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期——处理沟通冲突的14个技巧

2024-05-13

第17期——处理沟通冲突的14个技巧(精选2篇)

篇1:第17期——处理沟通冲突的14个技巧

处理沟通冲突的14个技巧

第一个技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去训练自己的包容心和责任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提升自己解决冲突的责任心。包容心和责任心这是解决冲突的第一步。

第二个技巧,就是保持理性进行磋商。冲突发生了我们不能够让情绪失控,我们要保持理性。

第三个技巧,就是要学会清楚确认问题所在,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第四个技巧,就是避免下最后的通牒。为什么呢?有很多人遇到冲突的时候,往往会情绪冲动说出一些最后通牒的话语,而当我们说出最后通牒的时候,实际上就阻碍了沟通的继续。

第五个技巧,就是我们都应该记得一方输了,其实双方都输了。为什么呢?如果一方没有获利,那么另一方即使胜利了,对长期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输了的人,他就不会与你进行第二次合作。

第六个技巧,就是我们要学会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真正含义,不要让对方误解。第七个技巧,就是避免责备对方,避免进行人身攻击。

第八个技巧,就是充分利用人际网络来解决问题。

第九个技巧,就是不断的检查自己的信息,不断收集更多的信息,只有收集更多的信息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十个技巧,就是我们要将焦点集中于问题本身。而不是因为情绪的问题去旧事重提,去提个人恩怨的问题。

第十一个技巧,就是当冲突过于激烈的时候,要学会暂停一下。当一方违反了磋商的基本规则的时候,我们要能够及时的提醒对方。有的时候当我们的冲突非常白热化的时候,这个时候大家都丧失理智,最好的方法就是暂停下来,进行冷处理,过一段时间大家心平气和之后,再进行沟通冲突的处理。

第十二个技巧,就是适度使用幽默感或者笑话来松弛紧张的气氛。

第十三个技巧,就是我们要关注目标,而不要在冲突出现的过程中,进行对抗、辩论而偏离目标。

第十四个技巧,就是我们要确定双方情绪状态都不错的时候进行冲突的讨论,我们要确定双方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理的、有条理的进行冲突的讨论,而不要选一个对方疲倦的时候,不要选择对方愤怒的时候。

有了这十四个技巧我们就能更好的处理沟通冲突。

篇2:与逆反期孩子沟通的七个技巧

1.多一点尊重,少一点限制

“妈妈,今天期末考试结束,明天休息,我能看明天凌晨2:30分那场球赛吗?”

“如果你想看,我建议你中午睡一会儿。晚上我会给你准备夜宵。”

“妈妈,您真是太好啦!”

“注意电视机的音量不要太大,别影响邻居休息。”

“我保证!”

父母应避免对孩子的行为做过多的限制,尊重孩子,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对待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是从源头上遏制孩子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的好办法。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沟通的大门自然会向你敞开。如果你用高压手段对孩子限制过多,必然激起孩子的不满和愤怒,即使他们表面上屈服,负面情绪也会悄悄在心里积攒,指不定哪天以令你莫名其妙的方式发泄出来。

2.对孩子先说“是”

“爸爸,今天期末考试结束,明天休息,我能看明天凌晨2:30分那场球赛吗?”

“谁对谁?”

“巴西对科特迪瓦。比赛一定很精彩,我不想错过。”

“巴西队的比赛是不该错过,我们一起看吧。”

“太好了,您真是一个好爸爸!”

“为什么这样说?”

“这次考试我发挥得不好,恐怕进不了班上前10名,我以为您会生气。”

“发挥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考试前,我半夜偷偷看了两场球,没睡好,所以……”

“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看球误过回家火车,被你爷爷好一顿臭骂。”

“您为什么不骂我?”

“因为我知道你已经很后悔了。”

“爸爸,您放心,绝对不会有下一次了!”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在剖析人性弱点时指出:人的思维有惯性,当你的思维朝某一方向倾斜时,就倾向于一直延续下去。巧妙地利用这一原理,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具体来说,和孩子谈话或讨论问题时,不要一开始就批评孩子或反驳孩子的意见,那样会将双方的观点对立起来,接下来你说什么孩子都可能说“不”。相反,尝试先谈论一些你可以和孩子达成共识的话题,营造和谐愉快的谈话氛围,让孩子在温和的气氛中,从心理上接受你。一旦孩子从心理上接受了你,对你的观点就会认同和接受,在此基础上再逐渐过渡到双方可能存在分歧的话题。此时,由于前边的谈话氛围和心理定势做基础,孩子对与你有分歧的问题反应就不会太强烈,双方的沟通就容易进行下去。

3.让孩子感觉他是大人

“妈妈,今天期末考试结束,明天休息,我能看明天凌晨2:30分那场球赛吗?”

“你都17岁了,这事该自己决定,妈妈没意见。”

“可是,爸爸会答应吗?”

“我猜,他巴不得看球有个伴儿呢。”

“可是,这次考试我发挥得不好,可能进不了班上前10名了。”

“这次世界杯,听说德国队输给墨西哥队了,是吗?”

“是啊,德国队表现太差了!不过,德国队还是强队,我对它有信心。”

“我对你也有信心。”

有些父母习惯于在谈话开始便提出批评或不同意见,认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重要或权威。事实上,这是许多家庭亲子沟通陷入僵局的一个常见原因。要学会和孩子交朋友,放下父母的架子,敞开自己的胸怀,尊重孩子的观点,和孩子平等地交谈,同时给孩子营造一种他已是大人的气氛,让他享受大人的部分权利,引导他自觉地履行大人的义务。如果做到这些,孩子与你的共同语言就多了,你与孩子的沟通自然就更容易了。时间一长,孩子就会什么都告诉你的,你和孩子就会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4.角色互换

“爸爸,这次期末考试我考砸了,恐怕进不了班上前10名了。”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小时候我也考砸过。”

“您考砸的时候,爷爷骂您吗?”

“骂。”

“您恨爷爷吗?”

“当时恨,现在不恨了,他是为我好,就是太着急了。将来你当了爸爸,也会这样着急的,因为考试这事,你替不了他。明天凌晨2:30分有场足球赛,巴西对科特迪瓦,想和爸爸一起看吗?”

“我让您失望了,为什么您还允许我看球赛?”

“第一,因为我知道你是巴西队的球迷,不想错过一场精彩的比赛;第二,因为我知道你努力了,考砸只是失误,只看比分不看过程的球迷不是真球迷。”

“爸爸,您真是这样想的?”

“儿子,如果这届世界杯巴西队得不了冠军,你会从此不看球赛吗?”

“爸爸,我明白了,我就是你的巴西队!以后我会加倍努力的!”

父母要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同时也让孩子扮演扮演父母的角色,让他体验一下做父母的难处,角色的互换就能很容易赢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最重要的前提条件。不妨试试和孩子轮流做家长,让孩子体验一把做家长的感觉,负责整个家庭某一段时间的日常事务。到时候,他不和你沟通恐怕也不行了。

5.顺势方法化解孩子情绪

“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考砸了,恐怕进不了班上前10名。您是不是很不高兴?”

“当然。你考砸了,妈妈和你一样难过。”

“那您打算怎么惩罚我?”

“让我想想。这样吧,罚你一夜不睡觉,怎么样?”

“为什么要罚我不睡觉?”

“因为明天凌晨2:30分有场精彩的球赛,巴西对科特迪瓦,爸爸邀你一起看电视直播。”

“妈妈,对不起,我……”

“别说了,儿子,好好看球,和爸爸一起疯一把,明天上午睡个懒觉,起来后咱再总结失败教训。孩子,别想太多,一次考试失败,天塌不下来。”

当孩子对父母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时,他会故意做一些事情来气父母,目的是激怒父母,如果父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就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使亲子关系陷入僵局。但是父母出乎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行为,平静地接受他的反抗情绪,孩子就会感觉一拳打到棉花上,使不出力,从而转变态度,心甘情愿地与父母沟通。

6.避免长篇大论的说教

“妈妈,这次期末考试我考砸了,可能进不了班上前10名。”

“儿子,别太关注成绩,找到原因是最重要的。”

“原因是考前我偷偷半夜起来看了两场球,考试的时候精力不集中。妈妈,我错了。”

“这是一个教训,也是一条经验,以后考前要合理安排作息。”

“我知道了,妈妈。可是……”

“可是什么?”

“明天凌晨2:30分有场非常重要的比赛,巴西对科特迪瓦……”

“我知道。我已经准备了两份夜宵,你和爸爸后半夜一定会饿。”

“熬夜看球赛害惨了我,您还允许我……”

“此一时彼一时也,明天又没有考试。”

批评孩子应就事论事,不算旧账,不对孩子发出过多的指令。沟通的问题还要具体化。家长有一个习惯,就是容易“语重心长”,但是说出的话却又特别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学习”,这种语言表达是无益的,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孩子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积极的方式是以一种具体的问话,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动的方向。

7.给孩子做好表率

“爸爸,今天期末考试结束,明天休息,我能看明天凌晨2:30分那场球赛吗?”

“当然可以!我们爷儿俩一起看。不过,我只能陪你看上半场。”

“为什么?”

“因为明天中午以前我得修好咱家的洗衣机,否则妈妈没办法洗衣服,所以我要早点睡,明天上午10点起床干活儿。”

“可是,只看半场多难受啊!”

“只看半场球,我一个人难受;洗衣机坏着,我和妈妈两个人难受。”

“爸爸,您真爷们!”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以律己,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父母是最棒的,并为有这样的父母而自豪。这样,就给父母与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和沟通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要把工作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随便对孩子发脾气,不要喜怒无常。总之,父母先要解决好自身的情绪问题。

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影响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大障碍,是我们常常只将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奉为真理,因而总是误解孩子。事实上,孩子需要的既不是父母死死盯住他的毛病不放,也不是咄咄逼人的提问和填鸭式的灌输,更不是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父母的理解和同情,尤其是对他行为背后的情感的理解。一旦他的情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尊重,情绪得到宣泄,他就不会再焦虑,更不会依赖他人,而是转向积极地寻求自我的力量,并且最终独立地、创造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所以,做父母的务必摆脱成人思维习惯的干扰,学会倾听、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学会说一些雪中送炭而非雪上加霜的话。也许有时这样做并不能改变什么,但至少可以让孩子的感觉好受一些,更重要的是,它会让你的家庭更加和谐,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平和。

上一篇:现行高考区域招生制度不公平问题下一篇:凤台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合规测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