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的教学设计

2024-05-03

《尝试》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尝试》的教学设计

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尝试

河北省永年县第五中学

刘建召 八年级语文

内容摘要: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 先教后练 以讲为主 先教后学 以教为主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流行甚久的“先教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变革更显示出其内的合理性。邱学华老师首创于数学教学的尝试教学法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成功教学样式,“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尝试成功,语文教学能否也可以运用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呢?我国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教授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给与了肯定的回答,他说,“由于语文科设计的语文知识的范围较广,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较多,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而近几年各地各学校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尝试教学法的广泛运用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完全可行且大有裨益。

深刻领会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的理论精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一些学校进行尝试教学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运用了“六步整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尝试自学——尝试练习——讨论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下面以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六步骤的具体实施及注意的要点。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出示第一组尝试题,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理清思路。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第二组尝试题,学生深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1、景——春江月夜美景

①找出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并找出所写景物。②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③概括景物特点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找出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并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表现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尝试题的设计,要因文而异,要充分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问题宜少而精,且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又能将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是学习课文内容的“纲”,并能激发学生的尝试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尝试自学。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深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拼、圈、划、注、查、问、练,并鼓励他们敢于发问,质疑问难,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过程逐步清晰化。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步骤要切实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不可浅尝辄止。)

第三步:尝试练习。

完成尝试练习题,并整理答案。

第四步: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就自学与尝试练习中的得与疑,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第三、四两环节的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引作用,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出现的问题和疑问不做包办代替,又要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目的,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进程,并集合各小组在学习中的疑难,为精讲点拨做准备,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五步:精讲点拨:

重点就本文从不同角度、以大胆的想象、用形象的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写法特点进行讲解。

(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步:练习巩固:

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这一环节既是对整堂课学生尝试学习的一个巩固,又要用延伸性的练习使学生尝试获得的知识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学生读书、思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自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学”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繁琐无味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回归与突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学习,尝试成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获得知识与能力,不仅让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及时适应了中学语文学习及中学学习,而且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书目:《阅读教学漫谈》李伯棠著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叶圣陶著

篇2:《尝试》的教学设计

文本细读: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通过一个简短的小故事,教我们善待挫折与失败,教我们在逆境中崛起。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失败,哪有成功的喜悦。”人生历程有时彩霞满天,有时风雨交加。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经历挫折与失败。每一次的挫折与失败,都会激起求胜的欲望,向着理想的目标前进。而每一次的失败,也会给我们增添勇气与信心,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

从来不曾引人注意的小蜘蛛一次次顽强地面对失败,终于在第七次成功地把闪亮的丝挂到了对面的墙上。这一小小的细节,也许太平常不过,但是,当心灰意冷的布鲁塞将军看到它时,却给了他莫大的力量,重振军威,终于赶跑了侵略者,赢得了最终的胜利。它给我们的启迪却足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小蜘蛛的精神令人佩服,但布鲁塞将军更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懂得了应怎样正视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不向逆境屈服。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遭、侵、鲁、寂、悬、莫、赢”7个生字,会正确书写“欧、侵、顽、凶、隐、绵、丧、蜘、蛛、功、稍”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初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布鲁斯心理变化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读书,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含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想象人物心理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懂得正视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不向逆境中屈服。

策略与方法:

以自由朗读为主,理清故事条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重点语句,想象人物心理活动。以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在勾画、朗读、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谈自身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科学家人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搜集有关挫折与失败的格言警句。

教师准备:搜集有关科学家人物故事,英雄人物故事,搜集有关挫折与失败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先板书“尝试”,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尝试的理解。

2、师: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谁尝试,为什么尝试,尝试什么,成功了没有。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鲁”字的声调为三声,不要误读为二声。

“侵”字为一声,不要误读为三读。

3、理解文中词语。

如:“欧洲”、“苏格兰”、“布鲁塞”、“蜘蛛”等词语可以由老师坐一下介绍。

如:“顽强”、“寡不敌众”、“寂静”、“灰心丧气”、“疲倦”、“悲观”、“不甘心”、“鼓舞”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因为这些词语都与文章重点紧密相关。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1)学生读文逐项汇报。这个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理清文章顺序,概括主要内容的过程。

(2)注意学生汇报布鲁塞为什么要尝试时,当学生答到因为看到蜘蛛织网受到了启发时,要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布鲁塞看到蜘蛛织网时会想些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由的读课文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语句,反复朗读,用心体会人物当时的所感所想,并和伙伴们交流自己的感受。

2、结合生活经验,谈自身感受。

师:大部分人在一生中都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遭受挫折和不幸。但是成功者和失败者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失败者总是把挫折当成失败,成功者则是从不言败,从来不会丧失战斗的勇气!在你的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挫折和失败吗?自己是如何面对失败的,你的身边有成功的例子吗?向大家说一说。

3、师:是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失败哪会有成功,老师相信大家学完文章一定有很大的收获。跟你的好朋友说一说吧!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凶”,注意笔顺,先写中间。“侵”,注意不要多写一竖。“丧”,注意不要多写一撇。“稍”,要注意和“梢”的区别。

3、学生独立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准备一个喜欢的名人故事,讲讲他的成功与失败。

篇3: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一.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 发展教学个性, 创建教学风格

传统的阅读观念着眼于词章表达, 现代阅读观念则着眼于快速获取信息。根据“高密度、高难度、高速度”的阅读观念去选择教学思路方法, 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⑴创造性地处理材料, 不要贪大求全;取其精要, 弃其芜杂。⑵革除慢节奏、低层次的徘徊, 而代之以“高密度、高难度、高速度”的阅读训练。⑶不拘一格, 因文定法, 因材施教。⑷不满足于教懂, 要要求教会, 授人以渔。如钱梦龙所说:一个教师教100篇课文, 学生都懂了, 如果第101篇学生自己还是读不懂, 这种教学就还是失败的。

长期封闭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造就了一大批“教学匠”。要打破这种局面, 走出这种困境, 采百家之长,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思想情趣、学品人品的综合体现, 是教师趋于成熟的标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达到三层境界, 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一个具备了优美的教学风格的语文教师才能导引学生步入佳境;他给予学生的将不仅仅是语文知识, 而是那种更为宝贵的可以受用终身的“风格”。

发展个性形成风格就要少一点“匠气”, 多一点“灵气”。所谓灵气者, 意在勇于创新、通灵多变。例如教《雷电颂》, 就要激情洋溢, 声情并茂, 引学生进入东皇太乙庙接受洗礼;教巴金的《灯》, 则要沉静稳健、明思善辩, 引学生钟情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 去细细品味人生的哲理;带学生随王荆公游褒禅山, 则又娓娓点拨、探幽寻微, 教他们发现真谛。如此因文变法, 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就一定会阴天转晴、开朗活泼起来。

二.把阅读教学的重点切实转移到语文和思维方面来, 在语文训练中求得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语文课就得学习语言, 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事实上现在的语文教学却不尽如此, 过多的篇章结构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作家作品介绍, 充斥在阅读教学中, 课文仅仅只是被当作学习写作的例文了。现在要切实转变过来, 要把课文当作学习语文的例子来教。

实现这一转变, 首先要重“读”, 阅读教学, 理所当然要“读”。朗读诵读, 领读范读, “一字一句都要见于书、入于目、发于心、出于口”;“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法中早有“以读带讲”之说, 朱熹就很赞赏这种方法:“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读是理解的基础。而现在讲师太多, 讲风过甚。熟读之外, 就要指导学生品味语文技巧。学生往往不精心、浮躁, 多好的语言就在他们眼皮底下, 却视而不见失之交臂。我教《论雷峰塔的倒掉》, 讲到结尾处的两个“活该”, 先让学生变换语调各自去读, 在热闹了一阵之后, 问:“谁读出了味道?”一个学生立即站起来说:“‘活该’两个字干脆有力, 痛快淋漓, 说明法海罪有应得!”看!这个“味道”是读出来的。

在语言教学中把握思维的潜流, 发挥语段中的思维训练因素, 阅读教学会更有吸引力。学生上数理化眼睛放亮, 奥妙在于严密的逻辑思维。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这“深处”是指人的思维。只要去发掘思维的潜流, 就会产生吸引力, 就会读出味道。

语言和思维的同步训练最好以语段为基点, 一篇嫌长, 设题和训练多有不便;而在一篇中选取精彩语段设题, 可以达到以少胜多的效益。张志公先生认为:“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段的训练是语言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语段这个基点, 有利于语言和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三.引进时代活水, 使阅读教学更富有生机与活力

无论语文教材怎样及时更新, 其语言文字负载的信息总是比现实社会稍慢了一个节拍。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补充新鲜时文, 无论从量与质的方面说, 都是大有裨益的。正如“功夫在诗外”一样, 语文的功夫亦在课外。站在时代的高度, 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人出发, 语文教师应有足够的气魄和胆识, 把社会引进课堂。如我在教学诗歌语言, 领悟诗歌的意境;又如在教学第五册杂文单元时, 引进了《学习的革命》, 并且针对社会上广告的庸俗低级写了一篇杂文《第337条妙计》给学生阅读修改, 这样既使学生贴近了社会生活, 又更圆满地完成了杂文单承的阅读教学任务。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是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识特点, 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 第一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古诗等;第二学段的学生可以阅读文质兼美的叙事性作品及优秀诗文;第三学段的学生除了继续阅读有关叙事性作品和优秀诗文外, 还可以适当读一些文学作品科技作品、简单的议论文和浅易的文言文。这样便于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读懂作品, 能读懂就有收获, 有收获就有成功的乐趣。二是要拓展自由阅读的空间, 倡导学生自由阅读, 学生想读什么, 就读什么, 想怎么读, 就行怎么读。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如读书演讲会、朗读擂台赛、读书笔记展览会等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提高阅读的兴趣, 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这样的阅读教学, 学生兴趣浓, 收益大, 受教于阅读, 见效于写作。一举多得, 何乐而不为呢?

四.实施美育, 研究阅读教学艺术

美育又称教育。阅读教学是一种美的创造, 也是一种艺术教育, 艺术的教育更该讲究教育的艺术。讲究艺术是为了激发兴趣, 提高效益, 给学生以美感享受。那些倍受学生欢迎的名流高手, 无不是以其高超的审美调度给学生以美感享受。于漪老师讲《周总理, 你在哪里》, 在一段深情的导语之中, 学生心中已贮藏了周总理的爱戴之情;当读到“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时, 同学们已泣不成声, 师生沉浸在炽烈的情感之中, 用心灵呼唤着:“周-总-理, 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一种崇高的美感在心灵的共鸣中得到升华。当然, 阅读教学的艺术时多方面的, 诸如结构艺术、板书艺术等, 只要我们把它当作一门芝术去追求, 我们就会得到艺术的效果。

由此看来, 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从丰富积累、培养语感入手。首先, 要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看报的习惯, 让学生走出“课本是世界”的小天地, 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其次, 要花大力气研究课程教学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得到有效的落实。例如:阅读的材料从哪里来, 如何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 对学生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进行科学的评价。这些问题, 正是我们在实施语文课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传统教学法很明显的毛病, 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也是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这也是切中了传统的阅读教学弊端的。阅读教学要走出困境, 就要走向科学化、艺术化。

篇4:习作教学的尝试

【关键词】阅读指导;读写结合;观察生活;真情实感;修改符号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阅读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它无法和其他的教学割裂开来。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二、课外阅读积累,实现厚积薄发

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作文”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的,读书可以为作文奠定基础,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因此,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认识,学到表达技巧,写起作文来就可得心应手。随着阅读量不断的增加,这种潜存的信息越积越多,写作文时它就会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选择适合孩子看、孩子愿意看的读物推荐给他们,要注意推荐的方法。看看贾志敏老师上学时候的一件事: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三、引导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教师就教他们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班级有什么喜事,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对学生说,把这记下来,也许减轻自己的不愉快。一次,梅燕同学说看到爸爸陪着奶奶散步,联想到很多人带小孩散步,而陪老人散步却不多见,很有感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成作文《也陪妈妈散散步》,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

【摘 要】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 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 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只要我们运用的方法得当,只要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掌握和运用,他们的作文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作文难教、难学的局面也会有所改变的。

【关键词】阅读指导;读写结合;观察生活;真情实感;修改符号

对小学生来说,学写作文主要碰到两个问题:一,没有东西写;二,有了东西也不知道怎样去写。第一个是如何搜寻材料的问题;第二个是如何表达事物与情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阅读指导,做到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部分,它无法和其他的教学割裂开来。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教学生识字,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型、句式,熟悉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作者是用哪些词汇和句子来描写事物的,作者是怎样调遣句子来表情达意的,作者又是怎样布局谋篇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的能力,即:听、说、读、写。

二、课外阅读积累,实现厚积薄发

课外阅读与写作教学相辅相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与“作文”之间是有着因果关系的,读书可以为作文奠定基础,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因此,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还可以锻炼思维,提高认识,学到表达技巧,写起作文来就可得心应手。随着阅读量不断的增加,这种潜存的信息越积越多,写作文时它就会像溪流一样汩汩流淌。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选择适合孩子看、孩子愿意看的读物推荐给他们,要注意推荐的方法。看看贾志敏老师上学时候的一件事:后来,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记得,他叫吴子祥,五十开外,很慈祥。每个星期他总要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我们看课外书,有时候还讲故事给我们听。他讲到紧要关头,往往故意“卖个关子”,说什么时间不多了,欲知后事如何,请大家去看书吧!说着,发给每个同学一本书。我读书的兴趣似乎就是在那时候培养出来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要积极拓展阅读渠道,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极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如果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我们应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三、引导观察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当学生具有能组织文字的本领之后,教师就教他们去独立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寻觅作文的材料。

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材料,班级有什么喜事,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时,便提示把它写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绪低落、垂头丧气时,便对学生说,把这记下来,也许减轻自己的不愉快。一次,梅燕同学说看到爸爸陪着奶奶散步,联想到很多人带小孩散步,而陪老人散步却不多见,很有感慨。我觉得这是一个好题材,我就让她写成作文《也陪妈妈散散步》,习作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社会是一面星罗万象的硕大镜子,它折射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谱写了一个个传奇动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捕捉生活中的各种剪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写作素材。

首先要引导学生留意各种各样的社会见闻。比如:清洁工、交通警察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工作的;市场上的热闹,不同食品区域的品种,捕捉小商小贩进行买卖时讨价还价的镜头;街道上各阶层的人物特写;发生在公共汽车上的感人故事等社会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直观感知中触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展开想象,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笔记录下每一个动人的画面。

其次要引导学生观注各种社会现状。比如:环保问题、水资源严重缺乏、天气越来越暖等。这类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由观察到联想,然后把自己的感悟笔录下来变成我们的写作素材。“干涸的江河里裸露着鱼儿的尸体、发出臭味的河水、一片片裸露的土地、水龙头在流泪”这些画面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从这一幅幅画面中想到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该怎么补救?这样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后就算遇到类似的现象,他们都会同样的方法甚至更灵活的方法展开想象,获取更多的写作素材。

四、重视习作修改,教给修改方法

“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作文批改是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的目标之一,但这一点却常被大家忽略。人们都认为,作文批改是教师的工作,学生懂什么,先学会写,将作文写通顺。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不能判断自己作文的优缺点,如何进步,如何提高?由于学生没有批改作文的意识,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上的圈圈点点,有几个学生会认真去看而且能看得懂。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些作文批改的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且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总之,写作文的方式方法、手段窍门有很多。只要我们运用的方法得当,只要给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们自己发现、掌握和运用,他们的作文水平会很快提高的,作文难教、难学的局面也会有所改变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篇5:剪纸教学的尝试

鲍集中心幼儿园 陈冬美

剪纸是我的爱好,一直以来,我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把民间剪纸引入幼儿园的课堂。正巧,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研究给了我深入研究剪纸的机会。那么,哪种技法更有利了我们的孩子学习剪纸呢?一次网上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使我想到,借鉴民间剪纸群体中少数艺术家的那种信天游似的,一把剪刀、一张纸,即兴创作的技法?思来想去,最终觉得各种方法都可试试,相信实践会帮我找到好方法。第多斯惠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幼儿对剪纸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运用感官去看、去听、去想、去做,并积极探索,发现,实现创新。

一、给予幼儿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

幼儿是一个能动的生命主体,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有益于幼儿个性的发展,也容易促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剪纸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这种自由自主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两种活动中,一种是在集体的剪纸教学活动中,另一种是在非集体活动——区域活动中。

在集体剪纸教学中幼儿既可以与老师预设的内容发生互动,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表达表现。在首次 ‚我做面条‛的剪纸集体活动中,我提供了画有宽度不同的直线条,一方面发展幼儿沿线条剪纸的意识与行为,另一方面让孩子们有一个参照的依据,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能得心应手,也便于让幼儿更好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80%的幼儿都没有沿着线条剪纸。当看到这个情况后,我没有压制孩子们自由的表现欲望,也没有过多的干预,而是允许他们的自主创作,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高昂,他们为首次的剪纸表现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画有不同线条图案的剪纸样品及没有线条的空白彩色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及实际能力自由剪制。由于区域活动中没有老师明显的预设内容,因此,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就算什么也没剪出来,但兴趣依然不减。他们喜欢的是剪的过程,而非结果如何。

二、采用剪、贴、涂等多种方式丰富剪纸内容

剪纸教学刚进入试行阶段,孩子们使用剪刀的技能水平不是很高,应该是非常的不协调,如果单纯采用剪制的方法开展剪纸教学对幼儿来说学习内容过重,而且不利幼儿的身心发展及兴趣的激发,同时教师准备的纸张浪费较严重,因此,在本学期中我们采用了以剪、贴、涂等多种方式参与的剪纸教学。幼儿的兴趣来源主要在手指的动作上,粘贴、涂色本身就是幼儿所喜爱的两大内容,再配合以剪纸,幼儿的兴趣便不遗余力地全部展露。第三次剪纸活动‚美丽的小屋‛中,教师提供了画有三角形、正方形的图案轮廓(主要目的 是为了验证线条过多而造成幼儿对参照物的淡化——为‚ 我做面条‛活动而设计的一次活动。这次活动的开展证明了我的分析是正确的,当出现特定的某个参照物后,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沿线条剪纸的意识一下子便大幅度提高,孩子们不仅顺利地剪下三角形、正方形,还将两者有序地粘贴在一起。当孩子们用彩色的蜡笔把白色的房子涂成五彩时,那种欢愉不言而喻。他们纷纷将自己的第一件成品作品带回家,与父母一同体验他们的成功乐趣。

三、用辅助物协助剪纸教学的开展

孩子们对剪纸产生兴趣,那是因为孩子们手拿剪刀可以随意地剪,但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进步是很有限的。同时在剪纸教学中,教师还发现有些内容在传授给孩子时比较枯燥,孩子们只能靠自己的观察或瞎弄来参与剪纸。随着剪纸教学的不断深入,内容开始趋于难度化,有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们对剪纸活动产生了一点的内惧心理。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考虑到这点后,我们开始在剪纸教学中穿插儿歌教学、提供辅助物,渗透线条意识,将烦琐、枯燥的剪纸教学内容化难为简,促进孩子们身心及能力水平的同时提高。在‚对称剪苹果‛的集体活动中,我们将以上的内容有机渗透。‚ 小纸头,折一折。小剪刀,嚓嚓嚓。咔嚓一下从上往下剪。小剪刀转弯往外剪。小剪刀转弯剪里剪。咔嚓一下剪下来。大苹果剪出来了。‛在朗朗的儿歌声中,幼儿剪纸兴趣及能力 同比例提高。

四、给予幼儿展现与交流的平台

孩子的成功体验源于同伴的认同与成人的肯定,虽然自我认同也能促进幼儿良好的情感体验,但他人认同的效果远远大于自我。为保持幼儿的永久兴趣,我们不仅在美工室、班级,还在幼儿园的走道内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展现与交流的平台。

作品的展示不仅让成功的孩子多次地体验快乐,而且也给那些能力较弱的幼儿有了借鉴与参考的机会。孩子们在剪纸活动中需要有进一步的提高,必须有相互交流的时机,唯有发现不足才能有所进步,唯有借鉴才能有所新的创收。

在孩子们一次次的笑语中,我看到了一种现象,那些模仿范例不到位的孩子,为什么会乐得更自在,精神更兴奋?通过进一步观察了解,他们是在炫示自己作品的特别,这种特别正是每个儿童个体心理差异的显现。例如,两只眼睛只剪出一只,他却说是独眼神;眼泪剪反了方向,仔细一看,却成小和尚人像。别看教师轻而易举剪个三毛头像做范例,孩子们一时还不易把握,他们的手下剪出的却是独毛、二毛。剪坏了的老鼠,孩子说钻到洞里去了。没估计到,教学计划在孩子们手中充实起来,这些因无知而产生的‚错误‛,歪打正着地成为孩子们的创意。干脆,我放弃了继续示范的准备,宣布说,看谁能剪出不同的发型,形态与别人不同的小 人来。并鼓励大家:谁认为自己剪得好,就把它放到黑板上来展示。这下教室热闹了,一下子变成了游戏的竞技场,你上我下,不一会黑板上摆满一大排;撤下第一批,又剪第二批。在这种气氛中,再顽皮的孩子,再‚笨‛的孩子,也会摆弄着个剪刀和纸,剪出自己心中的图像。有了一定时间的基本功训练,再次证明,不描不画即兴创作的技巧,不但可以掌握,而且更有利于儿童原发性思维中那独特的想像力的发挥,正因为不描不画,孩子们自觉加强了动手之前的‚三思‛。后面的教学,我几乎再不用动手示范,只需把题材、要求简单口述一下,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去剪。

至于剪纸的基本纹样、阴阳手法、构图原理等教学,也是在游戏状态下去进行。例如:刚开始,剪阴刻人物头像中的嘴巴时,启发性向幼儿发问:‚大家边剪边想,小嘴的形状像什么?‛孩子们抢着答:‚香蕉、小船,弯月牙……‛‚对啦,对啦,剪纸就是在一张完整的纸上剪出像月牙状的缺口形成花纹来表现图像。我们给这样的花纹取个名字叫‘月牙纹’好吗?‛‚好!‛当剪到女娃头像前额的刘海儿时,又问像什么。梳子、刷子、锯齿、小草,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我只要稍加引导说锯齿更形象,学生们就会喊出它叫‚锯齿纹‛。在边剪、边问、边答中,剪纸艺术中的生动语汇,仿佛是孩子们自己发明定义出来的一样。不难看出,今后创作的时候,孩子们灵活运用这些语汇也不会显得很 难。大家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在这种开放式的环境气氛中,能找到孩子在家长陪同下初学素描练线条,初学钢琴,弹练习曲那种枯燥乏味的感受吗?

在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只认为自己在玩、在游戏,玩的是不是艺术,剪的过程中是否包涵着创作并不知道,也不会在意。作为长期爱好剪纸的我,惊奇地发现,一批批幼儿的作品中,已有一些很有创意,它促使我进一步思考,幼儿本身就是创作的主体,身边的孩子就是一个创作群。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看到了希望。后来,我在网上浏览时看到一篇文章中写到,孩子们的种种创意,正是他们将那自然人的无经验、无知识的幼稚,拙气、无拘无束的表露。

怎样引导他们去创作更好的作品。于是,我精心设计了各种剪纸活动,领来了各种彩纸,让他们把剪出来的作品进行简单装裱,贴在白纸上,贴在彩纸上、贴上名字、班级、内容。这样一来,幼儿更是兴奋,特别有成就感。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创作的热情。

在与孩子们游戏式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孩子们之列,唤发自己的童心,尽量学着用幼儿特有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作品。我的心中真真切切地明白,身边的这群孩子才是自己真正的老师。我衷心期望他们中有一些人将来会 成为传承中国剪纸艺术的教师。正是基于这一点,我逐步对每个幼儿特有的手法、个性注意了解、掌握,做到心中有数。再针对不同的个性去界定他的创作题材范围,让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较小的范围内反复练习、创作力争在幼儿园较短的时间内,不断提高自己的剪纸本领,把他们的才华展现出来,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创作欲望和信心。例如:在孩子们剪动物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小朋友很喜欢剪猴子。当他剪了一段时间,感到有些乏味时,我一方面鼓励他坚持下去,更主要的是指导他如何用对折的方法将一只猴子剪成一对猴子,将树枝上的几只猴子剪成一群猴子,他马上又来了精神,越剪越起劲。回家后,他在家独立剪出多幅有关猴的作品。

篇6:写字教学的点滴尝试

汉字作为一种语言记录工具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汉字,更是一种民族底蕴的传承。汉字如此的重要,写好汉字也就变得非常必要。要想把汉字写好,则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训练过程。如何夯实写字教学,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我在写字教学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1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写好字的前提。学生刚开始学习写字,如何拿笔非常重要,如果一开始就错,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纠正,所以从学生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做好示范,讲清要求:写字时,身坐直,头要正,肩要平,眼离本子一尺,手离笔尖一寸,胸离桌边一拳。然后逐个指导纠正。在学生初学阶段,要求学生“不求快,但求好”。对写字姿势、执笔方法正确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不正确的学生逐个纠正,一节课纠正不过来,下节课再纠正,直到全班写字姿势、执笔方法都正确了为止。除强调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正确外,我还要求学生保持纸面干净,爱惜和保管好写字用具,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获得身心发展。

2.1 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由此而影响的性格特点。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很短,手部肌肉容易疲劳,手眼的协调也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小学生极没有耐心,坐不住板凳。注意到了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就要切忌急躁冒进,一定要注意训练有度,持之以恒。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体会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书写的信心。

2.2 把写字教学和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写字是巩固识字教学的手段之一,只会识字而不会写字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只会写字而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写字要和识字结合起来,边识字边写字,以写字来巩固所认识的字。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字形,然后在认真书写在格子中。

3 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兴趣是写字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然而,兴趣不是学生自发产生的,它有赖于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激发。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写字教学中,尤其是在写字课的起始阶段,要十分重视兴趣的激发。

3.1 故事激趣。写字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指导学生练字,如果只是一味地向他们讲解偏旁部首,结构造型,只是机械地重复点、画、钩、挑等写字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乏味。若注意以故事激趣,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比如以“一字千斤”的故事导入:有个牧童“福”字写得好,常受到人们的夸奖,自那以后,牧童把“福”写得更好了,方圆百里的乡亲们都请牧童写“福”字,牧童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个“福”字能写出很多花样来。后来,牧童的名气传到京城,宰相愿出千斤重酬,请牧童在相府大门上写个斗大的“福”字……学生听后,个个兴趣盎然,这就为上好这节写字课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3.2 展本激趣。小学生天性好胜。成功的喜悦往往能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采取展览习字本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使写字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练字之前,表扬上次作业写得好的学生,并把他们的本子在班上传阅。或发现书写差的学生有点滴进步,展示其取得进步的作业本,使“差生”也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全班就会出现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4 狠抓学生的写字练习

“培养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是写字教学的主要任务,仅仅靠每周一节、每学期16课时的写字课是难以实现的,必须狠抓写字练习。除了课堂写字教学和语文识字教学外,我还安排了学生除了八小时的学习时间之外,坚持每天练字10~15分钟,以此让学生明白,只有长期不懈的训练,持之以恒,写字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凭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写字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懂得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篇7: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的尝试

情境教学凭借情境,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化感性认识;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激发情感为动因,渗透品德教育;以训练语言发展为手段,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情境的创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从学生生活中截取,强化生活的关系。课堂教学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动力,扎实体现创新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以现有教材为核心,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情境交融,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途径。同时也能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学的知识空间。

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语言学习应有的真情实感,学生的学习乐趣被淹没在大量枯燥乏味的字、词、句、篇的分析和各种习题的训练中。为了努力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改变灌输式教学,我们的教师必须进行情境教学的探索。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课堂情境教学,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育观念,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依据学科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构建了“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主导的“他主学习”,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由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到带入情境,提供学习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观察、角色扮演等操作性尝试,获取知识,以自己的所感去表达。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结合。我们每位教师都清楚教材中的美文是以语言为中介,以抽象的符号呈现教材画面的,要让学生感受其美,就要让艺术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教学。我们教师就要把直观的画面与语言描绘结合起来来创设情境,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任务。

情境教学运用暗示导向、情感驱动、角色效应、心理场景的整合。运用暗示导向。在情境教育中,把跨度宽阔的教育、教学空间,用各种暗示手段联动起来,以不同形式、不同途径渲染教师的亲切、学习的愉快、书籍的智慧及学生蓬勃向上的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无意识倾向处在忘我的境界中,趋向教育者既定的方向,还可以使学生从无意识的加工中最大限度地受益,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实践证明,学生在情感的驱动下,会主动积极地投入认知活动。在优化的情境中,学生将经历“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的情绪发展过程。随着情境教育的实施,学生的情感将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延续、反复、发展,让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和理智情感,在其间受到了很好的陶冶,并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渐内化、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中。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总是蕴含着教育者的意图。结合教材特点和活动需要所设计的角色,让学生扮演或担当角色,其角色扮演的热烈情绪将渲染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由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成为积极参与的主动角色。情境创设能够使学生的生活空间成为富有教育内涵、富有美感、充满智慧和学生情趣。丰富形象的感染,真切情感的体验,潜在智慧的启迪,使学生得到一种满足,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师创设情境的目标推进的“力”。在这种推力下,学生主动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态度、情绪、语言和行为,使已创设的情境更为丰富。置身其中的教师也即时感受到教学成功的快乐,又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这样,“情境——教师——学生”三者之间在心理场中得到整合。推进和促使儿童的顿悟加速产生,从而不断改变他们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结构。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那么什么是教学情境呢?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

在传统课程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学大纲为纲,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学生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教师基本不需或很少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教学情境,因而,创设教学情境在传统课程的条件下还不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使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着变革。基于问题情境,以问题研究为平台的建构性教学成为课堂教学主流,教师的“创设教学情境能力”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师专业能力。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呢?

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门话题。

知识是人类从实践活动中得来的,是对实际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发展规律的反映。这也就是说,知识本身是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包括符号图表)则是抽象和简约的,学生所学的正是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即教材。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事物想清楚,真正把两者统一起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意义的学习。相反,如果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而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这样的学习便是机械的学习。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显然,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孩子的眼前,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教师更应该注重创设情境。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教师就可以直观的给学生一个1平方厘米大小的东西,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1平方厘米就这么大。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学生基本上知道了一张饭桌面的大小约为1平方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约1平方分米,那么自己的大拇指的指甲面大约为1平方厘米。将面积单位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物体进行比较,使学生对这三种面积单位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低年级的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不足,只知道人民币的不同面,不同面值人民币上的图案不同、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学生都不了解。如果教师能打出课件,在大屏幕上出示讲解再加上生活中的认知,学生会对人民币认识的很透彻。在教学中这只是情境的一个维度“境”,它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背景,情境的另一个维度是“情”。

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山泉里流出来的是水,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涌腾出来的是一股股极大的感染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教师在教学生识记“晶”字时问学生:天空一个大太阳天亮不亮?学生答:“亮”。那在大太阳下面还有两个并排站的小太阳天空会怎样?“更加明亮了”。师:不仅明亮还有些耀眼,三个太阳在闪闪发光这就是“晶”字。这种让学生充满想象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相反,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上课冷漠毫无激情,那么学生听课也必然是冷漠、无激情的来听。课堂教学就像一潭死水,是没有质量的课堂。只有激情和真情才会在师生间产生一种互相感染的效应,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情感激发的目在于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情绪背景,学生兴致勃勃、兴趣浓厚,甚至兴高采烈,这是教学的最佳精神状态。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倾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做到:

1、教师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桎梏,打破“教材是唯一知识源”的传统思想。

2、根据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进一步落实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全新理念。

3、密切学生学习生活和实际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各种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4、教师创设多种情景,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广泛地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5、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获得学习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突出趣味性、思考性、现实性。实施情境教学的措施:

1、强调教师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倡导教师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短时间、大容量、资源共享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地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拓展教学活动领域,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获得情感体验、心灵感受,拓宽视野,磨练意志。

.创设情境:通过各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语言成为活的生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片、学生表演等多种方式,以活动为载体,设疑激趣,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利用书中的情境图和儿歌的表演,让学生在愉悦之中巩固知识。

.自主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知识,教师分层指导,有针对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观察、阅读、思考、尝试、联系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去分析、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共同研讨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用实际行动去尝试、去讨论,最终得出结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多向思维。师生关系应是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要善于运用诱导的语言,紧扣目标,引导学生逐层深化,激活学生的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

情境教学拓宽了教育空间,追求教育的整体效益。通过多样性的课外教育活动、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野外情境教育活动,拓宽教育空间,形成多维结构的情境,促进儿童身心发展,提高了教育的整体效益。同时,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通过创设一种“亲、助、和”的师生人际情境和“美、趣、智”的学习情境来缩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以及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儿童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发展。情境教学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担当教材中的角色、扮演童话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都顺应了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规律。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儿童忘我地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其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作训练等一系列学科素养连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篇8:语文创新教学的尝试

一、转变教师角色, 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课堂上, 教师应组织学生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也就是建立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现代心理学表明, 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 才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敢说、敢想、敢问, 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如习作课《一件后悔的事》, 老师可以和学生交朋友, 师生进行平等交流, 老师首先谈谈自己最后悔的事, 然后让学生谈, 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是站在同一平台, 自然就敢把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或观察某一事物时, 教师尽可能参与其中, 和学生一起去收集资料或观察事物, 比比谁收集的多、观察得仔细。这样就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好的合作伙伴。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

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既要为学生提供适宜、丰富、有趣的学习内容, 做到“用教材教”, 又要创设适合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学得快乐。如一位教师教学《羚羊木雕》, 分别让学生扮演“父母”和“我”, 分两组进行课堂辩论。要求学生围绕贵重的礼物能不能送朋友, 是“物重”还是“情重”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纷纷加入各自的“阵营”, 老师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话:“财富不是朋友, 但朋友永远是财富。”这既是对本课主旨的归纳, 也是对学生辩论的总结。课后, 许多学生还觉得言犹未尽, 老师顺势让学生写成短文, 各抒己见。这不仅活跃了课堂, 还引导了学生创新思维。

三、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

快乐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努力丰富我们的教学形式。为适应时代的发展, 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 注重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 选文更具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和价值取向, 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 尤其是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 则进一步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 重条分缕析, 轻体验、感悟的语文教学弊端。如教学寓言《愚公移山》, 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愚公移山”的信息材料, 结合时代精神, 对文本进行再认识。教学中有的同学提出这则寓言故事不应叫“愚公移山”, 叫“二神移山”更符合故事的本意, 因为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之神, 是天帝。也有同学提出, 愚公“移山”并不是明智之举, 因为再美丽的梦想总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在当时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 移山谈何容易。还有同学说, 移山不如搬家, 因为“山不转, 水转;水不转, 人转”, 外面的世界有新的天地。教师允许学生有新的认识, 尊重其不同的看法, 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语文创新教学与培养创新精神不是一个概念。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定是离不开语文创新教学的。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入手, 鼓励他们时时处处都想要出新, 不满足于“从众”、“趋同”与成说, 才能逐渐形成创新的个性, 就是说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 让他们在学习中有鲜活的情感体验, 以自己的兴趣特长去谋求自己独特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学活, 让学生活学, 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向创新。

四、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空间

上一篇:对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画扇面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