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2024-04-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共14篇)

篇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课下学生自主观看微视频,课上交流收获和疑问。本着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学生理解周长的基础上,在微视频中我创设了一个学生们都熟悉的喜羊羊美羊羊的故事的情景导入,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又蕴含着新知识,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课下学生自主观看了微视频,课上交流总结观看微视频的收获,提出通过观看微视频的疑问,小组合作解决问题问题。在通过不同梯度的问题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在这次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多,对学生的激励不够。二是让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今后教学中应加以改正。

篇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教学反思1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一、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的花坛,给这个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应该怎么围,让学生去前面指一指,然后又出示栅栏的价格是8元/米,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片自己提出问题,给这个花坛围上栅栏需要多少钱,进而引导学生要想知道花多少钱,需要先求什么-这个栅栏的长度也就是这个长方形花坛的周长。进而引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长方形周长计算。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通过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他人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精神,增强小组学习的意识和作用。接着放手让学生计算,并且同桌讨论,在相互交流*同学习。接着学生汇报,得出两种方法,“(长+宽)×2” “长×2+宽×2”。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其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在这一环节因为我怕学生自己总结不出公式,却急于给出学生公式,在让他们自己观察哪种方法简单的时候,也没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哪种方法更简单,而是把公式给砸死了,说(长+宽)×2就是我们常用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的组织作用不能忽视。学生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在让学生计算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应该能够根据长方形的公式总结出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我也把这个公式给直接说出来了,没有给学生总结的时间和空间,在这一环节处理的也不够好。

三、练习设计开放有层次。

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周长与边之间的关系。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最后一道练习题处理的不太好,一是因为时间太紧张了,没能把这道题的关键部分讲出来。

整节课上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有点急于求成,从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是习惯用原来的计算方法。二是对于有难度的习题,给学生探讨时间短。三是板书太差,写的太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公式根本就不明显。四是始终不敢放手把时间交给学生,总害怕一放手这个课堂自己就控制不住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该扶则扶,该放则放。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数学教学反思2

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心得:我们应这样备课

上个周六、周日我们进行了两天的学习培训。聆听了来自北京z、杭州z等全国著名老师的观摩课,以及有关课堂教学的精彩报告。课堂上的轻松高效,报告做的精彩异常,使我们都受益匪浅。

来自杭州文海实验小学的z老师做的关于优效课堂教学的报告,感触颇深使我认识到:在备课时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

一、教什么;

老师说:一个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该干什么;其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干。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节课该教什么,也应该知道怎么教;这之前备课时总是看看教参、教案,留心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怎样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通过学习才觉得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最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2、根据学生制定目标:教学中做到三讲和三不讲;

三讲:

①学生想不到的要讲;

②学生易出错的要讲;

③学生容易混淆的要讲。

三不讲:

①学生自己会的不讲;

②你讲了也不会的不讲;

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3、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基本的练习题、容易出错的练习题、容易混淆的题、提高的题型都要涉及到。

二、怎么教;

老师说:所有的好课都是当堂生成的!课堂一定关注生成,关注学生。他借用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一样的话,绝不是一堂好课,因为这说明他没有关注学生,没有当堂生成。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上面的这些去备课、去教学。力求让课堂教学更优效,教学的的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篇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片断一:

教师出示解决的问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200米, 宽100米。小明沿着操场周围跑了5圈。小明一共跑了多少米?

教师请了一位学生板演, 他是这样列式的: (200+100) ×5。从学生的板演中看出来, 在他的脑子里对长方形这个概念还缺少深刻的印象, 教师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形来帮助他理解题意。

教师:200+100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长加宽的和。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如右图所示:

教师:你们觉得这是长方形吗?

生:这不是长方形。

教师: (200+100) ×5意思就是在这两条边上来回走5次。 (同时配上手势) 可是题目告诉我们小明是沿着操场跑了5圈。操场是什么形状的?

生:题目告诉我们操场是长方形的。

教师:这与题目的意思一样吗?还差什么呢?

生:还少了一条长和一条宽。

教师:是啊, 要再画一条长和一条宽才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 (教师边说边把图形补充完整) 如右图所示:

教师:知道这个算式错哪里了吗?应该怎么改?

生:要在200加100的和后面先乘2再乘5。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教师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帮助这位学生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 以及做错的原因, 使这位学生加深了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也加深了对长方形特征的理解, 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 学生能自觉运用画图来帮助自己理解题意。

片断二:

教师出示问题:小英用一根长40厘米的铁丝, 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如果将它围成一个长15厘米的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厘米?

这题的第二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是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与长求宽的逆向思维的问题。目的是想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 让他们体会到通过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快乐。经过一番认真的思考, 只有四五名学生举手, 教师请其中一位会做的学生上来板演, 学生是这样列式的:15×2=30 (厘米) , 40-30=10 (厘米) , 10÷2=5 (厘米) 从这位学生的解题步骤上看出来, 他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于是教师请这位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下面的图示流程:

画完后, 教师请听明白的学生再一次说说每步的意思:先算两条长共有30厘米, 再从周长40厘米中减去30厘米 (教师用黑板擦擦去两条长, 表示减去的意思) 得10厘米, 就是剩下两条宽, 最后用10除以2得5厘米。也就是一条宽5厘米。

通过图示与讲解, 有一部分学生恍然大悟, 由不懂变懂了。

另一位学生是这样列式的:40÷2-15=5 (厘米) 。教师问学生这种方法知道什么意思吗?只有几位学生表示看得懂, 大部分学生说不明白。

教师是这样用图形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图示流程如下:

教师边画边讲解:40除以2就是把长方形的周长平均分成两份, 算出其中的一份, 就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再从和里减去一条长, 剩下就是一条宽了。

生:噢,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看懂了。

点评: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巧妙应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 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可以让学生看得见的图形, 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 既分析其代数含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 使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 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其实质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 关键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它可以使代数问题几何化, 几何问题代数化。数形结合的思想, 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 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量之间的联系。

篇4: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全面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概念;

2、以自主探究的形式去理解、掌握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实践操作以及概括的能力;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说一说什么叫做周长(让学生回顾周长的概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分别都叫做什么呢?两个图形的边都有什么特点呢?显示课件:一个长方形的田字方格本。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彩色纸条给田字方格本做一个美丽的边框是不是更漂亮呢?你们会用多长的彩色纸条呢?(田字方格本是统一尺寸的)

2、让学生们自己去用彩色纸条给自己的田字方格本做边框。然后用格尺量出边框的尺寸。

3、让学生们说出来如何量的。进而引入长方形的周长计量方法,正方形则同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从自己的田字方格本的周长来引导学生出周长计算的方法;为下面的周长计算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显示课件: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一些呢?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证明你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呢?

3、让学生们以同桌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探究问题:

(1)如果要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要知识什么条件?你们通过什么方法来算出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

(2)讨论:以上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更长?你是怎么算出来的?你还知道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思考:如果知道了长方形的周长和一个边的边长,怎样算出另一个边的边长?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要知识什么条件?求长方形的周长,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4、总结

(1)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2)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

(3)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最快捷。

(4)教师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找出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方法;并总结、分析自己所找出的计算方法,并在诸多算方法中找出自己认为自快捷、最简的计算方法。】

三、释疑巩固、内化提高

1、引导学生们通过测量自己的课桌,来精确计算课桌的周长。

2、练习。分别设计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不同规则的图形让学生们进行探究性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反复练习,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在探究与实践操作过程中,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理解,并形成必要的技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熟练运用。】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什么收获?

2、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反思

课题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但绝非是哗众取宠、虚而不实;只有将学生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有机会融入到课题导入环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出“导”的作用,才能更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们进行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1]。另外,数学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总结与分析的学科。因此,在让小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一定要通过“步步为营”的引导来让学生们充分运用以往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对新知识进行探索、探究[2-3]。

因此,本课的教学首先建立于对周长概念的温顾,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给田字方格本做边框)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基本计算方法。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才能真正了解并掌握了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而也会对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的问题做出积极的反应;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加以解决;同时,他们也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最终发挥出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学生数学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笔者设计情境引导、实践操作以及练习来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这一过程,既环环紧扣,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候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各自找出更适合于自己计算习惯、计算方法的解决途径;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最后,笔者又通过释疑巩固、内化提高环节来进一步提升、巩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之中达到了“授人以渔”的目的。

篇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习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周长的意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周长的概念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长方形周长的最优化计算方法。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第低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学家波利正指出:学习任何新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学生自己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新课标指出:合作交流与积极探索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索的意识是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美国一所大学的墙上写着:我听到的,我就忘了,我看到的,我就记得了,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在理解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时,我给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工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并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总结,全班交流、汇报后,才得出长方形的周长的最优化公式。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4、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始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把自己当作一位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朋友关系、平等状态。由于有这样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学,乐意学。

5、有机地渗透情感教育,经过一系列教与学,我提出:小白兔与乌龟新的长跑比赛结果怎样呢?让学生猜一猜,通过猜,让学生懂得了:骄傲必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失败一次并不可怕,关键是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从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

篇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齐继华

教学过程,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一、灵活处理教材,有效激发兴趣。

通过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来引发学生探究周长的概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用手指一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图形的周长,在学生对“周长”的含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以学生探究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充分让学生经历学习探究过程,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为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铺垫。

二、注重算法的多样化。

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计算周长的一个特例,他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总结而获得的,它的特点是计算简便、迅速。但本堂课我没有直接让学生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是要求学生去求一组不同的图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究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出求这些图形周长的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想出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真正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和“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

三、尽心设计练习,突出数学思考。

篇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一、让学生通过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我首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让学生指一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接着让学生猜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那一个图形周长长一些,最后要让学生探讨用最好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的正确性。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空间。

周长的计算方法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获得解题方法上,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因为有了前面周长的认识,学生自主探索并不困难,关键是对各种算法的沟通、比较和理解。在学生交流算法时,我一方面让学生适当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一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始终抓住问题的本质——不管怎样列式,都是求围成长方形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几种方法中,长加宽的和乘2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利用画图帮助学生理解。

但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老师的组织作用不能忽视。学生自主交流时间还不够充分,交流不彻底。

三、练习设计开放有层次。

本节课的另一重点是通过测量和计算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图形的周长与边之间的关系。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要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因此基本练习没有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自己在量的过程中体验要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长和宽,求正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边长。让学生巩固一下基本方法。

栅栏题,比较灵活比较开放,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第一个问题应该先让学生做一做,再做一边靠墙的情况,效果会更好些。

整节课上下来,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公式学生掌握的还是不够扎实,有点急于求成,从练习中发现学生还是习惯用原来的计算方法。二是对于有难度的习题,给学生探讨时间短。

今后的教学要注意了解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水平,该扶则扶,该放则放。

篇8:《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如果说,单从学会计算的角度来考虑,单纯的套用公式学生易懂、教师易教。但如此一来,整个教学活动没有学生思维的介入,缺乏思考性,学生也就无法获得思维的过程性体验。因此,本课试着从研究图形的特征入手展开周长教学,使学生最终体会到特殊的外在形式会有特殊的思维方式,从而积累数学思维经验。

一、在描绘中挖掘本源

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源头,也就是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寻求思维的起点,理清思维的脉络。

【环节1】

课始,师出示三幅图:

师:这三幅图形的周长在哪儿?你能比画一下吗?

生1:图1的周长是从这里开始,沿着它所有边绕一圈,然后再回到这里。(边说边用手沿着图形比画了图形所有的边)

生2:……

生3:……

生2和生3用同样的方法描绘了图2、图3这两幅图的周长。

【思考】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思维起点是什么?不言而喻,应该是“周长的意义”。学生在用手比画周长、用语言描绘周长之前必须思考的是“什么是周长”。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后,才能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因此,要想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充分挖掘学生思维的本源,弄清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通过对图形周长的描绘,较好地解决“周长在哪里”的问题。

二、在比较中寻求突破

教学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倾听每个学生的思考过程,让他们的思维介入教学活动,并在比较中寻求新的突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思维的过程性体验。

在探究如何测量周长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在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中,感受求周长的多种方法。而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只是引领,通过“你量了几条边”“你是怎么算的”两个问题,唤起学生的思维。

【环节2】

师:(继续利用三幅图)你能试着求出这几幅图的周长吗?请你量一量、算一算。

反馈一:图1的反馈结果

生:图1,我量了4条边,只要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反馈二:图2的反馈结果

生:图2,我也量了4条边,把4条边的长度相加就是它的周长了。

生:图2,只要量两条边就可以了。用长边×2+短边×2就可以算出它的周长了。

师追问:为什么只量两条就可以了?

生:图2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也量两条边,我先求长边加短边的和,再乘2。

反馈三:图3的反馈结果

生:图3,我量了1条边,把每条边的长度相加就可以了。

生:图3,我也量了1条边,但我只要用1条边的长度×4就可以了。

师追问:为什么都只量1条边,可算法却不一样呢?

生:图3是一个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所以用1条边的长度×4更简便。

【思考】

不同的答案,分别代表不同的思维层次,但学生解决问题的最初想法是一样的:“什么是周长”“如何求周长”,周长就是把一个封闭图形中所有边的长度相加。但细细考虑,为什么学生会有不同的量法、不同的算法,除了学生思维的角度、深度不同外,还有其他不同吗?在教师不断的追问中,我们得到了答案:图2是长方形,对边相等,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图3是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只要量一条边就可以了;而图1是个普通四边形,每条边的长度都不相等,所以要量四条边。原来,不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可以不同;相同的图形,求周长的方法也可以不同,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图形的特征不同。通过不断地比较、层层地剥离,使学生对求周长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使学生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水平都得到了突破。

三、在反思中明确方向

通过比较,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介入教学活动,从而获得更充分的过程性体验。而通过反思,使内隐的思维经验外显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环节3】

师:刚才我们用各种不同方法求出了三个图形的周长,你觉得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同桌交流)

生:都可以用四条边相加来求周长。

生:算法不一样。

师追问:为什么?

生:这三个图形边的特征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是和边有关系,边的特征不一样,求周长的算法也有所区别。

【思考】

通过总结反思,将解决问题的矛头指向“边”的特征,正是因为图形中边的特征不同,才使求周长的方法有了不同。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在不断的思辨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进一步发展,思维经验才能得到积累。

四、在迁移中建立模型

思维经验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提升的过程。有时,思维经验更是在对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通过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迁移,形成结构化的数学模型,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走向深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多用“分类、比较”等方法,以此想通、悟透知识间的来龙去脉,从而积淀思维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环节4】

在结束新知教学后,拓展部分有这样一个环节:出示题目“寻找差不多”(如下图)。

师:要想求出上面图形的周长要量几条边呢?为什么?可以怎么算?

生:图4,只要量1条边,因为每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只要量1条边的长度再乘3就可以了。

生:图5,量1条边,再乘5。

生:图6,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用长边加短边的和乘2就可以了,因为有这样的两组!

生:图9,量2条边,一条长边一条短边,但要乘4,因为有这样的四组!

师:这些图形中,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为什么?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图6、图8、图9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

生:图4、图5、图7和正方形差不多,每条边的长度都相等;图6、图8、图9和长方形差不多,分别有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

师小结:同学们不仅学会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还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求类似图形的周长。

【思考】

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实则是学生思维真正积极投入、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要量几条边、可以怎么算”的时候,其实正是他们在找寻这些图形最基本的特征。如,图4为什么只量1条边,但要乘3;图9为什么要量2条边,但要用两边之和乘4。通过深入的观察,我们发现,原来这些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一样,它们的边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因而在计算周长时会有不同的量法和算法。而当教师问及“哪些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哪些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差不多?”时,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于是将这些特殊的图形根据边的不同进行分类,并与长方形、正方形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共同的特征,进而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迁移到这一类图形周长的计算,建立起“如何求周长”的数学模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的体验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比较,深化学生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

五、在拓展中提升品质

思维经验的积累还需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思维品质。如果说,让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和体验中解决“如何求周长”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那么,“求彩带有多长”一题的出示(如下图),又将学生思维的发展从二维过渡到了三维。

出示题目:

师:要求彩带有多长,其实就是算哪几条边的长度呢?可以怎么算?

生:两条2分米、两条1分米。(学生拿着实物盒子边比画边说)

生:2×2+1×2=6(分米)。

师:你能想象其实就是求哪个图形的周长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在哪个面吗?

生:我把这条带子慢慢地移出来,其实就是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了。(学生边说边移动彩带到最边上,让学生明白求彩带的长度就是盒子中其中一个面的周长)

【思考】

彩带所围成的图形是个长方形,但它处于一个三维的空间中,需要借助想象才能完成。而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吗”,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平移让彩带变得直观,也将学生的认知从三维拉回到二维平面图形上。通过这样的拓展,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了思维品质,积累了思维经验。当然,这种思维经验的积累还将为后续“棱长总和”的学习打下基础。

经验的生成离不开数学活动,而伴随着思维的参与,经验才会具有创造性的生长。思维经验是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一种过程性体验,体验越丰富,经验就积累得越多。只要教师能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不断感悟、不断积淀各种思维经验,必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玉峰.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理论与实践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

篇9:《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114页《整理与复习》第17题的一个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所安排的一节数学实践课。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同时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从而体验探究的愉悦。

[教学目标]

1.加深对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巩固长方形(包括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知识。

2.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探究,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时面积就越大,长与宽相等(正方形)时面积最大”的知识规律。

3.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愉悦。

4.通过合作和交流,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记录、整理、观察、总结的能力。

5.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当周长一定时, 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长宽变化引起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活动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已学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2.让学生说说周长和面积的公式。

3.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探究---长方形的周長和面积(板书课题)

4.谈话: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做个热身运动。

课件出示:

(1)一个长方形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它的周长是 ,面积是 。

学生自主读题、解答。

(2)用一根长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如果长是9厘米,那么宽是多少厘米?

学生解答后启发:你是怎么想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9=18 20-18=2 2÷2=1

提问:这里的20表示什么?

引导:有不同的想法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0÷2=10 10-9=1

引导小结:“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宽是多少”可以先用周长除以2算出长加宽的和,再用和减去长得到宽。

【设计说明:通过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启发:如果长是8厘米,那么宽是几厘米呢?

2.提出要求:如果让你用这根铁丝去围成一个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你打算怎么围?围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

3.学生活动后提出要求:你们会围了吗?把你们的想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画好后把相关的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里。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画一画:把你围成的图形画在方格纸上。

填一填:把相关数据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学生在活动单上完成活动一。

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活动后进一步要求:完成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你的画法和填法。

5.全班交流反馈。(让填法不同的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体会有序思考有序排列的优点)

(1)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了几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提问:有不同的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让画法不同的学生说一说)

(3)比较有序与无序的填法。

出示有序填写和无序填写的两张不同表格,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填法好。

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有序地思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4)发现规律

课件出示表格

启发: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先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适度表扬,引导学生得出以下几种结论:

(1)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2)周长一样的长方形,长和宽一样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3)周长不变,面积变了。

(4)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5)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

启发:长与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在什么情况下,长方形的面积最大?

(当它变成正方形时,面积就最大。)

引导小结并板书: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

【设计说明:本环节先让学生想一想—打算怎么围,再画一画、填一填,初步感知周长相同的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同;然后通过观察、交流,从而发现一些规律。在经历探究围出的面积最大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有序思考问题的价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

6.启发思考: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在其它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呢?(此处打个大大的问号)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出示)活动二:

验证: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具有相同的规律。

在下面的数据中选取一个数作周长,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12 14 16 18 24 30

学生活动后提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在你们的长方形中也存在吗?

教师在各小组汇报交流的基础上小结:同学们通过操作、整理、观察,进一步验证了刚才发现的规律。(擦去问号)

【设计说明:通过对“在其它的周长相等的长方形中是否也存在这些规律”的质疑,从而引出对规律进行验证的需要,向学生渗透问题研究的方法。因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近,面积越大。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这个结论只是从周长是24的长方形中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这样作出的结论有时可能不正确,所以在这个环节让每个小组选用一个数作周长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求证的过程必须严谨和科学。】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冲浪区:

最近,王大伯遇到了一个难题:

他准备用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鸡舍,长12米,宽6米。如果不添加竹篱笆,怎样才能使鸡舍的面积变得更大一些?

小朋友们,你能帮王大伯解决这个难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篇1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整节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有以下四个特点。

1、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伊始,我利用学生最爱看的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导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良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津津乐道。教学效果很好。

2、要保证基础知识,也要重视学习方式

周长计算的方法可以通过学生练习、集体交流而获得,但这样的学习缺乏一种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一味的教,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学中我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我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让学生深刻地解到求周长的必要条件,自己做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同学间计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补。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相对容易些,学生自己能总结出两种方法,并能强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计算的简便。通过比较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求图形周长的必要条件,理清几种思路,并合理择优。

3、要方法多样化,也要方法优化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教材并未说明哪一种是最好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选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连加计算是基础,用长乘2加上宽乘2是进步,用长加宽的和乘2是空间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对于长+方法的优化上虽说

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提炼,让学生感受到第3种最简便。在练习中鼓励学生用第3种方法,当然,对一些不善于用周长公式计算的学生,也不必强求统一,随着计算周长经验的积累,他们慢慢也能悟出周长公式的意义的。

4、要考虑练习的层次性,也要兼顾应用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相应的练习,才能更好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设计了“闯关”的练习过程,激发了运用知识的激情。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的填空题和选择题;第二个层次是简单算算,使学生明确计算周长的必要条件,练习周长的计算方法;第三个层次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灵活运用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不同程度的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深入。练习安排要注重层次性,还要同时渗透多样性,让学生理解用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

篇1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解决问题》这一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通过在小组里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贯穿整节课,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新知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下面谈谈上完这节课的一些感想:

1、大胆放手,引导让学生进行探索研究,体现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用操作、画图来表述数学问题的方法,初步体验几何直观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画图的直观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因此,在教学时我从1、个、2个、3个、4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过渡到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再从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过渡到用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和正方形,由浅入深,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探究,并由小组代表填表,汇报结论,让学生经历一次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新知识。孩子们在汇报时,思路清晰,表述清楚。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篇1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及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长方形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的探究与抽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明确目标

(一)、复习已学相关知识 出示长方形图形及问题:

1、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2、周长是什么?借助身边的实物指一指来说明

二、明确本节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两张卡片,如图:

2.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有什么办法证明你的判断是正确的?

三、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讨论、明确步骤 投影出示问题:

小组讨论:要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首先要知道什么?你怎样算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先独立思考,再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明确步骤:

1、量一量:分别测量出长方形、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

2、算一算: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全班汇报: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4、思考: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

(二)、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给各个小组分发图片和学具

1、测量长与宽:小组测量并统一测量数据:长方形图片的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

2、计算长方形周长:先尝试独立计算,再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3、汇报交流:

A、6+6+4+4=20(厘米)B、6+4+6+4=20(厘米)C、6×2+4×2=20(厘米)D、(6+4)×2=20(厘米)„„

4、比较:优化计算方法

5、指导归纳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1)出示问题1:讨论:在这个式子(6+4)×2=20(厘米)中

A、“6+4”表示什么?(表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

B、为什么要“×2”?(因为长方形有两条长和两条宽,即长方形的周长)

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全班交流(2)出示问题2:结合长方形的长和宽,说一说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归纳小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6、算法概括

⑴长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⑵正方形周长的算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⑶你喜欢哪种算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只要你算的又快又准。

7、巩固

⑴先量一量,再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学生在书上量,计算)

⑵一块长方形的台布,长5分米,宽4分米,在它的四周绣上花边。花边长多少分米?

⑶一个正方形的镜框,四周钉上木条,镜框的边长是4分米。至少需要木条多少分米?

⑷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三、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学会了哪些本领?有什么感受?还有问题吗?

四、思维训练:

1、两个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果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

2、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围成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另一根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以下几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知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全心投入学到习中。

2、本节课始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体现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活动中探索,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使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3、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铺助教学,发挥其新颖直观的优势,为了突破理解概念周长这一重点,运用电脑演示一周的总长度就是一个图形的周长。在怎样了解长方形的周长最优化方法时,我也借助电脑直观演示过程,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篇1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向主动的尝试、探究, 形成能力, 养成习惯, 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图1-1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结构图中, 可以把自主探究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问题定向. 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境, 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 探索求解的自主探究动机, 从而激活学生原有知识信息, 在全面分析问题情境的基础上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第二阶段:激发兴趣, 初步尝试. 明确问题后,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收集必要的信息, 联系以往知识点, 进行初步尝试, 大胆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三阶段:讨论探索, 适时点拨. 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活动时, 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个别学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也要以一个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 对其中的重要条件和发现、疑难或重点, 适时点拨, 口头暗示或提醒.

第四阶段:迁移探究, 小结反思.在学生通过探究掌握所学内容后, 教师要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训练发散性思维.反思是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步骤, 它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估”.

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为例, 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出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四个阶段在数学课堂上的开展和运用.

根据儿童擅长形象思维的特点, 我利用荧屏图像开讲, 激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然后板书“周长”二字, 并在“周”字下面标记.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 ‘周长 ’, 按你的理解, ‘周 ’是什么意思? ”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周围的意思.”

“一周, 也就是围一周的意思. ”

我点点头, “说的好, ‘周’含有‘周围’的意思, 又有‘一周’的意思. 如果让你给课桌面围一周, 你怎么围? ”

教室里热闹起来了, 学生们有的站起来比划着, 有的坐在椅子上冥想着方案, 有的俯下身子开始围课桌面的周长.不一会儿, 他们都正确地指出了周长.

那究竟什么是周长, 如何帮助学生确立周长的概念. 我让学生各抒已见, 说出自己理解中的周长, 并给出各种平面图形, 让他们指出周长;同时给出没封口的平面图形, 让他们陷入疑惑, 找不到周长. 最后组织讨论, 明确长方形的周长, 就是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 而今天我们就要专门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儿童具有探究问题的天性, 当儿童处于一个让他感到困扰的环境时, 就会本能地开始探究. 这就是探究活动的起源.一开课, 我就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思维, 并给他们广泛的自由猜想、操作、讨论, 从而明晰、确定需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研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 进行初次尝试———探索测算周长的方法, 我让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长方形框架.

“你能用什么方法量出这个长方形框架的周长? 下面小组合作讨论, 看谁的办法好? ”

一个个聪明的小脑袋聚在了一起, 教室里热闹非凡, 每个小组都在操作、实验、交流.

“老师, 我有办法了! 把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分别量出来, 再相加得到的和, 就是它的周长. ”

“ 我们也有办法了. 我们在桌上画了一条线. 从一点开始, 把长方形框架沿着这条线滚动, 滚完四条边再做个记号, 量量记号之间的长, 就是它的周长. ”

“这个方法挺有趣! ”同学们纷纷赞叹.

“你们听听我的办法行不行? 我用绳子在两条长之间 (垂直) 绕一圈, 就得到了两条宽的和;再用绳子在两条宽之间绕一圈, 就得到两条长的和, 两个和加起来就是周长. ”

……

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令人惊叹, 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初步尝试, 想出了各种测量方法. 但是, 如何引导他们找到最科学最简便的测量方法呢? 我摆出了矛盾:

“那好, 现在我们就用这些方法, 量一量我们学校操场的周长. ”

“好! ”同学一片欢笑……

“不行! ”马上有人站起来, “操场那么大, 哪有那么长的绳子? ”

“对呀! 操场也不能竖起来滚一圈啊! ”

“那么用什么方法测量最实际, 最简便呢? ”

经过一阵讨论, 猜想, 讨论, 同学们集思广益, 找到了最好的办法;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只量长方形的长和宽, 就可以知道周长了.

在测量周长方法的探索中, 我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致力于调动学生初次尝试的积极性, 大胆地将“给你一个长方形框架, 怎样测量出它的周长”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使学生通过操作一系列有结构的学习材料去观察、思考、比较、发现, 通过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的理解是这节课的重点. 在经过上一个阶段“测算周长方法”的初次探索后, 学生重新组合和应用以往的经验, 积极进行讨论探索, 进行发散思维, 最后在发散的基础上, 从多种设想、途径和方法中敏锐地抓住其中的最佳线索, 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如果操场的长是130 米, 宽是70 米. 如何计算它的周长? ”我跟随学生的思维兴奋点, 引出了进一步讨论探究的主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小高潮推动了思维高潮, 学生想着、写着、算着、深思、愉悦、兴奋.

130+70+130+70

130×2+70×2

(130+70) ×2

70×4+ (130-70) ×2……

学生讨论探索, 充分进行发散思维, 再经过分析、比较, 老师的适时点拨, 学生的思维集中到 (130 + 70) × 2 这种算法上来, 这样算最简便, 是求长方形周长的最佳算法. 运用这一算法计算了操场的周长后, 概括出:长方形周长= (长+ 宽) ×2. 在自主探究的第四个阶段, 我组织学生通过解决 “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 厘米, (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 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等开放性问题, 让学生逆向运用公式, 展开发散思维, 进行知识的进一步迁移探究, 并引导学生小结反思, 提炼新方法, 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有不同的层次, 学习结果也有不同的层次. 开放性问题是评估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巳得到普遍的认同. 因此,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 通过最后一个阶段迁移探究的进行, 学生思维达到高潮, 他们会用喜欢的方式对新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思考, 解释并加以处理, 从而使自主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观点去分析处理教学内容, 创设了一种“化静为动, 以动促思”的教学情境. 从周长概念的引入、理解、认识、归纳, 到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再到计算公式的导出, 开放性问题的迁移探究, 在一系列知识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我启发诱导, 调控反馈, 使学生亲自经历 “问题定向→初次尝试→讨论探索→迁移探究”的认识提高过程, 为学生自主探究, 积极思维创造了条件.

从个案报告中可以看出, 自主探究教学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主体, 以学生乐于展示自我, 积极尝试探索, 主动自我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叶澜认为: 主动性与人特有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以主动性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世界, 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呈现出自主的色彩, 个体会具有独特性, 会出现创新, 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 新的方法, 新的外部世界, 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精神世界, 创造新的生命历程. (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因此,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首先贯彻的是主体性原则.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要还学生在课堂上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从问题定向、初步尝试、讨论探究到迁移探究活动, 要让学生成为这一系列活动的主人, 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是要发扬教学民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作为一名参与者、 探究者深入到学生之中去. 无论是精心设置情境, 激发学生举, 还是在学生质疑问难时适时点拨, 对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反思, 都要把工夫下在“引”和“导”上. 同时, 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与争论, 发挥小组探究的作用, 使学生在互相启发中取长补短, 把思辨活动从师生间转移到学生间, 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外, 以学生的互相教育, 自我教育填补教师教育的局限和不足.

篇1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数学教后反思

关键词:长方形;面积;周长;变化;预设性;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08-01

我在任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时,探讨长方形拉伸成平行四边形时,周长与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而是大胆地给学生布置今天的教学任务,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我把五(2)班49位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7人,每组准备了长为20厘米和宽为12厘米的长方形活动架 ,让他们把订成的长方形拉伸成平行四边形后,观察拉伸后的变化情况。这时每个小组就在桌面上开始拉图形,并且把长方形的周长记录下来是长乘宽=64厘米,面积是底乘高=240平方厘米,有些组开始拉伸成第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记录着周长还是64厘米,面积中,高呢?有些学生说没有,有些学生说可以从这里量出来就是高了,好像高没有12厘米了,面积用底边乘高没有哪么多了。有些也在小声地说我们的面积也好像没有240平方厘米了,高要短了些了,面积也比以前小了些,我给了他肯定的眼光,这时他信心百培地在说再拉伸,再拉伸, 再试试看,他们小组又在拉伸,又在说周长还是哪么多是64厘米面积还在变小呢?7个小组非常热闹地在摆,在记,在拉伸,学生们纷纷地举手迫不及待想说出自己的答案了,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兴奋,班上原来不爱动的两位学生这时也活跃起来了,也在拉伸长方形图案,也在说真的呢?周长没变。主动参与进入了小组中去。有一个小组把平行四边形拉平了,说有两个角是0了,有两个角是180度了。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认知,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的兴趣要浓些,而有几个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往课堂中比较沉闷,但在今天的活动中也积极地参与进来了,并能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了,活动产生了效果,同时有些小组在把拉伸的平行四边形渐渐扶正成长方形呢?引发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了,让学生去探究结果,去体验生成的过程,体会过程的来龙去脉,比我使进灌输强一百倍,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多让学生合作学习、注重预设性

课堂中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学具,多给学生操作演示的空间,让他们多去动一动、比一比等活动操作,能大大地加深他们的记忆,这个求证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猜测,验证,抽象的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增进了合作的愉悦。这点事先预设到了,有效的数学活动要多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来完成,不能一味地强硬灌输加死记硬背。教师应多鼓励差生,让他们也能大胆地投入到探索中去。教师多给学生思考余地,多让他们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多给学生一些操作的空间来激发学习的灵感,将新旧知识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从而层层揭开关系的所在之处,能自然探索到结果,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教师只是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多利用身边的教具,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探究,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的学习又不枯燥,劳逸结合能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重视预设与生成

上一篇:政工书记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蔡河镇中心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