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中与职业教育现阶段的辩证关系,提出转换角色等方法改善两者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建立新型协调发展的关系,总结出职业教育应该办出特色,有明显的竞争力,做到这些必须和新农村建设多联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农村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新农村职业教育在甘肃河西地区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 在对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分析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原因,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入手,提出甘肃河西地区职教发展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教育资源

随着2012年全国两会的焦点共同指向职业教育改革,新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甘肃省河西地区由于资源、气候、历史条件等原因,使农村的职业教育未能得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脱离社会实际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河西地区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新模式。2013年4月—10月,笔者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就当前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新农村建设中甘肃河西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发现,近几年甘肃省河西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下,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甘肃省河西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职业教育还存在如下突出问题。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

一是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农村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没有正确认识,一味注重高中阶段教育,不论是从资金、设备还是师资,都往往侧重于高中教育,造成了高中热、农村职教冷的局面。

二是农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是狭隘的。农民群体由于生活环境条件有限,获取生活居住地以外的信息来源渠道单一,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就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很多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只是希望通过考取高中再努力上大学的途径来改变命运,从而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看不见职业教育对于他们的现实意义。

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 根据甘肃省2011年5月14日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告显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省文盲率由14.34%下降为8.69%,下降了5.65个百分点。尽管如此,小学和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口占全省人口高达48.58%。因此,甘肃省人口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素质低,加之河西地区地域的局限性,使得农村现代化起步较晚,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较少,职业技能普遍较差。

教育资源不均衡 甘肃省河西地区从东到西长达945.5公里,地域狭长,城市教育相对集中且数量上也远远超过农村,使得农村职业教育不仅受到地域、地理位置的局限,而且由于条件、道路、设施等因素也不及城市,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调查中,笔者从酒泉出发到达酒泉玉门独山子乡,其中的路程长达276公里,驱车大约需要7小时,如果选择乘坐班车就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这样一个现状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农村劳动力走不出去,外面的、接受教育的好机会也由于种种原因进不来,使得本来教育资源就匮乏的农村根本谈不上接受专业的职业教育,对于农民子弟或是剩余农村劳动力都是摆在现实面前无法横越的难题。

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历史积淀、技能知识传播途径有限,农村劳动力对市场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当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更不能满足劳务输出的切实需求。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虽有富裕,但是由于其实际掌握技能的匮乏,根本不能满足实际岗位的技能要求,导致了供应市场的数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政府虽花了大量资金在农民工培训上,但由于所设置的专门培训机构和组织多为个体、零星的,尚未真正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服务质量不高、规模有限,农民的就业技能相对较差。

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本身实践技能缺乏 目前,河西地区专业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较少,从事专业的职业教师队伍、培训人员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教师素质方面,都严重匮乏。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是培训机构的培训人员大多是生活在城市里,且多数人所接受的知识来自于教材或间接经验,没有从事岗位的直接技能,这样导致所培训的课程与用人单位脱节,培训的内容缺乏实际技能操作水平,使得一些农村劳动力即使接受了培训仍然不能上岗或是再就业。

2 针对上述问题的合理化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河西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以下合理化建议,寻求适合甘肃河西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

对农村职业教育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 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国家重视的“三农”问题之一,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顺利与否更是关系到城镇化建设的成效问题,这就需要强化政府职责,加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政府官员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引导农民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党和政府应采取措施,端正政府官员思想,通过政策、指令給予职业教育充分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因地适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服务功能,培训机构要与市场挂钩,与广大农村群众紧密联系,扩展农民群众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现实作用。在实地调查中,利用农民休息时间,并将农村子弟作为重点传授对象,通过投影仪、广播、传单、交流等形式展示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并积极挖掘适合地区、乡县发展的职业技能。

寻求有效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 通过职业培训方式的不断丰富,使农民掌握劳动技能,帮助农民找到适合的岗位,或是通过个人技能的推广,使贫困家庭尽快摆脱贫苦,提高年收入水平,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东部江浙一带发展迅速,构建和创新了“学校、公司+农户”模式和“联合办学”模式。这些模式适合于东部地区农村职业发展需要,是倾向城市化的职业培养模式。甘肃河西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分阶段、分季节的培训方式,也可专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培训,甚至于岗前、岗后培训等;另一方面也要开展学历培训、学分制培训,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加强文化教育,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二者相互推动,形成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通过建立多元化、多途径的方式均衡教育资源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要统筹城乡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使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就必须更新农村职业教育观念,通过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城市职业学校积极吸纳农村生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创造条件,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均衡发展。現阶段,在河西地区的职业中专类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动农村职业的培养,提出了农民子弟免交学费的好政策,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寻求多元化、多途径的方式均衡教育资源。

增强农村劳动力供应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从当前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来看,农民工是劳动力市场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的工作,相对的工资待遇就低,而对于一些需要一些技能或是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就没有人能去做,农民工在就业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因此,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就业难的根本办法就是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这就需要对产品品种更新、农资供应、资金融通、产前技术准备、技能需求等一系列方面的内容都要进行产前产后的培训。针对不同的需求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职业培训、技能培训,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面授、入户技术指导等方式的转变,确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实践技能,增加劳动力的有效供给。

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和职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为职业培训机构培训人员和职业教师创造和增加技能培训机会,加强与外界行业的交流;通过鼓励职业教师和培训人员参加社会实践和企业锻炼,从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实现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要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加强联络,将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进行准确定位,有针对地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技能服务,提高农民工的实践技能操作水平,增加就业机会。

3 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中各省、各地区都积极踊跃探索出了适合其发展经济的方式和途径,甘肃省河西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资源条件等因素,使得该职业教育发展和其他地区还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认真总结和分析河西地区的职业教育的现状,通过对发展途径和方式进行有益探索,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河西地区资源建设和职业发展的新对策,开辟河西职教发展新思路。

参考文献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EB/OL].光明网,2005-11-8.

[2]马树超.《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思考》的专题报告[R].2009.

[3]霍玉敏.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32-133.

[4]刘维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2(1):9-10.

作者:厉娥 王会恩

新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2:

探析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关系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中与职业教育现阶段的辩证关系,提出转换角色等方法改善两者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建立新型协调发展的关系,总结出职业教育应该办出特色,有明显的竞争力,做到这些必须和新农村建设多联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关系;举措

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把多余的职业教育人才能够引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是人尽其能,各取所需,因此西部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机制越来越关键,怎么样是两者无缝衔接,利用职业教育自身优势更好的服务新农村建设,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

一、新农村与职业教育现阶段关系分析

职业教育面向地方经济,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以带动地方经济为义务。在地方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接纳的人力资源越来越有限,多余的人才资源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向也要转移。城市经济发展缓慢时,为了保证地方经济持续有效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就会体现,而为了进一步扩大农村经济的最大化发展,就必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懂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技术技能型高级须促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就需要进行新农人才,不是仅仅靠传统几天简单培训能完成的,只有通过职业教育长时间系统化培养来实现。但是从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来看,普遍存在赶时髦的倾向,都是一些社会上的热门专业,或者是高新技术专业,只是为少部分服务的。因此这些专业对于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不大,比如说市场营销,几乎所有的院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其在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上没有体现深层次的用处。但有关农业机械等新农村建设急需的专业却越来越少,有些院校以开设农业相关为耻,甚至淘汰了涉农专业,部分以传统农业专业为品牌的职业院校也放弃传统特色,寻求高新技术专业为特色,这些专业与其它研究型高校相比,在质和量上都没有任何优势,因此职业教育在专业开设上就没有分析清楚职业教育的社会意义所在,在开设专业上就严重脱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创造价值,培育农村自己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新式农民群体,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现阶段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就是农村存在大量知识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严重阻碍了现代机械化农业的传播、农村的城镇化进展、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即使有关专业是农业方面的职业院校,依然采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进行专业教育,学生专业性不强,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差别很大,专业应用性不强,与新农村建设很难结合,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上依然是“废人”,达不到建设需求。

以重庆职业教育为例,职业教育院校有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还有多所市属重点中职院校,每一个区县单独管理一个职业教育中心,但是重庆范围内没有1所以农业专业教育为主职业院校,整体上来衡量,重庆市职业教育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比较高的。然而从开设的专业上来分析,大部分集中在电子信息等热门专业上,和农业相关的专业很少,很多院校根本没有农业方面的专业。重庆最大的高职院校重庆电子工程职院几乎涵盖了理工、管理等所有专业,就是没有和农业有关的专业,部分院校有几个涉农专业,由于社会认同感不强,招生数量年年递减,专业已经处于停招停办状态。

二、新农村与职业教育新关系举措

1、提高标准,全方位服务新农村建设

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提供专业人才,这类人才必须是懂技术、素质高、有理想、有抱负的新型技术技能高级人才。因此首先不能按传统的培养模式培养人才,应该改变过去单纯地往工厂输送一线工人的做法,不再以岗位需求为主,而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点,精、细、窄要求培养。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标准也在提高,要求职业教育同时提高服务标准,全方位培养人才,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用得起、留得住的高素質专业人才。

新农村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职业教育的全方位服务也应该以农村市场需求为主,不断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优先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懂农业的技术人员、农产品加工人员、农村信息化管理人员。在培养质量上要求要更高,不能因为急需而缩短培养周期或者在培养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毕业生不合格,不但不能服务新农村建设,反而对新农村建设起阻碍作用,所以毕业生一定是专业对口且技术过硬的技能型人才。

2、转换角色,促进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转换角色,从职业素质教育到大众技能教育。这种转换是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决定的,现阶段职业教育角色主要是大众技能教育,主要服务新农村建设,只有角色转换,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间的矛盾才会缩小,促进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因此职业教育要不断的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提高办学质量,在各方面充实自己,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一直以来都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应该办出特色,有明显的竞争力,做到这些必须和农村多联系。

作者:秦凤梅

新农村职业教育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呼唤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一个十分精辟的论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于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于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于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建设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因人员、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差异,截至目前,还没有什么捷径可复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效仿。但“依靠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切实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逐渐形成了人们的共识,可以说,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一、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建设新农村虽然只是简单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但字字若千金,内容极其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在这些内容中,每一项工作的推进,都与农民的思想和观念有关,都与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关,都与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有关,都离不开建设新农村这个主体,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农村产业培植需要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始终是生产发展、产业培育,这是农民谋生致富、使其钱袋子不断鼓起来的基础,是根本所在。没有产业,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笔者挂职的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太平镇白石地村委会培育大蒜和蚕桑产业的历程来看,一个地方的农村产业培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短期可见效的,它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尤其是人力资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既需要项目的支撑,更需要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新型农民去引领。

二是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需要新型农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内涵不断丰富。在农业的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和就业增收等功能不断强化的同时,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功能日益彰显。农业功能所拓展的领域,对其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仅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的一般农民来说,是难以承担这一功能和传承这一特定的农村文化内涵的。笔者曾经对与姚安县太平镇相邻的在全州乃至全省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南华县“咪依噜风情谷”火爆的缘由作过调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除在打造“咪依噜风情谷”这一品牌理念上的超前、融入民族元素于物态、吃、住、玩以外,最突出的就是重视规模化经营、链条式发展中的员工及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多数员工都经过了职业技能培训,都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可以预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功能的拓展,广大农民对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渴望将越来越迫切。

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需要新型农民。现代生产要素的加速引入,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传统农业势必逐步退出农村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物质条件准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为标志的。要发展现代农业也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具体来说,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依托。

四是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需要培养新型农民。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幅度越来越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而劳务人员的素质和劳动技能决定了自身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报酬。据调查,初中毕业以上尤其是中职毕业生的打工收入远远高于初中文化水平以下的务工人员的收入。可见,劳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农村经营形式趋于多元化。农村分工不断细化深化,既有单一务农的纯农户,又有亦工亦农的兼业者;既有务工经商的打工者,又有自主创业的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大量产生,要求我们不断捕捉市场信息,针对农民分工的不断变化,切实搞好各种层次和领域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二、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快职业教育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出口带动入口策略。“出口畅,进口旺”,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和发展职业教育的策略。地处浙江北部,人口66万的桐乡市,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民教育》作过专题报道,认为“今天的桐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桐乡的职业教育也经历过迷茫与徘徊,存在着专业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职校规模小、层次低、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他们瞄准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减少文化课程,升级专业设备,迎来了毕业生成为“抢手货”的良好发展态势,呈现出“出口”的途径越走越宽的喜人局面。自2002年以来,普高与中职的招生比例连续保持1∶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年来,楚雄州实施以出口带动入口的策略,使中等职业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6年,全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914人,在校生20044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比为1∶0.6,分别比2004年增长52.05%、53.49%,比2005年增长9.5%和17.2%。全州中等职业学校逐步走出“招生难”的困境,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笔者认为,要发展楚雄州的职业教育,职业学校应面向市场,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改造传统专业,新建紧缺专业,使学校办学更加贴近实际。同时,要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结合、产教结合、订单办学的培养模式,可采用“1+2”、“2+1”、“1+1+1”等形式,使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工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合作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从而使职业学校“出口”的总量不断递增。此外,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搭建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整合校际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资源,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进一步拉动职业学校“出口”总量的增加。各职业学校要在确保省内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递增的同时,充分利用楚雄州与浙江长兴县实施“劳务合作”这一平台,切实抢占江浙沿海一带就业市场份额,确保职业学校发展后尤其是职业教育中心建成后大量毕业生就业有门路。

二是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一定的职业技能教育,既是实施“三教统筹”、推进农科教结合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渗透职业教育知识,尤其要结合“三个一”工程的实施和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这样既可以磨练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性情,也可以使他们在动手实践中学到一些劳动技能,在动手实践后的成功喜悦中加深对职业技能的了解和认识。

三是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虽然均属于高中阶段教育,但对教师素质要求却不同。职业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化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一所职业学校若没有职业技能较强的教师,没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教师,那么这所学校的声誉不会很高,影响力也不会很广,市场的竞争能力就显得很弱。因此,要针对市场需求,在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要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拓展专业技能,在教师的培养培训方面要舍得经费投入。要制定优惠政策,努力开辟职业学校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逐步建立工程技术人员、技能人才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的制度。

四是加强对职业教育优惠政策和中职毕业生具有广阔就业门路的宣传。近年来,国家和省州及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资助职业教育在校学生完成学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政策措施。据调查,目前中国农村有近35%的初中毕业生担心家庭供不起,30%左右的初中毕业生担心读中职后学不到本事,谋不到出路。对此,笔者认为应在集中开展中职招生宣传的基础上,拓展宣传渠道,着力宣传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优惠政策措施,使广大农村学生打消读不起书的念头,使他们明白读中职就是学本事,读了中职后便于找到就业门路。要宣传中职毕业生谋生创业成功的鲜活案例使农民群众知道中职毕业生在劳务输出中独领风骚,在劳务经济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教育局

◇责任编辑 张惟祎◇

作者:金德能

上一篇:提升机关服务力论文下一篇:文艺学边界研究论文