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形说课稿

2024-04-30

绘画中的形说课稿(通用2篇)

篇1:绘画中的形说课稿

四年级美术下册巧用对称形说课稿

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美版第八册第二课《巧用对称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学习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巧用对称形》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即尝试从形状与用选的关系,认识设计和工艺的造型、色彩、媒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甩手绘草图或立体制作的方法表现设计构想,感受设计和工艺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巧用对称形》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具有对称性,也为学生认识对称图形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材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有关对称形、借助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对称形,以及对称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四年级学生而言,虽然用剪刀剪出对称图案并不难,但是要把这种技巧服务于生活就需要更高的美术修养。

(二)说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学大纲》对本领域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立了以下三点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对称形,知道对称形剪纸的折法。

2、能力目标:会剪对称形,会运用对称形装饰生活中的物品。

3、情感目标: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并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提高动手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我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就应该服务于生活,由于学生可能对如何设计美观的对称花纹需要一定的指导。因此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掌握对称形的特点,并能用所学对称知识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

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对称形,使其有美感。

二、说教法运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激励—探究—实践—评价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学生的接受能力,我运用现场示范及多媒体演示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了解理解程度。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说学法指导

新课标要求: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本课运用大量实物图片、教具,在课堂中创设情境,穿插学生都熟悉的生活中的对称形图片,增加直观性,启发创造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四、说学习流程:

本课教学由课前激励、欣赏感受、探究领会、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拓展思维六个环节组成。

(一)课前激励

教师出示各种自制对称性红双喜字。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祝福的传递,交流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欣赏感受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对称形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对称的世界,感受生活中对称的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的例子,教师鼓励有创意的回答。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课件资料,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教师板书课题)

(三)探究领会

1、情境创设,归纳对称形定义

(1)通过猜图游戏,找出对称图形的另外一半,组成整个图形。

(2)观察平面图形,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总结对称图形的定义。

(其目的是以美的作品感染学生,初步感受对称形的美,利用作品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发现对称形的制作方法。

本环节教师分发实物剪纸图片,学生分小组探究,找出对称形的制作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探究发现对称形剪纸的制作方法。)

(教师板书:折叠、画线、剪裁)

3、仿例制作“蝴蝶”剪纸。

本环节鼓励学生按照折、画、剪方法,仿例制作蝴蝶剪纸,体会对称折和连续对称折。(其目的是通过学生试剪,对上一个知识点进行巩固和延伸,体验剪纸的过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师板书:对称折、连续对称折)

4、质疑再探,尝试其他折法。

团花,团团相聚,花团锦簇,处处体现对称之美。

本环节教师演示各种团花折法,学生试折。团花之美还在于信手而来的的惊喜,教师鼓励学生在几番折叠的纸上随意剪裁,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团花试剪。

(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对称形剪纸,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板书: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四)实践创作

看看不如剪剪,动口不如动手。

本环节教师提出作业要求并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学生伴随着美妙的音乐自由创作,同时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对称形制作的方法,体验创作的乐趣。)

(五)展示评价

剪一剪千娇百媚,赏一赏万种风情

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展示作品,让学生在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已童趣的语言向他人展示并描述自己的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耐心地聆听他们的发言,找出不足,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随时赞赏其富有个性的表达和创作,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六)拓展思维

剪纸是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明珠。教师通过展示剪纸艺术的其他用途,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唤起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发动学生将其继承和发扬。呼应本课情感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课 巧用对称形

对称折;

1、折叠 连续对称折;

2、画线 三角折、四角折、五角折、六角折

3、剪裁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以上是我对《巧用对称形》一课的整体构思,恳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篇2:论具象绘画中的形与神

形是绘画反映的对象的外在形象, 是形体、形状、形式以及光和色等等对象外在的形状和姿态。神是对象的内在属性, 是通过画面来表达对象的精神实质。

形与神的提法在中国绘画史上, 是由来已久。战国时期, 韩非提出:“夫犬马, 人所知也, 旦暮馨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 “形具而神生”这是荀况在《天论篇》中提出的。这些都是强调形但也有人强调神;宋代袁文的《瓮牗闲评》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 其形体也;神者, 其神采也。”苏东坡的一首著名的论画诗:“论画以形似。见以儿童邻。作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他们都强调画要重神。但也有人强调神形兼备;明代朱同强调:“虽然徒取乎形似者, 固不足以言画矣;一从事乎书法, 而不屑乎形似者, 与画亦何所取哉?斯不可以偏废也。”黄宾虹论画:“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 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于物象者, 往往托名写意, 鱼目混珠, 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 又绝不似于物象者, 此乃真画。”纵观西方绘画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达芬奇创作了多幅传世佳作, 其代表作品《蒙娜丽莎》就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而展现出一位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人物表情的刻画, 神秘的微笑表情迷倒世人。

所以, 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不能只强调“形是一切”的原则。但是在美术教育的基本训练阶段要求学习者准确反映对象形体、色彩的能力是可以的, 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可也不是“一切”, 事实上很少有人能真正画得同对象一模一样, 最多也只能是形似而已。

有年轻的学画者提出:“画得与对象一模一样, 有什么稀奇, 现代科学已经发明了彩色全息摄影, 何必把艺术品降为科学的复制品, 如果这样要求, 我宁可学摄影也不学美术。”他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一张优秀的人像摄影作品, 也总是以摄取对象的神为重, 风景也以表达一定的意境为佳。而在借助科学进行美术创作的过程中, 也有很多探索者。美国的照相写实派的开创者之一查克.克洛斯 (Chuck Close) , 可以说他的作品让大家一看就以为是一幅照片摆在你的面前, 而在这幅“照片”中却不难发现, 其中传达着画家本人情感和所描绘对象的精神面貌。正如克洛斯所说的:“人, 是有感情的, 不是土, 不是木头, 也不是石块。”

绘画是视觉艺术, 画面上必具有形象或影响视觉的一些因素。但艺术不能只停留或满足于形的反映, 重要是描绘对象给作者的感受, 把这种感受通过画面反映出来, 或给人以同感或寓意于其中。为了达到反应这种感受的目的, 作者仅仅如实地反映对象的形是不够的, 因为这些感受, 有的是无形可论, 例如一瞬而失的表情和形态;闪电、寒冷、肃穆、舒展、兴奋、紧张等等感受则不能单纯的从形的准确与否而获得, 它需要作者采取必要的绘画手段:如色彩的强调与变化, 笔触的运用, 材料的选择, 构图的变化, 画面的组织, 等等。这些因作者而异的表现手法, 去追求各自的画面效果。这些就不能用“形是一切”的理论说明得了的。绘画, 往往是以物写意, 借景抒情的, 中国画的勾线, 皴法, 散点透视, 都不似对象。中国的写意画中, 更有笔到意不到的手法, 岂不是更无形可论。不仅国画中重神似, 民间的年画, 金山的农民画, 那更是以神为主, 现代西方的绘画也强调变形, 追求神趣。可见形不是一切。

我们说形不是一切, 并非说形与神无关, 画人则形体与性格, 神态有关联, 画风景则形与山石草木的特点也有联系。没有形, 观者不知其所以然, 会导致作者与观者无法交流, 勾通。形与神是密不可分的, 形是画面的最初体现, 而神则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的。把“神”加以引深, 则不仅仅是一个表面的眼神、表情、情感, 更要表达的是画家本人的一种情绪, 以及画家表达到画面上之后对观赏者所造成的一种视觉、心理上的冲击。这在西方的绘画大师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更加能说明这一切。梵高最著名的作品是1888年8月完成的《向日葵》。在这幅画中, 黄色是太阳的象征。他还不止一次地描绘灼目的太阳。同年10月所作的《夕阳剪柳》中那欢快明亮的色彩, 大放光芒的太阳, 使观众的心和梵高的心一起跳动。这一时期, 他还画了《普罗旺斯的果园》、《阿尔的收割季节》、《圣玛利的渔船》、《邮递员约瑟夫·鲁兰》等著名的作品。他几乎用原色来描绘, 强烈的色彩对比一下子攫住了观众的心;短促而粗壮的笔触, 形成一种节奏感。色彩犹如镶嵌在画面上的宝石, 闪闪发光。梵高用心灵感受光明, 由荷兰古典画法、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给予的灵感, 在绘画艺术领域里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而在弗洛伊德的作品中, 则显示了人物内心世界更加神秘的色彩。作品《病室》中的男孩头像毋宁就是一种心理符号, 它从日常情境中挣脱了出来, 形成了超越物象的虚幻表象, 使现实性与梦幻同事都变得难以捉摸。弗洛伊德的用笔是强有力的, 交错相叠的笔触形成浮雕般的肌理, 扇形光斑闪烁不定, 陡增了画面的神秘意味。弗洛伊德后期的作品的画面奢华, 饱满而富有生气。此时的弗洛伊德, 对真实有一种特殊的真诚, 他只在每日接触的对象上来感受, 体察生命的表现方式, 但早期的那种神秘的幻影仍在画面上浮动, 他们与生俱来, 仿佛到死方休。

观众在欣赏美术作品时, 要得到美的享受和获得新知, 这与作品的独特外貌, 神态效果与题材选择等是至关紧要的。而这些得来, 不仅仅与形状有关, 也与形体的取舍, 以及运用一些非形体因素, 色彩的组合, 构图的安排, 黑白的对比, 空间的层次气韵之生动等等有关。明代王世贞曾提出:“人物以形模为先, 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 形模寓乎其中, 乃为合作。若形似无生气, 神采至脱格, 皆病也。”绘画艺术不是为了再现现象, 而是为了借景抒情, 故能随意涂画, 千变万化。清代查礼恂叔在《画梅题记》中写到:“画梅要不象, 象则失之刻, 要不到, 到则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 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传其神意, 斯得之矣。”所以, 画家常说“写意, 必须意到笔不到”才是。画要有达意之形, 并且有传情直神;情从心生, 因人而异, 画才有千变万化, 艺术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

形与神是绘画的两个方面, 缺一不可。所以, 今人作画, 更应“神形兼备”, 使观者既得美的享受, 又获新知于眼前。

参考文献

[1]高木.艺术家安格尔[J].世界美术, 1980, (2) .

上一篇:董地乡中心小学第二学期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三产实业总公司党委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