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电大

2024-05-06

基层电大(精选十篇)

基层电大 篇1

近年来, 电大系统教师的评价机制已初步形成, 通过梳理《“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指标与标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评价标准 (初稿) 》、《重庆电大2013年质量因子考核实施办法》和《2013年度分校、工作站电大教育工作考核有关事宜的通知》以及部分基层电大工作量化考核方案等关于教师教学工作及质量的规范和文件, 发现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评价观念滞后, 不适应开放大学建设需要

目前对电大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年终考核。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年终前认真填写一份年度考核表。教师根据完成的年度教学任务、科研工作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等情况进行填写。考评等级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种, 考评的形式是民主测评。基本上除了优秀采取推荐外, 其他都是称职。这是一种静态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被动的评价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奖惩来调动教师积极性, 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不可否认, 目前评价机制在促使教师遵循学校的管理理念去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 维持学校的相对稳定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过于强化评价的鉴定功能而忽视素质类指标和教师未来发展只能起到本末倒置的效果, 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 这种评价制度只对少数不称职教师或少数优秀教师产生影响。大部分教师对这种评价是不反感的。一旦通过, 他们就不会感到压力, 也就不会更加努力了。

二、评价内容不够全面, 考核指标缺乏弹性

从重庆电大目前的教师队伍评价内容来看, 主要集中在师生比、教师学历职称、教研活动开展以及工作量等硬性指标。这些指标简单易懂, 便于操作, 但并不能满足教师发展评价的目的。第一, 仅强调师生比、专任教师比, 以及配备教师职称、学历等指标, 对教师工作的整体性、系统性、阶段性并不予以重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生动性、丰富性及差异性, 不能反映电大教师工作的全貌。第二, 仅注重教师工作数量指标, 而对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要求不够全面, 缺乏对远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考查。例如, 分校、工作站电大教育工作考核中, 要求参加教研活动数量、作业批改数量、网上教学活动次数和人数;但没有进行相应质量规定, 把所有考核任务放在年底, 忽视对日常教学运行考核的重要性。第三, 对不同年龄、职称、学科背景教师的教学质量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 没有考虑到作为个体的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各自有着自己的需要。不少学校运用全面量化评价, 使用同一个教师评价方案, 对所有教师进行评价, 首先就忽略了教师之间不同的工作性质, 不同的学科、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群体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

三、完善转型时期基层电大教师评价机制对策

1. 树立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观念。

开放教育下的教师评价应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 构建一支与开放大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有效的教师评价应该是结合开放教育教师的发展特点, 将现在的工作状况与未来的发展需求尽可能进行完整的、综合的评定,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考核”、“等次”等的评价。评价是一个过程, 它不仅是对教师现有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对教师的潜在价值给予肯定。学校应该根据教师的现在工作情况和个人发展方向, 确定未来发展目标, 并制定阶段性指标, 使得评价过程更具操作性, 从而促进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同时学校还要树立“以教师发展为本”的评价理念, 摒弃单纯依据考核结果对教师优劣进行区分的静态评价, 实行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使教师评价真正充分发挥应有功能,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在价值。

2.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建立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制度, 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是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从事开放教育, 教师工作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单纯地仅由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来进行评价, 都是不科学和不全面的, 不能为教师的长远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空间。为此, 我们从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社会认可三个方面的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在发展性教师评价观的指导下, 要突出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既是评价的客体, 更是评价的主体。所以教师评价应该强调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评价者必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 促使教师主动参与评价。评价者与教师的交流应该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这不仅能形成有效自律和激励机制, 而且能大大提高评价的民主性, 增强评价的客观真实性。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职业、年龄、家庭等方面差异性大, 学习内容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分配自主性和随机性大;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电大是成人教育的一种方式, 因此, 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教学的充分参与权、选择权。正是基于这些特点, 评价电大教师的远程教学质量时, 也应该多倾听学生的声音, 调查学生对教师开发的教学资源和提供的教学服务的满意度。这是学校及时有效掌握教师教学情况, 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 构建和完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办学实体的基层电大, 直接面对广大学员, 是教学计划的实施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者, 学员学习的指导者。提供教学辅导是基层电大教师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学习支持服务是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 它贯穿于教、学、辅导及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 是教学辅导顺利开展的保证。考虑到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在指标中需要加入教研、科研成果和新知识获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又要重视科学研究能力;又要将自己的科研与工作融为一体, 这就需要有研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同时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 需要听取教师本人的意见, 并融入到评价内容中。加入新知识获取这一评价指标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长远发展, 实现对教师的动态管理。开放大学与电大相比, 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于非学历教育。如何为所在区域提供良好社区教育服务, 为群众终身学习给予资源方面的支持成为基层电大教师面临的新挑战, 为了顺利推进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在教师评价过程中, 需要加入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因此, 我们在构建的评价指标中加入社会服务这一指标, 引导教师积极投身非学历教育和服务社会, 突出国家开放大学办学的公益性, 赢得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Z2) :33-35.

[2]肖俊洪.顶层设计视角下的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6) :17-20.

[3]杜升强.开放大学建设中基层电大的使命与责任[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7) .

基层电大 篇2

关于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在全省实施 “全国基层电大(教学点)发展援助项目”的

申 请 报 告

根据中央电大电校规划[2008]17号文件精神,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落实中央电大在全国开展“全国基层电大(教学点)发展援助项目”,采取对人员培训和资源配送的方式进行援助。这对推动遵义县电大工作站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增强我县电大办学实力,进一步提升电大的办学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将积极做好相关工作,现将申报工作和实施情况上报落实。

一、基本情况

遵义县位于贵州北部,总面积为4491平方千米,是一个人口大县,教育大县,全县人口115万,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仡佬族。县内基础设施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遵南大道、海尔大道将县城与市区相连,川黔铁路、210国道、326国道和贵遵公路横贯东西南北,拥有公路里程2524公里,航运136公里。遵义县文化历史悠久,渊源于遵义沙滩、遵义华家,源留了很多历史文化古迹,为我县今天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除县直完中八所外,每一个乡镇都办有中学,“普九”已通过国家验收。中等专业学校有遵义县职教中心,遵义县教师进修学校,遵义县中医学校,遵义县农机学校,县农业广播学校,遵义县师范学校等,生源丰富。

遵义县电大工作站创办于1980年,前身是遵义县教师进修学校。2000年3月,县委、县政府为整合教育资源,将电大工作站与县职高合并,实行一套人马,几块牌子,承担起全县中小学教师、校长继续教育培训、学历提升和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县编委为中心独立设编89人,配备的专职教师占全县在职中小学教师总数的8.2‰,县委组织部按编委文件为中心配备了校级领导4名,兼职副主任3名。在89个专职教师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75人,占总数的84.26%,其中1人正在脱产完成研究生学历进修;特级教师2人,另在还聘请了长期兼职教师7人,同时还在县一中、一小等十余所网络学校聘请了72名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

二、硬软件配置

工作站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大刀阔斧实施改革,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启动了龙坑新校园的规划建设,将于2009年4月新校园建设峻工,将于5月初实施搬迁。

新校区占地320亩,其中有教学楼、综合楼、实训楼、学生寝室及其它配套设施,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6774平方米;学生宿舍280余间,可住3000人住宿;有供2000以上学员就餐的配套食堂和餐厅;有标准的4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5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10张乒乓球台,这些设施与教学区、生活区相隔,构造规范,安全;50座计算机网络教室10间,学员可网上阅览;多媒体教室9间,有900个座位,同时可作学术报告厅使用;64座语音室一间,数字卫星接收站1个;琴房、画室、形体舞蹈室等15间。电子图书资料30万册,藏书17324册,还有图书报刊阅览室,拥有教育教学类报刊杂志54种;音像资料储量668.68小时。

工作站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项目研究”试点学校,已构建现代远程教育平台,远程教学辐射到20余个镇(乡),学校已具备了挂靠高校教育资源,进行网上教学的条件。2005年5月,经省教厅、省电大评估,遵义县人才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项目研究试点合格。工作站在建立校园局域网的基础上,实现了利用光纤接入INTERNET网的目标。同时,专门成立了CAI课件制作小组,负责开发和引进教学所需的文字、声像、电子网络资源。目前,工作站教育信息资源库中已存储有网络学校156名教师的个人资料,电子图书30万余册,CAI课件200课时。根据自身的科研和实践经验,工作站独立制作的《中国贵州大娄山天麻高产技术》VCD光碟,已在全县教育系统和农村发行。

工作站行政办公室和各功能室都配置了计算机并专线接入网络,有完善的办公室系统软件,学校管理和教学基本实现信息化,每间教室都装上了电教设备,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各类培训公共课程已广泛开展。

三、发展状况

遵义县电大工作站三十年的履程,闪发了电大的办学宗旨,质量服务,管理上乘的辉煌成果,工作站原属于遵义县教师进修学校,曾经办过高专普高生英语和中心专业,一九九九年招收中央电大注册视生听生三个专科学历教育,二000年进行资源整合,合并于遵义县职教中心,现由县教育局副局长肖长友同志任电大工作站站长,二000年招收开放教育专科“教育管理”专科学历教育学生,列为省级开放教育试点,二00一年春全面辅开开放教育专本科学历教育招生,截止目前,工作站共开设专科金融、小学教育、法学、行政管理、教育管理五个专业,本科开设法学、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四个专业,二

00一至今共招收开放教育专、本科学生4000余人。2007年按计划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学历教育工程,共招收村居两委优秀青年160名,开设畜牧、农村经济管理、农业设施技术三个专业。目前有在籍在读学生近838人,在遵义县成人教育中其规模和影响是巨大的,成绩是比较突出的,多次受到省市电大的关心,帮助支持和表彰,同时也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遵义县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目前学校所开设的本、专科试点各专业均配备有本专业专职教师,大部分具有高级职称,每个专业配备了专业责任教师,每门课程配有课程责任教师,教师的专业、职称、学历和承担课程符合中央电大要求。为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学校还针对开放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的特点,为每个专业配备了专业管理教师。

遵义县电大工作站的发展,取决于上级电大的办学宗旨和统筹发展,取决于县域经济条件和地方事业的发展。虽然两校合并后办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不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软、硬件设备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增设。

我们相信在上级电大的指导下、在县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遵义县电大工作站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发展机遇,办学条件将得到更好的完善。同时我校电大工作站将按广播电视大学新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办学形式逐渐被社会认识、认可。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培训师资队伍,以适应电大办学宗旨,提高办学质量。如果本次能得到“发展援助项目”的支助,我们将全部用于工作站师资培训和基础建设上,使之更加完善电大的办学条件。按省电大要求“稳定规模,提高办学质量”,进行“订单式”办学发展思路,将我县电大办学工作做强做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

遵义县电大工作站

关于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电大教学    教师队伍    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电大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知识经济时代,电大职业教育受到了冲击。故电大教育质量提高要求迫切,而教师队伍建设就是提高电大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然而就电大发展现状而言,建设教师队伍需要更大的精力和设计。针对电大独特的运作特点,教师队伍中有许多是兼职,如何在这种状况下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水平,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将进行阐述。

一、电大教学的特点

电大顺应当代社会对知识发展的要求,顺应人民对自身知识的追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人民对自身知识的追求随之提高。故电大教育教学特点也处在不断变化当中。电大教学经历了几次历史性转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单一的广播电视授课到包括网络在内,甚至以网络为主的多样化交互式教学资源转变,可见,在现代电大教学中,论坛、视频、线上活动、线下活动等丰富多样;二是实现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转变;三是在校园管理上,从封闭式的校园管理到网络化的开放式学生管理;四是教学资源的转变,从单一的文字材料转变成为音像、网络教材、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材料为主的资源系统。

当前电大教学最大也是最耀眼的特点就是其系统性和开放性。系统性指的是全国开展的庞大的远程教育系统。为了达到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电大系统遍布城乡,面向全国,整个系统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基层电大构成,形成了鲜明的教学特色。在整个系统中,各级教师的职责不同。要实现全民的开放式教育这一宏伟目标,需要中央电大教师、省级电大教师和基层电大教师共同配合。基层教师主要指的是对课程教学过程环节进行介入,指导学生展开自学、小组学习、参加面授辅导及运用远程教育学习方法使用多种媒体教材和多种教学支持手段,包括设计、布置、检查、批改学生的作业,帮助学生做好复习和考试准备等一线繁杂工作。

开放性主要指的是电大目前主要采用的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方法。学校采用广播、电视、文字、音像材料,甚至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媒体进行现代远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以及教学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要求基层电大教师掌握最新网络教学技术,熟练使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各种网络资源与学生近距离沟通和交流。

二、电大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和挑战中占据有利市场,电大教师需要顺应当前电大教学特点,对自身职业素养进行重新塑造。

首先,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强化教学组织能力。当前网络资源丰富,学生完全可以自行在网络上搜索到丰富的教学资源。此时需要教师体现出更专业的素质,利用优秀的教学组织能力合理安排教学资源,让学生从自己组织的课堂中及自己选取和编排好的教学资源中高效学到知识。其次,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强化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己利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过去,电大远程教育是通过信函、电话、广播、电视,交互性和及时性都不够。当前,学生和老师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交流,网络技术使电大教学的交互性和及时性都不成为教学质量的瓶颈。那么,现在的瓶颈就转变为教师对现代化网络教学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再次,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践能力。教师需要积极调研,掌握学生喜爱和接受的教学方法,尽量构建理想的教学环境,打造丰富多样、打破地界限制的协作交流教学模式。这样,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创设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

三、对电大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建议

1.制订合理的岗位工作量,废除坐班制。

从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英语这一门学科的教师负担最重。一些学校规定教师白天坐班,而与传统学校不同,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和沟通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的方式进行,完全不需要在校园内完成。另外,学校的设施环境不能满足老师对教学和科研的要求,这样,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老师专业和教学教法的发展。在这种长期超负荷工作状态下,教师很容易受到职业压力的影响,会对教学质量造成最直接的损害。因此,可以适当减少甚至弃用坐班制,让老师利用自身资源根据该学科教学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进行更深入的教学科研活动。

2.实行导师制。

导师制在中国源远流长,而在国外,这一独特的教学模式也被大部分学校采用。导师制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今教学思想。另外,英国开放大学给新的辅导教师配备导师,这也是可以尝试使用的经验。许多新的电大教师由于对电大教学特点一时难以适应,非常渴望学校为他们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成为导师,指导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缩短他们适应新环境、胜任新工作的时间。

在具体操作上,新教师可以在入教第一年,接受导师的全面指导,包括观摩导师的辅导工作,帮助导师与学生沟通,提交教学反思,讨论专业发展计划等。学校需要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规划,要求导师对负责的新教师做到定期检查辅导教学、点评教学反思、推荐专业发展文献、传授特色教学方法等。如果导师的工作不到位,则应在导师的绩效考核上给予及时体现。

3.关心教师的思想、工作、心理健康。

电大教师不像主流教学队伍中的教师那样受到关注,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因此电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及职业倦怠状况令人担忧。随着教育改革制度的不断深入,许多电大教师感到工作压力明显加大,但是无法通过有效途径得到排解。有关电大教师心理资源及职业倦怠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在开放式教育系统管理中减少教师的工作倦怠感。第一,提供多方面的工作资源;第二,提升个人资源,增强个人防御抵抗能力。具体操作可以考虑实施员工帮助计划(EAP),由第三方的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给员工及其家属成员系统的心理咨询服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电大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第三,考虑通过领导鼓励、教师互助及表彰等方式培养教师积极乐观的特质,从而增强教师对工作的投入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总而言之,电大教学改革让其教育质量水平成为考察其办学效果的重要参考因素。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如何培养优秀的教师,如何留住优秀的教师,如何让教师在电大教育职业生涯中提高适应性,都是本文需要继续关注的问题。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建设电大教师队伍可以从废除坐班制、实行导师制及关心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效率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俊洪.电大辅导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与诉求[J].开放教育研究,2012,12.

[2]江红艳,余祖伟.电大教师心理资本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07.

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篇4

关键词: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

自从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职业倦怠”(burnout)以来,该领域的研究便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际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也已延伸到教学领域。因为教学、管理工作本身即是一种压力情境,基层电大教师要面对的是个体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复杂度越来越强的教学任务,学生的过度要求,社会的过高期望……久而久之,这些都会损耗教师的士气与热情,导致教师自身的倦怠。因此,探讨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的根源与缓解对策,对缓解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1. 情感耗竭

教师长时间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压力得不到有效地缓解和消除,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教学对象,使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耗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

2. 职业性格解体

对学生抱消极否定态度,无心教学,从身心上有意疏远或断绝与学生交往、沟通,冷言冷语对待学生,甚至用带有蔑视色彩的称谓称呼他们,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有“孺子不可教”的感慨。工作效能低,常常得过且过,对工作敷衍了事,甚至会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消极想法。有的教师的主要精力并没有投入到教育教学中,甚至把教学工作只是当成第二职业。

3. 低职业成就感

通常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只是一种机械重复的琐碎事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对自己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评价下降,甚至羞于向他人提及自己的工作,这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

二、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1. 社会评价值过低的影响

据2007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统计,从1982年的首批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至2007年秋,全国电大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累计达628.51万人,在校生200余万人,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累计超过4000万人次。2007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独立设置的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指电大分校和由省级电大直接管理的工作站)956所,其中电大分校780所、工作站176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指电大分校管理的工作站)1875所,10多万专、兼职教职工。尽管从规模上电大有“世界第一高校”的美誉,但是基层电大教师一直以来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这体现在电大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与其发展规模存在严重的不相称。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电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末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加上在电大教育办学、收费、就业等政策上还存在许多歧视性的不公平现象,也增强了社会对电大的偏见。

2. 电大当前办学困境的影响

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是有一定学生规模的学校,离开招生讨论教育质量、科研、专业建设等都是空谈,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招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前提,更是电大发展的生命线。当前,成人教育的招生竞争非常激烈,电大与其他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都希望占另成人教育这一市场,部分成人学生学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这些诸多因素造成了电大招生的困局。一方面,是电大完全市场化的招生;另一方面,是社会对成人教育质量的关注和批评与日俱增。这一两难选择导致电大陷入“求本”——遵循教育本身的要求和社会舆论的呼声,着眼电大长远的发展,严格质量标准”,还是“逐末——屈服于无序的招生市场竞争,顺从部分学生的需要,注重眼前的利益”的两难困境。基层电大为确保学校具有一定的规模,使出浑身解数,拉开招生的大网,打起招生大战,采取有偿招生的办法,给教职员工定招生任务,完不成招生任务的,就扣发工资。这些做法使教师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消极怠工的现象时常发生,给教学和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处于这种背景下的广大电大教师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承受的压力远比普通高校教师大,他们不仅要像其它高校教师一样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工作时间紧,工作压力大,而且在心理上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尽管他们在责任心和道义感的驱使下尽职尽责,但是由于有诸多问题不是个人的努力就能够解决,以致产生许多心理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的信心。

3. 电大管理模式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组织方面,显著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是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角色冲突是个体面临两种冲突的情境而又需要做出角色行为时所产生的,而角色模糊则是指个体由于对自身职业的权力、业务、责任等缺乏清晰的认知而感到工作无法胜任。威尔逊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基层电大的教师也常常面临着这种冲突,在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上,由于电大行政主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分离这一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电大在创办之初就具有身份的模糊性。这体现在一些涉及基层电大发展的关键问题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常常比较冷漠,而上级电大也是事不关己的态度。基层电大教师们往往觉得自己是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寄养在电大系统的,从而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角色意识模糊。同时,基层电大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是复杂多样,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领导者、管理者、县级电大站业务的指导者;既要负责招生,又要负责教学;既要对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又要对上级电大负责,回到家里教师又要转换成另一种角色,这往往使得老师们疲于应付,心力交瘁。此外,上级电大一方面反复强调基层电大发挥首创精神,积极探索电大教育的新模式,同时从注册、学籍、制卷、考试、发证甚至包括形成性考核和实践教学等等诸多环节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牢牢的束缚住了基层电大的手脚,使得基层电大必须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演练,否则就是逾矩。以上这些因素都导致基层电大的教师感到无所适从。面对众多的角色,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就会发生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这一切使不少富有责任心的教师在经历多种角色冲突之后,不可避免地感到心力交瘁。斯可瓦布、步瑞恩(Schwab1982,Byrme 1992)研究认为,角色冲突、角色模糊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

4. 内部组织氛围的影响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其组织氛围是教师个人心理、情感的调节器。如果组织关系融洽,教师之间相互支持、互相理解、互相信任、默契配合,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若教师之间关系紧张,个体工作缺乏有效的支持,那么教师就会感到压抑、焦虑、孤独,心理压力增大,从而诱发职业倦怠。在教师工作情境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支持被证明与职业倦怠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此外,大多基层电大还是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没进行相应的岗位津贴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权责不明,遇事推诿,人浮于事的现状比较突出。在内部管理上,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官本位现象严重,民主意识不强,广大教师缺乏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加上一些学校领导的官僚意识,一些教师在工作上也得不到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其主人翁的地位和责任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缺乏归宿感,进而产生倦怠。

5. 经济待遇较低的影响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决定了教师及其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经济待遇。然而,长期以来,基层电大教师的经济待遇与其他行业知识分子相比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虽说近年来教师工资有过几次大的调整,但是对不少基层电大教师来说,这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事实上,国家政策规定应该增长的工资,由于受区域经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县、市根本兑现不了。微薄、迟到的薪金,让部分教师看不到自己的劳动价值,无奈和失意中将目光转向其他行业。据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市调查,有57.4%的的教师感到“薪水太低”,有31.15%的教师表示“如有挣钱的工作,愿意弃教转行”。生活的清苦、拮据,捉襟见肘的寒酸,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一些不甘清贫的教师开始彷徨、观望、不安、躁动,他们产生职业倦怠必定是早晚之事。

6. 教育教学对象特点的影响

据美国教育协会调查,学生纪律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管教学生的困难已成为教师压力及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弗瑞德曼、法伯指出,学生品行不端,对事情漠不关心,对学习缺乏热情等问题,都可能引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众所周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之其他成人高校和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校都在分食这一块越来越小的蛋糕,电大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电大的生源也由公务员和教师为主体向低龄化的流动就业人口转变。这些新的学生群体:一方面,呈低龄化趋势,学习目标不明确、自学能力和学习自觉性较差;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对他们而言生存始终是第一位的,工学矛盾突出。这不仅增加了基层电大教育教学的难度,而且使教师的工作要成倍增加。不少基层电大已深为学生学习动力、学习兴趣的缺乏而苦恼,不少教师也为教学质量的下降和学生素质的现状深深忧虑。对于广大基层电大教师而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们感觉到疲倦不堪。这很可能导致教师因看不到教育效果,而降低对工作的投人。此外,电大毕业生对母校的认同度和感恩心不强,也易使教师产生低成就感。如果这种心理持续迁延下去,就会导致职业倦怠。

三、预防和缓解基层电大教师职业倦怠的建议

1. 加快终身学习立法工作,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成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党和国家提出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等一系列奋斗目标的必要条件,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各业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早在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十五条就明确提出:“加快教育法律建设,建立和完善执行监督系统,逐步走上以法治教轨道……争取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框架。”在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众多法律法规都涉及到成人教育,但成人教育专项立法工作始终未能提上议事日程。现在,党和政府明确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强调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制订“成人教育法”或“终身教育(学习)法”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令人欣慰的是,2005年7月,福建省政府颁布了《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上海、湖北等省市也在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立法进行调研和着手起草;教育部已经启动了《终身学习法》的起草工作,组织有关专家广泛开展了推进终身学习立法的相关调研。通过立法,将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变为全国人民的意志,变为全社会的行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才有可靠的保障。同时,要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从法制上予以保证。特别是在制度的建设上,应切实提高电大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让电大教师感到,无论在哪里做教师都很有吸引力,感觉到同其他教师一样,受到社会尊重,使其真正体会到所从事的职业产生的光荣感和自豪感,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肯定和有心理成就感。

2.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学校的组织文化与人际网络往往很复杂,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教师在这些人际网络中与其他人员的交往互动,即形成一种学校文化,而这种学校文化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行为与工作士气。“学校的气氛可能并不鼓励或者甚至防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导致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结果教师的学习很快就到达停滞不前的地步,教学也变成例行公事,保守、缺乏质疑。”而且,如果学校的人际氛围不和谐,如充满个人主义,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互相攻击,这些都将促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与氛围是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建设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首先,校长要实行开放民主的行政管理,并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教师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教师的教学效果,体现竞争精神。如果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良莠不分,则易使教师流于平庸、懈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主动追求专业卓越发展的动力;最后,针对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我们不妨借鉴德国高校的作法,即教师每隔3年~5年享受一次研究年,在这一年中可以不担任一学期或更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专事科学研究。这既可缓解教师繁重的工作负担,也可使教师在此期间积极充电,更大效率地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3. 教师自身要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作为基层电大教师本人,应清醒认识到职业倦怠是源于自己所遇到的压力,而且职业倦怠也不是在职业生涯中只发生一次的现象,它可能重复出现,如果我们能够识别自身职业倦怠的症状,并且在产生危害之前捕捉到它,加以心理调整,那么我们就能很快恢复平静。电大教师应了解自己的角色职责,既不能放大自己的责任重要性,也不能轻视自己的角色作用,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平凡的人,会有喜怒哀乐,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理想相差太远而产生幻灭感。对自己和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工作目标必须切合实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学生,让工作在安静有序的情境中进行,从而增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为了电大教师的身心健康,提高电大的教育质量,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共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心理,使基层电大的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 (3):136.

[2]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焦点:教师职业倦怠[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7).

[3]李江霞.国外教师职业倦怠理论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科学, 2003,(1).

[4]庞丽娟.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与促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5).

基层电大开放教育班主任工作 篇5

1.1 学生来源多样化

开放教育的学生中,学生年龄跨度较大,从l8岁至50岁之间年龄不等,其中20岁到35岁的学员占总数的八成以上,报考学生早现低龄化的趋势。

开放教育学员学生来源多样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理论功底和思维能力大大不同,人生阅历、上作经验、工作能力也有较大的差异。

1.2 学习需求多样化

开放教育学生大多是实用主义者,他们都是为了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而学习,学习需求多样。

如学知识、拿文凭、交朋友、找工作等,其中学知识的需求有增长的趋势,这部分学生在工作和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人才竞争的激烈和知识的缺乏,学习目的明确,具有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 只是为获取学历文凭,为文凭而学习。

1.3 学习缺乏坚定性

开放教育大多数成人学生肩负着多种社会责任,他们既是电大的学员、又是单位的职工或骨干,同时还是家庭的支柱。

这样,在开放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就往往产生工学矛盾、家学矛盾,学生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基层电大 篇6

关键词: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46-04

课程辅导教师是开放大学课程教学与学生支持队伍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影响开放大学教学与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1]“办好开放大学”作为新形势下高等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2012年7月,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在成立大会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战略。面对如此重大的调整和变化,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呢?本研究以北京东城电大为试点,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开展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 相关研究综述

素质模型英文为“Competency Model”,在国内又被译为胜任力模型、能力模型,它是为完成某项工作或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不同素质要素,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的组合是帮助企事业单位提高人员选拔、培养、调用、提升等方面工作效率的先进工具。[3]

在我国,对教师素质模型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尤其是对普通高等教育教师素质结构的研究成果颇丰。王昱等(2006年)[4]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得出高校教师胜任素质模型由创新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人际理解力、责任心、思维能力、关系建立、成就导向七个维度组成。许安国等(2012年)[5]以研究型大学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讨论法,得出研究型高校教师素质模型由基本素质、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四个维度组成。丁越兰等(2013年)[6]以高校管理类教师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和实证调查基础上揭示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静态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等三大特征,并以此建构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其包括即教学胜任能力、学习发展胜任能力、科研胜任能力和社会化胜任能力四个维度。王益宇(2014年)[7]以应用型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理论构想、行为事件访谈、特尔斐法等研究方法,构建了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其包含自我发展、开放与创新、动机与价值、沟通协作、社会取向五个维度。远程教育教师素质模型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姜玉莲等(2009年)[8]以远程教育辅导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研、关键事件访谈法、专家论证法等方法,在对辅导教师主要角色及其胜任素质的要求研究基础上构建了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张卓等(2014年)[9]以成人高校远程教育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构建了成就取向、归纳思维、团队合作、沟通协调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五个维度的远程教育教师胜任力模型。目前,针对基层电大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立足于基层电大,并结合开放大学改革新形势下课程辅导教育应具备的素质模型开展相关研究。

● 研究思路及方法

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构建思路包括:①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和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提炼出素质初始指标,聘请远程教育专家对各个指标的内容释义进行评价和修正,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素质指标;②以素质指标为依据编制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调查问卷;③正式调查以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④利用spss21对调查数据进行因素分析,依据分析建立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

● 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构建

1.调研对象

本研究以北京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为调研对象,但由于现在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中60%左右的教师为外聘教师,而这些外聘教师大多来自北京市其他基层电大,所以本次调查对象涵盖了东城、西城、朝阳、石景山、怀柔等基层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

2.访谈及问卷编制

笔者选取了5位不同基层电大的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对访谈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相关的文献分析结构,形成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的初始指标,并对素质的各项初始指标进行释义、随机排列,同时还聘请远程教育专家对各个指标的内容释义进行评价和修正并对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素质指标。基于各指标构成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问卷,包括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信息化能力、科研管理能力、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内容。为便于后续的统计分析工作,笔者将各项指标分别编号(如表1)。

3.问卷调查及模型构建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92份,问卷有效率为95.83%。其中助教10人,占总样本量的10.87%;讲师55人,占总样本量的59.78%;副教授24人,占总样本量的26.09%;教授3人,占总样本量的3.26%。其中2年以下教学经验的有8人,占总样本量的8.70%;2~5年教学经验的有25人,占总样本量的27.17%;5年以上教学经验的有59人,占总样本量的64.13%。其中本校教师35人,占总样本量的38.04%;外聘教师57人,占总样本量的61.69%。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得出样本的KMO(取样适当性)=0.554,Bartlett’s(300)=629.383,p<0.001, 表明本量表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碎石图结果(如图1),可分为六个因素,这六个因素可解释总方差为78.678%,各因素项目及载荷如表2所示,并为这六个因素分别命名为远程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信息化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合作创新能力、服务态度。笔者通过分析,得出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图(如图2)。

(2)问卷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21对问卷数据分析,并采用常用的内部信度检测方法Alpha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得出Alpha系数为0.888,且得出远程教学专业知识、教学基础知识、信息化能力、科研管理能力、合作创新能力、服务态度六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lpha系数分别为0.826、0.754、0.758、0.619、0.700、0.897,说明此量表有良好的信度。

笔者在编制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评价量表时,根据前期的研究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整体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相关指标,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该评价量表的项目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因此很好地保证了该量表的效度。

● 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应用展望

笔者在借鉴人力资源管理对素质模型的应用的基础上,认为基层电大对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辅导教师的聘用

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明确了优秀课程辅导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帮助基层电大确立了用人标准,从而避免了现在基层电大在外聘课程辅导教师时仅考虑职称、教学经验等传统标准,忽略了基层电大的特殊情况。

2.专业培训

基层电大可依据现有辅导教师团队已具备的素质和应具备素质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本研究在建立模型的同时测试了北京东城电大课程辅导教师已具备的素质,如下页图3所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应具备程度和已具备程度差距最大的是教学基础知识和远程教学专业知识,差距最小的是服务态度。

3.绩效管理

将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应用于学校的绩效管理,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公正的、具有发展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能够区分出绩效优秀教师和绩效一般教师具备的素质,学校应用此模型考核课程辅导教师既体现了公平性,又为绩效一般的教师指明了发展方向。

4.课程辅导教师职业规划

建立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对教师的素质进行全面评价,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个人特质与工作特点及大环境变化产生的新要求,学校也能够据此指导教师设计出符合个人特征的职业发展规划,并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支持和辅导。

这四方面的应用看似各自独立,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应用管理学的另一个概念——PDCA来进行解释。P(plan,计划)对应课程辅导教师的聘用,确定了人员聘用的计划和标准;D(do,执行)对应专业培训,依据素质模型为达成计划和标准开展相关的培训;C(check,检查)对应绩效管理,执行一段时间后实施检查,审视和目标的差距;A(action,改进)对应课程辅导教师职业规划,教师明确了自己的差距和优势所在,并确定发展方向和职业规划。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小循环,每一次循环结束,开始新的循环,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升(如图4)。教师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模型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员的发展,模型也会发生变化,要不断修正才能符合实际。

由于样本的局限性,本研究对基层电大课程辅导教师素质模型的构建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李爽,张艳霞,刘永权.北京开放大学课程辅导教师能力需求与实际现状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2]刘永权,武丽娜,邓长胜.我国开放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基于教师分类与角色定位的视角[J].中国远程教育,2015(02).

[3]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0-21.

[4]王昱,戴良铁,熊科.高校教师胜任特征的结构维度[J].高教探索,2006(04).

[5]许安国,叶龙,郭名.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素质模型构建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6]丁越兰,骆娜.管理类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基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5).

[7]王益宇.应用型高校教师胜任力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J].教育评论,2014(06).

[8]姜玉莲,姚文建.远程教育辅导教师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

基层电大英语网考现状浅析 篇7

1 英语教学及网考的现状分析

1.1 教材难度偏大, 容量较大

开放英语的授课的教材以刘黛琳主编的《开放英语》为主导, 网考英语复习资料为辅助。该套教材容量较大, 语法点多且细, 综合性强, 词汇也较丰富, 对于学生的听说读写方面都要较高的要求。教材中对话和文章的篇幅稍长, 在短时间的授课中需要压缩性地讲解完教材和网考资料, 对于授课教师和教学对象要求颇高, 而教材与试题的联系是有联系却并不紧密, 这对于网考英语的辅导要求更大。

同时近些年随着机考题库的不断增加, 试题并非完全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考察和教材的相关语法、词汇等, 有些考试题目超出考试范围, 比如一些科技和商业方面的阅读, 对于非该专业的教学对象来说, 相当困难。

1.2 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的沟通和态度的问题

其一, 授课教师本身对开放英语的教学不够重视, 电子教案备课较为简单, 讲解不够浅显细致。其二, 开放教育的学生往往对于开放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

根据调查, 因为工作家庭较忙、缺乏学习英语的氛围和动力及对英语的畏惧情绪是开放学生出勤率不高的主因。其英语面授课出勤率平均只有40%左右, 能够在授课后仔细复习并背诵单词词组等的学生仅为20%左右, 平时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英语的仅有15%左右。

同时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较多, 面授、小组活动、网上答疑和网上实时交流等多种互动, 但由于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欠佳和工作较忙等原因, 学生无法做到直接与授课教师联系解疑, 沟通的迟缓和延后也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

1.3 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局限

开放教育要求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助学为辅、教师面授辅导为补充”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 但开放英语的教学时间相对紧凑, 面授课只能简略地挑重点讲授, 要求学生更多地使用多媒体、网络、网上交流等模式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而这些对学校的教学、组织管理、计算机及网络资源平台的后备支持等均有较高要求。

开放英语教学往往由于条件的局限, 将众多的班级安排在一间较大的阶梯教室进行授课, 甚至出现同时授课人数超过200名的情况, 而在正常授课中也往往出现150人左右的大班。当学生出勤率较高时, 往往教室里因为人数过多而嘈杂不安, 后排学生连PPT电子教案也无法看清楚, 在如此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中, 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所以努力提升教学条件也是刻不容缓的。

2 提高网考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2.1 加深学生对于网考英语的认识

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 近10%的学生因为没有参加面授课或未能与其它同学交流, 在第一次网考时才了解网考英语的模式和计算机操作的技巧, 而30%左右的学生对于每年网考的具体考试时间和网考英语的概念都没有具体的定位, 所以加深学生们对于网考英语的认识应放在第一位。

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生入学时就介绍相应的网考知识, 比如每年网考的次数, 网考报名的时间, 特别是网考的考试模式、机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等, 让学生对网考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网考英语的授课同时, 教师也必须向学生介绍一些适合网考英语学习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考试的技巧等, 这样不单可以加强学生们对于网考的认识, 也可以降低学生对于新的学习模式、考试模式的畏难情绪, 更好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2 因材施教, 更新观念

开放英语授课对象较为广泛, 学生年龄差距较大,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出勤率相对较低, 授课难度也较大, 所以授课教师必须更新已有观念, 应该将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 做到根据学生学习要求, 针对成人学生的特点,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分层次授课。

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的学生, 授课教师应主要指导学生的考试技巧、加强其应试能力的培养;对于基础较好,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英语接触较多, 学习目的主要是希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的学生, 教师应加强其听说训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获得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而对于英语网考免考的学生, 比如年纪超过40周岁或者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或公共英语三级的学生, 教师不应苛责他们的到课率或是一定要完成网考练习量等。

2.3 精简教材, 使之更有针对性

开放英语教材的容量丰富, 教师应删繁就简, 根据网考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的考试题型试题等, 将考试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词组和语法进行归纳和总结, 编成词频表和重点语法册, 自制成一本网考汇编, 做到考试有针对, 也便于学生查漏补缺。

同时将网考中将出现的题型和模拟试卷精简, 将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单独抽出, 为学生汇编成册, 并在其后附上答题释疑, 仔细地为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 加深印象以便学生做到高效地复习。对于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之类的题目, 主要讲解阅读的技巧, 比如逆序阅读, 关键词阅读法等,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演示和操练, 达到效果;而对于在网考英语中所占比分较大的翻译和作文题目, 教师可以着重讲解一些注意事项, 如文章结构、格式、翻译法等, 并通过指导学生背诵例句、例文等方式, 起到辅导的作用。

2.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开放英语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特色决定了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因为教师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具体需求, 只能在面授课中提纲挈领地讲解一些语法语言重点和宏观性的学习方法和模式, 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非常关键。

网考英语需要参加网络机考, 所有机考的题型均为一致, 但是参加网考的每位学生考题均为随机抽取, 考题几乎均为不同, 所以在面授课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灵活使用网考英语的附录光盘, 通过操作和练习光盘中的习题, 掌握一定的考试技巧, 培养其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也建议学生课后使用工具书、如牛津词典、朗文词典, 或是网上的在线词典, 如金山词霸等来查询单词, 而对于语法阅读等方面的自主学习, 则可以通过一些英语学习网站, 同时学校的网站上也应加强网考模拟试题的训练等项目, 以方便学生随时地自主学习。

尤为重要的是学校也应当构建自主学习资源库, 例如网考英语的系统学习资源数据库, 提供大量丰富的多媒体资料, 如教学视频, 听说视频, BBC广播等供学生下载, 作为学习的参考资料。

2.5 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适当运用多种手段增进授课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教师应坚持每天上网, 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回复学生发的帖子和留言, 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帮手。除已有的网上交流、实时互动等活动, 教师还可以利用实时聊天工具QQ、MSN或是新浪微博及社交网络等。通过在QQ里建立班级群, 群发消息, 共享复习资料或是直接与学生视频交流等方式, 加强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 努力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氛围, 让答疑解惑在第一时间完成。

教师应加强自身服务意识, 除了通用的电子邮箱、办公室电话等联系方式, 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与学生交流。比如在授课前, 将授课的具体时间、地点、参考资料等信息详细地用短消息告知学生, 并在考试前通知学生考试日程安排, 温馨提醒考试时学生带好准考证、身份证, 以便其提前做好准备。

2.6 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注重教学安排

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主, 适当穿插其它的教学法如任务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教学任务的完成, 达到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即“综合教学法”, 同时注重以教师为主导有效讲解重点。同时英语学习是一种技能, 需要不断操练和实践, 才能熟练掌握, 所以教师也应当尽量为学生创造英语学习环境。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基础进行分班, 尽量安排非大班化英语教学, 其次在教学中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操练英语机会, 最后还要根据网考英语的特点, 注重考试技巧的讲解。

网考英语的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的4月、9月和12月, 所以应合理安排教学, 除每学期固定的教学安排, 在每年4月和9月的网考前应适当安排一次到两次密集型复习课程, 将重要语法和词汇等精简地梳理一遍, 加深学生印象, 有的放矢, 并在考前尽量安排上机模拟考试, 使学生熟悉网考上机的操作模式。

3 结束语

总之, 开放英语课程的网考出现仅有数年, 对于提高网考英语的教学质量的方法还在试验中, 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革和完善, 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调整。只有通过以上的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促进开放英语网考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地提高。

摘要:开放英语作为电大开设的一门基础的公共课程, 授课难度较大, 而要求学生通过开放英语II (2) 的网考, 更是难上加难。通过精简教材、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多种方法提高网考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网考英语,因材施教,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李红.如何让电大新生适应开放教育模式下的英语教育[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 (7) :75.

[2]张颖.如何提高基层电大英语网考试点教学中的到位率[J].科技信息, 2010 (3) :78.

[3]贾光茂, 方宗祥.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困惑的起因与消解对策[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8 (4) :12.

[4]黄娜.开放英语自主学习低效原因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1) :47.

探索基层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策略 篇8

1 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1.1 学员缺乏校园归属感

虽然基层电大学员人数在不断地增多, 但是这些成人学员却缺乏对校园的归属感。利用开放教育的方式, 学员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性、自由性。学员可以选在网络进行学习, 通过有限的面辅导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学员与教师之间空间上的分离, 丧失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机会, 学员无法产生强烈的对学校的密切度、归属感的交往度。长此以往学员对学校的感情就会渐渐变得冷漠, 从而也就更难感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 也就领略不到校园氛围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2 基层电大发展基础较薄弱

由于基层电大“出身”底子薄、基础差, 管理水平也相对不高, 致使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呈现“中学化”的发展趋势。基层电大在规划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开放教育的全局发展目标时, 虽提到了校园文化方面的建设, 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却没有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网络平台、支持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

2 基层电大文化建设的重点与内涵

学校文化是学校永不衰竭的力量源泉, 对培育教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管理程序、人力资源等都可以引进, 唯独文化、性格是独特的, 是不能引进的。基层电大要开发自身的特有文化, 建立起新型的管理文化、考试文化、质量文化, 提升社会公众对基层电大的信赖感与赞同感。

注:重庆电大科研项目, 课题名称:基层电大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 (一般项目) , 项目编号2011YY003.

2.1 建立新型的管理文化

在传统观念中, 一提到“管理”, 就容易联想到“管、卡、压”, 以及“约束和驯服”等概念。实际上, 新型管理文化的前提是服务与尊重, 只有在信任、了解的基础上, 用尊重和服务去唤醒被管理者的内心, 激发他们的潜能, 才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人性的、接近本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文化。因此, 要努力形成“民主宽容、以人为本、求真务实、高效畅和”的管理文化。

2.2 建立新型的考试文化

目前在考试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 重权威、轻人性的管理模式, 建立新型的考试文化就是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提出先人性、后权威, 先服务、后管理的不同见解, 以推进考试方式的不断改进, 实现考试管理的人性化。考生权利的最大化, 也正是公民权利的最大化。在今后的考试管理过程中, 要努力形成“以人为本、启发人性、尊重人性、维护人格、鼓励创新”的考试文化。

2.3 建立新型的质量文化

质量是电大的办学品牌, 电大在30年的办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发展与壮大, 靠的就是质量这一品牌优势。首先要树立大众化的质量观, 因为电大的质量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电大所从事的教育是大众的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其次要侧重能力培养, 体现探索性、开放性、实践性、适用性, 从而形成“学得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质量文化。

3 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营造校园物质环境的起点普遍较低

作为“没有围墙的大学”, 电大自身教育教学的特点, 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照搬普通高校进行。但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环境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普遍不如普通高校优越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远程教育方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 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自由的网络空间, 但文化并不能脱离物质性载体。虚拟的网络校园空间在时间拉长放大以后容易给人造成疲倦厌烦、漫无目的之感。因此电大校园文化还是要强调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 改善和优化办学条件。

3.2 电大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松散无序状态

这与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模糊、目标不明确有关。正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整体设计、综合管理、开拓创新不够, 有些行为只是依循传统惯性运行, 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或是照搬照用其他高校的举措, 缺乏创造性、实效性, 因此还没有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从摸索尝试到成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3.3 校园文化活动对成人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缺乏

成人大学生大多参加过一段时间的工作, 社会化程度相对较高, 在心理上已形成了诸如“成人化”“职业化”“时效性”等稳定务实的特点。校园的文化和精神对他们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感染力较弱, 另外, 校园文化建设新的途径和渠道还没能充分开发和利用, 活动的层次和品位尚有待提高。不能与时俱进, 积极适应学生和时代的需求而提高的校园文化建设, 自然也难以凝聚和陶冶学生。

以上这些问题均表明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性和紧迫性。怎样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形成对学生具有陶冶作用, 是每一个电大人需要着力思考的问题。

4 推进基层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4.1 加强组织领导, 更新思想观念

观念到位, 领导重视, 是建设好基层电大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我们首先要更新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观念, 让大家真正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电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统一思想, 达成共识, 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同时, 学校领导要切实把校园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设立领导小组, 明确主管机构, 安排专门人员, 制定行动方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4.2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调动师生参与热情

校园文化活动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它可以为电大师生提供展示、锻炼、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和增进沟通交流的平台。要注重电大学生社团建设, 比如摄影协会、文学社、足球协会等, 不断培养、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 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促进其全方位的发展。要结合传统节庆日、重大事件、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 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 增强师生对电大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在活动中, 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突出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 不断提高文化品位, 扩大社会影响。

4.3 打造优美校园, 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形部分, 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包括校园的建筑与布局、绿化与美化、装饰与布置等等。要对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精心设计, 充分利用学校的建筑物、橱窗、墙壁、走廊、电子屏幕、草坪、雕塑和喷泉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 让室内室外到处传递着文化信息, 发挥育人功能。

4.4 突出精神文化, 形成自身特色

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基层电大要充分利用电大的网络资源优势, 加强网络文化资源建设, 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通过高水平、有特色的校园网站以及BBS论坛、电子邮件、短信群发、QQ群等方式实现师生网上交流, 将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理想信念与审美情趣传递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熏陶。对作为基层电大校园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传承, 保持特色, 另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参考文献

[1]刘茄葆, 刘继梅.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与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6) .

[2]冯秀英.成人高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新探[J].中国报业, 2011 (6) .

基层电大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篇9

关键词: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已经结题, 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阿城分校以项目成果推广为契机,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学校以规范办学、确保质量、打造品牌、突出特色为思路, 走出了一条利用依托网络资源优势, 适应市场发展人才需求, 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

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适应地方人才需求

阿城电大自1979年建校以来,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到2006年底, 已拥有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英语教育、法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六个本科专业;金融、小学教育、法律、会计学、工商管理、现代文员、行政管理、英语等八个专科专业, 实现了电大办学的跨越式发展, 为阿城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着坚持三个面向 (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 的办学理念, 结合人才市场调研情况, 学校领导及时调整招生专业设置, 从2007年春季起, 撤销了市场上已近饱和的金融专科、现代文员专科两个专业, 增设了面向教育系统的数学与应用数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科, 面向地方企业的数控技术专科、建筑施工与管理专科等专业, 以适应地方人才市场需求。

与此同时, 阿城电大积极申办奥鹏学习中心, 与中国医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七所院校联合办学, 招收阿城电大奥鹏远程学历教育本、专科的学员。学习中心的申办, 实现了阿城电大以开放教育为主体, 以远程学历教育为依托,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又一次新的跨越。

二、尝试“三原、四步、五环”, 规范教学管理过程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 我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 才能适应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三原、四步、五环”教学模式是哈尔滨电大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中提炼出来的课题研究成果, 具有较高的适用价值。教学中我们结合本校实际尝试应用收到了较好教学效果。

遵循远程教学导学、媒体教学、师生互动三原则, 我校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 “以学生和学生学习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在开学伊始, 由辅导员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计划, 组建学习小组, 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网络技能培训;按照总结性评估中存在问题的整改要求, 学校派专人负责配齐媒体资源, 并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为学生学习做好支持服务;利用双休日面授辅导及与学生的个别指导和网上交流, 形成良性师生互动机制, 使学生沟通便捷, 诉说有径。

开放教育“四步”包括教师教的四步:资源建设、面授辅导、网上教学、个别指导;学生学的四步:自学、互学、面学、网学。我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结合本校实际,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四步联动, 搭建了一条提高远程教育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具体做法是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自学与互学的第一手资料;组织课程辅导教师定期面授辅导使学生的面学更加直接有效;网教与网学相结合跨越时空限制缩短了师生间沟通的距离;教师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指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课堂面授教学是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按照面授教学的五个环节:启、释、讲、练、结的要求, 指导课程辅导教师把五个环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收效显著。例如, 成本会计课辅导老师具有二十几年的教学经历和会计事务所实际工作经验, 他在面授辅导过程中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结合工作实际中的典型案例, 引导学生练习讨论, 使学生在互动中快乐地学习, 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依托网络资源优势, 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远程开放教育的特点是创设以“天网地网结合, 三级平台互动”为特点的网络教学环境。在技能培训、网上导学、网上教学、网上互动学习、课程点击考核等方面我们进行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1.技能培训

为了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的需求, 我们从《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着手, 对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加强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 训练学生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的技能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学校网络微机室全天向学生开放, 帮助学生熟悉三级平台网址, 学会上网注册, 并能熟练利用三级平台及其他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了解助学导学信息。

2.网上导学

我们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的各类教学资源, 综合利用哈电大的教学资源, 积极主动地借鉴并合理利用兄弟电大和普通高校的教学资源。在通过电大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网上导学工作中, 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 及时发布网上教学活动信息, 学习辅导材料信息等,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教学活动和课程论坛解决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与此同时, 我们还在学校的信息栏发布课程辅导教师的网教和答疑时间及教师的E-mail信箱、联系电话, 便于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与辅导教师联系, 有效地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网上教学

网上教学过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它是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提供智能化的资源搜索, 实现资源共享和提供必要的、充分的交互学习。作为分校一级的办学单位,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利用中央电大及省校网上教学资源, 在充分利用上级电大及兄弟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 我们还积极组织课程辅导教师自建教学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我校的开放教育专科计算机应用基础、电算化会计、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本科货币银行学等课程的教学也采用了网上教学, 学生不仅学会了专业知识, 更提高了能力, 还共享了网络资源带来的学习乐趣。

4.网上互动学习

阿城电大在线是课程辅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在BBS讨论区, 有学生的学习疑难问题, 也有学生生活的迷惑, 为了方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 我们的辅导教师在信息栏公布了自己的E-mai信箱和联系电话, 固定每月一次两个小时的网上答疑和电话答疑时间。

5.课程点击考核

对于学生的网上学习过程, 我们采取跟踪记录, 把学生网上学习过程纳入形成性考核的做法。在平时成绩的给予、评定、上报中充分考虑其网上学习的时间、记录、效果, 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利用网上资源辅助学习。

四、抓实综合实践教学, 培养合格适用人材

综合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的应用能力, 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按照中央电大制定的各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及哈电大实施细则的要求, 我校对各专业学生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力求抓实、抓好实习基地的选择、实践过程的组织、毕业论文的答辩等环节。

1.实习基地的选择

为了给学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习基地, 学校领导走访了与实习专业相关的业务部门, 从中挑选了适合电大学生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部门作为我校的实习基地。到目前我校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已深入到阿城区法院实习, 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员已深入阿城区实验小学、建设小学实习, 本科其他各专业及专科各专业学生也分别到所属的实习基地进行了相应的毕业实习。

2.实践过程的组织

学生的综合实践过程包括社会调查、专业实习、专业实训等过程, 在指导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 学生不仅要做好本专业的实习训练, 还根据所在实习基地的情况选定社会调查的目标, 并通过调查研究, 写出社会调查报告。

3.毕业论文的指导与答辩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性活动, 毕业论文的撰写可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专业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为此,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及答辩过程, 专门聘请哈电大的专家教授, 来我校对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与指导。经过哈电大各专业专家的精心指导与点拨, 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均能如期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 进入论文答辩阶段。

毕业论文答辩的过程,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过程, 更是学生再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我校的学生在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时感悟很深, 严格有序的论文答辩使他们在对答如流中验证了学习的收获, 在旁征博引中充实了自己, 在虚心请教中拓宽了视野, 更有一些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论述中获得了答辩组专家们的交口称赞, 因为他们是远程教育知识的学习受益者, 是以知识促管理的事业成功者。

基层电大 篇10

一、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历经多年的发展, 其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师资水平稳步提升,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此为契机向开放大学转型, 既是现实需要, 又关系我国远程开放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基层电大体系内部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 理清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疑是推动国家开放大学办学体系建设转型的起点。

( 一) 办学体系不健全

完备、高效的开放大学体系, 是实现开放大学目标,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基层电大办学体系, 由于各种原因, 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变得不健全、不完善。以甘肃电大白银分校的办学体系来看, 电大与其他教育机构合并办学的现象普遍, 系统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县级电大大多数是“挂牌”工作站, 一站有多项职能, 且电大职能只是众多职能中的一项“副业”。有的工作站受办学条件和其他办学形式的影响, 其参与开放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和动力明显不高, 招生人数没有增加, 办学规模没有扩大;一些县级电大 ( 工作站) 师资力量与教学需求有较大差距, 教学管理抓的不严, 教学环节落实不到位,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声誉下降。如果以这样的体系简单翻牌成为开放大学的办学体系, 则难以完成开放大学的历史使命, 难以承担终身教育体系支撑的任务。建设完备、高效的基层电大办学体系, 是办好基层开放大学又一个必须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 二)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国家开放大学的转型, 必须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完备的办学设施, 不仅要有一定的教学场所, 校舍建筑、图书资料等, 还需要大量信息技术支撑的学习支持服务。目前, 基层电大整体办学条件仍不完善, 县区工作站校舍面积不足, 学校基础设施落后, 信息化水平不高等, 还是无法适应开放教育快速发展。在县区电大 ( 工作站) 基本上没有满足学生学习的教室、图书室、机房等, 办学条件的简陋制约着开放教育的发展。

( 三) 师资力量分散薄弱

近年来, 随着开放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 基层电大系统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系统建设的需求。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首先, 基层电大的教师身兼数职, 精力分散, 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就白银分校的教师来说, 既要从事管理工作又要从事教学工作, 履行“双肩挑”或“一肩多挑”的职责, 大多数时间在应付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各县区电大 ( 工作站) 大多数都设在职教中心, 负责电大工作的老师较少, 只要与电大有关的工作, 都由负责老师全包, 他们没有足够精力从事电大教学工作, 教学环节不严谨或严重缺失;其次, 当地政府严格控制着基层电大的编制数量, 导致引进教师受到限制。二是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 专任教师的专业难易满足学员的需求。根据中央电大开放教育教师配置基本要求, 地市级分校每个专业配备1名专业责任教师, 每门课程至少配备1名课程责任教师。教学点每个专业至少配备1名导学教师, 每门课程配备课程辅导教师。目前, 市级分校和县区工作站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 四) 网络资源自建能力薄弱, 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

学校网络平台自建能力薄弱, 网上教学资源更新缓慢, 形式单一, 不能满足学员的要求。市级分校绝大多数课程学习资源需要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提供, 网站看上去资源丰富, 但是实际应用起来大多数没有实际意义; 另外, 参加开放教育的学生全部是在职成人, 工作繁忙, 没有时间和精力上网学习, 学生很少浏览, 网络资源闲置, 利用率不高。县区电大 ( 工作站) 没有自己网络资源, 平时要求学生登录市级分校的网站挂课学习, 对中央电大、省电大在线的访问情况则不做要求, 即便是中央电大、省级电大组织的网上实时教学活动, 基层电大学生很少参加, 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二、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建设的对策

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 如何深入推进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建设, 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笔者认为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一) 更新办学理念

随着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步伐的加快, 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建设不仅是简单的更名, 更重要的是对办学方向和自身发展等重大问题重新定位和梳理, 必须增强自身规模的扩展能力和整个体系的规模和质量。其中, 最为核心的就是要更新办学理念, 从单纯的成人学历教育向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全民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并重转变。具体地说, 基层电大系统更新办学理念, 办学内容上要从注重学历教育向注重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并重转变;服务对象上要从只关注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向全面服务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教育转变;发展方式上要从以偏重于规模扩张向突出内涵建设和发展转变;办学模式上要从只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封闭式办学向密切与当地相关企业、部门、行业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和承接各级政府的全民终身学习全方位服务项目转变。

( 二)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加强对县电大 ( 工作站) 的管理服务工作

基层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转型的过程中, 一方面, 市级分校要经常深入县区电大 ( 工作站) 开展调研, 了解基层的办学实际情况, 倾听教师的呼声, 了解学生的需求, 讨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培训、交流, 帮助县区工作站 ( 教学点) 办好学。另一方面, 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激励政策, 鼓励有条件的工作站 ( 教学点) 进一步提升管理和办学实力, 增强办学体系活力与凝聚力, 确保体系整体目标的实现。

( 三) 盘活系统师资资源, 组建教研团队

目前, 就白银分校而言, 大多数工作站都设在职教中心, 师资力量薄弱, 多数专业没有责任辅导老师, 教学质量不能保证。要实现向国家开放大学的转型, 就必须建立起能够适应开放大学体系需要的教师队伍。首先, 要开展调研, 摸清各县区工作站教师的专业, 对全市体系内各专业教学辅导做统一安排, 充分发挥体系内部教师的的学科优势, 以弥补部分课程没有辅导老师的不足;其次, 要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能力, 鼓励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甘肃学院的特色课程和专业建设;再次, 要打破地域限制, 整合市县电大系统教师队伍, 组建“一级一站式”和“基于网络的个性化教学”课程教学团队, 抓好电大系统的教师培训, 组织他们有效的开展教科研活动。

( 四) 加强资源建设, 优化网上教学资源, 充实“电大在线”

对于网站上实用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大的教学资源, 应该注重期末复习指导和辅导类教学资源的建设, 多建设学员容易接受的资源, 比如视频辅导、IP课件、微课程等。定期更新网站内容, 删除过于陈旧的东西, 及时添加实用新颖的内容, 调动学员上网学习的积极性。

( 五) 改善政策环境, 确保经费投入

电大的政策环境主要是外部政策环境和电大体系内部的政策环境。就内部政策环境而言, 重要来自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只有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电大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电大的内部政策环境就能得到改善。外部政策环境的改善, 要靠中央和省级电大。而对基层电大, 更关键的是外部政策环境的改善, 在管理体制上, 上级电大对基层电大要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 在利益分配上要科学合理, 尽量给基层电大一定的经济支持, 以此来促进基层电大体系持续发展。

办学体系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 基层电大则是办学体系建设的基石。依托基层电大系统构建开放大学办学体系, 涉及办学理念更新、基础条件建设、办学模式等方方面面, 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翻牌”。基层电大的办学体系建设思路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以至于产生了很多问题, 影响了体系的稳定性和远程开放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此, 我们应该在总结基层电大办学体系建设的经验, 适应新形势, 改革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提升办学体系建设的水平, 发挥基层电大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 尽快实现基层电大向国家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孙长忠.实现电大向开放大学的转型:发展、问题及实践路径[J].远程教育, 2011, (4) .

[2]吕志江.国家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电大系统转型的路径选择[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 (4) .

[3]余善云.开放大学办学体系的基层建构与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6) .

[4]陈鲁雁.创建地方开放大学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及对策建议[J].开放教育研究, 2011, (12) .

[5]胡继明.新时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反思与再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6) .

[6]南旭光.开放大学基层单位体制发展及路径选择研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10) .

[7]杨志坚.组建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9) .

上一篇:责任政府建设下一篇:文学关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