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警察司法为民文章

2023-02-17

第一篇:司法警察司法为民文章

文章标题:司法行政系统公正执法心系为民主题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刚过去几天,今晚我们迎来了全州司法行政系统“公正执法,一心为民”演讲比赛,这既是展示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取得的成果,又充分彰显了全系统“规范执

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成效。我的演讲题目是“一心为民,筑牢防线”。

在司法行政基层工作中有一项需要挖空心思,磨破嘴皮子的活,就是被称为第一道防线的人民调解工作,也是基层司法行政系统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最直接、最广泛的体现,它的人民性需要广大人民调解员心系群众,服务大局,执法为民,民主性需要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司法性需要熟悉法律条文,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第一道防线”作用,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优秀人民调解员,他们有不屈不挠,不分日夜搞调解的调委会女主任李x,有从农民到司法所所长、调委会主任的左x,有临危不惧的村调委会主任杨x……

xx镇位于州、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金融中心,辖16个社区,8个村委会,310个村(居)民小组,辖区内有365个省、州、县单位,有常住人口近18万人,由于城市建设开发、征地、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民事纠纷日趋突出,而xx分局7人中有4人下派村委会、社区或抽调参与拆迁等工作,若大一个镇,只有3名干警开展司法行政工作,工作压力可想而知,李x作为分局长、镇调委会主任,她深知肩上的担子重量,同时作为家庭主妇,女儿正上中学,父亲多年前就患脑梗塞、高血压,70多岁的老母亲也不得不担起照顾病人的任务,镇政府同志都说,李局长太难了,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更大,工作误不得,家庭不管不行。为此,他加班加点,不分昼夜和双休,做吃苦耐劳的典范。经常白天搞法制宣传、走访刑释解教人员,开展镇政府和县司法局安排相关工作,双休和晚上进村入户搞调解,写材料、理档案,回家洗衣做饭当保姆,做工作上的“儒子牛”,生活上的贤妻良母。她把提高调解质量,扩大调解效果作为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执政为民的典范。调解中,不利用行政权力当“裁判员”,而是从思想教育入手做工作,做到使当事人口服心服,认真从中吸取教训,他调解纠纷的过程,当作向人民群众进行法律、法规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调解前,不偏听偏信,而是通过调查研究,弄清是非曲直,做到心中有数;调解中,不简单生硬,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工作;调解后,加强回访,巩固和扩大调解成果。她不屈不挠,做公道正派的典范。调解中,她坚持公正执法,不偏听偏信,不畏强权,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06年在调处一起土地纠纷时,有一方当事人通过姐姐在法院的朋友找到她原来的两位领导打招呼,并说了对方当事人的不是,但她不偏听偏信,带领调解员认真作了走访调查,收集了大量证据,在调查中得知该当事人蛮横不讲理,有点霸道,群众反映较强烈,在调解时得到验证,该当事人仗着上边有人,对方本份这一点,不积极配合,耍赖,还将调解笔录撕碎,处理不好,将失去威信,也将造成不良影响,为此她十分慎重,首先对当事人的这一行为作了严肃的批评,向其宣传了有关法律法规,再次宣读了调解纪律和调解原则等;然后主动将调查的情况、群众的反映以及调处意见向其亲戚朋友述说,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最后该当事人主动找到她要求调解,并积极配合调解了该纠纷,当地群众对此纠纷的处理结果也比较满意。

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xxx脚下,有一位人民群众称为“老头子主任”的调委会主任,他就是时任xxx司法所所长、镇调委会主任的左x,人民群众之所以称他“老头子主任”,不仅仅因为他有50多岁的年龄,还因为他以理服人,用人民群众的话说就是“老道”。97年前他是个民间草药医生,他的一心为民,公道正派,人民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97年6月经过群众的推荐,他一次当选小街乡石灰窑村公所村长,当时为调处好村内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勤奋学习,一年时间熟悉了农村适用法律法规,调解技能进一步提高。xxx乡政府领导得知他的调解能力强,及时聘他为司法所所长,一干就是五年,五年中他不当自己是临时工,工作中孜孜不倦,不计报酬,受到了各级好评,先后被评为州“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全国“人民满意的司法助理员”等。近年来,随着镇综合市场建设、矿产涨价、xxxx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加大,xx镇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左x同志意识到要保一方稳定,必须转变思维,改变工作方式,按他的话说就是“哦!这两年的人不得了,每个纠纷我们都得把问题看宽点,复杂一点来做工作,要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来处理”。2004年3月,xx钨沙厂排放污水,污染了新寨村群众的稻

田,村干部先后5次到厂里协商处理未果,群众自发组织17人到厂里将水沟破坏,导致厂里停产,双方矛盾激化,接报后,他带领干警立即赶到现场,为双方讲解法律法规,分析利弊,引导双方以平和的心态处理问题,有效制止了群众的过激行为。经过组织调解,厂里投资1万元,为该村专门修一条100米长的引水渠,解决污染问题,污染的稻田每年定补5430元损失

,双方签订了协议,有效融洽厂方和群众的关系,为厂方挽回经济损失30余万元,为xx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5万余元,群众当即称司法所干警心里装着群众搞调解。

在文马路旁,xx镇政府所在地古木村委会有一位临危不惧,敢说敢干的村调委会主任xx,2002年任村委会主任以来,他深知要做好调解工作,不能光凭热情和干劲,还需掌握法律知识,把握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些年法律健全了,光凭蛮力干饭整不成了!”5年来,他学习了大量的法律和调解知识,归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定纷止争时,他临危不惧,敢于挺身而出,成功化解了200余件矛盾纠纷,得到了干部群众的赞扬。2004年8月的一天,杨x接到一群众打来电话说:“杨调解,南街脚有两家人要打架了,快来处理”,案情就是命令,他立即骑上摩托车,火速向南街驶去,到了街脚,正看到两家人在推推搡搡的纠缠在一起,于是在车上他就大喊:“你们两家搞什么,快点闪开,我的车没有刹车了”,一面骑着车向人群冲去,两家人立即分开站到了一边,他到中间停下车来,把两家人搞得莫名其妙。此时杨x打开了话匣子,“你们两家在做什么事,为什么扭在一起,有什么解不开的仇恨跟我说,我给你们评评理”,暂时把纠纷缓和过来。经了解,才明白了纠纷的原因,原来是孙某家在几年前借了一万多元钱给郑某家做生意,到了还款期限,因郑某家做生意亏了本,没有赔还孙某家,孙某家多次催要无果。在2004年7月,孙某家的车出了车祸,造成了车毁人残,家里积蓄全部拿去医病了,孙某之妻又去郑某家要债,但郑某家不但不还钱,而且说话还不中听,孙妻一气之下回家用轮椅推着孙某,领着子女要把孙某推到郑某家叫郑家抚养,郑某家的人不让进,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杨忠华当场就批评了双方,把双方的过失错误都指出来,并讲解了有关的法律法规,对纠纷进行了及时的调解,重新约定了还款期限,最终将一起要发生械斗、侵权的纠纷调解在萌芽状态。

以上这些只是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上的几个战士,在这道防线上还有成百上千的战士,为保一方稳定,他们不分日夜地奋战在基层,促进了城乡群众的和谐稳定,他们的事迹三天三夜都难以讲完,在此,让我们用掌声给他们鼓励和支持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司法行政系统公正执法心系为民主题演讲》来源于,欢迎阅读司法行政系统公正执法心系为民主题演讲。

第二篇:文章标题: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先进事迹材料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市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现有干警8人,自编队三年来,立足高起点,牢牢锁定“建一流队伍,

创一流业绩”目标,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均取得骄人的成绩,被广大干部群众赞誉为“维护公平正义的金色盾牌”。该大队连续两年被评为**市十佳政法先进单位,2005年分别被**省、**市检察院评为先进科(处)室,大队长***被授予**市十佳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荣誉称号。他们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中探索推行的与武警部队“三同步”作法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成为检察工作的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一、根植执法为民理念,苦练业务本领,打造一支硬队伍。他们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向法警灌输执法为民理念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引导法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坚持系统学习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刑法》、《刑诉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检察和警察”的各项制度和规定,使干警做到能背会用,特别是对法警的职责熟记于心,对各项禁令和规定应用于行,从队领导到一般干警,都能把《司法警察手册》内容背下来、写下来,照着做,确保在执法中文明执法,依法办事。按照高检院“一熟、二懂、三会”的标准要求,制定训练计划,每天早上坚持半小时队列或擒拿格斗训练,每周召开一次队务会,每季度组织一次业务技能培训,每年开展一次专业技术大比武,切实提高业务素质。2004年4月,他们争取驻地武警中队和市武装部的鼎力支持,请武警中队官兵当教练,按照军训从难从严的实战要求,与武警官兵实行训练时间、训练内容、检查考核“三同步”,组织全体法警进行为期20天的五公里长跑、队列、擒拿格斗、押解、枪械、实弹射击等专业体能、技能强化训练。并将司法警察九项职责按规定程序进行逐项学习和岗位演练,对每项职责的履行都在操作上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训练中,法警们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苦练巧练,手把手地教,一招一式的学,摸、爬、滚、打、摔,有时一个动作不规范,反复十几次,甚至几十次,反复练,练反复,达到准确规范,培养法警雷厉风行,敢打硬拼的工作作风。训练结束前,法警队员以熟练规范的擒拿格斗动作和整齐划一的队列向全院干警作了汇报表演,赢得了院领导的和同志们阵阵喝彩。在执法中他们要求每位法警24小时保持通讯联络,随时做好待命的准备,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胜得了”。2005年5月中旬,**市一家大型国企改制,部分下岗职工准备堵住工厂大门,他们接到指令后,仅用15分钟的时间,赶赴现场,耐心细致地向下岗职工宣传国家现行政策,讲解有关法律法规的知识,积极主动化解矛盾,做好疏导教育工作,最后使职工自动疏散。同时,将2名故意无理取闹,恶毒攻击党和政府的疑犯抓获,为维护正常生产秩序和改制的成功发挥作用。三年来,他们先后二十余次出色完成市委、政法委交办的突击任务,受到市委领导赞扬。

二、严格执法程序,确保安全文明办案,出色履行职责。他们坚持按程序派警,严格出警制度。根据案件的需要,凡需使用法警执行任务的部门,首先填写用警申请单,由分管检察长审批后,再到司法警察大队填写《派警证》,由大队长签字后派出2名以上司法警察执行警务。重大事件和重要任务的出警由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批准,任何人不得擅自出警。法警出警前必须要详细了解执行警务的时间、地点、执行警务的种类,携带何种警械(具),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在护送证人回家(单位)时,规定不开警车、不着警服、不鸣警笛、选择恰当的时候和适当的环境,将证人安全送回家,确保证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权的保障。在协助执行拘留、逮捕任务时,全副武装,带齐“警官证”和“拘留证”(逮捕证),要求法警特别注意保持警惕,切实防范犯罪嫌疑人逃跑、自杀、自残、行凶等问题的发生。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化办案,用实际行动感化嫌疑人,对许多案件的突破发挥了积极作用。三年来,他们的先后派警500余人次,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71人,执行传唤9人,协助执行拘留、逮捕26次,参与搜查10次,执行长途押解任务16次,参与处置突发事件10起,跨省追逃3次,抓获犯罪嫌疑人2人,提供警务协助10次,送达法律文书、案卷214次,保护公诉人出庭2次,执行检察长交办的其它中心工作20次,参与维护改制企业稳定,夜以继日驻厂60多天,没有发生任何失误和安全问题。

三、健全制度,创新机制,管理规范化。他们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规范化管理方面狠下功夫,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取得实效。在认真执行上级的各项制度和规定的同时,结合实际

,先后制定了《司法警察工作准则》、《法警大队大队长工作职责》、《法警工作职责》、《司法警察大队规章制度》、《司法警察大队关于安全办案、文明执法的十五条规定》。为了便于携带和应用,将上级和本院的各项制度和规定汇编成《司法警察手册》,法警人手一册,要求随身携带,熟记于心、规范于行、应用于案,作为法警学习、办案、管理基本依据,做到有章可

循、有“法”可依。建立健全了档案柜和资料库,制定了“三簿、二表、一本”的工作制度(即《法警履行职责情况登记簿》、《警械(具)使用管理登记簿》、《专业技术训练登记簿》、《警务值班登记表》、《宣传信息登记表》、《法警出警情况登记本》、《司法警察突发事件工作预案》)等,并抓好落实,使警务工作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在警务值班制度中,每天安排一名法警实行警务值班,要求着装、挂牌、戴袖标,负责接警、出警,处理当日警务事务,并协助机关值班人员负责机关安全工作,维护机关工作秩序,同时负责举报中心接待来访群众的秩序和安全。该项制度既能管事,又能管人,切实可行。为了确保办案安全,制作了一套司法警察业务工作流程图和司法警察办案流程图,并采用镜框式制作上墙,以图表的形式将司法警察职责范围、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办案程序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集中在一起,看起来一目了然,用起来简单易行。这两图被法警们称为“两图在手、办案顺手”。为激发干警活力,实行“酬绩挂钩”制,把大队工作目标按六项十个方面列入评分标准进行逐项打分,年终根据得分情况进行奖惩。此举有效增强了法警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进一步调动了法警工作积极性。

四、不遗余力改善办公办案条件,装备设施系统化、科技化、人性化。他们积极争取院领导重视和支持,从2004年10月起着手筹建办案区,建立起了指挥、协调、监视、监控于一体的指挥中心,以及讯问室、询问室、恳谈室、待诊室、专用卫生间、休息室、法警备勤室、警械具存放室。安装了隐蔽探头、同步录音录像设备,使整个区域里的监控设施与指挥中心构成监控网络链结,形成整体互动。从办案人员和犯罪嫌疑人等有关人员进入办案区开始,他们就实行全程录音录像,所取得的资料既可作为出庭公诉的证据,也为当事人权利救济提供了重要保障措施。在改善办公条件的同时,他们还挤出资金建成了200平方米的室外健身、拳击训练场,配备桑塔纳警车一辆,警用摩托车2辆、电脑2台、警棍7支、电警棍2支、警绳2副、手拷5副、拳击沙袋1个、拳击手套2副、衣柜、文件柜、保险柜等。

《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先进事迹材料》来源于,欢迎阅读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先进事迹材料。

第三篇: 公正司法司法为民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志: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公正司法 一心为民》。

法治是一种宏观的治国方略、法治是一种理性的办事原则、法治是一种民主的生活模式、法治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法治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今日的中国朝气蓬勃,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用先进、科学、正确的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是新时期我们政法工作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它的提出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就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 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执法为民就是要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坚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始终不渝地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司法工作永恒的价值追求。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我们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新的时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公正、高效的审判体系尤为重要!它关乎稳定大局,关乎民心向背,关乎法治事业的走向和进程。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办案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准确的把握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切入点,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就是要从理念上更好 地强化党的领导,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并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今天的我们,工作在人民法院,这是一种光荣,在我们平凡的工作背后,是崇高的事业和神圣的使命。与光荣同在的,是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通过我们为了的公正而不辞辛劳的奔波,去落实“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第四篇:试论现代司法理念之司法为民

郑小兵

内容提要:本文从回顾司法为民理念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理念入手,阐明了司法为民的含义,并从理论的深层次探究了司法为民的内涵,从操作的层面论述了司法为民的要求,最后归纳了实践司法为民需要把握的几个关系。全文约9780个字。

关键字:司法为民 理念

一、司法为民理念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理念

司法为民理念是最高法院为呼应新一届党政领导提出执政为民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我国人民法院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工作开发点和落脚点。探究司法为民理念的深层次意义,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司法界的体现和发展。“以人为本”理念中的“人”字即市民、公民的意思,它是一个社会的、法律的概念。而最能体现市民价值的东西就是权利,权利是“人”的核心,“以人为本”即以权利为核心。“以人为本”中的“本”字即中心的意思,主体的意思。①“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权利为中心,以人为主体,它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是世界的主体,赋予人自身以这个世界的主体、世界的中心的荣耀。②

“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并不是今天才产生的,我国历史上儒家学说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先生以“民族、民权、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民主义都曾闪烁过“以人为本”思想 见徐国栋著《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新人文主义对物文主义》,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1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0页; ② 见李永军著《私法中的人文主义及其衰落》,载于2002年第4辑《中国法学》,第67页; ① 1 的火花。直到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执政以后,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催生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以人为本”。随着人们对这种理念的了解和接受,“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慢慢地被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制度化,使它成为依法治国的最高价值追求。

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的政治局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新一届领导层亮出“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之后进一步阐释为“情为民所牵、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简称为“新三民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讲话强调,“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可以说,“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是新一届领导层执政理念的一个高度概括。的确,在新一届领导层执政一年来,以其亲民、爱民的形象得到了社会上广泛的赞扬,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公正和协调发展等执政理念,把“以人为本”的重心放在社会的底层,放在关心社会上大多数百姓的这一个层面上。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发展观。新发展观被视为中共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升华,是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④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 ③④③ 见万鄂湘著《人权入宪的重要意义》载于2004年3月10日《人民法院报》两会专刊。

见《解读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论以人为本》载于2003年12月28日《中国青年报》;

2 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二、司法为民的含义

“司法为民”重点在司法,核心在“为民”。司法为民应是在司法过程中处处体现出文明关怀,规范维权,平等护民,正义为民的法律精神。其根本目标是要求司法机关通过应用法律公正处理案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平等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伸张并弘扬社会正义,进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司法为民的宗旨便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司法活动中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努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司法为民理念的提出是法律本性的回归。⑤法律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法院公正司法,本身就是为了社会大众的利益得到满足。司法为民是法院提出公正与效率主题所要实现的根本目的。也就是说通过法院的公正高效的审判维护整个社会的法律秩序、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真正达到司法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在实践司法为民的过程中,社会对“民”的含义存在不同理解,进而对“司法为民”这一宗旨产生了误解。例如,司法实践中,有人往往认为法院被动受案就是冷漠的衙门作风,主动上门就是热情服务,甚至认为主动上企业的门,无条件减免企业的诉讼费用,这些就是司法为民的措施。有的办案人员跟企业人士频频接触,也被说成是热情服务,一旦企业遇纠纷并进入诉讼,另一方 ⑤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吕忠梅语,见2004年3月10日《人民法院报》第4版;

3 当事人就会对办案人员产生一种不中立、不公正的印象,这就无法达到司法为民的目的。

作为一种司法理念,司法为民是指司法的原则、制度以及程序的设计,都应以符合公民及当事人的根本利益,满足其愿望为归宿。司法为民理念中的“民”字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不是政治概念,其含义既包括平等主体的原告被告,也包括刑诉被告人,是依法进入诉讼的所有当事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公民,这里指的“民”不能简单理解为“人民”。 同样,对“司法为民”一词也要作理性思考。我们不能把“司法为民”的理念完全等同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政治术语。

三、司法为民理念在理论层面的深刻内涵

2003年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响亮地提出了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司法为民。司法为民是执政为民的内容之一,其宗旨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在司法领域内的延伸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于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就是司法为民。司法为民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司法优良传统的发展,是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的新实践。树立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护民新理念,是人民法院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人民法院密切联系群众的新要求。

1、司法为民思想突出“人本位”的主体价值理念

纵观学者们对法律本位的研究,不外乎义务本位、权利本位和社会本位这三种。义务本位是最早形成的,中国数千年的文化

4 都是以义务本位为特征的,人性长期受到礼教的压抑,个人观念、权利观念极为薄弱;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私权观念的增强,在资本主义初期,权利本位又成了法律社会的主流。权利本位,即法律以充分创设权利和保障权利为己任,法律设计、法律施行和法律教育均以权利为线索和中心,唯有权利才是法律的价值追求。义务是因为权利而存在的,义务不过是实现权利的手段和途径,权利是一切法律活动的中心和灵魂。再后来,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资本主义,又出现了一种社会本位理论,它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体现了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一种调和。而无论是义务本位、权利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理念都离不开一个核心主体,那就是“人”,可以说人就是法律的本位,无论是权利还是义务都要人来实现的,人是整个社会的核心,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才是整个社会的主体,一切法律的设计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人”来进行,

“人本位”理念是较高层次的法律本位理念。它侧重的是对人的权利的保护、各项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的人性化,它是一切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法律以权利为其本位,它的一切制度都是为了人们能更好地、充分地享受权利,使人们能更安宁、美满地生活。“人本位”的主体价值理念体现在诉讼中,就是以公民和当事人为中心主体。这可从两个层面把握,第一个层面,公民和当事人不是司法之客体或手段而是主体,不能将公民和当事人臵于被处臵、被压迫甚至被凌辱、任由宰割的地位。第二个层面,公民和当事人是第一位的主体、中心主体或者说最主要的主体。⑥也就是说,仅仅使公民和当事人在司法中不成为客体是不够的, ⑥ 见左为民、朱桐辉著《以人为本——司法改革的新理念》;

5 更要使其成为司法主体中的主体、第一位的主体。以公民和当事人为中心主体,使当事人应成为诉讼活动的实质参与者和主要支配者,整个程序都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和尊严,保障其行为自由。

2、司法为民在我国司法改革中的价值取向

在目前中国的司法改革实践中,司法改革为谁而改?如何来改?这关系到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即在国家与个人这两者之间,谁为第一性的问题,是为了使国家更好地维护阶级统治,维护整个国家的权威,还是为了还政于民,给百姓创造一个宽松、人性化的司法环境?司法为民,关键在司法,本质在为民,为民才是司法的根本目的所在。民也就是人,社会的主体是人,司法就是为了使法律得到更好的落实,使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生活在一个较好的法治环境之下,因此,司法改革的各项制度设计都必须围绕着这个“人”字来设计和安排,人才是司法的核心。司法改革就是要建立一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的人性化的司法体制。在司法为民价值理念下的司法改革,也就是赋予和保障公民主体性地位,在司法制度的构建与运作中,尊重公民和当事人的意愿、保障其权利和自由,维护其尊严,让其发挥决定、支配和主导作用,避免沦为客体的司法价值观。⑦在司法改革中如何来体现司法为民呢?对此,日本学者小岛武司是这样描述的:“法院所面临的任务是适用法律,而此举的终极目的则在于针对其顾客——诉讼当事人的需求而提供其所需的服务。法院若忽视其向当事人提供合乎需求的服务而自我地从形式上去限定案件处理,则不免有本末倒臵之嫌。”

⑦见左为民、朱桐辉著《以人为本——司法改革的新理念》;

6 司法改革中司法为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民决定司法制度的构建,主导司法改革的方向。依民主政治的要求,主权在民,司法权的运作亦应由公民决定和行使。因此,司法制度的建构、司法程序的内容,当由公民以表决等直接或间接方式最终决定。第二,司法体制设臵以及相关制度的建构应便利公民。司法机关和法官的行为应当具有经济性。司法制度之设计和改革应当便利公民、不辜负民众的期待,便利公民接近司法,即赋与和保障公民的诉讼权,使其首先能够快速、有效地进入司法轨道。便利公民参与司法,使公民在司法程序中能低投入、高效率地行使权利。第三,强调司法的公共服务性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司法制度的理性化,人们越来越多地强调司法的公共服务角色,即公共服务理论。这种理论将审判视为一种产品或服务,将公民和当事人视为消费主体,法院和法官为服务者。这种理论实际上蕴含了“公民为司法的根本”这样一种深层理念,这一理念并不单纯是人们对司法指导价值观的逻辑整理,而是人们对理想司法的态度和意向之明确表达和弘扬,是将民主、平等、自由、人权等公理向司法制度的引入和巩固。

3、如何理解司法的服务性

司法服务的中心词是“服务”。根据《辞海》的解释,“服务”就是为…工作。“为人民服务”作为普遍的行为准则曾经根深蒂固于全中国百姓的心底,一度更成为考量我国家机关和全体公务员工作态度和行为作风的基本标准。就审判机关而言,从“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审判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坐地问案”、息讼定争到我国审判机关协同各界展开“三五普法”等等,“服务”的思想、意识一 7 直持久地作用于我国的司法机关和人员。秉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尚书》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文化要求中国古代的“每一个官员都要一心想着人民,处处为民作主”。 ⑨

理解司法的服务性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单纯的专政工具向亲民、利民、便民的服务型司法机构转变。二是从“官本位”的司法机构向“民本位”的司法机构转变。建立服务型法院,使人民法院更好地担负起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使“国家权力本位”向“社会权力本位”转变,使专政型、管制型法院向调节型、服务型法院转变。树立服务意识,摒弃衙门作风和“官本位”的思想,全力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司法服务,为人民群众营造宽松平和的诉讼环境。虽然司法公正要求法官保持与外在权力和关系的距离,但决不意味着司法远离社会的需要,法官仅成为不晓人情事理的裁判机器。相反,司法更应当贴近社会的需要,亲近民众。司法不是高高在上的高层建筑,司法应当关注民声,审判应当贴近发展。强调司法的公共服务性质,在诉讼中应当做到,司法机关和法官应当贯彻为公民和当事人服务的宗旨,将工作重心放在为公民和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上,以服务质量高低作为评价其行为的标准。为此,司法机关和法官不仅应支持和促进当事人的意志与行为,最终使公民和当事人的权利得到救济,而且还要使公民和当事人受到体面和尊严的对待。故法官的角色和行为型态要有亲和性,这样才会使当事人感受到在一个公正、透明的“法的空间”受到了应有的尊重,提高 见四川成都高新区法院院长王平著《论司法服务的现代化》;

《中国的文化传统与中国司法制度的民族特色的形成》,郝铁川,载《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山东法学会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 ⑧⑨

⑧ 8 裁判的正当性和信任度,避免司法游离民众意愿。“司法为民,关键在司法,本质在为民”这句话对司法为民的宗旨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司法为民是司法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表述,它最简练又最明确地概括了我国司法权的基本属性,体现了司法权运行的价值取向,就是为民造福。司法为民的理念要求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法院工作为人民服务。

转变司法观念,树立“法官是人民公仆”、“法院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树立起群众观念,按照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从制度设臵到审判作风、工作作风,乃至法官的具体言行,都能体现出司法为民、司法便民、司法服务于民的宗旨和要求。树立亲民观念,增强公众对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亲近和依赖,最大限度地实现严肃执法与热情服务。正确把握司法与为民的内在本质,处理好认真贯彻执行体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与依法满足诉讼当事人的合法要求的关系。亲民、便民只是其基本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要充分实现涉讼公民的基本权益。

四、司法为民的本质要求

(一)大力推行审判公开,确保司法公正

审判公开是司法公正的保证。公开审判是现代各国司法制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将一切案件的审判过程结果公之于众,将审判臵于社会和民众的参与包括舆论的监督之下是现代民主国家的共同特征。推行审判公开要改革和完善公开审判制度。必须严格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以公开促公正,提高当庭宣判率,逐步实现大多案件能当庭宣判;提高审判案件的透明度,应允许旁听人员作记录,根据案件的性

9 质允许记者对社会关注的案件采访、录像、拍照等。其次强调判决书的说理性,说明哪些证据能采用,哪些证据不能采用,为什么要适用该法律,并详细解释法律依据,使一般的老百姓也能读懂判决书。

(二)关注弱势群体,依法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在诉讼过程中保障经济困难的公民获得必要的法律援助,能够充分行使诉讼权利,是人民法院必须履行的职责。人民法院对于法律援助机构决定提供法律援助的民事案件,经审查认为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可以先行对受援人作出缓收案件受理费及其他诉讼费用的司法救助决定,待案件审结后再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对援助当事人一方的诉讼费的减免。在审理涉及婚姻家庭、赡养、继承、抚养、收养等民事案件时,对家庭暴力的受侵害方的合法权益,要依法充分予以保护和照顾。还要加强对涉农案件的审理,打击和制裁坑农、害农行为,坚决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益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完整统一。要依法及时审理涉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行政案件,减轻农民负担。及时审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坑农害农案件,充分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案件的审判。

(三)要注重调解,调判结合

人民司法就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典型特征,司法便民、司法护民和司法为民就是群众路线在司法活动中的生动体现,指导人民调解和注重诉讼调解是在司法中实现群众路线的有效手段。诉讼虽然是解决矛盾的最后救济手段,但并不是惟一和最好的方法,应该把人民调解这一由人民群众创造

10 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化解矛盾的机制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上来运行,让这些群众性的解决矛盾的机制在人员配臵、运行程序、法律依据等各方面都符合法治的理念和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其诉讼替代作用,既缓解法庭的社会压力,更有利于法官的职业化建设。实现人民法庭与人民调解组织在处理民间纠纷中的良性互动,实现诉讼调解和人民调解两种调解方法的有效衔接。

(四)要公正司法、一心为民

司法须公正,司法更为民,司法为民在全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提供法制保障。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新时期的工作思路,司法公正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和诠释,两者内涵丰富关系复杂。

最近,最高人民法院将“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确立为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方针,这是党中央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公正司法”是人民法院始终追求并努力实现的目标,反映了司法活动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司法活动的客观规律;“一心为民”揭示了人民司法工作的本质和核心,阐明了人民法院的根本性质和宗旨,回答了为谁司法、为谁服务,如何司法、如何服务的根本性问题,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和执政为民要求在人民法院工作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方针,体现了司法的人民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司法的人民性是我国司法的基本特征。“为民”,不是单纯为哪一方当事人的利益,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公正”与“为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司法成为全面的司法、协调的司法、“两个效果”相统一的司法,是在司法领域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形式。实现公正司法,是构建和谐法院的基本要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

11 会发展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和价值目标,审判司法又是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所以公正司法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非常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法院的基本要求。和谐社会的安定有序必须以公平公正作为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公正高效的司法裁判,社会公众不可能有法律信仰,人民法院不可能有司法权威,广大法官也就不可能赢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坚持一心为民,是构建和谐法院的根本宗旨,也是党执政为民要求在人民法院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体现,它回答了为谁司法、为谁服务,如何司法、如何服务的根本性问题。司法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但和谐不是不要正义,不是不顾原则。我们所追求的和谐必须是公平的和谐,正义的和谐,不论是判决也好,调解也好,都不能牺牲公平和正义来求得短暂的和谐。不遵守法律,不讲原则,没有标准,和谐也不会长久,甚至司法的软弱会助纣为虐,导致更多纠纷的发生。

(五)要从实体上更要从诉讼程序上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是法院坚持司法为民和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必然要求,是诉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诉讼活动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诉讼权利是法律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实施诉讼行为的基本权利和行为手段。在诉讼活动中,法官的审判权力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相互结合、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构成诉讼活动的整体,推动着诉讼的运行,决定着诉讼的结果。司法实践证明,法官在诉讼活动中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可以收到三方面的诉讼效果:一是当事人可以获得权利受到保障的心理满足,进而转化为积极参加诉讼活动的动力,主动提供证据和发表意见,有利于法官准确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二是诉讼双方当事人都充分行使诉讼权利,相互对立地举证、质证和进行辩

12 论,有利于法官居中问案,兼听则明,公正裁判;三是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并与审判权力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既有利于审判权力的有效运行,又能够防止审判权力的滥用,保证诉讼活动正规公开的推进和合乎逻辑的作出裁判,使当事人不论胜诉或败诉都心中明了,能够促进息诉服判和裁判结果的及时执行。

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既要积极努力推进,又要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严格依法进行。要注意四个环节:一是坚持合法性原则。诉讼权利的内容和范围是法律规定的,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要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不能任意扩大范围,不能迁就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注意不能把属于司法文明和司法礼仪的事项列入保障诉讼权利的范围。同时,还要防止司法过分主动,防止超越法院职权和本级法院的管辖范围。二是注意坚持全面性原则。要在民事、行政、刑事等各项诉讼活动中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能忽视任何一类诉讼,特别要防止在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偏重民事诉讼,轻视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的问题。还要注意平等地保障各类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不能厚此薄彼。三是坚持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一致性。把握好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价值取向,使之有利于尊重和保障人权,有利于作出公正高效的裁判结果,有利于裁判结果的有效执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四是法官既要积极履行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职责,又要主动地接受当事人对法官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

(六)加强人民法庭建设是司法为民的现实要求

在新时期,如何正确认识人民法庭在现实基层司法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强人民法庭各项基础工作,是一个亟需研究解决和改进的问题。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派往集镇和乡村

13 的基础司法单位,是为了基层和农村人民群众提供司法便利和服务的产物。其主要职责是审理农村民商事案件,配合开展法院执行工作,实施对民间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便于人民群众诉讼,是我国建立人民法庭制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创造和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如何将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和优化整合审判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将人民法庭设臵的合理性和人民法庭工作的规范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司法改革的力度、人民法庭的发展速度和广大人民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将减少人民群众讼累与保障当事人诉权结合起来,切实做到既便于当事人诉讼又便于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高效地审判案件,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依托审判职能,就地化解矛盾、定纷止争,实现司法审判和人民调解有效衔接、良性互动,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也就成为摆在法庭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五、实践司法为民所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

实践司法为民,要适应现代法治社会对法院的需要,要树立“司法为民”、“审判就是服务”的理念,努力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法,提高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辩证统一。具体应当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审判独立与司法服务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初发起的审判方式改革,是以审判独立,强调法官中立衡平的地位为核心。提出建设服务型法院,可能会使大家产生一种“改革回潮”的担心。实际上,服务型法院与审判独立是并行不悖的。作为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审判独立强调的是法院、法官“只向法律负责,忠于法律,只接受监督而不接受命令”,在个案审理中不受任何部门、团体、个人的干涉。而服

14 务型法院所指的服务则是指法院不仅仅是“人民的法院”,而是“为人民的法院”。也就是说,法院不仅仅是由人民产生,对人民负责的机构,更重要的是,法院需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展现法院的人民性,提高法院公信力,并最终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水平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法治化程度,建立服务型法院并不是要把法院变成别的机构,而是在完全保留和充分发挥其审判职能的前提下,顺应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的的属性。

(二)处理好依法审判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民法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审判的各项职能作用,为实现社会公正、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人民法院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丰富和发展这一重要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服务的职能放到审判工作的突出地位。为区域经济提供有效的司法服务,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法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运用司法手段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过程,特别要注意不能将法院、将司法作为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的工具。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不是为地方保护服务,要克服狭隘服务观念,从促进建立安全宽松、和谐稳定、平等诚信的良好投资、生活环境入手,从宏观上提供司法服务。

(三)处理好为当事人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关系

衡量服务型法院的价值标准是“人民满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三统一”,归根结底是统一在“人民满意”基础上的,人民法院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全部

15 审判工作中,以是否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检验人民法院的工作。在此,我们有必要区分人民满意与当事人满意。法院直接服务的对象是当事人,为人民服务当然要体现在审判中,体现在当事人身上,而且是双方当事人身上,不管是胜诉的和败诉的当事人。离开了为当事人服务,为人民服务就是空的。为当事人服务就是要为当事人提供便利、公正的司法救济途径。但是,法院提供服务所要满足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包含着为当事人服务,但不能简单归结为为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当事人服务。

第五篇:“执政为民查找司法计划”司法工作计划

.根据重庆市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同意市司法局学习整改活动转段的批复,我局的学习整改活动已按期转入查找问题阶段。为了使查找问题阶段的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现就本阶段工作计划安排如下:

一、查找问题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

紧密联系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回顾反思职能职责的工作情况,认真开展“五对照、五查找”,即对照大力强化以人为本观念的要求,查找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对照大力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观念的要求,查找部门利益、单位利益至上的问题;对照大力强化实事求是观念的要求,查找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的问题;对照大力强化对外开放观念的要求,查找视野不宽、开放思维欠缺的问题;对照大力强化改革创新观念的要求,查找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不活的问题,把本部门本单位本岗位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抓住。

各单位、各部门要在总结学习讨论阶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成果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查找问题阶段的工作方案,组织好查找问题阶段的动员部署,对这一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做出周密安排,明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和工作措施。

二、查找问题阶段的基本步骤

找准抓住突出问题是查找问题阶段的基本要求。要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紧扣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本单位、本部门、本岗位实际,通过自我对照检查、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分析评议等步骤,深入查找和清理在工作理念、机关作风、办事效率、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

1.自我对照检查。市司法局、市监狱局、市劳教局的干部职工个人要按照“五对照、五查找”的要求,认真进行自我检查,找准问题和差距。对照检查要勇于正视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切实做到不争功诿过,不文过饰非,不护短遮丑。

2.广泛征求意见。市司法局、市监狱局、市劳教局要采取网络征集、问卷调查、开设公开电话、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交谈、微服私访、明查暗访、小型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同时,还要向与工作联系紧密的市级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发放“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征求意见调查表,诚心诚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征求到的意见要认真汇总、梳理、分析,并将本单位本部门的突出问题及时向征求意见对象反馈。

3.开展分析评议。市司法局、市监狱局、市劳教局要在机关处室和领导班子两个层次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评议。分析评议要在广泛谈心、认真撰写发言提纲的基础上进行。领导班子、各处室和干部职工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入查找突出问题及具体表现,认清危害,找准根源,明确整改方向。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各处室和重点岗位查找问题的情况,领导班子要进行分析评议,并将评议意见及时反馈给处室和个人。

领导班子分析评议情况及查找出的本单位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采取适当方式,向本机关和下属单位干部职工、服务对象进行通报,主动接受监督。

三、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领导带头。各级领导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学习整改活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查找问题阶段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在这一阶段,各级领导一定要把自己摆进去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征求意见,带头深刻剖析,以实际行动为干部职工做出表率。

2、严格要求,注意方法。学习整改活动是一次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敢于“一针见血,刺刀见红”,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正视存在的问题。查摆问题既要防止回避矛盾、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又要防止纠缠细枝末节、搞无原则纠纷。对基层单位、服务对象提出的意见,要有正确的态度,并做出实事求是的回复。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本着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敞开心胸、畅所欲言,帮助同志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同时,对查找出来的、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及时整改,以实际行动让基层单位、服务对象切实感受到各单位、各部门在学习整改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

3、搞好延伸,注重实效。市监狱局、市劳教局要将学习整改活动延伸到监狱、劳教场所,并加强对各基层场所学习整改活动的指导。各监狱、劳教场所在帮助市司法局、市监狱局、市劳教局机关查找问题的同时,也要认真查找本单位的问题;查找问题时,还要适当征求罪犯、劳教人员及其亲属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把问题找准,为下一步整改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范文网】

上一篇:司法局局长的述职报告下一篇:深圳发展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