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2024-05-01

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精选14篇)

篇1: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提起写小学数学论文,一直是困扰着我的问题。看到论文这两个字,总是将深奥,高不可攀等词语与之相联系。在教学中,时常有思维的火花,可是,一想到论文写作的难以操作,便放弃了念头,于是,有些的想法也便紧跟着夭折。读了这三篇关于小学数学论文写作的文章,我改变了原先对论文写作的观点,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感悟总结如下:

一、我们教师可以写什么样的论文?

说实话,原先对于论文的概念,并非很清楚,而对于写什么类型的论文,也是知之甚少。通过读这几篇文章,对于这几个问题有了真正的认识。

我们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其成果大部分是以教研论文形式体现的。教研论文不像科学研究论文那么严格,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它大体包括以下六类:

1、教学改革与实验的论文;

2、教学理论介绍;

3、教材分析;

4、教案与教学实录;

5、教学心得体会与经验介绍;

6、习题分析。其中第1类属于报告;写第2类文章目前对我们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主要是第5类文章;第6类则是比上述几类层次更低一些的文字材料;但以上6类只要写得有理有据,我们都统称为教研论文,论文的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结论要明确。另外教学论文可分为调查研究、实验报告、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专论、随笔、杂谈、反思、案例、学术报告、科技论文等多种类型。有时一篇好的教案,一篇好的课堂实录,也是一篇教学论文。

二、如何写数学论文?

读这几篇文章,对于论文写作的格式,步骤,我有了清晰地认识。1.确定合适的选题和角度

教学论文的选题有大有小, 有难有易, 必须从实际出发, 适当确定。太大了, 力不胜任, 难以完成, 会挫伤写作的积极性;太小了, 轻而易举, 不费力气, 不利于用己的锻炼提高。2.定好论文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标记, 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 具有画龙点睛吸引读者的作用。因此, 标题要内容具体、反映中心、用词精当、长短适中,但是,也不可为了哗众取宠而故弄玄虚。3.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在安排文章结构时, 一是要围绕主题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根据需要适当安排, 做到层次分明、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使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二是要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 就是说, 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事物的内在联系, 必须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4.写好提纲

5.按照提纲撰写初稿

提纲只是文章的一种预想, 一个轮廓, 不可能对每个细节都考虑得那么周密、完善。写作中如果发现观点或材料的某些细节与原来提纲的设想不吻合, 就应该核实材料的真实性,必要时要对相关的论述进行修改;如果发现有些观点或材料不恰当或者不确切, 就应该中止写作,重新收集材料,重新审视自己的论点。

三、什么样的文章是一篇好文章?

学会了写论文,便不得不考虑,如何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什么样的文章才是一篇好文章。陈洪杰老师的这篇文章,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点:文章的切口不宜过大。

求大、求全,是现在一线老师很突出的一个问题。第一个策略就是:小切口、大手术。第二点: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有各种各样的变式,要警惕。表现之一:片面的理解。表现之二:对新词的崇拜。表现三:新形式的错误组合。第三点:要有鲜活的例子。

例子是叙述的起点,是理论的例证,是智慧的载体。——而事物在更大层面上的内在联系,往往用例子比用道理更容易说明。

第四点:要贴着例子去说理。

第五点:好文章要有开门见山、直来直去的文风。

总之,高质量的论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写出来的,需要不断地学习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积累。相信,只要坚定信念,勇于钻研,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一定会走出属于自己的风采。

篇2: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单位:大安山中心校

姓名:杨永君

任教学科:数 学

联系电话:6037379

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读书心得

最近我又详读了张丹教授所著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在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理念下,对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做了细致分析,涵盖了课程目标、课程主线、具体内容的要求和教学建议。对每一课程主线的教学策略的描述还有具体的案例跟以说明和分析,既有面上的宏观把握,又有点上的具体分析,对小学数学老师来说可谓是一本教学宝典。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一书的阅读学习,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较好地领悟了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真谛,掌握了小学数学教学基本策略,从而提高了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这些对于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尤其是反思自己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课堂效率方面有了很大帮助。

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由于善于与人合作和交流在当今世界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之间不仅仅依靠个人的自主建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不同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实现的,所以在各方面的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在交流中要给学生思考和做出判断的时间,正如杜威所说:“许多儿童由于缓慢,由于不能迅速做出回答而受到指责,其实,他们那时正花费时间积聚力量以便有效地迅速处理他们面临的问题,在这种场合下,若并提供给他们时间和闲暇,从而不能做出真正的判断,那就是鼓励迅速的但却是仓促的浅薄的习惯。”没有经过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有怎能期待他们能真正理解这些新知识呢!

2、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捕捉价值。在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学会倾听,特别是当学生的想法和教师不一致的时候,首先要尊重,不要随意打断学生的想法,其次就是捕捉学生想法中的价值。由于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儿童,我们不可能完全的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因此当一个属于孩子的想法诞生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倾听,并尝试去理解他的想法,从中捕捉重要的教育信息,以达到丰富学生思维的目的。

3、促进生生交流要保证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有价值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激发生生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做法进行比较,在交流中突出不同做法的价值之处。另外还要鼓励学生亲自实践,让精彩的做法每个人都能试一试,在做一做中加深学生的认识。我想学生一旦提高实践得到了结论,必将是一种深刻的记忆。

4、对学生出现的困难提供有效帮助。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不希望看到学生出现困难和错误,实际上学生的困难和错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如果我们能关注,并在课堂中巧妙利用,同样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起到推动和深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要回避学生的错误,对于学生的错误要正确面对,不但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还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和灵活反应能力。

篇3: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在新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呢?

一、读, 自主阅读, 探索发现

1. 学生应是阅读课的主人, 教师只是组织者、协调者。

阅读活动的核心是自主性, 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 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 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 体验内化的基础上, 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自主阅读意识, 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2. 教师可以适时创设一种专题阅读的情境, 强化学生自我意识。

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 对大量语言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判断, 从而增强他们的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 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这种创设专题情境的阅读活动更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 也讲求方法技巧, 但更关注培养能力, 特别是创造力、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这种阅读活动学生是主体, 教师不是不管, 而是在整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导在活动前, 引在活动中, 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 而是间接暗示, 教师适时适当指导是举足轻重的, 这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写, 引导写作, 积极参与

1. 把握契机, 以情激情。

小学生好奇心强, 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较大的兴趣和热情, 他们关注生活, 关注人生。但他们毕竟年龄小, 阅历浅, 认识问题不全面, 因此, 老师一定要把握契机, 巧妙引导。抓得准, 方法得当, 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使学生迸发智慧的火花, 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例如, 中国足球获得世界杯入场券, 实现了44年的梦想, 让学生观看《足球之夜》, 当看到万众一心, 高唱国歌时, 学生热血沸腾。我趁热打铁, 让学生写足球畅想, 有的写《44年的梦》, 有的写《祖国, 我为你自豪》, 有的写《我要唱国歌》……学生有事而记, 有情而发, 佳作连篇。如果老师在引导时, 注意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 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 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 情感的火焰燃起, 那么, 写出来的文章更会斑斓多姿, 感人至深。

2. 大胆参与, 自主作文。

要想使学生写出永远“鲜活生动”的文章, 必须让学生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挖掘生活的真、善、美, 用自己的心灵去写作, 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这一原则。一段时间后, 我在学生已掌握了“我手写我心, 我文抒我情”的方法后, 开始让学生参与到写作中。让学生写出作文题。征得大家同意, 我们开设了描绘生活、自由命题的写作课。让学生把今日有关的素材进行分析,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命题。例如, 今年教师节, 我校师生欢聚一堂, 载歌载舞, 共庆佳节。根据这一情景, 我让学生命题, 出现了不少文才俱佳的作文题:如《安老师, 你好》《蜡烛的心》《九月礼赞》《春蚕颂》……自己出的题目, 学生写得格外顺手, 写出得文章生活气息浓郁, 又充满了鲜明的个性。而且, 使学生逐步养成了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挖掘生活的习惯。

三、说, 紧贴教材, 主题延伸

1. 活用教材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 也是学生学习说话的依据, 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凭借。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材这一源泉, 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服务。如:我们在学习《家》一课时, 教师所引出的问题, 除了文中所说的“蓝天是白云的家, 树林是小鸟的家”之外, 还能让学生说出哪儿是谁的家吗?此时, 同学们会兴趣很高, 说得很好:大海是浪花的家, 沙滩是贝壳的家, 树洞是小松鼠的家, 松果是松籽的家……之后, 教师又引导学生, 分小组轮流介绍自己美丽的家, 有的学生还很热情地邀请小伙伴到家里玩, 这样, 无形中就锻炼了孩子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拓展和延伸, 是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一点尝试, 也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2. 设计系列专题, 开展综合性口语交际活动。

有道是:“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口语交际训练在课外有着更广阔的天地。如, 组织小记者团, 规定每周三下午课外活动为采访时间。可以采访学校的领导、接送孩子的家长、高年级的同学或任课老师。采访前, 提醒学生注意环境、采访对象;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采访他人的话题等。采访时, 提醒学生亲切、自然、大方, 表达要清楚, 态度要诚恳等。又如:举行班级辩论会, 辩论会是很受学生欢迎的一种口语交际形式, 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每月月初师生共同定一个辩题, 围绕辩题, 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资料;月末, 利用班会举行班级辩论会。在此基础上, 每学期期末再举行一次汇报式的辩论赛, 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 以促进家庭、学校一起帮助孩子们完成口语交际的训练。由此可见, 教师只要做有心人, 处处都能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篇4: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听、说、读、写

一、“听”的训练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

(一)明确“听”的要求。倾听时要做到:1.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2.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3.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4.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5.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鼓励倾听。在“听”的培养中,教师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不花时间,不费力气,却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我們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二、“说”的训练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明确“说”的要求。说话时要做到:1.数学语言的科学性。数学语言是极其严密的、非常精炼的,有严格的界定和明确的含义的,有的一字之差,意义就不一样了。2.数学语言的逻辑性。数学以严密的逻辑结构作为学科的骨架,违背了逻辑就违背了数学的真缔。3.数学语言的有序性。语言的有序性,指讲话有条理,先讲什么,再讲什么,然后讲什么,要有次序。

(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三)采取各种形式,让学生发展数学语言。同桌交流、小组讨论、请学生当小老师、实践活动后口述操作过程、让学生小结……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思维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三、“读”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一)预习式阅读。数学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中低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说中低年级小学生的阅读心理还不成熟,他们阅读时往往是死背“结论”,而不管它的由来。因此,在初次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不同阶段的阅读目标,提出相应的阅读要领,让学生带着目标去阅读思考教材,由学生或教师进行目标分析讲解,以讲清学生阅读后的疑难点的方式进行。

(二)划线式阅读。中低年级是为高年级阅读打好基础的阶段。在阅读时教师带着学生边看书边理解边动笔,把重点知识、关键词语、解题方法或不懂的例题、难理解的词句,用圈点、勾画、标记等几种形式划批出来。因为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具有好模仿、喜欢实践、求知欲强,从而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用这种阅读方法能强化分析与理解,消化及吸收。

四、“写”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做为学习数学的基础。”因为作业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有效手段。而数学作业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书面作业。

(一)明确“写”的要求。1.书写正确、端正、整洁。2.书写格式规范、解题步骤完整。

(二)控制好书写数量,以保证学生书写的质量。

(三)要“因材施教”。书写训练同样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教师既要面向全体,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四)注意反馈,及时点评。对学生的每一次作业,老师不能只进行作业正确性的评价,一定要同时对学生的书写进行评价,之后针对学生书写的个别差异作相应的指导。

(作者单位:四川广汉市三水镇中心小学校)

篇5: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马博士观点分享]

1、在美国,我对小学教师和教学观察得越多,就越发的激起了我的好奇,即使是专家教师,绝对有信心的富有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他们似乎并没有全面的小学数学知识。奇怪的是,中国的小学教师比美国的小学教师能更好的理解数学。

2、马博士通过案例“两位数减法”“多位数乘多位数”等,细致的比对了美国教师与中国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上各自的特点,这些不同的特点对帮助自己国家孩子掌握算法也各有优势。

3、中国教师在分数除法的计算中显示了分数知识明显比美国教师扎实得多,中国教师了解分数和其它数学知识之间的丰富联系,并能在不同数之间熟练换算,另外还了解分数除法的模型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模型是如何联系的。美国教师在做分数除法时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他们的理解只有一个感念来支持——整数除法的等分模型。从而他们不可能对分数除法的意义产生概念性的描述。

4、教师学科知识和他们的描述之间的关系:大多数美国教师倾向于用现实世界的例子来描述分数的除法。中国教师使用的话题范围广,但较少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毫无疑问,把学校数学学习和学生的校外生活联系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懂数学。然而,现实世界本身无法产生数学内容。无论一个人关于学生生活的知识有多么丰富,无论一个人有多么强的动机要把数学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没有他所要的表达的扎实的数学知识,他仍然不可能产生概念上的正确描述。„„„„„„„„„„

《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用巨大影响的“小册子”向我们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并非全无是处,以致必须彻底转变观念,抛弃传统。相反,中国的某些长处往往自己都不认识。本书对中美老师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中国的教师知道的更多些,有什么能比这个更简单的?本书的关键思想不是中美教师间的比较。本书的核心是马博士对两组不同理解的性质的分析。中国教师更容易形成“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马立平一开始提出了美中小学教师在内容知识和理解方面的差异的原因,但是关键是关于理解的思想。她开发的数学理解的思想,所强调的是知识的各个方面,是更有利于教师向学生讲解重要数学概念的能力的。他提出了理解的四个性质——基本概念、关联性、多元表征、纵向的连贯性——为教师掌握那些用于理解和指导学生思考所必需的数学内容,提供了有效的基本结构。书中看似探讨数学教学实践,但同时也关注了那些教学和教师教育政策制定者。政策制定者强烈主张,未来的教师要展现出他们拥有教授学生所必需的教学内容知识。马立平的工作应当指导政策制定者来推动评价的发展,促进未来的小学教师达到基础性数学的深刻理解,而不是那些肤浅的程序和法则知识。在中国,教师的工作还包括花时间和提供支持,来精心钻研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探讨,这些对教师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美国教师在教学日没有机会进行集体探讨,因此可能会教授了多年也没有加深对所教内容的理解。相反,中国教师在这样一个工作环境中能有不断学习的机会。

篇6:读《小学数学的掌握和教学》有感

读完马博士这本风靡美国的著作,对我冲击很大有两点:原来名著是这样写成的,感叹于她另类的写作手法;原来美国老师这么笨,相比之下中国老师这么聪明,不可同日而语啊。

摘录:本文是选取了四道数学题:退位减法、多位数乘法、分数除法,以及封闭图形面积和周长的关系,每一道题就是一个研究专题。先设计课堂情境,再请美、中教师就此内容阐述教法和解法。厉害的是马博士能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反应了其背后隐藏的数学原理。最后通过对比谈谈两国教师的知识差别。

感悟:其中我很费解的两个词:“过程性理解和概念性理解”。 借1与退1的区别:位值退1是过程性,退1相关的原理是概念性。收获较大的是看完后更好地对“知识网络”、“知识包”的理解。如书上114页,三幅对比图,就是由原来完全分离的几个知识点,再变成四个手牵手的图,有隐性联系数学基本态度,有显性的练习基本原理。反应了他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包括宽度、深度、关联度和完整度。除了图式的讲解,还有更形象的比喻,我们掌握知识就得像熟练的出租车司机理解城市,有多条路,脑海里有个错综复杂的地图。

第一章:重组数字做减法的区别:

例子:美国老师觉得7+2+3=9=12对的,连中国学生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美国教师的方法:“拿1个10来换成10个一,‘拿’是重组,‘变’是转换。”“不能从较小的数中减去较大的数,于是就向它的邻居‘借’1。”这句话中有很多数学语病。小数也可减大数,邻居暗示了十位与个位是两个独立的数而不是一个数的两个部分。“借数”暗示计算中的数值可以任意改变,可以‘借’值。

中国教师方法:“退一”与“进一”相对应。通过“十进制”、“位值”来解释。还介绍了重组的多种途径。如53-26:53分成40和13;53分成40、10和3或者26分成20、3和3等等。特别强调知识包。做53-26时,他们已经有了“20以内减法”做基础,而且必需学得非常扎实。他们说,减法中的重组思想,把高位上退一到低位上的值,是通过学习三个水平的问题而形成的。20以内、100以内,再更大的被减数。在教一个知识点时应该把知识看做一个包,而且要知道当前的知识在知识包中的作用。你还要知道你所教的这个知识受到哪些概念或过程的支持,所以你的教学要依赖于、强化并详细描述这些概念的学习。

对比:美国老师青睐“借位”,而中国教师解释这个算法是“退一”。

第二章:多位数的乘法:处理学生的.错误

错题: 123 三次乘积都与个位对齐。

×645

615

492

738

1845

美国老师认为错因: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位值,,只从表面上看成4乘3。不会进行移位,没有记住公认的规则。美国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是:积492实际上是4920。认为零是“人为的”。只是为了占位。

策略:过程性的:

描述规则:个位上的5,就从个位开始;十位上的4就向左移位,将乘积放在十位上的4下面。;然后移到百位。以此类推。

使用带横线的纸:将纸竖起来,一列里面写一个数。从而保证能正确地排列这些中间乘积。

用占位符:在空格处放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头大象。只需要服从老师有趣的、武断的命令就行。

解释基本原理:123就是100加20加3,5个123,40个123,600个123.

将该问题拆成三个小问题:123分别乘以5、40、600积为615、4920和73800再相加。

中国教师认为:

解释错误:分配律:123×645=123×(600+40+5)改成详细竖式,再擦去0成阶梯型的竖式。

10和10的幂的乘法,×10和×100

位值制:论证123乘以4个10是492个10,解释为什么492应该与10位相对齐。一个数的大小不仅仅依靠它所含有的数字,而且还和这些数字放置的数位有关。

知识包:位值、乘法的意义、乘法的基本原理、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的乘法、10的乘法、10的倍数和幂,以及交换律。重点是两位数的乘法。(图P44略)

策略:解释和示范:492个十,2应该写在哪里?738个百,8应该写在哪里?

学生发现问题:

观察,检查,分析和讨论;通过问问题进行引导;诊断性练习。

对比:美国教师遵循“对齐乘数”的法则,中国教师用位值和位值制的概念,解释为什么中间乘积在乘法中不像加法中的对齐方式那样对齐。

第四章:探索新知识: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当一个封闭图形的周长增加时,它的面积也会随之增加。判断并证明。

美国教师:查书。因为不理解公式的运算推导,所以要找人告诉他反例,查阅书本并且找出反例。要求更多的实例、数学方法。面对学生观点的反应:简单接受9%,没有用数学方式研究78%,用数学方式研究13%。教师负责地评价学生观点的正确性,和学生一起研究她的观点的正确性。

中国教师:70%能正确解决。推翻这个命题:理解的第一层水平。识别可能性:理解的第二层水平。澄清条件:理解的第三层水平。解释条件:理解的第四层水平。

对比:美国教师倾向于关注“周长增加,面积也增加”的观点正误。而中国教师探讨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3名(13%)美国教师独立做了研究,只有一名得到了正确的答案。66名(92%)中国教师做了数学的研究,有44名(62%)教师得到了正确的答案。掌握一个领域的基本思想不仅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发展对学习和调查、猜想和直觉,独立解决问题的可能性的态度。

篇7: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陈如意

一、作者与内容简介

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课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

1.常态下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课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4.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我们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什么”发问不断,学生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样答才合老师的胃口。

5.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而是激励、唤醒和导向。

6.要笑着做老师,把阳光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蹲着看学生,学生会回报你每天的惊喜;乐着做同事,尽享工作带来的友情,不断吸收有助于自己成长的因素;走向研究。事受成长的快乐。

7.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倾听、质疑和启发,学生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包容,体验到平等、包容、和谐的数学课堂的美妙,体验到数学思考的魅力,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创造的喜悦。

8.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是不能预先设计的。正是教育机智的这种特性,折射出一名教师教育艺术的高低,甚至决定了教育的成败。教育机智,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

9.教会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要比教会他一个公式重要得多。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多一份责任,要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去思考教学,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和精心设计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0.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绝对是一种创新。

11.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体验、探索、实践的过程,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想”数学,尽量减少直接“灌输”,这正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2.静静的聆听、扬眉、包含鼓励的点头、拥抱、转身或面带深情凝望我们的学生,每一个动作可能都是出于教育学的意义而做的。

13.使之扎实到位;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

14.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15.要善于把学习还原成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平等交流中获得知识,在自然的状态下发现知识的奥秘,在千辛万苦,“费尽心机”后豁然开朗,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16.新授课好比是教师带领学生去掏河蚌里的珍珠;练习课好比是将掏出来的珍珠擦亮。使它发光;复习课好比是将一颗颗发光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条条项链:实践活动课,好比是将一条条项链卖出去,挂到人的脖子上。如果这个比喻还有点妥帖的话,那么掏珍珠、擦珍珠、串珍珠、卖珍珠的方法和手段应该有所不同。

17.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

18.我们需要追问的是,什么样的数学教育更有价值。因为,一样物品是否有价值,很难从它本身的属性来说,关键是看人如何根据它的属性而恰当地运用它。如何运用决定了其价值的大小。微积分有价值吗?你一定要逼着小学生去掌握。它就可能成为负价值。“3+2=5”有价值吗?你让学生去把它默写一百遍。甚至一千遍,它也就变成负价值了。

三、读后体会

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让我领略了名师别样的风采,走进了名师们的课堂,领略名师们的课堂艺术。

这本书根据现今的教育现状,介绍了每一位老师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孩子敢于站起来说,竭力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让学生表现,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抬起头,往下看”这句话出自潘小明老师,可见在潘老师的课堂上,他时刻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当然,这需要教师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有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又如徐斌老师:课堂的朴素之美;华应龙老师: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钱守旺老师: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林良富老师: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夏青峰老师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老师:为学生所需而教。不管是哪位老师,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刻刻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呀!

在7年的教学生涯中,我见识过热闹非凡的课堂教学场面,也曾一度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教学的流畅,甚至曾把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尝试。但实践过后,静下心来思考,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一节课上得特别有感觉,可是作业的质量却不高。这就引发我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本书中刘可钦老师相关经历让我有所顿悟。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刘老师把“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换成“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和敢于尝试,进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公开课上。

篇8: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一、引导学生学会听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倾听的重要性,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引导方式。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不仅要一心一意地倾听,还要注意倾听重点,尊重他人的想法,倾听不完成尽量不要打断他人的话语。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倾听之后及时巩固,学会复述。例如,在学习关于核潜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关于核潜艇的知识,再让学生进行复述,学生也就能够对军用装备有所了解了。

二、引导学生大胆说

说是小学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说中可以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方面,如上课提问、回答问题、交流讨论、说话、说话训练等,都是口语交际的形式。在小学语文说的练习中,教师可以创设多样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大胆地交流。例如,在教学口语交际中引导学生说“我长大了”这一课题,学生的想象力被发挥出来,口语交际能力也提高了。

三、引导学生学会读

阅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人物情怀的文章,文章中的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雾凇》《东方之珠》《庐山的雨雾》《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知祖国自然的美好,还可以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怀。在学习课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分析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分析文章主旨,这才是真正学会阅读的体现。

四、引导学生学会写

篇9: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读懂学生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怎么想比这重要一千倍。”由此可见,读懂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前提,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应该以“读懂学生”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处处体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那么,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读懂学生呢?

一、了解“生情”,教学有的放矢

“生情”在这里指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等。“备学生”也就是要在课前把学生的情况当作备课这一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备学生”,“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学生应有的一般思维水平与学习发展阶段,并据此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案。”教师还要有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针对学生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让所实施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生情,才有可能在课堂上读懂学生,否则,不了解学生,就不可能有的放矢,最终的结果就是“一刀切”、“教师主宰课堂”。这样的课堂不会有学生生命活力的体现,师生之间也难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比如,当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先让学生尝试做一做,把自己的想法在一张纸上写一写、画一画、和同伴说一说,这正是我们在课堂上读懂学生的好机会。这时,我们要认真观察和倾听,要敏锐地搜索学生的不同的想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围绕本课主题的“作品”(包括错误的),并在全班交流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数学活动。再如,有的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暴漏错误的机会,巧妙地利用错误资源,使课堂教学跌宕起伏,学生兴趣盎然,教学真正取得了实效。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等现成的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标准》特别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础教育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教育重心的转移,即把过去单纯对知识、能力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发展更全面的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能力不是靠传授形成的,而是在数学活动中,靠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的。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对于《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数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第一,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简单地说,在数学活动中要有数学思考的含量。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数学化是指学习者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第二,数学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应当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决不只是模仿者和倾听着。正是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对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联系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丰富教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评价方法,多样性、多主体评价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在教学中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终结评价与形成评价并重,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互补。同时,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数学学习评语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比如:一学生对一些题目都能做,但速度却有些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优(四颗星),如果做题速度再快一些,那就是五星了,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学好数学的自信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在等级评价中,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图案来形象的表示。如用不同的脸谱、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花朵、不同的印章等表示等级。

篇10: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刘晓媛

今年参加了研讨课观摩,听完田立莉老师的课感触颇深。观摩课后有幸获得《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居然爱不释手,我深深的被田老师那炽热的教学热情所感动,深深的被田老师那对教学研究的执著所打动,同时,自己对差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掌握。在我的视野里没有教育的盲区;在我的数学课上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在我的心里没有不关注的孩子这份对待教学的自信和从容,足可以证明田老师的能力,这也是田老师最内在的魅力。

读《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感悟一:学会与学生用“心”沟通。

田老师的书里写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85%是靠他的沟通技能。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首先是通过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的感受,来决定是否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一千个观众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心中的老师是什么样子。我们在教学中,班级管理中更多的是给予,却不知道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得到。田老师让我懂得了用“心”的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用心与学生沟通,多用心观察学生,设身处地的从学生的角度思考。

读《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感悟二:教学前测很重要。上学期,我们学校领导提出课前充分备课的重要性,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才能把课堂质量落扎实。但自己在实践的过程中,只知道照猫画虎,而并不了解这样做的必要性,在田老师所写的这本书中,我清楚的了解了教学前测的意义,课前为学生把脉,帮助我们确定研究的方向和知识的理解过程。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于是教学前测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最佳方案,只有通过前测,才能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个性差异、以及对新受知识的了解情况,以便教师制定切实可能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的设计教学环节。书中,田老师以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案例向我们生动的展示了不同的课型所采用的前测方法,如:答卷法、调查法、个别谈话法、活动观察法等。对我很有学习和借鉴作用。也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本班学生的个性及情感态度,对今后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方面有了更深远的看法。

读《田立莉与小学数学差异教学》一书感悟二:教师要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书的封面就是田立莉本人的的照片,一身蓝格子的职业装,短头发,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教师形象,而正是这位普通教师却是无数的青年教师崇拜的偶像,在书的第四章,是部分教师对她的评价,也让我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这位数学名师,她对工作的执著和对青年教师的关爱,加快了年轻教师进步的步伐。记得一位教师这样评价她:在我看来,她就是这样一个工作狂人,一个永远精力十足的人,一个为了工作而忘我的人。我想也许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数学名师的主要原因——执著。读到这一段时我想到了冯秀敏老师,她是一名上课和有自己特点的老师。作为老师听她的课都是一种享受,不但拥有语言特点更具有自己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老师学生喜欢她,同样对他所教的的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我要从自身找出自己的亮点,展现出人格魅力和正能量,做教育上的成功者。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是田老师执教或指导的十篇教学案例,每篇案例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留下了无尽的思考空间。《组合图形的面积》一课,让我明白要想让学生爱学、乐学,教师要智慧设计启发式提问。《用字母表示数》一课,让我认识到创设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情景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看完这些案例,也让我感受到了田老师的人格魅丽,以及她那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艺术。

篇11: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曾经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得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之沾沾自喜。结果在浮躁过后,到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直到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她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吗?仅仅是不批评孩子吗?仅仅是孩子头发乱了给他梳梳头吗?不是的。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最简单的,如何对待学生说“老师,我不懂”?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

篇12: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能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判断,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篇13: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关键词:“差生”,关注

差生, 或更确切地说是学习困难生,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有的教师对之如自己的子女, 无私地关爱他;有的教师对之如仇人, 厌恶之, 抛弃之。然而, 差生又确确实实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因此, 应该怎样理性地对待他们, 实际上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每天必须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对待差生的态度不一样, 其结果也完全不一样:一种是健康地成长, 被社会所纳, 成才立业;另一种是游离于社会之外, 甚至成为社会之不安定因素。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的品格、态度往往是学生有意无意模仿的榜样, 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为学生所喜爱的教师, 其一言一行都会受到积极的接纳。学生会自觉希望成为教师肯定、爱护和欣赏的对象, 也会不断致力于满足教师的期待。这种教师的指导效果将是出色的。由他承担教学工作, 几乎不会出现差生现象, 即使存在一时学习困惑的学生, 也会通过教师的治疗教育而取得显著成绩。然而, 被学生讨厌或疏远的教师, 即使他也对学生热心指导, 却难以受到学生的接纳, 难于取得指导效果。

由此可见, 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会给学习活动带来巨大的影响。应当说, 教师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爱心的, 希望他们都能发展成为国家有用之人。然而教师的这种信念和教育作用未必被学生接受。甚至有的学生还误认为自己已被教师所嫌弃, 从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即使教师毫无恶意, 由于学生的误解, 导致嫌弃教师并拒绝教师的指导, 放弃学业而陷入学业不良者, 也为数不少;由于教师在谈话中不经意间刺伤了学生的心灵, 结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敌意, 对学习丧失热情的也决非罕见。因此, 在治疗教育中教师首先必须反思师生关系, 要真诚地发现学生身上的长处, 并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向他们说明, 以和谐的师生关系, 妥善地解决问题。

案例1:一位姓沈的学生, 刚进我班时, 英语成绩较差。由于基础差, 其上课也跟不上节奏, 上课时不是开小差, 就是睡觉。后来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 了解到他其他功课较好, 上课也能积极发言。我感到非常纳闷, 于是多方了解, 从侧面了解到, 该生由于当初对英语老师的一次误解, 引发了冲突, 由对英语老师的“恨”转化到对英语的“恨”。进而在英语课堂上也不再认真听讲, 作业也不认真做了, 从而英语成绩一落千丈。在知道了这些情况后, 我专门选了个星期天, 约他谈心。从他所喜爱的数学说起, 不知不觉, 两个小时就过去了, 他的“心结”也解开了, 人也看上去“精神”多了。慢慢地, 在平时的学习中他也能主动来问问题了。在上一次期末考试中, 他的英语单科成绩也由不及格变成了及格。

二、关注“差生”的非智力因素

面对差生的教育, 要关注其非智力因素, 应要求差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培养其自信心。

差生的学习问题通常表现为学习行为习惯的混乱。在学校里不遵守纪律, 在家里不想温习或复习功课, 显示出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逐步要求差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 教师心急火燎地要求学生完成作业, 而学生却常常漠不关心, 只当耳边风。究其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教师和家长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 而学生却不能满足这一期待。结果, 学生感到强烈的挫折感、失败感, 而处于学习混乱之中, 教师和学生家长则对学生增长了不满情绪, 彼此都陷入了情绪焦虑之中。由此可见, 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得抓住现状, 审慎地组织旨在实现最终目标的系列化的学习步骤, 并逐步实现之。

案例2:一位姓邱的学生, 基础差又学习习惯不好。其父母也很着急, 回到家里不是数落他, 就是骂他, 有时甚至还要打他, 真有点儿“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其父母也多次到校向教师“求助”。后经过与该同学的谈心, 我了解到其实该同学也是很想学好英语的, 就是不知从何处着手。背单词、句子和课文, 费了好大的劲儿才背出来, 可一会儿就忘记了;做练习, 想了好长时间才做完, 可核对完答案, 发现大部分答案是错误的。久而久之, 自己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从此, 英语成绩越来越差。针对以上情况, 我分析了原因:一方面是家长和教师都对该同学抱有很大的期望, 希望他英语成绩能很快上来;而另一方面, 该同学虽然也想尽力达到这一期望, 然而由于基础差和方法不对, 学习成绩始终很难提高上去, 信心也慢慢消失了。针对这一情况, 我决定从培养该同学自信心着手, 要求该同学从读课文着手, 写句子开始。要求他每天写1~2句力所能及的英语句子, 并到我处批改;对所学课文, 要求从熟读开始。其间, 该同学虽也有拖拉甚至畏难情绪, 但经多次鼓励和表扬, 过了一段时间后, 他对英语也逐渐有了兴趣, 对自己的要求也高了, 自己也要求像其他同学一样背课文了, 字也写端正了, 上课也专心了。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他一定会使我们骄傲的。

自信是一个人成长素质中的重要元素。有一位名人说过:“一个人的失败, 其实质是自信的丧失。”当今的社会, 充满剧烈的竞争, 自信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且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不难发现, 自信与自卑两者的累计效应, 愈是自信的人, 愈会成功;反之, 愈是缺乏自信, 则会导致更深的自卑。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寻找自信, 把握自我。

三、调整“差生”的教学策略

出现差生以后, 我们常常从学生方面考虑得多, 而从我们教师方面考虑得相对少点。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 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学习方式。听了教师的讲述之后, 有的学生浮想联翩;有的学生则沉思良久;有的同学善于领会一般原理;有的同学则对种种事例迷惑不解。如果教师一味地以统一的方法施教, 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的学生, 必然会出现差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因材施教, 调整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协调,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就要有计划地分层施教。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就是进行有差别、有层次的教学, 目的是“人人都能出成绩, 出自己的最优成绩”。

教师对差生不能只停留在主观、表面、片面的理解上, 否则, 指导行为也必然是主观、表面、片面的。对差生的理解, 必须是客观、本质、全人格的。这种理解, 是超越了一般的调查、观察、测验之类的技术范畴的, 它必须求得教师同差生在心灵上的沟通。古人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差生, 亲近差生吧, 他们拥有不可剥夺的学习权与发展权!也唯有这样, 才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呼, 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差生心理与教育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89.

篇14:读《如何写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有感

一、注重读

首先是读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它是数学课程教材编制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质量、数学学科特点等众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教学、课后三个环节。其次是读除读教材外的书刊,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例如读报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也可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动态。最后是读生活,有人说生活是一本很好的书,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也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原型,新课标非常强调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读数学,找数学,在生活中读到的数学知识有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对他们自身来说往往是印象最深的,而且是最感兴趣的。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二、强调听

小学数学学习中的“听”,主要指听课,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因为数 学是一门逻辑性强而严密的学科,所以,数学中的听相当重要。可能只有一字之差,而意思就会截然相反。数学中的听课不仅指听老师上课,而且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概括性的叙述。特别是自己的读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听同学发言,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维思想和方法,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因此,我们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特别提倡小组问交流,博采众长,在组内活动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尉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三、善于讲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概念,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数学学习中的“讲”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包括讲体会、讲思路等。

首先谈讲体会,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通过自己的反思,再将自己“读、听”的体会讲出来,可以加深“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讲教材内容,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讲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周日自己存在疑问等。在讲同学发言看法的同时,拓宽了评价的渠道和方式,也对知识进行了再学习和思考。再谈讲思路,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讲,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四、学会写和用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它是对“读”、“听”的检验,对“讲”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数学日记等。写数学日记通过阅读教材,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和生活中的有关数学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于生活。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学以致用”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件简单、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事情,应该让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間提炼数学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学会用数 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在小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要注重做到“读、听、讲、写、用”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上一篇:县防震减灾自查报告下一篇:金句名言短句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