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堂实效性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提升课堂实效性范文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探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深化新课改的迫切需要。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一堂有效的信息技术课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备课环节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要想上好一堂课,备课很关键。但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最后一个环节。我们现在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呈现多样性,且没有教参。而教材中的很多教学内容并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对教材进行再加工的能力。再说说学生,由于家庭、小学教育及个人爱好等因素,造成学生信息素养差异较大,上课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信息素养的实际状况,针对性地备课。另外还要注意班级之间的差异,每个班的班风、学习习惯等都不一样,不能一个教案每班通用,看病要对症下药,教学也要因材施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都需要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即使课堂上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教师也能“临危不乱”,圆满地完成教学。

2.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重点关注

我们经常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的情境,并提供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

比如:讲“保存网页内容”这部分内容时,非常简单,只要执行菜单“文件”中的“另存为”就可以保存当前网页中的所有信息了,但是如果能够对此进行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另存为”真的能保存网页中的所有信息吗?如果该网页中有Flash动画,用“另存为”可以保存下来吗?如果我要保存网页中的文字或有用的图片该怎么办?……这样不但能启发和拓展学生思维,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应该尽量避免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的不带思考性的简单问题,或者是一些带有暗示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会使学生产生压倦,影响探究学习效果。只有问在有疑之处、问题难易适度并具有启发性,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

第二篇:用创新思维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教学是实践的主渠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要让受教育者发挥潜在的素质,敢于探索.敢于求异.敢于创新,从而增强自身能力。而我们初中语文课堂的创新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体验提高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在素质,塑造其创新能力呢?

一、以“趣”促“疑”,创设一个成功的开端,以兴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设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证明,任何一种创造,都必须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离不开对某种事物浓厚的兴趣。因此语文课要利用语文本身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景,可根据教学采取不同形式:或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因好奇而学;或描绘画面,呈现形象,产生美感,因爱美而学;或揭示实物,在观察中引起思考,为探究而学;或联系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亲切感,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学;或触及学生情绪领域,唤起心灵共鸣,因情感驱动而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要,都是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初中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和满足。这种积极的情绪保证了学生们热烈地投入学习思索中。

二、鼓励质疑,求异创新,营造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氛围。

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是创造的起点,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问”,爱护学生“敢问”的良好心理行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敢于放手,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意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表现自我,在“敢问”基础上“乐问”,“会问”,这样才会有创新。

首先,让学生学会在何处质疑。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质疑,学生认为读懂了,纷纷说没问题,这时我提出了“文中‘跳往助之’的‘遗男’几岁了”的问题,原文中没有直接说明,便有学生互相张望,但看书细致的学生马上发现了答案――课下注释“

七、八岁”,再问“这么小的孩子去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们很快都从课下注释中找到了答案。

其次,使学生知道提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提什么样的问题常常不置可否。因此当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可以进行归类,告诉他们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用的,通过逐步研究,使学生明确我们要提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坚持让学生质疑并在质疑过程中一起评析,哪些是有价值的问题,慢慢很多同学都能提出一些很有见解的问题。

对于传统课堂结构,教师也可以尝试些改变。如果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学生向老师提问,这样回答问题的对象就改变了。这种课堂结构使学生在课前都会认真预习,遇到不懂问题便拿到课堂上来置疑。质疑的基础是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思考。“问”是学生阅读的灵魂,学生只有读懂了才会“问”。这样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成为获取知识的主动者。他们不但想方设法提出不懂问题,而且还要把课文尽量弄明白,以便在课上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在讲《狼》一课时,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些我都没想到。如:为什么屠户一开始不主动对付狼?如果屠户担中没有“剩骨”,他又会怎么做呢?《狼》一文主人公是狼还是人?等等,这些都是学生通过预习找出来的。学生只有大胆地提出一些新问题,才能使他们思想不受约束,思维上才会有创新,才能使他们敢于说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才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从而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的答案或结果。提问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学生“提问”,“会问”后才能有创新。

三、提倡多思,合作释疑,启发创造想象。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除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外,还要重视集体思考和探索。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不懂问题,简单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稍难些的,老师可点拨指导;再有难度的,我们就要采取伙伴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解决了。相互协作,善于交流,乐群和众这些优良品质应是新一代人的行为特征。古罗马哲学家昆体良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就是:“大家一起学习可以相互激励,促进学习。”比如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问到:“为什么说夏日的百草园在充满‘童稚’的‘我’看来是个美的地方?”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还有同学问到“何首乌”与“木莲”各是什么模样?于是我让他们展开想象.根据文字(课文与注释)把他们想象中的“何首乌”与“木莲”画在纸上,甚至还可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夏日百草园”或“百草园的一角”,画后让学生们一边展示一边解说。这样,同学们不仅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回答了自己提出的不懂问题.同时还扩大思考领域,集思广益,在提倡多思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创造思维。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生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都非常重要!

胡雯,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第三篇:精细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 精细课堂教学过程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王世法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1期

1今年10月,我校组织了《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内涵发展》有效课堂教学活动比赛,着重了实施“361”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即:“3”是指有效课堂教学的三个环节:预习、展示、反馈。“6”是指有效课堂教学的六个过程: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试、纠错巩固。为更好地在后期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针对教师执教过程出现的问题,谈谈如何精细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出示目标不明确。个别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的教学目标,只是把教材上的三维目标一字不漏出示,不利于学生明确自己要学会什么,会运用什么。

第二,在自主学习环节中,一是没有提出明确的自学内容、学习方法;二是没有安排学生学习时间;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没有通过纸质书写方式进行展示交流;四是没有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第三,在合作探究环节,个别教师没有培养合作学习小组,缺乏学法指导、学路建议,合作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习的重难点或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四,在展示提升环节,个别教师没有有效组织小组或个人汇报、阐述学习成果,还是只通过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点评不到位,缺少激励语言。

第五,达标测评环节,教师设计测评方式较为单一,只是通过试题测试形式进行。

第六,在纠错巩固环节,大部分的教师在赛课中都没有完成本环节的教学,即使是完成的教师也没有在自我纠错、相互纠错上下功夫,只是用指出错误、集体回答纠错等方式进行处理。

二、精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同样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认真勤勉,更要精细化。教学过程的粗放与精细的区别正是导致教学有效与否的关键原因所在。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是精细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 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做好有效备课,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探究的一个平台,有利于发挥群体的智慧,有效地弥补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更能使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融入自己的教学观点,在碰撞交流中端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教学水平。

第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激起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和自信心。

在导学案中,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目标来确定学习任务,并通过学习来检测目标的达成程度,因而,学习目标的设定应具有概括准确、简洁易懂、操作性强等特点。

一是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方面的关健词: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二是学习目标和达标检测及课后作业要求一致。

要求目标:定什么,学什么,练什么,测什么。这样编写能克服习题超前布置的现象,减小了学习难度,减少了作业容量。

第三,指明自学思路,确立自学内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让儿童自己去会学习,知识可能被遗忘,但能力却伴随你终身;如果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可以扩大知识面,并增强自身的技术和技能,影响其他能力发展的速度、深度和广度。” 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编写好自学提示是关键。好的自学提示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落实三维目标,明确自学什么,怎么自学。自学提示包含自主学习时间,在小学阶段一节课40分,安排在5-8分为宜,教师要根据提示和指导有效整理预习单和纸质成果展示的要求,把疑难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写出来,做好汇报等。

第四,突出合作探究方式,增强自学、合作、探究能力。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修订的课标又增加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思考,这充分说明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五,组织汇报,展示交流成果。

“生本教育”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之处是学生。任何时候,教师都要坚定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展示交流能体现“生本教育”思想,能让教师用好学案的每一个核心环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 一是以小组汇报方式。要求小组成员把探究的问题以纸质或小黑板展示,并由小组成员进行说、谈、演、练、评。一个探究问题不应只有一个组或一个人汇报,要适当安排多个组或多人汇报,提倡生生之间、组组之间相互交流汇报和点评。

二是发挥教师引导和评点作用。教师要针对学生展示成果中出现的问题给予适时点拨、引导、激励、解惑、拓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知识规律和方法,达成学习成果,提升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测试内容适度,方法多样,面向全体学生。

通过随堂测评,检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效果,掌握的知识情况如何。

第七,认真纠错,达成学习目标。

重视纠错,巩固薄弱环节管理学上的“木桶理论”说法,即一只木桶盛水多少由最短板决定,而不是由最长决定。不管哪一科目测试,都要致力去分析错的原因。纠错的方式也是有多样,可采取自我纠错、相互纠错、再次板演或展示的方式。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出示类似题目,使用激励语言或实物奖励方式鼓励学生用心去纠错,去完成新出示的题目,特别是要把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确保他们能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

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还在摸索探究之中,我们相信通过教师们长期的实践探究,会探索出更有效、更精细的教学六个过程,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突出教师特色的个性有效课堂教学,从而为学生服务,开创我校有效课堂教学新格局。

第四篇:立足课堂,提升语文教学有效性

立足课堂,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 丁先波

提高教学有效性是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师生负担的主要途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课堂,立足课堂,通过认真科学的教学组织来提高有效性。

一、要重视教学目标

一节课当堂教学目标必须要实现,要达成。教学目标“堂堂清”在理科教学里十分清晰,文科教学也要做到“堂堂清”。目前一些语文课效益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空洞、缺乏可操作性甚至隐性缺失,导致学生对要学什么不清楚,什么是重点不清楚,教师对目标达成度无法衡量和评判,导致课堂效益低下。

目标要始终引领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行为的依据。任何与教学目标无关的行为都会制约教学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语文课堂首先要强调“有的放矢”,让教学目标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基本目标要定在掌握重点字词(要罗列出来)、衬托手法、倒装句以及寓意上,这些目标要引领课堂教学全过程,要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这节课自己要学什么,学完这篇课文要掌握什么。

目标要具体、量化,可检测。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要具体、可测量。众所周知,语文课文文体多样、知识多样、课型多样,语文知识的量化是有难度的。但正因为如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更加要清晰、具体、实在,不能宏观笼统空洞含混。不宜使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应具体明确“理解”、“ 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水平。教师应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恰当选择行为动词来明确表述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以加强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教学质量的可测性。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掌握“拮据”、“正颜厉色”、“不苟言笑”、“忧心忡忡”、“累赘”的音形义,正确读写,能用这些词语造句;

2、掌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的概念及特征,能熟练区分对比和衬托;

3、巩固学习人物描写对刻画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4、会借助对比、衬托及人物描写来分析“父亲”、“母亲”的性格;

5、体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情节设计对表现人物以及小说主题的作用;

6、感受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批判。这些目标可以在两节课内完成,让老师清楚自己要教什么,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使教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课后的训练也要寻找类似的小说供学生拓展阅读和练习。

目标设计要有体系概念。二期课改后,语文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活,淡化知识,淡化文体,淡化体系。但语文知识始终存在,是必须要传授给学生的,这是不能变的。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有篇章、单元、学期、学年的概念。要精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材4年8个学期60个单元有整体的把握,建立初中目标知识体系。不能在未理解课标、未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未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想当然地教学。要认真地领会单元编排意图,把握学期之间知识的衔接,理清单元内课文之间的关系,理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分解到各篇课文教学目标中,使每篇课文之间、每节课之间的教学目标保持单元逻辑关系,让学生建立起单元、学期、学年的知识树,在头脑中形成“单元思维导图”。当知识不再孤立,形成体系,语文教学效益也就提高了。

新教材作文课的教学目标是比较难以设计的,教师要结合每个单元《综合学习》内容以及初中生身心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分解写作要求和目标,分层次分阶段开展写作教学,切忌写作目标无梯度,无重点。

二、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永远都要重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有浓厚的兴趣,才愿意学,学得好。

在学科认识上,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语文课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情感性的特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围绕这三个特点做文章。封闭、死板、无感情投入的课,学生是不会有兴趣的。要把握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有高屋建瓴的眼光,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语文课堂,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内化为成长的动力,用语文知识、情感体验积累来触摸世界,叩开社会的大门。

在教学方法上,要拓宽语文课堂的外延,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引发学生的共鸣点。朗读、写字、阅读、作文、竞赛,多种丰富的课堂内容设计,提炼文本蕴含的真情,尽量多地发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都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春天来了”这一单元时,就可以把学生从课堂带出来,到公园里,到小区中去感受春天的气息,领略春天的韵味。教学九年级“现当代小说”单元,可以举行小说赏析论坛,让学生来讲林老板、祥子、王一生等的形象,说说心里的爱与憎。这必然给紧张的初三生活带来激情和轻松,让学生爱课堂语文、爱语文。

在自身形象上,语文教师本人良好的修养、健康的情趣、儒雅的谈吐、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清新的文笔、动人的口才也是吸引学生、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方面。

三、要加强课堂训练

二期课改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要坚决反对那种一味地讲授知识、搞“满堂灌”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的课堂训练重点应该放在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上。

会设计练习题目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不能简单照抄照搬教科书、教辅书。不能简单地讲练分离,以练代讲。听、说、读、写,是语文课训练的基本形式。认真地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解、分析,明确简洁地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说出来,有感情地朗读,流畅地书写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四种练习方法必须始终予以强化,因为语文课首先是语言课,也始终是语言课。

要精心设计课堂练习,针对学生实际和文本,把问题和题目设计得既紧贴教学目标,又有一定的坡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训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学习理科课堂练习模式,做到讲与练,练与练之间保持严密的知识层次和内在逻辑联系。讲练要结合,讲是为了练,练是对讲的知识的巩固。

重复式练习。识记性的知识,比如文学常识、基本概念、字词的音形义、名句背诵等,可以通过课堂的当堂抄写、复述、口答、默写、背诵等方式进行练习,趁热打铁,避免课后花大量的时间巩固和检验。

模仿式练习。对于描写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等基础性知识,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掌握课文相关句段的情况下,进行口头或书面模仿。在《故乡》教学中,课文对故乡的白描勾勒、对闰土和杨二嫂的外貌描写等,很有特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进行景物和人物的描写,以加深理解,及时运用。

拓展式练习。针对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以设计一定的迁移练习,选择体裁、题材、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时代背景等之中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相似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初二“散曲小唱”单元中,两篇《天净沙》都是大家的名作,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其中一篇,让学生的认知达到最近发展区,然后对另一篇设计一些对比赏析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有向上跳摘到果子的成功体验,达到巩固拓展的效果。初三的《孔乙己》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先分析讲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思考:孔乙己是读书人,穿长衫,但为什么别人不叫他的名字而直呼他孔乙己?这个问题既与前一问题有内在的联系,又比前一问题深,需要学生在理解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回到文本中思考,并结合理解旧中国落寞知识分子的心态和命运来回答。课外还可以迁移练习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巩固短篇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感受两篇文章主人公的性格、命运。

可以在课堂中采取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教学方式,这一教学模式是上海育才中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其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四步中,读读是基础,议议是关键,练练是应用,讲讲贯穿始终,具体过程环节是:读(学生读文本)──议(学生间议论)──练(做习题、口头回答、书面练习、开卷小结、小作文等)──讲(教师根据学生读、议、练中产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画龙点睛地讲,进行点拨、解惑、总结、指导)。在二期课改的今天,这个教学模式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可行性,能解决语文课堂讲得多、讲练脱节的问题,值得推崇。

四、要增强课堂感染力

由于分数的压力,很多语文课堂早早地向中考接轨,“这种类型的题目中考经常考到”,“这个是中考必考的”,“好好听,不然怎么考得好”,等等类似的话语不绝于学生之耳。殊不知,在急躁、直接的应考的背后,是课堂生动性、感染力和情感的弱化、缺失。

语文课堂上最不能缺的是情,最能震撼学生的也是情。语文教师的职业态度、精神面貌、教学语言、教学体态对于课堂的情感和感染力都有着关系,必须十分注重。这里主要讲要通过适当的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增强课堂感染力。

注重创设情境,引发感情。情境教学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文章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要在课堂导入和教学活动中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让作品中的情感荡涤学生的心灵。如《秋天的怀念》,通过让学生讲述母子情深的故事来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引导学生在上课最初的时间里建立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为整堂课奠定浓厚的感情基调。

注重纵情颂读,读出感情。读书是传统而经典的学习方法,书声琅琅本身就是一种美,美具有感染力。现在老师让学生读得太少,给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优秀的文段,常需要纵情放声吟诵,才能解其意,晓其情。语文课堂上要敢于让学生在朗读中与作者对话,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感情,受到熏陶。像《春》、《背影》、《安塞腰鼓》、《明湖居听书》、《有的人》、《岳阳楼记》、《出师表》、每周一诗、唐诗宋词元曲单元的诗歌等一大批名家名作,都必须反复地读,甚至熟读成诵。在古诗文背诵的检查中,教师有时候要把专注度从默写出来转到有感情地背诵出来,引导学生爱朗读,读得好。 注重赏析词句,领悟感情。文本是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之间的桥梁。要重视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那些优美语段和关键字词,悟出神韵和情韵。比如那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等,真是字字珠玑,不胜枚举,值得师生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情感得到滋润,思想得以奔涌,心灵得到净化,让这些语句和文章成为学生思想情感库中的瑰宝,一辈子受用。

五、要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能优化语文教学,但如果使用不当,甚至过分依赖,则可能降低语文课堂效益,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

语文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1、滥用多媒体课件,剥夺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要精力在观看课件演示上,师生互动减少了,文本研读淡化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压缩了,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

2、多媒体挤占教学内容,压制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想象能力。多媒体取代文本和师生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缺少锻炼,得不到扩散;图片、声像替代语言文字,一定程度上屏蔽了学生的主观想象,削弱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课件注意以下原则,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1、不可替代性原则

课堂空间有限,多媒体课件不是用了就好、用得越多、越复杂越好。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内容,只有在其他教学形式无法替代它时,才能正常发挥独特功能,体现效率。“画蛇添足”的,效果不明显的应少用或不用,过多过滥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主体性原则

进行语文多媒体教学,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体,不能忽视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精神和人的价值。师生要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情景和人物要对话。要留给学生理解领会作品的空间。任何生动的画面,震撼的音乐,精美的演示,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理解、自我欣赏、自我审美过程。

3、灵活性原则

有效的课堂是师生互动自然生成的,固定的模式是无法预见和驾驭课堂的。多媒体教学是为课堂服务的,是被“借助”,而不是被“依赖”,不能喧宾夺主,不能被它的程序牵着鼻子走,要灵活地根据需要去运用。

当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无定法,方法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服务的。只要重视学生学情,重视语文课堂,重视教法研究,重视经验积累,就一定能探索出语文教学的新路。

第五篇:构筑趣味课堂,提升小学英语教学实效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同旧的课程标准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趣味,并增强学生应用英语的水平。构建趣味的英语课堂,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还能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并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趣味课堂;教学实效

一、创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

小学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程,而且每周英语课程的课时远远少于语文、数学的课时。这就导致了师生间不够熟悉、上课时间紧张等问题。师生间不够熟悉,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很活跃,课堂氛围会变得比较沉闷。课时较少,教师在赶课程进度时会忽略与学生的互动,讲课进度虽然快了,但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不喜欢听,效率反而变得低下。要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则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尽力同每个学生都熟悉起来,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的素材进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文的课堂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在英语课堂上不能为了树立高大严肃的形象而一直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要多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互动,带领学生朗读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小学英语都是一些简单而基础的内容,一般来说会读就算基本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唱英语歌曲,英语课本上节选的英文歌曲就是很好的选择。学生在唱歌的同时学习到英语,一举两得,还能增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以沪教版牛津英语第一章touch and feel为例,先带领学生熟读这一章的单词和课文,之后一起学唱课后选取的英文歌。这时由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一章的单词和句子,所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改编歌词,让学生在改编歌词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该章节的单词和句型。

二、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对于英语这门新的语言的接受程度不一,所以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课堂效率。比如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寓教于乐,学生在玩乐的同时学习到了英文知识。在英文的学习中单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新单词时可以先带领学生读一遍,之后让学生跟读录音。如果有发音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如果发音正确,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之后可以安排一些单词游戏,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

以沪教版牛津英语Module 3 Unit 3里的单词为例,这一课的单词有很多是关于星期的。在带领学生学完单词后,教师可以用中文说周一,然后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来说周一的英文。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印有字母的小卡片,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小卡片拼出单词来。这样加入了游戏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还能使他们在英语的学习中获得乐趣。

三、创新教学方式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模仿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方法。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这一点,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运用英语,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了新的单词“storybook”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这个单词去造句。诸如“He give me a storybook.”“I like this storybook very much.”之类的句子,还可以将它用到如“Where is my storybook?”这样的疑问句中。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运用学过的单词。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例如,利用联系的方式来教学生学习单词,或者创设情境来帮助同学们学习单词。在创新教学方式时,教师要把握好班上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综合考虑班上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英语的教学课堂充满趣味性且课堂气氛活跃。

四、穿插文化背景

学习一门语言,学习的不仅是单词、语法、句型,还有这门语言背后的思维逻辑和文化背景。英美国家的文化习俗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小学英语的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穿插文化背景的讲解,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内容。

以名字为例,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中国的名字通常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的名字恰恰相反,是名在前、姓在后。若是不知道这一点,学生以中国的文化背景来看西方的文化背景则会觉得非常费解。除此之外,在英语中,哥哥和弟弟都用“brother”来表示,姐姐和妹妹都用“sister”来表示,而中国则分别用不同的词汇来表示。由此可见学习西方的背景文化,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升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构建趣味课堂毋庸置疑是重要的。构建趣味课堂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创造趣味性的课堂氛围,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将游戏融入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情况,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最后,在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穿插文化背景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点。这些方法各有各的优点,教师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取适宜方法构建趣味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张翠云.小?W英语教学游戏的功能、实施与分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

[2]乔春红.多管齐下,构筑快乐英语课堂[J].科学教育,2006(2).

[3]贾春霞.英语教学改革浅探[J].新课程(教师版),2006(1).

编辑 高 琼

上一篇:伤感最是离别时范文下一篇:施工劳动力准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