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及赏析

2024-05-23

课外古诗及赏析(精选6篇)

篇1:课外古诗及赏析

古诗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表达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支撑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

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答:高直、陡险

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新埭中学

王艳红

篇2:课外古诗及赏析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

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

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

赏析:开头

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赏析: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

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郁的事情啊!

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登”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

一、二句的“前”与“后”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眼前”与“身后”,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了极为深沉的表现。

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

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

终南别业

唐 王唯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1、胜事:快意的事。

2、值:遇见; 3、林叟:乡村的老人。4、无还期:无一定时间。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这首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

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

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酣畅地饮酒。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

赏析: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本诗也许还有别的寓意,但作为爱情诗却是几无异议。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赏析:这首诗的

思念故乡的忧伤,追忆旅途的愁苦,彻夜难眠,除非夜夜做一宿好梦,才能使人安睡。月儿高高的挂在天上,映照这高楼,(我)独自倚在栏杆上。想喝杯酒儿解解愁,酒入愁肠,都化为点点相思泪。

【赏析】这首词通过对深秋景色的描绘,抒写了词人离乡去国的忧思。上片写深秋景色。

起二句“碧云天,黄叶地”写深秋天空和大地的景色。秋高气爽,在晴空万里的天幕上飘荡着薄如蝉翼的云彩,那云彩被碧蓝的天色映衬着,看去也是淡淡的碧色;金风阵阵,枯叶飘落,大地铺满了金黄色的树叶。廖廖六个字为读者勾画出一个色彩鲜明的碧天、黄地,静中有动,云飘叶坠、空旷辽阔的境界。“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秋水。这充满秋意的天地与江水连接汇合在一起,碧翠的秋水,在金风的吹拂下,泛起层层的涟漪,远远望去不甚清晰,似有烟雾笼罩。词人把握了秋色水波的特点,将水色碧翠、水势连波并带有寒意的特征描绘出来。“山映斜阳天接水”是写目光极处的景物。天色将暮,落日余晖映得万山红遍,天水相连之处水天一色。这就将前几句所描写的景物连接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秋色图。“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想象中的景物,并抒写词人的相思。看到了这千里秋色,客居他乡的词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思乡之绪,好象随着这落日的余晖一直来到斜阳之外的芳草凄凄的故乡。词中化用了《楚词〃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凄凄。”的意思,以芳草指代家乡,“斜阳外”是斜阳尚可见,而家乡却望不见。极言离乡之远,“无情”二字是将词人胸怀忧国忧民之志却被贬京都、远离家乡,因而产生离乡之情、去国之忧的怨意表露出来。

下片借景抒情。

起句“黯乡魂,追旅思”直抒词人乡愁国忧,是下阕的总提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黯乡魂”承上阕直接抒写看到秋景后所引起的感想以及思念家乡和怀念京都的忧伤之情。“追旅思”总写追忆羁旅、逆境中的情思和忧绪。以上两句借写“乡魂”、“旅思”,含蓄地抒发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词人极力谋求革新政治受到权势的阻挠而不得实现的愁绪。“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最后几句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词人旅思之愁,是分承“追旅思”的部分。“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是写旅思难以排遣的情景,除非是夜里做了好梦时方能入睡。“明月高楼休独倚”是写极力躲避这种愁思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写借酒消愁反而更使愁思更苦的情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遂成千古绝唱。

篇3:课外古诗词背诵的开发与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课外古诗词背诵”这一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最大的开发和利用。其实, 中华古诗词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通过对古诗词的背诵, 可增强积累, 提高语感, 让学生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如何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 值得研讨。

一、培养兴趣, 别出心裁“读”诗词。

古诗词的学习关键在于“读”, 从读的方法入手, 别出心裁, 读出兴趣, 读出韵味, 读出诗情画意。

1、设置意境, 提高传统朗诵水平。

在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练习古诗词的朗读背诵。可利用名家朗读示范引导、师生同读等方式通过聆听、体会与练习, 掌握朗读的节奏、音韵、重音等, 从朗读方法和技巧上得到提高。如聆听《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 领略诗词的魅力。师生自己录制朗读磁带, 让大家评头论足, 评选每周“朗读之星”, 开展攻擂活动等等。通过这些学习活动, 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巧妙联姻, 以唱助读别有滋味。

如何过诗词背诵关, 我观察一名戏曲演员有时要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的戏词, 如果硬背可能难记, 但在熟悉的旋律下演唱却可以一字不差。如果用“唱”的方法来背古诗词, 效果是否会更好呢?以“唱”助读可是一个好方法。

第一, 选读今人谱曲的著名诗词, “唱”读背诵。如《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虞美人》) 、《满江红》 (岳飞《满江红》) 等等, 对这些歌曲, 同学们大都耳熟能详, 在优美的旋律下, 记诵自然水到渠成。另外, 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 或者说是古诗词的诗译作品, 如《涛声依旧》与张继的《枫桥夜泊》、《在水一方》与诗经的《蒹葭》等等, 演唱这些歌曲, 也可很好地帮助学生记诵古诗词。

第二, 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 便捷实用, 别有情趣。可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 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曲曲谱为古诗词配曲。如《还珠格格》的插曲《你是风儿我是沙》, 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配曲, 唱起来意境风格还真是比较贴切。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填入《化蝶》的曲调中, 确实珠联璧合, 词曲和谐。

3、驱遣想象, 读出诗中画意真情。

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 见柳是柳”, 在古诗苑漫步, 含英咀华, 就更离不开想象, 只有驱遣想象, 才能读出诗词背景, 读出作者感受, 读出画意真情。

可以开展“诗配画”活动。我国的古诗词一向讲究诗情画意, 只要你用心品读, 就会发现, 每首诗甚至每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可任选诗词, 自由配画, 结集成册。如李白诗配画, 一位同学取名为《仙剑明月》, 另一位同学则取为《诗仙豪情》。李清照诗词诗配画, 有的取名《轻舟载愁》, 有的取名《暗香盈袖》, 有的则取名为《豪气与柔情》, 从中可窥见一斑, 在“诗配画”活动中, 同学们的品读更深入了, 对古诗词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可以进行“诗词素描”。古诗词中的画意真情不仅可以用图画描绘, 更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展现。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中的经典诗作时, 我同时也将曾冬的《唐诗素描》中的几篇打印出来, 供同学们借鉴学习, 如《山居秋暝》《静夜思》《游子吟》等等, 同学们读了这些美文, 在唇齿留香之际不觉感慨万分:原来, 诗词还可以这样来读。同学们便开始学习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词, 并尝试用文学的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朗读感受。一位同学这样素描《西江月》的“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东方的夜空, 一轮弯月已撕破夜幕, 悄然升起。皎洁的银白无声无息撒向大地。宁静的夜晚, 几多清凉, 几多素淡。林间的树枝在月光下, 影影绰绰, 忽隐忽现。憩于枝间的鸟鹊, 为月光的明暗交替而惊醒, 时而起, 时而落, 时而长鸣, 时而窃语。清淡的夜晚, 生机四伏。忽然, 一缕清风习习而过, 枝叶翩然起舞。顿时, 蝉儿清唱, 此起彼伏, 随风之舞而乐其鸣。温柔的夏夜, 美妙的交响, 如入人间仙境。还有一位同学准备将诗经中的《关雎》拍成M TV, 他写的一段解说词是这样的:雎鸠关关相对吟唱, 油油的草色, 清清的河水, 又让我心旌摇动。风中摇曳着嫩如黄金的柳条, 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 那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那纯洁美丽的好姑娘, 让我醒着相思梦里爱。且听, 我的情歌, 在林中飞绕;且看, 她的裙裾, 在风里轻飘。

二、加强积累, 内联外延“品”经典。

要增强古诗文积累, 提升文化品位, 每册书后的10首课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 语文教师要在此基础上, 内联外延, 巧妙衔接,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使学生的积累量一升再升, 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1、查阅资料, 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探究。

课外古诗词背诵积累, 还需要老师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 引领学生在更美更大的诗海中泛舟, 在更幽更雅的词山中徜徉。为此, 我们和学生一同设计了一份“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 鼓励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 合作互助, 借鉴碰撞, 提高学习效率。

语文课外古诗词学习探究表 (供参考)

这个表格只是给学生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 它告诉学生, 古诗词的学习积累方式很多。在这个表格的启发下, 各小组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创新。比如“同题佳句”这一项, 有的就换成了“作者经典”, 不好找同题佳句, 也可以将本诗词作者的其它经典诗篇或佳句列举出来。至于“相关链接”, 内容非常广泛, 比如名家的评论、精妙的赏析、诗词的新译等。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探究‘悦’读”这个栏目, 学生在这个栏目的探究过程中, 既有深层严肃的思考, 也有妙趣横生的玩味。

2、整合资料, 自主学习, 进行专题探究。

在进行课外古诗词积累的时候, 我们还可指导学生进行诗词的整理归类, 有兴趣的可以进行专题探究, 与课内古诗文学习结合, 与现代科技文化结合, 与时尚流行经典结合, 充分发挥新语文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个性化特色,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古诗词内容广泛, 学习时, 可打通课内外的渠道, 加以分类归纳, 有助于积累与运用。比如:诗中山、诗中水、诗中花、诗中春、诗中秋等等。一位同学就以“花魂”为题搜集了课内外阅读的关于“花”的诗词佳作, 加以品味赏析, 还配上了相应的花卉美景图片, 真是图文并茂, 令人赏心悦目, 读之得到极高的艺术享受。

以作者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以作者为主线来整合诗词, 是很有效的一种学习方法, 它能使学生用好用足用透书中提供的例诗,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通过成倍的积累, 熟悉作者文风, 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背景和作品情感, 更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营养。在我们的教材中, 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陆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的作品是非常多的, 他们都是进行专题研究的好目标。比如, 一位同学以李清照为专题, 写出了探究报告《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诗词中的“愁”》, 报告从李清照的《如梦令》入手, 分析其早期诗作的俏丽、清新与活泼, 进而研究李词“愁”绪之根源, 深入把握了李清照思想变化的脉搏。另一位同学也独具慧眼, 选择了这样一个专题《从苏轼诗词看“贬文学”》, 且不说探究的价值, 至少, 写这样一份报告, 他得要好好地读一读苏轼的诗词, 要深入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 还要向大家介绍介绍何为“贬文学”, 或者还要找找与苏轼有着同样遭贬经历的名人名作名句。这就够了, 这已经远远不是我们老师所能给他的了,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他定会受益匪浅。

以与古诗词相关的其它内容为专题进行探究学习。这一内容开放自主, 只要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对古诗词积累有帮助的都可以。比如《古诗词中的科学》《宋词的词牌名探趣》《古诗词中的雅兴》《题好一半诗———古诗词标题研究》。有一位同学从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中受到启发, 感觉地名入诗的妙处, 专题报告《地名入诗逞风流》受到师生和专家的好评。

三、学习模仿, 含英咀华“炼”语言。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 是祖国语言中的最璀璨的宝石。要想学好语言, 最好就是从背诵积累古诗词开始。学好语文, 先读古诗词, 这其实是一条捷径, 我们的新教材编者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 才不惜花费精力和版面引导中学生注重积累。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也深感, 课内课外的古诗词背诵积累, 是很典范的语言学习的材料。

1、利用古诗词背诵, 学习修辞方法。

《标准》中明确规定, 不考修辞、语法的名词术语, 但作为美化语言的有效手段, 修辞方法是有必要了解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用好“课外古诗词背诵”的资料, 对巩固学习相关修辞方法, 有极好的作用。比如“对偶”, 掌握这一方法, 需了解对偶的特点, 即要做到上下句字数相同, 词性相同, 意思相近或相对, 严对还要讲究平仄。古诗词是学习“对偶”的极好资源。举隅一二:

山际见来烟, 竹中窥落日。——— (吴均《山中杂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约客》)

亭亭山上松, 瑟瑟谷中风。——— (刘桢《赠从弟》)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通过这样的积累与提炼, 学生对“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必然印象深刻, 也体会到它的妙处, 写作中就会学习模仿, 注重语言的锤炼, 在简洁的语言中力求生动传神, 意蕴丰富。

2、利用诗词赏析, 提高品味能力。

“课外古诗词背诵”的每首诗词前都有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 虽篇幅不长, 却是学生学习诗词鉴赏方法, 积累文学词汇的重要的学习资源。

可学习诗词鉴赏方法。以七年级 (下) 《竹里馆》一诗的赏析语言为例, 这则赏析可分为三部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第一部分是从诗的内容方面做总体概述。“前两句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 后两句写夜深人静, 明月相伴。第二部分虽进一步分析诗的内容, 却从具体的诗的语言方面进行了品析。“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 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第三部分是对全诗的意境情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通过老师的分析与指导, 同学们就会逐步明白, 赏析一首诗, 是有方法的, 大多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意境等方面去进行, 有法可循, 自然能学以致用。

篇4:把课外阅读引进古诗词课堂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础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沙》(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炼。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习李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号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第四课第一篇,此诗表现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之后欣喜若狂的情感,语言轻快活泼、爽朗奔放。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更多的是涉笔于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其诗风沉郁顿挫、含蓄蕴藉。老师引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了解到诗人自己身处因屋破被寒风欺、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凄凉处境,却还心系处于类似处境的无数寒士。两首诗对比学习,学生们能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篇5:课外古诗词赏析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赏析]

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后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化用。“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的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在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一句,又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点出所状者乃薄暮时分的秋景。“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已隐寓其中。“芳草”历来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比如相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写“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清平乐》写“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可见作者多情、重情。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9登飞来峰

译文:

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赏析: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练习:

一、填空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飞 来 山 上 千 寻 塔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指 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3、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 寻(见日升)”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铺垫。

二、重点句、词赏析

1、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2、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 “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三、主旨(中心)提炼

1、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答: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答:案本诗表达了他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要进入最高统治层,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4.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8相见欢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就要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匆,无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风!

春花雨,美人泪,给人留下多少醉,如今何时再重逢 人生本长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东

赏析: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7无题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赏析: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

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练习题: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泪始干”隐喻。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为什么?能举一例吗? 答案

1、(1)困难(2)难受,把两种“难”作对比,以“相见时难”反衬“别亦难”,表达分别时的难舍难分。

2、(1)点明离别的季节;(2)渲染离别的气氛;(3)烘托人物凄楚的心情。

3、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4、(1)两人见面很难(2)期待双方互通音讯

5、思方尽

相思之泪才干

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

6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答案B。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灵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篇6:八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曰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本诗的前六句,揭示出春荣秋枯这个自然规律。这六句诗,主要写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以托物起兴的方法,为过度到珍惜时光作铺垫。

七、八句用深动巧妙的比喻,来揭示时光就象流水一样不会倒转,人老了就不会再年轻这一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应珍惜宝贵时光这一中心意思。比喻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使诗句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最后两句则进一步指出,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有所发明创造,就应该从青年起努力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否则便会虚度岁月,一事无成而空自悲叹!这两句诗是古代诗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格言,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仍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全诗看起来平淡,都是些当时年间的口头用语,但仔细体味,就会觉得意味深长,乃是在平浅的语句中寄寓着不平凡的内容,词浅意深,淡而多味。读过之后,很受启发。2.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诗的第一句交代野望的时间和地点,点出一个“望”字。中间四句写景。是一幅美好宁静的秋日晚归图。“树树”、“山山”两句,是历来传颂的写景明句。可是,看了第七句忽然一转:“相故无相识”,原来那随愿而归的牧人和猎人并没有他认识的人,他的“欲何依的心情并没有解决;于是他就只好长声歌唱,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人,想和类似那样的贤人交朋友。

不过,现实中还没有相识的。这两句照应第二句,进一步写他彷徨无依、孤独忧郁的心情。

诗的语言朴素,写景自然,真实的写出了着上秋色、夕阳的田园风光。在景物描写上,采用了远近结合与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树树”两句是远景,“牧人”两句是近景;“树树”两句是静景,“牧人”两句是动景。远景、近景、动静、静景,在诗人笔下十分和谐。3.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一个“近”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又到哪里去问路呢?

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我们发现这里不是纯粹写实,有着很深的含意。

孟浩然曾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赏析

这是唐代的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诗的本意是求宰相张九龄引荐做官,其景阔大雄壮,其情也积极向上,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诗的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八月秋水涨潮后洞庭湖碧波连天,天空仿佛装在湖中一般。远望天水一色,湖中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沼泽,湖边的草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湖水汹涌澎湃,使得天摇地动,好象临湖的岳阳城也被摇撼的动了起来。这几句写得形象鲜明突出,笔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洞庭湖,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历来为后人所欣赏。后四句借景抒情,第五、六句由湖水的浩阔引出“欲济无舟楫”的感叹,委婉含蓄的表达诗人求荐入仕的愿望和求官不得的苦闷心情。最后两句诗人巧妙地引用《淮南子》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的典故,进一步的表现自己的心迹,希望能为国为民一展抱负。

这首诗前四句起兴自然,写景豪壮;后四句抒情真切,入情入理。诗人运用高明的技巧,既表达了自己希望引荐入仕的愿望,又不见丝毫寒乞相,态度不卑不亢,十分得体。5.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曰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赏析

本诗的头两句写黄鹤楼命名的由来。前一句写仙人子安或费文韦乘鹤登仙的故事,后一句写仙人已去,楼阁还在,并因此得名。这两句有虚有实,前句是虚,后句是实,且以虚写实。第三句肯定黄鹤不会再来,楼阁虽有其名,而无其实。第四句表面黄鹤仙人去后,岁月漫长,天上只有白云独自悠悠飘荡,想找黄鹤为伴,自不可得。这两句似有世事茫然,惆怅失意之叹,情绪比较低沉。

第五、六两句写汉阳那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十分茂盛。“晴川”使眼前的境地更加明朗秀美,高楼、大江、茂树、芳草、白云,全都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壮阔优美,给人以深邃的感觉。最后两句抒发离乡去国之感,因此太阳已快落山,江上烟雾笼罩。于是诗人便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慨叹。请调虽由明朗转入了低沉,但却描绘了另一种背景:楼阁、树丛、青草,全在夕阳晚照之中;山脚、楼下,一江烟波。这些景象虽引起游子的淡淡哀愁,但对于一般人来讲,却可以欣赏黄鹤楼的另一种风貌。

总起看来,诗人从黄鹤楼写起,八句诗几乎句句不离黄鹤楼。或写楼的命名由来,或写楼的背景,先后给黄鹤楼描绘了两种风姿又于登临览胜之时,抒发吊古怀乡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即景生情”之作。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曰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横”、“绕”两字,写出了青山白水与城为伴的情状。景色是美好的,两人就在这有山有水的城外话别。颔联是诗人对友人远行的看法。颔联从友人和作者两方面来写离别之情。此时友人即将告别远游他方,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打算,行踪会如浮云飘荡一般;看到浮云就能体会游子的心绪。前句蓬草是从友人的整个形象来说,此句浮云则是从友人的心境来说的。“落日故人情”写送者的心情。诗人看到那逐渐下落的夕阳,就想到同友人的分别,落日对人或人对落日,似乎都有一种不舍之情。但这里主要是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留恋之情:他就像落日徐下一样,对友人十分留恋。但既称“落日”,终究要落,朋友最终也要分别,诗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十分难受的。

末一联写友人别去。“自兹去”照应开头的“青山白水”句。“挥手”本来是作别时互相挥手致意,但这里主要写诗人站在那里,对骑马远去的朋友,长时间的挥手,以示难舍之情。“萧萧班马鸣”一句,诗人是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表面上是写马,实际上是写离情。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曰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自古以来,文人每逢写到秋天、秋景,面对秋风落叶一片萧条,大多抒发痛苦悲伤的情感。刘禹锡却反对这种消极悲观的传统,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秋的赞歌。

第一句从古人写起,指出自古以来文人骚客往往面对秋景而伤感。但诗人却对此持不同看法,所以第二句就明确表示,自己觉得秋天完全可以胜过春天的美好,勇敢的同历来的文人大唱反调。紧接着第三句诗人便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秋景图:一只美丽的白鹤振翅高飞,冲向蓝天,穿过白云。第四句“便引诗情到碧霄”不仅借助白鹤把诗人的激情也引到碧空蓝天之上,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妥,仍然决心冲破重重阻力,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奋斗。8.鲁山山行 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赏析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9.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词的上阕从寺前的兰溪着笔,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上下的兰溪边长出了许多兰草,虽然他们才刚长出嫩芽,但却生机勃勃,长势十分喜人;在溪边漫步,小路洁净得一尘不染;萧萧而下的暮雨滋润着万物;一声声子规的啼鸣烘托了词人凄冷悲凉的心境。词人此时被贬黄州,虽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这种处境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词的下阕表现词人身处逆境仍保持豁达乐观,积极想上的态度。他从清泉寺门前的溪水西流得到启示,悟出认识也可以在年轻,主要看自己如何正确对待世事,表现了词人力求振作精神和执着的人生追求。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赏析 “僵卧孤村”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自己年龄大了,不爱活动,常常直挺挺地躺卧在孤村;一是指自己两年前被废退,不能从事政治活动,只能躺在孤村里虚度岁月。但是诗人并不悲哀,报过的火热之情丝毫不减,第而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表示自己虽已年近古稀,但还想去为国戍守边地。这一句突出地描写了他的爱国思想、报国热忱,表达了他的志向。

上一篇:班主任交流 行为习惯(二年级)下一篇:我心中的绿色生态校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