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2024-05-23

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通用6篇)

篇1: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菏院政字[2010]1号 签发人:郁章玉

关于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见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进行动态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自我评价的首要条件,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系保障。几年来,我们围绕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形成了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使“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主,以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落实,现对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以下意见。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一)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

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结构中,具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双重属性,肩负着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高级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立,高等学校同时面临发展的极好机遇和严峻挑战。在以生存竞争为特征的时代,高等学校的竞争就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为前提,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并立足于社会,才能实现我校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学校在依法自主办学的前提下,保证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完整有序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 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为了保证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的有效实施,监督与调节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关系,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学生的学习与管理,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使人才培养模式诸要素更加协调,增强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能力,使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目标更加一致。

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营造宽松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实施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创新质量管理体系和建立激励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和教学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具有活力的、科学的质量保障系统。

(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服务的原则 教学服务质量集中体现在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及综合素质上,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育教学全过程提供优质服务。全校教职工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

(三)事前控制,监管结合的原则

教学质量管理主要应通过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得以实现。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从“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控制”为主,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把教学质量问题解决在产生之前或形成过程之中。

(四)全程管理,优秀培养的原则

要树立“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的整体过程管理,统筹招生、培养、毕业的质量管理,严把人才培养的“入口”质量关、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关、毕业生的“出口”质量关,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输送合格毕业生。

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容和措施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按照《关于全面实施“质量工程”的意见》(菏教政字[2008]1号),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完善以指挥、运行、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教学辅助与服务、质量评估五大系统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决策指挥系统

决策指挥系统由院长办公会、校教学委员会、教务处和教学院系组成。院长办公会议、校教学委员会主要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大决策;分管教学的校领导负责主持日常教学工作;教务处代表学校全面负责教学管理;各教学院系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教学任务,负责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具体管理和指导。

决策指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制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有关政策,研究教学质量相关问题和质量保障措施,协调学校内部各种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的关系,总结有关教学管理活动的理论和经验,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管理运行机制。

为保证有效发挥指挥系统的决定性作用,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要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定期研究教学工作 的制度、党政一把手及教学管理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教学管理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制度等相关制度和措施。

(二)教学运行系统

教学运行系统包括教学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该系统主要由组织部、宣传部、工会、人事处、团委、学工部、科研处、教务处、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产业处等部门组成。

教学运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决策指挥系统的指令,运用各种有效机制和最优方法,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组织与管理,建立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竞争机制,保证教学活动正常、高效运行。

教学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建设责任人为分管人事工作的校领导,执行单位为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和各教学院系。组织部、人事处主要负责全校师资队伍的宏观调控,为各教学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包括人才引进以及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团委、学工部负责学生第二课堂等方面的工作;教务处负责教师的考察、评估、配置;各教学院系负责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的制定落实;宣传部、工会等负责师德建设。

教学条件的责任人是分管财务、后勤工作的校领导。执行单位为财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产业处、教务处和各教学院系等。财务处主要负责编制教学经费预算与分配,年度 教学经费管理的总体要求是四项教学经费占年度学费收入的比例不低于25%,且保证生均四项经费逐年有所增加。确保教学经费专款专用,使用公开、透明、合理、有效。资产管理处负责教学设备的购置与管理,确保实验(实训)室建设满足教学需要。后勤产业处负责确保学校教学、教辅用房满足教学工作需要,为教学设施正常运转提供相应后勤保障。教务处主要负责教学设施使用与管理,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务处和各教学院系负责教学经费合理、高效使用。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责任人是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执行单位为教务处。

教学运行系统必须在已有相关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学管理队伍、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管理系统包括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评价与总结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信息管理主要是教学及管理等信息的搜集与反馈。主要任务是把学校教学及教学质量方面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反馈到决策指挥系统。该系统的责任人为负责教学的校领导。执行单位为人事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处、各教学院系。

学校实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对各级党政领导每学期的 听课次数均提出明确要求。从而使各级领导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运行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形成党政各级领导重视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该制度由教务处负责落实。

学校实行教学检查制度。实行定期和不定期教学检查,目的是监督、督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执行和教学各环节的运转。定期教学检查分为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主要包括教风、学风情况,教学管理情况等。不定期检查是定期检查的强化和补充,以专项检查为主。学校领导、教务处相关科室、各教学院系领导和教学督导员负责各类教学检查。该项任务由教务处负责组织。

教学评价与总结制度主要由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师评价、课程评价、专业建设评价等构成。该项任务由人事处、教务处、招生与就业处和各教学院系负责。

建立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学校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各教学院系成立教学督导小组。督导员通过随堂听课、查阅教案、抽查学生作业、试卷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方式,严把教学质量关。该项任务由教务处负责。

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加强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建立教学管理学生信息员制度。学生信息员根据《教学信息调查表》,定期收集并反 映教师教学情况、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和保障。该项任务由教务处负责。

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需求调查制度。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表现,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要建立固定的毕业生监测反馈点,详细了解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综合评价,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人才供求关系,围绕市场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和组织实习,制定、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该项任务由招生与就业处和教学院系负责。

为了保证对教学行为和过程的有效督导,保证对教学关键环节检查的实效性,保证有关教学质量信息收集、处理的客观准确性和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并严格执行。

(四)教学辅助与服务系统

教学辅助与服务系统包括图书资料管理、教学仪器设备及实验室(基地)管理、校园网管理及其他教学服务保障系统等。该系统的责任人是分管设备、图书、后勤、基建工作的校领导。执行单位为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资产管理处、后勤产业处等。

教学辅助与服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障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高教辅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质 量、办事效率和管理的规范化,体现以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的管理理念,对保证教学基础条件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书馆负责图书资料的采购与管理。按照教学评估的标准,保证图书资料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并提供优质服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相关教学设备设施的管理,确保满足教学工作需要。

后勤处、基建处负责教学设施建设,确保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能满足教学需要并正常运转。

各部门应进一步健全完善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

(五)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教学质量评估是对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监测措施。其主要任务是:构建科学合理、长期高效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实施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的监控与评估,以促进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该系统的责任人是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执行单位为人事处、教务处、各教学院系。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我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运行,需要全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教辅部门及师生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协调配合。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树立教学工作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职能部门要制定 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执行单位要有实施细则和落实措施,教务处作为主管机构,要负责进行落实、督促、检查。各教学单位根据实施方案和本单位教学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单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成人教育是我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本意见,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特点,制定出符合学校定位及自身教学形式的保障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二○一○年一月三日 主题词:教学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意见

菏泽学院办公室

2010年3月4日印

共印70份

篇2: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 题 , 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 论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阐明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内涵现状 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 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 学质量保障体系, 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 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内部自身的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 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 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 段。整合内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 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 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 行机制”。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 , 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

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 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 进教学 ? 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 ? 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 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

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 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但是, 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 要调动教 师的积极性, 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 强化过程性和 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 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 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监控信息的样本量, 师 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 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 还是专家或领导评 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 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 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 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 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 养计划的关联性的评价, 不能真实反映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 果,因而失去公允;第五,专家或领导评估,如果只听了教师的一堂 课,就得出评价结果,必然失去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涉及学校的各部门、各个工作环节, 大致 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一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指挥系统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 部分, 具体指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具体领导下, 以教务处为主形成 的运转灵活、上通下达、权威高效的运行机构。从整体上看,指挥系 统的主要功能是, 按照学校总的教学质量目标.把分散的教学过程质 量要素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效地组织起来, 使教学环节有序运转、规范 协调,收到教学质量管理的最佳效果。从具体的运作上讲,主要分为 三个

层次:第一层次是学校,包括校长、分管副校长、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和教务处。在这个指挥系统中, 这一层次承担了教学质量管理的 决策、指挥、组织和调度的职能。其中.教务处是教学质量管理指挥 中心, 它起着上情下达和下请上传的作用。对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校 领导, 它需要如实反映教学质量的现状。提出质量改进的建议和教学 改革的设想,为学校作出合理的教学质量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对学院, 它是代表学校行使全校教学质量管理责任的专门机构, 主要 负责制定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方案。筹措教学经费和改善教学设施, 开

展经常性的教学调研。组织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检测, 确定培养方案的 制定或修订的原则.落实或实施相关教学政策。第二层次是学院。其 主要职责是依照学校的使命、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质量标准, 管理所 属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和修订.协调教学环节的组织, 检查课程实施 的效果,完善教学基础建设.确保教学文档的齐全,监控各专业和教 师个人的教学质量.指导和协调实践性教学活动等。, 第三层次是系。系是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学校和学院教学质量管 理的目标和措施,对所属专业的课程实施和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控制, 包括专业改革、课程建设、教材选用、讲义编写、教师业务培训和进 修、教研活动组织、教学经验交流、学生学习指导和开展本专业毕业 生追踪调查等。

(二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系统

教学信息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没有准确、全面、客 观的教学信息, 就无法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的信息系统包括教学信息收集、教学信息处理、教学信息的评估与诊 断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信息的收集应该通过多种渠道, 有专家的信 息、有校督导组的信息、有校领导的听课信息.还有学生的听课信 息。教学信息的处理应该科学和全面。对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科 学和全面的评价, 只听一堂课或是只看教师课堂上的讲课表现是不充 分的,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课堂教学样本量,以及教师课前的备 课情况.甚至要考虑课程的性质, 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学信息处理的科 学、合理和公正。收集大量的教学信息以后, 对信息进行评价和诊断,形成结果, 并将结果反馈给被评估者本人, 不排序、不对比、不公示, 目的是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教学信息的反馈可以在网络环境下 实现。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校长可以查询全校教师的评估结果,院 长可以查询本院全体教师的评估结果, 系主任可以查询本系全体教师 的评估结果,而教师本人只能看到自己的评估结果。因此,这种方式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教师的“隐私” ,教师看到学生或专家对自己的 评估,就可以去分析存在的教学问题,思考如何提高、如何改进。(三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督导系统

督导系统是教学质量管理的约束机制, 由学校和学院两级教学督 导委员会。以及各学系本科专业委员会构成。它改变了过去督导成员 单纯由退休教师承担的做法, 建设了一支参与面广、能力强的督导队 伍。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校长、教务处长、各学院分管副院 长、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学院督导委员会由分管副院长、各学 系主任、专业负责人、教授代表和教师代表组成。教学督导委员会的 职能是建立教学质量标准,监督质量管理规范的执行,深入课堂、实 验室、教研室、学生宿舍进行听课、调研和谈话等,认定和处理教学 事故,接受学生有关教学方面的投诉,以及引导教学改革的进行等, 从而监督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四 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运行,还有赖于相关的激励导向机制。改变传统的奖励方式, 即 “物质加精神, 以物质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的奖励手段仅发挥了激励的-4, 部分导向作用,难以涵盖激

励导向的全部内涵,更难以发挥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在指导思想上,要转变观念,正确地处理好监控和激励的关系. 牢固确立 “以人为本” 的激励导向机制,要改变过去只关注教师的横向比较结果,忽略了教 师自身现在和过去的比较.漠视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的现象。一个教 师如果进步较大,即使原来水平较低,也应该受到奖励,不仅体现了 人性化管理和人文关怀. 其效果也远比单纯的评比评估效果更加显著。要让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激励导向机制切实发挥作

用. 真正激发 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鼓励教师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在 具体的措施上,必须有科学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作支撑。学校教学质 量的监控,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应制定相应的教学的评估、评价指 标,以使各个环节的监控都有具体的标准可循,从而更有效地提高监 控的效率。可以建立本科专业评价办法、本科专业培养方案评价办法、课程建设评价办法、课堂教学评价办法、实验教学评价办法、本科毕 业论文评价办法、学院教学管理评价办法和教务教学人员评价办法等 一系列措施.内容涵盖本科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

四、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支持条件 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各个活动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教学质量保 障体系中任何一个人— — 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等,其工作和学习质量都会不同程度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高校是一个 独特的社会机构,即“大学是有组织的无政府状态”,在大学无政府 状态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独立的决策者:教师决定是否教授,何时 讲授,讲授什么;学生决定是否学习,何时学习,学习什么。这一组

织特性决定了高校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是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顺利 运转必不可少的支持条件。高校质量文化是高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 所形成的质量意识、质量价值和质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高校的教育 质量保障的思想文化基础。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氛围,需要以学校的教 学质量标准,以及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程序性文件为核心,通过目 标认同、制度约束、活动引导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 学习动机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意识监督,尤其是学校领导的精力投入,使教学质量意识渗透于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首先.目标认同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前提。教学质量文化本质 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需要高校在形成独特的质量价值体系,包 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的基础上,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和追求 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进而使高 校的全体人员形成建立在教学质量目标认同基础之上的共同质量愿 景。其次. 制度约束是营造教学质量文化的核心。所谓制度约束是 “高 校为实现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要求. 具有基 础性、长期性、稳定性和严肃性”。质量管理制度是高校质量文化的 硬件,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是学校在教育教

学实 践中形成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学校实现质量目标的有力措施 和基本方针,是学校价值观和管理哲学的反映。也是学校质量科学化 和民主化程度的体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学生多样化,使学校教学内

篇3: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1特种设备

1. 1现阶段我国特种设备发展规模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的特种设备使用以及登记的总数量规模已经达到了九百多万台。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就是锅炉、压力容器、电梯以及起重机械等,这些都是我们平常最常接触到的特种设备,其中客运索道有九百多条,大型游乐设施近两万台,压力管道为九十万千米。

1. 2当前我国特种设备的发展情况

特种设备生产规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同时特种设备的数量从侧面也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平,而我国的特种设备的生产情况也基本上反映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真实水准。 根据2012年全国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当前,广东、山东、 上海、浙江、江苏这五个省市区域内的特种设备数量位于全国前五位,并且占到了全国特种设备总数量的49% 。不仅如此,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特种设备生产与使用大国,在特种设备的增长幅度方面,以每年12% 的速度排在世界各国首位。就以2012年全年度我国在特种设备生产领域的发展,其中包括了设计、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气体充装等,生产单位有56464家,并且形成了一道相对成熟的产业发展链,在2012年全年度的行业产值达到了1. 3万亿元。

1. 3目前我国特种设备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当前特种设备的生产、制造监督检测的一次合格率不断提升,在2013年国内的特种设备一次合格率达到了97% ,其中安装监检一次合格率也突破了90% ,相比较于前两个五年发展规划时期,有了巨大的进步与提升,这足以说明我国在特种设备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的把控、监督与管理。但是,依然不断发生一系列的设备安全事故,纠其故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像维修管理工作不到位、质量安全缺陷、作业或者安装人员的疏忽与操作不当等行为,其中因为一些非法行为而导致的设备事故占到了5% ,主要表现为对特种设备的非法改装、对特种设备的非法修理、对特种设备的非法制造等。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包括:

( 1) 安全科技水平方面相对落后。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应用技术、监督检测技术、特种设备的监督控制预警系统以及安全事故应急技术等。在信息化管理操作技术领域,我国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地区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在这方面,比如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NBBI以及加拿大的TSSA,这些信息化的管理技术都是充分建立在当前知识经济体系下的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包括特种设备管理平台中的内部信息系统的建立、数据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以及共享机制,它是一种全方面的信息化、数字化动态实时监控系统。

( 2) 责权关系的不明确。责权不清一直都是困扰着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当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一个逐步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再加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性,因此就会出现各种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相关的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制定出标准化的规范措施。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制造以及经营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企业表面上是按照国家行业标准规范来进行的,可是在生产环节就会出现企业与政府之间无缝连接的现象,往往造成政府的干预机制起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极大地造成了成本上的浪费,且工作效率更加低下,说到底就是缺乏一种全体的责任意识,没有一套标准化、完备化的责权关系管理机制。

2完善安全评价体系,保障特种设备安全

2. 1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目的

笔者根据当前社会实际发展需求以及特种设备安全评价监督机制的现状,就目前进一步强化与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目的,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管理者、决策者的安全决策能力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2通过进一步完善与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与实现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化安全;3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能够从根本上促使着企业全面实现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机制。

2.2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机制,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

2. 2. 1完善我国的特种设备监督管理体制

在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管理环境,相关人员以及管理部门应当时刻坚持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基本发展原则。在这个过程当中,包括交通管理部门、旅游、铁道、民航、建设、公安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测总局,都要切实发挥自身的能动创新作用,在坚守自身职责范围之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方的责权关系,并依照现行的行业法律法规全面实施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

2. 2. 2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基础构建特种设备单位安全主体与政府安全监督关系

包括特种设备生产、特种设备的经验、特种设备的使用单位,都要能够充分体现出各个主体单位在其中所要承担的特征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政府通过行政、立法手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行业规范标准等,逐步增强企业单位在特种设备的生产以及使用过程中养成一个责任意识,包括自觉对特种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工作、自行检验与检测设备故障。与此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企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出政府监督的作用,包括事故发生前后的紧急调查与处理等工作。

3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特种设备发展现状进行的研究与分析,重点以保障特种设备安全及其完善安全评价体系为探究主题,分别阐述了当前我国特种设备的生产与发展基本情况,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评价体系的目的,基于以上所述提出了一些建议性措施。本文所阐述的观点是围绕着2013年6月29日在十二大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为基本依据, 这也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与制约,尤其是像特种设备这种特殊的行业发展领域,必须严格贯彻与落实政府之间的安全监察与监督管理机制,以及特种设备安全主体责任机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当前特种设备已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涉及各个领域,并且密切关系着人们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特种设备的类型有很多,包括像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工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还有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电梯、客运索道以及大型游乐设施等;其中,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客设施属于机电类的特种设备,而像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都属于承压类特种设备。文章主要针对当前我国在特种设备生产、安装、操作等领域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重点围绕着如何保障特种设备安全来进一步分析如何完善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与评价体系。

篇4: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关键词:人才培养 教育质量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精神,建立健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我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结合我电子信息技术系教学评估工作中的成果,提出以下意见。

1 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

要提高对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要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听取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改革,处理好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将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 继续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实施各级领导听课制度,既有利于各级领导深入基层,深入了解课堂的教学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营造一种全校各级领导关心教学、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尊重教师、严格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明确规定各级人员听课应达到的最少学时数(按学期统计),并加强对听课记录卡的使用与管理。所有人员听课均需填写“听课记录卡”,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工作给予公正、合理、科学的评价,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授课教师,以便授课教师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之处。

3 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为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运行,学校实行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

学校教学督导组负责对全校的教学过程、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工作等进行检查、监督。包括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授课艺术等提出指导和建议;对期中、期末考试中的考试命题、考场、考卷、评分等考试环节进行检查;巡视日常教学秩序,及时向有关的管理部门通报情况和所发现的问题;对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研究项目评审以及制订重要教学文件、措施等提供咨询和评议。

系督導组负责对本单位教学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并参加每学期对本单位教师综合评价。

4 制定和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我校办学特色的质量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专业建设质量标准、精品课程质量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质量标准、课程设计质量标准、实习质量标准和试卷质量评估标准等,全面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程序,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全面促进教学质量建设。

5 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满意程度。测评结果是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一制度的建立对于全面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水平进而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由教务处组织进行,每学期进行一次。各学院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做好学生评教的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工作的目的及重要性,认真做好学生评教的组织工作,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和公正。

6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为加强对教学工作的信息反馈,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状况,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在学生中聘任教学信息员。

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每个学院设一个教学信息站,由学院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任站长,负责本院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及信息员的管理。教学信息员的聘任工作由教务处会同各系进行。原则上聘任各专业班级的学习委员担任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每学年聘任一次,学生毕业时自动解聘。

教学信息员的主要职责是及时了解有关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状况,对学校和学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管理及教学条件、教学评价、教师队伍等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反映学生的听课、实验实习、作业、考试等学习状况,协助教务处和各学院进行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对表现出色、成绩突出的教学信息员授予“优秀教学信息员”称号,发给证书并给予物质奖励。对任期内违反有关规定者,教务处可随时予以解聘。

7 进一步完善教学检查制度

为及时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与监控,成立以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各学院分管院长(直属教学部主任)组成的学校教学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大检查和管理力度。采用定期检查(期初、期中、期末)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教学任务的落实及完成、教师授课、学生出勤、考试等情况,及时汇总和解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8 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切实加强教学管理,不断优化教学过程。继续建设和完善全校性的督学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动态数据库,采取各种形式和渠道保证教学质量信息的上下贯通。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诸环节和社会信息反馈等各方面的工作。采用召开专题教学工作会议、召开师生座谈会、教学检查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建议和要求,对来自校院教学督导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学信息员及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等教学质量评价信息及时汇总和整理,对发现的问题分别以反映至学院、反映至有关部门、通知教师本人、校园网上发布等各种方式予以及时反馈,以便及时改进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9 加强毕业生跟踪随访调查,及时调整学校培养方案

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就业信息,监测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符合度,为毕业生早日就业提供帮助;加大对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服务力度,并安排有关人员对其进行跟踪随访,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学校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要树立教学工作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学校建立教学各环节的评价方案,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评价方案和本单位教学实际,建立和完善本单位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汉邦,宋烈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几点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2.

[2]陈骁.我国高教质量保障体系框架初现.中国教育报.2003-11-13.

[3]马元兴.建立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职教通讯.2001.8.

[4]黄秋明,王正,龚蓓.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职业技术教育.2003(1).

篇5: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关于金华市区住房保障建设的思考

夏 康

经过多年探索,金华市区已初步建立起了比较适合国情的城镇住房体系,在加强住房保障建设、调整住房结构、建立规范有序房地产市场秩序等方面都取得了新进展,特别是房地产业得到了稳步健康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市民“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并详细论述了住房保障的对象和保障途径,这充分说明我国住房政策正在从产业政策向公共政策回归。我们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摆到房地产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臵,加大政府保障的支持力度,促进住房保障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满足市民乃至进城务工者的基本住房需要,努力改善全体城乡人民的居住条件,并从“居者有其屋”向“居者优其屋”方向发展。

一、金华市区住房保障之现状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张元端把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历程分为5个阶段,即:1980年至1988年的试点阶段;1988年至1994年的全国推进房改阶段;1994年至1998年的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阶段;1998年至2003年的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阶段;2003年至2007年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阶段。从2007年开始,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进入第六个阶段,即强化住房保障阶段。金华市区的发展历程也大

用住房16.7万平方米,其中当年实际新开工面积11.186万平方米,其中洪源小区484套经济适用房将于2008年上半年交付。

(3)建立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编制“十一五”住房保障规划。根据国务院及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市区在前期开展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低收入家庭住房档案,编制了《金华市区2008—2010年住房保障规划及2008计划》,为下一步开展住房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

3、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住房保障能力

我市各地明确了住房保障实施部门,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住房保障政策的落实。其中市本级在省内率先开通了住房保障专用网站“金华市住房保障网”,建立住房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系统,实现了住房保障规范化管理。市本级还明确由市住房保障处具体负责市区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直管公房的日常管理工作,设立了住房保障受理大厅,公开了廉租住房申请程序,整个操作过程达到公正、公开、透明,方便群众办事。

二、存在的主要不足方面

我市住房保障政策实施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1)住房保障架构欠完整,“夹心层”群众住房问题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虽然市区的住房保障体系包含了廉租住房、直管公房、经济适用住房三个层次,但仍有不少达不到廉租住房和直管公房申请条件的家庭,虽符合经济适用住房申购条件,却无力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即“夹心层”群体),他们急需政府提供相应的住房保

给廉租住房的实施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4)城乡统筹原则缺失,农房空闲与进城务工者住房难矛盾突出。

金华市区的住房建设还不适应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科技贡献率低,资源消耗高,尤其是已演变成城市的各类城中村的住房不合理性更加突出。而郊区农村的大批进城务工者,一方面农村的住房大量空臵,一方面进城后又没房子住,享受不到城镇居民的住房保障政策,使本来就很低的薪金中房租又占了很大一块。

三、下步工作思路

1、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结合原则,确保住房工作落到实处

要坚持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政策体系。要继续强化政府对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职责,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一要合理确定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二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住房供应,帮助那些既不属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又没有能力进入市场的家庭。例如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发展限价商品住房等。三要多种途径改善困难群体的住房条件。建立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逐步向中低收入家庭倾斜。积极探索“以房养老”等各种合理渠道,让更多的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2、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住房保障整体水平

租金减免为辅的廉租住房保障方式,以减少政府工作环节、提高管理效率。适当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将生活比较困难、收入条件改善可能性不大、住房面积低于一定标准的老人纳入配租范围。三要多渠道增加房源。根据房源需求情况,采取新建、收购、改建以及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增加房源,保障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贯彻省政府文件精神,通过提取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提取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和财政拨款等渠道落实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五要建立健全基础制度。建立完善廉租住房保障对象档案,严格廉租住房申请、审批、公示、租用和退出程序,强化复核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4、健全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探索建立经济租赁住房制度 作为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有益补充,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一是调整申购对象。其供应对象要调整为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与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相衔接,采用定向申购为主的保障方式。二是明确建设要求。要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计划,套型面积按标准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三是完善销售方式。要创新完善销售方式,使房源能优先供应给符合条件的相对困难家庭。四是延长上市限制时间。经济适用住房属于政策性保障住房,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一般情况下,5年内不得直接上市交易,满5年上市交易的,应按一定比例向政府交纳土地收益金,政府可优先回购。回购的经济适用住房,可以继续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

经济租赁住房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

或职工公寓,由用工单位承租后向农民工提供,或由农民工直接承租,但不得按商品住房出售或出租。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加强对农民住房的政策研究和引导。要根据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情况和严格保护耕地的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建设的原则,深入研究进城定居农民享受城市住房政策和农村宅基地政策的衔接。积极探索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措施。要强化规划管理,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按照集约和节约使用农村建设用地的要求,加强对旧村改造的规划指导。要加强对农村住房建设的设计、施工、材料等技术服务,提高建筑质量,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

篇6:完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体系

景天魁

对于社会保障概念,人们的理解基本上限于资金保障的范围,关注的重点也只是资金的筹集、支配与发放。诚然,资金保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初级阶段,重视资金保障是很自然的。但如果从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角度来说,确立完整的概念和体系结构却不仅是个学术问题,也是制度建设的实践所必需的。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扩大社会保障概念

这里不想全面讨论社会保障概念,只提出服务保障的问题,只强调服务保障对于资金保障的意义。举例说,有的老人在家中去世许多天了,竟然无人知晓,这种事在城市和乡村屡有发生。他(她)们可能享有很好的社会保障待遇,缺的不是养老金和医疗保险金,而是身边无人,或得不到基本的社会服务;许多从外地到大城市就医的人,跑了多家医院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大夫,就因为缺乏必要的就医服务信息,不仅白花了不少冤枉钱,还可能耽误了治病;现在,患慢性病的人越来越多,除了到医院就诊以外,主要靠日常的生活护理。

凡此种种表明,一个社会保障体系好不好,不完全取决于资金保障,还取决于有没有好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社会保障体系,使之得以落实和增效。如果没有服务保障,资金保障的实际效益就会大打折扣。服务保障就是资金保障的效率

系数。现在,我国的资金保障水平总体较低,提高资金保障水平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还是当前的主要任务,所以服务保障的重要性被掩盖了,但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之间的规律性关系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如果不及时注意,做好制度和机制安排,以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支撑社会保障的社会服务体系

“十二五”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建议在重视资金保障的同时,兼顾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公共财政要把保障基本服务作为“保基本”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目前我国有些社会保障制度还在实验阶段,将来还要调整、并轨和统一,过分地追求提高现有制度的保障水平,可能给以后的制度调整和完善造成障碍,不如更多地关注社会保障的支撑体系建设,打好基础,为将来的制度运行准备良好的条件。

第一,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保障的可得性。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和空巢家庭的增多,得不到任何养老服务的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社会养老规模太小,能力严重不足,亟待大量建设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民办互助的养老机构。同时,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要大力扶持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据北京市的调查,53.3%的市民首选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希望得到家政服务、餐饮服务、陪同就医和康复服务的均达30%左右。不论是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还是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都要加强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考核和监督体系。

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慰藉、心理呵护和社会关怀,这不是单靠资金可以保障的。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后,社会必须承担起对老人提供精

神服务的责任。我国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还处于初创时期,包括心理咨询和疏导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培养也刚刚起步,社区服务网络有待探索和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纳入规划。

第二,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保障的可及性。重点是基层,是农村。首先要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家庭医生制度。2004年,我国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是212个,农村地区不到1个,而且我国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有限的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城市,严重影响了资源利用效率。要努力缩小医疗服务的城乡差距,给每个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争取让每个人都能在有效时间内及时得到医疗服务。将卫生医疗资源重点用于医疗服务基础条件的改善,其社会效益是最大的。

第三,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城乡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强化社区就业服务,配备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完善多级联动的服务平台。“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仍将保持在1亿人以上,他们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高,而这一时期产业升级将明显加速,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将空前加大。要大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并对积极开展培训的企业和用人单位实行奖励。未来若干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招生规模都将在六七百万以上,就业难的问题将持续存在,要鼓励高校与企业联手,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鼓励创业,建立包括金融支持在内的创业服务体系。

第四,加强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教育不仅是教学,也不仅是学校的事,要有一个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首先要扩展基础性教育保障,实行对学前一年幼儿的义务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龄前儿童的入园率,改善儿童营养,加强健康保障,为贫困地区寄宿制学生提供营养保障。为交通不便的城乡小学生上下学提供接送

服务,为准备就业的初高中毕业生提供义务职业教育。动员和整合多方资源,创办社区学院,为进城务工人员、往届毕业生、社会青年以及成年人提供可与大学和专科教育相衔接的继续教育。

以社会服务体系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一举数得

首先,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但可以提高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充分发挥社区人力资源(离退休人员、邻里互助等)的作用,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符合中国传统和国情。

中国的社会保障与西方福利国家、福利社会最主要的区别,应该体现在更贴近基层群众,更便于基层群众的参与,更适合发挥我们中国的优势。我们可能长期无法与欧美一些国家比资金保障的水平,但是,不见得我们中国人就不可能享受到很好的社会保障。如果我们用全面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来支撑社会保障体系,就可能是一个很符合中国国情的、成本很低而效率很高的制度体系。比如,如果我们能够以社区的形式把社区里的离退休人员组织起来,用很低的成本服务,那么社区内部、邻里之间,组织开展养老照顾、医疗护理、婴幼儿看护、心理慰藉、安全守护等很多事情都可以有人管了。而这种“管”,不需要像西方那样靠公司、靠一些专门机构付出高成本。现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一些社区就是这样做的,组织社区群众,给离退休人员找点事做,他们还挺愿意,觉得被社会承认了,觉得自己还挺有用。这是一种非常丰富的资源,我们要用政策、用制度来发掘这种资源。依靠基层群众,面向基层群众,满足群众的基本需要,发挥中国的资源优势,成本最低、效益最好。

其次,以社会服务打通城乡壁垒,实现城乡统筹,是比资金统筹更便捷的统

筹途径。由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在3倍以上,靠公共财政填平这个差距的难度很大,所以,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要想从资金保障的均等化实现突破,恐怕一时难以做到。但是,由于农村居民之间有更为紧密的血缘和地缘联系,有亲友信任、邻里互助的社会基础,社会服务完全有条件搞得比城市更好。服务方面的城乡统筹有可能比资金方面的城乡统筹更便于实现。

再次,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可以重新把社会组织起来。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曾经依靠单一公有制和社会生活的单位制,实现了较高的社会组织程度,有限的社会资源容易得到动员和调度使用;市场经济时期,制度多元,资源分散,单位弱化,个人原子化倾向严重,公益事业失去了稳固的资源基础。既然难以通过所有制关系和单位制关系实现紧密的社会联结,那还有什么途径可以重新把社会组织起来?以发展社会服务为号召,便于动员群众,聚拢社会资源;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纽带,倡导服务、互相服务、规范服务,还能够增强社会团结和社会凝聚力,又能够帮助社会保障制度夯实其社会基础。借助社会保障所搭建的社会组织基础、信任基础、团结基础,还可以成为从事其他社会事业、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共同平台。

最后,加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可以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如果政府主要提供资金,那么对它来说这是权力;如果政府主要提供服务,则对它来说这是责任,出发点明显不同。政府着重解决民生问题,财政资金向基层倾斜,是面向大多数人;如果是相反的流向,只能是面向少数人,着眼点明显不同。所以,推动重视和发展社会服务,也就是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需要说明的是,社会服务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所以,在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中,要处理好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的关系。既不能以资金保障代替服务保障,也不能相反,低估资金保障的基础作用。

作者简介:景天魁,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上一篇:钳工工作个人总结下一篇:谈中学生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