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024-05-04

对国家出路的探索(精选8篇)

篇1: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有利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起步,使人们打开了眼界3.学习了西方先进技术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也改变了社会风气。失败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1-

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确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但洋务运动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重本抑末”、“重义轻利”、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戊戌变法。这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与本国封建阶级束缚的一次改良维新内容:主张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百日维新,但以失败告终。意义: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尽管当时先进的中国人真诚地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帝国主义决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使自己失去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剥削、奴隶的对象。因此,它们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财政等各种手段来破坏、干涉中国革命。建立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帝国,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维新作为中华民族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么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曲折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注: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

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

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

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评价: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农民阶级

背景和主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

评价: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

4.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张: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思想的产生。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实践效果: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评价: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5.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

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6.资产阶级激进派

背景:辛亥革命前,维新派和革命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军阀政府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一战期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主张方案为“民主”“科学"。具体为: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学

篇2: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矛盾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其主要内容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70年代以后,又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进行了筹划海防,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等活动。当然创办军事工业是洋务派的主要目的,其他像创办民用工业、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都是为军事工业服务的。

洋务运动由于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

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戊戌变法是封建阶级中脱离出来的维新派进行的探索,效仿西方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因为依靠了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及旧势力的强力阻挠,最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

和民族意识。它也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而辛亥革命是改革派进行的探索,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由于最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其复辟帝制,所以辛亥革命的结果也是失败的。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较全面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虽然失败了,但其伟大历史意义和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而且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它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为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推动了亚洲的民主革命运动。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过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农民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了起来;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历史经验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确定性;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才有光明的前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这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的确立,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符合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意愿。历史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武装下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

通过学习中国近代仁人志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我深刻地了解了国情,坚定了信念: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国家富强做出了不朽的牺牲,使我深感肩负的重任。当代社会要求我们有开阔的眼界和博大的胸襟,又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迷惘,不惶惑。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便是这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试述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段以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在这期间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国的今天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值得我们追忆与铭记。

首先,封建社会没有完全被打破的情况下,作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地主阶级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为代表的改革派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之后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希望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但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原因导致这场洋务运动最终破产。二者都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所以并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终导致其不能成功,但在引进西方技术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其次,生活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民阶级也在为自己和国家寻求出路。晚清社会那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震动了整个中国,他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建立一种理想社会,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一些制度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而最终失败。因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后来又爆发了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力图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但为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做出了一定贡献。

最后,资产阶级对中国的出路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等一系列主张,但这是一场寄希望与君主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行不通,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这场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传播,具有爱国和进步作用。其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

义的理论纲领,主张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与资产阶级激进派有着相似处,后者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篇3: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营改增”, 是指将以往部分应当缴纳营业税的项目改为缴纳增值税, 即只需对增值部分缴纳税收。按照国务院规划, 我国“营改增”分三步走:第一步, 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第二步, 选择交通运输业等部分行业进行试点;第三步, 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自2012年“营改增”首次在上海试点后, 为国家和企业税收分别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营改增”对国家的影响

2.1“营改增”为国家带来的有利影响

2.1.1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稳定经济增长

新税政的实施, 短期内可为大部分企业减负,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投资积极性, 有利于全行业经济稳步发展, 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从长期看, 可刺激投资、扩大内需, 降低国家财政投资比例, 有利于市场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2.1.2 克服了重复征税弊端, 促进税制改革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克服了重复征税的弊端, 尽管表面上看该减税政策会在短时间内减少国家税收收入进而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减税之后, 降低企业税收成本, 增加企业实际利润, 因此增加了国家在企业所得税这一块的税收收入, 从而弥补了“营改增”政策带来的短期税收收入减少的影响。

2.2“营改增”为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

2.2.1 短期税收骤减, 增加国家经济负担

从全国各试点省市2012年实施“营改增”政策后的效果来看, 全国减税规模将接近800亿。这对于国家财政收入将是不小的影响, 导致财政支出明显减少, 增加国家经济负担, 对国家来说将是一次挑战。使国家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投资减少, 造成社会不稳定, 助长犯罪动机。

2.2.2 试点导致监管不严, 引发逃税漏税

由于“营改增”并不是在全行业和全国范围内试点, 因此税收征收的监管和执行会产生一定的问题, 例如不同地区之间可能会因为有些地方进行了“营改增”试点, 而有些地方没有试行“营改增”制度而产生问题。因为, 这时候纳税人可能会不以纳税机构所在地的标准来纳税, 而是想方设法逃税避税, 同时纷纷减少地方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3“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

3.1“营改增”为企业带来的好处

3.1.1 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后, 企业购买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进项税额都可以抵扣, 刺激企业投资热情, 加速了设备的更新换代进程, 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巩固并提升企业市场地位, 这充分体现我国税制走向国际化的趋势。

3.1.2 减轻企业税负, 提高利润水平

实行“营改增”政策以后, 企业的购买支出和销售收入均可抵扣, 这样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税务负担。降低企业的营销成本, 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另外增值税在产业链中环环抵扣的作用比较明显, 新政策对于处在相关行业的企业而言也是有诸多好处的。

3.2“营改增”对企业带来的弊端

3.2.1 不同地区税制不同, 导致税负不公现象

“营改增”试点是一个长期的工程, 对参与试点省市来说将减轻企业税负, 但对其他地区来说没有享受这种优惠政策, 从而出现税制不同, 导致税负不公现象, 从而可能迫使企业至试点省市纳税, 以达到造成偷税漏税目的。另外打击企业的投资热情, 不利于全行业经济稳定发展。

3.2.2 虚开增值税发票, 引发违法犯罪风险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 对增值税发票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 这将引发不法企业虚开增值税发票, 增加违法犯罪风险, 破坏正常产业结构, 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有一定阻碍, 这也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这将使相关监督执法部门打击经济违法犯罪的斗争变得更加艰巨而严峻。

4 发展道路及改进方向

第一, 国家应当缩短试点时间, 加快全面实施“营改增”的进程。全国实现“营改增”就意味着将结束税制不同的时代,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第二, 扩大试点城市范围, 不能只局限于沿海发达城市;第三, 加大税收监管和征收力度, 加强对财税人员职业道德培训, 不断提高财税人员各方面的财税知识, 尽量避免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第四, 完善增值税发票的科学管理方法和制度, 加强打击伪造、虚开增值税发票等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力度。

5 结语

“营改增”政策的实施是我国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 但是这项新税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在看到它的好处之余也要意识到其中的弊端。总之, “营改增”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国家税收而言都是一把双刃剑, 需要辩证地看待。但随着实施范围的扩大, 将逐步向全国推进, 增值税抵扣机制也将日趋完善。

摘要:随着我国税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营改增”的广泛试点, 营业税和增值税作为国家税收体系中的重要税种, 其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视。“营改增”主要是为了解决服务业税负重、重复征税和增值税链条不完整问题, 它在实施过程中虽然总体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 国家和企业在实施这一税制改革时, 应全面估计“营改增”对其的利弊影响。

关键词:“营改增”,国家,企业,利弊

参考文献

[1]黄翠玲.浅议“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12 (21) .

[2]陆琳“.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8) .

[3]蔺美英.浅析“营改增”对地方税收的影响及应对[J].财经界, 2013 (10) .

篇4:黄郛:国家出路的“三句要诀”

1934年夏天,黄郛正好在庐山避暑,有不再北返的念头,后来成为《大公报》总编辑的王芸生前往庐山,和他详谈过两次,除了在当时的报纸上做了报道,《赣行杂记》中也下了他们聊天的一些内容,现在看来也是很好的历史材料,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王芸生第一次找他,说北方人多盼他早去,希望他能减轻“战区”民众的痛苦。他在感慨“恐怕无补于大局呵”之后说:

“这一年来的经过,在明了国家情况的人,当然能够谅解,一般人则以为我黄某某天生贱骨头,甘心做卖国贼。对外未曾做了什么事,却须时时对内做解释工夫,真是痛苦万分。一年以来对内对外,尽做矮人,我并非不知道伸伸腰,只是伸腰之后有什么善后办法?为国家设想,不能那样冒险。”日本人黄郛认为既然没有办法,还不如趁早躲开,免得碍他们的事,一球拍要把他拍到南方来。而他到了南方,逢人都问他什么时候回去,又要一球拍把他拍回北方去。所谓的北平政整会只是个招牌,办理对日本关东军的外交,是与虎狼打交道,随时可能被吞噬,而且北方各省什么事都可以找上来,结果却又是什么也管不了。他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个人毁誉还是小事。王芸生安慰他“外交家在胜利中求收获易,在失败中而不对事难”,他说自己如果为个人设想,绝无再回北方的理由,但国家需要他唱这出戏,只能牺牲个人。“我以为国家的出路有三句要诀,(1)放大眼光,(2)咬定牙关,(3)勒紧肚带。大家能本此三点奋斗下去,国家前途才有希望。”

他们第二次谈话时,王芸生发现他的态度积极多了。他的第一句是:“我在庐山住了许久,觉得这里确是热忱努力地干,这或者是中国前途的一线曙光。”黄郛此次南下,与他接近的朋友也认为,以他的资望才力,可以为国家做其他的事,何必去北平敷衍关东军。可是国家危亡关头需要这样一个人去北平,与日本人周旋,明知这是往火坑里跳,他也只有牺牲自己。等到王芸生写《赣行杂记》时,他已下山,即将起身北上。对他抱有同情的王氏说:“我们并不奢望他施展新猷,但使北方少些国际纠纷,减些民众痛苦,说来虽似平常,实是不朽功业!”

篇5:国家高新区立法出路何在

前不久,《西安市开发区条例》得到陕西省人大常委的批准,又有一个高新区拥有了自己的地方性法规。在国家高新区法尚不能出台的情况下,地方立法已出现百舸争流的局面。

园区大法因何未能出台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的“制度重于技术”,的理论曾在全国经济界和企业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的确,2001年1月1日,《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实施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上的印证。《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正式实施后,出现了四个全国第一:第一家不核定经营范围的企业、第一家自然人与外商合资的企业、第一家有限合伙投资机构、第一家以无形资本占注册资本100%的企业。国外媒体将《条例》的出台惊呼为“对知识人才充满敬意的法律”。中关村的企业家说,“有法可依比再多的优惠政策更能稳定人心”。《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后的两个星期,就有3000家企业注册。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之前,全国许多高新区颁布的发展条例基本以管理体制和优惠政策为主,《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出台之后,许多高新区纷纷效仿,开始制定高新区法律法规。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5月批准了《深圳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河北省和厦门市的人大常委会也分别通过了《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和《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还有的地方则积极对过去通过的条例进行修改。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0多个高新区纷纷大胆创新,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高新区法律法规。

但目前还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国家高新区大法。1996年全国人大曾经起草过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但始终未获通过,主要是两种意见争执不下,一种意见认为应建立一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即园区法;而反对者认为应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法。持园区法意见者认为,建立高新区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区域性优化的市场环境,有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法则为这个环境提供了法律保障,更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持产业法意见者认为,如果制定园区法,对区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则不公平。既然是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一部高新技术产业法,则可以使区内、区外的.高新技术产业都可以得到发展。

无法可依限制产业发展

尽管国家高新区大法不能出台,许多高新区的管理者从亲身实践中感受到,应该有一部国家大法。

“目前已制定的30多个地方性的高新区法律法规无一例外地都是以明确高新区的法律地位为前提,以全面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为根本内容的‘园区法’。奋战在一线的高新区深知,营造区域性的综合优越环境才是高新企业发展最需要的。”西安高新区管委会政策研究室雷小毓说,他认为,一个高新技术企业从小到大,再发展成产业,优惠政策只在其中起了一部分作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依赖于一个优越宽松的综合化环境,这个环境里既需要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更需要优越的金融环境、信息环境、商务环境、学习环境和人居环境,政策环境仅仅是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链的一个环节。产业法可以提供很好的政策环境,但难以提供环境链条上的其它环节。而园区法则可以通过赋予高新区一定的法律地位,授予一定的法定职权,促使高新区专门营造企业发展的“温室”环境,如此才可以催生高新技术企业及产业的迅速发展壮大。

中关村占尽天时地利,并不是所有的高新区都像中关村那样幸运,桂林高新区管委会的一位职员说,“现在谈立法,如何执法?高新区面对的是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比如企业用40万元注册公司,并分两次付款,按《工商法》就不行,都是要靠当地政府协调。所以,有领导支持,比法律条

篇6:大学生村官:探索中寻找新出路

大学生村官是个新名词,它是指在高校中选拔充实到农村基层,协助农村两委开展工作的应届毕业生。7月份,16名大学生村官充实到我县农村基层,当起村支书助理或是村主任助理。现在一年过去了,这些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怎样,他们究竟能不能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呢?

眼前这个看起来还有些稚嫩的女孩,名叫刘如洁。20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心理学专业,还拿到了法学学士学位。说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参加大学生村官的考聘,刘如洁说,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能回到家乡,回到父母亲的身边。其实当时,刘如洁已经得到一个在深圳工作的机会,不仅工资高,而且还能到香港深造。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刚开始一个月都是挺落寞的,而且挺无助的。

记者:那时候就觉得说后悔了,怎么就不去选深圳呢?

刘如洁:真的后悔,而且有时候心里会挺脆弱吧,一直哭一直哭,为什么不去大城市工作而来农村这边受苦呢,真的有点后悔,那时候。

开弓没有回头箭,天生好强的刘如洁觉得自己既然选择了,就要走下去。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可是到了差不多有半年时间对长桥村特别熟悉的时候,我就没有动摇过了,就觉得应该定下心扎下根了,既然你做了,就要把事情做下去,不能说半途而废。

为了能让村里人尽快接受自己,刘如洁把握住每一个可以和村民接触的机会,每天即使没什么事情,她也会到村里面转上几圈。

村民1:她认真,认真就好了,让她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条就算不错了,我看她走到哪里,大家都认识小刘小刘,我就跟她很熟了。

善于和人打交道,这一性格特点使刘如洁很快进入角色,而她的文字组织能力,也给村两委带来了很大帮助。

长桥镇长桥村党支部书记 黄加秋:比如说她下来,她是大学生,识字,所以写一些报告、总结,电脑里存一些档案,这些都要让她来做,我们是农夫,不懂的。

不过,刘如洁毕竟在县城长大,从没接触过农村,再加上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很多工作开展起来还是困难不少。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有时候会觉得,你明明这样做就对了,为什么别人说你不能这样做,应该是往另外一人方面想,就是要从多方面考虑一个问题,真的真的。而且要学会用心去做,细心去做。

刘如洁所在的长桥村2008年被列为漳州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新村规划的拆迁改造工作正在进行中。每天,刘如洁都要和村两委一起进村入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刘如洁说,这是最难也是最有成就感的。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有时候就觉得,做得好辛苦,真的好辛苦,去了十次他们还是最样那样子,后来多去了几次,二十次他们就会差不多,十五次他们就会觉得你是我们的朋友,你是我们的邻居,然后到二十次他会觉得确实你说得有道理,后来就变得支持我们的工作,那时候就会觉得真的是蛮畅快的,那种心情。

刘如洁的踏实工作渐渐得到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认可,在他们眼中,她是一个不骄气、工作认真又有知识的大学生村官。

村民2:不错,评价算是不错,一个大学生来到这里,她也是勤勤恳恳,也是没日没夜的做工作,

长桥镇长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黄定发:应该说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这个角色转变到村官,一个村的书记助理,我感觉这是一个角色的变化,重新对自己定位的一个过程,从刘如洁身上我感觉她这个过程的转化还是比较成功。

村民们在认可刘如洁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村官这一新政策有了切身体会,与此同时,他们对大学生村官所担负的责任提出了更高要求。

长桥镇长桥村党支部书记 黄加秋:简单一点就是说,她得到经验,我们得到实惠,以后如果有可能出去工作,她就会有非常好的一个经验,农村工作的经验。

村民1:大学生下来农村实践工作,总的首先是要来煅练,煅练久了就会了,这条还是不错的,还是好的,但是要选实实在在的那种,能吃苦的,真正能为民的。

对于刘如洁来说,这一年的村官职业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在摸索中得到的学习和进步则是她最深刻的感触。

长桥镇长桥村村书记助理 刘如洁:这当中可能我们做的成效不是很明显,可是其实都是在煅练人的精神和毅力的一个过程,我觉得从这方面考虑,也是一个很好的煅练大学生的一种过程吧。

和刘如洁不同,在赤土村任村主任助理的薛迎宾从小就在农村长大,2008年他毕业于泉州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聘的时候,他已经在泉州一家企业上班了。之所以选择当村官更多是为了稳定的职业。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就是说两年之后考核合格转为选调生,要是这样的话也可以去尝试一下,这个也是不错,也是一条出路嘛,不然毕竟公务员竞争那么激烈。

薛迎宾当上了村官,一时成了老家乡亲们的话题。每次回家时,面对村里乡亲们的祝福,他既高兴又烦恼。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干部啊,后备干部啊,以后要当大官的,他们就这样说。听了很高兴,但是很有压力。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有时候蛮委屈的就是说,我觉得我这样做比较好,但是他们说不行,你这样做不行,我说我这样做已经很完美了,但是没办法。

虽然是在农村长大,但刚从学校毕业的薛迎宾对于农村工作同样陌生,一切都要从新开始,从头学起。这让一向自信的他一时束手无措。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到现在来看,其实发现很多东西,我们都没办法,就是说你没去做的时候都不懂,他们在干事情的时候我都,好像都懂,但是等到就是说现在来工作的时候,当村官的时候,很多都不懂。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比如说像我们村主任,我们村主任他文化知识不是很高,但是他做起事来风风火火,很有气魄。我觉得现在要是我去做的话,可能没做得他好。

真正接触到农村工作,薛迎宾才发现远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容易,但他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说自己是个容易满足的人,也是个不肯服输的人,自己从农村出来,现在学业有成了,能回到家乡服务,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

赤土村村主任助 薛迎宾:我觉得应该是说,我们现在是一个炼金的机会,练金的`时间,等到我们慢慢成熟,经验比较丰富的时候,我觉得那才是我们展报负,发挥自己才干的时候。一年多过去后,薛迎宾的努力同样得到赤土村两委和村民们的认可,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年轻又帅气的大学生来当村官。

村民2:在我的认识是觉得大学生必须要到农村进行煅练,提高他的素质,通过农村煅练以后才有他的本领和工作能力。

赤土村支部书记 林高祥:年轻人有知识嘛,现在讲的是科学,有知识就有办法,我们是知识比较低,所以能够助我们一臂之力,这个非常好。这个在我们中国农村里面还是需要这样的人才,有知识才能开展工作,更好的开展工作就是了。

在采访中薛迎宾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他说:别人说站在高楼大厦上俯瞰满眼的霓虹,便是拥有精彩,其实我觉得,走在长长的田埂上,抬头望见满天的星辰,也是享受人生。

赤土村村主任助理 薛迎宾:就是为农村能做点事,但是现在还很惭愧,就是这样。心里面就是说,最终的目标就是这个了。

篇7:文联对山歌现状出路的调研报告

我县民间有唱山歌的传统,各乡镇都有不少歌手,他们在劳动之余,常常自唱或对唱山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歌。1994年县文化馆馆长刁光全组织民间歌手,成立了**山歌协会,同时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山歌,于1995年出版了《**山歌集》一书。山歌协会成立后,在县文化局的领导和组织下,积极开展活动,曾在**镇大塘

村、县大礼堂和西炮台公园等地多次举办过全县山歌大赛,配合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利用山歌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的建设成就,还组织歌手远赴宜州市参加广西民歌大赛。2006年,**山歌协会被县文化和体育局授予先进文化集体称号。

除了有组织的活动外,每逢圩日,歌手们还自发地聚集到县城唱山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歌圩,往往聚集数百人。歌手们的聚集地,开始在武庙前的玉兰树旁边,后来移到文笔脚下。近年来,因为修建梁羽生公园,歌手们丧失了良好的聚集场所,歌圩也渐渐衰落了。另外,喜欢唱山歌和听山歌的多是老年人,年轻人很少,这也是歌圩衰落的一个原因,而且严重影响我县山歌的持续发展。

所以,繁荣我县山歌刻不容缓。

二、繁荣我县山歌的意义

1、繁荣我县山歌是保护民间文化的需要。山歌是我县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现在着手抢救,我县山歌才能在子孙后代中继续流传。

2、繁荣我县山歌可以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山歌是**的特色文化,有特色的东西,才能吸引游客。

3、繁荣我县山歌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的文化品位,树立**的形象。

4、繁荣我县山歌可以配合县委县政府的决策,做好宣传,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繁荣我县山歌,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健全山歌协会的组织,解决歌手的实际问题。

山歌协会是我县山歌的核心,所以繁荣我县山歌,应该从歌手出发,从山歌协会抓起。

我县山歌协会原有会长一人,副会长四人,秘书一人,现在只有副会长周国胜一人在主持协会的工作,其他负责人要么已经去世,要么年老体弱无法参加活动,这严重影响山歌协会开展活动,所以迫切需要健全山歌协会的组织。建议召集歌手开会,重新选举山歌协会的领导班子。

除了健全山歌协会的组织,还应该替歌手着想,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走访歌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有两个问题:

1、歌手的报酬问题。歌手们反映,有关部门组织他们参加活动,所给报酬严重偏低。歌手们应邀从乡下来到县城参加一天活动,一般每人只得到5元误工补贴,而他们在家里干一天活,一般都有20元以上收入,歌手们觉得很不合算,所以愿意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建议有关部门以后组织歌手们举办活动时,适当提高歌手的报酬,比如,每人每天20元,以调动歌手的积极性。等到所有歌手都不愿意参加活动才着急,那就太晚了。

2、唱歌的场地问题。自从梁羽生公园开始施工后,歌手们就改在永安寺前的小道旁聚集唱歌,那里条件非常差,歌手们将断砖、石块叠起来当凳子坐,既不雅观又不安全。

建议场地问题分两步解决。第一步是临时性的,可在歌手们现在聚集唱歌的小道旁设立一些水泥凳子,让他们有个坐的地方。第二步是永久性的,在梁羽生公园建成后,让歌手们重新回到文笔下唱歌,形成稳定的歌圩。文笔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民间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在那里形成歌圩,两者相得益彰,能增加公园的文化氛围,吸引游客。

(二)、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收集整理现有的山歌,是繁荣我县山歌的前提。县文化和体育局在收集整理**山歌方面,曾做过大量工作,刁光全的《**山歌集》就是代表性的成果。可惜以前的工作,几乎只停留在文字上,无法反映**山歌的全貌和神韵。建议在文字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请精通音乐的专家,准确记录下**山歌的曲调、旋律等等音乐元素,然后分析整理,让我县山歌有“音”可依,有“调”可循。做好这项工作,对保护和繁荣我县山歌有重大意义。

2、请老歌手演唱一些有代表性的山歌,制成光盘,作为资料保存起来。

(三)、广泛开展山歌活动。

山歌是唱的,如果走遍**都听不到几个人唱山歌,你说**的山歌繁荣了,那谁也不会相信。必须广泛开展活动,营造气氛,感染听众,培育市场,让山歌唱响城镇乡村,我县山歌才能走向繁荣。

建议开展以下活动:

1、每年举办一次全县性的山歌大赛,给获奖的歌手颁发证书和奖金。这项活动会极大激发群众唱山歌的热情。

2、跟企业联系,在开工典礼等仪式上,请歌手助兴,既宣传企业又宣传山歌,一举两得。

3、政府部门开展中心工作时,请歌手帮助宣传政策,既可让政策深入人心,又可展现山歌的风采。

4、县电视台录制、播放山歌节目,引导观众欣赏山歌。

5、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适当播放山歌,营造唱山歌气氛。

6、与外地民歌组织加强联系、交流。建议组织有关人员到那坡等打造民歌成功的地方考察,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四)、改造我县山歌,提高水平,增强活力。

不可讳言,我县山歌有不少缺点,如曲

调简单、表演呆板、旋律不美、歌手老化等等,必须进行重大改造,提高水平,增强活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艺术只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才能走向繁荣,山歌也是如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请音乐专家吸取**山歌的精华,加入时尚元素,打造出既有**山歌特色,又美妙动听的新山歌。

2、改造我县山歌的表演形式。我县山歌目前的表演形式比较呆板,基本上是有唱无演,可在“唱”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演”的成分,增强表现力和观赏性。另外,还可以发展山歌剧,拓宽我县山歌的表演路子。

3、培养年轻歌手。我县山歌歌手年龄严重老化,以山歌协会的会员为例,60岁以上的占85%,60岁以下的仅占15%,而且最年轻的也已经54岁。我县山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必须赶紧培养年轻歌手,我县山歌才能持续发展。另外,老歌手是很难吸引年轻观众的,只有培养出一批年轻歌手,让他们放声歌唱,才能为我县山歌赢得广泛的听众,创造繁荣的机会。繁荣,归根到底是离不开人气的。

培养年轻歌手,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重点突破,让县歌舞团的演员学唱山歌,这是立竿见影的快速办法;二是遍地播种,请老歌手一传十,十传百,把山歌传授给各乡镇的年轻人,学的人多了,自然会有高手脱颖而出。有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歌手,繁荣我县山歌就指日可待了。

(五)、打造山歌一台戏。

在改造好山歌、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年轻队伍后,就可以打造一台山歌大戏了。这台戏必须反映我县山歌的最高水平,具有鲜明的**特色,并且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让人听得进,传得开,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为达到这个目的,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县歌舞团为核心,吸收全县精英,通力合作。必要时,还可请外地专家来**指导。

2、演员应以年轻人为主,中老年歌手为辅。这样容易打开市场,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3、演出形式不但要丰富多彩,而且必须有创新的东西。可以将山歌跟其他表演艺术相融合,产生新的表演形式,如跟小品融合产生山歌小品,跟戏剧融合产生山歌剧等等。新的表演形式,不但能赢得观众的喜爱,还能让古老的山歌得到新生,是繁荣我县山歌的根本出路。

4、内容必须既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又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5、从舞台设计、节目编排到表演风格,既要具有**的地方特色,融进**的风土人情,又要适合观众和专家的欣赏习惯和美学要求。

篇8: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第二个历史任务的核心是现代化、工业化。为何实现中国的工业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思考过的问题。还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这样地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它欺侮我们的落后。“”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又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1953年,当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后,如何实行工业化的问题便凸显出来。

从当时历史发展的国际视角来看,之前工业化较成功的国家大体有三种发展道路:第一种是英、法、美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由发展轻工业开始,逐步积累资本,当资金等要素提升后,再发展重工业,同时,进行海外殖民掠夺和投资;第二种是德、日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道路,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干预,对内增加税收,快速积累资金,对外进行争夺殖民地及半殖民地的战争,优先发展重工业及军事工业;第三种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通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实行高积累低消费,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历史行至20世纪中叶,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侵略获取原始积累的时代和发动世界大战武力掠夺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二战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很多贷款,这对急需资金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几乎不可能。事实上,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够借鉴的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是西方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摒弃殖民掠夺),按部就班,先发展轻工业积累资金再转向发展重工业,这是一条发挥比较优势的道路;二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即为了迅速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御军事威胁和侵略,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一种赶超发展战略。当时,不仅包括中国、东欧等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而且还有许多美洲和亚洲的非社会主义国家,都或先或迟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同时,为配合这种战略模式,逐步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凡是经济上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过一段发展后,大都陷入通货膨胀、城乡贫困化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诸种困境中。少数没有采取赶超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却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如被称为东亚奇迹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学术界对东亚奇迹有多种解释,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选择资本主义制度的日本和“四小龙”的成功和许多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轨,很容易使人将经济发展成功归结为社会制度因素,而看不到发展战略对经济成效的至关作用。他分析指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上,都发挥了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不是脱离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进行赶超。这种在经济发展上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被称之为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说是经济学中古老的概念,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很多地方就利用了这个概念。但是明确提出这个学说的则是李嘉图,他认为比较优势是不同国家进行国际贸易的最主要原因。比较优势理论后来得到不断发展。现代经济学提的比较优势是从每个国家的经济要素的比重来分析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拥有的资本量,二是拥有的劳动力,三是拥有的自然资源。假如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本相对较少,那么就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反之,假如资本较多,劳动力相对较少,则应该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自然资源方面也是同样。

为什么比较优势战略更符合发展中国家呢?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要素禀赋特征是资本严重匮乏、技术落后、劳动力过剩。在通过人为扭曲要素价格和国家经济管控推行重工业化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的就是把有限的资本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必然会压抑其他产业和非国有经济。这样一来,受压制的非国有经济和其他产业内提供不了资本积累。而那些被赶超战略重点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依靠国家政策的特殊保护缺乏竞争,必然导致缺乏效率、自生能力差。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吸纳劳动力有限与丰富的劳动力要素禀赋结构形成矛盾,造成大量人口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因此,对于一个处于经济落后地位的国家来说,正常正确的发展战略,应该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或人均资本占有量的增加。既然比较优势战略更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那么为什么中国反而选择了苏联式的赶超战略呢?事情也许存在这样一个逻辑,在不考虑国际环境和政治经济力量变化约束条件的情况下,假若天下太平,按照比较优势战略来发展经济,对逐步提升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改善城乡关系无疑是有重要促进作用的。但事实上,动态的现实需求远比静态的理论模型更影响决策。新中国成立前后,如何实现工业化、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党的主要领导人曾主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不是马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要先经过新民主主义的过渡阶段,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打好基础,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将来通过和平方式逐步进入社会主义。从理论上讲,按照后发国家的要素禀赋实际,中国需要有个发展的过渡期,它存在的长短主要取决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实际现状。这个过渡期含有多种经济所有制、计划和市场并存,这符合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情,体现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原则。

最终导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没有选择比较优势的战略,而是选择确定了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重工业、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的根本原因在于建国初期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首先,当时的国际环境需要我们尽快建立强大的军事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建国之初,在美苏两大阵营日趋形成并日益对立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不可能以超然的态度游离于两大阵营之外。新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方针造成西方阵营的封锁和敌对:一方面使过渡阶段的发展失去了理论借鉴和物质技术帮助(毛主席在延安时就曾讨论过战后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引进西方技术的问题),另一方面来自政治军事上的巨大压力,迫使中国必须尽快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核心就是一套独立的重工业体系,成为经济军事上独立强大的国家以回应西方的战争威胁。“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总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很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2]这种对独立的重工业体系的需求而产生的矛盾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更被激发。面临战争的威胁,重点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等不能为巩固国防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一个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3]的国家何谈国防!这时重工业的发展就很有必要。正是出于增强国防力量的考虑,出于中国共产党强国的考虑,放弃了原先与民休息的发展轻工业的思路,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

其二是苏联工业化的成功榜样和对中国的巨大援助。苏联采取计划经济体制,利用十几年时间将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建成了一个工业国,二战中苏联打败德国法西斯充分证明了苏联强大的工业体系,这让中国认识到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是可行的,即要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快速实现工业化。毛泽东在谈访苏体会时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历史,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经验,我们可以用他们的经验。”[4]“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5]苏联当时也积极帮助中国进行工业建设。苏联在1950—1953年间共向中国提供贷款3亿美元。1954年苏联又给予中国5.2亿卢布的专项贷款,援建156个大项目,并从资金、设备、设计、安装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援助。薄一波提到:“每当回顾‘156’项工程的建设,总是想到不要忘记斯大林,不要忘记苏联人民,不要忘记那些来华帮助过我们的苏联专家。”[6]薄一波还说:“在短短的五年中,苏联政府之所以能动员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帮助我们编制计划、援建项目、供应设备、传授技术、代培人才、提供低息贷款,并且派出3 000多名专家和顾问来华帮助我们建设,是同斯大林的支持分不开的。”[6]1981年3月,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陈云专门提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56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这样一些问题,《决议》应该按照事情的本来面貌写上去。

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模式在当时及以后都有重大意义:第一,从1953—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百年来所达到的水平,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第二,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短时间内提高了国防和军事防御能力,加之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和主权完整。对于一个新生的、独立的主权大国,能够利用自己的要素资源和建设力量,迅速提高自己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保障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及尊严,具有超出一般经济因素的深远政治意义。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五”计划建设改变了生产水平相当落后、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的状况,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国民经济的“软骨病”,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并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注意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模式带来的严重问题:第一,农、轻、重等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造成三农问题突出。第二,同苏联放弃新经济政策一样,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毛泽东原来倡导的新民主主义政策也放弃了,结果就是非公有经济的急骤收缩和严重衰退,给社会就业、商品流通、商品供给、人民生活等都带来了严重困难。第三,由于没有市场竞争机制,造成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效率低下。第四,国家要素禀赋不具备长期支撑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致使经济停滞并恶化。从实际结果看,这种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但没有实现赶超目标,反而拉大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那些没有实施赶超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由于比较注重自己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却实现了经济起飞。教训沉重!

上一篇:有智慧的寓言故事400字下一篇:e时代最重要的十个职位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