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

2024-04-12

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共11篇)

篇1: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

“聚焦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展示课体会

在我校的“聚焦课堂提高课堂实效”展示课活动中,我聆听了六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课程,这使我深刻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被她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她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

在展示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炼、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的我们学习、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

回顾教师们的课堂,他们上课的年级跨越小学所有的低中高年级学生,上课的形式也精彩纷呈,花样繁多而有条不紊。同学们的回答也可谓相得益彰,较前几年的讲课情况和学生们的课堂表现也是与时俱进,体现学生的天真、活泼、赏识、酷爱的一面,朗读水平、回答问题的方式等等课堂表现真是不可与日同比。纵观各位讲课的老师的课堂展示,我们也能看到各位老师的特点与方式。有的老师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设计,意在提高、活跃课堂气氛;有的老师慷慨激昂,声情并茂,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们感慨万千,赞叹不已,非常钦佩他们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高难度的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质优画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学。

这次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进修学校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听课活动,听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篇2: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

尖山开设“五个课堂”提升学习教育实效本报讯(白玉洁)为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好头、起好步,近日,尖山农场党委通过开设“干部夜校”、“支书培训”、“典型宣讲”、“党性教育”、“基层实践”等五个课堂积极创新学习教育方式,建立学习教育活动长效机制。

这个场通过邀请农场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优秀党组织书记等群体在全场18个党支部中建立了“干部夜校”,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委、总局、管理局教育实践活动的决策部署,每周对全场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进行1次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现场随机抽取3-5名参训干部谈体会、讲心得,有效解决了学习走形式、走过场等问题;通过领导讲政策、专家讲理论、同行讲经验等方式,以《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各地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等为主要教材,对全场各单位进行普遍轮训。并结合培训内容、对照先进典型,认真查找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机关、管理区、社区、政法系统、教育系统、医疗卫生系统肯社会组织等8个领域选树一批践行群众路线先进典型,印编先进事迹材料,并下发到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手中;充分发挥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作用,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前往周边农场廉政文化广场、廉政长廊等廉政教育基地接受党性党风廉政教育,并组织党员干部观看《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专题片;结合服务群众“五帮扶”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树立群众观点,强化宗旨意识,掌握群众方法,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篇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一、合理设置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活动很多, 形式多样, 热热闹闹, 可就是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不是很密切。这样的课堂, 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 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是怎样呢?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这里说的情境, 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定, 更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设置。

1.巧用态势语言,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态势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 也可称之为体态语或无声语言。今年我带了一个三年级的英语, 我发现只要我上课的时候面带笑容, 虽然我上课的课堂用语学生还没有很熟悉, 但通过我的手势和身体语言, 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明白, 并且基本上能高高地举起他们的小手。这些学生刚刚接触英语, 作为英语启蒙老师, 特别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兴趣, 如果不重视, 就可能导致学生厌烦学英语。我发现态势语言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的时候, 我们不能严加指责, 我会将手放于耳边作喇叭状, 边笑眯眯地说“Sorry, I can’t hear you .Say it again, OK?”学生会对这个善意的动作欣然接受。

2.组织游戏活动, 提高课堂效率。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但是, 不能将游戏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境地, 那样就真应该考虑它是否应该存在了。我们也曾听到过这样的课, 课堂上热热闹闹, 一会儿唱歌, 一会儿做游戏, 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忙得不亦乐乎, 笑声连连, 教师也乐此不疲, 但就是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不大, 这样就使得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不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我们每设计一项活动, 都应该有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对一些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 我们可以通过Magic eyes和Magic ears的游戏来巩固记忆, 也可以让学生表演来熟悉它们, 记住它们。这样的游戏是必要的,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有帮助的。

3.直观实物教学, 激发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 做到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如在教“doll”时, 我将布娃娃藏在一个包里, 然后使劲拍她, 使她发出“哇哇”的哭声, 让学生猜一猜:What is it?学生猜出后, 我趁机出示该单词, 学生能很快会读, 甚至会记忆。在上新译林英语4A《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时候, 我让学生回家带了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水果, 我自己也带了几个, 课堂上, 我让学生们展示身边的水果来完成本单元的对话练习:Do you havean apple? Yes, I do./No, I don’t.在这样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对话练习, 学生的兴致很高, 学习效果也很好。

二、渗透信息技术, 优化英语教学

在英语课堂上, 将信息技术与之相结合是相当必要的,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但需要有一定的度。比如我们在教课文的时候, 我们如果仅仅靠听一听, 看一看书上的插图, 会让人觉得很枯燥, 学生的兴趣就不会很高。如果我们能够将这篇课文用动画的形式放给学生们看, 我想动态的画面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感觉, 而且理解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在区教育局发的优质课的光盘教学中, 我就发现每一课都会有动画形式呈现的课文, 我认为这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对学生就更有帮助了。总之, 课件一定要为本节课的目标服务, 不能只为调节课堂气氛。

三、科学利用评价, 轻松驾驭课堂

课堂评价, 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课堂学习的状态, 体验进步与成功, 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但究竟采取何种评价, 如何评价, 是值得我们英语老师不断探讨的。

我们在某些公开课上, 只听到老师一个劲儿的表扬学生:“Good!Good!Very good!”“Good!Good!Goodjob!”不管学生回答对否都用这样的表扬的语言, 学生听久了就会厌烦, 对课堂失去兴趣。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 我们应该分层鼓励, 不能都用“Good!”“Great!”一带而过。对于问题简单的, 我们可以适当用“Good!”“Great!”表扬。而对于那些带有深度的问题, 我们可以用这些语言来表扬他们:“You are so clever!”“Wonderful!”“Welldone!”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 我们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更不能也用“Good!”“Great!”来称赞, 而应该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语言:“Think it again.”或者“Tryagain”等, 让他们有个思考的空间, 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果真的无法回答, 我们也可以给出正确答案并鼓励:“I think 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Youcan do best of all if you try harder.”

篇4: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实效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行。”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最能发展的条件是民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创造和谐的情境,以从容和蔼的教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用亲切的语言和激励性的评价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中凡是学生会说的让学生说,凡是学生会做的让学生做,凡是学生会想的让学生想,让学生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我在教学“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首先是呈现课本的两幅图(左边9瓶饮料,右边5瓶饮料),左边、右边一共有多少瓶饮料?问学生:“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算出共有多少瓶饮料?”这时我不忙于介绍“凑十法”,而是让学生充分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思考,或动手摆小棒、数手指,把自己的想法先和同桌说一说或四人小组互相交流,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展现,学生的算法可多了,有的记大数,加小数,一个一个累加;有的两人合作,同时伸出小手来算;有的凭经验来进行推理……虽然方法各异,但他们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整堂课学生积极发言,思维活跃,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取得较好的课堂实效。

二、探究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学生的学习过程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勇于向权威挑战。

如我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当口算题最后出现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减法的题目“1 / 3+1 / 4,1 / 3-1 / 4”时,我向学生提出:“这两道题怎么算?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纷纷提出质疑:“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是否可以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转化,然后再相加减呢?”通过教师质疑提问,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时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调到最佳状态,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达到学习数学、探究数学的教学目的。

三、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开启数学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层出不穷的数学发现的源泉。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即使学生把教师所教给的知识全忘了,铭刻在他心中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却能使他终身受益。”波利亚的一个重要数学教学思想就是“与其给人死板的知识,不如给人生动活泼的方法,给人以‘点石成金的策略、手段”。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达到教学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重要途径。

如,我在教学“分数计算”时,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甲和乙两个数,25的是甲数,乙数的是25,甲、乙各是多少?两数相差多少?”教室的气氛一下活跃了,学生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做的:这两个数用线段图表示为

[][][乙数][25][] [] [甲数]

通过作图,显然乙数大于甲数,得出25÷-25×=125-5=120。

学生充分领会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这种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但让抽象的知识变为直观,而且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引发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挖掘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还要有意创设生动的动感画面,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学习。

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先创设问题情境,问学生:“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的呢?为什么不做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呢?”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急于了解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这时,我就通过模型车子演示,让学生看到车轮做成扁圆的,虽然会滚动,但是滚动得不平稳,从而对圆的特征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使课堂显得“活”而“实”。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源泉,是提高课堂实践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获得数学学习上的不同发展。

篇5:提高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主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逐渐被广泛运用。但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大多数是形式大于实效,课堂气氛表面上是沸沸扬扬,这些小组活动并没有实质性对问题进行研究。而是形式上的简单应答,活动的效益很低,小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失去了真正的意义。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通过我校今年在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我收获很多,本人认为课堂小组有效性合作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在很多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伙伴形成固定模式,只是前后两桌四人为一小组或六人为一小组合作,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小组合作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1、分组前要搜集学生相关信息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迥然不同,分组前要搜集学生相关信息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学生,为合理分组做好准备。

2、建立合作小组要以优促差、培优扶差 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表达能力等方面不同,分组时要优、中、差有机结合,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小组的同学为讨论给自己小组起名并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发言者江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二.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竞争中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竞争中学生的好胜心、动机都比较强,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可以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学习效率高;通过竞争使学生从中发现自身的优点,同时也看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之处,看到山外有山,从而会更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所以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

三.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注重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培养和训练,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再是被动式的学习者,而是主动式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对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能力进行培养。

1、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讨论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间的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慢慢敢说、会说,教师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在胆地完整地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对别人的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还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也尝试用语言作出评价,对别人的发言的异议点说出自己的看法。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多给机会学生尝试归纳总结,哪怕归纳到一点点,老师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并继续给予引导。

总而言之,提高课堂小组合作的实效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以上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篇6: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心得体会 “创设生活化情境,提高课堂实效”是潘径点教研活动专题,通过公开课的课例研讨活动及多位教师们的指导意见,获得一下几点体会。 首先,创设情境不一定都是在课堂开头用多媒体展示部分,也可以是课堂中几句引人深思的话语;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一个学生喜欢的人物;一项贴近学生的活动等都能将学生带入课堂中所需的情境中。如《秋游》通过创设回忆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为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确定位置》中通过创设“寻找宝藏”“海岛监测敌舰”等情境,几句话语引导,学生很快就进入课堂状态,并且在探索过程中感受到了数学的美丽。 其次,创设情境也可以是将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即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去山前小学停课过程中,发现这点比较明显。如《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教师采用了“摸球游戏”引入,接着又通过创设许多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去探究新知;《一天的时间》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创设喜洋洋一天不同时刻的活动情境,课堂每个环节都围绕同一情境展开,并且每一阶段都有新的用处,新的角度。 然而,情境创设能否起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情境创设很多时候都是为了新课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及情感、思维等进入探索新知的状态,更需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情感等来调控课堂,穿针引线,否则课堂不能深入,学生会在情境中不知所措,知识点零碎,如《秋游》中创设的情境在于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产生问题,提炼问题,从感知租车方案以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到体验“改商”过程,教师应合理分析,从而提高课堂实效,才能充分呈现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实际需求。因此如何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活动获得新知识,即身临其境又能体会探索知识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颜厥帆)

篇7: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

课改虽然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把教学禁锢于一种教学模式中,机械地套用那几个教学中长用的环节;有的教师对课堂调控不当,常常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过深,从表面上看,似乎可加深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实际上却削弱了文章的原有美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在课前教师关键在于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而作为教师准确的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教师在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灵活机智的实施教学,老师不要不断地问,这样不但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奥斯贝尔说过: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在教学中,我知道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时机,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合作。如为了学习文中的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来讨论这些字的结构、写法,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习。因此,合作学习这种形式要实实在在地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服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能解答的,就不需要合作学习,反之,则需要。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学生思考,通过合作学习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能够相互受到启发,达到情感的交融,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

篇8:把握学习起点提高课堂实效

一、合理使用学习材料, 从需求中把握学习起点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就是学习材料的新颖性、变化性及可操作性, 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直接的素材之一。当然学习材料的设置应该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起点之上, 让学生从已认知的材料中去动手、发现、探究新的奥秘, 建立学生的成就感,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而不是让学生从全新的、陌生的学习材料中去摸索, 这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困顿, 加大学习的难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合理利用, 实现无形的知识转化, 是最自然的过渡, 让学生在知识的流转中去寻求新知, 从而从自身的需求中去把握知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学生联想到的就是和平行四边形非常接近的长方形,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然地从原有的长方形的面积的认识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原有的教学模式一般是让学生动手剪一剪, 把平行四边形剪后拼成自己学过的长方形, 再来研究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教学比较生硬, 虽然这样是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开展教学, 但是由于学生的思路是被教师直接引导到长方形面积上的, 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被激发, 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 学生失去了宝贵的思考空间。

为了弥补以上缺失, 我做出了以下的设计:先让学生进行一个拼图游戏, 让学生用我提供的各种基础的平面图形, 把一个小猫的图案拼摆出来, 这里把小猫的身体设计成长方形, 我在给学生的拼图材料中没有给出这个长方形, 而是不同大小的平行四边形。这里产生了矛盾的冲突, 没有长方形只有平行四边形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剪拼。这个剪拼的意念一出, “转化”这个概念就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 课堂的教学目标这时就达到一半了。在学习材料中我提供的平行四边形又是几个不同类型的平行四边形, 再让学生比一比, 看谁最快能剪拼出需要的长方形, 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与长方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 再让学生说说选择这个平行四边形的理由, 从而让学生理清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节课的重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最后让学生说说不选择其他平行四边形的原因, 再一次让学生分析及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 我再抛出本课的学点问题, 学生很快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这里的设计, 我预设了学生会遇到的问题, 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目标准确定位, 在设计学习材料时采取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的形态,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去滋生灵感, 在需求中去解决问题, 从而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充分利用他人经验, 层进式把握学习起点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往往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扮演了第一印象的作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经验都来源于自身的生活, 有时经验的获取也可以来源于他人的总结和思考。在吸取他人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学习, 虽然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上, 但是也相当于在脚下垫了一块小石头, 让人可以看得更高, 望得更远。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 我并没有采取以往的填空题式的观察, 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压抑感, 减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冲动。我通过课前调查知道学生对长方体还仅仅局限于对日常生活中实物的认识, 对于长方体的特征并没有过多的了解, 因此在课前引入时, 我首先让学生看一些恐龙的图片, 再出示这些恐龙的骨架图片, 形成视觉冲击, 让学生看着骨架说说它是恐龙身体的哪一个部分, 这个部分的骨骼能否不要, 为什么。再出示一个长方体的模型, 让学生猜猜它的“骨架”应该在哪儿, 要在哪儿形成支撑, 在学生的描述下, 形成它的长方体的框架模型。这样设计, 让学生在理解“骨架”作用的前提下, 利用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自然地引入到长方体的框架结构认识。

接下来的长方体特征的认识, 我又设计成了比赛:给学生提供长长短短的若干小棒及一团橡皮泥, 让学生好好观察长方体框架的特点, 然后进行小组合作, 用手中的学习材料制作一个一样的长方体框架。因为要比赛, 学生群情激昂, 但是制作的过程并不顺利, 制作出来的长方体花的时间较长, 而且形态不准确。这时我再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引导他们体会观察、分类做事有条理的重要性, 这个环节看似思想教育, 但是可以给学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就是归类思想。然后再让学生比赛, 学生完成的速度较之前快了许多, 这里再让优胜小组介绍成功的经验, 通过学生的表达, 让学生学到准确的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的专业术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 总结出要想快速拼好, 就要有小组合作精神, 分工合作。他们发现了所有的有关长方体框架的特征, 并最优化组合, 力争精确, 不浪费时间。这时再让学生根据刚刚积累的经验, 再一次比拼, 深化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达到了教学目标, 这样动手操作掌握知识远远比接受式学习来得深刻生动。这个部分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当堂逐步建立起来的, 每一份经验都来源于集体的智慧, 每一个新知识的优化都得益于前一步他人经验的积累, 这样的课堂学习做到层层递进, 逐步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三、差异性教学, 学生自己把握学习起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他们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当下思考的是如何在保证共性的前提下, 发展其个性, 要尽可能地使每个学生在统一的学习环境中, 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这里就涉及分层教学的策略, 让不同起点的学生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

在课前预习布置时, 教师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预习方式, 找准自己的学习起点:易———按照提示, 在书上画一画, 画出关键点;中———尝试练一练, 把书中的相对应的基础练习题解答;难———努力找一找, 找出相对应的提高性练习题独立解答。

课堂上形成小组互助式学习, 让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各自的学习能力, 安排好各自的讲解任务, 学困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对题中比较浅显的知识点分析, 再由学优生进行条件性、逻辑性串连完善讲解, 要求每人必须发言, 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 则由小组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引导完成, 从而建立团队意识。

课堂练习上, 让学优生、中等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出题, 要求学优生出的题稍有难度, 中等生出一些基本题, 学困生只要完成中等生出的题, 中等生完成学优生出的题, 再由出题者进行批改讲评, 这样练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压力, 培养了学优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差异, 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条件、学习手段、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引导和帮助学生有效地选择适合各自特点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并能及时有效地提供反馈与矫正, 让学生在自我认知中不断地进步和提升。

摘要:把握好数学学习起点是落实课堂实效的有力措施, 教师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建立的教学, 相当于在学生的脚下放了一块小小的垫脚石, 只要迈出一小步, 就能轻易地登上新的平台, 本文就一些课堂实例来分析探讨把握合适的学习起点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及提高课堂成效的作用。

篇9:着眼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

一、开篇导入——引趣

上课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备课时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如我在讲授三年级《香港夜色》一文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灯火里的维多利亚港湾,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从而迫切地想了解维多利亚港湾,了解香港那灯火辉煌的夜色以及课文是怎样描写香港夜色的美丽的等。这样的引入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也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整节课上,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开课,如“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开始的趣味性很重要。

二、课堂教学——激趣

1、引导学生参与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表现欲很强,非常愿意同学和老师注意自己、表扬自己,因而竞争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与竞争。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谁认得快、记得牢、組的词多;在回答问题时,让学生比谁的发言有创意;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领会得深刻等。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还可以以老师为对手,但不论哪一种,学生都积极活跃,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自然提高了课堂实效。

2、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中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行“棵”与“颗”的比较练习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环节的:先出示“棵”与“颗”这两个字,让学生从字音、字形上进行比较。再出示白菜、糖果、树、纽扣、青草、星星的图片,老师逐幅指图片,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它们分别放在“棵”或“颗”的旁边,放完后,我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看着图,很容易地就回答出:“植物的都用木字旁的‘棵’。”在以后的测试中,几乎无人做错。多媒体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学生当堂学习新知识,当堂消化吸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设练习——添趣

练习是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在练习的设计上增添情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中低年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如果能在练习时巧设游戏、表演等学生喜欢的形式,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始终处于一种愉快的心态,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增加练习设计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一)游戏中识字,妙趣横生

给低年级学生读的歌谣,内容要简单,读起来要琅琅上口、饶有趣味,使学生一旦记住便永久难忘。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注意根据字的特点编一些通俗易懂的儿歌 ,如我教“莫”字时,编成“草字头,日中央,一个大字在下方”。又如“黄”编成草头黄,一横长,田字中间站,八字底下藏”。如此一编,易学易记,妙趣横生。久而久之,学生根据自己对生字的领悟,也编出了许多有趣贴切的儿歌,并且大大增添了识字的兴趣。

另外,“摘桃子”游戏,把学过的字分了家,分别写在“桃子”上,让学生在“摘桃子”的游戏中进一步复习巩固生字。还有“成语连龙”、“树上开花”、“猜字谜” 、变字小魔术等游戏都很有趣,学生也非常喜欢。

(二)表演中阅读,趣味无穷

心理学研究表明,表现能使人产生直接兴趣。小学生的表现欲极强,愿意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教师如能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给予机会,他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学课程中去。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角色等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而且学生自排自演,既活跃了气氛,又巩固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鸭子的问号》等适合表演读的课文,让学生表演《三个和尚》、《丑小鸭》等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兴趣盎然,显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到了“寓学于乐,以趣激学”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使学生喜欢学习,喜欢语文,最终提高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这也确实是提高中低年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改进,真正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搞得生动活泼,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篇10:实效课堂形态学习体会

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大部分学生是农民工子女。这些孩子的显著特点是: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底子”薄,家长配合教育几乎等于零。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堂教学是对语言文字的认识、朗读、理解、体验和积累运用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认真、充分地备好、上好每一堂课

1、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新课程目标”中有具体的要求。一是培养阅读能力,即“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二是培养认识能力,即“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三是充实文化底蕴,即“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和营养”。四是培养崇高情感,即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五是形成优秀品质,即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又有“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依据我班同学基础差的特点,要求课前预习主要掌握文中的生字,读准字音,理解新词,读通句子,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就可以了。学生逐步养成了预习的习惯,课堂上节省了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点拨课文中的难点,设计精简习题检测,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自如,课堂效果良好。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时,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查出“着”的四个读音。课堂上同学们踊跃发言,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多音字的兴趣与爱好。一年下来,同学们识别多音字、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水平有了大大地提高。

2、备教材。我班同学70%是农民工子女,语文能力相对滞后。针对这些具体情况,备课时删去了一些我班同学不易理解的内容,增补了一些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慢慢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关键是阅读,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之情。由于备课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与能力,难易适中,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还是那句老话——提出向40分钟要质量的口号,讲课语言尽量做到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先培养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不愁提不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很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语言美,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

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三、认真批改作业,有错就改

敦促学生及时认真完成作业,老师要马上进行批改,发现个性问题,老师讲解,让学生及时纠正;如果发现共性问题,就要在下一节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这样做,有的放矢,不愁没有课堂实效性。在作文批改、讲评中,提倡互改错别字、病句。典型的病句,由老师抄写在黑板上,全班同学一起修改,并讲一讲这样修改得理由。几年训练下来,我班同学的写作水平,有了较大地提高。根据我班现状,我布置得另一个作业是熟读课文,10遍、甚至于20遍的去读课文。在熟读了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理解课文,困难就变得小了。学习完一个单元的课文,让学生与小组同学合作归纳学习方法。一是能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加以理解,体验;四是能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五是跳出课文,联系自己实际想一想。在理解课文时,学生把自己当作作者或文中人物来思考,感受当时的情景,设身处地的进行换位体验。讨论分析、欣赏评价文中的人与事,情与景。能说出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习作中也会运用类似方法写作,这样,阅读与写作也结合起来了。

四、课堂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掌握任何学科知识的“法宝”。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情与景加以对比,分析学生从周恩来从小立下如此远大的理想、魏格纳提出发现大陆漂移的假说的故事中,能结合现实中的人物,事例进行对比,评价,从而懂得要做一个认真观察,树立目标,勇敢的面对生活的人。学生走出了文本,走进了生活,发现了生活的美与丑,荣与辱。这样,把课堂教学引向生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阅读教学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起到了自我教育的功效,也培养了学生高尚的品质,积极,乐观,坚强的人生观。

篇11:胡庄小学课堂形态

近年来,我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特点,对课堂教学的各项环节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力求超越传统模式,让课堂教学过程呈现学生主动学习、主体发展的特点。以求教于各位同事。

一.“愉·越”课堂概念解读

在现代汉语里,尝试是一个复合词,由“尝”和“试”两个字组成。“愉” 愉 [yú]乃和悦,快意之意,所组词语皆如::愉怡(快乐和悦);愉心(愉悦心情);愉目(悦目);愉色(和悦的神色);越 [yuè]乃度过,超出。

我们作为侯砦小学的教师,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快乐是情趣的源泉也是前提,快乐了也就会更加容易产生取得成功的超越优质行为。这是简单的道理,为世人所公认,也很好的诠释了“愉·越”的重要意义。

二.我校“愉·越”课堂的核心理念: 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团体超越、自我超越。

三.“愉·越”课堂培养三种精神:快乐精神,超越精神,分享精神。让学生在愉·越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快乐中感受超越的成功,在成功的滋味中与他人分享幸福。

愉·越课堂教学形态具有一些共同性的特点:即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的。这些教学形式的实施,使课堂不再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而是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从根本上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四.“愉·越”教师的基本特征 ①.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②.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课

教师要设法将一些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中去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使课堂产生愉快的气氛。如在进行珠算加法训练时,学生就感到枯燥,若用趣味的故事来进行,将有神奇的效果:“一张纸按0.1毫米算,折叠多少次后,厚度可超过珠穆朗玛峰呢?”有的学生怀疑能否办到,有的说至少也得三天,这时你告诉学生,3分钟内就可办到,但要借助珠算。此刻学生哗然,纷纷动手,在连加27次后就远远超出了世界最高峰。在数学百花园中,趣题比比皆是,如我国的“百鸡问题”、“韩信点兵”、“三人分钱”等,国外的“毕达哥拉斯算题”、“丢番图和墓志铭”等,都是进行“愉快教育”的好素材。

③.要充分利用风趣和幽默

恰当的风趣幽默,能活跃课堂气氛,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上课时常出现师生开怀大笑而又秩序井然的气氛,这都得益于教学中的风趣与幽默。如在讲“鸡兔同笼”问题:“有头45个,足116只,问鸡兔各几何?”时学生心算、笔算后仍面露难色。这时教师下令:“全体兔子起立!提起前面两足!”学生开怀大笑。之后,教师说:“现在兔子和鸡的足数一样了,上面45个头,下面多少足呢?”学生答:“45×2=90只。”“少了多少足?” “26只”这时学生欢快地叫起来“有26÷2=13只兔子,32只鸡”。

五.“愉·越”课堂形态创新点:立足生活 实现超越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些超越呢,我们的做法是:

(一).正确理解教科书的引导作用----用好、用活教科书

(二).优化课程资源,加强学科联系----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型课堂

(三).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愉·越”课堂流程:

(一).激情引趣,联系生活,立足教材;

(二).创设 “主问题”,主动探索,超越教材;

(三).实际操作,再现生活,超越课堂;

(四).加强诵读感受,促进披文入情,超越教师;

七.“愉·越”课堂形态基本流程详细解释:超越传统授课模式 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一).注重预习引导,增进探索意识

预习在语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预习是学习方法,更是学习习惯。长期坚持预习,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而且能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产生障碍,带着预习的收获和困惑来上课,探索目标会更明确;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预习的反馈,比较准确地捕捉到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和障碍点,及时调整这堂课的教学预设,使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探究课文的热点,满足学生的求知期待。比如:教学《为学》一课时,教师在了解预习情况时发现,六年级学生普遍对文章第一段的哲理性议论感到难以理解,而对文中的两个和尚的故事却很有兴趣,也基本能看懂。于是该教师果断调整预设,以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寓意为突破口,“利用已知探求未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心理状态下,比较好地领会了课文所揭示的哲理,品尝到了跨越障碍的喜悦。当然,预习需要引导,需要指点路径并力求规范,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使预习成为课堂学习的当然环节。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1.为预习设计导入。

应当注重预习前的导入。导语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阅读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预习。比如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预习课文《琥珀》前教师这样导入:“在一万年以前的一个丛林中,一只蜘蛛慢慢地向它的猎物——苍蝇爬去,当它正要扑上去的时候,时间似乎凝固了,那两只小虫被定格在一个永恒的瞬间。你想了解它们最终的命运吗?课文《琥珀》将会向你生动介绍故事发生的详细情景。”实践证明,导语设计得越好,就越能吸引学生自主阅读,预习的质量就会越高。

2.提出预习的常规要求:

(1)默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2)圈划感兴趣或有疑问的地方,作简要批注。(3)提出探究性作业的要求。

对于一些蕴涵一定知识背景和人文背景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有关资料。比如:预习《黄河颂》可以让学生查一查它的创作年代,听一听《黄河颂》的歌曲、音乐;预习《工蜂颂》可以让学生查一查蜜蜂的家族成员及其分工;预习《你,浪花里的一滴水》则可以让学生读一读雷锋平凡而光辉的事迹等等。

总之,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引导,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依赖性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逐步形成自学能力。

(二).加强诵读感受,促进披文入情

文论大师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者因情动于衷而创作出作品,作品蕴涵着作者的情;读者如能触摸文辞,“沿波讨源”,就能领略文章的意蕴,进而与作者的情意交会。对于那些情感意蕴深厚的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诵读是实现“披文入情”的最有效的手段。与默读相比较,诵读对熟悉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要求更高,有利于促进学生潜心会文;同时,“出声地念”这一诵读的基本要求也无形中提升了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语言学家黎锦熙说:“诵读就是儿童将声音与意义结合的一种‘发表’”(转引自《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01页),因而,诵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与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

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这样安排诵读:

首先由教师范读。教师在朗读时对课文情感基调的准确把握,对重要语句节奏、重音的强调,对课文特定情境氛围的语气语调的特殊处理,都能很好地再现作品的情境和作者的情意,激发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给予学生一种新的启迪和强烈的感染,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

其次由学生诵读。可以是自由朗读。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求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做到传情达意;也可以根据课文的风格、篇幅和内容的特点,抽学生个别读、分角色读或读片段;如果课文比较短,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以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分大组进行朗读评比,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学生情感投入的程度。还可以边朗读边品味,与阅读理解相结合。比如:黄莺老师在教学散文《露珠与荷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品读描写“露珠”和“荷叶”的词句,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露珠”与“荷叶”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着短暂生命的露珠有着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看不到生活变化的荷叶最后在“伤心和困惑”中枯萎死去。黄老师紧接着发问:小荷叶是否象它自己所想的那样“我总是原来的我”?由于学生通过朗读已经充分地感知了课文内容,所以能“沿波讨源”,很自然地找到了答案。对于一些抒情性比较强的诗歌或散文,还可以播放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优美画面和音乐,营造课文特定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视听感官协同运作,进行传情达意地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艺术世界,接受美的熏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诵读能使学生充分地、自主地感知课文,从而披文入情,因而,这一过程体现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性。

(三).创设教学“主问题”,引领主动探索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是指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教学提问,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肤浅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对课堂阅读教学能起到一个主导和支撑的作用,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策略。

创设一个或一组教学“主问题”,就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个“聚焦点”,促使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引导学生站在文本整体理解的高度探求主旨、领略作品的艺术手法,以精、少、实、活的提问激活课堂,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比如:我们为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一课设计的主干提问是:“女主人公桑娜把病故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为什么还要反复(三次)询问自己:为什么要抱回孩子?如此矛盾重重的内心是否有损于她的善良形象?” 学生要正确回答这一提问就必须细心阅读女主人公桑娜从抱回孩子起一直到丈夫回家这段时间里矛盾复杂的内心活动,寻找人物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的轨迹;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时,会领悟到导致人物忐忑不安、紧张焦虑的根本原因是艰难的生活处境:家境贫困,子女众多,温饱无着,为养家糊口丈夫得冒着寒冷和风暴出海打鱼;同时,也会从小说对桑娜、西蒙两家一“温暖”一“阴冷”的环境描写中理解桑娜不顾一切地抱回孩子的那份伟大的母爱。理解到这一层面, 女主人公桑娜及其丈夫虽然贫穷,却仍然拥有最为善良的品格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就把这篇小说的人物、环境和情节这三个要素串联起来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紧紧围绕“桑娜究竟要不要抱回孩子”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整体理解内容,对问题作正反两方面的思考探究,通过师生和生生互动探讨完成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同样,在教学鲁迅小说《社戏》这堂研究课时,刘盛梅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那夜的豆果然很特别吗?那夜的戏真的令人满意吗?阅读课文深入思考,说说迅哥为什么要这样说。在实际教学中,刘老师引导学生从判断那夜的豆是否特别,那夜的戏是否让孩子们看得过瘾入手再读有关语段,学生很快发现: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第二天吃“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那夜的戏,“最愿意看的”也都没看到。认知冲突产生之后,刘教师再引导学生将思考投注于“那夜”一词上:是否由于那夜的特别经历让迅哥产生了那么好的感觉?如果是,那就请再读课文,找一找迅哥在那夜中有哪些愉快的经历。于是,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到了答案:

快乐之一:去赵庄看戏的“第一盼望”遭遇波折,但有了小伙伴的帮助和八公公的航船,愿望终于实现;

快乐之二:去赵庄的行船途中,江南水乡月夜的景致和韵味令人心驰神往;

快乐之三:从赵庄返回的时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那情景有如童话;

快乐之四:与小伙伴在归途中偷吃罗汉豆,对念“秩秩斯干”的迅哥而言,那份兴奋和愉快不言而喻。

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促使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情境,思维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最后,师生共同获得了这样的认识:迅哥的快乐并非来源于社戏,而是来源于乡村自由自在的生活、淳朴好客的民风和伙伴们热情无私的友情„„

刘凌老师在散文《百合花开》的教学中,紧紧地扣住文中“信念”这一主题,提出了课堂主问题:山谷里的野百合为什么一定要开出花儿来呢?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沉浸文本,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品味和思考,最终领悟到:百合就是抱定“开花”这一纯洁的信念,不顾杂草、蜂蝶的嘲笑和讥讽,最终战胜环境的压力,开出了美丽的花。在此基础上,王茜茜老师紧接着追问:百合以开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深化对文章所蕴涵的哲理的理解,完成了与作者的深层对话。

由此可见,精选一个提挈全文的关键问题,就能使教学沿着一条单纯集中、方向明确的路径展开,以此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理解课文的高度,逐层深入地探究课文,不断跨越阅读障碍,完成与作者心灵的会晤。

上一篇:乡档案工作自查报告下一篇:关于乐观心态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