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帮教

2024-05-09

司法局帮教(精选8篇)

篇1:司法局帮教

XX市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XX市安置帮教工作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创新工作体制,拓宽安置思路,收到了显著效果。2011年全市接收新回归刑释解教人员X人,其中刑满释放人员X人,解除劳教人员X人,安置X人。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达100%,安置率达10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网络

切实加强安置帮教办公室的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指导等职能,各镇、街道以司法所为依托,建立健全镇、街道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形成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网络。完善工作制度,先后健全了包括报到登记、回访谈心、例会分析、目标管理、工作考评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二、突出工作重点,紧抓三个环节

(一)抓好衔接管控环节

一是做好排查梳理。我局每年年初开展一次集中排查,查明情况,摸清底数,掌握去向;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将上季度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及时纳入管控范围。对去向不明、人户分离、情况不清的本地籍刑释解教人员,依靠当地基层组织和群众提供线索,协助排查,确保无漏管失控。

二是做好档案管理。建立健全全市刑释解教人员档案库,做到一人一档,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基本情况以及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和犯罪类型、回归社会后的工作、生活、现实表现逐人登记造册,准确掌握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和动态。对青少年和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刑释解教人员专门登记造册,重点掌握动态情况,加强帮教管理。

三是做好分级管理。根据刑释解教人员的犯罪类型、现实表现、经济状况等因素,划分重点管理对象和一般管理对象。重点管理对象细分为三类,一类是思想不稳定、有重新违法犯罪倾向的帮教对象,对他们进行跟踪式管理,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其生活轨迹,及时沟通了解其困难,帮助其解决,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及时上门帮教,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二类是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帮教对象,通过与镇、街道党委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政等职能部门的工作联动,多方配合,协调解决基本生存问题,XX镇居民张某2010年5月从白湖农场刑满释放后,回到农村,无儿无女、无田无地,无房屋,又无固定经济来源,且年老多病,无处安身,金神镇司法所了解情况后,及时与镇民政办取得联系,按照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相关政策,将其安置在了村敬老院,青草司法所协调,政府对经济十分困难的帮教对象建立了专项救助资金;三类是思想悲观、情绪低落的帮教对象,坚持以心理疏导为主,做到安身暖心,帮助其解开心结。我市XX镇 2 朝阳村居民汪某2009年因交通肇事被桐城市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2010年12月转为帮教对象,交通事故已经过去一年多,但汪某一直没有能够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整天生活在一种自责与自卑的情感中,不愿与家人和社会接触,原先经营的一家小商店也开始荒废。青草司法所掌握这一情况后,对汪某进行疏导,通过一次次耐心的劝导,一次次真诚的交流,终于让他一点点丢掉了心里的包袱,逐渐振作了起来,和周围的人渐渐融洽,起早贪黑的经营起小店,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二)抓好就业安置环节

一是拓宽安置渠道,多途径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对农村刑释解教人员,以就地安置为主,鼓励其从事农业生产,承包荒山、茶(果)园,帮助做到自食其力。我市XX街道居民舒某因盗窃被判刑,2006年11月释放,回到XX后,文昌司法所积极帮助他创业,在司法所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舒某在家办起了养猪场,如今他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兼营了豆腐作坊,目前,舒某养猪60头,年盈利4万余元。对城区刑释解教人员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出路,争取自谋职业,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协调民政部门积极为他们办理低保。同时,积极联系各类工商企业,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救济性安置。二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深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以镇、街道为单位配合劳动就业部门举办职业技术培训班,通 3 过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刑释解教人员掌握一门技术,提高素质,提高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问题,真正做到就业市场化。

(三)抓好教育管理环节

首先,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正确对待刑释解教人员,消除歧视和偏见。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全市各级安置帮教办公室、派出所、司法所、村(居)委会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落实帮教力量,积极动员离退休干部职工等以志愿者的身份,通过“一助一”、“多助一”等形式,参与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工作,确保其顺利回归社会。目前,我市已有安置帮教志愿者510人。

三、建立长效管理,扩大帮扶效果

一是将帮教工作向监所延伸。积极与监狱联系,从源头掌握安置帮教人员信息,今年,我局先后与XX监狱、XX监狱通过电话、互访等方式多次交流,并在在刑犯刑满释放前就提前进行沟通教育。二是加强帮教成员单位的相互联系。为及时掌握刑释解教人员动态,司法所一方面加强与公安派出所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深入各村、社区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现实表现,及时调整管控措施,避免托管漏管失控。三是树立典型,激励刑释解教人员自强自立。工作中发现安置帮教好的典型进行广泛推广,效果明显。XX镇居民张某,因 4 参与赌博被判刑一年缓刑两年,2009年刑满接受安置帮教,他戒掉了赌博的恶习,开始经营烟酒店,有了资金后,瞄准建筑沙石市场,建立起了砂石厂,今年贷一部分款购置了大型机械,价值200多万元,积极参与城镇建设,生意非常的好,也成为了双港人佩服的创业带头人。这样好的典型,我们都大力宣传,鼓励激发其他刑释解教人员的信心。四是推进安置帮教工作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办公设备,举办信息化培训,保证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综合管理系统的运行,目前,市、镇(街道)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和司法所人员也均能熟练掌握和使用安置帮教综合管理系统。

四、存在的问题

(一)对象管理难

因刑释解教人员回归后都是正常合法公民,一般没有强制要求接受管理的法律依据,管理难度大。

(二)衔接登记难

从监狱和劳教所释放的解教人员,经过监狱和劳教所进行在犯罪评估,作为一般对象的,应由镇、街道通知村(居)安排罪犯亲属接回,到司法所登记;无亲属的由村(居)或镇、街道安排人员接回并到司法所登记。作为重点对象的,应由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安排人员接回到司法所登记,并送回所在村(居)。目前我市基层组织尚未做到上述要求,有的刑释解教人员自行回家不到司法所登记,给管理衔接造成 5 了很多困难。

(三)就业安置难

一是缺乏过渡性安置基地,缺少安置实体,对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人员难以进行安置。二是目前无固定的培训机制,对安置帮教对象的技能培训缺少稳定长期的方式,刑释解教人员在监狱中与社会隔绝,回归后大多数无一技之长,帮助其自谋职业难度较大。三是各类工商企业对接受刑释解教人员有抵触心理,担心刑释解教人员违法乱纪,不好管理,成为企业甩不掉的包袱,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收。

篇2:司法局帮教

近年来,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工作的新途径,采取优势互补、关口前置、帮教延伸的方式,开展社会帮教向监狱内延伸、监狱监管改造向社会延伸的联合帮教“双延伸”体系,实现了监狱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破解难题,探索联合帮教新思路

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分配方式等发生变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监(所)管理和社会帮教彼此脱节。一方面,有些地方向监(所)投送犯人、劳教人员一送了之,缺乏向大墙内延伸帮教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有的监(所)因对服刑在教人员家庭状况不了解,教育改造工作缺乏针对性,致使有的服刑在教人员情绪出现波动、思想出现反复,教育改造的成果难以巩固。二是监(所)和地方沟通联系相对滞后。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沟通反馈不及时等多方面原因,致使部分刑释解教人员长期不报到、不落户或人户分离,甚至不回原籍,直接流散于社会,造成脱管、漏管和失控现象。三是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互为冲突。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由于家庭矛盾、生活困难、就业安置等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引发重新犯罪。针对安置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安置帮教工作向监狱延伸,监狱的教育改造向地方延伸的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思路,把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工作贯穿到从刑罚执行到刑释解教后的全过程,动员各方面力量,实行联合帮教。实践中,我们与监狱签订了联合帮教“双延伸”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为做好罪犯回归后的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健全机制,确保联合帮教互动衔接

为使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取得实效,我们狠抓了联合帮教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常态帮教机制。与监狱联合成立了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协调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监管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定期排查更新刑释解教人员分布、就业及重新犯罪等信息,建立服刑人员档案,记录家庭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等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无一脱管、漏管、失控。将刑释解教人员联合帮教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之中,形成了内外结合的安置帮教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帮扶救助机制。定期排查长期无人会见、老人孩子无人照管、家庭婚姻关系危机等影响教育改造的突出问题,并通过谈话教育、启动监狱解困基金和社会应急救助等形式,帮助罪犯疏导情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其安心改造。三是建立了监狱社会联合培训机制。通过监区、监狱、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自主和联合办班,实现监狱生产技能培训与社会就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罪犯回归社会后自食其力的能力。四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搭建监狱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专用网络平台,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通报反馈,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全面掌握罪犯入监、服刑和出狱后的各方面情况,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人人有登记、个个有着落。

三、多措并举,推动联合帮教有效延伸

为了克服过去司法行政部门协调安置帮教工作“疲软”的现象,我们积极争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帮助,形成了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由司法、民政、工商、税务、劳动、教育部门参加的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协调会议,重点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及服刑在教人员家庭困难。同时,将“双延伸”工作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和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主要目标考核责任制之中,量化细化,进行考核。二是因人施策,无缝对接。监狱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监管改造措施,努力做到因人施教、一人一策。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了必送必接和教育管理制度,有效防止了漏管失控。三是多措并举,力求实效。为实现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使刑释解教人员可查、可控、可管、可帮,最大限度地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市民政部门为符合低保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均办理了低保补助;劳动就业部门对刑满释放、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培训技能,推荐安置就业。我们还通过举办“中华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讲座、“情系中秋”亲情帮教活动、在监狱设立市司法局监狱法律援助联络处形式,放大“双延伸”联合帮教工作成效。“双延伸”活动开展以来,为服刑人员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现场解答法律咨询60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起。一些县(市)区还专门建立了安置帮教基地,安置刑释解教人员。

四、积极推进“两基”建设,拓宽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渠道

我们以“安其身,稳其心,育其人,正其本”为目标,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管理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索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新途径,着重加强安置基地建设和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先后安置刑释解教人员408人,培训就业人员286人,刑释

近年来,市司法局积极探索安置帮教工作的新途径,采取优势互补、关口前置、帮教延伸的方式,开展社会帮教向监狱内延伸、监狱监管改造向社会延伸的联合帮教“双延伸”体系,实现了监狱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促进了刑释解教人员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破解难题,探索联合帮教新思路

由于社会管理体制、组织结构、利益分配方式等发生变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监(所)管理和社会帮教彼此脱节。一方面,有些地方向监(所)投送犯人、劳教人员一送了之,缺乏向大墙内延伸帮教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有的监(所)因对服刑在教人员家庭状况不了解,教育改造工作缺乏针对性,致使有的服刑在教人员情绪出现波动、思想出现反复,教育改造的成果难以巩固。二是监(所)和地方沟通联系相对滞后。由于管理机制不健全,信息沟通反馈不及时等多方面原因,致使部分刑释解教人员长期不报到、不落户或人户分离,甚至不回原籍,直接流散于社会,造成脱管、漏管和失控现象。三是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互为冲突。一部分刑释解教人员,由于家庭矛盾、生活困难、就业安置等诸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引发重新犯罪。针对安置帮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安置帮教工作向监狱延伸,监狱的教育改造向地方延伸的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思路,把教育人、改造人、挽救人的工作贯穿到从刑罚执行到刑释解教后的全过程,动员各方面力量,实行联合帮教。实践中,我们与监狱签订了联合帮教“双延伸”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为做好罪犯回归后的继续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健全机制,确保联合帮教互动衔接

为使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取得实效,我们狠抓了联合帮教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常态帮教机制。与监狱联合成立了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协调小组,每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和解决监管改造和安置帮教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实行“一人一档”动态管理,定期排查更新刑释解教人员分布、就业及重新犯罪等信息,建立服刑人员档案,记录家庭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等等,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确保无一脱管、漏管、失控。将刑释解教人员联合帮教工作纳入绩效考评之中,形成了内外结合的安置帮教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帮扶救助机制。定期排查长期无人会见、老人孩子无人照管、家庭婚姻关系危机等影响教育改造的突出问题,并通过谈话教育、启动监狱解困基金和社会应急救助等形式,帮助罪犯疏导情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确保其安心改造。三是建立了监狱社会联合培训机制。通过监区、监狱、社会三个层面进行自主和联合办班,实现监狱生产技能培训与社会就业技能培训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罪犯回归社会后自食其力的能力。四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搭建监狱与地方司法行政机关专用网络平台,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信息通报反馈,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全面掌握罪犯入监、服刑和出狱后的各方面情况,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人人有登记、个个有着落。

三、多措并举,推动联合帮教有效延伸

为了克服过去司法行政部门协调安置帮教工作“疲软”的现象,我们积极争得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以及社会力量的帮助,形成了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一是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市委、市政府定期召开由司法、民政、工商、税务、劳动、教育部门参加的联合帮教“双延伸”工作协调会议,重点研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及服刑在教人员家庭困难。同时,将“双延伸”工作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和全市司法行政系统主要目标考核责任制之中,量化细化,进行考核。二是因人施策,无缝对接。监狱按照惩罚和改造相结合、教育和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落实监管改造措施,努力做到因人施教、一人一策。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落实了必送必接和教育管理制度,有效防止了漏管失控。三是多措并举,力求实效。为实现监、所与社会无缝对接,使刑释解教人员可查、可控、可管、可帮,最大限度地降低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市民政部门为符合低保条件的刑释解教人员均办理了低保补助;劳动就业部门对刑满释放、外出务工人员免费培训技能,推荐安置就业。我们还通过举办“中华魂”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讲座、“情系中秋”亲情帮教活动、在监狱设立市司法局监狱法律援助联络处形式,放大“双延伸”联合帮教工作成效。“双延伸”活动开展以来,为服刑人员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现场解答法律咨询60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起。一些县(市)区还专门建立了安置帮教基地,安置刑释解教人员。

四、积极推进“两基”建设,拓宽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渠道

我们以“安其身,稳其心,育其人,正其本”为目标,以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管理为重点,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探索安置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新途径,着重加强安置基地建设和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先后安置刑释解教人员408人,培训就业人员286人,刑释 解教人员得到安置和受到就业培训人员无重新犯罪。

在安置基地建设上,一是鼓励刑释解教人员创办基地。XX区扶持两名释解人员成立私营企业,创办安置帮教基地,承担刑释解教人员的过渡性安置。基地自创办以来,先后安置刑释解教人员318人次,无一重新犯罪。二是在重点企业建立基地。区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的木业公司、精信和建筑安装有限公司、木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安置基地。仅20xx年以来,三个基地就安置刑释解教人员106人。三是把公益岗位做为基地。区政府预留一定数量的公益性岗位,安排刑释解教人员就业。今年以来已有近50人在公益岗位就业。在培训基地建设上,市政府投资40万元,依托南岔技师学院创办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就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汽车维修、物业管理、电焊、机加、厨师、美容美发、种植养殖等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现已培训学员286人。

篇3:司法局帮教

帮教团人员在高墙内与20余名大港籍服刑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并向他们传达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详细讲述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新形势、新气象和大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面貌。同时还重点介绍了大港刑释解教人员首站救助等困难帮扶就业安置政策, 期待他们洗心革面, 安心改造, 早日回归, 为家乡建设出力。李强局长对大港籍服刑人员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遵守监规, 服从管教, 积极改造, 争取早日回归社会;二是要认真学习, 熟练掌握一门劳动技能, 为回归社会后找工作做好准备;三是要安心服刑, 把刑期当学期, 争取同时拿到释放证和职业技能证, 顺利融入社会。

服刑人员最牵挂是亲人, 最渴望是自由, 最向往的是家乡。为了给予服刑人员最亲切的关怀, 帮教团除了精心为服刑人员准备毛巾、香皂、笔、本等生活和学习用品外, 还辗转服刑人员的家庭, 慰问服刑人员亲属, 同时将亲属对服刑人员的殷切希望和关切的话语录制成视频短片, 为服刑人员播放。听着年迈父母深情的嘱咐, 看着结发妻子期盼的眼神以及纯真稚嫩的孩子, 许多服刑人员都留下了思念和悔恨的眼泪。有的服刑人员急切的请帮教团将他们在监狱里的生活和改造情况录制下来转告亲人, 请亲人放心, 并保证自己一定会好好改造, 争取早日出去和家人团圆。

通过零距离的对话, 沧州监狱和沧南监狱的大港籍服刑人员进一步了解了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采取的相关优惠政策, 更加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和信心, 一致表示会认真接受教育改造, 净化灵魂, 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为家乡做贡献。

篇4:“三违”帮教十结合

一是“三违”帮教必须与学习《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安全生产法》相结合,在工作中做到遵章守纪不蛮干。

二是“三违”帮教必须与安全周、安全月、百日安全无事故等阶段性安全活动相结合,与组织安全演讲、案例分析、工伤人员现身说法、安全监督、安全演习活动相结合。

三是“三违”帮教必须与规范岗位人员的操作行为相结合,才能使工人有章可循。

四是“三违”帮教必须与现场管理、质量标准化相结合,要用现场的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引导职工举一反三,使之认识到日常管理和安全生产的重要关系。

五是“三违”帮教必须与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特别是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真正认识到“三违”的危害性,根除“三违”。

六是“三违”帮教必须与亲情教育相结合。家人的提醒和劝戒, 可引起职工感情上的共鸣,较之单位领导的教诲和告诫,有着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职工违章行为的制止更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七是“三违”帮教必须与严格的制度考核相结合。没有制度不成方圆,如果因为人情、经济条件等因素放弃考核,那么“三违”帮教就会事倍功半,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八是“三违”帮教必须与为职工排忧解难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职工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克服心理障碍,才能使职工心服口服,帮教工作才能有的放矢,起到作用。

九是“三违”帮教必须与部门工作相结合。“三违”帮教是企业安全管理大事,党政工团必须积极参与,齐抓共管,才能真正达到杜绝“三违”,减少事故,稳定发展,建立平安矿区的目的。

篇5:县司法局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

下对各单位进行了督导考核。自1993截止到目前,全县共有刑释解教人员371名,目前已安置317名,安置率87;列入帮教对象371名,帮教率97;重新犯罪率为0,我们现将我县安置帮教工作汇报如下:

一、围绕一条主线

近几年来,我们围绕县委、县政府“保稳定,抓经济,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领导,抓好“三个落实”:一是落实机构。县成立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由县委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县人大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依托在县司法局。各乡镇(场)也相应地成立了工作协调小组及办事机构,在村(社区)委会中建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全县各级现已成立安置帮教机构17个,建立帮教小组192个,确定帮教人员371名;二是落实责任。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责任书(状)的重要内容,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县、乡(镇)、村帮教小组工作责任网络zf.517878.com,并实行“三包”,即包帮助安置、包考察教育、包思想转化。三是落实经费。近年来,我县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挤出1万元列入县财政预算,确保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把好“两道关口”

(一)把好接茬关。做到“五个及时”: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后,县安置帮教办随即通知有关部门做好接茬准备工作。在接茬时,对其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家庭状况作了详细的记录,为今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准备了资料;二是及时家访,释解人员回家后,村(社区)帮教领导小组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三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五是及时制定和落实帮教措施,根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二)把好安置关。主要采取三种安置形式:一是回乡安置,对家住农村的回归人员,由村一级帮教小组具体负责落实责任田,让他们有地可耕;二是回原单位安置,对部分刑期较短,罪行较轻,改造较好的刑释解教人员,服刑前有单位的,释放后一律由原单位接收安置;三是鼓励自谋职业,对一部分一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员,尽量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

三、强化“三项管理”

(一)专项管理。县司法局每年组织人员对刑释解教人员进行一次排查清理。一是认真清查。将清查出来的人员与监所提供的人员名单进行核对,不一致的,进行再次清查,经过反复排查核实。二是规范排查。全县统一下发《刑释解教人员排查清理工作统计表》、《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工作台帐》,进行登记造册、分类梳理、回访考察,全面掌握了全县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情况。三是突出重点。把原确定为重点人口管理人员和漏管脱管人员作为工作重点来抓。

(二)规范管理。及时给基层司法所制定下发了《拜城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制度》,对有关工作机构的职责、制度和要求予以明确。

(三)重点管理。把抓好刑释解教人员的排查清理工作与清理整顿出租房屋和“严打”斗争有机结合起来。http:///对参与经营和长期在特种行业、娱乐场所活zf.517878.com动的刑释解教人员,责任区民警结合日常治安管理,逐一将这一部分释解人员纳入重点管理对象,对那些可能危害社会治安实施犯罪的刑释解教人员,及时报告公安部门。

四、落实“四条措施”

一是更新观念。由以政府行为为主逐步转变到全社会共

同关心,做到“三不”、“四个一样”,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旧罪过;政治上一样对待,经济上一样支持,工作上一样信任,生活上一样关心。二是政策扶持。全县各级、各职能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积极为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提供便利条件。如县劳动就业部门对刑释解教人员采取提供就业信息、培训劳动技能、减收免收劳动就业信息费、管理费、培训费等办法,使一大批释解人员重新找到了工作。三是技术扶持。我县各乡镇(场)

安置帮教协调小组协调有关部门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设优质瓜果种植、食用菌栽培、家畜家禽养殖以及药材种植等门课程,今年共培训人员234人次。四是资金扶持。针对部分释解人员回归后因家庭生活困难,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问题,许多乡镇安置帮教协调小组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通过发放小额信贷等形式,积极扶持他们发展生产,鼓励自强自立。

五、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抓早。为了做到把帮教工作向前延伸,县司法局每年都组织人员深入监所开展帮教活动,与在押的拜城籍服刑人员进行座谈,讲解法律知识,激发他们安心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二是抓实。在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中,我县采取县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挂钩乡镇,乡镇挂钩村,村挂钩户,并紧紧抓住农业综合性开发的有利时机,动员帮助刑释解教人员积极参加,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是抓重点。针对释解人员外出务工增多造成管理难问题,我们一方面采取由乡镇综治办、司法所、公安派出所与驻村干部组成的帮教小组配合,实行定期回访及与其家属探望警示相结合的办法,有效地促进了这部分人员的思想转化和预防重新违法犯罪。部分曾经参与杀人、伤害、强奸、绑架、放火、爆炸、劫持、抢劫和集团犯罪等的释解人员,确定专人负责,严密防范。

四是抓典型。我们注重培植典型,通过发现典型,宣传典型,让刑释解教人员学有榜样,教有题材,有力地促进了安置帮教工作的全面开展。

今年来取得成绩的同时,在此项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部门的少数负责人对安置帮教工作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的地位认识不足,抓得力度不够,工作措施不zf.517878.com得力,致使一些帮教组织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甚至出现了帮教工作无人抓、无人管的现象。

2、就业渠道单一。从总体上看,我县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给农业户口的人员落实责任田;一个是在早市、夜市等市场租摊床,从事个体经营。安置基地和实体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篇6:司法局帮教

我区安置帮教工作按照“帮教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职责法制化”的要求,采取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等有力措施,以管控有违法犯罪倾向人员为重点,不断创新帮教机制,进一步加强衔接、帮教、安置工作,有力推动了安置帮教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我区2011年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健全,落实责任,帮教安置工作基础扎实

我们始终围绕区委、区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基础工作入手,一是落实机构。成立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郭玫任组长,杜红斌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司法局基层科负责日常工作;全区办事处、乡均相应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站,并在各社区、村成立了帮教小组,形成了横向贯通、纵向联合的三级帮教安置工作网络,落实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全区共建立帮教安置工作机构个,专兼职帮教人员余人,奠定了坚实的帮教安置工作基础。二是落实责任。把安置帮教工作列入工作的考核内容,通过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落实,形成良好的安置帮教工作机制。

二、落实制度,做好衔接,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不脱管不漏管

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协调、督促的作用,重点抓好衔接登记、工作例会、档案管理、信息反馈制度的落实,有效地促进了帮教安置工作。

一是坚持衔接登记制度。区安置帮教办公室收到《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和《解除劳教人员通知书》后,及时登记并下发给各街道工作站,由他们在一周内通知刑释解教人员家属,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帮教安置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是坚持排查制度。每年对所有帮教对象进行摸底和调查,对回归的人员建立“一人一档”工作台帐,分类列入、统一管理,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对于因种种原因未到公安机关落户的刑释解教人员,工作站坚持做好排查工作,做到掌握情况、了解去向,以敦促他们尽快落户。对于排查到的遗漏人员,帮教工作迅速跟上,确保做到不脱管、不漏管,认真落实帮教衔接管理工作。

三是对重点帮教对象实行走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上门走访重点帮教对象,了解情况,切实为他们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时时处处体现出党和政府的关心。

四是建立重新犯罪备案预警机制。始终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全区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的数据,做到不瞒报、不漏报;对有重新犯罪苗头的主动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犯罪。根据跟踪档案管理的记载,符合解除帮教条件的解除帮教,达到了不失控,不漏帮的工作要求。

三、集中排查,认真清理,确保刑释解教人员底数清

篇7:司法局帮教

2020年以来,我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1672件,疑难复杂纠纷22件,调解成功1668件,调解成功率达99.8%,达成口头协议1120件,书面协议548件,协议履行1668件,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771次,预防矛盾纠纷509件。因**市无铁路通过,故涉铁路矛盾纠纷调处情况为0。

二、安置帮教工作情况

2020年以来,**市司法局把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预防和减少其重新违法犯罪,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促进安置帮教各项内容、措施落实。

2020年以来,监所释放监利籍刑释人员共计291人,解矫人员共计199人,其中重点对象51人,失联人员0人。**市司法局严格落实刑满释放人员的对接、管理及失联人员查找工作,实现安置帮教对象一人一档,减少失联人员数量。**市司法局统一印制安置帮教工作档案,分发给各司法所,要求逐一对安置帮教人员信息进行摸排和登记,实现一人一档。

一是及时造册建档。收到监所寄发的通知书和安置帮教办通知后,即着手做好对接准备工作。在对接时,对刑释解教人员在监所的表现情况和家庭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为以后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及时家访。刑释解教人员回家后,司法所随即指派帮教人员到其家中进行家访,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并动员其家人共同做好思想转化工作;

三是及时进行法制教育。通过赠送法律常识读本、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等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促使他们遵纪守法;

篇8:司法局帮教

一、以人为本的“仁爱”观点与人性关怀

张謇作为晚清状元, 饱读儒家经典, 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儒家的治世思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他身上,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传统儒者的形象, 其思想和行为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儒学印迹。他在第三养老院开幕演讲时说:“夫养老, 慈善事也, 迷信者谓积阴功, 沽名者谓博虚誉。鄙人却无此意, 不过自己安乐, 便想人家困苦;虽个人力量有限, 不能普济。然救得一人, 总觉安心一点。”[1]359这是张謇仁爱思想最朴素的表述, 也是他人生事业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感怀民生之苦是张謇仁爱精神最重要的特征”[2], 民国时期中国各地水灾不断, 导致一些地区颗粒无收, 饿殍遍野, 民不聊生。目睹此景, 张謇万分悲痛, 1914年8月, 张謇在南通县城西门外大码头创办贫民工厂, 专门教授无所依靠的贫民子弟各种手工艺, “使其有一技之长, 俾能独立谋生, 具备收容与教育的性质”[3]322, 此外, 场内还附设了“恶童感化院”及“游民习艺所”。张謇曾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大多数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的生活”, “没有饭吃的人有饭吃, 生活困苦的人使他能够逐渐提高。这就是号称儒者的本分。”[4]寥寥数语, 张謇先生的拳拳爱民之心、仁爱之心早已跃然纸上。而这与他早年所说的“士大夫有口当述苦人之苦, 有手当救穷人之穷。”也是一脉相承的。除此之外, 张謇还创建了残废院, 残废院中辟有男女工厂作为平日工作之用, 残废者尽其所能每日工作4小时, 上下午各2小时, 工作种类有加工草鞋、艾条、烛心、火柴箱等, 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分别从事。残废者生病、死亡, 均由院中负责医治、埋葬。张謇是一个务实的人, 他的儒家民本精神和仁爱思想不是停留在对理想主义的憧憬上, 而是脚踏实地, 切实地落实到了行动中, 并在其创办的慈善事业中得以充分展现。

除了以上列举的“贫民工厂”、“恶童感化院”、“游民习艺所”和“残废院”外, 他还建立了由栖流所、改良监狱、养老院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振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 苟悉置而不为之所, 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 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5]406可见, 张謇将失教失养人群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并给予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张謇一生以“能言不能行”为耻, 他将儒家仁爱思想作为人生宗旨, 躬行实践。正是有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动力, 张謇才成就了常人所无法匹及的事业。

时间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 南通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张謇一手带动的, 他的帮教思想也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特殊人群帮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五扶一促”内容包括“精神上扶心, 生活上扶困, 就业上扶技, 发展上扶业, 智力上扶学”及“促进思想和行为转化”。“精神上扶心”主要强调刑释解教人员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重新找到社会归属感, 以及尽快融入社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生活上扶困”主要是帮助刑释解教人员解决所面临的生活问题, “一失足成千古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后很难再得到家庭成员的认可, 有的甚至会变得无家可归, 再加上社会上的偏见, 刑释解教人员的生生活没有保障, 他们很容易再次铤而走险, 极易“重操旧业”。因此, 对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上的扶困是帮教活动的重中之重。“就业上扶技”, “发展上扶业”就是进行就业辅导培训, 进一步增进社区服刑人员对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了解, 提高社区服刑人员正确择业、就业、自我创业的能力, 同时宣传就业新政策、新法规, 在社区人员自我创业时协调工商、税务部门, 帮助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等。“智力上扶学”是指刑释解教人员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学习, 主动接受教育管理, 不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做对自己和家人负责、对社会有益的守法公民。“一促”就是“促进思想和行为的转化”主要是对回归社会之后的刑释解教人员的思想教育, 包括认罪悔罪教育, 法律常识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转变他们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规范他们的行为, 使他们更好地回归社会。“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涉及刑释解教人群生活的方方面面, 处处以他们的实际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将张謇的“仁爱”思想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 真正做到了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而张謇“仁爱”的思想也得以在“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中传承了下来。

二、崇尚德育的人格培养理念与健康身心的创塑

张謇饱读儒家经典, 深谙孔子的仁、义、礼、忠、孝等道德伦理, 并把孔子所倡导的人格视为人生最高尚的品格, 一生践履。面对当时社会“道德之堕落破坏极矣。蔑礼教, 弃信义, 习为欺诈, 变幻百出, 宁有人理可说!”[6]341的现状, 他痛心地慨叹:“国人大病, 在有天良者无知识, 有知识者无天良, 或乃并二者而无之, 而立于左右斯民之地。”[7]503针对这一社会现状, 张謇特别强调了道德的主导作用, 认为:“一国之立, 必有其本, 本何在?在道德。”[8]340“诸生知无古今中外人人所重者, 何等人乎?明公理、修公德之人则人重之。”[9]26道德不仅是人的灵魂, 还是立人立学立业的根本, 而道德的衰败要借助道德的完善和强化挽救。于是, 他提出培养高尚的道德必须从“自爱”“自重”“自信”“自力”开始, “人但问能自爱、自重、自信、自力否耳。自爱者人不得而悔之;自重者人不得而轻之;自信者人不得而眩之;自力者人不得而挤之。”[10]487张謇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将失教失养民众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民国三年, 以南通地濒江, 密迩沪上, 风气所扇, 以妓为生者日多, 恶鸨虐妓之风亦日盛, 乃发起筹办济良所。”[11]159“南济良所”这是一种为不良妇女和娼妓而设的收容机构。该所除履行一般的收容职责外, 还对入所女子施以教育, 学习科目不仅有国文、数学等基础知识, 并有研究人生行为之价值、指示人类处事之方法的伦理学, 因为“惟不德无行, 为人所不齿, 即社会所不容, 故德行为重, ”[12]191“学之不明, 而千百年来女界乃独罹其黑暗矣。”[13]62所以济良所特别强调对不良妇女道德的教育, “以教育涵养其德性, 而化其恶习, 使为善良之民也。”[14]652通过道德教育可以启迪她们的心智, 净化她们的心灵。这不仅可以帮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 而且对于改良当时的社会风气,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值得强调的是, 清末民初重视教育发展的不乏其人, 但像张謇这样关注特殊教育, 特别是失教失养人群道德教育的却为数不多。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张謇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含义, 他更以他炽热无比的仁爱之心经营着南通的自治事业。

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 有着以礼治国, 以德治国的文化传统, 孔子说:“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不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张謇以道德培养为主的教养理念对现代的特殊人群帮教有着极大的影响。重视对特殊人员的道德教育也是“五扶一促”思想的一大特色。南通司法局利用当地县区的“红色”文化资源, 建立德育基地, 德育内容以“听人生故事、学革命传统、谈进步感悟”等为主, 以老党员、老干部、老革命的奋斗史、自强心、人生阅历引导社区服刑人员感悟人生曲折艰苦, 树立进步信心, 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珍惜自由、感恩社会的宽容和帮助, 做到自信、自立、自强, 以实际行动报答社会。当今司法局在继承张謇的以人格培养为主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有所创新, 加强了心理辅导和教育, 这对于丰富教育矫正手段, 培养社区服刑人员健康心理素质, 塑造健全人格, 激发荣誉感和责任意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经世致用”的谋生教育实践与创业援助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 只供一餐, 授人以渔, 可享一生。”传统的教育强调伦理纲常, 是谋道而不谋食的理想主义空论, 张謇针对这一缺陷, 提出“人须得生与养也而后能教”[15]326的教养理念, 他认为只注重人格上的完善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挽救那些失教失养人群, 如果连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证, 那么高尚人格的养成也只能流于空谈。因此张謇特别注重失教失养人群的生存技能的培养。正如他所说教育的目的是要传授自立谋生的知识和技能, 为地方造就合格的士农工商“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16]426使人人都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民国元年, 张謇建金沙市游民工厂, 收留地方游民及贫苦弟子, 分别惩顽、拘禁、恤留、收养四部, 使之习工艺, 受教育, 期满出厂, 俾能执一艺就正业, 为良善之民;张謇自在狼山建造残废院、盲哑学校以后, 又在南通城西门外将清时的养济院改建成“南通栖流所”, 收养哀怜无依之乞丐。栖流所内订有较为完整的管理制度, 食、息、起、居都有定时, 置工作室使能有习艺的场所。凡被收养者“日做粗工”, 并“习有小艺”, 使其能有做工谋生、自食其力的能力, 然后分送各处令其作工自立。“使贫民自立是根本之策, 当其困顿时失养时再给予帮助, 只是权宜之计。”[17]张謇期望这些游民及贫苦弟子通过接受一些基本的谋生技能的培训, 能够自立于社会, 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达到“自养”的目的, 从而在南通形成“使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不能自食其力、自养其老的人不至于流离失所。做到婴有所育, 长有所教, 青壮有所用, 残疾有所依, 流离有所栖, 灾荒有所济, 垂老有所养, 尸骨有所葬”的和谐局面。

“中国传统的慈善事业重在‘养’, 即让被救助对象能够‘活’下去, 而西方近代的慈善事业除了‘养’之外, 还有‘教’”[18]140而张謇作为一个开明的士大夫, 受西方慈善思想影响较深, 认为“彼无用之民, 犹养且之使用乎!”[19]498因此, 张謇对失教失养人群的教育侧重于让这些人能够有一技之长, 能够独立谋生, 不至于流落街头, 无所依靠。“五扶一促”的帮教思想不仅继承了张謇的谋生教育的观点, 还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除了根据个人的特长, 免费组织参加技能培训班, 如电脑、电工、维修工、烹饪等培训班外, 还开通“就业扶助绿色通道”, 对有志创业者, 联合劳动人事、工商等部门提供优质服务, 对有就业培训需求的特殊人员, 由劳动人事部门免费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这不仅帮助创业者解决了就业问题, 而且带动了一批人参加就业, 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 当代司法部门不仅继承了张謇“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 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 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 还使其帮教思想具有了更明确、更丰富的现代特色。张謇的帮教思想为“五扶一促”帮教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还启发他们在现有的帮教模式下继续创新, 将张謇的帮教精神发扬光大, 进一步发展完善新的历史时期的帮教工作, 使得特殊人群的帮教工作逐渐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四、结论

研讨前人伟业, 继承先贤宏愿, 张謇在特殊人群帮教思想上的实践可以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他以实干家的开拓精神, 教育家的人文情怀致力于南通的地方建设。他在践行自身的“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 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 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同时营造了近代南通独有的淳朴的民风, 奠定了南通“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人文底蕴, 对南通司法系统所提出的“五扶一促”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扶一促”帮教思想是对张謇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这对构建永安南通、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张謇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 他不仅在观念上使实业、教育、慈善思想理论更为丰富和更具近代色彩, 而且克服种种困难将三者相结合并努力付诸实践, 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而通过科举之路走上仕途的张謇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特别关注民生, 尤其是对失教失养这样一个特殊群体, 更是倾注了满腔热情。他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 崇尚德育的教育观念, 以及经世致用的技术教育理念组成了他的特殊人群帮教思想, 而且将这种思想融于他的各项事业中, 并在现代司法体系中传承了下来。

上一篇: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下一篇:**工作总结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