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寓言故事

2024-04-17

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寓言故事

有一天,已经是深夜了,可是厨房里还在吵吵闹闹,原来是胡萝卜和青菜在吵架,可是它们为什么会吵架呢?

原来白天的时候,主人本来是想做胡萝卜汤来着,可是青菜挡在了胡萝卜的前面把胡萝卜藏了起来,主人没有找到胡萝卜,只能做炒青菜。

胡萝卜生了一肚子的闷气,它说:“好你棵青菜,我把你当兄弟,你可好,抢了我的位置,故意不让主人发现我,我才应该是桌子上今天的那盘菜。”

青菜抖了抖身子说:“那你可就误会我了。是小小主人不喜欢食用你,讨厌你的味道,所以不希望妈妈做胡萝卜汤才把你藏在我的后面。”

胡萝卜说:“我的味道是不好,可是我有丰富的营养。”

第二天一大早,主人发现了胡萝卜,做了一道胡萝卜炒青菜。

胡萝卜和青菜在一个盘子里和好了,因为现在它们成为了一道菜,再也不吵架了。

故事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朋友不要吵架,而且蔬菜不管味道怎样,都是对人的身体有益的,就像青菜和胡萝卜,因为误会吵架,伤了双方的感情,幸好主人的帮助,最后和好了,而且不管什么蔬菜,都有各自的用处,可不能挑食哦!

★ 小学寓言故事ppt素材

★ 小学生寓言故事作文素材

★ 寓言故事作文素材合订本

★ 语文作文素材

★ 小学语文作文素材名人语录

★ 小学作文素材

篇2:小学语文寓言故事

一棵老树上,缠绕着一棵葡萄藤,而其他葡萄藤都安安分分的趴在农夫的木架上。

它们对它说:“你睁开眼睛看清楚:怎么能选择一棵老树当你的支柱呢?你想想,它死了,你可怎么办?”

不过,葡萄藤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而且很高兴,没有把同伴们的批评放在心上。

葡萄藤一天一天地紧紧地缠着老树,相信比葡萄园中所有的葡萄藤生活得更好。

哎,老树的年纪太大了!它已经不能再老了!一阵风吹来,它都要摇摆不定。它的许多枝干都干透了,劈劈啪啪地直往下掉。

一天,一声巨响,老树倒在田野里,那棵缠在老树上的葡萄藤也滚翻在地,被压在大树下。

它动弹不得,只得等死。直到这时它才明白,如果当初听从劝告,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故事寓意:

篇3: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教学

一、品味语言, 感知形象

寓言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 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 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 或是比喻, 或是象征, 或是拟人, 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 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 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 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 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 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 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在寓言教学中要使学生能概括出寓意, 理解题意, 教师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 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利用寓言运用的讽刺夸张的表现手法, 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 要让学生看到寓言中的角色。教师可以运用图画表现的手段, 可以是简笔画或是剪贴画, 与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创设寓言情境。寓言的教学应以文本为依托,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 利用寓言人物鲜明、适合朗读的特点让学生感知形象。

二、揭示寓意, 启发学生明理

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 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

1. 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

《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了解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 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2. 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

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 (寓意) 。如《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 后来见到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 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 不能虚伪。

3. 从分析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寓意

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寓言故事时要让学生懂得野兔撞树这一现象的偶然性, 如果没有认清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把它看成一种期望值很高的必然现象, 那么只会自食其果。

4. 从分析现实去揭示寓意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 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 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例如,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 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 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 方向错了, 会适得其反。

三、联系现实, 理解寓意

从寓言的写作方法上来看, 寓言往往是运用很多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谈古论今, 拿小比大, 借物喻人等。但是, 小学生往往不理解寓言讽喻的对象并非限于艺术形象本身, 经常不能脱离直观形象, 仅仅是停留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理解上, 并而出现就事论事的倾向。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读了《掩耳盗铃》一课后, 一般只得出“那个人掩住自己的耳朵就认为别人听不见, 真笨”。这样的认识, 是学生未能很好地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寓言来自民间, 其作者是人民大众, 它是为适应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常将自己在生活和斗争中积累的某些经验和教训编成生动的故事, 让别人从中受到启发, 以便吸取经验教训, 少走弯路、少吃苦头。它是人们规劝和自我教育的生动形式, 也是抨击坏人坏事的有效手段。对此, 我们在教学寓言时应该先向学生讲清其写作特点, 使学生明白寓言的针对性和讽喻的所在性。然后, 在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形象的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展开类比联想, 并列举一些与故事相类似的实际例子, 帮助他们分析寓言故事和生活实例的相似之处, 然后归纳和概括其中共同说明的道理, 从而理解和提示寓意。

四、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使教学信息的呈现多元化, 图文声像并茂, 化无声为有声, 静态的事物化为动态的事物。而如此丰富的教学信息, 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 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 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 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起学生学习的无限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寓言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 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 赞扬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在寓言教学中, 教师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独特功能, 创设新颖有趣的动画情境, 再现寓言故事中所描述的形象, 从而强化学生注意力, 使学生深刻地体验所描写形象的内在意蕴, 自觉将课文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 在分析对比中提高认识, 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篇4:小学语文中寓言故事的教学思考

一、理清寓言文意,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阶段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课文,例如《井底之蛙》《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通常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来说明道理。因此,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了解这则故事所讲的内容,理清故事的情节,并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意思或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某个字词的意思,以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例如《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中,“亡”字所表达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词意有很大的区别,所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字词的意思,掌握整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生活哲理,让学生领悟“后悔”和“接受”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就此故事展开讨论,假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思考自己将会如何应对,从而学会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在学习《亡羊补牢》课文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来演绎对话部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助于学生理清故事的情节,掌握故事的真正寓意。

二、联系生活实际,领悟生活哲理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寓言故事大多篇幅短小,但是几乎每则寓言都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且情节富有变化的故事,语言精辟、简洁易于朗诵,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寓言中的动植物都是用人格化的手法进行描绘和刻画,使得整个文章的内容丰富而新奇,因此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感悟也是寓言教学的一大重点内容,教师在寓言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激发情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领悟故事的寓意。如在《乌鸦喝水》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小朋友们在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难题?你们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通过提问,让学生学会联系生活列举身边的事例,更好地理解故事所要传达的道理,让学生懂得思考生活,学以致用。学完寓言故事后,教师可以假设某些生活情境,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生活问题将会如何应对,加强师生交流,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课本的知识,还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为了使寓言中的教学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多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中的形象进行认真感受。同时将故事中的形象与实际中的具体形象真是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寓言中所描绘的场景,及其所要刻画的形象,深入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寓意。

三、延伸课外教材,扩大知识视野

除了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寓言故事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推荐课外寓言作品,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中外寓言故事,例如,可以推荐《中外寓言名著故事精品》《伊索寓言》或是成语故事和历史故事等,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阅读两到三篇寓言故事,利用课余时间与同学分享自己觉得有趣的寓言故事,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其语文素养。另外机智、滑稽、富有讽刺意义的寓言故事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充满想象的世界,是培养小学生创作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对开拓学生的思路很有帮助。由于寓言故事的寓意通常是深刻且多面的,语言简练,还有一些寓言只讲故事却不明说道理,故事结尾还给学生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品味和感悟。所以,教师在寓言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无限想象力,并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特征续写故事,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想象改编、仿写寓言故事。例如在《狼和小羊》的故事里作者没有说明小羊的最后命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点艺术空白,以“小羊得救”为题,自由发挥续写结局,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理解作者意图,掌握寓言特点

寓言故事是常见的一种文学体裁,在形式上,寓言故事的语言精辟简洁,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篇幅短小而结构严谨,是一种简短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寓言故事中的动物和植物都被赋予了人类的思想感情和善恶观,故事蕴涵着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寓言故事把讽刺对象的内在本质充分揭露出来,让学生在嘲笑故事里丑角滑稽可笑的同时,领悟到真正的生活哲理。例如《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担忧禾苗长不高的宋国人,为了让禾苗快快长高而将禾苗往上拔,结果导致禾苗都枯萎了,这故事告诉我们,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适得其反,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另外,寓言故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使用拟人、象征和夸张等文学表现方法,增加了文学色彩,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富有趣味性与曲折性。寓言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篇幅、夸张有趣的情节与丰富的哲理性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寓言故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文学题材,对教导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区别寓言与童话,它们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着很大的不同。童话的故事极富幻想色彩,对大自然的事物进行人格化,以物拟人,妙趣横生,而寓言则多源于现实,故事内容多是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或者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某种人的讽刺和箴戒,虽是虚构的故事,但却能诠释深刻的生活哲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

五、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发散思维

以往教师在进行寓言故事的教学时,往往都是按照首先分析教学思路,然后再按照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将寓言中所揭示的寓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片面,且具有较高的模式化成分,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加入是符合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发展特点的。将语言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如“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的品质。为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寓言教学时要进行创新型教学,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如在将《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时,由于电视剧以及口口相传的故事中都会有所涉及,学生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在课上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随机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对课文中的情节以及根据自己的现象设计一段情节进行表演,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教学背景下,为了不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美好品质的养成,就要针对学生这一时期的具体特点对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其中,寓言教学是符合该阶段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成长特点的重要教学篇目。为此,教师一定要进行恰当教学,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因此,寓言教学要注意以上几个关键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文学积累,把提高寓言教学质量的目标和培养学生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5:小学语文寓言故事素材

一天,两只吹牛的青蛙在湖边相遇了,就乱吹起来。

一只瞪着眼睛说:“我今天吞下了一只兔。”

另一只挺着肚皮说:“我今天吞下了一只羊。”

“哼!我今天吞下了一只牛。”

“哼!我今天吞下了一只象。”

它们两个把眼睛鼓得圆圆的,把肚子挺得大大的,越吹越神。

一只白鹭踏着大步走过来了。它们一瞧见,便“扑通”、“扑通”赶紧跳进水里逃走了。

白鹭笑道:“哈哈!假如我不来打断它们的话,它们一定会把地球都吞进去了!”

寓意:

篇6:小学语文素材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天,齐庄王乘坐马车带着随从到郊外打猎。这天的天气很好,浩浩荡荡的队伍势不可挡地向前行进。

突然,齐庄王发现一只青色的小虫子横在了路中间,他高高地举起前爪,好像要阻止马车前进,齐庄王觉得很有意思,便下车问随从说:“你见过这种狂妄自大的虫子吗?它叫什么名字?”

随从耸了耸肩膀说:“陛下不知道吗?这就是螳螂啊,这种虫子虽然力气很小,可是自以为是,从来就不知道后退,也不会掂量一下对方的分量,就知道向前冲。”

结果大队的马车就从这只目空一切的螳螂身上驶过,把它碾得粉碎。

庄子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慨道:“可怜的螳螂,你以为你举起前腿就可以挡住前进的车轮吗?螳臂是挡不住车子前进的。”

点评

篇7:小学语文作文素材寓言故事

智子疑邻

在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很有钱的富人,拥有无数的 金银财宝。

有一天中午,突然狂风大作,犹如瀑布飞泻的大雨,遮天盖地 的卷来。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人们才出来透透气,忽然看见他家的墙倒塌了。不过那个有钱人只

篇8:小学语文低年级故事教学谈

一、高兴地听

1. 初步培养语感。

根据年龄段,精选适宜学生们听的素材。那些篇幅小、语言形象、口语强的故事让学生愿意听,乐于听,兴趣盎然;那生动的故事和文学形象,在学生反复“听”的过程中,渐渐地被模仿、体会、领悟,语感渐入学生心田。

无论是老师的朗读,还是音频文件中那亲切的声音,都可以让学生模仿准确、流利、优美、抑扬顿挫的发音,掌握正确的语气语调,品悟语言美和言语表达的规律,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直觉思维、知觉判断、心灵感悟,形成规范语感。

2. 引导学会倾听。

对于小学生来讲,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倾听”。

听故事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听故事前,教师根据故事内容和语言特点分别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每次都带着一两个问题,有目的地去听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注意运用语气、语调、动作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在听完故事后,根据听故事以讲的要求,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讲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大胆的讲话,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同时,注意老师讲述故事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等,进行适当地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复述故事内容,把自己倾听的收获与同伴分享,获得成功体验,逐步学会倾听。

引导学生将听故事时的经验运用到听讲过程中,细化倾听要求: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的接受,做到“说”、“思”并重,相互促进。

二、快乐地读(讲)

1. 引导自主识字。

激发阅读兴趣。有些老师在一年级进行完拼音教学后即要求孩子阅读简短的拼音读物。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主动识字,提前阅读。想法是好的,可是学生的识字量太小,仅依靠拼音这个工具,进行阅读困难太大,一个个“拦路虎”逐渐抹杀了学生的识字兴趣,真是得不偿失。

能够熟练地识记字形,读准字音需要学生和汉字“多次见面”。这一次次的“见面”,不能是机械的重复出现,而应该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听过了老师讲的绘本故事,再去阅读,就会降低阅读的难度。他们会根据听来的知识对绘本中的文字猜一猜、顺一顺。在不同的绘本中和相同的汉字一次次地“见面”,终于变得熟识起来,彼此成了“好朋友”,再也不会叫错名字。

2. 提高表达能力。

发展语文素养。开发“课前故事会”等微型课程,开展“故事擂台赛”、“每月主题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丰富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各种活动中顺应学生的表现欲,为学生提供平台,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训练了语感,发展了语文素养。

三、深入地思

1. 培养阅读能力。

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性强,以故事为题材的文体,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根据教学活动的进行,逐步给学生提出故事阅读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做。先读通,遇到生字、新词要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说给老师、亲人、小伙伴听。对于某些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

2. 达成人文目标。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包含了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人生观等。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文文字就失去了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这也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上一篇:除夕夜小学生作文500字下一篇:王莽复古改制的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