃自念:为人子而不能识其父,幸而得闻吾母之言”被删去了,这可能是因为在写《先君墓表》时正是其母去世后欧阳修护母丧南归之时,因此文章最后提到了母亲,表现出他对母亲的怀念,而《泷冈阡表》是为了刻在父亲墓上的,因此最后这几句会与主题有所偏离。另外作为墓表的格式,文章最后作者的官衔和具名也更加详细且有所不同,这也是必然的。

以上这些不同主要是由于时隔十几年,世事有所变化的缘故。

然后就是文章一些较小的改动。

首先,有些改动是出于表现人物的目的。比如“太夫人告之曰”一段中,《泷冈阡表》增加了这样一段:“自吾为汝家妇,不及事吾姑,然知汝父之能养也。汝孤而幼,吾不能知汝之必有立,然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这一段话增添上去之后,就更能体现出欧阳修父亲的品德高尚,因而能更好地表现出父亲的形象。而后面还有一处写自己被贬夷陵之后母亲说话的增加。《先君墓表》中母亲只说了一句“汝家固贫贱也”,然后是作者对母亲安然处之之志的揣摩,而在《泷冈阡表》中改为由母亲说:“汝家固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从而更加直接的表现了母亲的襟怀与品格。除这两处外,还有一些为了更好地

表现人物而做的改动,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次,就是对一些不必要的句子作了删节或简化。比如《先君墓表》中“间居而御酒食”便改为了“间御酒食”,还有《先》中“其施于外事,接于宾客,或有矜饰,吾不能知”,后来就把其中的“接于宾客,或有矜饰”删去了,这都是删除了一些不必要的陈述,因此使文章更加简洁清晰。

第三,在文章的感情上也有所增强,如在母亲讲述父亲为人时,比《先君墓表》加了“呜呼”这一语气词,可见《泷冈阡表》的感情更加强烈。另外,文章还有一些细小处的如连接词、虚词,以及一些词序的改动,都使文章能更加流畅清晰。

以上这些较小的改动都是处于文学上的目的,使文章表现的人物更加生动,语句更加舒畅,也更有利于体现文章的主题。

第四篇:简述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

论文关键词:重组企业 企业文化 融合论文摘要:国有大型企业的联合与重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焦点。在强强联合的过程中,企业文化的融合成为重组企业得以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关键点之一。通过对企业文化本质的阐述,在对其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当前,国有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产业联合与重组成为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然而,纵观历史上的企业并购重组,既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究其原因,双方企业文化能不能很好融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随着更高层次、更高水平重组工作的继续推进,我们冷静地反思过去,理性地分析未来,会发现在重组过程中彼此间必然存在着“能否放弃自我,融人你我”的问题。企业的文化融合已经成为重组企业建立后的新课题。

企业文化融合潜在并强有力地影响着企业发展绩效的方方面面,也是决定重组企业在规模做大以后,能否继续做强的内在因素。本文结合我国近两年国企重组的工作实践谈一些认识和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企业文化融合应从何人手,该怎样推进。

一、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特点何谓文化?何谓企业文化?国内外的学者与企业家对此有许多不同的见解。笔者认为: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习惯。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实践和提炼而形成的共同价值英语论文发表/ywlwfabiao/观与行为准则,是指导现代企业步人市场,走一条发展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之路的管理理论。既是理论,那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企业文化应该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和完善的一种学科门类。

企业文化具有特殊性、层次性、系统性等特点。企业文化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内容可以套用,适用于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即使形式上建立了企业文化,不论语言听起来多美好,用词看起来多华丽,也只能是表面文章。企业文化之所以有层次性,是因为它看似无形,实则有形,外围层是物质文化,中间层是制度文化,核心层是精神文化。系统性决定了它不是一个单点,而是一个稳定的、系统的统一体。从文化建设的三个层次来看,每个层次取得的成果有高有低,发展不够平衡,如果顾此失彼,难免偏颇;只有协同,才能发展。同时,企业文化还具有过程性的特点,即先有条文或实物,再经引导和推进,最终形成习惯。基于这些特点,企业文化建设要力戒以下四种倾向:(1)企业文化的孤立化。企业文化的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建设,如果脱离完善的制度,片面地就文化谈文化,企业文化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企业文化的形式化。有的企业四处可见形形色色、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如“求实”、“拼搏”、“奉献”、“创新”、“一流”等,这本无可非议,但关键在于能不能真实地反映本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方式、管理理念,能不能在全体员工中产生共鸣。(3)企业文化的文体化。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看成是唱歌、跳舞、打球,并规定活动的次数,将这些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指标来完成。客观来说,这些对企业来说是必要的,它能增进友谊、沟通感情、凝聚整体人心,但仅有此还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4)企业文化的急功近利化。企业文化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是长期和艰巨的工程,而不是一个—蹴而就的动作时点,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不能建立完整的、系统的企业文化。

二、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正如人的个性一样,不同的企业文化相异,同一个企业的不同历史阶段其企业文化也有不同的核心内涵与个性特征。企业文化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但这绝不意味着两个企业重组后,就会自然形成一个文化优秀的企业。所以,企业重组

后,随着生产工艺、制造技术、原辅材料采购、销售等技术层面的问题的解决,原来若隐若现的企业文化差异性就不知不觉地显现出来。

正确对待重组企业的文化差异,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尊重现实与历史、求同存异是企业文化融合的基础。重组前的每个企业员工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都不相同,既然走到一起了,就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将重组前不同的文化共性特征提炼成为重组后企业的文化外形。(2)完善制度建设是建立企业文化的桥梁。随着重组的深入,企业会有更多的问题浮出水面,譬如由于思想的隔阂、认识的不统

一、观念的碰撞、制度的不衔接、地域标签而产生的问题等,都会对企业实施协同管理产生负面影响。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度来解决,如果能进一步强化认识,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会得到大幅提升。(3)不断创新、增同减异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关键。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职工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鲜血液,才能增加相同性,减少差异性。(4)与时俱进、全同灭异是建立法律论文发表/fllwfabiao/新型重组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要充分信任并教育引导职工,倡导“命运共同体”,让各种环境要素与企业内部的设备、制度及组织机构等有效地连接起来,进而达到新的平衡,最终通过企业文化与环境、管理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带动企业发展战略顺利实现。

三、重组企业的文化融合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所谓融合,就是指不同思想文化、不同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逐步统一,是对原有文化的扬弃,是在去劣存优基础上,对企业新文化的一次催生再造。这并不是双方原有文化的简单叠加,不是吞并、代替,也不是全部推倒重来。

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实现重组企业的文化对接和超越,应当坚持取长补短、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地整合文化资源,尽快形成一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适应新的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第五篇:简述科学技术的含义

答:科学技术一词,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它们虽属于不同的范畴,但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是技术的理论指导,技术是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高频词汇,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且在很多时候成为一种判断和标准干预人类的生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科学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发挥出了其他任何领域所没有的作用。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与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事业。该定义包括四层含义:第一.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第二.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一种探求真理推进知识的活动。科学的上述含义表明,科学正在从一个简单的知识单元和求知活动变成渗透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全人类事业。技术通常被认为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构成技术的四要素:1.目的性;2.规则性;3.“工具”性;4.“体系”性。因此,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由生产决定的;就其内容属性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上一篇:年度自查自纠报告下一篇:你好新时代演讲稿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