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研究论文

2022-04-28

【摘要】进入这个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精神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主题,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研究论文 篇1:

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论断出发,对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涵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族性文化成为世界性文化,以及民族性文化未必具有世界性这两种情形。最后,讨论了中国文化在“民族性与世界性”语境下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 民族性 世界性

1934年,鲁迅在《致陈烟桥》中谈论木刻艺术时说到:“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有些学者将其中观点概括为“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之后此观点颇为流行。

然而,鲁迅的这段话并非是关于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观点陈述。“地方色彩”是一个文学艺术概念,“民族的”是一个范围广泛的政治、历史或人类学概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一个形而上学的论调。

一、民族性与世界性

“民族性”是指族体人格,即一个民族特有的思想、情操、习惯及行为方式。①从文化方面来讲,“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于共同文化之中形成的共同心理素质,通常由同一民族的价值、信仰、道德、伦理、理想、礼仪、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语言文字等因素构成。本尼迪克特认为,每种年代久远的文化发展都赋予其成员特定的“心理定向”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民族性相对稳固,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发展变化。现代社会中,文化的民族性具有开放性,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多,各种文化不断汲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性,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民族性是一个相对的具体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抽象的。例如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从其思维方式、视听符号、表演动作上都会有所体现。

而关于文化的“世界性”,何星亮指出,它是指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②文化的“世界性”这个概念基于文化的流动性,它进行着跨地区、跨国家以及跨文化的传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真挚情感的向往,对生存终极价值的思考,这些都构成了文化中具有世界性的问题。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民族性的文化可以转化为世界性的文化,在聂危谷教授看来,这种转化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适应普遍人性;象征人类共同理想;吻合人类共同审美情感;体现时代精神;趋向于人类普遍理解的表达方式。”③因此,并非有民族性的文化就有世界性,它必须包含一些特质之后,才会为全世界所接受。

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不能互相脱离,世界上的文化都是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着,同时,民族文化也汲取世界文化中的有益因素求得发展。“民族性是文化生长的土壤,而世界性则犹如文化的促生剂。”④脱离民族性,文化的根不扎实;而脱离世界性,文化会保守自闭。“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对话关系是通过否定与认同两种形式来实现的。”⑤当民族性文化遇到世界性文化的碰撞冲击,前者会有一个自我否定与自我反思的过程,明察自身的不足;当民族性文化与世界性文化交融一致,前者又会有一种心理认同,从而激励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确立后,使文化的个性和共性进入一个交融开放的空间。

然而,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语境中,我们不禁要问,“世界”指涉的范围是什么。“世界”是指全世界,还是为发达国家掌握绝对话语权的世界?在谈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时,王月兰、王开国提到,“我们只是有点民族韵味、稍有点‘世界意识’的看客,或者说时髦点是恩准的‘文学世界性’‘中心组织’的观察员。”⑥在这种意义上,“世界”等同于“西方”,他们处于世界的中心,世界性的标准由他们来定义。“走向世界”意味着接受西方主流文化价值的肯定。作为“他者”的文化,必须迎合他们的口味,才能跻身世界性文化的行列。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因为其“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获得了国际荣誉。而其另外一部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却因“反映‘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荣登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上。一部作品是暗合了西方社会提倡的张扬个性,弘扬人性,而另一部却以“东方主义”的色彩进入西方世界,满足了“世界中心”对“他者”文化的审丑心理。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某种程度上是为发达的西方世界所认可的文化。

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随着文化的交流,民族性文化中一些优秀的东西逐渐走出本民族,逐渐为世界人民认识和认可,并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宝藏与财富。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围绕汉代、唐朝、宋代展开,整个过程上演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文房四宝,飞天仙女,京剧布偶,盛唐汉服,四大发明,庄严礼乐,儒家文化,柔美太极,这些真实的中国元素,这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击中了世界上每一位观众的内心,引起了世界的共鸣,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再比如《云南印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它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世界,充分说明这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民族文艺形式得到了全面的展示与认可,民族性为《云南印象》走向世界作了最好的诠释。

民族这个特殊性寓于世界这个普遍性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是世界的组成部分,民族性文化的独创性让这个世界更加多姿多彩。而民族性文化中内含的为各族人民易于接受的人文精神、人性升华也构成了它的世界性。同时,由于不同民族不断地交流、融合、再创作,世界文化和文明才能向前发展。

三、“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

通常情况下,具有世界性或世界意义的文化产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并不绝对具有世界性。王列生认为:“民族文学能否具有世界文学的价值,完全取決于其与世界叠合的程度,即文学的民族利益指向,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人类利益指向升华到了同一个层面。”⑦在这里关于文学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论述完全可以转化为关于文化层面的讨论。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归结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与民族的主体性相矛盾,而且是简单地把“世界与民族”的关系当作“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从小的方面来讲,各个民族都有专属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节庆礼典,比如白族的三月节,傣族的泼水节,泸沽族的走婚;从大的方面来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性格,比如,中华民族的刻苦耐劳,日本大和民族的隐忍好斗,犹太民族的自强不息。这些都体现了本民族鲜明的特色,这些民族风俗或民族性格充其量只是丰富了世界文化,而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与性格受自然、地理、社会等环境的影响,深深扎根于培育它的土壤。从这一点来讲,一些民族性的文化,其他民族不会去效仿,也无法做到同一。另外,民族性文化中也有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这些陈规陋习、顽疾劣俗是无法真正融入世界,为他人所接受的。

某一民族的文化积淀、生存环境、精神风貌这三大因素共同决定并最终实现某一民族选择世界位置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愿望。⑧这三个因素是变动不居的,没有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能在这几点上同时完全达成一致。所以,“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把“民族”无限放大了,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句“伪名言”。

四、“民族性与世界性”语境下的中国文化

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在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积极融入世界文化大格局。

第一,在批判中继承。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使中国在历经沧桑变化之后仍保持其自身特殊认同的因素。蔡元培认为应当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其接收者有以继往,其创始者有以开来”。而民族的东西有优有劣,我们要进行鉴别,“斟酌取舍,以求适合于今日之社会”。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不能操之过急,而要进行辨别和选择,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对其进行活态保护,尊重其发展的规律,才能使之焕发生命活力和文化光彩,从而提升民族性文化的品格,提高民族性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坚守中创新。文化是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它会生长,也会衰老和死亡。全球化是民族性的致命杀手,但也是民族性文化发展的助推力。任何文化都是在与外来文化的撞击中进行进一步地创造。文化要不断吸收新的养分,才能保持新陈代谢的活力。我们应该有宏大包容的心态,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站在其他民族的角度上欣赏、学习他们的民族性文化。

第三,在发展中输出。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就是文化传播之后的价值认同过程。在输出民族性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向世人展示其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价值内涵。我们要拒绝出售民族文化中“香艳而颓废的碎片”,而要向世人呈现中华民族文化积极健康、正面友好的一面;要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刻意味、高尚精神和优雅趣味。另外,传统民族文化中体现的普世价值,也需要被重视与发展。当民族性的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渐体现,那它的世界性也会越来越明显,这一点从奥运经济和圣诞经济可以得到证明。

总之,我们要在民族性与世界性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交汇点,兼顾民族性文化的创造活力与其对人类社会的积极贡献。由于生活在特定的民族群中,所以文化体现的民族精神、民族特色会自然流露;而对文化世界性的追求,却需要具备全球眼光,需要有意而为之。因此我们要在全世界人性相通、利益相关的人和事上多挖掘,多创作,用民族性的材料表现世界性的主题与意识,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使中国文化获得有机的成长。□

参考文献

①张品兴等主编:《新时期新名词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②何星亮,《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云南社会科学》,2002(5)

③聂危谷,《不要再打鲁迅的幌子》,《雕塑》,2009(2)

④⑤李龙,《奥林匹克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特征探析》,《河北体育学院院报》,2008(11)月

⑥王月兰、王开国,《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管窥》,《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7)

⑦⑧王列生:《论动态结构中的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文库,2001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國际新闻专业09级博士生)

责编:姚少宝

作者:张旺斌

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研究论文 篇2:

论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摘要】进入这个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交通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民族的物质生活日渐趋同,精神生活也就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成为了大家经常提到的主题,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的重要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对矛盾命题随着社会情势的复杂变动此消彼长,折射出复杂的历史语境及其深层意义结构的曲折变化,意味深长,值得认真思考。因此我将在这里将它作为一个特殊的问题加以简单的讨论。

1.艺术的民族性

1.1 艺术的民族性的涵义

关于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毛泽东曾经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的基本原理具有共同性,但表现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风格。”那么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呢?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运用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1.2 民族艺术的多元存在

由于不同民族有着其自身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不同的经济基础,处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心里状态等),并且包含着不同的文化,在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很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世界民族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多元化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是民族艺术种类的多样性。每一种艺术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它必须和多种艺术门类并存,并且相互交流,形成符合这个民族的习性。我们以能歌善舞的草原民族为例,他们的艺术除了舞蹈之外,还有与舞蹈相伴的音乐艺术,音乐内容的诗歌等文学艺术,留存舞蹈形象的绘画艺术等,另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饮食艺术等。这些都是一个民族的人们通过劳动,生活所自然产生的一个具有本民族风格的艺术。

其二是各类民族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的风格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民族、地域而异,民族风格之下,体现了不同地区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个人风格等等这也是同类民族艺术交流的基本前提。

同是奴隶社会,在埃及有雄伟的金字塔和巨大的神庙,在罗马有图拉真纪念柱和凯旋门,在中国有象征权威的青铜礼器和朝廷宗庙的礼乐;同是封建社会,欧洲有轻盈俏丽的哥特式教堂,中国则有李杜的诗篇和明清小说;在近代,毕加索的立体绘画与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并肩齐放。从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果没有这些差异,大家都变成一个面貌,形成一个模式,那我们的艺术世界就会是单调无味。

1.3 各民族艺术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就艺术的发展而言,它没有绝对的、纯客观的,而只有艺术的、弹性的、迂回曲折的。民族艺术更是如此,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的风格。对于不同的民族艺术来说,于你是新的,于我确是旧的,于你是古代的,于我却是现代的。各民族之间不是相互绝缘的,各民族的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民族的艺术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艺术要向前发展,还要借鉴其他民族艺术中好的东西。

各民族艺术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结果就是现如今我们的世界存在的缤纷的艺术种类。现我们立足于东方看世界,艺术的交流过程主要体出了三种形式:

第一,东西方的艺术交流。如法国19世纪印象派的产生是取自日本浮世绘对线条、色彩的理解。

第二,中外民族间的艺术交流。如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敦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结合了中国、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民族的艺术。

第三,中华民族内部的艺术交流。古代的中华民族间的交流主要是农耕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如在西域民族学习汉族的书画艺术过程中就有一位元代的艺术大师——高克恭。他是畏兀儿人(今维吾尔族),成为了元代米氏云山的代表画家,和他同属一个民族的边鲁,则在水墨细笔花鸟画中独占鳌头。

因此我们仅仅从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以及她的历史可以很肯定的得出民族艺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使艺术越加的丰富多彩。

2.艺术的世界性

艺术的世界性主张摆脱桎梏、解放思想、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是一种超阶级的势扩充。就艺术而言,是一种能为多民族所接受、容纳的形式、内容。黑格尔说:“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当然是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所共赏的。”正因为如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莫奈的《日出印象》和张大千的山水人物画,都是为世界人民所共赏的名作。

3.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关于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当前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认为艺术的世界性超越民族性;由于时代的前进,文化艺术同经济一样会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趋于统一,形成具有同一特点的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艺术潮流,这种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化艺术将成为今后世界艺术发展的主流;其二认为艺术的世界性同样具有民族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随着艺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象西太后反对‘洋鬼子’是错误的。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我们应当看到西方文化对经济落后的民族有着不可抵御的吸引力。所以正确认识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世界各民族的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的两个方面。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因为民族艺术曾滋养过他民族文化而藐视他民族文化。正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乞丐大言不惭地向人们诉说其祖父曾经是如何如何的高官巨富时,相信任何人都不会同情他。先贤的荣耀是我们民族的光辉历史,它应成为我们今天发奋图强的动力,而决不是我们招摇撞骗的旗帜或涂脂抹粉的面霜。又如孔雀开屏时固然美丽,但却难免会将它难看的部位亦展现无疑。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有明就有暗的对比。艺术应该保持本民族的独特个性。

4.结论

艺术是为了表达感情而产生的,也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在艺术的世界里,每一个民族艺术都是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各有各的优势。各民族艺术必须要立足于时代的现实生活,承担自己应有的社会功能,對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使民族艺术具有自身的独特价值。同时我们要面对整个世界的变化,研究外国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善于从中吸收一切有益于我们创造的因素。在当今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的交错矛盾中,我们既要以开放的、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又要头脑冷静。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艺术,注意与世界,时代接轨才能走出一条具有本民族文化品质和自己独特语言的现代艺术之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32.

[2]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A].毛泽东文集(第六册)[M].

[3]吴迈.文化的民族性与文艺的世界性——关于民族的几个问题[M].1996(1):10.

作者:罗丽娜

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研究论文 篇3:

试论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摘要]中国音乐要想走向世界,必须弄清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并由此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音乐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民族性;世界性;音乐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要想得到更大的发展,必须冲破传统的制约,开阔视野,弄清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问题。

民族性是指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局限性,它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经济条件制约的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里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它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教育、艺术以及风土人情等所有人类在精神领域里的认识和积累。民族乐队与民族音乐(指音乐风格)都是以民族性为主要特征的,它因其独特性而使别的国家和民族无法参与其中,至多对其只有一般观赏和了解而并不能真正去欣赏理解它们并与它们全面沟通和交流,它更不能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所谓民族音乐,就是指那些各民族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其情感生活的音乐。从具体形式上讲,这个独特性包括配器构成和曲调风格两个方面,后者更是主要方面。它指用民族乐器或西洋管弦乐器演奏的民族风格的音乐。民族音乐包括民族民间音乐和具有民族风格的成做音乐两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里,我们的民族音乐是多元音乐文化资源中的一元物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作用与价值,有其生存的土壤和一定时期内继续发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它是中国人民自己所喜闻乐见的音乐种类,人民离不开它。民族音乐还能超到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总之,它就像成千上万的物种使得世界多姿多彩一样,各民族不同的音乐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世界文化资源,从而使得世界文化缤纷多姿、光辉灿烂。今天,由于信息与交通的快速发展,当世界朝着各民族趋同的方向愈来愈快发展的时候,人类也确有责任为保留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做出应有的努力,使其独特的价值免于消亡。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取向只能是多元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象征,美国向宇宙空间发射的太空船上载有一放给外星人昕的金唱片,其中就有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古代名曲《流水》,这是我们的骄傲,它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民族音乐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世界性就是开放性、互通性、融合性、持久发展性、世界各民族广泛的参与性这样几个方面,它是各民族人民真正站在同一层面上平等对话。它是人类未来共同的发展方向,具有光明的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势力都不可阻挡的一种潮流。正如人类越来越需要世界语(英语实际已成为一种世界语)来互相沟通一样,在音乐上同样需要二种世界语做为相互沟通的桥梁。世界音乐的硬件是管弦乐队,软件就是直接为各民族普遍能够欣赏和理解的音乐风格。它应该概括和升华各民族的音乐语言,并将之提升到一个不属于任何民族语言的高度。它是作曲家的倾心创造,这种创造既包括技术上的,也包含音乐风格方面的。世界音乐是相对于民族音乐而言的。它在音乐技法、音乐风格上应远离任何民族音乐的特征,或者源于某个民族,但经过作曲家的精心提炼和再创造从而使世界各民族普遍都能够欣赏它、接受它。前者如德彪西、勋伯格,后者如肖邦以及民族乐派等,它是音乐领域中的世界语。当然,并不是说凡是全新的音乐就一定是世界的,它如果不是能普遍的被大家所理解和接受,那就不是世界音乐,甚至连音乐都不能算。我们目前迫切的任务是必须寻找到一种能与世界相沟通的音乐语言,只有用这种方式直接表达我们自己,才能够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如古典乐派、浪漫派、印象派这些得到全球范围普遍认同的音乐就属于世界音乐。它们首先是全人类的,其次才是它们自己民族的。民族音乐因其民族性,也是地域性、独特性而难以与世界相互沟通,客观上阻碍了外国人对我国音乐对了解。这种事与愿违造成我们目前事实上被动与尴尬局面,只有明确意识到这些,方能真正找到音乐发展到方向。以下为便于论述,对严肃音乐特做如下界定,本文所述对严肃音乐是指用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器乐作品,它包括协奏曲、管弦乐、交响乐等,它既包括民族音乐又包括世界音乐。解放后,我国在严肃音乐领域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过一批优秀的作品,但均因我们太注重和过分强调民族性而使其远离了世界性,导致终不能得到世界的认同,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遗憾的事情。

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原理告诉我们。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应该从理论和时间上大力促进发展世界音乐。

用历史及未来的眼光鸟瞰,我们的音乐理想和希望更在后者而不是前者。贝多芬那世界性的音乐语言的运用决定了它首先是世界的,其次才是某个国家的。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马勒、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大师们也都因为他们那些世界性的伟大作品荣幸的成为世界级的作曲家。正因为他们的音乐是世界性的,才使得一百多年来世界各族人民欣赏它、接受它,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赢得了世界性的荣誉和骄傲。即使是民族乐派,也还是经过提炼本民族音乐素材并将之加工和再创造,从而使之转化为一种用世界语言来表达的世界音乐。也就是他们成功的将民族音乐转化成了世界音乐,否则别人是难以接受并承认他们的。以十九世纪民族乐派的代表肖邦为例,他用非常典型的本民族音乐素材来创造,但他音乐的整体风格仍然是浪漫主义中的民族风格。民族音素材和特点只是他作品中的一部分,远远不是全部。肖邦的马祖卡中溶入了其创作的个性和天才的创造,因此如果说是马祖卡这种民间舞曲赋予肖邦也赋予给马祖苄不朽的光辉。肖邦的马祖卡已经不是波兰民间一种简单的舞曲,而是已成为具有高度精神内涵的民族灵魂。以冼星海、聂耳为代表的一批极富才华的我国作曲家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受到思想观念的束缚(另外还缺乏驾驭大型音乐作品的技术能力),而最多只能成为我们民族范围内的骄傲,终不能赢得直接性的声誉。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能仅归于我们没有世界性音乐语言的运用,它也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形势与社会历史环境以及我们的传统文化等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确地说,我们以往的音乐太过于注重民族风格的旋律音调,作曲技法单一,不注重个性,简单而武断地将作曲家的个性和民族风格对立起来,从而使作品失去了生命力。民族风格成为最高意义的共性,它在某种程度上对作曲家个性的扼杀。这对我国音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音乐界有一句很典型的话“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就越具有世界性”,这句话自有其一定的道理。文化价值相对论的合理成分在于它告诉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员,它自有其它音乐文化不可代替的独特价值,但此观点同时无疑是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若是不加以分析的把它当成普遍真理,或者当成我们音乐创作实践的唯一准绳,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幸的很,事实上我们以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恰恰就是鼓励大家这么去做的。在音乐发展的某一阶段,民族风格是必然存在的,但不能是由民族性走向世界性做封闭式循环,而应是开放性的同外部世界交流并走向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流水不腐,持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正因为我们的音乐文化过分强调民族性的特色,从而使得我们客观上远离了世界。不难想象,德国的民族音乐原先也同我们一样并非具有世界性,但由于其适宜的人文环境以及巴赫、贝多芬、瓦格纳等一大批杰出大师们的不懈努力,而迅速走向世界,使之早在两三百年前便具有了世界性,从而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巨大贡献。俄罗斯后来者居上,也跟着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世界级大师。深层的原因实在是在思想观念上,层层束缚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域观,使我们裹足不前,我们几千年封建传统的精神枷锁坚如磐石,尽管有一批仁人志士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此作出了和至今仍在作着不懈的努力,但收效甚微。

时至今日,我们仍未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我们民族的极大不幸与悲哀。尽管如此,我们一些专家学者从忧国忧民的立场去考虑,也只感叹“中国音乐传统在当代音乐教育体系中的境地是何其艰难困苦”,事实确实如此。音乐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西乐轻民乐的倾向,尽管重西轻民者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真正彻底的清理东西方音乐的关系,难免在倾向上带有盲目性,但不可以就此用重民轻西的同样也是错误的观念去指责他们。

责任编辑:王袁源

作者:路文明

上一篇:财务风险治理与预防分析论文下一篇:税务会计的关系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