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心得体会

2024-05-10

民族理论心得体会(精选9篇)

篇1:民族理论心得体会

纵观历史,在我们党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很重视民族团结工作。从建党之初到新中国成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后来的改革开放,从改革开放到之后的每一届执政政府,每一届领导人,都把解决民族问题和协调民族关系作为一项根本原则和基本政策。党的以来,更把民族团结视为人民的生命线,并描绘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宏伟蓝图“中国梦”,充实了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工作内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时代内涵。可见民族团结问题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也是今后改革开放成败的关键。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因此“民族无小事”。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日趋复杂,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平与发展的显著问题,和睦相处、和舟共济、和谐发展是关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深刻指出:“增强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人民网理论部就刊出了《摆脱贫困》一书,书中深入调研分析了闽东少数民族状况,并指导性提出了摆脱贫困的战略方针。高屋建瓦,非常重视各民族工作,从祖国的世界屋脊到黄土高原,从西南的山寨到天山南北,从北国的边疆到南海椰林,就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不懈努力着。

团结稳定是中华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核心问题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这是关乎人民是否康乐幸福的关键指数。民不富则国不强,同时,民不患寡而患不均,我深知民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我深感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性,怎样使我们的民族能够真正的团结、富足、有礼呢?结合实际,我们社区现有居民 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居民总数的百分之 ,少数民族党员 名,占全体党员的百分之 ,每一个小团体,每一个分子,一枝一叶总关情,社区居民的事就是大事。新形势下,深入贯彻执行民族团结指导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坚持同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思想精髓,巩固和发展辖区平等、团结、互助、友爱、和谐的民族关系,凝聚各民族居民团结一心,打造和谐社区,推进民族团结的楷模社区建设,让民族团结之花竞放,是我今后的职责,也是我今后继续努力地方向。

公而忘我,情系居民。孔子有一句话,反映了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句话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有一样的作用。用于我的实际工作中就是以民族团结,社区和谐为重,千方百计想居民所想,解居民所急,不断学习,加强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端正服务态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心连心,自觉服务,倾听民声,体察疾苦。

1、坚持思想学习工作不放松。通过集中学习和不断自学,不断努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个人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密切结合实际,更好地服务于民。

2、求真务实,力争更好成本职工作。坚持实事求是,不摆架子。利用社区之家,广泛开办各类活动,包括健康讲座,各类娱乐活动,扶贫、帮助再就业等活动,促进感情交流,增进了解,凝聚人心,从而真正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3、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牢固树立为居民服务的观念,杜绝歧视不同民族现象,从社区居民不满意的难点热点抓起,从居民满意的好事实事做起,急居民所急,让居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精简手续,让居民多半事,少走路;少说话,多受益。

4、积极引导居民做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想公民。德不孤,必有邻。也说,人民有信仰,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力量。社区服务坚持两手都要抓,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教与建设,营造公德向善浓厚氛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强风纪建设,大力倡导树立文明观念。

放眼未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奏响富民强音,实现全国各民族的现代化强国发展梦,最终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勤勤恳恳去努力。社区工作虽然琐碎,但是它承担的责任重大,好比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学习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使我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坚定了更好为民服务的决心。人人从我做起,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必将指日可待!

篇2:民族理论心得体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都产生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践进程中,也都是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服务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保持党在理论上实践上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由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基于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纲领和严格的纪律组织起来的政治集团。理论上的先进性和实践上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本质特征。党要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作为全党团结前进的精神旗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保持和发展党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必须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吸收人类全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且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这一具有丰富知识含量、思想含量的先进理论,没有老老实实的态度、扎扎实实的功夫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认真学习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在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结合认真领会自己的工作中,为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篇3:民族理论心得体会

我国开设民族理论教育课程起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 各民族院校都把“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立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现实, 通过进行系统的历史观、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等教育, 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素养, 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及问题,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在学生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培养方面,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具有其他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教育形势与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近年来, 与高校其他各门思政课面临的情况大体相似, “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亦遇到了诸多挑战。

从本质上看,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目前, 无论对于教师, 或是对于学生而言, 这门课程的教学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

对于教师而言,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既重视理论, 又关注现实的实践性非常强的政治理论课程。课程的性质及其内容决定着教学的难易程度。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结群现象。与民族相伴而生的民族问题又以其普遍性、长期性、广泛性、国际性、重要性而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民族问题、民族冲突屡有发生。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影响及改革开放深入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又不断凸现, 国内外的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正确民族观的确立。毫无疑问, 民族现象与民族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将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有关理论与政策完整而清晰地传授给学生是困难的, 当今社会层出不穷的民族问题对人们思想造成的困惑则更进一步加大了教学的难度。

对于学生而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和分配形式也呈现多样多元发展的态势, 这些变化日益深刻影响着年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在高等院校连续几年的扩招、收费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学生就业压力增加和学生整体素质相对下降的情况下,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学习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性使得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逐渐多数化,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和过程都与传统有很大的差异性;互联网在即时准确传输信息的同时, 网络信息内容却是良莠不齐的, 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和社会思潮的鉴别力和控制力相对较弱, 从而导致部分学生价值标准的混乱、精神困惑和信仰茫然。凡此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我们加强教学方法改革, 提高大学生对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认同感, 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理论水平,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 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已日益显露出某些不足和缺陷。近年来, 大连民族学院针对上述情况, 在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来源多样、复杂的特点, 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连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 60%的学生来自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人数的65%左右, 生源覆盖56个民族, 各民族学生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只有在改革与创新中才能寻求到一条保持思想政治教学和教育具有实际效力, 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良好效果的发展之路。针对学生的实际与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的状况, 在课程改革中, 大连民族学院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

第一, 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更新。我国当前民族理论政策课程使用由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统编教材《中国民族理论新编》。由于出版时间较早, 该教材内容特别是相关统计数据的更新已经落后于民族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 而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体系。因此, 课程教学不能脱离现实, 且要如实反映现实。教师有责任与义务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信息,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比如, 在讲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这个问题时, 可以收集并向学生展示西部大开放的最新数据、音像资料等, 让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另外, 教师需要树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意识, 建立科研与教学之间良性互动关系。在非常有限的教学时间里, 教师难以向学生传授方方面面的细致知识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因此改变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观点与信息传授给学生, 将教材内容按照民族发展规律、中国各民族与国家统一、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等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述, 教学主题突出而不失全面, 同时又充分调动了教师在某个知识领域所具有的优势, 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二,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 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关注课堂教学动态,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以案例分析、讨论交流、教师点评等方式体现, 做到老师讲与学生想、老师问与学生议, 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充分采用现代科技手段 (影视资料、网络和多媒体课件) , 使教学与时俱进, 呈现现代色彩。在教学过程中, 使用最新的民族问题音像素材,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利用手机短信、博客、电邮、即时通信工具等与学生开展交流与沟通, 及时把最新动态传递给学生, 最大限度地拓宽教学的信息量。传统的教学互动方式有很多弊端, 学生往往有各种担心, 教师很难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意见, 特别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网络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空前的自由度和极强的渗透性, 网络可以匿名发表意见, 所以, 教师能够及时并且深入地掌握学生真实的想法, 及时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育。

第三, 实践环节是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民族理论课程的实践性。要围绕民族发展与民族政策教学内容, 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

近年来,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大连民族学院东北少数民族展览馆、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活动、开展民族热点问题讨论、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并展览、组织民族自治区及自治地方成就展示、开展“爱我家乡”民族知识竞赛、利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民族地区社会事业现状调查等。其中, 民族文化交流展示活动, 先后举办过哈萨克族、藏族、侗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苗族等9个民族的民俗艺术交流活动, 有5000名各民族学生参与活动。此外, 我们还组织各族学生参与大连市文化周、大连服装节、奥运火炬传递、朝鲜族、锡伯族民俗节、建国六十周年祖国颂民族情等各种活动,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不过, 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如何科学合理地将其作为一门与现实结合紧密的社会科学, 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这仍然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

摘要:民族院校民族理论课程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民族现象及问题, 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并自觉贯彻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的能力, 具有其他政治理论课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教学遇到了诸多挑战。研究民族理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探索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新路径已经势在必行。

篇4:论民族法学的理论体系

关键词:民族法学;理论体系;调整

前言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以及民族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民族间的纠纷与矛盾是影响地区安定的重要因素,而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族法学体系下,以法律为依据,科学有效的解决这些社会问题。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民族法律体系也需要有效的完善,使其成为更加完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依据。

一、民族法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民族法学是国家为了有效协调和管理民族关系所制定的法律,其不仅属于法域范畴的重要内容,同时对调整民族之间这一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的民族法学理论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专项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于民族法学理论也有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论。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当中,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的显露出来,而完善民族法学体系也从中找到的新的思路。

各地区的地域特点不同,民族之间的习惯、风俗、文化以及信仰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形成民族间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对于民族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大多倾向于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法学体系。以现代法律制度作为参照,对民族之间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民族法学体系建立在社会基础法律法规之上,构成系统的整体。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当中,在民族法律、法规以及制度的约束指导下,以民族性原则,调整和解决民族关系和问题。另外的一种理解就是,民族法学是社会民族法律制度、民族地方特色的自治法律制度以及针对于特色民族而应用的部分社会法律法规形成的综合性法律体系,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调整民族间的关系[1]。

二、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构建需要面对的问题

首先,民族法学是针对民族关系的调整作为主要的内容,民族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较为特殊,根据民族自身的民俗、文化以及信仰进行综合考虑,民族法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将其作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民族法学立法的正在具体深化,正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性的法律部门。其次,社会法律法规存在重叠和交叉的现象,新部门法的出台,使法律法规能够划分为其他法律部门。而民族法学体系在进行社会关系调整的过程中,充分体现除了民族法学的独特性,使其部门化化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法律法规存在重叠和交叉而导致的冲突、重复以及矛盾的影响不大[2]。

第三,在宪法、行政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部门法当中,都有涉及到调整民族关系的法律内容,因为法律法规的重叠和交叉,而需要对其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以保障民族权利,不同法律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民族立法的重要性由此而凸显出来,突出民族法学体系的特殊性,建立独立的法律部分,增加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研究,以保障新时期民族间的和谐发展。

三、民族法学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完整的民族法学理论

各民族存在着多元化的特色,而在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当中,民族特色被融入到其中,使民族法学理论变得更加充实和完整。民族法学体系的建立,就是将完整的民族法学理论作为指导,涵盖了民族法学的定义、判断、体系的构建、发展以及研究对象等多项内容。这些内容是民族法学的基础内容,同样也是民族法学理论体系构建的重要基础。

(二)民族法律制度

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完美的体现在民族法学制度当中,使整个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变得更加完整、科学以及合理。在民族法律制度形成的过程当中,通过实证研究,结合各分散的法律法规,形成统一的制度体系。将其作为民族权利与义务的基础规范。作为民族法律规范的统一框架体系,针对各地域间的民族问题,要配合宪法、基本法、行政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以对应我国的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将民族的特色融入进来。另外,对于民族区域自治以及散居的少数民族,需要针对性的制定权益保障制度。因此,民族法律制度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以建立更加全面、细化的法律制度。

(三)民族法学文化

民族法律意识与民族风俗习惯法律是民族法学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人们具有民族法律意识,则说明人们对于民族法律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能够理解其内容。人们只有认识和理解民族法律的内容,才能认真的予以执行,能够自觉维护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在民族法学理论体系建立完善的过程当中,民俗习惯及民族文化逐渐深入到法律制度当中,形成了民族风俗习惯法律。与其他文化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民族文化,对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民族法学体系的构建,更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在构建民族法学体系的过程当中,结合其需要面对的问题,针对民族法学理论、民族法律制度以及民族法学文化进行分析研究,使人们对于民族法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使民族法学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民族安定团结以及国家稳定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毅.试论民族法学的性质、理论体系及其调整对象[J].广西民族研究,2010,03:19-26.

篇5:学习民族理论心得

自古以来,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也就决定了不同民族有着不尽相同的民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虽然不同,生活方式、地域环境也不同。但这只是个性差异,但我们的本质是相通的,那就是和谐地相处。

学习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样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民族之间应该互相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共同努力的基础上的,没有民族团结,一个国家只会灭亡,兴旺也就无法谈起。民族矛盾一直是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民族团结才是维护社会稳 定、祖国统一、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当然,我们学习的知识远不止这些内容。还有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等内容。对这些知识的系统地学习,让我们学会了如何正确对待、理解与民族有关的问题。学无止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历身践行,我们还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校园中体现这种民族精神,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营造健康的校园气氛,让校园文化也处处蕴含伟大的民族精神。

篇6:民族理论学习班心得体会

----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三天的“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培训班”的学习,使我对我们党的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有了跟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专家、教授的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使我对今后新疆反分裂斗争的形势有了更深刻、更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认识到,新疆的社会经济目前处于转型时期,各民族之间,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因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体制的不够完善,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矛盾,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被三股恶势力利用进而影响到国家安全。因此,我认为必须从多角度和多层面构筑反分裂斗争的坚强防线,建立健全各项社会调控机制。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建立打击“三股势力”的法律机制

“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主要涉及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暴力恐怖犯罪,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带来巨大的威胁和破坏。为了实现对“三股势力”的有效打击,我认为应坚持和继续进行以下工作:首先,司法机关应认真研究和学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恐怖组织犯罪的定罪原则、罪名认定和处罚规定等,包括对作案成员身份性质的认定标准,情节恶劣、危害程度的认定标准,财产刑的适用标准,加重、减轻或免除刑罚事由的细化规定等,1

以便在司法实践中熟练操作。第二,要继续坚持“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的方针。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股势力”的分裂破坏活动仍将以暴力恐怖犯罪和制造局部骚乱为主要形式,所以“严打“的方针不能变,重点打击对象是民族分裂主义骨干分子、暴力恐怖犯罪分子和极端宗教势力的为首分子。此外,要注意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惩治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和暴力恐怖犯罪,在量刑阶段,司法机关对顽固的犯罪人应侧重严厉的一面,对轻微的犯罪人则应侧重宽缓的一面。在行刑阶段,监狱部门应注重矫治危安犯及暴力恐怖犯罪人的特殊性,教育矫正必须适应现代社会行刑个别化的要求。第三,要从严强化情报信息网络建设。今后应续加强隐蔽战线斗争,实行全面动员,发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采取公秘结合、干群结合、人技结合等有效手段,拓宽情报信息工作范围和领域,建立渠道畅通、灵敏高效、覆盖广泛的社会情报信息网络,严密防范和主动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渗透和捣乱破坏活动。

二、建立规制非法宗教活动的综合应对机制

非法宗教活动是新疆宗教事务管理工作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它虽属人民内部矛盾,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三股势力”打着宗教旗号的违法犯罪活动相交织。我们应当认识,阻遏和预防新疆的非法宗教活动是一项政府多方面工作相配套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最有

效也是最直接的手段。在运用法律手段治理非法宗教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依据国务院的《宗教事务条例》和新疆地方性宗教事务管理法规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做到有法必依,只有法律依据充足,才能使宗教事务管理体现法律正义,才能对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进行有的放矢的法制宣传教育,避免产生某些矛盾和对立。第二,要明确划分非法宗教活动中的一般违法行为与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或其它犯罪的区别,澄清人们思想中的模糊认识,改变实践中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有的对非法宗教活动不敢管、不愿管或不知如何管理,有的却对正常的宗教活动随意管或采取极端方式管理。第三,要正确理解宗教事务管理所依据的法律法规,不仅包括宗教法律法规,而且包括其他现行的一切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规章。因此,各级民宗部门应牵头和会同公安、司法、土地、房产、教育和文化等部门成立一个类似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的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起始可以是一个协调机构,而后逐步过渡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权威性的工作机构,其职责是对各种非法宗教活动作出正确的定性和分类,运用民事、行政、刑事等多种法律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使从事非法宗教活动的行为人依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分别承担民事、行政或刑事责任,由此体现罚当其责的原则。譬如,对于非法修建或扩建清真寺的行为,若侵犯了其他单位的土地使用权或宅基地使用权,我们应支持被侵害单位或个人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恢复原状以及损害赔偿。而土地房产部门亦可根据相应事实对有关非

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惟此,各种性质的非法宗教活动才能得以全面治理,新疆宗教事务管理才能切实迈入法制化轨道。

三、健全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综合调控机制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关系的好坏是涉及我们在反分裂斗争中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因此,针对民族关系现状,我们有必要构建一种科学的综合调控机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有效调控,使民族关系向和谐方向发展。

(1)加强调控主体。目前亟待解决的是扩充县级以下民宗部门的编制,加强力量,提高待遇,增强民宗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此外,民宗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包括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两个方面,两者不能混同或者只重视宗教工作而放松民族工作。

(2)坚持各部门协调共管。党委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行政管理、依法行政对民族关系起到直接调控作用,其中民宗部门担负综合协调的职责,起主导作用;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各尽其责,齐抓共管,形成民族工作的合力。伊斯兰教协会等民间组织对民族关系要起到自我调控作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反映群众的呼声,化解一些群众间的矛盾纠纷,协调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

(3)完善调控手段。政府各部门要运用多种手段来正确规范和引导民族关系。一是行政手段,是指在各项工作中要坚持和灵活运用党和国家的民族干部政策、民族经济政策、民族文化教育

政策、民族风俗习惯政策、民族宗教信仰政策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二是法律手段,是指要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处理民族关系当中产生的纠纷和问题,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搞民族分裂与一般的民族情绪严格区别开来,用教育、疏导、团结的方法处理人民内部的民族纠纷,最大限度地孤立和依法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三是舆论手段,是指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的广泛宣传,形成维护、珍惜和谐民族关系的社会舆论环境,为人们正确认识民族关系中的是非曲直提供标准,颂扬民族团结中的好人好事,批判、谴责破坏民族关系的行为,对民族关系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苗头进行批评教育。加强对各族干部和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团结进步、自觉守法以及“四个认同”的思想教育,在鼓励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同时,更要强调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通。

市旅游外事局

张 蔚

篇7: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提高了我们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法律、法规理论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大家纷纷表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做民族团结的表率,并畅谈党的民族政策好,学习上我都每堂课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发言。在短短的培训时间里,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我的理论水平、知识素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

在学习内容安排上,此次培训可谓是精心谋划、精益求精。不仅有提高思想和理论水平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知识》,更有提高工作能力的《犯罪心理学》,还有与我们工作密切相关的《人权法》等等,可以说教以致学,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各位教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给我们做了深入分析和讲解,让我们听到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对民族宗教知识有了更详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工作领域更加广阔,工作对象更加复杂,工作方式更加多样,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这些都对监狱民警的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方法、应变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次培训就是帮我们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学习的大门,不仅在理论知识上获得了一笔财富,更强化了我们不断学习的意识,增强了我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让人的思想更加活跃、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作为一名年轻民警,不断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累经验是不可或缺的,对我今后的工作来说,无疑将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篇8:民族理论心得体会

一、着眼于民族特色,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新形势下深化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们在这里提出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 说到底就是为了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 从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 提高有效性。其中, 有效性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 是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我们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传授的理论是否真正被他们所接受, 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他们的思想, 又有多少变成了他们的行动, 这是检验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标准。但如何提高有效性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课题, 当然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 做许多工作, 其中, 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 没有针对性, 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来说, 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 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要着眼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是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的根本立足点

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不是人们随意的主观想象, 也不是人们人为主观赋予的, 而是有其内在的根据, 这个根据就是少数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 少数民族高校本身在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 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想观念都显示出全新的历史特点, 如何充分研究和认真发现总结这些新特点, 采取相应的、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 这是我们在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教育的对象来看, “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为偏僻、族群特征明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 他们入学后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比如, 在宗教信仰上,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 新疆学生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平时学生们通常选择在清真餐厅进餐, 而藏区学生大多信仰佛教, 他们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 包括一些脸谱、图腾来装饰自己的寝室。在人际交往方面, 藏族、新疆等族群特征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有自己特定的交往群体, 他们大部分时间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 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在学习方面, 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 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普遍跟不上, 特别是政治理论课, 许多学生由于政治理论基础较弱, 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 在课堂上经常听不懂, 也听不进去, 有些甚至失去信心, 经常逃课。所以, 总体来看,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高, 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总结“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 这是我们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把党中央、教育部、国家民委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及面临的新形势结合起来, 努力研究新情况, 形成新特色

我们认为, 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在课程的顶层规划上, 要坚定不移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 其中有20多个民族与境外10多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间有着广泛的往来, 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借助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渗透, 企图挑动民族矛盾, 制造民族分裂情绪, 因此, 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坚定不移地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不动摇, 坚决防止种族偏见与歧视, 防止出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感情和引发民族矛盾的情况。

第二, 在教学指导原则的确立上, 要坚持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统领整个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点, 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五门课在教学目的、主题、内容上都各不相同, 但我们可以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把五门课统领贯穿起来, 侧重从民族的高度来梳理、阐释教育内容, 通过教育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民族政策上来, 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在民族问题方面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敏感的问题上, 哪些内容当讲, 哪些不当讲, 讲到什么程度, 都应有一个基本的尺度, 这个尺度就是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 所有的教学设计、安排、内容选择都要以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为准绳, 确保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与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 要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 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看作是由五门课组成的一个塔形立体结构, 其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位于最底层, 起着“地基”的作用, 侧重从哲学层面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信仰等重大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位于第二层, 也属于打基础的课程, 侧重从人生层面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位于第三层, 侧重从历史层面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过程, 以解决历史观的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位于第四层, 侧重从政治的层面, 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 以解决政治观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则位于第五层, 也是“宝塔”的最顶层, 它直面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 直面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 侧重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形势观、政策观问题。尽管五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 但都有一个尊重及适应教育对象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的问题, 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首先熟悉掌握这些特点, 一切从这些特点出发来安排教学。目前, 各少数民族高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取得了一些经验, 但总体上还不够成型, 下一步改革还需要在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新途径方面花更大的气力。

第四,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 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政治分析能力训练作为重点突出出来, 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少数民族高校肩负着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崇尚科学, 提倡无神论是我们的引导方向, 如何处理宣传、倡导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宗教信仰自由这对矛盾, 是一个十分突出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这个矛盾在一般普通高校是个别人的问题, 但在少数民族高校却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因此, 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迎难而进, 不回避矛盾, 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问题从教育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 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 政治理论基础弱, 知识面窄, 特别是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分析能力比照一般院校大学生的总体水平要低一些, 虽然他们也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情感, 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 但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的政治敏锐性、对某些复杂问题的政治鉴别能力要差一些。因此, 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格外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能力训练, 把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作为政治能力训练的一个中心环节突出出来, 加大培训的分量。

第五, 在教学环节的统筹上, 要把课堂政治理论教学与课外其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是孤立的几门政治理论课, 而是一个由多个“课堂”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通常由以下四个课堂构成:

“第一课堂”, 是教学计划内课堂, 这个课堂也是主课堂, 由学校统一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 从目前情况看, 各少数民族高校对这个课堂的投入较大, 因此, 这个课堂总体上比较成型。

“第二课堂”, 是网络课堂, 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现实表明, 第一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化、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网络课堂教育势在必行。目前, 13所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建设发展不平衡, 基本上是各自为政, 总体建设水平不高, 比照其他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的建设层次差距很大, 因此, 要加大投入, 努力建设具有少数民族高校特点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

“第三课堂”, 是校园文化课堂, 它是以报纸、广播、电视、橱窗、党课、班会、团日以及其他各种社团活动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堂。少数民族高校的校园是各民族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 是各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 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交汇在一起, 为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第三课堂”。目前, 各少数民族院校的这个课堂虽然总体上比较活跃, 但与政治理论教育缺乏有机的衔接, 没有形成统一的机制。

“第四课堂”, 是社会实践课堂, 目前, 各少数民族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政治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到基地参观、见习, 有些少数民族高校还利用寒暑假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校门, 深入社会, 在实践中了解国情, 把握形势, 经受锻炼。就总体情况来看, 各少数民族高校在上述体系的构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 主要是总体设计和统筹不够, 各课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 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和统一有效的机制, 这是下一步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教育的有效性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 我们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传授的理论是否真正被他们所接受, 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是检验政治理论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提高教育有效性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课题, 我们认为,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解决教育的针对性, 没有针对性, 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来说, 解决教育的针对性, 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要着眼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形成自身的特色。

篇9:民族唱法的教学理论初探

关键词:民歌;气息;共鸣;语言

民歌是历史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经过历史的沉淀与升华,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年要求学习民族声乐唱法。因为这种唱法善于表达民族的气质与感情,容易被群众接受,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下面将本人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体会提供给民族声乐爱好者参考。

一、歌唱的姿势

歌唱时的姿势对于歌唱器官的运用、歌唱方法的学习和歌唱表演的情感表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歌唱时,首先要感情充沛,精神饱满。站立时身体自然挺立,双肩略向后展,两手自然下垂,双脚稍分开站立。头部要端正,颈部要放松,下巴不要向前突出,口型也应根据字的发音自然张合。歌唱时要加入动作,应简洁、适度、协调有方,避免僵硬造作。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不要坐满,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歌唱姿势正确了,发声器官各部分就能正常的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发音。歌唱训练初时,我们也应该要学习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等到形成不良姿势导致影响歌唱时再来纠正,就十分困难了。

二、气息的应用和保持

在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正确的呼吸是一个重要的、十分关键的因素,它既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又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是否正确、音质是否优美都与呼吸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声乐家们都十分重视歌唱的呼吸。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十分丰富。卡鲁索说:“只要掌握了呼吸的艺术,学生也就迈开了走向声乐艺术高峰的第一步。”辨证讲,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实现歌唱机能调节的关键环节,正确的歌唱方法中,一定包含着正确的呼吸方法。

人们的呼吸方法有3种: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和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目前被声乐界公认为最科学、最合乎生理规律,而被普遍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方法,它能够比较完全地调动胸腔、腹肌和横膈膜的整体能动性并使之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作用。要想在歌唱时保持好气息,首先在演唱时要保持吸气的状态,形成内外对抗,它不仅可以保持气息的深度,又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用吸气状态演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感觉就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这种状态能保证声音位置和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一定的深度和通畅无阻,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夠用,就越是要保持向里吸气的状态,问题就可以缓解下来,使别人听起来气息有用之不竭的感觉。其次在演唱中的叹气状态,一般在演唱中出现气息不够用,气短或憋气现象,这和气僵和气浅没有直接关系,解决的最好办法是放松和叹气,叹气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动作,这个动作每个人都会做,也好掌握,用这个感觉启发学生把气息放下来,并保持这个状态来唱歌。这样,气息不仅有深度,也自然、放松、流畅。在使用叹气状态进行演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否则就会声气脱节,难以保持呼吸了。

三、歌唱的发声训练

人体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种是发真声的,真嗓子的机能,一种是发假声的,假嗓子的机能。这两种机能互相配合运用,不能单用一种,有些学生把两种机能分开使用,走入了误区。在学习与训练时不能单独使用一种机能,或是使用两种技能混合在一起的声音,还要把握两种机能使用时有恰当的比例。若是真嗓子用得过多,声带长息肉的机会多,若是假嗓子用的过多,声带长小结的机会多。一般来说,如唱低音的时候用真声多些,唱高音时假声多些,唱中音时真假声混合的比例差不多。初学者在演唱时经常会出现声音发白、近似于喊叫、音波乱抖、声音窄亮、尖锐刺耳的毛病。这是因为没有打开喉咙,这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打开喉咙的办法有很多,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悟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大体有以下几种打开喉咙的方法,打哈气、吸气的状态,在胸部建立支点、大笑和大哭的感觉来打开喉咙。由于声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仅有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必须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实践来实现。歌唱发声训练能从技术上逐步地提高演唱者的水平,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使声情并茂的歌唱表现成为可能。

四、歌唱中的共鸣

歌唱时,呼出的气流冲击闭合的声门,使声带振动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叫基音。基音声波引起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的共振,使声波增强、音量扩大,声音放大,这就是共鸣。歌唱中的共鸣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这3种共鸣不是孤立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如:唱高音时,侧重头腔共鸣,但也要有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唱中音时,侧重口腔共鸣,但也要有头腔、胸腔共鸣;唱低音时,侧重胸腔共鸣,但也要有头腔、口腔共鸣。对于初学的学生,要想获得共鸣就要多进行哼鸣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必须找到一种晕呼呼的近似于麻木的感觉,这样就打开了头腔,把声音哼到头上去了。在训练时学生可以自行检查哼鸣方法是否正确,看嘴巴是否能自由动作而不影响发声,如果张着嘴哼和闭着嘴哼一样,方法就基本正确了。共鸣在歌唱中具有放大、美化人声的作用,是歌唱者根据歌曲音色、力度、音高的需要,用科学的调节方法,使共鸣腔体处于获得最佳共振的状态。

五、歌唱中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表达歌曲内容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果在歌唱时连歌词都难以让人听清楚,就不容易使听众与歌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不论歌手的声音如何圆润和通畅也是无济于事的。在歌唱中,切不可孤立地讲求咬字和吐字的规律。咬字和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之一。它的目的是要求更清晰更有效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内容实质。根据声乐作品的内容、情绪和风格,咬字和吐字的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抒情性的作品,咬字吐字就应该清晰而柔和;雄伟壮阔的作品就应该强调声母,并尽力保持韵腹和韵尾的结合体的连贯及字与字之间的衔接。歌唱者一切咬字和吐字,都不能离开气息的支持和声乐方面有关器官的动作来配合而产生。这两个方面必须很密切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字正腔圆”。 歌唱者应该将每个音节与歌唱的“起声”结合起来,在练习任何一首歌曲时都应该如此。当然也需要结合作品性质而掌握“起声”的分寸。朗诵是对咬字和吐字有益的辅助练习。但对歌唱来说朗诵必须结合声乐的要求。为了达到演唱表现的统一,演唱者应掌握正确的“普通话”的发音。力求避免地方方言的痕迹。总之,正确掌握语言规律,是表现声乐作品内容要求的极为重要的课题之一。声乐作品的艺术再现,不仅需要优美动听的音色,还需要咬字和吐字的清晰准确。所以歌唱者的语言训练十分重要。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不仅仅要借鉴西方的发声方法,也要借鉴京剧和其他地方剧种的行腔特色等,只是这些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中国的民族声乐要靠中国人的科学创新来发扬光大。要在“守根”的基础上“养根”,要在“护根”的前提下“壮根”。守根就是守住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这个根本,养根就是以博采众家之长的手段,为我们的民族文化之根增加新鲜的营养,使之更加牢固壮大。

上一篇:房地产开发公司综合管理部门(工作总结)下一篇:优秀的银行员工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