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概念

2024-05-07

企业信息化概念(共6篇)

篇1:企业信息化概念

尽管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所必需的、亟需的,但是,企业“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肯定是做不好的。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在业务驱动下的进行信息化。而不是在概念炒作中迷失,盲目跟风。为了市场炒作而制造所谓的“概念”、“理念”,肯定是经不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而持久的。

在企业信息化概念炒作中迷失的中小企业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发布会上,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赵小凡司长公布了最新的数据:52.3%的企业具有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应用,但是核心业务应用低于10%,只有9%的中小企业开展了电子商务应用,而在移动商务领域,应用率则更低。

可见,对于当前的中国中小企业来说,其信息化发展仍处于被动无序状态。

近年来,“移动实名”、“移动网站”、“移动搜索”等这些单一信息化产品不断地推出。与此同时,某些软件厂商过分宣传系统解决方案或产品功能,在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媒体对新技术、新热点的追逐,也让用户有些眼花缭乱。

事实上,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知道在概念炒作中如何购买信息化产品,也不明确买了之后对公司有什么实际的益处。

在现阶段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着市场拐点,同时也面临着信息化拐点,

抛开表面形式,实实在在的效果将是考量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也将是对所有中小企业及其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的严峻考验。

终结概念炒作,企业信息化当以应用为王

中小企业信息化单靠“造势”是不够的,而单靠花钱买某一个单一信息化产品也是不行的!

有业内人士分析,移动信息化经多年发展之后,我们发现中小企业真正需要的不是“移动实名”、“移动网站”、“移动搜索”等一款单一的移动营销产品,而是一个集成的网络营销产品,这个产品必须是打包这些特色产品,承载大量应用,既可以实现内部管理,又可实现营销和电子商务,进而实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实现营销、挖掘客户等诉求,并且,考虑到中小企业的IT应用现状,这一产品必须是中小企业能够用得起、用的方便、用到实处。

据了解,传统的网络营销产品由于市场门槛低,服务商水平参差不齐,产品难以集中管理,造成企业网络营销效果差,错失市场良机。而锋众作为移动商务领先服务商,如旗下拳头产品 “移站通”能够顺利推向全国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将会得到解决。其灵活的“一站式”移动商务解决方案,也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单一的产品,“移站通”的性价比优势也显露无遗。

企业信息化发展至今,炒作概念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提供信息化服务的企业所推出的产品也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技术革命,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企业推出的产品经过了不断的提炼和积淀,有了更加深厚的用户基础。随着类似于“移站通”产品的问世,会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突破应用瓶颈早日实现信息化,让中小企业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轻易地开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

篇2:企业信息化概念

其一,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书本化教材的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少则5年,多则10年或更长。而计算机网络上的电子化课程知识更新可发生在一周之内。

其二,做有信息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十,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大地有利于他们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值得指出,目前许多学校应用多媒体时,普遍的做法是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控制在教师手中,实际上并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素组可以说,计算机的最大教育价值在于让学生获得学习自由,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

其三,教育信息化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有助于加强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模拟大量的现实世界情境,把外部世界引人课堂,使学生获得与现实世界较为接近的体验进一步,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学校与校外社会连为一体,例如:美国字航局通过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和在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当人类社会正向信息社会迈进时,信息化使各行各业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也必然会发生一场根本的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通过大量采用信息技术和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来实现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在国外如美国是要构建一个基于信息平台的终身学习体系,以为国民获得信息技能提供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而在国内实施教育信息化,在当前技术条件和应用环境下,至少应该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1.实现教育机构的教学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

2.培养信息化人才,为国家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和信息安全服务;

3.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Internet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信息化可以利用Internet模型作为标准平台建立教育机构的内联网(Intranet),采用TIP/IP作为通信协议,在与广域网连接的同时运用防火墙技术保证内部网络资源的安全性,在教育机构内部网络上形成一种三层结构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即测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模式,并由此构成了教育机构Sffi的基础结构。Intranet充分利用了Internet的技术,因而开发简易、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通过Intranet,使企业将以往分散的信息结构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变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网络体系相对集中的“信息大陆”,这样,不仅可在内部实现以WEB为中心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交换,还可更加迅捷地协同作业,而且由于WEB服务器与数据库的成功连接,使得从外部用户也可及时访问教育机构的主于数据库。因此,利用Inlrallet很容易构建起能够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的Sts。这就为国内教育机构。特别是本书所研究的对象--国内中小学校,能够在一个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上去购置系统 从战略的高度去实现国内中小学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国内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在教育行业的具体表现,因为不论是信息产业化、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还是信息化应用都需要信息化人才来实现。可以说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正在于此,为信息化提供人才基础。

二、信息教育、信息处理能力的概念

什么是信息教育?从目的角度看来,信息级育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如果限定在学校教育中,信息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教育活动。

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学习者在信息化社会活动中有选择地利用信息工具(手段)有效运用房息、创新使用信息的基本能力。

信息教育的内容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等。

信息教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开设“信息(基础丫课程S 二是有效运用信息工具(手段)开展学科程学。

信息教育不等同于什算机教育。计算机教育的主要内容往往偏重于不同种类的编程语言及计算机原理与构造的学习。可以说是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开展的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普通人来说,即使是在高度信息化的大浪潮中,计算机也不过是信息处理与传递的工具之一。学习计算机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

计算机教育应该是信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21世纪的来临,人类社会的高度国际化、信息化使现代教育面临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磋退 使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校园网络的意义

1. 建设校园网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通常认为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仅单个计算机的存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无法5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相比、而同际互联网的出现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6型网络系统之中 创造了一个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 拥有活息时代学习与创新能力的人就拥有充满机遇和希望的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如何研究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如何驾驭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模式,培养受教育者又有适应新时代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不仅成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标志,而将成为个体乃至整个民族跨入新世纪的”通行证“.

可见,建设校园网络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丰富多彩、健康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将成为学校培养学计思维方式、道德品质 创造能力的新环境,成为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崭新平台。

2.建设校园网络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

在知识经济的代,人的智能和知识将作为社会的主要资本不断代替机器和厂房。这个新时代将充满残酷的竟争和替代。孩子们的未织将依赖于他们一9中掌握新概念、作出新选择、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能力。建设校园网络,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文化对于转变陈旧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快建设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kk和效益 培养”而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更具深远的意义,因为21 世 既有来自高科技的挑战,又有来自生态系统、道德危机、情感危机等系列全球分重大fQJE的挑战..我们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来培养学生具有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品格、能力 思维与行为方式 不仅是改革教育模式的制高点 更是提高国民素质水平的基础步骤。

3.建设校园网络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跨世纪教育改革中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是人类自身再生产再创造的复杂系统工程,其效益和现代化程度显然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还停留在靠一本付一有粉笔和一个嘴来工作的重复性劳动中,要想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变革速度加快,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行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转变,就要将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教育融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评发和公助配置。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校园网,营造清新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就是从根本上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为现代教育增添创新优势。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很多领域的工作方式先后发生变革 但这种变革在学校教育中始终没有发生。许多学校花费大量资金购买来的计算机仅仅用于学习简单的操作和繁琐的程序语言,或者是将书本上的内容搬上屏幕,为应考准备各种”电子题库“,劈头盖脑地压向早已厌倦了题库的学生,结果当然不受欢迎。

通过校园网络建设的实践可以认识到;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说教者时;当学生开始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个性儿的独立学习者时 计算机就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虽然学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逐渐熟练运用新技术,但他们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与能力越来越高,学习的效果越来越好。可见,高科技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还包括教育观念和教 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

1.处理好硬件、软件和潜件的关系

目前,很多学校建设校园网时容易追求硬件设备的档次和规模,忽视软件和潜件的建设 盲目认为学校设备高档就是教育的现代化 这是校园网建设的大忌。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水平只是一个投入的问题 而软件水平和潜件水平的提高远比硬件水平要复杂得多。事实上,在校园网络建设中占据首要位置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反对利用现代教育媒体为传统教育服务;坚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内阻在看马德收有旱想和繁育模式。真正通过项目的培训和管理把潜件水平提高上去叫闯过件建设,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

2.加强潜件的发展是网上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单机全部进课堂的基础上,我们将校园网络的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快教育信息步伐的切人点和突破口。

首先 加强学习,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因此转变广大教师的观念是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通过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学习讲座、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制约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意识,树立现代化教育观。

其次。抓好师资队伍培训。师资队伍培训是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应对教师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已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能力。

3.注重硬件与软件的协调发展是网上建设的基础

在校园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到。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重点 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 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其次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要注重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人才培养的倾向 特别是在校园网的建设中应避免片面追求网络技术的先进性 甚至机械套用大型企业网、大学校园网模式,那将会脱离我们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结果只会造成设备的浪费和闲置。

那么,如何选择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校园网络发展的新路?在摸索校园网建设过程中体会到,校园网络的建设应从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讲究实效,应以功能作为选择技术和硬件设备的标准,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还必须从学校教育现代化目标出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实际上校园网络建设目标应该是在网络文化的新环境中,超越传统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质变,探索出在多媒体和网络应用中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新模式。因此,在校园网络建接中,应立足于功能与效益的发挥,选择一条投资少、见效快?quot;三网合一”的校园网络建设之路。它是由计算机数据网(运行数据管理软件)、多媒体教学附(运行功能强大的教学软件)和网上电视台(涵盖文宇、声音及各种图像和视频 输出等功能)组成。特别是网上电视台的建立,完全取代了闭路电视网的功能O梗件设备不必重复投资,其功能和效果比闭路电视网更好、更方便、更快捷.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个计算机屏幕上可接收十个电视节月供师生任意选择)。

四、网络远程教育模式的探索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多媒体和网络在教育爱程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和经验来看,从单机发展到网络,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以“网校”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模式的出现则是这一趋势的必然产物。

(一)“网校”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计算机到网络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连网的出现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不仅使计算机的功能发生了惊人的巨大变化,更主要的是创造出全新的网络文化。所谓联网,绝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智慧的连网!国际互联网的出到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深刻的哲学人类学问题。以住我们常说,计算机是思维的工具,是人脑的延伸,然而单个计算机的容量和功能毕竟是有限的 无法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人脑批比,而国际互联网却通过全球计算机的互联,将古今中外全人类的智慧汇聚到覆盖全球的巨型复杂网络系统之中,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人脑的延伸,不仅延伸了个体的大脑和思维活动 而且创造了一个外化的、每时每刻都在急剧发展的全人类的大脑r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如果不会k网查询和获取资料,其孤陋寡闻是可想而知的Z 教师和学生如果不会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进行高效的学习和教学,显然难以进人即将降临的信息时代。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是当今信息产业领导世界潮流的人物之一 盖茨童年的梦想是;在每张书桌上、在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电脑“Q现在,他又在策划着另一个时代: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家中就能学习最好的课程、学习任何科目、由世界上最好的老师讲授”。将这样的理想尽快转化为现实 这正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行业与信息技术产业所共同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以网校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模式,不仅对于教育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国内“网校”办学模式

国内外网络学校的发展比人们的预料要快得多,已经成为国际互联网上一个重要的教育景观,成为推动公众上网的一个重要动力。不过.就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小学“网校”来看,显然不尽人意,不少“网校”尽管邀请了许多中小学特级教师加盟,但基本上没能摆脱教案加题库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不受欢迎,而且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力。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观念制约,又有办学者经济实力与办学宗旨的局限,还受目前国内教育软件开发水平、网络带宽、传输速度和使用成本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网络教育问于网络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国家和民族教育的发展显然不可能脱离其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土壤,“网校”也同样如此。

目前我国“网校”的办学尴式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用使普通中小学的办学模式,从办学目标、课程设置 到教学组织形式、教育评价和管理等,部缺少现代远程教育之特色。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波动局面,必须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网络文化背景下的现代远程教育之特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以此指导推?quot;网校“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观念更新。要使从事网络教育的领导者和教师充分了解和确立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正确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师生观、课程观、教学观、教育评价观、教育管理观、教研科研观等,才有可能按照先进的教育思想设计符合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教学模式,实现”网校“办学宗旨大众化、普及化、现代化,课程教材、教育资源数字化、超文本化、数据库化、可视化、智能化.教学形式多媒体化、网络化、自主化、个性化,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所特有的优势,努力创造各种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高较敏学模式。

(三)”网校“发展的前景

”网校“的特点和本质在于:它是信息时代方兴未艾的”虚拟学校“,因此,对”网校“ 办学宗旨的定位不应该仅仅是现行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该是信息时代新型远程教育模式的试验场,是探索如何超越印刷时代教育模式之弊端的繁育改革新舞台,是让广大师生和家长超前了解、感受和体验正在降临的信息文化环境下新型教育模式的窗口。

”网校“ 探索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每个加人”网校“的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会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个性化、高效地学习学会在研究和创造中学习,从而提高在信息社会中的基本生存能力。

我国中小学”网林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应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学校为轴心的“网校”;

第二阶段是以教育软件产业和网络产业为轴心的“网校”;

第三阶段应该发展成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企业支持下以教育家集团为轴心的“网校”。

跨时空、大信息量、交互性和个性化,应该是“网校” 办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是“网校”办学水平和实力的主要标志,而个性化、远程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价和考试模式则是“网校”建设发展中的难点。当前我国“网校”发展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队伍 并依靠这支队伍成功创造出新型的远程学习与教育模式.

在远程学习与教育模式的探索中,必须把 三个世界“的学习经验综合起来,促成三者的有机结合。在以往的教育中 学生始终生活在两个世界的时空环境中,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的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虚拟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当代以界各国远程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表明:把远程教育的探索仅仅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是注定要失败的 而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所创造的虚拟现实教育之独特优势 引导和促进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 不断促进和提高学生在”三个世界“中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和创造性 这才是成功远程教育模式的奥秘之所在。比如美国许多网上教学的成功个案,都是在网络上提出和设计研究课题,指导全国各地的师生在现实生活和文字资料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然后利用网络进行跨时空交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信息时代的学习与研究能力。

从技术路线上来讲,我觉得我国中小学 网校 的传播模式必须尽快实现”天网“与”地网“的最佳组合。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电视网络已经遍布全国 电视机普及率也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教育电视系统在成人教育、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中小学课外教育等方面已经取得广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 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如果能加速卫星教育电视系统(大网)数字化改造的步伐,并将其与迅速发展的多媒体和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地网“)有机结合起来 这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大量现有的卫星教育电视资源,而且能够迅速克服当前远程教育视频传输中由于网络带宽制约所造成的”瓶径“ 难题,提高远程教育的视频数量与质量,井大大降低”网校“的成本。

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历史进程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将会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不断增加教育活动中的高科技含量,使教自行业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智力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灌输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并使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 隐形教育)溶为一体,实现教育中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 和师生的创造力,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五、建立多媒体现代化教室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一)多媒体现代化教室取代了传统的电教室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交互式网络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一种为多媒体示教型网络教室。这两种教室都将取代传统的以电视机为主体的电教室。交互式网络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是以计算机为生 学生每人一机,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功能电教仪等媒体将要讲解的内容送入学生机屏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师生可以通过屏幕及耳机进行讨论,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教师可将任一学生或一组学生的屏幕调到教师屏幕上,学生有问题可接举手按钮a这样的教室在教学上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采取边讲解边讨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交互式网络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软件平台、辅助系统、教学系统。

交互式网络型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具有如下功能;屏幕及影音广播功能、快速广播功能、屏幕及影音监听监看功能、快速监听监著功能、远端遥控功能、重开机功能、视听组合教学功能、分组教学功能、远程教学功能。

另一种多媒体教室为示教型多媒体网络教室 它是以大屏幕投影机为主体组成的一种现代化的教室。教师可通过计算机,多功能电教仪等媒体将各种讲授内客送入大屏幕投影机中,学生可很轻松直观地象看电影一样听教师讲课。

主要配置有多媒体计算机、DDJY多功能电教仪PHLWB高亮度大屏幕投影仪、控制面板。

示教型多媒体网络教室有如下功能:多媒体组成和教学功能、网络功能、远程控制功能、广播功能、远程教学功能。

(二)多媒体教学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所要达到的技术,必须要善于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必须要解决从不习惯到习惯、从不熟练到熟练这么一个首要问题,不能老抱者粉笔墨板不放。通过掌握了计算机知识,通过制作教学软件来代替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要克服原来只就教材知识内容讲解,面窄枯燥的传统弊端,而要适应用大量的信息,大量的资料.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能获得更多更广的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任何一种教学形式或教学手段,最根本的落脚自是要看它能否提高教学效率,能否 增强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于实现了CAI、VCD录像 闭路电视、多功能电教仪等多种媒体的组合教学,确保了开阔知识面、增加信息量,提高学习效率等方面达到了优良效果。

六、构建信息化教育体系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支撑

时代已经迫使人们正视世界的巨大变化,必须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随着计算机走 进千家万户,网络、知识经济等一些全新的概念正逐步为人们所熟识。尽管知识经济才见端倪,但离我们已不遥远。200多年前,在以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与之擦肩而过,失去与世界科技同步发展的良机,结果使中华民族蒙受了100多年的屈辱。今天 当知识经济叩响世纪之门,再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的时候,如果我们再次之交臂,其后果将更为惨烈。这决不是一危言耸听。面对知识经济活动的浪潮,西方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争在科技的制高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认真地运筹自己的未来,思索下一步路该怎样走?

(一)人力资源开发是变化时代寻求解决种种问回的必由之路

1. 变化时代的社会问题

科技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但也由于它的发展,打破了原有体制的平衡,引发了种种社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就业问题。可以说,科技发展是一把指向就业的”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又使原有产业的劳动者因新技术的运用和自身对新技术的难以适应而不断地被挤出劳动岗位,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状态下的结构性失业。我国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采取低收人广就业政策,从表面上来看,国性失业率很低,但实质上隐性失业率却很高,致使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现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旧体制遗留下来的、现仍滞留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的冗员必须剥离,以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这就意味着 更多人的失业已不可避免。

2.人力资源开发的作用及国外的成功经验

结构性失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负面产物,是由体制转换所引起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与产业结构的调整 结构性失业将长期存在井成为一个沉重的世界性难题。因为科技的创新与发展总是具有超前性,总在广大劳动者现有知识技术水平之上。要适应和接受新的技术,熟练掌握之必需假以时日C 因而结构性失业成为经济发展中始终不能摆脱的顽疾,中外概莫能外 尽管如此,世并各国政府依然十分关注结构性失业,并试图以人力资源开发、再就业工程等措施和手段来缓解失业率。人力资源 即人的潜在的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位资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完整的资本概念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于前者而言,人力资本的投资能产生更大的效益。按照这一理沦 劳动者的属性就由过去的“成本”转化为“资源”。而巨,这种资源具有可再生性,是一种“活的资源”,通过持续有敏地托发,可以不断提高其存量,使之成为一种永恒的资源。再者,经济的增长除了靠资本和技术的投人外,主要还要靠人的能力的提高(结构性失业就是由于体制转换时期人的能力跟不k技术的发展而造成的)。而人的能力提高唯有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为渡过结构性失业的难关 无不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例如,瑞典在二战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现代发达工业国 主要就归功于瑞典的人力资源开发,即:重视劳动力的培训;促进成人教育;保护就业者权力。促进人力资源流动。新加坡经济的崛起同样也是得益于人力资源的汗发,仅从其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国防支出、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就足以证明。我国的台湾在六七十年代也曾遇到过结构性失业恶化的情况,后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家庭生育计划、再教育等有力措施,才摆脱了结构性失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

(二)我国的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且潜在危机很多。

由于历史、文化 经济、尤其是体制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仍下容乐观,而目还隐含着一系列的危机。具体地表现在:①人口数量庞大民素质低下,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数量已由建国初的4。5亿发展到现在的12亿多,翻了近三倍。人口的过度膨胀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力资本的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形成了数量对质量的严重约束。一方面,人口数量的高速增长加重了经济资源耗用的负担,从而导致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以及改善和提高人力资源所必要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 在人口素质不高的情况下,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又不得不依靠人力数量投人的增加,这无形中又引发了人口数量扩张的冲动,从而形成一种人口数量替代人口质量的恶性循环。除此 由于我国教育水平的落后以及教育长期受到投资不足,计划体制的制约,低下的人力资源素质(如我国企业职工队伍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高达68%)在质量上和结构上都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人口数量庞大和低下的人力资源素质已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又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率我国人力资源的使用不当现象极为严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这种用人格局不仅难以发挥个人特长,而且又无形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扩张。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的前期投资因用非所学未能产生效益,又不得不为适应岗位要求而进行人力资源的第二次投资,以至造成第一次投资的浪费O③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的配置应该通过市场配置功能来调节。然而由于我国的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和体制的约束 人力资源的配置仍主要是通过政府行为加以配置。表现在就业由政府承揽,人才流动受到户众住房等制度的限制与约束,工资难以反映劳动力价值,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方面。

(三)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困难

1. 财力不足,教育投人形式单一

据联合国崎矜显龈轨她吃闲好报部统计,我国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中小学总数19。81%的中小学生。有关资料还表明,世界各国用于教育方面的投入占国民主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3。6%,其中发达国家均值为5。7%与我国同处发展阶段的国家平均为4%,而我国却长期低于3%,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当然,我们也不能据此将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大家知道,我国的教育投入长期是单一主体,主要由政府承担,而企事业单位却对教育少有投人。个中原由恐怕与教育投资的迟效性有关。教育投人形式的单一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开发。

2.人力资源流动受制

人力资源的流动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但人力资源的流动 需经付相应的政策支持。而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使房制度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人力资源按市场机制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人口数量庞大素质低下、国家用于开发人力资源的财力又严重不足,而体制的转换又迫使我们必须要致力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怎样来解决这对矛盾?或者说怎样以有限的投人获得较大的产出?我仍以为。答案在于发展远程开放教育。

(四)远程开放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大有可为

1.远程开放教育的四大优势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样一个事实:较少的投入能够获得较大的产出。这主要是由远程开放教育的四大特性,也可称四大优势所决定的。

①开放性。远程开放教育应用卫星、电视、录象、计算机等现代通讯媒体实施远程教学,使学习的课程可以跨越时空,伸向受教育者所处的任一地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条件和职业需要合好专业和课程,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多种媒体的教学,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教育对象来说,他们不受年龄、职业和学历的限制。可以这样说,远程开放教育是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实现学习化社会和社会化学习的良好途径,是一个向全社会、全民族和人的终身全方位开放的新的教育体系。

②适应性。远程开放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就已体现出它对社会的适应性。它的产生在客观上回应了中国的国情,同时也顺应了世界现代教育的发展溯流。在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远程开放教育自兴起后短知内即获得了迅速发展。就电大来说,自1979年开始招生到l997年,全国共有21万余人取得了专科毕业证书,100万人获得了中专毕业证书,数以千万计的人接受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此外,还有数千万的农民接受了燎原项目培训。目前,全国参加电大学习的人数达到115万(其中大专生76万,中专生39万)。从这些数字也可说明电大顺应了人们的求学需求。

③多样性。远程开放教育体制、办学形式、专业(学科)设置、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上都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办学形式和学制上,有短也有长;有业一,也有全日制和半日他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有学习全科的,也有选学单科或专项技术的;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技术教育等等。多样性的特点适应了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目的的需耍,也迎合了学生时空上不受课堂约束的需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周到的服务。

m高效性。远程开放教育借助系统优势与现代教育技术,在同等投资状态下,能使接受教育的人数呈几何级熟增大,因而降低了教育的成本。投入少、产出高,是高效性的主要体现。第二个体现是传递信息快,易于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信息在短时间内传送到千家万户,传送到广大的学习者中。第三个体现是易于较快地将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同生产实践相结合,使科学技术通过受@育者而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教育更快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服务,为各地经济建设服务。第四个体现是系统内的资源共享共建,避免了重复建设,从而相应提高了整体效益。

2. 发展远程开放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篇3:企业信息化概念

企业集团是在现代企业制度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以母子公司为主体,通过产权关系和生产经营协作等多种形式,由众多的企事业法人组织共同组成的经济联合体[1]。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经济效益而建立的,是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的企业间长期合作关系。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式和生产形式与传统单个企业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导致企业经营模式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同时,它也必然影响到资源管理的方法和发展。

企业集团资源的协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集团效益,如何合理地规划企业集团资源,最大程度地挖掘资源的使用价值,使各种资源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产生协同经济,已成为企业集团经营者关注的焦点。

1 企业集团资源和资源协同管理的内涵

1) 企业集团资源

企业集团资源是指能够被企业集团控制并用于创造企业集团价值的资源要素以及要素间关系等的统称,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1)能够被企业集团所利用与控制的;(2)能够为企业集团创造价值;(3)企业集团资源不仅仅包括单一要素间的简单组合。而且还包括要素间关系;(4)企业集团资源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与企业集团内其他资源间有着强弱不同的联系;(5)企业资源具有等级层次性,存在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差别[2]。

企业集团资源具有累积性、编译与模仿的不完善性、扩散性、路径依赖性、价值实效性、交易性和自组织性的系统特征。分析企业集团资源在集团价值创造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关特征,有助于研究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的规律[3]。

2) 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

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EGRSM (Enteprise Group Resouces Synergy Management)是指在企业集团资源以协同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管理方法、手段促使企业集团系统内部各成员企业资源按照协同方式进行整合,相互作用、合作和协调而实现一致性和互补性,进而产生支配整个集团资源系统协同发展的序参量,使集团资源实现自组织而从一种序状态走向另一种新的序状态,并使系统产生整体作用大于各要素作用力之和的系统管理方法。

企业集团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合理、有效地整合资源,使集团内外部资源相互配合,实现整体和谐,决定着企业集团的管理成效。因此迫切需要根据企业集团资源自身的特点,研究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设计一套专门针对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的解决方法和工具,从而帮助企业集团实现资源协同效应。

2企业集团资源协同(EGRS)的管理概念模型

目前,国际上已有许多研究机构和大学正致力于企业建模体系结构的研究和开发,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完善的企业建模体系结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Zachman框架、CIMOSA、 PERA、ARIS、IDEF、ISM、CIM和IFW。本文在参照了CIMOSA模型框架[4]的基础上,对该模型进行了一定的修改和扩展[5],从三个视角来构建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的框架,即协同层次视角、协同主体视角和协同内容视角。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的基本内容可以用一个三维模型来表示(如图1所示)。EGRS管理模型的描述有助于对资源协同管理的理解和准确把握资源协同管理的本质,为管理人员在处理复杂系统的协同管理问题时提供科学的依据。

2.1 企业集团资源协同内容维度

因为企业集团资源与企业集团能力存在较强的互动关系并且往往是交叉在一起,且边界模糊,所以本文将企业集团能力包含在企业集团资源的外延之中,认为企业集团能力是企业集团中多种企业集团资源要素及其关系融合在一起形成的高级企业集团资源形式[6]。

本文把企业集团资源分为四个层次: 将企业集团资源理解为资产类和能力类两种,资产类包括物化型资源和知识型资源,能力类包括基本能力资源和核心能力资源。从其形态上看,物化型资源是具有物理形态的资源,知识型资源和基本能力资源是不具有物理形态的资源,而核心能力资源处于企业集团非物理形态资源的最高层次,管理协调集团中各种资源的运作。从获取难易程度及价值性上讲,从物化型资源至核心能力资源依次增加。如图2所示。

物化型资源的协同效应实现了规模经济,知识型资源和基本能力资源的协同效应则实现了成长经济。但是物化型资源、知识型资源和基本能力资源仅仅为协同提供了可能,真正把各种资源运用于新业务单元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还要依赖核心能力资源,通过核心能力资源的协调和整合,实现其它资源的积累、转移和更新。

2.2 企业集体资源协同层次维度

以资源协同范围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资源管理问题,本文将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的范围分四个层次,它们是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属纵向上下级层面)、成员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协同(属横向同级层面)、成员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协同(属企业内部同级层面)、集团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资源协同(属企业内部同级层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只关注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之间、成员企业与成员企业之间的资源同问题,即跨组织的资源协同问题。

1) 纵向层面资源协同——集团公司与下属成员企业间的资源协同

纵向层面集团资源协同管理主要包括:财务协同管理、资产协同管理、物流协同管理、绩效协同管理、销售协同管理、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知识协同管理、重点项目协同管理和客户关系协同管理等。

2) 横向层面资源协同——成员企业与成员企业间的资源协同

使各成员企业具有协同性的基础是它们之间的联系纽带。成员企业间存在着多种纽带,无论哪一种纽带都会或多或少地加强企业与企业间的协作与联系。集团中成员企业间的资源协同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市场开发协同管理、产品研发协同管理、生产制造协同管理、项目协同管理、采购协同管理、销售协同管理和财务协同管理等。

2.3 企业集团资源协同主体维度

资源协同的主体是构成资源协同体和资源协同关系的基本单位,是形成资源流程协同体的基础。集团资源协同管理中的主体角色类型包括集团管理者、成员企业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代理分销商)、集团所有者(董事、股东)。它们各自在资源协同过程中的协作关系和主要职责如表1所示。

3基于EGRSM概念模型的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系统

资源协同的基本思路就是将集团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资源利用整体优化,协调发展。针对企业集团组织和集团资源的特点,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EGRSM)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时除了应该遵循并行性、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信息系统设计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应该遵循特殊原则:双赢原则、互补原则、资源共享原则和求同存异原则。

EGRSM概念模型为EGRSM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本文设计体现了内容维、层次维和主体维的EGRSM系统应用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四种不同的协同主体通过企业集团信息门户(EGIP)应用EGRSM系统。

集团管理者主要进行纵向的资源协同,协同性表现在:1)集团公司知识的共享、利用和创新;2)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销售过程的全程跟踪;3)集团人员招聘、考勤、奖惩考核流程管理;4)项目立项、审核、执行、结束全程监控;5)集团数据中心动态提取下属子公司各项数据等。

成员企业员工主要进行横向的资源协同,协同的资源包含了物化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和核心能力资源。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EGRSM系统在整体软件模型设计时就采用了协同管理的思想,使各管理功能模块互相关联,对不同主体用户来说处理一个信息不需要知道它是属于哪个模块来管理,在同一界面里他只要提交这个信息,系统就能自动提交到相关的模块来处理他的信息需求。通过基于Web的EGRSM软件系统作为载体来实现企业集团内外部资源的协同管理,整个系统采用B/S的结构,同时结合企业集团信息门户的应用,可以支持远程和多用户的操作。基于上述概念模型开发的信息系统已在某企业集团内部正式使用,有效地提升了该集团资源的协同管理水平。

4 结 论

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的概念模型,从协同层次、协同主体和协同内容三个视角阐述了企业集团资源协同管理的主要内容。该模型从协同的角度深化了企业集团资源管理的研究,对于指导企业集团资源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有效把握资源协同过程等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仲伟周.企业集团与一体化经济组织[J].中国软科学,2000,8.

[2]刘汉进,陈俊芳.国有企业集团的资源整合与利用战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3.

[3]郭培民.基于企业资源论的母子公司性质及管理策略研究[D].2001,3.

[4]Esprit Consortium Amice Cimos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for CIM[M].Berlin:Spring-Verlag,1993.

[5]Yeh Raymond T,A commonsense management model,IEEE Software.IEEE Computer Society,1991.

篇4:不完全信息与企业家概念的界定

一、企业家概念的发展过程

“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最早源于16世纪初的法语,主要是指从事武装探险、开拓殖民地的将领,后来泛指冒险者。17世纪中叶,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康替龙将“企业家”这一概念引入经济学中,他在《商业概览》(1755)中把“按照固定价格购买和按照不确定价格出售”的风险承担者叫企业家,在他的概念里,零售商、批发商、运输商、农场主甚至乞丐和强盗都是企业家。19世纪初期,法国经济学家萨伊(1803)把企业家定义为“结合一切生产手段并为产品寻求价值的代理人”。萨伊把企业家与企业联系在一起,明确区分了企业家的功能和资本家的功能。此后,在完全信息和完全市场的假定下,新古典经济学对于企业家的研究停滞不前,直到马歇尔在强调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中找到了企业家的位置。马歇尔从企业家作为企业组织的领导者、协调者、中间商、创造者和不确定性承担者等多方面对企业家的职能进行了研究。

在早期的企业家理论中,不确定性承担者是经济学家赋予企业家的最普遍角色,奈特在其博士论文《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1921)中赋予了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把企业家的职能和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结合起来,企业家必须具有对各生产要素合同收入的保证能力。

在企业家理论的研究中,最富盛名和创新性研究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熊彼特(1934)把企业家和资本家区分开来,认为企业家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企业家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从而获取超额利润。熊彼特之后,哈耶克(1937)认为企业家就是能够根据不完全信息,以自己独特的才能,发现新的供给或需求机会,推动财富生产得以增长的人。柯兹纳(1937)认为,在经济学研究的有目的人类行为及其相互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企业家要素及其功能,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凭借“企业家要素”(柯兹纳称之为企业家的警觉)发现潜在获利机会,调整价格,促使交易的形成。

1968年莱宾斯坦提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概念:企业家就是避免别人——或他们所属组织——易于出现的低效率,从而取得成功的人。而在卡森(1982)那里,企业家被定义为专门就稀缺性资源做出判断性决策的人;判断性决策的本质在于,在决策中不可能采取一条明显是正确的、而且只公开可获信息的规则。

基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国学者也在争论中开始了对于企业家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企业家概念。辛向阳认为,企业家是指具有特殊素质和能力,专门从事企业战略性决断和管理并对资产保值增值负有责任的人。张维迎认为,企业家就是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管理并取得收入的人格代表。张进则认为,企业家是指具备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与能力,能够适应市场的各种变化并能迅速把握市场变化的机遇,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具有经营战略眼光的企业高级领导与管理人员。丁栋虹认为,企业家是动态经济中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等。

二、企业家才能——各种企业家概念的公约数

当我们把上述企业家概念中不同的地方撇开时,可以发现,虽然角度不同,但对于企业家才能的重视和强调是这些概念的共同特点。在阐述企业家才能时,学者们各有侧重,如马歇尔强调企业家的知识、预测能力和领导能力,熊彼特强调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等。这种企业家执行职能为企业创造利润所需要的才能,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为“企业家才能”,它应是上述不同学者所强调的企业家应拥有的各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总和。

从企业家的职能出发,企业家才能包括经营和管理两个方面。经营才能是企业家在处理企业和市场(包括市场中的各种主体如政府等)之间的关系时所需要的才能,包括发现市场机会、从市场中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推销企业及产品、应付市场及其它方面的各种风险等。管理才能是企业家在处理企业内各种要素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时所需要的才能,它能使企业内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从组成的角度出发,企业家才能包括素质、知识和能力。素质,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是人的才能中天赋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改变的部分。强调企业家才能中的天赋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表明企业家在市场中永远是供不应求的。知识,是指人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知识除了从书本或他人处获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和体会,即所谓的“干中学”。能力,则指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企业家素质和知识的外在表现。我们区分企业家才能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是为了同时强调企业家才能中天赋和后天学习的部分,反对过分强调天赋(会导致神秘主义)或过分强调后天学习的倾向。

三、不完全信息与企业家才能的识别

拥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并不必然是企业家,他们的才能被识别从而成为企业的领导者对于社会更具决定性的意义。张维迎教授认识到企业家才能识别的重要意义,但在未找到好的办法之后认为,“可以通过对个人财富的观测来间接判断一个想当企业家的人的能力”(张维迎,1999)。事实上,企业家是否应是财产所有者成为国内理论界企业家概念争论中最激烈的部分。

回到上述企业家概念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大约以熊彼特为界,简单地把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非常强调企业家承担风险的能力,即拥有财产权;而自熊彼特开始,学者们更注重企业家的才能,而并不以是否拥有财产为要。当然,这样划分并不绝对。让我们看看熊彼特提出其企业家理论的背景。在20世纪30年代,正是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经理革命”接近完成的时期,这种制度创新的进程被及时地反映到了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中(包括熊彼特、伯利和米恩斯等人的研究成果)。自19世纪中期起始于美国的“经理革命”颠覆了传统企业里资本家创办并领导企业的局面,职业的经理人员控制了规模巨大的公司的中层和高层管理。1963年,美国200家最大的非金融公司中有169家或84.5%是由经理控制(钱德勒,1987年中文版)。因此,“企业家应是财产所有者”的命题并不符合现实,著名的韦尔奇、艾科卡等都是经理型企业家。

综合起来,现代社会企业家成长的基本道路有两条:(1)业主创立企业后,在市场竞争中,如拥有较好的才能和一定的机遇,其企业及个人能力、个人声誉都将进一步成长,并最终可能成为企业家;(2)个人进入大的多层级企业,如拥有较好的才能及一定机遇,在各种竞争中,其职位、个人能力和个人声誉逐渐成长,成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最终可能成为企业家。这两条道路交织在一起会演变成企业家产生的第三、第四或更多的道路在完全市场和完全信息假定的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只是生产函数,并不需要企业家的作用。由于完全市场和完全信息假定太脱离现实,导致新古典范式备受责难。新古典范式通过以理性预期为桥梁,实现不确定性向概率性确定性的转化以及以不完全信息为桥梁,实现认知能力不足向信息成本转化,使得原主流经济学内部的各分支有了一个统一的基础,无论是后来兴起的新凯恩斯主义,还是以信息经济学为依托的新制度经济学,都走入新古典范式的阵营(杨瑞龙,2000)。更加符合现实的不完全信息假定为企业家的存在找到了依据,但同时也产生了企业家才能的识别困难问题:企业家才能属于私人信息,很难为其他人(包括委托人)知道。张维迎教授坚持新古典范式,认为最优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只能是古典企业制度,并将充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或选择经营者的权威赋予资本所有者,“只有那些愿意当企业家而同时又拥有足够个人财产的人才能被信赖为合格的企业家”(张维迎,1999)。

张维迎教授担心,由于企业家才能的识别问题,如企业家不是财产所有者,大量“南郭先生”可能充斥企业家市场。这种担心在市场相对成熟的国家并未成为现实,这是为什么呢?从上述企业家产生道路可以看出,市场(包括产品市场、经理市场、股票市场等)不但培养了企业家,而且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显示企业家的各种信息包括其经营管理能力的信息。产品市场显示企业产品竞争能力的信息,股票市场显示公司质量、公司经营者行为的信息,经理市场记录下企业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业绩,从而人们可推断出企业家的真实能力。在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代社会,规模巨大的公司(最需要企业家的地方)不可能选择一个不具有较为辉煌经历(已证明其才能)的人担任其领导职务,当然更不可能根据财富的多少来选择领导人。在企业家才能识别问题上,坚持新古典范式的张维迎教授走到了新古典主义传统的反面:完全忽视市场的作用(在企业家才能信息显示上);企业家被看作“黑箱”,把原来的新古典主义的“完全信息”假定变成了“零信息”假定,所以只好借助企业家的外在东西即财富来评价其才能。事实上,市场不仅是企业家发挥作用的舞台,而且是企业家生存、发展以及激励约束的枢纽。

坚持企业家必须是财产所有者的其它观点,如认为资产是担保信号从而使企业家拥有融资能力,认为拥有财产保证了企业家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实际上都未能充分理解市场在企业家产生和激励约束中作用。

中国目前企业制度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没有让财产所有者掌握经营决策权,而在于没有以市场的方式运作国有资产以及市场的不完善。市场的不完善包括股票市场的不完善、经理市场的缺失等,也包括市场各种规则、制度等的不完善,如独立董事制度、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等。

四、企业家概念的界定及其政策含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给企业家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企业家是市场证明具有经营管理才能(企业家才能)的人。这个定义肯定了莱宾斯坦的定义企业家的“成功”标准。同时我们强调了市场在企业家培养、才能显示、才能定价、激励和约束上的意义,不但解决了企业家“成功”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更针对于我国目前对于企业家概念的争论及我国转型中市场作用未充分发挥的现实。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被认为是源于难以解决经营者的选择及长期激励问题,上述企业家的定义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选择和长期激励的问题是有可能得到解决的,前提是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企业,国家停止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的干预,而把重点放在国有企业领导人的选择和激励约束上。

鉴于市场在企业家培养、才能显示、才能定价、激励和约束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我们政策选择和理论研究的重点应是完善市场尤其是市场上企业家培养、才能显示、才能定价、激励和约束方面的制度,特别是以下两个方面:(1)企业家才能定价方面:根据市场显示的企业业绩信息对各企业的经营者的才能进行评估、定价,为国有企业选拔领导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才能、业绩进行评估,确定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收入,从而建立真正的对于企业家的激励措施。(2)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信息披露方面:一是按比上市公司更严的要求披露国有企业的各种信息,不管它是不是上市公司;二是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告国有企业领导人的在职消费。除此之外,其他各项制度包括独立董事制度等也应进行建设、完善,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应深入。

篇5:简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概念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设计遵循新的设计理念,改变传统的资源设计思想。因此,扩大资源开发主体,选择恰当的设计原则与方法、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设计面向学习者的“学教并重”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等新型资源设计理念的贯彻,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质量,能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新课程的改革和全面发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便于直接应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具体表现在入下三方面。

一.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资源,在资源设计过程中,在确定了资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后,选择媒体技术时,要考虑国内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实际,考虑师生获取新媒体的可能性,利用现有的媒体技术能开发的教学资源,不片面追求新技术,尽量选择在大部分中小学比较普及的媒体技术来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注意照顾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媒体技术,增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适用性和推广性。

二.提高资源开发人员的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设计者既要熟悉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媒体技术和工具,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当前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过专业训练和相关培训的人员还比较少,要开发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必须提高教学资源开发人员的资源设计能力。

三.扩大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主体。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不仅仅是教育部门、教育公司和学校的事情,各类资源使用者、管理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可以是资源建设者,各级教学资源中心要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学科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社区居民等人员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

篇6:一、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教学器材:投影仪、演示用计算机。

授课地点:电教室

教学过程

1、什么是信息?

信息在我们的学习与生活中无处不在。信息已经和物质、能量一样,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物质资源为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必要材料,能量资源为人们提供各种形式的动力。信息则为人类的学习和各个领域的生产提供了素材和知识来源。因此,物质、能量和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所谓信息,通常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说来,信息技术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的技术。广义地说,凡是与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它包括微电子技术、感测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直接从生产、生活、科研活动中收集和获取信息,也可以从网络、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获取间接的信息。其中计算机网络上收集和获取信息是极其重要的一条途径。

3、信息技术的发展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信息技术,人类发展的历史中已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的革命:

第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信息技术革命是文字的使用;

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是印刷技术的应用;

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

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是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结合。

4、讨论思考

(1)什么是信息技术?

上一篇:湖北的自然保护区下一篇:中班语言小母鸡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