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的核心

2024-04-24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通用6篇)

篇1:大部制改革的核心

大 部 制 改 革 的 问 题

一,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与特征

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基于上述涵义的界定,有学者揭示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个别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四是“协”。大部制改革必须有机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构,使之高度协调。

很显然,大部制是将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或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与按照政府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制”不同,大部制是一种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体制。“职能有机统一”是大部制的精髓所在;“宽职能,少机构”则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二,关于大部制改革的背景与动因

推进大部制改革具有深刻背景和多重动因。有学者认为,大部制

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层次改革的需要,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有学者提出,“无论是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是从与国际接轨来看,中国的行政机构都应该向大部制转变。”还有学者对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一是政府部门职能分工的状况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如政府部门设置过多,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决策、执行、监督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不清的现象比较突出等。二是目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与政府机构改革相对滞后、机构设置过细有关。如经济运行过热的苗头日益明显,中央宏观调控的效果不佳,与部门利益作祟有很大关系等。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以后搞了几十年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部门设置多,实行条条管理。如当年的机械工业部下辖9个管理部门,有管常规机械的,有管电子的,有管兵器的,有管飞机的……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不断深入。1982年至今,我国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82年国务院100个部门裁了39个;1998年再次大规模机构改革,国务院的40个组成部门,一下又裁了11个,仅保留29个,绝大多数直接管理工业的部门都撤销了。但是,政府体制改革并没有到位,而且随着改革和发展,政府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的问题突出。

目前,我国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

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

笔者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综合影响,是大部制改革的深刻背景。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等问题,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基本动因;进一步消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大部制改革的外部驱动因素。三,“大部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职能和机构整合问题。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实质在于实现职能有机统一,确保运转顺畅,而不在形式上调整多少部门。按照这一要求,改革方式有两种选择:一个途径是将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重组为一个职能更宽、管理范围更广的大部门,使相关职能由一个大部门负责,统一协调管理相关领域的事务。比如说,食品药品安全管理与公共卫生服务有着内在有机联系,应当在统筹协调食品药品和公共卫生管理职能的基础上,整合现有政府部门,统一负责相关领域的政策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能。

2,另一个途径是只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不动机构。在许多情况下,一个部门可能只有某些管理职能与其他部门存在交叉,或者一项事务的工作流程客观上需要几个部门共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有必要重组机构,而是采取职能整合的办法,将相近职能归入一

个部门管理为主,使之成为该项职能的主要负责部门,牵头协调相关业务,其他部门配合,做到职责明确、各负其责,防止都负责、又都不负责,出了问题无人负责。

3,决策与执行分开问题。目前,有些政府部门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容易导致权力过于集中、部门利益化等问题。而实行大部门体制,就会使有的部门职能更宽,权力更大,可能就会出现新的部门利益。因此,实行大部门体制,更有必要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对分离的权力结构上有所创新。四,对“大部制”改革的期盼

其一,“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在精官减政、精简机构方面为基层政府机构改革提供典范。国务院在1982年以来的5次大规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始终贯穿着精简高效这条主线。比如在1982年的机构改革中,国务院100个部门裁了39个,1988年,国务院的人员编制一次性就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但是,在当前一些地方的机构改革始终走不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怪圈”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的政府机构中已经出现了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所批评过的“官多为患”的情况下,国务院此次“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在机构精简和职位设置上给基层机构改革作出表率。有关资料显示,当前财政供养人口负担比建国初期增加了20倍。财政供养人口和百姓的比例已经从建国初期的1∶600,增加到当前的1∶28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对基层机构和人员大幅精简和效率提高起到大的触动作用。

其二,“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在降低行政成本上为基层机构改革提供典范。据有关报道显示,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1986年的10%提高到2005年的19.2%。20年间增长将近一倍。与此同时,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而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只提高了0.5%。行政管理费用的增加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挤占了本来可以用来提高百姓教育卫生和保障水平的经费支出。不仅如此,行政职能错位、交叉造成的行政成本增加还给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近日公布的研究成果显示,1999~2005年间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作用达到负的1.73%。因此,他建议政府改革应该进一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在GDP当中所占的比重。在这种情况下,此次“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在大幅降低我国不断上升的行政成本上对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予大的触动。

其三,大部门体制改革还应在树立服务为本、重视民生,增强政府服务百姓能力和水平上提供典范。经济学家吴敬琏近日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败得失问题时认为,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所谓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要按照人民的托付,去管好自己应该管的事情,那些不该管的事情尽快退出来,不要为了自己那一点小的本位利益或者权利或者等等来妨碍这个大局。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也曾明确提出了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大部门体制”改革应该围绕树立服务为本更加重视民生的目标对当

前基层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部门主义、官本位体制和少数干部的重官轻民思维有所触动。

五,关于大部制改革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有学者对国际社会大部制的经验进行简要描述和国别介绍。国外实施大部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克服和解决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和权责脱节等政府管理问题。它是由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率先探索并逐步实行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大部分国家的中央政府组成部门在20个以下,如澳大利亚和英国19个,美国和法国15个,德国14个,日本12个,机构设置最少的只有8个(瑞士)。而我国国务院组成部门在2008年改革以前有28个,机构设置较多。也有学者介绍国外大部制改革的方法和特点。其方法包括多措并举,合力推进;配套改革,体制支撑;加强协调,注重整合;强调技术,讲求细节。其特点是应需而设,职能为基;渐次推进,因时制宜;有共性,无模式。

从总体上看,学者们对国际社会大部制的介绍和研究较少,且处在概念转述和内容描述阶段,缺乏对国际上大部制改革的深层动因、实践模式和运作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六,思考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其目标取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学术界达成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除此之外,学者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也形成了广泛共识:(1)大部制是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政府组织体系的一项重要举

措,它具有诸多优点:有利于集中和整合资源,克服部门本位主义;机构大量缩减,为行政协调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破解职能交叉、“多龙治水”等矛盾;决策与执行分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加强宏观调控,有效应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有利于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的顺利进行。(2)大部制改革要善于化阻力为动力,以公共利益消解部门利益,把握好部内协调的负荷与难度,防止出现争权夺利、条块冲突、盲目合并、流于形式等问题。(3)大部制改革应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核心,以权力协调和职能归并为基础。(4)大部制改革应有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改革相配套。(5)大部制改革应以相应的法规制度作保障,避免出现“变形”或“回潮”的现象。

篇2:大部制改革的核心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

部门过多必然造成职能分散、政出多门,既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和加强政府应有权威,又不利于落实“问责制”和建设责任政府。多个部门负责同一项工作的做法,貌似加强领导,实则减轻了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同时,还导致部门利益的滋生,使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甚至个人化。大部制强调的是部门职能的有机统一和综合管理,能够较好地协调职能机构统一和专业分工的关系,对于协调部门关系、强化政府权威和落实责任追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鉴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职能的有效划分和呼应,如果国务院将部门数量控制在20个以内,则地方各级政府就基本上能够做到与中央一样合理设置部门,有利于政令上通下达,便于管理的衔接和延续。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大部制将是未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亮点,应当将大部制改革放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全局来定位和设计,综合考虑政府改革的系统配套问题,将组织重建、体制变革、机制创新、职能转变、流程再造、管理方式创新以及相互关系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以全方位推进我国政府组织变革。因此,要从整体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治理创新和现代化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大部门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加快行政管理改革的关键环节,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周密设计、统筹协调、稳步推行。

值得指出的是,大部制改革反映了地方政府对行政体制改革的普遍愿望。据我们课题组2007年暑期在全国14个省的调查,很多地方政府及部门都提出了推进部门整合的意见,这也说明推行大部制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二、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三、推行大部制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决策、执行、监督的分离与协调问题

目前我国决策职能与执行职能和监督职能不分现象突出,监督流于形式,使决策部门普遍受到执行利益的干扰,导致问责更加困难,国家利益部门化。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行政运行机制,实现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我们认为,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机制是可供考虑的思路。即: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构建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有些职权的分工与制约,还需要从与人大、司法部门的关系上来考虑。近几年来,一些部门已经在探索这方面的改革。例如,交通部于1998年实施了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交通部负责决策、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监督、交通部所属地方海事机构负责执行的相互协调又适度分离的组织机构体系。

在大部制改革中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市场监管部门过多、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非常突出。例如,对食品的监督管理,目前是农业部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质检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食堂等消费环节的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查处重大事故。地方政府因机构设置不同,涉及食品监管的部门更多,有的省涉及十几个部门,有的省会城市涉及二十几个部门。这种分段监管体制,不仅造成部门职责交叉,提高监管成本,而且降低了监管效能,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竞争的要求,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整合,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以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2.综合管理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问题

我国目前综合管理职能与专业管理职能配置不科学。综合管理部门权力过于集中,行业或产业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不到位、权力分割,项目立项、资金支配等事项都要经过综合管理部门的层层审批,统筹协调困难,对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出台有效的政策。因此,必须进一步理顺综合部门与专业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各负其责、相互协作。一是综合管理部门的基本定位是服务、协调、指导、监督,主要研究制定国家战略、重大规划、宏观政策,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对各个产业或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统筹协调。为此要切实减少微观管理和具体审批事项,实现从“项目管理”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二是按照大部制的要求适当拓宽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其工作重点是研究解决产业或行业存在的重大问题,拟定相关法律法规草案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政策,统筹配置行业资源,发布行业信息标准,维护行业市场秩序,开展行业执法监督检查,提供行业相关信息服务。三是设立专司统筹经济社会事务的办事机构,统一协调解决职责交叉和综合管理事务。

3.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法律保障问题

大部制改革事关政府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权力利益的调整,应当按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的要求,畅通利益表达和意愿诉求渠道,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起草改革总体方案,由中央讨论决定,并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以提高改革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合法性和回应性。应当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切实加强行政组织法体系建设,推进行政组织设置、职能定位和机制运行的法治化。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部门立法的影响,我国相当程度上存在一个部门一套法律体系,大部制改革后,有关执法主体、诉讼管辖和法律适用可能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必要时可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有关机构改革中法律适用问题的决定予以解决。同时,大部制改革必然涉及到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问题,应当以此为契机,增强我国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和实行综合立法。4.与其他改革相配套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特别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公共产品的提供机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大部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本质上从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有关权力分离和制约问题,需要与司法体制、人大体制相结合来考虑。应当按照十七大确定的“统筹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机构设置”的要求,在政治体制的整体架构中确定改革方案和对策措施。

公共服务型政府与公共财政具有天然的统一性。推进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应当重视发挥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西方一些国家没有组织、人事和编制部门,而机构数量和官员及公务员规模能在数量上控制住,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机构和增加公务员需要有预算,而预算需要议会批准。实际上是预算在控制编制,政府增加机构和人员的权力在议会,政府是不能自我膨胀的。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改革预算管理体制,既实现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相分离,也实现编制与预算相结合,发挥预算管理改革对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的约束作用。此外,要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在降低和控制行政成本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设计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的预算制度,从源头上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

5.加强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研究

篇3: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新中国建立初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都在建设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政府管理部门设置多, 实行纵向的条条管理, 所以我国在建国初期国务院设置了100多个部。政府机构设置过多过细, 管理对象与管理事务重叠, 造成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客观要求政治体制建设服务于经济体制建设。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 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大部制”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制度产物, 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普遍采用的政府体制模式。实行“大部制”管理, 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 改“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 这对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历史沿革

公正地说, 大部制源于中国。早在秦汉时期, 当时的中央政府实行三公列卿制, 三公即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执行机构则为列卿, 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大部制的雏形。到隋唐时期, 大部制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形成了成熟的六部制, 即大家熟悉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它是中央政府最重要的机构。六部之间职能分配合理, 权限划分明确。六部制的确立是我国古代行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它为后世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到了近现代, 百余年前的光绪朝, 曾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部制”改革。1906年,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改革中央部门, 其中一项主要内容是合并一些职能重叠的部门, 组建大部门。其实在1898戊戌变法期间, 光绪皇帝就已经颁布了这项改革措施, 但一直到了1906年才得以落实。后来戊戌变法失败, 光绪的“大部制”改革自然也没有取得成功, 但这次改革有很多值得后人借鉴的经验教训。首先是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有学者统计, “百日维新”的103天, 光绪先后发布有关革新的各种诏令约180条, 平均每天1.7条。其次是机构改革要做好充分的准备。8月30日光绪下令裁撤詹事府、通政使司、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 但事先并没有完成相关职能的移交。衙门已经被宣布废除了10天, 具体的合并方案却还没有, 由此造成的权力真空无疑很容易给守旧势力提供把柄。再者是对裁撤下来的官员要妥善安置。9月8日, 光绪皇帝才下谕旨, 指出裁减各员可于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酌设大小官员额缺, 将来量才任用。

改革开放以后, 从1982年到2003年, 我国共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国务院部门从100个减至28个, 明确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转变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大职能。虽然从纵向来看我国的政府部门减少了很多, 但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 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 详见下表:

政府部门多, 会削弱政府的决策职能, 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如我国的运输由三个部门管理, 而美国的运输部管理着海、陆、空, 一些国家把邮电也放在运输部管辖, 这体现了“大运输”的思维。再如美国农业部的职能, 大体涵盖了我国的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多个部门的职能, 体现出“大农业”概念。

三、国外“大部制”的现状与经验

具有现代意义的大部制是西方发达国家最先采用的。世界上成熟的发达国家, 政府部门一般只有十几个, 比如美国、英国、德国等, 普遍呈现“机构数量较少, 职能范围广泛”的特点。西方国家的内阁机构之所以较为精干, 除了政府管得少外, 主要得益于大部门制度。它们的一些大部门可能下辖20多个执行机构和几十个咨询委员会, 管理范围几乎涵盖所有相关或相近行业。例如法国的经济、财政和工业部是一个超级大部。它负责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工业政策, 还负责经济宏观管理、财政预算和决算、转移支付、国际贸易、税收管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策和协调。其下属机构众多, 包括海关、税收、统计、贸易、公平交易监督等, 仅在巴黎本部工作人员就有近万人。

事实上, 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 所谓大部制, 就是既依法制定法规规章以及各种各样的政策, 也要依法执行这些法规规章和政策。大部制之大, 一方面应当是管的范围大, 另一方面是管的程度深、力度大。美国的能源部联邦雇员和合同雇用人员超过10万人, 年度预算超过230亿美元。美国国土安全部有18万雇员, 农业部有10万雇员, 环境署的人员编制比中国环保部多60倍。为什么它们要这么多公务员呢?就是因为即使是“中央”政府, 它们也是管执行的, 在它们的权力范围内, 大量的事情是这些部门自己做了, 而不是像我国, 中央政府部门只管发文件, 地方政府才管执行。

在西方并不是只有中央政府的部门是大部门, 许多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在地方政府实行“大部门体制”。地方政府在执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时候, 往往要面对最广大的人群和纷繁复杂的事务, 人少了解决不了问题。据统计, 在600多万人口的香港, 政府房屋署有9000名公务员, 新加坡的相应机构有3000名公务员。而我国的建设部门仅有几百人。香港法律援助署有520人, 而人口比香港多一倍的深圳法律援助仅32个工作人员。按照我国劳动保障部的规定, 每一万人配备一个劳动监察人员, 深圳按900万外来劳动者计算, 也应配备900人的监察队伍, 而实际上深圳只有43人。这或许就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还不够高的一个原因。因此, 对于一些从事具体管理与服务的部门, 不但不应减员, 而且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还应适当增加人员。

国外的先进经验当然值得借鉴, 但中国绝不应简单照搬, 而是要结合我国国情作出政府机构改革的正确战略抉择。

四、完善我国“大部制”改革的建议

1. 大部制改革不能单纯精简机构

我国有我国的国情, 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应立足于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 而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按14个左右的政府大部来设置政府部门。因为中国的人口众多, 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政府部门太少了也会造成执行压力, 而且政府部门权力过于集中也会造成监管难题和“尾大不掉”的弊端。考虑到这些复杂情况, 我国可逐步推进大部门体制, 最终实现将中央政府组成部门控制在18~21个左右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 实行大部门体制重点是在合并职能、整合机构, 而不是撤销职能与精简人员, 也就是减机构不减职能、减机构数量而不减人员数量。相反, 对于一些公共服务部门还要增加人员和编制, 加以充实, 改变目前工作负荷过大、人员紧缺的局面。

2. 增强地方政府服务能力

我国政府人员编制配备应与职能相适应, 编制应向行使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机构和部门倾斜, 而不应与行使政府内部事务管理职能的部门一概而论。应根据部门工作任务的繁重程度和社会责任的大小程度、区分政府内部事务部门和社会事务部门重新核定编制。对公共服务部门的编制管理, 可以借鉴国外编制管理办法, 对于直接服务于公众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根据服务对象的多少来确定编制数量, 再按各级政府所承担的职能, 确定各层级的人员编制规模。如国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大多采取按服务对象多少确定配备人员比例的做法。工伤保险领域, 国外发达国家比例大致为1∶2000, 我国目前为1∶9000;劳动保障监察, 国外大致为1∶8000, 我国为1∶1.5万;社会保障经办机构, 英国为1∶164, 我国为1∶3400;就业管理服务, 法国为1∶88, 我国为1∶10000。可见, 在一些公共管理领域, 我们不但不能削弱, 反而应该加强。

3. 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政治体制改革必然要求规范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大部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中央政策在地方的执行力, 但并不代表会削弱地方政府治理的主动权, 地方政府应顺应“大部制”改革的趋势, 在政府职能方面进行大的调整, 以走出中央与地方之间“收—放—收”的循环圈。

参考文献

[1]蔡永飞:国际经验借鉴:大部制大在哪.人民论坛, 2008 (4) A

篇4:大部制改革的核心

首先,大部制改革是革除“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良方。2006年10月,新华网曾报道,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利益结构发生了不少新变化,但是,一些行政部门仍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不良倾向。而大部制改革,本身就肩负有打破旧有利益格局的使命,不仅将提高行政效率,也必将对破除官场不良风气,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在精简机构的同时,也要充分提高整合后的机构效率。中央在去年的十七大上就指出,要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以医改方案为例。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曾表示:“中国要进行医改,首先必须整合卫生行政管理资源,协调管理。”全国政协委员方廷玉直言不讳地指出:“一个医改方案,十四个部委一起讨论了一年,至今还不明确。什么原因?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统筹,互相扯皮,各有各的部门利益。如果不成立一个权限高于各部委的领导小组,很难协调各方意见。”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不仅协调困难,还会互相扯皮。

归根结底,无论是破除“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还是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其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其终极指向则是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大部制:量变了也要质变刘海明

期待已久的“大部门体制”,在今年“两会上”终于开始了破冰之旅。尽管这个方案没有预期的那么彻底,但五个新的大部,足以显示中央的改革决心。

看待大部制改革和看戏一样,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有的人在计算着具体的数字,撤销了哪几个部委,新增了多少部委,最终还剩多少個部委;有的人在议论着调整后的五个大部到底合适不合适,等等,但这些显然是直观的评价。有的人则看到了深层的东西:“当前社会的热点和民众关注的焦点,如住房、看病、交通、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直接跟新组建的几大部委密切相关。”

在我看来,大部制既是量变,也是质变。也许有人忌讳“质变”二字,其实这是一种误会。从微观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大部”的诞生,首先体现为量的变化,即几个部门合成了一个部门,但是,量的变化最终会导致质的变化,即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开始,逐步实现改善政府部门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目标。只有这样,大部制的改革,才算是有实质意义的。

不质变,量变也就失去了意义。然而,相对于行政命令式的数量精简,质变的难度更大。这是因为,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没有质的飞跃,治小部尚且如烹大菜,勉强为之,接手一个新的大部,更谈何容易?可见,大部制改革表面上带来的是管理机制的变化,实际上是对管理人员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这个素养,大部制也未必能让公众满意。

同时,大部的权力大了,还有一个与其它部委协调的问题。如果将国家比喻成一个人,每个部委就是这个躯体上的一个器官,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服务一个目标,在于彼此之间的协调运行。只有大部内部和谐,部委之间有机统一,国家机器才能实现高效运转。

篇5:大部制改革的随州实践

蒋立新 毛海峰

2013年第4期 ——政治建设

随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辖随县、曾都区,代管广水市。全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人口258万。

2000年6月,随州升格为地级市,中央和省明确不增加人员编制。地级随州市在原县级市行政编制一个不增的基础上,组建市、区两级政府,加上当时财力有限,特殊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打造精干高效、行政成本较低的随州“大部制”探索之路。

主要做法

一是部门机构综合设置。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合并设置,职能衔接较紧的挂牌设置,职能交叉的尽可能不单设,严控机构数量。市文体局、新闻出版局、文物局合为一家;文联、社科联、作协在宣传部挂牌;市档案局与档案馆、党史办、地方志编纂办四块牌子,一套班子;市委政法委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维稳办、法学会牌子挂在一起,职能职责捆在一起;市政府办与政府研究室、金融办“三合一”;外事、侨务、旅游合署组建外事侨务旅游局;商务局与贸促会合署;市委党校与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等等。其他诸如机关工委设在组织部,红十字会设在卫生局,政研室设在市委办等。目前市直有16个党政群机关加挂了24块牌子。

二是内设科室压缩设置。不搞上下对口,压缩设置机关科室,部门内设科室一般不超过10个,管理二级单位较多的大部门科室不超过15个,绝大多数单位工会和机关党委(党组)不配专职干部。

三是事业单位归并设置。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实行归并设置。市社会保险局,实行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保合一”,只核事业编制29个,另核定“以钱养事”辅助岗位8个。其他市州负责上述业务的机构3-4个,人员100-200多个;市农业局下设种子管理局,加挂了药监站、植检站、生环站的牌子,只核定6个编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加挂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蔬菜办、食用菌技术推广中心、土肥站、植保站的牌子,也只定编7个。目前,15个市直事业单位加挂了27块牌子。

四是从严控制人员编制。从市级单位带头,从紧控制编制。建市之初,确定市级机关在一段时间内暂按定编数的80%选调人员,留下20%的编制逐年用来招考公务员和接收军转干部。截至目前,市直机关核定行政编制 1030个(不含政法专项编制);将整体划转的市直事业单位,统一按原定编制压减20%重新定编。对新设置的市直事业单位,采取合并设置机构,较好地抑制住机构及人员的臃肿膨胀。

五是转变职能提能增效。随州编制总量少,为完成跨越赶超目标,始终坚持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科学管理要编制、向提高效率要编制,打造高效率低成本政府。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部门职责进行梳理、整合。行政审批事项能减则减,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为109项。行政审批权限能放则放,35项行政审批权限下放到区(市、县),43项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代理。同时精简管理层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推行“大科室制”和干部“AB角制”,实行一人多岗,一人多职,不养懒人、闲人、庸人。通过提振精神区位,激发工作热情,发挥现有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要成效

(一)机构编制低位运行。市级行政机构64个,比全省地级市平均行政机构77个少11个,少14.2%。行政编制(含市、区政法专项编制)1886个,比其他地级市少近1/3;市直事业单位151个,其他地级市事业单位个数在300-500个不等,机构个数是同类城市的1/2-1/5。事业人员编制6612个,与同省地级市相比至少减少了一半。

(二)行政成本低廉节约。全市财政供养系数连续负增长。目前市直党政群和政法机关与省内行政编制最少的地级市相比,随州少供养行政人员400余人。如果按人均3万消费财政经费,每年节约行政经费1000多万元。相比其他地级市,随州事业单位个数和人员也较少,节约政府行政成本和开支更大。

(三)行政效能大幅提高。市委、市政府把握机遇、敢于担当、奋力实现跨越赶超,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定位在全省“保五争三”。这一目标确立,激发了公务人员提能善政热情。前些年,肆虐全省的稻飞虱在随州得以有效控制,亦得益于大部门体制,农药监理、植物检疫、保护等6个机构均为农技推广中心内设科室,中心作为农业局的二级单位,迅速调集和协调力量,使稻飞虱迅即被有效控制。又如,我市实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保合一”的社会保险事业中心27个编制,负责59.2万人次参保人员的保险费征收、30多亿元的保障金支付。我市的招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土地交易中心、国有资产交易中心等四个中心合并一起,集中办公,效率大大提高。全省“四项制度”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并推广了我们的经验。

主要体会

13年来,随州市始终以铁腕管机构、合理定编制,较好地遏制了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的膨胀,实现了行政成本最低化、行政效能最大化。实践中,随州市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一是大部制需要大环境。尽管中央和省里下文并多次在会议上强调不允许上面干预下面的机构设置,仍遇种种压力。一些原本合署办公的部门,后来不得不实行分设或增设,没有分设的也要在一些部门多加挂牌子。实践让我们深刻感到,大部制须自上而下统一进行,没有改革的大环境,工作推进困难重重。

二是大部制需要大思路。上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将城乡规划局、招商局、物价局、民防办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形成了大规划格局,提高了大招商起点,构建了大民防平台,既解决了政出多门、监管分散的问题,又解决了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在交通运输、环境保护上实行了区市一体、错位设置,运用大思路,促进了大部制巩固发展。

三是大部制需要大合唱。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各级各部门要做到多鼓励、多配合,少指责、少干预。要从上层解决政策法规部门化的问题,坚决杜绝各项检查、评比、立项、批资金与机构设置挂钩的问题,齐心协力推动大部制健康发展。■

篇6:“十八大”后的大部制改革

201

3年中央国家机构改革预案与思考

作者;罗永焱

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隆重召开。2013年,新一届政府机构改革即将启动。按照“大部制”改革的布署和要求,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执政水平,确保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笔者结合我国行政管理现状和发展动向,对推进“大部制”改革及职能调整提出预案和思考:

一、中共中央直属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党内政策研究、联络统战、机关党建工作力量建设,整合资源组建中央研究室、统战联络部、机关总工委。二是加强对信访、公务员及外国专家等工作部门的统一领导和管理,理顺层级关系。三是加强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协调,发挥在党的职能部门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部分机构下放有关部门管理。四是调整部分议事协调机构,调配整合,优化职能布局。

1,组建中共中央研究室;为整合党的研究资源,提升政策研究服务水平,建议将中央政策研究室,文献研究室和党史研究室整合组建中央研究室。中央研究室主要承担党建、党史、文献等党务研究工作。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党研机构开展工作。

2,组建中央统战联络部;统战部与中联部同为中央对外工作部门,为推进对外联络和统战工作的有机整合,全面加强对外联络统战工作。建议将中央统战部、对外联络部整合组建中央统战联络部。联系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国家民宗委等工作部门、同时代管原两部门的社团组织。

3,中央政法委;为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信访维稳工作。国家信访局由国务院办公厅管理划入中央政法委管理。中央政法委联系司法部、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工作部门。

4,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为加强中央国家机关党组织建设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和统一管理,形成党建工作合力。建议将中直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职能整合组建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

5,中央宣传部;为推进理论编写与理论宣传的工作融合、中央对外宣传中心、中央编译局划入中央宣传部管理,中宣部指导和联系科技教育部、文化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文联、新华通讯社、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等工作单位。

6,中央组织部;为充分发挥“党管干部”的组织作用,公务员、副科级干部(含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由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具体负责管理。国家公务员局、国家外国专家局划入中央组织部管理。事业单位人员、村(社区)干部调整为各级人力社保部具体管理。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职能划入中央组织部管理。7,中央中央党校(加持国家行政学院牌子);强化干部的培训教育职能,调整为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不再列入国务院机构序列。

8、中央档案馆更名为国家档案馆,增加全国地方志编撰指导职能,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地方志编撰工作。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

9、不再保留机构:中央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合并组建台港澳办,中央保密局、密码管理局与国家安全部整合。《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和《求是》杂志

社划入新华通讯社管理,不再列入中共中央直属机构序列。中国延安、井冈山等三所干部学院调整为中央党校管理。

10、调整部分机构: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央宣传部承担,中央文明办由代管调整由中央宣传部直接管理。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中央综合办与政法委合署办公调整为在中央政治委挂牌。

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组织部承担。

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中央国家机关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办公厅承担,中央外事办划入中央办公厅管理。不再单设。

中央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中央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中央政治委承担。其下设办公室划入中央政法委管理。

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央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承担,其实下设办公室划入国家发改委管理。发展改革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中央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农林水利部承担。中央保密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安全保密总局承担。

改革后的中共中央直属机构为8个;中央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统战联络部、中央中央政法委、中共中央研究室、中央国家机关总工委。中央编委。

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为1个;中共中央党校。

二、军事管理体制调整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央军委统一管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等武装力量,负责部队建设的各项工作。国务院不再承担相应职责。二是实行军政分离。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建设、民兵管理和国防工业等具体工作由国防部承担。不再保留省军区、军分区、设立省(副省级)、地市(副地级)人民武装部,各级人民武装部统一交由地方党委管理。军区、军分区所属部队统一收归大军区管理。三是理顺武警部队的管理体制,武警部队中警卫、消防、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统一管理,武警总部不再承担领导职责。武警部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驻地武警的动员由地方政府协调。

三,司法机关体制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经费保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经费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各项收费统一缴存省财政指定帐户。不再实行按比例返还制度,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统一预算支出。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人民法院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基层法院由高级人民法院直接管理,与中级人民法院脱离隶属关系。人民检察院双重管理体制不变,调整后,有利于维护司法机关的统一性,加强系统管理。三是强化队伍建设,实行法官、检察官“终身制”,落实法官检察官岗位津贴制度。省以下司法机关干部不再与同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国有企业进行交流任用。

四,党群团体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整合资源,对职能相近的全国性公益社团组织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水平。二是实行“管办分离”。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不再兼任社团行业组织负责人。社团组织与业务主管行政机关分离。三是加强基层建设,合理确定乡镇工会、妇联和共

青团组织编制,落实经费和配备工作人员,充实基层工作基础。四是推进职能转变和工作创新。继续将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服务性职能交由公益性社团组织承担,五是推进行业协会改革,使之成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实体,通过依靠市场服务和收取会费等实施运转。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加挂中国少年先锋队、中国志愿者协会牌子):为加强青年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社团建设。建议将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志愿者协会并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时建议修改《团章》,将青年的管理范围延长至40周岁。

2,组建中国同学会;为统筹国内国外同学会组织建设工作。整合社团资源。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建议将欧美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留学生协会、教育部留学生服务中心职能合并组建中国同学会。承担国内外学生的宣传动员、学术交流、组织联谊、思想政治教育等服务工作。

3、组建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加挂宋庆龄基金会牌子);为加强慈善机构服务建设,强化社会捐助的统一管理,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将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慈善总会、宋庆龄基金会整合组建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其他部门不再受理社会捐款工作。

4、中华全国工商联(加挂中国贸易促进会牌子):为拓展和延伸工商联组织的行业服务,统筹国内国外商业贸易交流工作。建议将中国贸促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并入入全国工商联。会员由全国工商联统一管理,调整后作为公益性服务组织,各级工商联组织不再向会员收取和摊派经费。

5,中国对外友协(加挂中国外交学会牌子):对外友协和外交学会因两部门同为全国性对外交流服务机构,为加强对外交流与外交研究工作的融合,中国外交学会职能和机构划入中国对外友好协会。

6,中国科协:为切实发挥各级科协在“管理科学基金,服务科技事业、引导科技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划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管理。并在中国科协加挂牌子。7,中国台联(加挂中国海协牌子);为加强海峡两岸同胞的宣传发动、组织联谊和经济文化交流工作。中国台联加挂中国中国海协牌子。国台办不再保留中国海协牌子。

8、组建中国法律工作协会(简称中国法协);为加强法学研究、强化法制从业人员的交流管理。构建和谐法制体系。建议将中国法学会、中国律师协会、中国公证员协会整合组建中国法律工作协会。承担法律服务者、法学工作者、司法工作者的组织联谊和学术交流工作,引导从业人员加强行业自律。

9、中国职工思想政治研究会:加强职工思想政治研究是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要任务,为强化职工政策研究服务的组织领导,中政研会职能和机构划入全国总工会管理。

10、组建中国文化界联合会:为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发挥文化界组织在服务文化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建议将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中国记协、中华体育协会整合组建中国文化界联合会,同时换届选举领导班子。调整后,将极大地增强文化界的组织领导和学术交流工作。

11、中华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为发动广大男性同胞支持、关心妇女工作,同时维护部分男性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增设男性工作部。

五,国务院组成部门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大行政部门的整合,构建“大农业”“大交通”“大能源”工作格局。通过整合资源、完善职能,进一步落实部门工作责任、提高办事效率。二是进一步转变和调整职能,优化职能布局,调整发展改革、优化人民银行、财政、商务流通等部门的职能职责,突

出重点、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三是实行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离。将国家局规划、政策、标准制定和部门协调职责划入部委,将部委行业监管职责划入管理国家局,形成科学完整的职能体系。

1,组建国家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我国民族和宗教管理部门实行分离设置,目的理顺宗教与民族的工作关系,近年来各地民族与宗教部门整合设置表明,两部门整合不会对民族宗教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为推进民族和宗教工作的协调发展,提升民族宗教工作的整体服务水平。建议将国家民委和国家宗教事务局整合组建国家民族和宗教委。

2,组建科技和教育部;科技教育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统筹科教事业发展。建议将科技部、教育部、国务院科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整合组建科技和教育部。为引导和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教育从业行为,增设民办教育司,统一管理各类民办教育机构,承担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工作。

3,重组国防部(加挂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机构牌子);为加强国防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建议将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有关兵役、国防教育、国防动员职责,发改委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非法航天器处理职能整合重组国防部。国防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国防部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双重领导,同时领导各省市自治区人武部开展工作。

5,组建国家监察审计部(加挂国务院纠风办、国家预防腐败局牌子);经济问题是反映重大违纪违法问题的核心,为构建预防、教育和惩治腐败的监管体系。加强经济审计与行政监察对接。建议将监察部、审计署和国家预防腐败局合并整合组建国家监察审计部,各级政府组织的审计工作交由辖区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承担,监察审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对各部门提交审计资料进行检查监督。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理顺监管体制。各级监察审计机关派驻机构整合后实行垂直管理。县级机关对派驻工作部门和乡镇纪检组实行垂直管理。不再保留乡镇纪委。

6,组建国土和城乡建设部;为促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的有机衔接,加强城乡综合执法。建议将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政部区划地名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土和城乡建设部,整合后,形成国土从规划、开发、建设一体化管理,对强化城乡建设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组建农林水利部;为加强“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农业扶贫攻坚开发。建议将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整合组建农林水利部。将农资储备供应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交由供销总社管理,农民收入测算列入国家统计局职责。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交由国家监察审计署,将湿地保护、农村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等工作移交环境保护部,农资生产、销售和市场监管由农业部具体负责。其他部门不再承担相应监管职责。

8,环境保护部;进一步加强环境综合协调和生态建设工作,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指导工作由国家发改委调整为环境保护部承担。强化自然生态建设和管理,自然遗产规划、申报和管理由住建部调整为环境保护部管理,增设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司。进一步加强部门和地区环境保护监督协调,增设环境保护协调司。

9,组建国家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由于卫生和人口计生部门在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技术服务和人口综合治理中职能相近且互补,为统筹推进公共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整合部门资源,提升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建议将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民政部婚姻登记、殡葬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家卫生计生委。为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人口信息管理水平,公安户籍管理信息系统由公安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建共享。

10、组建文化和信息化部(加挂国家互联网办公室牌子);我国互联网管理共涉及16个部门,尤以工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等审批职责较多,政出多门,职能交叉、体制不顺是制约我国互联网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为统筹推进“三网”融合,加强对网络文化、电信传播文化、动漫游戏产业等文化产业的统一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建议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工信部信息化部分整合组建文化和信息化部,将新闻出版总署、体育总局、国家广电总局更名调整为文信部管理国家局。中国广播影视产业集团改制为中央企业调整由国资委管理。

11,铁道部;铁路体制改革是国有垄断行业改革的重点和关键。由于铁路系统资产庞大、人员众多,涉及各方利益,改革难度艰巨,建议分步推进铁路体制改革。2013年,将铁道部调整为国家铁路总局,成立中国铁路集团总公司划入国资委管理。接收全国铁路系统资产和人员。铁路总局与国铁集团实行政企分离。2014—2018年,按照铁路发展布局、资产运营情况成立北部、南部和中部三个集团公司,从国家铁路集团分离实行市场化经营。组建国家铁路控股公司加强铁路运营的调度和控制。各铁路局、铁路系统举办的卫生、教育机构移交地方管理。铁路公安移交公安部统一管理。2018年基本完成铁路体制改革任务,铁路总局调整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

1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计数据是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工作对接,国家统计局调整为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并增加民意调查职能,负责对各级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社会安全感、幸福感等进行民意调查统计,调查数据直接上报国家统计局。定期向社会公布。民意调查工作由各级调查队组织实施。

调整国家发改委职能;一是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增设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司,负责宏观政策的综合协调、部门对接和执行监督工作。二是谋长远发展、抓改革大局。行业部门体制改革工作由主管部门牵头调整为国家发改委组织实施。避免因部门利益和经济利益而阻碍改革发展进程,三是简化项目审批,不再承担重大项目的建设协调工作,行业规划和项目由主管单位牵头组织实施,报同级发改部门备案。四是强化数据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统计数据须报同级统计部门备案。各级政府考核数据以统计部门公布和认可数据为准。加强一线数据收集管理,统计数据逐步实现从乡镇、企业全国数据联网直报。

13、组建外交和侨务部;侨务工作是外交外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外交与桥务工作的有机融合,统筹做好国内外侨务工作。建议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外交部整合组建外交和侨务部。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外事桥务的工作。调整后,将极大地提高侨务工作服务水平。

14、中国人民银行;增加金融规划和金融保障的职能。一是加强金融体系服务建设,优化金融发展布局,增设金融体系建设司。二是做好银行、保险、证券和外汇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政策衔接工作。增设金融规划司、三是强化农村、中小企业、困难群体等服务保障工作,增设金融保障司。

15,司法部;为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促进政府法制与司法行政工作的有机融合,建议将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工作职能和机构划入司法部,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办与司法行政部门合并。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具体负责政府法规制定、执法培训、行政复议等工件。

16,商务部;为发挥商务部在“保障供应、促进流通、扩大消费”中的职能作用。国家粮食局、国家物资储备局调整为商务部管理国家局。增设招商局,承担国内外重大招商活动的宣传推介工作,同时指导各省市自治区开展招商工作。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运行监测等职责调整为商务部承担。

17、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建立健全统一、高效、完善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的统筹管理。建议将民政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救灾减灾、优抚安置、最低生活保障、老龄化工作等机构(含社团组织)划入人社部管理。新型农业合作医疗保险由卫生部调整为人力社保部统一管理。

18,财政部;加强财税政策协调,强化财税政策和社会财务服务业监督管理。一是强化财税政策的制定和管理,在税政司基础上组建财税政策司。二是加强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等社会服务业的监督管理。增设财务服务业监管司。

19,公安部;进一步强化经费保障和队伍建设工作,增加社团组织管理职责。一是实行经费,资产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公安机关收费项目和处罚收入一律上交省财政指定帐户管理。不再实行比例返还制度。工作经费由省级财政预算支出。二是公安机关由地方政府和上级部门双重领导,干警实行„终身制”和跨地区交流轮岗。三是强化社团组织管理,社团组织活动一定程度影响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建议社团组织登记管理由民政部移交由公安部统一监管。

20,组建工业和能源部;能源是工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为加强能源的统一监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统筹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议将工信部工业部分、国家能源局、中国电监会、水利部水电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工业和能源部。

21、交通运输部:一是节约交通资源,优化交通发展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增设交通建设协调司,负责公路、水运、铁路、民航的建设协调工作。二是理顺物流业管理体制,我国物流业涉及交通、邮政、商务、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交通运输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建议增设物流业管理司,牵头制定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工作。三是构建高效、快键、完善的运输体系,统筹调度各行业节假日运输和应急保障工作,增设运输体系协调司。

22、国家安全部:建议组建国家安全保密总局,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由于国家安全工作具有特殊性、保密性和独立性。调整后,有利于减少公众关注和社会干扰,独立地开展工作。同时,行政级别保持不变,便于部门间的组织协调。保密工作是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国家保密局、国家密码管理局划入国家安全保密总局管理。

改革后的国务院组成部门为19个:外交和侨务部、国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工业和能源部、农林水利部、国土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和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监察审计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文化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国家民宗委。

六,国务院直属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做好金融监管、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工作,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组建金融总局和市场监管总局。二是加快旅游发展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划入相关职能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保留国家旅游局和知识产权局。三是调整税务、市场监管部门管理体制,重心下移,加强基层力量建设,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的工作职责。

1,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金融总局);金融一体化、关联化和多元化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一行三全”的监管体制已不能适应体制金融改革的需要,加之金融监管“三会”属国务院事业单位,执法能力相应不足、为理顺金融管理体制,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监管。提升执法监察水平。建议将中国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督会整合组建国家金融总局。将有关金融规划、统计、服务体系建设职能和机构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金融监管实

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三部门派驻机构实行整合后,调整为省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行政区内的金融监管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金融总局的职责分工;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规划、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统计、支付结算等工作。金融总局负责对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实施统一监管、同时对民间借贷、地方政府融资进行规范管理、受理和查处金融业违法行为,整顿规范金融市场。两部门在工作职能上有机配合,推进金融业的发展改革、共同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2,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家食品安全监管局牌子);为解决工商、质检两部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强化食品安全的统一监管,提长市场综合执法水平。建议将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食品药监局食品监管部分、国务院食品安全办公室整合组建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认监委和国家标准委整合组建国家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局。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将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划入国家知识产权署。结合当前工商、质检体制调整,逐步将两部门整合移交地方管理,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市场监管队伍建设。

商务部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职责分工:商务部负责市场体系建设、市场运行监测、保障市场供应、商贸流通管理等工作。市场监管总局负责市场规范整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消费者维权等工作、受理和查处市场违法行为。两部门在工作上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和管理。

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一是调整卫生部门职能,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更名为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由食品卫生监督调整为服务业卫生监督、公共场所禁烟工作。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由于农产品重在生产源头监管,建议农产品生产、运输、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由农业部具体负责。农产品运输由县级农产品检查机构(在县级出入境动物防疫检查站上组建)监督检查,国家在城市地区增设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承担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质量监管工作,牲畜(生猪)屠宰管理由商务部调整为农业部具体负责。三是强化食品安全治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事故处理、信息发布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具体负责。职能调整后,食品安全监管由农业、卫生、食品药监、工商、质检等多部门监管调整为市场监管、卫生、农业三部门具体监管。

3,国家旅游局(加挂全国假日消费办牌子);旅游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加快和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由于建设部门与旅游部门在风景区规划建设中体制不顺,规划脱节,建议将风景名胜管理职能划入国家旅游局统一管理、加强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增设乡村旅游司、红色旅游司。三是加强和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增设产业协调司。

4、组建国家知识产权署: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部门监督执法,增强服务保障水平。建议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工商总局商标评审委、商标局整合组建国家知识产权署。不再保留国家专利局、版权局牌子。

5,国家税务总局;为提升税务服务水平,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建议分步实施税务体制改革。2012年,将国税系统下放省级管理,开展国地税部门整合试点工作,逐步实行整合组建各级税务局移交地方管理。2013—2015年,由税务总局牵头,人民银行、公安部、工商总局、国家统计局等部门配合,建立省区统一全国联网的税收征管和纳税人信息系统。统一征收标准,统一发票印制,将税收直接存入各级级财政专户。各级税务部门专设国税征收分局强化国税收缴工作。2018年,完成税务体制改革任务,税务总局更名为国家税务局,调整为财政部管理。

改革后的国务院直属机构为7个;国家金融总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安全保密总局、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安监总局。

七,国务院办事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部门整合,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二是加强和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将国务院应急办调整为办事机构。承担跨部门和地区的应急指导协调工作。三是加强台港澳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管理体制创新,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

1,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加挂国务院参事室牌子);国务院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和参事室三部门职能相近,为整合部门资源,提高政府科学决策水平,加强和改进政策研究工作。建议将三部门整合组建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协助国务院总理进行科学决策和重大问题调研工作。

2,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为促进台港澳地区的对外交流和经济发展,加强台港澳地区综合协调服务,建议将国务院台办、国务院港澳事务办职能合并组建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协助国务院总理处理台港澳地区事务工作。

3、组建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公共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应急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十分繁重,建议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调整为国务院正部级办事机构、同时将民政部减灾、卫生部和安监总局应急指挥职能划入,国务院应急办协助国务院总理处置全国性和地区重大性公共突发事件,根据工作需要直接向总理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指导监督有关部门和地方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5、不再保留机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编写职责交由中央宣传部管理。新闻发布会由责任单位召集组织。国家互联网办公室职能划入文化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侨务办因具有对外行政管理职能,与职能相近部门整合,不再列入办事机构序列。

改革后的国务院办事机构为3个;国务院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

保留国务院特设机构为1个: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八,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部分社团的组织领导,调整职能职责,调整为直属事业单位,保证其公益服务性质。二是重组新华通讯社,扩大中央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提高国家媒体的知名度,繁荣新闻宣传事业。三是推进基础科研事业发展,重组中科院,加强省市科研指导和学术交流工作。

1、组建中国供销合作总社;为发挥供销部门在“支援农业,服务农村”的产业支撑作用。建议将供销总社,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农资储备供应职责进行整合组建供销总社,调整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供销总社实行主任负责制,不再实行全国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

2,新华通讯社;党报党刊是我党理论政策宣传的主战场,由于新华通讯社是国家通讯社,但无报刊主力宣传平台。〈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拥有报刊整体优势,但无国家通讯社支撑。为实施优势互补、实现强强联合,扩大中央宣传媒体的影响力和控制力,适应文化体制改革和“大部制”改革的需要。建议将《人民日报〉社和〈求是〉杂志社划入新华通讯社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由中共中央主力调整为新华社主力。3,中国科学院;为加快基础研究事业发展,推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体系的统一建设,推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中国社科院并入中国科学院。

改革后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为9个;中国供销总社、中国红十字慈善总会、国家档案局、中国气象局、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华通讯社。社保基金理事会。

九,国务院部委管理国家局改革思路

工作重点;一是优化职能布局,对部分部委管理国家局进行调整。二是打断行业垄断,加强市场管理,组建国家烟草和食盐专卖局和国家中小企业局,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地方监管职责。三是推进烟草、盐业等行业的改革工作,实行政企分离、管办分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国营产业。

1,中国民航局调整为国家民航局,理顺民用航空管理体制,各省民航管理局移交省人民政府统一管理,省级民航局承担辖区内的民航规划,项目建设和运营监管工作。国家民航局指导各省民航局开展工作。

2,组建国家烟草和食盐专卖局:承担烟草、食盐的行业监管工作。烟盐专卖局调整由市场监管总局管理。中国烟草集团公司、中国盐业公司不再承担行业管理工作。

3、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推进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强化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强指导管理,建议将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工商总局民营经济管理职能整合组建国家中小企业局,承担中小企业的发展规划、政策扶持和行业管理工作,国家中小企业局由工能部管理。

改革后的部委管理国家局为18个;

国家铁路局、国家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交通运输部管理)

国家新闻出版局、国家体育局、国家广电总局(文化和信息化部管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土和城乡建设部管理)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安监总局管理)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管理)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计生委管理)国家粮食局(商务部管理)国家税务局(财政部管理)国家中小企业局(工信部部管理)

国家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局、国家烟草食盐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管理)十,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改革思路

工作思路:一是按照“大部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减少协调议事机构,落实部门工作职责。二是将部分协调机构进入相关部门,形成权责一致,运转灵活的职能体系。三是对因机构整合而不再具有议事协调职能的机构予以撒消,不再保留。

经调整不再保留的机构为6个: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国务院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经调整保留的机构为25个:

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防部承担。

国家边海防委员会,国家禁毒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公安部承担。

国务院中央军委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具体工作由总参谋部承担。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承担。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具体工作由农林水利部承担。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具体工作由科技教育部承担。

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承担。

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小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承担。

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具体工作由中国残联承担。

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具体工作由国务院应急办承担。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安监总局承担。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工作由能源和环境保护部承担。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单设办事机构,任务完成后自然撒销。

根据工作需要增设的机构有3个;

上一篇:国办发〔2017〕8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的通知下一篇:校舍检查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