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小池》

2024-04-14

《所见》《小池》(精选11篇)

篇1:《所见》《小池》

【教学设计思路】

古诗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很重要。在教学中,用图片,语言等方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心浸中情境中,在情境中感觉古诗的美。古读中的意蕴最好是由学生自己读出来。自己读出来的意蕴会永远记在心里,自己能读出意蕴的诗歌也会永远记在心里。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方法】

三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指名说说)

小结:

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

预习三读法:

一读:

读准读通课文。

(大声朗读)

二读:

划出生字,记住字形。

(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

(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

3、学习生字:

⑴ 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⑵ 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⑶ 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

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

(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人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

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

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

什么叫振林樾?

(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

(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⑴ 出示课文插图:

① 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

(牧童骑黄牛)

② 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

出示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③ 齐读诗句。

⑵ 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

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出示诗句: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⑶ 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⑷ 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

(指名读)

⑸ 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

(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

(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

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

(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

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

试读课文。

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

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

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

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

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篇2:《所见》《小池》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戴志强 课前透视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前就有一定的古诗积累,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利于学生朗读,教材为诗歌选配的画面生动、形象,降低了理解和感悟内容的难度。诗句中的文字注音,对于有一定自读能力的孩子来讲难度不大。但教者应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以利于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感悟。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在多形式的诵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信息资料: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课文插图、《春江花月夜》古筝、绘画材料。

3、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小朋友们谁会背诵古诗?由朗朗背书声,营造学诗氛围,自然过渡,板书课题。

2、观察描绘: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图中都画了些什么?是什么季节?你能把观察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在此基础上引入学诗。看看古代诗人是如何描绘的?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所见》

初读(借助拼音,自读诗句,达到正确流利,培养识读能力。)

1、出示诗句,让会读背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抓住生字和难点音,强调读准。如“所”读平舌音、“捕”的声母是“b而不是p”等。

3、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真实、扎实应是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启发学生领读,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了资源开发;抓住字词,扎实训练,夯实基础。)细读(抓住重点字词,了解诗句大意。)

1、引导学生自读质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读懂?

2、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互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可能有出的问题,如:“樾、意欲”的含义等。教师应在充分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问题的答案。

3、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自己的理解,粗略讲讲诗意,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引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交流,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和生成。符合学生心理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诵读(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意境,培养读书能力,激发阅读兴趣。)

1、采用范读、领读、对读、齐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韵律,停顿等。

2、自由练读,体会感悟。

3、借助插图,以及古筝曲,创设意境。教师运用语言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加深理解。

4、背诵诗句。

(抓住“读”的根本,结合古诗情境美的特点,积极创设情境,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解感悟。)

写字(自主写字,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书写水平。)

1、重点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可让学生参与指导范写,为大家讲解。如“木”字旁的写法等。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本节课可重点指导写“诗、林、童”。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学习古诗《小池》

回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为学新知做准备。)

1、指名背诵《所见》,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内容。

2、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激发学生,回顾体验,简要概括也学习方法,为学习《小池》做准备。自学(尝试自学,合作交流,培养能力。)

1、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帮助学生分配角色,分解任务,明确方法。

2、教师巡视,了解小组学习情况,以吸收反馈,调整教学。

(依据课标的要求,正确处理师生的角色关系,处处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自读自悟中,不断积累,不断迁移。教师则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注意指导、引导、诱导、辅导。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主动地,生动地学习,从而有效地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汇报(各组汇报交流,发现共性问题,强调重点问题。)

1、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学习情况及学习收获,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到黑板前讲解。如:字音“柔”应为“rou”不是“you”,多音字“露”的两个读音,以及词语的意思。“细流”“树阴”等。

2、教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同时抓住共性问题。如“毕竟”“惜”“无穷”等,采用“读、看、想、议”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诵读(坚持以读为本,促进学生感悟。)

1、采用自读、对读、齐读、表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诵读,背诵。

2、出示画面,引导观察,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读背。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注意韵尾“流、柔、头”的读法。

实践(创意表现,促进理解,发展个性。)

1、引导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感受,谈一谈对夏天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夏天。如语言描述、绘画、背诵诗歌等均可。

3、交流评议。

篇3:古诗《所见》《小池》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组13课《所见》《小池》是两首古诗。两首古诗内容简洁, 用词精准凝练, 语言通俗易懂。诗中情景交融, 动静相宜, 用一个个镜头移动交织成两幅行动逼真、清新秀美的夏天美景图。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所写, 刻画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一幅生动形象的牧童行歌捕蝉图, 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小池》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描述了初夏荷池的美丽、和谐、充满“爱”的景象, 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设计理念:

学习古诗, 重在吟诵, 特别是低年级, 更应该把诗歌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上。教学伊始, 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 把静态的古诗变为动态的画面, 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初读古诗以及学习生字词时, 教师要充分放手, 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古诗中难以领悟的词语 (如“振林樾”、“爱晴柔”等) , 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诵读, 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所见》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设问激趣

1. 谈话导入:

浪漫的夏天来到了, 迎着凉爽的风, 老师要带小朋友们走进一片美丽的小树林, 和一位可爱的小牧童相会!

2.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与诗意贴切的情景动画———牧童捕蝉图)

3.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 他想干什么?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好奇心强, 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 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可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生自学, 通读全诗

1. 揭示课题。

清代大诗人袁枚见到牧童捕蝉的情景, 觉得很有趣, 于是写下了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作者, 相机教学生字“所、枚”。)

2. 学生自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检查生字的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 (设计“字宝宝”栏目)

(1) 带拼音读。 (开火车读) 教师注意提醒容易读错的字。

(2) 去拼音读。 (指名读, 学生当小老师带读, 教师及时评价)

(3) 识字游戏:我指你说。

(4) 集体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4. 小组或者同桌同学合作, 练读古诗。

5. 展示朗读情况:指名同学朗读全诗 (特别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有利于提高生字教学的效率。)

三、精读感悟, 体会意境

1. 师范读。学生感受节奏。

2. 自由读。结合插图理解诗意。

3.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不理解的字词;简单说一说诗的大意。

4. 欣赏读。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欣赏课文插图, 体会古诗的意境。

5. 讨论:小牧童喜欢在夏天干什么?

观点一:“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1) 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骑牛放牧?

(2) 课件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 请学生自由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观点二:“小牧童喜欢唱歌。”

(1) 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唱歌?

(2) 课件出示诗句“歌声振林樾”, 请学生齐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 播放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振林樾”。

观点三:“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1) 从哪句诗中能体会到小牧童喜欢在夏天捕蝉?

(2) 课件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请学生反复朗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3) 充分想象:小牧童闭上嘴巴停止歌声是为了什么?

(4) 有感情地朗读, 并体会当时牧童很想捕蝉却又怕惊动了蝉的心情。 (齐读)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 重在吟诵。本诗语言朴实流畅, 通俗易懂, 读起来朗朗上口,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熟读成诵, 以达到体会诗之情的目的。同时, 让学生通过讨论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的想象和理解, 让学生置身于牧童的境地, 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 强化了对古诗《所见》的理解。)

四、发挥想象, 拓展延伸

扮演小牧童, 续编后面发生的事。 (可讲故事, 也可画画。先小组合作, 然后再汇报。)

(设计意图:体会诗情, 对一年级的儿童来说, 有一定的难度。通过画画或表演的形式, 有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 理解古诗, 对体会古诗的意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加强练习

1. 为课文中的插图配写古诗《所见》。 (发古诗题写画纸)

2. 用最喜欢的表演形式邀请好伙伴一起来背诵《所见》。

(设计意图:巩固深化知识, 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动口动手的习惯。)

第二课时《小池》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再掀情趣

1.小朋友们,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牧童在树林里捕蝉的故事, 现在我们走出了树林, 来到了小池边。板书课题《小池》

2.多媒体出示美丽的荷池图 (配上优美的音乐) , 引导学生看图说话:“我看见了 () , 听见了 () 。

3.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对“小池”的独特发现吧! (课件出现诗文, 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形象的导入, 让学生初步感知体验夏日荷花池的美景, 并把感受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初读古诗, 学习生字

1.学生自读古诗,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认识古诗中的新汉字。

2.检查自学情况。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

(1) 带拼音读。 (齐读)

(2) 去拼音读。 (指名读, 学生带读)

(3) 识字游戏:找朋友。

3.小组合作, 练读古诗。

4. 教师范读, 感受节奏。

5. 分层朗读, 关注全体。

(设计意图: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 采用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初步感知古诗《小池》的意境。)

三、精读古诗, 理解诗意

1.自由读。结合插图初步理解诗意。

2.小组读。合作学习, 把不理解的字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简单说一说。

3.播放多媒体课件: (突出泉水的荷池图)

4.课件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跟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让学生通过观察、朗读、讨论等形式来理解诗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合作的氛围中达情悟意。)

四、品读古诗, 体味美感

1.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师生合作为诗配画: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画出菏池的景色, 学生评价老师的画是否符合古诗的意境, 进行修改。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关注学生学习的需求, 让学生在想象和讨论的过程中, 理解诗情画意, 体味诗的美妙意境。)

五、欣赏古诗, 拓展知识

1.欣赏描写夏日荷塘的古诗:《池上》、《江南》。 (多媒体播放画面, 学生轻声齐读。)

2.师生介绍其他描写夏日风情的小诗, 互相品读。

3.总结全文, 巩固练习。

(1) 教师小结。

(2) 作业:背诵默写古诗。

篇4:小池:建设进行时

这个正在火热建设中的小镇,名叫小池,行政上隶属于湖北省黄梅县,地缘上却更亲近隔江相望的江西省九江市。当初,福建大世界集团在湖北找了一圈,最终将棋子落在小池,正是看中了其得湖北与九江两省之灵气、占中三角腹地之先机的优势。随后,湖北照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横空出世。

作为小池吸引来的主要投资者之一,湖北照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高层,对他们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小池的潜力不可估量,公司的前景无限美好。”公司总经理朱懋由衷地说。

湖北第一个特区

如今似乎不再提特区二字,因为改革开放30余年来,全国经济已经成为一般棋,过去令人头痛的双轨制,早已成为历史名词,被封存在了档案馆。

可是,2012年6月,在中部龙头大省湖北,还是诞生了一个特区。这个特区不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不是水电闻名的宜昌,不是矿业发达的黄石,不是汽车兴家的十堰……却是一个面积只有158.3平方公里的小乡镇。

小池何德何能,能够成为湖北省第一个轻量级的经济特区?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湖北省常务副长王晓东说,小池地处鄂赣皖三省交界之处,位于九江长江大桥北岸桥头,沪溶高速、105国道穿境而过,京九、合九两条铁路在此接轨设站,长江黄金水道穿境15.8华里,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江西省九江市一桥之隔,素有“鄂东门户”和商贸旅游“金三角”之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小池的自然、人文资源也相当丰富。小池镇处在庐山、黄山、九华山、石钟山、鞋山、龙宫洞、五祖寺、四祖寺、挪步园、东坡赤壁、妙乐寺等“五山六景”著名风景名胜中心,旅游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此外,小池在基础设施建设、商业环境完善、经济发展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小池自身的优势和潜力,未能得到完全发挥,经济社会发展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黄梅县委书记余建堂说。

为了让小池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12年6月,以湖北省常务副省长王晓东、副省长张通为首的省直单位相关领导,亲赴小池调研考察,并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最终,形成“湖北省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黄梅小池开放开发,不仅直接关系湖北窗口形象,而且对于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具有重意义。

基于此,小池在大湖北建设中,被提到了一个具有相当份量的地位上,其特区身体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也正是如此,湖北照丰投资有限公司,才觉得自己的投资选择对了对象。

一江两岸同城梦

驱车于江西省九江市的大街小巷,有一家楼盘的广告特别醒目:欢迎大家前来购买滨江新城的房子。

滨江新城,就在与九江一衣带水的小池。

而从九江市区到小池镇上,勿需打车,勿需自己开车,因为有一路公共汽车,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地来往于两者之间。据九江市公交公司统计,在高峰时期,17路公交车一个月输送的人流量,高达30万人次!

小池与九江并非同一等量级的行政单位——前者只是一个小乡镇,后者却是地级市。可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然隶属于不同的省,可两地的人口音一样,生活习惯一样,如果除去两者的行政属性,完完全全就是一家人!

据黄梅县政协副主席、小池镇镇委书记潘高峰介绍,在九江往上数三代,有70%的人都来自黄梅县,其中又有很大一批来自小池。小池与九江,完全可以称得上血浓于水,骨肉相连。

可正因为两者隶属的行政单位不一样,也实实在在给两者的发展带来了困扰与阻碍。小池的烦恼是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无法有量的提升。据统计,2011年全年,小池的固定投资额才12.95亿元,农业产值仅6亿元,可见,其规模之小。

同样烦恼的是九江。九江市发改委副调研员丁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九江与长江沿线的一些大城市不一样,武汉、上海他们都是一江两岸的城市,只有九江却是单边城市。同时,九江的河湖水网密集,丘陵众多,市区很多规划无法施展,这些都不利于发展、培育大城市。

两地的决策者都意识到了彼此发展的困境,同时,他们又想到了要想突破困境,必须深化与对方的合作。

湖北省人民政府的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指示,要将小池打造成“一镇四区”,其中一区,就是九江小池江北新型功能区。

在实际规划中,湖北省政府要求省交通运输厅,积极支持九江长江大桥、二桥间5公里连接线工程建设,比照一级公路标准安排补助资金。黄梅县和小池镇,则要进一步加强城镇管理,切实改善卫生状况,重点对黄小高速出口至九江长江大桥路段沿线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对黄小高速出口至九江长江大桥路段交通秩序进行强力整顿。要围绕服务九江等周边城市,加强蔬菜、水产品等优质农产品生产,打造九江的“菜篮子”。要合理开发长江岸线和妙乐景区旅游资源,促进休闲旅游业发展,积极策划与九江市共建“飞地经济产业园”。

与小池的决策者不谋而合的是,九江的决策者们也将小池作为“黄冈与九江深层次合作的突破口”,跨江跨区开发小池。合作的重点就是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生态环境和社会服务五个一体化。

丁杰甚至大胆地提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由“九江代管小池”。“只有代管小池,我们的城市规划项目才能更好地向那边延伸,同时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比如水、电等可以从九江直接输送到小池,这样才能避免大城市建设中出现资源浪费现象。”

建设进行时

早就瞅准了小池与九江这种剪不断的血缘关系,湖北照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才果断地落户在小池,并将投资额确定为近60个亿,包括商贸物流、商业地产、陶瓷石材等在内的数个项目几乎同步开工,并计划于3到5年之内,全部建成营运。

这只是一江两岸建设的一角,与此同时,所有相关的建设,都正在热火朝天中。

湖北省交通投资有限公司正实施湖北大道6公里改造工程,确保2013年6月份以前完成。长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则负责小池码头建设,湖北省发改委安排补助资金2000万元,对小池商贸基础设施以及污水垃圾处理、自来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集中建设、加快推进。

去年,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小池视察时,曾提出搞活小池战略。他语重心长地对小池镇决策者们说,要破除患得患失的心态,舍得让出经济指标,赢得发展实惠。不要害怕小池建好了送给了江西,哪怕今后小池不属于黄梅了,但为了小池当时能够发展,我们湖北做出了贡献,也就心满意足了。

这番话可不是空口承诺。据小池镇委副书记梅勇介绍,就在李鸿忠书记对小池的发展战略做出重要指示的同时,小池提出了滨江新区的建设。在此后的时间里,小池致于拉路网、搭平台、拓框架,一切围绕对接九江而进行。

2012年3月底,小池镇被破格提升为副县级单位,拥有了自主的土地收储权。这意味着,将来进行建设规划时,土地的审批不用拿到县时,程序得到了简化,效率必将提高不止一倍。

小池与九江两地的决策们还共同畅想了未来——

当两地建设已经高度一体化时,两地将实现公交卡统一,实现客运零换乘、出租车同价、两桥出入境零收费、公路铁路货运无缝对接、公共服务一体化……

篇5:《所见》《小池》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3、背诵两首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在课文中学习生字词;背诵古诗。

三、教学方式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四、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一、美的导入: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图中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指名说)清代有一位诗人为这写了一首诗,你想读读吗?

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所”。

二、美的发现

(一)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对读,检查字音。

3、再自由读,说说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

4、指名说。

(二)图文结合,再读感悟。

1、出示挂图,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什么?(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歌声振林樾)

2、多美的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三、美的升华

读诗想画面。

1、师配乐读古诗,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根据画面练习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读一读,想一想

从“林樾”、“鸣蝉”可以知道这首古诗是写哪个季节的?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

3、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评价。

第二课时

一、美的导入

看图导入

1、出示挂图: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

二、美的发现

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字音。

图文对照,再读感悟

1、看图:池塘是怎样的?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引导学生理解“泉眼”和“晴柔。

2、图上还有什么?诗人是怎样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全班齐读。

指导朗读

1、个别读。

2、评读。

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分小组练习(一人读诗,其他人想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3、指导背诵。

巩固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型。

三、美的升华

拓展练习

学生背诵其他自己学会的诗,比如杨万里的诗,或描写夏天的诗等。

七、作业设计

1、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一两首描写夏天的古诗。

八、板书设计

所见

骑 振 捕 闭

小 池

泉眼 树阴

小荷 蜻蜓

篇6:《所见》《小池》

僧舍小池

 

作者:张鼎  朝代:唐  体裁:五律   引出白云根,潺潺涨藓痕。冷光摇砌锡,疏影露枝猿。

篇7:《所见》《小池》

题萧丞小池

作者:钱起朝代:唐体裁:五律 莺鸣蕙草绿,朝与情人期。林沼忘言处,鸳鸿养翮时。

春泉滋药暖,晴日度花迟。此会无辞醉,良辰难再追。

篇8:从诗歌《小池》的教学谈“链接”

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曾引用过一位外国教授的话: “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帮助学生领略经典诗歌的妙处, 让孩子们见识经典, 才有可能由感而发, 由心而发地爱上经典。

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教学中, 我巧妙建构起各种知识链接, 调动各种感官, 多角度直观地展现诗歌意象, 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经典, 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一、链接作品, 感受别样之美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同为杨万里的作品, 二者都描绘了夏日之美景, 姑且不论诗歌背后的隐喻是什么, 单就展现的画面而言, 前者更为绚烂, 后者更为柔和。如何让孩子感受其意境的不同? “诵读、想象”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1. 学法铺垫

在课前几天, 我出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及作者, 让孩子们利用课前准备的时间读一读, 再谈谈发现。眼尖的孩子马上说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与《小池》的作者相同。再读的过程中, 孩子们通过“荷花”这一景物, 很快认识到这是写夏天之景的诗。之后的学习, 围绕着“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一问题进行, 孩子们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 表达头脑中浮现的表象。接着展示课件中的画面, 引导孩子们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 将荷花的颜色、形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想象画面的过程中, 多形式地鼓励孩子将体悟到的感情放进诗句中, 大胆地诵读出来, 读出自己的感受。孩子的感受是多么宝贵呀! 他们时而深情, 表现自己对此情此景的眷恋; 时而兴奋, 似乎为见到这难得的美景而激动不已; 时而低缓, 为在如此美妙的情景中送别好友, 感到不舍……

有了这样一次学习的经历, 孩子对“如何学诗”有了些许的认识, 为教学《小池》作了方法上的准备。

2. 学科链接

古诗固然存在“无言之美”, 有的专家提出不要将经典变得过于直白, 但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抽象的画面、情感的领略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直观而又能将自己的理解置于画面中, 是一个难题。于是, 我请美术老师利用美术课, 在对孩子进行荷叶、荷花的绘画指导后, 让孩子将自己看到的“荷池”之景描画下来, 并上色。

虽说学生的画艺显得幼稚粗糙, 但画上或浓或淡的色彩, 或开或合的姿态, 或疏或密的荷叶 ( 花) , 无处不能展现孩子独特的体验。

3. 课外积累

就诗教诗, 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原地踏步。教会孩子用知识的钥匙, 不是让孩子只开一扇门, 只学一首诗, 而是学着用这样的方法, 去打开其他的门, 去学习其他的诗文, 去与文字打交道, 感受诗中的种种奥妙, 领略中国古诗文化的精彩纷呈。

如在教学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后, 让孩子读读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以及其他写夏景的诗作,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等, 抓紧课前、晨读时间, 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品味风格各异的诗展现的不同的夏之美, 让孩子们时刻“见识经典”。

二、链接感受, 品味经典要素

《小池》是七言绝句, 作者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这首诗里,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由衷的热爱。

《小池》通过对涓涓细流、浓密树阴、清澈的水面、初露尖角的小荷、停落的蜻蜓这些景物的描写, 形象地勾画出了一幅初夏荷花池的风景画。特别是“惜、爱、露、立”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 使这优美、宁静的画面充满了生机。

1. 调动情感, 品“惜”

第一句诗中写道: 泉眼无声惜细流。查阅各种资料, 无不解释为: 泉眼无声地淌着细流, 好像十分珍惜那泉水。对于低年级的孩子, 这样的解释是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理解的———水流就流呗, 有什么好不舍的! 甚至会误读为“要珍惜用水, 不要浪费”。对于这样的情况, 正如之前说的, 我认为要将这“惜”字中包含的情感转化为直观的、孩子可感的体验中。于是, 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 1) 看图片认识泉眼、泉水, 了解二者间的关系。

( 2) 泉眼是妈妈, 看着亲爱的孩子———泉水渐渐地远去, 你们听, 它在说什么呢?

泉眼是朋友, 见到小伙伴———泉水向远方缓缓地流去了, 小伙伴之间又有怎样的对话呢?

( 3) 带着这样的不舍得, 请读读第一句。 ( 指名读, 齐读)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 妈妈与孩子, 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是最能拨动他们心弦的触发点, 抓准了这个点, 何愁孩子不能将“爱惜、不舍”之情源源地流淌出来?

2. 设置“魔镜”, 品“爱”

“树阴照水爱晴柔”, 一个“爱”字, 给绿树以生命, 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 才以水为镜, 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在备课的过程中, 我突发奇想: 难道只有婀娜的树才爱以水为镜? 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 我大胆地设置了一面“魔镜”, 这一“照”, 照出了不同的“爱”。

( 1) 展示池水图, 说说这样的水面你会想到什么。 ( 镜子)

( 2) 是的, 这是一面魔镜, 能照出身边事物的心声。

看, 亲爱的大树伯伯把自己的影子映在水面上了, 听一听, 树伯伯正在说什么呢?

旁边的柳树姑娘, 照着这面魔镜, 她在做什么, 说什么呢?

小树兄弟, 你们在微风的吹拂中看到什么, 又想和小朋友们说什么呢?

是呀, 周围的一切不论是谁, 不分年龄, 他们都爱美丽, 都喜爱这晴天里美好的景色。 ( 有感情地朗读)

3. 倾听心声, 品“立”

荷池之美令人动容, 更吸引了小精灵———蜻蜓为之倾倒。“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初夏荷池的美, 以静态的方式“静静地”浮现在读者的眼前, 令人不能不屏住呼吸, 生怕惊走了这“小可爱”, 破坏了难得的宁静与美好。在学习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 孩子对荷之美有了初步的认识, 加之有了学法之基, 倾听蜻蜓之心声, 拉近了孩子与这美好的距离。

( 1) ( 出示荷叶图)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荷叶吗? ( 绿油油的, 有的圆圆的, 像大玉盘, 有的尖尖的, 还没有展开笑容……)

( 2) 这么多姿多彩的荷叶吸引了许多的好朋友, 有……, 有……, 还有……, 快看, 那只小蜻蜓立在尖尖角上, 它在和水中的鱼儿说什么? 和空中飞过的鸟儿呢? 停在尖尖角上, 它又在想什么呢?

( 指导读三、四句)

三、把握学科特点, 确保链接实效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阅读课要上得像“阅读课” ( 崔峦) , 这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焦点。那么诗歌的教学, 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 如何把“语文味”上出来呢?

从本课的教学过程与方法中, 不难发现: 不论是与生活的链接, 与情感的链接, 与方法的链接, 我时时刻刻都不曾离开语言的训练。为了让语言训练更好地服务于诗歌教学, 反之, 也以诗歌教学为踏板, 切实进行语言训练, 我巧妙地将语言训练融于涵泳文字和情感体验之中。

“涵泳”是学习汉 语文的一 条重要经 验。“涵”, 《辞海》的解释是“沉浸”; “泳”, 自然是“游于水中”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学习汉语文要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去细细品味、反复体会。在训练中融入了情感, 训练就能让孩子心动, 在心灵上留下印记, 成为其生命感受的一部分。

要点一: 适当降低难度, 寻求共同话题。

凝练的诗句中总能包含一些“诗眼”, 它们大多是一个字, 透过一个字, 如本诗中的“惜”“爱”等, 要让孩子感受到其中的精妙, 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 将诗句中的情景以画面的形式展现, 创设孩子生活中常见的情境, 进行教学对话, 才能拉近诗歌与孩子间的距离, 让孩子打开“话匣子”, 在交流中“润物细无声”般地悟情。 ( 具体教学内容见前)

要点二: 提示表达方式, 知道“怎么说”。

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只能说一些形式简单的话, 如: 谁是什么, 谁在做什么等。他们也迫切想将自己看到的画面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却常常困扰于“怎么说”中。

如在表达见到的荷叶形态时, 我给出了“有的……, 有的……, 还有的……”的句式; 在说到“池面很静”时, 我又适时抛出了“那样的静, 就像……”的句式; 在说到“柳树姑娘照镜子”的环节时, 我指导孩子“能不能用上‘一边……, 一边……’的句子说说, 再试着用上‘! ’来表达她爱美的心呀?”……

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扶手”, 孩子尽情地表达心中所想, 这样的课堂能不充满活力, 能不让孩子“其乐融融”, 能不让听者沉浸于“浓浓的语文味”中吗?

篇9:一方小池,万丈狂澜

筏子(节选)

袁鹰

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像突然感受到一股强磁力似的,岸上的人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噬了。

啊,请你再定睛瞧一瞧吧,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浮。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10只到12只羊的体积吧,总共能有多大呢?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五位乘客身边,还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岸上看的人不免提心吊胆,皮筏上的乘客却从容地在谈笑,向岸上指点什么,那神情,就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而那位艄公,就比较沉着,他目不转睛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据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坐在吹满了气的羊皮上,紧贴着脚就是深不见底的黄水,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是连眼睛也不敢睁一睁的。

然而,羊皮筏子上的艄公,应该是更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身后是几个乘客的安全,面前是险恶的黄河风浪。手里呢,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就凭他的经验和判断,使得这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化险为夷,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细品慢赏】

这篇文章不足六百字,作家却巧于布局,写得起伏跌宕。让我们来细细品品,看看作家如何在这“一方小池”里掀起“万丈狂澜”的。

抑扬之变。 开篇四个字“黄河滚滚”,就将读者的心一把扯起,径直带入到一个气势磅礴的惊险之境。紧接着,作家笔锋轻轻一转,把这气势往下一摁,“这儿只是上游,还没具有一泻千里的规模”。读者刚想喘口气,作家笔锋又一个急转,虽说此处河段并未呈现出黄河的鼎盛之势,“但它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概,足以使人胆惊心悸。”“万马奔腾”“浊浪排空”“胆惊心悸”这三个惊心动魄的词语重又把读者的心扯吊起来。短短两句话,先扬后抑再扬,变化迅疾,节奏明快,河道之险也已跃然眼前了。

远近之变。 险风恶浪中,作家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河心,那是“一个什么东西”?它“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小”、“轻”、“浮”,三个字,准确概括出羊皮筏子的特点。就是这样的筏子,偏偏行进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滚滚”黄河中。在“汹涌的激流里”,它是多么微不足道啊,怎不让人为它捏一把冷汗?作家还嫌这样的对比和渲染不足以显示情境之险,接着又加深一步去说,“只要”、“一个”、“小小”、“整个儿”、“吞噬”这些词语。把惊险之状推向了一个无以复加的极致。看到此处,我们不得不屏住呼吸,似乎吹气之间,那羊皮筏子便会从眼前彻底消失。

抑与扬、远与近,正因为有了种种的变化,文章也就充满了浓浓的趣味,洋溢着勃勃的生机,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思考与练习】

1.节选的内容拟定为《黄河的主人》这个标题,你觉得合适吗?说说理由。

篇10:《所见》《小池》

仲春宴王补阙城东小池

作者:钱起朝代:唐体裁:七律 王孙兴至幽寻好,芳草春深景气和。药院爱随流水入,

山斋喜与白云过。犹嫌巢鹤窥人远,不厌丛花对客多。

篇11:小班小池古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 “池、惜”等6个生字。会写 “立”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初夏小池的美丽。

4、培养学生朗读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生字,会写“立”字

2、在读中感受诗意,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贴画(用来奖励)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一) 新旧链接,铺垫情感。

1、师:今天春光明媚,春姑娘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树,大地立刻成了一副五彩的画,有许多诗人写下了无数赞美春天的诗,小朋友们记得吗?我们来背一背(学生背诵:《春晓》、《村居》、)

2、风景如画的春天过后马上就是——(夏天),夏天,你最喜欢干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预设:1、游泳——那一定很痛快。

2、吃棒冰——凉凉的棒冰真解渴。

3、穿裙子——女孩子穿上裙子,美得像一朵花。

(二)初读古诗

1、揭题:是的,夏季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无穷的快乐。今天,咱们就一起去学习一首有关夏天的诗(板书诗题:小朋友们认真看老师板书)

2、指名读题(注意读准字音:池)

3、这首诗是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写的。

3、学生自由读诗(又不认识的字怎么办?指导学法:把它圈出来,看拼音,多读几遍)

4、学习生字

①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去掉拼音全班认读,

③出示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A、平时,我们应该爱惜什么?(指名说)

④生字回到古诗中,指名读古诗。

5、课件播放音乐,老师范读全诗。(提出听的要求)

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6学着老师的样子,自己练一练.(老师带读、指名读、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一位读得最好的同学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你好像看到了小池的哪些景物?

2、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的画面,老师相机贴词卡(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3贴出自绘挂图,,看看这些景物都在哪里?学生在相应的位置贴词卡

A、泉眼也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教师边讲边画简笔画)这样的泉水应该怎样画?(自由

说,细一点,轻一点)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声音也是可以画画的,咱们来读一读,让老师感受到这静静的、细细的泉水。

B、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 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 让我们带着这种喜爱的心情把这柔柔的.池水,这静静的景色读出来!

C、把这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D、感悟朗读——让我们走入诗中,想象你就是小荷,你就是蜻蜓,一边美美的读一边做动作可以吗?(加上动作练读,激发想象)

E、师:小蜻蜓,你轻轻地落在小荷上干什么呢?(指名回答)

预设:1、像在跳芭蕾舞。——踮起脚尖,展开双翅,多么轻盈的舞姿啊!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2、像在和荷叶握手(聊天)。——多么亲热,多么友好呀。请你读出这样的感受。

3、蜻蜓把荷叶当作停机坪。——啊,飞累了,就在上面舒服地休息,多自在。请你带着这样的感觉读。

师:蜻蜓轻轻地落在荷叶上,正舒服地休息呢!生读——

师:蜻蜓与荷叶有说不完的悄悄话,生读——

师:蜻蜓亲热的和荷叶握握手,咱们交个好朋友!生读——

4看《小池》动画,师配合画面描述:初夏,风和日丽。我来到一个小池边,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里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中倒映着浓密的树阴。池里长出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只是露出尖尖的小角。这时,飞来几只蜻蜓,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指名读、赛读、齐读)

5、配乐齐读

(四)背诵古诗

1、多美的景色啊,多美的小池啊,多美的夏天啊!小朋友,赶紧用你们甜美的声音去背一背吧!

2、和老师合作背诵(男女生赛背、)

3、教学生字“立” 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

4、老师准备了这张夏日小池图,请小朋友们把图上的诗补充完整。

(五)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小朋友们,夏日小池的景色还有很多,睁大你的眼睛看看吧!(课件播放夏日小池的图片)

2、宋朝大诗人杨万里还写了一首夏天荷塘的诗,你们看——(师范读)生跟读

上一篇:饭菜里的感动作文600字下一篇:有请园长上台讲话串词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