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

2024-05-13

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精选3篇)

篇1: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

公共政策问题: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

问题的由来及历史背景:

明代,科举考试分成了南、北、中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定额录取。到康熙年间,区域分配细化到了省,类似今天分省录取的模式。1940年,民国政府设16个考区、18个招生处,来维护招考的区域公平。1952年,新中国实施统一高考,也顺理成章实行了分省配额制。

我国高考教育中心区域的行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沿革,“文革”已经在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以及西北地区形成了以武汉、南京、北京、上海、长春和西安等城市为主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的省份也相对更加发达。高等学校招生名额也比较多,这些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较多。在21世纪初,东部某些地区的几名高考考生就此事追溯法律,认为制定高考招生计划造成了各地录取分数存在巨大的差别。直接造成了全国不同地区考生之间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至今很多家长都认为目前的高等教育体质改革严重滞后,进程缓慢,缺乏实质性的改革进度。

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校拥有招生自主权,可以根据当年考生人数、该校当年毕业生数量、国家总体招生计划、院校师资情况和高校所在地的政府要求等来划定招生人数。1999年,教育部制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因此诞生。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高校的建设,出现了“省部共建”的方式,即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因此,地方政府希望高校在招生时照顾本地学生作为“回报”。问题的表现:

在北京大学(含医学部)2013年总计2065个普通高考招生名额中,408个给了北京本地生源,而其在山东、河南、四川这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总和也只有268个,而上述三省当年报名参加普通高考招生的人数总和为170.9万,是北京本地报考人数的23倍多。

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曾根据2011年的高招数据进行调研,并得出当年每万名考生中考入北大的比例,安徽为1.27,广东为1.4,贵州为1.48,河南为1.87,北京为52.5。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各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的教育发展程度往往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中国地区间发展的这种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现状也限制了教育的公平发展。

二,公平的招生政策不好制定。现在各省的教育质量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如果各省市都按相同的比率录取,势必会造成教育水平高的省市的考生向教育相对落后的省市移民,而又形成了另一种招生的不公平。

三,以何种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存在着很大争议。长期以来都是以高考的分数高低来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这就造成了许多“高分低能”或是只会考试而不懂得做人处事的学生。这种衡量方法本来就存在着很大争议,本身就是一个不公平的衡量人的标准,而建立在这种标准上无论怎样选择都不会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公平标准。但是正是由于人的其他方面的品质不好量化,所以要想找出一种能够衡量学生综合素质高低的标准本身就十分困难。

四,扩大高校自主权而产生的腐败问题。高校单方面录取权力的扩大而没有有效监督机制的情况下,由此而产生的招生腐败。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一,实现高考录取均等,未来的改革应着眼于建立专业的招生录取机制,让高校和学生之间实现相互选择,而非完全通过行政权力进行招生分配,这不仅是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核心,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

二,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三,教育权、学术权与行政权力分离,建立教育的间接管理体制。四,国家财政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教育事权与财权匹配。五,破除公办教育单一垄断的格局,建立教育供给有效竞争机制。六,初步实行一年多考的高考制度,建立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模式。

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公平配置教育资源。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八,改进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提高中西部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缩小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九,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形成分类清晰、结构合理、布局均衡、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篇2: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

(1)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实施的背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身份的学生实施了特殊的招生优惠政策,具体包括:高考中的“降分录取”“加分录取”“单独录取”“单独画线”等民族倾斜政策。这种优惠政策的实施是基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 背景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其他地区相对落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中西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我国经济战略的不断调整,东西部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在此基础上,以经济为基础的教育事业发展相对于中西部来说存在很大的差距。其次,我国高考方式不适宜于少数民族的学习传统。我国高考方式以汉族思维为主,语言也以汉语为通用语。并且宗教信仰在少数民族考生的心目中作用不可替代,这与汉民族考生有较大的文化差异。在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下,高考对于少数民族考生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加重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再次,实施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优惠政策是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专门人才,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团结,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取得的成效。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少数民族考生接受高层次教育、享受社会教育资源的机会,以此为基础,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及社会稳定,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微观上来讲,相对于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差异,这种优惠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近年来,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建立,教育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极大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2. 从不同视角看待少数民族地区 高考招生优惠政策下的教育公平

(1)从少数民族地区考生角度看待教育公平。诚然,我们不可否认,在高考招生优惠政策下,少数民族地区考生获得了政策上优于汉族考生的“倾斜优待”,弥补了他们不适用于以汉族为主的高考模式下的不足,有利于他们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作用毋庸置疑。

(2)从汉族考生角度看待教育公平。我们所形成的共识是高考招生思维及模式符合汉民族的传统及发展思维, 是汉民族习以为常的教育背景及模式下的招生考试,这极大地利于汉民族考生获得进入高等学府的机会,在这种程度上是有优势的。然而,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保护措施的实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日趋迅速,并且有逐步向汉民族学习、靠拢和为适应高考招生考试逐步改变教育方式的倾向。并且少数民族内部发展水平差异性逐步拉大,不少的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一样享受共同的教育资源和设施。基于这两种考量,对少数民族实施“降分录取”“加分录取”“单独录取”“单独画线”的倾斜政策,对于汉民族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3. 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优惠政 策与教育公平的冲突问题

(1)以“民族身份”作为实施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依据,引起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我国制定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优惠政策的初衷是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但仅以“民族身份”作为实施依据,存在很多漏洞与不足。比如说,非少数民族考生为了享受高考优惠政策,弄虚作假、假冒少数民族身份,挤占真正需要优惠的少数民族群体利益,新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及现象由此滋生。

(2)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标准不同,在少数民族内部易引起欠失公平问题出现。除却少数民族个人素质因素外,生活环境、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因素也对少数民族考生的自身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少数民族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大框架下, 少数民族内部发展的差异性也容易引起教育不公平问题。

4.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教育公平 的理性思考

首先,优惠政策的实施要尊重少数民族成员的意愿,依据少数民族内部不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的程度,合理统筹高等院校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规模。其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日益增多的事实,扩大民族教育规模,满足日益增多的少数民族学生的需求。再次,在高等院校设立民族院系,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 促进民族融合和交流,为地方民族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与指导。

总之,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结构变化,我们完全有必要重新思考以“民族身份”作为实施高考招生优惠之依据的政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同时有利于维护教育公平, 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摘要:基于我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在高考招生中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采取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教育公平的实施,但随着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变化及增长,我们有必要重新深入探讨该优惠政策的可行性。

篇3: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

关键词:高考招生 公平 招生政策 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步走进大众化阶段,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规划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也使得参与高等教育的意识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期,社会竞争异常激烈,通过高等教育的学习增加自己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筹码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因此,社会大众对于“高考”这块走进高等教育院校的“敲门砖”格外关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以及当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方面的某些缺陷,使得我国高考招生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民意中国网,曾对全国30个省市、地区18到50岁人群就“教育公平”进行了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1%的公众认为中国教育越来越公平,有57%的被访者认为中国的教育越来越不公平,更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有高达30.2%的人认为“高考”是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最集中的环节,成为该项调查涉及的六个教育阶段中最不公平的榜首[1]。

2010年6月1日,温家宝总理在东京接受NHK电视台专访时表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首先是教育,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教育公平就是为人人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国将继续把这件事情做好。”[2]公平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选拔出高水平的拔尖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保证。改革当前我国高考招生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的高考招生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招生,按照招生计划分配名额,根据不同省、市、地区考生的报考志愿和考生成绩进行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这几年又逐渐出现保送免试、高校自主招生等高考招生尝试,但每年度的统一高考考试无论从参考人数还是社会关注度上无疑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考试”。但凡考试都有一定的淘汰率,择优录取才能体现出选拔性,所以每年高考之后高考录取分数线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再加上,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出现了倾斜于个别地区、省市的不公平现象,更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早在十年前,就有人指出: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么一种程序上的公正背后,由于对各省市考生录取名额的倾斜性计划分配致使录取线高低不等,结果使得“为公正发展动力的教育却成了我国各种严重不公中最刺眼的一种不公正。”[3]另外,有人直接以“倾斜的高考分数线”为名,通过对2001年全国高考分数线的比对分析,指出“造成高考分数线省际差异最直接的原因,是全国的高校在各省市自治区招生比例不同”,向人们揭示了高考录取中的“地方保护”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衡,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深层问题,并进一步指出:“而现行的高考政策,采取计划招生和名额计划分配,导致各省分数线差距巨大,进一步扩大了教育资源配置不舍理,加剧马太效应。”[4]

二、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诚如吴根洲在《理性解读“倾斜的高考分数线”—— 评李立峰新著《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一文中所说“自2000年以来这个问题在各报刊杂志不断地被争论、探讨,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5]吴氏在此文中称“李立峰博士新著《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对‘倾斜的高考分数线’问题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吴氏此文虽为李立峰新著的书评,这样高的评价也是可以令人信服的。李立峰在其2006年的博士论文中就已经对以“倾斜的高考分数线”为主要特征的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各省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变化做出了详细深入地探讨。他指出:据分省招生的数量、基础教育的水平和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三个因素来揭示其演变的动因。首先,高考分数线的变化与招生名额的投放有很大关系,即在相同的条件下,招生数量越多,录取分数线就越低;其次,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该省生源的优劣程度,在同等条件下,基础教育水平越高,分数线也相应越高:最后,高等教育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招生数量的多寡,也会影响到分数线的变化,其中,高校的数量,特别是“211工程”院校和“985”工程院校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科一批分数线的高低[6]。

目前,学界在关于我国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的研究和相关讨论中,认为当前我国高考招生公平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高考制度体制以及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管见所及,以张和生、彭勇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张和生、彭勇认为:高校扩展以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显得十分稀缺,资源稀缺成为影响高考公平的物质条件根源。”;“高考公平问题实质上是由于计划和市场两种体制冲突所产生的负效应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阵痛。体制的矛盾,是影响高考公平的内在制度根源”;“ 社会上过度追求高学历,以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导致高考利益的高度集中,这是高考一切问题产生的社会逻辑本因。价值异化是影响高考公平的社会文化根源。”[7]

三、研究成果概述

通过文献检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引擎中,输入“高考公平”关键词,截止到2013年12月份,可以搜索到1997年后公开发表的论文5995篇,其中,1997年至2000年仅有233篇,而2001年至2013年则有5762篇。由这些不完全统计的数据,可见看出以“高考招生公平”为基点的“高考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学界研究关注的热点。这里仅举其要者略作概述。

(1)围绕高考分数线的地区差异不公平的研究

除了前文所引肖雪慧、胥晓莺两篇文章之后,李文胜的《中国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公平性研究》[8],李立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演变及成因探析——兼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配》[9],刘希伟的《2006-2009年“985工程”高校招生区域公平问题的研究》[10],郭延凯的《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11]。以及相利盈的《中国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公平问题研究》[12],都是在对我国不同省、市、地区的高考分数线对比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考分数线出现倾斜的原因,并针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关于高考招生公平政策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考招生不公平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我国高考招生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不合理和存在一定的缺陷。学者对此的研究主要有:孙华,《我国高校招生政策100年述评》[13];刘丽敏、阮丹青、杨善华,《教育选拔与社会变迁——高校招生政策之世纪演变》;邹继良,《高考招生制度的不公平性因素及修正对策》;李立峰,《教育公正视野中的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兼论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之争》。有人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高考招生政策的对比,以国际视角审视我国当前高考招生制度的缺陷,如:刘若玲,《高考的忧思与求索》;张千帆,《走向更为公平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国问题与世界经验》。

此外,对于“高考移民”、高考加分政策、高考保送制度以及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问题也有学者以高考公平招生这一尺度予以关注研究。如:袁耀宗,《由“高考移民”引发的高考公平性问题探讨》;古光启,《当代中国“高考移民”问题的政策取向研究》;朱永国,《 从“高考移民”看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马延朝,《教育公平视野下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李子江、杨志《我国高考加分政策演变的制度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

四、研究展望

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对高考招生公平问题的研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步步的深化,现有的研究关注具体程序和操作环节的研究路径,却由于价值的缺失不得不面临和社会脱节、自话自说的尴尬。

进一步加强对高招政策的认知,优化高招政策的运行环境。通过选取特定省份的研究,来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对具体省份的定性及定量研究相结合,在研究方法是可以细化深入研究出现的具体的问题,在理论政策上也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高考为何成为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最集中体现.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 tfzg/detail_2010_03/23/401880_0.shtml.

[2] 中国新闻.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10/06-02/2317389.shtml.

[3] 肖雪慧.最刺眼的不公正—2001年再谈高考录取线[J].社会科学论坛.2001, (11):43-45.

[4] 胥晓莺.倾斜的高考分数线[J].中国青年研究.2003,(1):40-43.

[5] 吴根洲.理性解读“倾斜的高考分数线”—— 评李立峰新著[J].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研究.中国考试,2010,(4):59-63.

[6] 李立峰.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139.

[7] 张和生,彭勇.中国高考公平问题研究[J].求索.2008,(12):153-155.

[8] 李文胜.中国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公平性研究[J].湖北招生考试,2002,(20):24-30.

[9] 李立峰.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演变及成因探析——兼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56-70.

[10] 刘希伟.2006-2009年“985工程”高校招生区域公平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10,(3):41-43.

[11] 郭延凯.教育公平视角下我国高校招生的省市差异[J].高教研究,2010,(2):1-10.

[12] 相利盈.中国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公平问题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95-99.

上一篇:两学一做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下一篇:第17期——处理沟通冲突的14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