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4-04-09

《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篇1:《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蚕姑娘 第二课时教案和教学反思

蚕姑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检查词语 瘦小 蚕卵 茧子 蛾子 蚕姑娘 旧衣裳 暖洋洋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谁还能再说几个像“又黑又小”这样的词语?(指名说,师板书) 2、指名分段读课文。 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蚕睡了四回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 1、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是在什么时候?(春天) 春天的天气怎样?(练读“暖洋洋”) ▲春天天气暖了,春蚕迫不及待的要从蚕卵里出来,句中用了一个什么动词(字)?【钻】 ▲从“钻”这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看,这就是蚕卵,什么时候才能从里面钻出蚕姑娘呢?让我们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读:春天天气―― 2、刚钻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长长变得又黄又瘦,再长长就变得又白又嫩,再长就变得又白又胖。这说明蚕姑娘在一天天的长大,那它们是怎样逐渐长大的呢?我们小朋友自己先读一读第2到第5小节。 ▲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板书:又黑又小】 读第二小节,告诉老师蚕姑娘出来以后做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二段第一句) 圈出这一句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指名学生说师板书;吃 睡 脱) 看到蚕姑娘有着这些变化并醒来,孩子们特别激动,他们情不自禁的喊道(出示第一段中第二句并引读――醒了,醒了。变成黄姑娘。) 师板书:醒 变 ▲师指着板书讲:蚕姑娘像这样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最后醒来变成黄姑娘,这样的一个过程蚕就蜕一次皮。蚕蜕皮用书上的话说就叫换――衣裳。 ▲多有趣的变化呀!谁能读出蚕的变化和其中的惊喜呢?(指名读) 齐读。 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说蚕第一次蚕眠的过程呢?出示: ( )的蚕姑娘,( )了几天桑叶,就(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指名两位同学说后全班齐说) 3、第一次蚕眠,黑姑娘变成了黄姑娘,那蚕的一生要蚕眠几次呢?下面请大家读一读第二次蚕眠的情景。 我们再来和第一次比较一下,看有了哪些变化? ▲出示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进行比较。 这两次蚕眠有什么不同处呢?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 又黄又瘦 脱(黄) 白 出示填空,指名同学补充完整。 ( )的蚕姑娘,( )了几天桑叶,又( )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 )下( )衣裳。醒了,醒了,变成( )姑娘。 ▲师:第一和第二次的蚕眠蚕姑娘做的.事情基本相同,但身体的颜色却发生了变化。那第三次和第四次蚕眠,又和前两次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小组间先来讨论学习这两个问题: ①找出第三次蚕眠和前两次不同的地方。 ②比较第三次和第四次蚕眠,找出这两次的不同处。 指名同学回答,师板书: 又白又嫩 脱旧换新 发胖 又白又胖 脱旧换新 发亮 ▲根据板书,指导学生背诵第三第四自然段。 师小结:这几个自然段虽然较长,但是要背诵还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很多地方说的都是一样的,只有几处有点改动,只有记住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就可。下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来读一读描写蚕眠的四个自然段。(齐读2到5自然段) 4、经历过四次蚕眠的蚕姑娘,又要做什么了呢?下面请同学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六小节。 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 蚕上山――吐丝――结茧 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蚕山”和“要盖新的房” “新的房”指的是茧子,此处把茧子比作新房。 ▲结了茧以后的蚕姑娘就躲在茧里面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怎么样?(茧子开了窗) “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呢?(茧子上面的小洞,蛾姑娘就是从这小洞里飞出来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来感受一下蚕姑娘变成蛾姑娘的过程。 蛾姑娘飞出来后,产下蚕卵,几天之后便会死去。虽然蚕姑娘一生吃的只是桑叶,但它吐出的丝却可以织成美丽的绸缎(出示美丽的绸缎),所以古人早就用这样一句话来称赞它――春蚕到死丝方尽 ▲下面我们小朋友一起通过朗读来赞美一下蚕姑娘吧(齐读课文) 三、练习1填空。 从( )钻出来又( )又( )的蚕姑娘,一共睡了( )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 )又( );第二次变得又( )又( );第三次变得又( )又( );第四次身体一天天( )。它吐( )结( ),最后( )开了窗,飞出了( )姑娘。 2、课后第四小题。 教后记:本节课上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此外,还要引导孩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清楚的认识和较为透彻的了解,课文也能够基本上背诵出来,这些都得益于对第一次蚕眠情况扎实的教学。但对于激发孩子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只能是潜移默化的了,因为这节课中没有作出较多的拓展。对于这节课,总体来说上得比较扎实,但过渡语还有待更加精炼和精彩。

篇2:《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中山路小学高牟烨

今天上的语文课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蚕姑娘》。我从“蚕”开始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蚕的了解。

生1说:“蚕最后可以变成蚕蛾。”我说“对的”。生2说:“蚕吃的是桑叶。”我说“说得真好”。生3说:“蚕会吐丝结茧。”我说“你知道得真多”。生4说:“蚕是从蚕卵里生出来的。”我说“完全正确”。

我看看没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就对同学们说:“谁能把刚才四位同学说的四句话连起来变成一段话,具体说说你对蚕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学生举手了,我让他发言。他说:“蚕是吃桑叶长大的,它从蚕卵里生出来,最后变成蚕蛾,它还会吐丝结茧。”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的大胆发言,然后说:“这位同学把刚才四位同学的意思连起来了,真了不起,但说话的顺序有些乱,能否按照蚕的生长过程来有条理地说。”此时,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起来。我请了一位,他流利地说:“蚕是从蚕卵里孵化出来的,它靠吃桑叶慢慢生长,长大后,它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

这是我在语文课上对两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随机性的和生成性的说话指导训练,在备课时,我仅仅想通过教师的简要介绍来让学生对蚕有个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课上,我忽然有个念头,何不让学生简单说一说,看看学生到底对蚕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个片断。其实,这样的案例在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在语文课上,语文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中典范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上,同时,还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和教师对学生口头语言的评价与改造上。而让学生把话说得充分而有序,这是语文课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最重要也最实在的目标之一。语文课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从学生口头言语的表达角度看,不仅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得充分而丰富(这样就是体现了人文性),而且要引导他们把表达出来的口头言语说得更加规范甚至精妙(这样就是体现了工具性)。

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将话说得充分而有序呢?“言为心声”,学生只有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头脑中先想周全想清楚了,说话的时候才能表达得充分而有序,所以讲到底,这里还涉及到如何训练学生思维的丰富性和条理性的问题。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言语表达往往不够完整充分,也缺乏条理,此时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上面的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首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对“蚕”的认识片言只语地表达出来,然后启发学生将这些“片言只语”组织起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丰富起来。在充分表达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和语言缺乏条理性的问题又暴露出来,此时教师灵活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发现表述顺序上的混乱,并按一定顺序重新理顺思维并组织语言,最后达到充分而有序地表达的效果。

《蚕姑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中山路小学高牟烨

教学片断

师: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有几个自然段的内容差不多。

生:课文第二、三、四、五自然段除了几个词语不同外,其它都一样。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用“——”画出不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谁来给大家汇报,你画了哪些词?

(老师根据学生的随意汇报板书于黑板:又黄又瘦又白又胖又黑又小又白又嫩脱下旧衣脱下黄衣脱下黑衣变成黄姑娘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亮一天天发胖)

师:请你给它排个顺序,并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根据学生的叙述,重新板书如下:

又黑又小脱下黑衣变成黄姑娘

又黄又瘦脱下黄衣变成白姑娘

又白又嫩脱下旧衣一天天发胖

又白又胖脱下旧衣一天天发亮)

生:我是按课文的顺序来排的。

生:蚕姑娘是按这个顺序慢慢长大的。

师:蚕姑娘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发生了四次变化,这四次变化叫做蜕皮。

生:我知道了,蚕每蜕皮一次就长大一点。

师:对!请你根据老师的板书,试着把这四次蜕皮的过程背一背。

反思:

篇3:《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篇4:《修鞋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修鞋姑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真诚”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修鞋。一开始受到了“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地感动。赞扬了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运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

【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姑娘真诚、善良的美好品质。

2.认识倒叙、首尾照应、对比的手法,初步体会其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真诚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自觉做一个真诚的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理清“我”的情感变化的线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寻觅、怀疑、衣兜、漫天要价、无地自容、惭愧。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检查第一课时学生的学习情况,期望教与学落到实处。】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引导质疑,学生提问。

生:“我”为什么寻找修鞋姑娘?课文是怎样描写修鞋姑娘的?修鞋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2.自学课文,圈画批注。找一找课文是怎样描写修鞋姑娘的?用“——”画下来并做简单的批注。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既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情况,又锻炼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感悟真诚

1.交流汇报:修鞋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修鞋姑娘修鞋技术好。生:她不计报酬。生:热情能干、真诚善良(师相机板书:热情能干、不计报酬、真诚善良)

2.品读句子,感悟真诚。

师:你从哪里看出修鞋姑娘的品质的?(随机出示重点句)

(1)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2)“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这儿倒是需要绱一绱,你看,线都断了。”“你的脚是汗脚,线是烂断的。就是没坏,也穿不了几天。”(3)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4)我掏钱给她,可万万没想到,钱包没带在身上,浑身的兜掏遍了,只找出三角钱。我窘极了。想起几年前因为买布只差一分钱,被售货员挖苦了一顿的情景,心里更是紧张。我知道,只要她一嚷,来往的行人就会把我包围起来。我不想难堪得无地自容,就尴尬地向姑娘讲明情况,要摘下手表做抵押。谁知,姑娘嫣然一笑,说:“你不怕我跑了吗?”(5)“我也相信你,这钱足够了。”“是的,不过你还给了我别的。”

师:多么善解人意的姑娘,为了帮我摆脱窘境,为了让“我”省时间、少跑路,她不要“我”欠下的三角钱,多么可敬的姑娘,她虽然生活艰辛,却把诚实、信任看得比钱重要。我真惭愧。是我诚实,还是她诚实?是我信任她,还是她信任我呢?让我们再次回到课文齐读:9~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姑娘的美好品质。(全班齐读)

师:“我”为什么要寻找修鞋姑娘?

生:还三角钱  履行承诺  回报真诚

【设计意图: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此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在比较中读,在想象中读,努力做到读得有思考,读得有层次,让学生的心灵颤动起来。】

四、首尾呼应,渗透写法

1.感悟写法。

师:这么好的姑娘,难怪作者要去寻找她。男女生分读首尾段,你发现了什么?

生:首尾呼应。

生:采用倒叙的写法。

师:联系整篇课文,你发现课文在写作上还有什么特点?

生:课文运用了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

师:你真了不起!一口气说了这么多。

生:课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几年前因为买布只差一分钱,被售货员挖苦了一顿的情景,心里更是紧张。

师:(复述板书)课文就是这样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情、心理,把一个淳朴、善良、诚实的修鞋姑娘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把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在茫茫人海中苦苦寻觅修鞋姑娘的身影,仿佛听到了他发自心底的一声声呼唤……

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师:凛冽的寒风没能阻挡住作者寻找她的脚步,他走遍长街、望穿深巷,一次又一次呼唤……

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师:夜深人静时,回想着姑娘那朴实的外表,高尚的品格,他在内心一次又一次呼唤……

生读: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师:他仅仅是在寻找、呼唤修鞋姑娘吗?师:不!他是在寻找、在呼唤——出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生读)

2.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热情能干、善良真诚、不计报酬的修鞋姑娘,学了这篇课文更加深了我们对真诚可贵的认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名人、伟人关于真诚给我们的教诲吧!

(出示)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

遵守诺言就像保卫你的荣誉一样。——巴尔扎克

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必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

——高尔基

【设计意图: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因此在复述板书,感悟修鞋姑娘的品質的同时,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修鞋姑娘的形象更为丰满。在老师引导下的一咏三叹是师生的共鸣与心声。】

五、拓展训练,指导练笔

小练笔:学习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写一写你熟悉的人。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内在的多元感受,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修鞋姑娘

热情能干  真诚善良  不计报酬

篇5:《蚕姑娘》第一课时反思

按进度,今天应该上《蚕姑娘》的第一课时了。说实在话,初读这篇文章,我并不太喜欢。可是多读几篇以后,随着对课文的理解的深入,慢慢的喜欢上的这篇课文。本文用拟人的方法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课文语言生动,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符合儿童的心理。

一上课,在学生读好课题后,我简单的抽查了孩子们预习生字的.情况,一切都很顺利。接着该分段读课文了。我打算在这个环节中达成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二是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读第一自然段,我出示了“暖洋洋”这个词。读准这个词后,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第一个孩子说:“春天出太阳的时候。上周我们还去放风筝,我觉得很舒服。”孩子们的理解是到位的。另一个孩子说:“我躺在妈妈的怀里也有这样的感觉。”呵,他把这个词理解得更到位。我抓住时机说:“难怪蚕姑娘想快点出来呀!谁再读这一段?”孩子们读得很投入,特别是“钻”字也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读二三四五自然段时,我抓两个词“蚕床”“变成”。“蚕床”这个词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是比较远的,在读完课文后,我让孩子们看图,找找哪里是“蚕床”,孩子们只要看到21页下面的图就能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并不能到此为止,我知道图上的东西也许很多孩子是没有见过的。我说:“你们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东西?”孩子们纷纷说开的,有的说看到外婆家用这个来晒粮食,我问:“为什么把它叫蚕床?”孩子们说,蚕姑娘在这里吃饭睡觉,当然应该叫蚕床了。第二个词语我结合课让孩子们理解。课文的二三四五自然段结构是比较相似的,在孩子们读完了这几个自然段后,都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样的蚕姑娘变成了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内容,也理解了“变成”这个词语。

第六自然段中我也用结合图的办法弄清“盖新的房”,至于“一声不响”这个词,我想要留到第二课去解决了。

篇6:棉花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棉花姑娘》这篇课文,今天棉花姑娘又来看望我们大家了,让我们亲亲热热地叫一叫棉花姑娘吧?

1、棉花姑娘还带了很多棉花宝宝呢!他们要考考大家。

2、谁能一个不错地把这些字认下来?把这个棉花姑娘奖给你。(1个)

3、棉花姑娘还喜欢和听得最专心的小朋友交朋友。你听得最认真,这个棉花姑娘就是你的朋友了。

4、还有谁会读?都会了,我们一起读

二、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咱班的小朋友掌握得真快,棉花姑娘看到这么能干的小朋友可高兴了,大家看(出示笑脸棉花图片)棉花姑娘笑得多开心啊!你想和棉花姑娘说点什么吗?

2、可是,过了几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出示生病棉花图片),这时的棉花姑娘怎么了?成这样子都是谁惹的?(蚜虫)别看蚜虫又圆又小,其实它是许多庄稼的敌人,专吸植物的汁液。如果你就是这可怜的棉花姑娘,现在满身都是蚜虫在吸你的汁,你最想说什么?

3、你能用上“生病、可恶、蚜虫、盼望、治病”这些词语来补充说说吗?能用几个就用几个。

4、真了不起,你把棉花姑娘的不幸的遭遇都说出来了。(出示第一段课文)我们一起读一读吧。(学生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体会感悟

1、多可怜的棉花姑娘啊!她现在最希望看见的是谁啊?

(出示“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谁能读读棉花姑娘的心里话?

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你能给“盼望”换一个词语吗?

2、是的,那么难受的棉花姑娘,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那么,他等到医生了吗?

四、自读课文、解决问题

1、哪些医生来给棉花姑娘治病了?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的2、3、4段,然后来告诉老师。

2、课件出示:棉花姑娘请了()、()、()来给她治病。

3、棉花姑娘盼啊盼,终于盼来了燕子医生,听到燕子医生在头上唧唧喳喳地叫,棉花姑娘们,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出示:请你帮我捉害虫吧!)你来当当棉花姑娘,读读这个句子。(2个)师范读——集体

可惜,燕子帮不上棉花姑娘的忙,我们女同学一起读读燕子的话。

老师想和小朋友来一个合作,你们当棉花姑娘,我来当燕子。男女生合作,老师当作者

4、分角色朗读:你最喜欢的是哪个角色?你觉得他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请你读一读。和同桌合作着读一读。

5、老师带读:棉花姑娘等啊等啊,终于等来了燕子医生,她真高兴,心里想,终于有医生来给我治病了,我有希望了,她非常有礼貌地对燕子医生说:请你帮我捉害虫好吗?

(生回答:对不起,我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燕子医生不好意思地飞走了,我真难过啊,好不容易等来了一个医生,却没有办法治我的病,难道我的病真的治不好了吗?哦,那边,啄木鸟医生来了。也许他有办法治我的病,我去问问他吧:请你帮我捉害虫好吗?

(生回答:对不起,我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啄木鸟医生也走了,这下可怎么办啊,我的身子越来越疼了,可恶的蚜虫还在拼命地吃我的叶子,我感觉我快要死了,突然,青蛙医生跳来了,哦,也许他是我最后的希望,我高兴极了,连忙迎上去,“青蛙医生,请你给我治病好吗?

(生回答:对不起,我只会捉田里的害虫,你还是请别人帮忙吧)

燕子走了,啄木鸟走了,青蛙也走了。来了这么多医生,都治不好我的病,看来我的病是治不好了。就让我这样死去吧!

6、小朋友,燕子、啄木鸟、青蛙都不能帮棉花姑娘捉身上的害虫,这可怎么办呀?棉花姑娘身上的伤口更多了,疼得呜呜的哭起来,小朋友们,到底是哪个医生救了棉花姑娘呢?(齐说)小朋友都认识他,棉花姑娘认识吗?(不认识)是的,棉花姑娘从来没见过七星瓢虫,所以它惊奇地问,谁来问(3个)把惊奇换成另外的词会吗?齐读

那七星瓢虫到底是个怎么样的医生呢?请小朋友们读一读课文,来告诉老师你能做这可爱的小虫向棉花姑娘介绍一下自己吗?(指说)多了不起的小虫呀!能把蚜虫消灭得干干净净!你能读好他的话吗?(指读)

你还知道七星瓢虫的资料吗?教师简单介绍七星瓢虫。

7、有了七星瓢虫的帮忙,棉花姑娘的病终于好了,(课件出示图片)那现在棉花姑娘的心情又如何呢?让我们一起开心地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8、找一找这段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词语,随机拓展练习:

碧绿碧绿的()

雪白雪白的()

篇7:《蚕姑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要求:默写本课所学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补充习题》。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教师说词语:蚕姑娘、桑叶、蚕床、换上、盖房、又白又胖、一声不响。学生默写。

二、总结全文

1、把课文齐读一遍。

2、回忆一下蚕的生长过程及形态变化是怎样的?

三、课堂练习小黑板出示:

1、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

红()黑()白()绿()亮()

2、读句子,比比异同。小黑板出示句子: A蚕姑娘脱下旧衣裳。蚕姑娘换上新衣裳。

蚕姑娘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B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蚕姑娘要盖新的房。

蚕姑娘吐出丝儿来,要盖新的房。(1)指名读句子。

(2)引导学生体会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3、指导背诵课文。

A指导背诵第二、三自然段。(1)出示背诵提纲:

又()又()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醒了,醒了,变成()姑娘。

(2)你能背一背吗?指名背,齐背。同桌互相检查全文背诵情况。

2、指导背诵第四、五自然段。出示背诵提纲:

又()又()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3、背诵全文。

篇8:《水》第二课时教学

1.上节课, 马朝虎先生把我们带进了他童年生活的村子。请同学们用“____________。水, 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样的句式, 说一说作家童年时关于水的深刻记忆。

2.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缺水是乡亲们心中刻骨铭心的痛苦。 (板书:缺水苦) 但是, 在作者的记忆里, 水给他带来的快乐也是终身难忘的。 (板书:乐) 课文写了哪两件因水而乐的事?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课文写了村里人雨中洗澡和四兄弟夏日冲凉这两件浴水乐事。 (板书:浴水)

【设计意图】用这样的说话训练, 既抓住了课文的关键句回顾全文, 为学习新内容预热,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感受雨中洗澡之乐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2小节, 画出描写村里人雨中洗澡情景的词句。

2. (出示“只有在下雨……长衣长裤。”) 交流画出的词句。

3.孩子们在雨中光溜溜, 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仰头张嘴。他们的心情是——痛痛快快。孩子们是这样, 大人呢?你是从文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

4.“只是”这个词告诉我们, 大人们除了不像孩子那样无遮无挡, 他们与孩子们一样也会在雨中—— (引读: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 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也会—— (引读:仰起头, 张大嘴巴, 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5.读一读, 注意带点的词, 想象村里人在雨中洗澡的情景, 他们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用几句生动的话描述一下。

6.学生交流, 体会浴水之乐。

7.村里人说的做的不完全一样, 但一样的是他们都痛痛快快。这种痛快淋漓的场景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通过朗读来再现这种情景。 (指导朗读)

8.下一场雨, 村里人就像过节一样。谁来说说我们过节时是怎么样的?

9.学生回忆过节时的感受。

10.过节时, 我们快乐无比。下雨天就是村里人快乐的节日。一起再读雨中洗澡这一部分, 读出那节日般的气氛, 读出那节日般的快乐。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理解, 教学生会读书;利用教材资源,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通过这两个环节体会村里人雨中洗澡之乐。

三、感受夏日冲凉之乐

1.一场雨的感觉是痛痛快快, 一勺水的感觉怎么样呢?轻声读课文第4~5小节, 画出兄弟四人淋一勺水感受的词句。

2.学生自读交流。

3.一场雨使村里人痛痛快快, 一勺水使兄弟四人舒舒服服。请同学们把兄弟四人淋水时的舒服读出来。

4.默读课文第4~5小节, 画出你感到有疑问的地方并试着回答。

预设1:四兄弟淋一勺水, 水很少, 怎么会像一条小溪流?

学生交流, 理解:夸张的比喻表达了作者对水的渴望。

预设2:作者怎么能听到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1) “吸吮”是什么意思?一般什么情况下, 可以用“吸吮”这个词?从“吸吮”这个词我们能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从这种感受中, 我们体会到作者对水的极度渴望和淋水时的极度快乐。

(2) 在这种极度快乐中, 作者不仅感觉听到了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还感觉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这两句话, 把我们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作者淋水时的高峰体验对不缺水的学生来说不可思议。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也是课文的重点。采用质疑的教法, 既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又可使教学更有目标, 更有针对性, 更利于化解难点。

5.出示句1: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滑过了我们的身子。

出示句2: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像一条小溪流, 滑过了我们的脸、脖子、胸、背、大腿和膝盖……

出示句3: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 像一条小溪流, 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1) 读一读, 比较三个句子一样的是什么, 不一样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三个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 但原文让我们感受到水滑下的速度很慢, 感受到作者在尽情享受淋水时的快乐。原文表达更真切、更生动、更具体。

(2) 把“滑”换成“流”“淌”好不好?从“滑”这个词, 我们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 理解:“滑”更能表现水倾注而下时舒服的美妙体验。

(3) “倾注”是表示水流之快, 滑过了我们的脸, 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 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表示水流之慢, 矛盾吗?

学生交流, 理解:由于极度缺水, 作者迫不及待地想淋到水, 所以一点水也让作者感到倾注而下;由于极度缺水, 所以慢慢细细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凉爽与舒适。一快一慢, 并不矛盾, 体现了作者的心情和由此而产生的近似幻觉的美妙之感。

6.有感情地朗读第4~5小节, 体验作者的感受, 体会作者的写法。 (指名学生读, 师范读, 生齐读。)

【设计意图】理解三个“滑过”的表达效果与“滑”所表达的感觉, 是本文教学的最大难点。通过三个句子的比较可轻松理解原文表达的效果, 通过“滑”与“流”“淌”比较可容易理解“滑”所体现的舒服。

7. (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理解母亲为什么把“渴”说成“饿”。

(1) 你听说过将“渴”说成“饿”吗?饥肠辘辘的人得到食物会怎样?从母亲将“渴”说成“饿”, 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像被晒干的狗尾巴草的孩子们有了水, 就像极度饥饿的人得到食物狼吞虎咽一样, 贪婪地享受着水带来的舒服与快乐。饿水反映了孩子们极度缺水。

(2) 一个“饿”字写出了一勺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的美妙体验;一个“饿”字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真的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渴”与“饿”的区别, 帮学生理解“饿水”所蕴含的感情, 简单高效。

四、体会写法, 升华情感

1.取水的路是漫长的, 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 挑回家的水是少量的, 饿水的经历是痛苦的, 但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一场雨带来的痛快, 一勺水带来的舒服。那么, 作者到底是想说“乐”还是“苦”呢?

学生交流, 理解:有水的快乐是短暂的, 稀少的, 要靠上天的恩赐, 要靠母亲的节省, 更多的是缺水的痛苦。作者以乐写苦, 反衬的写法更让我们觉得村里人缺水既痛又苦。

2.担水苦, 但村里人幽默道: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面对如晒干的狗尾草一样的孩子, 母亲轻轻一笑。从这儿, 同学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理解:苦难面前的乐观精神。

3.学到这儿, 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体会以乐写苦的反衬写法, 体会中华民族的乐观精神。

【板书设计】

26.水

缺水洗澡

苦乐

篇9:《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篇10:棉花姑娘 第二课时

棉花姑娘第二课时

葫芦岛市连山区水泥小学李金萍

一、复习巩固生字(摘桃子)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玩游戏呢?好,我们游戏的名字叫摘桃子。(教师出示桃树)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棵高大的桃树,桃树上结了许多桃子,你们想不想把桃子摘下来呢?可是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想得到桃子先读准生字再扩词,如果回答对了,这个桃子就属于你,能做到吗?

过渡:这7个汉字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为你们高兴。生字学得这么好,那么课文你们读得怎么样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137页。

二、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以开火车的形式,读一读。

师:呜呜呜……

生:哐哧,哐哧……

师生:火车开动了,一开开到你这里,

读后:大家评议,这一列火车读得怎么样?

2、竞赛朗读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小组竞赛朗读,那么竞赛的`要求是以

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分配角色,然后小组之间竞赛,好吗?

读后:(1)大家评议

(2)教师综合评议

过渡:小朋友们读得都很好,那么咱们把课文加上自己的动作,

把它表演出来好吗?

三、演一演

1、由小组长分配角色,并评议组员;

2、小组竞赛进行表演,最后选出小组第一名(学生带头饰,做动

作,模仿小动物的语气)。

四、学写生字

1、让学生观察“雪、帮”二字,并说一说怎样能写好。然后,教师范写,生书空,最后写在田字格中。

2、“请”字应写得左窄右宽;“就”字左右大致相等。学生自己试写这两个字,教师巡视并给出评价。

五、学生汇报

篇11:秋姑娘的信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方的只识不写;学习“全”、“村”两个字的笔顺。

3、了解秋去冬来的季节变化特点,知道自然界动物和植物越冬的情形。激励关爱自然,关爱伙伴,培养相互关心的人文品格。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采集落叶。

2、写词卡:小心(多加小心 ) 大雁(南去的大雁) 青蛙(要冬眠的青蛙) 着凉生病(别着凉生病 ) 松鼠(贪玩的松鼠) 山村(山村孩子) 食品(充足的食物) 全 写信 准备 裹上

秋姑娘用 给 、、、写信。

秋姑娘给 写信,叫它 。

秋姑娘对 说:“ !”

3、板书:

秋姑娘的信

大雁 路上多加小心

青蛙 别着凉生病

松鼠 准备好食物

山村孩子 给小树裹上“冬衣”

------ ------

教学过程: (一)

一、导入新课

1、秋天到了,秋姑娘把枫叶的脸吹红了,你看(出示实物),好看吗?(

师出示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的图)你发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疑问?

投影出示句子:“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自已读一读第6 自然段,比比谁读得最好。

二、揭示课题,学习6、7和1自然段。

1、过渡:(是呀,树上的枫叶都哪儿去了呢?)

2、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读读第7自然段,想想这段该怎么读?

2、秋姑娘用枫叶给谁写信呢?信上写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好好读一读“秋姑娘的信”读题

3、谁知道秋姑娘是在给谁写信呢?

出示: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读好第一段 ,好朋友在一起都是要互相关心的,秋姑娘也关心她的好朋友。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4、老师想来读一读课文的2—5自然段,大家边听边想,她的好朋友是谁?信上写了什么?

秋姑娘用 给 、、、写信。

三、精读2—5自然段

1、这些词语,你们会读吗? 出示词语,检查。

多加小心 (追问:平时谁对你说过多加小心呢?你感觉怎么样?)

大雁(南去的大雁) 青蛙(要冬眠的青蛙) 着凉生病(别着凉生病 ) 松鼠(贪玩的松鼠) 山村(山村孩子) 食品(充足的食物) 全(你能给它找个好朋友吗?) 写信 准备 裹上

2、秋姑娘用 给 、、、写信。

3、你们最想读哪封信?

1、指导学习其中一个自然段。

例:§2秋姑娘给大雁写了什么?谁愿意把第2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秋姑娘给 写信,叫它 。

(1) 对大雁说:路上要多加小心。

为什么要对大雁这么说?(启发:大雁这时在做什么?你们出过远门吗?临走大人会怎么说?(生答)

那秋姑娘为什么要这么对大雁说呢?) 请学生做秋姑娘对大雁说话:大雁,大雁,-------

秋姑娘对 说:“ !” 指导朗读这一段 (3)师:看,大雁们记着秋姑娘的话,排的队多整齐!南去的路很远很远,会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难,当然得多加小心了。

(4)指导朗读。

(5)秋姑娘有很多像大雁这样的朋友,到了秋天,就会飞到南方去过冬,等到春天再回来。

(6)秋姑娘还给谁写了信呢?

§3、(1)指名读。秋姑娘给 写信,叫它 。

对青蛙说:盖好被子别着凉了。 为什么要对青蛙这么说?

(2)理解“冬眠”。 还有什么动物也要冬眠?(图)青蛙就这样睡在深深的泥土里,安全过冬呢。

(3)小朋友们,你们睡在被窝里,爸爸妈妈常常在夜里给你盖好被子,为什么?(4)学习词语“生病”。

(5)如果你是秋姑娘,你想对青蛙说什么?秋姑娘对 说:“ !”

(6)指导朗读。

§4、(1)指名读。秋姑娘给 写信,叫它 。

对松鼠说了什么呢?为什么这么说?

(2)学习词语“食品”。

“食物”就是什么?“充足的食物”就是食物怎么样? 秋姑娘为什么要小松鼠准备充足的食物?

(3)谁来当秋姑娘,催催贪玩的小松鼠?秋姑娘对 说:“ !”

(4)指导朗读。

§5、(1)指名读。

对山村的孩子说了什么呢?为什么呢?

秋姑娘给 写信,叫它 。

(2)学习词语“山村”。

(3)冬天到了,小朋友们都要穿上厚厚的冬衣。在这里,小树的“冬衣”是什么?(图)理解“裹”。

(4)谁来提醒一下山村的孩子?秋姑娘对 说:“ !”

(5)指导朗读。秋姑娘想得多周到呀!经她一提醒,山村孩子赶快行动起来了。谁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4、朗读第2~5自然段。

(1)秋姑娘给好朋友写了一封又一封的信,你最喜欢哪一封呢?读给小朋友们听一听。

(2)其他同学听一听,如果你是接到信的小动物,能不能感受到秋姑娘对你的关心呢?

(2) 她的好朋友多不多?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她可能还会给谁写信?信上会写些什么呢?如:小草小草快睡觉吧,苹果苹果快快变红吧,)秋姑娘也给你们写了一封信,你们读懂了吗?谁来告诉我秋姑娘给你写了什么呢?

四、精读训练。

1、就这样,枫叶不见了,冬爷爷也就来到了,这时秋姑娘放心了,高高兴兴地走了。老师也想当秋姑娘,和你们一起给好朋友们送信,好吗?

2、引读课文。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村、全

2、说说你用什么好办法迅速记住这个字。

3、范写,分析字形:村:第四笔是点,不是捺。全:上半部分的人写得舒展一些,下半部分的`第一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4、学生照笔顺提示在书上描红。

5、在习字册上写字,写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来到了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准备食品、小树裹冬衣的美丽秋天,会写了2个生字,认识了关心朋友的秋姑娘,可真是开心啊!

2、你们喜欢秋姑娘吗?(喜欢)为什么?(因为她关心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做个关心他人,惹人喜爱的好孩子?(想)那你们想关心谁?想关心她什么?(生自由回答)

篇12:《蚕姑娘》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复习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检查掌握情况)

二、细读文本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蚕儿什么时候出来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这里用了一个“钻”,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2.蚕姑娘这么急切地钻出来想见见阳光明媚的春天,小朋友们也十分急切地想见见蚕姑娘是什么样子,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出来的蚕姑娘的样子吧!

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板书: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3.第二自然段

(1)刚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它出来后干了些什么?找人读第2自然段。

板书“吃——睡——脱——醒——变”

(2)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姑娘一生经过了几次蚕眠?每一次蚕眠后都有一个相同的过程,是什么?(蜕皮)第一次蚕眠它发生了什么变化?(脱了黑衣裳,变成黄姑娘)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第三自然段

(1)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变成了黄姑娘之后,它又做了些什么?找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和刚才的第二自然段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句式有很多相同之处,哪里相同?还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为什么“就”要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有什么不同?

(3)第二次蚕眠和第一次蚕眠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它“先吃了几天的桑叶,又睡在……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教师指着板书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不同的是黄姑娘经过了二次蚕眠变成了白姑娘。

5.后来蚕姑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4、5段。

(1)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换上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你能不能看着屏幕给大家介绍一下蚕姑娘的第三次蚕眠?

(3)看来这样难不住大家,那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吃——睡——脱——醒——变”给大家介绍一下第四次蚕眠吗?

6.指导背诵

7.经过四次蚕眠,蚕儿该吐司结茧了,他是怎么做的?齐读第六自然段。蚕山是什么?“新的房”指什么?新房盖好了,蚕姑娘的心情怎么样?(指导学生读好“成了,成了”)

8.教师补充:蚕姑娘在茧子里面还需要退一层皮变成蚕蛹,蚕蛹后来变成蛾,

齐读最后一段。

后来,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三、总结拓展

篇13:《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出把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荷花》一文描述了作者在公园观赏荷花时陶醉于美景之中而产生的幻想, 赞美了荷花以及大自然的美丽, 行文如诗、如画、如梦。婀娜多姿的荷花, 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 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线, 通过朗读、体验、倾诉、思考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审美氛围, 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阅读文章:《荷花》的原文、叶圣陶的《诗的材料》、低年级课文中的诗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席慕蓉的散文《白色的山茶花》。

教学过程

一、欣赏荷花图片和一小段荷塘风光视频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这篇课文。想看看荷花吗?

点评:课件展示的荷花一下子攫住学生的心神, 课堂教学在一片惊艳声中拉开帷幕, 学习活动在学生饱满的激情中徐徐展开, 曲调未成情已生。

师:能赞美一下荷花吗? (指名说)

过渡:作者是怎么写荷花的呢?

二、精读课文第2~4自然段, 深入体验, 情感表述

(一)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 其他学生闭眼倾听。

2.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重点引导体会“冒”字。 (师:画了“冒”字的人请举手)

师:怎样地“长”才叫“冒”? (指名答)

4.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点评:“冒”字一出, 荷花神韵立显, 作者情感顿现, 适当地咬文嚼字有助于领悟文章的意蕴。

师:一个“冒”字不仅写活了荷花, 而且传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中用词也要讲究啊。

点评:读写结合, 有时就是这么自自然然的一句话。

5.放飞想象, 生动表述。

师:荷花们喜气洋洋、生气勃勃地冒出来, 她们会做些什么? (指名说)

师:荷花们有的仰着头, 尽情地感受阳光照耀脸庞的温暖, 还有晨露滴落花瓣的喜悦;有的歪着脑袋, 倾听风儿说的悄悄话, 还有鸟儿的歌唱;有的扭着身子, 翩翩起舞, 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6.师:在《白色的山茶花》中有这么一句话:“花开的时候, 如果你肯仔细地去端详, 你就能明白她所说的每一句话。”请大家仔细端详课文插图中的荷花, 你能明白它们所说的话吗? (指名说)

点评:让学生展开想象和梦幻的翅膀, 走进荷花的世界, 将体验向深度推进。

过渡:作者看着这么多白荷花, 高兴极了, 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叹。

(二) 第三自然段

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师: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那画家是谁呢?

师:原来这篇课文不仅赞美了荷花, 而且赞美了大自然这位伟大的画家。请读出心中的赞美之情。 (指名读、齐读)

过渡: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心旷神怡;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如痴如醉;看着满池美丽的荷花, 作者不由得产生了幻觉, 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三) 第四自然段

1.师:大家也想变成荷花吗?好的, 闭上眼睛, 边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边想象自己跟作者一起站到了荷花池中, 成了一朵白白的荷花。 (配乐朗读第四自然段)

点评:老师充当了一个催眠者, 让学生进入情境。

师:当荷花的感觉怎么样?快说说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指名说)

2.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把这种神奇的感觉读出来。

3.略读原文, 诗化课文, 诗性表达。

师: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另外一种东西, 这样的情形你有过吗?

师:作者有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形呢。

(师生共读补充材料《荷花》的原文——《诗的材料》的相关自然段)

点评:引进原文, 使课堂愈显丰厚。

师:叶圣陶说这是诗的材料, 其实老师觉得第四自然段就像一首诗。 (多媒体显示以诗行形式出现的第四自然段)

(师生一起动情地诵读诗行)

点评:反反复复地朗读, 一次次地穿越语言文字, 在学生、作者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在声音的波峰浪谷里, 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心灵越来越贴近, 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渐渐融为一体。

师:读着这样的诗, 老师真想变成一朵雪白的荷花。我记得二年级时, 我们学过一首诗《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我们把这首诗改一改, 改成《真想变成大大的荷花》好不好? (指名尝试)

(38

三、小结谈话, 升华认识, 提升境界

师:这堂课, 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的第2、3、4小节, 从观赏到赞叹, 再到产生幻觉, 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荷花的特别喜爱。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呢? (指名答)

师:作者能写得这么好,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 他是一个爱美的人。他爱美丽的大自然, 爱生活中美的事物, 比如荷花、牵牛花、小金鱼等等。“生活里的美, 要写出来, 首先要能看出来和感觉出来。”“因为爱, 所以他才会去观察, 才会去写。有的同学要说, 我们生活中, 没什么美的东西。其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 美景到处都有,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多媒体显示一些花儿的图片让学生观赏)

师:席慕容在《白色的山茶花》中说:“每当走过这些花儿身边的时候, 我们怎能无视它们的存在?它们让人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其实, 美的事物不仅仅是花, 只要我们心中有对大自然的热爱, 美就无处不在!

师:让我们像叶圣陶、席慕容一样做一个爱大自然、爱美的人;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用明亮的眼睛去观察美, 用心灵去感受美, 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美;让美丽的事物、美好的感情如怒放的荷花长留在我们心间!

齐读小诗:

追着小鸟, 走进树林,

追着小溪, 走进田野,

追着蝴蝶, 追着野花,

我们走进大自然。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

去体验大地的深沉,

把自己变成白云吧,

去感受蓝天的辽远,

只有将自己融进大自然,

才能懂得生活多么灿烂。

自评

篇14:《冰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这节课,老师带着小朋友们继续去欣赏美丽的冰花。让我们再一次呼唤它的名字。(生看板书,多形式读课题)

2. 上节课,小朋友认识了许多词语宝宝,跟它们打打招呼吧!(课件映示词语)

树叶 小草 牡丹

宽大 柔嫩 丰满

晶亮 洁白 漂亮

爷爷 时候 玻璃

分行,一组组地读,齐读轻声字。注意朗读形式的多样。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巧妙引入词语,既可较好地导入新课,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字词的学习。同时,教师对出示的词语进行归类,让同学们在复习巩固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类结构”的影响。

二、 学习第1自然段,感受冰花的晶莹

1. 过渡:大家读得真棒!词语宝宝看到大家把它们的名字读得美滋滋的,要奖励你们听一段优美的音乐,请闭上小眼睛欣赏欣赏。

2. 播放音乐并描述:一转眼,寒冷的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冬天的夜晚可真冷呀!清晨,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来了,人们渐渐地从睡梦中醒来,拉开窗帘,(课件映示),快睁开你们的小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3. 小童和我们一样,他看到了——(指名读)

4. 再读一读,这句话里,告诉我们冰花是什么样的?(晶亮)理解“晶亮”一词的意思,还有什么是“晶亮”的呢?(指名说,相机填空:冰花像( )一样晶亮。

5. “一朵朵”:这个词告诉我们冰花只有一朵吗,你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体会多:

树上的叶子很多,我们会说——一片片。天上的星星很多,我们会说——一颗颗。路上的汽车很多,我们会说——一辆辆……所以,玻璃窗上的冰花很多,我们就说——一朵朵。

6. 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激情,引领学生更快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晶亮”及冰花的多。并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指导朗读,达到了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

三、 学习第2自然段,感受冰花形态美

1. 小童第一次看到这么晶亮的冰花,他忍不住——(生)喊起来。

2. “喊”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喊呢?(他感到很惊讶,很奇怪,不由得喊起来)

3. 小童是怎样喊的?现在你就是“小童”,老师扮“妈妈”,请你来读一读,把你的惊奇告诉“妈妈”吧!指名朗读。(再次齐读)

4. 啊,真漂亮!(映示图片,教师范读)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冰花怎么样?(指名说)所以,小童忍不住说——“啊,真漂亮!”

那么,冰花到底有多漂亮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评议,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在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等多种方式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教师指导学生读好词句,引导学生体味文中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体会冰花的美丽多姿和晶莹透亮,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5. 在这些像树叶、小草、牡丹一样的冰花里,你最喜欢什么样子的冰花呢?(指导朗读。学生自由汇报)(1) 它像宽大的树叶。这是怎样的树叶?(指名说)你能读好吗?

(2) 像柔嫩的小草。(想象)什么季节的小草是最柔嫩的?(春天。软软的、细细的、嫩嫩的,我们还可以在草地上睡大觉呢)对呀,这样的小草多想让人去轻轻地摸一摸呀!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 像丰满的牡丹。(映示两幅图)比较理解“丰满”一词。你觉得哪幅图中的牡丹是丰满的?它长得怎么样?(很漂亮,开得很大,花瓣多)

你们看,这朵牡丹的花瓣那么多,那么密,开得这么大,多美呀!这就叫“丰满”。(相机指导朗读)。

6. 这些冰花各种各样,真美呀!能连起来把句子读一读吗?(指名读)

【设计意图】冰花景象美丽,作者想象贴切,对于 “宽大,柔嫩,丰满” 这三个体现事物形态、感觉的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巧借图片、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让同学们在观察、比较、想象、朗读中,在头脑里去复原文字描述的景象,感受冰花的晶亮之美,无言之美。

7. 老师把书上的句子变成了一首小诗,谁能试着来读一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自己先练一练。(配乐练习,指名读)

大家想不想再去看看各种各样的冰花?(映示课件,仔细看冰花像什么)

8. 欣赏,出示句式练习。指名说:“冰花像————。”谁能把刚刚同学们说的内容连起来说一说。把刚刚说的句子连起来就能变成一首小诗。你能看着黑板和大屏幕说一说吗?(映示学生的作品指名说)你看,这就是我们大家创作的小诗。多美呀,我們也来读一读自己创作的小诗,要把你对冰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哦!(齐读)

【设计意图】在诗歌的品读、句式的说话训练、小诗的创作过程中体悟冰花的形态美。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做做说说,意在让学生通过想象,运用文中的语言说说自己的创意,内化课文的语言。

四、 学习第3自然段,了解冰花的成因

1. 过渡——这么美丽的冰花是从哪儿来的呢?相信聪明的小朋友读完第3自然段就一定会明白的。(自由读,指名说)

2. 谁来做小童,谁来当妈妈?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名读)

3. 指导朗读:小童心里充满了疑问,他可是很好奇的哦?谁再来读?

4. 冬爷爷是怎样把冰花这份礼物送给我们的呢?他有个小秘密想告诉大家!(录音播放冬爷爷的话,将冰花的成因藏在故事里)

哦,冰花的形成里还藏着这样的秘密呢?大家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中,小童的问题充满孩子的天真,而妈妈的回答又是充满了智慧,充满想象。它可以让孩子们去想象,去发挥,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具体解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可以让孩子们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听录音故事中,形象地了解冰花的形成原因。

五、 拓展升华,感受冬季的自然美

1. 除了冰花,冬爷爷还会给我们送来什么礼物呢?(映示课件)瞧,这是开在大树上的冰花。多美,多亮!冬爷爷把雪花撒向大地,多么迷人的景象!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堆雪人呢?多开心啊!这是晶莹透亮的冰凌,挂在屋檐下,多像银色的门帘。

看,还有不怕寒冷的梅花呢,它们多勇敢呀!

2. 小朋友们,这些都是大自然神奇的现象,如果你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定会收到大自然送给我们更多的礼物。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体会大自然的神奇,让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让学习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是有机地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

六、 教学生字

1. 过渡:刚上课时,小朋友们把词语宝宝读得可美啦!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还记得吗?复习六个生字。

2. 丰:写这个字要注意什么?(说笔顺,教师范写,教口诀:一横中,二横短,三横长,一竖竖中线)学生书空。在书上描红。

3. 他:要写好“他”这个字,两笔很关键,横折钩和竖弯钩。横折钩要斜一点,左低右高,不能高也不能太低,要恰到好处。竖弯钩竖要短,弯要有弧度,顿笔再勾。笔画写得舒展,注意左窄右宽,写得略为紧凑。相机区别“他、它”。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写好铅笔字是低年级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坚持不懈地培养,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班干部的具体职责下一篇:为梦想而奋斗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