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2024-05-05

美术绘画中的构图(精选六篇)

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篇1

教材的这些措施, 有效地改变了抽象概念的说教现象, 将绘画构图的审美尺度直观化、理性化, 无疑是对强制灌输构图知识教学的一个极大的冲击。但是如果生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地讲解“构图分析线”, 其结果也会“穿新鞋, 走老路”, 回到填鸭式的教学教练路上去。

要实施“黄金分割线”新的教学法, 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可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将抽象的美学理论直观地反映出来,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 通过现象得出结论。根据当前广大学校, 特别是非重点的普通中学所具有的教学设施来看, 运用“投影仪”实施电化教学手段进行“黄金分割线”的认识、理解和运用的教学方法, 是目前实现教材编写新意的最佳教学法。

我们知道, 初中学生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 对事物的审美认识也逐渐完善且不断提高, 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分析找出主体物在事面中的最佳位置, 并从中归纳出绘画构图的最佳比例尺寸, 初步领略“黄金分割线”在构图形式美中的作用, 因此, 应用电化教学手段, 通过“投影仪”所产生的不断变化的物体位置, 让学生在运动的直观形象教学中感受美, 提高审美文化素质是完全可行的。

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利用电化教具的现代化优势, 体现“乐教乐学”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笔者在进行《绘画的构图》教学时, 对“黄金分割线”在教学实施了运用投影仪所产生的直观形象启发学生思维与仅仅参照范图直接讲述结论的对比教学实验, 结果反差是显著的。例如, 在寻找“黄金分割线”时, 传统教学总是按“分割值的产生----分割值在艺术领域里的运用----分割值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的顺序, 通过具体的范图和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被动地接受“黄金分割线”在美学中用于绘画构图形式这一事实。学生学习之后, 对学过的范画和教师讲过的美术作品, 基本上能领略构图形式的美学原则, 但对一幅幅新的美术作品就一筹莫展了。在电教对比课堂上, 笔者利用投影仪的特点, 用一张幻灯片设置为一个舞台口放在投井下投影仪上固定不动, 再用一张幻灯片画一个报幕员与其重叠, 在课堂演示过程中, 将画有报幕员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缓慢移动, 让学生在报幕员的移动中感受出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在一片群情激奋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通过争论得出“报幕员在舞台上的最佳位置”的共识。“这个位置是否有规律呢?”提出这个问题之后, 老师可以在此时度量一下比例尺寸 (按黄金分割值的比例要求度量) , 并在黑板上记下这个数据, 然后用投影仪在相反的方向将报幕员重复前面的移动, 待学生共同认定“最佳位置”后, 抽学生在投影仪的画面上量出比例尺寸 (数据一般在“黄金分割值”左右摆动) 。在学生自己的直观感受和老师的启发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浓厚的, 对“黄金分割值”的理解是深刻的, 对绘画构图形式中的“黄金分割值”的运用是的目的的, 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主体物或主体物构成的几何中心应在‘黄金分割线’附近”这一绘画构图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当然, 由于广大学生绘画技能所限, 不可能像美术尖子生那样去实践, 在《绘画的构图》课堂学生实践中, 还必须贯彻美术教学大纲的“低要求”精神, 舍去复杂的造型训练 (教材在本课允许学生将物象变形夸张) , 让学生用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单个静物和三角形构图组合静物幻灯片分别在投影仪上移动, 验证电教效果。结果表明, 学生都能按形式美原则将物体或组合群体摆在画面较适当的位置上, 体现了电教的极大优势。

事实证明, 通过投影仪运动的、变化的直观教学启发后, 学生能主动利用教材提供的“构图分析线”自己分析、比较、感受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美, 运用构图形式美原则创造美。从两种教学效果来看, 传统教法施教后的学生作业构图盲目, 形式机械, 杂乱无章, 而运用电教手段施教后的学生作业构图精新, 形式多样, 美感特色显著。电化教学对广大非美特长生的美育素质的提高是显著的。

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篇2

共2学时

指导思想评论《美术课程标准》“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评论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很好,但是大部分学生的绘画能力较差,没有绘画基础,会导致很多孩子在绘画时缺乏自信心。所以,在授课中要多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教授内容应由简到难。本课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构图常识开始,知道“画幅”有不同的宽高比例、不同的边框形状,认识三角形、方形、等结构和整体态势,在逐步学会对简单物品进行构图组合。本课教学内容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出发,由简到难,可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励学生灵活进行构图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构图的基本技能,为后面的绘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评论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运用三角形构图形式进行静物构图实践。

教学难点:使学生拼摆或画出错落有致又生动饱满的构图,并能从中体会绘画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4.1 【教学目标】评论知识技能:认识构图的意义,领会构图的基本原则,了解构图的形式。

过程方法:在实践中学会构图的具体步骤,运用多样统一原则,在合作中与同学共同完成静物构图任务,积极参与构图作业的互评与交流。

情感态度:在赏析中感受构图艺术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摆静物和画构图的乐趣。【教学重点】评论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 【教学难点】评论学会构图的基本原则。【教学活动】【导入】引出内容评论教师展示油画作品《狼牙山五壮士》图片。提问:作者是怎样安排构图的?请你试着画出它的构图。

【讲授】讲授新知评论

1、师生共同欣赏该作品,提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构图?它在绘画作品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引出构图的概念:构图是指在画面中遵循形式美法则,安排和处理形象的位置和关系,将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达到表现主题思想和审美效果的目的。

2、提出新问题:绘画的构图还有哪些? 师生欣赏教材作品,总结绘画的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如三角形、方形、圆形、梯形等。其中三角形构图具有平衡而又富有变化的形态特征,在绘画作品中最为常见。带动学生进一步学习构图知识,并通过辨识作品检验新知。

3、构图的基本原则:构图时需要遵循“多样统一”的基本原则。教师举例分析说明多样统一原则的具体用法。

【活动】课堂练习评论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塞尚这幅《静物》的构图特点,并画出它的构图。

【作业】课后作业评论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4.2 【教学目标】评论知识技能:学会静物构图的基本方法,独立或合作摆放一组静物,用线条画出静物构图。

过程方法:在实践中学会画静物构图的方法,运用多样统一原则,在合作中与同学共同完成静物构图任务,积极参与构图作业的互评与交流。

情感态度:在赏析中感受构图艺术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摆静物和画构图的乐趣。能够充分认识构图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评论帮助学生掌握构图知识,运用三角形构图形式进行静物构图实践 【教学难点】评论使学生拼摆或画出错落有致又生动饱满的够图。【教学活动】【导入】引出问题评论静物画中的景物是怎样摆放和组织的?画家在构图是会考虑哪些问题? 学生思考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看法:画家会考虑选择哪些静物、静物之间的主次关系、如何摆放等问题。

【讲授】讲授新课评论教师讲解静物构图步骤:

1、准备好静物,初步构思,考虑画一组怎样的构图,构图中是怎样的骨架结构。

2、根据构思选择静物,注意静物要有形状、大小的不同。

3、动手摆静物,注意静物要有主次、聚散、层次,形成三角形骨架,整个构图做到多样统一。

4、用铅笔起稿,画好每个物体的外形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构图时切记要注意符合多样统一的原则。

【活动】辨析活动评论教师展示两幅素描作品,请学生说说出示的静物画构图和作品有没有问题。如果有,怎样使它们更符合静物构图的要求? 学生看图、讨论、判断,提出具体修改意见。

【练习】课堂练习评论1.和同学分成小组,合作摆一组静物构图。2.用线条画出构图

解析绘画构图学中的呼应方法 篇3

“构图”一词虽然源于拉丁文,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很多与其相似的术语,比如“置陈布势”一词,此语源于东晋时期顾恺之的《画评》,就是排列物体的位置,构成一种画面局势,并且蕴含着一种“力”的关系。还有“经营位置”一词,源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是六法其中之一,也是要求对画面物体精心安排,以求得“气韵生动”。此外,格局、章法等词语也都是与构图同义,因此我国传统绘画中的构图意识源远流长。我国自20世纪引入西画以来,西方的绘画理论也随之被人们广泛学习和大量引用,构图的概念和理论也渐渐成为主流的称谓和主导思想,替代了过去的模糊定义,人们以全新的眼光,以理性分析的方法重新看待构图的重要性,称之为构图学。

构图学庞大而复杂,呼应是构图形式法则之一,其目的是使画面上的各个形象之间产生联系。它是将画面作为一个整体形象,画面上的各个事物作为要素,各个要素之间连接、穿插,形成一个集合。呼应就是让各个要素彼此照应,声气相通。呼应的运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内容呼应。画面上的时间、环境、人物、服装、道具、以及其他衬托物都能够符合主题需要,都能体现特定的时空特征,给人一种真实可信的感觉。例如,荷兰画家维米尔所画的《地理学家》和《倒牛奶的女仆》,两幅画中所表现的环境场景迥异,围绕在地理学家周围的是地球仪、罗盘和书本,而围绕在女仆周围的则是牛奶壶、面包和提篮,二者的身份与场景中的其他事物相互呼应,因此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此外,画面的内容之间还可利用通感进行呼应,例如,北宋时期宫廷画院为了选拔画家举行科考,其中一次是以“踏花归去马蹄香”的诗句为题,让考生自由创作。许多考生绞尽了脑汁也表现不出“香”的主题,其中只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在画面中画出了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翩翩飞舞,蝴蝶与香气呼应,视觉与嗅觉联系,真可谓神来之笔。

第二种是情感呼应。画面上的人或事物彼此之间有感情上的交流,这种情感呼应有的表现为外在,有的表现为内在,外在呼应通常是通过视线和动作体现出来,如列宾的作品《伊凡雷帝杀子》(图1),伊凡雷帝紧紧抱住垂死的儿子,眼神惊恐而迷茫,这种搂抱的动作和神情将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的十分明确。又如列宾的作品《意外归来》,屋内所有人的视线都聚集在这个男人身上,并且从孩子们的表情中能够看到惊讶与喜悦。在画面中这个男人孤立的站在左上方,与其他人的距离较远,也没有特殊的动作,但仅凭视线与表情,所有人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内在呼应是指心灵相通,画面中的人物没有视线和动作的交流,但凭借他们之间的空间关系和情节背景,人们能感觉到他们之间的心灵呼应。如达维特的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图2),右方的几名女子虽然与三兄弟没有视线与动作的交流,但哀伤与无奈的神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三种是势的呼应与形的呼应。势是指即将发生的动作,或是动作即将发生的结果,正所谓“势不可挡”。如高山危石,危石仍处于高山之巅,但人们能够联想到如果巨石坠落之后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从而感到恐惧或是惊叹,因此视觉物象就引起了心灵感应。这种势的呼应在中国艺术中应用的十分广泛,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曾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佳句的精彩之处不仅是名词的对仗工整,而是描述了两个动势呼应的美妙场景,落霞与孤鹜是一同飞去的动势呼应,秋水与长天是交汇于天际的动势呼应。并且“势”指明了这些动作的结果,必将是落霞、孤鹜、秋水远离于人们的视线,并最终消失,一切美景都将复归于沉寂。因此势的优点在于不仅描述了现在的动作,还指出了即将发生的动作,充分利用了人们的想象力。在中国画的花鸟画题材中许多昆虫、禽鸟与花草、树石都有势的呼应关系。如齐白石作品《花鸟小品》(图3)中,蜻蜓与荷花就产生了势的呼应关系,蜻蜓即将落于荷花之上,而荷花的花瓣迎向蜻蜓,恰好与蜻蜓的翅膀相对应,二者的呼应关系一目了然。形的呼应是指画面中的两个事物形状相向,彼此呼应。如米勒的作品《晚钟》画面中两人相对站立,身体微曲,虽然没有动作和视线上的联系,但从身体的外形能看出他们的呼应关系。又如周昉作品《簪花仕女图》(图4、图5)中的卷首和卷尾的人物形态关系也是彼此呼应。一人身体向左倾斜,一人身体向右倾斜,犹如括号一般将其余人物涵盖其中。

第四种是画面与观赏者之间的呼应。这种呼应关系是画中的人物用动作或者是眼神与观赏者交流,达到与观赏者情感呼应的目的,带领观赏者走入画面,或使画中人物呼之欲出。从德国画家丢勒的《自画像》中的那双直视画面的眼睛,到委拉斯贵支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中的那双侧视的目光,都运用这种呼应方法,前者显出睿智、坦诚,后者流露出狡黠、暴戾,二者都能让观赏者在与其眼神的对视中感觉到其内心世界。画面中的人物仿佛有了生机一般,能够与观赏者交流。从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所画的《山姆大叔:“我要你加入美国军队”》的征兵广告画中的那个指向观赏者的手势开始,观赏者已经不再是与画面无关的第三者,而是画面所指的对象,因此这种呼应关系更加明确。在徐芒耀的油画作品《模特与我》中,画家在画面的右下方画出了自己的双腿和手臂,破除了画面空间的界限,让观赏者进入画面环境,以画家的视角去观察模特,并与画面事物产生呼应关系。

论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篇4

虽然中国画与陶瓷绘画有着显著的不同,前者属于纯绘画艺术范畴,而后者属于装饰工艺,但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的相通之处,尤其是在陶瓷绘画创作者有意识地模仿中国画或陶瓷绘画艺术家本身具备雄厚的中国画功底时,我们便可以看到陶瓷绘画在形式与内容等各方面与中国画的相似。纵观中国陶瓷绘画史,中国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探究陶瓷绘画的构图就不得不充分考虑中国画构图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本源上厘清陶瓷绘画构图规律与特征。

1 中国画构图特点概谈

早在一千多年前,顾恺之就提出“置陈(亦做陈)布势”的构图理论。阵势,本为军事用语,顾恺之以士兵排列作战来比喻画面形象的布置设计,这是很有见地的,故南朝谢赫把它列为“六法”之一他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经营位置”,唐张彦远在《论画》中的“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中国画在构图中运用透视原理也较早,南朝宗炳有“张绢素以远映,则昆仑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展,体百里之远。”北宋沈括说:“山水之法,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这实际上是为了缩小透视中的近大远小的悬殊差别,避免在视觉上的不舒服。同时期的郭熙则已提出了“步步移”“面面观”的视点流动观察理论,所以,中国画在透视取景上灵活多变,主动性强。

中国画强调随意取舍,主观布局。早在顾恺之时期就提出了“临见妙裁”“达画之变”的观点。清代李晴江(方膺)题画梅诗云:“写梅未必合时宜,莫怪花前落墨迟。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总之,从情意的表达和形式的需要出发,中国画的构图都必须采取随意取舍,主观布局的灵活主动的方法。

中国画构图还要注重疏密黑白关系。中国画布局重平面结构不重深度空间。平面结构的形式美因素以疏密黑白关系最紧要。疏可疏到极疏,密可密到极密,更见疏密相差之变化。按黄宾虹的说话:“疏处不可见空虚,还要有景。密处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这就是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的秘诀。中国画以有画处为黑,无画处为白,白即虚处,黑即实处。无虚不能实,无实不能虚,虚实相生,虚实互用。由此可见,欣赏抽象之美是中国的传统习惯,中国画家对构图中空白的精心设计和处理,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抽象美的欣赏需要。

以上所述,是中国画构图的主要特点,其他还有对比,呼应,参差,交叉,重心,斜正,开合,画眼,气脉,四边四角,平行线的运用,三角线的运用等等。有的属于画家的个人艺术追求。

2 中国画式构图在陶瓷绘画中运用的发展历程

陶瓷绘画的大规模出现是在唐代时期,南方的长沙窑异军突起,以丰富多彩的陶瓷高温褐绿彩绘画而享誉海内外,成为陶瓷绘画的先驱。从长沙窑的绘画形式与内容来看,其具有显著的民间特性,大部分作品为窑工随心所作,因而对中国画的模仿痕迹较少。但其与中国画的相通亦是明显的,与中国画一样长沙窑使用毛笔进行创作,其中一部分作品有显著的中国画特点。长沙窑陶瓷绘画作品大都为写意之作,从构图上来看,具有明显的疏朗布局特点,散点透视、平面布置、物象组合的随意性等都显示出中国画构图痕迹,可以说是陶瓷绘画构图影响的萌芽阶段。

进入宋金时期以后,陶瓷绘画的中心转向北方,以磁州窑系为代表的北方民间瓷窑彩绘产品成为陶瓷绘画的主流。磁州窑系最脍炙人口的产品为白地黑彩瓷,以釉下黑料在白色质地的坯胎上创作,其行云流水之势与中国画特别是中国水墨画极其相似,从构图上来看,亦与水墨画别无二致,特别是其瓷枕产品,其人物、花鸟瓷画主题突出、构图简洁,极具水墨韵味,使陶瓷绘画的中国画式构图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元代时,景德镇青花瓷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陶瓷绘画产品,其绘制潇洒有力,极具中国画之气势,但从布局上来看,却是中国画式构图空有弱化时期,分层繁密的构图特征模仿自西亚的陶器及青铜器等纹饰构图,具有浓郁的中东伊斯兰风情而与中国画构图大相径庭。

明代时,景德镇成为中国瓷业中心,青花瓷已成长为主流产品,其绘画风格由伊斯兰风格迅速转向中国画风格。明早期永乐、宣德青花瓷虽仍残留有伊斯兰布局特点,但布局的简洁倾向是十分明显的。而至明中期时,陶瓷绘画的中国画式构图已经占据主流,无论是青花瓷还是斗彩、五彩制品,其构图均表现出简明清疏的中国文人画构图特征。明晚期时,陶瓷绘画中的中国画式构图更是日益占据主流,以中国画中的文人水墨画构图为主,许多直接模仿著名文人画家之作,首度出现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构图形式,表明陶瓷绘画对中国画式构图的运用正进入发展高峰期。

经明末清初的转变后,至清康熙时期,陶瓷绘画装饰中,中国画式构图已经完全成熟,对名家作品的模仿成为常态,其无论山水、人物、花鸟之作均规抚名家,各有原本,如康熙青花山水画在构图章法上即仿照清初“四王”开合布势;五彩人物图则以模袭陈洪绶人物画作等。雍正、乾隆陶瓷绘画在运用中国画式构图方面更为普遍和精进,其构图大都出自宫廷名家之手,院体画构图逐渐占据上风。清末时,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衰败,陶瓷绘画院体式构图开始呈现颓败之势,文人画式构图重新崛起,特别是在浅绛彩中风行一时。浅绛彩瓷树立的文人画式构图影响很大,民国“珠山八友”即秉承其作风,并一直传承至今,亦为当今瓷画坛之主流构图风格。

3 中国画构图在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的运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中国画装饰风格依然是陶瓷绘画的主流,占据着陶瓷绘画的高端,中国画构图仍是陶瓷绘画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构图形式。改革开放以后,陶瓷绘画类型已经相当丰富,西方式的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形式大量出现,对中国画形式形成一定的挑战,但中国画构图依然保持强势,近年来,其优势地位甚至日趋明显,瓷画大师张松茂、王锡良等传统中国画构图形式的瓷板画在艺术瓷市场的价位屡创新高,使陶瓷绘画的中国画构图更加流行。

中国画构图承载的是悠久而浓郁的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尽管不断经受着当代各种陶艺前卫思想理念的冲击,仍然长盛不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甚至于一些具有现代流行元素和西方风格的绘画作品亦常题词落款,俨然中国画作派。究其兴盛原因:其一,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人群中,老一辈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仍然占据着显著优势,在市场上处于领军地位,他们普遍具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在传统诗、书、画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功底,其构图绝大多数运用中国画式构图,从而引领着这一方向,并以其强大影响力将此风格浸染至中青年陶瓷艺术家。其二,从审美角度来讲,具有强烈西方文化色彩和现代前卫理念的陶瓷绘画作品尚未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而民众对中国画式陶瓷绘画作品则有着自古延续而来的欣赏传统,其受众要远大于其他形式的陶瓷绘画。最后,从收藏角度来看,收藏界一直对古瓷情有独钟,而近年来,当代陶瓷艺术显著升温,受习惯定势的影响,收藏界对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当代陶瓷绘画作品更为青睐,从而促使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上更为风行。

在陶瓷绘画的中国画构图依然持续兴盛的当代,我们也必须冷静地加以审视,发现其中的问题以利于其更为健康地发展。首先,中国画式构图需要创作者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中国画构图特点与法则有透彻的了解和领悟,而当代许多陶瓷绘画家特别是中青年陶瓷绘画家对此领悟颇浅,依葫芦画瓢,没有真正的理解,因而,需要大力加强中国画修养。第二,中国画式构图讲究诗、书、画、印相结合,形成有机整体,而当代陶瓷绘画家普遍缺乏书法、古典诗词和印章功力,因而在四者结合方面表现十分欠缺,亦需大力加强。最后,在追求中国画式构图的形式感时,亦不应泥古不化,因循守旧,而是化古为今,引西益中,使之在传统形式基础上更具现代审美感觉。

4 结语

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构图中的运用源远流长,与其他构图形式相比,中国画构图大大提升了陶瓷绘画的品位及陶瓷绘画家的地位,因而是最重要的构图形式。就未来发展而言,陶瓷绘画不能满足于单纯模仿中国画构图,而应与时俱进,并与当代陶瓷工艺发展紧密结合,使其中国画构图更好地向前迈进,这还需要众多陶瓷绘画家的共同努力。

摘要:中国画构图具有其鲜明的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特点,在陶瓷绘画中大量运用并成为其主流构图形式。中国画构图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萌芽于唐代,至明清时期达至高峰。当代中国画构图仍然是陶瓷绘画构图的主体,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但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关键词:中国画,陶瓷绘画,构图,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峰.中国画构图法则[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5

[2]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美术绘画中的构图 篇5

构图是指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绘画中运用构图把我们所想要表现的客观事物,通过主观思维进行提取,并通过作者的巧思和绘图技艺,合理地布局在画面上,传递出作者所想表达出的情感。在中国画中称其为位置的经营。 凡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好的构图,因而构图所表现的法则也影响了建筑、景观、招贴、摄影等设计作品的发展,其中招贴、摄影方面的表现形式和构图手法则是最受绘画艺术的影响

构图理论原理及作用

1.构图的概念

Composition(构图)这个术语,起源于古典修辞学,最早是在坊间口耳相传的技术术语。该术语从技术性层面地运用到一般原则的体现之间的实质性改变始于阿尔贝蒂的《绘画论》。经后人们总结整理慢慢形成了一个完整独立的学科“构图学”其意为组合、构成,是艺术形象的结构配置方法。在《辞海》中称为“造型艺术”术语。艺术家为了达到作品所体现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空间安排和局部形象以及位置关系做了一定的处理,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在绘画书中统称为“构图”,在中国画中称其为“布局”;西方绘画艺术中称为“构图”,而摄影艺术中又称为“取景”。它是造型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构图在国画中,则称为“经营位置”。中国的布局,西方的构图学,还是摄影中常说的取景,从客观上讲统称为构图。

总之,构图就是指根据表现者需要如何把要表达的形象进行归纳并合理的安排在画面中的方法,根据形式美学上的点、线、形态、光影明暗等手法使视觉要素和空间要素有机组织起来。

2.构图的目的和作用

在美术和设计作品中,艺术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积累,对艺术作品都有自己想表达的想法称为构思,构思需要构图来展现。构图的目的是通过有效地组织视觉和形式要素来构成画面的形式感。把构思中最想体现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并主观的对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加以取舍,选择性的陪衬,使作品画面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以突出艺术效果。很多成功的作品反映出画面的形式感,通过视觉要素的强弱对比,空间位置安排来形成画的视觉中心,从而产生一定的视觉效应,引导观众视觉流向,尽可能的按照作者构思的线路去观赏整个画面。作为艺术家要擅于发现不同题材的视觉美点,正如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才能寻找出最佳的构图方式。

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构图是一种艺术的活动,是通过可视物的各个要素的组织、处理,达到即富有形式美又传达出情感的艺术效果。但构图只能是最大限度的阐明艺术家的构思,不能成为表达构思的本身,其最终目的是产生一件艺术品。

绘画构图中“形式构成规律”在平面设计的应用

绘画构图是丰富多元的,所有创作作品都具有独特的构图和表现形式。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还是可以总结出可遵循的、具有一定共性的“形式构成规律”,以下就从几个共性较高的构成规律谈谈它们本身的特征并结合广告招贴、摄影的实例中分析构图规律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1.平衡原理

通过对阿恩海姆视知理论中平衡理论的学习,发现平衡的概念可分为物理平衡与视觉平衡,在艺术作品中,组成它的要素必须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但从物理学角度是指物体上的各种力量相互抵消,如同一画面中有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物体,它们所处的作用力就可以相互抵消达到是平衡的状态。当外物的刺激使大脑视皮层的分布达到相互抵消的状态时,眼睛才能体验平衡。如油画的中心大体上与画框的中心重合的关系。视觉平衡是指画面中看似质量和物理力不一样的物体通过颜色、大小、方向等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达到视觉的平衡值。例如15世纪再现圣.米查尔称量灵魂的绘画中表现出因大小和位置的排列变化使一个瘦小的落体的雕像重量超过了四个精灵加两个碾盘的重量。“坐在黄色椅子里的塞尚夫人”也是艺术学构图的经典案例,这幅画构图上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放大了高宽比例大约是五比四,导致了整个画面向着垂直方向伸展,并通过人身影、椅子、画框的高低递进关系加大了瘦长的效果,同时人的手臂的环形加强了画面的稳定性。画面的比例分割也是构图的另一亮点,此外横过背景的黑色条带把整幅画分成了两个长方形,并比画框修长因此加强了对比。使得整体在看此画的时候眼睛是沿着向上的方向运动的。

通过对传统绘画中的平衡理论及绘画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在艺术作品中人们是可以通过位置的变动、线性的分割、色彩的搭配引领观众的思想营造出作者想突出的部分及达到视觉上的平衡。掌握了构图中的视觉平衡原理,既可以对位置、面积的合理调配,利用虚实、气势达到呼应以求和谐一致,产生平衡感。比如在救援的海报中为了突出希望,把灾难效果集中在一侧感觉很沉重,把救援部队以点缀的形式在另一侧改变其颜色的质量达到画面的平衡。同时也可以根据作品意图的需要,利用平衡原理追求平衡中的不平衡因素,增强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拓宽视觉表现领域,创作出新的效果。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常用的平衡构图方式有:

(1)主次分布的平衡构图。此构图为突出表现重点的手法,重点突出冲击力强。

(2)散点分布的平衡构图。此构图适合表现那种以平均均衡的关系,达到面面俱到和谐共生的效果。

2.对比与调和的运用

对比是强调整体中各部分的差异性,突出某个局部固有的个性。调和是对比的减弱,是在物体之间找到它们共通的构成要素使对比减弱加强事物的相互联系。 创作中常用的对比因素很多,从点、线、面的组织方面,改变形与色的大小、强弱、虚实、色相、明度、纯度等等均可加强对比,使想突出物形象鲜明起来。给予观众更多动态的视觉刺激刺激。单纯强调对比会使画面缺乏一致性,没有调和的对比是没有意义的。调和之美在设计创作中主要体现在边框和画面内部的调和。如在画面内的骨架或各个形象中与垂直线弧线进行结合,那么基本可以构成画面内外的调和美。这一特性,在装饰艺术的适合纹样中早己被运用,被界定为某种外形的形态,里面的装饰形象不论什么题材,形态及其构图必须适合它外在的形态,如圆的形态,里面的纹样必须和外在的圆弧形成调和,使之适合圆形。总之,必须使主体与搭配有相应的内在联系,体现出调和之美,至于某些细节点缀有对比因素,只是达到丰富画面的层次而已。分别了解对比与调和的特点后并运用到画面构图中,即可以使主题形象鲜明又不失与周围的和谐关系。

3.构图中的结构韵律美

构图中的韵律法则,是指形象组织之间运用高低宽窄的变化体现构图中的节奏韵律,在构图的具体实践中,对“节奏”的概念是建立在可视形象的基础上。音乐上的音的长短强弱,在设计中转化为点、线、面、形、色的运用。韵律感的表现手法主要通过有形状和线条在画面上的位置渐变、大小渐变、方向渐变、疏密渐变,并结合重复异形等解构手法突出。色彩上突出画面上的冷暖、明暗的渐变。

节奏的表现也是创作者对意境的传达方式,狂野、灵动、幽静的意境皆可由节奏决定。

结语

通过对西方绘画构图作品及相关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提取出了影响平面设计表现效果的构图要素。构图是艺术作品立形的重要环节,好的构图方式表现手法自然有利于作品呈现。但除此之外,艺术作品的高低还需建立在作品立意本身,“巧思”、“意匠”是作品的精髓。因此设计者还应把匠心与独特的构思融入到构图当中,尽可能完整的展示出创作者的艺术水平。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探析 篇6

关键词:中国;西方;绘画构图;比较

构图是绘画的开始,也是绘画的基础,只有做好了构图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绘画作品。从发展历史来看,我国和西方国家都有着悠久的绘画历史,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审美倾向的不同,导致中西绘画构图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中西绘画构图的差异受到绘画界的高度重视,并引起了许多画家的关注。研究中西绘画构图比较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中西绘画构图的了解,而且对世界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中西绘画构图比较

1.1 绘画色彩比较

首先,中国绘画色彩运用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的水墨画,水墨画讲求墨分五彩,属于无彩色系。虽然,水墨画以黑色和白色为主要颜色,色彩较为单一,但是,水墨画仍然能够描绘出高深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而西方喜欢描摹事物的真实外形,追求事物的而在线,在色彩上十分注重多种色彩的运用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同时 ,西方的绘画构图与我国绘画构图也存在着很多一致的地方,例如,中西方绘画者都认为白色与黑色是绘画中十分重要的颜色,紫色是高贵的象征等。

1.2 绘画材料比较

中西方绘画材料蒸桑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国绘画喜欢用水性材料,具有较强的渲染效果,而西方绘画喜欢采用油性材料,追求绘画的立体感。同时,中国绘画主要追求线条的独立性和画面的感染力,增强绘画作品的审美意义,追求线条的飘逸自然。而西方绘画倾向于运用色块来在线绘画课题,缺乏线条的运用。正是由于中西方绘画材料的不同才造成中西方对绘画材料不同的运用方法,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追求和绘画风格。

1.3 绘画结构比较

中国绘画结构大体上呈“由”字形,而西方绘画结构呈正三角性。无论是“由”字形还是正三角形都有着相同的运用效果。西方绘画的正三角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给人十分坚固的柑橘,受到西方绘画家的普遍青睐。而中国画家对正三角结构的运用多体现在水墨画上,采用正三角结构来体现山的深沉稳重,凸显画面的大气宏伟。同时,我国绘画的“由”字形结构与西方绘画的正三角结构在绘画构图上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我国绘画家在绘画过程中还会运用“甲”字形结构,来增强画面的灵活性。

1.4 绘画空间比较

中国绘画对绘画空间的处理比较灵活,因此,在绘画构图中经常采用鸟瞰式和运用式构图,来展现画面的不同角度,让观众体会画面的移动性,增强画面的动态感。而西方绘画十分注重写实,力求绘画客体的再现。在处理绘画空间时,往往采用固定静止的角色来构建绘画空间。因此,西方绘画空间是静止的、固定的、缺少变化的空间,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较强的凝固性。

1.5 绘画艺术比较

中国绘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喜欢用虚构的画面来展现真实的事物,追求意境美,不强求绘画实物的再现,多采用以实写虚的手法来进行构图,追去艺术的独特性,增强观者的情感体验,使观者在观赏画作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联想。而西方绘画十分重视画面的背景,要求用背景来衬托绘画面中的主体事物,以表现三维空间。西方绘画十分真实,追去实物的再现。但是,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绘画都是对美的追求。

1.6 审美追求比较

中国绘画十分注重绘画气韵,要求在深入挖掘绘画中所展示的神采和风韵,能够将观众带到绘画意境之中,增强画作的情感影响力。同时,中国画家在画自然风物的时候,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理想融入画作中,用画作来表达自身情感。而西方画作注重对事物的真实描摹,按照一定的比例来再现真实的具体事物,并通过光纤、观察角度以及色块的运用来追求逼真的画作。

2 中西绘画构图存在差异的原因

2.1 社会环境不同

社会环境不同是中西绘画构图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中西方的发展历史、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不相同,造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特色的民族艺术。尽管中国和西方具有绘画艺术,但是绘画艺术所形成的社会环境不同,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中西方的绘画构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中国受宗法制度的影响十分深刻,形成了神秘、内敛的文化追求,因此在绘画的过程中多采用含蓄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而西方国家十分注重开放与自我追去,在绘画的过程中多采用写实的方式,追求绘画与实务的相似性。

2.2 哲学观念不同

中国与西方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念,这是中西绘画构图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西方国家多采用静止的方式来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呈现事物的造型美与外在美,追求事物外形的再现,要求艺术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现实。同时,西方绘画也要求艺术来呈现真、善、美的事物。而中国绘画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绘画的过程中讲求谦虚、内敛、含蓄。因而在进行绘画构图的时候,喜欢将自身的情感寄寓在绘画作品中,采用内敛含蓄的手法来追求意境之美。同时,中国绘画也要求展示真、善、美的事物。

2.3 画家身份不同

中西方画家身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是中西方绘画构图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而中西方画家身份的不同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中国文人喜欢用文字和画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人生理想,尤其在当他们失意的时候就会将自身的情绪寄寓在自然界的事物中。因此,画作中的自然静物已经不再是自然事物本身,而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西方画家大多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其思想比较先进,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很少体会生活的艰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画作缺少了真实感情的融入,追求自然事物的再现。

3 中西绘画构图的启示

首先,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中国绘画构图应积极借鉴西方绘画构图中的优点,并将西方绘画构图与中国绘画构图相结合,创新绘画构图方式,我国绘画事业的发展。同时,中国绘画构图应积极重视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将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绘画技巧相结合,创新绘画方式。只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绘画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改进自身的不足,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其次,绘画是我国重要的艺术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绘画艺术要追求真、善、美,善于观察并发现生活中的美,引导人们积极向善,追求真实。

4 结语

在艺术事业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西绘画构图比较受到绘画行业的高度重视。通过对中西绘画艺术的比较分析能够深刻揭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思想差异和审美差异。进而在促进差异化共存的基础上,为我国绘画构图的创新谋的更好的发展。由于,中西方绘画构图涉及内容较多,因此本文只选取了其中的某几个方面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希望更多的绘画构图工作者能够结合自身的构图经验,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够积极开展更加全面的研究,以不断丰富和完善中西方绘画构图研究体系,为我国绘画构图事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吴觅.论绘画创作中的构图与锤炼[J].科技信息,2007(08).

[2]石炯.构图与透视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理论[J].新美术,2005(01).

[3]潘耀昌.西洋透视和中国界画——两种透视法的比较[J].新美术,1986(04).

上一篇:温室栽培下一篇:社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