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2024-04-26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精选18篇)

篇1: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活动的空间,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操作,让学生自主去发现构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不仅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数学知识,获取了思维方法,而且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了基础。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感想。

一、数学活动要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计算面积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我通过谈话引出面积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研究长方形纸片的面积,通过合理的猜想,有目的地验证,激发了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欲望。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真正做到了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较好地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

《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本节课中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力求通过让学生“做”数学,逐步达成使学生既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要在大脑中建立起为什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和“边长×边长”的表象,较好地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支点”

中低年级小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低,因而往往缺乏自主探究的有效策略,这时就需要老师提供有力的探究支点,引发学生的探究策略。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素材: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尺等。对中低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需要探究支点的。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些探究的“支点”,所以才使学生找到了探究的途径和方法,引发了多样的探究策略。有的同学是通过摆来求面积的,在摆的过程中,有横摆,竖摆;有摆满的,和只要摆一行或一列的,还有可以通过量和算得到面积等等。这些多样化的策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和学习的途径,更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是课堂容量尚感不足,学生练习太少。其次,当课堂出现情况不在我预设的范围时,显得应变能力不够老练。时间关系也处理得不到位。在学生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由于我没有抓住机会及时展示学生的研究方法,导致个别学生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理解,学习效果欠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完善课堂内容,不断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以求更高的教学质量。

篇2: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教学反思《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篇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通过摆长方形的活动,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通过不同形式,优化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1.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1.引导学生通过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所给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引到学生用小正方形摆出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再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究得结论。

[教学准备]

1.导学准备:让学生通过预习,知道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教具准备:学生准备12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准备长是4厘米、宽是2厘米的长方形一个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一个;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课前,老师想请你们回答两个最简单的问题,希望你们个个都举手回答!好吗?(大屏幕展示: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呢?

(抽查3名学生)

师:这里有两个图形,老师想知道它们的面积有多大?请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的方法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动手摆,把学生摆好的图形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师:你是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呢?从中你发现哪种方法比较方便。

二、学习新知

师:这是老师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

师(引导学生找关系):一行摆了()个小正方形?1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摆的个数是长方形的()?摆成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厘米。摆了()排?摆的排数就是大长方形的()?长方形的宽摆了()个,是()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是摆的个数乘摆的行数即6×2=12(个),所以摆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下图的面积。

师: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抽查两个学生)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用同样的方法探究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引导学生回答):一行摆了()个,1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则摆成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厘米。摆了()排,摆的排数就是大长方形的(),则长方形的宽摆了(),是()厘米。

师:长方形的面积就是摆的个数乘排数4×4=16(个),即大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6平方厘米

师:同学们是否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因此它是一个正方行,所以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有什么关系?(抽两个学生回答)

(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记住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三、课堂练习

1. 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2. 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

(1)引导学生先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说出此长方形的长是()和宽是(),最后列出算式()。

(2)引导学生先说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然后说出此正方形的边长是(),最后列出算式()。

(每个题抽两个学生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

1. 课桌面长11分米,宽6分米,它的面积是()。

2. 黑板长3米,宽1米,它的面积是()。

3. 一块正方形手帕的边长是20厘米,它的面积是()。

4. 学校小花园长50米,宽3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拓展练习

1. 一个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80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教学楼的面积?

3. 你同意谁的观点?

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周长相等,它们的面积也相等()?正方形的面积大()?

[课后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自发地举例解释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达成效果较好。

2.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经历“用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长方形并计算出面积”的过程,通过计算摆出的图形的面积,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练习,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篇4: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再一次向兔子提出了挑战。乌龟和兔子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课件:龟兔粉刷墙面的情境: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学生会出现争议,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生:要先知道它们粉刷的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师:如何知道他们哪个粉刷的墙面面积大?(让学生明白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较麻烦,不便于操作,要找到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2.揭示课题

二、 导学

1.初步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方法引导。

师:(出示少先队队长标志)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准确测量出它的面积吗?

⑵独立测量面积。

全部学生分两部分用两种不同方法(一种用面积单位、一种用透明方格纸)测量出少先队队长标志的面积。

⑶汇报交流。

问:用透明方格纸测出的面积是多什么?

师:这位用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测的,说一说你测出的面积是多少?(投影出实物)

⑷观察比较。

①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长方形标志的面积,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方格纸和小方块测量面积时,沿长都是摆7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沿宽都是摆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②引导探究。

师: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7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呢?也就是“标志”的长是7厘米,宽呢?(课件出示:长7厘米、宽6厘米)

③初步得出结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标志”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2.深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小组实验:(小组学具:提供一个小长方形、一张实验统计表)

师: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几个长方形?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进行实验。

操作提示:

①由组长分工指定测量、记录及汇报人员。

②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关数据并填入表中。

③交流并写出验证结果。

⑵每人自选一个长方形测量并验证。

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是巧合吗?(学生讨论)

⑷总结方法。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⑸巩固迁移(单位:厘米)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边逐渐缩短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口答。

师:这时的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它又叫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根据这一方法,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做一做:测量正方形手帕的面积

(6)小结:引导学生回顾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

三、 尝试练习:

看图口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四、 深化练习:

1.龟、兔问题。

现在怎样判断谁赢了?(在学生说出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时,教师出示兔子粉刷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1米,乌龟粉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米。)

2.计算学校篮球场全场和半场的面积。

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米,长比宽多2米。求它的面积。

五、 开放练习:(课件出示兔子的家)计算兔子家的窗户的面积。(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

篇5: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一、在数学学习中学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就如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应该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波利亚的一段精彩论述启示了我,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确实,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又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今,它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引导参与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接着,我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知道了学生卡长的面积。又通过填表、计算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小组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摆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6: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白土小学 朱朝华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在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育学生的察看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换中,培育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激励学生勇于摸索,培育学生的摸索精力。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察看,剖析推导的方法进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和面积盘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育学生的剖析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尝试、讨论、交换、发现、理解、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时而喜笑容开,时而愁眉不展,时而争论不休,时而频频点头,充分地涌现出探求新知的全过程。

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用方格拼长方形时,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疏忽,如果把要求提得再明确一些,学生操作会得心应手,时间也会节省很多,效果会更好一些。2.应用实际有待提高。

篇7: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中的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复习旧知、问题激趣

上课伊始,引领学生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包括复习面积单位的大小和用面积单位测量面积,唤醒学生旧知的同时建立了空间表象,为下面测量图形面积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感知在实际生活中用面积单位测量足球场这样的图形面积是不现实的,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到研究计算方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中积累学习经验,形成表象

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这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在这一环节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促进学生的探究,首先,请学生观察一组因长和宽变化而引起面积变化的长方形,使学生直观感知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指向和集中,并唤起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接着,让学生分组测量4个长方形的面积,通过实验来寻求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从铺满整个长方形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到只铺一行一列就可以求出面积,形成了测量长方形面积的初步方法。

3、分析数据、归纳推理

在学生测量出4个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度和一行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从而得出长度的厘米数=一行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的猜测,然后利用课件直观演示1厘米摆一个1平方厘米,2厘米摆2个,5厘米摆5个,得出长几厘米摆几个,宽几厘米摆几行,从而把面积的计算转化到了长和宽的关系上,得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接下来我设计一组长方形渐变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让学生在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同时,结合长、正方形的关系,得出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深入浅出。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摆满面积单位、到不摆满、再到不用摆,学生经历从直观表象到思维抽象的过程,发现规律,经历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产生的过程。

篇8: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

师: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生:不知道。

课件演示: (一个一个摆面积单位, 一个面积单位表示1平方厘米)

师:现在知道了吗?是多少?

生:有5个小正方形, 是5平方厘米。

课件出示: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看出来的?

生:10平方厘米。一排有5个小正方形, 两排就是10个, 就是10平方厘米。

2. (电脑出示篮球场的图) 师:刚才我们是用面积单位去摆量出了长方形的面积, 如果要求我们学校篮球场的的面积, 也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很麻烦。

师:想不想寻找一种更好, 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板书课题)

【分析:在学生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一说已知两个长方形的面积, 接着教师有意出示了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 当学生意识到量篮球场的面积用面积单位一个一个去摆很麻烦时, 适时提问:想不想寻找一种更快、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境, 相机板书课题, 进入新知的探究。】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一) 猜想

师:请你猜一猜, 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什么有关呢?

生:我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长和宽有关。

(二) 实验

师:那到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动手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听听合作要求。

(1) 小组合作, 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

(2) 每摆出一个长方形, 看一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并数一数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3) 边摆边填写表格。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 交流并填表, 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师:指着你摆的长方形, 按照表格依次回答。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拼成的长方形和对应的表格, 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思考, 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的积。

师:从这张表格的数据来看, 你的发现是对的, 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等于面积的厘米数。也就是说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师:小朋友们真棒, 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看看你们组自己摆的长方形和对应的表格, 是不是也有这几点规律?刚才我们是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那任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都有这样的关系吗? (用红色粉笔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验证。

【分析: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实践并发现规律,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三、动手实验, 验证方法

小组合作要求:

(1) 量出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括号里。

(2) 小组讨论:怎样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并在图上摆出来。

(3) 把测量的结果填在括号里。

师:拿出作业纸, 找出第一个长方形, 小组合作开始。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汇报, 找出两种典型量法。

师:谁来汇报?

问:你是怎么量出它的面积的, 上来摆一摆?

生: (演示摆满的方法) 一排摆4个, 摆了3排, 一共是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所以面积是12平方厘米。

师:和他摆法一样的举手, 有没有更简便的摆法?上来摆一摆。

生演示只摆长和宽的方法。

师:为什么他没有摆满就能知道长方形面积呢?

生:长4厘米, 所以一排可以摆4个, 宽3厘米, 可以摆这样的3排, 3×4=12个小正方形, 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12平方厘米。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便?

生:第二种。

师: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请继续小组合作量出第二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再用简便方法量出它的面积。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量的结果?

展示量法 (主要是第二种) 。

每排5个, 摆4排, 所以5×4=20面积是20平方厘米。

小结:我们在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时, 只要摆出它的长和宽, 就能求出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也就知道了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指着课件上两个长方形) 问:那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是等于长×宽吗?

生齐答:是。

课件出示长6厘米, 宽3厘米的长方形。

问:现在没有小正方形让你摆, 你能在头脑里想象出怎么摆吗?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汇报想法:长6厘米, 一排可以摆6个, 宽3厘米, 可以摆这样的三排, 一共是18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课件演示过程)

【评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重视学生通过实践, 探索、发现, 主动获取知识, 领悟学习方法。整节课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 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 在教学中,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 主动的获取了知识。学生先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不同的长方形, 通过观察表格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但这仅仅是从学生自己摆出的长方形中发现的, 那是不是任意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在接下来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用1平方米的小正方形去摆, 量出长方形的面积, 再到没有小正方形摆通过想象来量长方形的面积, 最终得到结论, 长方形的面积确实等于长乘宽。在这一环节中, 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摆的过程中感知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因为长是几, 一排就可以摆几个, 宽是几就可以摆这样的几排。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 结论是如何获得的, 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四、归纳评价、总结方法

师:通过我们自己去摆、量、想象。发现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为了更简要, 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用S表示长方形的面积, a和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 那这个公式怎么写?

生齐读两个公式。

问:这个公式你记住了吗?下面比一比谁最会活学活用

五、灵活应用, 迁移方法

(1) 出示长5厘米, 宽3厘米的长方形。

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怎么列式?

生:5×3=15 (平方厘米)

(2) 出示长4厘米, 宽3厘米的长方形。

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4×3=12 (平方厘米)

(3) 出示长3厘米, 宽3厘米的长方形。

问:这个呢?

当长和宽相等的时候, 这实际是个什么图形? (正方形)

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课件演示变化过程。

说明:如果用a表示正方形的边长, 那么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怎么写?相机板书S=a×a。

小结: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就要知道它的? (边长) 要求长方形的面积呢? (长和宽)

篇9: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这个教室上课高兴吗?这个教室与我们下面的教室比较有什么不同?(面积大。)要想知道这个教室的地面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用1平方米的正方形摆一摆。)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要想知道这个挂图的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出示胸卡这个胸卡面积有多大该怎么办?师:同学们,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可以得到这几长方形的面积.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如果要你选其中一个测量它的面积。你会选那一个?为什么不选地面?太麻烦了。所以,我们就要寻找一种更好、更简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板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板,问:这张长方形纸板的表面用那个面积单位合适?谁有办法知道这个长方形纸板的面积是多少吗?(先估后摆一摆)生: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有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就有几平方分米。(指名上台演示)刚才摆的过程麻烦吗?

1、猜一猜。 师: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什么有关呢?生:可能和求长方形的周长一样和它的长、宽有关系。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摆一摆、填一填 (1)同桌摆或前后四人为一组:拿出画有三个长方形的纸片,借助身边的材料或利用老师给大家带来的学具,同桌或前后桌摆一摆,并完成表格。师巡视指导。

(2)汇报结果,验证估计的正确性。师:你是怎样摆的?长、宽、长方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表述,师填表。

(3)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师:长方形面积究竟和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对照图,观察长、宽、面积之间有什么规律?生:长方形面积=长×宽。(板书)师: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猜测后再观察表格,给表格的长方形分类。生: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长;长和宽一样就是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师:那正方形面积怎么求?生答后板书。出示小学生守则挂图现在你用什么方法得出它的面积?量出它的长和宽,用长乘宽算,得到的结果(注意强调单位)。

3、量一量。 分组量一量,算一算,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求三个长方形面积的算式)。

三、整理归纳、提示学习方法

1、师:同学们知道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了吗?生: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2、师: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这个计算方法的?生:我们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得到了一个发现,然后大家一起验证,证明这个发现是正确的,找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实验——发现——验证这种学习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学习新本领时,经常想起这种方法,用好这种方法。

四、应用深知、巩固深化

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同学们,前两天,老师遇到了一件麻烦事,我办公桌上的一块台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破了,我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我算算看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呢?生A:长8分米,宽3分米;生B:长6分米,宽4分米。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C:只要想()×()=24(平方分米)师:同学们真行,一下子帮钱老师想出了好几块面积相等的玻璃。可是钱老师要配的玻璃不光大小相等,形状也要相同,那它的长和宽究竟是多少呢?生D:这块玻璃虽然碎了,但它的宽没有破损,所以只要先量出它的宽是多少,再用面积除以宽就能算出长是多少了。师:这位同学生活经验真丰富,回答得好极了。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生:我学会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师:引导生读公式: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宽),计算正方形面积用(边长×边长)。

篇10: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无任务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也是最容易遗忘的,三年级的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并行,好胜心强,意义记忆得到发展,识记的内容持久性增强,有意注意水平提高,介于此,创设了情境,设置了疑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疑激趣,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变被动输入为主动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苏教版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在完成初步发现后,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猜想: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这样再次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围绕猜想,验证猜想。接着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填写等合作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感性的认识,也是猜想长方形公式的最基本的前提,教学反思《苏教版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反思》。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在理解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验证了这个猜想是正确的。

本节课我还重点把握了知识的生成机遇。学生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我设计了一道看似平平无奇的练习: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然后课件演示:长是8厘米、宽是6厘米的长方形的长不断缩短,我不断加速地抛出一个个同样的问题:此时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当长方形变成长:6厘米,宽6厘米时,学生们发现这时长方形四边相等,它已恍然是一个正方形。这里没有把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作为例题,而是在完成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又一次把探索的机会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大胆猜想公式——验证公式——运用公式。首先思起源于疑,让学生敢于提出猜想,围绕猜想,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围绕着一个个问题自主合作学习,探索出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成功的快乐。但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足,有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知道了计算公式,因而在探究的过程中,有些过程有牵着学生走的嫌疑,我是否忽略了学生的学情,以致于有点一厢情愿的刻意了,这也是我在以后课堂教学中要关注的问题。

篇11: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乐于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成功的体验,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很强,而且都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虽然犯了错,但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帮他们找出错的原因,同时提醒其它学生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在教法上,鼓励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与别人合作的优势。但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做的地方:

1、应该强调乘号的来源;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当表格填完后,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每排摆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摆的排数又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最后让观察长和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验证。

2、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计算;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算理,因为没有关注计算,所以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口算,导致计算用时过长。

3、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差;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想到即使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公式,学生依旧不会列出算式计算围栏的长度,将周长和面积计算分不清。

4、练习题的难度有些大,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造成认知错误;习题的设计有拔高的趋势,因此多数学生没有理解题意,造成计算方法错误,如正方形手帕的周长是80厘米,求面积。

篇12: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1、学生动手能力差在摆图形的过程中,由于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很小,有的学生是用正方形本纸做的,质地较软,或制作的不是1平方厘米,导致在这一环节浪费了很多时间。

2、应该强调乘号的来源;在摆图形的过程中,当表格填完后,应该让学生说一说每排摆的个数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摆的排数又相当于长方形的什么?最后让观察长和宽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之后再让学生猜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然后再验证。

3、题目中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计算;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算理,因为没有关注计算,所以给出的数字不利于学生口算,导致计算出错。

4、学生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掌握不牢固;高估了学生的能力,没有想到即使课前复习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却仍然分不清。

篇13: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量一量、填一填的方法, 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 并理解算理。

2.通过观察、质疑、动手操作, 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 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学竞赛画面)

师:龙泉镇中心小学“泉源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已结束, 我校参赛的两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我们一起为获奖教师设计两种大小不同的奖状, 好吗?

(全体同学动手设计奖状。之后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

师:两张奖状大小不同, 大小指的是证书的什么?

生:指的是证书面积。

师:长方形证书面积的大小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呢?

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生: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能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吗?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开始, 教师用多媒体简介课堂教学竞赛情境, 并以“为获奖教师设计奖状”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面积的大小, 巧妙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大屏幕出示课本上的三个长方形。)

师:谁能说出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呢?

生: (3) 号长方形面积大, (2) 号长方形面积最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生:我用尺子量了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然后用长乘宽求出每个长方形面积, 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请同桌同学量一量课本上每个长方形的长、宽, 并记录下来。说说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全班同学动手在自己的课本上量一量, 记录测量结果并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师:哪一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量的结果?

生1: (1) 号长方形长3厘米, 宽4厘米, 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 (2) 号长方形长5厘米, 宽2厘米, 面积是10平方厘米。

生3: (3) 号长方形长6厘米, 宽4厘米, 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其他组的同学是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呢?

生4: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相乘, 就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了。

生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这样的结论对吗?怎样验证?

生6:可以用学具袋里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等于长乘宽的积。

师:在四人小组里动手摆一摆, 把结果记录下来并交流汇报。

生7:我们组在一个长方形的长边上摆了4个小正方形, 宽边上摆了3个小正方形, 一共摆了12个小正方形, 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8:因为横着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长就是5厘米, 竖着摆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 宽就是2厘米, 一共摆了10个小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5×2=10 (平方厘米) 。

生9:我们组以1厘米为标准, 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平均分成6份, 宽平均分成4份, 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也正好等于长与宽的积。

生10:我们组用1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1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摆了7个, 宽摆了2个, 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 宽是2厘米, 面积是7×2=14 (平方厘米) 。所以, 我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完全正确的结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 (全班)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大屏幕显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 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大胆放手, 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获得结论。学生有了亲自动手实践的经历, 得到的结论才真正属于自己, 体现了“做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做数学”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又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 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践应用, 课外延伸

师: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见到的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 你能很快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请举例说明。

生1:先量出要计算的面的长和宽, 才能计算出面积。

生2:我先用米尺量得书桌面的长是8分米, 宽是6分米, 然后计算出书桌面的面积是8×6=48 (平方分米) 。

生3:我用卷尺量出教室门长是2米, 宽是1米, 这道门的面积是1×2=2 (平方米) 。

生4:我用测绳测出教室长9米, 宽6米, 这个教室的面积是9×6=54 (平方米) 。

师:你能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下列问题吗?请试一试。

(1) 一个操场的长是40米, 面积是800平方米, 宽是多少米?

(2) 王大爷家承包的一块长方形地, 共收玉米1200千克, 已知1平方米地收玉米2千克, 王大爷家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如果这块地宽是20米, 长是多少米?

(同学们独立作业, 之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并引导学生评价。)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认识的源泉, 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 并不是学习的终结, 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标。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完美结合, 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寓数学学习于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 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舞台, 用数学方法去审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 体验成功的乐趣, 实现有限课堂的无限延伸。

四、总结评价, 回归目标

师:今天同学们学会了什么?还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生1: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亲自经历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生2:我们要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首先要量出它的长和宽, 再用长乘宽求得它的面积。

生3:计算出的面积要带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如果长、宽的单位不一致, 要先化为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篇14: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量一量、填一填的方法,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并理解算理。

2.通过观察、质疑、动手操作,掌握长方形面积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难点: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学竞赛画面)

师:龙泉镇中心小学“泉源杯”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已结束,我校参赛的两名教师分别获得一、二等奖。我们一起为获奖教师设计两种大小不同的奖状,好吗?

(全体同学动手设计奖状。之后展示学生设计的作品。)

师:两张奖状大小不同,大小指的是证书的什么?

生:指的是证书面积。

师:长方形证书面积的大小与长方形的什么有关呢?

生: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

生:与长方形的周长有关。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能亲自动手验证一下吗?

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 课开始,教师用多媒体简介课堂教学竞赛情境,并以“为获奖教师设计奖状”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面积的大小,巧妙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大屏幕出示课本上的三个长方形。)

师:谁能说出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呢?

生:③号长方形面积大,②号长方形面积最小。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吗?

生:我用尺子量了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用长乘宽求出每个长方形面积,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这位同学说得多好啊!请同桌同学量一量课本上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并记录下来。说说每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全班同学动手在自己的课本上量一量,记录测量结果并算出每个图形的面积。)

师:哪一组的同学汇报一下你们量的结果?

生1:①号长方形长3厘米,宽4厘米,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②号长方形长5厘米,宽2厘米,面积是10平方厘米。

生3:③号长方形长6厘米,宽4厘米,面积是24平方厘米。

师:其他组的同学是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呢?

生4: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相乘,就可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了。

生5: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这样的结论对吗?怎样验证?

生6:可以用学具袋里的小正方形摆一摆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等于长乘宽的积。

师:在四人小组里动手摆一摆,把结果记录下来并交流汇报。

生7:我们组在一个长方形的长边上摆了4个小正方形,宽边上摆了3个小正方形,一共摆了12个小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8:因为横着摆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长就是5厘米,竖着摆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宽就是2厘米,一共摆了10个小正方形。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5×2=10(平方厘米)。

生9:我们组以1厘米为标准,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平均分成6份,宽平均分成4份,可以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也正好等于长与宽的积。

生10:我们组用1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1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长摆了7个,宽摆了2个,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长是7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7×2=14(平方厘米)。所以,我们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完全正确的结论。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全班):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大屏幕显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积极参与探究新知的过程。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获得结论。学生有了亲自动手实践的经历,得到的结论才真正属于自己,体现了“做数学”的教学理念。通过“做数学”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实践应用,课外延伸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你能很快计算出它的面积吗?请举例说明。

生1:先量出要计算的面的长和宽,才能计算出面积。

生2:我先用米尺量得书桌面的长是8分米,宽是6分米,然后计算出书桌面的面积是8×6=48(平方分米)。

生3:我用卷尺量出教室门长是2米,宽是1米,这道门的面积是1×2=2(平方米)。

生4:我用测绳测出教室长9米,宽6米,这个教室的面积是9×6=54(平方米)。

师:你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请试一试。

(1)一个操场的长是40米,面积是800平方米,宽是多少米?

(2)王大爷家承包的一块长方形地,共收玉米1200千克,已知1平方米地收玉米2千克,王大爷家这块地有多少平方米?如果这块地宽是20米,长是多少米?

(同学们独立作业,之后汇报交流;教师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评价。)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活动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展的基础。学生获得新知,并不是学习的终结,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标。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完美结合,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寓数学学习于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大舞台,用数学方法去审视、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成功的乐趣,实现有限课堂的无限延伸。

四、总结评价,回归目标

师:今天同学们学会了什么?还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生1:我们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亲自经历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过程。

生2:我们要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首先要量出它的长和宽,再用长乘宽求得它的面积。

生3:计算出的面积要带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如果长、宽的单位不一致,要先化为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评析:由于教师的充分预设和有效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呈现精彩的课堂生成,使学生在快乐中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学习数学。

作者单位 易门县龙泉小学

篇15: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一、教学按照进程有步骤地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一步一步地实施,学生们基本达到教学目的,能过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也能够正确地应用。

二、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备课时我认真分析了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难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探索知识方面没有计划和方法,从日常学习情况看学生们比较懒惰,不能做到积极思考问题,总体看学习成绩比较差。因此,我在安排教学是有意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应用方法的能力。

在课上,我组织学生探索面积时,如果按照教材要求就应该直接出示表格请学生观察后填表。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实际情况很难观察出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所以,我在组织拼摆之后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表格,让学生根据拼摆结果先填写,再去谈讨

每行摆几个摆了几行面积

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做这样一个铺垫,对于孩子们就相对容易一些。学生们尝到取得学习成果的喜悦,再思考问题就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调动起来。

除此之外,我还注重知识灵活性地运用,在推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后,我又安排一个过渡环节,以几个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为基础,将练习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学生们在我的安排下,一步一步地得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在练习环节,我重视基础训练的同时,更加注意锻炼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利用组合图形很好地练习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空间观念。

三、出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力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上课的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与

教学设计不一样的地方,其中有学生不能顺利达到教学预想的可能,那么,该如何处理?我想,针对学生的问题,赶快调整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学会知识。在这节课上我就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我们拼摆出几种长方形之后,探讨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时,学生们开始听不懂我说话,不知从哪儿去思考和回答,于是我放慢语速,再清楚地说一遍,然后利用手势帮助学生看清楚我问的问题与哪儿有关,学生就比较快速地回答上来。

在我们完成表格填写任务,思考: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有什么关系时,学生在我的手势提醒下也回答不出来时,我开始慌张,于是再次重申问题,学生们不知怎么思考,正在这时,我想到这个问题与上面问题的联系就请刚才回答问题的张境莹同学再把每行有几个与长的关系,有几行与宽的关系说一说,帮助全体同学思考。可就在这时,许志博同学再一次把大家带到另一个误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2,我当时恨死他了,怎么想到那儿了?我又一次不知所措,责备孩子不行,责备自己不是时候,于是,我赶快问:“我们现在推导什么呢?”同学们异口同声:“面积。”“对了,那刚才许志博说的是什么?是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这时学生反应过来,重新思考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教学重点才得以突破。

四、面对学生漏洞进行反思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上完这节课,暴露出一个个问题,回想起来,当然这些问题出现使我慌张的原因是我分析学生情况还是不够全面深刻,设计的教案没有完全符合学生实际,才会不顺利。这次的教训,我应该反省的是,以后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提前预想以下学生会怎么回答每一个问题,如果回答不上过来应该怎样调整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多想一些,使教学进程顺利一些。

篇16: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过程。本节是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估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定印象,然后在通过让学生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猜面积验证面积的探究过程,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再推广到乘边求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篇17: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篮球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三年级第一学期几何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下面就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几点课后感悟。

一、在数学学习中学猜想。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就如本节课上,公式是刻板的,而公式的再创造过程应该是鲜活、生动而有趣的。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结论并不很难,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比较容易发现。怎样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波利亚的一段精彩论述启示了我,他是这样说的: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他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或搞小动作。

确实,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猜想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良好准备,它包含了学生从事新的学习或实践的知识准备、积极动机和良好情感;从心理学角度看,猜想又是一项思维活动,是学生有方向的猜测与判断,包含了理性的思考和直觉的推断。如今,它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二、引导参与探究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所谓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更不是一个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的意义与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构建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完成,它必须借助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和宽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接着,我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学生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方法知道了学生卡长的面积。又通过填表、计算等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在这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探究的活动中,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我在这堂课中,四次运用小组合作。第一次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小组交流讨论。第二次是在摆各种长方形来验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第三次是在对实验形成的表格进行的小组讨论,讨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不是正确时开展的。第四次是在想一想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四次讨论各有各的作用,有的进行合作操作,有的进行方法的讨论。学生在这些小组合作中提高了合作能力,增强了合作意识。并在小组合作中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反思自己的教学流程,我发现本课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在组织学生实验探究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中,当要求用身边的学具出各个长方形的面积时,学生因为受到一定的暗示(课前让学生准备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学具若干个),在操作活动中方法显得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面积单位去测量)。如果教师在布置操作时换个问法:你能用哪些不同办法知道下列图形的面积吗?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同时教师深入小组,进行点拨指导,思维之光定在课堂绽放异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是一节好课。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重视新课的引入,设置疑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的准则。新课设置疑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教师板书课题,进入新知的探究,自然顺畅的过程中显出了教者的匠心独具。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画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轻松良好的探究氛围的营造。

课堂中,我创设了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使每个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探究过程,通过猜测把学生与所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展。虽说有一些学生不知从何入手,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经过组内同学的帮助,很快理解别的同学的想法,学会了知识,增加了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习题和表格,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5、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无论是在新知的探索和形成过程,还是在练习的设计中,我都注意让学生做到勇于实践,细心观察,仔细思考,认真分析。特别是在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排列正方形块,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设计教案时,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很有用,并重视让学生进行体验,感觉数学就在身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怎样计算运动场主席台背景图的面积,是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学生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7、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时,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尊重他人;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时刻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第一层次是基本练习,理清概念。从意义、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三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区分周长和面积。

第二层次是对比练习,感知规律。通过观察、计算两组几何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让学生直观感知: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第三层次是深化练习,发展思维。这一层次的教学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主要让学生借助直观,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中设计了“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16根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长方形或正方形”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观察、分析、思考探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这些活动提供了蕴涵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现实客体,学生通过活动获得了这方面的感性活动经验。教师再适时引导学生对活动进行反思、总结。这就是把蕴涵在活动中的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揭示、抽取出来,提高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例如:面积一定时,周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周长一定时,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感知周长和面积两个概念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这是学生以前所没有想到的,渗透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深切的体悟必定来自亲身实践,但亲身实践未必自然会有深切的体悟,针对学生目前学习的状况,教师在这一层次教学中必须适时引导,而且必须导在数学思维上。例如:“用16个边长l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完长方形或正方形后,仔细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仔细观察周长都是16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又有什么发现?”少数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有所感悟、发现,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或不能准确地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困惑,启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感悟到这个变化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如“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最短;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抽象思维”这一过程,头脑中不仅有了“摆”这一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这里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层次是拓展应用,提高能力。就是要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智力大挑战,要求帮助爷爷用篱笆围菜地,怎样围使菜地的面积最大?学生动手设计、比较分析或直接运用所学知识得出:围成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菜地,面积最大。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一、教材:

今天我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 77、78页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获得。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本节课是珠心算与数学相结合的一节课,我在练习中让学生用珠算来检验算式的结果正不正确,这样就把珠心算与数学结合起来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3、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在初步了解了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观,亲自动手摆一摆,仔细观察,动脑筋想,从而推导出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交流发现计算长方形面积与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求它的面积来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结论。书上的是不是其他长方形也有这样的规律这一环节我用学生动手操作,完成表一来代替了。在教学中,一步一步深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使学生自己悟出求长方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再通过学生的质疑,因势利导从而引出了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

巩固练习过程中,出示与我们生活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生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最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安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练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数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我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过程。本节是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本节课我设计了两次不同目的的操作体验,课的开始先让学生估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的面积,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定印象,然后在通过让学生量长方形卡片的长和宽和正方形的边长,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学生经历了猜面积验证面积的探究过程,最后再让学生画一个长方形,这样大大丰富了例证,逐步归纳出了公式,最后再推广到乘边求长方形面积的测量。这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重视直观教学,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1、以旧唤新,开好头。

本节课开始师生在交流中,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较好地把握了教学起点,设计描述并比划面积单位的大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开展新教学内容开了一个好头。

2、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本课设计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教师能充分发扬民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12个边长 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有关。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3、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篮球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在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分割或补充,得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求出图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扬具有无穷的力量,实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物质与口头的表扬,学生会获得无尽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很顺利。而在让学生汇报时,教师说的过多,指导的过细。在孩子说不出或说得不够准确时,教师可另找孩子帮助,实在不能说出时教师可稍加提示。这一点是我应该注意的,应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能不讲时就不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1、新课的引入趣味性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让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是《新课标 》的准则。新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蓝猫三百问》引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

2、重视教与学的方法的改变。

本节课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革,采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我能充分发扬民主,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自由、自主的学习活动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运用透明的格子纸、摆方块和直尺量等方法,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找出这几种方法的相同地方都是通过数方格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又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学生动脑、动手和动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习方法的积累,思维方法、科学探究方法的获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同时注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3、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方法的指导。

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三步曲,学生先动手操作,再观察发现,最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借助学具的操作和表格统计,发现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正好是长边所含厘米数,小正方形的排数正好是宽边所含厘米数,长方形的面积正好是所有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从而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品质,充分体现了“知识固然重要,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教学内容:

长方形面积、周长的比较。课本8990页

教学目标:

在实际情景中,学习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周长与面积。

重点难点:

面积、周长的区分及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周长。

检查、订正上节课的作业。

师: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石膏线的意思。

问: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可解决的数学问题?

生:房间要用多长的石膏线?房间要浦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师:求石膏线有多长是什么问题?怎样解决?

生:求长方形周长=长2+宽2

师:求铺多少木地板是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生:求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你自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好吗?

合作交流: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对于有错误的同学,共同找出它们的错误。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三方面进行区分。

课堂练习

自主练习2两个问题分别求什么?第2问要引导学生,先求什么?(面积)

自主练习3是一道实际应用题,首先让学生明确动物的围墙指的哪些边?两个问号分别求的是什么?

自主练习4是几个形状各异的长方形面积相同,比较周长是否相等。先让学生猜想,再计算验证。通过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不一定相等。

进行扩展练习:画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算算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

作业:自主练习1

板书设计:

石膏线=(5+3)212=8212=192(米)

木地板=5360=900(平方米)

教后反思:

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巩固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对面积和周长大部分同学能够区分开,并能正确计算,对学习较差的同学,课后多给予辅导。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面积的含义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第一课时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从周长到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在此这后学生还将学习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知道比较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大小的常用方法,为学习面积单位和面积计算做好准备。

参考教参对这部分内容的解析,并结合自己的认识,我设计以“物体的面”为切入点,引出“面积”的概念,感知“面积”有“大小”,再进一步引出“平面图形的面积”,并通过观察、想像、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比较简单图形面积的大小的不同方法。在以上尊重教材设置的基础上,我把感知“周长”和“面积”的区别渗透在问题中,引导学生思考,做到初步感知二者的区别。往下,我就三大主要环节,分析我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第一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我设计情景引入新课,挥手HI~~(学生跟着做),顺势用我的手掌和同学们的手掌比较,追问:老师的手掌面大还是你们的手掌面大?手掌面的大小叫做手掌的面积。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和学生互动,在学生兴致高的情况下引入新课内容。学生乐学,达到良好的预设效果。

第二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通过“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逐层推进。“比一比”是通过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封面的大小比较引入“物体的面”和“面有大小”两个知点,通过“看一看”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面,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物体都有面,并引出物体的面的面积概念,再让学生“想一想”是否可以加入“面积”来描述物体面大小的比较,最后在“变一变”环节中学生把生活中物体面的大小比较用“面积”概念来进一步描述。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建立在“相信”与“不相信”两个矛盾点上,一方面肯定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勇敢的“说”,相信他们能说好,不应怀疑而“带”学生说;另一方面又要允许学生说不好,对于说不好的学生要进行适度的引导,教学前应把握学情,思索引导的方法和度,当然必要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这就属于教师自我修养的积淀。

第三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首先我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让学生在“摸一摸”中明确“平面图形”也是有面积的,再过渡到对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比较上,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原来平面图形的面同样是有大有小,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中,第一情景设置是通过“观察法”比较大小,但“观察法”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重叠法”比较大小,但“重叠法”也不能满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性的思路,从而进入本课核心活动部分,最后在反馈中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还有“测量法”和“数方格法”。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的教学的处理失败让我有种挫败感,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对本节课重难点把握的重要体现,更是学生是否学好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学中因为投影仪的使用失败,导致学生展示自我部分没有得到体现,而我也受此影响,对后续环节的教学处理失常,反映了自身修为不足,也是教学准备的不够充分,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稍微感到欣慰的是,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时,大多能运用多种方法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大小,说明学生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也算没有误人子弟吧!此外,另有一点不当之处是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虽然是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但学具具有“暗示性”。

第四教学环节

【我的设计】本环节是巩固练习,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的面积概念的理解,合情发展学生正确选择方法比较简单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能力,尤其是“数方格法”的运用。在这一环节中我渗透了“周长”和“面积”的初步辨析,让每一个学生的小手动起来,在手势比划中感知二者的区别。

【我的反思】这一环节受第二环节的影响,处理得有些草率,没有很好的达到我预设的效果,尤其是渗透“周长”和“面积”的区别环节时间短了,学生虽然能够跟上节奏,也能正确区分,但思考时间不够,流于表面。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内容。秦老师的教学立足于教材,重点让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本节课教学构思充分体现了“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的十二字精神,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学生体验了自我探究、操作实践、观察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猜一猜、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历“猜想---操作----验证---应用”,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情感得到充分的体验,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思维得到发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一、重视探究发现的过程,变“讲授”为“自主”

教师眼中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力图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学习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是一节传统经典内容,它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是以后进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及圆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的基础,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让学生对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知其所以然”,秦老师整堂课的教学都在以面积的意义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理解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其实就是求长方形中所包含相应的面积单位的个数。于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摆1平方厘米面积单位为主要方式,自主感悟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中长、宽与对应面积单位个数之间的关系,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归纳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上课伊始,秦老师就以学生已经掌握的面积单位的知识为铺垫,引导学生估测,不仅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还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探究环节秦老师是这样安排的:摆一摆——从学具中任意取出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写一写——根据摆好的长方形将表格填写完整;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结果确认,用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通过填写表格,学生又能初步感知到长方形中所含面积单位个数与小正方形每行摆的个数、行数之间的关系,体会到“长方形的长与沿长边可以摆的面积单位个数,宽与沿宽边可以摆面积单位的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理解“长×宽”的意义打下基础。

这样的教学过程,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有如下优点:一是结合前两节内容“面积意义及面积单位”的教学,顺向组织多层次的体验活动,为学生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二是借助动手操作,沟通直观材料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自主提炼数学模型。

二、关注本质内涵的理解,发展综合能力

秦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面积计算方法的本质内涵,一直突出引导学生不仅能够对面积计算公式“知其然”,同样需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目标很明确。如借助前面所学的“面积及面积单位”的知识内容理解长方形的面积本质意义时,通过学生的猜测、判断过程,提升了空间观念。因为这样的猜测、判断不是毫无根据的瞎猜,它是有参照的、有标准的判断,是一种空间感、数感的综合应用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同时还能够让学习过程的深刻性与学习材料的主动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性有效结合起来。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练习设计体现应用性与开放性。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在练习中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校园里跑道、篮球场、草坪和花坛的面积,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知识化为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再如已知黑板面的长和宽,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强化了知识点。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设计了拓展延伸性练习,从长方形纸上剪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图形面积是多少;以及最后根据长方形中部分有规律排列的1平方厘米小正方形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再次感悟到“长×宽”的算理,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经历“猜想——实验——验证”,推导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在一期课改的教材中,是安排在四年级第二学期学习的,而我们的二期课改新教材,提前到了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学习了。

二期课改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获得知识。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从直观到抽象,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探究发现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篇18: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影响他们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意义理解的教学因素很多。但无论如何,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下面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场景A】

让学生讨论、探索、比较两个看上去差不多的长方形纸片的面积。

师:谁来汇报你们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方法?

生:我是通过数方格来数的。红色长方形有16格,绿色长方形有15格。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比绿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我是用尺量的,红色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先用8+2=10,然后……

师:你这是在算周长吧?

生:是的。

师:可我们要比较的是它们的面积啊!这种方法行不行?

师:好了,谁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

【场景B】

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看上去差不多,重叠起来还是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这该怎么办?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利用我们身边的工具,看谁能巧妙地比较出它们的面积大小。

生:我把方格纸放在这两个长方形上,数它们的方格。红色长方形有16个格子,绿色长方形有15个格子,所以红色长方形面积比绿色长方形面积大。

师:我相信,大多数同学都发现了这样巧妙的方法。为你们善于发现的眼光鼓掌!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老师,我们这一组是用尺子量的。红色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8+2=10,再用10×2=20;绿色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5+3=8,8×2=16.所以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的意思了吗?(听明白了。)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没有。)

师:(再出示一个边长为4的紫色正方形)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绿色长方形和这个紫色正方形的面积吗?

生:紫色正方形的面积大。因为它有16个格子,而绿色长方形只有15个格子。

生:不对,我觉得它们一样大。因为它的边长是4,4×4=16,绿色长方形也是16。

师:有同学认为是一样大,有同学认为是正方形面积大。结论究竟是谁对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紫色长方形面积大。用眼睛一看就知道它有16个格子,比绿色长方形多了一格。

生:计算的结果表示的是周长,不是面积。

生:我们是比较面积,不是比周长。

师:说得真好!刚才我们计算的实际上是两个图形的周长,比较面积是要看这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而不能和周长混淆了。

面积的含义,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求法的重要基础。场景A中的教师否定了学生的思路。场景B中的做法相比场景A显然是科学、合理的。

二、教学方案的设计与整合

1.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要将学习的数学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面对面积比较这种新需求,学生头脑中的“周长算法”便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这是一种已有知识经验的再现,它是一种不自觉的意识行为,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唤醒。这种唤醒是客观而真实的存在的,作为一名教者,应该充分考虑面积知识的生长点,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正视周长算法对面积比较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不是刻意回避或断然否决。

2. 合理利用矛盾,提升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当其他学生听到计算“长+宽的和再乘2”时,可能会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因为其结论也是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所以即使有想法,也不敢确定,甚至也认同了这样的比较方法。这一点也无疑说明了周长对面积的负面影响。场景2中的做法没有轻易否决,而是再出示了一个周长相等、面积不等的正方形,让学生进行比较,并结合数方格来验证。眼睛看到和计算得到的是两个不同的结论,谁对谁错,再次引导学生讨论,之前默许了周长算法比面积的同学开始反思、辨别,通过交流,明确了算法的意义不是在比较面积,而不是周长,进一步加强了对面积含义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周长的理解。这种反思行为是在矛盾情境的冲击下进行的自觉的内心反思,提升了对概念的理解程度。

从教学设计的改变可以透视出基本教学理论在不同时代的主导地位,各有优点,特别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的各类教学设计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值得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荐与学习。学习资源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课程资源可以有哪些?对于我们现在已有的课程资源,总体来看,还是比较单调的,除了材料、方格纸和一些配套练习外,少有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激发探究欲望、能引发思考的课程资源。

摘要: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哪一本教科书,都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列入其中。长方形面积是小学生面积计算学习的第一堂课。平时的授课中,教师通常将已经掌握的公式计算作为教学目标,以机械记忆、大量练习的方式来教学,使很多小学生成为解题的机器,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探讨,内容

参考文献

[1]罗永军.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3-39.

上一篇:花舞人间一日游作文下一篇:关于诚信3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