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项目审计管理办法

2023-02-18

第一篇:施工项目审计管理办法

施工项目审计

施工项目审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范和加强施工项目的审计工作,确保企业效益真实,提高盈利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北京市有关规定及《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施工项目管理指导意见》制定。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集团公司各事业部及其项目经理部的施工项目审计工作。

第二章 职责与权限

第四条 集团公司纪检审计部

一、负责组织、实施效能监察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二、负责“阳光工程”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经验总结工作。

三、负责检查、监督事业部的施工项目审计工作。

四、负责集团公司重点工程和特大型工程的审计工作。 第五条 事业部纪检审计部门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效能监察和开展“阳光工程”活动的各项工作。

二、负责施工项目审计工作,项目完工后,及时出具审计报告。

三、对施工项目的日常成本进行监控,及时提出审计建议,落实整改措施。

第三章 施工项目审计的基本程序

第六条 审计的基本程序

一、确定施工项目审计的目标和审计范围,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拟定审计工作计划; 落实施工项目审计的各项基础工作。

三、明确施工项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

117

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方法,对施工项目的相关合同、收入、成本利润和施工项目最终的经济效益实施审计。

五、编写施工项目审计报告。

六、提出管理建议书。

第七条 施工项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

一、施工项目审计的目标

1、通过审查和评价施工项目的相关收入和各项成本支出和利润的真实性和公允性、合法性和合规性、合理性和效益性,揭示差错和弊端,维护财经法纪。

2、通过对施工项目的审计工作,促进被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3、审计范围是施工项目的相关的文件、凭证、帐簿和报表。

二、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

1、被审单位的名称。

2、审计的目的。

3、审计的范围。

4、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5、其他有关事项。 第八条 编写审计计划

一、审计计划的基本内容

1、被审单位的概况。

2、进行施工项目审计的目的和要求。

3、参加审计组的人员。

4、审计的时间预算。

第九条 落实施工项目审计的各项基础工作具体包括:

一、了解施工项目核算组织的人员配备情况。

二、调查施工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

三、收集审计工作所需的相关文件、凭证和报表。 第十条

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经济责任

118

一、项目经理的经济责任

1、项目经理对公司核定的经济指标负全面责任,负责建立项目经理部成本核算组织,领导项目经理部的各项经济工作。

2、针对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3、负责组织工程款的回收工作,保证正常生产经营资金的需要。

二、专业工长的经济责任

1、严格按照生产计划组织施工生产活动,确保劳动生产率的逐步提高。

2、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生产,保证工程质量,减少返工损失。

3、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材料和人工投入,为降低工程成本创造条件。

三、预算员的经济责任

1、及时办理工程洽商和增减账的签认工作,满足工程预决算的需要。

2、结合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及时做出工料分析,满足成本管理和核算的需要。

3、及时提供成本核算所需文件资料,包括:工程预算、增减帐记录、工料分析等。

4、工程竣工后,及时做好竣工决算工作。

四、计划员、统计员的经济责任

1、落实施工生产计划,为编制降低成本计划提供依据。

2、合理安排施工生产进度,减少窝工停工损失。

3、建立健全单位工程统计台帐,正确反映分部分项工程实际完成的工程量。

4、结合工程预算的增减变化,及时反映工程量的调整情况,按统计规则计算未完施工工程量,为正确计算报告期成本支出提

119 供依据。

5、及时提供成本核算所需文件资料,包括:月度施工计划、月度统计报表、月度完成分部分项工程量表。

五、劳资部门的经济责任

1、选择各项管理机制健全的外施队伍,按照施工生产计划。按月做出用工计划,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

2、负责职工劳动报酬的计算,劳务承包、结算工作。

3、严格控制非生产用工和无产值用工,努力降低人工成本。

4、及时提供成本核算所需文件资料,包括:外施队劳务分包合同、补充合同,外包工资结算表等。

5、负责人工费成本控制目标的落实。

六、材料部门的经济责任

1、正确反映材料库存情况,保证帐实相符。

2、保持材料合理储备量,既能满足施工生产的需要,又要减少资金占压,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认真执行验收、领退、盘点、报废制度。

4、实行限额领料制度,严格控制材料消耗。

5、及时提供成本核算所需文件资料,包括:材料采购合同、补充合同,付款情况表,月度工程耗用材料明细表。

6、负责材料费成本降低目标的落实。

七、机械管理部门的经济责任

1、对施工生产所需施工机械进行全面管理、合理调度,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提高使用效率。

2、及时提供成本核算所需文件资料,包括:大型机械租赁合同、中小型机械租赁合同、租赁结算单等。

3、负责机械费成本降低目标的落实。

八、技术质量部门的经济责任

1、贯彻技术规范,制定各项技术节约措施。

2、及时做好质量检验,减少返工损失。

120

3、正确处理质量和效益的相互关系,负责控制工程质量成本的支出。

4、负责竣工资料的归集和保管工作。

九、成本员的经济责任

1、协助项目经理建立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组,抓好施工项目成本核算工作,收集相关业务部门提供的成本数据,真实反映施工项目成本收支情况。

2、及时登记成本核算的相关帐簿和成本台帐,正确计算工程成本,做到数字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3、做好施工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工作,定期编制降低成本计划,努力降低工程成本。

4、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

5、及时反馈成本信息,确定未来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和努力方向。

6、积累成本数据,为投标工程提供历史成本数据。 第十一条 审查核对各项原始记录

项目经理部的原始记录是对施工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初的直接记载,它提供了生产经营活动的原始资料,是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施工中的材料、人工、机械、费用开支以及工程分包支出都必须做好及时、完整、准确的记录,便于传递和计算机管理,以便及时准确地反映施工活动,加强管理。(原始记录台帐主要包括:概算及工程中标资料、收入、分包完成、人工、机械、主要材料、现场经费、模板及脚手架木、跨年度工程成本台账、未完施工报表及分析)

第四章 施工项目的事前审计

第十二条 施工项目的事前审计

一、在施工项目开始施工生产经营活动之前,对施工项目相关文件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核实。

二、审计对象是施工项目的相关经济合同,包括施工项目承

121 包合同、分包合同、采购租赁和劳务分包合同。

三、审计目的是通过审计工作,对施工项目的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初步评价,对施工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审查落实。

第十三条 工程承包合同的审计

一、工程承包合同是约束业主和施工企业的经济行为、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依据,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和施工项目最终的盈亏结果。

二、工程承包合同审计的目标

1、确定合同文本是否规范。

2、确定合同条款是否明确。

3、确定合同价格水平高低。

4、确定合同双方责权利关系是否平衡。

5、确定没有苛刻的、单方面的约束性条款。

6、确定相关让利或承诺对施工项目未来效益的影响。 第十四条 分包合同审计

一、分包合同审计的目标

1、审查施工项目分包的主要理由 (1)是否属于工程技术上的需要。

(2)是否属于经济上的需要,以追求效益最大化。 (3)是否为达到转嫁或减少风险。 (4)是否属于业主的要求。

(5)审查分包合同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2、分包合同签订的审计要点

(1) 分包合同的签订,应由项目经理牵头,技术部门、预算部门、财务部门共同确认后与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 (2) 在合同中需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完成工作的内容、质量要求和工作期限、付款方式、违约责任。

122

3、分包合同执行过程的审计要点

(1)采用按月结算方式的分包施工项目,技术部门、统计部门应按月进行实物量和质量情况统计,编制统计表交预算部门审核。

(2)预算部门对统计完成情况进行审核,计算付款金额,交项目经理审批。

(3)财务部门依据分包合同、统计表和付款金额扣除总包服务费和应由总包方代扣代缴的税金后将差额部分支付分包单位。

第十五条 对材料采购合同、机械租赁合同、劳务分包合同进行审查落实。

一、材料采购合同的审计要点

1、生产部门、计划部门制定材料采购计划,包括拟采购材料的品种、数量、规格,交预算部门审核。

2、预算部门审核材料采购计划,并根据工程预算和市场价格确定采购最高限价,交项目经理审批。

3、材料采购合同由项目经理、预算部门、财务部门、材料部门4方会签。

4、材料部门负责到场材料的验收、保管和限额发放。

5、材料付款由项目经理、材料部门、预算部门会签后由财务部门依据采购合同、验收单、付款会签单支付材料款。

二、机械租赁合同的审计要点

1、生产部门、计划部门根据施工生产安排编制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包括:种类、数量、使用时间。

2、机械租赁合同由项目经理、预算部门、财务部门共同会签。

3、生产部门提供当月施工机械的使用台班,编制结算单交预算部门进行审核。

4、预算部门审核结算单后交项目经理审批。

5、财务部门依据机械租赁合同和结算单支付设备租赁款。

三、劳务分包合同的审计要点

123

1、劳资部门根据施工生产计划编制用工计划,包括:人数、工种、工日单价和结算金额,交预算部门审核。

2、预算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完成工作量中所含定额工日和平均单价对用工计划进行审核。

3、劳务分包合同由项目经理、劳资部门、预算部门、财务部门共同会签。

4、月末,劳资部门依据当月实际完成工作量编制劳务工资结算单,交生产部门、预算部门审核。

5、生产部门、预算部门根据当月生产中实际使用的劳动力情况对结算单进行审核,并交项目经理批准。

6、财务部门根据劳务分包合同、经审核批准的结算单安排资金付款。

第五章 施工项目的事中审计

第十六条 施工项目的事中审计

一、施工项目的事中审计是对施工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核实。

二、施工项目的事中审计的对象是施工项目的收入、成本、利润、未完施工和内部控制制度。

第十七条 施工项目的收入审计

一、施工项目的收入是企业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耗费的价值补偿,是施工生产经营活动得以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施工项目收入=直接费+企业管理费+利润+税金

二、施工项目收入的审计目标

1、确定本期已入账的收入是否确实发生。

2、确定本期已实现的收入是否全部入账。

3、确定本期收入的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三、施工项目收入的审计要点

1、施工项目收入确认必须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124

2、施工项目的收入确认必须严格遵循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

3、施工项目收入确认的依据是与施工生产进度同步的统计报量。

四、在对施工项目收入的审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施工项目收入确认的及时性。凡符合施工项目收入确认原则的经济利益流入,必须在报告期及时确认为收入,使成本支出得到相应配比,从而保证施工项目效益的真实性。

2、施工项目收入确认的谨慎性。对于没有得到业主代表或现场监理工程师书面确认的增减洽商,凡统计作为已完工作量的,审计时应建议作为会统差异处理。

第十八条 施工项目的成本审计

一、施工项目的成本审计是对施工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对象化生产耗费所进行的审核落实,并对成本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判断评价。

二、施工项目成本审计的目标

1、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设置是否正确。

2、确定各项支出是否符合成本开支范围。

3、确定各项成本支出是否在相应的成本项目得到真实反映。

4、确定各项成本支出是否得到有效的控制。

5、确定期末未完施工的留存是否真实合理。

6、确定成本支出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

三、施工项目成本开支范围审计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对施工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按照成本开支范围进行界定,确保成本支出的真实性。

2、严格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确保成本支出的真实性。

四、成本支出合规性审计

1、成本支出合规性审计的意义

125 (1)对报告期发生的各项成本支出按成本项目进行归集,计算收支和降低额,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判断评价,总结管理经验和查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明确未来阶段的管理重点,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盈利水平。

2、施工项目成本支出合规性审计

依据2001年预算定额和现行成本项目的设置,施工项目成本支出的内容如下:

(1)人工费

①本单位人员工资的归集与分配: 企业要对生产工人的工资、辅助工资、工资性质津贴、交通补助和劳动保护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支出、工资附加费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汇总,将生产工人的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性质津贴、交通补助和劳动保护费,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附加费在月度分配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自有劳务人员工资:配合施工项目施工的自有劳务人员的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性质津贴、交通补助和劳动保护费, 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附加费。

自有劳务人员工资的归集与分配:自有劳务人员对项目经理部提供劳务,项目经理部应按实际结算的人工部分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②外包工工资包括:

A、施工生产使用的外包工工资。 B、暂估外包工工资。

C、暂估外包工工资结算后据实调整工程成本。 ③其它人工工资包括: A、高层建筑超高费中的人工费(综合了施工降效、通讯联络、加压水泵等相应费用)。

B、材料二次搬运和冬雨季施工期间所增加的人工费(包括防

126 雨、保温、保证工程质量等措施费用以及冬雨季施工的人工降效)。

C、脚手架中的人工费 (搭拆脚手架、斜道、安全网、上下翻板子、拆除后材料堆放) 。

④人工费的归集与分配中应注意将不属于人工费成本施工项目的工资、奖金、福利费等各项支出加以区分,按规定计入应计的施工项目。

⑵材料费

①材料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所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材料支出。

②下列支出计入材料费: A、工程耗用材料:

a、黑色及有色金属,包括:钢筋、钢材、焊管、型钢等。 b、钢筋加工成型发生的人工、机械、运费。

c、地材包括:水泥、砖、瓦、灰、砂、石、石料制品、砼管、缸瓦管及零件。

d、木材。

e、五金辅料,包括: 五金制品、焊接材料、煤炭及石油制品、油漆及化工材料、玻璃、橡胶及制品、塑料制品、石棉制品、耐火材料、保温制品。

B、商品混凝土。 C、电器材料及水暖材料。

D、设备:指纳入工程合同需购的工程设备。 E、结构件:包括金属构件、混凝土构件和木制品。 F、其它材料:包括燃料和各种辅助材料。

G、现场零星材料加工、修旧利废、钢模清刷、改制发生的费用。

H、就地取材发生的费用。

I、零星材料、材料二次搬运和冬雨季施工期间所增加的材

127 料费。

J、 脚手架租赁费、运输费(钢管脚手、脚手板、杉槁、吊栏、门式、桥式架安全网)。

K、材料人员的基本工资、辅助工资、工资性质津贴、交通补助和劳动保护费、以及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资附加费等。

L、周转材料的摊销和租赁费:

a、周转材料包括:模板(大钢模、滑模、小钢模、木模板和专用异型模板)及其它周转材料(钢支柱、卡具等)。 b、租入的周转材料,按当月租赁费列入材料费。

c、周转材料:木模板回收价值按不同规格,依据预算材料价格确定: 4m以上,原值的70% ; 3--4m,原值的60%;2--3m,原值的50%;1--2m,原值的20%;1m以下,原值的10%。

d、安全网、密目网列入周转材料管理,领用后一次性进行摊销。

e、周转材料在工程中使用结束,应盘点数量、核实残值,据实调整成本。

③材料费的归集与分配

A、对于直接用于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形成的各种材料,应依据成本核算对象编制“工程耗料表”,分别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B、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使用的材料,按工程量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C、为保证工程实际成本的真实性,月度材料消耗量应与工程部位保持一致。

D、周转材料的租赁费、摊销费需由几个成本核算对象共同负担的,应确定适当的方法合理进行分配。

E、暂估耗料应在付款后据实调整成本。

F、工程竣工后的剩余材料,应当办理退料手续,对于已作耗料的应冲减材料费成本。

128 ⑶机械使用费

①机械使用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因使用施工机械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开支。

②下列支出计入机械使用费

A、工程所租用的大型垂直运输机械的租赁费。

B、中小型机械使用费、生产工具使用费、冬雨季施工期间所增加的机械费及仪器仪表使用费。

C、生产工具进场应办理工具入库手续,验收入帐。

注:生产工具摊销

a、单价在200元(含200元)以下的易耗品,一次性进行摊销。 b、单价在200元-800元(含800元)低值工具,一次性进行摊销。

c、单价在800元-2000元(含2000元)为大型工具,实行五五摊销法。

注:仪器仪表使用费的折旧费列入机械费。

D、余土外运、回填购土所发生的运输费。

E、远郊施工发生的材料、工具、设备等运输增加费及大型机械进退场增加费。

F、高层建筑超高费中的机械费(综合了施工降效、通讯联络、加压水泵等相应费用)。

③机械使用费的归集与分配

A、租赁的施工机械,其租赁费按成本核算对象直接计入机械使用费;由几个单位工程共同使用的施工机械,能划清每工程台班的按台班记录直接计入;不能划清的按实物工程量或产值分配计入。

B、对于支付的大型机械进出场费,应先通过“待摊费用”科目归集,随预算收入同步转入机械使用费。

⑷其他直接费:

①工程支付的水电费,包括施工现场所消耗的水电费〔含工

129 程用水排污费〕、夜间施工和施工场地照明所消耗的电费。

②其他直接费的归集与分配按工程对象支付的水电费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 ⑸间接费用

包括现场经费和临时设施费。 ①现场经费

现场经费是指项目经理部在组织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 A、工作人员工资:包括从事政治、行政、经济、技术、试验、警卫、消防、炊事和服务人员(不含材料人员)的工资、奖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各种津贴、及施工现场人员的工资附加费。

B、办公费:包括办公用的文具、纸张、帐表、印刷、通讯、邮资、书报、水电(用水排污费)及办公、现场烧水、办公用房及宿舍取暖用煤等费用。

C、差旅交通费:包括工作人员因公出差的差旅费、住勤补贴费、误餐补助和工地转移等费用。

D、低值易耗品摊销费:包括行政使用的不属于固定资产的工具、器具、家具、交通工具(非机动车)和检验试验、测绘、消防用具的摊销和维修等费用。

E、劳动保护费:包括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标准发放给工作人员的劳动保护用品购置费、修理费、保健和防暑降温费用。

F、检验试验费:对建筑材料、构件、建筑物进行鉴定、检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

G、工程定位复测点交及竣工清理费:工程进行测量定位、复测、交工前现场和室内的清理以及施工中渣土外运的费用。

H、其他费用:业务招待费、外包工管理费、民兵训练、临时工管理、诉讼、咨询、门前三包、财产保险以及执行社会义务等的费用。

注:业务招待费是指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工期、质量和经济等会议需要支付的合理业务招待费用(按财务制度规定比例考

130 核)。

②临时设施费: 临时设施费是指施工企业为进行建筑、安装、市政工程施工所必须的生活和生产用临时设施费。

A、购入各种周转使用的活动房,应办理验收手续,纳入临时设施管理,扣除4%残值、按月在五年内摊销完。

B、临时设施搭建工料费以及租赁、摊销、维护、拆除等费用和按规定缴纳的临时用地费,列入临时设施成本支出。

C、现场临时设施的摊销应按工程进度配比列支。 D、塔式起重机基础、围档、小型临时设施以及规定范围内的现场施工道路、水、电管线,为保证文明施工现场安全和环境保护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的支出。

E、配电箱、配电柜、氧气瓶、乙炔气瓶按低值易耗品管理,摊销计入临时设施费支出 。

F、暂设电工的工资等列入临时设施支出。

G、在工程使用结束后,应进行盘点、核实残值,据实调整成本。

注:不包括施工用地面积小于首层建筑面积三倍时,由建设单位负责申办租用临时用地的租金。

3、间接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1)各施工现场发生的现场经费和临时设施费,通过 “间接费用”科目进行归集、核算。

(2)项目经理部同时进行几个单位工程施工时,应在报告期末将实际发生的现场管理费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计入各成本核算对象。

注:凡执行96年概算定额的施工项目,其成本项目支出的口径和内容参照集团公司颁发的《成本、费用管理及核算办法》的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 分包工程成本审计

131

一、分包工程成本是指建筑安装工程按预算施工项目内容划分给协作单位施工的部分工作量。

二、分包工程成本的审计要点是

1、分包单位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按工程合同约定缴纳。

2、总包方向分包方收取的服务费,冲减制造费用。

3、在分包工程的成本审计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变,项目经理部与内、外部市场的分包方、分供方发生的经济业务要严格以经济合同为结算依据。

(2)正确计算反映这些经济合同的签定、履行和结算情况,是市场运行机制下的施工项目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不论是劳务分包还是工程分包,在合同的履行到结算过程,项目经理部的相应分成本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与对应的已结收入相配比,在货币资金支付不到位的情况下,应按合同完成量暂估计入成本。

第二十条 劳务分包费用的审计

一、劳务分包一般是通过与自有劳务队和整建制的外包劳务队签订劳务分包合同,按实物量包干或按建筑面积包干的形式结算劳务费。

二、为了控制材料消耗又采取限额领料,工具、中小型机械、架木、模板承包的形式。劳务分包合同的内涵不仅是包清工列人工费的核算,还有相当一部分劳务分包价款应随其内容列入材料费。

三、分项工程包工包料审计

分项工程包工包料一般是指工程成本收入范围内的分包,如铝合金门窗、卷帘门、防火门、轻钢龙骨石膏板、防水、内隔墙板、外墙内保温板、通风道等。相当一大部分原来材料采购的范围扩大到供货带安装。这种包工包料的分包价款应随其内容按预

132 算定额口径分别列入材料费和人工费。

第二十一条 甲方供料审计

一、甲方供料是指由业主指定供货厂家,施工方以发票与业主进行结算。

二、收到甲方供料时在“库存材料”和“预收帐款”科目分别列示。

三、对于甲方供料,统计自行完成工作量时计算在内,但不计取税金和其它费用。

第二十二条 成本控制有效性审计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对生产经营所消耗的人工、材料、机械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偏差,把各项生产费用,控制在计划成本的范围内,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二、成本控制有效性的审计目标

1、成本控制对象的确定是否准确合理。

2、成本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

3、成本控制的原则是否贯彻落实。

4、成本控制的方法是否切实可行。

三、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审计要点

1、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对象是各成本施工项目对应的各项成本支出。控制的依据是分包合同金额或预算收入金额。

2、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原则:目标明确、标准合理、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一般常用以施工预算控制生产费用消耗。施工项目开工前,应根据设计图纸计算工程量,并按照施工预算定额编制整个施工项目的施工预算,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如果是边设计边施工的施工项目,则编制分部分项的施工预算。

在施工中,如遇工程变更或改变施工方法,应对施工预算作

133 调整和补充。施工预算对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应与施工工序相吻合,以便与生产任务安排取得一致。

4、在暂不具备编制施工预算的情况下,可按工程中标价,实行以收定支,控制成本支出。

第二十三条 施工项目未完施工审计

一、施工项目未完施工审计的目标

1、确定当期未完施工留存的准确性。

2、确定当期工程结算成本结转的真实性。

3、确定当期经营成果的真实性。

二、施工项目未完施工审计的要点

1、比较同期未完施工的增减变动情况。

2、依据未完施工统计表确定不同类型未完施工的分布构成。

3、落实期末留存的未完施工并未折算成等额的统计报量。

4、落实留存未完施工的分项工程的进度部位。

5、落实未完施工留存的成本项目。

三、项目经理部对期末留存的未完施工应向审计人员提供下列资料:

1、由项目经理、预算部门、生产部门、统计部门、材料部门、劳资部门、财务部门共同会签的未完施工盘点表。

2、预算部门应依据工程标书和预算定额提供由项目经理、预算部门、生产部门、统计部门、材料部门、劳资部门、财务部门共同会签的留存未完施工的分项工程施工项目五项成本的预算收入。

3、统计部门应提供由项目经理、生产部门、预算部门、财务部门会签的留存未完施工的分项施工项目的实物量及金额。

4、材料部门应提供由项目经理、生产部门、预算部门、财务部门会签的留存未完施工分项工程施工项目的领料单。

5、劳资部门应提供由项目经理、预算部门、生产部门、财务部门、劳资部门会签的留存未完施工分项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

134 任务书。

6、财务部门应提供由项目经理、预算部门、生产部门、统计部门、劳资部门会签的未完施工计算表。

第二十四条 施工项目利润审计

一、施工项目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是施工项目施工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成果。

二、施工项目利润=工程结算利润-管理费用+利润

三、施工项目利润审计的目标

1、确定施工项目利润的真实性。

2、确定施工项目利润的合理性。

3、评价施工项目整体管理水平。

四、施工项目利润真实性的审计要点

1、正确计算工程结算收入,确保收入计算的准确性。

2、核实成本计算和未完施工留存的真实性、准确性,检查预提费用是否按规定的标准计提,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否划分正确。

3、核对账簿记录,保证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

4、检查是否按规定结转收入、成本和利润。

五、施工项目利润合理性的审计要点

1、核实施工项目让利和承诺情况。

2、核实施工项目承包利润的完成情况。

3、核实施工项目是否已达到最大盈利水平。

4、成本亏损施工项目的形成原因及对施工项目利润的影响。

5、核实施工项目质量成本支出占当期成本支出的比例和对工程利润的影响。

六、施工项目整体管理水平的审计要点

1、索赔收入占工程结算收入的百分比。

2、索赔工作流程运转的有序性。

3、索赔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135

4、索赔施工项目记录的书面性、准确性,报送的及时性。

第六章 施工项目的事后审计

第二十五条 施工项目事后审计

一、主要是针对竣工工程收入、成本和利润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核实。

二、施工项目事后审计的目标

1、确定竣工施工项目的收入、成本和利润。

2、确定此类工程各成本施工项目和主要材料实物量的收支对比和施工项目的单方造价,为今后的工程承包和投标报价提供依据。

3、为经营者的承包兑现提供依据。

三、施工项目事后审计要点

1、工程收入总量是否落实,增减洽商是否已得到监理工程师的书面确认。

2、全部成本支出是否得到完整反映,包括未完施工、未列入应付账款的未支付债务、周转材料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比例摊销等。

3、工程款是否及时收回。

4、对施工项目是否有完整的成本分析和主要材料数量的收支对比分析。

5、在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七章 施工项目审计报告

第二十六条 施工项目审计报告的基本结构

一、标题。

二、委托人名称。

三、审计的内容、期间。

四、审计依据。

五、审计意见。

六、审计人员的姓名。

136

七、审计报告日期。

八、附件及其他说明事项。

第八章 管理建议书

第二十七条 管理建议书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工作后,就被审单位在日常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管理缺陷,以书面形式提出的改进意见。

第二十八条 基本结构

一、被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九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由集团公司纪检审计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37

第二篇:407-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

审计署关于印发《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的通知

审办发[2002]104号2002年11月21日

第一条为了规范审计项目计划管理,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项目计划,是指审计机关按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作出的统一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

第三条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保履行法定职责。

第五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根据审计资源状况,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减少交叉。

第七条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

第八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要列入本级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有关地方审计机关。

第九条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由署各专业审计司于每年11月提出安排意见,并填制统一印发的审计项目工作量测算报表,办公厅汇总提出计划草案,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署各专业审计司提出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地方审计机关和署各派出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拟安排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实施时间、地域分布、所需审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等,进行详细说明和测算,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全年工作任务。

省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授权审计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于4月底前报审计署备案。

第十条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前,有关审计组应当依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编制,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地方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经厅(局)长会议研究确定。

第十一条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由下级审计机关提出申请,报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协调后依法审批。授权审计项目的确定,要从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和有利于加强对上级所属基层单位的审计监督出发,注意上下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十二条审计署对中央审计项目的授权,实行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一般在每年年初集中审批一次。省级审计机关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审计署提出授权审计的请示,同时抄送审计署有审计管辖权的派出机构。授权申请应说明审计或审计调查的目的、理由、范围和

内容等。署办公厅负责汇总审核,统一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审计长审定后,批复地方审计机关执行。

第十三条中央审计项目只授权给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准则以及授权审计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确保审计质量。

第十四条审计署授权项目审计结束后,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审计署每年对上一授权审计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第十五条审计署每年有重点地对中央授权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对未按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或审计质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地方,予以通报批评,并暂停对其授权。凡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失职、渎职等造成重大审计质量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地方审计机关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审计机关制定。第十七条审计署派出机构在确保完成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如确有余力,可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内,向署申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计划。自行安排的审计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符合审计署确定的审计工作重点,并且从严加以控制。

第十八条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确有必要调整,应当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提出意见,送署办公厅协调办理,报署领导审批后,通知有关单位执行。

(二)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省级审计机关提出意见,报审计署审批。

(三)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下达计划的审计机关审批。

(四)领导交办项目及时报批、调整。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和省级审计机关分别于每年7月和次年2月向审计署提出上半年及全年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

第二十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报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

第二十一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办法自2002年12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有抵触的,均以本办法为准。

第三篇: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发布单位】审计署 【发布文号】审计署令第6号 【发布日期】2004-02-10 【生效日期】2004-04-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审计署令第6号)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已经审计长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4年4月1日起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审计长李金华

二○○四年二月十日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他有关审计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审计机关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法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时,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时,对编制审计方案、收集审计证据、编写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归集审计档案等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

第四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质量责任评估和追究制度,依据有关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评估审计项目质量,追究有关人员对审计项目质量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条 审计机关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第二章 审计方案的质量控制

第六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实施审计前,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由不同级次审计机关或多个审计组参加的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工作方案。

审计组具体承办审计项目或者实施单个审计项目时,应当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第七条 审计机关和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对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

第八条 审前调查应当了解被审计单位下列基本情况:

(一)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

(二)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

(三)职责范围或者经营范围;

(四)财务会计机构及其工作情况;

(五)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六)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

(七)以往接受审计情况;

(八)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九条 审前调查应当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

(三)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

(四)审计档案资料;

(五)电子数据、数据结构文档;

(六)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第十条 审前调查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下列方式:

(一)到被审计单位调查了解情况;

(二)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试审;

(三)查阅相关资料;

(四)走访上级主管部门、有关监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

(五)其他方式。

第十一条 审前调查一般在送达审计通知书之前进行,必要时,可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后进行审前调查。

第十二条 审计工作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工作目标;

(二)审计范围;

(三)审计对象;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审计工作方案应当具有指导性。

第十三条 审计工作方案由审计机关业务部门具体负责编制,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并下达到具体承担审计任务的下级审计机关或者审计组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应当经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十四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编制的依据;

(二)被审计单位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

(四)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五)审计的范围、内容、重点以及对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六)预定的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编制的日期;

(九)其他有关内容。

第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是指审计组办理审计项目所要完成的任务。

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一)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相关政策;

(二)政府、审计机关、有关部门对审计项目的要求;

(三)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

(四)审计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审计经验;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

(六)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实施方案应当将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工作目标具体化。

第十六条 审计组应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审计组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确定是否依赖内部控制。依赖内部控制的,要对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在内部控制测评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不依赖内部控制的,在实施审计时直接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进行实质性测试。

对规模较小或者业务简单的审计项目,可以直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内容和重点。

第十七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范围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第十八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内容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所需实施的具体审计事项以及所要达到的具体审计目标。

审计事项一般可以按照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业务活动或者会计报表项目划分。

第十九条 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重点是指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

审计组应当对审前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关注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异常变动,分析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重要问题和线索,确定审计重点。

第二十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确定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审计步骤和方法应当能够指导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实现具体审计目标。

第二十一条 确定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时,应当考虑其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符合有关规定要求。

审计组组长可以委托有资格的审计人员担任主审,履行审计组组长授权范围内的职责,但审计组组长应当对主审履行职责的结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组长具体负责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审核,报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由审计组负责实施。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实施方案,可以由审计机关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应当对审计实施方案的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审计目标的可行性;

(二)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合理性;

(三)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的适当性;

(四)审计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

(五)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六)审计分工的恰当性;

(七)其他需要审核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实施审计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工作方案调整的;

(二)审计组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测评后,认为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审计组人员发生变化,足以影响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

(四)审计中发现重大违法案件线索,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重点的;

(五)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审计工作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批准:

(一)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

(二)重要性水平及审计风险水平;

(三)重要的审计步骤和方法;

(四)审计组成员。

第二十六条 审计实施方案中下列事项的调整应当报经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批准: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组组长;

(三)审计工作起止时间;

(四)审计组所在部门认为需要报审计机关领导批准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在特殊情况下不能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办理调整审计实施方案审批手续的,可以口头请示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或者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同意后,调整并实施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结束时,审计组应当及时补办审批手续。

第二十八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前调查情况,初步分析性复核、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的过程,以及审计实施方案调整情况加以记录。

第二十九条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审计范围和重点的适当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计内容的适当性、步骤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负责。

审计组成员对审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有关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由于审计实施方案编制、调整不当,造成重大违规问题应当查出而未能查出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第三章 审计证据的质量控制

第三十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事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收集审计证据。

第三十一条 审计证据的形式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或者电子数据资料、口头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

第三十二条 审计证据必须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第三十三条 审计人员应当有针对性地收集与审计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后附有审计证据支持。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必要时可以附有审计证据或者相关资料。

第三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按照下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

(一)通过检查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与审计事项相关的会计资料、被审计单位承诺书、会议记录、文件、合同等资料,以及审计人员编制的汇总表、调节表、分析表等材料;

(二)通过监盘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实物资产盘点清单和现金、有价证券盘点表等材料,并由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签名;

(三)通过观察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观察记录,注明观察的事项、内容和结果等情况;

(四)通过查询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查询的单位或者个人的书面答复材料或者口头答复记录,并注明查询事项、内容、方式和查询结果等情况;

(五)通过函证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取得被函证单位或者个人的回函,编制函证记录,注明函证事项、范围和回函结果等情况;

(六)通过计算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计算表或者计算工作记录,注明计算的事项,所根据的相关数据,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等;

(七)通过分析性复核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应当编制对比分析表、比率分析表和趋势变动表,分析和说明异常变动项目、重要比率或者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情况。

第三十五条 审计人员可以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

第三十六条 审计人员在收集实物证据时,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

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必要时,电子数据资料能够转换成书面材料的,可以将其转换成书面材料。

审计人员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

第三十七条 对实现审计目标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难以实施或者实施后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审计人员应当实施追加或者替代的审计步骤和方法,仍难以取得充分审计证据的,应当由审计组组长确认,并在审计日记中予以记录和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

第三十八条 审计人员取得审计证据,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的,审计人员应当注明原因。不能取得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第三十九条 取得的审计证据数量较大的,可以编制汇总的审计证据,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审计人员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按照审计事项分类,按照审计证据与审计事项相关程度排序;对审计证据进行比较判断,决定取舍,剔除与审计事项无关、无效、重复、冗余的证据;对审计证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确定审计事项的审计证据是否足以支持审计结论。

第四十条 经过分析、判断和归纳的审计证据,应当编制索引号排序,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必要时,可以附在相应的审计日记之后。

不能附在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的实物证据、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资料等,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编制书面材料,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或者审计日记之后。

第四十一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督导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审核审计证据。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

第四十二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其收集的审计证据严重失实,或者隐匿、篡改、毁弃审计证据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重要审计事项未收集审计证据或者审计证据不足以支持审计结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四章 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四十三条 审计日记是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按时间顺序反映其每日实施审计全过程的书面记录。

第四十四条 审计人员应当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逐日编写审计日记。

第四十五条 审计日记的要素包括:

(一)审计项目名称;

(二)审计人员姓名;

(三)审计分工;

(四)实施审计的日期;

(五)审计工作具体内容;

(六)索引号;

(七)页次。

第四十六条 审计日记记载的审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

(一)审计事项的名称;

(二)实施审计的步骤和方法;

(三)审计查阅的资料名称和数量;

(四)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和查证结果;

(五)其他需要记录的情况。

第四十七条 审计人员应当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不得遗漏、虚构、隐匿、毁弃,其他人不得删改。

审计日记应当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简明扼要。

第四十八条 审计人员同时承担多个审计事项,应当在同一审计日记中依次记载;多名审计人员共同承担同一审计事项,应当在各自的审计日记中分别记载。

第四十九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被审计单位名称,即接受审计的单位或者项目的名称;

(二)审计事项,即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

(三)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即审计事项所属会计期间或者截止日期;

(四)审计人员及编制日期,即实施审计项目并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人员及编制日期;

(五)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摘要及其依据,即简要描述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金额、数量、发生时间、地点、方式等内容,以及相关依据;

(六)复核人员、复核意见及复核日期,即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意见及实施复核的日期;

(七)索引号及页次,即审计工作底稿的统一编号及本页的页次;

(八)附件,即审计工作底稿所附的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

第五十一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与审计证据的对应关系,应当通过审计证据的索引号来体现。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审计证据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

第五十二条 审计日记与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的对应关系应当在审计日记中通过索引号加以注明。

第五十三条 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底稿的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

(三)事实是否清楚;

(四)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五)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

(六)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七)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必要时,审计组组长或者其委托的有资格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日记进行检查。

第五十四条 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中存在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五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未执行审计实施方案导致重大问题未发现的,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以及审计查出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组长对复核意见负责,对未能发现审计工作底稿中严重失实的行为承担责任。

第五章 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六条 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书。

第五十七条 审计报告包括下列基本要素:

(一)标题,统一表述为"审计报告";

(二)编号,一般表述为"****年第*号";

(三)被审计单位名称;

(四)审计项目名称,一般表述为"********审计";

(五)内容;

(六)出具单位,即派出审计组的审计机关;

(七)签发日期。

第五十八条 审计报告的内容包括:

(一)审计依据,即实施审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具体规定。

(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以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等。

(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一般表述为被审计单位应对其提供的与审计相关的会计资料、其他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

(四)实施审计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审计范围、审计方式和审计实施的起止时间。

审计范围应说明审计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所属的会计期间和有关审计事项。

(五)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

真实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遵守相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情况,以及相关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的符合程度。

合法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程度。

效益性主要评价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实现程度。

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应运用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并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六)审计查出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和定性、处理处罚决定以及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有关移送处理的决定。

(七)必要时可以对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五十九条 审计组对审计事项实施审计后,应当提出审计报告。

第六十条 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送达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

第六十一条 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必要时,应当修改审计报告。

被审计单位自收到审计报告之日起十日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并由审计人员予以注明。

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应予保留。

第六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计报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审计组所在部门复核。

第六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事实是否清楚;

(三)审计证据是否充分;

(四)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五)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六)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四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对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后,代拟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

第六十五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决定书。

第六十六条 对审计发现的依法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纠正、处理、处罚或者追究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的问题,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六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法制工作机构复核。

第六十八条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

(一)主要事实的表述是否清楚;

(二)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三)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处理是否恰当;

(四)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

(五)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提出复核意见,出具复核意见书。

第六十九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和法制工作机构的复核意见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

第七十条 一般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召开小型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一条 重要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由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提议,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其他负责人同意后,召开审计业务会议讨论审定。参加人员包括审计机关负责人、审计组所在部门和法制工作机构的负责人、审计组组长、有关专家和其他有关人员。

第七十二条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审计业务会议决定。

第七十三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审计业务会议的记录工作,并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和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七十四条 对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作出较大数额罚款的审计决定之前,应当根据审计机关审计听证的规定,告知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自收到审计听证告知书之日起三日内有权要求举行听证;被审计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举行听证的,审计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第七十五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报送审计机关分管领导或者主要负责人签发。

第七十六条 审计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有关单位,将审计移送处理书送达有关单位。

第七十七条 审计机关组织行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或者其他统一审计项目时,需要汇总编制审计报告的,应当由审计组所在部门或者审计机关分别编写审计报告,报送组织审计项目的审计机关,由其按审计发现的问题金额和性质汇总,形成统一的审计报告。

汇总审计报告的审计机关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对汇总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汇总的审计报告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审定。

第七十八条 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可以依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审计报告。

审计机关公布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七十九条 审计组组长对其提出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对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重大问题不予反映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组提出的审计报告中记录的重大问题隐瞒不报或者不如实反映的,其代拟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反映的事实严重失实的承担责任。

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对其复核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计报告中存在的定性不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规章不正确、处理处罚不当问题应当发现而没有发现,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审计机关分管领导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审计移送处理书负责。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结果编制的审计信息严重失实的,有关人员应当承担责任。

第六章 审计档案的质量控制

第八十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档案管理要求收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材料,建立审计档案。

第八十一条 审计档案实行审计组负责制,审计组组长对审计档案反映的业务质量进行审查验收。

第八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确定立卷责任人及时收集审计项目的文件材料;审计项目终结后,立卷责任人及时办理立卷工作。

第八十三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将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下列文件材料归入审计项目案卷:

(一)结论类文件材料,主要是审计报告及审计业务会议记录、复核意见书、审计组的书面说明、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等审计报告形成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审计决定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审计移送处理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等;

(二)证明类文件材料,主要是被审计单位承诺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等;

(三)立项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本级政府的指令性文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举报材料及领导批示、审计实施方案及审前调查记录等相关材料、审计通知书和授权审计通知书等;

(四)备查类文件材料,主要是不能归入前三项的其他文件材料。

第八十四条 文件材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但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

跨的审计项目,在项目审计终结的立卷。

第八十五条 立卷责任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则排列文件材料:

(一)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文件材料按照结论类、证明类、立项类和备查类的顺序排列;

(二)结论类采用逆审计程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三)证明类按照审计工作底稿及所附审计证据与审计实施方案所列审计事项对应的顺序排列;

(四)立项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五)备查类按照文件材料形成的时间顺序,并结合文件材料的重要程度排列;

(六)审计项目案卷内的每份或者每组文件之间按照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定稿在前修改稿在后、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批示在前报告在后、重要文件在前次要文件在后、汇总性文件在前基础性文件在后的顺序排列;

(七)审计日记以人为单位按照审计组组长及审计组成员顺序排列,可以单独立卷和存放。

第八十六条 立卷责任人将文件材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

审计组组长按照有关规定对文件材料进行审查验收,并签署审查意见。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当责成有关人员改正或者向有关机构提出改进意见。

第八十七条 审计组所在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期限将检查合格的审计项目案卷移交档案管理机构归档。

审计组所在部门在移送审计项目案卷时,应当做好该被审计单位审计资料库的建立或者补充工作。

第八十八条 审计组成员对文件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立卷责任人对卷内文件材料的完整性、归档的规范性负责。

审计组组长对审查验收意见负责。

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对归档的及时性负责。

第七章 审计项目质量责任

第八十九条 审计组成员、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所在部门负责人、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和复核人员、审计机关领导在执行审计项目过程中,违反审计法规、国家审计准则和本办法有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应当追究相应责任。

第九十条 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包括下列处理形式:

(一)责令改正错误;

(二)告诫、批评教育;

(三)责令书面检查;

(四)通报批评;

(五)停职培训、转岗;

(六)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除上述形式外,可以并处取消评优、评先、晋级、晋职资格。

第九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

(一)非审计人员人为因素造成不良后果的;

(二)主动改正错误或者情节轻微的;

(三)其他可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理的情形。

第九十二条 审计机关设立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审计机关主要领导为委员会主任,委员为审计机关其他领导、相关审计业务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人事教育机构、监察机构、机关党委、办公厅(室)负责人及有关专家。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法制工作机构。

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需要承担责任的,由上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负责评估和追究。

第九十三条 审计机关可以每年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对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并对参加审计项目的有关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十四条 审计机关各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审计项目质量的检查和了解,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由法制工作机构及时报告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

第九十五条 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对违反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规定的行为,责成各有关部门、法制工作机构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作出处理决定,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十六条 被处理人员若对处理决定不服,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向审计项目质量检查委员会提出申诉。

第八章 附 则

第九十七条 本办法在审计署机关及派出、派驻机构试行。地方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试行范围。

第九十八条 审计机关办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事项,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九十九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一百条 本办法自2004年4月1日起施行。此前发布的有关准则、规定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论审计机关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及第十五条:“确定审计目标时,应当考虑下列因素„„

(五)审计的时间和经费预算„„”已经提出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对每个项目测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成本,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加以控制。《审计署关于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实施办法》(审办发[2005]35号)第八条至第十二条,也提出了要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加强审计成本控制。可见,有关审计成本的问题已提上审计机关日程,需要对审计成本的有关领域进行研究。由于审计机关成本的内容非常丰富,本文仅初步探讨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的概念

广义的成本是一个经济范畴,指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发生的各种人、财、物、时间、信息、机会等资源的价值牺牲或付出的代价。狭义的成本是一个价值范畴,指人们进行一项活动时发生的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

审计机关成本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管理的角度看,广义的审计成本是与审计机关行使审计职责有关的一切价值牺牲。它涵盖了审计机关在一定时期内可控的、不可控的所有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不可控的外部成本有审计体制成本、环境成本等。狭义的审计成本是审计机关全部支出的对象化了的货币表现。它是审计机关可控制或施加影响的成本。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成本是指审计机关在项目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支出,包括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资金、时间等,以审计项目(包括审计调查)为归集对象的货币表现。按照完全成本法,一个具体审计项目的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分摊的间接成本。审计项目直接成本就是能直接算进项目成本里去的成本。按成本构成的不同,它主要表现为项目执行单位的审计组进行审前调查、现场审计的外勤审计成本和为该项目进行非现场工作的内勤审计成本。项目成本中分摊的间接成本就是间接为审计项目服务而产生的成本。

审计机关项目直接成本管理就是对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进行组织、计划、预算、核算、分析、监督、评估、考核和奖惩,尽可能地降低成本的一种科学活动。

二、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计划与预算

(一)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计划

审计计划对执行审计项目起龙头作用。进行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管理,首先在审计计划阶段就要对项目直接成本有一个科学的计划。

在审计计划的前期调查时,要通过搜集、研究成本信息,走访有关部门,召开专家学者咨询会,征求署机关各业务司、派出机构及地方审计机关意见等方式,对各计划项目直接成本进行严谨的可行性论证。明确项目的直接成本构成要素的内容,要在项目计划中列明每个项目工作天数、工作人数、工作量、外勤审计经费的计划,然后按一定的财务计算方法来初步估算各项目的计划直接成本。

在编制了项目直接成本计划后,计划部门应该进行综合平衡,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对于总计划直接成本太高的审计项目,首先要分析原因,如果是由于其直接成本构成要素不可控制造成的,则进一步分析该项目的社会价值。如果这个项目确实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或重大的社会效益,或者是党委、政府、人大批办、交办的重要事项,即使其计划直接成本过高,也要将该项目列入年度计划。如果计划直接成本太高是由于项目的直接成本构成要素控制不严造成的,则计划部门应重新估算项目的工作天数、工作人数、工作量、外勤审计经费,重新计算项目的计划直接成本,直到将计划直接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止。

制定计划时,遵循“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也是控制成本的好方法之一。在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计划安排的项目要尽可能就地就近。对能采取送达方式审计、联网审计的项目,就不要就地审计。或者可视工作需要,采取送达审计与就地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如德国联邦审计院,有三分之二的项目是采取送达方式进行审计的。

(二)编制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预算

预算是成本控制的一种好的方式。如澳大利亚审计署,政府年度审计计划的编制就包括审计经费预算。审计经费预算来源于每个具体项目成本费用的总和。每个具体项目的成本费用又是根据项目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的工作量计算得出的。德国联邦审计院每年编报的预算中,人员经费占80%,其他经费(如交通费、电话费等)占20%。

审计经费是由审计项目决定的,审计机关要细化预算,就要以审计项目预算为基础。审计项目预算又是以审计项目计划直接成本估算为基础的,要将估算的项目计划直接成本纳入项目预算中。实行定额预算是预算管理的最主要方式,要根据工作需要,以项目任务为依据,按照项目直接成本与项目的性质、类型、规模等相匹配的原则核定项目人员和时间,由人员和时间定工作量,再由工作量核定直接支出预算定额,这就是“三定”。不能单纯地以工作人员人数为基数来核定。

在安排直接成本计划时,有两个重要导向,一是目标导向,即以审计机关每年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全面实现的审计目标为导向来安排。用投入产出术语表达,就是产出既定,使投入的资源最小。二是条件约束导向,即以现有的有限的审计资源如工作人数、工作时间、经费预算等条件约束为导向来安排。用投入产出术语表达,就是投入资源既定,使产出最大。这两种导向有时是矛盾的。一个科学的直接成本计划,应能将二者融合起来。对于署计划、地方各级向下下达的审计计划和批办交办事项,应以目标为导向定成本计划;对于署派出机构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自定项目,应以条件约束为导向定成本计划。

当前,计划编制部门需做以下两项基础工作:一是建立被审计对象信息分析系统。这个系统应由被审计对象信息资料、历年审计成本基础数据资料如不同类型项目工作量的测算数据、外勤审计实际工作量、外勤经费实际支出数据等几部分组成。二是建立专家咨询系统。要有一个外部专家和内部专家的咨询渠道,能及时征求、反馈专家意见和建议。

每年初,计划部门将本年的计划项目及其中属于本年的直接成本计划一并下达。各级审计机关在接到项目直接成本计划后,可以将直接成本计划进行第一次分解,落实到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或项目主审个人,使其明确各自在执行过程中的经费预算。

三、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

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控制是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力求以最小的直接成本,最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它是直接成本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审计机关控制直接成本的主体包括机关的领导、计划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他们既共担控制成本的职责,又互相牵制和制约。如领导要组织、指挥和协调,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制度等。计划部门要平衡各计划项目的时间和人数,制定项目计划成本等。财务部门要审核各项支出的真实性,核算项目实际成本等。各项目执行部门要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工作人数和时间等。可将上述各主体的控制工作归纳为两个最为关键层次的控制。

(一) 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层次的控制

项目执行的过程,就是落实直接成本控制的过程。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要做好以下几项控制工作:

1.预测直接成本

控制直接成本绝不是简单地降低直接成本,而是先要满足几个重要的条件,如控制审计项目质量,实现审计目标,取得最大的审计成果,将审计风险限定在可接受水平上等,然后再尽可能地降低直接成本。要满足以上条件,最好的办法是由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预测直接成本,预测的目的是为审前调查编制直接成本概算和正式审计前编制直接成本预算奠定基础。这种预测与计划部门在项目立项时的直接成本的可行性论证有所不同,它更全面、细致,更接近实际。

预测时要考虑直接成本与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的复杂程度、被审计事项的时间范围、业务范围、要审查的交易总金额、交易余额、帐户数、记录数、抽样的样本规模、参加审计的人数、工作时间、具体审计步骤、审计取证的方式方法、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审计成果等的关系。项目执行单位、审计组可运用数学、统计学等更加科学的方法,如建立各种数学模型、公式、坐标轴图表、象限图表等,近似精确地预测直接成本。

2.分析影响直接成本的因素

在审计工作中,可以通过分析影响直接成本的各种主要因素,选择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直接成本。影响直接成本的因素涉及审计机关内外的很多方面。有些是审计机关短期内无法施加影响的,如被审计单位总部及分支机构的地理分布情况,被审计单位所在部门或行业的环境等。有些是审计机关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如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的情况等。审计外勤工作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配合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配合不好,将增加成本。审计组长、主审在进点时,要与被审计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充分沟通。必要时可采取一些审计法中规定的措施,力争对方配合。

3.控制直接成本的具体措施

(1)做好审前调查。细致周密的审前调查是编制审计方案、有效选择审计重点的基础。一方面要摸清总体情况、业务流程,另一方面要做深做细,要初步把握住被审计项目存在的几方面主要问题,掌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对一些重点问题,审前调查可以搞清楚的,能达到实施审计深度的,可实行试审,以解剖麻雀,基本达到审计取证的要求。只有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才能在正式审计时集中力量,直奔主题和重点,从而减少现场审计时间。对于异地审计项目,能节省大量的差旅费。

(2)编制好审计方案(包括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一个优秀的审计方案,可对成本的控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制定和比较不同的审计方案,从中择优。审计方案不仅要目标明确,还要指标详尽,并尽可能地量化。尤其是审计实施方案。按照6号令的要求,具体实施方案是对拟实现的审计目标以及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进一步说明和详细规划。从成本管理角度看,就是要在实施方案中制定时间、人员和经费等成本构成要素的具体方案。审计组长或主审要利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知识和理念,用工作分解结构法(WBS),将预测的直接成本进行第二次分解,按工作量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每个审计步骤、每位审计人员。在时间安排上,要根据项目要求完成的最后期限,采用现代项目管理的关键路线法,制定可行的进度计划,要对现场取证、写审计日记和工作底稿、中期汇报、业务会议、分析证据和底稿、报告初稿、报告征求意见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及各审计事项的最迟开始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做出具体安排;在人员安排上,必须合理搭配有不同专长的各类人,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样的人,各类人的具体人数;在经费的安排上,要编制审计外勤经费预算等。

(3)加强现场审计管理。现场审计成本控制的核心有三个:一是抓审计重点,二是抓过程控制,三是抓审计组团队管理。抓审计重点就是在落实审计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那些涵盖了被审计项目的主要经济活动领域,足以实现审计工作目标的重大事项,如金额大、影响大的违法违规问题。抓过程控制就是合理地设计职位,明确地赋予权限,有效地配置资源,设定和执行审计事项操作标准,完善内部监督机制,进行责任追究,纠正疏漏和错误。抓审计组团队管理就是要建立矩阵式的组织结构,进行分工和协作;建立审计组长与审计小组(人员)之间、审计小组之间、审计人员之间快速畅通的沟通机制;建立激励机制等。审计组要严格履行实施方案中的时间和人员安排,便于审计组长和主审随时掌握情况。如遇到需要增加人员、时间等的特殊情况,要对实施方案的指标进行调整。

(4)进一步改进审计方式方法。在方式上,能就地取证的不到异地取证,不能就地取证的可考虑采用协查或函证。审计步骤必要时也可适当简化。在方法上,应由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基础审计过渡,减少直至避免详细测试。充分利用内部控制评估、风险评估、抽样审计等一些先进的方法。将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分析性复核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实施过程。对一些不重要的项目,用分析性复核程序代替详细测试等。当前要大力提倡的是计算机审计,现代计算机审计从总体把握、模型分析两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审计重要性判断、审计风险控制等难题,从根本上节约了直接成本。因此,凡是有条件的项目,应尽可能多地运用计算机审计。

(二)整个审计机关系统层次的控制

整个审计机关系统这个层次对直接成本的控制,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控制审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审计人员数量是直接成本的构成要素,审计人员质量也决定着工作时间的长短,从而对直接成本产生影响。控制人员数量,主要是调整审计人员数量和合理配置人员结构。控制人员质量,主要是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等。

2.建立整个审计系统的审计人才库。至少有三个层次的人才库:一般审计人员、审计专家、高级专家。并且这个人才库应该是动态的,不断更新的,以便于为优化成本而在系统内随时调配人员。

3.试行审计项目招标制、合同制和项目主审资格认证制度。招标有多种形式,如审计工作方案招标、审计组招标、主审招标、审计实施方案招标等。通过招标,选择最优的直接成本。目前审计项目采取的是主审负责制。不同的人担任主审,审计项目的直接成本是不同的。因此,主审的资格和能力需要由审计机关给予考核和认证。

4.实行整个审计系统的信息共享,以避免重复劳动。

5.研究开发实用的审计项目直接成本控制软件。将计划阶段的直接成本可行性论证、实施阶段的直接成本预测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控制步骤嵌入到软件中去,以降低控制难度。

四、审计项目直接成本的考核

所有的审计项目,原则上做到项目立项有直接成本计划,正式审计前有直接成本预算,项目结束后有直接成本决算,以促进规范的“预算有约束、执行有标准、决算有考核”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形成。

审计机关应建立总量控制、节约奖励、超支惩罚的经费管理制度,并与年末各审计项目的评比挂钩,使直接成本控制与审计组、审计人员的切身利益相联系。年度决算后,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项目审计结果,分析评价项目成本,评估项目成本计划执行的有效性。对实际成本低于计划成本的项目应给予适当奖励,如发放奖金、在参加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时加分、推广其先进经验等。对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的项目,要查找原因。最主要原因无非是两个,要么是定额和成本计划不科学,要么是成本计划执行不力。对于前者,要责成计划部门会同各职能部门重新研究确定。对于后者,要将实际成本进行第三次分解,分解至机关内每个人,看看造成成本过高的具体责任人是谁。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追究责任人的责任。每年还要将实际成本与奖惩情况在系统内公布,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奖优罚劣。

德国联邦审计院现在每年都将经费支出(包括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所有费用)分解至每位员工,员工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本。2002年度,联邦审计院经过测算,得出审计院的局长、处长、审计员的平均工作成本分别为18

1、1

13、101欧元/小时。

第五篇: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

《审计署审计项目审理工作试行办法》(审办法发[2008)229号)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切实履行审理职责,规范审理行为,依据审计法、审计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审计署各业务司、派出审计局(以下称业务部门)直接实施完成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 业务部门直接实

施完成的专项审计调查项目,业务司负责汇总的审计报告,反映审计结果的行政公文、审计信息、审计结果公告等,继续执行审计复核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理,是指法规司依据审计法和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业务部门提交的反映审计项目过程和结果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修改,并提交审计结果类文书的行为。 第四条 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在业务部门按规定程序完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进行。

第五条 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在书面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之前,如召开交换意见会的,法规司应当安排审理人员参加会议。有关审计组应提前两天通知法规司派人参加。

第六条 审理工作采取报送审理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审理人员可以到审计现场进行审理,或报经总审计师和分管署领导同意后,直接到被审计单位核实有关情况。

第七条 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在编制审计组的审计报告之前,应当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复核,提出明确的复核意见,并对其复核意见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八条 审计组应及时将审计报告送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并认真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对被审计单位有异议的事项,进行核实并作出书面说明。 业务部门对审计组审计报告进行复核,并提出书面复核意见。在此基础上代拟审计机关审计报告;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等行为需要依法进行处理处罚的,代拟审计决定书;对需要移送的事项,代拟审计移送处理书。

第九条 业务部门在完成上述审计结果类文书代拟稿后,应当将下列资料提交法规司进行审理:

(一)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

(二)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

(三)审计组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

(四)被审计单位对征求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反馈意见、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反馈意见的书面说明;

(五)业务部门出具的书面复核意见;

(六)代拟的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类文书;

(七)审计定性、处理、处罚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十条 审理工作应当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重点关注审计实施的过程及结果。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否符合程序要求;审计实施过程中,遇有需要调整审计实施方案的有关事项时,是否进行了调整并履行了相关程序。

(二)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符合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是否在审计目标、内容与重点、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步骤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细化(没有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项目除外);审计实施方案是否结合审前调查情况,做到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分工明确,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审计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审计实施方案中确定的内容和重点是否按照规定的分工、方法和步骤得到有效落实;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是否在审计日记中得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审计日记记载的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是否按要求完整地编制了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违法违规问题是否全部写入审计组的审计报告,有无隐瞒、遗漏问题。

(四)审计证据是否符合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的审计结论或审计查出的问题是否表述清楚,数据无误,定性准确,结论恰当,法规依据正确。

(五)审计结果类文书反映的情况和问题事实表述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法规和规章是否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和移送是否恰当;编制是否规范。

(六)同类项目审计报告中对同类问题的定性及处理的一致性。

(七)其他需要关注的重要事项。 如审计实施方案经审计业务会审定,法规司不再对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审理。

第十一条 审理人员在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充分交换意见,全面了解相关情况。

第十二条 审理人员提出审理意见后,应当及时提请法规司分管司领导召开审理会议,进行集体研究讨论。

审理会议一般由法规司司长(或其委托的副司长)主持,法规司其他司领导、审理人员、审计组相关人员参加。必要时,也可以吸收法规司其他处室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的人员参加。

在审理过程中遇有争议或涉及重大事项时,应当向总审计师和分管署领导报告。

第十三条 审理人员应当对审理的主要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对审理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意见,经法规司分管司领导确认后,形成审理意见书(参考格式见附件)。

第十四条 根据审理发现的有关问题,法规司在出具审理意见书时应分别情况提出下列明确意见:

(一)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

(一)、

(二)种情形确实无法补充完善的,应当要求其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改进。

(二)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

(三)、

(四)种情形的,应当先要求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充、完善;确实无法补充、完善的,应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研究改进。

(三)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

(五)、

(六)、

(七)种情形的,一般应当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由法规司直接进行修改。

第十五条 业务部门应当对审理意见书提出的问题及意见认真进行研究,积极采纳合理意见,并对审理意见的采纳情况逐一作出书面说明,无法采纳的要说明具体原因。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应当及时提交法规司。

第十六条 法规司根据业务部门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说明,对审计结果类文书直接进行修改,对重要修改情况形成书面说明,并经业务部门确认后,将修改后的审计结果类文书及有关资料报送总审计师审核。

第十七条 法规司审理及修改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时间应分别控制在7个和5个工作日内。如遇重大项目或集中成批审理项目等特殊情况时,经署领导批准可适当延长。

第十八条 审计署召开审计业务会议时,法规司应当向审计业务会议汇报有关项目的审理情况。

第十九条 法规司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审理人员,明确内部分工和相应的责任。审理人员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切实做到严谨细致,确保审理质量,防范审理风险。

第二十条 法规司及审理人员应当对其所出具的审理意见的恰当性负责;对审理应当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负责;对修改提交的审计结果类文书的恰当性负责。

审计人员、审计组组长及业务部门应当对审理提出的属于其职责范围内的有关问题承担责任;对审计项目中存在但审理未发现的重大问题与法规司共同承担责任。

第二十一条 审理意见书的相关内容和审计结果类文书的修改情况,应当作为对审计项目考核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审计组应当将审理意见书、业务部门对审理意见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重要修改情况书面说明归入审计项目档案。

第二十三条 审计署驻各地特派员办事处的审计项目审理工作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审计署负责解释。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审理意见书(参考格式)

附件

审理意见书(参考格式) 20xx年第xx号

被审计单位

主办单位

审计项目

审理内容

审理发现的问题

审理意见

审计实施方案编制和调整的合规性

审计实施方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审计实施方案执行的有效性

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审计工作底稿是否表述清楚、定性准确、结论恰当、法规依据正确

审计结果类文书表述清楚,适用法规正确,评价、定性、处理、处罚、移送恰当,编制规范

一 审: 二 审: 法 规 司:

xxxx年xx 月xx 日

上一篇:施工总承包项目部职责下一篇: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