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2024-05-12

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精选8篇)

篇1: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如何与时俱进,不辱使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我们xx区司法局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紧紧围绕“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建设总目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队伍,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司法行政事业健康发展打基础,成效显著。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队伍思想建设 几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尤其是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建设。先后深入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配合“双争”活动开展的服务理念教育,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的“两个务必”教育等,使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坚持周三政治学习制度。把政治学习教育同党课有机结合,严格学习考勤,并特别增设“每月一法”课程,对国家和省市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条例等,由分管领导或对口科室长备课宣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组织走访慰问、参观考察等形式,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坚持理论学习教育。组织开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勤政为民的思想。坚持开展警示教育。经常利用正反典型组织开展系列教育,做到警钟长鸣。坚持党性教育。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外民主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二、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加强队伍组织建设 我们是区级机关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较早的单位之一,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我们没有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形式上,而是运用这一改革,通过抓干部队伍组织建设来促进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一是在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的同时,既注重干部队伍的年龄、文化、知识和专业结构,还注重干部的工作经验和岗位交流,工作汇报《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二是在实行干部任用公示制的同时,注重把干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等纳入全面管理,防止出现任用盲区,造成用人失察失误。三是注意对年轻干部的使用和培养,积极推荐年轻干部参加组织部门的培训考察。

三、以“双争”活动为动力,加强队伍行风建设 如果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是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的先觉条件的话,那么、深入开展以加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建设为重点的“双争”活动和“公正执法树形象”教育活动,就是提高司法行政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

1、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近年来,我们把建章立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使之不断健全完善。目前已有四大类二十项280条规章制度,保证了全局干警有了一套高度统一的行为准则。

2、抓作风纪律整顿。通过行风评议、思想作风教育、民主评议党员、公务员考核和“两个务必”教育等专项活动,不失时机的抓好作风纪律整顿,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

3、推行公开办公,强化群众监督。建立公示栏、专题宣传栏,设立投诉电话、举报箱、共产党员岗。建立局长接待日,实行挂牌上岗、首问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聘请行风监督员,建立行风监督小组,认真贯彻市局系统“五不准”规定。在法律服务窗口单位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坚持依法办事,文明办案。

四、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增强提高队伍素质的后劲 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调整人才结构、更新知识结构,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办法。教育干警牢固树立建设学习型集体的观念,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任何无视学习的个人和组织,都将被未来所淘汰。鼓励干警参加成人自学考试,支持个人参加其他专业的学历教育,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一定年龄层次的干警进行法律专业学习深造。目前有3人参加自学法律本科在读,1人参加法律专业研究生学习,3名参加专升本法律学习人员明年也将取得毕业证书。现在全局干警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且本科文凭在一半以上,5人具有双学历文凭。通过各种渠道,对干部队伍进行以更新知识为目的的培训和轮训。先后组织干警参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知识、科技知识、WTO知识、计算机应用、英语和普通话学习、培训和轮训,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干警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激励了工作热情,为全面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篇2: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荔湾区司法局逢源街司法所 李晓康

文化建设,作为系统建设的核心存在,历来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任何一个系统要生存、发展、壮大,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助推。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在“三个代表”理论中,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构成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各系统为落实党的这一要求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政法部门也不例外。政法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成为先进文化代表中的重要分支。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政法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社会发展的神圣职责,司法行政机关自身也应当建立一整套的文化体系,形成司法行政文化,以凝聚人心,激发斗志,服务社会。进一步加强荔湾区司法行政系统文化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司法行政系统的良好形象,为和谐荔湾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

一、指导原则和目标要求

司法行政文化是司法行政队伍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各类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司法行政队伍共同的价值追求、工作理念、思维方向和行动准则。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创新,立足司法行政工作实际,在继承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司法行政文化体系。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司法行政职业道德风尚得 到进一步弘扬,司法行政干部的文化素养显著提高,机关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队伍建设更加富有成效,为推动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司法行政文化的主要内容

司法行政文化指的是司法行政人员共有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它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为该组织成员所共同认同,它是司法行政美德和精神的所在。其内容极为丰富,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精神理念文化

它是在长期司法行政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是人们共同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的升华,在整个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司法行政的日常运作、社会公众形象、管理方式等都是精神理念文化的直观体现。

(二)形象文化

它是司法行政职能和人员素质的外化和直觉观感,是一种定位。具体到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即是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社会上树立勤勉有加的敬业形象、守身如玉的廉洁形象、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健康向上的发展环境等。

(三)制度文化

它是一定精神理念文化的产物,是司法行政部门为实现自身目标对工作人员的行为给予一定限制的文化,它具有共性和强有力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四)行为文化

它是指司法行政人员在依法行政、日常工作、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是司法行政部门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部门活力的动态体现,也是精神理念、集体价值观的折射,包括领导人员行为、模范人物行为、机关人员行为等。

(五)执业文化

由于司法行政职能的特殊性,司法行政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的政治素质必须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日常司法行政工作中,司法行政从业人员应具备必要的职业道德。至于业务素质,司法行政人员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司法行政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同时,为了跟上时代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司法行政部门需要不断地获取和创造知识,储存知识,阐明知识,向司法行政人员灌注知识。

(六)物质文化

这是以物质形态为特征的部门表象文化,是一种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司法行政文化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是以艺术语言、动作、音视频、图文等手段,形象反映司法行政工作的一切文化现象和文化产品,以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包括文化活动的方式方法、载体与场所、组织与实施等,也包括机关办公地点的位置,办公大楼的建筑形式特点,空间结构布局,环境布置摆设,内部机构图示,体现机关精神和机关作风建设要求的张贴物、标语警句、题词以及出入接待制度等等。物态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影响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三、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原则与目标

(一)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不是建立“新城区”,而是改造“老城区”,其首要的工作是认真对待并仔细分析司法行政现有的文化。因为司法行政文化一旦建成之后,后续发展有很强的“路径依赖”。在建立之初,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要根据司法行政部门各个层面的需求开展能被各个部门接受的文化建设活动,低位起步,强调全方位、大容量、群众性;

第二,要切实建设一种立足于司法行政现状,又顺应司法行政发展要求,满足社会经济形势需要,具有前瞻性、能自我更新的文化;

第三,要从长计议,全面规划,系统安排,配套实施。既要从每一件小的活动起步,又要注意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尤其是用司法行政的精神理念指导每一项活动,统领全盘。

(二)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目标

司法行政文化的着眼点是保障机关行为的社会性、公平性、规范性、协调性以及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在价值观上,要求工作人员以国家利益为重,服务于人民及整个社会,并落实在各项政策和具体行动中;在内部管理上,注重程序,讲究规范,要求依法行政、照章办事、逐级负责、权责分明、协调配合;在对工作人员的培养上,强调“德才兼备”,注重思想政治素质。以此为基点,努力培育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激励型的司法行政文化。

四、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要通过改善环境、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培养精神等途径,全面提高司法干部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 4 职业道德,在工作、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充分展现干部风采,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一)创新执法服务工作理念,加强司法行政精神文化建设。结合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特点,总结提炼语言简炼、形象生动、内涵丰富的工作理念,在内部大力倡导,使其为全体人员所接受,进而转化为工作动力。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忠于法律、诚信为本、修德敬业、维护正义的执业精神;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为主体的文化建设,着力培养无私奉献、奋发有为、服务为民的敬业精神。在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广大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塑造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提高执法服务效能,加强司法行政行为文化建设。提高执法服务效能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四项机制”建设,规范办事(案)程序,强化制度的执行效力,提高办事(案)效率。二是强化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认真按照目标任务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逐项抓好落实,扎扎实实地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三是强化工作督查。不断完善政务督查工作机制,对局下达的目标任务,及时进行检查督导,对重大事项、重点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

(三)加强素质教育,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教育和用人机制,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教育司法行政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培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相适应的价值取向、职业操守、行为方式和生活信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司法行政队伍的职业品质。大力实施素质提 高,组织开展以学电脑、学法律、学管理为内容的“三学”活动,增强干部服务为民的工作能力。培养和推广先进典型,开展选树六类标兵(读书学习标兵、爱岗敬业标兵、思想工作标兵、业务技能标兵、廉洁勤政标兵、调研宣传标兵)活动,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干部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在各自岗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深化文明创建活动,为全系统文化建设铺垫浓厚的文化土壤。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坚持创建人民满意政法部门的基础上,积极参加市司法局组织的“星级司法所”评定活动。把“诚实守信、坚持真理、维护公正、舍身护法”作为司法行政干部的工作理念,切实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力争更多的部门跨入各级文明创建工作的先进行列。

(五)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干部精神文化生活。立足实际,积极征求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登山、书画摄影展、文艺联欢等活动,为干部展示才华、学习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充分挖掘干部的潜能,激发干部的热情,培养干部健康的生活情趣,增强司法行政队伍的文化底蕴,展示司法行政干部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司法行政文化环境的挖掘创造,体现司法行政工作特色,展现司法行政工作成果。保持办公场所的整洁,注重提高工作环境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内涵,通过建设司法行政文化长廊,设置先进模范人物宣传栏、格言警 句栏等形式,营造充满文化气息的工作环境。

(七)大力拓展传播渠道,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要运用新闻报刊、广播影视、网络媒体,加强司法行政工作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宣传,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成果充分向社会展示,提高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树立司法行政系统干部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加强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狠抓落实,推动全系统文化建设深入发展。

(一)要切实提高对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建设司法行政文化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各区司法局应通过不断学习、交流和研讨,澄清对文化建设的模糊认识,准确把握司法行政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提高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要加强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各部门负责人要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任务来抓,明确专人负责,认真分析研究,集思广益,找出本部门(行业)文化建设的资源优势和亟待完善的努力方向,制定部门(行业)文化建设规划,规划要力求体现本部门(行业)特色和工作成果。

篇3: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相关法规规定,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统一制度、监督和指导。省档案局作为省级地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制定全省档案事业发展计划和档案工作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全省档案工作,依法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组织、指导全省档案理论与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与档案教育、档案工作人员培训四项行政管理职责。这四项职责分别由我局档案馆室业务指导处、经济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处、教育宣传法制处3个行政处室承担,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管理和实施。

近年来,省档案局认真履行全省档案事业宏观管理职能,有效实施依法行政,加强对档案事业的规划、协调、规范、监督和指导,夯实基础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促进了全省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不断提高依法治档水平

我国于198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我省于1999年颁布了《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经过20多年的档案法制建设实践,我省现已形成包括3项档案法规、10项档案规章、35项规范性文件及制度在内的较为完备的地方档案法规体系,全省档案工作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目前,全省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均设有法制工作机构,绝大部分明确了档案行政执法主体,并配备了档案行政执法监督人员,为依法治档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依法履行全省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责,省档案局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档案系统全面实施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将档案业务、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为党和国家大局及社会发展服务、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创新工作纳入行政执法责任制目标,实行层级对标、层级监督、层级检查考核,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和监督力度,提高了各级档案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在深入实施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基础上,近年来,省档案局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档案工作目标与全省档案工作主要任务紧密衔接,坚持每年开展全省档案工作目标考核,以年度评估、目标测评和示范建设为重要手段,围绕档案规范管理、档案法制建设、档案安全保管等内容,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业务督查,全省依法治档工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15年,我省在全国首家出台《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细化统一了全省档案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省人大对我省档案“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充分肯定了全省档案部门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工作取得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了全省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围绕大局,贴近民生,不断增强档案服务能力

近年来,省档案局紧紧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重心,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思路和服务方式,主动为中心工作、为经济发展、为社会民生服务。在服务大局方面,围绕建党90周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活动,以固定展览和流动展览等形式,相继举办了《黑龙江红色记忆》、《黑龙江历史记忆》、《在中国东北战场上》、《铭记抗战胜利》等展览。特别是去年,围绕纪念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活动,省档案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日本侵华罪证档案123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卫视等50余家媒体记者参会,国内外140余家媒体报道,有力回击了日本右翼势力荒谬言论,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在服务经济方面,把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发展战略作为着力点,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监管力度,及时对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项验收或竣工验收,有效保证了重点项目档案的质量。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天保工程一期、二期等专项档案的检查指导,组织开展企业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评估。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组织开展协作组活动,促进相互学习交流,探索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新方法、新模式。服务农业农村,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创建,并向最基层延伸,开展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示范村的创建工作,农村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幅面进一步扩大。同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规范化管理、林权制度改革档案工作的指导和验收等档案工作有序开展,成效显著。在服务文化发展方面,充分发掘馆藏档案资源,深入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举办档案特色展览,打造一批档案文化精品力作,彰显了档案的文化价值。2010年至2015年,全省各级档案部门举办展览788期,参观人数超过50万人次,编研档案书籍资料321种。其中省档案馆编辑出版的《日本移民侵略黑龙江》、《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罪证》等多部书籍被列入文化精品图书工程。在服务民生方面,加强对民生档案的监管,与涉民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城市动迁、社区管理等方面的档案工作。以群众需要为立脚点,整合涉民档案资源,优化各项便民服务措施,免费向社会提供利用。5年来,全省累计接待档案和现行文件查阅者62万人次,调阅档案和现行文件107万卷(件册),为查阅者解决社保、工龄、学历、落实政策等问题10余万个。

三、夯实基础,筑牢根基,不断加大基础建设力度

近5年,为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不足状况,国家实施了加强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建设战略,下达我省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43个。省档案局会同省发改委对中央预算内档案馆建设项目进行专项稽查、督查和检查。目前,43个建设项目中,一半以上竣工或投入使用。截至2015年底,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已达22万平方米。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省有314个项目列入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计划,已完成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25.5万卷。各级档案部门以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第9号令为核心,以馆藏建设为重点,积极扩大接收征集范围,确保应进馆档案依法接收进馆,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馆藏体系初步建成。5年间,全省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共接收征集档案91万卷,63万件,馆藏总量已近900万卷大关。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方面支持,大力实施数字化带动战略,着力加快馆藏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利用网络化步伐,努力构建档案信息化的资源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各级档案馆注重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中心、电子文件管理中心“五位一体”功能,进一步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展览和活动,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档案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特殊作用,档案馆功能建设达到新高度。

四、统筹规划,协同发展,不断提升综合管理水平

省档案局每年年初召开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对上一年工作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部署当年工作任务,提出工作要求。同时,依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档案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省档案局每五年制定一次全省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并要求各市地档案局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制定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今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省档案局不但制定了《黑龙江省档案事业“十三五”规划(讨论稿)》,还积极争取,将黑龙江省档案事业发展和档案馆建设的相关内容,纳入到《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中,为促进黑龙江省档案事业基础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我省大力加强档案宣传、教育、科研工作,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获得国家档案局表彰;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档案教育培训,加强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紧盯档案事业发展前沿,开展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的档案科技研究,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科技与人才支撑。5年间,全省共举办档案岗位培训班、继续教育班及其他各类专题培训班562期,培训38 320人次。我省6项课题列入国家档案局科技计划,省级档案科研课题结项24项。与此同时,档案对外交流打开新局面,省档案局与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档案部门建立常态互访机制,并将开启与贵方档案局的交流合作通道。省档案馆与黑河学院、俄罗斯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联合举办《在中国东北战场上》———中俄共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特别展览,开创了我省档案界与俄罗斯联合办展先河。此外,省档案学会以编辑出版书籍、参与6·9国际档案日宣传纪念活动、协助中国档案学会组织召开海峡两岸档案学术交流会、组织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征文评选活动等形式,充分发挥了学术交流平台、宣传舆论阵地、党和政府联系档案工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改进作风,激发潜能,不断强化干部队伍素质

篇4: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公正

关键词:队伍建设;司法公正;和谐社会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党和人民对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部门肩负的任务和责任越来越重。在整个司法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司法行政工作如何做到科学发展,并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秉公执法、清正廉洁,能够经受各种考验,党和人民信赖的司法行政队伍,以便更好地为推进全市经济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服务,成为当前司法行政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各种思想观念碰撞激荡,加之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分配多样化等实际,司法人员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正发生着多方面的变化。由于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少数司法人员存在着以管人者自居的优越感和特权思想;同时西方司法意识的负面观,冲击着法治建设的进程,少数司法人员不顾国情盲目崇外,片面强调司法独立;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又使司法队伍中有些意志薄弱者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人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司法队伍建设,制约了工作健康顺利的发展。随着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普遍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司法活动实体公正、程序合法,而且要求快捷高效、公开透明;不仅关心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而且要求广泛参与监督。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坚持司法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司法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利益观,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不良思潮的侵蚀,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

(二)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是实现新目标的需要

我市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总量位居苏中前列。在由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带来了人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转变、经济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延发展向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涵发展转变等新趋势。这些新趋势带来了利益机制的重建,利益格局的调整,给人们思想以及社会的稳定带来许多更为复杂的问题,如由于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将在更深层次上触及利益机制,极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化解处置难度加大;由于人流、物流、资金流日益加快加大,对社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刑事案件居高不下,违法犯罪在高位徘徊,黑恶势力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社会治安形势依然严峻;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犯罪和经济秩序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犯罪智能化、组织化倾向明显,新型犯罪增多;经济纠纷交织,民间矛盾复杂等等。司法人员必须直面新挑战,不断研究新情况,认真分析新问题,切实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能力和水平,切实运用好法律武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是树立新形象的需要

司法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人员与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最贴近,他们的一言一行,司法部门的一事一案,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司法队伍的良好形象不断树立。但也应看到,当前司法队伍中还存在一些群众不满意的问题,如:有的司法工作人员宗旨观念淡薄,为民意识不强;有的责任意识弱化,工作中存在不作为、推诿现象;有的作风粗暴,方法简单,执法不文明;有的不重视业务学习,执法水平低下,业务技能不高;有的组织纪律性较差、对自身要求不高,得过且过;有的甚至办关系案、人情案,影响公正执法;有的法治观念淡薄,个人私欲膨胀,甚至违法违纪等。这些人和事虽然只是极少数,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司法的公信力,降低了司法的权威性,影响了整个司法队伍的形象。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法治理念的深入人心,现在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和司法队伍的要求已不只局限在文明礼貌等外在表现,而是在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司法等实质内涵上。要体现新要求、树立新形象,就必须进一步坚持从人民满意的地方做起,从人民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切实解决司法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司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司法队伍的良好形象。

二、司法不公正的危害性

英国著名科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结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培根的名言再形象不过的说明了司法不公的严重后果。司法不公正的危害性在现实中可能直接或间接表现为:

(一)会导致人民群众丧失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和支持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中指出“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司法不廉洁行为已成为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不加惩治,任其发展,势必使国家专政机器因腐蚀而失去作用,社会的一切活动将在无序中进行,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二)会导致人民群众对法律神圣和尊严产生怀疑

法律作为治理国家的准则是世界各国唯一相同的模式。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是中国的宏伟目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特征,而司法不廉洁行为恰好破坏了这个特征,使人民群众对依法办事、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发生动摇,对约束法人、公民的法律不再相信是行为准绳,势必延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化社会的进程。

(三)会导致人民群众对自身的合法利益能否得到保护产生顾虑

司法不廉洁行为的一个共性就是以损害一方利益而保护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无论受损害的利益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会带来人民群众对自身合法权益能否受到保护的危机。尤其是随意侵犯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司法行为,更使人们产生一人被蛇咬众人怕井绳的恐惧心里。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三、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的对策

《孟子•离娄篇》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马克思也曾经指出:“要运用法律就需要法官。如果法律可以自动运用,那么法官也就是多余的了。”法律是静止的社会规范,不能自动对社会关系起调节作用,只有当人们将法律作为管理社会的机器,运用其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时,法律才由静止变为动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不断回应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公正、廉洁司法已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原则的结晶,成为法律文化的积淀,成为司法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成为司法公信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司法工作的“灵魂”,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司法队伍建设。

(一)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惊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学习的路径往往是通过培训,过去的培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有:一是培训的内容不吸引人,多是教条式的教学,引不起司法人员的兴趣;二是厌学情绪大量存在;三是多年的教育培训大多数是走过场。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目前,我以为应该及时调整培训工作思路和方法,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

一是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基层司部门的领导班子普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和工作需要进行调整、充实。二是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把警官、法官、检察官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把各级司法领导干部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政治、业务两手抓,在学以致用、取得实效上狠下功夫。对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考核,加快进度,确保质量。三是建立政法干警统招统考制度,认真组织对在职政法干警的基本素质考试工作。对考试考核不合格的,要组织离岗培训,再考试考核仍不合格的,要予以辞退。要抓紧解决违规进人的问题,确保政法队伍的基本素质。四是继续深入地开展“争创”活动,实行开门评“争创”,把“争创”活动和司法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二)严明纪律,秉公执法

当前,司法队伍违法违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违反执法纪律的行为处理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严明执法纪律,一是加强执法纪律教育,重申执法纪律,不断强化法纪观念;二是坚决执行执法纪律,违者必查,违者必究,形成违反执法纪律的高压线;三是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坚决纠正和杜绝利益驱动、为钱办案等问题,若有违反,坚决处理;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加强执法监督,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对违反执法纪律的行为,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更要追究部门和单位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人的责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对执法工作中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集中治理少数政法干警参与经营娱乐场所或为非法经营提供保护的问题;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问题;刑讯逼供、滥用强制措施等问题,以及在保外就医、减刑、假释等执法环节中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严格实行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和队伍建设责任制,对政法队伍发生重大问题的,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三)强化监督,清正廉洁

1.加强政法委员会对司法机关的党内监督

党委政法委要进一步加强对司法各部门的具体协调和指导,保证司法部门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适用国家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要加强案件协调和督办工作,组织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坚决纠正执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司法部门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领导干部述廉、群众评廉、组织考廉制度。继续深化审务、检务、警务、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机制。严格实行假案、错案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扩大干警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配齐配强内部纪检、监察、督察、法制、法纪部门力量。

2.加大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力度

司法各部门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议案、意见和建议,要按照规定时间认真办理。采取聘请执法监督员、建立警民联系制度等形式,健全群众性监督网络,加强群众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执法监督的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

参考文献

[1]黄松有.以法律职业的共同精神维护司法公正[J].中国律师,2004 ,(5).

[2]周道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的法官队伍是贯彻独立审判原则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J].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3]王志平.关于提高法官队伍素质的思考[J].东方论坛,2001,(4).

[4]徐初益.论司法公正与司法人员[J].中国法学,1999,(4).

篇5: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发展提升年活动实施方案

为巩固机关效能和创业服务年活动成果,进一步提高我县司法行政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省、市、县关于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统一部署,经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现就司法行政系统开展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发展提升年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及六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和县委县委十八届三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城区“治脏、治乱、治堵”与全省发展提升年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查找解决机关效能和服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创优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推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

二、工作对象

于都县司法行政系统全体干部职工

三、工作内容

(一)围绕整治“庸、懒、散”,全面提升干部作风建设水平。

1、强化责任意识。局属各股室、中心、处、各基层司法所要以治庸提升能力、治懒增强责任、治散匡正风气,切实解决事业心责任心不强,精神不振,暮气沉沉,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拈轻怕重,敷衍塞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问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落实责任制和对外服务公开承诺,主动热情服务,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自身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认真解决。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认真抓好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

2、增强进取精神。要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力度,尤其是对青年职工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其司法行政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切实解决工作效率低下,工作质量不高的问题。着力培养重学习、善思考、思进取、富有创造性的创新型和讲效率、求质量的干部队伍,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进取的精神。

3、端正服务态度。大力提倡“五种服务作风”,即:热情服务不怕烦、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做到礼貌待人、文明规范、态度和蔼,彻底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始终,着力打造服务型机关,树立新形象。

4、严肃工作纪律。要切实纠正纪律松弛、自由散漫等问题。严肃防汛工作纪律,坚持全天24小时值班制度,严格上下班制度,大力整治无故迟到、早退、脱岗、串岗、擅离职守等现象。坚决杜绝上班时间打牌、下棋、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二)促进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式发展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

1、开拓创新,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工作。要在总结 “五五”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和特色工作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剖析问题和不足。一要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做好“六五”普法规划的起草、审定工作,全面启动“六五”普法,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县工作,积极探索法宣工作新机制、新方法,在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在提高渗透性上做文章,努力使法制宣传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新变化、新面貌,力争取得新成效、出好典型。二要深入推进“法律六进”活动,确保在重点层面的宣传教育上有所突破。推进法律进社区(村),切实加强城镇居民和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法律进机关,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增强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重点,推进法律进学校,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律进企业,以推进依法诚信经营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三是加强重要节日、重要活动等敏感时期和重大矛盾纠纷突发时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诉求,依法办事,努力化解矛盾纠纷。

2、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化解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抓住今年《人民调解法》正式施行的契机,切实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基层稳定中“第一道防线”作用,深入贯彻落实调解优先原则,要出成效,做贡献,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创新发展。一是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工作水平,认真抓好人民调解组织队伍和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提高调解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调解技巧,努力发挥人民调解在“大调解”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开拓性地做好人民调解工作;二是不断拓宽行业性、区域性调解组织建设,结合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大力推动人民调解向行业、区域延伸,积极参与社会难点、热点纠纷调处,在逐步扩大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的同时,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更有效对接和配合;三是完善人民调解网点建设。构建县、乡(镇)、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大力开展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做好突发性重大纠纷调处。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突发性重大纠纷的排查和预防机制。深入开展重大节假日等敏感时期和经常性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变被动为主动,把社会隐患和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

3、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工作机制。健全无缝对接、报到登记、建档立卡、签订帮教协议、重点对象管控、信息报告和帮教等制度。三是强化帮教措施落实。协调相关部门安置好回归人员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四是加快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切实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特别是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的“三无”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难问题。五是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心理辅导,鼓励他们积极生活,融入社会,实现 “出来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扶,困难有人助”。

4、开展好社区矫正工作。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新的职能工作,要虚心借鉴先行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地区的先进经验。一是重点做好建立完善矫正对象个人档案等基础工作。二是完善基层司法所的社区工作制度,切实加强矫正对象的日常管理工作。三是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壮大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兼职社会工作者队伍。

5、积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是要把服务和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法律援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积极促进民生问题解决。进一步深化“法律援助民生工程”主题活动,积极探索、完善法律援助便民措施,规范服务行为,完善工作制度,促进法律援助便民工作常态化。结合我县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援助活动。二是认真贯彻《律师法》,推动我县律师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规范律师的执业行为,充分发挥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律师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深化对律师事务所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加强对律师行业进行政策指导、执业活动监督和业务指导,为律师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进一步理顺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净化司法鉴定市场,维护司法鉴定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司法鉴定队伍业务技术水平,提升司法鉴定服务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对法律服务业的监管,进一步健全完善法律服务人员办理重大影响案件的指导制度、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主任负责制度,加强对律师等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考核管理。五是加强公证执业监督,不断提高公证的社会公信力。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增加覆盖面,提高知名度,积极创造条件做大做强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工作,使其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高法律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建设新寻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方法步骤 整个活动分为学习部署、组织实施、考核总结三个阶段。

(一)学习部署阶段(2011年4月1日-5月10日)。

主要做好动员部署、方案制定、学习教育等工作。结合实际,于5月10日之前制定实施方案,并报县效能办。及时召开动员大会,学习传达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总结表彰暨发展提升年活动动员会议精神,全面部署我中心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局属各股室、处、中心、各基层司法所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等方式,学习发展提升年有关文件。通过动员部署,使全体干部明确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工作重点和方法步骤,充分认识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5月11日-10月31日)。局属各股室、处、中心、各基层司法所要紧密结合实际,创新活动载体,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确保取得明显的成效。对照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促进发展提升年工作的要求,深入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坚持存在什么问题就查找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要深入剖析原因,抓住问题实质,研究解决办法。建立健全干部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注重从就、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制度,强化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和有效性。

(三)考核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日-12月31日)。以重点工作落实情况为主要内容,对我局发展提升年活动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是总结主要做法、基本经验、实际成效和意见建议,形成我中心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总结报告,认真做好县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机关各股室要对本股室开展活动情况、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报告上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位。发展提升年活动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葛振湖 副组长:谢小东 成员:谢胜华 刘洪 肖香银 肖国财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肖国财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局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日常工作。局属各股室、处、中心、各基层司法所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人人参与,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确保我局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取得实效。

(二)报道及时,宣传到位。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站、标语、公共广告等多种载体,及时报道我局开展发展创新提升年活动动态,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联系,努力形成强大声势,营造浓厚氛围,确保信息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篇6: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作者:戴翼 发布时间:2010-06-28 14:02:47

说起法官,人们就会想到“公平正义”、“道德智慧”、“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等种种溢美之词,就会想起“明镜高悬”、“明察秋毫”、“胜败皆服”等对优秀法官的古今写照,就会想起“包青天”、“海瑞”等传诵至今的清官形象。所有这些,是人们对法官职业的崇敬,更是人们对新时代法官的期待与愿望。在实现法治的路途上,人们希望社会不公现象能在司法的最后一道防线里得到抑制和矫正,从而将更多的希望寄托于法院和法官,而司法公正最重要、最基本的支撑,便是法官的素质和作风。古今中外,法官在解决具体纠纷过程中所体现和具备的作风、知识、素质、涵养等人格魅力,始终是征服民众的恒定力量和实现法治社会的坚实基础。法官在办案中的任何枉纵或偏倚,其影响都将远远超过个案本身,直至损害司法的信誉和权威。

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法官,如何树立为民、求实、负责、奋进、清廉、实干的作风,打造公正、清廉的良好法官形象,是摆在人民法院面前十分紧迫而繁重的现实任务。

就人民法院而言,工作作风主要是指审判作风。审判作风是衡量人民法院和法官在人民乃至整个社会中的形象、地

位、威信的重要尺度。“公正与效率”的最终价值,很大程度上要在审判作风上体现出来。良好的审判作风,会转化为公正裁判和高效率;相反,不良的审判作风则可能导致错判。裁判正确,办案效率高,法官审判作风又好,就会获得最佳的社会评价。只有法官的作风好了,司法为民才能落到实处;只有法官的作风好了,司法权威才可能树立;只有法官的作风好了,社会才可能实现公平正义,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了更好地为构建和谐新宁提供司法保障,我认为,人民法院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按照中央提出的树立八个方面良好风气的要求,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锻炼的结合,积极引导审判人员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化作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实际行动,立足审判岗位,公正司法、一心为民,以实际行动为党的依法治国方略作出贡献。

二是要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落实好各项便民诉讼措施,大力推广巡回审判,开展司法救助活动,扩大审判工作的社会影响。

三要增强效率意识。法官在规定期限内结案是审判工作

高效服务的要求,也是严肃执法的体现。法官应该勤奋工作,及时公正处理每一件案件,要把任何拖延或搁臵案件的处理,视为一种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迟来的公正就是不公正。

四是要加强廉政制度建设。要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法官行为规范》,按照规范提出明确要求,结合自身实际予以细化。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纪律作风专项整顿”等活动方案落实到每一个庭室、每一个法官,要加强督促检查,做到对不规范的行为必查、必究,对违纪违法的严肃处理。

五是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加强和规范审判公开,实行阳光审判,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或有苗头性问题的法官,进行提醒或诫勉谈话,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加强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使之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六是必须改进法院领导班子的作风。法院的领导班子是法院工作的集体统领者和引导者,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和领路人,加强和改进法院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审判工作。要注重实践,经常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同时,要大力提倡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务实

工作作风,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彻底改变只靠行政命令指挥审判工作的做法。要深入到法院工作的实际中去,要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务实精神,增强责任感、事业心,注重实效,力戒空谈。

七是必须加深法官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深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赢得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的桥梁和纽带。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直接面向群众,在人民群众的眼里,法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倍受人民群众的关注。所以法院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同时,对一个法官来说,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是基本的职业要求,法官只有在感情上和人民群众心心相通,才会在思想上和群众产生共鸣。法官只有从思想上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臵,才会把对群众的感情体现到自己的审判工作实践中去,用实际行动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法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平时注重个人形象和整体形象,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在仪表、举止、言行等方面坚持做到端庄、文明、热情,把工作重心放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上,真正做到依法公正、公平、高效地处理好每一起案件,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把握一个“细”字,突出一个“实”字,带着一个“情”字,追求一个“了”字,不断提高审判的质量和效率,让人民群众满意。

八是必须不断强化法官的自律意识。塑造好形象关乎法官的生命,同时更关乎党和司法机关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道平,人心平,天下宁。公正司法要求法官要端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认真严肃地执行法律,在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统一的同时,更要注意形象公正。首先要严把思想自律关,思想自律建设事关法院工作发展的大局,也事关法院的执法威信的确立,更事关法院法官队伍的政治本色。因此,法官要时刻自警、自省、自尊、自爱;只有把思想自律建设搞好了,法官队伍才能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清正廉洁,做到公正司法、文明办案。其次法官要把好工作自律关和生活自律关。法官要切实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坚决不拿;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坚决不吃。要严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和生活方式乘虚而入,时刻注意警醒自己,坚持艰苦奋斗、秉公用权、廉洁司法,自觉净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始终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总之,我们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司法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法院队伍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审判和执行工作才能不断进步,法院和法官形象才能进一步改观;法院的执法环境才能进一步改善,各项工作才能迈上新台阶。

篇7: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

李 煜

加强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是党的一贯主张和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立命之本,是维护法律尊严、树立法制权威的基础,是现代社会政治民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加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促进司法公正,是新形势下人大及其常委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司法监督的必要性,提高人大监督实效

(一)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消除司法领域中的腐败,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公正司法,才能维护法律的权威,保证依法治国稳步推进。强化人大对司法的工作的监督,是我国法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必须以维护、实现人民的利益、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为己任,必须成为执法为民的表率。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推进,全社会法制观念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对一些不严格执法的违法行为深恶痛绝。人民群众渴望权力机关加大对司法监督的力度,保证宪法和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任,人民的希望,就是要求人大必须切实加强司法监督。

(二)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统一的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工作,联系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理人民群众对上述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因此,司法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切实履行好对司法工作的监督,才符合宪法和法律精神的要求。人大监督的不作为,其实质就是违反宪法和法律。司法监督工作是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大监督权的有效载体和形式。加强司法监督工作要从内容和手段上强化人大的监督职能,增强监督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防止权力滥用的一种保障。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制约的权力,就容易产生腐败。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都迫切需要人大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作用,通过监督促进司法机关及有关执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公正严明的司法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也是法治社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救济措施,依法治国要求公正司法,公正司法是法治社会的象征,是法治国家的根本标准,也是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

人大司法监督权就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保证司法机关正确的贯彻和执行法律、法规,公正司法,防止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或滥用权力而依法实施监督、制约的手段。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正确运用司法监督权,切实加强对司法权的监督制约,以防止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权力侵害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对违法失职的司法行为或受侵害的公民进行补救的有效措施。司法机关的工作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独立性。宪法和法律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二是时效性。各类案件在处理程序上都有严格的法定时限。法律这样规定有助于司法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也有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当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司法部门在执法活动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而出现执法不公、越权办案、违反程序办事的现象,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损害了司法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司法监督一方面可以促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另一方面可督促司法机关对造成损害的公民予以及时补救。

(五)加强司法监督工作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级人大代表的迫切愿望和要求。人大作为人民群众的代表机构,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体现。加强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司法机关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才能牢牢把握和行使好人民所赋予的司法权,才能做到公正执法,才能真正把对法律负责与对人民负责、把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与保护当事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二、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现状

(一)人大司法监督的方式滞后。人大对司法的监督有开展执法检查、述职评议、审议司法工作报告等多种形式,但是诸多形式与效果没有取得实质上的一致,司法监督工作中存在“五多五少”,即弹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程序性监督多,实质性监督少;一次性监督多,跟踪监督少;工作监督多,法律监督少;常规性监督多,新问题监督少等。一些监督工作带有行政痕迹,缺乏严格程序意识,对发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解决手段等等,导致司法监督的效果不理想。

(二)人大对司法监督缺乏专业性支持,监督力量薄弱。司法是一项专业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人大要对其进行监督,尤其是还要涉法信访案件,分析原因,寻找司法体制和司法政策上的薄弱点,这就要求监督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政治资历,这样才能监督得准、监督得下、监督得成。但实践中,有的地方人大法律专业人员相对较欠缺,即便有,司法实践经验也不够丰富或政治资历不够,缺乏监督心理优势,思想顾虑较多,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三)部分地方人大司法监督局限于解决具体个案。有些地方的人大将司法监督等同于个案监督,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调查案件的情节、证据,监督的终结点也仅限于案件是否改判,如何改判。这种做法有时的确使得一些错案得到了纠正,但隐藏在错案后面深层次的根因却没有人去分析总结,甚至有时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反而因为个案监督带来的暂时震慑性而被掩盖,未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和解决,司法公正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

(四)某些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以司法独立原则抵制人大监督。人大司法监督目的是借助涉法信访案件发现司法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司法机制的完善和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该目的决定了人大在进行司法监督时,仍是以尊重司法独立为前提,而不是超越现有司法体制,成为法院之上的“法院”。由于其不太了解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地位、性质、作用及职权,因而对人大的司法监督产生一些错误认识,认为人大的司法监督是对司法权独立的干涉;认为接受监督是“一把手”的事,与一般办案人员无关,对人大的监督有抵触情绪,从而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几点思考

(一)人大监督要从个案监督上升到司法监督。人大开展司法监督工作,纠正个案,确实能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问题是,如果制度不好,法官、检察官素质不高,就会有永远纠正不完的错案,人大的工作也陷入了繁杂具体的案件中。因此,准确而言,人大的司法监督不是对个案进行监督,而是对司法运行整体状态进行监督,具体而言就是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和对司法制度的监督。一是对司法人员的监督,即监督法官、检察官的品行和法律素养是否良好,是否有收受贿赂、徇私枉法等与法官、检察官职务相违背的行为。中国现有的司法体制,决定了司法工作人员尤其是法官自由裁量权较大,司法腐败的根因更多的不是在于没有一个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程序,而是在于有的司法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良知,司法公正受到许多法律以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人大进行司法监督,就是要把监督事和监督人统一起来,人大对司法公正的认可最终要体现在对法官、检察官个人价值的认可上。二是对制度的监督,即监督司法制度运行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等。当发现司法制度运行受阻,不能保证司法公正时,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排除和改进,维护司法制度的正常运行。例如,目前存在的超期羁押现象,因审理期限的起算时间规定不明确,经常造成超期审判现象。又如存在的名为合议、实为独任审判的现象等。对此类现象,人大应该督促司法机关分析原因,寻求对策,督促其予以改进。

(二)必须规范人大司法监督的工作程序。要认真贯彻实施《监督法》,进一步规范人大司法监督工作的程序。当前,要规范人大司法监督程序,关键就是要明确人大信访工作、人大个案监督和人大司法监督的界限。信访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司法监督,只是群众和受理申诉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是人大进行司法监督的信息来源,信访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调查权,因此在案件处理上,应不涉及对案件的评判,其处理的限度应以转相关单位阅处,只能按一般信访件进行处理。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作为司法机关的专业对口联系部门,有其专业优势,由其承担调查的职责是合适的,可以针对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由司法机关根据该建议进行自我评判,决定案件是否需要再审或改正。针对案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对司法程序是否顺畅运行、司法权力是否在法律框架中得到正确有效的运行,司法人员是否公正廉明等问题提出意见,督促司法机关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司法管理制度。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大司法监督的最高层级,要专注于对司法人员和司法制度的评判,人大任何一个监督意见、建议、决定的产生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按程序进行,这样既可解决人大在司法监督中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司法机关对人大监督程序合法性、正当性的质疑。

(三)进一步完善人大专门监督机构与“两院”联系的相关制度。一是要确保人大对“两院”审判、检察活动的充分知情权,在充分掌握“两院”活动信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行使监督权,对合法行为予以支持,对违法行为予以监督纠正,从而实现监督与支持的有机统一。要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司法文件审查备案、人大列席有关会议等一系列制度。二是要督促“两院”建立健全相应的责任追究制、目标责任制,实现奖惩有制、奖罚分明,并督促落实。三是人大对“两院”的活动信息要进行归纳、分析,对带倾向性的问题要出具监督意见书,及时督促整改。

(四)提高监督人员的法律专业素质和司法实践经验。督人者必先自明,尤其对专业性、程序性、实践性都极强的司法工作进行监督,监督者必须熟知法律,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中,发现司法运行的问题,实现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这就对监督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一是要自强素质,人大内务司法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的加强政治理论和新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二是要加强人大工作人员和司法工作人员的岗位交流,经过司法实践和工作熏陶,提高司法监督人员的司法实践经验,同时通过换位思考,也加强司法工作人员的人大意识,有助于人大司法监督的开展;三是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加强人大司法监督的专业性,要通过聘请知名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咨询小组,通过审查批准一批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的公民担任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为人大司法监督工作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五)人大监督要与司法机关内部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党政纪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对权力的监督是一个深奥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单凭人大一己之力,无法满足对权力监督的需要,人大监督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无法对司法权力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行为都及时监督到位,关键是要形成一种监督的氛围,让司法权在运行过程中有所忌惮,不超越法律的框架。要形成这种监督氛围,人大监督必须和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检察院法律监督、纪检监察部门的纪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的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互相结合,特别要注重启动司法机关内部的监督和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来达到人大司法监督的目的,只有将这些监督方式综合加以运用,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进行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监督合力,才能布下监督法网,让权力得以合法运用,创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进程。

篇8:区司法局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司法行政事业发展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知识水平不高、后续人才满足不了形势发展的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市、市 (县) 区本科学历占44%;乡镇本科学历甚少, 专科以上只占乡镇人员32%, 高中及高中以下占32.6%;村级专科以上只占村级人员0.36%, 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职工占总数的70.67%。二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 平时大部分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 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农机新知识。因此, 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2) 职工队伍面临年龄老化, 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从事农机工作15年以上的占总数31.8%, 50岁左右占到35%以上, 乡镇从事农机技术工作3年的只占6.63%。从事机务管理在50岁左右的可达40%以上, 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农机站收入少, 经济待遇低, 缺少宣传引导和相关的激励机制, 有一定学历的年青人不愿干, 农机职工中坚力量弱化, 后继乏人问题更显突出。

(3) 专业人才比例失衡, 人才的行业分布不尽合理。无锡市农机队伍人才缺乏, 断层明显, 结构失调, 比例失衡。市、市 (县) 区、乡三级农机专业人才只占总人数的35.6%, 其中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员 (包括技能中级) 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5%, 35.1%和42.7%, 与该市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极不相配。

(4) 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 特别是高级技术、管理和复合型人才紧缺。无锡市经过10多年的高增长、跨越式发展, 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构和方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正逐步向高科技、高效益、知识驱动型转变。无论是农机管理领域, 还是科技创新行业, 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的比较多, 而属于自己原创的就比较少。从调查高尖端人才数据可看出, 该市、市 (县) 区、乡三级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只占总数的3% (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为9.3%) 。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

(5) 高技能人才稀缺。近几年来, 无锡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不断增加, 岗位需求每年增加50%以上。然而, 全市农机人员中的高级工还不到30人, 技师则更是稀缺, 高技能人才仅占乡村二级总人数 (30 763) 的千分之八, 而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比例在40%以上, 由此可见, 该市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不足。

(6) 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偏少。据调查, 全市751名维修人员要承担264个乡镇和1 500多个村委 (街道) 的农机维修任务, 平均两人负责一个乡镇, 四个村委, 故常会出现机具坏了无人修的状况。

2 原因症结

农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因素, 也有现实的障碍;既有体制机制的成因, 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

(1) 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 无锡地区的农机相关专业办学信心不足, 层次不高、功能不全, 培训内容单一,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场地严重不足, 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性强、面向国际化程度高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缺乏, 难以适应技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同时, 前几年农机院校毕业的学生分不到基层农机站, 造成想去的去不了, 不想去的反而去了不少。

(2) 科学合理的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 影响了农机工作的发展进程。目前, 农机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 农机专业资格评聘制度还没有建立, 专业农机工作人才职称发展序列还要进行跨行业评审, 没有形成农机行业的岗位体系。另外, 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力量十分薄弱, 市 (县) 区行政编制甚少。如惠山区只有局长一人是行政编制, 其余人员都是事业编制, 而乡镇进入事业编制人员则更少, 基本上在1~3人, 农机发展缺少足够的空间。

(3) 农机人才薪酬待遇普遍较低, 缺少吸引力。据统计, 无锡市现有各类从事农机服务业人员3万, 是一个不小的职业群体。这个群体一方面人员日趋大龄化, 而另一方面行业内又很难留住有专业知识的年轻人。究其原因, 主要是与该行业劳动强度大、工作待遇低有关。专业农机手忙时每天工作一二十个小时是常事, 但收入平均每月也就1 000元左右。农机职工整体薪酬待遇低于同类其他行业职工工资平均水平。

(4) 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知、认识、认同程度不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 一般只有到了两个“农忙”时才会想到农机, 加上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 更使公众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

3 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无锡市对农机人才队伍的发展要求是:“培养数以千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造就数以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建成这样一支农机人才队伍规模, 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农机人才开发管理体系和政策措施, 抓好农机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环节工作, 为农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 制定干部任免奖惩制度, 在用人问题上形成良性循环。目前, 该市绝大部分地区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的人事管理权下放至乡镇政府管理, 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人才在一定范围内流动, 不利于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基层人事管理权应该实行条块结合, 以条为主的管理模式, 具体由市 (县) 级农机主管部门制定有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进行严格考核, 使农机管理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缺乏工作责任, 在一个地方在一定时间内农机工作没有起色、考核不称职的人员要腾出位置, 利用竞争机制实行全员竞争上岗, 以彻底改变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模式, 逐步形成用人的良性循环。江阴市局下属的人员调动是条线管理, 为改善农机人员年龄老化问题, 他们从非事业编制中抽调业务素质好的年轻人员到基层锻炼培养, 根据其表现再和人事局协商进行招考录用, 真正建立了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2) 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及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对形成新的人才优势、提高用人管理水平都有促进作用。在用人机制上, 以“社会招聘、契约管理、专业培训、职业运作”为方向, 探索建立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 实行合同制管理。在逐步引入竞争机制, 规范和完善按需设岗, 竞聘上岗, 以岗定酬, 合同管理等管理环节上, 做到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上能下, 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同时, 为鼓励农机专业人员到基层工作, 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如在基层一线从事农机工作满10~15年可享受一定标准的特殊岗位津贴;工作年限达到20年的, 可将特殊岗位津贴变为固定工资;在基层从事农机工作满30年以上的, 由农业部发给荣誉证书, 其退休费可享受全额标准等, 以多种激励形式解决或改善农机人员待遇偏低的现实问题。

(3) 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探索采用院校培养、带教培训、挂职培训、上岗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方式, 对农机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代农机专业知识培训。要有计划、分层次, 因人施教, 对在岗的机务人员以及高技能人才, 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岗位培训、个人自学等提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 优化现有人才的知识结构, 真正发挥“金蓝领”的积极作用。同时对高校的农机专业硕士点、博士点, 适度增加选送人才的比例, 以适应国际先进农业机械的引进与推广应用。另外, 还要实施人才培训“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与国内外高校、知名企业合作, 建立若干海外农机复合性人才培训联络点。定期选送一部分优秀中青年赴海外培训基地进行中短期专业培训学习, 有计划地定期组织一批标志性的优秀农机人才赴国外培训、考察、研修和实践交流。组织邀请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造诣的专家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来讲学、交流, 传递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 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4) 营造良好环境, 形成农机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是提供政策法规保障, 加强对农机工作领域的立法, 规范农机工作者的义务和行为, 使农机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规, 创建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二是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借助知名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专业媒介推广宣传, 进一步为农机发展营造声势, 提高社会认可度。

4 对农机人才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

(1) 加快科技人才的培育。首先必须创造加快营造人才争优取胜的条件和氛围, 通过提供均等机会, 形成人才竞争的局面, 促进优秀人才的成长。其次要建立推行岗位工资制, 实行工资收入构成多样化, 尤其是制定具体办法, 鼓励科技人员用技术成果参与入股分红, 把科技人员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三是通过深化改革, 走企、科联姻之路, 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为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四是通过在职称评定、项目资助、技术成果入股分配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 创造和优化社会环境, 鼓励和引导人才奋发向上, 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2) 要把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 减少人才浪费。应采取多种有效方式, 以岗位促培养, 以项目促培养, 以合作促培养, 以挂职促培养等方式, 使人才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一是在数量上提高农机人才分布密度,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人才, 积极引进大学生到基层工作等, 扩大农机人才资源存量, 增大农机人才队伍规模, 提高农机人才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使人才在地域空间以及行业等方面的分布密度不断提高。二是在质量上提高农机人才资源整体素质。通过提高学历层次、继续教育等多种手段和途径, 着力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抓好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抓好经营管理者素质以及公务员素质的提高。三是在结构上提高人才队伍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应度。通过调整优化人才结构, 使之与经济结构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 减少人才低水平重复开发, 减少对人才的闲置浪费。

(3)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 关键是各级领导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性, 高度重视, 真正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 把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切实抓紧抓好。同时应根据人才问题的战略定位和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并认真组织实施。尽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和措施, 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陈旧的思想观念和落后的用人机制的实际问题。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为放活人才、促进竞争、强化激励提供制度保证。还要下大力气创造和优化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 宣传他们的成就和事迹, 弘扬他们爱岗敬业、勤奋工作、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

上一篇:以人为本 求真务实建和谐温暖职工之家下一篇:2011河南新乡延津县特岗面试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