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2024-05-10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精选8篇)

篇1: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我国应用最广泛、覆盖人群最广、绝大多数城乡居民能够共同享有的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三种,分别是:

一、2001年起实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辖区所有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

二、2005年起实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辖区农业人口(含外出务工人员);

三、2007年起实施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辖区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农业户口城镇居民。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其原则: 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2)其覆盖范围和缴费方法: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3)其目的:在矫正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性缺陷的基础上,实现对城镇正式部门就业人员的全面覆盖。要为个体劳动者参保提供激励,鼓励那些有稳定工作、除了户口身份之外与城镇就业人口并无区别的农民工群体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能够覆盖所有正式部门就业人口、退休职工以及愿意参加职工医保的个体劳动者,成为城镇筹资能力最强、保障范围最广的医疗保障制度。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矫正新农合的制度性缺陷的基础上,扩大新农合的覆盖面,实行强制性参加,实现对农村居民的全面覆盖,以避免逆选择。同时对低收入群体提供缴费方面的补贴。对于那些季节性打零工性质的农民工群体,在制度上保证其参加新农合的重要前提是改变目前报销时的种种障碍。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一是探索多种途径与农民工输入城市合作,设立或委托更多农民工定点“医保”医院,为所有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工提供基本诊疗服务,同时按规定报销部分医疗费用,从而解决农民工带“新农合”进城的“医保”问题;二是降低农民工在城市看病回乡报销医疗费用的门槛。如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覆盖所有农村居民,提高低收入农村居民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们免遭疾病导致的贫困,提高现有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增强风险分担能力

3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遵循的原则:一是低水平起步;二是坚持群众自愿。不搞强制,而是在制度设计上注重政策的吸引力,引导群众参保,并鼓励连续缴费;三是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责任;四是坚持统筹协调。要统筹考虑各种保障制度和政策的衔接,地区之间的平衡,新制度的出台对其他人群的影响,以及医疗保障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的配套改革。2)主要保障的范围:主要包括三类人群:一是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尚未参加公费医疗的达到退休年龄的老年人。二是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的学生。三是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公费医疗无业人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仅保障居民花费的住院医疗费用,不保障门诊医疗费用。3)缴费标准和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了政府补助的政策。政府对所有参保居民给予不少于人均40元/年的补助,并对城镇低保家庭的未成年人再给予不少于人均10元/年的补助,对城镇低保对象、低收入家庭60岁以上老年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参保缴费再给予不少于人均60元/年的补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按照就医类别、医院级别和参保人员的类别确定不同标准。4)目的:探索和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体系,鼓励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收入较低、但常年居住在城镇的农民工群体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如此,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覆盖城镇原来无法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所有人口,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篇2: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与改革建议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有时代特色的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这项制度实施几十年来,对于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减轻职工的个人和家庭负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往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本文从当前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入手,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加大力度进行医疗保险改革,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保险制度。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界定了我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低水平、广覆盖、双方负担、统帐结合”的基本原则。现在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进程如何呢?从年初全国医疗保险工作座谈会传来的消息:据统计,到去年底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的统筹地区达284个,占全国的81%,覆盖人数4300万人,占全国应参保人数的27%,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实施的统筹地区增加了9个百分点以上,覆盖人数翻了一番;今年医疗保险工作的任务是:坚持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流通体制“三改并举”的方针,按照“稳步扩面、狠抓管理、健全系统、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力争到年底实现90%以上的地方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000万人。

纵观9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方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在保险体系上,将原来单一的医疗保险制度改为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大额医疗互助及社会医疗救助。

2.在基本保险的覆盖面上,将原来主要限于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人员改为城镇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职工及退休人员,以至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和自由职业者。

3.在基本保险费用的承担上,将原来全部由企业负担改为个人也要负担一部分。

4.在基本保险基金的构成上,将原来的劳动保险基金(存于企业工会银行帐户内)、劳动保险调剂金(存在省级工会或产业工会全国委员会银行帐户内)、劳动保险总基金(存于全国总工会银行帐户内)相结合改为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我国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这些改革,有利于相对减轻企业和政府的负担,分散个人和企业在医疗方面的风险,更好地保障城镇职工在基本医疗方面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1997年)。90年代,农村地区采取各种形式恢复和建立合作医疗制度:可以镇办、乡办,也可以村办;可以医药合作,也可以合医不合药。总的来说,对占我国绝大多数人

口的农业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与城镇职工相比,政府没有为其明确立法,也没有为其建立起初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在尝试建立医疗保险个人储蓄帐户制度,其初衷既有相同于新加坡政府动员资源和实现社会公平的因素,也有近似美国控制医疗保险成本的想法。90年代以来,我国陆续进行的一系列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措施,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中亦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覆盖面低,覆盖人数仅占全国人口的3.3 %。首先,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主要针对对象是城镇职工,至去年底参保人数仅为4300万人,仅占全国13亿人口的3.3 %。即使到今年底参保人数达到8000万人,也不到全国人口的7%,而且也未覆盖所有城镇居民。例如,从1998年全国医疗保险改革方案出台到去年上半年,全国失业人口就达1120万人,其中95%以上的失业职工都不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险;同时,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也达到1176万人。如果这部分人的就医难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或缺乏正确地处理和引导,容易引发社会不满情绪的滋生和蔓延,影响社会稳定。

2.企业经济压力沉重,缴费种类繁多。现在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但对企业来讲,缴费种类繁多,仍不堪重负。现在企业除为职工交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外,还要交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估计至少需要支出相当于本企业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3。何况在基本医疗保险负担上,国务院还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缴费率还可作相应调整。而且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亦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3.国家财政分配不合理。社会医疗保险规定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负担的原则,但国家的作用不太明显。利用国有资产来解决社会医疗保险补助的做

法本身有适当的理由,但在总人口不到10 %的人参加的制度上投入相当于GDP的40 %左右的国有资产,应当考虑在此保障制度上国家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城乡差距不全是自然发生的,过去的户口限制、重工业发展、对沿海城市给予的各种优惠等政策性因素也起了作用,所以国家还得同时考虑城市和乡村的保障问题。如果国家财政力不从心,就应该考虑现有的财政能力如何进行再分配。

4.公平性问题 尽管公平性是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决定》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但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特殊性,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首先就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不足1亿,不到总人口的1/12,绝大多数人群尤其是广大农民没有医疗保障。尽管我们在农村推行的是与城镇医疗保险体制不同的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农民收入、乡级财政等诸多限制,实施状况令人担忧,看病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从长远来看,打破城乡分割,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必然要求。因此,农村的社会医疗保障问题应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总体框架来考虑。

5.补充医疗保险问题 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我国处于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是“低水平、广覆盖”,而它在保险深度和广度上的缺口,需要依靠补充医疗保险即商业医疗保险来补充。商业医疗保险灵活便利,自由选择性强,能够提高社会医疗保障水平,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需要。而其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也可以为基本医疗保险的管理所借鉴,以促进基本医疗保险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因此,只有将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有效衔接,才能使医疗保险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

(二)建立我国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很低,仅覆盖部分城镇职工,应加快建

立起覆盖全国的全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笔者认为,借鉴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正反经验,我国应建立保障范围广泛、保障资金多渠道、支付方式科学、管理方法有效的医保运行机制。

1.建立广覆盖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对已初步建立起的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体制要不断完善,并扩大其覆盖面。当前,我国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原则。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机关和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都必须参加所在地的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执行当地统一的改革实施方案。这充分考虑到我国各地方经济水平的差异,因地制宜,有其积极的作用。但职工社会医疗保险还是应建立具有全国效力的统一法律制度。所以笔者认为,在各地方医保改革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应加快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法》。以全国平均水平设定职工医保的最低标准,适用全国。各地方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最低标准以上给予职工更高的医疗保障,但不能低于职工医保的最低标准。

2.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险费用筹措机制

基本医疗保险必须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的收入水平并不高,财政收入有限,企业效益大多处于较低水平的现状,本着“最基本的筹资水平、最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理念: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按工资的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基本医疗保险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职工个人交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人单位交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帐户,具体划入比例根据个人帐户支付范围和职工年龄因素确定。个人帐户将终身跟随职工个人直至职工死亡,个人帐户随职工流动,原企业划入职工个人帐户中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因职工离开本企业而取出。

3.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难搞,难就难在医疗费用的支出控制。医疗消费具有即时性、难

预测性、道德风险大的特点。实践证明,建立科学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制定基本医疗保险的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基本医疗保险只能根据保证基本医疗需求和与医疗保险基金筹措水平相适应来确定用药、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和给付标准。在选择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的具体方法上,国际上最近流行用经济学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和比较药品或治疗技术的成本效果。实行基本医疗保险“板块式”的统帐结合方式。

4.建立政事分开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

篇3: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1953年1月, 卫生部颁布的《关于公费医疗的几项规定》中, 首次将大学生医疗费用纳入公费医疗制度, 对大学生的医疗费用实行实报实销制, 属于国家医疗保险的性质。1965年, 财政部、卫生部规定, 大学生就医要征收挂号费, 由以前的免费公费医疗变为部分个人支付;到1989年, 国家颁布了《公费医疗管理办法》, 进一步扩大了公费医疗的覆盖范围, 明确把公办普通高校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纳入公费医疗体系;20世纪90年代, 开始实行公费医疗和学生个人适当的缴费比例相结合的原则, 缴费比例由地方政府确定。

2008年10月, 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大学生纳入医疗保险试点范围的指导意见》。文件指出要将大学生住院和门诊大病医疗, 按照学校所在地的属地原则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资金筹措方面, 实行个人缴费和政府补助标准, 基金实行省级统筹, 待遇水平不低于当地城镇居民。覆盖范围不仅包含普通公立高校, 而且包括民办高校, 重点解决大学生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此项政策首先在18个省份进行试点, 试点各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纷纷出台了本省的《将大学生纳入居民医疗保险的指导意见》, 积极推行大学生医保政策。但自政策实施以来, 我国仅有270多万大学生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而目前我国共有在校大学生2000多万, 两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大学生医保制度仍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2 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宣传, 主体认识程度不够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在我国推行时间还不长, 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将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更是新鲜事物, 大部分大学生对此还很陌生。一开始推广时采用的是自愿参加的方式, 学校对此也只是例行通知, 并没有对大学生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好处进行讲解和宣传, 在大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对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得到的实惠认识模糊, 甚至对此产生误解, 大多数大学生参保积极性不高。

2.2 不符合大学生医疗保险的需求

大学生大多是20岁左右风华正茂的年轻人, 需要住院治疗和患大病的几率很低, 大多都是头痛脑热的小毛病。对于一个没有收入, 生活费还要家庭负担的学生而言, 几十元的门诊费用令他们难以承受。虽然普通高校都实行公费医疗, 但由于校医院缺乏管理, 普遍存在药价虚高的问题, 学生报销后的药品费用与校外药品费用价格相当, 公费医疗名存实亡。现行的大学生医保制度重点解决大学生的大病风险, 并不包括一般的门诊医疗, 在这种情况下, 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医疗保险保门诊比保大病更实惠。

2.3 各地医保政策有较大差异, 统筹程度不高

目前, 18个省份纷纷出台了各自的大学生参保意见, 但在具体细则上各省差异较大。在医疗费用的最高报销额度上, 各省从3万元到20万元不等, 数额差距较大;有些省份学生在异地就医的医疗费用可按本省有关规定报销, 有的省份则不能通行;一些省份学生在校期间连续参保缴费的, 毕业后可转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缴费年限包括在校期间的参保年限, 但有些省份没有相关政策;最关键的是这些社保基金是省级统筹, 一旦学生跨省流动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比较困难。

3 完善现行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主体认识程度

学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加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宣传工作, 让专业人员对医保政策进行详细讲解, 派发知识手册, 在学校网站进行宣传, 使大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医保政策, 特别是加入医保的实惠和好处, 比如待遇比公费医疗更高, 有利于利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服务, 利用大数法则分散风险, 困难学生在缴费方面能得到缴费补助等, 使学生对医保政策正确理解, 增加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3.2 取消公费医疗, 把一般的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现行的公费医疗在各高校报销比例并不统一, 有的学校报销90%, 有的学校报销40%, 形成内部的不平等。由于校医院处于“垄断”地位, 管理不规范, 还存在药价虚高的问题, 因此即使是报销也没有使大学生从中得到实惠。而且公费医疗只适用于普通公办高校, 民办高校被排除在外, 形成了外部的不平等。因此, 大学生医保政策应将重点放在基本医疗上, 把一般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 取消公费医疗制度。把各高校的门诊划入大学生医保定点门诊, 由各地社会保障部门统一规范管理, 统一药价, 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原来国家对高校公费医疗的补助和学校对学生医疗的补贴一并归入大学生医保统筹。这样, 大学生在发生一般的门诊时费用由医保支付, 既避免了药价虚高, 又统一了报销比例, 使大学生从中真正得到实惠, 同时也体现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

3.3 完善大学生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由于大病和各种慢性病医疗费用巨大, 很容易给大学生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导致因缺少资金而病情延误或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因此, 大学生医疗保险在保基本的同时, 另保大病, 从而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资金来源主要是大学生的个人缴费、学校补贴和财政补助。大学生属于健康人群, 患大病的几率很低, 根据大数法则不会对财政造成很大负担。另外, 针对个别大病和重病学生负担较重的问题, 还可以采取“额外补偿”的做法, 即在享受了医保规定的报销外, 在年底根据医保基金的结余情况, 可享受一次性的“额外补偿”, 在灵活的政策操作下, 把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3.4 统一各省相关的政策措施

目前各省的大学生医疗保险政策是各省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符合本省的实际发展情况, 但是在一些重要条款上却有出入, 不利于学生跨省流动时制度的衔接。因此, 应在一些重要细节上对各省的大学生医保政策作统一的规定。各省都要对由于各种原因在异地就医的大学生按医保规定的报销比例进行报销, 还要建立大学生毕业由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向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衔接机制, 不但是省内的衔接, 还要做好各省之间的衔接。在缴费方面, 对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可以免缴保险费, 而由学校和各级政府财政一起分担, 使困难大学生也可以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享受国家的关爱。

摘要:现行的以解决大学生的大病风险为重点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存在很多问题, 参保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在对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现行的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应以保障基本医疗为重点, 并进一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等措施, 从而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就医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大病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林义.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3]张苗.医疗保险:主打“扩面”“提待”牌[J].中国社会保障, 2009 (6) .

篇4: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防范

一、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

存款保险制度中的道德风险是指存款人、投保机构、存款保险管理机构以及金融监管者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以存款保险机构或存款人的损失为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的损失,最终导致银行倒闭或者存款人存款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可能性。

存款保险法律制度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来源于四种主体:存款人、投保银行、金融监管当局以及存款保险管理机构。首先,存款人的道德风险,即相对于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来讲,存款人的利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其次,投保银行的道德风险,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指出了存款保险对投保银行的影响,他们认为存款保险使投保银行有过度承担风险的激励,因为银行所承担的风险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再三,金融监管当局的道德风险,放任经营状况不佳是目前金融监管机构存在的最主要弊端。

二、道德风险成因分析

传统上对银行系统中的道德风险的认识一直是与存款保险制度联系在一起的,认为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制度破坏了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积累,似乎因为有了存款保险制度才产生了银行经营中的道德风险行为。其实道德风险并不是存款保险制度所特有的,而是先于该制度存在于银行体系中的。

(一)利己倾向是众主体的共性

作为存款人,在自己的存款可以后顾无忧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去投资风险更大的理财方式以追求更大的收益呢,另外,既然存款有存款保险管理机构的保障,存款人又何必费时费力去监督和了解金融机构的信用和经营状况呢,银行的性质是企业,目的在于盈利,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最后的买单促使他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高风险的业务,以获取最大盈利。至于存款保险管理机构和金融监管当局,金融监管当局依赖存款保险管理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危机时的及时救助,而出现了自身惰于监管缺失的现象。

(二)错误或不适当的激励机制

错误或不适当的激励机制,即存款保险制度在对银行存款提供保护和对危机银行进行救助的同时,改变了存款人、投保机构、金融监管者和存款保险机构所面临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人认为,正确的激励机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要使当事各方能因做得正确而获得回报;二是使当事各方承担过错所导致的成本。

(三)有限责任制的内在缺陷導致道德风险溢出效应

有限责任制是现代企业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该制度,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企业承担有限责任,而企业则是以其全部资产对其债权人承担责任,由此导致二者分离,在企业出现危机时,股东只是基于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这样就会刺激各类非道德高风险的投资行为,诱发道德风险,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

三、道德风险的防范

道德风险非存款保险制度所特有,而是先于该制度即存在于银行体系。但这并非意味着道德风险是无法驾驭的,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可以通过在其“直接参与者—存款人、投保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之间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同时配以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道德风险。

(一)实行基于风险的差额费率制度

以风险为基础的差别费率是将银行的投保成本与其风险状况相联系,减少银行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是各国保险费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传统的固定费率操作容易,但其缺陷是保费的支付与投保银行的财务状况和资产的风险程度脱节,会刺激风险偏好型的银行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诱发道德风险,造成不公平竞争。

(二)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等措施加大银行的专有价值

从道德风险与期权价值的相互关系分析中可以了解到,股东权益、专有价值等因素在抑制道德风险方面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逐步对各类银行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要严格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要求,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并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等措施加大银行的专有价值,将是克服道德风险的重要举措。

(三)对投保人限定保险范围与保险额、金融机构之间实行交叉担保制度

限定存款保险范围有助于不受保障的存款人施加市场纪律,并可以减轻存款保险人的负担。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一般将其保障的存款限定为:本国货币活期与定期存款、金融公司发行的本票、本金及其利息、外汇账户存款等。限制保险额会使大额存款人面临风险,以此增强其以转移资金而对银行施压的监督动力。规定被保险银行倒闭时只对被保险存款人保险额范围内的存款给予一定比例的不足额保险制度,也使被保险的存款人面临损失的可能性。

(四)赋予存款保险管理机构更多的权力,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力度

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进一步修订下,已确立了有效监管的初步法律框架,进一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等职能部门监管职责的分工、协作。

参考文献:

[1]钟翔.存款保险道德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5月.

[2]乔伟娟.理性看待存款保险道德风险[N].上海金融报,2004年3月.

作者简介:

篇5: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没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并非一种明示的制度安排。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中没有事先明确建立的存款保险机构,也没有预先准备的保险基金,完全依赖于国家信用作为保障。当金融机构倒闭时,政府出面对存款人的损失进行赔付,从而形成公众对国家存款保险的预期,稳定公众信心,确保整个银行体系的顺利运作,维护金融稳定。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Ex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是指一国或地区设置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并对存款保险各要素、对问题银行的处理等问题做出明确法律规定的一种制度。该制度强制或自愿地吸收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缴纳的保费,在投保银行出现支付危机或倒闭时,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资金救助或向存款人支付全额或部分存款。

两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保障准备、保障程度及防挤兑等方面。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相比,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具备法定的规则程序,体系更为完整有序,保险基金和问题银行处理的资金来源稳定、有保障,保险机构有法律上的履责义务,具备执行的强制性,操作相对会更加及时,从而能更好地维护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对挤兑的防范也就更加有效。

首先,我国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诸多弊端。

1.强化了金融企业的道德风险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已扭曲了对银行的激励机制。除了对高风险业务的追求外,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因国家的隐性担保而始终抱有得到救助的预期,改善不良资产、控制风险的积极性较低,过度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进行或中央银行再贷款等注资方式解决。

2.导致了市场约束机制的失效

存款人不关心存款银行的经营状况与优劣程度,甚至不会在存款前费心对存款银行进行比较选择,使得银行无需顾及失去存款客户而进一步追求高风险业务,导致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法则缺失,市场化的退出机制也无法形成,破坏了金融市场的规范性,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3.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一方面,在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所诱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了市场纪律的失效,银行管理层的过度冒险行为无法遏制。这些过度冒险的业务操作致使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四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量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比率较高,银行整体经营效率和资本充足率都很低。另一方面,由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导致了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大中小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政府为防止国有大型银行出现问题而影响金融体系稳定;对其所进行的注资、救助显然大于其他银行,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使之大而不倒便是很好的例证,“大而不倒“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就相当于在单一“零费率制”下,国家为其提供了更多的隐性担保,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而非国有、中小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却因此进一步恶化,加剧了我国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

4.增加了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我国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度下,国家事实上提供了无限制的存款保险、一再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同时还要对问题银行提供紧急援助,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国家财政成本,增加了国家本已沉重的财政负担。

其次,从建立显性存款保险金制度的必要性来看,有以下几点好处:

1.进一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

我国目前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弊端明显,不但不能够有效防范金融危机的爆发,反而可能由于国家信用的存在而成为酝酿危机的导火线,实现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转变迫在眉睫。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保护存款人利益,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在减轻财政负担的同时促进银行业公平竞争,从而有效提高金

融体系的稳定性。

2.加快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银行业具有其天生的脆弱性,即便是在美国等相对成熟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破产倒闭的事件也很难避免。美国次贷危机中,2008年全美有25家银行破产,2009年前8个月倒闭银行数量就增至84家,其中不乏雷曼、华盛顿互助银行等大型银行。在我国,国内曾经发生的“广信破产事件”和“海南发展银行关闭事件”,打破了我国银行不会破产的神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数百家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都依赖于政府处置,尤其依赖于央行再贷款。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构建后,将消除问题银行的依赖性,激发各金融机构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下积极开拓发展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同时,具备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等要素,及时合理处置,有效控制风险,降低处置成本,引导破产金融机构稳定有序地退出市场。

3.建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和大银行的“偏爱”所导致的“大而不倒”现象,或是对国有银行的注资、助其剥离不良资产等支持措施,都使得这些银行在竞争享有优势,而对非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来说则是不公待遇,挤压了其发展空间。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将有助于我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银行获取同等的公众信心,为各金融机构建立起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既可以有效改善四大国有银行的垄断地位,又有利于激励非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蓬勃发展。

二、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稳定的贡献:

首先,它将公众抑或是银行的盲目的信心消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理性的心态,既不会过度依赖,也没有盲目乐观,可以减少像08年美国次贷危机那样巨大的信用危机的发生几率。

其次,它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法律规定使得金融体系更加规范,银行也会因此而更加注重金融风险防范。

篇6: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问题

(一)个人账户制度设计欠合理,既不够公平,也缺乏效率

目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设计欠合理,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效率与公平未能有效结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

1.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指统筹部分进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所缴的基金的结合)的个人账户制度在结构上欠合理,即个人账户“统账”不分,不能体现个人账户的法律主体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制定养老保险政策时,必须制定责权明确,产权明晰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政府、企业和个人本是三个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个人账户中的“统账”不分既不能理顺职工个人与企业和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也不能理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还不能理顺企业集团内部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严格来讲,企业按比例上缴的养老保险费应属于社会统筹基金,是一种公共财产;而个人账户应属于个人基金,是一种私人财产,这两种基金应严格区别开来,不能混淆。可是,目前,个人缴费比例是 5%,而个人账户的建账(或提取)比例为11%(即按本人缴费工资的11%的数额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这样,个人账户增加了6个百分点,而社会统筹账户少收6个百分点。可见这样的个人账户不是一个正规的个人账户,而是一个公私混合账户,这里的“个人”就有一点名不符实。

2.按照现行“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执行的结果是一定比例的统筹基金(单位按比例划入个人账户的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结合形成的个人账户不但不能体现参保个人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而且,一旦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在社会保障部门未按规定记足个人账户时,个人有权提出申诉,企业和政府就成了被告,形成被动的局面。不仅如此,由于企业全额缴费与企业欠缴(即由于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没有分开核算,所欠缴部分是统筹基金还是个人基金并不清楚)在记账上是一个样(即都按11%比例记账),从而形成了企业多缴或欠缴养老保险费在计算职工待遇上不受影响。因为,现行政策没有因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而扣职工个人账户的严格规定。这造成了吃社会统筹的“大锅饭”的现象。

3.从目前制度实际运行情况看,无论企业多缴费还是职工个人多缴费,按政策规定账户规模都为1l%,不能扩大,所以,企业和职工个人都不愿意多缴费,尤其是个人。实际上,个人账户只是计算待遇的一种方法,且目前为“空账”,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资本账户,这就会导致企业与职工产生信任危机,不利于基金征缴。

(二)养老保险制度总体设计不够合理,既损害了公平,也损害了效率

首先是制度分割,覆盖面窄。由于国家在设计养老保险制度方案时,没有把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范围,因此,在城镇三大社会系统组织中的三类人群的养老保险制度各不一样。机关公务员及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仍实行由国家财政统包。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虽然实行了社会统筹,个人缴费,但在具体政策和业务操作上,与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性:(1)基本政策不统一,包括实施范围、缴费工资基数(双基数)、缴费比例。(2)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衔接。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只处在社会统筹阶段,个人缴费未与计发待遇挂钩,还没有建立职工个人账户,人员流动频繁,而基金无法转移。(3)养老金计发办法与企业不一致,养老金调整也不一样。(4)退休审批权与业务经办相分离。即退休审批权在人事部门,而业务经办和养老金发放在社会保障部门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存在着统筹层次低、覆盖面不高,待遇不统一等现象。部分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大数法则”在全社会分担风险的功能,存在着制度起点上的不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其次,上述三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引出的三种不同的退休计发办法,以及在原行业企业“条条管理”体制下,行业企业的工资制度改革与计发比例不配套,即工资基数按新的工资结构,而计发比例按老的办法(国发104号)等,由此,造成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悬殊过大。具体地说,它引起了“五个差别”:(1)离休和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2)在机关退休和在企业退休以及在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3)先退休和后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4)在效益好的企业退休和在效益差的企业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5)在行业企业退休和在地方企业退休之间的待遇差别。而且,这些差别并没有体现“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待遇上的差别使退休人员相互之间心理不平衡,从而造成制度的公平性不够,最终导致制度效率受损。

(三)养老保险税(费)率、社会平均工资差别大,既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也影响基金收支平衡

首先,税(费)不统一,社会统筹的基础平台扭曲。从各地执行情况来看,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因在不同省份,同一城市的企业因在不同社保统筹管理体制下参保,其缴纳的费率各不相同(在16~30%之间不等),不能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此外,在建立个人账户的起步阶段,个人费率也不统一。在账户11%的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个人少缴多缴在计算待遇上一个样,从而导致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职工的不公平。

其次,社会平均工资确定不统一,也不够科学。目前,社会平均工资的确定是各个社保管理机构以各省、市、县统计部门提供当地本职工平均工资为依据自行确定的,这样,在同一城市里的企业,因在不同的管理体制下参保,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数据来源不同,社会平均工资也不同,从而使企业与职工的缴费工资基数及其退休待遇水平均不一样。

以上这些差别不仅造成了企业与企业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心理不平衡,挫伤了企业与职工的缴费积极性,是保险基金收支难以平衡原因之一,而且还严重影响了公平与效率的实现。

(四)基本养老金替代率水平的长期目标与近期需要相脱节

按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现行养老金实际替代率水平远超过当初制度设计时的60%的替代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低水平、广覆盖”的初始目标难以实现。其原因有二:

第一,部分人员按老办法计算待遇高。老待遇由三块组成:(1)基础养老金,即按职工退休前的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计发(职工退休前一般工资都比较高,打折比例也高,多数人员按90~95%.有的达到了100%,因此基础养老金比较高):(2)津贴与补贴,即各种生活补贴和福利性补贴;(3)调整养老金。按老办法计算待遇高的原因:一是基数高,即在计发工资基数上,把岗位技能工资(各行业岗位技能工资水平都不一样,有的企业把职工在职期间的活工资部分带人了退休)作为退休费计发的基数;二是统筹项目繁多。一些福利性的项目如洗理、书报费等都纳入了退休金之中。三是待遇调整幅度大。1994—1999年期间,年年增调,上调幅度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年增长水平只有7~8%,而养老金增调一般按上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40~80%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原行业“条条管理”体制下,行业企业之间的待遇调整水平差别大。有的增调高,有的增调低,有的年年调整,有的并非年年调整。总之,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与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没有做到有效衔接。

第二,部分行业企业退休人员(特别是在过渡期办理退休的人员)按新办法计算待遇亦高。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指数(所谓指数是指职工历年缴费工资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平均比)的方法不合理。行业企业职工1996—1999年的缴费工资是按原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进行封顶的,而计算指数时用地方的社会平均工资,这样分子大,分母小,得出的指数就高。国家政策规定,职工缴费工资不得超过社会平均工资的300%,这一规定就意味着指数不能超过3.0.但是有些地方在出台《并轨方案》时,规定按地方历年的社会平均工资计算指数,而对指数又不进行封顶和保底(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参保人员历年平均指数高达10;有的只有0.1,与国家政策规定的最高缴费封顶目标3.0、最低保底目标0.6相差甚远),忽视指数在计算待遇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出现了过渡性养老金“暴发户”现象。对此,我们可以从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来分析。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上月社平工资×1.2%缴费系数X指数X视同缴费年限(即工龄)。由此可知,缴费年限短,计算平均指数就高,如果指数不封顶,视同缴费的年限长,那么,退休金会高得离谱。如1999—2000年民航系统的飞行人员退休时,其指数均在8左右,按新的办法计算,其月养老金均为2000元左右。

资料来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上述因政策缺乏效率,且政策过渡没有作有效衔接,以及操作管理过程不规范等,使过渡期内的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普遍有所提高,有的甚至出现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高于在职职工工资水平的倒挂现象,使养老金替代水平近期需要与长期目标相脱节。但是,笔者做过预测,如按照新的计算方法,过渡期结束后办理退休人员的待遇水平将大幅度下降,有些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于是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即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从表l中的数据情况看,目前替代率高似乎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25~50%的水平,这不仅严重影响在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亦不相适应。高替代率除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和制约了国家的竞争力外,还有其他危害:(1)提前退休膨胀;(2)企业逃税或逃费;(3)在缴费率和替代率都较高的情况下,企业一般不愿或无力再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使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发展空间,导致“三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呈现“跛足”局面。

(五)管理体制不顺对公平与效率的影响

目前,在养老保险制度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管理体制分割、不顺,管理责任不明,管理事权不分,社会化管理程度不高,社会统筹割据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流动困难,养老基金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调剂,从而不仅影响社会公平的实现,也阻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由于统筹层次受地方“块块统筹”管理的限制,因此,养老基金不能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进行调剂,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其养老基金积累已达几百个亿,而老工业地区及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贫困地区收不抵支;正因为统筹层次低的原因,有关养老保险具体的改革方案、政策制定和基金的调剂等问题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而各地在缴费和待遇标准等具体政策方面千差万别,致使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也存在诸多的困难。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1.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与其改革要求不相适应。“十五计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的试点方案》均明确提出了这一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体系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只是国有企业改革,而且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单位都在进行改革,这就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垂直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虽然中央10号文件和国务院28号文件对社保机构管理体制问题分别作出了“实行系统管理”和“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表述,但由于种种原因,垂直管理体系没建立起来。管理体制不顺不仅严重影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保险管理的规范化,而且,对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也有着负面的影响。

2.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养老保险管理上的责任不够明晰。特别是在基金的管理上,从1998年以来,为了解决养老金的拖欠问题,中央财政多次以借款或转移支付的方式补助地方政府,但许多地方政府把向中央要求资金支持作为解决本地区资金不足的重要渠道,好像确保发放的责任在中央。在 1999年补拖欠的过程中,由于中央财政分配不均,还引起一些**,造成“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负面影响。有些地方甚至虚报养老基金缺口,以此骗取中央财政的支持。

3.养老保险制度上的“条块统筹”、“块块统筹”管理仍然存在。从“条块统筹”管理体制看,虽然国务院于1998年9月将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但这种管理是以省级为单位的“条块统筹”,也就是说,这种管理只不过是从行业过去的“条条统筹”过渡到了以“条”为主的“条块统筹”的管理模式罢了。即对省级社会保险部门来说是“块块”管理,对行业垂直管理的性质来说还是“条条”管理。如金融、邮政、电信等系统在市、县、区的职工,其养老统筹关系在省一级管理;部分交通、中建系统在外省(深圳、上海、厦门、重庆等)的职工,其养老统筹关系在湖北省。由此看来,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虽然系统统筹的范围缩小了,但其垂直统筹的性质没有多大的改变。从“块块统筹”管理体制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多数地区还停留在县、市级统筹,基金管理十分分散,抵御风险能力十分脆弱。90年代以来,尽管国务院多次提出养老保险逐步实行省级统筹,但是直到1997年仅有13个省市实行了省级统筹或建立了调剂金制度。在中央和国务院强有力推进下,1998年底,约有29个省区市实行省级统筹或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完成了从县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的制度变迁。但是省级统筹并没有能够解决日益深化的全国性养老支付危机,除广东、上海等少数地区有节余外,几乎2/3以上省区市收不抵支,形成巨额的养老金赤字。尽管从全国来看,养老保险基金积累余额在逐年增长(从1995年的430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800亿元),但是分布不均衡,70%集中在东南沿海几个省,由于地区利益刚性,使畸轻畸重的养老保险负担得不到有效的调节。特别是中央政府无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调配、调剂养老金,也就是说无法解决各地区养老基金收支能力的差异性和不公平性。这说明省级统筹仍然是“块块专政”,块块管理体制成为实现社会养老保险所要求社会公平的天然屏障。总之,“块块专政”和“条块专政”的弊端,不仅冲击了地方养老保险统筹的正常秩序,造成了劳动力市场的人为分割,阻碍了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进程,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整个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两个目标的实现。

4.管理权过于集中。根据《社会保险费征收暂行条例》规定,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既是养老保险费征收的主体,也是养老基金管理的主体,还是养老金发放的主体。特别是省一级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集行政管理职能和基金业务管理于一身,即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行政管理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用都由一个机构承担,致使养老保险费收缴漏洞多,不能足额收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养老保险管理权力集中在一个部门,必然会失去有效的监督和控制。这既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又影响工作效率。

篇7:我国企业职工现行的养老保险模式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普遍采用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其中社会统筹部分采用的是建立在代际转移基础上给预付定的现收现付制,个人账户则是一种缴费预订的完全积累制。这一制度模式的确立与实施使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度转变为部分积累制。统账结合模式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保障制度的一大贡献。这一制度的设计实施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个人账户将职工个人的贡献(缴费)与获益(退休后领取养老保险金)在某种程度上有机的结合起来,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体现了效率;另一方面,社会统筹部分对不同收入的养老金领取者进行了收入再分配,体现了公平。

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达到一定水平时的人口结构状态。目前国际上一般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衡量老龄社会的标准。一个国家如果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含10%)以上,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含7%)以上,该国就进入了老龄社会。按照这一标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来看,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69%,已达到老龄化的边缘。预测至205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增长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缓增长阶段,2000-2020年,65岁以上人口将从现在的不足一亿增加到1.65亿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11.4%左右;第二阶段是急速增加阶段,2020-2040年,65岁以上人口将由1.65亿增加到2.94亿,老年人口比例达到20.1%左右;第三阶段是基本平稳阶段,2040-2050年,65岁以上人口将由2.94亿稍降至2.92亿,占总人口比例略增至20.6%。我国的老龄化过程具有速度快、来势猛、老年人口数额巨大等特点。

“隐性债务”问题

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正面临着“隐性债务”的威胁。在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转制成本:一是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由于他们在旧制度下没有“个人账户”资金积累,这就面临着由谁来支付其未来养老金问题;二是“中人”,即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尚为退休但已经有相当年份在旧制度下(现收现付制)缴纳了养老保险费得那部分人。若其退休后根据现行制度模式从社会统筹部分和个人账户部分各获得一部分养老金,那么就面临着过去年份中应该有的那部分个人账户如何“充实”问题。从而产生了大笔欠账。但这笔欠账不需要马上完全支付,因而形成隐性债务。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规模,不同的研究者估算的结果不一样。世界银行预算约为5万亿元,我国劳动部门测算为2万亿—3万亿元。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林双林通过研究认为,1996年我国的退休金债务应该在30512亿—45768亿元,武汉大学的李珍以1993年为例,从当年退休规模、当年退休人口平均生命余数、“中人”在旧制度下形成的退休金权益规模等静态因素入手,估算出基于狭义和广义退休金的静态总规模分别为1993年GDP的40%和60%。可见,无论是哪一种预算结果,其转制成本都是巨大的。

隐性债务是养老保险制度中隐藏的一个“炸弹”,时刻有爆炸的危险,如何处理好隐性债务的问题事关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甚至会危及到制度的成败。

个人账户“空账”运转

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和合理性。其进步意义明显,但其同样面临着如何处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关系的难题,由于供养的退休人员基数过大、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和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部分企业拒交养老保险费的情况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社会统筹基金的缺口越来越大,目前社会统筹基金不足以支付同期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不得不动用个人账户资金,导致个人

账户“空账”运行,使养老保险基金的部分积累制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处在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变的转轨时期,在转轨的过程中制度面临着双重负担,一方面正在工作的一代妖为已退休的上一代职工支付养老保险,另一方面又要为自己储备养老金,因而使基金支付面临双重压力,而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的钱又暂时用不着,在这种情况下挪用个人账户的钱来支付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视乎成了惟一可行的办法。事实上,养老金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是向在职的年轻一代借债,是向未来透支,是老一代向年轻一代的透支。这蕴涵着巨大的资金风险,增加了制度改革的风险,降低了改革后新制度的信誉,动摇了新制度的根基。

据统计,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的规模,1997年为140多亿元,1998年为450多亿元,1999年为1000多亿元,2000年为2000多亿元,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刘永福2005年在北京大学塞瑟论坛上说,到2005年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累计已达7000亿元,而且每年以上千亿元的规模递增。

严重的“空账”问题不仅使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现收现付模式之中,而且放大了未来养老金支付危机,养老保险制度立法滞后,缺乏权威性和可操作性。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养老保险法律化程度较低,尚不能提供充分、有效的法律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建立起统一的、适用范围比较大的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而且社会保障的专门性法规也很少,特别是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的社会保险法至今仍未出台,使得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管理及投资运营等极不规范。二是现有的养老保险法律法规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三时养老保险的法律实施机制不健全,养老保险监督机构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或拖欠离退休人员保险金等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造成部分负有缴纳社会保险费法定义务并具有缴纳能力的义务人拒缴、拖缴或以各种手段逃避缴纳义务。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被挪用、挤占,而责任人又得不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等。

某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原因探讨

通过以上一章的分析,某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问题已展现在我们面前,收支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如隐性债务问题、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法制建设问题等等、也有某市本身存在的问题。以下将从法制建设、基金征缴、财政补贴、基金支付、基金管理等方面探讨某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原因,只有弄清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防范和化解基金支付风险。

法制建设方面存在问题

1.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我国目前尚无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来规范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核心的社会保险法也至今仍未出台,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无法可依,即使出台专门性法规也不多,而且大多是一些相关部委制定,以“暂行条例”、“通知”、“意见”等形式出现,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约束性不强,使得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支付、管理及投资运营等极不规范。这是一个全国性问题。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核心,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规范,某市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制度运行中明显感到力不从心。

2.缺乏法律监督和实施机制

一是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中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和必要的法律责任制度,缺乏养老保险基金筹集与运营的执法、监督和司法保护制度。养老保险监督机构缺乏对欠缴社会保险费等行为的法律制裁措施,某市尽管成立了由劳动、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联合组成的社会保障资金监督管理委员会,但它显然是行政层

负有缴纳社会保险费法定义务并具有缴纳能力的义务人拒缴、拖缴或以各种手段逃避缴纳义务,另一方面也使冒领、侵占养老金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无法使之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就某市而言,明显存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与经济建设软环境在某些领域的矛盾冲突,执法环境差,执法难度大。存在强调按时足额发放基本养老金的“一手梗”和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的“一手软”的现象。对拒缴基本养老保险、拒不参保续保的行为,缺乏像税收一样的法律层面上的强制手段,这是导致可收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收不上、可参保续保的原因。

提前退休

今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实施,一大批不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提前退休。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企业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为男60岁,女干部55岁,女工人50岁,但特殊情况可提前退休。

提前退休政策是国家对特殊工种和工残如人员的一种照顾和优惠政策,但大批人员提前退休势必给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很大冲击。一方面使在职劳动人数减少,缩短了这些职工的缴费年限,从而减少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另一方面又使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增多,使这些职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大大延长,增加了养老金的支出,这一增一减使养老保险陷入更深的困境。、逐年提高待遇,养老保险替代率越来越高

养老保险的替代率是指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的比列。它一方面体现了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另一方面在退休年龄等因素确定的条件下又决定了养老保险的公款率。确定恰当的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对建立合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有重要意义。

某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

不断扩大的收支缺口使某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巨大的运行风险,养老保险制度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不能因为存在问题和面临风险而裹足不前,甚至怀疑“统账结合”制度的可行性。对某市而言,针对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唯有主动跟上改革的步伐,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的需要,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化解风险,确保平衡,使某市的养老保险得以顺利进行。

1强化行政监督,减少欠费发生

缴费收入是养老保险基金最主要的来源,因此,某市必须在增加缴费收入上大做文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应收尽收。

首先,参保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并要求在签订劳动合同之日起30日内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鉴证和用工登记备案手续,存在劳动关系但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应当补丁劳动合同。参保单位必须在与劳动者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7日内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并向劳动者出具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证明。这样,市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才能对单位的用人情况进行掌握,为基金征缴奠定基础。

其次,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加大对参保单位的稽核处罚力度,某市参保单位缴费意识不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要将参保续保缴费作为对参保单位进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重点,依法对拒不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不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按时足额缴

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单位进行监督监察和行政处罚,必须取消“弹性征收”办法,更不得以经济建设软环境建设为由阻碍劳动监察执法,对拒不参保续保和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得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劳动保障部门及经办机构可暂停或缓办其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手续;对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得参保单位和参保个人,对其拖欠额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以加收利息并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对局部参保续保和拖欠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单位,建议政府取消其招标投标、评先评优、授予荣誉称号的资格,不准搞非生产性建设,不准购置小轿车等非生产性商品,取消其负责人评先评优、晋级晋职、出国考察、是偶遇荣誉称号的资格。对拖欠的养老保险费申请人法院依法强制执行。同时大力推行参保单位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制度,将参保续保缴费作为评价参保单位诚信等级的主要依据,向社会公示企业的参保续保缴费情况,建立参保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加强对失信企业的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阻挠、抗拒劳动保障监察执法。

第三,通过部门配合,加强征缴,减少欠费发生。工商、税务、公安交警、交通港行、城市客运、安全生产监督等部门在办理有关证照年检年审手续时,将参保缴费作为证照年检年审的内容之一,从而使企业(单位)自觉履行应尽的社会保障义务。

第四,企业破产改制优先足额清偿基本养老保险费,某市近几年正是国企改制的高峰期,国企改革办应配合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主动将改制资金汇入市县财政设立的国企改革资金财政专户,并由财政通过国企改革资金财政专户优先直接划拨社保资金,同时尽量减少对养老保险费的挂账,对变现资产明显有缴费能力的不予挂账,其主管部门或其他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控制其收入,拒绝还欠。

2加强基数审核,防范恶意避费

社会保险费征缴基数是征费的基础。由于法制不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强,企业缺乏法制意识,一些单位在上报更诶劳动保障部门缴费基数时,存在故意少报基数,恶意避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建立科学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通过基础数据的实时监督、数据制约,保证基数的真实性:二是加强工作制约,包括对缴费单位综合财务报表的审查,劳动保障部门内部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综合统计等机构的配合,逐步实现以法定统计报表为缴费基数:三是可以联合地税部门,使缴费单位缴费人数、缴费工资和企业的计税工资相一致,以解决在报养老保险缴费工资时少报,在单位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多报的问题。

3明确部门责任,形成征缴合力

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列的规定,社会保险费得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收机构征收,也可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或相关部门征收。

建立“三支柱”养老保险制度,逐步降低替代率

世界银行在《防止老龄化危及》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养老制度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公共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储蓄等多支柱运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三支柱”制度。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也已做出规定:要逐步实现基本养老保险为主,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式保险为辅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可运行情况很不理想,补充养老和储蓄养老所占比重很小,这种完全依赖政府基本养老保险的状况,使替代率无法降低。在做好基本养老保险各项工作的同时,某市应积极行动起来,鼓励建立企业年金、发展个人储蓄保险,构建起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储蓄三大支柱,其中,第二和第三大支柱是对养老保险的补充,逐步建立起“三支柱”的养老保险新模式,“三足鼎立”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将更平稳。

结束语

篇8: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其原因

国际上把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 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 的国家和地区定性为“老龄化社会”,又称为“银发浪潮”( 见表1) 。老龄化社会在这里不仅强调了老年的个体数量,更强调了老年群体的比例。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两个明显特点是人口数量大和增长速度快。早在2000 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我国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 岁及以上人口达1. 78 亿,占全国人口的13. 26% ,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了2. 93 个百分点,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抚养比上升; 与此同时,数据还显示2010 年我国15—59 岁的劳动人口增长达到峰值,人口在此后出现负增长,即所谓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使得劳动力数量从以前的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这也是近几年来,一些外国大型企业开始迁出中国的主要原因。

我国形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医疗水平不断改善,使得人类在健康长寿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二是由于20 世纪50 年代,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直接导致了生育高峰,这不仅带来了人口红利,同时随着这代人开始退出劳动市场,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加大了我国老龄化程度; 三是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形成较低的生育率,直接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底层急剧萎缩。这些原因都导致我国只用了18 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近60 年才能完成的老龄化过程。

二、我国现行退休制度

我国现行的法定退休年龄,即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性年满60 周岁,女性工人年满50 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男年满55 周岁,女年满45 周岁,因病或非因工致残,由医院证明并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0周岁,女年满45 周岁。该退休年龄规定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上未作实质性调整。

三、现行退休制度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制约

( 一) 退休年龄低

我国一直沿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退休制度,而那时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44. 6 岁,2014 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4. 83 岁,人口预期寿命虽发生了变化,但基本退休制度一直没有变,较低的退休年龄与延长的人均寿命间的矛盾必然会加剧养老保险费用的负担程度。

从赡养率角度来说,中国老年人口赡养率在退休年龄不同时是不一样的。赡养率为按现行的退休制度,制度内领取养老金的人数与制度内交纳养老保险费的人数之比。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样,也拥有众多的老年人口。截至2014 年,我国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20940 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 3% ;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达1381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 1% ,其中60 - 64 岁的老年人有7124 万,占比为5. 2% 。2014 年我国赡养率已经达到了1: 3,养老保险征缴收入为2. 11 万亿元,小于支出的2. 33万亿元。如果将61—65 岁的劳动者加入缴纳保险金,而不是领取养老金的行列,那么这些人在工作期间就会多缴纳200 亿,少领取900 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养老金的支付压力。

从自我负担率角度来说,低龄退休严重加大了职工自我负担率。通常把退休年数与工作年数之比称为自我负担率,用公式表示为: λ = m/n,其中m为退休年数,即劳动者从退休到死亡之间的存活年数; n为工作年数,即劳动者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之间的年数。由于就业年龄和死亡年龄无法更改,因此自我负担率主要由退休年龄来调整。随着我国教育年龄的延长,人们开始就业的年龄普遍延后,而退休年龄却一直维持原状。在现有标准年龄升学、退休的情况下,本科毕业生平均年龄22 岁,工作年限为38 年; 研究生毕业年龄为25 岁,工作年限为35年; 博士生毕业年龄为28 岁,工作年限为32 年。教育以及退休制度导致受教育年限越短,工作年限越长; 受教育年限越长,工作年限越短。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工作年数在缩小,而从退休到死亡之间的存活年数在增加,自我负担率加大。如果延长退休年龄,那么工作年数就会增加,使得自我负担率减小。

( 二) 男女不同步退休

我国男职工的退休年龄为60 周岁,女干部55 周岁,女工人为50 周岁,女职工比男性法定退休年龄早10 年,这在当今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截至2014 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达74. 83 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2. 83 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为77. 37 岁,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高出4. 54 岁,这也就意味着在同年龄退休的情况下女性平均都要比男性多领取4. 54 年的养老金。我国2005 年颁布的国发[2005]38 号文件《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较1997 年颁布的国发[1997]2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有许多变动。其中,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积累为统筹账户为职工工资的20% ,个人账户为职工缴费工资的8% ,企业不再划入; 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基数统筹账户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基本养老保险金计发的比例统筹账户为缴费年限乘以1% ,个人账户为储存额除以计发月数,目前为止,仍在执行2005 年的文件政策。

从领取养老金角度来说,较低的退休年龄和较高的预期寿命,使得与男性同时进入工作岗位的女性领取的养老金远低于男性,这种状况不利于公平竞争,挫伤了女性参与者的积极性。

从统筹账户角度来说,女性较早退休,加大了老年人赡养比例,同时提早加大了统筹账户的支出压力。对于在职职工,尤其是对于同为工人类型的职工来说,50 岁的男性工人需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而女性工人已经开始领取养老金,同样也会引起男职工心理上的不平衡,间接挫伤了男性职工的积极性。

从替代率角度来说,较低的替代率会降低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准。假设男女都是22 岁进入工作岗位,根据基本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基数与比例,男性退休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为38% ,女工人和女干部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分别为28% 和33% ,这样,女工人和女干部的养老金替代率仅为男职工的73. 7% 和86. 8% ,统筹账户中的养老金在心理上无法满足男女平等的保障程度。

从个人账户角度来说,女性较男性最早退休5—10年,同时预期寿命高,女性的计发月数高出男性114—174个月,而女性的储存额相对于男性来说少缴纳5—10 年。根据个人账户的计发比例,个人帐户养老金的给付数额与领取时间呈反比关系,与缴费年限成正比,即领取时间越长,缴费年限越短,则养老金的给付就越少。这必然使女职工的个人帐户的养老金远远低于男职工。

( 三) 退休年龄缺乏弹性

我国目前的退休制度是“一刀切”形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都实行男职工60 周岁,女职工50 周岁,女干部55 周岁的退休制度,退休年龄缺乏弹性。很多知识分子读完硕士、博士已年近30 岁,在现行的强制退休制度下,他们的工作年限很短,只有25—30 年。然而,这一群体一般从事知识、资本密集的脑力劳动工作,这些行业属于“老壮型”,工作经验和知识的积累随着年龄及工作时长的增加而增长。当他们达到积累最为丰富、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常常已接近退休年龄,此时这些人才要么被其他单位高薪挖走要么被原单位高薪返聘。据统计,2013年50 岁或更早退休的人中有接近49% 的人并没有离开劳动市场,而是在继续从事全职或非全职工作。但是从60 岁开始,不管他们工作与否、工资高低,都不再缴纳养老金,而是领取养老金。

这种现象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例如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假设他真正离开劳动力市场为71 岁( 男性实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为61.7-71.5岁,医生为高级人才),而60岁开始便领取养老保险金,其后近11年在不缴纳养老保险金情况下同时享受着该职位应有的待遇。那么如果一个年轻人进入这个岗位,就会增加11年的养老保险金。因此缺乏弹性的退休制度,会减少统筹账户中养老保险的收入,从而增加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

( 四) 提前退休

我国目前的提前退休现象,可分为合法的提前退休和违规的提前退休两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无论是否合法提前退休都意味着缴纳基本养老保险金的在职职工人数的减少以及领取基本养老险基金人数的增加。与此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在大幅减少,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大幅增加,造成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支付危机,阻碍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运转。

违规提前退休的原因之一是养老保险金的激励。对于职工自身而言,提前退休不仅可以获得更多退休后的时间,还可以领取养老金,有一技之长的,还可以再寻找一份工作; 对于企业而言,为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不仅可以减少一部分工资开支,还可以减少一部为职工缴纳的保险费用;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违规提前退休行为加剧了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压力。违规提前退休一方面使缴纳养老保险的在职员工减少,缴纳年限也随之减少; 领取养老金的人员增多,领取年限随之增大。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的赡养率上升,而违规提前退休的出现,进一步增大了老年人口的赡养率,使得在职职工的养老负担加大。同时,违规提前退休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影响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严肃性和持续性,给基本养老保险的持续性带来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彭浩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退休行为的激励程度研究[J].统计研究,2012(9):31-36.

[2]钱锡红,申曙光.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J].保险研究,2013(3):110-119.

[3]邸达,宋凤轩.我国退休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25-128.

上一篇:国庆节小学作文《国庆有感》下一篇:文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