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4-08

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精选8篇)

篇1: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画杨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父亲和老师说的话。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教学方法

采用讲读法和谈话法,进行层层比较,步步深入,通过对比理解文章内含。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内容。

2父亲怎样教育我。

二、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抓住人物对话、神态描写,理解课文内家。比较:1同学们前后不同的态度。(嘲笑——知错)

2老师神情的变化。(严肃——和颜悦色)

3老师的做法。(自己“坐”“审视”——请同学“轮流”“坐”)

分角色朗读课文。B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1理解话中的意思。

①讲看到杨桃的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②讲看到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时,不要忙着嘲笑别人。

③讲应该实事求是。

2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出老师与父亲说的相似的话,理解话中蕴含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2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

2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和老师说的话。

四、拓展学习。

五、作业。

背诵父亲和老师说的话。

画杨桃

父亲: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认认真真地看

“我”

老老实实地画

老师: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篇2: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会写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自由阅读,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做生活上的有新人。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重、难点与关键 1.认读并会写课生字.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具准备

几幅画有风的画、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个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今天呀,他们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你还记得他们吗?(出示图片宋涛、陈丹、赵小艺)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二、自主合作,品读课文

1.师:现在,咱们要分小组细读课文,想一想:三个小朋友分别画了什么来表现风呢?他们是怎么动脑筋把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出来的?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知识和小组同学交流。

2.生交流。师相机出示课件并指导朗读。⑴赵小艺画风。

生: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出示课件:旗子飘动〉

师:咱们从谁的话中也能知道小艺是怎么动脑筋画的呢?谁来读读宋涛的话呢? 指名生读。齐读。

师引导观察:看,旗子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在跳着欢快的舞呢!小艺第一个画出了风,她的心情一定也很欢快。谁愿意来当当聪明的小艺,读读这一段呢?愿意读的同学都站起来比试比试吧。生齐读。

师:赵小艺说得多自信啊!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指名读。生齐读.(2)陈丹画风。

生: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出示课件:小树弯腰)师引导观察:瞧,小树正在风中点头弯腰呢!多可爱啊!师生合作表演。

师:小树多可爱啊!你们试着读一读这段话吧!指名生读.老师也很想读一读,行吗? 师范读。齐读。(3)宋涛画风。

生: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出示课件:雨丝斜下)师引导观察:看!太阳公公悄悄地躲起来了,天边飘来几朵乌云。不一会儿,小雨点们一个接着一个勇敢地跳了下来,形成了细细的雨丝。风是从右边吹来的,雨丝就往左边斜。假如风从左边吹来,雨丝会怎样呢? 斜斜的雨丝好像一幅帘子,挂在天空中,多美啊!师:咱们班的小女孩儿也很美。那么,漂亮可人的小女孩儿,你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吧!

(4)赵小艺又画风。

生读: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出示课件:风车转动〕

师:风车立刻就转了起来,多神奇啊!风车转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谁能为大家模仿一下? 指名读。

师:听,转得多快啊!咱么读的时候,“呼呼”要读得重一点,有力一点。在座的男子汉们最会表现这种神奇有力的样子了。(指名读〕来,小男子汉们,你们来读一读吧。(男生齐读)3.学习最后一段。

⑴师: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现在,咱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⑵师:为什么他们觉得画中的景物“好象都在动”,“显得更美了”? ⑶师:是啊,他们学会了画风的本领,心里当然又高兴又自豪。齐读。⑷师:读得真不错。要是能把表情也写在脸上,那就更棒了。咱们再来带着微笑读一次。齐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现在咱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男孩子当宋涛,1、2组的女孩子当赵小艺,3、4组的女孩子当陈丹,其他部分同学们一起读。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赵小艺:自信、肯动脑筋。陈丹:善于向别人学习。宋涛:能主动修正自己的意见。.三、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过渡:宋涛、陈丹、赵小艺会画风,我们班的小朋友能画风吗?现在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让你当小画家,你打算怎么画风?一阵阵的风向我们吹来了,它在小朋友的身上,它在家中的阳台上,它在我们的教师里,它在高高的天空中,在清澈的小河里,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风中,许多事物发生了变化,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口答)用“风来了„„”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指名说)师总结,表扬:你们想得多妙呀,说得也很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

四、课外延伸,巩固所学

师:听,风伯伯已经把清脆的下课铃声送到我们的耳边了。你们知道吗?风伯伯最喜欢动脑筋的小朋友了。生活中还有许多像风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事物,比如声音、气味等,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试着把它们画下来,并找个机会向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画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老师给大家设计了几项作业,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去完成。出示(个性作业): 喜欢画画的你: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喜欢朗读的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的你:找一些写风的文章,读一读。

篇3:《画杨桃》(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师:今天咱们的新课既不是来吃杨桃, 也不是来画杨桃, 咱们要来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画杨桃》这个故事。俞老师先读, 好吗?

生 (齐) :好!

师:俞老师有滋有味地读, 你们有滋有味地听。 (读课文第1自然段) 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读读这一个自然段吗?

生 (齐) :能!

(生读该段。师板书:叮嘱)

师:读的时候不必那么整齐, 每个人自己读自己的。 (读课文第2 自然段) 像老师这样读, 会吗?

生 (齐) :会!

(生自由读该段)

师:很多同学的表情告诉我, 你是在用心读, 有滋味地读。 (继续读课文第3~9 自然段) 学着老师的样子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第3~9 自然段。师板书:审视)

(师继续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

师:好, 像老师那样有滋有味地读。

(生自由读课文第10~16自然段。师板书:半晌)

(师读第17~18 自然段)

(生自由读。师板书:和颜悦色教诲)

二、读词写字

师:刚才趁同学们读书的时候, 俞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词语, 这几个词语是课文里的新词。想不想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生 (齐) :想!

师:自己先念一遍。

(生自由念词语。师指导学生读准黑板上的五个词语。)

师:这些词当中, 有四个生字, (在“叮“”审“”晌“”诲”字下面用红色粉笔标“·”) 其中有两个生字特别难写, 也特别容易写错, 到底是哪两个生字?你自己决定, 好不好?

生 (齐) :好!

师:哪两个字你认为很难写、很难记住, 就请你把它们写在语文书上, 看谁写得最端正!

(生开始写)

师:注意写字的姿势。看看你的字能不能超过俞老师的字, 是不是比俞老师的字写得更好。 (巡视, 及时表扬或提醒。)

三、带词通读

师:大部分同学都写好了, 请把笔放下, 一起读这个词。

生 (齐) :叮嘱!

师:课文当中, 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请你找出课文中的话。

(师指名读后出示:他对我要求很严, 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 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来,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这段话)

师:读了这段话, 你能告诉大家, 什么叫“叮嘱”吗?

生:有些嘱咐的感觉。

生:总是跟“我”说这件事要怎么样做。

生:叮嘱, 就是一直盯着“我”对“我”说。

师:是盯着“我”对“我”说吗? (其他生笑) 如果是盯着“我”, 还是口字旁吗?

生 (齐) :是目字旁的。

师“:叮嘱”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 说明是用嘴巴跟我说, 是吧?

生:提醒。

生:叮嘱就是告诫。

生:唠叨。

师:不是唠叨。

生:教育。

生:我还看出他的爸爸非常关心他。

师:关心他的学习, 这是对他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如果现在你是我的父亲, 我正在画苹果, 你会怎样叮嘱我?

生:现在对你说?

师:对对对, 你叮嘱我, 就对我说。

生:你看见苹果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非常好!如果我现在正在画香蕉, 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 他会怎么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香蕉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如果我现在正在画杨桃, 我的父亲走过来看见了, 他又会怎样叮嘱我呢?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对我说这番话不够严肃, 不像叮嘱的样子。我换一个父亲, 换你, 你自告奋勇, 来!

生:你……你……你看见杨桃, 不要画成五角星。 (生笑)

师: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生:就画成什么样的,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我”的父亲说话不是很清楚。

(生笑)

师:来, 最后那个角落的。

生:你看见杨桃是什么样的, 就画成什么样, 不要想当然, 画走了样。

师:父亲对“我”的要求是严格的, 是严厉的。那么“我”在学校图画课上画杨桃的时候, “我”有没有忘记父亲对“我”的叮嘱呢?

生 (齐) :没有。

师:找出来。你发现了, 来, 你读一读!

生:“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师:非常好! (课件出示: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 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 老老实实地画, 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我们一起看大屏幕。预备读!

(生齐读该句)

师:谁来认认真真地读一读?就像“我”画杨桃那样的认真。这位女孩儿, 你来!你认认真真地读, 咱们认认真真地听!

(生读)

师:很好, 嗯, 非常好, 向你学习!谁来老老实实地读一读这段话, 没有半点虚假?请你。

(一生读)

师:嗯, 老老实实地画, 当“我”把这幅画画完的时候“, 我”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生:兴奋!

生:满意!

师:对自己充满着———

生:信心!

师:充满着自信!那么谁充满自信地来读一读这段话?

(一生读)

师:来, 同学们, 我们带着充分的自信, 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读这段话!

(全班齐读该段)

师:同学们, 我认认真真地画杨桃, 老老实实地画杨桃, 充满自信地画杨桃, 可是“我”的图画被同学们看到了, 他们却是———

生 (齐) :哈哈大笑。

师:有一个人没有笑, 是谁?

生 (齐) :老师。

师:老师没有笑, 老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什么动作?

生:让他坐到“我”的座位上。

师:不够惊人!

生:“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前……”

师:好, 我把你这句话显示出来,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 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 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然后回到讲台前……) 告诉我们, 是什么动作?

生:审视。

师:我们一起读这个词语。

(生齐读)

师:审视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动作呢?谁能到上面来做这个动作?假如, (指着大屏幕) 这就是讲桌上的杨桃, (手里拿着画) 这是我画的画, 谁来做老师?看看审视是一个怎样的动作。那个女孩儿, 上来, 大家欢迎!

(生鼓掌)

师:欢迎老师!老师, 这是我画的杨桃, 请您审视一下。 (生做“审视”的动作) 看看她的表情。

师:好, 你跟同学们说说, 你是怎么审视的?

生:就是对着这幅图画, 然后看看那个杨桃。

师:哦, 既要看桌上的杨桃, 又要看我画的图画, 两者进行———

生:对比。

师:看得很仔细呀!还要比较, 对不对?这才叫作———

生:审视。

师:好, 谢谢你!我们带着那份认真、那份仔细, 一起读一读刚才那段话!

(生齐读该句子)

师:很仔细的。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词语。

生 (齐) :半晌。

师:再读。

生 (齐) :半晌。

师:读读课文当中的那句话。

(生读。师出示: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 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么?”)

师:谁告诉大家, “半晌”又是什么意思?

生:半个小时。

师:半个小时?还有吗?在这里是半个小时吗?

生:半分钟。

师:半分钟?

生:很长时间。

师:对, 表示时间很长。听老师读课文中的句子: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停顿时间较长) 半晌, 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好笑么?”是这样读的吗?

生 (齐) :是。

师:这就是半晌。老师为什么要停顿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的话呢?

生:因为“半晌”的意思是很久嘛!

师:他为什么要隔那么长时间才说下面这句话呢?再好好想想。

生:停顿的时间长, 更能体现出老师当时的神情很严肃。

师:老师当时为什么很严肃啊?

生:因为这几个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师:嗯, 这些同学都没有从作者画杨桃的角度看, 还嘲笑同学, 所以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他半晌之后说的那句话好像又有点———

生:好像有点生气。

师:尤其是这个反问句, 更加让我们感觉到此时老师真的生气了。来, 咱们严肃地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咱们再看这个词, (指着板书) 一起读———

生 (齐) :和颜悦色。

师:谁告诉我们什么叫“和颜悦色”?

生:不是很严肃, 脸上带着笑容。

生:就是有耐心的。

师:有耐心地说后面的话, 有耐心地等待孩子们, 是吧?

生:和和气气!

师:那种感觉让你觉得很亲切。

生:和蔼。

师:这个“和”就是和蔼、和气、和善的意思。

生:心平气和。

生:语重心长。

师:老师和颜悦色说的那段话, 就是语重心长的呀。同学们, 刚才老师还是神情严肃, 还是生气的, 可是现在却变得和颜悦色了, 他的面容变得愉快、喜悦, 变得和蔼可亲了, 怎么突然间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生:因为老师叫那几个同学轮流到“我”的座位上看桌上的杨桃, 当他们看到杨桃像五角星的时候, 犹豫了, 心里感到惭愧了, 觉得自己刚才不应该嘲笑别人。

师:哦, 他们看到了杨桃的真实面目。老师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 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1: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1:像……五……五角星。

师:好, 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2: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2:像……五……五角星。

师:好, 下一个。现在你看看那杨桃, 还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生3:不……像。

师:那么, 像什么呢?

生3:像……五……五角星。

师:这里的省略号表示———

生:说话断断续续。

师:好, 咱们再来读读老师和颜悦色、语重心长说的那一段话。 (课件出示:提起杨桃, 大家都很熟悉。但是, 看的角度不同, 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 不要忙着发笑, 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自己先练一练。

(生练读)

师:好, 谁来和颜悦色地读一读老师说的话?

(一生读)

师:这段话是语重心长的, 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读。来, 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该段)

师: (指着板书) 最后一个词语, 一起读———

生:教诲。

师:一起读读这句话, (课件出示: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生齐读)

师:老师的这段话当中, 哪一句话与父亲说的话是那么的相似?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你读得还不够自信。

生:“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 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师:父亲说的话跟老师说的这句话是那么的相似, 他们说的话是对“我”的教诲。“教诲”是什么意思?现在你应该感觉出来了吧。

生:教育。

生:对“我”的谆谆教导。

师:孩子们, 父亲说的那句话和老师说的那句话还有一个共同的相似点, 他们说的话, 他们的教诲, 都是那么的简洁, 那么的朴素。可是“我”却觉得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如此简洁的话语, 如此朴素的教诲, 为什么会让“我”一生受用呢?咱们给它打个问号, (在“教诲”后打上问号) 咱们下节课一起去学习, 好吗?

生 (齐) :好!

篇4:《祝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小说《祝福》列在《彷徨》集的首篇,可见鲁迅对其重视的程度。分析这篇课文时,大家往往把目光集中在祥林嫂的身上,其实鲁迅在这篇小说中对典型环境——鲁镇及鲁镇人们的“看客”心理——描绘的同样非常精彩。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能使学生们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对祥林嫂的悲剧的认识自然也就加深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小说中“看与被看”的情节模式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情感目标: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小说中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2.体会鲁迅对国民“看客”的深刻批判,从而深入感受祥林嫂的悲剧的不可避免性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上一节课我们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完成了两个小的任务,一是疏通了字词,二是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清了主要人物祥林嫂的生平经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作者始终把祥林嫂放在鲁镇这一典型环境下来表现。今天我们就来着重探讨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看看从中能得出什么样的认识。

2.细节解读

(1)年末的时候,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准备什么?

明确:鲁镇的人们正在忙着“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活动,每当旧历年底,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2)在小说中找一找,“祝福”主要是谁在忙?

明确:鲁镇的女人们。

(3)那么当拜鬼神、拜祖宗的时候女人们干什么?

明确:“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们是没有资格的,她们不被看作是正式的家庭成员。

小结:其实从这个细节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是一个沿袭着男尊女卑性别秩序的地方,是一个封建思想浓重的地方,这就是祥林嫂生存的现实环境。

3.合作探究

(1)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存在一种“看——被看”的情节模式,请你想一想,鲁镇的男女(鲁四老爷、四婶等)是如何“看”祥林嫂的?

明确:①祥林嫂初到鲁镇,鲁四老爷“皱了皱眉”,觉得是寡妇不吉利,而鲁镇的人们称赞的是她的勤快。

②祥林嫂被婆婆劫去,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四婶的抱怨只觉得失了大户人家的体面,人们很快像忘记孔乙己一样忘记了祥林嫂,没有人真的关心祥林嫂之后的命运。

③祥林嫂再到鲁镇,死了丈夫又死了儿子,鲁四老爷照例皱了皱眉头,与上次不同的是还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因为祥林嫂再嫁在他看来是“败坏风俗”,是不符合三纲五常的,四婶则严格地执行了鲁四老爷的吩咐。

鲁镇的人们也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来评判祥林嫂,“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却冷冷的”,善女人柳妈还间接给祥林嫂制造了巨大的精神恐惧。

(2)阿毛的故事在小说中出现了几次?鲁镇的人们如何“看待”祥林嫂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明确:阿毛的故事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感动了四婶,四婶的眼圈红了,这里面有真实的同情成分。

第二次出现阿毛的故事,作者准确地描绘了鲁镇人们的反应:男人们本来是打算调笑祥林嫂,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则瞬间以“宽容”之心怜悯起她;一些老女人“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最后还要“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她们的地位其实与祥林嫂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她们却不自知地伤害着自己的同类,通过赏鉴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空虚的精神需求。

第三次出现阿毛的故事,鲁镇的人们连赏鉴的兴趣都失去了,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和她的悲惨故事完全没有了任何存在的价值。

小结: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对待这样一位死了儿子,又两次死了丈夫,精神上孤苦无依的女人,鲁镇的人们的表现是冷漠的、嘲讽的、助虐的,这对祥林嫂来说无疑是给她的生存之路制造了更艰难的困境。

4.能力拓展

通过之前我们的种种分析,请你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置于“鲁镇”这样一个环境下?

明确:环境和人物都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作者将祥林嫂置于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下,预示在鲁镇这样一个封建思想观念浓厚、“看客”云集的地方,祥林嫂一定不能逃脱她的厄运,从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5.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祥林嫂与鲁镇的关系,认为尽管鲁镇的人们“正常”地按照他们所以为的准则来“看”祥林嫂的“失节”行为,但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中,他们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鲁迅曾称这些人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对于祥林嫂的死,这些人实际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6.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内容,试以祥林嫂的口吻描述一下她再次来到鲁镇以后面对鲁镇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

【板书设计】

看 被看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祥林嫂

鲁镇→“祝福”

→鲁镇的女人们

(四婶、柳妈等)

鲁镇的男人们

(鲁四老爷等)

【教学反思】

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的调动不太够,学生有所思考但是未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留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不能着急收尾。

(纵薇薇 安徽淮南二中 232001)

篇5: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两岸树木密、绿油油、鱼米乡、顺水流、画中游”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知道江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感悟江南的美丽、富饶,激发内心的喜爱、赞美之情

操作目标:正确摆一摆,贴一贴,理解“树木密”一词的含义。

分层教学目标

上限目标:理解“两岸树木密、绿油油、鱼米乡、顺水流、画中游”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照样子说出类似“绿油油”的词语。积累词语“江南水乡、风景如画”。

下限目标:理解“两岸树木密、绿油油、鱼米乡、顺水流、画中游”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两岸树木密、绿油油、鱼米乡、顺水流、画中游”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熟练、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两岸树木密、绿油油、鱼米乡、顺水流、画中游”等词语的意思。

课前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一棵小树,竹排图地图

主要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3──(齐读课题)

2、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一课的生字,请仔细听,想想字:

左边是个木字旁,右边是个对。

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田。

左边是个绞丝旁,右边是个目录的录。

左边是个三点水,右边一个工。

(指名说,齐读)

3、用学过的字可以组成一些词语,(出示词语)自己读读看。

指名读。赛一赛,男同学读一个,女同学读一个,看谁读得准确。

4、你还记得吗,课文中用到了哪些词语?(贴有关词语)

5、你懂得哪个词语的意思?请大声告诉大家。(贴图“竹排、”,画“江水、两岸、禾苗”,指图理解“两岸”,用地图帮助理解江南:长江以南的一大片地区)

二、进入情境,感悟水乡的美丽

1、看,这小小的竹排来到了我们面前,你最想干什么?

2、请你来划竹排,请你们坐上来,坐稳了,我们开始前进了。(播放配乐朗读)

3、你感受到了什么?

4、仔细读读课文吧,你还能感受到什么?说给小组同学听。

三、全班交流,练习有感情朗读,体验课文情感

1、美美地读一读课文吧,读出心中的感受。

⑴ 小竹排,顺水流 (一生演示) 指名读,自由加上动作读

⑵ 鸟儿唱,鱼儿游 (放鱼游场景、鸟叫声) 指名读,男女生竞赛,看谁读得美。

⑶ 两岸树木密

怎样才称得上两岸树木密呢?请把你的树拿上来贴一贴吧,贴成“两岸树木密”的样子。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贴?

引读:河的两边都长着许多树木,这样就叫──

⑷ 禾苗绿油油

怎么个样子叫“禾苗绿油油”?(出示图片)

绿油油表示很绿很绿,绿得发亮了。谁想再来读读看?

指名读、点评、同桌互读

照这个样子说,(出示图片)苹果很红很红可以说──红通通,

皮球很圆很圆就是──圆溜溜,谁还能说这样的词语?

小结:小朋友真厉害,皮球是圆溜溜的,禾苗是──

⑸ 江南鱼米乡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有鱼吃,米饭白又白,你高兴吗? 笑眯眯地读一读。

江南为什么会鱼米多?(出示水乡图)

观察、讨论,小结:是啊,江南水多,鱼儿多,水稻长得好,大米得丰收,所以课文中说江南──

也可以称鱼米之乡(板书:鱼米之乡)

看了图画,再动动脑筋想一想,江南水多,除了鱼儿多,水稻长得好,还会有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图上还可以添什么?选一位小朋友上来画画,看哪个组最爱动脑筋。(问:你们组为什么想到画 ?)

⑹ 小小竹排画中游

小鱼、鸟儿、树、花组成了一副多美的图画呀,真是风景如画啊(板书:风景如画),怪不得小小竹排──齐读:画中游

2、指板书复述全文

3、有感情朗读背诵

⑴ 让我们拍起手来,赞美江南的美丽景色吧。

⑵ 谁能看着这美丽的图,不看课文来赞美一下。(自由背)

⑶ 这么美的景色,应该让大家知道,请划竹排的小朋友准备好,大家坐稳了,把看见的风景向所有的老师介绍。

四、小结

篇6: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1、认识六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得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

学习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

(课件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就画学习一篇与杨桃有关的文章。(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交流8‘

1、课前我们都进行了预习,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预习情况,并相互考一考字音,生字词,对的加一分

2、教师参与,强调易错字音

3、小练习:选择正确的读音(课件出示)

三、集体探索,理解课文20‘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图画课上,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在五角星,同学觉得好笑,通过这件事,老师教育大家做事要实事求是)

2、我是怎么画杨桃的?从中知道了什么?

(抓词语理解词句,从中体会我实事求是画画)

3同学们来笑我时,老师是怎么表现的?

a)看,走,坐,审视等一系列动作,从中体会教师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

过渡语:老师通过他的得实际验证,证明了什么?(我画得对)于是他举起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学生坚定地说,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b)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过渡语:是因为他发现“我“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同学们却说“不像”,引起了他的沉思。老师怎么做得呢?

c) 同学们通过他们的实际观察最后他们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抓句子:不……像;像……五……五角星:吞吞吐吐,不好意思,体会到学生知道自己错了。)

d)这时老师的神情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和颜悦色,学生认识到了自己错在哪里了)

e) 分角色朗读老师同学们的对话,体会两种不同的态度。

4、小结:

是啊,当出现不同答案时,我们不要急于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观察,验证再做出自己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像老师说得:“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吧。同时,在写法上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当遇到问题时,老师与同学间不同的对待问题的态度;当同学知道自己错了后前后态度的变化。这些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大家可以在今后的写作中借鉴一下。

四、习字指导10‘

1、教师(课件出示生字),观察生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哪些字需要指导?

2、教师点拨,并范写

3、学生运用方法仿写

4、与范字对比,并修改。

篇7:画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画杨桃》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支玉恒老师

教材分析:

《画杨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观察一件事物要从多角度去观察,要实事求是,要尊重他人。体会父亲和老师的话的含义是授课的重点,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另外,本文以对话描写为主,因此适合进行朗读练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应该训练他们围绕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另外,在画杨桃这件事中,爸爸和老师教会了“我”画画的时候要实事求是,应该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事情。教师要使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从画画推广到做人,让学生懂得看问题或做事都要实事求是。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寻找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来对画进行评价,养成良好的积极发言的习惯。

2、提高倾听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和重要自然段。

3、学会自主质疑,自主思考,自主寻找答案,明白做人做事应该和画画一样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学难点:

从课文内容出发明白做人做事应该和画画一样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教学准备:

三年级下册

《画杨桃》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通过自读、自悟、质疑、讨论、评价等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着力抓阅读课堂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着力抓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着力抓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法指导中,着力抓表达性学习训练。讨论贯穿整节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2.教具准备:杨桃、学生的画、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对其他同学的画进行评价,用评价这种新颖的方式把画和课文建立起联系,从而导入课堂。

导入语:

师:现在我们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师: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听懂这个意思没有?

二、共同讨论,探究重点

1、转换方向,引发思考

教师把单单评价其他同学的画变成了两种评价,即评价别人的画和评价其他人的评价,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为同学们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二是不单单只有一位评价的同学在思考,其他同学也在思考他的评价的正确性,提高了课堂的积极性和效率。

引导语:

师:停一下。从他一开始发言,我们就应该发现他的评价对不对?你说。

2、朗读理解,体验感悟

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评价的理由并朗读,以加深理解,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讨论和解释。

通过让评价的学生坐到画的学生的位置上,来直观地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悟,结合评价的纠正,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引导语:

你起来,让他坐到你的座位上。

三年级下册

《画杨桃》教学设计

你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

3、注重倾听,多方评价

扩大评价的范围,让学生仔细倾听,从同学的评价中抓住关键的词语,一起进行评价和分析,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画画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引导语:

师:她刚才说话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谁注意到了? 师: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

4、抓住重点,分析概括

从评价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找到课文重点句子和段落,同样采用讨论的方式,同时注重朗读和口头表达。从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中,启发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样,画什么样”;从我的作画过程,抓住重点“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三、立足重点,启发诱导

从课文的重点出发,诱导学生跳出课文的内容,回到现实的生活,说明这篇课文对于每一个人现实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应该和画画一样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引导语:

师: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跳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

用实际举例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从画画扩展到了生活现实,既让学生理解的文章的中心思想,也让学生回归现实,使得所有的道理都变得丰满而生动,在轻松的氛围中让语文回归生活。

引导语:

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四、深化中心,解释质疑

“对课文是否读懂了?”这个问题贯穿了整节课堂,把控课堂节奏,抓住重

三年级下册

《画杨桃》教学设计

心,循序渐进。

教师强调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办事。因为在所有的讨论和评价过程中已经解答了第一课时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所以通过这些问题来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看同学们是否真的读懂了课文。

引导语:

师:好了,课文没什么问题了,看看这几个问题是不是已经解决了? 师:明白了,还用解答吗?

下课。

板书: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篇8:《船长》第二课时教学

抓住“英雄”一词,从哈尔威船长下达的四次命令入手,紧扣一个“情”字,着力体现一个“悟”字,充分挖掘教材潜在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的相关语句,通过对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的揣摩,并运用联想、质疑等方法,体会人物的崇高品质,在层层剥笋中突破难点,并通过课后写话训练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运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体会作者运用描写人物表情、语言、动作等方法揭示人物崇高精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感受船长哈尔威在海难危急关头仍然忠于职守、从容面对死亡、舍己为人、履行做人之道的崇高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句子、段落,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乘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感受船长临危不惧、舍己为人、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英雄”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船长》。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位船长的名字叫哈尔威。(板书:哈尔威)

3.文中有一句话对哈尔威船长的一生作了一个高度的概括。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课文,把这句话找出来。

4.出示最后一小节,指名朗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5.归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板书:英雄)

二、学习课文,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

(一)初读课文,理清船长指挥自救时下达的四次命令。

1.自由朗读课文第3~28小节,思考:在组织自救的过程中,船长依次下达了哪些命令?把它们画出来。

2.学生自学,交流。

3.过渡:这些命令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读这些震撼人心的文字。

[设计意图:由整体感知文章的重点部分入手,让学生紧抓哈尔威的语言,为接下来深入感受他的品质奠定基础。]

(二)学习第3小节,感受船长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1.当灾难突如其来,人们乱作一团时,船长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出示句子:“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解读,体会人物的高大形象。]

3.指导朗读,评价。

4.小结:灾难面前方显人性本色。面对危难,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和做人之道,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三)学习第4~14小节,感受船长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

1.此时此刻,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们并没有按船长说的那样去做,船上发生了更可怕的事。

2.出示句子:“整个人群简直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指名读。

3.引导想象说话:读了这句话,你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又仿佛听到了什么呢?

4.这种场景用书上的一个词语来说就是——“不可开交”。(板书:不可开交)

5.播放船上混乱场景的视频。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紧扣“不可开交”一词,让学生朗读描写混乱场景的句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们的慌乱与危险。如此设计,为下文的学习、为学生真正理解船长的行为品质做好了铺垫。]

6.引导探究:照这样乱下去,意味着什么?

7.出示句子:“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斗殴。”女生齐读。

8.与刚才的“不可开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哪个词?(板书:井然有序)

9.是什么让现场的秩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改变呢?

10.你找到的是船长下达的第二道命令。(出示第二道命令)

追问:难道人们仅仅是因为害怕被打死而变得井然有序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用心品读船长和船员的一段对话,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出示船长与船员的一段对话)

11.从这段简短有力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船长的镇定自若、指挥有方、做事果断、忠于职守。)

12.原来,让人们变得井然有序的不仅仅是这道看似残酷的命令,更是哈尔威船长临危不乱、镇定果敢的品质。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伟大的灵魂。(出示第22小节,齐读。)

13.出示教师修改后的一段话,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相机渗透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简短的语言、简洁的形式正是为了凸显情况的危急,凸显船长的威严果敢。]

14.指导分角色朗读。

15.引读第26~27小节,了解船长下达的第三道、第四道命令。

16.小结:关爱儿童,关爱他人,这正是哈尔威船长做人之道的又一次体现。生死关头方显灵魂的伟大。面对死亡,哈尔威果敢从容,舍己为人,始终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不愧为一名英雄。

[设计意图: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这份感动源于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设计这一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充分领略哈尔威船长的风采,感受他伟大的人格,从而构建文本之情、人物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聚而成的润泽生命的语文课堂。]

17.过渡:第20分钟到了,“诺曼底”号沉没了,乘客和船员都脱离了危险,而我们的船长呢?

(四)学习最后两小节,通过说话写话训练,再次感受船长的英雄形象。

1.教师配乐范读第29小节。

2.引导学生质疑。(问题核心:船长为何放弃自救?)

3.学生理解后教师小结:船在人在,船亡人亡,这是古老的航海传统。哈尔威作为一名船长,轮船是他的岗位,他把坚守岗位看作是自己的事业,他把轮船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他用生命诠释了船长的尊严。

4.出示插图,想象说话。这就是哈尔威船长。你看,他屹立在舰桥上,从容地选择了死亡,平静地跟自己的船长岗位告别。在与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那一刻,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可是他的内心会平静吗?他会想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哈尔威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是语言和思维的训练,更是情感的流露、精神的彰显。]

5.由此我们联系到前文,在救援的一开始,哈尔威是把自己忘了呢,还是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考虑进去?

6.想象写话。这是一位多么优秀、多么可敬的船长啊!面对着这无情的大海,凝视着哈尔威船长最后留给我们的顶天立地的形象,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哈尔威船长说。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书上的插图下边。

[设计意图:从感受课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上升到对自身的行为指导,写感言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7.交流所写内容,及时评价。

8.齐读最后两小节。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你们的心中,也许英雄的形象有许多种——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是英雄,地震中用生命诠释师德的谭千秋是英雄。而今天,我们又将记住一个名叫哈尔威的船长,记住他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面对灾难所谱写的一曲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赞歌。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25~30小节。

2.写话练习:

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继续有条不紊地下达一道道命令。

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哈尔威船长根据当时船上的情况下达的一道道命令,以及当时船员、乘客的话语。通过对话描写,反映出船长伟大的灵魂和人们对船长的敬仰。

上一篇:大班数学有趣的图形下一篇:给唐老师的一封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