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池古诗赏析

2024-05-22

小池古诗赏析(共16篇)

篇1:小池古诗赏析

《小池》

年代: 宋 作者: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篇2:小池古诗赏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这首诗写了_______、树阴、_____、_______四种景物,并用______、爱、_____、______四个动词,把四种景物刻划得生动形象,充分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景色。

2.一二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尖尖角”三个字用得很新鲜,形象传神地绘出了___________的形态,增添了这幅图画的生机。

4.“小荷”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现多用来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泉眼、小荷、蜻蜓;惜、露、立;初夏时节荷花池塘

2、运用拟人,使无意化为有情,把读者引入一个精致、温柔的境界,饶有情趣。

3、含苞待放的小荷蓓蕾

篇3: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13课《所见》《小池》是两首古诗。两首古诗内容简洁, 用词精准凝练, 语言通俗易懂。诗中情景交融, 动静相宜, 用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 刻画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描述了初夏荷池的美丽、和谐、充满“爱”的景象, 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 重在吟诵, 特别是低年级, 更应该把诗歌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教学伊始, 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 把静态的古诗变为动态的画面, 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读古诗以及学习生字词时, 教师要充分放手, 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难以领悟的词语 (如“振林樾”、“爱晴柔”等) ,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 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所见》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设问激趣

1. 谈话导入:

浪漫的夏天来到了, 迎着凉爽的风, 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进一片美丽的小树林, 和一位可爱的小牧童相会!

2.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与诗意贴切的情景动画———牧童捕蝉图)

3.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 他想干什么?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学, 通读全诗

1. 揭示课题。

清代大诗人袁枚见到牧童捕蝉的情景, 觉得很有趣, 于是写下了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作者, 相机教学生字“所、枚”。)

2. 学生自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 (设计“字宝宝”栏目)

(1) 带拼音读。 (开火车读) 教师注意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2) 去拼音读。 (指名读, 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教师及时评价)

(3) 识字游戏:我指你说。

(4) 集体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 小组或者同桌同学合作, 练读古诗。

5. 展示朗读情况:指名同学朗读全诗 (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有利于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

三、精读感悟, 体会意境

1. 师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2. 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说一说诗的大意。

4. 欣赏读。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欣赏课文插图, 体会古诗的意境。

5. 讨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干什么?

观点一:“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1) 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2) 课件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 请学生自由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观点二:“小牧童喜欢唱歌。”

(1) 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唱歌?

(2) 课件出示诗句“歌声振林樾”,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 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振林樾”。

观点三:“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1) 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2) 课件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4) 有感情地朗读, 并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 重在吟诵。本诗语言朴实流畅, 通俗易懂,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以达到体会诗之情的目的。同时, 让学生通过讨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让学生置身于牧童的境地, 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强化了对古诗《所见》的理解。)

四、发挥想象, 拓展延伸

扮演小牧童, 续编后面发生的事。 (可讲故事, 也可画画。先小组合作, 然后再汇报。)

(设计意图:体会诗情, 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画画或表演的形式, 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 理解古诗, 对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加强练习

1. 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古诗《所见》。 (发古诗题写画纸)

2. 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邀请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知识,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第二课时《小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再掀情趣

1.小朋友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牧童在树林里捕蝉的故事, 现在我们走出了树林, 来到了小池边。板书课题《小池》

2.多媒体出示美丽的荷池图 (配上优美的音乐) ,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 () , 听见了 () 。

3.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对“小池”的独特发现吧! (课件出现诗文, 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导入, 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夏日荷花池的美景, 并把感受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古诗, 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2.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1) 带拼音读。 (齐读)

(2) 去拼音读。 (指名读, 学生带读)

(3) 识字游戏:找朋友。

3.小组合作, 练读古诗。

4. 教师范读, 感受节奏。

5. 分层朗读, 关注全体。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 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初步感知古诗《小池》的意境。)

三、精读古诗, 理解诗意

1.自由读。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意。

2.小组读。合作学习, 把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简单说一说。

3.播放多媒体课件: (突出泉水的荷池图)

4.课件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讨论等形式来理解诗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中达情悟意。)

四、品读古诗, 体味美感

1.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师生合作为诗配画: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画出菏池的景色, 学生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 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 让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 理解诗情画意, 体味诗的美妙意境。)

五、欣赏古诗, 拓展知识

1.欣赏描写夏日荷塘的古诗:《池上》、《江南》。 (多媒体播放画面, 学生轻声齐读。)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 互相品读。

3.总结全文, 巩固练习。

(1) 教师小结。

(2) 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篇4:古诗词赏析三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齄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惦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遣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肝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沦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所以,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A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悄然”等漏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典故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治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才会清楚这个典赦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加以增减改造,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其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不仅语言更为优美,而且意境更为阔大,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比较两句诗,只改动了两个字,“竹影”改为“疏影”,“桂香”改为“暗香”,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梅香幽渺,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篇5:小班小池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 “立”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初夏小池的美丽。

4、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立”字

2、在读中感受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贴画(用来奖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 新旧链接,铺垫情感。

1、师:今天春光明媚,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树,大地立刻成了一副五彩的画,有许多诗人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小朋友们记得吗?我们来背一背(学生背诵:《春晓》、《村居》、)

2、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马上就是——(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预设:1、游泳——那一定很痛快。

2、吃棒冰——凉凉的棒冰真解渴。

3、穿裙子——女孩子穿上裙子,美得像一朵花。

(二)初读古诗

1、揭题:是的,夏季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一首有关夏天的诗(板书诗题:小朋友们认真看老师板书)

2、指名读题(注意读准字音:池)

3、这首诗是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写的。

3、学生自由读诗(又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指导学法:把它圈出来,看拼音,多读几遍)

4、学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去掉拼音全班认读,

③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A、平时,我们应该爱惜什么?(指名说)

④生字回到古诗中,指名读古诗。

5、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范读全诗。(提出听的要求)

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6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练一练.(老师带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好像看到了小池的哪些景物?

2、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的画面,老师相机贴词卡(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3贴出自绘挂图,,看看这些景物都在哪里?学生在相应的位置贴词卡

A、泉眼也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教师边讲边画简笔画)这样的泉水应该怎样画?(自由

说,细一点,轻一点)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声音也是可以画画的,咱们来读一读,让老师感受到这静静的、细细的泉水。

B、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 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 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把这柔柔的.池水,这静静的景色读出来!

C、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D、感悟朗读——让我们走入诗中,想象你就是小荷,你就是蜻蜓,一边美美的读一边做动作可以吗?(加上动作练读,激发想象)

E、师:小蜻蜓,你轻轻地落在小荷上干什么呢?(指名回答)

预设:1、像在跳芭蕾舞。——踮起脚尖,展开双翅,多么轻盈的舞姿啊!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2、像在和荷叶握手(聊天)。——多么亲热,多么友好呀。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3、蜻蜓把荷叶当作停机坪。——啊,飞累了,就在上面舒服地休息,多自在。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师:蜻蜓轻轻地落在荷叶上,正舒服地休息呢!生读——

师:蜻蜓与荷叶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生读——

师:蜻蜓亲热的和荷叶握握手,咱们交个好朋友!生读——

4看《小池》动画,师配合画面描述:初夏,风和日丽。我来到一个小池边,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里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中倒映着浓密的树阴。池里长出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这时,飞来几只蜻蜓,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指名读、赛读、齐读)

5、配乐齐读

(四)背诵古诗

1、多美的景色啊,多美的小池啊,多美的夏天啊!小朋友,赶紧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去背一背吧!

2、和老师合作背诵(男女生赛背、)

3、教学生字“立”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

4、老师准备了这张夏日小池图,请小朋友们把图上的诗补充完整。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们,夏日小池的景色还有很多,睁大你的眼睛看看吧!(课件播放夏日小池的图片)

2、宋朝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一首夏天荷塘的诗,你们看——(师范读)生跟读

篇6:古诗鉴赏: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 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 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 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

篇7:古诗《小池》教学反思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反而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其实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寻找“理由”佐证自己的观点,他们“问题意识”的嫩芽得以呵护,快速思维、语言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我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古诗《小池》很美,怎样让学生感受美,除了老师适当的语言描述,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学生学习的方式可以不同,理解也可以不同,不必强求。教师不能人为地去限制学生,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禁锢学生的思维,重要的是多为学生创造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一些思想的方法、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篇8:高中古诗词考点赏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古诗词鉴赏  考点要求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2-0058-01

我国古代诗歌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学习并传播古典诗歌,对于激发学生的真善美,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和情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年来对高考古诗词赏析题的考查,为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及创作特点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河中的瑰宝,在无数的诗人词客创作的诗词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姹紫嫣红的文学宝贵财富。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重视,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和学习古诗词,从品味和鉴赏中来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概括来讲,古诗词鉴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着手。一是抒情性的表达。抒情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情感内线,作者通过对自我体验的浓缩,从激荡的文字里来表露情怀。如《回乡偶书》中,贺知章从年迈返乡的复杂心情写起,从叙事与戏剧性的对话中来形象而逼真的抒发情感,读来倍感亲切。再如李白在《子夜吴歌·秋歌》中“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亲人的思念。二是形象性。对于古诗词中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往往寄予丰富的意象中。马致远《秋思》中,以秋日的苍凉与羁旅中的愁苦为线,将作者的心境与孤寂展露的深深绵长。杜甫在《春日怀李白》中“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不同时空的景物将杜甫的真挚情谊倾泻而出。三是含蓄性。古诗词的含蓄美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可见,对于诗歌中的隐而不现的含蓄美给予了强烈的印证。李绅在《悯农》中对劳动人民形象的塑造,借助于锄禾来传递“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体验。再如贺铸在《青玉案》中“若问闲情都几许?”,读者在赏析中总以为会进一步抒发“闲愁”,然而作者将笔触转移到不同的景物上,“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 黄时雨”。这些景物里,恰恰蕴藏了更为富足的闲愁,而含蓄的表达境愁绪的深度、广度和长度进行丰富传递。四是跳跃性。诗歌创作源自作者的形象思维,特别是在临摹景物、叙事抒情中,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在字里行间将激昂的情绪进行高度概括与提炼,反映社会生活。炼字炼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思路,更是在思维空间的跳远中来塑造凝炼的意境美。李白在《行路难》中,对于前四句的抒写,似乎表达深厚的情意与欢乐的宴会,而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将内心的愁苦显现出来,再接着对“冰塞川”、“雪满山”的概叹,加之诗人内心的失望与抑郁,道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怆。

二、高考背景下古诗词教学现状

从高考考纲上来看,对于诗歌鉴赏题的分析主要从选拔性考试出发,就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提出基本要求,也是未来教学的重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心灵及情感的陶冶、领悟诗词的魅力上,多数情况还停留在传统的诗词讲授上。在教学方法上,将古典诗词与文言文学习进行串联,在解释词句中生搬硬套,缺乏新意。殊不知,对于诗词佳作的讲解,贵在从鉴赏上来传递诗歌教学的特点与趣味,从中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审美意境。高考大纲提出“鉴赏文学作品,要从语言、表达、形象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古诗词来说,在教学上更应该围绕审美和鉴赏来梳理要点,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悟意境。在学习上,由于教法上的本末倒置,导致学生不爱古诗词的现象较为普遍。有些学生一提诗词就恐惧,难以从中领悟诗歌的思想,缺乏对古典文学意蕴的养成。在古诗词作品的感知教学中,无从欣赏诗词样式的独特魅力,对于作品所传递的审美感知和内涵,缺乏心灵上的震撼。有些学生死记硬背,学习功利化较重。为了高考,依据考试纲要进行诗词背诵,为了分数而背诵,缺乏从人生的体验及情操的修养中来感知,既有考试压力,又难以从中获得诗歌教学的实效。

三、推进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对策

篇9:大班的古诗小池教案

活动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理解诗句意境,感受自然之美。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小池》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去一个很美丽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

好,那我们就去小池边玩一玩。让小朋友说一说“小池”是什么意思(小小的池塘)。

二、出示挂图

出示小池景色的挂图,观看图画,初读古诗。

这幅画美吗?说一说你在这幅画里看到的什么?(荷叶、荷花、水、大树、蜻蜓)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古诗及课件。下面我们来看看宋代诗人杨万里是怎样写小池中这美丽的`景色的。

2、听录音范读。

3、向小朋友介绍诗的作者、所在朝代、生平及写作背景。

4、一句一句教小朋友朗读。

5、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指导读古诗的语气,要抑扬顿挫,有诗的韵味。

6、小朋友齐读古诗。

7、指名读古诗,读的好的给与鼓励。

篇10:中班语言教案古诗小池

1.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尝试背诵古诗,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

3. 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萌发对农民伯伯的尊重之情。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提前通过图片、视频等了解水稻种植、种植过程等。

2.物质准备:PPT 图片、米饭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各种米饭的图片,引入活动,讨论: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你指导我们吃的米饭是从哪里来的吗?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朗诵故事,理解诗歌意境。

1.引导幼儿倾听诗歌朗读《悯农》,欣赏理解古诗。

2.讨论理解古诗的含义。

3.学习词语“辛苦”,并用“辛苦”说一句话。

4.引导幼儿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美。

三、尝试背诵,加深理解。

在幼儿对古诗内容及含义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看图,尝试背诵。

四、交流讨论,了解农民种田劳作的艰辛。

1.提问:你见过农民伯伯种地吗?他们是如何种田的?请你学一学。农民伯伯劳作这么辛苦,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表达对农民的敬意,懂得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

2.小结:《悯农》这首诗歌描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粒粒米粉,不要浪费。

活动反思:

篇11:杨万里小池古诗鉴赏

《小池》是宋朝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给大家分享了杨万里小池的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1.泉眼:泉水的出口,因为小,故称泉眼。

2.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3.尖尖角:还没有放开的嫩荷叶的尖端。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字廷秀,号诚斋。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孝宗时官至太子侍读。光宗召为秘书监。工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亦能文。有《诚斋集》。

[简析]

这首诗描写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开头“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两句,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涓滴,才让它无声地缓缓流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三、四两句,诗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摄影师,用快镜拍摄了一个妙趣横生的镜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

篇12:小议如何赏析古诗词

【关键词】赏析古诗词,感悟古诗词,品评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中学课文中的古诗词犹如语文课堂的一道风景线,我们在赏析时体会到:一是古诗词的风格各异,例如,有的是山水田园诗派,有的是边塞诗派;有的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有的是多情善感的婉约派。二是古诗词的艺术形式也是博采众长,诸如乐府、近体五七言绝句,杂言都被驾驭得娴熟自如。三是古诗词的修辞手法丰富多彩,诸如夸张、比喻、拟人、象征都被运用得炉火纯青。

一、深层感知诗人生平、经历和境遇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古诗词往往就是诗人的一面镜子。鉴赏古典诗歌,一般要联系其写作背景,生活境遇变化,例如,赏析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的:何时了,知多少,小楼,不堪回首,朱颜改,愁,向东流等哀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成为亡国之君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凉,通过词中以问起,以答结,由问苍天到问人再到问自己,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是词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时空,给读者形成了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使作者自然而然地穿越时空体会写词时的思想感受,为我们理解词的内涵奠定了基调。

二、在古诗词的赏析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想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必须要根据古诗词风格的基调,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情感反复吟诵,直到读出古诗词和谐的韵律,悟出诗意的内涵,产生了艺术感染力时,才能对古诗词的绚烂之美产生艺术享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赏析古诗词,理解诗意,增强审美能力至关重要。此诗描写了诗人李白将要离别之时,没有想到汪伦及村民满怀深情地以载歌载舞的踏歌为李白践行,使李白倍受感动,于是脱口发出由衷的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如诗中有画,写出桃花潭的美,作者又用“不及”体现汪伦的情意之美,情意之深,这种景真意切,率意真情,发自肺腑,令人感慨难忘,给学生以由景色:桃花潭很美,但却不及朋友之间友情之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词要学会触类旁通

由于一些古诗词内容、情节、风格、表现手法,有相同或者相似之处,所以我们在鉴赏一首古诗词时,可以扩充联系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诗词,通过比较加深理解,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可以拿到一起来赏析,例如,学习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里月光指的是皓月当空,月光亮,夜静,衬托出李白躺在床上睡不着觉,看着月光,聊以思乡之情;由此我们联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里有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里诗人也写到月光,这里的月光其实也是写静,写出琵琶女的悲切演奏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可以说是虚实结合运用到炉火纯青,用江中摇动的月影,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当然还有刘永的《雨霖铃》里描写月光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漂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三种月光都表达了诗人们不同的情感,耐人寻味。

四、欣赏古诗词要学会想象和品评

欣赏古诗词要根据诗意、词义,景物,情感的描写,从中学会感悟,在诗境中学会想象,这样才能在情感上穿越时空与诗人,词人长生共鸣。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同时,学习每一首诗词都要精辟的品评,古典诗歌语言凝练、语意含蓄。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诸如受字数的限制,用字要省略;由于韵脚的约束,不得不运用倒装:要用短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内容,所以常采用多种修辞手法:遣词造句要合仄押韵等,只有从这些细部人手,反复品评,仔细赏析,才能进而分析作品的结构层次,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最终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准确的评价。

总之,赏析古诗词容易使人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联想,古诗词的魅力使人产生美丽,产生快乐,在欣赏中知识得到丰富,情操得到陶冶。使我们每一个人在古诗词蕴涵的情境美,语言美,情感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激发我们对充满意蕴古诗词的由衷的热爱。

参考文献

[1]覃和平.关于古代诗词叙事方法的鉴赏探析[J].中学教学参考(下),2015(12).

篇13:古诗《小池》的改写作文

一路上,我看到了不少美景,令我兴奋、令我忘怀。不知不觉地,我走到了一个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山里。这里泉水叮咚,溪水潺潺,随处可见;花草树木,郁郁葱葱,它们倒映在水中的影子,越发显得溪水的清澈见底。我时不时地停下了脚步,观赏着眼前的美景。咦,那是什么?眼前的一座山峰上有一个黑乎乎的小洞。好奇心驱使我走上前去,仔细地观看。小洞周围湿漉漉的,沿着小洞向下看,一条湿湿的水痕将岩石的条纹显得更加清晰,用手摸去,一种凉凉滑滑、湿湿的感觉,原来是个泉眼。细细的泉水无声从那里流淌出来,好像生怕打扰来往的游人。

此时的我感到有点疲累,于是我找到一处绿荫下休息。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在我眼前飞过,一下子吸引了我。它东飞飞,西飞飞,是那么地悠闲、自在。看着它,不由得我移动脚步跟随着它,追逐着它。小蜻蜓全然不顾我的存在,依旧那么坦然地向前飞着。一转眼,小蜻蜓不见了,消失在我的眼前。咦,奇怪,它飞到哪里去了?我急忙四下里张望,发现眼前是一片荷塘,水面上挺立着一根根嫩绿的莲花茎,茎上吐露出嫩嫩绿绿的荷叶尖角,调皮的小蜻蜓按耐不住自己的性子,等不及荷叶完全打开,用它细细的小脚,轻轻地站在叶尖上,那么地潇洒。它一会飞到这个上,一会飞到那个上,好像在和荷叶玩耍、嬉戏。

看到这,我不禁笑了起来,这正是: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篇14:小池古诗赏析

僧舍小池

 

作者:张鼎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引出白云根,潺潺涨藓痕。冷光摇砌锡,疏影露枝猿。

篇15:古诗小池的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小池》。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来说对《小池》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一、说教材

《小池》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这首诗内容浅显易懂,短小精悍,十分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那应该让孩子们学什么呢?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 “惜、柔、蜻、蜓”等生字,会写“立”字。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大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说目标

根据课题的研究思路、新课标的精神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的读音、字义。

2、默写古诗,既有效地检查每个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三、说学情

在熟悉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已经会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了。因此,我顺学而导,以学定教,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诗句内容和想象诗歌美景上。先让学生反复读诗句,在语言环境中有所感悟,然后让学生自读质疑、释疑,理解古诗内容。最后在优美的画面欣赏和动情的音乐渲染中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达成本课的情感目标。

四、说教法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了 “诵读悟情法”、“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课堂氛围中深入阅读、感悟古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展开教学

1、看图导入、走进《小池》。

开始伊始,我让学生展示自己最拿手的古诗,想以此营造学习古诗的浓厚氛围。接着我直接揭题,引导学生和我一起书写课题,齐读课题,一开课便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接着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他们见到过的小池塘的景色,然后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图上的景物,以此自然引人到本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上来。

这样的安排,既扎实又有趣,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对要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同步得到训练。

2、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我用课件出示配图配乐的动情范读,使学生从整体上感受到古诗描写的景物之美。同时也让学生准确把握住古诗的朗读基调。接着我让学生自己出声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然后通过同桌互读、指名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查反馈。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有的低年级的孩子都会背古诗了,但抽出古诗中某个较为复杂的字,他却不能正确认读。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加上识字教学仍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我又从古诗中筛选出生字,让学生认读、组词、记忆字形,扎扎实实展开语言文字教学。

3、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是我们老师最难把握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个讲解词句的意思,无疑会摧残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在学生能读正确、读流畅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谈谈读懂了什么。因为前面有观察图画的铺垫,学生能读懂后半部分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思。但前两行“泉眼无声惜溪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自读质疑,提出不懂的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经历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然后通过同学讨论和教师的点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理解了古诗意思。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是二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对诗句还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比如“树阴、泉眼”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重要的。读这首诗,二年级的学生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在朗读感悟这一环节,我用课件出示诗中所描绘的情境,配以悠扬委婉的乐曲,教师用动情生动的语言描述引领学生走入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在学生充分调动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从而达到在有感情诵读中加深体会、丰富想象、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突破教学难点,达成第三条学习目标。

5、书写生字、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生字的学习,我用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书写的四个生字。先让学生认读,创造性记忆字形,观察字形,然后教师择其重点进行范写指导,接着让学生练写,在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评议中感受汉字的美。

在拓展环节,我用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另一首描写夏天风光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找到著名主持人康桥老师的一段深情诵读的视频让学生欣赏,想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积累更多古诗。让学生从小感受到中华古诗词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板书设计。

《小池》

杨万里

泉眼 惜 细流

树阴 爱 晴柔

小荷 露

蜻蜓 立

我的板书一目了然,主要是抓住了古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和景物的主要特点即四个准确传神的动词“惜、爱、露、立”进行板贴。板书对仗工整,既有助于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掌握背诵古诗的方法,渗透了学法的指导。把要板贴的词语卡片作为奖励让学生完成板书这一形式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篇16:小学古诗赏析教学点滴谈

【关键词】阅读赏析 拓展 扩、改、仿、创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78-01

众所周知,古诗教学应该在落实语文基本能力训练的同时,充分挖掘古诗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于小学生,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走进古诗词,感受其魅力呢?现将一些尝试总结如下:

一、拓展相关诗词阅读和赏析

(一)向同一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如,学完王昌龄的《从军行》,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的边塞诗呢?学完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走进春天 感受诗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统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二)向整篇(部)著作和系列篇目拓展。

以学过的古诗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诗人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古诗为基点,向整首、系列篇章拓展等。如学习李绅《锄禾》一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李绅的《悯农》的其他部分。

(三)向某个诗人的作品扩展。

如学了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问:“你还知道李清照其他的诗作吗?”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向某个时代或时期的作品扩展。

如:在学了陆游的《示儿》后,学生知道了,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教师问:“你还知道哪些反应这一时期政治时局或者百姓生活的诗歌呢?”让学生通过这一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赏析一系列反应“抗金和收复失地”这一主题的诗歌。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命运,热爱祖国的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运用诗词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学完古诗词后,可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将古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最终使诗词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一)扩写古诗词。

要扩写的古诗词,先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词内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这样做不仅巩固了阅读古诗词的效果,而且通过写文章,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大为加深。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

(二)改写古诗词。

古诗词内涵隽永,意味深长。潜入古诗词,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将其改写成现代文,如:执教《枫桥夜泊》最后设计让学生把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既检查了学生对本首诗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三)仿写古诗词。

仿写,可以检验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文笔是否精彩,考虑是否周全,因此深受广大师生的重视。但真正认识诗的同学较少,知道怎样仿写诗的同学则少之又少,所以要将诗歌仿写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仿写诗歌的基本方法(品—悟—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流畅性,提高学生语言应用和表达能力,并自觉灵活地迁移到作文实践中。品味诗歌,然后根据平时大家读诗的体会和对诗歌的理解,结合诗歌写作指导,共同讨论诗歌写作的特点,即诗歌应饱含感情,注重意象不宜平铺直叙,应有些比喻象征,还要有韵律到音乐性的效果。

(四)创作古诗词。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词,个个跃跃欲试。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词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引领走进古诗,触摸其心律,感受其魅力之后,必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极目远眺,其精神境界会得到升华,其人生内涵会更加丰富而多彩!

参考文献:

[1]孙慧,陈昕:《小学古诗教学“四宜四忌”》.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3年6期

[2]熊国华:《拓展诗歌教学的新视野》.广东教育.2002年3期

上一篇:爱国朗诵的主持词下一篇:拓展训练合力造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