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升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

2022-09-12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 吹活了教学改革的一池春水, 不可否认,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 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中小学衔接问题, 表现得最为突出的就是数学教学的中小学衔接问题。那么, 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又该如何采取相应的对策呢?

1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中小学衔接问题

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中小学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小学学生学习内容的脱节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反差两个方面。

1.1 中小学学生学习内容的脱节

总体来说,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比较简单, 知识点不多, 主要侧重识记和简单应用, 思维难度较小。相对来说, 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 课堂容量较小, 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 对各类习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教师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举例示范, 学生也有时间进行巩固。对作业精批细改, 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较少, 难度较低, 时间充裕, 且考点、题型较单一, 并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 完成好作业, 基本上能保持比较高的成绩。而现在初中一、二年级施行新课程改革, 内容比原来的课程有了较大的变化, 而小学高年级的课程变化不算太大, 加上有的初中数学教师受传统教材的影响, 或从毕业班退回初一受课, 暂时难以适应, 致使实际讲授内容过深, 难度过高, 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 除了知识点的记忆外, 更侧重分析与理解, 综合性强, 思维难度增大。由于课时紧, 初中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 课堂容量较大, 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够充裕。这就造成了中小学学生学习内容的脱节。

1.2 学习方式的巨大反差

初中与小学在学习方式上存在巨大反差:首先, 初中教师从观念上觉得中学生应该有较强的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 所以一般不进行手把手的教学, 除非个别需要。其次, 由于初中班级人数较多, 如果小组合作讨论难于组织, 老师也不能保证可以作细致的辅导。作业量大时也不能保证每次都精批细改, 所以, 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觉性, 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其次, 初中测验题量大, 难度大, 时间少, 且考点变化多, 还有知识点延伸较广。这都要求学生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刚从小学毕业的学生面对如此大的变化, 自然感到学习吃力, 难以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扩充、难度的加大以及失败次数的增加,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与欲望都会减退, 甚至产生畏惧、退缩和抵触情绪, 从而造成大批学生的“分化”与“滑坡”。

2 做好小学升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的途径

做好小学升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应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等几方面入手。

2.1 在教学方法上做好衔接

在初一教法中要特别注意与小学教法的衔接。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可以在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应从教育教学角度及教材的内容出发灵活的运用故事导入式、情感导入式、悬念式等导入方式, 如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 讲述生动的小故事, 出示美丽的图案, 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其次, 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并要注意直观、形象, 讲得细, 练得勤, 以适应学生的转轨要求。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改变教法, 以形象思维为主转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能力培养上, 把重点放在开发学生的智力上, 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需要。例如, 在讲解数学概念时, 要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包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及对有关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理解概念是不利的;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是不足取的。教学中, 要注意用辨异对比法, 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如:把算术运算与有理数运算对比, 由有理数的本质属性决定有理数运算法则的特征, 考虑在运算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符号”, 这是算术运算与有理数运算的本质区别。再如, 通过对比弄清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在解方程教学中, 将方程变形与代数变形进行对比,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并使学生对其本质加深理解。

2.2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做好衔接

从小学到中学是学生学习生活上的一个转折。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抱着新的希望, 从而想学到更多的知识, 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指导并改善他们的学习方法。由于小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 对教师依赖性较大, 而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了, 应树立自主学习观, 采取“指导——自主”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指导学生课前自学, 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自觉并有主见地学习, 从而实现自我控制, 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 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与人分享的氛围中就会获得一个学习数学的新境界。当然, 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等仍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2.3 在学生学习习惯上做好衔接

由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不同, 教师在教学中的要求自然不同, 在学习习惯上也同样如此。一些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学习, 感到困难的往往不是数学知识的不足和数学方法的欠缺, 而是在小学养成的一套学习习惯在中学不适应。所谓习惯, 就是指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为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形成的一种学习上的自动倾向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初一阶段是培养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具体地说, 我们认为, 在初一数学教育过程中, 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如下的习惯:第一, 预习与复习的习惯。在小学, 由于每一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少, 教师在教学时, 有可能作较多的铺垫, 课堂中有可能进行较多的练习。因此, 小学生就算没有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学习起来也不会感觉到很困难。到初中以后, 这种习惯变得尤为重要, 没有预习的学习是打无准备之仗, 没有复习的学习也收不到巩固的效果;第二, 专心听课的习惯。初中数学课堂中, 由于知识密度较大、内容较多, 如果没有专心听课的好习惯, 往往不能跟上教师的思维和学习进度。具体培养方法有很多, 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做点课堂笔记、经常提问等等;第三, 独立思考的习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讨论和交流气氛较热烈, 但往往独立思考不够。初中数学教学更强调独立思考。因此, 在初一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凡有合作交流, 必先有独立思考。

摘要: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中小学衔接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小学学生学习内容的脱节和学习方式的巨大反差两个方面。做好小学升初中的数学教学衔接应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上做好衔接。

关键词:衔接问题,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 孔企平.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周文辉.从教学实践看教材内容的选取——以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 2006 (5) .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教学面临的挑战下一篇:Excel在个人所得税计算及税务筹划中的应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