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2023-01-26

第一篇:内刊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首先,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灵活性。其自发性表现在大多数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民自主创办。其灵活性体现在:合作组织在不改变农民最敏感的土地承包关系和农户自主经营权的前提下,以服务为宗旨,很好的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它了解农民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农民可以根据生产经营内容的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管理上,实行自愿结合,自由入退;在经营方式上,实行盈余返还,灵活多样,给农户带来实惠,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其次,大部分由农村能人发起和创办,同时其素质和能力水平又决定合作社发展的状况和程度,突出地表现为一定的“能人效应”。无论是梨树县还是鱼台县的农村合作组织,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个问题。所谓能人效应,是指农村能人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等在合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农民合作社的生死存亡。农村能人依靠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以可贵的奉献精神为合作社发展出钱出力,积极筹划;以较为敏锐的市场意识,摸爬滚打开辟市场,开发好的合作项目,使农民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第三,具有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内涵。与旧合作社相比,新型合作社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利益的基础上成立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它以对内服务和非赢利性为宗旨,以对外组织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是具有很强公益性的民间组织。因而,就其性质而言,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指在改革开放后产生的,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并以农民为主体,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遵循国际公认的合作社基本原则的农民互助合作组织。这就决定了农民合作社可以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可以在互助合作的基础上提升农民的自我组织和自我发展能力,为农村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中具有新的功能。其一是明显提升了农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组织、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梨树县的实地调查中,我们看到合作组织的活动和培训,普遍培养了社员的自我意识、合作意识、市场意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民的孤立和封闭状态。在合作社中,农民“可以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新的技术资源。因此,它有助于人们得到更强的胜任感和个人效能感”。其二是加强了农村资金融通和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民“原子化”的状态,保护了农民的利益。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利益诉求表达的非政府组织而不是权力组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渠道与政府等其他社会强势集团平等“议价”,在合作与妥协中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因而是实现和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的有效途径。其三是缓解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1

梨树县的合作社还修建了自己的饲料厂,促进了规模养殖,有效推动当地养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得到了周边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誉,也初步显示了新合作经济的突出优势,有效克服了一家一户进市场难的问题。其四是减少生产成本,在增加农民收入和积累方面有明显效果。梨树县和鱼台县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践证明,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社是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和积累的重要实现途径。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又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同时,通过扩大产业链条,还可以获取加工环节的收益,逐步完善,可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长效机制。

基层干部和群众对合作组织认知普遍不足,观念转变滞后,存在严重的历史和心理负担,是制约新型合作社发展的思想困境。抽样调查表明,有48%的人不了解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约有37%的人表示了解一点,表示比较了解的占10.5%,而真正了解的只有4.5%。当问及“今后是否愿意参加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时,90%的农民表示愿意参加,只是“不了解”,“没有机会”参加。这说明农民对新型合作组织的需求很迫切,有广阔的前景,但其发展尚滞后于农民的需要。可以看出,当前提高中国农民的组织化水平的困难,由于农民组织化思想和形式来源于西方,在中国缺乏合作的传统,因而,应积极引导和转变农民的落后观念,重塑合作组织在农民中的形象,让农民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合作经济,是提高农民组织化、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前提。

农村教育相对落后,农村人才严重流失,缺乏懂得合作知识又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经营者和管理者,是制约新型合作社发展的人才困境。调查中,笔者走访了部分乡镇的学校,发现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校舍、教学设备十分陈旧,农村教育仍处在令人堪忧的境地。即使培养了一些人才,也大多流向城市,据了解,梨树县的大学毕业生回县城工作的只有5%左右,回农村发展的几乎没有。另外,山东的不少村庄大量有文化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农村人才更为稀缺,农村现有人才相对于农村发展需求来讲,只是杯水车薪。当前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人往往是农村能人,他们都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和说服力,同时又是乡村社区的非正式权威,对村庄有较大的影响。这些“懂理论、会操作、留得住、用得上、养得起”的农村能人,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总体来看,农民合作社的第一代领导人,大部分素质较高,领导作用发挥较好。一方面,新型农民合作社总体运行良好,社员对合作社比较满意,另一方面这些合作社普遍都面临着合作社发展后继无人的困境。

合作经济组织不适用相关经营领域的准入法律规定,无法进入农村相关经营领域受益,经济实体难以形成,是制约新型合作社发展的法律困境。调查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前,主要因为没有法律依据合作组织难以批准成立;合作社法出台以后,主要因为合作社无法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入相关

的经营领域受益,难以发展。如果农民建立了强大的合作经济组织,便有了平等“议价”能力和与其他经济组织公平谈判、“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市场的不公正待遇。而已经建立起来的,如吉林省梨树县闫家资金互助社,山东省鱼台县姜庄合作社,由于某些法律政策规定不适用,很难以独立法人的身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无法正常地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不能依法保护自身利益和及时解决现实问题而发展缓慢。在目前众多会员素质较低的情况下,发起人对协会的操纵度是很大的,这也亟须法律来规范。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法律法规颁布落后于实践,有关农民合作组织的优惠政策往往只是泛泛而谈,强调力度不够,落实更难,新型农民合作社需要优惠政策供给。只有完善合作组织法律体系,调整相关法规政策,允许农民合作社进入生产、销售、经营领域,不断强大经济实体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宽松的舆论氛围,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基础。农村人才的匮乏和农民素质的欠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无法独立的学习和了解合作知识,没有能力制定合作社章程和制度等,必须有政府或其他社会力量的推动和扶助。笔者认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戏剧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合作社进行广泛的宣传,转变不利于发展的落后观念,化解农民对合作经济的误解,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宽松的舆论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培训班,让农民了解合作知识,懂得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白合作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步形成合作文化,是合作组织发展的迫切任务。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必然需要大规模专门合作人才,因而,合作社人才的规模培养是推进中国农民组织化、发展合作经济的重要条件;建立支撑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农民合作组织稳定、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上面热、下面冷”的不良局面,即政府对推动合作社发展热情很大,但农民反应平淡,这是因为政府不了解农民的合作需要,不能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提供合作服务,很难给农民带来切实的利益;另一个难题是没有好的合作项目,没有产业带动的合作仍然无法改变农民“原子化”的自然经济状态,发挥不了合作组织的优势。正如一位合作社发起人总结合作社失败的原因时所说,“合作社的成败关键是,能不能有一个好的合作项目”。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存在“邻里效应”,只有找到好的合作项目,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产业为核心带动合作组织发展,带动农民低成本的进入市场,让农民看到实际利益,农民才会积极参加合作组织。所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了解和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需求,遵循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规律,树立典型,循序渐进,先示范后推广,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动作用,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的有效途径。

深化乡镇政治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供给,是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调查发现,由农民自己发起的合作组织占合作组织总量的比例还很小;而且大多数农民合作组织尤其是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面临着难以获取贷款,农村市场封闭,制度空间狭小的发展困难。因而,必须深化农村配套改革,推进乡镇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尤其在免除农业税后,乡镇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为农民合作组织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国家应加快县域内金融机构改革步伐,健全支持农村发展的金融网络,重组和建设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加大对农民的小额信贷力度,缓解“支农”资金供需矛盾,逐步形成以农村信用社“支农”为主的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共同发展,有序竞争、全方位支农的新农村金融组织服务体系,采取优惠的金融政策,是农村广泛建立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的重要条件;另外,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和农用生产资料市场,有利于增加合作社的合作内容和自身积累。政府不仅要进行各项配套制度改革,为合作社发展拓展制度空间,而且要在税收方面采取减税、低税或免税政策;在政策上资助,如政府的赠款、补贴、贷款、担保、投资、订货合同、转让土地及建筑物等。于建嵘提出现阶段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官权退、民权进、严法制、正官德”[4],这一提法切中时弊。公权从乡镇一级退出,对于农民合作组织等民间力量的生长有重要的意义。

完善合作社立法体系,使合作社能依法发起建立,依法规范管理,依法健全运行机制,是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保障。笔者考察的新型合作组织运行大多比较规范,有健全的机构设置,有规范的章程和制度;但有些合作社账目混乱,资金使用出现各种问题,有些甚至破产;有些合作社因为没有合法地位无法得到贷款和资助,受到社会的“歧视”,甚至早期有的被污蔑为“法轮功”组织。因而,政府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采取政策对农民组织的支持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农民组织化是难以稳步进行的。因而必须完善合作社的立法体系,做出政策调整,明确其独立的市场地位和可以进入的市场领域。从根本上说,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应有的独立市场法人地位得不到解决,其发展就很难进入正轨,更难以有效的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尽快完善合作社的立法体系,使合作社依法建立、依法运行、依法规范、依法保护合作社的正当权益,才能使合作社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进而以市场法人的形象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产生市场带动作用,发挥合作优势,产生合作效益。

第二篇:村镇银行的困境与出路

本文来源于 财新《中国改革》 2011年第11期 出版日期 2011年11月01日 | 评论(0)

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村镇银行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能够改善其生存环境,推动其进步,真正能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

财新《中国改革》 特约作者 曾刚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业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于支持三农,服务三农,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建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亦是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完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但农村金融的格局却存在着诸多缺陷。

首先,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真正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足,大中型银行纷纷撤出城乡市场,并且回收网点的贷款权限。

其次,农信社改制设计安排存在缺陷,不仅没有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而且使得其商业化趋势明显,政策性弱化,对农村产生了所谓的“抽血”现象。

再次,商业银行对乡镇市场的撤出,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地位,降低了产品研发动力,使得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少,难以满足农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村镇银行应运而生,而且已经显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巨大,主要包括生产性融资和生活性融资。生产性融资主要来源于农业的经营,自主创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生活性融资主要来源于,子女的高等教育,重大疾病的治疗,婚丧建房,改善生活。

但是,农村的融资途径狭窄,融资成本高,农村金融机构缺位。因此村镇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有重大意义。

首先,可以填补农村金融的空白,商业银行的缺位。村镇银行设立的门槛低,根据《村镇银行管理现行规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能少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能少于100万元,而建议一个大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得少于10亿元,城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不能少于1亿元。低门槛使得商业银行可以很快填补农村金融的空白。

其次,有利于打破农村信用社的垄断。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因为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其产品结构单一,远不能满足农村需求。村镇银行可以促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细分市场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再次,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根据资金情况将农民分为富农、中农和贫农的话,优质的富农是各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争夺的对象,贫农因为没有还款能力,应该是国家扶贫政策扶持的对象,村镇银行定位的中农,是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区。村镇银行涉农贷款门槛低,2万元以下贷款无需抵押,直接凭借信用即可贷款,由此可以有效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

最后,可以解决农村融资成本高,融资途径不规范,金融意识水平低下的问题。村镇银行便捷的融资途径使得农民和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减少高利贷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金融意识。总之,村镇银行的设立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挑战重重

2006年12月,根据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银行,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起步。

2007年年初,又发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引》等配套文件规范村镇银行设立与退出、组织机构、公司治理及经营行为,规范其组建审批的工作程序以及组建之后如何管理和监管。2007年3月1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标志着村镇银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随后,监管当局开始将试点扩大到全国范围,并从各种相关政策上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力度。其中包括在2009年7月颁布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以及提出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和管理公司等制度改革方案,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投资者参与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也推动了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6月末,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近500家,另有上百家的村镇银行获准筹建,贷款余额超过了1000亿元。此外,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平均资本规模在5000万元左右,平均资产规模在3亿元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的目的。不过,由于固有的一些缺陷,其发展前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由于属于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当地居民中的认知度并不高,加之网点、人员以及相关经费有限,村镇银行目前大都面临比较严重的存款资金来源短缺的问题。另外,结算渠道不通畅也给村镇银行吸收企业和居民存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因此,在初创期,村镇银行大都通过吸收股东存款(包括发起行)和财政存款来获取贷款所需的资金,这种情况,在长期看,会极大地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空间,以及其对本地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相对于存款资金来源的紧缺,贷款需求则相对旺盛,因此,村镇银行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愈发突出。近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迅速,正规金融供给明显不足,农村资金需求缺口较大。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后,在存款不足的情况下,却面临旺盛的贷款需求,可贷资金明显不足,信贷支农缺乏后劲。而村镇银行除吸收存款以外的资金来源渠道又明显不足,村镇银行还不能直接进入银行间市场进行资金拆借,向本地其他银行进行场外拆借的成本又相对过高,资金短缺现象相对严重。

——税收压力较大,政策扶持较弱。目前,各地出台了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但难以落实。对于村镇银行这样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农村信用社的纳税标准来计征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文件,中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信用社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其他地区农村信用社,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农村信用社取得的金融保险业应税收入,按3%的税率征收营业税。目前,许多省份没有对村镇银行执行上述税收条款。一些地方对村镇银行发起人承诺提供的一次性开办费和风险补助金、免收注册登记费等,目前也都还没有落实。

——发展不均衡。从可获得的数据看,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在资本规模、业务规模和盈利情况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在各项指标上都要远好于中西部地区。这也导致了在试点扩大的最初阶段,投资人更热衷于在经济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不过,银监会随后采取了“东西挂钩”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东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程度,但这种由于外部经济环境造成的差异始终存在。 深化改革之路

从未来发展看,要扫除目前所存在的种种障碍,推动村镇银行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第一,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建设。

目前,村镇银行公信力不足,存款人利益得不到充分保障,是制约其吸收存款最大的障碍。按照目前的相关规定,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而目前已成立的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如果村镇银行发生重大金融风险,出现支付危机,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仍不能完全承担民事责任时,存款人的利益如何得到有效保护?风险最终由谁承担?现行制度无明确规定。

因此,应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通过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因村镇银行倒闭而产生的存款和财产损失。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信心,提高其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防范于未然。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时,除应借鉴“隐性存款保险转变为显性存款保险、强制投保、限额赔付、存款保险机构功能多元化”等国际存款保险制度发展经验外,还应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综合考虑村镇银行的风险情况和财务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存款保险费率水平,实行优惠费率。

第二,提高政策扶持力度。

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存款准备金、支农再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在鼓励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作用,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村镇银行延伸和发展针对农村和农户的金融服务。

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将村镇银行支农业务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结合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引导村镇银行开展各种业务创新,增加支农信贷投放,大力改善支农服务,支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然,在过去的几年中,相关领域的政策也都有了较大的发展。2010年,财政部在之前发布的《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基础上,宣布扩大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试点范围,新增河北、辽宁、吉林、江西、山东、湖北、广西、四川、陕西、甘肃十省(区)开展试点。

第三,加强经营创新。

网点和人力资源的不足也是制约村镇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障碍,使其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因此,村镇需要通过经营上的创新,来弥补网点和人员上的不足。

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特征,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实现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差异化定位,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应加强与其他银行机构的战略合作,共享其他银行(包括发起银行)的网点资源,提高自身的服务范围和能力。

第四,加强模式创新。

由于规模小、成本高,单个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有限,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发起人(各类银行)参与村镇银行的积极性。

而在另一方面,单个村镇银行的规模过大,也可能会导致其偏离预期的目标。如何在二者之间进行一种平衡,需要管理模式方面的创新。从目前来看,由主发起人批量设立村镇银行是一种较优的选择,而且,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银监会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城里村镇银行管理总部和村镇银行管理公司的思路。

不过,由于现有体制的限制(主要是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种体制仍不成熟),上述改革思路并未能得到顺利的推进。为此,目前中国银监会正在研究《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暂行办法》,通过设立专业性子银行取代成立控股公司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主发起人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比如,村镇银行子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而其主发起人总资产不少于1000亿元人民币。这将为大银行在村镇银行版图扩张扫清了障碍。

预计,在这种模式创新之后,各家大型商业银行参与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将会有很大改善。村镇银行的发展,或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总体来看,作为一种新生的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其发展也还存有相当多的问题,各方也都还存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不过,在我们看来,尽管村镇银行的发展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其在几个方面对中国农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其一,村镇银行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尽管到目前为止,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仍旧很小,但对本地小微企业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支持。

其二,村镇银行的发展,对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竞争冲击,从而导致原有的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关注。这种竞争效应,对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三,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属政府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民间资本投资面临着较多的障碍。村镇银行的发展,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渠道,由此也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观察,民营资本的介入对银行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这对中国金融体系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或许能起到一定的参考。 ■

曾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

第三篇:网络问政发展的困境及出路

一、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是从 1994年的科研教育上 网开始的,到 1996年开始大众上网,但是真正的政府 上网是 1999年开始的。虽然我国网络发展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报 告显示,截止 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 31.8%。我国网民的互联 网应用表现出商务化程度迅速提高、娱乐化倾向继续 保持、沟通和信息工具价值加深的特点。

2008年6月 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成为"中国第一 网民",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将网络问政推向一个新高潮。2009年 2月 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次与网民进行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通过中国政府网、新华网与网民进行在 线交流。与网民两个小时的互动交流中,来自各省区 市及台湾、香港、澳门,乃至欧洲、非洲、澳洲、美洲的 全球网民纷纷向总理提问,相关帖文、留言多达数十 万之多。2010年 1 月 25 日,"网络问政"首次被写进政 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参事参政咨询工作,发挥院 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昕证、网络民意在决策 中的作用"02010年 2月 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 次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了有关反腐、房价、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纵 观网络民意,不论是反腐倡廉、寻求社会公正,还是渴 求社会和谐,绝大多数网民所表达的恰恰是代表了底 层百姓的意见和呼声。

二、网络问政的现实意义

网络问政的重点在于询问和倾昕,主要功能是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快捷便利的信息交流渠道,应属于 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环节。网络问政作为我国公共管 理实践中的一种创新形式,对于行政管理改革具有重 要的意义。

(一)网络问政有利于公民参与政治 当前社会各阶层民众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反映声音与表达意见,对国家的政策方针建言献策,甚至可以借助网络曝光社会问题。网络问政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直接参政方式的不足,提升了 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与民众之间政治 信息互通的渠道

(二)网络问政有利于收集民意诉求

网络问政使各级政府官员能够通过网络以微服私访之式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网民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虽是个人观点,但也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某个方面。代表着一个群体的心声,因而可以成为领导干部 征集民意,联系群众的一个窗口。与此同时,网络的便 利性和隐蔽性使得公众愿意在网上表达自己的真实 想法与意见,方便党和政府准确掌握社会信息,了解 人民群众的诉求。

(三)网络问政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存在,若没有适当的途径进行引导,极易引发社会冲突和突发性事件,不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方面,网络问政可以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简便的 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的渠道,客观上可以起到安抚情 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网络问 政主动联系群众,关注和关心公民的需求和各种呼 声,杜绝粗暴野蛮执法行为,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和 扭曲,减少政府与民众的矛盾与冲突。

三、网络问政发展困境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问政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取 得了一定实效。然而,总体说来,当前网络问政的发展 也还存在一些困境。

(一)、网络法律缺失,问政缺乏保障

我国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 定》、《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计算 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尚存在一些不够完善之 处,刑法及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也不够清晰和明确,不能保证网络问政的顺利开展。我国目前仍 然没有一部网络问政方面的法律,存在不少法律上的漏洞与"空白",比如说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 击等,都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其进行界定,就没有法律 上的保障。 (二)网络监督缺位,问政信息不安全

网络问政要认识到网络媒体自身信息传播中信息失真、控制性差等不足,特别是当前网络上侵犯隐 私权、虚假信息、扭曲夸大等种种问题泛滥。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得网民在网络信息发布上不受控制,畅所欲言,也导致了不少虚假信息风 靡,t昆淆视昕影响正常社会秩序,给网络监督增加了 不少难度。区分信息真伪将是对网络公民的巨大挑 战,这种挑战"将对民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响。这种 信息的不可靠性,使得操纵信息扰乱民意成为可能,从而 破坏监督机制的运行。网络监督的技术和人才短板也限 制了政府对网络监督的力度。相对于传统大众媒体管理 以政策管理为主,网络媒体由于主体的多元化,网民成 分也十分复杂,监督管理困难,信息安全风险巨大。 (三)网络社会虚拟,问政者身份识别缺失

互联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无法识别谁是代表政府,还是代表个人或某些团体。若不能对网上当事人的身份进行有效识别,那么 就难以保证网络上问政信息处于稳定的状态。网络发 言人应对的是无数个现身的或是隐身的网民,是以一 应对元穷大的交流方式。网络发言人与网民交流顺畅 的关键在于身份验证,只有亮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交流才能顺畅,网络发言人才能够获取网民的信任, 真正地融入到网友中去倾听民声获取民意。

四、网络问政发展的出路

"网络问政"作为信息时代的新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胡锦涛总书记于 2008 年 6 月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 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 设、运用、管理。"同因此,必须想千方百计地解决困境,寻找网络问政的出路。

(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网络问政法规

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结合实际,完善各项规章制 度,出台网络问政基本法,明确政府和网民在网络问政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规范网络问 政程序,彻底肃清网络歪风邪气,使得网络问政真正 成为网络民意传达的平台。目前正在起草的《侵权责任法》对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会做出更详细、更完善的规定。另外,我国有关部门也在探讨制定《个人数据 保护法》。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文明上网自律公约》提出,"提倡互相尊重,摒弃造谣诽谤,促进网络和谐共处;提倡诚实守信,摒弃弄虚作假,促进网络安全 可信"[飞这需要广大网民共同行动起来,自觉践行公 约,遵守网络问政规章,促进绿色网络建设,做成熟、 理性、负责的网民。

(二)力口强网络监督,科学管理网络问政

网络监督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网民的义务。首先,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部门,加强对网络监督的宣传 和教育力度,提高全民的网络监督意识,有针对性地应对网络问政,构建科学的网络监督工作机制。其次,要多种形式开展网络监督管理工作,除设置"网络虚拟警 察"之外,可聘请网络技术方面的专家创造维护网络问 政信息安全的软件,如反恶意广告和污蔑言论软件、反 不健康发言行为软件等。最后,要通过网络监督体制的 构建保证网络监督的落实,既要明确网络问政言论和 行为的法律界限,又要呵护民意。这样就要求同时抓好 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加强网络问政透明度建设,及时 公开法律允许的相关信息,为群众实现网络监督创造 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回应网民的疑问,及时调查和反馈 网上反映的问题,为民众的诉求。信息充分流动提供足 够的空间,督促有关部门快速反应,有始有终。 (三)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优化网络问政机制

网络发言人关键在于不仅要发布权威信息,还必须承担身份识别的特定义务,以便公众信任并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让网络发言人尽最大可能在网上 表明身份,增加透明度,提高其网络发言信息的权威 性。其次,要建立网络第三方认证制度,确保网络发言 人不仅可以通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官方网站发表 意见,还可以通过其它网络与公众加强信息交流,解 决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最后,要加强专 业培训,提升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造 就一支熟悉党政新闻工作、掌握网络传播技术,具有 开拓精神的网络发言人队伍。不仅使其在网络上宣传 政府信息,扮演上传下达的角色,还要调动一切网络 资源,营造和谐网络信息交流气氛,真正解决公众关 心的问题,发挥网络问政的最大效用。

第四篇: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水平决定着当地农村教育的水平,生产力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目前农村义务教育还面临着诸多的发展瓶颈、困境,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其重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费投入不足

农村义务教育实际是政府起主导作用,承担着主要责任的教育,经费投入主题应该在政府。眼下的情况是除了中央和省投入必要的教育经费保运转以外,地方政府特别是县、镇两级政府基本没有投入,导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修建,日常维护,设施设备的添置更新等方面与城里的学校差距越拉越大,导致教育均衡化发展无法实现,实际上成为一句口号,一句空话。

二、师资严重不足

教育说起来,没有人说他不重要,从国家层面到普通民众认识都是到位的,尴尬局面是农村学校连最基本的师资数量都不能保证。目前我们还存在大量的代课教师,而这些代课人员由于待遇太低(每月不足500元),也多是干一段时间就走了,各所学校再想法设方招一些在家有一定文化素质,又由于某种原因暂时离不开家的人来充数代课。县里每年也新招聘200多人,但新招的还抵不上退休的留下的空

缺。因此,农村教师更加紧缺,如此这般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村的义务教育该怎么做,教育水平怎么能得到保证,更不要说提高了,这是当前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

三、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多,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技术水平,干一些粗重的活,但每月也能有3000—5000元的收入,这对于本地的青少年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给人造成的印象是上学除了花钱并不能改变家庭的境遇和个人的命运,一部分学生不再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好多学生书读不到初中毕业,还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甚至是六年义务教育,一旦个头长得差不多了便离开学校,选择辍学打工挣钱。学校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政府的缺位、失职,不闻不问,因此控辍的力度显然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些辍学生成为新文盲,有的甚至成为社会安全稳定的隐患。

当然,学生辍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不科学的学校布局调整,造成上学路途遥远,上学路上安全隐患较大,学校又不具备食宿条件,或者是虽然具备了食宿条件,但由于没有管理人员编制,造成管理不到位,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导致学生辍学,这种辍学的现象引起政府的高度关注。

四、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时大势所趋,但县城内的学校布局要公民办统筹考虑,不能盲目设置撤并。现在我们的政策是一村一校,

但现在的行政村是原来的两个或多个小行政村合并起来的,在布局调整时保留了那一所原来的村小,它的位置都不是新行政村的地理中心,被撤并的原其他村小所覆盖区域的学生路程就比较远,上学十分不便,群众意见较大。另外,新批复兴办的民办教育机构也有个合理布局的问题,不能具备了办学条件就批准发牌举办,要看需要不需要,有的公办学校对门路那边又批复兴办一所民办学校,这显然不妥。

五、公民办学校管理存在不应有的差别

按理说义务教育学校不论是公办民办在管理层面不应该有区别,不是管理层在管理指导思想上有区别,是客观现实造成的这种差别,继而造成公民办学校在竞争上的不公平。比如说在规范办学行为上,公办学校如果违反了,对学校的校长有明确的处罚措施和办法,但对民办学校处理确少实质性的处罚办法,对人无法处理,他(她)不是公职身份,给个什么处分在不在乎,经济处理好像于法无据,唯一的办法是吊销办学许可证,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办法,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又难以落实。因此,就出现一些公民办在办学行为不公平现象,像违规补课、大班额、违规招生、虚假宣传、违规订复习资料、非中考学科科目不开课的等,造成有些民办学校畸形发展,虽然中考成绩不错,但学生普遍缺乏灵性,进入高中后后续发展不足,高分低能现象普遍存在,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六、农村学校“失血严重”越来越弱

当前自上而下都在提倡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但实际的情况是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差别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是城里学校享有得天独

厚的优质条件。首先是硬件设施上是农村学校远远不能比的,其次是师资水平农村学校与城里学校更是存在天壤之别。即便是如此,许多在农村学校稍有成色的老师也是想方设法调往城里,或集镇所在地学校,更进一步拉大了师资上的差距,再加上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不但教师整体数量上不足,甚至某些基础学科比如小学英语教师更是奇缺,直到现在也没有几个村小能开设英语课。因此,稍有教育常识的家长纷纷把学生转往城里的学校,不但造成城里学校大班额现象的产生,也加重了学生家长的教育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反观农村学校都是人去楼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才会出现像城市某校,几位老师教一位学生的尴尬局面。

七、学生安全存在重大隐患

学生安全工作时学校最重要的工作,安全不保何谈学校发展。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上是到位的,也建立了许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但目前学校安全工作仍面临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为:第一学校安全保障力量薄弱,许多学校的安保人员都是学校老师轮流值班,有的聘用年老体弱的社会人员看护,真正发生学生的侵害事件他们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第二人员素质缺少专业的培训,导致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较差;第三是民办学校的校车是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校车资质不够、超员超载等现象。交管部门由于人员较少监管不过来,即便是查到违规校车也是查了扣,扣了放,如此循环,却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八、素质教育得不到落实

实施素质教育这可以说是国家意志,它的重大意义和历史使命大家都明白。但眼下农村义务教育离实施素质教育却感到越来越远,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农村学校缺少必要的师资,或是教师素质本来不高这个原因外,关键是当前的评价机制是教育主管部门自身的导向有很大的问题,学校的好坏就看平时的统考成绩或是中考成绩,成绩好就是好,好学校一俊遮百丑,却很少考虑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校发展的起点。

农村义务教育面临如此多的困境,解决起来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好在当和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有些问题包自身或政府应该尽快解决。

一、师资的配备

当前,学校的办学软硬件都比较缺,但最缺的还是办教育的人,就是学校的师资,不解决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一切都是空谈。政府花了很多钱为学校建校舍,配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但学校连基本的教书的人都没有,配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呢?不是不需要,而是有比这些东西更需要花钱解决的师资问题,想当年战争年代,抗大连基本的办学硬件都没有,但有高素质的教师不照样培养出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可贵人才。因此,我们认为“人”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其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长再逐步改善、完善,眼下当务之急是加大师资的配备的力度,尽快补养缺额教师,保证教学最基本的师资需求。

二、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农村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收入待遇、进修培训机会等远不如城

里,因此,农村学校面临一新招教师不愿意来,二是来了也留不住。现在实行教育均衡化,我们认为教育均衡化首先应是师资均衡化,要想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应给农村教师的待遇实行倾斜,让他们获得比同层次老师更大的收益或实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让农村教师相应高出一级工资或绩效工资活动的部分多向农村教师倾斜,给农村教师盖周转房解决食宿问题,根据路程增发交通补贴,在职评、岗位设置时增加更大的比例等。这些措施是当地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做的,这对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农村义务教育政府投入是主渠道,我的理解政府投入不能只是国家和省两级政府,也应该包括市、县、乡镇政府,但目前的情况是县、镇两级政府的投入不到位,特别是镇乡级政府多数是零投入。因此,还应该明确规定县、乡镇政府在义务教育投入上的份额,并督促加以落实,有了这些经费,学校校舍的日常维护、教辅用房建设,食宿学校建设及学校的安全保障等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

学校安全问题不仅是教育学校自身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学校安全光靠教育一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也要建立农村学校安全保障体系,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公安、文化、工商、卫生、交通等机关部门联席办公。好多地方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关键是只有形式没有实际去做,联席各家只是停留在纸上挂在墙上,真正去做去落实也只有只有教育一家。所以要想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得有成

效,必须抓执行力的问题,各家必须切实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并把文落到实处,不能有做学校安全工作是给教育学校有情分的帮忙,应该认识到这是你应承担的职责,乃份内之事,出了问题不履职尽责是要接受组织处理的。

综上所述,农村义务教育承担着为当地培养人才的重任,它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没有教育的发展就没有经济的更好发展,政府领导应当站在全局战略的高度重视教育,落实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增强维护好发展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好局面,使之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成因与出路

陈晓鹏

2012-9-24 15:45:50 来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12年第1期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已陷入艰难境地,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振兴我国中小企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控通胀、保民生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本文拟就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成因及出路,加以简要分析。

一、我国中小企业现状

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中小企业已陷入艰难境地.其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税费加重、赢利缩小、外部环境堪忧等不利局面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

1.我国中小企业的困境特征

(1)钱荒:融资难,贷款利率高。银行系统的从严信贷环境,国家紧缩性宏观政策调控,已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度逐渐增大、融资成本不断增高,因而融资变得更加困难,钱荒不断出现。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有着比大企业更强烈的资金渴求和更匮乏的融资渠道。由于民间高利贷具有短期、小额、无担保、无抵押等特点,其灵活机动的贷款方式能很好的满足中小企业老板们的需求,因而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放贷,已经成为民间借贷的主要途径。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温州民间借贷市场规模达到1100亿元,有89.0%的家庭或者个人、59.7%的企业参与。调查发现,江浙一带民间借贷利率最高竟达月息30%。高额利息已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沉重负担。

(2)高税负:税种多,税负重。我国税种一般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企业所得税、印花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多项,此外还包括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等。据一项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东部某省2008年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小口径总税率(企业承担的纯税收收入占其商业利润的比重)平均值分别为28.64%和32.79%,而大企业的小口径总税率平均值为14.59%。据全国税收资料调查显示,全国国税、地税机关共调查各类纳税人75万多户,其中纳入调查的中小企业有638884户。2008年,这些企业缴纳流转税15003亿元,在流转税中所占比重达到86%:缴纳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所占比重为76%。近年来,国家先后采取了5项相关政策措施,以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2008年1月1日起,实行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2009年9月19日,国务院提出对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011年10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此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2009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2011年10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2011年11月1日起.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尽管如此。这一优惠税率仍然偏高。

(3)用工荒:工人难招。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减少、供给结构中二代农民工比重增加、作用于劳动力转移的比较利益所形成的流出地“推力”和流人地“拉力”弱化,因而自2010年起,“招工难”问题愈显严重。2011年春节后,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招工难”和“用工荒”现象。大量中小企业不仅严重缺工,用工成本也在快速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用工成本平均上升20%-30%。此外,企业员工流失率也逐渐提高,造成企业职工队伍极不稳定,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4)高成本:生产成本大增。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结束了从过去短缺经济、过剩经济的低成本时代。随着生产力成本、技术成本、企业支付物流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土地成本等要素的不断上升,我国各大中型企业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在激烈竞争中,中小企业则明显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2011年,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2.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特征

(1)中小企业倒闭多。2011年年初,有关中小企业的坏消息纷至沓来。根据国家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更加严重。人工涨、汇率涨、原材料价涨:用工荒、用电荒、资金短缺„„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二轮危机,正在向中小企业逼近。今年下半年,国内存量中小企业中的40%已因此而处于半停产、停产甚至倒闭状态。

(2)高利贷“逼走”众多企业主。受国家紧缩性宏观政策调控影响而产生的民间高利贷,已“逼走”了众多的企业主。据报导,截止到2011年9月底,仅温州一市至少已有80多家企业老板逃跑、企业倒闭;其中9月份就发生26起;9月21日,温州l天之内就跑了8家企业的老板。企业主逃逸事件与2010年比增长41.6%。

二、我国中小企业困境之成因

1.面临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已面临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首先,市场竞争主体复杂化。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不仅有国内企业,还有国外企业;不仅数量剧增,而且类型众多;不仅有国际级的大型企业集团,也有众多的中小企业;不仅有现代化企业,也有传统企业。其次,市场竞争空间更为扩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消费者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为抢占市场往往会发生新的争夺战,从而拓展了市场竞争的空间,这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再次,市场竞争更加无序。各地的中小企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同类企业为了争夺市场竞相压价;有的企业为能在低价位获得一定利润,便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市场秩序。

2.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我国中小企业多以“家族企业”为主。在经营管理中.由于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偏差。以及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中小企业不仅难以吸收到所需人才,甚至造成了有用人才的流失。(1)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导致经营机制不灵活;企业领导人对决策的选择和企业的发展往往依靠自身的经验和主观意识,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因而存在决策失误的风险。(2)战略发展意识不强。企业要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必须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进行战略规划。然而,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多从战术角度出发,在经营方向和经营领域上.存在着盲目性、投机性、随意性等弱点,加大了经营风险。

3.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含量低

国际上通常认为,技术开发资金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的才有竞争力。而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1%以下的达70%:82%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发明和专利产品;75%的企业未通过IS091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由于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弱,产品开发能力差等问题。企业无法打造特点突出、属于自己的产品,因而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4.财务管理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淡薄。有些中小企业负责人,不注重专业技术学习和提高,忽视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对各种财务决策只凭个人主观臆断,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中小企业缺乏科学、完善的财务监督机制和各项规章制度,致使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薄弱,资产管理效率低下。(3)财务机构不健全。不少中小企业只注重效益。疏于管理,不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置专门财务机构:有的企业虽已设置财务机构,但会计人员岗位设置不全,分工不明、职责不清,造成财务管理混乱。(4)财务人员素质偏低。中小企业多是私营企业,财务人员多是家族成员.有些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能力。反之,具有真正水准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士则可能因为无血缘、无乡缘等原因,难以在企业长留。

5.投资盲目。缺乏科学性

中小企业的投资。常以老板意愿为主,缺乏科学有效的集体决策机制。因存在盲目跟风和投机心理,有时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结果造成资本结构比例失调、资金周转缓慢,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有些则因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

6.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融资难的内因。(1)部分中小企业负债水平偏高,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使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过高。此外,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暂和经营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2)规模和信用水平低下制约了融资能力。我国中小企业多采用业主制或合伙制.规模偏小。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加之管理上的混乱,大大降低了自身的信用度,削弱了融资能力。另外,由于社会征信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滞后,信用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导致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极大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满足率。(3)缺少可供担保抵押的财产。银行偏好对固定资产抵押。一般不愿接受中小企业的流动资产抵押。而在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资产结构中,固定资产比例较小。比如从事高科技的企业,无形资产占有较高的比例,缺乏可以作为抵押的不动产。

第二,融资难的外因。(1)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在我国融资格局中,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来源中占有绝对比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国家控股的商业银行在存款、贷款市场上处于主导地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份额中仍占70%以上。据统计,目前我国占企业总量0.5%的大型企业拥有50%以上的贷款份额,而占88.1%的中小型企业的贷款份额不足20%。(2)资本市场的缺陷。直接融资渠道包括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两种方式。从发行债券融资的情况看,国家对企业发行债券融资的要求十分严格,目前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经济效益佳、信誉良好的国有大型企业能通过债券市场融资:股票市场上,虽然创建了中小企业板市场及创业板市场,但截至2010年1月中小板上市公司共有346家,对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上市融资门槛仍然很高。据统计。中小企业股票融资仅占国内融资总量的1%左右,中小企业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贷款。(3)信用担保环境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目前,全国有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700多家.担保总额接近2000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1.35万亿元贷款,仍不能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信用担保体系的欠缺和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小企业的融资。当我国企业信用低下、中小企业融资的要素不完全时,靠中小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信用担保条件,难以顺利完成融资任务。(4)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完整的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因而在法律和权利上中小企业常受到不平等对待。在我国大企业受到政府更多重视和政策倾斜的同时,中小企业却得不到资金上的便利和优惠。

三、我国中小企业摆脱困境之出路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我国中小企业必须审时度势,及时转变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

1.适应市场竞争,选择适合的营销战略

(1)坚持“集中”战略原则。在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市场规律的营销战略。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其优势在于:机动灵活,善于应变;结构简单,工作高效;技术专门,便于创新等。因此,可集中经营一种产品,集中力量于一个市场;采用专门技术,使自己的资源相对集中,以取得局部市场的相对优势,取得在某个经营领域的相对优势。(2)选择适应竞争的营销战略。一是采取填空补缺的营销战略。中小企业应发挥机动灵活、市场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尽量避开与大企业、跨国公司的直接竞争,寻找市场空白领域。寻找那些大企业尚未涉及的新兴市场领域、或大企业未曾进行过积极营销的局部区域;找大企业不愿涉足。批量小、品种多、营销微利的领域;寻找市场需求变化大,竞争变化频繁,大企业认为信誉风险大不愿涉足的领域。二是采取共生双赢的营销战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通过合作共享,整合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共同把市场做大,从而实现共生双赢。在此战略中,中小企业属于“配角”,但共生关系一旦确立。中小企业就能成为大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既增强了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依赖性,又使大企业的市场成了中小企业的市场。中小企业不必再为订单、融资、销售伤脑筋,可以利用大企业的销售网、技术力量和信用能力使其在产品量、生产管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采取联合竞争的营销战略。多家独立的中小企业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结成联盟.共同开拓国内市场或国际市场,共同分享由于联合竞争带来的利益。我国广东、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各省,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某个区域集聚,组成中小企业集群形成了极大的竞争力,从而创造出了超常的竞争优势,克服了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四是采用特色营销战略,争取竞争主动权。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可通过技术开发和工艺创新,取得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发展成果:或设计出新结构、新规格、新式样的产品;或扩大销售具有独特技艺或配方的老字号产品:或提供特殊的销售服务而获得较高信誉。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增强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地位。

2.改革产权制度,建立科学的组织形式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采用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出售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于那些长期亏损、扭亏无望、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应依法实行破产。通过以上产权制度改革,建立起适合自身发展的产权形式和组织结构。

3.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应该彻底抛弃“小而全”的经营思想,围绕自己的核心能力进行经营,专心致志地做最专业的业务.发挥自身优势,树立起“专、精、特、新、优”的战略思想:要转变管理观念,抛弃经验式、粗放式、家庭专断式的随意管理,辅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

4.勇于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中小企业应尽快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尽快使创新成果商品化。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中,要把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自主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得优势,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5.克服融资瓶颈,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资本市场,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国家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消除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允许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创建风险基金;利用二级市场,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开展中小企业金融互助,以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间接融资体系.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国家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建立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的基金和机构,扩大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在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上,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调动和引导社会创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进一步规范和整顿现有创业投资公司的经营行为,允许一部分国外创业投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帮助拓宽融资渠道。

6.加大政策扶持,整顿市场秩序

我国应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建立国际通用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包括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在内的中小企业社会化促进体系。应全面落实《中小企业促进办法》和其他相关法律制度,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尽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努力做好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培训、产业指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

上一篇:南宁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下一篇:内蒙古呼和浩特回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