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2024-05-16

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精选8篇)

篇1: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性。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就此,新课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展。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有热切的情感,热爱自己的职业。使得教育事业成为自己的乐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是“游戏”。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倡导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要认真负责得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角色变化

1.教师要从过去的“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过去的“中心地位”变成主导地位,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获得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品德的促进者,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2.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

3.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才能够让课程符合适应学生的特点。

4.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长发展的伴随者,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扮演上面说的几个角色。

四 从理念看,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2.探索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成学生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

篇2: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给教师原本得心应手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全然一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变得茫然:该怎么改革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参加唐山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I.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II.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传统科目占据了较大比重,与日本、韩国的课程计划比较,语文、数学、社会等科目比重高于日、韩两国,而科学、体育与健康则低于这两个国家。新课程计划将语文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24%降至20%-22%,将数学由原来的16%降至13%-15%,将下调后积累起来的课时量分配给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III.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有的教材只适合于不到1/3的好学生使用,2/3的学生感到难。教材在年级之间跨度过大,低年级教材中知识点太多而造成学生学习吃力的情况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据说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外甥女,做数学作业时碰到一道难题,先是问爸爸,结果作博导的爸爸半个小时也没做出来,再去问爷爷,做院士的爷爷10分钟才做出来。小学三年级,有必要把教材编成那么难吗!一位美国留学的朋友说,国内读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开学第一天老师就说,你可以回去了,因为你已经念到初中的程度了。乍一听,我们还有几分骄傲,仔细一想,其实是把孩子晚餐的食物提到早餐来吃,使其消化不良,还以为很爱他,这不是违背教育和发展规律的吗?

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IV.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

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现代学习方式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问题性等特征。

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本次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还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体验性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第二,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问题性 现代学习方式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V.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

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新 课 程 体 会

许晓妮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理念之后首先让我明白:要求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我们学校的教学研讨工作做得特别到位,特别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智慧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3:走出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的误区

重视学习的输入性, 忽视学习的能动性, 导致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欠缺. 建构主义理论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因此, 教学时, 教师应尽量换一种知识的传递方式: 让事实和现象去告诉学生. 学习不单是知识的转移, 它首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实现知识建构. 而且, 学习并不单是为了知道某种知识, 还需要学生对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和检验, 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 是否合理, 是否可信. 学习也不是仅仅把知识装进学生的头脑中, 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 由于有些教师在教学中, 重结论的获得, 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 把结论呈现给学生, 帮助他们理解它, 然后就是巩固知识, 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熟练运用, 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 而且, 这些结论都是作为定论教给学生的, 学生没有对它们进行深入的推敲, 学习活动基本是理解和记忆, 缺少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而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 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的欠缺.

重视知识的结论性, 忽视知识的建构性, 导致理智上独立性与自主性的欠缺. 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 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 假如学生有想不通的地方, 怀疑的只能是学生自己的知识和判断力, 而不是教师. 在这种教学中, 讨论的问题一般都有确定的、标准的答案, 教师是学生发言的直接的、绝对的评判者.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常常不是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用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拥有丰富的知识, 但却没有自己的思想, 缺少分析和批判, 他们非常顺从, 以至于在理智上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 在信息化社会中, 面对各种来源的丰富信息, 社会成员需要有主动选择、获取信息, 并具有对信息作出分析、判断和鉴别的能力, 这要求他们在理智上具备自主和独立的品格. 另外,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 每个社会成员都需要对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众多方面作出自己的判断, 形成自己的见解, 面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上述要求, 我们的教学必须作出有力的回应. 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 更要使他们具有独立分析、独立判断的能力和品格, 提高他们在理智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是智育的重要目标.

篇4: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教学”一词,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归根结底,“教”为了“学”。在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二、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程标准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完美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惟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篇5: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

对于我们刚入职的新教师而言,虽然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接受了各种先进教学理念的熏陶,对新课程标准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实施起来还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开始变得有些茫然。通过参加教师培训班,进一步理解了新课程,认识了新课程,决心将新课程理念充分落实在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理念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要求,课程管理。下面将谈谈我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体会。

1.新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俗话说的好“你可以把马拉到河边,却无法迫使它饮水”。积极上进的学习态度,对学习的强烈愿望,以及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对学校、学习的热爱,以上这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学习山东省茬平县杜朗口中学的经验,作到“学生开放,自主,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了张扬。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新课程设置:新课程设置改变了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我们一直在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面对过去名目繁多的课程,又何谈减负?我们要学习南京东庐中学的经验,采取“学教案一体化”,一张“讲学稿”取代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和各种复习资料、练习册。学生课下的作业就是预习此“讲学稿”,找出问题,教师上课主要是解答问题,点拨学生不会的问题。这样,极大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另外,精心备课、精留作业,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最直接的方法。

3.新课程内容:新课程内容改变了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着要精选课程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课程标准中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体现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4.新课程学习方式:现代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于合作的能力。总地来说,概括为八个字:实践、参与、互动、合作。新课称目标要求我们一定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往的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学习目标主要定位在知识掌握这一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内在素质的提升。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5.新课程评价:新的课程评价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传统的课程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偏重定量和结果而轻视定性和过程。评价维度上偏重知识和智性而轻视情意要素,评价功能上偏重甄别和选拔而轻视学习者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主体上往往只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即校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这种评价方式所产生的评价结果往往带有极大的主观片面性。新课程评价在对教师和学生评价的两个向度上作出了根本性的调整。就教师而言,要求以教师自评为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评价的参与,都是为了促进教师创造性教学水平的提升。就学生而言,教师对其评价的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结果,而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建立自信,促进学生以高昂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以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在新课程改革的舞台上,教师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还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管理员,家长的代言人,学生心理的咨询师。总而言之,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当多种社会角色,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不断调整,从而适应不同情境下对我们教师的不同要求。

篇6:如何理解企业文化核心理念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企业文化理念,什么是企业文化理念?价值理念是企业针对相关的人、事、物产生及发展的。企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怎么做或不怎么做,这是由企业的价值理念决定的。企业各个层面上的人、事、物都有价值理念来进行指导,不同层面的价值理念在内涵上构成了体系。它们由点至面、由此至彼,在互为关联中共同发挥作用,从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企业理念可分为核心理念及执行理念。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一般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企业精神、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愿景、企业使命。执行理念按照企业的主要职能不同可分别划分为管理理念、行为理念、服务理念„„。理解文化理念体系最关键的是核心理念,他们是企业前进的北斗星、火车头、推动力和粘合剂,只要能正确理解核心理念,也就基本理解了企业文化其他理念。下面主要针对核心理念逐一描述。

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指员工优秀的精神面貌的总和,是他们在工作中处理人际关系、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等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作风,体现着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的追求和方向,也是对本企业的历史发展中说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的提炼和升华。同时,企业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企业个性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具体化,应当能够让人从中把握时代脉搏,感受到时代赋予企业的勃勃生机。

优秀企业的企业精神体现着自己的个性,简洁生动,与时俱进。比如:

1)海尔:“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现为:”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2)中国移动:“沟通从心开始”。

3)蓝天集团:“创优传承历史,创新成就未来”。

企业文化的四种核心理念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企业使命和愿景共同影响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而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又共同影响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的外在表现。企业使命和企业愿景告诉了我们企业这个组织的行为方向和行为内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告诉了我们企业这个组织的行为方式和行为风格。整体来说,企业这个组织一旦组建形成,他们就在随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酝酿和生长。在适当的时候,如能够被正确的总结、提炼出来,企业就能够在明确的理念指导下长久发展。

下面用中国历史小说《水浒传》里的故事来说明。虽然水浒梁山好汉组织是一个偏向于政治属性的组织,超过了一般纯经济意义的企业组织,两者有差别,但应用于本文来说明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定义和作用,对我们理解什么是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是很有帮助的。

1)梁山好汉组织的使命:“替天行道”。

水浒梁山好汉组织集结在一起,有了共同的使命就是“替天行道”,明确了该组织存在于社会中的意义。

2)梁山好汉组织的愿景:“为兄弟们找出路”。

这个愿景是在宋江成为梁山的一把手之后提出来的,如果更简洁的表达就是“招安”。宋江无时无刻不在希望朝廷招安,因此将此愿景描述成“为兄弟们找出路”或者“为各位兄弟谋得一官半职”。

3)梁山好汉组织的价值观:“忠、义”。

这个价值观是宋江执掌帅印之后确立的。宋江将原先的“聚义堂”改为“忠义堂”,这实际是基于宋江确立的愿景决定的。确定以“忠”为价值观,就是表明梁山好汉组织的任何行为都要忠于朝廷,不能违背,仅仅一个字就确定了梁山好汉们的命运。

4)梁山好汉组织的精神:“为兄弟两肋插刀”、“不怕死”。

用我们现代的话说就是勇敢、团结、奉献的精神。这是受其价值观影响的:要想实现“忠、义”,就要有奉献的精神,要团结和勇敢。

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为追求愿景、实现使命而提炼出来的指导企业上下形成共同行为模式的精神元素,是企业用以判断企业运行当中大是大非的根本原则,指明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赏什么、批判什么,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如企业对市场、对客户、对员工等的看法或态度。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须有自己的明确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是亘古不变的,有了核心价值观,企业才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依据,员工的行为才有了明确的是非判断依据。比如:

1)惠普公司:“我们对人充分信任与尊重,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通过鼓励灵活与创新来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致力于科技的发展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福利”。

2)摩托罗拉:“保持高尚的操守。对人永远地尊重”。

企业愿景

企业一旦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使命,就有了相应的对未来的愿景,愿景就是告诉人们“企业是什么”,告诉人们企业将做成什么样子,是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期望和描述。只有清晰地描述企业的愿景,员工、社会和合作伙伴才能对企业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一个美好的愿景能够激发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召力量,激发人们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企业有了愿景,就有了长期追求的目标,员工就有了一个明确而持续的努力方向。优秀企业的企业愿景目标宏伟,语言令人振奋,有明确的途径可循。比如:

1)万科:“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跑者”。

2)天元:“构筑自强和谐天元,打造百年长青基业”。

3)福特:“让马从马路上走开,让大众都能买上汽车”。

4)松下:“让家用电器象自来水一样流进每个家庭”。

企业使命

企业的使命指出了企业所肩负的任务、责任或企业的终极追求,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根据,主要回答企业存在的根本目的和理由是什么,是企业存在的意义的高度概括。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曾指出,建立一个明确的企业使命应成为战略家的首要责任。

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使命,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更有效地完成自己的使命,企业员工有了使命感,也才会有了动力源泉,激发出自己的潜能。优秀企业的企业使命是超脱员工、企业、客户的利益的,几乎与商业利益无关,它主要在于呈现出自己对人类、对社会的价值。比如:

1)惠普:“为人类的幸福和发展做出技术贡献”。

2)迪斯尼:“让人们快乐”。

3)索尼:“体验发展技术造福大众的快乐”。

篇7: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

东岳中学

石教国

摘 要:新课改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课堂中贯彻课程标准新理念——关心学生的发展,或者说怎样改革课堂教学才能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此,本人结合所查资料及教学实践等实际谈谈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目标的理解。

21世纪伊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这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而要想取得这样的效果,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和“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把握尤为重要。

一、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步深人,站在一线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理念,予出色的进行教学。

1、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同时每个学生又都有自己的特性,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差异化教育,因材施教。

2、教师的角色变化及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等。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简而言之,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这样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标。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到:首先,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其次,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轻松愉悦的积极的知识传授和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最后,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

3、对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解

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每天都是坐在教室里被动式的听取老师的讲解。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新课改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有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平常教学中所能感知的。

首先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其次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最后还表现为注重让学生参与,充分发挥课堂和学生的主体性,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互相交流、启发、合作,达到共识。

综上所述,我觉得新课程改革的本质理念就是尊重和理解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以挖掘,并使得学生的潜能变为自身能力。在该理念下,教学要为学生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在“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上,还体现在“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新课程观里“课程”的概念,力求设计出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和谐发展的“生态系统”;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领悟到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心灵的到美的滋润,接受情感熏陶。

二、对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认识

新课程“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对新课程应关注不同阶段学生成长的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一个“应然”的指向,所体现的是一种教学理念,但又是教学理念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三维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这三个维度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整体,建立在传统教学的根基之上又超越了传统教学,是教学理念上的改进。新课程改革由理念转变为教学现实,需要有一个抓手,而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就是这个有力的抓手。

具体到教学层面,教师应当根据学科课程总目标建立就具体内容而言的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帮助学生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教学目的”的层面上,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而据此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

尽管如此,教师也不能简单的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作为自己在备课时制订教学目标的模式。新课程的“新”,不是新在其模式,而是其“精髓”,作为一名教师,千万不能仅模仿着模式来做,而是要深入的对课程标准进行理解,深刻领悟其“精髓”,做到教师与新课改的“视野溶合”。

三、对课改核心内容的认识

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但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落实不是为了在课堂上做秀,也不是为了体现新颖,而是为了更好地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传统教学,而应正确看待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传统教学同现代教学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相依附,互相平衡,互相促进的。在具体教学中应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新的理念,在“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中寻求一个教学的平衡点,推动课程改革,从而使“三维目标”由“应然”走向“实然”,使新课程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

总结:

篇8:浅谈我对新课程的理解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火车头”, 而是学习活动这列火车的“司机”;由传授者、知识者成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 只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作为组织者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作为引导者,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给他们提供机会, 帮助他们理解、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要满腔热情, 要能给自己准确的“定位”;作为参与者, 要从“师道尊严”中走出来, 从居高临下的权威中走向平等的首席。

二、新课程有其新面孔

“应试教育”是考试什么, 就讲什么, 所以教师课本扣得非常死;其他知识, 因为考试不考, 教师不需要讲, 学生更不需要学。这种情况不仅束缚着教师的教学, 也束缚着学生的知识面, 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也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促使人们进行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 课程新概念应运而生。现在教材是课程, 教师是课程, 学生是课程, 环境也是课程。现在我们教师只讲教材, 是不可能把成绩提上来的。我们要用好“教材”这个“死”课程, 也要用好“老师”“学生”这些“活”课程, 更要用好“环境”这个“大”课程。

接触新教材之后我总是反思过去, 思考新课程。新课程提倡学生学习语文, 扩大阅读面, 广泛涉猎课外知识。有种说法:生活处处有语文, 实际上就包含了“环境”也是语文课程一部分的理念。这种做法对于搞好语文教学是十分有益的。教师要把握好教材, 深入钻研教材。备课时要备学生, 上课时要搞好师生之间的互动, 把握好师生之间的配合。切实考虑, 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容地调整课堂学习气氛, 课下还要多运用社会大环境来实践学习, 多考虑如何把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做相信对我们的教学必将产生大的转变和新的提高。在这里, 我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授课, 有时教材把握得成功, 有时学生关注得比较好, 有时师生之间互动得好一点, 有时很注意课堂气氛的调控, 真正处理好各种因素之间关系的课还不多。

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我们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我们握好把教材, 使学生活跃起来, 注意课堂学习环境, 注重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实践。能在实践中学习那又何愁教学效果不好呢?

三、学生学习成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因素

传统的课堂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 学生写作业往往放在课下。然而新的课程标准, 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将学生的学习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还提倡学生的学习活动, 要生动活泼, 富有个性。现在学生的练习要放在课堂上, 作为教师要“让”出相当一部分讲课时间来进行练习。

所以教师要支持, 要舍得给时间。教师要主动缩减自己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 把更多的时空留给学生。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今天的学习方式, 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可见学习方式有多么重要。因此我们教师并不能简单地把时间“让”出去, 还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思考方式, 将来也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 素质一定会更高。就其个人生活而言, 一定是一个会生活的人, 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做一名新教师。回过头再看看过去, 教师讲得多, 占用时间多, 实际上做了不该做的事, 好多需要学生去做的事, 教师都代替他们做了。结果, 教师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而学生的学习水平却上不去。

如今有了新课程标准的指引, 我们知道怎样做效果才能更好, 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相信乘着改革的春风, 语文课程教学效果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

摘要: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新课程将教师、学生和环境这些“无字之书”纳入了课程的范畴, 令人耳目一新。新课程要求学习成为有机组成。课堂是否生动既看教师是否进行师生互动, 又看学生是否有活跃的学习。教师、课程和学习构成了新课程这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民事起诉状的部的问题分析下一篇:学校反腐倡廉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