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民族理论

2024-04-13

电大民族理论(精选6篇)

篇1:电大民族理论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多项选择题)BBBBB

1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CCCCC

1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2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DDDDD

1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ABCDE)。A数量结构B文化知识结构C专业结构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FFFFF

1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2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GGGGG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ABE)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E.跳跃式发展

2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A民族性 B群众性 C传承性 D变异性 E敏感性JJJJJ

1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

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 B民族 D经济 E文化

2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B壮族D满族

3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4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MMMMM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 E定量分析方法

3民族理论(ABCDE)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B是一门理论科学 C是一门实践科学。D是一门交叉学科 E是一门新兴学科 4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E)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C社会属性E生物属性5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BC)A社会生产 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 6民族发展包括(BCD)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7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8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E)。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9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的平等。A地位 B待遇 C权利 D利益

10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CE)。A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

民族的权利 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11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A和睦 B友好 D联合 E协调

12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A民族干部C民族语言文字E民族形式

13民族教育(ABCD)。A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B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D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4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E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15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DE)B平等D使用 E发展

16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A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B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 E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17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B自然原因 C经济原因 D历史文化原因 E宗教原因WWWW

1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BDE)。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 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4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5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6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

斯兰教 E基督教

7.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

QQQQQ

1.强迫同化是(ABCD)A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C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SSSSS

1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2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DE)。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3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4(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B实现民族平等 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 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6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7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E)。

A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 B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 C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D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E.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8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的方针原则。A科学技术干部 B理论干部9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B.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 C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D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 E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0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XXXXX 1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CE)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 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YYYYY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A普遍性 B国际性D敏感性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ZZZZZ 1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2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 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 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3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 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 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篇2:电大民族理论

1.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2.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3.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 单选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B.经济发展

5.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B.族类

6.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C.南朝

7.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D.自然力

8.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

9.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10.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11.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

12. 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13.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 自然

14.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15.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16.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D.和谐

17.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D.和平与发展

18.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19.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20. 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22.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23.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24.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26.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27.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28.(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9.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30.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3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3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C.155

3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3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

36.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37.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8.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9.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40.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1.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42.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43.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45.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4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 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 信息综合方法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E)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BCDE)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 地理位置

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 民族结构

篇3:电大民族理论

我国开设民族理论教育课程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 各民族院校都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立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现实, 通过进行系统的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素养, 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及问题,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在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培养方面,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具有其他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教育形势与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 与高校其他各门思政课面临的情况大体相似,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亦遇到了诸多挑战。

从本质上看,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目前, 无论对于教师, 或是对于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既重视理论, 又关注现实的实践性非常强的政治理论课程。课程的性质及其内容决定着教学的难易程度。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结群现象。与民族相伴而生的民族问题又以其普遍性、长期性、广泛性、国际性、重要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屡有发生。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影响及改革开放深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又不断凸现, 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正确民族观的确立。毫无疑问, 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将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有关理论与政策完整而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是困难的, 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民族问题对人们思想造成的困惑则更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多元发展的态势, 这些变化日益深刻影响着年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高等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性使得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逐渐多数化,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和过程都与传统有很大的差异性;互联网在即时准确传输信息的同时, 网络信息内容却是良莠不齐的,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弱,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精神困惑和信仰茫然。凡此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认同感, 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理论水平,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日益显露出某些不足和缺陷。近年来, 大连民族学院针对上述情况, 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来源多样、复杂的特点, 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 60%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5%左右, 生源覆盖56个民族, 各民族学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在改革与创新中才能寻求到一条保持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具有实际效力, 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良好效果的发展之路。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状况, 在课程改革中, 大连民族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第一, 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更新。我国当前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使用由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由于出版时间较早, 该教材内容特别是相关统计数据的更新已经落后于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 课程教学不能脱离现实, 且要如实反映现实。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比如, 在讲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个问题时, 可以收集并向学生展示西部大开放的最新数据、音像资料等, 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 教师需要树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 建立科研与教学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教师难以向学生传授方方面面的细致知识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观点与信息传授给学生, 将教材内容按照民族发展规律、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述, 教学主题突出而不失全面, 同时又充分调动了教师在某个知识领域所具有的优势, 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课堂教学动态,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教师点评等方式体现, 做到老师讲与学生想、老师问与学生议,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充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影视资料、网络和多媒体课件) , 使教学与时俱进, 呈现现代色彩。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最新的民族问题音像素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利用手机短信、博客、电邮、即时通信工具等与学生开展交流与沟通, 及时把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拓宽教学的信息量。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有很多弊端, 学生往往有各种担心, 教师很难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意见, 特别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 网络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所以, 教师能够及时并且深入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 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第三, 实践环节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民族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要围绕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教学内容, 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近年来,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展览馆、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开展民族热点问题讨论、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并展览、组织民族自治区及自治地方成就展示、开展“爱我家乡”民族知识竞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现状调查等。其中, 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先后举办过哈萨克族、藏族、侗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等9个民族的民俗艺术交流活动, 有5000名各民族学生参与活动。此外, 我们还组织各族学生参与大连市文化周、大连服装节、奥运火炬传递、朝鲜族、锡伯族民俗节、建国六十周年祖国颂民族情等各种活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不过, 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其作为一门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社会科学,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这仍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

摘要:民族院校民族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及问题,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 具有其他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遇到了诸多挑战。研究民族理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已经势在必行。

篇4:民族地区城市电大的学习支持服务

【关键词】民族地区城市电大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教育公平

广播电视大学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规格、多功能、多层次、系统办学的开放远程教育机构。“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是电大教育的宗旨,也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教育形式。本文以包头广播电视大学(下文称包头电大)为例,研究和分析开放教育项目以来所形成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的地区模式,通过实际案例的过程分析,寻找和发现服务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并提出适合民族地区实践的解决措施,以从根本上消除城市电大开放教育内涵建设中的支持服务盲区,为民族地区学员开放自主学习的有效实施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着力推进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一、民族地区电大教育的重要作用

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文化落后等条件限制,利用传统教育是无法实现普及全民素质教育的,只有依托电大这种“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形式,才能将教育资源输送到求学者手中,实现民族地区知识技能的培养和文化素质的提升。因此,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适应各类民族地区人员学习和深造的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是电大教育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体现开放、自主、不受时空限制学习的同时,时刻考验着电大教学质量保障的成效性。

二、民族地区城市电大学习支持服务现状——以包头电大为例

包头电大是典型的民族城市电大系统,是内蒙古电大重要的教育资源,承担开放教育项目九年来,积累了一套独特的、内容丰富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为民族地区开放教育师生提供了高效的教学支持。

(一)入学支持服务入学支持服务是指从就读咨询、入学报到至正常教学的系列服务内容。入学支持服务包括入学专业类别、课程设置、学制及开放教育教学形式的介绍,帮助学生推荐适合自身岗位工作所就读专业和入学测试等相关服务,尤其是开学初结合开放教育人学指南课程所进行的理念培训和网络学习所必需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培训、考核。入学支持服务是包头电大开放教育学员得以正常接受远程开放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二)导学支持服务导学支持服务是指引导、指导、督导学员利用现代教育网络技术和多种媒体资源进行开放学习的理念支持服务。导学支持服务是理论思维和技术引导的结合,包括: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平台、直播课堂光盘和IP课件等媒体进行学习,以及督导学员利用卫星电视收看空中课堂内容,等等。

(三)助学支持服务

助学支持服务是指对学员在某一课程或某一学习手段等方面的具体支持服务行为。助学支持服务是学习支持服务在开放学习过程中的细节体现,是学生远程、开放、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撑环节,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环境的支持(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语音室、视听室等),远程教学平台的建设和技术支持(电大在线、VOD点播、VBI信息平台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超市试服务(网络课程、直播课堂、IP课件、CAI课件、图书馆、录音、录像、文字教材、作业、辅导材料等),开放教学过程支持(面授、学习小组、网络作业、电话、E-mail、BBS讨论、网站公告、课程实验、短信平台),等等。

通过开放教育项目的正常实施和积极探索,包头电大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支持服务:

一是网络教学软硬件环境的营造和建设。为满足开放教育教学和网络考试需求,包头电大目前建设拥有40台高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的网络教室4间,在安装正常网络教学所需软件系统的基础上,同时安装各专业师生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工商管理实验》、《会计模拟实验》、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残院数字媒体和社会工作、成人电算化会计等多种教学实验和练习软件.为学校各级各类学员提供各自需要的网络计算机学习环境。建设拥有先进功能的多媒体教室6间,除具有正常的投影、展台、中控、功放等系统外,计算机系统还安装了各类教学软件和会议系统,尤其是视频会议系统,可随时登录和参加中央及省级电大的教学和视频会议,真正体现教学的远程、自主、开放性。建有远程教学所需的视听室、语音室、阅览室等自主学习场所。建有分校版包头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实现分校内外网链接,以保证平台信息的安全;在尽可能丰富内容的基础上,全部下载和导人中央电大IP数据和省级电大资源,并结合实际建立了开放教育试题库和残疾人学院阳光学习资源,开设精品课程栏目。同时,结合民族地区实际建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蒙汉双语教学平台,链接了省校开放教育课程成绩查询系统和数字图书馆,并建立和链接了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包头电大节点库平台,实现资源的海量共享。最后,教师和所有处室人员均配有连通校园网的、兼有教学软件的多媒体汁算机和相关扫描、打印设备。

二是助学过程的典型支持服务,具体又包括:第一,包头电大在线远程教学平台、门户网站、新农村建设蒙汉双语网站、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全天24小时正常开通,以保证网络学习资源的稳定浏览和下载。第二,计算机校园网和互联网24小时开通,科室、教师终端全天候互联网畅通;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视听室、语音室等每天8:30~12:00、14:30.17:30、19:00—21:30均安排专业人员值班,免费为所有电大学员开放,并提供详细的网络学习技能辅导,学生机均能正常、稳定、快速地连通国际互联网,可随时登录国内各学习平台进行远程学习。为进一步满足开放教育学员的各类学习需求,网络技术人员适时调整实验或网络服务时间,以最大程度地为广大开放教育学员提供良好开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第三,多媒体教室、媒体借阅室按教学面授课程安排定期开放服务,面授辅导是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提高学员到课率、提升面授质量,开课时间均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和周六日全天。因为使用电化教育设备,为提高支持服务质量,值班人员均为网络资源中心的技术人员,并制定严格的服务规章制度,以保证设备的正规、正常使用和教学安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无需开启和关闭任何设备,所有技术支持服务均由值班人员负责,充分体现电大教育人文支持服务的鲜明特色。第四,开通网上BBS、E-mail、短信、电话等教学支持服务。从人文角

度,凡是学员或拟报考学员提出的相关教学问题,无论来源于何种媒介,经思考解答后,均通过原媒介(BBs、E-mail等)回复,不得不回或空复,体现学校对学员、对社会于教育层面的责任和义务。

(四)质量保障支持服务

质量保障支持服务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支持服务。质量保障支持服务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形成性网上作业辅导和终结性计算机网络考试等支持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

(一)学员学习的态度和开放教育理念深入人J心方面

问题:参与网络学习的人数和次数较少,面授到课率偏低。

措施:应大力加强学员的素质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理念教育,从思想上、态度上转变其学习观念,尤其是依托开放教育进行远程、自主学习对自身岗位和人生前景的重要性。

(二)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发挥网上学习优势和特色方面

问题:学习平台的BBS讨论区利用率和效率不高,教学E-mail使用率偏低,短信平台的功能单一,教学网页设计形式古板,内容过于局限教学。

措施:首先,从思想上正确引导,鼓励和强制学员登录BBS教学讨论区进行课程作业和相关辅导内容的研究,以多种形式要求學员利用E-mail系统进行班务、校务工作和作业及案例内容的发送接收。其次,极力丰富和活跃网页内容,改变教育网站历来古板严肃的传统风格,增加文学、歌曲、艺术等内容,形成活泼和谐的网络学习氛围。同时,学校短信平台不能仅局限于通知和公告发送,应增加相关教学内容的答疑和辅导。另外,可建立课程网络QQ群,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讨论。总之,可以多种有意义的、健康向上的网络形式吸纳各类学员参与远程教育学习。

(三)民族特色学习氛固方面

问题:少数民族学员的学习语言、课程内容、教学案例缺乏,尤其是边远基层教学点的民族语言远程教学矛盾突出。措施:加强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课程教学建设,最大程度地实现双语教学。

(四)学习过程进度查询方面

问题:学员对自己所修课程及课程所得学分和整体学习进度无法了解,查询不便。

措施:建立学习进度和学分查询系统或设立学习进度查询室,以方便学员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为下一步的课程学习作准备,真正做到明明白白学习。

篇5:电大民族理论

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一 填充题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单选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B.经济发展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B.族类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C.南朝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2.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3. 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4.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 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

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3. 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

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

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

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

求(B)的问题上。

1.(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C.15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

集中制

1.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

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

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

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

B.自治、自养、自传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三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C. 研究民族问

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

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

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E)

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BCDE)

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

本属性。

A.自然属性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

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

划分为(ABCD)。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E.共

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渐进式发展D.突变式发展E.跳

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

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 地理位

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B. 民族素质C. 民族关系D. 自然环境E. 社会环境

5.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CD)。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A.自然因素B.民族自身因素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平等的标志。

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DE)的方针、原则。A. 科学技术干部B. 理论干部

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A.普遍性B.国际性D.敏感性

2.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 民族的活动中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B. 民族D. 经济E. 文化

4.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

B.壮族D.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B.《格萨尔》C.《江格尔》D.《玛纳斯》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A.封建制度B.封建农奴制度C.奴隶制度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 E)。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的平等。A. 地位B. 待遇C. 权利D. 利益

2.(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E)。

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4.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A. 和睦B. 友好D. 联合E.. 协调

5.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A. 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

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A.民族干部C.民族语言文字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1.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2.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

(ABCE)。

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 民族教育(ABCD)。

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

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

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B.平等C.尊重D.使用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

A.朝文三协B.彝文四协C.藏文五协E.蒙文八协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A. 民族性B. 群众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

B. 自然原因C. 经济原因D. 历史文化原因E. 宗教原因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A.群众性B.民族性C.国际性D.长期性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A.东正教B.佛教C.天主教D.伊斯兰教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

A.维护法律尊严C.维护人民利益D.维护民族团结E.维护国家统一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

4.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

(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

五论述题(本科蓝色复习册有全部论述题的答案P40页之后)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7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1525

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44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1.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

3.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

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

1.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2.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错,保障的是权利和利益)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把人民政府去掉)

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

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

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

1.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2. 中华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6165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86

6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99 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102

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110

篇6:电大民族理论

一、阅读理解(共 4 道试题,共 100 分。)

1.材料1:西藏问题产生于20世纪初期。英国出于分裂西藏的目的,策划煽动,制造“西藏独立”。其后,在英美共同的支持下,地方少数上层人士或有倡言“独立”的,但是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西藏尚没有出现公开的分裂政权。后来由于**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依仗国外势力的干涉,继续进行民族分裂活动,使得西藏问题一直是我国民族问题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

材料2:新疆问题的形成,主要源于20世纪初期,在境外“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渗透和影响下,开始出现民族分离的思潮。1933年,英国插手在新疆南部制造了“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材料3:西方分析家在评价世界民族问题时指出:“历史实际上并不重要,利用历史才是重要的”。这在民族冲突进程中、在社会上普遍传播民族斗争的历史,会进一步强化民族之间的仇恨,深化民族之间的隔阂,致使民族问题陷入难以解决的困难之中,给两个民族的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以上材料主要显示出当代民族问题特点的是:()A.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的交织 B.现实问题和阶级问题的交织 C.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D.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2).西藏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A.英美等帝国主义的支持

B.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持续开展分裂活动 C.西藏人民的自觉要求

D.**周围少数上层封建反动势力依仗国外势力的干涉 3).新疆问题产生的原因不是:()A.历史上从来就有分裂主义的基础 B.境外“泛伊斯兰主义”渗透和影响 C.境外“泛突厥主义”渗透和影响 D.帝国主义势力的插手

4).材料3揭示出的含义不包括:()A.历史因素在民族问题中会产生积极影响 B.民族问题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交织 C.历史因素在民族问题中会产生消极影响 D.人们对历史实际的态度影响民族问题发展 5).以上材料给我们的警示不包括:()

A.民族问题的产生是和各个民族的历史的现实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B.各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对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C.解决民族问题时,不仅要看现实表现,也还要看历史因素和历史根源 D.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着特殊的关系 2.材料1: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

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之中。此后中国历次《宪法》修改,都载明坚持实行这一制度。2001年修改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则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早在1952年,中国政府就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规定。1984年5月31日,在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并决定自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1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和体现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使这一法律更加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其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它规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执行该项法律。

材料2: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已经解放的蒙古族地区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截至2003年底,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鉴于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域较小、人口较少并且分散,不宜建立自治地方,《宪法》规定通过设立民族乡的办法,使这些少数民族也能行使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993年,中国政府颁布《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以保障民族乡制度的实施。截至2003年底,中国在相当于乡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共建立了1173个民族乡。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划分三级行政地位的依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维护国家的统一,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地方的遵守和执行。上级国家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要维护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如西藏自治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等;也可以建立以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如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等。

一个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建有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焉耆回族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依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可以包括一部分汉族或者其他民族的居民区和城镇。

一个民族有多处大小不同的聚居区,可以建立多个不同行政地位的自治地方,如回族在全国建立有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河北孟村回族自治县等多个不同行政地位的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是地方名称,“壮族”是民族名称,“自治区”是行政地位。

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线的划分、名称的组成,由上级国家机关会同有关地方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自治区的建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自治区的区域划分以及自治州、自治县的建置和区域划分由国务院批准。民族自治地方一经建立,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撤销或者合并;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界线一经确定,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动。确实需要撤销、合并或者变动的,由上级国家机关的有关部门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定程序报请批准。

材料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组成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地位:()A.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政权机构 B.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国家的一项政治制度 D.让少数民族自我管理

2).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A.《民族区域自治条例》 B.《民法》

C.《民族区域自治法》 D.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3).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A.内蒙古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宁夏回族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4).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多少个没有建立自治地方:()A.5 B.44 C.30 D.11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党委和人民政府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D.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

3.新华社北京2005年11月16日电(记者顾瑞珍)11月15日至16日,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联合召开全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以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为重点,加强教育培养,推进选拔使用,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贺国强指出,要引导少数民族干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自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始终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贺国强指出,要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素质。要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培训,将少数民族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进一步改善少数民族干部知识结构。要把实践锻炼作为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引导和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去工作,坚持和完善干部交流制度,使少数民族干部进一步开阔眼界,丰富阅历,健康成长。

贺国强强调,要严格贯彻执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改进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方式方法,拓宽少数民族干部的来源渠道,努力把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格局。要关心爱护民族地区干部,调动和保护各民族干部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各民族干部的团结。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座谈会结束时作了总结讲话。她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增强做好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围绕这次会议提出的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全面扎实推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各项工作。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努力开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座谈会上,西藏、湖南等18个省(区、市)分别作了大会发言或书面交流。5个自治区、13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市)党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和政府民委主任,其他省市及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政府民委分管负责同志,有关中央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和民委负责同志参加了座谈会。1).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能力建设的根本途径:()A.党校学习B.实践锻炼 C.学历教育 D.挂职锻炼

2).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A.重要桥梁和纽带 B.思想武器 C.关键人物 D.沟通方式

3).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作为:()A.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B.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 C.民委的重要工作 D.组织部门的经常工作

4).要严格贯彻执行选拔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说法错误的是()

A.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B.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旗)县(旗)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C.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部门的干部中,要尽量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5).贺国强指出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少数民族干部头脑,不包括:()

A.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B.学习党的民族、宗教理论和政策,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C.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业务素质。

D.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全面扎实推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各项工作。4.材料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万多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新疆石油、天然气丰富,是西气东输的起点,也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阵地。这里也是民族地区,世居民族主要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我们国家像这样的民族地区还有许多。

材料2: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基础设施状况比较差、社会服务水平比较低,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的程度比较高的情况。比如新疆和田、喀什、克州三地州,是集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高原荒漠地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这里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元左右。据说怒江地区有“三靠”:交通基本靠走,工作基本靠吼,娱乐基本靠酒。

材料3:全国135个边境市县中,有54个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我国有22个人口在10万人以下,又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总人口63万人,主要聚居在西部偏远山区,边境一线。许多村不通公路,不通电,没有安全饮用水,没有卫生室,没有小学,没有通电话,没有通邮,呈整体贫困状态。

材料4: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间的差异和发展差距不可能在短时期消灭,是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起来后,多民族国家内各民族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得到了实现,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发展差距会在现实生活中体现出来。一些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充分的享受政治上、法律上所规定享受的权利,这就会影响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关系的发展。不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民族问题就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而消除差距,共同繁荣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材料5:2003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少数民族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在会上首次提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简称“两个共同”)是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2005年5 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阐明了“两个共同”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抓住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就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1).不能体现加速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是:()A.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B.少数民族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 C.少数民族地区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这既是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整个国家的根本利益,对于促进这个社会安定团结,、中华民族的迅速发展都意义重大。2).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B.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C.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3).共同团结奋斗的含义:()

A.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B.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

C.就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开创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作出新贡献。

D.不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任务不包括:()A.实现民族平等 B.发展民族经济 C.解决民族纠纷 D.消除发展差距

5).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由谁提出:()A.胡锦涛 B.江泽民 C.毛泽东

上一篇:个人简历经典下一篇:以缘为题的作文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