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2024-04-24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精选8篇)

篇1:《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教学准备:

一组风景范画,2B铅笔、绘画图纸等。

学具:素描用具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请同学们用手测量出老师的身高?“后面是同学说有20cm”“第一排的同学说老师有100多厘米”你们知道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吗?“后面的同学离老师远,前面的同学离老师近”结: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大,而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小,这种现象就是景物的近大远小现象,也叫透视现象。

二、新授课

师:我们站在路的中心,会看到路面和两旁的树木、房屋都渐渐集中到我们眼睛正前方的一个点上,这一点称为消失点。这些通常是不画出来的,但在作画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我们从画面上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没有发现是什么?“都变得越来越小了”“看起来画面很长”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的画上的景物都在慢慢延伸最后消失到一个点上了?“是的”

师:我们称消失的点为消失点。那我们的消失点可以移动吗?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师:以消失点为点的一条线为视平线。视平线就是当我们眼睛平视前方时,与我们视线处于同一水平的线为视平线,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那视平线可以移动吗?想表现视平线以上视平线可以低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视平线可以高一点。结:板示讲解:视平线,视点。

三、欣赏图片

师:生活中除了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以外,还有其他的透视现象,请结合书本上的图片,和自己的同桌讨论一下,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火车站”“路灯”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很留心身边的事物。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同学们知道他们画的是什么吗?“图书阅览室”“教学楼走廊”“学校电脑室”这些作品画的是我们学校的场景。

结: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低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四、学生练习

现在开始画一画你身边的透视现象吧,绘画过程中老师会巡回指导,有不懂的可以举手问老师

三、展评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合理把握。

2、线条是否流畅。

3、画面是否完整。

篇2:《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了解透视现象的课程,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之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注意到了景物近大远小的现象,但是,他们没有分析过透视规律,不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概念,从未尝试过用透视现象表现立体空间,在创作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的关注局部的细节,容易把景物画歪。1.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教学准备

学具:直尺、钱币、签字笔或水彩笔 教具:多媒体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我将从兴趣导入、讲授新知、探究学习、巩固新知、作业评价、课堂总结和拓展延伸,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兴趣导入。

首先,我设计了“欣赏自然景观”这一环节,出示两张 景图片一张平面的一张有透视现象的我问同学: 提问:哪一张图片给你的空间感更强烈?

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有透视现象的那张空间感更强烈,贴出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它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学生:画中的景物越来越小,最后都变成为一个小点,所以空间感最强烈。

小结:离我们进的物体比较高大、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板书:透视现象

1、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汇聚于一点,这个点叫做消失点。

提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中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

总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动,右边的景色美就把消失点往左移。

2、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与地平线重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视平线是与眼睛平行的教师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看!老师的视平线这儿你们的呢?教师由站姿该为蹲姿,由此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总结: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3、消失线: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4、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进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

近粗远细近疏远密近高远矮 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长廊中的横梁与树的变化是一样的。

五、创新表现:

教师演示如何运用沙画表现透视现象。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六、实践提示:

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七、欣赏、评价:

1、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小结:

篇3:《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一、西方现代绘画造型观念概述

20世纪初期, 由于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 世界上出现了“现代主义”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世界各地产生着广泛的影响。削弱和摆脱内容的束缚, 注重研究艺术的形式规律, 追求“世界性”、“国际性”, 一时成为全球的风尚。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 摄影技术的发明, 使绘画艺术的再现性、模仿性也得到空前的挑战。

塞尚作为“现代艺术之父”, 认为“线是不存在的, 明暗也不存在, 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 他采用色的团块表现法来描绘物象的体积和深度, 用色彩的冷暖关系来造型。他的作品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 忽略物体的质感及准确性, 强调的是厚重、沉稳的体积和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开始了对表现事物内在结构的追求, 强调深度比平面更重要。他用局部的色彩变化去强调体积, 表现物体实际结构。[1]至此现代绘画中仍有两种趋势, 即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写实和抽象两种风格在20世纪齐头并进, 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但此时的写实主义虽然也是对自然物象的描写, 造型方式依旧线描的或是图绘的。画面表现的意味增强了, 甚至可以说是表现主义的观念运用了写实或具象的手法。而另一种抽象主义则是排斥对自然的任何模仿, 用构想、心理以及抽象的要素来安排画面的组织、结构。画面中没有具象的造型, 只是点线面的无穷的变化。

二、中国传统漆画造型表现方式概述

漆画最早就作为漆器的纹饰而存在, 作为漆器纹饰时的漆画, 一方面是指漆艺的绘画表现, 色彩较单纯, 花纹较写意, 如“纯色画”、“没骨”和“朱质朱文”、“黑质黑文”等。作为装饰漆器纹饰时的漆画另一方面, 是指有明确意义的图画, 取材于自然或社会生活, 造型生动、线条流利、用笔简洁。[2]

写实主义是西方传统绘画的正宗, 中国传统漆画尽管也带有写实的因素, 但毕竟缺乏西方传统绘画, 特别是古典油画那种高度写实逼真的造型。早期的漆画作品, 相当一部分受中国画影响, 充满中国写意画和工笔画的立意。简单对比来说, 西方传统绘画主要追求真实, 中国传统漆画主要追求意境。

中国传统漆画一般注重平面化和装饰性, 包括表现风景、花卉、动物等的独幅抒情小品, 和表现历史性、纪念性等重大题材的大型作品。造型线条轮廓清晰, 平涂色彩单纯:黑、红、金的色彩;传统的程式化山水花鸟图案。

三、西方现代绘画造型观念及方法对中国现代漆画造型表现方式的影响

20世纪初叶, 尤其在“五四”运动前后, 西方写实绘画在中国影响日深, 声誉日隆, 这恐怕与当时中国崇尚西方的“科学与民主”的思潮有关。西方写实绘画的影响, 在中国则主要通过赴欧美或日本 (学习西方的捷径) 的留学生画家引进。老一辈艺术家中, 1929年雷圭元先生赴法国著名的哥白林工场学习漆艺, 1931年回国后, 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期间, 创作了《泉边》《夜之海》《少女与鹿》《鲜花》等一批漆画作品, 具有清新的视觉效果和生活气息, 对初创时期的中国漆画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 漆画在创作当中擅长于其装饰性, 但也因为如此导致它仅仅停留在装饰层面而停滞不前。传统的漆画装饰手法和色彩表现已不能满足表现现实事物的画面需要, 然而在铝箔粉、铝箔纸上的实验中, 成功的研磨出了在铝箔粉、铝箔纸上罩漆的方法。这不仅使它突破了平面装饰的局限, 还融进了油画中明暗造型法则, 极大地加强了漆画的写实能力。[3]在铝粉上罩漆后研磨的技法, 就是引用了西方的明暗造型法, 研磨设在亮底上的颜色, 使其显露丰富的明暗层次和色彩变化, 达到类似重彩和透明油画的效果, 提高了漆画的写实表现力, 甚至大胆的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构成因素。在漆画中, 许多高度巧妙的变形、抽象, 色彩平涂所产生的强烈而丰富的对比效果, 对线条的强调和极富创造性的大胆应用, 都与西方现代画家, 如马蒂斯、毕加索、康定斯基、克利, 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作品有惊人的类似之处。后来, 漆画家们进一步创造了多种方法和多种色彩, 大胆地使用了过去受限制的质料, 使之能表现一些比较光亮的色彩, 能表现明暗的对比、远近的对比, 以及光线和投影的效果。[4]为了表现事物的质感而用不同的质料和方法配制色漆, 因而使用各种技巧表现情感的创造就愈来愈丰富了。

除了传统的用黑漆和朱漆作底的刻漆画外, 艺术家们还研究出其它色漆作底的刻漆画, 如褚色底、银灰色底、罩金银底等等。在一些漆画和漆屏风上, 构图和纹样常用散点透视的规律来进行创作和设计的。早期的刻漆画的色彩是一些原色, 看起来比较生硬, 刻出的线条也比较生硬, 后来经过对线条和色彩的研究, 用粗细、浓淡、深浅、明暗、冷暖的对比, 使之能够表达感情和事物的质料, 而漆画的发展也进入了更丰富的阶段。

结语

现代漆画造型表现方式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 经过几代漆画家数十年的不懈探索, 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真实人物形象及情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是传统漆画在造型方面所无法企及的。现代的漆画家在漆画造型的发展与继承的问题上不断开拓。以沈福文、李芝卿、雷圭元等为代表的一部分漆画家们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漆画的技法、艺术创作等造型因素;并融合了西方绘画中严谨扎实的造型技巧, 开辟出一条中国现代漆画绘画造型的新型道路。

中、西绘画艺术的两座宝库, 是我们的财富, 里面有我们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他们探索的过程以及结果成为我们的宝贵经验。无论是西方传统的图绘和线描的造型方式, 或是西方现代更主观的观念, 作为当代绘画的创造者, 不能毫无取舍地继承。绘画的造型方式只是为了表现这一精神的一种外在手段, 也是我们着手实践的一个切入点。漆画要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 只能取长补短, 既发挥中国传统绘画写意为主的长处, 最大限度地表现情感和意境, 又要把西方的造型观念融入到中国绘画中, 提高漆画的表现范围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甲丰著《论西方写实绘画》文化文艺出版社1989年5月

[2]沈福文著《中国漆艺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3]王琥著《漆艺术的传延---中外漆艺术交流史实研究》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年

篇4:《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关键词:摄影;艺术语言;绘画:发展趋势

世界上的第一幅摄影作品是法国人约瑟夫创作的《窗外》,随后摄影艺术飞速进步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改变。摄影艺术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绘画早在摄影艺术产生前就发展的很成熟了。摄影艺术发展的初期,主要以绘画语言为主,以绘画的艺术视角进行任务搭配、光影使用、作品布局等。摄影艺术家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用的都是绘画的艺术形式,主要靠的还是绘画的成熟技艺。摄影艺术在初期主要是对绘画布局到光影的全方位仿效,“用光绘就的图画”是摄影艺术的形象定位法。

一、摄影艺术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究

(一)摄影在意境方面的绘画语言探究

在我国摄影艺术领域中,摄影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索体现在传统国画领域。摄影艺术家对我国国画的外在表现、意境内蕴、审美观念等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模仿和吸收,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摄影艺术。不管是二十世纪初期郎静山的山水画外在形式模仿还是二十世纪后期陈复礼的国画意境仿效,甚至还得了大奖。我国摄影的国画意境探索,经历了漫长历程,为大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国画意境的模仿增加了摄影的艺术语言。现在,这种模仿的效果是可以通过画面一看就能够感知到,使得摄影上升到了内外兼修的境界。其从外在形式的相似阶段上升到了内涵与意境交相融合。完美统一。《长寿果》(郁滨键)、《丛林深处》(简庆福)都是拔尖的作品。其中,《从林深处》中的灿烂樱花,遒劲的树干占了大幅布局,表现出的樱花盛开的春季及生意盎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凸显出国画韵味,很多观众都会对作者高超的国画审美意境表示慨叹。

在绘画领域中曾有人在研究国画形式与内涵的关系中,分析了摄影的国画意境:绘画者画出是其个人感受到的外部环境。其作品中的世界与实际的世界差别巨大。这些都是绘画者的个人精神感受,是来源于真实世界的感受。外部事物的形态,外观带给个人的感受和认知是艺术家创作的关键所在。不论所画的内容如何,所画出的应该不但包括事物的形式与内涵,更重要的是形外之形、意外之意。

(二)摄影艺术对绘画形式的探究

我国绘画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表现在毛笔着墨后在宣纸上的渲染和勾勒,表现在艺术形式上精神意蕴的相似,追求气质和韵味,追求意蕴境界,以及一系列源自生活提炼出的流程化的艺术方式。这种艺术方式是极度的主观性和情感性。我国国画的情致和意趣,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性、情、心的外化。当下,摄影相机对真实世界的再现如果能拍出国画的意蕴,那真的可以称得上更高层的艺术境遇。

1839年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了“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从摄影自诞生以来就和绘画追求存在紧密联系,都体现了摄影的绘画性追求。英国的“拉菲尔前派”艺术家们在十九世纪的时候,他们对当时的修版、合成、匕色技术进行运用,以实现他们摄影在上的绘画性追求;在数码技术有了显著发展的今天,平面合成软件进步迅速,这就为摄影师在摄影方面更好地追求作品的绘画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画意婚纱摄影在当下非常流行,摄影师利用合成软件,对拍摄出来的作品进行后期处理,这样就会使作品产生像图画一样的效果。也有很多摄影师从效果与风格上对绘画作品进行模仿。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摄影逐渐能够在更多的材料上实现打印,包括水粉纸、油画布等,并且产生的效果与绘画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意境鲜明。随着后现代艺术的发展,摄影与绘画的相互融合更加突出。

二、摄影与绘画的融合与发展

摄影家帅曼·雷(美国)在论述摄影和绘画的联系时这样说:“我拍摄不想画出的东西,画出我拍摄不到的东西。”这句话道出了绘画和摄影的相互促进的联系,而且曼·雷既是摄影师和画家两种身份也验证了绘画与摄影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实际上,摄影艺术在绘画语言上的探究,绘画与摄影两种艺术门类的相互浸染和超越,是早已被理论研究家所共识的。当代艺术家苏珊(美国)说:“摄影的历史与摄影评价中影响最久远的理论是以绘画与摄影评判的守则,这份守则让两者能够保持自己的特性同时拥有相同的效果,也可以相互促进相互竞争……。摄影设备使事物固化的形式为绘画者们提供了构筑画面和题材的新灵感,给没有画完的画面提供更多的选择,甚至带给绘画者看到微笑生活角落和探索快速物体移动与光影的机会。摄影艺术并不仅仅是把自身限制在真实世界的重现领域上,其始终在跟随和不断吸取绘画方面抽象艺术等反自然主义的精髓。”

三、结语

创新已经成为评判绘画与摄影艺术的首要准绳之一:在绘画与摄影领域,受人爱戴、流传久远的始终是那些打破视觉影像言语的旧体制和对旧形式产生巨大冲击的作品。任何一个年代都有属于当时的作品,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的:今天的文艺作品的价值即使是莎士比亚的大作也不可替代。对人的情感或思想进行宣泄和表述是是艺术最基本的功能,人类开创了关于艺术的言语,并用它来宣泄自己的欢喜和悲伤,并获得对美好事物欣赏的心理满足。摄影诞生伊始,就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已经成为了多种类别、多种派系、创新无限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艾红华,毛建雄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3]邵文欢.殊途而同归——谈图像时代的摄影与绘画[J].中国美术,2007(05)

篇5: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2.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3.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学准备:

课件、电子图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1、出示图片,让学生找出图片中的路和树木,近处和远处有什么区别?

2、师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师总结: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现象统称为透视现象。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新授、尝试、感知

1、看图思考,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找一找有哪些透视现象?(小组讨论,师适当引导)

2、学生总结透视的基本规律,师板书透视的基本规律,学生齐读透视的基本规律。(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3、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框架(消失点,消失线,视平线)。

4、出示两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这两种透视现象一样吗?引出透视现象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两种不同的透视现象,师板书透视现象分类(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学生总结一点透视和两点透视各有几个消失点。师板书(一个消失点,两个消失点)。

5、出示三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立体空间是怎样表现的,师板书透视定义。(图文结合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透视定义)。

6、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关于透视现象的优秀绘画作品。学生感受。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1、师分步骤示范讲解一点透视空间图,学生边看边思考。

2、学生作业:完成一幅一点透视效果图,可以画室外场景(如马路、街区等),可以画室内场景(如房间,室内走廊等),也可以画某种物体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如气球、红旗等)。

3、指导要点:先定视平线、消失点、消失线,画出透视的基本框架;透视的基本框架画好以后,画物体时需在框架的基础之上作画,遵循透视规律(注意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疏远密、近实远虚的透视规律)。

4、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讲评,小结。

篇6:《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了解了概念后还得让学生会画透视关系,我主要是以图片欣赏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透视的规律,有些聪明的、平时善于观察的学生可能很容易找到,但是要让他们在画纸上去表现出来还是有点难

度,就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极度渴望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并加以范画演示,这样会使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一般情况下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可能不认真去学,但是遇到自己想知道的或感兴趣的他们会集中精力迫切的想得到它,从而大大的加深了学生对重难点的认识。

在表现透视现象的过程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就是室内的空间,室外的马路或是旷野一眼就能看见消失点,很容易就能找到视平线,然而室内同学们最容易搞错的就是把墙面与地面交汇的地方当成是视平线,这样就会导致室内的空间过大,与现实不相符。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采取让学生判断的方式进行强调的,我展示了一张教室的图片让学生找视平线和消失点,果然不出我所料绝大多数学生都说教室地面与墙面的交汇处是视平线,我利用课件把地板砖的两条边缘线延伸,然而两条边缘线在远处相交的点不在墙面与地面交汇的而是高于这条线,这里相交的这个点就是消失点,因为消失点实在视平线上的,所以向学生证明真正的视平线不是墙角与地面的交汇处,课件出示正确的视平线的位置,从而解决了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我要在黑板是用范画做进一步讲解,并举出反例让学生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理论知识学习过后在欣赏部分中我选取的都是世界名画,我的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画面中所含有的透视现象,还得让学生涨一些见识,因为时间的限制我对每一幅画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有一点初步的认识。我还展示了一些学生作品通过欣赏同龄人的作品增强

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心里“他能画出来,我也能”的想法,进而增强了学生的绘画欲望。

在接下来的绘画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视平线和消失点定的太远、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关系运用的不明显、构图小、用线碎等情况都有出现但是并不是全部而是个别人,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就会进行单独辅导纠正错误,学生作品成型后绝大部分都符合教学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我选取的不仅仅是好的作品还选取了一些有问题的,采用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为辅的方针进行评价,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然后对本课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篇7:《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一、教学内容概述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并能把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进而提高空间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绘画中的真实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学生更了解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的表现空间立体感是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且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的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讲解,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2、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其实五年级学生对于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早就注意到了,为使学生把感应认知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过称中我还是要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来引起学生的兴趣。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提前进行渗透,做好铺垫,如课前提出问题、留观察作业、收集相关资料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程理念提出“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与接收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我重点突出以下几点。

1、教师要成为教学设计的创新者为了突出“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表现立体感”这一重点,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感受知识的魅力。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第一,用范画中两个大小不一的“海宝”以奔跑的动式来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第二,用儿童画中一排树木来直观的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矮、近粗远细和近稀远密的透视现象

第三,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的真实感我把音乐元素融入到了美术课堂上,引到学生在乐曲中需找立体感,恰当地运用音乐元素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网上收集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名家画作、透视现象的多媒体文件、绘画用的尺子、铅笔、水彩笔等工具。通过对名家画作的欣赏和临摹,让学生更理解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更深刻的记忆大师的作品也通过基础的透视近大远小表现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2010年5月1日——10月,在上海召开了什么啊? 生:世博会。

师:这真是值得我们中国人民骄傲的一件事情。你们知道上海的世博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 生:海宝。

师:海报象征着吉祥,蕴意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今天我们请海宝来同大家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 师:仔细看,海宝从远处到近处有什么不同呢? 生:在近处的大,远处的小。

师:同学们的感觉很敏锐,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现象,谁愿意把你知道地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路。。。房。

师:同学们真是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啊!但在观察这些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像这种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出现近大远小的变化在绘画上就叫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二)、讲授新课。

①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那么什么是透视呢?就是用线条或着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透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形体透视。二是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标识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现空间的距离。

②用简笔画形式表达出来!问:他们有哪些透视现象(除了色彩方面)。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清晰远模糊。。。

师:哇,好厉害。同学们发现这么多透视现象,那么在仔细观察。观察在绘画上色时色彩有哪些变化?

生:近处亮一些,鲜艳一点,远处灰暗一些。

师:假如,老师让XXX站在路的一端向另一端跑我不说停,他就不准停,最终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这位同学的回答真是棒极了,由于道路两旁的树木向远处逐渐缩小最终会缩到一点,这个点就叫做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通过消失点的水平线就是视平线。通过消失点的垂直线。这些在画面上通常是不用画出来的。③师: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在我们就去看看艺术家是怎样处理画面中的透视现象的?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艺术形式表达的这幅作品?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④我们今天研究透视就是要解决如何把现实世界里的三维空间立体事物表现在一个平面上?(如果说老师今天要求你们在一张纸上临摹学生作品,你们想先从哪方面入手)老师在黑板上做范画。

(三)、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填加上人物以及交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

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拓展

学生互评,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和借鉴,相互学习,不断提高。

(五)、板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清晰远模糊

八、总结和反思

篇8:《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造型表现

教师正确的辅导方式是在少儿美术教授过程中激发起孩子兴趣的关键。少儿美术辅导与成人的美术辅导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少儿美术辅导的最大特点是要注重启发、善于启发。由于孩子的年龄小,缺乏对身边事物细致观察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加之美术基础的扎实程度不够,因此就需要老师们有意识并不断对孩子进行有技巧的提示和有目的的启发。

英国文学家、美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说过“少儿美术教育不是培养艺术家的教育”。1《教育要领》中也这样规定:教师应当遵循儿童各成长期的特点,与其让孩子死板地比葫芦画瓢,不如从启发入手,从幼儿期就引导和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习惯。在对儿童绘画的指导中,重点应该在造型的表现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最终画面效果的好与坏。在孩子对事物进行细心观察,并按照内心的想法进行表现时,才需要教师引导孩子如何利用手中的工具去更好地表现画面。所以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对孩子的培训是有一定顺序的:首先,要对儿童进行启发,激发他们对造型表现的兴趣;其次,一定让儿童在画面中去表达自己的心里所想,最后才是由教师出场,对少儿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去表现画面。

儿童在绘画中,对造型的表现总是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样式,甚至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造型表现中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孩子们总是凭着自己对事物最单纯的审美感受来描绘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就是孩子自己眼中的客观世界。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生活环境所赋予他们的,虽然孩子的性格会受到父母的遗传影响,但在孩子的成长中,生活的环境以及老师和父母对儿童后天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和教师应当做一名合格的伯乐,能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和指导,使孩子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但要正确指导孩子首先必须对孩子进行了解,了解孩子并不能凭借家长和老师的主观意识。细心的家长和教师会发现不同性格的孩子的绘画作品,有的细腻,有的粗狂,有的浪漫,有的柔美。甚至同一年龄段上的孩子作品中,有的就会成熟些,有的会稚拙些,可无论是什么风格,都有它的美感所在。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绝不肯墨守成规的,个性和风格就是艺术的灵魂。林语堂先生说:“一切艺术必须有它的个性,而所谓的个性,无非就是作品中所显露的作者的性灵,中国人称之为心胸。一件作品如若缺少了这个个性,便成了死的东西。这个缺点是不论怎样高明的技巧都不能弥补的。如果缺乏个性,美丽的本身也将成为平凡无奇了。”2临摹一幅画再完美,也只是一个画匠,而真正能称得上画家的人却寥寥无几。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他们的思想不会被任何事物束缚,生活中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事物触碰到他们纯真的心灵,各种奇特的想法就会如泉水一样涌出,这些想法经过孩子的小手描绘,便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仔细想想,儿童这种不受拘束的绘画方式和画家创作作品时那种不受羁绊、天下唯我的心境是如出一辙的。

在对儿童进行初级绘画造型训练时:首先,应当顺应孩子的天性;其次,要少定标准与技巧。殊不知临摹一幅范画对儿童来说是何等的困难,因为首先能作为一幅范画内容肯定是经过教师在思想上的反复斟酌。但也就是这样一幅好的作品在绘画教学的最开始阶段就束缚了孩子的思想,比如说课堂上老师需要教孩子画一只兔子,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接画出兔子的样子或者是课前准备好的范画,稍加讲解就开始让儿童进行绘制的话,这样其实是间接地对孩子的思维进行了定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告诉了他们,兔子就应该是这个样子,那么在孩子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审美定式,教师的范画就是这个标准。孩子的天性就是爱模仿,都说孩子是父母、老师的一面镜子,他们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都深刻影响着孩子,更不要说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范画了。这时你也许会想,老师也没要求孩子和她画的一样啊,可是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已经将范画都给学生看过、也讲解过了,当孩子开始画时肯定是依照着老师的范画去模仿。因为孩子有模仿的天性。可老师的范画往往是技巧娴熟,构图得当,用色协调,那么孩子能模仿得来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时孩子就只能硬着头皮开始比着葫芦画瓢了,这样只能培养出眼高手低的小画匠。

在对孩子进行美术造型训练时,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孩子进行启发,启发的内容当然就是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绘画内容了,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来引入教学,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儿童觉得有意思,兴趣大开,最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打开儿童的创意思路,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的五花八门的点子会像泉水一样涌现出来,这时教师便可以开始做范画了,例如:要画一只刺猬,教师只需要在示范中向学生讲清楚现实生活中刺猬的主要特征即可,至于孩子们想去如何表达他们心中那只独一无二的小刺猬可以去任意发挥。这时的孩子一定都有按捺不住的兴奋,心想自己该如何画出一只可爱又惹人爱的小刺猬呢!你也许会问,难道就这样教孩子么?当然不是,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与观察,哪怕是画面上的一条独特的线,教师都要细细体会孩子这样画的缘由,对于和老师以及其他同学想法不一样的创意和构思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会更好地鼓励孩子,让他们有更大的兴趣和信心去绘画。当孩子充满激情、兴致盎然的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创作中去时,体现在画面中的许多奇思妙想有时连老师都会惊叹。可毕竟儿童是不懂任何绘画技巧的,所以教师需要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适当进行启发和指导,比如告诉他们颜色怎样搭配更明快,怎样构图画面效果也许会更好,等等。同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修改,这样才能更好地让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更快乐地画画。

上一篇:2009.2“三育人”先进个人事迹下一篇:彭高小学校务会成员分工2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