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

2024-05-08

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精选6篇)

篇1: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

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工作,明确审计责任,保证审计质量,根据《审计法》、《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其他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项目时,依照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过程实行质量控制,并依据本办法对审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实行考核。

第三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评价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应该承担的质量责任。

第四条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组织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或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结合重要性水平和风险评估,确定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重点、步骤和方法。

重要的审计项目应对其内控制度和业务活动进行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

审计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负责;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目标和方法负责。

第五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且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确保审计 1

证据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审计组长或分管领导应当监督和指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审计组长或分管领导对重要事项未收集证据或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六条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据以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并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组长对审计工作底稿记载的重要事项进行复核,提出复核意见,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审计组长或分管领导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和全面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被发现,或者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承担责任。

第七条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或补充查证)后,应当按规定提出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连同代拟的审计决定书、被审计单位对报告的意见以及其他材料报法制机构复核。

分管领导或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对审计报告的审定,并按规定对审计报告及相关文书进行送达或公告。

审计组长或分管领导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反映失实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对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定性不准、用法不当、处罚不妥等问题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主要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第八条审计组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要求,归纳、整理、建立审计档案。

审计组(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归并立项类文件材料、证明类文件材料、结论性文件材料及备查类文件材料。

审计组长对归档立卷工作进行验收并签署意见,对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负责。

第九条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第十条每年的年末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评估,结合上级机关要求评选出优秀审计项目,并对参审人员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审计质量评估由法制机构牵头,首先结合日常记录,提出参评项目的评估意见,然后由质量检查委员会依照项目档案资料和有关质量控制办法的规定,对各个参评项目予以评估,并出具评估意见。

第十二条对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质量责任,并处取消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资格。

篇2: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

1、总 则

1.1目的:为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名牌战略,保证质量工作有效运行,杜绝质量事故,消除质量通病。同时,为创优工程和创名牌工程建立一套激励机制,鼓励和调动全体员工创优质、创名牌工程的积极性,充分体现“责、权、利”协调统一的项目管理模式。

1.2原则与要求 :

1.2.1项目质量控制应坚持“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的工作方法,并不断改进控制过程。

1.2.2项目质量活动的开展必须符合国家现行质量标准和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项目经理部应建立质量责任制及考核评价办法。项目经理对项目质量控制负责。过程控制应由每一道工序和岗位的责任人负责。

1.2.3项目质量控制必须实行“三检制”。隐蔽工程、指定部位和分项工程未经检验和经检验不合格的严禁转入下道工序。

1.2.4项目质量控制按下列程序实施:确定项目质量目标;编制项目质量计划;实施项目质量计划: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控制。

2、引用文件及适用范围

2.1山西建工集团总承包公司文件(晋建总承质发[2005]52号):《质量管理办法》、《工程质量奖罚办法》。

2.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2.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及配套规范。

2.4山西省优良工程核验评审办法

2.5 适用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分公司及各项目经理部的一切质量活动。

3、组织机构及人员要求

3.1分公司设质量科,负责本单位的质量管理、检查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工作。选择业务熟悉、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部门负责人,专业人员配备应满足本单位质量工作的需要。

3.2项目部由分公司选择配备一名项目工程师,负责项目的技术、质量和质量体系管理工作,一、二级项目应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并报公司质量管理部备案。

3.3项目部质量员由分公司委派,对项目具体质量工作实施监督和检验。所选择的人员应符合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的规定。

4、职责与权限 4.1领导职责

4.1.1分公司经理为本单位质量第一责任人。

4.1.2分公司主任工程师对本单位工程质量管理和工程质量负技术管理职责,落实本单位质量目标,负责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策划、预控和最终控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4.1.3分公司生产副经理负责合理、有效地配置机械、工具、劳动力,搞好内外沟通,组织好文明施工和安全生产,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4.1.4项目工程师负责对本项目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技术管理、施工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把关的责任。

4.2 管理、监督职责

分公司质量科是分公司一级质量监督检查机构,负责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施工质量管理、监督,掌握日常质量动态、检查、指导各项目部搞好施工过程控制。

4.3职责

4.3.1分公司质量科职责 ⑴贯彻执行国家、地方、行业、企业的规范、规程,编制和实施本单位的质量工作计划,掌握施工及验收规范、验评标准的规定和测量方法。按有关标准、规范对施工全过程实施监督、检查,行使质量否决权

⑵收集月份质量报表,并及时整理、汇总向上一级汇报。⑶负责分公司质量记录的收集、整理、归档、贮存和保管。⑷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

⑸收集质量运行检查记录,整改情况的有关数据及信息,分析并及时传递。

⑹监督、指导项目搞好质量控制,做到实事求是,公平、公正。⑺审核项目的质量预控措施,参加项目部的样板验收,并做出评价;参与工程质量事故的分析,收集相关信息,提出处理建议,监督处理的执行情况。

⑻对分公司质量记录的管理控制负主控责任,对分公司产品形成进行监控,确保与管理体系相一致。

⑼检查、验证项目轻微不合格处理方案的落实,协助主任工程师监督一般不合格品及严重不合格品的处置,组织填写《不合格品报告》及《纠正预防措施》等表格,并报送相关资料。

⑽ 指导施工现场做好自检工作,及时解决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向公司质量管理部汇报工作,有提出整改、停工、返工和惩罚权。

⑾ 检查、指导各项目部施工质量及管理工作,定期召开本单位质量动态分析会,通报质量信息。

4.3.2项目经理部的职责和权限 4.3.2.1项目经理质量职责: ⑴项目经理是工程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工程质量全过程及质量结果负责。贯彻执行上级的质量工作计划和要求,负责组织编制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及职责分配表并组织实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⑵负责组织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内含质量计划)、施工方案和相关作业指导书并按规定审批后组织实施。

⑶组织工程项目的安全文明施工,对发生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上级部门,参与事故的调查整改工作。

⑷负责对分包队伍的使用、管理及评价工作,及时与顾客沟通并按照合同承诺全面实现质量目标。

⑸ 组织编制下列项目管理文件:

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办法、创优计划、消除质量通病措施、奖罚细则、项目质量检验计划、工程质量考评办法等。

4.3.2.2 项目工程师质量职责

⑴负责编制本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图、职责分配表,组织实施和监控。

⑵负责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内含质量计划)、施工方案和相关作业指导书,并按规定审批后组织实施。对工程质量负有第一技术责任。

⑶负责实施对施工过程质量的监视和测量工作,收集和整理质量保证资料、质量管理资料和工程档案资料,做到及时有效。

⑷负责本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工作,执行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组织本工程中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与推广应用。

⑸结合工程特点选择课题,开展本项目的QC小组质量攻关活动,解决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难题。

⑹负责参加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的检验批、分项工程验收。

⑺全面负责对本项目进行的内部审核工作,提供相关资料,对审核后提出的问题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完毕。

⑻负责对本项目内产品质量及质量管理体系相关数据的分析,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组织实施和验证并进行分析上报。

⑼负责项目全员的质量意识教育和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组织过程创优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组织分承包方落实质量计划,制定保证质量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

4.3.2.3 技术员质量职责

⑴负责本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管理和记录,建立文件清单。⑵负责本项目施工过程活动中所有会议记录的整理和保存。⑶负责本项目产品实施过程资料的收集、保管、信息传递、分析整理和归档工作。

⑷负责本项目外来文件及上级来文的记录,发放管理。

⑸参与本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关键工序方案的编制。

⑹制定项目施工技术措施,组织实施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协助项目工程师开展QC活动,并编写总结材料。

⑺负责项目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和管理,组织建立相应台帐。⑻负责竣工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编制竣工图报分公司审查。4.3.2.4项目质量员质量职责:

⑴项目质量员是检验批或工序产品质量的验收把关人。负责本项目产品实现全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工作,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⑵按照国家有关工程质量方针、政策及现行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和有关规章制度进行质量控制。

⑶负责检验批、分项工程检验及填写《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⑷在项目技术负责人的指导下,参加分项、分部工程的质量检验评定。参加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组织的检验批、分项工程的验收

⑸负责工序的过程监控,以及重点工序、关键部位和隐蔽工程的质量复检工作。⑹对过程不合格品的出现,必要时有权责令停工,行使质量否决权。

⑺负责施工任务书的质量评定签认,做到公平、公正、实事求是。⑻对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格或不合格项,应及时制定纠正措施并实施验证。

⑼ 对进场材料中成品、半成品的质量检验,复查检测结果。⑽ 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对有偏差项目或存在的质量隐患及时发出 整改要求。

4.3.2.5项目施工员质量职责: ⑴项目施工员是检验批或工序产品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和规定,遵守强制性条文,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指导施工。对所管辖区域或专业工程的质量负直接责任。

⑵实施项目管理体系文件的相关内容,抓好过程控制,做好质量记录。

⑶参与施工图纸的会审和工程进度计划的编制。

⑷负责项目生产过程中人力、设备、机具、物资的合理调配、使用和管理。

⑸负责对项目部提供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测量等数据。

⑹负责为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提供数据,参与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

⑺及时签发技术、安全交底,整理隐蔽验收资料,确保档案资料完整性。

⑻参加工程的检验批、分项、分部及单位工程的检查验收。⑼认真执行上级在检查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内容,并及时反馈信息。

⑽组织分承包方落实三检制,并收集资料。认真完成隐检和预检工作,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进行验收。加强与监理、业主联系,协同质检人员做好报验工作。

⑾参加质量事故的调查与分析,参与事故处理方案的落实实施 4.3.2.6项目试验(计量)员质量职责: ⑴建立本项目监视和测量装置台帐,执行分公司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检定和校准计划。

⑵对本项目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分类标识,并进行有效管理,对失准的监视和测量装置有权停用。

⑶负责本项目产品实施过程的试验工作及材料的取样送检工作。⑷参与原材料进场验证,确保原材料质量满足工程要求。

⑸及时填写相关质量记录,确保记录准确完整。

⑹收集相关数据,提供有效信息及时向分公司试验室反馈。

5、权限

5.1文件批准权限

5.1.1分公司质量工作计划由分公司质量科编制,主任工程师审核,经理批准后执行。

5.1.2项目部编制的有关质量管理方面的制度、措施由项目工程师审核,项目经理批准后执行。

5.2 质量否决权

5.2.1发现专业分包队伍或劳务分包工程质量有潜在的质量隐患,达不到合同约定的质量目标时,分公司质量科有权提出更换分包队伍建议,经主任工程师与生产副经理评议后执行。

5.2.2项目质量员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对操作人员可提出停工整顿、限期整改意见,经项目经理批准后执行。

5.2.3针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的项目管理人员,质量科可建议撤(换)。

6、项目质量策划 6.1项目质量保证计划

项目质量保证计划依照总承包公司文件“晋建总承技发[2005]41号‘关于印发总承包公司《六项技术管理制度》和《试验管理办法》’的通知”第一章 “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制度”要求融入到施工组织设计中,由项目经理主持编写。

6.1.1 项目质量保证计划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6.1.1.1编制依据 6.1.1.2工程概况 6.1.1.3质量目标 6.1.1.4组织机构

6.1.1.5质量控制及管理组织协调的系统描述

6.1.1.6必要的质量控制手段,施工过程、服务、检验和试验程序等

6.1.1.7确定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及作业的指导书 6.1.1.8与施工阶段相适应的检验、试验、测量、验证要求 6.1.1.9更改和完善质量计划的程序 6.1.2 项目质量计划的实施

6.1.2.1质量管理人员应按照分工控制质量计划的实施,并应按规定保存质量控制记录。

6.1.2.2当发生质量缺陷或事故时,必须分析原因、分清责任、进行整改。

6.1.3 项目质量计划的验证

6.1.3.1项目技术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具有资格的质量检查人员验证质量计划的实施效果。当项目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或隐患时,应提出解决措施。

6.1.3.2 重复出现的不合格和质量问题,责任人应按规定承担责任,并应依据验证评价的结果进行处罚。

6.2项目质量控制 6.2.1项目质量管理基础资料 6.2.1.1 土建工程(1)施工质量验收资料 ①、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 ②、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③、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 ④、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验收记录(2)质量控制资料 ①、工程测量、放线记录

②、原材料、构配件、出厂质量证明文件 ③、原材料、构配件、进场检(试)验报告 ④、隐蔽工程验收记录 ⑤、施工记录(3)质量报表

①检验批质量验收统计表(每月20日前报回分公司质量科)②创优项目施工过程情况表(每月20日前报回分公司质量科)③项目基本情况登记表(新开工项目)6.2.2项目质量过程控制 6.2.2.1 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1)质量意识教育

项目经理部成立后,针对工程特点,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制定质量意识教育计划。通过教育提高管理人员及分承包方单位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以确保项目创优计划的顺利实现。

(2)技术保障

根据工程特点,制定经济有效的施工技术方案,明确工程质量的关键控制工序与控制点,并贯彻到各级管理人员及施工操作人员中去,并监督检查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3)技术准备与技术交底

①项目经理部成立后,与工程相关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应认真研究图纸。了解设计意图,确定施工重点难点,制定相应的技术质量保证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规范、修正。

②技术交底

工程开工前及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项目技术负责人应组织针对各级管理人员的关于重点重要部位的技术交底,使各级管理人员了解各阶段施工所应采取的技术措施与应取得的质量效果,按照技术交底要求的操作方法与标准进行施工,保证达到合格的产品。技术交底应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与较强的可操作性。没有进行技术交底不得进行施工。

(4)物资准备

①物资采购应通过正常渠道,对物资供应方由分公司建立供应商档案,从所供物资的质量、性能、价格等多方位进行考核。

②物资进入现场后,应由项目材料组会同技术组、施工组对进场物资进行检验,需取样送检的应在监理工程师见证的情况下取样。

③进场检验合格的物资,由材料组进行标识。

④所有标识的标牌、标签、卡片等均应由专人负责使用保管,所用标识物应根据标识类别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规格,颜色、字体等应有统一要求。

(5)质量保证体系准备

参加项目施工的各分承包方应视其能力大小建立与项目经理部对接的质量保证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项目经理部应定期检查运行情况,并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

6.2.2.2过程控制

(1)实行“样板引路”制 分项工程施工前,各劳务方均应做出样板,由项目经理部、分公司质量科及业主、监理单位代表共同检查验收,确认样板符合设计与规范要求,并在“样板记录表”上签署意见认可后,方可进行施工。对创优项目的分项工程有必要请公司质量部参加验收确认。新材料、新工艺、或特殊做法需经设计单位参加验收并认可。

(2)实行三检制 ①、班组自检

a、贯彻“谁施工、谁负责质量”的原则,不合格工序不准转入下道工序。

b、分项工程完工后,由班组长组织自检员和相关的操作工人进行自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不能及时处理的,应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工长报告。

②、专检:在自检的基础上,质检员要做好工序跟踪控制的专职检查,并及时做好记录,对查出的问题,按不合格品的处置建议,下达整改通知单,通知作业人员限期整改。

③、交接检:施工中要开展“三工序”活动,做好工序间的交接检查。

a、基层施工队之间或各专业之间的工序交接,由生产负责人或主工长组织,有关工长和专业质检员参加进行中间交接。

b、各基层单位之间的工序交接,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或生产负责人组织,质检负责人、技术队长和有关工长参加进行中间交接检查验收,并办理中间交接手续。

c、土建与安装间的工序交接,由项目经理组织交接,技术负责人、施工负责人、专业质检员和有关工长参加,进行中间交接验收。

d、经自检、专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工序交接,经交接检查确认合格办理交接手续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施工,需监理工程师确认的项目,经确认签字后方可转序。④、检查记录的填写 a、预检记录由工长负责填写

b、自检记录由班组长、自检员负责填写

c、交接检记录交方技术负责人负责填写,接方复核签字确认。(3)建立质量例会制度

项目经理部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及施工进度的不同,定期组织召开不同层次的质量例会(质量动态分析会),每月至少一次,分析、通报工程质量情况,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并在会后予以贯彻执行。每次会议都应做好会议纪要,分发与会者与相关部门,作为下次例会检查执行情况的依据。

6.2.2.3工程质量的事中控制

①每道工序完成后,先由操作者按照施工规范、验评标准以及技术交底要求进行检查。

②班组自检员要对操作者自检后的工作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③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班组长组织内部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质检员要对班组的检查记录和工程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抽查,确认记录和工程实物质量的真实性。

质检员要根据现场抽查情况,及时做好记录,对查出的问题,根据不合格品的处置建议,填写整改通知单,及时通知有关人员限期整改。

④隐蔽工程完工,并检查合格后,由工长填写隐蔽工程质量检查记录,报建设单位代表或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后方可隐蔽。

⑤ 分项工程完工后,由工长预检,质检员进行抽查,并做好抽查记录。

⑥ 质检员要对分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检查。6.2.3产品实现 6.2.3.1工序质量控制 ⑴确定关键部位及质量控制点,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保证,并于过程中重点检查施工方法,施工工序是否严格按要求执行。

⑵认真执行“三工序”管理,确保每道工序符合施工工艺的要求。⑶认真及时做好施工试验和材料的检验,确保每道工序顺利进行。

⑷对特殊过程的控制,除应执行一般过程控制的规定外,还应由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专业的作业指导书,经项目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⑸工程变更应严格执行工程变更程序,经有关单位批准后方可实 施。

6.2.3.2隐检

⑴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先检查、后隐蔽”的原则。

⑵工程项目在隐蔽前,施工班组必须自检合格,专业质检员、工长检查验收并填写隐蔽工程检查记录,技术队长签字认定,并报请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隐蔽。

⑶隐蔽工程未经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代表检查验收而隐蔽,则按质量事故处理。

⑷隐蔽工程记录要及时填写,不可后补,不得随意涂改。6.2.3.3工程预验收

⑴工程竣工前收尾阶段应进行工程质量预验收。

⑵工程预验收要有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代表参加,确认合格,四方代表签字后,由建设单位报验。

⑶预验收的结论应详细、确切,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⑷预验收由质量组组织,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责任工程师组织有关专业质检员和施工单位参加,验收不合格或存在问题的不得报请政府监督部门核验。

6.2.3.4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程序 ⑴检验批的质量验收:班组自检合格,工长检查验收,专职质量员核定质量等级,报监理工程师验收。

⑵分项工程的验收:班组自检合格,工长分层、分段、分系统预检全部合格,由工长填报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项目专业质检员核定质量等级,并送交监理、建设单位核验。

⑶基础、主体分部工程结构验收

基础、主体分部工程施工完毕后,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先行预检。预检合格后向分公司质量科、技术科提出申请并准备好验收资料。分公司各相关部门对资料和工程实体质量检查认可后,将相关资料报送公司质量管理部和技术管理部复查,认可后,通知项目向业主提出验收申请,并邀请业主、设计、监理、•公司四方参加验收,在工程验收记录表上签署意见并签字。除基础、主体以外的其它分部工程可以由分公司质量科核验。

⑷单位工程施工质量竣工验收的程序和组织:

单位工程质量验收:由项目经理部质检负责人填写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技术负责人填报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公司总工程师组织质量管理部、技术管理部进行评定,并核定等级。由总监理工程师签署意见。

6.2.4成品保护

6.2.4.1项目经理部应建立成品保护组织体系,明确各分承办方负有的责任,科学、合理、周密的安排生产计划,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对成品的破坏。

6.2.4.2与分承包方签订合同时,应在条款中明确分承包方在成品保护方面应承担的责任。

6.2.4.3加强安全保护工作,防止不测事件的发生。

7、质量事故的调查及处理 7.1定义 7.1.1一般质量事故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质量事故。

⑴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含1万元)以上,不满5万元的; ⑵影响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性质量缺陷的。7.1.2严重质量事故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般质量事故。

⑴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含5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 ⑵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⑶事故性质恶劣或造成2人以下重伤的。7.1.3重大质量事故

--超出以上条目所列项目者为重大质量事故。7.2调查与处理

7.2.1质量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向公司主管领导和公司质量管理部报告,依照工程所在地政府的有关规定,在规定时间内向有关部门汇报。

7.2.2如发生一般性质量事故,应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生产经理组织工长、质检员及分承包方负责人,对质量事故的经过、原因及责任者调查清楚,提出处理事故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报公司总工程师、质量管理部批复后责成分承包方执行,并将调查结果与处理情况上报公司主管领导、质量管理部。

7.2.3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应及时上报公司总工程师及质量管理部,并由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本着三不放过的原则牵头成立调查小组,组织设计、监理、业主共同对事故的经过、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将调查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并经项目经理签字后上报公司总工程师及质量管理部。

8、工程质量统计与分析

参照程序文件数据分析要求,由项目技术负责人对现场质量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制订质量改进措施,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由工长负责组织质量改进措施的落实,由项目质量员负责跟踪检查实施结果。

8.1项目经理部将上述统计分析情况及质量改进措施报分公司质量科备案。

8.2各种附表目录及说明。

9、项目质量奖惩

9.1目的:保证工程质量,强化质量意识,控制分项工程施工质量。

9.2依据:

9.2.1施工规范、施工工艺标准、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设计图纸、洽商记录。

9.2.2项目经理部质量计划书中的质量目标及相关内容。9.2.3分承包方条款中对质量等级的要求及质量目标考核的相关规定。

9.3方式:

9.3.1奖励:分承包方对进场物资管理认真严格执行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切实到位,工程质量满足项目质量计划书要求。按所定合同条款中的奖励额度,给予奖励。

9.3.2处罚:有以下行为者,予以经济处罚,并列入分承包方单位考核档案。

9.3.2.1分部分项质量达不到预定目标,工程质量低劣,造成不良影响者;

9.3.2.2分承包方对总包单位、监理单位下达的整改通知未及时整改达两次以上者;

9.3.2.3使用不合格材料,对进场材料不及时进行复试即使用,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者; 9.3.2.4不严格执行三检制,操作过程失控者; 9.3.2.5关键工序,特种作业操作人员无证作业者;

9.3.2.6不按图纸、施工技术方案即擅自组织施工,造成不良后果者;

9.3.2.7成品保护措施不力,造成破坏者; 9.3.2.8 施工技术资料填制不及时,弄虚作假者。

10、持续改进 10.1纠正措施

10.1.1项目经理部应严格控制材料采购和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产品和不合格过程。

10.1.2当出现不合格时,首先要做好记录。并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专业工长、质检员分析出现不合格的原因。对不合格进行评审,并报分公司质量科备案。

10.1.3及时制定与之对应的纠正措施,消除存在的不合格因素,防止不合格的再度发生。

10.2预防措施

10.2.1坚持“预防为主”的质量方针,防止质量通病的发生。10.2.2要求项目专业工长在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质量交底,以防止操作人员在施工中出现的随意性质量问题的发生。

10.2.3在编制专业施工方案或技术措施时,要求必须有质量要求和保证措施,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

10.2.4通过质检员的现场检查,在一定时期内要分析施工生产中潜在的不合格因素,并制定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的不合格因素。预防措施应与潜在问题的影响程度相适应。

11、工程创优

对合同要求及公司确定为创优的项目要进行创优策划,工程开工前按对业主的承诺及合同目标制订可行的创优计划。严格过程控制精品,以过程精品保证最终单位工程精品。随工程进度,摄制工程录像。工程录像要反映重点重要部位、特殊工艺、设备安装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真实应用状况。同时要收集整理工程照片(不同施工阶段、不同部位及特殊部位)。

创优总结:总结创优的管理经验,新技术的应用,创优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

四分公司质量创优奖罚办法

1、总则

1.1收取基金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调动全体员工创优良工程、创精品工程的积极性,建设满意工程,强化过程控制,追求更高目标,保持技术领先,积累业绩,扎稳市场。落实“项目质量管理及考核实施办法(试行)”,强化分公司质量管理,有效促进工程项目的创优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2、基金来源

创优基金的收取采取“取之于项目,用之于项目”的原则,分公司所属项目除联营项目外,其它不论采用何种经营方式的项目均参与创优基金的收取。

基金的收取比例:

⑴ 工程合同造价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收取合同造价的0.5%。

⑵ 工程合同造价1000-2000万元(含1000万元)收取合同造价的0.75%。

⑶ 工程合同造价500-1000万元(含500万元)收取合同造价的1%。

⑷ 工程合同造价500万元以下收取合同造价的2%。⑸ 实行费率招标的项目,以标后预算为依据参照上述(1)-(4)条执行。

3、基金的计提

分公司对各项目所收取的创优基金,由分公司从各项目上交的管理费中按第二条规定的比例计提。

4、基金的管理

各项目上交的创优基金,统一上交到分公司财务科,存入专项帐户,实行专款专用,逐年滚动。

5、创优依据、标准

5.1 施工规范、施工工艺标准、工程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设计图纸、洽商记录。

5.2 项目经理部质量创优计划书中的质量目标及相关内容。5.3 工程承包合同条款中对质量等级的要求及质量目标考核的相关规定。

5.4 外省工程执行工程所在地的优良标准。5.5本省内工程执行工程所在地的优良标准。

5.6 太原市创优工程执行太原市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文件,并建监字[2003]24号“关于太原地区建筑工程优良质量标准(70条)的通知”。

5.7达到集团公司内部优良标准

5.8 “汾水杯”评选办法执行“山西省建筑工程汾水杯质量奖评审办法”

6、工程创优申报程序

6.1 创优策划:工程开工前按对业主的承诺及合同目标制订可行的创优计划。

6.2随工程进度,摄制工程录像。工程录像要反映重点重要部位、特殊工艺、设备安装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真实应用状况。同时要收集整理工程照片(不同施工阶段、不同部位及特殊部位)。

6.3 创优项目必须履行验收程序,经分公司质量科核验后方能报集团公司质量管理部参评本集团优质样板工程。

6.4 创优工程必须是当年竣工工程,必须在当年12月30日前提请核验集团公司优质样板工程。

6.5 创优总结,总结创优的管理经验,新技术的应用,创优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

7、基金返还及优质工程的奖励标准 7.1合格工程:

工程承包合同质量等级明确为合格的工程,且工程质量最终为合格的工程,创优基金不予返还,逐年滚动。

7.2优质工程的奖励标准

7.2.1对优质工程除按总承包公司文件“晋建总承质发[2005]52号文‘山西建工集团总承包公司工程质量奖罚办法〈试行〉’”相应的奖励措施执行外,分公司对优质工程按如下规定另行奖励。

⑴获建筑业鲁班奖工程的项目奖励6元/m2。⑵获“汾水杯”优质工程的项目奖励5元/m2。⑶获省级优良工程的项目奖励2.5元/m2。

⑷获市(地)级优良工程及结构“迎泽杯”的项目奖1.5元/m2。⑸获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及总公司、市级优质工程奖参建奖的项目按照项目规模大小,社会影响程度,以及项目运作成效由公司适度奖励。

7.2.2同一项工程获若干奖项,以所获最高奖项为准给予奖励。7.2.3对合同中只承诺合格目标而最终获得市(地)级以上优良工程的项目,比照相应的标准给予奖励。

8、奖励时间、对象和程序 8.1、奖励时间:

获鲁班奖、省级优良工程奖、总公司及市(地)级优质工程奖的项目,在接到评定书后的工程质量工作会上进行奖励兑现。

8.2、奖励对象:

获奖工程项目中,主要是对在工程质量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及主要负责施工质量的管理人员、质检人员以及为工程质量创优做出成绩的有关部门的管理人员。

8.3、奖励程序:

质量科负责奖励工作的具体实施,根据本规定所列的奖励项目及金额,质量科以书面形式向分公司申报,分公司主任工程师、财务科长及经理审批。并由财务科发给各受奖项目经理部,各受奖项目经理部把奖金发放后,应将发放明细表报财务科和质量科各一份备查。

9、处罚标准

9.1验收达到合格,未实现项目承包责任书确定的质量目标,创优基金不予返还,不奖不罚。

9.2其余执行总承包公司文件“晋建总承质发[2005]52号文‘山西建工集团总承包公司工程质量奖罚办法〈试行〉’”3.6.2、3.6.3、3.6.4、3.6.5、3.6.6等条款。

9.3处罚权限:

9.3.1项目质量员具有对劳务队500元以下,对个人100元以下的罚款处理权。

9.3.2分公司质量科具有对项目5000元以下,对个人500元以下的罚款处理权。

9.4罚款程序及罚金的管理

9.4.1分公司对被罚款单位和个人的罚款,由质量科出具罚款通知单,写明项目、内容、罚款金额,一式三份,被罚单位、分公司财务科、质量科各一份。

9.4.2被罚对象包括分公司所属项目经理部、分包单位和个人,对分包单位和个人罚款由使用单位负责催交。

9.4.3被罚单位和个人,应在开出罚款通知单五日内,将罚金如数上交分公司财务科。

9.4.4分公司质量科对下属单位和个人所处的罚款,由分公司财务科单独立帐,使用权归分公司质量科,使用时由质量科申请,主任工程师审批。

9.4.5借故拖延交纳罚金的单位和个人,拖延两天增罚10%,依次类推,并在当月或下月的任务书结算、工资中扣除。

10、本规定适用于分公司及所属各项目

11、本规定自二OO五年十月一日起实行。本规定由分公司质量科负责解释和监督执行。

篇3: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

一、存在问题

(一) 审计目标把握不准确

商业银行面对上级审计机构的总体审计方案, 下级具体实施机构接到审计任务后, 往往惯性思维、惯性操作, 尤其是针对常规审计项目, 往往没有仔细阅读、理解, 没有深刻体会到其中细微的变化, 没有捕捉到其中真正的精髓所在, 从而对审计目标把握不准确, 对审计事项理解不到位, 导致对整个项目的实施出现偏离, 达不到审计项目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某商业银行在2010年上半年实施的《操作风险重点事项专项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的立项起由是为了配合经营部门的案件防控工作, 内审部门服务于案件防控工作, 提供审计支持。从审计项目的名称看, 是对操作风险中的重点事项进行审计;从审计目标看, 揭示操作风险重点事项中的问题、缺陷和漏洞;从审计事项看, 都属重大违规行为。可见, 该项审计任务, 从案件防控的角度出发, 针对银行操作环节的重要风险控制点着手, 审计和揭示重大违规问题。但是, 从各家审计机构的具体审计方案可以看出, 少部分审计机构对审计目标的理解出现偏差, 完全从操作风险的定义出发, 对银行的每一项业务的、每一个风险控制点、每一个经营机构都进行了审计, 做成了一个全面业务内部控制审计评价项目。

(二) 审前准备不充分

主要表现为审计疑点分析、讨论、总结不到位。一是分析不到位。审计疑点往往是按照一定规则分工到具体审计人员后各自分析, 分析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查证经验、非现场技术的掌握程度等方面的限制。二是讨论不到位。审计人员往往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审计疑点分析完成后, 各自下现场实施核查工作。而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进行再分析、和小组讨论。即使有小组讨论, 也往往以具体分析人员汇报为主, 泛泛讨论, 不够深入。三是总结不到位。由于分析、讨论不到位, 对疑点可能存在的问题总体把握不清晰, 也没有总结出成熟的查证方法、查证指导在具体审计方案中体现。

(三) 具体审计方案的指导性不强

具体审计方案, 是在对总体审计方案精准把握的基础上, 通过审前收集相关的审计依据、被审银行的相关经营、管理、内控、授权等方面信息, 并通过对运行审计模型出的审计疑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形成。而部分具体审计方案, 只是在总体审计方案的基础上, 象征性的增加了“被审行基本情况说明”段落内容, 没有实实在在分析、研究出被审行的重要风险点, 没有形成具体的、针对性强的、可操作性的审计指导。

(四) 收集审计证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方法不妥当。例如:上述的操作风险重点事项专项审计项目, 个别审计机构采用了检举箱、人员排查等审计方法。应该说, 这是经营部门需要采用的方式方法, 一般情况下不被审计部门所采用。二是收集审计证据存在盲目性, 缺乏相关性。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 审计报告由主审编制完成。所以, 大部分主审人在组织审计项目、审前培训过程中, 很少提及审计报告的编制要求、审计报告的内容要求等, 主观认为那是自己的事情, 跟审计组的其他成员关联度不高。导致在现场审计过程中, 审计组成员并不能准确了解审计项目需要得到什么样的审计证据、获得什么样的审计成果, 而是一定程度上凭借想当然来收集审计证据, 存在盲目性。

(五) 审计工作底稿不规范、不准确

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 审计底稿中要有:状况、依据、差异、影响、原因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审计人员在现场审计过程中, 往往重视状况栏、差异栏的内容描述, 忽视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不能很好的与被审行沟通、了解、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更没有分析问题会在将来、或者已经造成的影响, 而是在审计底稿中写上一句诸如“没有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之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了事。还有, 审计工作底稿以单人编制为主, 在实际工作中, 虽然工作中已经尽可能的避免遗漏, 但是仍然难免疏忽, 而且笔者发现, 很多很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也会出现错误和遗漏。

(六) 人员管理、项目实施进度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

人员管理方面, 主要存在审计任务不清晰, 责任不明确的问题。项目实施进度管理方面, 主要存在没有考虑被审计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的问题。

二、对策

(一) 在审计组成立之前, 组建核心小组, 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完成审前准备工作

1. 共同把握审计目标。

审计目标是实施一个审计项目需要达到的目的, 是审计项目的灵魂。对审计目标的把握, 直接关系到实施审计项目成功与否。根据不同的审计范围, 组建3-6人的核心小组, 并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 共同对总体审计方案中的审计目标, 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研究、讨论, 从而不折不扣地、完完全全地、精准把握住审计目标。

2. 把控审前工作, 共同完成具体审计方案。

以核心小组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共同完成对被审计对象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 共同组织审计疑点的分析、讨论, 提炼出成熟的现场查证思路、查证方法, 并作为重点内容在具体审计方案中予以体现。

3. 具体审计方案。

在制定审计方案时, 一定要体现“具体”二字, 以审计目标为主线, 详细描述审计目标、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说明、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审计指导、审计组成员的组成和分工、审计工时和费用预算。并随着审计项目的开展, 进行适时调整, 确保可操作性。

(二) 加强对审计报告内容的理解, 获取有针对性的审计证据

总体审计方案中往往对审计报告内容做了统一的要求。审计报告的内容, 就是审计项目需要获得的最重要的审计成果, 需要审计组每一个成员的努力, 取得充分的、相关的审计证据, 使审计报告内容水到渠成。所以, 现场审计人员, 一定要在充分、准确地理解审计报告需要取得什么证据的基础上, 紧紧围绕具体审计方案, 围绕审计报告的框架, 有针对性地实施现场审计工作, 让审计目标贯穿审计活动的始终, 获取有针对性的审计证据。

(三) 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讨论、复核

一是标准化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工作, 在具体审计方案中, 根据审计事项及其要求, 统一形成相对标准化的格式, 方便现场审计人员的编制工作。二是指导现场审计人员在重视“状况栏”、“差异栏”内容的同时, 同等重视“原因栏”、“影响栏”的内容, 与被审机构做到充分沟通后, 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三是审计工作底稿建立双人编制原则, 并且现场测试小组2-3天为周期, 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在大家互相讨论的过程中, 通过分析产生错误或不足的原因, 共同集思广益查找出补救的方法。使犯错的人员有所改进, 审计组其他人员也得到提高。四是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 对不符合要求的底稿, 要求重新落实相关内容。

(四) 加强人员的组织管理, 既有分工, 又有协作

做好每项审计工作, 都要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每一位审计人员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每一位审计人员的能动性, 做好审计人员的组织管理。一是审计任务分工到人, 责任明确, 便于管理, 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工作任务分配时, 积极优化资源配置, 兼顾审计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专业特长等因素, 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 能干事的人有舞台, 会干事的人有地位;三是建立流畅的沟通渠道, 这不仅仅包括审计人员与主审、组长之间的沟通, 还包括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 使将各自发现的问题、疑点、线索在一个平台展示, 审计组可以共同对此进行分析, 群策群力,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 使审计风险水平大大降低。

(五) 把握审计现场的进度管理, 充分考虑被审计机构的工作情况

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节约审计成本, 进度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提高审计的进度, 离不开被审计机构的配合。被审计机构作为一个经营部门, 属一线部门, 经营是第一位的, 实际工作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应对,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二线部门, 要充分、合理的兼顾到被审计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所以, 一个良好的审计工作进度, 应该将审计的进度管理延伸到被审计机构中去, 从编制具体审计方案的审前准备阶段, 就要与被审计机构沟通, 与其保持全过程的沟通。在设计审计项目进度时, 不仅要考虑审计项目任务、人员等审计组内部的情况, 还要尽可能地考虑被审计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另外, 在现场阶段将根据面临的新情况再进行适时的调整, 这样就可以较好的完成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篇4:浅析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关键词:审计工作质量;控制;考核

审计工作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优劣程度,即审计工作体现合法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有效性的程度。它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各个方面,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着审计的权威性,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军事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笔者拟就有关审计工作质量的几个方面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概述

当前对审计工作质量所持有的观点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认为审计报告最终反映出审计质量,因此审计报告的质量既是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产品质量观;第二点认为审计是一个涵盖计划、取证、判断和报告的一个整体过程,因此整个审计工作过程的完成质量决定了审计工作质量,即审计工作质量观。无论持哪种观点,本文都认为审计工作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规范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 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要求,明确审计责任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政策的总称。

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能是监督职能,是通过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政和财务收支状况,专题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工作实现监督职能。我们通常是通过对各个审计项目工作的质量和控制方面的考核来反映审计机关是否履行其监督职能的本质工作。

二、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系统,可以进一步的规范审计工作的执业行为,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把审计工作过程迈向科学化、规范化。对促进审计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1.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审计工作公开化、透明化的要求,满足社会公众的共同要求。审计工作质量直观体现在审计工作报告上,而审计报告牵扯到许多关系人的利害。如不能做到审计最总结果的公开化、透明化就会严重失信于社会公众,损失审计工作的监督形象。

2.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内在的要求,规范其行为准则。公众和政府对审计部门的认可程度直接取决于审计部门的形象,只有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支持,才能够不断的完善我国的审计工作,因而就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监督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是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的必然要求。审计公告制度的推行不仅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也强化了审计执法行为被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但也同时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把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方在首位,合理调配审计资源,科学地制定审计计划,树立良好的审计工作作风,完善审计工作手段。

三、如何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

1.一是以人为本,创造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审计工作最终是靠人来完成的,因此,审计质量控制要做到首先就要以人為本,深入抓好审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机关内部环境,奠定审计质量控制的环境基础。

2.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激活审计机关的人力资源。采取约束、激励机制是激活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结合当前的实践经验,我们要建立以下五个人力资源机制即:竞争机制、育才机制、留人机制、代谢机制和考评机制。要想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和考核机制就必须要建立起健全公开平等的竞争机制、健全精心培养的育才机制、环境宽松的留人机制、能上能下的代谢机制和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

3.健全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要把人看准选好,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对干部考核评价,虚的多,实的少;软评语多,硬指标少;凭印象的多,用事实说话的少。对审计干部科学准确地评判好坏优劣,一要考核标准科学化,要确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以学历、资历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标准。要进一步从人们的潜意识里清除论资排辈的思想,从而彻底根除阻碍人才选用的清规戒律,要把能力放在首位。主要是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就是要大胆用那些肯干事、有本事、能干成事、能自律、善创新的人。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要本着实事求是、简便易行的原则,制定量化考核指标, 完善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制度,形成平时考核、关键事件考核、年度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统一的考核系统。三要考核范围合理化, 既有定性的,更要用定量的指标, 既考核德、能,还考核勤、绩, 既要有八小时之内的,还要有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考核。

4.完善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与考核机制需要对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进行强化。为了更好的施行审计的监督职能,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我们要认真学习审计法贯彻国家审计准则,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考核体系,实现审计项目的全称控制与考核。我们要建立起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组织体系,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内容体系,队审计质量控制与考核的方法体系进行推行。

参考文献:

[1]徐政旦等:审计研究前沿[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14.

[2]孟 捷 张燚:浅析审计质量控制[J].现代商业, 2007(6): 78-79.

[3]刘力云:审计风险与控制[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9: 50.

[4]陈宜男:浅谈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控制[J].会计之友,2007,(09).

篇5: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实施办法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审计署令第6号)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已经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审计长李金华

二○○四年二月十日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第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条 审计机关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二章 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六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七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八条 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

(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三)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四)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

(七)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 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四)审计档案资料;

(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 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

(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五)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 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审前调查。

第十二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对象;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十三条 审计工作方案由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四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办理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政策;

(二)政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具体化。

第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依赖内部控制的,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赖内部控制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第十七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范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事项一般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

第十九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第二十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确定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步骤和方法应当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第二十一条 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具体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 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 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四)通过查询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答复材料或者口头答复记录,并注明查询事项、内容、方式和查询结果等情况;

(五)通过函证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函证单位或者个人的回函,编制函证记录,注明函证事项、范围和回函结果等情况;

(六)通过计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计算表或者计算工作记录,注明计算的事项,所根据的相关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等;

(七)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对比分析表、比率分析表和趋势变动表,分析和说明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审计人员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三十六条 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

第三十七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实施或者实施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或者替代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仍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当由审计组组长确认,并在审计日记中予以记录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三十八条 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三十九条 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编制汇总的审计证据,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程度排序;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确定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四十条 经过分析、判断和归纳的审计证据,应当编制索引号排序,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可以附在相应的审计日记之后。

不能附在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的实物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编制书面材料,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

第四十一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第四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四章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

第四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四十五条 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分工;

(四)实施审计的日期;

(五)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六)索引号;

(七)页次。

第四十六条 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审计事项的名称;

(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

(五)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审计日记应当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第四十八条 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第四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即接受审计的单位或者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即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

(三)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即审计事项所属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四)审计人员及编制日期,即实施审计项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及编制日期;

(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即简要描述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以及相关依据;

(六)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及复核日期,即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意见及实施复核的日期;

(七)索引号及页次,即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编号及本页的页次;

(八)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应当通过审计证据的索引号来体现。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审计证据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五十二条 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

第五十三条 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七)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必要时,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日记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 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五章 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

第五十七条 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统一表述为“审计报告”;

(二)编号,一般表述为“****年第*号”;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一般表述为“********审计”;

(五)内容;

(六)出具单位,即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七)签发日期。

第五十八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

(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

(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般表述为被审计单位应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实施的起止时间。

审计范围应说明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五)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

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

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

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

(七)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

第六十条 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第六十一条 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六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

第六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事实是否清楚;

(三)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四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第六十五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

第六十六条 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六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复核。

第六十八条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第六十九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和法制工作机构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

第七十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一条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提议,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同意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所在部门和法制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七十四条 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七十五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

第七十七条 审计机关组织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需要汇总编制审计报告的,应当由审计组所在部门或者审计机关分别编写审计报告,报送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由其按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和性质汇总,形成统一的审计报告。

汇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汇总的审计报告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审定。

第七十八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第六章 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第八十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第八十一条 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八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及时办理立卷工作。

第八十三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文件材料归入审计项目案卷:

(一)结论类文件材料,主要是审计报告及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复核意见书、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等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审计决定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移送处理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等;

(二)证明类文件材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政府的指令性文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前调查记录等相关材料、审计通知书和授权审计通知书等;

(四)备查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不能归入前三项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十四条 文件材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

跨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立卷。

第八十五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排列文件材料:

(一)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

(二)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三)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四)立项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五)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六)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七)审计日记以人为单位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顺序排列,可以单独立卷和存放。

第八十六条 立卷责任人将文件材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审计组组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或者向有关机构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将检查合格的审计项目案卷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

审计组所在部门在移送审计项目案卷时,应当做好该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库的建立或者补充工作。

第八十八条 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第七章 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第八十九条 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十条 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包括下列处理形式:

(一)责令改正错误;

(二)告诫、批评教育;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培训、转岗;

(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上述形式外,可以并处取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资格。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非审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主动改正错误或者情节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九十二条 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审计机关其他领导、相关审计业务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人事教育机构、监察机构、机关党委、办公厅(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由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

第九十三条 审计机关可以每年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参加审计项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十四条 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

第九十五条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责成各有关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十六条 被处理人员若对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本办法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第九十八条 审计机关办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事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九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一百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准则、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篇6:质量管理考核实施办法

质量管理考核实施办法

(暂行)

1、目的:

为了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满足客户的品质要求,健全品质管理体系,强化品质管理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能,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充分发挥奖惩管理的激励与约束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2、范围:

生产制造全部过程中涉及到影响质量因素的各部门、车间和个人。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对工序的半成品质量、成品、工序质量以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

素进行监督检查,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定、处理,形成质量检查报表报相关部门,并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3.2 品管部负责对原料、辅料、包材进行验收;负责对出厂产品进行抽检,并

对运输车辆进行检查。

3.3各部门及车间应依据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班组建设和自检互

检工作,使生产过程质量受控。对检查到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纠正措施。

3.4 技术部门负责对检查到的属于产品、工艺的问题进行纠正或改进。

3.5仓储部负责对抽查到的属于贮存方面问题的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3.6其它部门对检查到的涉及本部门的问题的进行纠正或采取纠正措施。

4、工作程序

4.1 质量考核的内容:

在人、机、料、法、环这几个影响质量的因素中,因人为原因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的行为。

4.2质量检查的程序、方法

4.2.1 现场品控现场巡检

由品管部现场品控对各车间半成品和成品质量状况进行巡回监督检

查,原则上每天两次,应覆盖全部工序,并填写现场巡回记录。品

管部按月制作一份质量考核通报发至各部门,以做持续改善用。

4.2.2 主管重点抽检

生产主管、品管主管对各车间质量情况进行重点监督检查,主要指:记录、标识、卫生,内容包括:①是否有记录②记录是否规范③不合格品是否标识并隔离,④半成品是否有人检验并标识,是否有未经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转序情况发生⑤对出现的不合格是否返工,返工后是否有人复检等。⑥卫生状况。⑦生产过程和成品是否有异常。原则上每天至少检查1次。

4.2.3 操作者自检、互检

操作者自检、互检工作完成与否的确认,依据于记录上自检、互检的签字情况,即签字后而未做任何其它说明的视为自检或互检合格,此时开始检查的结果计入自检、互检合格率统计。

4.2.4班组长的现场管理

各车间的班组长对车间现场有管理指挥、调度分配权力,对班组生

产现场负责,对自己班组有连带责任。

4.2.5沟通协调

对发现存在问题的,检查员应以信息反馈单的形式传递到责任部门,并要求责任部门采取补救措施,对补救措施的有效性检查员应进行验证。对任何部门在人、机、料、法、环这几个影响质量的因素中,因人为原因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的行为时,在反馈时应做好时间、地点、人员、责任等问题的描述,必要和可能时通知责任部门负责人现场确认。

4.3考核与奖罚

4.3.1 以质量控制情况实施个体考核和集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按《考

核表》执行扣分,以得分百分比乘以质量奖基数即为实得质量奖。质量奖基数为200元/月。

4.3.2每月进行排名,第一名奖励10分,第二名奖励8分,第三名奖励

5分。对于低于80分者,先行谈话,再次培训。累计三次低于80分者,进行辞退。对于一个月内无扣分者,奖励5分。

4.3.3班组长有监督、巡查、纠正本组成员责任,本组成员一个月累计每扣

满10分,班组长扣1分;累计扣分超20分,班组长扣5分。造成返工的,除扣责任人分数外,扣班组长3分;造成报废的,除扣责任人分数外,扣班组长5分。

4.3.4对后道工序发现前道工序流下来的人为因素的不合格,根据情况奖问

题发现部门20元/次,对问题责任部门按每项/次扣30元,多项次累计扣罚。

4.3.5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自互检工作做的较好的,对同过去相比有明显提高的,对质量控制要求的措施积极配合的,当月给予奖励50-100元。

4.3.6质量改进项目,非客观原因未完成的,罚责任部门50-100元/项,按

计划完成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奖50-100元/项。

4.3.7其它任何形式出现的不合格或属于质量责任考核内容的,根据责任原

因分别处责任单位50-100元的处罚。

4.3.8对于卫生状况,每周进行一次评比,每月评比第一的班组,奖励50-100

元/次。

4.4人为因素:人为可控制的避免发生的,包括因操作不当、漏检等造成的任

何形式的质量问题。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公示一周,公示完毕后,从下月开始实行。

上一篇:2022年学雷锋纪念日活动方案下一篇:新能源材料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