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2024-04-09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精选8篇)

篇1: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从探究具体问题到类推得出一般结论,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再到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找到实际问题和“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本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注重让学生充分体验猜测验证的推理过程,努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

1、采用枚举法,让学生把3个苹果放入2个抽屉里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再通过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里,让学生通过放一放、想一想、议一议的过程,把抽象的说理用具体的实物演示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发现并描述、理解了最简单的“抽屉原理”。

2、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问题,学生经历探究得出至少数=商+1。

3、注重引导提升,深化操练。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讨商大于1的情况。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学生解决问题后,继续思考,类推,得出抽屉原理的一般性的结论。

4、巩固探究,注重引导提升。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假设推理等活动后,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体验运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逻辑推理以及语言表达等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5、游戏中深化知识。课前的游戏简短有效,在结束新课前,用“抽屉原理”来解释,会有一种前后呼应的的整体性。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随后我设计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抽取扑克牌游戏,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6.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在应用“抽屉原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求数学知识的欲望。这样设计,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篇2: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负数》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法、写法。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通过教学,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负数”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小中”数学的衔接与过渡,因此教学的侧重点、教学的方式非常重要。

第一节课的重点是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在设计预案与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成为此次教学实践留给我的最大收获。

这节课的思路是清晰的,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较正负数大小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我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通过数形

结合,学生对于正数和负数获得了更深的认识。在用数轴上表示正负数的时候我觉得下面 两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是,表示正数时为什么要从左往右看,而表示负数时为什么要 从右往左看。(这一问题可以联系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来理解),二是,“+2和—2 哪个数大?”这一问题不应仅停留在对数轴的直接观察之上,我在教学中联系生活的实际 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对这一客观的数学问题获得主观的认识,提高知识的活力。有利于学生 形成正确的数感。

折扣教学反思: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1、以逛商场为整节课的主线,脉络清晰,不会给学生和听课者有杂乱无章的感觉,同时,例题的设计,我适时地结合生活情境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由易到难,层层深入,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自己都好象有这样的经历一样,又是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解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与乐趣。

2、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教学中,不断地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如在学生掌握发现折率与百分比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分别提出了“求现价、求原价、求折率”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不断地理解折率表示的是现价与原价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

3、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情景的设计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丰富学生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创设了展示智慧、发挥潜能的空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折扣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并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我今天教学的内容是《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内容是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因为公式的推导过程是个难点,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从而获得知识。下面我从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技能等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

1、导入时,力求突破教材,有所创新

2、新课时,要实现人人参与,主动学习

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时,应给予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实践操作的条件,营造出思考的环境氛围。在推导圆柱体积公式过程时,我让学生经历先想-观察-动手操作的过程。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若干份(例如,分成16等份),然后把圆柱切开,照课本上的图拼起来,圆柱体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长方体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道理,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学生亲身参与操作,有了空间感觉的体验,也有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设计我觉得能突破难点,课堂效果很好。

3、练习时,形式多样,层层递进

因为是第一课时所以在巩固练习中,只要从前四种类型去考虑,做到面面俱到,逐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真正掌握好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另外,还设计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圆锥的体积是在学生掌握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的体积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成功之处:

1.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来龙去脉。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给学生提供两组不同的学具:一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另一组是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让学生通过倒水,发现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用圆锥容器装水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容器中,刚好倒三次,即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而在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中,则不存在这样的关系,圆锥的体积就不是与它等底不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由此通过公式可以得出:

V圆锥=1/3圆柱=1/3Sh

(知道底面积和高)

=1/3πr²h

(知道半径和高)

=1/3π(d*2)²h(知道直径和高)

=1/3π(C*2*π)²h(知道周长和高)

2.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提供的是两组不同的学具,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亲自动手,亲身体会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这样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此项活动中,不仅收获了知识的来龙去脉,还体会到了与同学合作,共享成果的幸福喜悦。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本次的上课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理清思路,寻找解决本节难点知识的妥善方法,并制作课件。课讲完后,仔细分析:

一、找准知识衔接点,为新知做好铺垫。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后进行的。而“比’是上个学期学习的知识。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他们的大多数会把学过的不相关的东西忘到脑后,因此,先设计了一组复习题,不仅让他们复习了比的定义,还对化简比、求比值的概念在脑中闪动一下,并通过求不同比的比值的计算,唤醒他们的记忆,为学习比例的意义打好铺垫。因此学生在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时,学生掌握的很好。

二、相信学生的预习能力,大胆放手,使难点变为平常。

本学期鼓励学生预习,大多数学生能认真预习,但也会有个别学困生,只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仅在书上画一画,留留痕而已,教学反思

解比例教学反思:

1、相信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新知识。

2、化繁难为简单,化枯燥为生动。

3、成功地运用了“三个为主”数学教学思想,以训练为主线组织教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困惑时,适时进行引导,在突破重难点时,进行了小结,实现了精讲多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应有的体现。

4、尽最大努力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基本练习让学困生进行反馈,实现“四个优先”;提高题让优生进行探究解决,这大在激发了优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还是源自于数学内容的本身。

成正比例的量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安排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联想、观察、讨论、类推、验证中总结了正比例的意义,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无论是学生对正比例过程的描述,还是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系统比较与认识,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足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让学生体验数学,享受成功,找到学数学自信是老师努力探索的境界,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直观展示(课件),让学生理解“杯子是相同的”真正含义,从而探究变化规律。探究过程学生是比较积极的,但由于学生刚接触成正比例,因此对其意义表达不完整,为了化难为易,我采取的填充式,建立一个表达的模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效果是理想的,但在练习中,特别是一些意思不明显的题目,学生不假思索做出判断的比较多,如:“圆的面积和半径成不成正比例?”很多学生每通过分析,半径是可变量(不一定)。针对这种情况,打算安排一节练习课,练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要求他们要把两个量的等量关系写出来,再作分析比值是否一定,我相信通过下节课的练习,学生对正比例掌握是比较理想的。

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 :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研究数量关系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定义,一种新的内在关系的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解决问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训练过的,但是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分析,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以达到渗透难点的目的。

2、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生活,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做到对概念有着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进行“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个实例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合作、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的数学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认识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并会把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难以理解,且与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要在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变通,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因此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这样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要让学。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篇3: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课堂实录】这是《牛津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3《Asking the way》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是掌握问路中常涉及的相关用语: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How far is it from here?How can I get to…?及其答语来进行问答与交流。在上课一开始, 我先复习了B部分的单词, 接着便让学生与同桌对照课本上C部分的图片用新句型开展问答活动, 以操练新单词和句型。

学生按我预设的那样, 纷纷与同桌交流起来。看到他们认真操练的模样, 我感觉教学开展得很顺利, 自己感到很满意。忽然, 我看见小A愣愣地坐在座位上玩转笔, 他的同桌和座位后面的同学在交流。于是我走到他面前, 轻声地问:“现在是pair work时间, 用书上C部分的句型与同桌交流, 有困难吗?”他停下了转笔, 说了一句:“我早会了。”然后我听到他嘟囔着:“真没劲!”我的怒火上来了:他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竟然还有意见!我正欲开口批评小A, 他却抬起头来说:“昨天回家作业就是C部分的对话啊!”这时班里其他学生都停了下来, 纷纷同意小A的说法。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刚才进行的对话早已经会了, 觉得很枯燥无聊。一时间, 教室里乱成一团。局面一下子让我措手不及, 我心里急了:这可怎么办呢?学生对这样照本宣科的操练感到乏味, 但这个重要句型假如不操练如何才能扎实掌握?

我意识到学生的厌倦情绪源于我低估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如果我继续坚持原先的教学设计, 可能会适得其反, 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热情, 课堂知识也就不能突出重点, 难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突然, 我看到学生穿着的校服, 心生一计, 及时调整了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我在百度上搜到了本市地图, 指着地图某一处对学生说:“I’m her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our primary school?”热闹的教室一下子就安静下来, 学生都在认真思考中。一段时间的静思默想后, 一只手举了起来, 是平时比较活跃的David。他首先问:“Miss Wang, 我能到前面指着地图说吗?”我回答“Sure”。David走到讲台上, 指着地图说:“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hen 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Our primary school is on your left.”我朝他做了个很棒的手势, 并问道:“Any different answer?”一只手, 两只手, 三只手举了起来……S1:“Go along You Che Road, and our school is on the left.”S2:“Go along Tong Yu Road, our primary school is near the bus stop.”在学生纷纷发言之后, 我出示一句英语谚语:“All roads lead to Rome”, 并告诉学生这句谚语的中文意思:“条条道路通罗马”。在一个回合的操练之后, 我让学生进行Pair work, 一位学生扮演游客, 另一位学生扮演路人, 编写一段对话。学生积极性高涨, 热烈地开展对话, 直到下课, 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 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有一对学生编了一个很完整的对话:

A:Hello!I’m a visitor.I want to go to the Wang Ya Shopping Centre.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Wang Ya Shopping Centre?

B: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left at the first crossing.The shopping centre is on your left.You can’t miss it.

A:Thank you.

B:You’re welcome.

【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既有预设的一面, 同样也有生成、意外的一面。课堂上不能保证一成不变地按照教学设计实施。学生小A的质疑是我在备课中没有考虑到的, 如果我置之不理或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搪塞过关, 这节课就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样也给我今后的教学带来一些启发———

1.教师应做到与学生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新课程改革强调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 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学会“蹲下身子倾听”, 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思考问题, 乐于同教师对话, 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接纳、融合的同构共生状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 耐心去倾听学生的发言, 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 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 进而对学生因势利导。虽然学生对于我预先设计的活动表现出厌倦的情绪, 也让我倍感受挫, 但对于小A意外的回答, 我没有回避, 更没有简单粗暴地否定, 而是立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出示一张本市的地图, 创造出一个游客问路情境, 促使学生思维发散, 让课堂教学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2.及时捕捉动态教学资源, 点燃动态生成的智慧火种。课堂上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是亮点, 更是我们课堂宝贵的动态生成资源, 它稍纵即逝。相对于预设性静态教学资源来说, 动态教学资源是不可预设的, 也是不可预知的。学生的发言往往会成为教学中有效的动态资源的生成点。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 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 不断调整, 动态发展, 及时捕捉和善于利用。本课中小A意料之外的回答打乱了我原本的教学计划, 我及时捕捉到了学生发言中的价值, 改用吴江市地图进行“问路”句型的操练就是一次精彩的生成的过程。我及时捕捉到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意识到充分利用好动态生成的新资源, 根据学生的思维脉络调整了教学过程, 在师生互动中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抓住教材生活性特性, 优化课堂教学。牛津版小学英语教材出现了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日常生活、学校生活、节假日活动、体育和文娱等20多个话题, 问候、介绍、告别、感谢、道歉、打电话、就餐、就医、购物和问路等约40个语言功能项目, 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关的。教师要以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来优化课堂教学, 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不应局限于课本, 而应延伸到学生能接受并热衷的活动中, 创设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本课话题“问路”就是生活中一个真实的场景, 当我展示吴江市地图, 看到地图上一个个熟悉的地方, 学生热情高涨。我果断决定调整教学方案, 就用现实生活中的地图让学生开展“游客问路”活动, 结果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教学效果。虽然有的学生句子说得不是那么熟练, 甚至有语病, 但他们一个个饶有兴味, 全情投入, 轻松掌握了问路的句型。

篇4: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关键词:语文教学;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8-041-2

一、学习课文,增进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国际理解教育相关课文内容,或多或少地含有异国文化内容,比较典型的有姓氏文化差异、生活习俗差异和宗教信仰的差异等。学生需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教师的讲解或资料的查询,逐步了解异国文化,增进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1.透过姓氏文化差异,增进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①熟读,交朋友。

许多国家人名和我国人名有比较大的差别:或者陌生、拗口、不好读,或者人名比较长、难读,甚至中间有停顿。这样势必导致学生一时很难读正确、读流利。我设计“熟读姓名,和异国友人打招呼、交朋友”等办法,一边认识生字、熟读人名,一边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如《半截蜡烛》(第6课)中的伯诺德夫人、小女儿杰奎琳,《夜晚的实验》(第12课)中的意大利科学家拉扎罗·斯帕拉捷等。

②理解,明文化。

教学外国姓名时还可以适当进行异国姓氏文化的介绍。适当穿插介绍一些外国人姓名与中国姓名不同的特征。比如,《莫泊桑拜师(第21课)》中的莫泊桑全名“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在法国,一般都是名在前、姓在后,由二节或三节组成,前一、二节为“个人名”,最后一节为“姓”。按民族习俗,一般在婴儿接受洗礼的时候,由牧师或父母亲朋为其取名,称为“教名”,以后本人可以再取用第二个名字,排在教名之后。这就是说,在莫泊桑的全名“居伊·德·莫泊桑”中,“莫泊桑”是“姓”,“居伊”是莫泊桑的“教名”,“德”是他自己取的名字(“de”也表示他的贵族身份)。

通过姓氏文化的对比,学生很快就能认识到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学生就不会在认识中外差异时,简单地概括为长相不同了。

2.学习外来词汇,增进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日益频繁,许多外来语汇也不断涌入,这些外来语汇有些是新科学、新产品,有些是新文化、新思想,有些是新事物、新变化、新概念……正因为其新,所以这些外来语汇主要是通过音译、意译、音译加意译、意译加汉语语素、直接使用原文等方式汇入汉语语汇的,自然也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如《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日本人民称聂将军为“活菩萨”,“菩萨”,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音译是“菩提萨埵”,或“菩提索多”,简称“菩萨”。“菩萨”的意思是世上觉悟的并且是最有情、最多情的人。当一个人的心地和行为非常的慈悲,所作所为对社会有极大的贡献,而他完全是忘我的无私奉献,甚至连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人,我们就称他为“菩萨”。所以学习这些外来语汇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边学习外来语汇,一边溯本求源地介绍外来语汇的来源,进而深入了解异国文化。

3.进行人文熏陶,增进对异国文化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此,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是其重要的教育内容。学生在掌握语言工具性的同时,自然就会受到蕴含其间的人文性的熏陶。而人文熏陶感强的学生,往往学习语言的情味、兴趣等十分浓厚,反过来又有助于他们对工具性的准确把握。因此,对于文中的人文内涵,切不可因现阶段对工具性的重视、强化而对人文性弱化、忽视,两者之间应该是各有特征,互为补充,合为一体的。打个比方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各国货币的正反两面一样:一面代表了面值,一面代表了国家文化和版权等,两者俱不可偏废。

各国的货币可以通过外汇比率互相流通。同理,国际理解教育教材的人文内涵也是可以互相学习的。引导学生进行国际人文熏陶,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当然,教学时应结合课文主要内容巧妙进行,尽量不要流露教化的痕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小学语文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文熏陶主要有以下几类:

关心他人,关爱社会。如《山谷中的谜底》等,这类课文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表达心中的震撼和感受。

反对战争,向往和平。如《半截蜡烛》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引导学生反战爱国。

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如《夜晚的实验》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追求真理、坚韧执着的品质。

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如《最大的麦穗》(第16课)等,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好学深思、积极探索的精神。

友情、亲情,至美至真。如《莫泊桑拜师》等,培养学生珍惜友情,敬爱长辈,善待他人,仁爱友善的精神。

二、通过中外人物比较,感受思维方式的异同

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哲学家总是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窥现真理的本象。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哲学家似乎都有共同点,本册教材中《最大的麦穗》与《孔子游春》(第23课)就体现了这种神秘的内在联系,古代东西方两位哲学巨人,都把抽象的真理,融入到现实的生活事物中,寓意深刻又生动形象,循循善诱而不空洞说教,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与教育。我们禁不住会由衷慨叹:苏格拉底是一位好教师!苏格拉底的这节人生哲理课是一节好课!好课的教学风格清新自然,不着痕迹,“低碳”高效,“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简约平淡却余音袅袅,给人以深刻的心灵顿悟。到这里我不能不谈起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所谓苏格拉底教学法,就是教师只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与批斗之下,不断地修正观念,所有的答案都必须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教师用一连串相关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考,铺成一条探求之路(the way of truth)。教师所扮演的是知识“接生婆”(midwife)的角色,而绝不是“填鸭者”。

2.“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莫泊桑拜师》中,当莫泊桑初次登门求教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指出:“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既表现他对莫泊桑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能一眼看出,又表现了他毫无保留,直言不讳,本着真心指点的精神讲话,不愧是莫泊桑精神上的导师!针对莫泊桑第二次求教“没有什么好写的”错误看法,福楼拜首先以三个“不”字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接着连用了九个问句,既包含了作为老师的严厉,对莫泊桑的轻微责备,而更多的是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从“继续说”、“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可以想象出福楼拜在指导时滔滔不绝、娓娓道来的神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有水平、会指导的老师。不是吗?“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当莫泊桑把老师第二次指导以后完成的作品给老师看时,福楼拜很认真地看了几篇,可见福楼拜是很严谨地对待的。然后福楼拜及时地肯定了学生的进步,但他也语重心长地告诫道:“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然后提出了新的要求——观察时要抓住特点,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独特。为了使自己的主张更容易理解,福楼拜还举了描写篝火和绿树的例子,更形象地说明了自己的看法,使莫泊桑能清楚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层层深化,有观点,有例子,非常有说服力,从中,我们再次看到福楼拜悉心指导学生的风范。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篇5: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1.让学生感受比例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构建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掌握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判断下面各题的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3)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4)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1、介绍唐山农民义务救灾小分队事迹:

我国南方罕见的特大冰灾雪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河北省唐山市农民宋志永平时做些小生意,家境并不富裕。从电视上看到灾区断水断电的情景,他毅然从家中存折上取出3万元钱,并联系了本村12名村民,备上铁锹、铁镐,租了辆中巴车,大年三十下午4时毅然南下,赴湖南郴州参加救灾。

2、出示题目:

救灾小分队汽车2小时能行驶8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共行驶30小时,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80÷2×30

=40×30

=120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之间的公路长x千米.

80:2=x:30

2x=80×30

2x=2400

x=1200

b学生解答。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出示题目:

救灾小分队汽车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如果按正常速度每小时行驶80千米,15小时可以到达,但由于道路受冰雪影响,每小时只能行40千米,从河北唐山到湖南郴州需要几小时才可能达到?

(1)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2)、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四、归纳与巩固

(一)师生小结

1、教师:刚才我们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了两道应用题,一道是正比例应用题,一道是反比例应用题,这两道应用题的解题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2、小结: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共分为四个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判断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2)设未知数χ,注明单位名称;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4)检验,并写答句。

3、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用比例的知识解应用题要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2、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五、应用与提高

(一)综合应用

(1)一根木料锯成5段要用36分钟,照这样的速度,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8段,要用多少分钟?

(2)用边长是15厘米的方砖给一间教室铺地,需要20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只需要多少块?

(二)布置作业

篇6: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及逻辑推断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长方体水槽(2)水

(3)等底等高以及等底不等高的圆柱体、圆锥体模具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从生活中的事物引出研究的问题

师:和路雪公司想征求可爱多的设计方案,a设计师认为做成圆锥体,每个售价3.5元,b设计师认为做成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每个售价为10元,请你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路雪公司的老总会采用哪个方案呢?

预设1:因为一个圆锥体的才3.5元,而圆柱体的10元,故此,应该选用钱少一些的。

预设2:因为一个圆柱的体积等于与他等底等高的3个圆锥的体积,故此3个圆锥的体积是10.5元,一个圆柱10元,故此能赚0.5元,我会选择圆锥

师:刚才你是从体积的大小进行分析的,从而得出它们单价之比,看来求圆锥的体积很重要,今天我们要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2、通过测量可爱多的体积,引出排水法

(1)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办法用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知识来测量这个可爱多的体积呢?

预设1:我们可以先看这个可爱多没有浸到这个水之前这个水的体积是多少,然后我们把可爱多放到这个水里面,然后我们再量这个水的体积是多少,然后用加了可爱多的体积减去没加可爱多的体积,就是可爱多的体积。

预设2:可以把可爱多放到水里,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可爱多的体积。

预设3:把可爱多掏空,往里面放入沙子,之后再倒入长方体、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的容器中进行测量。

(2)师:刚才这位同学用的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排水法来测量可爱多的体积。那为了研究方便,老师把他刚才叙述的过程用一个课件进行演示。

(3)师:大家一起说如何列式呢?

预设:26x18x(6.3-6)

师:快算一算得多少呢?

预设:140.4立方厘米

3、生活中有很多外形类似于圆锥体的物体,利用排水法存在局限性

师:刚才同学们利用排水法求出了可爱多的体积。那么生活中圆锥体的物体很多,不仅仅指咱们吃的这个可爱多。如果说测量的是一个圆锥体的粮仓呢?显然利用排水法就不能实现了。

<<<12345&&&

4、从而引发找到测量圆锥体积的普遍方法,引出本课研究内容圆锥的体积

师:今天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从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引入,为什么把可爱多制作成圆锥体的,通过测量可爱多的体积从而复习了排水法,又进一步提出来排水法并不适用于解决所有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此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课

1、直接开门见山找出普遍的方法

师:那你们知道这种普遍方法是什么吗?

预设1:公式法

预设2:之前我们利用什么方法求出圆柱体或者长、正方体的体积呢?

2、直接问孩子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师:说的真好,那你们有谁知道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预设:v锥= sh

3、通过孩子已有的知识,从而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知识点

师:那真的有这种关系吗?(板书?),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它。

【设计意图】大胆的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阐述出来,之后进行实验验证

4、通过观察公式,让学生认识到圆锥的体积与圆柱有关系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公式,圆锥的体积可能会与谁有关系呢?

预设1:圆柱

预设2:师捂住 问:这是咱们之前学习过的什么公式呀?预设: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5、通过它们的联系,直接引出本节课需要使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报告单的具体内容以及实验步骤)

(1)师:那正好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模具。s代表什么含义呢?h呢?

预设:底面积和高

师:看起来计算体积和立体模型的底和高有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组桌上都有哪些实验材料呢?(找一位学生具体说说有什么实验材料)

预设:沙子或者水、一个圆柱体、2个圆锥体模具、实验记录单。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

(2)师:那咱们先来一起看一下实验记录单。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第二列需要做什么?

预设:圆柱、圆锥底和高的关系

(2-1)师:我们比较的是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什么?(拿出等底等高的模具演示)

预设:底面积和高

(2-2)师:下一列呢?大家一起读

预设:实验结论

(2-3)师:这一行需要填写的是你们通过实验后得出所选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知道如何填写这个表了吗?实验时每组小组长负责填写实验记录单。

预设:知道了

(3)师:谁来说一说,我们做实验的时候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第三步呢?

师:一会儿你们介绍实验过程时也要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汇报。

6、如何避免实验误差

(1)师:同学们我们如何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呢?

<<<12345&&&预设1:在装水的时候应该装满。怎么叫装满?装水的时候应该溢出

预设2:装水的时候不要让水流出来。

(2)师:咱们比比哪个组实验结果最精确

(3)师:那么下面就按照这个实验步骤来做。注意填写实验记录单,好,开始。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能培养学生做事情精益求精的态度。

7、汇报实验结果(4人一组)

(1)请一组学生汇报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把实验都研究完了。那么哪个组愿意到前头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呢?哪一组最勇敢?愿意来试一试?这组(2个人上来,1人演示,1人说报告单),拿好你们的实验用具和实验记录单。

预设1:1人:我们选的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模具。我们先量出它们是不是等高的。我们把一个(尺子或者纸或者书)平放到它们的上面。看看这个(尺子或者纸或者书)是不是平的,是平的,说明它们是等高的。我们再量一量它们是不是等底。我们把两个摞在一起,它们两个的底都扣在一起了,说明它们两个是等底的。拿下来,用这个圆锥体盛满水往圆柱体里倒。我们正好倒了3次。这个圆柱体就满了。

师:请你完整的叙述一下你们第一次实验后得出它们是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实验结论是什么。

预设:第一次实验时,圆柱体和圆锥体是等底等高的,并且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和他们实验结论一样的请举手 预设:举手

师:其他组有没有和他们的实验操作不一样的?

预设1:我们倒了一次就得出结论了。

师:为什么你们仅仅倒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呢?

预设:因为2条红线正好把圆柱平均分成了3份,一份正好是圆锥体的体积。所以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预设2:把圆柱体中倒满后正好倒了3个圆锥的体积。

师:那你们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预设: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

师:虽然他们得出的实验结论表达方式上不一样,但是他们表达的意思是?

预设:一样的

预设2:1人:等底不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我们把圆柱和圆锥的底扣在了一起,完全重合,说明它们是等底的,肉眼一看就是不等高的。用这个圆锥体盛满水往圆柱体里倒。我们正好倒了三分之二。

师:应该说是大约,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严谨。

2人:师:你来完整的汇报一下你们的第2次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说明圆锥体的体积大约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二。

师:其他组在第2次实验中,没有得出这个关系式的请举手?

预设:都举手

师:那为什么你们都没有得出这个关系式呢?

预设:因为它们不是等底等高的关系。

师:也就是必须是等底等高的关系才能得出这个结论是吗?

<<<12345&&&师:刚才他们在汇报时用的方法还是比较科学的。而且研究的很细致。咱们给他们鼓鼓掌。

(2)老师利用课间演示等底等高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一下等底等高的实验过程(出示ppt)

师:通过你们的实验,验证了这个关系式了吗?

预设:验证了,把?擦了。

(3)引出等底等高的条件,圆柱体和圆锥体才存在这样的关系

1、师:这样写就可以了吗?

预设:还需要补充等底等高的条件

2、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圆柱和圆锥是什么样的?

预设:等底等高的

师:那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

师:当圆锥和圆柱存在(板书:等底等高)等底等高的关系时,那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才会固定存在。如果没有等底等高的关系那么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不固定的。那谁愿意具体说说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预设1: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预设2:谁来把这个关系式换一种说法?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师:那么v锥= sh就是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学生到前面演示,再通过一个同学重复阐述,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实验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才存在这个关系式)。

8、回顾圆锥体积的求导过程,并对可爱多求体积

(1)师:我们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在研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时,首先我们利用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知道了它们的体积之间具有这样的关系,接着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关系式是正确的。最后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那现在你们找到计算可爱多体积的新的方法了吗?那谁来说说,我们要想计算可爱多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

预设:需要测量它的高和底面半径

(2)师:老师这里给你们提供了可爱多的底面半径和高的数据。请你们在纸上计算出可爱多的体积。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做呀?

(3)求可爱多后,计算结果为什么会出现423.9cm3的原因

师:我们看一下这个同学计算的结果,和你们的一样吗?

预设:一样

师:有个别同学的结果是423.9cm3,和她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存在什么问题?谁发现了?

预设?因为它们没有乘1/3

师:如果不乘1/3,得到的是谁的体积?

预设: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

师:还是我想求的可爱多的体积吗?

预设:不是

(4)注意观察数据特点,能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

预设1师:说明可爱多的体积应该是141.3cm3,请你观察她的计算过程,谁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

<<<12345&&&预设2:直接黑板上的结果就利用了约分。他先用(9或者15)乘1/3做什么呢?

预设:(9或者15)乘1/3可以直接约分。

师:如果可以直接约分的我们就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算,这样就达到了计算的简便。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数据特点的学生,非常好。

(5)通过学习圆锥体体积的公式,得出制作成圆锥形的可爱多节约2/3的成本

师:刚才我们通过排水法和公式法分别计算出了可爱多的体积,利用排水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显然公式法最准确。现在你们知道和路雪公司的老总会选用哪种方案了吗?

预设1:a方案设计成一个圆锥体的

师:为什么呢?

预设1-1:因为能从中赚取更多的钱

师:如果从用材的角度考虑呢?

预设1-2:能从中节约 的成本。

预设2:b方案设计成一个圆柱体的

师:为什么呢?

预设:从薄利多销的角度进行考虑

师:我觉得你这个方法还是可行的,但是做成一个圆柱体显然一般人吃不了,那势必就造成资源浪费了,而且对于身体也没什么好处。

(六)练习题

1、判断下面的说法是不是正确

(1)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

(2)圆柱的体积大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

(3)圆锥的高是圆柱的高的3倍,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进一步拓展等底,圆锥高是圆柱高的3倍ppt)

师:我看有些同学还存在一些困惑,那正好老师做了一个课件,明白的同学再看一遍,不明白的同学要认真看、认真听。

2、实际应用

(1)在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的容器中,放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状的零件各一个(如图),容器内的洗涤液上升0.3分米,圆锥形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小明想用一段长2分米,宽2分米,高3分米的木桩削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锥陀螺,你能帮他算算削成后陀螺的体积最大是多少吗?

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圆锥的体积,通过今天的学习,谁来谈谈你的收获和体会?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利用同学们已有的知识知道了它们体积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再通过实验验证这个关系式是正确的,最后总结归纳出了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今后也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方法用在研究其他问题上。

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等底等高 v锥=1/3v柱

3.14×3×3×15×1/3

=3.14×3×3×(15×1/3)

=3.14×3×3×5

=141.3(立方厘米)

篇7: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本单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比例的意义。

2.比例的基本性质。

3.解比例。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正比例的意义。

2、正比例图像。

3、反比例的意义。

(三)比例的应用

1.比例尺。

2.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3.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五、突破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

六、课时分配

比例(11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4课时左右

篇8:数学思考---教学设计(六下)

现笔者整理磨课过程, 以期清晰构建“生本”阅读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的操作要点。

一、教材分析

《琥珀》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综合复习”中的第6课, 是小学阶段说明文学习的收官之文。文章选自德国科普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 选入教材时文字略有改动。课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 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故事和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使读者在阅读故事的同时增加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课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1~12自然段) 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 (13~17自然段) 叙述了琥珀被发现的过程;第三部分 (18自然段) 描写琥珀的形态, 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从以上的内容梳理中就可知晓, 课文既有生动的记叙、形象的描绘, 又有科学的说明、严谨的推理, 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科学童话”。

二、磨课过程

第一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能简单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2.能借助想象画面来阅读课文, 感受作者细腻 的描写。

3.能说出作者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并尝 试实践推测。

【教学过程】

(一) 名称入手, 猜测琥珀

板书“琥珀”, 问:认识这两个字吗?猜测一下: “琥珀”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有根据吗?理解“推测”。

(二) 初读课文, 欣赏琥珀

1.读读课文, 看看课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了 琥珀的特点?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2.交流。

(1) 交流特点:从这句话里, 你发现了琥珀的什么特点?“透明”到什么程度?“松脂”是什么?

(2) 想象着读:你见过真正的琥珀吗?没见过, 那怎么办?要靠我们的想象, 想象它的形状, 它的光泽, 带着想象读。

(3) 看图后读:让我们来领略琥珀独特的美吧。

(三) 想象“形成”, 走进琥珀

1.聚焦“形成”:这么珍贵的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 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琥珀形成的故事?

2.想象“形成”:边读边在脑海里画画, 你读了课文, 觉得画上应该画些什么?从课文的语言中找到依据。

(板书:夏天的太阳、海洋、松树、蜘蛛和苍蝇、一滴滴松脂、重重包裹……)

3.揣摩“形成”:这样的画面, 作家并没有亲眼 目睹, 那他是怎么知道琥珀是这样形成的呢?

4.小结:真实可见的感觉源于有据的推测, 生 动的想象。

(四) 写法迁移, 仿写《黄河象》

我们也试着这样来进行有据的推测, 生动立体的想象吧!我们来想象一下, “黄河象”当时发生了怎样的事。 (拓展相关材料, 略)

【教后反思】

(一) 语文核心目标把握不准, 教“琥珀”还是教《琥珀》

本次设计是执教老师凭着“直觉”和“经验”自行设计的一堂家常课, 基于此, 导师引领教师展开讨论:《琥珀》这篇文章的教学核心价值是什么?是教“琥珀”还是教《琥珀》?是教教材还是教语文?

团队再次细读文本, 发觉文本主要特征如下: 本文属于文艺性科普小品文, 是一篇说明文, 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 是生动的想象与严谨的科学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童话”。特别要指出的是,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状物”, 是整篇文章的推理基础。感受作者由“写实”而展开既科学又有趣的“想象”的写法, 进而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具有较强的思维性, 需要一定的推理和思辨能力。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 是阅读的难点, 因而可以确定, 本文是学习科学推理、提升思维力、实现“语用”的好材料。于是, 应把“思维”训练定为这个文本教学的核心目标。

(二) 阅读与写作结合关注“语用”, 但有“练”无“训”缺乏根基

教学最后环节安排了“写法迁移”, 这体现了教师关注文本表达特点, 并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写话训练的教学理念。但由于前面的教学内容没有从“写法”上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章的表达魅力, 所以学生也很难“迁移”。写话就沦为形式, 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能力的增量。

综上所述, 语文课应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而本体性教学内容又是适合学生学习、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琥珀的特点。

2.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简单说说琥珀的 形成过程。

3.能运用对照阅读的方法, 说出作者想象琥珀 形成过程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读题。范写课题, 学生书写。

(二) 了解琥珀特点, 感知文中“琥珀”的珍贵

1.出示琥珀图片。

图一:没有包裹小虫的琥珀。

图二:包裹一只小虫的琥珀。

图三:课文中描写琥珀的文字。

2. 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 不同点。

(三) 整理琥珀的形成过程

1. 课文中的琥珀最珍贵的地方就是有2个虫子, 这么珍贵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呢?读课文,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段落。

2.从相关段落中找到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 点、“主人公”、起因、经过、结果, 进行交流。

3.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四) 比较, 感受“生动的叙述”

1. 对照自己对“琥珀形成”的阐述, 跟课文比较, 你更喜欢读哪个?

2. 聚焦最扣人心弦的“蜘蛛捕食苍蝇”, 感受作者描写的语言美。

(五) 梳理, 认识“合理的推测”

1.质疑:作者描写得那么生动精彩, 是他亲眼 目睹、亲身经历了吗?他是从哪里知道的?

2.梳理:对照前后文, 梳理作者推测琥珀形成 六要素的根据。

(六) 拓展

你还有其他发现吗?你是否存在着疑惑?

【教后反思】

(一) 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语言训练意识明显

设计调整后, 教课文内容只占了近三分之一的课堂学习时间。《课标》明确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即要加强“语用”, 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能力。所以第三板块是对于“琥珀形成要素”的梳理, 是通过提炼琥珀形成的要素, 培养获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第四、第五板块的设计, 不仅关注语言, 还关注了思维训练, 主要就是通过“思考作者想象的依据”这一环节来感受作者严谨的推理。

(二) 自主学习缺乏过程展开, “问答式”教学只是“被生本”

虽然从设计上, 教师的生本意识与语用意识都有所加强, 对于文本的处理也比较科学, 但实际的效果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整堂课, 学生看似在“听听, 读读, 说说, 议议”, 但这种“听听, 读读, 说说, 议议”是在教师的“指令”或“暗示”下展开的, 这样“动口不动脑”的学习, 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生本”。

当目标制定、板块设计都完成, 导师就带领我们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求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目标落实。

第三次教学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琥珀的特点。

2.通过独立学习, 能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 归纳六要素, 简单又完整地说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主题探究交流等方式, 初步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想象和科学严谨的推理相结合的行文特点, 从而感受语言的文艺性与思维的严密性。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 初识“琥珀”特点。

1.猜猜:板书课题, 学生根据字形猜测“琥珀”词意。

2.想象:欣赏琥珀, 学生根据文字想象“琥珀”。

3.评说:说说这三块琥珀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词“琥珀”猜测哪块比较珍贵?

拓展资料印证:“虫珀”最贵重。

4. 品读:再次品读有关第三块琥珀的文字, 说 说这块琥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板块:从陌生阅读到框架阅读, 梳理“琥珀”形成的要素。

1.初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思考:围绕这块琥珀, 作者介绍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预设:琥珀的形成和被发现) , 梳理相关段落。

2.自学探究, 提出要求, 完成作业① (每生一份) 。

(1) 自读:学生独立学习, 在充足的时间内进行读读、找找、画画、圈圈、写写的活动, 学习浏览, 抓住关键句概括。

(2) 呈现:师巡回指导, 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自学成果。

(3) 对话:交流汇报其中一个要素的学习情况, 把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作为思维突破点, 通过讨论, 暴露思维缺陷, 展示思考过程, 在比较中明确学习方法。

例:关于时间的梳理——有一个学生已经板书了“一万年”。

师:交流一下,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是——

生:一个夏天。

师: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说。

生:一万年前的一个夏天。

生:我还有一点不同意, 应该是夏天的中午。因为只有夏天的中午, 气温高, 松脂才会落下来。

师:哦, 你想得有理有据。那么, 这个夏天的中午, 是刚好一万年前吗?

生:不是, 是大概。

师:你的证据是——

生:课文开头就说, “约摸一万年前”。

师: “约摸”, 这个词的意思是——

生:大概, 大约。

师:这个词能漏吗?

生:不能漏。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作者根据化石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进行的大致猜想, 不是精确的时间, 所以“约摸”这个词非常重要, 不能少。

师: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吗?那么我们加上去—— (板书“约摸”)

(4) 修改:学生再次独立学习, 修改其余五要素的填写, 感受思维的缜密、语言的精确。

3.六要素梳理完整, 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是怎么形成的。

第三板块:在咀嚼阅读中提高思维力, 感受“科学童话”的风格。

1. 明确板块学习要求:探究“六要素”之由来, 感知科普文的推理性。

以“夏天”因素为示范, 引导学生感受从“观察”到“想象”的思维严密性。

(1) 搜集信息:学生自学找句。

(2) 汇报反馈:汇报, 预设集中反馈三处。

①一个夏天, 太阳暖暖地照着。

②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 太阳照得火热, 可以闻到—股松脂的香味。

③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彩。

(3) 尝试推理:用自己的话说说“夏天”与“琥珀形成”的关系。

(4) 资料印证。

2.明晰学习方法, 围绕“六要素”, 四人小组进行分工合作,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要素进行探究学习, 完成作业②。

3.组内交流, 各自阐述观点, 组长汇总, 完成整个学习单。

4.班内交流, 综合提升, 感受语言整体魅力, 结合说说对于“科学童话”的个人理解。

5. 指向拓展阅读, 推荐课外阅读《乌拉波拉故 事集》。

【板书】

板书完整呈现: (加粗部分为教师板书, 序号为动态形成顺序)

三、磨课后反思

第三次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活动热烈, 学路清晰, 充分展示了学习过程。以此磨课过程为例, 对于构建“生本课堂”, 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 构建“生本课堂”, 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 学点清晰

一堂语文课, 要以儿童立场来备课、上课, 要在设计之初, 就确定从魅力教师让位于魅力课堂、魅力学生。怎样设计明确合适的目标, 发挥文本最大的教学价值呢?主要从三个维度思考:一是明晰“这一篇”文本的特征及价值;二是关注学段要求; 三是要考虑这个文本作为一个例文, 是精读还是略读的定位。

《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要求, 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 可以明确语文核心价值的四根支柱:语文的情、语文的思、语文的美、语文的趣。因而《琥珀》教学落实到思维训练, 具体就是关注学生的思维在语文实践中的发展, 明确学习点是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推理。

( 二 ) 构建“生本课堂”, 其次是流程“板块设计”, 先学后教

三次教学设计修改, 从最先开始句句落实的“线性设计”改到后来的“板块设计”, 充分体现出了板块式教学的优胜之处。

所谓“板块教学”, 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环节, 也叫“板块”, 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思路, 它和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思路的区别在于:这种块状设计, 让出更多的空间于学生, 在教学推进中, 教师才有可能更多着眼于学生的活动, 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而不是关注教案的推进, 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板块式教学, 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有更为完备的预设, 并且在具体实施中, 对每一个板块的目标都要清晰。比如《琥珀》的第一个板块, 目标是知晓特点:透明, 松脂球, 小动物;背后的能力培养是依据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二个板块, 通过六要素的概括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概括的能力。而第三个环节则重在通过制作图表, 学会推理。

(三) 构建“生本课堂”, 第三是强调学练结合, 展现过程

语文的核心价值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在生本课堂中, 要尽一切可能, 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语文实践, 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怎么设计阅读教学中的“练习”呢?

首先要找准练习的点。儿童有儿童的心智特点。本课例研究中的小学高段学生, 思维恰恰处于由“浪漫”转向“精确”, 他们对于读通《琥珀》没有能力障碍。但是对获取有效信息, 注意概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思维的缜密性来讲,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训练。这也就是《琥珀》课例中教师精心设计核心问题, 精心设计梯度练习, 让学生训有所依、思有所凭的一个目的。

其次要找对练习的方式。课标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琥珀》设计中, 教师要教学的不是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一知识性目标, 而是通过两次作业练习, 教会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获取琥珀形成的关键信息, 并能加以提炼以及学会推理的能力性目标。充足的时间, 安全的对话, 完整的过程, 使本课的语文实践活动切实有效。

上一篇:工商联执委会议主持稿下一篇:恋绣衾 辛丑元日,恋绣衾 辛丑元日邵亨贞,恋绣衾 辛丑元日的意思,恋绣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