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赏析

2024-05-11

世界音乐赏析(共8篇)

篇1:世界音乐赏析

音乐剧《悲惨世界》赏析

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自雨果的同名小说,主要讲述的是冉阿让因饥饿偷窃判刑,假释后重新做人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该剧与《猫》、《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并称为世界四大音乐剧,经久不衰,至今仍然享有盛誉。

整体感觉:个人是很喜欢这部音乐剧的,无论从剧情还是音乐上都是超棒的。音乐与剧情相结合,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在制作PPT时将其中的截图保留,都是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人物及其鲜明具有特色,虽然是站在那里歌唱,但是其表情其简单的肢体动作,完全展现人物个性,尤其是芳汀和警官沙威的表现,更让我读到其丰富的内心,纠结复杂而又无奈的心情。在黑暗社会,残酷现实下,没有人能得以幸免,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每个人都带着受伤的心灵前行。

音乐上来说,具体的音乐我是说不出来的,背景音乐随着人物剧情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着剧情的发展。说说比较喜欢的几个片段吧。第一个是,假释之后的冉阿让再次被捕被主教宽恕之后的内心独白,其懊悔之意与重新做人的坚定信念,通过激昂的音乐展现出来。第二个是沙威逮捕芳汀时,沙威展现的威严形象,和芳汀的软弱与绝望。“勤奋工作,老实谋生,才是上帝赞赏的正道。”音乐与歌词结合,气势恢宏,忍不住为其点赞!而芳汀对生活的控诉,对这个世界的哭诉,染上浓浓的悲剧色彩;即使现实残酷,寄居人下的小珂赛特依然没有对生活丧失希望,音乐也显得活跃,鲜明。音乐的语言化,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让音乐更加容易理解,透过音乐表达出了主题。

剧情上来说很复杂,剧中展现了很多的主题,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在残酷的现实下,有贪婪的人性,慈爱的母性,为革命献身的热情,对爱情的热烈执着,自我牺牲的道德。。《悲惨世界》讲述的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下第三阶级为了自己的自由平等而发起的战争。在现实的残酷下更是营造了一个鲜活的角色:为自己的自由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牺牲一切的商万强,作为一个母亲对孩子有着无限关爱的芳婷,为革命事业洒血,对爱情热烈执著的马里斯等等,以及一些反面的角色,也都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剧情一步步发展,音乐时而激昂时而低层,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息,隐隐感到悲伤,预示着悲剧的最终结果。在革命战斗的时刻,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贫穷百姓的逐一亮相,揭露着社会黑暗的写照,表达各个阶层的立场以及对战斗胜利的渴望,对革命成功的厚望。人物主题多而不乱,层次清晰,曲调朗朗上口,让人更容易接受,过耳不忘。其中比较喜欢的片段就是爱波宁死在马吕斯怀中的一幕,爱波宁为爱追随而战斗,即便马吕斯已经有心上人也无法阻挡她坚定的步伐,为保护爱人而牺牲是多么伟大!临死前歌唱的音乐凄惨无比,让人心酸。为这一场悲恋深深叹息,马吕斯最后和珂赛特在一起是如何不易!

人物塑造上来说,成功了塑造了每个人物独特的性格,通过歌剧突显人物不同背景,性格带来截然不同的命运,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冉阿让经过宽恕之后的新生,对上帝产生忠诚的敬仰,对仁慈有一种更深的理解与实践;芳汀的纯洁与软弱,在残酷社会现实中显得如此无助,并一步步走向灭亡;沙威的威严与冷酷,显现出法律,社会对底层人民的残酷无情,他陷入矛盾为,一个苦役犯所救纠结,最后因为“善恶难辨”“无法前行”“救了我等与杀了我”,终究选择自杀,更让人感慨万分;德纳第夫妇的贪婪与无情,让人产生深深的厌恶;爱潘妮对马吕斯深深的爱情,并为爱而死的形象;马吕斯与珂赛特坎坷爱情。。这种种的一切,在音乐与歌唱中展现,深深刻入脑海中,也震撼着我。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真的很喜欢,在音乐上震撼心灵,在剧情上揭露社会,人物塑造上暴露种种人性,带给我多层次,全方位的一种体验。忍不住再看一遍!这也会让我一点点认识音乐剧,更加喜欢音乐剧吧。这是我收获到的最大的一点。

篇2:世界音乐赏析

1、发明了达拉布卡鼓鼓谱的著名埃及音乐家是哈利姆·埃尔·达巴。

2、哈利姆·埃尔·达巴是埃及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以及音乐学家。

3、非洲的音乐与舞蹈是典礼、宗教、仪式和庆典的基础。

4、多声部节奏在非洲音乐中极其常见。

5、非洲音乐偏重于打击乐,这样就理所当然要强调节奏,因为节奏的趣味经常会弥补无旋律或旋律过于简单的缺陷。

6、非洲有一种很有特色的称之为“呼应对答”的表演风格,独唱独奏者领唱,合唱奏者重复回答,从而产生重叠效果。

7、非洲民歌中,演唱者的嗓音变化非常丰富,包括耳语、哼鸣、咕哝、喊叫、真假声自由转换,以及模仿动物叫声等。

8、非洲音乐作品的声部结构有两种,主调织体与复调织体,大多偏向于复调织体。

9、非洲的打击乐分为有固定音高的与无固定音高的两种。

10、安比拉琴音用双手拇指拨奏,故又叫作拇指琴。

11、非洲的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以木琴、安比拉琴为代表。

12、请说出两种无固定音高的非洲打击乐器,玲、响板。

13、非洲鼓的大小形制各不相同,主要有锥形、柱形、壶形、桶形、杯形、沙漏形等等。

14、通话鼓是一种能发多音,能够模仿非洲语言声调特征的打击乐器。

15、请说出三种非洲的气鸣乐器,哨、号角、喇叭。

16、鼓在非洲文化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的主要功用为:用于舞蹈伴奏;调节劳动的步调;鼓语用于传送信息。

17、安比拉琴是一种旋律体鸣乐器,能演奏精致的旋律。

18、体鸣乐器大多数都是击打或摇动的,也有以刮、擦、拨或跺地发声的。

19、18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由于科里奥尔人社会地位的下降使得科里奥尔人代表的欧洲音乐传统的和非裔黑人代表的非洲音乐传统更为便利地融合,成为爵士乐产生的重要条件。

20、爵士乐来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新奥尔良一带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教堂音乐的融合。

21、爵士乐存在一种音高比标准音偏低的倾向,这种音色被称作蓝音。

22、即兴演奏被称为爵士音乐的灵魂。

23、爵士乐的即兴部分通过装饰、改变音高和改变节奏等手法对主体旋律做各种变奏。

24、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奏主要源于非洲音乐元素。

25、爵士乐中,在总体节奏指框架不变的情况下,故意抢拍或拖拍被称为摇摆节奏。

26、爵士乐的节奏声部为音乐提供一个稳定的节奏同时也起到激发情绪的作用,一般是由钢琴、低音提琴、打击乐组成。

27、爵士乐乐队的编制人数多少有别,小乐队一般3至8人,大乐队则有10至15人。

28、爵士乐队大多采用欧洲铜管乐队的模式,包括小号、长号、单簧管、萨克斯、大号。

29、黑人的宗教音乐是欧洲的教堂音乐与非洲唱腔的一种结合。

30、布鲁斯一种由美国的非洲后裔创造的音乐流派,既可以指一种声乐和器乐的曲式,也可以指一种音乐表演的风格。

31、布鲁斯一般采用三段式12小节的歌曲形式,这种结构为人声和器乐即兴演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2、布鲁斯音乐汲取了黑人宗教音乐、做工歌、街头小贩的叫卖声等音乐元素。

33、音乐剧是一种戏剧种类,它把剧本、舞台动作、说白、歌唱、舞蹈和场景、服装,以及壮观的场面融为一体。

34、美国音乐剧的发展来源包含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种音乐和戏剧形式,主要有轻歌剧、轻歌舞剧、以及杂耍表演。

35、《演艺船》产生于20世纪20至30年代,是一部含有严肃情节的具有开创性的音乐剧,讲述了一个不同种族间的浪漫史。

36、音乐剧一般分为两幕,第二幕较短。

37、著名音乐剧作家伯恩斯坦集指挥家、钢琴家、作家、演说家于一身,可谓是20世纪文化界的杰出精英。

38、音乐剧大师波恩斯坦作品涉猎很广,创作了很多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和一些戏剧小品,代表作有《西区故事》、《自由的想象》等。

39、安德鲁·洛依德·韦伯被誉为百老汇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20世纪最后20年百老汇创作历史上最耀眼的巨星。

40、韦伯将大歌剧、流行音乐、拉丁音乐,以及摇滚乐都糅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迎合了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不同音乐剧爱好者的多元要求。

41、列举韦伯的三部音乐作品《艾薇塔》、《猫》和《歌剧魅影》。

42、韦伯的音乐剧《猫》,颠覆百老汇旧的传统,成为真正的舞台奇观。”一提到它,人们就会想到剧中那首经典的歌曲——“回忆”(Memory)。

43、破铜烂铁组合是一支受到全世界new age 乐迷强烈欢迎的打击乐乐团。

44、将欧洲古典音乐推向高峰的三个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

45、音乐剧中的著名歌曲的传统结构一般分为引入部分和主要部分。

46、弦乐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件乐器组成。

47、法国著名作曲家以在一百五十年前所作的《C部旋律构成了世人熟知的乐曲《圣母颂》。

48、英国浪漫派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创作的《爱的致意》是一首题赠给新婚妻子的夜曲风格的音乐小品,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典雅的爱情画卷。旋律温婉动人,让人一听倾情。

49、肖邦是一位波兰的浪漫主义音乐诗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为钢琴而作的,他的音乐把富于独创性的旋律、和声、曲式和辉煌的技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浪漫主义音乐传统的精华。

50、雷·查尔斯是活跃在20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布鲁斯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将宗教、乡村、摇滚、爵士等音乐元素完美糅合,浑厚深沉且忧郁柔情的嗓音,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自己对人生冷暖的感悟。

名词解释:

多声部节奏:在同一乐句或小节中,各声部的节奏不相一致;或在同一小节中,组成各节拍的实值不相一致。

New age 音乐

安德鲁·洛依德·韦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百老汇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20世纪最后20年百老汇创作历史上最耀眼的巨星。

韦伯重新审视了传统的音乐剧的创作,并对它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他注重旋律的优

美以及音色的纯正,擅长创作浪漫和激情以及充满想象力的曲调。

注重整体化的协调。但韦伯并不排斥不和谐的音调,并且注意适时地给予强调。韦伯将传统的大歌剧、风靡一时的流行

音乐、拉丁音乐,以及摇滚乐都糅合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迎合了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不同音乐剧爱好者的多元要求,并且成功地把以前属于美国意义上的音乐剧改造成为了世界意义上的音乐剧。

三部成为音乐剧历史上的经典作品:《艾薇塔》、《猫》和《歌剧魅影》。

达拉布卡鼓:高脚杯型小鼓,在伊斯兰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中(尤其在北非和土耳其)广泛使用.游吟诗人:游吟诗人

兴盛于11——13世纪

来自于贵族、骑士阶层过封建王侯。

为自己创作的诗歌谱曲。

歌词使用奥克语和奥依语。

大约有6000多首诗歌,以及1700多首曲调。

被保存至今,收录在《尚松曲集》中

游吟诗人的歌曲题材

a宫廷之恋

b晨歌

c田园歌

d辩论歌(对话式歌曲)

e讽刺歌

f记功歌

蓝音:蓝音Bluenotes比标准音高偏低一点,拥有一种伤感的特色。源于西非音乐家

对音高变化的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性

格里高利圣咏:公元476年——1430年,大部分的中世纪音乐都是基督教的仪式音乐,称之为“圣咏”。又称“格里高利圣咏”。

《达夫尼》:第一部歌剧:《达夫尼》(利努契尼创作 1597年)

简答题

一、简述黑非洲音乐的特点。(从社会功能,与舞蹈、语言的关系,节奏、声乐、织体、乐

器等方面阐述)

答:黑非洲的音乐深深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是一项人人都参与的社会活动。a.被用于娱乐。

b.作为舞蹈、戏剧、宗教仪式、巫术

仪式的一部分。(具有不同功能)

c.被用于表示出生、成年、结婚和死

亡等事件。

二、非洲音乐与舞蹈的关系

两种艺术都是很多典礼、宗教、仪式和庆典的基础。

三、非洲音乐与语言的关系

“音调语言”使得音乐能用于交流

节奏

多声部节奏

时线(节拍器)

固定节奏型(Chaka)

音乐织体(举例)

主旋律

主调----------/

和声伴奏

旋律

1复调旋律

2旋律

3固定节奏音型

乐器:1体鸣乐器;2膜鸣乐器;3鼓;4气鸣乐器。

二、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与古典主义时期的启蒙主义思潮对当时的音乐文化发

展的影响。

人文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

a作曲家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用音乐更好地

表达歌词的音韵、意义和情感。

b出现了强调个性的音乐风格。

c音乐家不再妄自菲薄,把自己看作拥有

创造力的艺术家。(希望被人欣赏)

音乐具有了更多的个性与情感的表现力

在“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欧洲的音乐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a “艺术保护人制度”逐渐衰退。

b 出现了最早的公众音乐会。

c 音乐作品的印刷出版大量增加。

d 从巴洛克晚期繁复的复调音乐中解脱出

来,更加明快简单,使人一听即懂。

三、谈谈爵士乐的起源问题

1、产生时间: 二十世纪初

2、产生地点:爵士乐起源于新奥尔良

3来源于那些音乐元素: 二十世纪初期新奥尔良一带民间音乐、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教堂音乐的融合四、谈谈new age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答:第一类是用自然乐器演奏的。

(常规乐器、民间乐器、东方乐器、原始乐器)

第二类则是电声乐器,它所制造的音响偏重神秘的、飘渺的色彩。(制作电脑音乐)第三类是前二者的混合。

往往还会加上自然界的音响

特点:

旋律纯朴,通俗易懂;和声简单,很少有复杂的不和协音响;适合人们在休闲时候听的音乐。

新世纪音乐最重要的流行元素是听觉上的超级动人音效,是一种注重表现形式多过内涵的音乐。

New Age音乐是无国界的,融合性强。抓住悦耳动听为制作音乐的根本目标。

五、请介绍一下音乐剧大师伦纳德· 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

 集指挥家、钢琴家、作家、演说家于一身,可谓是20世纪文化界的杰出精英。 作品涉猎很广,创作了很多音乐剧、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和一些戏剧小品,其

中不乏许多器乐和声乐名作,如《西区故事》、《自由的想象》(芭蕾)等。

 调性清晰、善于运用爵士和舞曲的节奏。舞蹈段落十分精彩,节奏生动、音乐富于

戏剧性。

篇3:世界音乐赏析

一、不同音乐阶段教学的差异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音乐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在这张纸上留下欢快的印迹。所以在音乐的选择上,我们会选择欢快的音乐。所以我在教学课程中选择西方音乐相对较少一些,而更倾向于中国传统的音乐。这不仅仅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在这个阶段很少能理解什么叫东方、什么叫西方,而重要的是西方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与孩子们的世界相差得太远。就算以贝多芬的《欢乐颂》为例,其中不乏欢快的格调,但其意境深远,气势磅礴,特别作为交响乐的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对于孩子们来说太过宏大,这种宏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甚至承受能力。当然,如《圣诞歌》这类型的西方音乐,我会融入课堂中,因为这样的曲目与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相隔很近,孩子们很容易接受,被调动起来。

而谈及专业的培训课程,中国大多数孩子的音乐培训是一种“被动”式的安排,一种功利型的期待代替了一种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看到,孩子们的弹奏往往是以“熟练”为目的,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面前的不是美妙的琴谱与琴键,而更像是“家庭作业”或者说以通过考试为目的复习准备。所以,在我多年的培训教学中,我很少看见有小孩对于练琴本身有一种出奇的兴趣。

相比小学教学与音乐培训课程,中学教学有其优势。②一方面,相较于小学生的“白纸”阶段,中学生已经有一些人生阅历,并能感受到一些生活、学习的压力,这样一种经验对于其接受更广阔的音乐主题与音乐表现方式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中学音乐教学的边缘化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会变成其优势,因为其往往使学生能在“非功利”、“非压力”的状况下完成课程的学习,甚至理解、体会到一种音乐所带来的快乐、轻松甚至美妙。

二、钢丝琴弦与音乐欣赏

中学音乐教育往往存在一个误区,我们往往拿一段音乐让学生随意听,甚至整堂课不停的放音乐。事实上,音乐课堂往往被浪费掉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以朱晓玫所演奏的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为例,很多学生也许听过巴赫,但对于巴赫的音乐了解很少,很少人听过其哥德堡变奏曲,更不必说这个演奏者朱晓玫是谁。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我将朱晓玫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例如说,朱晓玫曾经在最苦的岁月里找到一架旧钢琴来练琴,对于其中缺了的琴弦竟自己用钢丝来代替。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坚持,这样一个华人现在不仅是法国高等音乐学院的教授,也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如果我再将其如何演奏《哥德堡变奏曲》的故事给学生分享,学生们也会很快理解为何他的演奏能成为经典之一。而这样一个过程,在笔者看来,正是一个将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拉近的过程。

当然,这种背景介绍很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介绍,但往往很多介绍都过于空乏,局限于什么年代、什么人物、什么名字的作品,但这些信息往往在孩子们脑海中一闪而过,因为他们大过可泛,与学生们的生活世界不发生关联,所以不会引起大家的兴趣。而往往我们最为忽视的细节,才是音乐课堂的关键。一堂音乐课的成功并不在于填鸭式的听了多少名家的音乐,而在于这堂音乐课的经历在孩子们的生活中留下了多少印迹,引起了多少思考,产生了多少共鸣,激起了多少鼓励。

三、萨瑟塔的编钟琴与中学课堂

在世界著名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有一个著名的萨瑟塔(又被称为解放塔),这个塔里有一个非常壮观的编钟琴,会有人定时演奏。笔者在伯克利校园参观期间,录制了这个编钟琴的一个完整的演奏过程。但是这样一段录像如果单纯的拿到课堂上与学生分享,学生们根本无法理解。就算他们看到这样奇怪的琴会颇有些兴趣,但对于这个琴代表什么,其每天演奏什么,谁在演奏,这个琴与这座塔有什么关系,与伯克利分校又有什么关系等不知道的话,这样一堂了解一种特殊乐器与音乐的课显然不会成功,而且在学生们看来会显得非常的突兀。

所以,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意义网,这个意义网就是让这种琴、这种音乐,甚至整个校园与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发生关联,使他们具有理解的前提。这不仅包括照片,也包括一些简介,特别包括一些著名的故事,如马丁路德.金当年在解放塔下的演讲,如伯克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车位的故事③等等。当所有这些信息与课堂的主题之间被关联起来后,学生们也就有了足够的信息去理解为什么一个大洋彼岸的钟楼在当下具有了现实意义,为什么一段奇特的演出吸引如此多的人去伫立、观赏?而当学生在自己欣赏这段音乐时,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因为原来的遥远的音乐世界一下子就变成了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学生们就会主动去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种场景,一种表达。

四、破木吉他与生活关联

事实上对于中学的孩子们来说,绝大部分喜欢与了解流行音乐远甚于古典音乐,这中间的主要原因当然也是流行音乐与生活世界有更大的相关性,而古典音乐则相去太远。所以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却在于如何引入,引入哪些音乐才是真正的问题。

我曾经与一个音乐教师交流,谈到现代流行音乐在音乐课堂的鉴赏问题。其中我们谈到汪峰的《春天里》,其实这首歌无论是作词还是谱曲、演唱都非常不错,但是当这位教师将这首歌拿到课堂上欣赏的时候,学生的反响却并不好,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事实上,在笔者看来,却很正常。在这首歌里所描述的一个人对当下束缚的反抗,对年轻时候的自由的怀念并非一个中学生能够理解里。如这首歌歌词曾提到“当初的我是那么快乐,虽然只有一把破木吉他,在街上、在桥下、在田野中,唱着那无人问津的歌谣”,其意境也许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很容易理解,但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实在有些勉强,对于自由与束缚,他们不过是平常生活的模糊认识,远达不到这样深刻的理解与精神诉求。所以这样的歌曲无论进行多少的意义渲染与背景设置,它都很难在学生们的生活世界得到回应。换句话说,在流行音乐的选择上,我们同样必须注意其与生活世界的关联,选恰当的音乐,进行更好的音乐与生活的架构。

五、结语

古人说:哲学始于惊异。事实上,这世界的一切知识都莫不是始于惊异。而这种惊异的产生,就中学音乐课堂来说,就是要拉近音乐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距离,甚至将音乐世界还原到生活世界中去,从而让学生在一种关联的意义网中重新思考音乐。而我们所作的所有铺垫,所有情景的设置,所有信息的传递,正是试图完成这一样拉近与还原的过程,从而达到音乐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欣赏.山西教育出版社.

篇4:赏析音乐剧《悲惨世界》

剧中人物性格的表现第一,在故事中,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而作曲家则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性格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其音乐主题,又或者说通过每一个人不同的音乐特色,使他们的性格更加突出更加个人化了,例如善良的冉阿让。冉阿让是音乐剧中的主线人物,他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穷困潦倒的农民,因偷面包而关进监狱十九年,他受够了没有自由的监禁生活,出狱后也因前科受到人们的鄙夷。冉阿让饱经人间疾苦,深切体会到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社会各种制度的不公,这些曾令他一度自暴自弃、仇视和憎恶社会生活,但大主教米哀里却深深的感化了他,使他的灵魂受到震慑,感受到了仁慈和宽容的力量,改名并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奋成了一个工厂主,后来他跃为富有而又尊贵的社会名流马德兰市长以后,发扬传承了米哀里主教的精神,他一心向善、竭尽所能来帮助众多穷苦的劳动人民。他的仁慈、无私、正义善良、以德报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人们看到了一个经过洗礼净化了的灵魂,感受到了仁爱慈善的人道主义精神的震撼。第二,固执的沙威。沙威是音乐剧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他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和卫道士,与冉阿让这个角色是对立矛盾的一个角色。沙威的角色是法律和秩序执行者的化身,他奉公守法、恪尽职守,以“正直”“无私”自律,忠实地维护着统治阶级的利益。他是一个有着严格原则的警察,多年来一直顽固地追捕“罪犯”冉阿让,但冉阿让以德报怨的善良与无私无畏的爱心行为一次次地动摇着他,使他僵化的思维得到觉醒,对自己多年来的愚蠢信仰和行為无法释怀,最后精神崩溃而选择自杀。沙威作为与冉阿让对立的角色,作者及导演对沙威这个角色的音乐形象塑造体现出了残酷、强硬、僵化、冷血的人物质感,从而更加突显出了冉阿让的善良、伟大、可敬。第三,善良坚强的芳汀。音乐片段《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厂里一个叫芳汀的女工,作为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女主角之一,代表了受压迫却无助的妇女形象。芳汀勤劳、纯洁、善良,她真诚地爱上了一名大学生,却惨遭遗弃,还留下一个需要自己独立抚养的女儿珂赛特,迫于生活的压力,她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路途中仅一面之交的旅馆老板夫妇家,自己去工厂工作挣钱养孩子。这对夫妇不但没有善待芳汀的孩子,还不断以各种理由向芳汀索钱。当时社会对未婚母亲的鄙视,致使芳汀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负债累累的芳汀无奈卖掉了自己的头发和门牙最终被逼为娼。命运让她受尽折磨,疾病缠身,直到临终都无法见到自己的女儿,只能将女儿托付给冉阿让后含恨死去。这首曲子的节奏很快,几个带头的女工一人一句,歌词就像连珠炮似的从她们嘴里蹦出来,好像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语中透露出来的轻蔑、鄙夷,让人不禁对她们产生厌恶。而孤独的芳汀虽然还是同一曲调同一节奏,但演员略带哭泣的唱腔,委屈无助的表情则表现出了芳汀的孤独无依。芳汀这个角色的音乐形象是悲伤的、绝望的,她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冷漠的人情却撕碎了她的心。她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也是资产阶级社会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代表。2

演唱风格分析冉阿让作为音乐剧的主线人物,他的出场次数和经典唱段是最多的,《Bring Him Home》这一首颇具内涵的抒情性咏叹调,就是该剧的经典唱段之一。这首咏叹调曲调优美、曲速徐缓情感真挚,闪烁着人性的光辉,有效衬托了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情之所至,音之所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情与声的关系。从《Bring Him Home》这首咏叹调的唱词上可以看出这首曲子带有很强的宗教意味,主人公祈祷上帝保佑善良的人,在演唱时,表演者把握无奈、深情、虔诚的情感基调,将自己想象成一个虔诚的信徒,使声音更符合祈祷上帝时平和虔诚的戏剧情境,从而充分塑造出冉阿让善良、正义、充满人性光辉的形象。冉阿让的这段咏叹调是一首音色厚实、饱满、有力的戏剧男高音唱段,它通过声音和表情来表达戏剧性情境的炽烈情感。在演唱的音色处理上圆润、柔和,通过假声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歌曲的意境。在音乐一开始的八度大跳音色保持了统一,以体现主人公虔诚的祈祷。随着情节的发展,进入歌曲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越来越激烈,曲中出现九度大跳,这时音色也更为饱满、明亮、刚柔并济,使人物的情绪得到爆发与宣泄,音量和力度也随着情感加强。曲子的结尾是12拍的高音A为节点,这对歌者的音量、气息以及音色要求很高,但演唱者并未呈现的太强太亮,而是用弱音收着演唱,充分表现出了冉阿让虔诚祈祷的意境。剧中的芳汀属于女次高,她的音色宽、厚、亮,在这首咏叹调中为了表现芳汀的情感变化,在音色的塑造上十分灵活且多变。在第一部分音色稍显稍明亮,随着情节的发展和调性的变化,音色也随之变暗,以表现芳汀的悲惨命运。到最后的高潮部分音色呈现宽厚、沉重,把人物彻底的绝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记忆深刻。一部音乐剧要成为经典,被世人所反复观摩、研究,除了曲调的优美,歌曲传唱度高、演员的生动演绎以及导演编创的处理手法等,文本的深度与厚度也决定着这部作品能否在每一个时代引起当代人情感的共鸣。《悲惨世界》这一部音乐剧史上里程碑式的、充满人文关怀的经典作品,连演16年而不衰,正是因为故事和主题的历久弥新、情感的真切感人,演员的技艺精湛、音乐的经典动人等方面成就了一代经典。参考文献:[1]

张旭.音乐剧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

篇5:世界著名歌剧赏析

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而是音乐剧则是以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以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等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

这次选修课确实让我了解不少关于歌剧和音乐剧的知识,课程中我们看了很多不同的歌剧和音乐剧,各有特色、风格独特。但是,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韦伯的经典音乐剧《猫》,它是根据T.S.艾略特的诗《擅长假扮的老猫经》改编而成的。自从《猫》在1981年伦敦首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讫今以来最著名的音乐剧。

故事是讲述每年一次的杰里科族的猫的家族庆贺会上,每一只猫都用歌曲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够被选中成为获得重生。而格里泽贝拉曾经是杰里可猫族中最美丽的母猫,因为她年轻时背叛了杰里克猫,离开猫族到外面的世界里闯荡,尝尽了冷酷和辛酸。格里泽贝拉最后独自一个人的回来,变得又老又丑又脏,可是所有的猫儿不原谅她,并把她赶走。而她先后唱了两次《回忆》,就在第二次的时候,猫族里最年幼的小猫用清亮的歌声回应。后来,猫儿都原谅了格里泽贝拉,使她重新回到杰里克温暖快乐的家族。而最后格里泽贝拉也登上云外之路,获得重生。

《猫》中的舞蹈和音乐都相当突出,深深的吸引读者。而且每只猫也有不同的特征和性格,使这部音乐剧变得更加独特。在舞蹈方面,剧中有轻松的踢踏舞、有美丽的芭蕾舞,也有爵士舞和现代舞等等,令人心驰神往。该剧不仅仅舞蹈优美动人,而且音乐也是绕梁三日。当中最为人熟悉的就是《回忆》,它是最动人的一首曲子,非常好听,就好像让人想起过去的种种回忆、喜悦与幸福。

另外,《猫》的设计概念是“从猫儿眼里看到的世界”,舞台的设计无论从外观、烟雾、灯光方面相当精彩。而《猫》的服装非常逼真,活灵活现地装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异的猫儿,可以有一种以假乱真的感觉。

篇6:平凡的世界赏析

小时候看动画片,总是想象着自己就是其中的“小英雄”,直到看了《平凡的世界》,我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人公。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一看到《平凡的世界》这个平凡的名字,我就觉得它的内容也将是极其“平凡”的。可我刚看了两眼,就被那“欧洲”、“亚洲”、“非洲”三种馍所深深地吸引了。正是这样的一个小幽默,待我走近黄土高原那个大舞台,领略多样的人生。他虽然没有《红楼梦》中庞杂的人物系统,我相信不论是你我她都能从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对于一个正在追逐梦想的少年来说,孙少平似乎就是我的一面镜子,看见他就看见了自己。我们都是平凡人家的平凡人,可我们都不甘于平凡,可能都是受到孔子入世思想的影响吧。孙少平的生活虽然很艰苦,但热爱读书的他有自己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即便是在县城揽工的他,每天累得要死要活的,还是随身带着一本《牛虻》,一有空就徜徉在书的海洋中。而且,孙少平身上还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个读书人,揽工时的辛酸没有使他退缩,铜城煤矿枯燥无味的生活也没有使他丧失对生活的热情。这种精神,就像是一股暖流,流过我的全身,使我也为之振奋起来。是他让我明白,一个人在得意时不要太得意,在失意时也不要太失意。

当然,少平依旧是平凡的,他也不是平凡的,他也不是完美的。他也会碍于面子而最后打饭,他在热爱读书之余也会去打篮球,甚至他也会早恋。他比我强的是他能放下恩怨,胸中能容百川。即使侯玉英当着全班的面捅破了郝红梅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在侯玉英遇大水威胁时,少平依旧伸出了援手。即使郝红梅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而抛弃他时,他也十分生气,但他还是能理解郝红梅,后来还在郝红梅偷手帕事件中帮她保住了声誉。即使有那么多的人伤害过他,他也能豁达的原谅别人。不知他人如何,反正我还是欠缺那么一点儿。

聊少平怎么能不提他灵魂的引路人——田晓霞呢?晓霞的家境与社会地位都要比少平好很多,托他爸爸的福使她得以博览群书,甚至包含一般人看不到的内部报刊,见识到山外山,人外人。也正是因为这,使她的思想没有被禁锢,看待问题甚至是国家大事时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对读书的热爱使得晓霞与少平的人生有了交集,他们相互交流心得,晓霞还不时地推荐书给少平看,引领他走向自己的路,对少平的影响是没有人能够取代的。晓霞的离世对于少平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他失去了一位朋友,一位知己,一位恋人,一位引领人。晓霞在少平的人生中画下了不可名磨灭的一笔,但我们的少平仍旧坚强,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这也许就是平凡中的伟大吧。

我想,应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能从少平的人生中看到自己。谁又没有一个像金波一样的好朋友呢?谁又没有一个像晓霞一样的相知相爱的恋人呢?谁又没有一个不服输的心?但也有可能你的人生真的没有少平那样漂泊,也没有像晓霞那样爱冒险。也许你追求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那么或许你能到少安的人生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之所以后说少安不是因为他不重要,而是我个人觉得在他的人生中,我看不到自己,但无法代表他人的意见。

书中曾多次说孙少安坐在车辕的位置,驾着家庭这辆马车前进。作为大哥的他,一直都是家中的顶梁柱。他所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耕地、烧砖,争取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我猜现实世界中这样的人绝对不会是少数,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我所谓的实干并非傻干,他们不是老黄牛,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观念,虽谈不上勇于创新,但像少安这样的人也不算守旧。我们的社会正是存在不少“孙少安”,才得以发展的如此迅速。

如果说少平的人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少安的人生相对来说便是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是冷冰冰的现实,使少安不得不现实一些,更何况他还要养那么大一个家。现实让他拒绝了心爱的润叶,幸好上天又让他找到了一见钟情的秀莲,两人过着像现在大多数家庭一样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有人说少安在润叶的追求面前实在太懦弱,不敢去爱,有一点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而我觉得少安不选择润叶也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可以说是明智的,中国自古以来的门第观念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门当户对”往往是那些思想保守地区的婚姻第一门槛。少安住在那样一个一年也洗不了几次澡的双水村难免会受周边环境的熏陶。可是他也并不是一直保守,他私自将共地分给各户养家糊口,在双水村最先做出了变革。我相信到这里已经有不少人能从孙少安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看到一个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

也许你与这两人都不同,但在《平凡的世界》中都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个人物,从他的人生中照出自己的人生,也许你就是那心系百姓的田福军,又或许是聪明乖巧的孙兰香。在书中,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仿佛是社会中各色人物的精华。但我也不能说孙玉亭就是一位革命家,田福堂只是天生的领导人,王满银仅是放荡的浪子。他们并非一个个标签,而是活灵活现的人,这些虽然都是他们的名片似的特点,但总会显得单薄,显得片面,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人”。这些人物会有交集,当然更多的是不同,也正是这些区别,使得各个人物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也就造就了平凡世界的多样人生。就在这样一个大舞台上,看见了你,也看见了我,还有一旁的他。

总是在谈人生可能显得太大,太抽象。换言之,现实的我们与书中的他们,在思想与性格上真的有不少相似之处。大概这也是路遥先生在设计人物形象时的初衷吧。

篇7:高雅音乐天鹅湖音乐赏析

这学期高雅音乐课即将结束,给我们上课的姚老师要求我们每人写一篇课上听的音乐听后感,我个人对《天鹅湖》还有些印象,所以接下来我将说一说我个人听后的感受。《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于1875年-1876年间为莫斯科帝国歌剧院所创作的芭蕾舞剧,是世界上最出名的芭蕾舞剧,相信很多观众都曾经看过。

其创作人,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都是在俄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度过的,作为这一时代的一名俄国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直接生活在沙皇专制的黑暗社会里,他深深体验到俄国人民的悲惨遭遇和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且把自己思想感情上所经历的种种矛盾体验全部倾注到他的音乐中,他的作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体裁,包括歌剧、舞剧、交响曲、标题性交响序曲、幻想曲和器乐协奏曲,还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钢琴作品等。

柴可夫斯基通过《天鹅湖》的创作改进原有的舞剧音乐模式,在《天鹅湖》以前,舞剧音乐只是舞蹈的简单伴奏,没有内容,更没有思想。芭蕾舞剧只是让人们去欣赏舞蹈家高超的舞蹈技巧。《天鹅湖》音乐的创作使音乐不再是舞蹈的简单背景音乐,更是抒发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为舞剧音乐的灵魂。人们在欣赏芭蕾舞剧时除了得到视觉和舞剧情节的满足,更会在听觉上产生心灵上的震撼。简单地说,就是把单一的芭蕾舞变成了多层次的美,对整个芭蕾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并对今后芭蕾舞剧音乐的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个多世纪以来,《天鹅湖》以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故事、纯洁的天鹅形象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是古典芭蕾的经典之作。人们对天鹅湖芭蕾舞剧好评如潮,“如同一部很强烈、很有想象力的音乐作品一样的成功”。“柴可夫斯基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从未将本民族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割裂开来,而是随时注意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来对待不同的音乐内容。因此在《天鹅湖》的音乐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欧洲各国音乐的风格,又能感受到浓烈的俄罗斯特色。”

具体来说,《天鹅湖》来自德国的一个童话故事。在结构上,《天鹅湖》包括四幕,二十九个分曲,其结构庞大,却充满音乐之美。在这部舞剧中,“天鹅”主题总体旋律和情绪的变化是:旋律较平稳→旋律自下而上进行,然后情绪较平稳→情绪激动(暗示公主遭遇不幸)来进行。

第一幕:矛盾的开端

美丽的王宫庭院里正举行着热闹的集会,桌上堆满了美酒佳肴。王子齐格弗里德将迎来 20 岁的生日。王子在家庭教师沃尔夫冈、好友宾诺的陪同下,和村里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一起跳着欢快的舞蹈。母后的到来打断了大家的集会。她送给王子一把弓箭,并要求王子在明天庆祝他成年的典礼上挑选一位公主做未婚妻。母后离开后,王子想到即将告别自由的生活,心情非常沉重。为了驱散王子的忧郁,宾诺拿来酒水开始欢闹。庭院里又恢复了欢笑,人们高兴地跳起了华尔兹。夕阳西下,宾客散去,王子陷入了沉思——他不相信会有他喜爱的人出现。这时,一群天鹅掠过天际,王子兴致大起,拿起弓箭,带着几个青年追逐天鹅去了。

第二幕:矛盾的发展

这是《天鹅湖》中最美的一幕。诗一般的意境中表现了纯洁美丽的天鹅公主,讲述了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湖光月色,一群洁白的天鹅在湖面上游弋。王子手持弓箭一路追到天鹅湖边,瞄准一只头戴王冠的天鹅搭弓欲射。这时,那只天鹅变成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少女自称是奥杰塔公主,因为被恶魔罗特巴尔德施魔法变成天鹅的,只有在夜晚才能变回人形。而且,湖边的这些天鹅都是和她遭受同样命运的少女。只有获得真正的爱情才能使她们解除魔法。王子惊讶万分。他深切地同情天鹅姑娘们,同时也深深地爱上了奥杰塔。王子发誓要解救奥杰塔并永远爱她,他决定在明天的典礼上与奥杰塔订婚。恶魔罗特巴尔德窥视着这一切,露出了阴险的笑容。拂晓时分,奥杰塔和天鹅姑娘们又变成了天鹅与王子依依惜别。

第三幕:矛盾的高潮

在王子的生日典礼上,应母后的要求,王子与各国公主跳起舞来。但是他的心中只有奥杰塔,所以他拒绝从中挑选未婚妻。这时,恶魔带着变成奥杰塔模样的女儿奥吉利亚来到了城堡,王子误以为是奥杰塔公主,与她翩翩起舞,并宣布

与她订婚。在窗外守望着的奥杰塔伤心欲绝,振翅飞走。恶魔得意忘形。王子发现上当,后悔万分,慌忙跑出去寻找奥杰塔。大厅里一片混乱。第四幕:矛盾的结局

这幕是发生在天鹅湖畔的故事的最后结局。具体情节是:奥杰塔绝望地回到天鹅湖畔,她和天鹅们永远不能返回人间,天鹅湖畔沉浸在无限的悲戚之中。王子手持宝剑追到天鹅湖畔,他为自己的愚蠢后悔不已。在众天鹅的帮助下,奥杰塔原谅了王子。这时恶魔出现了,他提醒王子与奥吉利亚的婚约。愤怒的王子拔剑相迎,最后奥杰塔倒在了王子的臂弯里,汹涌的湖水吞没了他们俩,一场暴风雨过后,一群洁白的天鹅在平静的湖面上游过。

第一:我个人认为舞剧《天鹅湖》的与众不同最主要的是,把舞蹈与音乐相提并论,两者相辅相成并浑然一体。而《天鹅湖》音乐又与众不同,最主要的则是柴可夫斯基运用交响乐队来演奏芭蕾舞剧的音乐。在实现了舞剧音乐交响化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舞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强调整体的艺术效果,使音乐成为了舞剧的灵魂。交响乐队在舞剧音乐中的运用是柴可夫斯基的一次大胆的创世革新。舞蹈是舞剧的表演,是芭蕾舞剧的外在表现;而音乐是舞剧的灵魂,是芭蕾舞剧的内在表现。《天鹅湖》将芭蕾舞剧的具体戏剧情节与不同的乐器配置、完整流畅的旋律联系在一起,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揭示矛盾冲突的重要作用。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力,成为了舞剧音乐的典范。

第二:从整个作品的配置上看,这部舞剧音乐加入了多种民族打击乐器。并且,在铜管组中还加入了铜管乐器,增加了乐队的表现力。如此的配置,为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创作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也是这部舞剧音乐极具交响化的客观原因。《天鹅湖》极具交响性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柴可夫斯基精湛、专业的配器技术以及他对于各种乐器的合理使用、在演奏技法方面的巧妙设计。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在配器上打破了传统舞剧音乐千篇一律、与舞剧内容毫无相关的音响效果,强调配器要以舞剧的内容为依据、与整体音乐风格相统一,重视音乐的抒情性、重视色彩乐器的使用。其总体基调是以优美抒情的旋律为主,加入忧伤、凄美的悲剧色彩。在《天鹅湖》音乐中,为了渲染各类乐器的不同色彩,达到丰富多彩的音响效果,柴可夫斯基采用各类乐器在清晰织体的映衬下独奏的形式进行配器,突出了乐器特有的音乐色彩。

第三:值得一提的是《天鹅湖》里面体现的民族属性,柴可夫斯基是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是在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在他的音乐作品中有着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因为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欧洲的东部、亚洲的北部,其外部的多元条件使得俄罗斯的作曲家有条件接触本民族以外的、日益兴起的各民族音乐,这种独有的俄罗斯民族属性以及多元民族融合的音乐风格使得《天鹅湖》的音乐素材宽泛,进而产生了一种较强的亲和力。人们都说俄罗斯民族骨子里有一股“悲情主义”,对于俄罗斯民族的“悲情主义”,或许是由于特定的俄罗斯地理环境,冬季漫长而又寒冷,夏季短促而温暖,漫漫的严冬和皑皑的白雪带给俄罗斯人沉重的压抑感,同时也形成了“俄罗斯精神中的感伤主义、受难精神、忧郁的灵魂”。

篇8:古典音乐赏析

海顿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 并使其发扬光大。在他创作的黄金期, 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 乐曲风格精致, 曲思丰富, 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 经常蕴含着幽默感, 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 还有精湛的和声、转调。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 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 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海顿的音乐语言朴素、简洁、平易近人, 感情明朗、乐观和富于幽默感。作品不重深刻抒情和戏剧性刻画, 而主要是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题材, 常用“说话原则”进行世态风俗性的表现。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 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 这首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海顿在交响乐上的贡献是巨大的, 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 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尽管他不如莫扎特、贝多芬那样辉煌, 但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是维也纳音乐真正的奠基者。莫扎特、贝多芬无比辉煌的器乐成就, 都是建立在他的基础上发展完善的。

“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则甜美、活跃, 富于歌唱性和古典美, 出突对比性和层次感, 像清泉潺潺, 似流水滔滔。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即使是他高兴的时候, 他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个悲伤的低音。他知道生活是由悲伤和欢乐组成。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 在他之前或之后却没有别的音乐家能做到。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 认为莫扎特是秉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莫扎特化身为音乐, 莫扎特因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 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起, 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 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贝多芬, 他的音乐激情洋溢, 形象鲜明, 矛盾纷呈, 英雄气势撼人。音乐家大多注意形式与情感的结合, 贝多芬《命运》与《合唱》交响曲中音乐审美中的表现派与形式派的融合推到了极致。贝多芬被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 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 可以看出, 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向浪漫的进程中, 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 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 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 “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 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作品的英雄气概, 奔放热情, 幻想风格, 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 并扩大了交响乐队的编制, 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 对人生的感触极深, 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 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 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 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 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

上一篇:县扶贫办扶贫开发工作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下一篇:在班级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