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2024-04-13

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精选8篇)

篇1: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司法局为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水平,从工作实际出发,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政风、行风、警风建设,强化了司法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工作制度建设。对机关管理制度、百分量化考评细则、机关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基层工作人员管理办法等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使各项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

二是开展主题教育。开展 “发扬传统 坚定信念 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动员会上,党组书记、局长霍国亮以讲座的形式讲解了中国革命史和党史有关知识。使全体同志对党的这九十年的辛路历程进行了一次重温和深入的了解。通过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思想、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全局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开展大走访活动。3-5月份局长霍国亮带领38名干警,深入***、***、***等乡镇开展了以“保平安、化矛盾、促和谐”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活动中,干警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访民间疾苦,解群众疑难。走访群众3863户次,发放法制宣传单36520多份;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62起,为群众办实事好事188件。

篇2: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近年来,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人民法院以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为主线,以强化监督为保障,力求管案与管人的有机统一,进一步转变司法作风,提高司法效能,有力推进了公正廉洁司法工作。

一、创新审判管理,促进司法公正

一是深化审判质效管理。率先在全市出台了《案件质量内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细化了案件质量出现差错的认定标准及出现差错后责任的承担,明确了案件质量评查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健全了《审判工作流程管理规定》和《执行工作流程管理规定》,加强了对审判执行工作的动态分析,强化了院长、庭长的管理职责,重点抓好对审限内结案率的考核,形成了审判执行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全面推行了执行分权制约机制,实行执行实施权与执行裁决权相分离,评估、拍卖对外委托统一归口管理,促进了执行公正。

二是强化审判监督措施。落实常规监督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不定期抽查等三项案件检查制度,使案件检查实现了突出重点、不落细节的监督效果;开展庭审评议活动,成立由院长牵头、各审委会委员和审监庭人员参加的庭审评议小组,不定期到庭审现场突击旁听,促使审判人员规范开庭,提高庭审水平,确保庭审质量;实行点评通报制度,对案件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点评,及时发现案件质量共性问题,将少数重复犯错问题作为点评和跟踪整改的重点,促使法官自我纠正;推行了刑事审判量刑规范化工作,切实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实现了量刑活动更加公正均衡透明。

三是抓好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法院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这个平台,狠抓审判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案件审判信息的数据录入管理,对从立案、证据交换、庭 审、宣判、执行的各个环节信息,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录入。在此基础上,审判信息管理系统,对审判人员结案数、审限内的结案率、平均审理天数、流程阶段是否超期等方面进行全程自动监控,并及时警示;对全院案件类别、组成、运行态势、调解比例、各庭室工作量、完成情况及办案质量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汇总,成为指导审判工作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发挥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极大调动了法官的程序意识和时限意识,进一步确保了案件质效。

二、坚持司法公开,拓宽监督渠道

一是注重司法公开机制建设。按照最高法院《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进一步拓展了司法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立案窗口优质服务功能,实施立案、排期、送达、收费一站式诉讼服务。在立案大厅和基层法庭设置电子公告屏、电子触摸屏,公开法院工作流程和诉讼知识,方便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落实庭审公开要求,案件公开开庭率为100%。开通了月湖法院网站,规范完善推行裁判文书上网制度,逐步增加上网裁判文书的数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是建立健全民意沟通机制。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工作制度。认真开展了“法院干警爱民实践大走访”活动,由院领导带队深入乡镇、社区、工业园区、学校和机关,走访基层干部群众,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法律服务,诚恳征求工作意见和建议;定期组织开展“开门纳谏”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司法监督员及群众代表旁听案件庭审、参与听证活动、现场监督执行、评议法院工作,帮助法院提升审判水平,促进司法公正。

三是努力拓展外部监督渠道。实施了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制度,主动接受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审判执行工作情况,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和人大代表关注案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保障人民陪审员职权,出台了《关于加强人民陪审工作的若干规定》,每年普通程序案件陪审率达到98%,充分发挥了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密切联系群众、监督法院工作的重要作用;在立案大厅等醒目处张贴“五个严禁”规定,随案发放监督卡,公布24小时举报电话,并在区人大、政协及乡镇街道中聘请9名同志为司法监督员,全面接受社会监督。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公正廉洁

一是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广大干警公正、廉洁、为民的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对法官的权力观教育,改进司法作风,使亲民、爱民、为民成为法官的自觉行动,努力争当陈燕萍式的好法官;进一步开展“改进司法作风、严肃司法纪律”专项检查活动,细化司法工作规范,做到既严格公正廉洁司法,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司法。

二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贯彻落实“五个严禁”规定为主抓手,坚持从严治院方针,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签订廉政责任状,开展述廉活动,层层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通过健全干警廉政谈心、诫勉谈话等制度,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通过在审判、执行部门设立廉政监察员,加强对本院办案人员审判纪律、司法廉洁等方面的监督。多年来,没有发生干警违法违纪现象。

三是加强司法能力建设。突出司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法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后组织56批160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鼓励学历教育,提高法官法学理论水平。目前,具有本科学历的干警占9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干警占17%。定期开展庭审观摩、文书评比活动,提高法官驾驭庭审、撰写裁判文书的能力。加强实践锻炼,安排新录用人员到审判执行一线工作,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开展专题培训、学术研讨,定期组织法官论坛活动,提高法官认识和把握适用法律的能力。发挥自力善于借力形成合力 全面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徐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争创一流法院活动为平台,全面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在深入研究一院辖鼓楼区和经济开发区两区及两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把如何借助、整合各类司法资源,履行好人民法院审判、执行职能作为参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公正廉洁司法的重要内容,发挥自力、善于借力、形成合力。

一、创新司法理念,开展“借力司法”,初步形成社会矛盾纠纷的协作化解机制

(一)借党委之力,增进协作化解机制的规范和权威

诉调对接机制是协作化解机制的基本组成部分,鼓楼区和经济开发区政法委均专门下文,明确了司法局和社区调解组织在诉调对接工作中的职责,把诉调对接工作纳入两区社会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并实行“一票否决”、案件通报等制度,对调解成功的案件按每件50元予以奖励,费用由地方财政支付。在两区党委和政法委的有力领导下,我院诉调对接工作顺利推进,诉调网络全部建立,奖励考核机制也发挥了作用。

(二)借“民调”之力,增加化解矛盾纠纷的新途径

我院设立了人民调解工作室,各镇、办事处及其社区调解员名录及联系方式均在人民调解工作室备存,方便了审判人员在审理活动中与调解员的沟通。为提高工作积极性,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室“两区”对比考核和各社区调解组织通报考核活动,把案件分流数、调解成功数作为考核指标,促进两区调解工作“赶、超、学”的良好竞赛局面。目前,我院在鼓楼区和开发区共聘任特邀人民调解员61名,履行“陪审理、陪调解、陪执行、陪送达、陪宣传、陪调查”的职能。今年1-4月份,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功调解案件175件,各社区调解组织共调解案件34件。

(三)借“公检”之力,共同破解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在诉调对接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法院和公安、检察院的对接化解机制,促成典型矛盾纠纷的化解、社区内化解以及重大矛盾纠纷的协调解决。我院在鼓楼区交警队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巡回法庭,成立专门合议庭,对道路交通事故案件统一受理,在交警部门协助下加大调解力度,今年1-4月份共调处纠纷80件。加强与鼓楼区检察院民行检察科的协调,对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的案件,借助检察机关做申诉当事人的息诉息访工作。我院还和鼓楼区公安局、检察院建立了“三长”联席办公会制度,对需要公安、检察协助配合的案件,通过联席会议及时解决。丰洋百货群体案件的“民转刑”问题,由公安机关进行刑事侦查,减轻了法院的信访压力,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就“拒执罪”的适用密切配合,网上追逃拒不履行法院判决的被执行人2人,案件均已执结。

(四)借社会之力,增进法院审判工作的公信力

通过开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案件活动,今年1-4月份组织旁听案件7件,共有95名代表委员参加;改进人民陪审员工作,加强陪审员在庭审、合议中的作用,探索陪审员独立调解案件的新机制;对重大典型案件,积极向地方党委汇报,争取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如三鑫公司案,市委秦常委多次批示并亲自主持研究解决方案;开展网络舆情跟踪和反馈,做好与新闻媒体的联络工作。如行政庭审理的徐顺顺案,及时挖掘新闻点,联系央视等重要媒体采访,效果良好;开展巡回审判、就地审判,主动吸纳民意。

二、强化作风建设,练好“内功”,着力提高司法规范、司法公开、司法和谐的水平

(一)练好“勤调解、善调解”的内功,做到简单案件确保调、一般案件优先调、疑难案件尽力调

简单案件确保调。对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的纠纷,全部进入诉前调解程序,由诉前调解法官或者通过人民调解工作室进行调解;一般案件优先调。对进入诉讼的民事案件,坚持调解优先、全程调解,包括庭审前调解、庭审后调解、判决案件的执行和解,努力抓住一切可调解的机会;疑难案件尽力调。对历史遗留纠纷、重大群体纠纷、法律适用不明确纠纷,各方协作,想尽办法以调解结案。如三鑫公司案、丰洋百货案。

(二)练好“爱学习、会应用”的内功,学会驾驭庭审、辨法析理、判后释明的技巧

以“四大”活动为契机,我院正在开展法官教法官活动,对审判、执行实务中存在问题进行梳理,确定10个专题,利用周六时间集中授课。同时,还建立了法官传帮带机制,使青年法官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审判一线的中坚力量;开展裁判文书的定期评比活动,对优秀裁判文书进行交流学习;严格控制判决文书的邮寄送达数量,特别是对当事人分歧大、法律关系比较复杂案件的判决文书,应当面送达,向当事人做好充分的法律释明工作;开展撤诉案件的自查和剖析工作,防止对当事人造成额外诉累。

(三)练好“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内功,促进审判、执行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我院十分注重法官的培养,六年共招录31名,其中研究生学历6名,除聘任制书记员外,全部通过司法资格考试;支持干警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共有27名干警参加在职法律硕士专业学习,目前有19名取得在职法律硕士学位;积极参与预备法官培训,今年有18人获得法官资格;我院40周岁以下青年干警47名,占全院干警总数的53.41%,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均处于良性状态,为公正司法奠定坚实的人员基础。

(四)练好“细节规范、作风严谨”的内功,提升司法的亲和力、公信力

在刑事案件中实行量刑评议表制度,每案一表,确保量刑的客观公正;建立执行分权制约机制,加强执行申请人对执行的参与和监督力度,提升执行效率;建立巡查督导制度,落实庭审行为规范,开展庭审瑕疵行为评查;采取自我监督和自我保护相结合的措施,为各庭室配备摄像机,做好重要诉讼环节的证据固定;完善内部工作的衔接,建立“审执对接”、“民刑对接”、“审鉴对接”、“执鉴对接”等机制,互相配合、互相补台,今年1-4月份,我院鉴定中心在鉴定环节协助承办法官成功调解案件23件。

(五)练好“敢创新、善创新”的内功,以司法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创建一流法院活动

联合14家部门探讨未成年犯罪人前科消灭制度,为未成年犯罪人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条件;实行轻缓刑听证制度,对拟判处缓刑、管制刑的被告人,主动到所在社区走访,听取当地群众和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完善裁判文书的结构,在少年刑事裁判文书中增加庭前调查、法官寄语、法律条文三项内容,促进对未成年犯罪人的挽救;探索行政诉讼案件的和解模式,通过落实法律释明、行政首长出庭、多方沟通等措施,促成和解。

三、发挥自力、学会借力、形成合力,“三项重点工作”促进全面科学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院受理案件3148件(其中:刑事145件、民事2385件、行政15件、执行603件),比去年同期下降28.14%,审结2436件,结收案比为77.38%,累计调解结案961件,调解率达55.04%,创出新高。调解案件中即时履行调解案件数为103件,执行收案中以一审调解书作为依据的有178件,民事调解案件申请执行率为29.8%。我院各庭室和人民调解工作室诉前调解收案 1119件,已调解结案458件;分流到各街道办事处(镇)案件 373件,已调解结案49件,这是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基本成果。除审判业务工作外,我院在司法调研、司法宣传方面也取得优秀成绩。今年3月份我院被省法院评为2007年-2009年度司法调研先进集体,被市中院评为2009年度司法调研先进集体,在今年初全国二十二届学术论文研讨会征文中,2篇论文大纲被省高院中标,1-6月份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调研文章42篇,其中获江苏省法学会年会优秀论文1篇、入选最高法院“五个严禁”论文集1篇、入选最高法院能动司法论文集1篇;市级以上报纸电视新闻报道 219 篇(次),其中中央电视台有6档节目,市级以上转发工作信息48篇。我院今年创办了内部刊物《鼓楼法苑》,一方面为加强干警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我院干警展示才艺提供了园地,从而调动干警的调研积极性和凝聚力。《我国国情下能动司法的结构化思考》一文在最高人民法院主办的“人民法院能动司法论坛”上进行主题交流,我院作为苏北唯一一家法院参加会议。近期市中院在我院召开了“全市法院青年试论人民法院办案风险评估机制之构建

作者: 魏小明 乔均会 发布时间: 2010-08-18 11:01:07

近年来,面对社会转型期大量社会矛盾越来越多地以案件的形式进入司法渠道,人民法院在提高办案质量方面狠下功夫,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有个别案件由于处理不慎,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使司法权威和法律尊严大打折扣。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案件办理过程中未重视风险评估,更多的是事后处理。因此,建立案件风险评估与防范机制,把化解社会矛盾体现在办案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是人民法院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案件管理内部控制机制的内在要求。本文笔者结合司法实践,就建立办案风险评估机制谈一些个人的意见和建议。

一、办案风险存在原因及建立评估机制的积极意义

所谓办案风险,其实就是指法官所办理的案件可能会引发突发性、群体性或其他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办案存在的风险种类比较多,具体来说,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引起闹访、缠访和群访等上访事件。上访,自古有之,“冤骨可敲登闻鼓”。这种古代的申诉制度,至今仍受到一些老百姓的“偏爱”,是当前一些当事人反映诉求最热门的方式之一,也是人民法院办案过程中存在的最广泛的一种风险。一些当事人起诉的案件因不符合立案条件或不属于受理范围不被立案、或者起诉案件无胜诉把握、或者案件未被执行等,为了给办案法官施压,这些当事人便找各级领导,或者干脆在法院吵闹,对办案法官进行谩骂等;有的案件一经闹访、缠访和人数众多的群访,往往就被有关领导指示督办,使这些当事人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得了有利于自己的结果,无疑助长了歪风邪气,人为地增大了办案的风险。

(二)、发生重大不稳定事件或人身伤害事件。这是法院案件面临的最大风险。此种当事人多数是因对法院裁判不服、案件执行不满,或对有关机关处理不满,又不想通过正当途径加以解决,或者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不能满足其要求的。这些人心中怨气无处发泄,如把握不当,极易引起暴力抗法事件,或对法官进行人身攻击,或对一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制造伤害事件,或者自残甚至寻死等方式达到影响案件进程的目的。

(三)、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对法院负面评价。这也是法院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当事人往往案件一起诉或刚一进入执行程序,就通过媒体进行负面甚至歪曲的报导等非常手段,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以期望给法院造成社会舆论压力。这在以前的确有许多“成功”的例子,并使法院许多同志吃尽苦头,甚至丢掉“饭碗”。

(四)、导致信访事件或当事人冲突事件。一些当事人在其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是抓住法官办案的细节,或者个人揣测,向各级领导部门写信访件,反映一些莫须有的事情,给法官施压;此外,一些案件当事人在法庭上就言辞激烈,甚至发生冲突事件,这也是案件经常遇到的风险。

之所以案件处理过程中出现这些风险,综合分析有下列一些原因:

(一)、诉讼存在风险。诉讼风险,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原因所造成的对诉讼主体不利的法律后果。但这并不必然产生办案风险,只是由于一些不确定因素的介入,导致办案风险。比如,诉讼中不能充分提供证据,导致败诉,这种风险是诉讼活动中最常见和最主要的,但由于败诉,超出了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发生一些极端事件。比如前几年广州四会市法院法官莫兆军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案件。被告坚持认为欠条是被迫所写,但由于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主审法官莫兆军按照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予以裁判,败诉的当事人双双至法院大门前自杀。

(二)、办案质量不高以及法律思维与民众的情感观念有一定的距离。法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包括业务素质以及观念意识,在案件办理环节或案件质量存在一定瑕疵,影响了办案质量以及导致与民众情绪的对立。此外,由于社会传统的逻辑思维习惯与法律规范的逻辑有时会出现不同,就势必会造成社会大众从传统社会思维习惯的角度出发而对建立在法律逻辑基础之上的司法裁判结果产生抵触。简言之就是法官在办案中只求严格执法,却忽视了当事人或涉案单位对处理结果能否理解和承受。

(三)案件办理各自为战。在案件办理时,各承办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导致案件处理不及时、不到位;比如现在实行案件办理立、审分离,审、执分离,立案时出现的一些风险苗头,承办案件法官不清楚;同样,审理中出现的风险,执行法官不清楚。

(四)、审判作风不严谨,延伸服务工作不周到。办案人执法不文明或判后答疑、以法释惑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当事人败诉后或诉求未得到完全支持,对其工作、生活等问题处理不到位,这些都可能引发办案风险。

一般来说,办案过程即使出现一些风险苗头,如果能加强调解工作,使案件得以调解结案,那么风险随着案结事了而得以化解;事实上,办案风险的种类及原因并不仅仅限于上面笔者总结的几点,不确定的因素导致的办案风险,在司法实践中还会出现许多变数,这需要我们根据各类案件的具体情况很好的研判。也正是基于此,建立办案风险评估机制,在全面了解案件情况的基础上,对案件处理可能引起的涉诉上访和其它社会不稳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变被动调处为主动化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将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关口前移,将矛盾的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这对于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矛盾,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执行法律与执行司法政策有机统一是极有意义的探索。

二、构建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的基本原则

建立和推行办案风险评估机制,是在人民内部矛盾凸现、刑事犯罪高发、涉法信访严峻形势下,是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自我加压、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源头化解矛盾纠纷的探索之旅、创新之举。在这一机制的建立中,风险的发现是预防的关键,风险的评估是化解的前提,风险的化解是评估的目的。所以,要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思路和“谁办案谁负责”原则,突出和强调第一承办人的责任意识,以“发现早、控得住、处置好”为目标,争取在办案风险控制上的主动权。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事前主动预防,实现源头控制。必须和审判、执行工作管理密切结合,风险防控工作应当贯穿于诉前、诉中、判后执行全过程,使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形成防控合力,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如果后一环节对前一环节发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不了解、不掌握,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甚至愈积愈深,就会增加案件审理和执行难度,还容易引发信访、群访、重大冲突乃至暴力抗法等不稳定事件。所以,自立案之初就要全面收集排查影响社会稳定的相关信息资料,分级评估案件的风险,根据实际确定风险防控措施,定期对各业务庭室在审执过程中是否全面收集排查办案风险、准确评定风险等级、合理确定防控措施、认真落实防控措施等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内部整体联动,全程协同防控。建立了系统化、全流程的稳控管理体系,使立案、审判、执行的各个环节均能及时预防和化解社会稳定风险。从立案环节开始,直至案件审理、执行完毕,所有环节的承办人随时排查、收集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事件的因素,逐项登记于《办案风险评估信息登记表》,分别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并将防控措施及落实情况登记于《办案风险防控措施报告表》,随卷宗材料流转,本环节确实难以化解不稳定隐患的,由下一环节承办人继续实施,办案风险隐患以层层分解的方式得以化解。

(三)、社会各方联动、构建大信访格局。办案风险防控,关键在于对各种矛盾隐患的早发现、早解决。要着眼于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着眼于社会关系的长期和谐稳定,坚持党委领导,形成以政法委为领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信访、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案件社会稳定风险防控网络。尤其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纠纷,要依靠党委的领导,争取各界协力配合,依托司法职能,统筹诉讼内外的解决力量,实行相关部门联动,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确定风险防控措施,各有关部门根据工作职能分工负责,形成合力,共同化解办案风险。

三、办案风险评估机制模式

(一)、办案风险评估的范围和内容

案件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除对所办理案件的事实、证据等进行调查外,还应当根据各部门办案的不同特点,对所办理案件的全面情况进行了解,确认风险。

1、办案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立案、民事、刑事、行政、审判监督、执行等业务部门所办理的存在的风险的各类案件。具体来说,就是事关民生和群体利益、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配合的案件;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案件、集团诉讼案件、破产案件;民间债务、婚姻家庭继承等民事纠纷案件;案情复杂、难以形成证据优势的案件;当事人之间情绪严重对立的案件;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适用法律有一定困难的案件;判决后难以执行的案件;社会普遍关注的敏感性案件;当事人情绪激烈、矛盾激化的再审案件、信访案件等。在对上述案件作出裁判或执行等前,应当进行风险评估。如果存在风险,应对拟作出的处理意见或执行措施等进行风险评估。

关于办案风险的评估范围,事实上还有一个风险的发现和排查过程,风险的发现是预防的关键。所以,作为案件办理的第一个环节,在案件立案之后、移送审判业务庭之前,立案审查人员要改变以往简单审查的模式,在涉及到上述案件时,要充分利用立案窗口“第一时间接触当事人、第一时间了解案情”的优势,在立案之后移送审理之前的这段时间,加强调解工作。调解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了解案情及案件以外的情况,及时掌握当事人的思想动态,以便案件风险的发现。即使案件调解不了,风险还无法化解,把发现的风险及风险预防措施以书面形式随卷宗材料流转,一并移送给审判业务庭,及时作出评估。一般来说,其他环节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作出判决和执行过程中。

2、办案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按照涉诉案件的性质、紧急状况、行为方式、形成规模、激烈程度和发展趋势,以及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与影响等因素,确定四级风险等级:一级为特别重大风险,指当事人可能采取凶杀、爆炸、自杀等极端行为,或者可能采取聚众闹事、游行示威、围堵人民法院或法官等行为的;二级为重大风险,指当事人可能赴省进京越级上访,引起连锁反应,造成事态扩大、影响不良或者涉案当事人情绪激烈、对抗性较强,可能引起重大信访的案件及处理结果对本辖区将产生明显导向性作用等;三级为较大风险,指可能引发静坐、下跪、请愿、滞留、吵闹、辱骂或殴打干警等行为,影响人民法院正常工作秩序的;四级为一般风险,指可能出现重信重访或无理缠访等行为的。

(二)、办案风险评估的流程模式

1、评估机构:人民法院内部应设立案件风险评估委员会,人员由院长、相关业务部门主管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司法监督员等组成,负责对辖区内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各部门间因风险评估有争议的案件进行评估。各业务部门成立案件风险评估小组,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业务骨干及内勤组成,负责对本部门办理的存在风险的案件进行评估。

2、评估流程:(1)、案件承办人在全面调查了解案件情况的基础上,认为所办理的案件在做出相关处理决定时存在风险,或者部门负责人认为存在风险,应当在做出决定前填写《案件风险评估表》(包括案件风险的内容、原因等),并按照案件正常办理程序提交相关部门审批。

(2)、各业务部门应当对办案风险认真进行评估,并作出评估意见和制定相应的化解(控制)风险措施。在办案风险评估过程中,各部门可以进一步听取相关当事人意见,全面了解案件情况。

(3)、各部门根据化解(控制)风险措施,可以采取召开听证会、与相关方面沟通协调等方式化解(控制)相关风险。化解(控制)案件风险工作应当在各部门的组织指导下,由案件承办人具体实施,必要时也可由各部门主管副院长或院长协调解决。对于确实不能化解风险的案件,应报风险评估委员会备案。

(4)、在对办案风险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的基础上,各部门应当依照法律程序做出相关决定。必要时应当在化解(控制)风险后做出决定。

(三)、办案风险评估的责任及风险防范

1、办案风险评估的责任。对于应当进行风险评估的案件,由于案件承办人没有进行评估的,如果引发有理涉诉上访或造成其它严重后果的,由承办人承担相关责任。业务部门对于承办人申报的风险评估案件没有进行认真评估,或没有采取相应化解(控制)风险措施,如果造成其它严重后果的,由各部门负责人承担相关责任。

2、风险评估之后的风险防范措施。建立办案风险评估机制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化解矛盾,所以,意识到了风险,要有切切实实的防范措施。要切实提高办案质量,加强诉讼调解工作,要因人制宜,多策并举,采取法治教育、思想疏导、心理咨询、专家论证、案件评判、公开听证、联合接访、司法救助、依法惩处等多种形式,力争达到防范、处置、稳控与息诉四者的最佳结合。如我院审理的贾某与扶风县城关镇龙泉村以及淮某、邓某土地承包合同纠纷一案。原告贾某于2005年10月与扶风县城关镇龙泉村签订土地承包协议,承包了该村土地34.6亩。2009年10月,贾某因所耕种土地要通过淮某所承包土地而发生争执,致贾某无法耕种土地,后淮某耕种了贾某所承包土地中的14.6亩,邓某耕种了两原告承包土地中的20亩。贾某遂于2009年11月25日起诉到我院,要求被告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我院经审理后认为,两被告强行耕种两原告所承包的土地属违法行为,应停止侵权,返还原告贾某土地承包经营权。但考虑到两被告已耕种的事实,遂判决两被告退还原告所耕种土地34.6亩,并保证生产道路通畅;原告适当补偿两被告投资费用。宣判后,两被告不服,上诉至宝鸡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中院于2010年6月4日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二审判决宣判送达后,正值扶风进入“三夏”农忙之际,我院意识到,本案虽已宣判送达但未能实际执行,且双方当事人在一、二审期间对立情绪较大,互不相让,并声称在收割期间均要抢收小麦,极有可能发生纠纷,矛盾并未得到彻底解决,案件存在风险。鉴于本案的特殊性与紧迫性,我院对案件执行风险及时作出评估,认为可能产生二级办案风险,并制定化解措施,及时向政法委进行了汇报以及所在的城关镇镇政府通报了案情;由主管院长亲自带领承办法官,邀请镇党委副书记、司法所所长、龙泉村党支部书记,召集双方当事人做好执行和解工作,最终促使原、被告达成和解协议,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件案件办案风险的成功化解,也为我院进一步完善办案风险评估制度积累了经验。

篇3: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一、工程造价司法鉴定的特点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工程造价的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工程造价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造价鉴定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一) 鉴定对象复杂

建设工程作为造价鉴定的对象具有生产周期长、生产过程复杂的特征, 工程建设期间也会形成大量的文件及技术资料, 如施工合同、施工图纸 (竣工图纸) 、工程签证单、工程联系单、建设工程检测报告、竣工报告等, 这些资料都将成为确定工程造价的基础。

(二) 参与主体多样

与鉴定对象复杂性相对应, 造价鉴定参与主体众多, 包括鉴定人、审判人员、司法技术辅助工作人员以及案件当事人。参与程序包括选择鉴定机构、委托鉴定、鉴定费用交纳、鉴定材料的提交与质证、现场勘验、计算工程量、确定工程造价等, 绝大部分程序需要多方主体的配合。

(三) 影响因素交织

造价鉴定过程不仅涉及工程量计算等技术因素、还涉及政策因素、法律因素。如人工费、机械台班费用的调整往往涉及建设主管部门的调整文件, 属于政策因素;“黑白合同”应以哪一份作为鉴定依据则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造价鉴定过程中, 这几种因素往往相互交织, 增加了鉴定的难度。

(四) 结果影响重大

鉴定意见是鉴定人进行造价鉴定的最终成果, 属于法定的证据类型, 经当事人质证, 并经法庭查证属实后, 会成为确定工程价款的依据, 因此, 造价鉴定过程是否规范, 造价鉴定结果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实际, 对当事人的权益影响重大。

二、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周期长的原因分析

造价鉴定周期长的影响因素较多, 有工程建设的客观原因, 也有鉴定参与主体的主观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鉴定材料收集难

鉴定材料是造价鉴定的事实依据, 但实践中鉴定材料缺失或混乱的情况普遍存在, 造成询问当事人、勘验现场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影响了鉴定的进度。究其原因, 一是工程施工环节多, 人员复杂, 部分企业自身管理不规范, 导致材料保存不全;二是工程存在层层转包、肢解分包的情况, 造成手续混乱, 资料缺失严重;三是鉴定时隐蔽工程往往已经全部或部分完工, 该部分材料的收集会更加困难。

(二) 部分案件当事人不配合

鉴定过程的各个环节均离不开案件当事人的参与和配合。但实践中, 一些作为付款方的发包人、承包人时常会以各种借口拖延鉴定程序的进行。如一起案件中, 发包人先以律师另有开庭为由要求推迟听证及现场勘验时间, 征求意见稿出具后又以公司工程师更换为由申请延长质证时间。因当事人能否充分参与程序对鉴定结果影响重大, 鉴定人或法院有时不得不对时间进行相应调整。

(三) 造价鉴定法律规范不完备

目前, 普通的司法鉴定法律规范规定较为原则性, 而专门调整造价鉴定的法律法规还较为匮乏, 惟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22条、第23条规定了造价鉴定的启动及鉴定的范围, 调整范围有限。造价鉴定参与各方往往职能分工不清、衔接程序不明, 相互推诿或沟通不畅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严重影响了造价鉴定程序的顺利进行。

(四) 鉴定机构管理不顺畅

造价鉴定机构一般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 企业资质及造价工程师的审批、注册由建设行政部门负责, 司法鉴定资格由省级司法主管部门认可, 各地高级人民法院 (部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也会确立备选鉴定机构名册。上述部门中, 人民法院与鉴定机构的接触最为直接但缺少管理权, 主管部门因缺少信息而无从管理, 这种现状导致鉴定机构基本处于“自律”状态, 超负荷接受鉴定委托业务, 工作人员良莠不齐, 缺乏时限观念等问题大量存在, 影响了鉴定的效率。

三、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周期管理的对策

(一) 完善专项法律法规, 进一步规范造价鉴定程序

目前, 造价鉴定程序亟需规范已成为业界共识, 司法部、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也试图通过行业规范、标准的形式予以规制。如《建设工程造价鉴定规程》去年底已施行, 《建设工程司法鉴定程序规范》正在制定过程中。因行业规范不能约束行业外鉴定参与主体, 故规制范围有限, 笔者建议在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专项立法的形式规范造价鉴定程序, 明确各方参与主体的权责分工, 使造价鉴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确保鉴定的质量和效率。

(二) 严格适用证据规则, 合理引导案件当事人的行为造价鉴定过程也是证据的形成过程, 理当严格适用相关的证据规则, 规范当事人的诉讼行为, 提高鉴定的效率。

例如, 有证据证明一方当事人持有某一鉴材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 而对方当事人主张该鉴材的内容不利于鉴材持有人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行使释明权后, 其仍拒不提供鉴材时, 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据案情依法酌定相关案件事实。

(三) 加强职能部门联动, 形成对鉴定机构的科学监管人民法院应加强与建设、物价和司法行政等部门的联动, 及时反馈鉴定机构及鉴定人的履职情况, 发挥司法监管职能。

如针对鉴定费用收取过高, 缺乏合理依据的, 可以向物价部门发送加强监管的司法建议;针对鉴定期限过长、违规鉴定的, 可以向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加强督促和进行处罚的司法建议。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也应及时审查并作出处理。

(四) 加强法院内部协调, 理顺审判与司法技术辅助部门的关系

审判与司法技术辅助部门应在明确自身职责分工的基础上做好沟通协调。如司法技术辅助部门应按时通知审判部门提交鉴材, 并及时反馈鉴定中遇到的问题;审判部门也应当按照时间节点移交经质证的鉴材, 并对鉴定中的问题给予答复和处理。同时, 还应设置配套的流程管理系统, 使部门间的通知、回复、移交、传递有据可查, 形成有形的制约和制度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杨诚.困境与突破:商事审判中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

篇4: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监地联合矫正彰显刑罚威严

如何做到社区矫正人员不脱管、不漏管,尽力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地方怎样携手监狱,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积极性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这是以高星火局长为首的领导班子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自2011年以来,司法局多次赴沙洋各监狱调研,与监狱服刑人员直接交流,听取监狱民警工作汇报,召开监地联合帮教工作研讨会,广泛征求意见,经过开展可行性研究和反复论证,一份监地联合帮教协议书终于浮出水面,在钟祥市委市政府及湖北沙洋熊望台监狱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钟祥市司法局与沙洋熊望台监狱共同约定,通过创新联合帮教机制和教育管理手段,资源共享、密切配合,实现社区矫正与监狱矫正有机结合、良性互动,为监地双方矫正教育管理工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司法局创新和丰富社区矫正教育形式提供了重要载体,标志该市社区矫正教育活动的开展进入了基地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学习、改造现场,看到高墙电网,真切感受到监狱执法的公正与严格,内心十分震撼。我一定更加珍惜社区矫正机会,积极改造,回报社会。”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周某在接受现场教育后如实地说。周某作为赴熊望台监狱首批接受教育的26名社区矫正人员之一,一起实地参观了监狱服刑人员的生活、劳动和学习现场,听取高墙内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通过身临其境的教育,广大矫正对象深刻体会到了高墙内外的巨大反差,强化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在刑意识,监狱服刑人员也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自由的珍贵,从而促进社區矫正对象和监狱服刑人员更加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接受矫正教育和监狱改造。

该局从2011年开始,把监狱力量向社区矫正工作引入,规定该市每一名前来报到的社区矫正人员,由到该局挂职的监狱司法警察(1人由市委组织部任命为副局长,1人挂任市社矫办副主任)着装谈话,向社区矫正人员当场宣告法律文书内容,宣读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以及违反规定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等,推行社区矫正人员日常记实管理等工作机制,免费发放《致钟祥市社区矫正人员及家属的一封信》、《社区矫正人员服刑指南》、《社区矫正工作宣传手册》等资料,对违反社区矫正规定且情节较轻的矫正人员,及时采取传唤、训诫教育等措施,形成震慑力,体现刑罚执行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社会携手矫正感受关心温暖

在局领导班子的带动影响下,全市各司法所现已形成了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参与社区矫正的浓厚氛围。

郢中司法所经多方奔走呼吁,两年时间里先后为19名社区矫正人员和4名刑释解教人员申请办理了低保、提供工作岗位或让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司法所长雷继祥用真情实感帮教的感人事迹在郢中街办被传为佳话;他还联合中学、职校开展文化教育和技术辅导等帮教活动,组织社区矫正人员进学校“现身说法”,促进社区矫正人员改造和回归;与法庭、派出所等单位密切联系,对因拆迁、就业等原因需暂时脱离原籍监管的社区矫正对象加强跟踪管理。旧口司法所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社区矫正对象就近自主创业,其中有13人年收入过万元,该镇刘湖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吴某(女)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思想情绪波动大,感觉无脸见人,在社矫正办主任赵平海耐心劝解和细致帮教下,她年纯收入8万余元,吴某也被评为“湖北省社区矫正对象改造积极分子”。 柴湖司法所加强与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通过帮助推荐就业、办理低保医保、落实责任田等形式,解决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医疗等方面的困难,为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消除诱发矫正对象重新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使他们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减少对社会的抵触,激发其悔过自新、自觉接受矫正的积极性,引起了省司法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像司法所这样聚集社会力量帮扶困难家庭、以真情帮教感化社区矫正人员,加速社区矫正人员再社会化进程的例子在该市已不再算是新鲜事。

司法局还借助社会力量,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离退休人员及社会各界人士与社区矫正人员结对子,开展电话交谈、网络交流、家庭走访、心理咨询“一帮一”、“多帮一”等帮教活动,凸显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强化社区矫正人员认罪悔罪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矫正对象真正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心和温暖,促进矫正对象成功转化,走上新生之路。

异地托管矫正一个也不能少

司法局还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思路,根据社区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和分类管理、分阶段教育、分级矫正办法,制定矫正方案,确立矫正目标、内容和方法,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还没有建立社区矫正人员全国范围异地托管体系的特殊背景下,石牌司法所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管理社区矫正人员,在外出党支部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由该流动党支部书记、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及矫正对象亲属组成帮教小组跟踪管理、教育与服务,实行一日一记载、一周一汇报、一月一学习、一月一劳动、一季一小结,并将社区矫正对象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反馈司法所。石牌司法所在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工作中坚决做到“三结合、五走访”,即集中教育与公益劳动相结合、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正相结合、及时掌握信息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接收走访、家庭出现纠纷走访、生活困难走访、重大节日走访、社区矫正对象疾病走访,落实“三见面”(司法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社区(村)主任与社区矫正人员见面、工作人员与矫正人员亲属见面)的工作制度,及时了解社区矫正对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其实际问题。

钟祥市探索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不仅未出现一人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反而涌现出了一批致富能手与“护法使者”。该市石牌曹咀村李某与石牌镇真武村亢某同在兰州经营豆制品生意,去年8月3日凌晨,两人因争摊位,在城关市场手持利刃对恃时,被正送豆制品到该市场的社区矫正人员亢某某撞见,亢某某立即大喊一声,令双方将刀放下,并说:“现在是法治社会,有什么事坐下来好商量,我就是因争摊位一刀将别人砍伤了,现在还在服刑,这样的事千万干不得啊!”在他的说理下,双方主动放下凶器,达成和解,及时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

钟祥市依托外出流动党支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大大提高了外出社区矫正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有效遏制了脱管、失控现象,现正逐步形成一套适合社区矫正人员外出务工、就业、学习的矫正管理和工作新模式,它的内涵和外延还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拓展。省司法厅社区矫正办副主任姜正文到石牌司法所检查指导社区矫正工作时对该做法十分赞赏,并指出要做好总结推广。

心理咨询矫正顺利融入社会

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又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钟祥市司法局将举全局之力,争创全省一流“心理咨询室”。司法局还聘请该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担任局首席心理咨询师,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犯罪背景、犯罪类型等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和教育措施,开展矫正对象风险评估、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社区矫正人员顺利回归并融入社会。在此基础上,该局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司法行政干警今年还将分期分批跟班实习,并以乡镇为单位,在全市广泛开展社区矫正人员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

钟祥市司法局通过开展监地联合帮教,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一切积极因素,完善社区矫正对象异地托管机制,运用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困难扶助和公益劳动等综合矫正手段,着力构建社区矫正工作长效机制,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的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好评,被称作社区矫正“钟祥模式”。

社区矫正工作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和司法部党组关于政法干警践行“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贯彻落实《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和全国、省、市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和形成钟祥社区矫正工作的特色,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社区矫正工作奉献出钟祥的经验。

篇5: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为推动“十二五”规划期间司法行政工作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于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区司法局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紧紧围绕“强基固本,有物有序、以人为本、德能兼备”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抓理想信念促认识提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强化广大干部职工和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执法为民、执业为民意识。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工作的中心、重心和落脚点,从服务全区经济发展环境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进一步强化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发挥好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

二是抓制度完善促服务提升。进一步强化干部人事工作制度,落实差额考核、交流轮岗、竞争上岗以及任职谈话等制度,完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入开展窗口单位创先争优为民服务活动,加大“巾帼文明岗”、“青年文明号”创建力度,进一步提高为民服务工作水平。

三是抓岗位技能促能力提升。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业务本领和工作水平。针对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各项司法行政工作内容,不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组织司法所所长参加每年一次的业务培训会,努力提升干部工作能力,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积极开展全区2011“十佳人民调解能手”和“十佳人民调解案例”评选活动,表彰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

四是抓责任落实促效能提升。切实加强司法行政机关的效能建设,强化工作纪律和岗位职责,提高全局职工的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效能意识与管理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队伍潜能,以真抓实干的精神状态创造更好的业绩。要求各科、所针对2012年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制定具体工作措施。落实司法所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建立司法所长述职述廉报告制度,不断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

篇6: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oo市司法局党风廉政建设事迹材料

oo市司法局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普法宣传、人民调解、帮教安置、社区矫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职能,在推行民主法制、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局党组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与时俱进,执政为民,以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在抓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抓制度,促进廉政责任落实;抓服务,强化廉洁执法执业,努力创建廉洁、高效、务实、文明的机关形象等方面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0年,我局在党风廉政建设上硕果累累,先后被授予oo市优化发展环境“人民满意”单位,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通过抓勤廉建设,有力的促进了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开展,矫正帮教、专业调解等多项工作在孝感乃至全省都有位次有影响。

一、抓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我局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放在反腐倡廉工作的首位,每年初及时出台廉政工作要点,建立工作台帐,明确党风廉政教育的目标、活动内容、工作措施,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加强对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通过长期不懈的教育在全系统营造为民、务实、清廉,奉献的廉政文化。

一是突出教育重点,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我们针对不同岗位因材施教。在领导班子成员中,我们重点开展了规范权力运行、增强民主意识的教育,多次集中学习《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民主议事规则等内容,使领导班子成员在言论和行动上自动区别于一般群众,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既要组织参与,又要接受教育。在机关干部中,我们重点开展了爱岗敬业、为民奉献的教育,组织全体人员学习王桂珍、刘玉美、杨善洲等同志的先进事迹,倡导勤政为民的工作

作风。在法律服务人员中,我们重点开展了依法办案、恪守诚信、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了整肃警风警纪推进文明公正执法活动和律师警示教育,引导广大法律服务人员牢固树立“三个至上”,做到“四个在心中”,做公正文明执法的模范,做严守纪律的模范。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收到事半功倍的廉政文化建设效果。

二是丰富工作手段,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质量。主要是在制度和载体上下功夫中。在制度上,局中心组定期集中学习,做到了班子成员人人有笔记、人人有心得。在每半年举行的班子民主生活会上,都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题讨论,为班子成员过好权力关、金钱关、享乐关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全体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通过专题讲座、学习文件、心得交流、理论研讨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党风廉洁教育。在形式上,采取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举办了演讲比赛,观看党风廉政教育录像片,赴韶山、oo赵家棚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等活动。使大家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党风廉政教育。

三是发挥职能优势,争取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反腐败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推动司法行政工作的健康发展,在实践中,我们更加注重与工作职能的结合,增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法治宣传教育是司法行政系统一项职能工作,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和发展。把对司法行政工作人员的法治教育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强化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党风政纪观念和民主法治意识,努力在全系统营造出一种知法、守法和文明执法的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廉政文化建设成为促进司法行政系统工作良性发展,提升司法行政系统在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的一个有效载体和一个重要手段。

二、抓制度,促进廉政责任落实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是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并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局党组对此有高度共识,近年来,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了制约机制,从而保证了全局的党风廉政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效。

一是完善一把手负总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局党组书记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亲自抓廉政工作;每年年初,与各基层单位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状》,明确责、权、利,对于目标完成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的要按照勤政廉政的有关条例严肃处理,并给予处罚。对每名局领导班子成员都建立廉政档案,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对婚丧嫁娶、办学子宴、公务活动等都做出严格的规定。使领导干部时时处处注意形象,自觉从严要求自己。

二是加强廉政风险排查,健全廉政防控工作体系。去年下半年及今年上半年,我们重点围绕违纪违法案件多发易发的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社会、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行政执法、行政审批等权力事项和管人管钱管物的内部管理职能来开展排查,使我局廉政风险点排查得准确、全面。在制定防控措施时,我们对照业务流程,从权力制约、方便监督等方面入手,紧紧抓住容易发生廉政风险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措施,使各项措施具体、切实可行。同时,确定各风险点责任部门、责任人和主管领导,使防控责任层层落实。局机关、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各乡镇司法所共排查权力事项7项,找出廉政风险点12个,制定预防措施21条,绘制权力运行审批流程图4个。

通过风险排查、分权制约、流程优化,制度控权,落实责任,我局建立健全了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促进了廉政从政。

三是大力推行制度管理,有效杜绝人治现象。我局不断完善各内部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在全局建立并实施政务公开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决定制度、人事任免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奖励制度、考勤制度等十多项制度。实行岗位责任、绩效考评等一系列规范化管理,并敞开大门接受人大、政协、审计等部门和廉政监督员与社会各界监督。在制度的落实上讲方法、有实效。去年我局根据工作需要,对局部分中层岗位进行了调整。对于这一重大人事任免事项,局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制定了严密的工作方案,保证了严格按制度选人用人。在岗位调整前,组织全局人员学习了《干部任用条例》、《市直单位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办法》,严肃了纪律。局党组成员在分头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后,进行了推荐提名。分管人事工

作的副局长根据各位党组成员的提名情况,组成专班对提名人员进行了组织考察,根据考察情况提出了拟任人员名单。局党组书记丁明谦同志及时向组织部及政法委相关领导进行了汇报。最后召开局党组会,讨论通过了相关的人事任免。有效避免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除人事任免外,在重大财务支出等方面也严格按规定实行民主议事,近年来,大笔支出如购买电脑、空调、乡镇司法所房屋修缮等都经局党组集体讨论通过后方才实施,严格的汇报审批制度,杜绝“小金库”和“帐外帐”的设立。坚决刹住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我们从点滴抓起,从招待费的控制入手,严格接待标准,控制陪餐人数,通过这一措施,大大节约了开支。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司法行政队伍了。

三、抓服务,强化廉洁执法执业

司法行政主要职能之一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是否公正廉洁执法,是司法行政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实践中,我们抓规范管理、规范执业;抓服务意识、服务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是积极实行政务公开,大力推进“阳光司法”。把法律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公约等内容向社会公开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腐败的滋生。

二是加大规范整顿力度,改善法律服务形象。我局对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及乡镇司法所原有的业务范围、岗位职责、收费标准、办证办案流程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了清理,充实和调整,使公示和承诺的内容更加明确具体,同进把好法律服务人员的年审、注册关,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注册。在法律服务队伍中开展 “争优诚信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的活动,积极引导广大法律工作者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服务者、做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做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者、做社会和谐稳定的促进者。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去年5月市人大副主任张光勇一行来我局听取全市开展法律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情况汇报,对我市的法律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是强化日常检查监督,杜绝违纪违法现象。我局在法律服

务机构中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具体制度,并强化日常的监督检查,采取不定期对当事人进行回访,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半年一考核,一年一考评的方法,对法律服务市场的监管一刻也不松懈。2010年7月和9月我们分两次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顾问单位代表、政风行风监督员来我局对政风行风建设开展座谈,重点对法律服务人员进行了测评。提出了很多的宝贵意见,我局及时制定了整改措施,有力的推动了法律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去年全年共办理各类援助事项1947件,其中法律援助案件147件。办结各类公证事项572件。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共代理案件750件,担任法律顾问132家。为oo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法律服务。

篇7: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强化律师管理,提升法律服务质量,提高律师社会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近日,县司法局集中开展“三查”活动。

一是群众满意度访查。对律师事务所2014年以来的收案办案情况从收案登记中,随机抽取案件当事人15人,通过集中排查,电话询问进行回访,满意率达100%。

二是案卷质量评查。以业务档案规范为切入点,随机抽取结案案卷30个作为评查对象,完善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解决事务所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采取现场评查方法,对每一个案卷从装订立卷、材料归集、办案质量等方面逐一进行评定、打分、汇总,下发评查通报,对律师事务所加强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篇8:司法局创新管理方式 强化司法队伍建设

一、深化参与社会创新管理的理论认识

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的提出, 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 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 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 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 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 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 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 也是活动的过程, 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 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 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是我们党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首次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 并将它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 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大基本目标。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不只是提法和用语的问题, 而是包含着深刻的理论创新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带领中华民族融入世界潮流。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 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也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地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层人民检察院如何在地区和谐中发挥职能作用, 这对于改革和完善刑事司法工作, 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有效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中角色定位的法理基础

(一) 检察机关的宪政地位所决定的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 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新进展。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还不是很发达, 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还很多。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现象中, 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法治上, 也就是说法律意识淡漠, 没有严格地依法办事、依法办案。法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 要实现和谐, 必须加强法治。现行宪法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及国家权力分化与制衡的需要, 在第129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宪法赋予了人民检察院以法律监督权。国家以根本大法的形势作出这一规定, 阐明了法律监督制度是国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 检察权是一种独立的国家权力。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的根本职责就在于通过强化法律监督, 确保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 保障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就要强化法律监督,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也就是说, 在我国宪政体制下, 检察机关担负着打击犯罪、惩治腐败、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职责, 理应在社会和谐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检察机关实践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重要体现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其检察权是人民赋予的, 必须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用来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为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服务。因此,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 检察机关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立检为公, 执法为民”, 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满腔热诚地对待群众的诉求, 坚决防止各种以权谋私、执法不公、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出现。归根到底, 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观念, 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实现执法为民, 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三、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有效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中应当确立的重要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参与社会创新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支配我国检察机关在促进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社会创新管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全党全社会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检察机关能否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熟的理念支持。要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 借鉴和吸收中国行政法研究所所长莫于川教授讲的八种新观念:1.树立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尊重人格的观念;2.树立宪法、法律至上, 政府权力有限的观念;3.树立行政民主、公众参与、共同治理的观念;4.树立多元化、多样化、多依据的治理的观念;5.树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公共服务的观念;6.树立政府诚信、社会诚信、官民互信的观念;7.树立接受监督、责任到位、权利救济的观念;8.树立辩证唯物、历史唯物的法治发展的观念。就荔湾区人民检察院而言, 必须强化:

(一) 法治理念

法治是对人治而言的, 实行法治意味着对人治的否定。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是民主社会的要求, 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作为法律的监督机关, 检察机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和监督纠正诉讼活动中的严重违法现象, 有效调整社会关系, 保护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保障、促进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 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因此, 检察机关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必然确立法治理念。法治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 其基本含义主要包括法律至上的观念、系统完备的法制、严格公正的执法等三方面的内容。

(二) 注重程序价值的理念

要充分认识到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正确实施的规程和规范, 是限制执法人员随意执法的有效手段, 是防止司法专横、司法腐败, 确保严格执法的法律武器。

(三) 公益理念

我国检察机关作为国家追诉机关, 代表国家对犯罪进行追诉, 维护受到犯罪损害和威胁的国家和社会利益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 因而代表公益就成为我国检察机关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 配合和制约相依存的理念

任何权利都应受到监督, 不受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滥用和腐败。要保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必须加强对执法和司法活动的监督。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要认真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法律监督职责, 但检察机关自身也同样需要监督, 要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因此, 荔湾区人民检察院在构建和谐、稳定荔湾的进程中, 应进一步增强配合与制约相互依存的理念, 积极推进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 不断深化检察改革, 坚持增进司法民主性, 在各个环节建立起既协调配合, 又相互监督制约的良性循环机制。

四、检察机关在参与社会创新管理, 有效促进和谐稳定社会中强力推动的重要内容

要推动荔湾区人民检察院积极参与广州市、荔湾区社会创新管理, 必须强力推动的重要内容: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与社会创新管理举措, 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强化检察机关司法职能, 强化各职能部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职责, 引导各职能科室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作用,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院 (检察机关) 与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 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参与基层 (社区) 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 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 (社区) , 努力帮助党和政府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 帮助城乡社区提高司法的自治和服务功能,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健全司法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检察司法的监管体制, 完善社会案件防控体系, 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 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健全司法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为检察司法提供良好环境。

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 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增强全体检察干警的思想道意识,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增强检察队伍在社会诚信感、正义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张学军.新世纪检察工作的探索改革与创新.广东省人民检察院编印.

上一篇:课堂上关注什么下一篇:三峡的笔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