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广东省政府在2010年制定出《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当前,在举国上下都全面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區的基层文化馆(站)应该如何地定位与发展,这是个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论文 篇1:

人力资本理论对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摘要: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对于亟待发展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文章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解读,论述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职业教育;欠发达地区;教育投资

一、人力资本理论解读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贝克尔首先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人力资本理论。进入80年代中期,以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对于制定教育投资战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而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等素质的总和。他将人力资本存量分为五大类: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规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就业迁移。

2.人力资本是一种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它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舒尔茨认为:“把人力资本当作一种稀缺资源,这意味着它具有经济价值,还意味着获得它还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3.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舒尔茨认为:“自然资源、物质资本,以及未经过培训的劳动力,对于发展具有高度民主生产力的经济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和各种各样的人的技能,是推动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燃料。如果缺少了人的技能,经济发展的前景就会暗淡而又萧条。”

4.人的时间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在逐步增长。舒尔茨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类时间的价值变得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已成为现代经济中获得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如何有效地配置和运用时间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也成为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中的一个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5.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来源。在诸多人力资本存量中,舒尔茨始终将教育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他认为:“社会和个人为了接受教育所付出的各项成本,都是为了获得一种存在于人体之内的,可提供未来收益的生产性资本。”

(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形成的资本,而且人力资本投资有不同的类型。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的信息等多种形式。”

2.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形式,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两种形式。所谓一般培训,是企业提供的职工培训,其结果是接受培训的职工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不但对本企业有用,而且对其他企业也是有用的。特殊培训,又称为专门培训,是指能更大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业本身的生产率的培训。

3.分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并提出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4.个人能力与收入分配有密切的关系,而个人能力主要由教育投资产生。贝克尔认为拥有较多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收入。

(三)当代人力资本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创立“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罗伯特·卢卡斯等人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发展了人力资本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即知识积累模型。

保罗·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为不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载体的知识积累过程,提出知识积累论,即人力资本存量越多,人力资本的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率也就越高,因为知识通过教育具有“溢出效应”,投入得越大,积累得越多,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

罗伯特·卢卡斯把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知识积累模型当中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最后得出结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因为从知识积累模型中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积累的递增性导致人力资本的边际产出率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为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的边干边学。

二、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上述四位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性人物都提到了教育,指出人力资本积累的最佳途径是学校教育。教育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中,能提高人的劳动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的重新组合,不断为社会积累人力资本。因此,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渠道,合理的教育结构又能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而终身教育又会使人力资本增值、保值,所以教育是优化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的根本途径。

我国的教育体系由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组成。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根据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人力资本可分为专业化人力资本和社会一般人力资本,而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是专业化人力资本,这两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都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即通过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学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将学校教育视为获取社会一般人力资本的途径,而将在“实践中学习”作为专业化人力资本获取的方式。在现实中,我国的普通教育往往把它隔离开来,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只注重理论教育的传授,而往往忽视了实践技能的提高。而职业教育则具有显著的优越性:首先,正规的职业教育既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技能的传授,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教育。因而,能担负起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形成的任务。其次,在教学体制上现代的职业教育十分强调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教学。最后,由于职业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活动,有较高素质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因此,职业学校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适应现代经济对面广量大的各种人才的需求。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欠发达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启示

启示一: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应当优先于物质资本投资

根据舒尔兹的研究,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很多欠发达地区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本积累,即使选准了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也往往无法做大做强。很多好项目、好企业被赶跑了,有些好机遇没抓住,不是成事的物质条件不具备,而是因为没有必要的人力资本积累。许多外资企业之所以不选择到土地、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更廉价的欠发达地区投资,当地缺乏优质的人力资源是主要原因,交通的不便利反而在其次。人力资本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欠发达地区争创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瓶颈。

因此,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政策的重心,应该从片面追求招商引资、注重物质资本积累,转变为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积累并举的格局。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部分。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从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的影响来看,政府教育支出可以直接构成社会消费或者投资的一部分,通过乘数效应机制,可以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促进产量和GDP的增加。从长期来看,教育支出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这种效率从两个方面产生作用:其一为提高技术水平,直接作用于生产领域;其二为知识存量,可以作用于管理和其他领域的进步,这样就必然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进一步对经济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欠发达地区在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时,人力资本投资应当优先于物质资本投资。

启示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要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在上文充分论证,现从区域特点来分析,职业教育对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一,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和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自然地理因素不可变的情况下,提升劳动力素质是打造欠发达地区比较优势的最有效途径。其二,欠发达地区目前的产业结构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需要大量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其三,欠发达地区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亟需获取劳动就业技能培训。所以,职业教育是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建设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必须重视培育优势职业教育资源,构建有地区特色的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把职业教育打造成区域比较优势资源。因此,在教育经费极其有限的情况下,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要在保证基础教育的前提下重点发展职业教育。

启示三: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减少人力资本外流迁移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迁移”是人力资本存量中的一种形式,人力资本迁移的一般规律是,从不发达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人力资本本来就欠缺的地区迁移到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就是,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迁移到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一状况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应该立足于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主,也就是培养适用于当地产业结构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于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和职业技术教育紧密结合的纽带,所以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要紧跟市场,主动去适应社会需求。目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和不足。因此,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时,要考虑到当地产业结构现状,结合学校实际条件选择一部分基础好、发展前景广阔、相对稳定的与第一、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加以重点建设,精心培育,形成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同时,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服务业、新兴技术领域为导向,灵活设置一批新专业,这样才能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劳动者。职校毕业生能够在当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并且具备职业成长空间,就可以减少外流迁移,有效增加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积累。

启示四: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形式多样的产教结合培养模式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可分为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对应的人力资本积累的途径有两种: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在实践中的边干边学。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能达成一般人力资本的积累,无法实现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而职业教育则可以两者并举。从大职教观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内容不仅包括正规的职业院校教育,还包括业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转业培训、职业技能以及其他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目的的职业培训等非学历职业教育。因此,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就必须大力发展校企合作,走产教结合的路子。

首先,职业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弹性学习模式,以保证学生的企业适应性;或以合作办学的方式,让企业和学校互相为对方员工、学生提供培训或教学服务,同时进行资金、研发合作,构建双赢的合作机制。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生产一线、到企业工作岗位进行实际操练,亦工亦学,边学习边实践,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工作,又将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问题,经过接受学习,寻找解答,得到提高,即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可以较早地接触和接受实际的企业文化和环境,培养职业道德,成为受企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要鼓励企业从实际出发,制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多形式的岗位培训,提高企业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职工队伍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建立高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开展技能提升和岗位培训,完善传帮带的措施,广泛开展技术练兵、研讨、攻关等活动,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生力军,并为高技能人才搭建发挥作用的舞台。

此外,可以通过健全职工培训网络、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加快远程教育网络建设等措施,实现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 徐国成,徐充.人力资本理论与我国教育投资战略新探[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作者:刘宇辉

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论文 篇2:

浅谈新形势下基层文化馆(站)的定位与发展

摘 要:广东省政府在2010年制定出《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根据文化发展的趋势,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当前,在举国上下都全面推动文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欠发达地區的基层文化馆(站)应该如何地定位与发展,这是个摆在各级政府部门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加快欠发达地区城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提升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文化活动水平创造条件。

关键词:浅谈;基层文化馆(站);定位;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居民,特别渴望能够在就近的文化站(室)和图书室里找到解决日常生活和劳动致富生产中遇到问题,能够找到农作物和畜禽增产增收的技术等方面资料。他们同样企盼能够象城里人一样,可以实现“既有饭吃,又有戏看”的文化享受。广东省政府制定《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政方针和目标,就是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可行性措施。这对我们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应该认清定位,加快发展才能够赶上发展的潮流。

一、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现状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镇文化馆(站),经过落实广东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决议》后,由省、市、县、镇四级政府阶梯式投入资金进行了建设与发展,全省的县、镇文化馆(站)服务能力有都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经济方面的投入仍然偏少,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二级文化馆(站)仍然存在服务软硬件不足和专业人才匮乏的状况。以紫金县为例,全县18个镇文化站和县文化馆共有工作人员44人,年龄40岁以上的有12人,占27.27%。人员分布上方面,除紫城镇文化站有9人之外,其他文化站只有1~2人。县文化馆虽然有工作人员10人,而年龄在40岁以上的有6人,占60%。在全县文化馆(站)的44人中,具有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人,中专学历1人,具有专业学历的人员只占13.36%。这些有学历的人员中具文学艺术类专业的只有2人,占4.54%。由于艺术专业人员明显偏少,基层文化站基本上不能自主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因此,适当增加基层文化馆(站)的专业工作人员,以完善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把镇级基层文化馆(站)和村文化室建设成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机构。

二、当前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难点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镇、村基层文化馆(站)网络,经过落实广东省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发展文化事业的决议》后,1996年以来,由各级政府财政阶梯式投入资金后,县、镇二级文化馆(站)相应增加了文化活动设备,基层文化馆(站)的业务能力也得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资金的投入偏重在县级的公共文化建设,而镇级文化站仍然存在公共设施和人才等方面硬件的缺乏,与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当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县、镇文化馆(站)缺乏相对准确的定位。他们认为县、镇的文化馆(站)存在与否并不重要,因为文化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文化馆(站)建设得好不好,都不会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健全与否都无关经济发展的大局,这部分人不重视文化建设与发展,基层文化站无法独立开展公众文化活动。

(二)由于对县、镇级文化馆(站)没有相对准确的定位,致使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的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尽管多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这方面资金的投入;但每年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是较低,这都导致了“三馆一站”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和专业人员缺乏的状况。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的文化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匮乏。这是因为对县、镇级的文化馆(站)没有准确的定位,致使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待遇偏低,从而导致专业人才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的人才青黄不接。

(四)由于对县、镇级的文化馆(站)没有相对准确的定位,当前许多基层文化馆(站)的行政管理体制仍然没有理顺。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定位不清,机构不固定,人员编制被占用、兼职和流动性大。即使已经解决了人员编制,每当遇上政府要推进中心工作缺少人力时,就向基层文化馆(站)要人员,长期如此,基层文化馆(站)的地位和业务工作被人为削弱,根本无法稳步推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三、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发展的战略,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目标:到2015年,实现全省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建成“十里文化圈”。实现上述目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快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建设的步伐,把基层文化馆(站)建设成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核心,把这些文化馆(站)打造成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载体。对此,必须解决好如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制订构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规划和方案。

为了稳步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建设,在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对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认识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广泛开展农村和谐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制订《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网络建设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方案》;同时,县、镇二级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还要相互协调,形成县、镇、村三级共同开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把文化的力量转化为农民兄弟脱贫致富的源泉。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的经费。

纵观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文化馆(站)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要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的投入主要还是靠政府。对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应该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等方面支持,并按照省人大议案提出的资金筹集方式:“各级财政的文化事业经费不低于当地财政总支出的1%”的要求,将文化经费列入县镇级财政预算支出计划。还应该以由政府牵头,发动社会开展捐赠活动等等,扩大建设县、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的资金来源。同时,充分利用当前发达地区对口扶贫的有利时机,通过文化相互往来,进行文化扶贫。还可以依靠社会力量,鼓励企业老板为镇、村文化部文化馆(站)赠物或捐资;或者与企业联合共建公共文化活动设施。总之,应该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镇二级文化馆(站)的硬件充实起来,使之建设成为农民兄弟的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文化中心。

(三)切实构建起欠发达地区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队伍。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发展目标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核心的问题就是建设起县、镇、村三级文化网络队伍,制订出《吸引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和管理办法》,为了把拔尖的文化人才吸收到文化队伍中来,并按社区文化工作人员与人口比例标准配备人员,各级相关部门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单位用人指标应给予适当的倾斜。在实际的操作上应注意做好如下3方面问题:

1、选好县、镇文化馆(站)的带头人,只有选好了带头人,并适当提高文化队伍的待遇,才能打造出一支工作能力强的文化队伍,以保证县、镇、村文化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

2、为整体提升县、镇二级文化馆(站)人员的水平,可以上送一批人员到省、市有关部门或高等院校培训,还可以与高等院校远程教育系统合作培训,或者由当地的文化艺术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同时,鼓励在职文化人员在职学习,全面提高馆(站)人员的素质,促进县、镇、村三级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3、吸收一批本地在職的相关专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县、镇二级文化馆(站)任职,也可以到专业的大专院校招收应届毕业生,引入高素质的人才,让拔尖的文化人才吸收到文化队伍中来,为全面提升县、镇、村三级文化平台的实力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黎明.对新起点上创新文化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广东社会文化,2013年(3)期70-71

[2]康敏.在公益文化活动中如何发挥文化馆的优势,广东社会文化,2013年(1)期76-77

[3]张璐.粤北农村文化发展之我见,广东社会文化 2013年(3)期58-59

作者:陈于平

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论文 篇3: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和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中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素养教育,并增强农村义务教育实施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西部欠发达地区 农村中小学生 课外阅读

近几年,我国在大力发展国民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民素质教育的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关注,在教育教学的引导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国民阅读的培养,尤其是未成年人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培养儿童阅读习惯,增加阅读时间和阅读量。90%以上的儿童每年至少阅读一本图书。”我国教育部门在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教育家朱永新曾经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但是当前社会,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仍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对他们来说几近空白。如何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课外阅读的发展,提高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本文对此进行分析,以求探索可资借鉴的办法,更好地解决西部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教育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

1.没有课外阅读读物

根据调查,有42.5%的城市家庭藏书量达50本以上,农村家庭藏书量只是城市家庭藏书量的一层,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藏书更为缺乏,97%的家庭没有课外书。城市家庭的父母经常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甚至不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近十年来,学校图书室的建立非常普遍,但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图书室如同虚设,学生无法利用图书室进行课外阅读,各村镇的农家书屋也无法为中小学生提供合适的课外读物。

2.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及阅读时间

家庭阅读环境对学生课外阅读起重要作用,父母的阅读观对孩子阅读培养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城市家庭中有96.1%的父母喜欢阅读,86%的父母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活动,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大约只有一层的学生父母有阅读行为,大部分农村家长没有阅读需求,自然不会想到为孩子创造课外阅读条件,也就无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由于处在信息落后的欠发达地区,许多农村家长及孩子对“亲子阅读”闻所未闻,更因为农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即使知道也不会奢望与父母进行“亲子阅读”活动。充足的阅读时间是课外阅读的重要保障。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每周都开设有课外阅读课,留给学生阅读时间,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没有设立课外阅读课,学生在学校没有课外阅读时间,放学回家后要干活,也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3.阅读兴趣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与发达地区城市中小学校的学生在课外书的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别,中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阅读童话故事书和漫画书,高年级的学生选择课外书的的范围渐渐扩大,喜欢阅读的图书品种有小说,包括科幻小说、动物小说、侦探小说、校园小说、冒险小说、纯美小说等,有漫画书、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科普书、哲学书、军事武器书、杂志等等。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呈现出一种趋势:低年级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年级越高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越不浓厚。虽然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范围扩大,但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由于他们阅读兴趣减弱和阅读兴趣不全面,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情况并不乐观,与中低年级学生相比,课外阅读兴趣有减无增。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1.经济落后,难以拥有课外书

近十年来,图书的价格直线上升,每本书定价十几元、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不等,这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来说是一大笔数目,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有些酷爱阅读的中小学生迫于经济压力,无力购买图书,只能放弃阅读;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阅读的需求,自然根本意识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及重要性,因此他们不会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真正投入到图书采购的资金几乎没有,每所学校的图书室都存在藏书不多、内容单一、内容不适、书本破旧等问题,由于缺少管理人员,图书室长年不开放,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图书室成为一种摆设,学生在家在校都无书可读;还有农村中小学教师片面追求学生学业成绩,对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足够的重视,学生课外阅读风气不能真正形成。

2.阅读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

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外出打工赚钱,家里仅剩老人和孩子,一部分农活和家务活就落在孩子身上,孩子放学后忙于干活,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再者,农村学生家长普遍读书少,文化知识水平低,没有阅读的需求,基本上不会看书、读报,还有些家长闲暇时忙于打麻将赌博,他们都不会考虑到孩子需要课外阅读,根本不可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3.阅读兴趣淡薄,大众传媒对课外阅读的冲击

不管是城市的孩子还是农村的孩子,对未知的世界都抱有好奇心,所以一开始这些孩子对课外阅读抱有一定的兴趣,当他们的好奇心在阅读中得到满足,阅读的兴趣会变得浓厚。可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却因为课业负担重,学校和家庭藏书匮乏,缺少良好的阅读环境,缺乏必要的阅读引领和指导,缺乏良好的阅读体验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使之阅读需求无法满足,久而久之,这个兴趣会慢慢地消失。学生身处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动画片、连续剧、游戏机、电脑网络等对他们有强大的吸引力。屏幕上色彩斑斓的画面,形象逼真的设计,冲击力强的音响效果,对学生感官刺激强烈,学生容易迷恋进去。与课外书相比,学生们更喜欢看电视、上网、打游戏,这些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他们的课外阅读自然就受到很大的冲击。

三、解决策略

1.创造条件,开启阅读之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解决没有课外书这一问题。教育部门要提高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图书采购资金用于每一学年的新书采购,增加学校图书室的藏书量及扩大图书的种类。发动社会人士、在校大学生为农村孩子捐书,人们可以把用过的教辅书籍、读过的课外读物捐献出来,增加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的藏书量。学校应派专人负责管理图书室,定期开放图书室。政府拨款建立的农家书屋在图书采购时应该有的儿童图书,让学生在家在校都有书可读。教师应充分利用国家投入上百亿元建成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大部分教师只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资源、学习指导及探究学习这些与教学有关的内容,其实现代远程教育中少年文化这一版块包含了文史大观、人物星空、科普之窗、军事迷彩、戏剧欣赏一系列内容,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学、历史、人物、科普、军事、戏剧方面的阅读文章,如此丰厚的资源应该充分利用。

2.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才会对课外阅读产生需求,才会养成课外阅读习惯。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以书为友、以书为乐。各地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馆藏资源,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读书活动,使学生热爱读书,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如图书馆可以结合中小学校“经典诵读”“故事大王”“演讲比赛”等活动的开展进行“书香满校园——图书进校园”活动。进校园的图书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有趣味性强的儿童绘本,又有培养动手能力、科普性强的图书,还有节选到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原著,如课文《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自同名原著,课文《三打白骨精》节选自《西游记》,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水浒传》等等,这些图书的选择很好地实现课内学习向课外阅读延伸,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知识在阅读中不断地积累。教师是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养成的关键。重视阅读的教师,其班级学生的阅读状况就会好很多;反之,学生往往表现为缺乏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

3.营造氛围,享受阅读乐趣

家长和教师在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子女的影响非常大。家长热爱图书,热爱阅读,子女对阅读的兴趣就非常浓厚。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或者没有阅读的兴趣,或者没有阅读的时间,但有益的阅读可以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我们要努力为他们提供条件,营造一个安静良好的阅读环境。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上应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为了方便他们阅读,学校要定期开放图书室、班级要成立图书角,专人负责管理。学生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读物,也可以根据老师同学的推荐选择图书。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下阅读,学生阅读热情很高。家长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本乡镇本县城图书馆进行课外阅读。图书馆存书量多,图书种类相对比较丰富,可以满足中小学生的阅读需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扩大他们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4.选择课外读物,掌握阅读方法

(1)阅读内容的选择

健康、高尚的消遣性阅读能增长学生的知识,但庸俗、低级的消遣性阅读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污染。在此前提下,家长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及阅读意愿自由选择课外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书阅读,既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阅读意志,更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但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课外书的选择以及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养成,往往依赖于教师。因此,在图书市场琳琅满目、学生无从选择的时候,教师在与学生一起阅读以及推荐图书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阅读方法的指导

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主要由学校教师进行。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小学语文教学采用阅读教学的方式,不同年级段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阅读方法教给学生。如小学低年级段的课文很多都是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而这一年龄段的课外书也大都是这一类型,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教给的阅读方法——看图、想象、阅读。掌握了阅读方法,学生能迅速地融入到故事当中,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学生可以结合教师阅读教学中教给他们阅读方法,比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重点句及段落的总起句、中心句,抓住关键字词、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的习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教师在指导阅读时要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好习惯,这样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既学到了表达事物的方法,又提高了对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课外阅读可以积累知识、拓宽视野、丰富情感、发展想象、严谨思维,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地多读书,读好书,学生才能从书本中源源不断地吸取营养品。只要学生热爱课外阅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将受益终生。《朗读手册》中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青少年重视课外阅读,全民族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促进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可以改变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落后面貌。我相信一个飘着书香的家庭一定是个温馨的家庭,一个书香充盈的学校一定是个美丽的学校,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一定是个有竞争力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

[2]朱寅年.农村家庭阅读环境需改善[N].中国教育报,2013,(01).

[3]朱永新.我的阅读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注:2014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的构建”(项目编号:LX2014386)

(责任编辑 曾 卉)

作者:刘珊 廖文宁

上一篇:曾国藩家庭教育影响论文下一篇:变频器制动技术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