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司法局论文

2022-04-15

伴随着农村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建湖县为例,其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面临的境遇主要有:地广“人”更稀。实行合村并组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后,村域是过去的数倍,所属人口也相应翻了几番;而村干部职数却远不如先前的一个村,民调主任一人身兼多职,司法行政工作可用之人明显不足。职能亦拓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民事司法局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事司法局论文 篇1:

长宁:搭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平台

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作为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员,共同肩负着维护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平的神圣职责。倘若他们之间各自为阵、缺乏沟通交流,容易因对法律的理解不同而产生摩擦和争端。有介于此,2009年起,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牵头,与区法制办、司法局联手,在区法院、检察院、公安部门及律师工作委员会之间构建了“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沟通平台和协商机制。四年来,成员间“私下少交流、组织层面多沟通”,在良性互动中共促法治建设。

搭建平台 建立沟通协商机制

2009年12月,上海市律师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长宁区律师工作委员会在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的见证下,分别签署了《长宁区人民法院、长宁区司法局关于规范法官和律师相互关系加强沟通会商协调的工作纪要》和《长宁区人民检察院、长宁区司法局关于共同推进化解社会矛盾的框架协议》,以制度形式确立了各方加强沟通协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

从内容上看,《纪要》在加强学习、建立沟通会商协调机制、构筑法官和律师的交流平台、加强法官和律师合法权益保障四个方面形成了共识,提出了行动方案。而《框架协议》则明确区司法局与区检察院双方以加强民事检察监督案件的沟通协商为突破口,通过联席会议、培训、研讨等多种方式,逐步加深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的探索和合作。

制定“双十条”:法官与律师良性互动

《纪要》出台后,区司法局和区法院分别在律师和法官中征求各自执业中需加强完善的方面,整理形成了“双十条”:《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要求法官在审判活动中遵循尊重、理解、友善的原则,合法、合理、合情地处理好与律师的关系。作为回应的《律师尊重法官十条倡议》,则向长宁区全体律师发出倡议,增强律师职业纪律意识,规范律师和法官的相互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双十条”的正式实施为法官与律师的良性互动搭建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平台。2010年6月,区人大、区法制办、区司法局、区律工委和区法院联合召开了题为“良性互动,和谐司法”的法官与律师座谈会,对“双十条”的实行情况进行“回头看”。与会者感到,在长宁开庭氛围和谐、合作愉快、心情舒畅,法官与律师间彼此尊重,既是对各自工作的支持,也是对当事人利益的最大保护,更是维护法治权威、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双方还就建立“双十条”的反馈机制、加强青年法官和律师的带教和培训等问题进行探讨。

共学互学 联手提升队伍素质

法官、检察官、警察和律师,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涉及的法律法规往往具有共性。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牵线搭桥,举办了多次法律知识和业务讲座,让法律职业共同体成员通过共同研讨和相互学习,增进共识,并从整体上提升了四支队伍的素质。

2010年,区律工委和区检察院联手对全区律师开展民事检察专题培训,邀请市检察院民行处处长钱伟放主讲“民事行政检察和律师代理制度”,吸引200余名律师参加培训。为进一步提高公安行政执法水平,规范执法行为,区司法局选派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身份的律师担任区公安分局特邀评查员,积极配合做好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和案件评查工作。区律工委还将挑选一批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高的骨干律师担任公安机关的法律事务顾问,为依法行政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服务。

2012年12月17日,长宁区人大常委会内司工委与区法制办、司法局再一次联手,召开“新刑事诉讼法背景下的司法实践——长宁区法律职业共同体2012年工作交流会”,并邀请华东政法政法大学教授沈亮作新刑事诉讼法辅导报告。在新刑诉法实施前,就今后可能出现的需要磨合和理解的问题进行研讨并形成共识,将为今后法律的有效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陈雨龙

民事司法局论文 篇2:

建湖县农村司法站建设探析

伴随着农村法制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农村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影响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以建湖县为例,其司法行政工作在基层面临的境遇主要有:地广“人”更稀。实行合村并组和村组干部交叉兼职后,村域是过去的数倍,所属人口也相应翻了几番;而村干部职数却远不如先前的一个村,民调主任一人身兼多职,司法行政工作可用之人明显不足。职能亦拓展。随着司法行政工作的展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也在人民调解、法制宣传、法律服务、帮教安置的基础上,新增了法律援助和社区矫正等职能。任务渐繁重。中国农村在尚未彻底完成向工业文明转变的态势下,向生态文明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进行转变,将产生多样的利益冲突和复杂多变的矛盾纠纷。企望愈提升。过去村组群众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知多局限于民事调解,当下需求提升到签订经济合同、分家析产、征地拆迁、乡镇企业经营、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等方方面面,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当前形势下,整合基层司法资源,建立村(社区)司法站,是一项有益的尝试。

基于建湖县基层司法行政的新情况,2007年底,建湖县在全县246个村(社区)全面建立起集司法行政八项职能为一体的司法站。在司法站初建的过程中,建湖县采用以下做法:

广泛调研,上下合力。早在2005年江苏省司法厅下发《关于在全省开展规范化司法所创建活动的意见》时,建湖县司法局就有了创建规范化司法站的想法,在广泛调研、比照规范化司法所的基础上拿出初步方案,从搭建维护稳定、服务和谐社会新平台,将司法行政触角延伸到城乡最基层的政治高度,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全系统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建村(社区)司法站涉及全县16个镇(区)、246个村(社区),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县委政法委下发文件,部署各镇(区)按照建湖县司法局提供的建站标准,统一开展工作,并就人员配备、办公场所和工作模式等相关工作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同时将各镇(区)成立司法站情况纳入平安创建和法治建设年度考核内容。

狠抓落实,确保可行。为了确保司法站建设不流于形式,建湖县司法局多方协调,确保人员、设施、经费在合适的限度内“三落实”。一是落实人员。明确村(社区)司法站由村民调主任、挂村法律服务工作者和信息员3人组成,其中村民调主任兼任司法站站长。二是落实办公设施。各村(社区)司法站有一间办公用房,有一部电话,有一套工作制度和资料合帐。三是落实经费。司法站站牌及各种簿册由建湖县司法局统一制作下发,司法站兼职工作人员除享受原工资待遇外,每人每年或享受800-1000元的交通、通讯补贴,或工作费用实报实销。费用由各镇(区)承担。

评先促优,整体推进。为确保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司法站组建工作,由县委政法委牵头,建湖县司法局参与成立建立村(社区)司法站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工作的领导与督促。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各镇(区)督查司法站人员、场所和经费落实情况,对行动不力的镇或村责令限期整改。期间,召开了司法站建设推进会,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湖县司法局相关职能科室结合基层工作实际,统一设计、印制法律服务工作记录簿、案件受理登记簿、矛盾纠纷排查登记簿、社区矫正活动记录簿、帮教安置活动记录簿等“五簿”,用专车将制作好的站牌和薄册送达全县16个镇(区),并督促各镇及时分发到每一个村(社区),迅速完成村(社区)司法站的挂牌组建工作。

司法站初建后,建湖县农村基层出现了“四少四多”的喜人变化:

越级上访的少了,遇事找司法站的多了。据统计,司法站成立后,大量的矛盾纠纷被及时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越级上访明显减少。全县16个镇(区)有7个镇成为无越级到县信访镇,246个村(社区),有156个村(社区)成为无越级到县信访村(社区)。

违法乱纪的少了,遵纪守法的多了。村(社区)司法站经常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例如,司法站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利用冬季农闲对外出务工的家庭留守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利用务工人员返乡过春节机会对他们进行普法教育,收到明显效果。

涉法事务出远门的少了,就近解决问题的多了。以前群众有了法律难题和法律事务就要到镇上或县城请“专业人士”,现在足不出村就能解决,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省了成本。

无事生非的少了,创业发展经济的多了。近年来,农村出现“凤还巢”,不少挣了钱的打工仔返乡创业。村(社区)司法站成立后,主动帮助协调化解企业创办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纠纷,帮助企业聘请法律顾问,提供法律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司法站还注重对刑释解教人员及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群体的帮教工作,帮助他们寻求发家致富门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湖县村(社区)司法站成立时间虽不长,但由于工作抓得实,并适应了农村基层的需求,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已初步显现。据统计,司法站成立以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70起,提供法律咨询4000多人次,牵头提供法律援助81件,牵头提供公证服务230件,提供诉讼代理信息97条,走访社区矫正对象和刑释解教人员800多人次。《法制日报》、《新华日报》和新浪网等全国10多家媒体先后对建湖县建立村(社区)司法站的做法予以报道。

司法站虽刚起步不久,但由于其带来的效果比较显著,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和社会认可,其发展势头很好。经过将近2年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司法站是国家司法资源和地方性资源整合的产物,在整合的过程中,要切实防止国家司法资源被滥用。司法站初建后,建湖县司法局在深入基层,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以统一模式、提高运作水平为重点,抓住四个环节,制订了符合全县农村基层实际情况的村(社区)司法站运作方案,并在全县推广。一是在组织机构上,村(社区)司法站为乡镇(街道)司法所的办事机构,统一由司法局指导与管理。村(社区)民调主任兼任站长,挂村法律服务工作者轮流驻点办公,村(社区)选派1名法律服务信息员。二是在工作机制上,司法站实行法律服务信息员与民政、公安、信访等部门相互配合,挂村法律工作者与村(社区)治保干事、民调主任、管片民警等人员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采取独立服务与综合会诊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及时收集、反馈社情民意,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三是在服务内容上,司法站具有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提供法律援助、协办公证、诉讼代理信息,协助司法鉴定,帮教安置与社区矫正等8项职能。四是在工作标准上,司法站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电话,并坚持“六统一”,统一称谓、统一挂牌、统一工作内容和流程、统一印制簿册、统一制订规章制度。

为扎实推动村(社区)司法站规范有效运行,建湖县司法局不断加强司法站人员业务培训。建湖县司法局将4月份定为“基层司法站业务培训月”,统一编印教材,统一安排授课人员,以镇为单位,对全县司法站人员进行了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各镇司法所还利用月度例会对司法站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培训。并指导司法站制订完善了学习例会制度、岗位责任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登记统计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5项规章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活动,使全县村(社区)司法站人员统一了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熟悉了工作流程,为司法站工作全面、规范运转夯实了基础。

作者:沈定成

民事司法局论文 篇3:

上海青浦:拓宽“涉博”案件绿色通道

近日,上海市青浦区检察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2018年至2019年服务保障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检察白皮书,总结首届进博会检察工作经验,为第二届进博会提供全面的检察保障。

该院注重提升“涉博”案件办案质效,积极拓宽“涉博”案件绿色通道,其范圍不仅囊括进博会举办期间直接影响展会秩序的犯罪,还延伸到进博会筹备期间涉物流会展、国展中心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的案件。

同时,该院积极与多部门联动,与区公安分局探索“涉博”案件监督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涉进博会刑事案件执法办案监督的实施方法(试行)》,推动专项诉讼监督制度化、规范化;与公安分局、法院、司法局等单位进一步深化社区矫正工作协作配合机制,共同制定进博会稳控方案,消除场馆周边安全隐患。

此外,为保障进博会举办地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该院先后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西郊农产品交易有限公司制发检察建议书;公益诉讼部门摸排黑臭水体、垃圾违法堆放、非法排放、倾倒或处置有毒有害污染物等问题线索8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5件,其中包含全市首例垃圾分类管理检察建议,同时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1件,推动被建议单位处理污染物、危废品等6吨。

在进博会举办前夕,该院还与同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检察院共同抽调了42名检察干警,组成服务保障第二届进博会青年干警先锋队。在本届进博会期间,先锋队员进驻国展中心的青嘉吴检察机关服务保障进博会联络站,为第二届进博会提供第一线服务。

作者:胡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