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2024-04-09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通用6篇)

篇1: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学号 0809140103

姓名 王洋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在多元化发展的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的地位

音乐,一个神秘而深刻的词汇,汇集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带着历史的烙印

穿梭在时间的轨迹中。它承载着人类的发展,造就着一个新的文化时代。在中国,传统音乐历经了中国五千年的洗礼,沉重而艰难但又充满着旺盛的精

力,毅然坚定向前走着。

然而,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音乐又该何去何从,它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它的处境会如何?发

展空间如何?它还能再一次坚强的朝前走吗?

一、中国传统音乐会面临的挑战

中国原创流行音乐是中国发展起步较晚的一种音乐,然而它又带着极其迅猛的速度和力量而迅速走进

了音乐发展的前列,无数的音乐小才子们在这里寻找到了自己发展的空间,尽

情的挥洒着自己的音乐天分。

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郭峰、刘欢等人,他们具有较高的音乐素质及敏锐的音乐洞

察力,以歌手和创作者双重

身份冲击着人们对音乐的感知力。《世界充满爱》《千万次的问》等让无数人

为之动容的作品,在大小媒体 的强力攻势下走入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也改变了人们对音乐爱好的倾向,他们

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生

活的影子,在不经意中改变着人们的音乐意识。

另一方面,更加具有多姿多彩的当代外国流行音乐成为了中国最年轻一代音乐

爱好者的最爱。他们喜

欢这些音乐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具有很强的外国情调,这大大满足了年轻

人追求另类的思维。近年来 的日.韩流行音乐使中国青少年更加寻到了亚洲人中不同个性的典范模版。90年

代中后期以来,这些大量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的外国流行音乐涌入了中国音乐市场,涌入了这个对多元文化极其包容的国

家,并使之在毫无“防备”的

情况下欣然接受了外来的各类流行音乐。终于,流行音乐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占

据了中国音乐市场的大半壁

江山;电影、电视娱乐节目、KTV、报纸、杂志成为了流行音乐传播的最大工

具。这样的音乐环境致使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都自动自觉的接受了外来的流行音乐和随之带来的音乐文

化,而渐渐模糊了本来就知之

甚少的中国传统音乐。近几年来,来自欧美的嘻哈音乐开始盛行。眼观大街小

巷,大小媒体,现代的年轻

人特别是青少年,从服饰打扮到个性,外型都在不经意中模仿这些音乐所带来的文化。中国的传统音乐,传统服饰,传统个性成为了老年的特属了。传统音乐的爱好群体力量少之又少

了。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又一次对传统音乐提出了挑战,网络的发展也造就了更多的网络音乐和新模仿模

式。人们对音乐的爱好也开始多元化,他们不需要为了怕别人的笑话而强装高

雅去听传统音乐;也不需怕

朋友耻笑不够时尚去“追星捧月”。在网络的天地之间,许多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然而在这样的浩

瀚网络音乐中,传统音乐却并不是有太大的“篇幅”也很少去做一些宣传,纵观

网络音乐,仍然很难看到

传统音乐占据网络的位置。它总是及其“渺小”的空间存在于一个小角落上。音乐,是一种表现,一种宣泄,是需要“人气”来发展壮大,大力的宣传,不要

刻守那份执着的所谓

“传统”,勇于将传统呈现于现代之中,才能进入人们的感知中,传统音乐在失

去了太多观众群体下,更

应如此。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二、多元化音乐的发展对中国传统音乐造成的处境是怎样的

二十一世纪人们在欣赏音乐和娱乐音乐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身心的一种历练。

只不过历练有简单而不

毫不费劲的、也有充满严肃性和职业性的。当现代中国出现了传统与现代,中

国与西方,严肃与流行等

多种文化元素文化模式,流行音乐,网络音乐等多元化音乐同时并存时,这一

时期的音乐突出表现出了其

娱乐性和经济性为主导的特征,这一特征恰好使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找

到身心历练的轻松途径。它

不需要有太多的音乐知识和人生内涵,也不需要太多的文化底蕴,它适合于任

何人群,也可以不分时间,空间的去听,去唱。这类音乐使各类人在音乐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将梦想赋

予了某个明星身上。华丽的

舞台,歌手的帅气靓丽,酷炫的外型,动感十足的劲歌热舞,终于将梦想中的自己“依附”到了明星身上,发泄于生活中不可能有的舞台上。疯狂的追星成为了流行音乐最饱眼的一幕,对流行音乐起到了推波助澜 的作用。

其实反转历史我们对这一幕似曾相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对中国戏剧“角”的追捧,对传统戏剧 的狂热,不能不说对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的歌坛也同样追

捧明星。以周旋为代表人物,存在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在那个年代,它同样是时尚的象征。那时传统也以

旺盛的势头与时尚同时存在

于中国的音乐舞台上。然而随着人口俱增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身要求的提高使自己成为了拼命工

作的机器,人与人之间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无心也无力去学习太多工作以外的音乐知识。传统音乐的那份

雅致,清高使更多的劳动者在疲倦之余再也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涉入。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人是需要用音乐来调剂自己的,在这时各种多元化音乐终于有了自己的大量爱

好群体,这种似乎是种

低成本又简单的愉悦方式,真正走入了中国各类人群。使原有的一些传统音乐的爱好者也在这样的社会大

环境下加入了多元化音乐欣赏的行列。现代的年轻人对充满了儒家、佛家、道

家等思想贯穿的中国传统音

乐渐渐淡漠了,他们已经淡忘了祖先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所形成信仰,规则和价

值观。

尽管政府和音乐家们一再强调传统音乐的价值和地位,然而与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代专业艺术音乐和

普及面广泛的流行音乐相比,传统音乐依然没有能在中国总体音乐割据中占据

主流地位。随着丰富的多元

化音乐的来势,传统音乐就苦苦挣扎在矛盾的旋涡之中,一方面是先进科学和

现代西方流行音乐的侵入,另一方面传统音乐在西方成为亮丽的风景线时却同时在中国欲振乏力。

论述学习世界民族音乐的意义

一、释题

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以及相关人士所从事的实地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观念、方法及其考察的成果。它们对于20世纪中华民族音乐学的建设意义和对学科发展的深远影响。

当然,首先要解释的是有关中华民族音乐学的提法。作为相对的英文翻译,即Ethnomusicology in China。有人也许有疑问,Ethnomusicology作为一个学科名称,不过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而本文涉及范围却从1900年开始,是否不够确切?实际上,在一般的观念中,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可以分为19世纪末的比较音乐学时期和20世纪中叶开始的民族音乐学时期。而后来的西方民族音乐学研究,已经将其学科的最早文献推至1578年Jean de Lery(一位加尔文教的牧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师)对巴西音乐的描写(Timothy J.Cooley,1997)。我无意追究西方民族音乐学自身历史溯源的理由,也不反对中国有学者将民族音乐学在中国的创始,从王光祈的比较音乐学算起(沈洽,1996)。我的考虑并非就称谓与学科或学术流派作过细的分殊,中华民族音乐学的提法也许更带有实用性的色彩。今天的ICTM(国际传统音乐学会),其聚会者以及主题亦皆以民族音乐学冠名,而民族音乐学作为学科名称也逐渐被中国的学者接受。这倒也不是非要与“国际接轨”,因为事实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话题是多样的,涉及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国乐”“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传统音乐”等等研究,也完全可以民族音乐学来做学术上的交流。而在这个提法下,各不同历史时期的倾向性和特点也都可以保留其称谓。更重要的是,就学科发展而言,中华民族音乐学的建设,与这些历史时期的积累根本无法分割。即便我站在今天的民族音乐学学科立场上,也会将视角投向历史的那一端。就像西方人寻找那位加尔文教的牧师一样。

本论文的初衷,原在20世纪的整体梳理。但就资料收集的情况来看,20世纪后20年,虽然在时段上与前66年不对称,但其理论、方法和成果却完全可以另辟一“章”。1900年到1966年的这段历史,虽然西方的相关学术,比如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也对音乐界产生过影响,但当代民族音乐学及其实地考察作为系统的学科理论尚未被介绍到中国大陆,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有助于我们更为集中地探讨它的学术传统。尤其在广义的角度上看,中国人对本民族或民间音乐的实地考察,可以追溯至先秦的“采风”。无论是“采诗”制度或是“乐府”的机构,以及文人的个体采编,皆可视为一脉。尽管在历史上,当这种“采风”属于官府行为之时,它是显性的;而面对所谓正统礼制的禁锢,这种关注又会因乡野鄙俗不登大雅之堂而遭贬斥。但无论是显、还是隐,这些传统在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没有中断,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文化整理运动的另一道景观。直到“五四”,在西方思想的启蒙下,如何挖掘民族文化之源,以重新孕育和振奋民族精神,成为了一代知识精英们的共识和实践。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实践并不仅止于部分的学者,它形成的是一股社会的思潮,其潮涌的力量,推动了传统学术的转型。

在这个转型中,音乐的面相又是怎样的呢?上个世纪后20年中,音乐学界将中西关系、雅俗关系、古今关系列为中国音乐的世纪大题,这三大问题如果确实是 5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历史的某种症结,它又形成了何样的轨迹与纽结?在以往的研究中,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视野,关注的往往为受西方专业音乐思维模式影响而产生的 “新音乐”的历史。而1900年以前曾经“一统天下”的中国传统音乐,却一直被冻结成“过去”,就像“冰箱里的果酱”。如何将眼光重新投向传统音乐在20世纪的历史?这个问题正是当代民族音乐学迫切关注的问题。而本论文试图从中国的民族音乐学者在20世纪对传统音乐实地考察的足迹,来做一个侧面的尝试。至少它是20世纪中国的民族音乐学家撰写“民间文化书”的一段历史。

二、实地考察问题

本论文选择“实地考察”这个术语,根据的是Fieldwork的中译。这个词的中译很多,“田野工作”“田野作业”“现场作业”等等。鉴于“田野”容易在范围上造成的歧义,如局限于野外的联想,而且英文“field”本身还有“场”“实地”“现场”“领域”“范围”甚至于计算机的“信息组”“字段”等等含义。因此,以“有某种活动在其中进行之场地、环境、地点、场合或领域”来理解更为妥当。(参见萧梅,1997)而不论在哪种场景下,这些工作“多包括观察(observation)、访问(interview)、资料的分析(analysis of data)、实物的收集(collection of material culture)、籍文字作记录(written documentation)、录音(audio recording)、摄影(photography)及录像(videography)。其中观察及籍访问收集口述资料(oral information)是fieldwork的核心部分”。(参见陈守仁,1997)

就历史上的“采风”一词,虽然在音乐界一直被普遍使用,但这个历史上沿用的名词,它内含的框架还是容易令人联想到“天子五年一巡狩,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那样一种为王者博采风俗的“政府行为”。其中预设的立场往往带有阶级性。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形成了在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中,划分革命或非革命、情歌或“黄歌”、对采访对象的阶级成分进行取舍的作法。并且在当代的学术交流中,如以“采风”论及自己的考察课题,容易被国外同行误以为是一种政府行为之表述。

世界民族音乐概论论文

上述种种,是笔者选用“实地考察”指称这一民族音乐学基础工作的原因。当然,本论文在引述或论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时,将保留那些时期所使用的词汇,如采访、普查、调查一类。它们本身应该作为真实的史料留存。

就fieldwork而言,自从马林诺夫斯基在Trobriands群岛上以其多年的住居生活,创立了“参与性观察”的实地考察方法,同时也标志了现代民族志的诞生,并体现了新的人类学工作模式。人类学研究的历史经历了从“扶手椅”(armchair mode)到那些虽然跑到实地,而只在边界观望的资料搜寻者,即“阳台人类学家”(verandah anthropologists),再到“马背上的人类学家”的真正到场,即民族学(人类学)者必须在其文化研究中到“场”的过程。(John Van Maanen,1988 : 14-19)因此,马林诺夫斯基所说,“人类学可能是社会科学中第一个将其理论工作室与实验室建在一起的学科”(马林诺夫斯基,1999[1942])。这个学科的原则和基石,自然也为随之发展起来的民族音乐学所接受。

就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实地考察而言,有几个方面需要提及。在比较音乐学时代,由于技术的进步,提供了对音乐的分析的客观性可能。因此对来自实地的音响进行档案馆式的保存与实验室分析成为音乐界“扶手椅”的现象。而实际上,这个以实地资料收集、进而在实验室进行分析并探索在通用系统中的应用的作法,是那时fieldwork的概念。例如建立在搜集资料基础上的寻找音乐的进化起源以及全球文化地理区划,这种努力一直贯串到阿兰·洛马克斯的歌唱测定计划。同时以Boas为代表的美国民族学会,出于对原始文化急速消失的担忧,走出书斋,到实地开始大量的经验性的实地考察,并以蜂蜡圆筒录音机收集了美洲音乐的音响文献。此外,在英国和其它欧洲国家,民族主义激发了音乐民俗学的发展。与比较音乐学不同,他们关心的不是人类音乐本源的最终解释或全球音乐的比较,而将实地考察聚焦在本民族国家的民间音乐。在抢救正消逝着的民间遗产的过程中,探讨音乐的民族性。英格兰、瑞典、匈牙利„„ 巴托克往往被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直到民族音乐学在20世纪中叶被确立,真正的经验主义的实地考察开始涌动出大潮。其中有“在人类行为背景中理解音乐”的梅里亚姆的人类学倾向;有查尔斯·西格的民俗学倾向;还有胡德“双重音乐能力”的田野工作方法„„语言学、符号学、演奏实践等等等等。

篇2: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出口导向战略

也称为出口替代战略或者外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是使本国的工业生产面向世界市场,并以制成品出口逐步替代过去的初级产品出口,利用出口积累资金,带动整个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2、发展中国家

是发达国家的对称,通常是指过去那些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国家殖民统治和剥削,现已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的国家。

3、“休克疗法”

在经济学中指通过实施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治理恶性通货膨胀的一系列严厉经济措施。

4、保护贸易政策

也称保护贸易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5、国际直接投资

是指投资者为了在国外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得到对企业的控制权,通过直接建立新的企业、公司或并购原有企业等方式进行的国际投资活动。

6、进口替代战略

也称为内向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就是利用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和其他工业,替代过去的制成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增长,实现本国经济的工业化,同时通过进口替代减少贸易逆差,缓解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增强经济独立性。

7、石油美元

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大幅提高后增加的石油收入,在扣除用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内其他支出后的盈余资金。

8、跨国公司

指在两个或以上国家进行投资活动,并因此对一定数量的经营性资产拥有全部或部分控制与管理权的企业。

9、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发展中国家中形成了一批工业发展较快,制成品出口迅速增加、在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上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和地区。

10、世界经济失衡

在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体系中,世界供求关系不平衡以及该体系内部的某些长期因素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所导致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之间无法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过

程及其状态。

11、新经济

是指在信息技术出现重大突破和一系列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由经济全球化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形成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良性互动的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12、最优货币区

由那些彼此间的商品、劳动力一级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比较自由,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比较接近,经济政策也比较协调的国家所组成的独立货币区。

13、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是指那些其破产或基本职能丧失会导致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实体经济平稳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的金融机构。

14、经济结构二元化

在一个国家内,落后甚至原始的经济成分与先进的甚至现代化的经济成分并存。

15、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一种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可调整固定汇率的国际货币制度。

二、简答题

1、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1)引发世界性大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了滞胀阶段

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

3)石油美元的兴起

4)形成了石油美元计价机制

2、战后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国际资本流动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市场的成熟而从流通领域逐步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的1)第三次科技革命为现代跨国公司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发达国家生产集中趋势的加强与国际竞争的激化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巨大推动力量

3)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为直接投资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4)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国际产业机构的调整也是促进国际直接投资和生产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简述“拉美模式”的主要特点。

1)政府同样对经济进行了比较积极的干预,但更多侧重于通过制定经济计划、实施扩张性经济政策刺激需求,以及通过国有化和贸易管制等措施直接控制和保护国内进口替代产业。

2)依靠得天独厚的丰富自然资源,以初级产品出口支持工业化,在保护国内市场的情况下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实行典型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3)国内积累率较低,投资率不高,对外资依赖较重。

4)公共政策并不积极,收入分配不均现象突出,对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投入相对较少。

4、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积极影响:1)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为国际储备资产的供给提供了多种渠道

2)浮动汇率多元化赋予各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更大的自主权

3)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使各国在国际收支调节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消极影响:1)仍然难以克服广义的特里芬两难

2)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采取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因此受到美元等主要货币波动的影响

3)现行国际收支机制加剧了顺差国与逆差国之间的不平等

5、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原因。

1)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经济基础

2)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世界经济多极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3)当代世界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因

4)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广泛干预国际经济关系的表现和产物

6、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有哪些?

一般原因:1)储蓄投资视角:由于储蓄率差异所导致的各国投资储蓄缺口差异所造成的。

2)汇率视角:一些国家,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对本币的低估刺激了本国出口,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3)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视角:市场要素的国际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或地区集中而主要面向全世界市场的格局;国际分工变化期间,中国等国家与美国比较优势实现的周期不同步,故失衡是临时性的,可以随着美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增长得到解决。

根本原因:1)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

2)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快速崛起

3)美元体制的影响

7、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1)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2)促进了生产国际化

3)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4)推动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

5)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

8、简述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经济特征。

1)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2)经济结构呈现二元化

3)产业结构相对落后

4)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9、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政府运用严厉的规则要求企业遵守市场规则,利用利益机制诱导企业行为,使用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通过行政指导使企业尊重政府的意图。

1)政府制定经济计划

2)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10、实行美元化的国家或经济体,其代价和利益有哪些?

利益:1)汇率风险将消失或大大降低

2)为本国提供更为严格的金融纪律,进而为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

代价:1)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2)中央银行自动放弃“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和货币发行者的角色

3)铸币税收益的完全丧失

11、简述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1)汇率安排多样化

2)黄金非货币化和储备货币多样化

3)扩大基金份额,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12、简述“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

1)为了克服市场弱化压力,有效实施政府替代,即强制扭曲某些市场价格及其资源配置,培植主导产业及其主要企业组织。政府对特定部门进行积极的扶植与干预,即实施所谓选择性干预,施加直接影响,以达到纠正市场失灵的目的。

2)政府一方面通过强有力的行动,创造较为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给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控制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努力维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

3)在“强政府”的主导下,实行典型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将出口导向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采取“加工组装型工业化”的模式。

4)一方面依靠国内高储蓄和政府控制的借款实现高增长。另一方面将引进外资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起来,促进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接轨,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随着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及时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5)重视公共政策的积极作用,强调通过政策调整收入分配,建立相对合理的收入结构,重视基础设施、教育等公共产品的提供。

13、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自由企业制度与平等竞争原则

2)以间接性和波动性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节

3)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4)对外经济关系的国家调节

5)其他领域的国家调节

14、简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

1)国际储备资产形成以美元为主体的多元化

2)汇率制度多元化与主要货币的频繁波动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元化与集团化管理趋势

4)资本流动的自由化趋势

5)国际金融机构及其监管治理的改革要求迫切

15、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1)全球经济循环的非对称性

2)实际汇率安排的多元化难以克服汇率的频繁波动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非对称性

4)国际金融治理机构的代表性不足

5)跨国金融监管的缺失和弱化

16、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1)社会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2)政府为市场竞争创造基本条件

3)有效的稳定货币政策

4)政府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5)以平等参与为核心的经济民主化

17、简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1)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2)中国贸易的扩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蓬勃发展

3)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各国地区的投资者提供了创业机遇

4)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邻国吸引外资

5)中国加大对外投资步伐有利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6)中国为稳定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贡献

7)中国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8、导致发展中国家20世纪80年代经济恶化的原因有哪些?

1)政府部门对企业的直接控制或管制的效率下降

2)政府干预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

3)国民经济严重失衡

4)进口替代战略不再适应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5)社会问题加剧

三、论述题

1、论述房价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能带动很多行业

1)虚假购买力,透支中国未来经济

2)贫富差距拉大,财富过于集中,影响社会稳定

3)拉高物价水平,提高了劳动力成本

4)境外资本炒作房产掏空国民财富

2、论述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提供了机遇:1)有利于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内部定价机制

2)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3)有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

4)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面临严峻挑战:1)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2)潜藏的利率风险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挑战

篇3:《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

《世界经济概论》是教育部规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又是世界经济、国际经济、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等专业硕士研究生必修课《世界经济专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运行机制、发展趋势、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也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主要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动规律以及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与中国经济特点,认真分析现代世界经济运行与发展中面临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态势引人注目。伴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快,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大幅上升,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迫在眉睫。依据本人多年教学工作体会,就《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谈一些初浅看法。

二、课程现状

1、课程体系不够成熟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新兴学科,我国对世界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学术界提出关于世界经济学科建设的问题,并就世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及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展开初步讨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才全面展开该领域的学科建设,由于世界经济课程学科建设时间较短,最初各学校的世界经济课程与“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家金融”、“国际投资”等课程相混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学》为名称,或与此名称相近的教材已不下二三十部,这些教材构建的体系框架各有特点和优点,并从不同角度研究世界经济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探索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力求构建科学、完整的世界经济理论体系,为世界经济学科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对世界经济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学科的逻辑顺序进行设置;有的以实践为中心进行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远不够成熟和完善,导致课程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程体系特色、重点和优势不突出,这既给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2、课程内容不够前沿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事物、新的现象不断出现,其课程内容也应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然而《世界经济概论》教材内容却具有较大的滞后性,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教材,其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侧重于世界经济一般规律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侧重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区域化以及全球化、区域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研究。尽管在内容上力求不断更新,但仍然滞后于世界经济的现实发展。如,现有的大部分教材中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亚洲投资银行、TPP等最新内容。同时,很多教材以数据佐证观点,但缺乏理论上的深入分析,显示出理论深度不足,也进一步凸显出时间上的滞后问题。此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选择越来越多,这更进一步要求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3、课程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一门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既反映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呈现的新趋势、新规律,又与世界经济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结合,使之既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往往存在一种误区,即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与实际联系不大。并且,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偏低,课程安排中缺乏学生讨论和实践环节,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三、课程教学创新

1、课程体系创新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世界经济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世界经济学的主要思想观点为理论指导,立足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变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分析世界经济的矛盾运动,深入揭示世界经济基本规律的共识性成果,得出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进程,又体现世界经济发展内在规律性的结论,系统完善世界经济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反映世界经济研究领域的最新理论共识,在借鉴以往教材的基础上,针对世界经济学科特定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学科体系建设和理论框架设计上,既要体现世界经济的历史性与时代性,又要反映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与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区域性,实现体制结构安排和理论分析层面上新的突破;《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创新应充分反映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总体态势,将当代世界经济新特征、新趋势与世界经济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既有一定的科学体系,又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并将世界经济理论和知识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所学理论,进而深化理论学习。

2、课程内容创新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一门发展着的学科。因此,本文提出“把握世界经济最新发展趋势,紧密联系中国实际”的改革思路,不断创新课程内容。

(1)把握最新发展趋势。为保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应密切关注世界经济最新走势,依据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特点、新变化,及时调整、补充课程新内容、新资料和新数据。近年来,世界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如:当今世界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危机的发展动态,国际金融监管与协调问题,世界经济下行与经济增速放缓等。这些变化不仅涉及世界经济的走势和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界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这些重大问题的回答显然是不可回避的,为此,世界经济课程内容应广泛吸取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新概貌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学习世界经济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是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发展变化也深刻地影响到世界经济。因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努力将中国改革与发展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力求将世界经济的理论知识和中国实际有机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问题有机结合。例如突出当代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随着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提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中国的发展道路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仅要在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经济治理机制改革,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公正合理、和谐共赢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同时也要努力探讨中国面对世界经济新趋势的融入程度、所承受的影响和需要采取的战略与举措。例如,当前世界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在提倡适度扩大总需求改革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等。除此之外,添加一些有关世界经济热点问题的专题分析,诸如“中国的亚投行”、“一带一路”“自贸区”等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1)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陷于被动,忽视学生自我完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呆板,能给他们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造性活动的经验、特点和程序。授课教师在讲授每一个知识要点以前,先提出问题,并向学生提示思路,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参考书籍,在课上让学生充分讨论,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讲解世界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共同性世界问题“债务危机”的内容时,欧债危机就可以作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课堂讨论,从而使其深刻理解欧债危机的来龙去脉及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讨论结束后,老师给予点评。

(2)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世界经济概论》的学科性质来看,实践教学是本门课程的难点之一。因为《世界经济概论》属于理论课,又是涉外经济,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应依据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思路和课程大纲的具体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将课堂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微型社会实践、从课堂学习走向社会学习,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学习,从理性学习走向感性学习,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运用到现实世界经济问题的分析中,这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体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外贸单位实习;组织学生听外籍学者、国内学者、政府官员、企业界人士的专题报告,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达到学以致用。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即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入相关章节的案例分析,这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启发式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世界经济概论理论教学过程中,紧扣世界经济基本理论和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有针对性,所选案例应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讲述新能源革命相关内容时,可以与美国经济危机之后为何率先复苏结合起来,这有助于学生对新能源革命以及美国新能源开发的了解。在讲授汇率一节时,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

摘要:《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内容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贸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引人注目,这为学术界研究世界经济问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急需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业人才。然而,我国现行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却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蒋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2]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173-174.

[3]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258-259.

[4]时宏远.《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理论观察,2013(6):158-159.

[5]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

[6]赵梅等.关于改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02).

篇4:世界民族音乐概论

入世以来,中国净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中国商品基本遍布全球各处,也消费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2013年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标国和第三大的外国直接投资输出国;在经济总量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而中国也已经完全融入到经济全球化中,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今后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发展主流,走向全方位、多领域、自主式、全景式开放,这种理想愿景的实现必须依靠优秀的人才来支撑。这必将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英语交流沟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贸人才。中英文双语教学(简称双语教学,下同)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要从英语能力、专业知识、品德修养、创新思维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001年教育部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八条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从2002年起,国内重点大学率先开始了双语教学改革探索之路。我院作为独立学院,为实现“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在国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循序渐进开展双语教学是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尝试推进双语教学。

二、双语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师资水平和学生英语能力限制,本着实事求是、遵循谨慎推进双语教学原则,我系在2012级不出国学生的第五学期(大三)的《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尝试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学生人数为102人(占国贸专业该年级总人数的28%)。根据参加观摩课专家组给出的意见及上课学生的反馈,双语教学效果较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学生不仅掌握了《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而且通过双语学习掌握了准确系统的英语专业表达方式。提高专业英文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初步把握了西方发达国家教材对世界经济问题的表述模式和相关的理论体系,有助于老师和学生都接触到更多的前沿知识,有利于专业知识结构更新。学生通过结合东西方世界经济问题特点、外贸问题特点形成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增强对专业知识的判别能力和吸收能力。

(3)通过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和网络平台沟通等形式的教学方法,初步培养了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沟通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开口说,动手写的热情,提供了学生与老师间进行专业交流的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我系首次开展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在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与使用普通话教学比较,双语教学课堂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上教与学互动少。学生明显比较安静、沉闷,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在讲台上的讲解很有激情,但学生回应较少,教与学互动出现了一定程度上对接不上的现象。

(1)从学生方面看,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比较薄弱。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有较高要求,即使是在国内重点高校专业课课堂上开展双语教学,学生也不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专业知识积累稍薄弱,且英语基础普遍比较差,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专业内容时,学生不仅要接收内容本身而且要消化英语,常常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上不能与老师实现即时互动,导致听课效果不好。

(2)从教师方面看,双语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课题组教师双语教学经验不足。课题组现有教师经济学专业基础扎实,在国贸、金融、财政等领域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实验实训经验,也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其中课题组林竞老师有5年的英国留学经历,朱振东老师于2013年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修商务英语、应用口译、笔译研究、口译研究、翻译教育研究等课程,能胜任较高水平的口笔译工作及翻译教学。但是,由于之前未有双语教学经验,在原版教材选择、教参和课件制作、课程设计等方面不能实现与学生很好对接。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开展双语教学之初,课题组也曾有过邀请外语系的英语教师来讲授该课程的想法,交流中发现几位英文非常优秀的教师在经济学特别是世界经济、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并不能胜任课程的双语教学任务。

(3)从课件制作上看,教师未做到中英文有效结合。为了更好地阐述和传授英文教材中的专业知识,授课教师在课件中大多使用全英文专业词汇,部分使用了英文单词的缩写形式。而且在专业词汇、核心概念及经典理论的讲解中不注意用中文标注或是用中文解释。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英文认知能力,部分学生对授课教师课件中的这些内容难以理解和接受,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思路

(1)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双语教学观摩听课。在《世界经济概论》课程中尝试开展双语教学在我系甚至是学院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循,必须遵循谨慎有序推进原则。为了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期开学之初和期末要召开课题组教师的双语教学研讨会,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教学方法、教育学的互动环节及教学设计等问题,鼓励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同时组织开展双语教学观摩课,组织由国贸系主任、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外语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双语教学开课的教师及国贸系教学秘书组成的专家组,于学期中期进行一至两次的观摩听课。观摩听课后专家组对《世界经济概论》课程双语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吸收效果、教与学的互动等方面做出中肯评价,并对下一步如何提高双语教学效果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2)对学生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开展双语教学对学生英语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特别强调学生英语的听力和口语。目前在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第一至第四学期都开始设大学英语公共课,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建议从大二开始,对我系大三学年不出国学生开展一年的英语听力和口语强化训练,每个星期开课两节。授课教师要求必须是英语水平高且具有一定国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授课的内容涉及较多的国贸专业词汇。

nlc202309020015

(3)引进、培养双语型教师。学院要高度重视双语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在未来国贸系新教师的招聘中,重点引进有英美等发达国家留学背景的国贸、金融、财政等方面的专业人员,或是引进在外贸、银行等行业的外贸岗位具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人才。同时在政策和经费上加大对国贸系现有教师英语能力水平提升的培训、进修的支持。中国高校财经类专业及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开设已经有了十年以上的历程,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一流高等学府的财经学院于本世纪初就在专业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而南开大学的世界经济系在2007年也开始了《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目前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独立学院财经专业相关课程的双语教学也有三至五年的实践。要鼓励课题组教师到这些学校考察取经,到这些学校短期进修。

(4)教师授课中做到中英文结合。首先,为了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于课件中出现的专有名词、核心概念及重要的理论,要求教师必须要使用中文标注出来。其次,教师要避免只是解释原版英文教材的书面内容,要做到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这点在教参和课件的准备中体现出来,运用教材中的经典理论来分析中国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注重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顾及学生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英语能力有限的现实情况,教师在双语教学课堂授课中,不能超之过急,英文表达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做到中英文使用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熊晓璐,张成栋.浅谈大学双语教学[J].辽宁工学院学报,2010,10

[2]郑大湖,戴炜华.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3,1

[3]江爱华.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3

[4]周丽.国际化语境下财经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5]曾辉,赵俊.地方高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2.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年立项项目“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课教学创新研究——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为例”(编号:2013JGB4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文号:桂教高教[2013]128号。

篇5:世界经济概论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发展之道

摘要:我国经济外贸依存度高达百分之六十,出口行业、出口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家庭已将近十载春秋,我国已经在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中,这为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提供

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形势,我国正竭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身,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外经贸

发展战略,推动外贸企业加快“走出去”、“走得好”的步伐。与此同时,作为主体的外贸出口企

业也要结合自身实际适时实现发展战略升级,通过以质取胜、科技领跑等战略实现企业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精彩。

关键词:全球化转身蜕变和谐发展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全球化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深入,以加入WTO为标志,我国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融入到了全球化的浪潮中,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同时将促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加速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世界范围的资本、人才、技术、服务等资源的流动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景象。但与此同时,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的的挑战。首先是在规则把握方面,众所周知,作为全球化主要表现之一的WTO是一个谋求贸易自由化的组织,在WTO的规则中,仍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和例外,某些制定或者熟知规则的国家进而可以借助这些大做文章,而中国作为新成员,在规则把握上处于被动地位,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发展是一个不小的阻碍。其次是各种壁垒及其他限制,较突出的有关税壁垒、技术性壁垒、知识壁垒、反倾销调查、反补贴、数量限制、以劳工标准为代表的潜在壁垒以及服务贸易壁垒和投资壁垒等。再次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信息的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及信息滞后的挑战。

此外,在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口企业也面临着潜在竞争者的威胁,其他人

力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也逐步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正以相对优势抢占对外贸易的商机。

成长的中国------酝酿华丽转身

为应对全球化的巨大浪潮,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目

前的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之一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出口发展战略,以确保我国在处于全球化劣势地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

目前,国家正努力推动外贸的战略转型,推动和谐贸易,由单一的鼓励出口创汇扩展

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1

到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保证对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具体而言,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三大战略。一是以质取胜战略,切实提高出口企业产品质量,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上升、精深加工、高技术含量以及高附加值。作为此战略的纵深发展,倡导品牌战略,推行科技兴贸,全力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二是市场多元化战略,包括引导出口企业增加产品涉及领域的多元化以及深化对区域为单元的贸易对象地区进行深层次分析,进而将市场多元化推向前进。三是“走出去”战略,以前单纯依靠贸易方式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方式,已经受到了来自贸易对象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压力,贸易摩擦频生,针对这种压力,其破解策略之一就是鼓励并引导对外直接投资,减少贸易摩擦,以投资与贸易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方式,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另外,国家还积极探索研究WTO的规则体制,以便为我国的出口企业提供更加优越的政策和国际发展环境。一言以蔽之,我国正努力推动外贸经济的战略转型,实现我国外贸由“量”到“质”的跨越,酝酿外贸发展的华丽转身。这无疑为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出口企业------把握机遇,破解难题,实现蜕变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国家实施的各项促进战略和政策引导与支持,作为出口主体的出口企业理应把握机遇,破解难题,实现蜕变,开拓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对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之道,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原料采集上,出口企业应该改变传统观念,树立全球意识,采集质优价廉的生产原料;第二,在企业管理上,应该学习外国先进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本国、本行业、本企业实际,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尤其要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严格的人事考核机制;第三,企业要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培养起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企业的人才层次结构;第四,企业还应该在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通过开展高附加值产品的深加工结转业务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深化加工层次,形成产业内以及产业问相互配套的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并可根据企业规模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并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竞争,具体而言,一是全面提升企业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并把其看作外贸出口和技术引进提高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杜绝技术重复引进和技术闲置,并建立相应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考核规范制度,二是完善企业研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配套经费的投入,积极培养相关紧缺专业技术人员、行业技工和高级技术专业工艺管理人员,根据本企业技术特点有侧重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积累和再开发人才的系统工程,加快企业创新突破的步伐,三是跟踪跨国公司核心技术的发展动向,结合我国的产业优势,根据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利用好我国高新技术的产业扶植政策,推动企业出口产品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竞争;第五,在这个信息的时代,企业应该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并设立专门的信息分析部门,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国际经济信息资源,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不断更新行业技术标准,遵循按国际惯例建立起的本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准入门槛,关注国际市场最新产品技术标准动态,紧跟核心技术发展,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积极运用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沟通,包括了解出口到东道国产品市场技术标准,避免与贸易伙伴国发生技术性贸易措施摩擦,一旦发生纠纷及时化解争端,可以预先获得贸

易伙伴需要的附加服务信息,为扩大企业的服务贸易增加值提供快捷信息,为企业赢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和海外市场份额,促进企业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向高层次发展;第六,企业要树立并强化品牌意识,塑造企业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加强保护意识,建立专门的品牌管理机构和保护组织,加强品牌和商标在境外的注册工作,使其获得法律的保护,挖掘品牌文化价值、增强企业品牌竞争力;第七,企业应高度重视SA8000标准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劳工问题不但使我国许多出口企业因达不到SA8000国际标准而失去了出口机会,而且也损害和牺牲了我国劳动者的利益,致使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抑制了内需的增长,不利于出口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更是与我国新时期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严重背离;最后,我认为,出口企业应该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出口观、外贸观,树立企业持续发展意识,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企业的和谐出口、和谐发展。而对于那些确实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步伐并且发展模式落后、自觉转型希望渺茫的出口企业,我认为可以尝试出口转内销,实现企业的发展重心转移,把握我国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通过以下努力,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即市场要分内外,营销要分关键,定位决定方向,运营决定成效,整合放大价值,创新因时因地,持续精进,先求活,后图强。

最后,我认为我国出口企业应切实把握全球化、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发展战略转型的大好机遇,转变发展模式、优化出口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实现发展蜕变,开拓出口企业在国际经济舞台的发展新局面,展示我国贸易强国的夺目风采。

参考文献:

(1)王绍媛,《中国对外贸易》(第二版)

(2)李钢,《迈向贸易强国---中国外经贸战略的深化与升级》

(3)王珏,《国际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与对策研究》

(4)http:///onews.asp,确立我国外贸出口和谐发展的竞争力优势

导向战略,2009年12月3日访问

(5)http:///zwgk/swzc/gzyj/200709/t20070919_203983.shtml,“质”

篇6:民族音乐概论

题目: 民歌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

系 别: 音 乐 系 班 级: 0402 班 学 号: 1404062236 姓 名: 叶 美 艳 指导老师: 王 桂 芹

【关键词】:民歌、风格、地域文化、地方特色、差异。

【摘要】:本文从民歌的传承、分类、特点、各地方民歌的音乐风格以及民歌的地域文化和特征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参考文献】:《民族音乐概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现代音乐家论民族音乐》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

民歌的音乐风格与地域文化

一、民歌的起源(什么是民歌)

民歌起源于劳动,产生在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中,它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口头传唱、广泛流传和集体加工而形成,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歌的特点是语言朴实洗炼、节奏自由不工整(民歌节奏的不规整,与其说是未受训练的结果,不如说是遵循了心灵的自然律动。自然的歌唱是自发和自由的,无所谓严格的拍子。民间的歌唱正是出于这种原始激情的力量脱口而出。)和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塑造出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地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反映着时代的面貌。

二、民歌的分类、特点

我国各民族的民间歌谣蕴藏极其丰富,从《诗经》里的《国风》到解放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歌选集,数量相当多,这些民歌就形式而言,汉族的除了民谣,儿歌,四句头山歌和各种劳动号子之外,还有“信天游”、“扑山歌”、“四季歌”、“五更调”,至于像藏族的“鲁”“协”,壮族的“欢”,白族的“白曲”、回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等,都各具独特的形式,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照它的体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号子、山歌、小调。

1、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用唱歌谣来减轻股肉的疲乏,来集中注意力。号子的领唱者就是劳动的指挥者,他用富于号召性的歌腔指挥众人的劳动,号子的结奏极为短促,歌词比较单一,劳动者随着节奏调整身体的协调,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强烈的节奏感。它的音乐坚实有力,粗矿豪迈,和劳动者关系十分密切,号子对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号子有以下5种:①搬运号子②工程号子;③农事号子;④船渔号子;⑤作坊号子。

2、山歌——是产生于山野劳动生活中,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具有直畅而自由抒发感情特点的民歌,山歌产生在辽阔宽广的大自然环境之中,是人们上山砍柴,田间劳动,山野放牧,为了抒发内心的感情或向远处的人遥递情意,对答传语而即兴编唱成的,山歌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征: ①感情抒发的直畅性;②编唱形式的自由性;③形式手法的单纯性,山歌又分为北方山歌,与南方山歌两大类,北方山歌主要分布在西北色彩区,西北山歌大多集中在几个歌种之

中。主要有:陕北的“信天游”,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内蒙西部的“爬山调”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等,南方山歌比北方普遍,几乎各地都有,山歌的声调高亢嘹亮,常用上扬的自由延长音来抒发感情,乐段结构较简单,乐句内容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简单,乐句内部的结构变化手法较多,它不仅与向远方喊话口气语调直接相通,而且擅长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与性格。

3、小调——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特点,小调产生在人们劳动之余,一般有两种场合:一是休息或从事家务劳动的时候,人们常常用小调来泳叹自己的心思,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二是集体娱乐在街头巷尾,或者逢年过节,婚丧喜庆等时候,用以消遣助兴,小调的音乐表现特点是:表达的途径比较曲折,表现方法比较细腻,较善于表现矛盾复杂的心情,含蓄内在的隐衷曲折多层的事物发展过程;形式比较规整化,修饰化,小调可分为北方小调,南方小调两类,北方小调:

1、北方时调,时调是小调的一种是在民间休息娱乐时为消遣助兴而唱的民歌,时调的音乐形式比较成熟,结构严谨、完整、节奏规整,常用乐器伴奏,表现手法也较丰富,汉族地区的时调分布很广,北方、特别是华北色彩区的时调尤为突出,流行最广的,有“茉莉花调”、“剪靛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对花调”等。

2、华北、东北的其他小调《小白菜》这是一首河北一带流传的儿歌,3、西北的其他小调《揽工人儿难》是一首流行在陕北的长工诉苦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旋律非常优美,感情真切动人的陕北民歌。南方的小调有江浙,闽粤台小调、湘鄂、西南的小调等,形式多样,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三、民歌的风格及其地方色彩的地域性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性格色彩,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的影响下,由此形成千差万别的“地方色彩”。下面我们分别详细的介绍几个地方的民歌: 1)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丰富多彩,乡土气味和朴实风格浓郁,节奏较自由舒展,声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旋律有的起伏很大,有的则平稳委婉,有的感情豪放率直,有的则柔和抒情,表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在演唱特点上,一种是以声音平直高亢的山歌风格来表现,另一种则以感情细致、声音委婉的小调风格来表现。

2)山东民歌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表现山东人民在和大自然斗争中的伟大气魄、坚强意志和英雄性格的歌曲就表现出强悍、粗犷的特点,3)东北民歌

由于地理、语言、生活习性养就了东北人豪爽的气质,在民歌中往往得以充分体现。东北民歌中有些曲调是受地方戏二人转唱腔的影响,因此显得非常富有地方

色彩,生动活泼,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东北民歌的特点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4)江南民歌

江南民歌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这些地区的民歌。江南素有“鱼米之乡”之称,风景秀丽,景色迷人,人民勤劳心细,历代文人辈出,形成了江南民歌婉转轻盈、含蓄细腻的风格,和北方的豪爽粗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云南民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内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壮族、瑶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十分丰富,而且常用唱民歌这一方式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旋律一般来说较简单易唱,常借助于歌舞形式来描述剧情。6)四川、湖南民歌

这一带的民歌许多是以劳动号子为形式的,因为那里有一条长江从它们的土地上流过,湖南民歌的特色是音调嘹亮、悠长。7)蒙古民歌

蒙族歌曲最显著的特点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字少腔多,且拖腔悠扬、舒缓的长调歌曲。长调歌曲在旋律上来看,乐句气息悠长,气势连贯,旋律起伏很大,音域也比较宽广。从节奏上来看,一般节奏自由,可任意发挥,强弱的关系也不明显。

8)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的曲调质朴、流利、高亢,节奏较有规则,具有舞曲的特点,它清脆、嘹亮、高亢的风格我们可以从大量藏族歌曲中深深地体验到。如脍炙人口的《青藏高原》、《珠穆朗玛》。9)新疆民歌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以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民歌为主。新疆民族个个能歌善舞热情爽朗,素有“歌舞民族”的称号,速度快时往往表现热烈欢腾的情绪,慢时则又深情婉转,富于细腻的表情。

我们以几首民歌为例,进一步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北音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在美感体验上,北歌有悠远高朗之美,北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135、512)。南歌为柔和婉转之美。

1、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此歌是体现“北音”色彩的作品,对应性质的上下句体结构,旋法含有六度大跳,方言唱词“开”的韵母特点,为e,而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此歌为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表徵为:五声音阶,四句体结构,级进为主的旋法,四川特有方言衬词“跑马溜溜的”等的运用。

再比较陕北信天游《三十里铺》是北音色彩的典型曲调,其形式特点为:对应性的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带FA偏音的六声音阶,宽宫声韵结构512,旋法多用五度跳进。歌词“我”的方言读音为E,曲情苍凉凄凉。南音

民歌作品,其风格韵味和形式表徵就截然不同了。如江南小调《无锡景》为典型的南音色彩。风格细腻华丽,曲风柔宛妩媚。

由此可见,由于地域差异, 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的影响下,筑成了洋溢着丰富的地方色彩的民歌。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一般分为五个种类,它们是民歌;说唱音乐;歌舞音乐;戏曲;和器乐曲。其中说唱艺术的传统性质,歌舞题材和体裁的民族特色;多声腔的戏曲在世界上都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一提的就是器乐曲,中国传统音乐受到孔子美学提倡的“中庸淡和之道”致使中国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相对的单一性,甚至被音乐理论家称为单音体制,尽管这样,作为古代十大名曲之一的,春求时期古琴演奏家俞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还是为国人挣了脸面:曾被做为世界经典的二十七首名曲之一,被美国人发送到太空,具体后话我们暂且不论,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确实给我们后人带来了至上的荣誉。

今天,我们来细致的谈谈民歌!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懂民歌的定义!浅显的讲,民歌就是民间歌曲,就是人民的歌,来自于人民大众的心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逐渐形式和发展起来的,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博大的文化背景,众多的民族和人口是造就民族音乐的最大原因,中华民族有着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音乐语言,和风土人情。民歌有着三个基本特征:

1、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是人民群众,是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为了表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创作的,在过去,劳动人民被剥夺了掌握文化的权力,不识字,更不懂谱,但他们却用口口相传的方式编唱自己的歌曲,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如《长工苦》、《揽工人儿难》,倾吐了遭受欺诈压迫的长工的悲苦情怀,《绣荷包》,抒发了少女对情人的思恋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等,民歌所表现的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

2、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民歌的创作过程和演唱过程,流传过程是合而为一的,在传唱过程中即兴创作,在编制过程中演唱流传)③民歌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那么,对于这些民歌的分类,大体可分为三个种类!小调

小调主要流行于城市乡镇之间,歌曲的曲调大多比较舒缓,结构也比较方整,常采用民间的一些传说;故事,风俗作为体裁,如江苏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无锡景》,《拔根芦菜花》,云南民歌《锈荷包》,四川民歌《敬茶歌》等。关于江苏民歌《孟姜女》,《茉莉花》;有很多版本,这有牵扯到中国同宗民歌的问题,这里我不在累赘,有机会我们再论。有些小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有揭示现实的意义,如江苏民歌《孟姜女》又名《十二月花名》,故事说了在秦时有一姑娘孟姜女千里为丈夫范其良送寒衣的这么一个传说,当孟姜女走到浒墅关(今

在苏州)时。看门的吏卒不让她过去,孟便将自己悲惨的遭遇,按节令的花名作引,编成十二段歌曲,(现在从民间艺人的传唱听来,这应该是属于变奏体),泪眼婆娑的演唱给吏卒听,看门的吏卒终于被她的歌声感化,于是,放她过关。千百年来,歌曲反映了人民大众对孟姜女这个角色的同情,同时也揭示了对秦时的暴政严重不满。

二、山歌

山歌产生于田野山涧,歌曲节奏往往比较自由,有类似于戏曲演唱风格的拖腔,各地有很多著名的山歌,如山东民歌《秀美的沂蒙山》,山歌之乡福建民歌《采茶歌》,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回族民歌《上去高山望平川》等,歌曲大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曲式也很有特点,往往歌曲会有一个让演唱者自由发挥的段落,如《上去高山望平川》;《洞庭湖好风光》等!

对于山歌要理解透彻了,并不是一定在山里唱才叫山歌,有的歌曲如《洞庭湖》在湖上演,也叫山歌,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科学的分法,这里面也有特殊情况,为了让大家更能掌握好这些《放马山歌》(云南民歌)这是一首流行于云南,反映牧童生活的著名山歌。

民歌体裁::“山歌”一般指劳动人民在山野、田间牧场即兴抒发思想感情的民歌。

音乐特点:它生动地反映了放马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趣。

音乐风格:歌中的衬词及吆喝声,表现了牧童活跃和欢快的情绪,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号子

号子产生于人们的劳动生产中,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而且还是属于那种很剧烈的劳动,你可以想象一下,众人在抬一个非常重的物体的时候,不可能唱出很抒情,很悠闲的如《摇篮曲》式的歌曲,他们为了使大家的力量用到恰到好处,会现由一个人像唱似的,按节奏的呐喊出来,其他人然后附和着,按照先开始的那个人提示的节奏快慢,接上去一块呐喊。这就是号子的前身,后来,演变成一种歌曲体裁。

号子的演唱形式很单一,常见的如合唱,一领众和。这样的题材演唱效果很有气氛。能够很快和群众产生共鸣!如靖江民歌《打麦号子》,还有《船夫号子》等。《川江船夫号子》(四川民歌)长江流经四川境内的部分叫“川江”。

民歌体裁:“劳动号子”亦称“号子”是和劳动节奏密切结合,带有呼号的民间歌曲。

音乐特点:是由《平水号子》、《见滩号子》、《上滩号子》、《拼命号子》等八首号子联缀而成的。音乐风格:《川江船夫号子》中的《平水号子》节奏平衡、舒展,旋律悠扬动听,是船夫们在平静江面上劳动呼号的民间歌曲。基础知识,先不要欢笑其他!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浩瀚的大海,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引以自豪,流传久远的民歌,民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 56个民族拥有古老的历史,悠远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神州大地的肥沃土壤孕育的优秀民歌、古朴、悠扬、明快、美妙、悦耳、令人感动、神往,与其它艺术一样,民歌艺术同样博大精深,同样有着独特的韵鼓掌和强大的生命力。

民歌是人民其中一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而每个族群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性格色彩,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的影响下,各地民歌的风格、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蒙古族民歌健朗悠扬,鄂伦春族民歌则粗旷有力。同是“花儿”,保安族和东安族的韵味不同,宁夏和青海的也各有异。同是汉族民歌,北方的以豪放见长,南方的则比较委婉。

上一篇:黔西县第九小学下一篇:观雪豹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